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之常情范文

人之常情精选(九篇)

第1篇:人之常情范文

“做好事不留名,是人之常情。”这是《爱,与死神赛跑》中毛陈冰说的最动人的话。我被毛陈冰感动着,感动于她这么一个身高155厘米、体重只有88斤的纤弱女孩却能千里走单骑,把热血献给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感动于她家里不富裕,却能四处凑足1500元,瞒着父母去贵州献血;更感动于她献血之后始终不肯与外人见面,更不肯透露姓名。献血已经感人,而默默无闻的鲜血更感人。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我也看到了许多像毛陈冰那样做好事不留名的好人。可爱的解放军叔叔日夜兼程奔赴灾区,夜以继日地在废墟里寻找幸存者,不知疲倦地为灾区人民搭帐篷、建临时居住所,我只从电视上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却不曾知道他们姓啥名什么。那些白衣天使,他们马不停蹄地给伤员们检查、输液,带着微笑去安慰受了惊吓的孩子们,我看到了一颗颗救死扶伤的爱心,却不知道他们是谁。还有那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志愿者,他们默默无闻地忙碌在灾区的每个角落。而没有奔赴灾区却时刻心系灾区的全国各地的好心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义无反顾地捐钱、捐物。

想想我自己,我也曾做过好事,觉得最有意义的便是5·12大地震后,我们班20多个同学组织了捐款小队,来到城市广场进行募捐。来捐款的人很多,签字的名单满满的一大张。可在这中间,我看到了一些年轻的小伙子也像毛陈冰一样捐了钱以后默默地走开了,我心中非常敬佩这些人。第二天,红十字会给我们寄来一封表扬信,我们可高兴了。现在我看了毛陈冰的故事后觉得挺惭愧,因为我们没有像毛陈冰一样“做了好事不留名”。

“做好事不留名,是人之常情”,我想,只要人人都像毛陈冰一样,那么这个社会将是多么富有爱心、多么和谐啊!

绍兴市北海小学四年级:寿佳涵

第2篇:人之常情范文

一、德育的目的

自古以来,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就十分受重视,儒家始终强调“仁”,曾提出过“吾日三省吾身”等修身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素质教育的时代,道德形象的塑造再一次成为公众力求的道德准绳[2]。初中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身上寄托着祖国的希望,其教育过程更应贯彻实施“德育为先,德才兼备”的教育理念。社会越文明,人文情操越高尚,对德育的要求就越高。初中阶段的孩子,就像是刚刚破土发芽的种子,而德育则是阳光、养料、篱笆,让其茁壮成长,而不旁逸斜出。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充当着德育的实施者,决定着阳光、养料是否充裕,篱笆是否结实,班主任的决策决定着德育能否高速有效地实行。因此,班主任要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我锻炼,为学生树立典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目的。

二、德育的原则

1.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理论联系实践,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知和行的具体统一。德育亦是如此,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班主任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说教上,这样就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道德、正义升华的过程。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去敬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去街道开展环保活动等,并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提高学生德育实践的参与度。只有通过真正的参与,才能让学生了解尊老爱幼、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又使德育工作开展得积极有效,同时在心理上使得学生健康成长。

2.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统一

班主任不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师者、长辈、权威,更应该是朋友、伙伴、参谋,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也实现角色转变,成为班级真正的主人,这与新课程的师生观是一致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在德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完成好各项任务,对学生严格要求是个重要的因素,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心理比较敏感、叛逆,对班主任来说,若太严格,会使学生产生厌学、逆反的心理,若对学生太宽容,会使学生产生懒散、怠惰的情绪。如何做到严之有理、严之有度,这里面包含着巨大的学问,需要每个班主任去钻研。

3.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班主任在德育的过程中,要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真正做到“陶人之常情,扬我之个性”。在实践工作中,应以“统一要求”为原则,以“个性发展”为手段,在一维的方向上实现多维的变换。初中生在进入青春期以后,开始对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是世界观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德育应从统一要求的大方向着手,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引导学生追求深刻的人生知识,正确处理好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推动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

三、结论

不管是教育,还是管理,其呈现的最好状态就是它本身具备极高的艺术性,这种艺术亦可称之为人文艺术。这种艺术性的来源则是班主任本身所具备的人文修养,同时也来源于班主任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德育本身不是目的,德育过程中产生的师生情、人文关怀以及德育给学生带来的能动力才是目的。班主任应运用自身的睿智、博爱、耐心、热忱,为学生照亮积极、个性、自信的未来,以一种极其艺术的手段陶学生之常情,扬学生之个性。

参考文献:

[1] 崔华兴.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1(7).

第3篇:人之常情范文

用反常行为写人之常情

人之常情与人之行为相通相融,行为者的情指使着行为者的行,而行为者的行又往往感染、打动读者的心,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振。从写作的角度说,常规行为会使读者司空见惯、不以为然,而非常规行为就可以感动读者、震动读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难以忘怀。如1988年高考满分作文《习惯》中王老师的非常规行为就令人难忘。一般说来,教师退休就意味着离开学校,而年纪很大的王老师还恋着也许饱含苦涩的三尺讲台,蹑手蹑脚地躲到教室的窗户后听课。正是从这非常规的举动中,我们看到了他对学生执著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痴迷。对他的这种反常行为,读者一股敬意便油然而生。同年,北京考生的《习惯》也是以人物反常行为写人之常情的典型。作者以反常的手法写“体味在雨中独行的快乐”。“是的,我的习惯便是这样独特。”“毛毛细雨的时候,我喜欢。”“倾盆大雨的时候,我喜欢。”“阵雨的时候,我更喜欢。”不同的雨情表达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心情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与众不同的“习惯”在读者心中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刻痕。如果作者不是写“雨中行”而是写“我”遇雨就躲或用雨具遮雨,那就是人之常行,虽说也是人之常情,但定然会给人平平的感觉。正是“我”这独特的习惯形成了文章“这一个”的独到之处,扣住阅卷老师的眼球。2011年重庆考生的《痴人,智者也》也是值得借鉴的范文。看似矛盾的文题吸引人,与众不同的内容感动人,说“痴人,智者也”尽显写作机智。在为数众多的人沉醉于人生路途中的灯红酒绿,埋葬自己心中唯一的今天,作者讴歌“无畏于人生路途中的喧嚣与浮躁,始终钟情于自己心中的唯一”的人们,概述“马卡姆是痴人”、“沈从文是痴人”和“白芳礼是痴人”,明眼人不会误读,文中的“痴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如写白芳礼的一段:

白芳礼老人是痴人。因为他情有独钟,帮助他人,让几百个家庭贫寒的孩子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即使自己再苦、再累、再穷,也要坚持帮助别人。这是怎样的一个痴人,即使平凡,却受到无数人的敬仰和尊重。情有独钟,在平凡中也能铸就伟大。

“痴人”一般指无知、精神失常者,也指极度迷恋者,而在文中则如同有人说学雷锋标兵郭明义是“傻子”一样,作者说白芳礼是“痴人”,而其人举动却非痴人所为,他弘扬了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彰显着当今社会善行义举的主流趋势。白芳礼的反常行为正体现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白芳礼的敬仰和尊重之情。文章以非常规手法写人之常情,与利欲熏心者两相对照,孰美孰丑,判然分明。如真写痴人而非智者,文章就毫无意义了。

用反常语言写人之常情

在一般人说来,“我爱你”,是人之感情的自然流露,每每让人心潮起伏,而在情人口中,“恨死你”、“讨厌你”却那么撩人心扉。前者直抒胸臆显真挚,后者则温婉含蓄更深沉,效果更好。有时,常语不如反语使人印象更深。如2011年河北考生《信立天下――诚信是一种美德》一文,作者用反语使语言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我们怀着激动和崇敬的心情去观看电视中宣传的人物事迹,却不知道究竟是该喜还是该悲?一件普普通通的诚信小事被媒体大肆宣扬,只因为,那诚信小事早已变得不普通了,只因为,这种小事我们都做不到了。”“是该喜还是该悲”属无疑而问,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再如2011年江苏一考生的《拒绝平庸》:

“你怎么这般输不起,你说话啊。你女儿我考试失败的时候也没跟你一样,你哪配做我的父亲啊!”我拿出不知从哪儿来的勇气,几乎是拽他的衣领,恶狠狠的,对着那张似乎在酒坛中泡发了的令人憎恶的脸大喊。此时,我从内心鄙视他。“你怎么了?你吱声啊!”我哭喊着,歇斯底里的。

文段在生动而传神的细节描写中,以一番愤激之词与听了妈妈的话之后的惊愕和理解形成对比,凸显了爸爸积极参加单位歌唱比赛,努力改变在女儿心中平庸形象的精神状态,充满感情,形象真实。此番愤激之词,是故事的高潮,如果此处写女儿同情、理解父亲歌唱比赛的成绩仍然平庸,虽也是写人之常情,但难免落入平庸之作的泥淖,既无波澜,也不拿人。用反常语言写人之常情必须合情入理,能够自圆其说。

用反常景物写人之常情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景物必然引起作者情感的波动,进而诉诸文字,形成景语;二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景与情相因相成,相融相洽,不可分离。可以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也可以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前二者是正衬,后两个属反衬,就表达效果而言,笔者主张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即用非常规景物写人之常情。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全诗的中心恰恰在后两句。再如2012年广西一考生的《杜鹃花开》:

那时是满天挥洒着纷纷扬扬春雨的清明时节,那时是湖岸边杨柳絮絮飘舞的青葱时节,那时是小山头朵朵杜鹃花盛开的动人时节。我怀念那时,是因为那时的山花在我的心头深深植下,并盛开不衰照亮我的心田。

语段中的“春雨”、“柳絮”、“杜鹃花”都是美好的事物,是溢满喜气的,而后文却写了“我”不愿接受没有母亲的生活,思念和忧伤“沉沉地压在心头”,“内心从那天起就打了一个解不开的结”。以乐景反衬忧伤,既是人之常情,又形成反差,感情真挚,动人心旌。

以“哀”景写“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如果全篇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就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坚强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全然不见悲哀,而是用来反衬酣战、壮烈的豪放之情的。再如一个作文片段:

早晨,天空不再有春夏秋天那种清亮亮的湛蓝,天边不再是金灿灿的阳光了。整个天空惨白惨白的,有点像被白纸遮盖了本来的面目,失去了天空原本的颜色。太阳好像也怕冷似的,躲进了像棉胎一样厚的云层。冷飕飕的风呼呼地刮着,路边光秃秃的树木像一个秃老头,受不住风的袭击,树杈在冷风里摇晃,像一只瘦骨嶙峋的手指向天空。大街上,卖小吃的小贩守在热腾腾的面包炉旁抑扬顿挫地吆喝着,不同韵调的声音在大街上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支迎接美好春天的交响曲。大街上的每个人都挺直腰,昂着头,顶着风急匆匆地往前赶路。

语段中景与情反差明显,冷色调的景物描写反衬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王夫之的《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乐景写哀情使人物的感伤之情倍感沉郁,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感受到作者在诗文中的难言之哀、难传之痛,为其伤心,替其感叹。哀景写乐情则使人物的精神风貌得以充分展现,产生理解、敬重之心以及共识、共鸣之情。

用反常事理写人之常情

生活中人同此心、事同此理的现象很多,而从写作效果的角度来说,如果用反常事理写人之常情,就可以使读者有“亏你想得出”的感受。2007年“春晚”赵本山、宋丹丹、牛群合演的小品《公鸡下蛋》就以反常事理的手法,极幽默夸张之能事,辛辣地讽刺了多种社会现象,一些台词还成为时尚的流行语。倘若是《母鸡下蛋》,正常事理自不待言,其效果就难说了。2012年河南一考生的《父亲,真爱“找”事》,题目就道出反常事理,文章内容描述了父亲冒雨牵回二宝家的羊、骑着破三轮去村外工厂里拉废砖为村里铺路、背着生病的王奶奶去医院、帮邻居装麦等几件小事,表现了父亲乐意帮助他人、爱“找”事的奉献品质。也许这些小事多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属人之常情,表达效果不言自明。再如2012年辽宁一考生的《低调是另一种张扬》很得用反常事理写人之常情的真髓,“低调”与“张扬”看似矛盾,却显文章逆向思维、新颖别致的构思。论述中以苏轼兄弟的名字、救人女孩丁娜作为正面典型论据,以动车豪华卫生间、国人购买奢侈品作为反面材料,正反结合,有力地突出了主题。看文中一段:

在北方零下几度的天气里,她的纵身一跃托起了生的希望。她那稚嫩的笑脸和坚定的神情谱写了一曲爱的乐章!十六岁女孩儿丁娜让我们看到了灰暗的背景下也会有闪光!永远也无法忘记,她在救出落水儿童之后的瑟瑟发抖;永远也无法忘记当记者问她姓名时,她挥挥手后悄然离开的背影。仅仅十六岁的小女孩能做到如此内敛,如此低调,让我们不禁为之震撼,她有力地诠释了一个道理:低调是另一种张扬!

第4篇:人之常情范文

杨振宁=Y

谈孤独

谈当下

最关心的就是国际大势会演变成什么样子

P: 现在最关心什么问题?

Y:我想最关心的就是国际大势会演变成什么样子。现在世界处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这有好多个因素,有长远的因素,有比较立刻的因素。长远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处在一个转型的时期,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中国快速地在变得更强大,而美国问题多得不得了,欧洲问题多得不得了,这是一个总的长期的趋势。那短的趋势呢,我想有好些个重要的,也许最重要的一就是美国的新的总统,现在没有人敢讲,包括他自己,到底他要把整个世界带到什么地方去。

P: 你对特朗普是一个怎样的态度?

Y:我觉得这人,不喜欢他的人很多,喜欢他的人也很多,我想也许因为他要做的这件事情就是跟以前美国的各届总统都不一样,他从头起就有这么一个,你说是雄心也好,你说是他的野心也好,他就要这样,所以他做出来许多大家大吃一惊的事情,而且他这些大吃一惊的事情不一定是相互矛盾。所以我想主席跟他见面以后,一定觉得这个人不太容易对付(笑),因为虚虚实实,你不知道他到底最后要做什么事情。你要问我说呢,这也是一种做大事的策略吧。我疑心他,所以很会赚钱,与他这种性格可能有关系,他现在把这个性格搬到世界的政治上来(笑),这要产生什么后果,这个是我想大家都非常担心的。不过我觉得不是不可能,他会最后多多少少接受了好多年来提出来的总体的思想,就是说中国跟美国不对抗,不冲突,互相尊重,合作双赢。这个政策奥巴马始终不接受,看这样子呢,川普可能接受。不敢讲(一定),我只是说可能(笑)。假如他要接受了这个的话,这对于世界的前途当然有非常好的稳定的作用。

P: 网络上一些热点新闻平时会关心吗?

Y:网络是这样,是影响整个人类的一个重大的发展,不过从个人的立场讲起来,你得学会怎么用这个网了,这个我想也是一个全世界的大问题。因为我想一个小学生就可能对网络非常发生兴趣,那么怎么能够引导他走到一个善于利用网络,而不掉到陷阱里头,这是一个大问题。我对这个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就不敢发表意见,可是我只知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不太喜欢把“创业”这两个字用到科学的重要发展上

P: 在物理上,你现在还关心什么样的问题?

Y:今天物理学跟我年轻的时候,我中年时候的物理学最大的分别,就是今天可以看得出来以后三五十年大有发展的恐怕都是一些应用的,对于极为基础的物理学的研究,现在看样子三五十年之内不大容易有发展。而这个分别,多半的物理学家,尤其是现在念物理系研究生的同学都不了解的,所以我经常呼吁大家要对这点多做些注意。

P: 做一个比方,在爱因斯坦的时候,其实是物理学的一个创业的时代,爱因斯坦、牛顿、麦克斯韦建了几根柱子,现在它已经进入一个更完善的状态,空间会更小了对吧?

Y:爱因斯坦的时代也就是20世纪头30年,头三五十年,我认为是黄金时代。那个时候正是物理学大革命的时代。爱因斯坦当然他厉害的地方就是他不是受了导师的引导,他自己就看出来了。他的第一个革命性的工作是1905年做出来的,叫做狭义相对论,你们大概听说过。可是你如果仔细去研究他的历史的话呢,他还在做学生的时候,他跟这个女朋友通信,我记得好像是1899年,就讲他那时候热心在搞些什么,就是后来狭义相对论这个方向。所以你可以说他是自己在做学生的时候就认识到这个领域是一个他要去追求答案的一个领域,这是他厉害的地方。那么他在1905年还另外写了两篇重要的文章,其中有一个是关于光是什么,在那个以前大家公认光是一个波,他大胆地―那时候他26岁―提出来,说是这个光可能是个粒子,一颗一颗的,这个是离经叛道,大家都不相信,可是后来证明他这个见解是对的。所以你可以说那个时候是遍地黄金,所以他成功了,你也可以说是他有深入的见解,所以他成功了,我想这两个条件都要有,所以他才成功了。

你刚才用了“创业”这个名词,我知道现在大家都在用这个名词。“创业”这个名词用到爱因斯坦身上,或者是不同的重要的科学发展上,不太妥当。我跟你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觉得不太妥当。爱因斯坦的重要的工作,刚才讲的狭义相对论、光子,还有一些别的,是不是创建了一个新的事业呢?事后讲起来回答是“是的”。可是我为什么不觉得用创业来描述他的精神或者影响(妥当)呢?因为爱因斯坦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没有任何要想创业的想法。我想像马云搞出来网购,他在开始的时候就是要创一个事业,爱因斯坦没有想他要创一个事业。(再)比如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生物学的论文是克里克跟沃森所写的双螺旋,是1953年的文章,现在整个生物工程都是这个引导出来的,所以从事后讲起来是非常创业的,可是这个不是他们两个所想做的事情。他没有一个“业”的观念,爱因斯坦也没有“业”的观念,沃森和克里克也没有“业”的观念,他们只是要解决一个很具体的,可是是很专业的问题。可是这个解决了以后,就引导出来了,好像打开了一个大门。所以我觉得我不太喜欢把“创业”这两个字用到科学的重要的发展上。

我觉得事实上现在传媒上头,不管是书籍、杂志或者是报纸上面,或者是网上,讲出来的话我觉得都有这个问题,你们要能够把这一点提出来,我觉得是个贡献。

谈生命、宇宙和自然

现在不是都热衷于人工智能吗,可是这些东西离小牛跟它母亲之间的复杂关系那还是差得很远呢

P: 如果向一个完全的外行去描述物理学之美,你会怎么来描述?

Y:世界的结构的美是多方面的,所以对于这个美的感受也是多方面的,你比如说我看电视有时候有一个鸟去栽到水里头抓一个鱼,它的那个速度,它的那个准确,这是我想自然的这个结构,是妙不可言的。所以中国的诗人,西方的诗人,在描写这个老鹰能够准确地来抓捕一个小动物,就有很多有名的诗句,这个是一种美。

我想在基本科学里最深的美,最好的例子就是牛顿。我想100万年以前的人类就已经了解到了,太阳东边出来,西边下去的这个规律。可是没有懂的是什么呢,是原来这些规律是有非常准确的数学结构,懂了这些数学结构,你可以非常非常非常准确地预言明天太阳什么时候出来。就是对于大家所看见的这规律背后有准确的数学结构,这件事情的认识是牛顿告诉整个世界的。这个是牛顿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也是人类对于自然的美最深入地了解的开始。今天牛顿所写下来的方程式准确到什么程度呢?你像现在这个卫星上天,对撞起来,天宫一号、二号对接,这些事情都是极为准确的,不是到分、秒,是到百万分之一秒的这种准确,这些都是牛顿的方程式所告诉我们的。这种美使得人类对于自然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认为这个是科学研究的人所最倾倒的美。

P: 你说60岁那年有一个很大的发现,就是生命是有限的。这90多年的人生当中像这样的“大发现”还有哪些?

Y:确实是,就是我60岁的前后呢,突然有一个感觉,原来生命是有限的。这就是代表说那个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事情,所以这是相当突然的一个新的认知。你问我说是我现在到了九十几岁,有没有新的想法呢,有,可是不是那样子突然的一个了解。现在渐渐地越来越深的这个新的想法是什么呢?就是觉得自然界是非常非常妙,而且是非常非常深奥的,就越来越觉得人类是非常渺小,越来越觉得人类弄来弄去是有了很多的进步―对于自然的了解,当然是与日俱增的―可是这些与日俱增的里头的内容,比起整个自然界,整个这个结构,那还是微不足道的。你也可以说年纪越大,这种对于自然界的敬畏感是越来越深。

P: 那你怎么看人生的意义?

Y:我想从整个宇宙结构讲起来,人类的生命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一个个人的生命那更是没有什么重要的。不过,从一个个人讲起来的话呢,虽然了解了他这个个人的生命在整个宇宙之间是一个非常渺小的事情,这并不代表说是他就不必或者是不应该去想法做出来他能做的事情,这是我现在的态度。我觉得个人的态度最好是一方面了解到自己的渺小,一方面要尽量地希望这个渺小的生命还是有点意义。

P: 你觉得渺小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Y:我想世界上有很多大家都公认的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是能够帮助人类克服一种疾病,我想这个没有人会否认这是一个值得做的事情。帮助一部分的人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态,这个我想大家也都认为是有意义的事情。我想这个所谓有意义,这个定义,自己也是可以商讨的。不过我想所有可以商讨的事情,从某种立场上讲起来,都一定是有它的意义的。

P: 你是怎么理解和看待上帝的?

Y:我想为了不搞到复杂的讨论上去,我们不要用“上帝”这个名词。就是自然界。我想尤其是你看世界上的生物,我们的生物稀奇古怪的种类多得不得了,尤其是现在研究得越来越多了,人类有细胞,有单细胞的生物,可是还有病毒,病毒不是细胞,比细胞更简单,可是病毒自己就是非常复杂,而这个里头的相互作用,这简直是没法子……另外,有许多事情,你看了自然界的话,你觉得这是没法子想象怎么变成这样。你比如说你在电视上看见一个小牛出生,出生了以后它几秒钟之后它就想法站起来,常常站不起来,因为站起来立刻就摔倒,然后它又站起来。怎么一个安排,就使得它知道它要站起来,而且失败了以后还可以再尝试,然后等到最后站起来,它就知道要去吃它妈妈的奶,这个母亲跟这个小牛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非常神秘的事情,所以就是自然界非常稀奇的事情非常之多。就使得我想到,现在不是大家都热衷于人工智能吗,他们研究的东西里头也是很稀奇的东西,可是这些东西离小牛跟它母亲之间的复杂的这个关系那还是差得很远呢。我很难想象说是在以后两百年之间,生物学家会对母子之间的bonding,能够有深入的了解。就是这一类的事情使得我越看多了以后越觉得我们所做的东西其实是―从整体讲起来还是非常渺小的。

人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所以没法能够完全了解

P: 你看科幻小说吗?

Y:我小时候看科幻小说,成人以后我现在很少看科幻小说,有时候拿一两本翻一下,F在就比较看不下去。这个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事情,为什么?这个我还没有仔细想过,这是一个现象。就是我十几岁的时候看了―还有武侠小说,我现在也是看不下去武侠小说―那个时候像福尔摩斯,我看了很多,现在都看不下去了。近代的一些科幻小说呢,我更看不下去,前些时候不是《三体》变得非常有名,所以我就买一本来看,看不下去。与这个小说其实没关系,这是与我自己的精神状态有关系。

P: 是因为你觉得科幻小说跟你从事的工作完全两回事吗?

Y:不是,我想原因是因为我对于现实世界更发生兴趣(笑),所以就觉得这个虚构的东西不能跟现实世界比。我想这是主要的道理。对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跟它里头这个奇怪又妙的事情了解多了,就觉得科幻小说没法子跟这个比。

P: 宇宙在你的头脑中是什么样的形象?

Y:我想现在天文学已经相当清楚地告诉我们是有大爆炸。有些科学家在研究是不是还另外有宇宙,从科学的立场上讲起来,我完全没有懂,我完全不了解这些科学家所做的东西。我自己觉得从一个大的观点来看,说是有大爆炸,大爆炸后来产生了很多的现象,有了这些现象,就出来了很多的元素,有这些元素慢慢地就出来了一些有机体,然后后来就出来人类,我想这个大概的经过,我觉得大概是对的。

P:你讲过在中学的时候读过詹姆斯・金斯的那本《神秘的宇宙》,你说当时看了印象非常深刻,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感受跟现在的感受一样吗?

Y:当然不能是一样了,不过有些部分是重复的,就是当时是觉得,啊,原来宇宙的物理结构是这么样子的神奇。今天你要问我呢,我仍然觉得是神奇,不过那个时候这个神奇的定义跟今天这个神奇的定义当然有一个很大的分别,那个时候神奇就是觉得没想到原来是这样的,现在这个当然也是没想到,可是更具体了一些,就发现原来宇宙的结构在有些地方有非常准确的规律。人类第一次知道这个,是因为牛顿的工作。牛顿告诉了人类,说是自然的结构有非常准确的规律,这个我认为是近代科学诞生的时候,从那个时候以后人类对于自然的了解就跟从前不一样了。从前是马马虎虎的,到这个以后呢,就知道这马马虎虎背后有很准确的东西,而这准确的东西,用人类的脑子可以了解其中的一部分。

那么今天我们还是在做这件事情,可是有一个问题是当时(也许)牛顿没问,这个问题就是是不是这个准确的了解可以无限地准确下去?这个我猜想,牛顿当初大概是觉得可以,因为他那时候受了宗教的影响,所以他觉得所以有这些准确的规律,是上帝制造出来的,那么既然有上帝,能够知道这个的话,当然这个上帝就可以控制一切的一切。所以他是有一个上帝的。今天你要问我的话呢,我觉得有一个人的形象的上帝我是不相信的,至于说我们能不能无限地了解下去呢,我现在采取的是比较悲观的态度。为什么我比较悲观呢?因为我觉得人的脑子是有很多神经元,这神经元的数目是有限的,拿来跟宇宙的这现象来比呢,那又是渺小和不足道的,所以从这个立场讲起来呢,我觉得我现在的看法是觉得我们是做了许多了解,对于宇宙的结构有很多非常深入的了解,可是我认为永远不会把所有的宇宙的复杂的结构都完全了解,因为我们是有限的。所以你要让我用一句话讲出来,就是因为人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所以没法能够完全了解。

谈文学

张爱玲是写得特别好,她是一个天才

P: 文学家里边有你特别喜欢的吗?

Y:中国的传统小说,比如是《三国》、《水浒》,这个当然是从小就喜欢看的。当然到了年纪大再看的时候,就看见了一些小时候没有看见的东西。这些里边所反映的人际关系,反映的人跟人之间复杂的心理是非常深入的。可以说一个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入门,从这个(传统小说)是比较好的一条路。像《红楼梦》的话,我小时候是看不下去的,我想很多人都会(笑),因为《红楼梦》里头,跟刚才讲《三国》、《水浒》的人际关系又不一恿耍我小时候看了,觉得净讲了一些没有意思的事情(笑),可是到了年纪大了以后就了解到人际关系有比我小时候所了解的要多得多的东西。

当代的小说,我看得不多,我倒还没有找出一个特别喜欢的。刚才我跟你讲了科幻小说,我看不下去的。莫言,我看了以后,也许我还没有仔细研究过,也没有觉得是写得特别好。

张爱玲是写得特别好。我觉得她是一个天才,非常可惜,她的家境非常糟糕。而且前年我去研究了一下―因为我看了她的这个《小团圆》,然后就研究了一下―原来她跟我的一个很熟的朋友,现在不在了,叫做张守廉,是亲戚。我在西南联大的时候,当时我们有三个人是同班的研究生,当时同学管我们三个人叫做“三剑客”,一个是黄昆,一个是叫张守廉。我们都是念物理的,后来张守廉改行了,他改念电机,他在石溪大学做了很多年教授,他比我大几岁,就是前年过去的。他跟张爱玲是什么关系呢?张守廉的曾祖父是张爱玲的祖父的侄子,而且我在网上一查呢,还知道原来张爱玲的那支,现在还有人,有一位在河北,也叫张守什么,因为他跟张守廉是同辈的,在河北一个什么地方,我还跟他通了一封信。所以这就是,这个所代表的就是在我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中国念过书的人数目非常少,跟今天不一样,今天动不动是几百万人是大学毕业,那个时候我想是一年大学毕业大概只有几千个人,所以这些人这个家族有点关系是不稀奇的事情。

谈人生

我觉得得诺贝尔奖对我一生没有极大的影响

P: 你35岁就得了诺贝尔奖,这个荣誉贯穿了你的一生,你怎么看这个声名以及它对你的人生影响?

Y:我觉得得诺贝尔奖对我一生没有极大的影响。第一,因为我对我所做的工作还继续发生兴趣,这个与得不得奖没有关系;后来呢,而且做到后来,还有一些成绩,这些都与得不得奖是没有关系的。

我一般的生活当然是受到一些影响,比如说我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1971年第一次到新中国来参观探亲访问,假如你问我说是我那次来,还请我吃饭,有个很长的谈话,这个与我得诺贝尔奖有没有关系呢,我想可能是有一点关系的。所以从这里讲起来呢,对于我后来的人生当然是有影响的,不过对于我,我自己觉得对于我做学问,对于我做人的态度,我觉得没什么影响。

P: 当时具体的情境是怎样的,第一时刻得到这个消息时?

Y:是这样,我得诺贝尔奖是1957年的秋天,诺贝尔奖委员会打电报给我,可是事实上我已经知道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一,就在那一年的年初,吴健雄的实验成功了,她证实了宇宙不守恒的,有点不守恒。那是一个震惊整个物理学界的大消息,所以那个一来呢,包括李政道跟我自己,还有吴健雄,还有,基本是所有的物理学家都觉得这迟早要得诺贝尔奖。

所以你也可以说那个以后呢,对于要得诺贝尔奖的可能呢,已经不是很奇怪的事情了。然后就在评选委员会的这个电报以前几天,忽然有个瑞典的新闻记者打电话来,他要来我家里头照相,然后他就是说,他说因为我们知道你要得奖,所以呢,我们要预先就预备好照片什么的报告之类的,所以我预先就知道要得奖。

这个事情后来呢,诺贝尔奖委员会改了他们的办法,不预先通知这些新闻记者,我不知道是哪年,反正我想可能60年代开始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P: 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Y:把它说成优点,这个也许……不要用“优点”这个名词。我想我有一个特点是我自己喜欢的,就是我想我处人处事都比较简单,不复杂,就是没有很多心思,我喜欢这样的人,所以我就尽量做这样子的人。所以你要问我说,也可以说是这是我一个基本处人处世的原则吧。

(抬头认真想了一会儿)有什么缺点,我倒想不出来(笑)。我想我不够……有许多事情不够坚持,不过这个我想是所有的人都有这个问题。比如说我小时候不会写日记,写了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后来就无疾而终了。有一些这种笔记本呢,现在还有,所以现在我再去看看呢,有点后悔当初没有再继续写下去。尤其是我看了一些别的朋友他们现在写一些回忆录,他们所以现在能够写那么详细的回忆录,就是因为他们有这个日记,所以你要问我的话呢,我想我没能坚持这一点,是一个缺点。

P: 你多次说过你的一生都很幸运,现在回过头来看,有过比较大的挫折吗?

Y:我想我一生最觉得,说挫折也好,很烦恼,很不高兴的,我想是1947年。那个时候我是在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我当时在芝加哥大学是很有名的研究生,因为我在中国学到的实在是非常扎实的,所以到那里以后呢,整个物理系的老师跟同学很快就知道我物理懂得非常多。可是呢,我做研究工作不成功,第一是我本来想写一个实验的论文,所以就到阿里森教授的实验室,可是我不会动手,所以在里头做得是很不成功。泰勒跟我建议了一些问题呢,我做了一些,后来他跟我都认识到我跟他的兴趣的方向不一样,所以我们还是维持好的关系,讨论一些物理,可是我不能真正地从他那儿找着好的题目。所以那个时候是我非常不高兴的。那个时候我怎么解决呢,我就自己去找题目。我后来想了想,可以说是那一年找了四个题目,每个题目,别人都不做,我就自己在那儿搞,可是三个题目都没搞出来结果,所以很不高兴。只有一个后来我想出来了一个可以发展的方向,就写了一个短的文章,那个文章后来就变成我的博士论文。

这个经历在我的脑子里还记得很清楚。可是这里头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另外那三个,虽然当时都以失败告终,可是所花的时间绝对不是浪费的,因为后来过了一些时候,我又回到这些里头呢,三个后来都有了发展。为什么会有这现象呢?就是因为那一年里头对那三个问题的了解深入了,那么后来因为有别的东西发展或者是偶然自己又想出来一个新的方法,就能够推进了。假如没有那一年不成功的这个努力,后来就跟这个问题没关系了。所以我一直在跟同学讲,你得对一个东西发生兴趣,发生兴趣以后你得要去钻研,不成功你不一定就觉得这就吃亏了。这个不成功永远是放在那儿以后,是你将来可以在上面有新的进步的基础,这是我的经验。

P: 如果从你打过交道的以及古往今砝史上所有的人物当中,选出对你人生最重要或者有特别影响的几个人的话,会选哪几位?

Y:我想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当然是我父亲,他是数学教授,他并没有教过我很多的数学,不过,他所创造出来的我们的家庭环境,我们兄弟姊妹几个人跟我们父母之间的关系,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个我想是受到我父亲处人处世态度的影响所形成的。

我觉得这个对于我有深远的影响,就是我讲话的态度,做人做事的态度,包括我对研究工作的兴趣跟努力,这些都与家庭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后来,我1971年第一次回国,这是我一生很重要的事情,所以会有这件事情,当然与我跟我家庭的关系有密切的关联,因为事实上我到美国去以后,后来朝鲜战争发生了,中国跟美国就变成两个世界,彼此之间没有交往,可是在那个期间,我还安排了跟我父亲,跟我母亲,还有弟弟妹妹他们在日内瓦见过三次,在香港见过两次,所以这些都是与我们的家庭整个的关系非常密切的,而这个也影响了我后来人生的轨迹。

第5篇:人之常情范文

关键词 民生剧 地方色彩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从媒介形态演变的角度来看,在媒介机构之中,最为引人注目并且最为重要的媒体无疑就是电视。一般来说,电视新闻可以分为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这样三大类,与此同时,电视剧也可以分为连续剧、系列剧、短剧这样的三大类。只不过必须看到的是――长期以来,无论是电视新闻的播出,还是电视剧的播演,在通常情况下是没有任何关联的,因而电视新闻与电视剧的联姻仅仅是一个电视传播之梦。然而问题在于,随着民生新闻成为地方新闻之中的主要构成之一,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之中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势必影响到电视剧的创作,以至于与民生新闻结下难解之缘,从而出现一种以短剧为主要形式的电视剧新门类――民生剧。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民生剧与民生新闻之间相辅相成,因为毕竟是先有民生新闻,而后才有民生剧;与此同时,民生剧与民生新闻之问相反相成,因为民生剧较之民生新闻更能显现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地方色彩。

显而易见的是,民生剧的命名显然是脱胎于民生新闻,只不过,仅仅看到这一点相关性表象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更应该看到的是――民生新闻是地方新闻之中与当地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电视新闻,而民生剧是短剧之中与当地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的电视剧,正是具有地方色彩的老百姓衣食住行这样的日常生活,才将民生新闻与民生剧紧紧地联系到一块。当然,无论是民生新闻,还是民生剧。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非常鲜明的传播界限的。这一传播界限自然是与它们所要传播的信息特点直接相关的:如果说民生新闻是报道居住于不同地方的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新鲜事,那么,民生剧则是述说居住于不同地方的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故事。

也许,在民生新闻所报道的新鲜事与民生剧所述说的故事之问,从表面上看,也许民生新闻不过是在为民生剧提供故事的素材,而实际上,不仅从民生新闻之中可以每天看见具有地方色彩的新鲜事,并且还可以从民生剧之中对这样的地方色彩,在温故而知新之中深化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感受与了解,从而更加有利于受众去把握来自不同地方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得以见出天南海北的中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样态来。地方色彩总是具体的,因而无论是民生新闻的传播,还是民生剧的创作,都离不开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在的具体地方。这一具体地方,不仅主要与老百姓生活的地理空间密切相关,而且也与电视台所在的行政区划直接有关,因此,从民生新闻到民生剧,都受到地理空间与行政区划的双重限制,具体而言,也就是受限制于电视台的所辖地。当然,从整个中国来看。对于现有的各级电视台来说,除了中央电视台之外,从省级电视台到县级电视台,都有可能会播出与其所辖地所需要的民生新闻与民生剧,与此同时,这些民生新闻与民生剧的播出也相应地受到所辖地的限制。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可以说对民生剧的地方色彩怎样进行认识,还得从民生剧的诞生之地如何区分这一基点来开始。

从地理空间如何进行中国区分的这一角度来看,一般都会率先进行南北之分,故而最早出现的是中国的南方与北方这样的地方之分。这一南方与北方之分,从古至今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初。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不断向前延伸,中国的现代化高歌猛进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曾经的南北之分开始转变为当下的东西之分,于是乎,中国的地理空间进入了西部与东部这样地方之分的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的国策的提出,无疑表明传统的南北之分已经为当下的东西之分所取代。中国的西部这一巨大的地理空间,实际上也包括了所谓西部十二省市区这样的行政区划,尽管其中有的行政区划纯粹从地理空间上来看,更偏于东部而不是西部。

在此,仅就中国西部而言,其地理空间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西南与西北,而在西南这一地理空间之内,各级地方电视台自然又与各自的行政区划相对应。由于受到从人力到财力的诸多资源的条件限制,一般来说,能够同时播出民生新闻与播演民生剧的地方电视台,主要是省级电视台。所以,对民生剧的地方色彩进行具体讨论的这第二步,当以重庆电视台播出的倾向于同一话题的民生新闻与民生剧,来作为具体的个案以展开对比性的探讨。

民生剧的地方色彩,从与民生新闻相关联处来看,主要是通过再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来加以较为充分的体现的。就各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言,首先,民生新闻报道所展示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状况,而民生剧所再现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姿态,因而只有通过从电视新闻报道的新鲜事,到电视剧播演的故事这样的传播转换,才能够见出各地老百姓的真性情;其次,民生新闻报道所描写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习惯,而民生剧所再现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风貌,因而只有通过从电视新闻报道的新鲜事,到电视剧播演的故事这样的传播转换,才能够知晓各地老百姓的真情趣;其三,民生新闻报道所采用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语,而民生剧再现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话语,因而从电视新闻报道的新鲜事,到电视剧播演的故事,通过两者之问的传播转换之中,才能听到各地老百姓的真心话。

然而,正是所有这些在各地老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所显露出来的真性情、真情趣、真心话,通过艺术地再现于民生剧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了各地独具的地方色彩。必须加以探讨的核心问题――从民生新闻到民生剧的传播转换过程之中,老百姓的新鲜事这一事实真实,是如何转化成为老百姓的故事这样的艺术真实,来显现出各地老百姓的真性情、真情趣、真心话。从而最终赋予民生剧以浓郁的地方色彩。

首先,由于民生新闻对于老百姓日常生活状况的展示,主要着眼点是每一日常生活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而日常生活事件之中的人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构成要素,因而在注重日常生活事件展示的客观准确性的前提下,所谓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状况实际上由众多日常生活事件累积而成的,呈现出散点展示的特点。然而,民生剧是以日常生活事件中的人来作为主要再现对象,并且以这样的再现对象为日常生活事件的焦点,因而在追求剧中人物的形象生动性的基础上,所谓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姿态实际上是通过日常生活事件中的人来进行再现的,呈现出聚焦再现的特点。这样,从散点展示到聚焦再现的传播转换促成了老百姓的真性情的最终显现。以重庆电视台有关“重庆好心人”的电视传播为例,在民生新闻之中,主要是通过报道好事来表明重庆有好心人,而这样的好心人本身则被众多好事所遮蔽,难以见出“重庆好心人”的真性情。不过,在民生剧之中,通过好心人的形象塑造,在做好事之中显现出“重庆好心人”的真性情――乐于助人的爽快与热忱,从而也就在一个侧面上体现出重庆人所能拥有的真性情。

其次,由于民生新闻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习惯的描写,主要着力处是每一日常生活过程的某种生活习惯,至于

日常生活过程中人是如何受到某种生活习惯的支配则仅仅是略有涉及,因而在强调日常生活过程描写的明快简洁性的前提下,所谓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习惯事实上是通过诸多日常生活过程叠加而成的,呈现出单色素描的特点。不过,民生剧是以日常生活过程之中人的惯常举止来作为主要再现日标之一,并且以这样的再现目标为日常生活过程的重点,因而在要求刻画剧中人物的行为举止应该达到细腻鲜明性这一条件下,所谓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风貌事实上是借助日常生活过程之中人的行为举止而得以再现的,呈现出浓墨重彩的特点。于是,从单色素描到浓墨重彩的传播转换促成了老百姓的真情趣的最终显现。同样以重庆电视台有关“重庆风情”的电视传播为例,在民生新闻之中。大多是描写重庆的各种风物风俗的非同一般来吸引人的眼球,而与这些风物风俗相伴始终的重庆人反而被人忽略,令人一时间难以捉摸出重庆人的真情趣。显然,在在民生剧之中,通过重庆人日常生活细节的渲染,在有意与无意的两可之间,来显现出“重庆风情”之中重庆人的真性情――在山水天地之间的惬意与悠闲,从而也就在一个侧面体现出重庆人所能滋生的真情趣。

其三,由于民生新闻对于日常生活用语的选择,通常是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采访对象而言的,是根据日常生活事件展示或日常生活过程描写的相关需要,来截取采访对象的部分回答,并且所有这些回答用语一般都是地方方言。然而,关于整个日常生活事件或日常生活过程的报道用语则是选择标准语的普通话。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所谓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语在有意识的选择之中不过仅仅是方言的断片,呈现出驳杂混响的特点。而在民生剧之中,方言作为日常生活话语贯穿其始终,无论是剧中的人物对白,还是剧中的剧情旁白。都离不开方言,呈现出整一明晰的特点。因此,从驳杂混响到整一明晰的传播转换促成了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真心话的最终说出。仍然以重庆电视台使用“重庆话”的电视传播为例,在民生新闻之中,虽然无论是较为简短的采访提问用语,还是较为增长的采访回答用语,基本上都选择使用重庆,话,在插入整个新闻的普通话报道之中失去了被采访者说出真心话的机会。相比之下,只有在民生剧之中,无论是对白,还是旁白,都是通过重庆话来说出老百姓心中的真心话――在诚挚交流中的率真而诙谐,从而也就在一个侧面上体现出重庆人所能倾诉的真心话。

第6篇:人之常情范文

常言道: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既然如此,作为公仆的领导干部,理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心竭力为群众办事,这是公仆的职责所在、义务使然。倘非如此,这样的公仆就不称职,就应该心怀歉疚,诚惶诚恐。然而,现实的情形是,一些领导干部颠倒了公仆与主人的关系,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对群众既无崇敬之心,更无歉疚之情。一旦做了一些群众感到满意的事情,解决了一些群众的切身问题,便觉得自己是群众的大救星、大恩人,到处摆功炫耀,欣欣然接受群众的感谢。而他们对没有做好的工作、办好的事情,总是找出种种客观理由,推脱自己的责任,对群众毫无歉疚之情。即便由于工作没有做好、做实、做细,导致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故,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被追究领导责任,他们也不感到愧疚,还觉得自己冤枉,认为自己毫不知情,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云云。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力量源泉、胜利之本。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三个代表”,才能永远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常抱歉疚之情,就会善待百姓,尊重群众。领导干部常抱歉疚之情,就不会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对群众摆架子、耍官腔,而会树立群众观念,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视群众如父母,把群众当靠山,与群众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从而善解民意,善待百姓,坚持和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第7篇:人之常情范文

一、隔江犹唱花

在古典诗词中,不少音乐意象是以古曲调的形式出现的,一如古曲调原来的主题,寄托的思想感情是固定的,往往带有特定的含义、情感和寓意。《梅花落》,汉乐府横吹曲,在古典诗词中,传达出来的往往是思乡之情。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人听到《梅花落》的笛曲,想象梅花漫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诗人将《梅花落》巧妙拆分,一语双关,寄寓戍边将士的无限思情。《花》,即《玉树花》,相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陈后主穷奢极欲,沉湎声色,国势岌岌可危仍不念时局维艰,终致亡国。因此,《花》几乎成了“亡国之音”、“靡靡之音”的代名词。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这一名曲来讽谏当朝统治者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寄托吊古伤今的感慨。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王安石《桂枝香》),诗人借《花》表达对腐败世风和国事日非的关切和忧虑。《关山月》,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诗句,汉代鼓吹曲中有《关山月》,相和歌中有《度关山》,多写征战离别之情。如“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李益《夜上西城》);“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三),诗人借呜呜咽咽的《关山月》笛曲,表现边疆战士怀乡思亲的真挚感情。《行路难》,属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一首声情哀怨的笛曲,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以此曲比喻世道的险恶,抒发诗人仕路坎坷的苦闷,同时也表现诗人不畏艰难,坚持理想的信心和抱负。如“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诗中借《行路难》曲调表现了将士们在“天山雪后海风寒”的恶劣环境中行军的艰苦。《阳关三叠》,唐代名曲,歌词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渭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常成为朋友依依惜别,互相酬答的歌曲,多用来表达离情别绪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如“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张祜《耿家歌》);“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刘禹锡《与歌者何戡》);“谁人更唱阳关曲,牢落烟霞梦不成”(谭用之《江馆秋夕》);“红绽缨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李商隐《无题》)。

二、胡琴琵琶与羌笛

在古典诗词中,许多音乐意象是借助器乐来表现的。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宴饮归客,借“胡琴琵琶与羌笛”渲染惆怅情绪,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弹琴》),诗人借凄清悠扬的琴声抒写自己曲高和寡、缺少知音、怀才不遇的感慨。“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潇湘神》),诗人借瑶瑟表达潇湘明月夜的哀怨和自己被贬的凄凉心境。在古典诗词中,不同的器乐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琴瑟,亦作“瑟琴”,源出《诗经・小雅・鹿呜》:“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人借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夫妻感情和谐,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周南・关睢》);“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小雅・常棣》)。“琴瑟”也有比喻兄弟朋友情谊的,如“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吹笙,在古典诗词中,常常用来渲染歌舞升平、繁华迷人的场景。如“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欧阳修《采桑子》),诗人借笙歌渲染西湖繁华迷人的景象,表达轻松愉快的心情。“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冯延巳《抛球乐》);“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顾况《宫词》),表现笙歌漫舞,及时行乐的情景。鼓角,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壮军威,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常借鼓角表现战争场面和气氛。“(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燕歌行》),表现金鼓震天,战旗飘飘的行军场面。“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弧。无限塞鸿飞不度,秋夜卷入小单于”(李益《听晓角》);“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诗人借“鼓”、“角”渲染战斗的酷烈,表现将士的英勇无畏。

三、杜鹃啼血猿哀鸣

在古典诗词中,不仅古曲调、古器乐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而且一些动物的鸣叫也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声声关情,最常见的莫过于猿鸣和杜鹃啼叫。猿鸣声异常凄厉,尤其是深山峡谷中的声声悲鸣,空谷传响,常常令人愁绪满怀,泣下沾襟。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巫峡啼猿数泪行,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五少府贬长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等,都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杜鹃,又名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杜鹃。杜鹃的啼叫声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因此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乡归家之切。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寄寓离别之情。传说杜鹃暮春即啼,直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恻,闻者为之悲戚动容,因此,其在古典诗词中常常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料峭春寒,沉沉暮霭,更兼杜鹃凄婉的啼叫,写尽了羁旅行役之苦。又如“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在古典诗词中,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如“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诗人以此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寒蝉,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古人以蝉餐风饮露为高洁的象征,为诗人自比清高的喻体。如“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诗人以蝉自喻高洁的人品。“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人以寒蝉高唱,抒发自己蒙冤受屈的悲愤之情,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一番秋雨之后,秋蝉命折旦夕,只剩下几声若渐若续的哀鸣,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诗人借寒蝉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也表达了这种情感。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珍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其叫声常常被人模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因此,古典诗词中鹧鸪鸣叫多带有离愁别绪,归去之意。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在古典诗词中,诗人还常常借鹧鸪的叫声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如“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赠歌者》),诗人借“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不愿游子远行的思念之情。

四、梧桐叶上三更雨

雨打梧桐、雨打芭蕉也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音乐意象,尤其是夜阑人静、辗转反侧时,雨打芭蕉、雨打梧桐的潇潇声,传达出来的往往都有悲苦的人生况味和孤寂之情。“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表现无尽愁思。梧桐叶落,秋风渐起,一夜潇潇雨声,敏感脆弱的诗人往往会倍增惆怅。“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敲打着梧桐的夜雨是离别的前奏,一声声,一下下,黯然消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勾起的是无尽的家国之痛和孀居之苦,怎一个愁字了得。和雨打梧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雨打芭蕉。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现凄凉之音,所以很自然地被赋予凄凉孤寂之情。如“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李煜《长相思》);“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潇潇,碧纱窗外有芭蕉”(晁补之《浣溪沙》)。雨打梧桐、雨打芭蕉的声音本是自然界的天籁之音,只因诗人愁绪的难以释怀而显得特别恼人。

五、断续寒砧断续风

第8篇:人之常情范文

关键词:中国文化;悲剧意识;人生无常;虚实相生;悲壮苍凉

悲剧,起源于希腊,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它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艺术类型。同时,悲剧是一个美学范畴,它产生于古希腊美学中,是古希腊美学家对古希腊文学,特别是古希腊戏剧作品的理性考察中建立起来的。在中国渊深的古代文学艺术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悲剧”这一概念,亦没有古希腊那样繁荣的悲剧,以及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相媲美的悲剧理论,却有着和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相适应的悲剧意识。

几乎整个中国文学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它贯穿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悲哀,便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到《诗经》中的悲诗,燕赵的慷慨悲歌,楚辞的哀婉悲情,以及三曹之悲凉,李杜之郁愤,易安之凄婉,稼轩之忧思,无一不洋溢着浓烈的悲剧意识。而元明清的悲剧戏曲更是迎来了中国悲剧性作品的黄金时代。正如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说:“《离骚》为屈大夫的哭泣;《庄子》为蒙叟的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记》;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中国的悲剧意识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与内涵。

首先,中国古典悲剧意识多表现为一种人生无常感。何为人生无常感?即包含人间社会中一切人物与其事业,及人间文化本身之无常感。常,普通,一般,长久不变。人生无常,顾名思义,即是人生之大起大落,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事业之兴衰繁华,朝代的改革变迁。这种无常感归结于人的自然愿望无法实现,无法改变生存状态的悲剧。在中国的许多小说中,都常常流露出此种情感。在《红楼梦》中,如果说宝玉是作者的理想境界,那么黛玉便是他的精神境界。黛玉的多思多虑,与浮士德,维特,哈姆雷特的思前想后是不同的。后者多是出于欲望的驱使,且行事必求成功。而黛玉一开始就知道与宝玉爱而不能的两难境地,即使他们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但终是无法冲破封建社会条条框框的束缚。宝黛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故黛玉对宝玉之情是超意欲,超行动的,完全出自内心的真情,她的忧郁感伤是纯粹的。然其可悲之处并不在此。西方的悲剧人物大多敢于追求成功,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并为之付出行动。而黛玉既不采取有目的的行动亦不求成功,只是思虑至深,到最后悲伤绝望。这种凄婉哀伤不再是停留在黛玉个人的悲剧上,而是转化为一种身世飘零之感――人生如梦,聚散无常。这即是黛玉的悲情,也是曹雪芹的悲情。然而,曹雪芹的悲情不仅仅是通过黛玉表现出来的,还有整个荣、宁二府的兴盛衰亡。悲欢离合,月圆月缺,一切不过太虚幻境。从何而来,打哪而去,富贵荣华,贫苦凄寒,皆不过梦幻一场。人生无不散之筵席,荣、宁二府的众人,不过是聚了又散的悲剧。这不是西方式的悲剧,而是“人间世界在无常宇宙中之地位”的悲剧。在这样的悲剧中,有类似宝玉的解脱者,也有未解脱者,解脱与禁锢均不过包裹在红楼一梦中。太虚幻境以外是什么样的世界?有没有上帝,有没有精神世界或人类的罪恶,抑或宇宙的命运安排及客观势力的胁迫,这些作者均未思考。因而,中国古典悲剧意识才有不同于西方的人生无常感。

其次是虚实相生,中国古典悲剧,既感慨人生世事无常,又由感慨生出悲情,肯定人间的客观存在,从而形成一种人生虚幻感和人生实在感的交融。《临江仙词》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江水浪花,夕阳青山,渔樵江渚,这些都是实在的,就如同日月星辰,草木红花的四季循环。而曾经横槊赋诗的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是非成败都已过去,尔后不过皆付笑谈之中。人生在世,一切皆逃不过虚无一场。荣、宁二国府是存在的,宝黛的爱情亦是存在的,而繁华的衰落,爱情的悲逝让存在化为了虚无。如果说西方的悲剧意识往往是主客力量的冲突造成的,人因为自身的主体意志和欲望而追求自由和理想,最终却在客观力量面前灭亡。那么,在中国古典悲剧意识中,宇宙万物,不过因生缘起,有何因,即有何果,缘起缘灭皆有法。人间一切人物世事皆是“实中之虚幻性而生”,这种虚幻性来自对人间一切人物及事物的感悟和体验。

最后是苍凉悲壮。树木蓊蓊郁郁但不枯萎,谓之苍;大风吹过但不觉寒冷,谓之凉。即独立苍茫,而怀无限愤悱之情,蕴蓄生意,而内怀温情,悲却不失壮美。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屈原之“唯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吾弗及,来者吾不闻。”这些都是苍凉悲壮的体现。这种苍凉悲壮的悲情,上无可依,下无可靠,往者已往,来者未来,可以说是绝对的孤独空虚甚至悲伤。然,上下古今都是包容在人类情感思维中的,所以说又是充实的。因此,从虚无重新返回实在,从悲伤到雄壮,更是体味出一种人间大爱和心系天下的责任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由苍凉悲壮来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悲剧意识不仅仅是一种悲剧意识,而是已经超越了悲剧意识。由此可见,中国虽无西方式的悲剧,但中国的悲剧意识不但反映出人生的无常,而且充满对世间种种肯定的悲情。因此,中国古典悲剧意识并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情绪,而是由悲凉衍生了人间之爱和人生之责任感,此乃超悲剧意识,亦是中国文学之最高境界。

结语

悲剧意识作为悲剧的构成要素之一,于悲剧是不可缺少的组成。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只有远古神话是基本符合西方严格意义的悲剧,属于崇高悲剧的范畴。而其后的悲剧作品多表现出悲情悲剧的特征。然,中国文学并不乏悲剧意识。相反,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便是建立在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只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不同程度的否定了人的悲剧精神,否定了人在自己实际生命体验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激情及由这些激情决定的悲剧精神。因此,中国虽少西方式的悲剧,但这并不妨碍悲剧意识在中国文学中的存在。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悲剧意识,帮助着中国文学的成长与发展,衍生了中国文学渊博的悲剧性作品。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理论的批判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郑玄《礼记正义》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第9篇:人之常情范文

测验开始:统计每一题得到的(甜甜圈)数目,再对照最后的结果。

你跟他平常相处对话的时间多吗?

其实很少,常常没时间讲到话

想讲话的时候是可以找到人

蛮常在一起讲话的,也常腻在一起

你是否曾跟他吵过架?

这么说起来好像还蛮常吵架的

不常吵,不过有几次吵得特别凶

虽然有意见不合,不过多半都能平息

他是否异性缘特别好呢?

很好,而且还常常会主动认识新的异性朋友

还不错,跟异性朋友之间的互动也蛮热络的

还好,他认识多半是之前就认识的朋友

你是否曾经因为一些事情(例如个性、习惯等)说过他?

有啊(没有),可是(因为)好像讲了也没什么用

有啊,有时会改,有时则是劝不太动

偶尔,他通常也多半能够接受

你是否认为自己总是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会啊,有时候对他一些做法或是想法实在很难理解

是还好,只是有些地方总觉得很难沟通

不太会耶,对他这个人还算蛮了解的

他是否主动会跟你分享心情或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很少,有时甚至问他他也不见得会说

不常,不过问他的时候他多半会说

还蛮常的,有时一些小事情他也会说

(承上题)那你是否主动会跟他分享心情或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很少耶,自己是属于不喜欢透露心事的人

想讲,可是总觉得他不一定会听得进去

应该会吧,可以把问题丢给他去烦恼

自己是否常常主动跟人提起你们之间的事?

不常提起,感情是属于两个人的私领域

不常提起,不过也不介意别人知道

跟死党好友在一起,通常会让他们知道

他是否很多事情都不愿意让你知道?

有耶,有时候觉得他实在神秘到令人生气

还好,只是有时会感到他有点古怪

不太会,他应该会让我知道

他是否瞒着你跟其它异性朋友交往?

他连瞒着我都不愿意,还给我光明正大咧

有时被我发现到,他都说那只是普通朋友

还好,他的朋友我也都认识,应该不至于

朋友是否常说你容易疑神疑鬼?

有时会,大家都会叫我不要想太多

不太会,通常都是他要我别想太多

还好咧,通常是我自己觉得想太多

你是否觉得现实与你本来理想中的爱情不一样?

故事都是骗人的,王子与公主最后一定没有好下场

也许我的要求太高了吧?好多事情都不是想的那样

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总觉得跟他好像不是那么契合

虽然还是觉得不甚满意,至少快乐时间总是比较多

其实他对我也算很好了,只是人总会觉得欲求不满

不到20个甜甜圈【为情所困指数:80%以上】

其实你们之间算是貌合神离,彼此之间的歧异点相当大,要解决也是积重难返,很难对症下药,不管目前有没有在一起,这段感情也只是苦撑而已。暂时冷却一下吧,或是结束这种关系。爱情无法勉强、不能强求,强摘的果实既不成熟,也不甜美。

建议:分开有时也是一种勇气。但那不代表你一无所有,至少你可以从中学到经验。体验如何两性相处,维系两人关系,对你的下一段恋情都是加分的作用。

20―35个甜甜圈【为情所困指数:60―80%】

你们之间一开始可能都是小问题,累积久了又没适时解决,逐渐成为彼此相处的一个大阻碍。彼此都喜欢各执一词、互相指控,却又对对方的批评视而不见。如此恶性循环之下,该解决的不但都没解决,反而多增加新的问题,对双方绝对不是好事。

建议:不要封闭彼此的心,也不要感情用事。试着聆听对方的想法,反省自己的作为,也千万别把对方当作感情笨蛋。情的主人,判断是否继续这份感情。

36―50个甜甜圈【为情所困指数:40―60%】

你们之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个性或是脾气反而是最大的因素。因为彼此个性上的不服输,或是易动怒的脾气,反而让你们把一些鸡皮蒜毛的琐事都给“泛感情化”了,小题大做,没事找事做。谁都不服谁接着就是冷战,也加深了彼此感情的裂痕。

建议:也许你们都不是个性那样糟的人,但碰到感情却是常常失了分寸。人家说吃亏就是占便宜,退一步自是海阔天空。尊重与沟通是两性相处的基本之道。

超过50个甜甜圈:【为情所困指数:4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