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贴对联的讲究范文

贴对联的讲究精选(九篇)

贴对联的讲究

第1篇:贴对联的讲究范文

(1)应用联。包括贺联、挽联、春联。

贺联,是用于节日贺庆、结婚、寿诞和其它喜事贺庆的对联。

挽联,是用于对死者表示深切哀悼和纪念的对联。

春联,是用于描述迎接春天的来临,借此说吉祥话,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喜庆丰收,宣传党和国家政策,颂扬新风尚等的对联。

(2)装饰联。是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也是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书房、卧室,名画宝砚的对联

二、对联写作要求:

(1)对联的思想内容要健康,符合社会公德、人们道德、国家法律标准,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2)对联要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特点和特色

三、对联的写作格式

(1)上联和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才能对得起来。它有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最多有几百个字的对子。

(2)上下对联要对仗。古人讲对仗的花样很多,什么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等等。如“天”对“地”就是实字对,“无情”对“有意”就是虚字对。还有什么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等。我们现在做对联可以学习古人的对仗技巧,但不要过于受它的约束,甚至为了将就字数与对仗,硬把词语拆开或生造词语。

第2篇:贴对联的讲究范文

《雅舍小品》的文风格外幽默。在梁实秋看来,谈话要讲艺术,骂人也要讲艺术。其中那篇《骂人的艺术》给我印象颇深,他简洁地列出十条规则,有模有样,从心理战术到语言的讲究,可谓将骂人的艺术总结得淋漓尽致。但说来好笑,有谁在气头上真会耐着性子想着这十条规则,讲究语言的艺术呢?我想起小时候母亲和我聊天时的一句说笑:“你看你,小小年纪,骂人也不懂得收敛,多没礼貌,遇见没文化的,咱不和他吵,就一句‘田舍翁’作罢。”田舍翁和乡巴佬,在语义表达和词义褒贬上自然有高下之分。可见,这骂人的语言艺术,真是要靠平时积累。但是,仔细一想,有谁会单纯为了骂人而日积月累地做学问呢?

梁实秋一辈子算是见过各种各样的人吧,从小贩扎堆的胡同,到风生水起的店铺,一路上没少见异样的面孔。那时候,过年是最热闹的时节,书里写的各式新奇都能想象得到,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城里人和“城外人”的区别。城里人喝水要喝过滤了的,吃饭得是优质米。“城外人”哪来这么多要求,能够保证温饱就不错了。对城里人和“城外人”这两个身份,我有过切身体会。正月初一贴春联,刚从都市回乡的我带来了一副自己写的对联,自己创作的当然格外重视,贴春联也要贴得端正得体。于是,生怕弄坏那最脆弱的红纸,同时又得注重美观。但奶奶不管这么多,她认为在大门口贴得结实才最重要。所以,她用透明胶带五花大绑把春联死死地贴在了墙上。看到这种情况,我难免有些沮丧,我想我的表情与“世相百态”中记小账的堂倌一样,过于斤斤计较。春联的寓意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怎么贴,谁会有那闲心去吹毛求疵?想到这一点,自己也觉得既惭愧又可笑。

《雅舍小品》中的“老饕漫笔”一章最对我胃口,二十八道美食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可谓是“吃到老,学到老”。我边看边回想着这些年我尝过的食物,现在去寻来再品味,的确有种不为饱肚而为解馋的感觉。每种食物都像是艺术品,厨师精心雕刻,才有了眼前诱人的美食。从早餐店里的油条、豆浆,到酒楼里的鸡鸭鱼肉,这些都是平民美食中的最佳代表。正如书里讲的,现在哪还有人敢毫无顾虑地吃小摊上的食品?那些打着赤膊的师傅一手揉面一手数钱,更有甚者还会擤鼻涕,这或许是民间艺术消失的一个原因吧!

第3篇:贴对联的讲究范文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这是一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春节贴在门上的对联。每逢春节,不少人家喜欢用红纸写上副春联贴在门外。爆竹声里,千门万户焕然一新,给节日增添了许多吉庆的气氛。

相传,春联是由桃符演变来的。古时候,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下有一个鬼门,门边有神荼、郁垒两个神人把守。遇有故意作恶的鬼,神荼、郁垒便将他们捆起来去喂老虎。因此,众鬼都惧怕这两个神人。过去人们迷信,为了驱鬼避邪,就用两块桃木做的板子,画上神荼、郁垒二神人的像挂在门外,这就是桃符。后来,人们开始在桃符上题写一些意思吉祥的联语。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木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 春节号长春”,可以说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春联。至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除夕时忽然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以示庆贺。从此,贴春联更加广泛和普及了。至今,我们民族这一古老的习俗仍然绵延不息,为许多人所喜爱。

怎样编写春联呢?春联是对联形式中的一类。所以,只要了解对联的一般特点,就可以试着编写春联了。对联,是诗词形式的一种演变,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对偶工整、平仄协调。

在1976年的“四五”运动中,天安门广场上曾出现过这样一副对联:上联为“?”,下联为“!”。这副对联没有一个字,但每一个在那时已稍有觉悟的中国人都看得懂。它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四人帮”一伙怒火填膺,而又愤懑无言的责问和抗议。这副对联,大概要算古往今来最短的一副对联了。最长的对联,要算是清末张之洞作的题屈原湘妃祠的长联,竟有400字之多。但是,对联无论长短,都要求上下联字数完全相等。上联4字,下联也须4字;上联7字,下联也须7字。对联是可以续字的,但上下联所续的字数也须一样多。清末,有个贪官搜刮百姓,腰缠万贯。为了粉饰自己,却在春节里贴出这样一副春联:“爱民如子 执法如山”。当地百姓恨之入骨,有人便在上下联后面各续了8个字,变成:“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俱为山乎”。续字后的对联成了一副新联,但上下联字数仍然相等。

对偶工整,也就是说上下联中同一位置的词要求词性一致,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史学家范文澜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作为自己治学的座右铭:“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副对联就对仗得十分工整。讲究对仗,这是对联的重要特点。

作对联还要讲究平仄协调。一般上联最后一字用仄声,下联最后一字用平声,一联中平仄交替使用,上下联相对的字要平仄相反。但这些格律都不是绝对必须遵守的。对联讲究声韵的目的是为了读起来声调和谐,悦耳动听。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写好以后多读几遍,凡拗口的字词统统换掉,直到完全顺口通畅为止。当然,这就需要平时提高文学素养,积累更多的文字知识才行。

第4篇:贴对联的讲究范文

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古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春联具有广泛性,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过春节时贴春联。

首先,春联要突出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

无论是居民住户还是单位贴春联,都应体现出一种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有的是从祖国的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着眼的。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等。

其次,贴春联最好体现出个性。

既然贴春联是要寄托某种祈望和祝福,那么,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身份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与祝福,因此贴春联应符合自身的特点。譬如,“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这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的春联。“百货琳琅,柜盈春夏秋冬货;大楼兴旺,客满东西南北楼。”这是宣传商业繁荣的春联。“一枝粉笔,连绵化雨滋桃李;三尺讲台,摇曳春风抚栋梁。”这是教师家庭贴的春联。这种体现各自特点的春联,更突出了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和忠诚的敬业精神。

第三,春联的张贴不能有误。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春联要竖贴。上联要贴在右手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上下联不可贴反。

通常春联有两幅直联一幅横联,直联的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正确的贴法是:上声,去声及入声字为上联,平声为下联。

大红春联表达了自己对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是用民间艺术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贴春联也有很多讲究,若是贴得不当,就会被人笑话。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北京美都收藏大观园于2016年1月31日上午在美都收藏大观园2楼展厅举行了“未去申来迎新岁,携手迎春送祝福。迎新春・送春联”活动。

第5篇:贴对联的讲究范文

1.历史教学难点的含义。

教学难点指那些太抽象、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过程太复杂、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2.确定难点的意义非常重要。

难点确定了,可以增强教学针对性。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行为,只有了解教学难点,才能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3.确定教学难点的依据。

确定教学难点的主要依据是学生,通过分析学情确定教学难点,要求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确定教学难点,必须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等。

4.怎样解决教学难点。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更是辅助者,教师的工作是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突破难点的最好办法之一是让历史贴近学生生活。

二、历史教学怎样贴近学生生活

1.真实地再现历史。

所谓教学情境创设,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类似史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或由此启发学生思维,引起联想。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历史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就应当让历史“重演”。

如讲二战时,我播放了有关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诺曼底登陆这些重要事件的历史影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印象非常深刻。

2.以社会热点、焦点为媒介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历史。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记住历史、反省历史,其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地“面向未来”。正是学习、研究历史的真谛。学生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上历史课,不喜欢学习历史课本知识。中学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应该是关注社会现实,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才能抓住历史教学的切入点,搞好历史教学,发挥其应有作用。

说:“历史是死的,但解喻是活的,与时俱化。”因此历史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人生、贴近学生,这样才有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如《美国南北战争》一课,对林肯评价可出示材料“2000年2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林肯名列榜首,富兰克林・罗斯福次之,‘美国之父’华盛顿名列第三”。

林肯为什么如此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林肯有哪些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值得你学习?他的人生经历对你有何启示?

3.方式多样,不要简单说教。

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注意联系现实,但要恰当,不能牵强附会,不能把话讲得太满,应当给学生留下思考和研究的余地,在帮助和指导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与学生探讨的姿态,不应使用教训口气,这样学生才容易接受。

历史学科是一门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充满智慧与情感的学科。正确把握历史教学难点,灵活解决难点。让历史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亲近历史,觉得学习历史有趣又有用,进而喜欢历史、学好历史,提高教学实效。

第6篇:贴对联的讲究范文

一、办好在莲华校区和较场校区研究生会宣传栏。第一,对宣传栏的张贴内容进行意见的收集,内容要突出新意有所创新。第二,宣传栏除了要宣传研究生部的精神外,还应注重其内容的功用性,比如就业信息,介绍就业技巧等内容。第三,对于宣传栏的制作应不拘一格。应本着该严谨的地方不花哨,该花哨的地方不严谨的原则进行制作。

二、配合学术部开展的系列讲座进行宣传,活跃我校研究生学术氛围以及加强我校和各兄弟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宣传部所进行的工作应以校内为重点。首先,为了使得讲座能更吸引师生的关注,在校内收集整理广大师生对举行讲座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学术部。其次,在我校莲华校区和较场校区张贴宣传海报并利用校园广播和网络进行宣传。再次,配合学术部进行场地的选定和布置。最后,配合外联部与各兄弟院校联系沟通做好辅的工作。

三、配合文艺部做好晚会筹备工作。第一,张贴招募文艺晚会演员的海报。第二,制作举行文艺晚会的海报并在莲华和较场校区张贴,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文艺晚会举行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第三,制作文艺晚会的节目单。第四,制作文艺晚会的邀请函并送达各被邀请人。

四、配合体育部举行各类比赛进行宣传工作。第一,做好比赛前期的准备工作,激发同学们参加比赛的热情,鼓励同学们积极踊跃的报名参加。第二,利用海报、广播和网络对比赛的全程进行宣传。

第7篇:贴对联的讲究范文

快乐的寒假生活,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繁多,一样绚丽多姿。其中有一颗星星最亮,这颗星星让我回想起来总是乐趣无穷。

说起大年初一这一天,我早早地起了床,因为我要贴春联,这种“重大事情”我可要抢先做啊。我拿起早就准备好的春联和老虎贴开始贴,我拿来剪刀和胶带布。准备工作就绪了,我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伸出“鸡爪”,拿起对联,取出一的事,这些事就好像天上的星星张,用剪刀剪下胶带布往门上一贴,接着又贴上另一张。再贴上横批。看着自己的“杰作”,我不禁仰天大笑:“我真是天才!哈哈哈!”“天上的蠢才!”突然一把尺子无情地敲在我的脑门上。原来是妈妈,她指着这副对联说:上下联没有对齐,而且反了!”“反了?这上下联该怎样分呀?”我一脸疑惑。妈妈装出一副很有学问的样子,说:“这个嘛,让我来告诉你。古人对对子讲究‘平’和‘仄’,‘平’就是现在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仄’就是第三声和第四声,一般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哦,原来贴春联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呀。我竟把上联“三星高照平安宅”和下联“五福临门富贵家”这哥儿俩弄错了位置,唉,我这糊涂虫真是丢人丢到家了!接下来撕可麻烦了,妈妈说不许把纸撕破,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完好无损地把这对联撕下来。

接下来,我在妈妈的指导下重新贴对联!我小心翼翼地拿起早已准备好的胶带,然后我笨手笨脚地将上联“三星高照平安宅”贴在右边,用手轻轻抹平,嘿,上联大功告成了!按照这样的方法,又将下联“五福临门富贵家”贴好。再把横批富贵平安”贴好。哇。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好有成就感呀!

这个寒假我过的不仅乐趣无穷,而且让我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真是受益匪浅啊。

四川成都五月花中小学初一:刘聪

第8篇:贴对联的讲究范文

今天是大年三十,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微风阵阵,真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而且窗外还不时传来小鸟唧唧喳喳的欢笑声,它们也在庆祝新年吧。

我和爸爸、妈妈匆匆忙忙吃过了早饭,打扮一新,便提着大包小包,兴高采烈地冲下了楼,急急忙忙地赶着回老家过年。

我们坐上车,不一会就到了奶奶家,一进门我就发现在农村过年可真有趣,和在城里过年大不相同:家家户户的门上、院子里都贴满了对联;而且对联还不能乱贴,颇有讲究。如:在水井上应贴“龙泉大吉”、有灯有电的地方应贴“小心灯火”、盛放饭菜的橱子上应贴“鱼肉满橱”、在睡觉的床头上应贴“身体安康”、在院子里应贴“满院春光”|在大门口应贴“出门见喜”……。据大人说,有一些不识字的人错贴对联贴出了很多笑话,有的人把“六畜兴旺”贴在在堂屋门口,把“身体安康”贴在了猪圈门口,把自己与猪换了过来,从此人们开玩笑时就会说:“过年了,六畜兴旺了!”

对联不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且有的对联还寓意深远,比如“人勤一世千川绿,牛奋四蹄万顷黄”、“人勤春来早,草发牛更肥” ……,这些对联教育我们要勤奋,要像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才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红红火火的对联,五颜六色的罗门钱,把奶奶家的小院打扮得格外热闹,格外喜庆。望着这些有趣的对联,我情不自禁的吟出了王安石的诗:“爆竹一声辞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 ……

第9篇:贴对联的讲究范文

一、联系实际教学的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际现象的讲解,能够突出重点、基本知识的联系,巩固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强化课内知识拓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新鲜感和认同感.

1.联系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同步.在新课标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今天,化学教育在教材的选择和运用上,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授课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究和发现知识,教师由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引导者,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在全新教育理念的化学课堂中,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同时需要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应用能力,在具体情况面前懂得举一反三,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落到实处.通过强调课堂内容的实际应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让学生消化课堂上所学知识,获得具体的应用能力,促使学生直观具体地将课本知识带到现实中.

2.贴近生活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生活不仅包括日常生活,也包括其社会生活以及各种信息聚集带来的各种认知,同时包含其将来要参加的社会生产活动.将现代学生宽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可以有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也是学生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融入社会生活经验的化学内容更具实用性,让学生从化学的应用上去学习,而不是对课本内容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在贴近生活的化学教学活动中,如课外实践、社会调查、应用实践等,能够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研活动,更能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通过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二、化学教学联系实际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主题,通过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能启迪思维,提升创新意识.学生正处于一个好奇心较强的阶段,通过贴近生活的举例讲解和课外实践活动正好满足了这一特点.化学科目的实验内容本身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较高要求,可以由教师示范为主,定期开放化学实验室,开展小型实验活动,实验室本身意义上已经离开了课堂,教学可以不受课堂的约束,在实验中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穿来,也能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广泛、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