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范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精选(九篇)

第1篇:熟读唐诗三百首范文

假如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要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把他们都培养成风雅的才子和淑女,争取出几位国学大师。

首先让学生们背诵《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称《诗三百》。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是歌曲的歌词。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同学们熟知的成语就来自于《诗经》。

其次,我还要学生们熟读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是唐代诗坛较为流行的体裁。唐人五古笔力豪纵,气象万千,直接用于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 《静夜思》是我喜欢的诗词之一。

第2篇:熟读唐诗三百首范文

诗歌是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所以,诗歌教学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历来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诗歌更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教授门徒的四科,包括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文学就包括学习《诗经》,要求熟读背诵,并能用于政治活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诗歌不仅用于政治活动,也用于日常生活。《论语・季氏》中记孔子与儿子孔鲤的一段对话:“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汉代官学立有五经博士,其中就包括《诗经》。由于《诗经》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应对。六朝时期,贵族子弟从小就学诗,读诗写诗蔚然成风。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社会各阶层弥漫着浓厚的爱诗风气。唐代兴科举,作诗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唐诗的高度繁荣。读诗写诗,成为文人士子出仕和进入上流社交场合的重要手段之一。骆宾王七岁写《咏鹅》诗,王勃、李贺也都是很早就开始作诗。《唐诗三百首》是清人孙洙专为教学而编的唐诗选本。作者说:“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百首亦莫能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成了俗谚。

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高中阶段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多读古诗词,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一)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比如,读《静女》《蒹葭》等诗作,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含情脉脉,就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千年之后,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宏的气势;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不禁胸襟开阔,有湘江美景一览无遗之感。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自然会感到作者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积累名言警句,开发语言能力

第3篇:熟读唐诗三百首范文

读书使人成长,读书可以丰富精神,充实生活。读书的美妙无法用言语完美的诠释。如果,有闲暇时间,请放下手机、游戏,多读一些好书吧!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请您阅读。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1中华文化瑰宝——唐诗

——读《唐诗三百首》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高峰。在唐代优秀诗人大批涌现,超过了中国历的任何一个朝代,成为中国诗歌的全盛时期。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唐诗约为四万八千九百余首。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使浩如烟海的唐诗迸发出最美的光彩。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唐诗呢?

第一,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诗歌的画面感很强,让诗歌飞翔的是想象。比如读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乡间的小溪边,长长的柳枝垂到溪面上,溪水清澈见底,一群美丽的白鹅悠闲地游着,仰起脖子,仿佛唱起最动听的歌。

第二,能更好地感受意境美。每读一首古诗,我的脑子感觉都在“放电影”,那美丽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铭刻在心中,让我如痴如醉。当我和爸爸妈妈登临黄鹤楼的时候,望着滚滚长江,我的脑子里只有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三,能更好抒发自己感情。当你看到落日那壮观景象的时候,不是:“哇,有好多鸟!”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共一色”,当你看到一池荷花时,不是“哇,好美的花”,而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么,我是如何学习唐诗的:

第一,因为喜欢所以学习。读诗能使人心情愉悦,就像懂音乐的人聆听音乐一样,能从中获得快乐。诗歌是一块精美蛋糕,我们把它送口中,只是为了品尝它的香甜,不是为了某天向别人炫耀我吃过蛋糕,背诵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

第二,要寻找理解的钥匙。古诗中的关键词,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这就是我们理解古诗的金钥匙。比如杜甫的《春雨》,这首诗就是围绕关键词“好雨”来写作的。这场雨好像知道农民的需要,应时而来,大小合适,滋润万物,这不是好雨吗?而且,这场雨夜晚悄无声息地下,不妨碍人们的劳动和休息,多好呀。抓住了“好雨”,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第三,要联系实际学习。古诗中的很多诗句,如果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春天,你会真切感受到“吹面不寒杨柳风”;夏日,走近荷花池边,眼前的美景,就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注解;秋季,火红的枫叶,你会觉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描写是多么恰当!冬天,一场大雪过后,眼前不就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吗?结合实际发挥想象,理解古诗自然轻松自如。

我相信,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将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2小口袋书里的大世界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我有一本口袋书,它叫《唐诗三百首》。它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有一条细细的绿色小绳系在上面,搭配起来很是可爱。它就像我的一个好伙伴,我在哪里它就在哪里。别以为这本口袋书很小就没有用处,其实它可是古人生活的万花筒,它带给我们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四季变化,大好河山,喜怒哀乐……都在这里找到精彩的描绘。我们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学过的诗歌都在这里可以找到,有的诗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年四季,季季不同,这在《唐诗三百首》中都有合适的表达。我们都说春天是最美的、最有希望的,确实如此。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达了春天、春风、春雨,静悄悄、柔绵绵的感觉,让人特别珍惜。贺知章的《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感到了春风唤绿的力量。夏天,草木葱茏,繁花似锦,更是美不胜收。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把一幅山树、人家相互环绕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秋天也是多姿多彩的。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将秋天枫林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成为现在人们旅游看枫叶的经典表达。秋天,万物萧瑟。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尽了枯叶满天的景象。也有对秋天唱赞歌的,比如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表达了对秋天的喜悦。冬天是雪的世界。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大雪纷飞人归来的景象。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冬雪来势的急、来势的快,表达得形象生动,也写出了诗人面对满天雪花的喜悦心情。可以说四季的美景都在这本《唐诗三百首》里了。

《唐诗三百首》还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庐山瀑布的壮观描绘了出来。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把祖国山川河流描绘得活灵活现,让荒凉的沙漠变得十分美丽,令人神往,成为千古传唱。

我们知道,诗歌都会表达情感。《唐诗三百首》表达了很多真挚的情感,其中最感动我的就是友情。比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虽然手法夸张,但李白和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却深深地打动了我。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朋友之间的不舍、留恋写得十分生动。还有的诗表达了个人情怀,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人老年衰的伤感。我们熟知的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佳节对亲人的怀念。

《唐诗三百首》还告诉了我们不少道理。比如《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有目标,有愿望,就要更努力,积极行动,才能实现理想。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古代诗歌,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经典。我这本口袋书中的诗歌不少在我们语文课本中也有,看到它们,我很亲切。我感觉唐诗三百首就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世界。阅读学习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及祖国大好河山之美,也能体会到古人的情感,还能懂得一些诗中的道理。我想,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3孔老夫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吟诗作对,一般都是文人墨客的表达交流的寄托所在。《唐诗三百首》,名头之高妇孺皆知,灵动拗口的唐诗,悠悠一千多年的传唱,已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艰涩。泰半久远,我借光阴为引线,在若隐若现的记忆中寻觅那唐代性格各异、出色出众的才人们,花香漠漠落花盈盈。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他独自漫游山中,心里非常清静,放下繁杂的思虑,让奔腾的念头停歇下来,任它随清流远去。意识得到控制,整个天地入眼清明。很多人会觉得,这是的他,应是受了现实很深的冲击,带着强烈的失落心意归隐山中。产生这种见解实则是基于先入之见形成的无意识的强加,认定一个人的归隐总包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和遗憾。

我认为,终其一生,李白都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不会轻易失望失落,他有自在悠然的内心,磅礴的才华和见识。野心催逼他,于是促使他施展其才,就像不能阻止大鹏去展翅遨游九天外,同样不能勉强李白只能看到脚下的一块地方。

他是个精彩的人,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无论是楼前的流水,怀中的美酒,还是窗前的明月光,入他眼来都别有意趣,他有世人无法企及的才华,哪怕最平常景物,经由他描摹,亦会动人心弦。

里边医生都无法进入政治的漩涡中,有太多人为他抱怨不公,可这样的结局对一个天性浪漫的伟大诗人而言,委实是的结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他生在晚唐,错过了最繁华荣胜的时期,又身处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钟,终身潦倒,郁郁不得志。当时唐朝式微,正逐步走向没落,可是除了咏史诗外,李商隐诗绮丽之处,丝毫不露末世悲凉之意,倒是颇有开元遗风。能不让自身遭遇霸占思想的人是可敬的。唐诗浩如烟海,李白杜甫双马横绝,其余众人峰峦叠嶂,各有拥趸。情势则是李商隐当之无愧独占鳌头。进而放眼晚唐诗人,仍似李商隐的成就为翘首。

李商隐以爱情诗称著于世,我想这与他的情感经历是分不开的。不然,如何能隔了千年,依旧扣人心弦?他曾经有一段影响了他一生的初恋。他与宋华阳的恋情最后以悲剧收场,是李商隐的心结所在,也是他的爱情.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4真好!今年暑假我有幸阅读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则伊索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古诗只要细细地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他而努力,为他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创下伟大的事业。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唐诗的作家上有帝王将相、下有渔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诗坛上不仅涌现了初唐四杰、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璀璨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两位光照千秋的诗坛巨星。

在我们小学生读的唐诗中,其实有的诗句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情相同,如李白的《静夜思》是表达诗人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人外出打工,长时间没见家人都有思念家人的情感。再比如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中有个“敲”字,显示出贾岛行为很文明、很有礼貌。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红绿灯,大家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要是到了一户人家,就要懂得讲礼貌、懂礼仪。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唐诗与我们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小学生一定要好好背诵唐诗哦!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5对自然的仰慕,对英雄的壮举,对友人的思念。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所以只好借《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来代替我那无法形容的诗句。让我们一起吟诵并感悟唐诗三百首吧。

山水之气

轻轻地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摩诘一起畅游在山水之间,一轮皎洁娇美的圆月在松枝间穿拂,如水的山间软泥上缥缈着点点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宝石镶嵌在大山的锦缎上,自然而不虚浮,淳朴而不媚俗。一沵清泉静静地流淌,柔柔地穿梭在林间,不时地撞击在石壁上,蜿蜒成圈圈涟漪,美好诗意地荡漾开来。在溪畔的静夜中氤氲成心中淡淡的思绪。

思念之情

缓缓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勃一起沉浸在友人的思念之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他的祝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他的心声,“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是他的思念,那对朋友的思念,那对朋友的不舍,在长河中聚集在一起,永远乐会消逝。

人生之挫

静静翻开《唐诗三百首》,和李白一起面对人生挫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他的挫折,“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他的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信念。那缕坚贞的信念,是他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烙印。

《唐诗三百首》让我欣赏如此温柔的山水之气,美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感觉到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幸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体味如此伟大的人生之挫,妙哉!

沏一杯菊花茶,捧着唐诗三百首,窗外有阳光照过窗帘,蓦然回首,细细欣赏那温柔的山水之气,感受那浓浓的思念之情,体味那伟大的人生之挫,倏然,忘记了今夕今日。

感恩,在生活中是无限存在的,有时是你对朋友一句简单的问候,有时是你对待别人伸出手臂的过程,有时是你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只有懂得感恩的含义,才能学会感恩。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6《芳儿的梦》是叶圣陶老先生《稻草人》这本书里面的一个小故事。我很喜欢这个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芳儿很爱自己的妈妈,我也爱自己的妈妈。

芳儿妈妈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芳儿的姐姐要送给妈妈一个花球做礼物。芳儿觉得她送给妈妈的礼物一定要比姐姐的好。芳儿想到了家里的一切,想到了野外的一切,想到了街上的一切,但是还是想不出要送什么给妈妈。她一定要送一份独一无二的礼物给妈妈。芳儿把心愿告诉了天上的月亮姐姐和云哥哥,月亮姐姐和云哥哥告诉芳儿,星星就是给妈妈的的礼物。月亮姐姐带着芳儿到天上去摘星星,芳儿把摘来的星星串成了美丽的星星环。她把亲手做成的最独一无二的礼物送给妈妈,妈妈一把抱起了她,慈祥地看着芳儿,芳儿很满足。

我的妈妈是一位工作认真负责的高中教师,她工作很辛苦,每天早早就要去上班,有时候晚上和周末也要加班。妈妈在生活上很关心我,周末总是问我想吃什么菜,然后去菜市买我最喜欢吃的菜做给我吃。妈妈很关心我的学习,经常过问我的学习,还耐心解答我不懂的题目,鼓励我要认真努力争取进步。我生病的时候,妈妈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周末的时候,妈妈总带我去骑车、打球、跳绳,她希望我有棒棒的身体。寒暑假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带我到各地游玩,帮助我增长见识。妈妈还经常教育我在学校要做一个老师和同学欢迎的好学生;在家里要学会独立,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做懂事的好孩子。

第4篇:熟读唐诗三百首范文

就让我们看看,“三百首”之外,还有哪些被冷落了的好诗,又由此沉埋了多少诗人的故事。

“狂士”王绩

打开唐诗的辉煌历史,迎面走来的第一个诗人大概就是王绩。也许在当今他不算妇孺皆知,“三百首”里也没有他的名字。但在隋末唐初,他是最大腕的诗人之一,有一首《野望》流传很广: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可谓是王绩的招牌之作。由于它风格清新,朴素淡雅,人们在解读这首诗时,常常把它当作唐代诗人扭转六朝浮艳风格的标杆。王绩本人也因此以恬淡谦退、陶渊明般的隐士形象留在了读者心里。

然而,真是这样吗?如果看看王绩另外一首长期被忽略的好作品《赠程处士》,就会知道《野望》带给我们的对王绩的印象完全偏了: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这个王绩,和《野望》里的那个王绩完全不是同一张脸。后者平静、恬淡,更像陶渊明;而前者落拓疏狂,言惊四座,更像是阮籍和嵇康。姬旦和孔丘都是圣人,王绩却认为一个被礼乐囚之、一个被诗书缚之,这在当时岂不是大放厥词吗?

哪一个才是真的王绩?事实上,《赠程处士》才是王绩的真面目。他一生性情旷达,嗜酒若命,人送绰号“斗酒学士”。此人本来是个带有隋朝遗老味道的人,后来却当了唐朝的官,原因非常搞笑:之所以出任“太乐丞”,是因为可以喝到同事史焦革酿的好酒!后来史焦革去世,王绩立刻辞官,归乡隐居了。

看看王绩给自己写的墓志铭就知道了:“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矫似激”,这才是他向往的人格――根本就是一个狂士。但由于偶然写了一些恬淡的《野望》之类的知名作品,百年来都留给人们一个安静沉稳的印象,真正的狂士王绩反而不为人们所知。

多面卢照邻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我们一提到他,第一印象就是善写七言歌行,例如赫赫有名的《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水平完全不输于盛唐时的歌行作品。

而对他的五言诗,我们往往印象很淡。《唐诗三百首》里,王勃、骆宾王都有五言诗入选,卢照邻却一首诗也没有。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里也说,“四杰”中大致分为两派,王勃和杨炯写五言,卢照邻和骆宾王写七言。

再加上卢照邻给人的印象性格柔弱,最后还因为身体不好跳水自尽,更让人觉得他只会写浮华浓艳的七言歌行了。但真是这样吗?

让我们看一首他不算太出名的五言诗《横吹曲辞・梅花落》: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多么流畅、多么雄壮的一首诗,这是纯粹的男子汉的诗。当卢照邻看见梅花落下,想到的并不是赏雪、歌女、诗酒,而是天山的战士,是“匈奴几万里”――谁说卢照邻不会写五言诗、卢照邻太柔弱呢?

唐朝的诗人,能力是多面的,性格也是多面的。一直写宫廷诗的宋之问,也可以“佳期应借问,为报大刀头”;一直被认为是“山水田园诗人”的王维,其实边塞诗数量非常多,质量也很高,“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什么题材都能驾驭。王维都能被误读,卢照邻又岂能不被刻板化呢?

“幽怨”郭震

最后来看一位很有意思的诗人郭震,唐朝的大臣。让他在文坛上青史留名的,是那首著名的长诗《古剑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据说这首诗受到了武则天的激赏。记载唐诗相关轶事的《唐诗纪事》中说,郭震“任侠使气”,连武后都知道了他的名字,召来一看,果然出语不凡、人才难得。武则天又让他拿诗文来看,郭震交上去的就是《古剑篇》,使武后大为赞叹,到处拿给大臣看。

由于《古剑篇》气势雄浑,也让郭震在我们心中留下刚硬粗直、一往无前的印象。

但真是完全如此吗?从郭震一些不知名的作品看,他可不完全是个粗豪汉子,心思其实还蛮细腻的。例如下面这一首非但“三百首”不选、其他诗文集也罕有选入的《野井》:

纵无汲引味清澄,冷浸寒空月一轮。

凿处若教当要路,为君常济往来人。

这首诗非常耐人寻味。它大意是说有一口井,出水非常甜,却开凿在野外,来汲水的人很少。作者还感慨:“如果这口井位于大路、要道上的话,一定会滋润许多人吧!”

这哪里是在说野井,这明明说的就是郭震自己,是一首怀才不遇的牢骚诗。

他长期治理边疆,立了很大的功劳,不断升迁。有趣的是,武则天的时候他受重用,唐睿宗、唐玄宗的时候也受重用,似乎全不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影响。后来他做到了兵部尚书、宰相,封代国公,表面上似乎一帆风顺,完全没有当“野井”的经历。

但他也是受过挫折和打击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发生在晚年。据说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他不恰当地出来奏事,打乱了演习,唐玄宗居然要绑了他斩首,幸好被大臣们苦求告免。但他也由此被流放到广东。过了一阵子,又改去江西鄱阳。大概是情绪抑郁,他在去江西的路上一病不起,50多岁就去世了。

脍炙人口的《古剑篇》,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刚猛的郭震;默默无闻的《野井》,却静静诉说了一个孤独、抑郁、幽怨的郭震。

第5篇:熟读唐诗三百首范文

蘅塘退士,本名孙洙(1711~1778),字临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江苏金匮县(后并入无锡县)人。其先祖孙万登,安徽休宁人,唐威武军节度使、左执金吾上将军,唐懿宗咸通五年(864)举家南迁,卒封新安伯。

孙洙,孙万登三十四世孙。康熙五十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市崇安区小娄巷街区。少时家贫好学。清末民初无锡人窦镇《名儒言行录》称其“性颖敏,家贫,隆冬读书,恒以一木握掌中,谓木生火,可御寒。”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考中乾隆九年(1744)甲子科顺天乡试举人,考授景山官学教习。乾隆十一年(1746)任江苏上元县(今江宁)教谕。乾隆十六年辛未科殿试第二甲第十七名进士(大学士刘墉为同科第二甲第二名进士)。《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十六年辛未闰五月丙寅朔。壬申,内阁、翰林院带领新进士引见。得旨:新科进士王应元、孙洙……成文,俱著以知县即用。”授顺天府大城县知县。光绪二十四年《大城县志》却记载:“乾隆四十五年:山东诸城人,进士。”查乾隆二十九年《诸城县志》,乾隆十六年诸城进士为“刘墉”,并非“孙洙”。且孙洙卒于乾隆四十三年,故《大城县志》所载任职时间和籍贯皆有误。

清嘉庆元年修、道光十年刊《新安孙氏家乘》(含迁无锡一支)中孙洙传记:“洙,字临西,一字苓西,号蘅塘,晚号退士,金匮县庠生,例入国学。中乾隆甲子科顺天举人,考授景山教习。乙丑会试,明通榜,除江苏上元县教谕。辛未会试成进士,任直隶大城县知县,调卢龙县。挂误起复,补山东邹平县,敕授文林郎。庚辰、壬午,山东乡试同考官,改江宁府教授。致仕,举乡饮大宾。公天资英敏,通籍后未尝一日废学,诗学少陵,有《蘅塘漫稿》。书法宗欧阳,晚益苍劲。生康熙辛卯(五十年,1711)七月初十日,卒乾隆戊戌(四十三年,1778)十二月初七,享年六十八。”

民国七年(1918),无锡人钱基厚撰《孙先生洙事略》载:“孙洙,字临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性颖敏,家贫,冬日读书,恒以一木握掌中,谓木能生火,藉可御寒。以金匮庠生中乾隆甲子顺天举人,登乙丑明通榜,上元县教谕;辛未进士,历知直隶卢龙、大城县事。所至必咨访民间疾苦,平时与民谆谆讲叙,如家人父子,或遇事须笞责者,辄先自流涕,故民多感泣悔过。宰大城时,捐廉浚河道,民食其利。公馀之暇,颂读不辍,恂恂如书生。后G误起复,知山东邹平县事。庚辰(乾隆二十五年,1760)、壬午(二十七年,1761),两校省闱,所得皆知名士。改江宁府教授。三握邑篆,囊橐萧然,淡若寒素。每去任,民皆攀辕泣送。归,举乡饮大宾。著有《蘅塘漫稿》,诗入《梁溪诗钞》,辑《唐诗三百首》,通行海内。”

乾隆二十一年(1756),任直隶卢龙知县。乾隆三十九年和光绪五年《永平府志・官师志・卢龙县知县》中仅载:“孙洙,江南金匮人,(乾隆)二十一年任。”同年还有“四川会理人何大璋”和“福建清流人李文耀”继任知县。民国二十年《卢龙县志・职官志》仅载“孙洙,江南金匮进士,(乾隆)二十一年任。”但又载:“何大璋,四川会理拔贡,二十一年任。李文耀,福建清流拔贡,二十一年任。”《名宦传》中也没有其传记,说明孙洙任职时间不长。至于孙洙因何“诖误”而去职,县志中无记载。光绪二十四年《大城县志・艺文志・诗》篇目中有“山东诸城人进士”“孙洙”所作《花马诗有序》中说:“余任大城时畜花马一匹,性驯善走,缓急由人,乘之四五年矣。调卢龙复携之去。罢官之日,共有马十六匹,力不能养,将尽散之。前一夕,花马忽不食死。余感而埋之,作《花马行》。”可能与养马有关。

乾隆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两任山东乡试同考官,“所得皆知名士。”乾隆二十八年,调补山东邹平县令。乾隆三十一年坐事左迁江宁府教授。光绪七年《无锡金匮县志》记载:“乾隆十六年辛未吴鸿榜(进士):孙洙,(无)锡,邹平知县。”道光十六年《邹平县志・宦绩考》载:“孙洙,江南进士,乾隆二十八年知县事。性慈惠,博学能文,尤工书法。后因公左迁调补江宁府教授。侯曰:‘读书最乐,此获我素心矣!’欢然而去。”民国三年《邹平县志》载:“孙洙,乾隆二十八年任,江南进士。”继任者“范朝纲,三十一年任,湖北进士。”

嘉庆十六年《重修江宁府志・秩官表・江宁府教授》仅有“乾隆:孙洙,金匮人,进士”记载。

第6篇:熟读唐诗三百首范文

整个蛇年春节,笔者沐浴在云南著名回族老诗人马瑞麟的诗海诗论里,仔细阅读了《马瑞麟诗选》《诗的沉思》《看云楼随笔》和《马瑞麟创作研究》上百万字的作品,感触颇多。

《马瑞麟诗选》2002年10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11月获昆明市第二届优秀文艺作品创作“茶花奖”文学类银奖。这是马瑞麟诗集《“咕咚”来了》1979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81年先后荣获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诗歌奖、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作品奖后的又一重要奖项。2006年4月荣获云南省文学艺术“四个一批”人才表彰“云南文学艺术成就奖”,2009年7月荣获中国作协颁发的从事文学创作六十周年荣誉证书及奖章。

《马瑞麟诗选》在马瑞麟至今出版的15部诗集里最具代表性,是老诗人半个多世纪的诗歌精选,是解读其诗歌的权威选本,而其中笔者认为写得最经典的,当数写于1998年的备受好评的六行体诗《唐诗》:

唐朝的山是诗

唐朝的水是诗

唐朝的日月星辰是诗

唐朝的花鸟虫鱼是诗

唐朝的黄金没有照亮历史

照亮历史的是唐朝的诗

在这首四二式结构的六行体诗中,前四行铺垫,从唐诗最有特色的山水诗入手,实写大唐帝国的山水,无论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处处入诗,处处是诗,宛如一幅幅令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画。后两行的点睛,则从容大气,让人豪气满怀,遐想连篇,照亮唐朝历史的并非是遍地黄金,而是至今无法超越的诗歌盛世。难怪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因为群星璀璨的唐朝诗人群为我们留下言简意赅的风景如画的山水诗、铁马金戈的边塞诗、长河落日的抒情诗,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的精神魅力。目前不少诗评家把《唐诗》作为只有最后两行的微型诗来解读:“唐朝的黄金没有照亮历史,照亮历史的是唐朝的诗”,它的确将会随着唐诗的千古流传而被爱诗者所传唱,不过笔者认为还是把它作为六行体诗来解读更有诗味。

一个诗人一生创作诗歌成百上千首,但真正流传千古的只有一两首代表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马瑞麟诗选》中的《父亲和他的黑布袄》《“咕咚”来了》和叙事长诗《山恋》等均为他不同时期受人关注品评的精品力作,总的来看,笔者还是认为《唐诗》是马瑞麟的代表作,既诗意盎然,又思想深邃;既超越历史,又返璞归真。难怪《唐诗》会受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诗评家穆仁、木斧、张承源、李一痕、瘦民、李丛中、曹铁娟、寒山石等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精彩点评、深刻解读。

其实,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马瑞麟诗选》中还有一组写于1990—1991年的组诗《诗的星空——唐代诗人印象》,对自己偏爱有加的孟浩然、王维、王之涣、李白、崔颢、王昌龄、岑参、杜甫、刘长卿、顾况、白居易、柳宗元、元稹、孟郊、刘禹锡、贾岛、李贺、李商隐、杜牧19位唐代著名诗人,全部在十八行内进行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独到感悟的特色展现。对比一分析,笔者认为《诗的星空——唐代诗人印象》写唐诗个体诗人于先,《唐诗》写唐诗群体感悟于后,是对个体深刻领悟后对群体更刻骨铭心的深思,是对个体具象分析后对整体的精华浓缩。借用孟郊的诗来说,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用当今那句众人皆知的话来说,叫“浓缩的都是精华”。或许,对诗歌写作者和诗歌研究者来说,这一点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诗的沉思》1995年11月由成都出版社出版发行,《看云楼随笔》2004年1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马瑞麟的两本文艺随笔集,笔者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两篇诗话,即1993年一1995年写的《诗的沉思》,106则小诗话近3万字,每则不足300字;1999—2003年写的《看云楼随笔》100则小诗话7万余字,每则700字左右。颇有些钟嵘的《诗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坡的《东坡诗话》、欧阳修的《六一诗话》、王夫之的《姜斋诗话》、杨慎的《升庵诗话》之风范,留下了不少以文论诗的妙语。

《诗的沉思》中的妙语有:

寓意于象有深有浅:意寓得深,则含蓄隽永,含不尽之意于诗外;意寓得浅,则一览无余,平淡而无一点余味。

生活积累与感情积累缺一不可。前者给诗以血肉;后者给诗以灵魂。缺了前者,诗必苍白空洞;缺了后者,诗必干瘪无味。

写好一首诗的本领,就是压缩掉多余的字、词、句的本领。

《看云楼随笔》中的妙语有:

一首一看就明白的诗,不一定就是一首好诗;一首一时难以理解的诗,不一定就是一首坏诗。

只有独辟蹊径,才能不落俗套。只有匠心独运,才能诗意翻新。

鸟靠翅膀飞翔,诗人靠想象写诗。想象使诗意上天入海,使诗意融古化今,使诗的形象得以突出,使诗的容量得以扩大。

上述这些以文论诗的诗话,属于非体系化的诗学散论。从自身创作实践有感而发、浅入浅出,与其诗风一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闪烁着对诗歌真善美深入骨髓的真切理解。正如云南著名回族青年评论家马绍玺在《诗美的沉思——马瑞麟的诗学研究》所言:“在诗的美学特征上,马瑞麟倡导纯朴、简洁(这也是他诗歌的美学特征),反对把诗写得怪诞神秘,远离现实,远离读者。”笔者想,马瑞麟从1980年代初至今30年,诗歌老而弥坚,始终能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不时有好诗奉献给读者,与他诗歌、诗评双管齐下勤于笔耕息息相关。

《马瑞麟创作研究》是宁夏大学回族研究中心(原回族文学研究所)组织编写的研究系列成果。第一辑1999年12月由李树江、贾羽、赵慧联合编选,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二辑2005年6月由赵慧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三辑2009年12月由赵慧主编,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第四辑2013年1月由赵慧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正如李树江为第一辑所作的序中所言:“应该说,马瑞麟先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特别是回族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马瑞麟先生的作品、创作思想的研究和介绍,也就是对当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介绍。”

在《马瑞麟创作研究》第三辑赵慧作序的《共同坚守》一文中写道:“出版一位作家的专集,我以为是对该作家集中、系统研究的最好方式,也是为后人提供最为完整而丰富的可贵资料,如《马瑞麟创作研究》中附录的马瑞麟先生年谱及马瑞麟先生出版著作目录,对作家研究、作品解读都是极好的参考资料。从1946年在《云南日报》副刊《骆峰》发表处女作《有星星的时候》至今,马瑞麟先生在文学创作领域已坚守了63年,这坚守仍在继续,我愿意为这坚守增添一份微薄之力。”《马瑞麟创作研究》第四辑赵慧作序的《追求与责任》一文中又说:“马瑞麟创作研究系列集中了马瑞麟先生文学创作活动的介绍研究和相关信息文献,较详尽地汇总了马瑞麟先生的文学活动资料,这对回族文学的传播与发展,对回族作家创作的推动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赵慧10多年主编一名当代著名回族老诗人研究文选的执著。

从已出版的《马瑞麟创作研究》第一辑至第四辑来看,总共80多万字,精选了马瑞麟创作研究的评论文章近260篇,对各种诗集、童话寓言集、诗论随笔集、儿童传记文学等作了全面而细致的评论。其中笔者认为比较有分量、有深度的有晓雪的《明净而深沉的河》、冉隆中的《论回族老诗人马瑞麟的诗创作》、马绍玺的《绿色的伊斯兰心灵之火》、马旷源的《读马瑞麟的诗》、张承源的《豪华落尽见真纯》等篇目,对马瑞麟文学创作进行了从点到面的深入研究,让读者看到了一名当代回族文坛诗歌不老松所取得的累累硕果,领略了一名活到老写到老的云南著名回族老诗人的迷人风采。

第7篇:熟读唐诗三百首范文

1、书到用时方恨少。

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4、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陆九渊《读书》

6、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

7、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9、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10、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教材的兴趣。

11、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3、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

1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15、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朱熹《观书有感》

第8篇:熟读唐诗三百首范文

李白是因为喜欢贵州的茅台酒,才来贵阳安居的。私塾就在黔灵山公园旁。私塾不收学费,只收茅台酒。

坐了20分钟的滴滴车,我来到李白住处。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真是人间仙境。李白身着汉服,长须飘飘,果然不负“诗仙”称号。他看到我,只问了一句:“带茅台酒没有?”我说“带了”,就赶紧把茅台酒从书包拿了出来。李白接过酒,看了看,又闻了闻,发现没有问题,就把我带进书房。

李白拿出一本《唐诗三百首》,对我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韵’。要学写古诗,就要从读古诗开始。”接着,他就开始带我读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我是小学生吧,他教我读的好多诗都是我们课本上有的。只是他摇头晃脑的读书神情与我们老师大不相同。

读了一会儿诗,他又拿出一本书,上面写着《声律启蒙》,说道:“学写古诗,还要学会对仗。”于是,又带我读道:“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都是一些很顺口的句子,既熟悉又新鲜。

不觉到了中午,李白问我:“你午餐怎么安排?”我说:“我带了方便面。”李白说:“那好吧,你吃面,我喝酒。”说完,他就打开一瓶茅台酒喝起来。他边喝边唱,兴致很高,一瓶酒,一会儿时间,就被他喝了个大半。我怕他喝多了影响下午上课,劝他少喝一点,他却说:“你不懂的,烟出文章酒出诗。”

下午,我的课程是学做诗。他说开始做诗,要求不能高,基本通顺就可以了。说完,他就给我示范:“孝禹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夜里一翻身,压死知多少?”我心里想,李白这是在打击我。我想起他写的《望庐山瀑布》,就调侃他:“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李白听了,连说“好诗,好诗”。但是他不甘心,又说道:“清明时节雨纷纷,孝禹乱吃肚子疼。借问厕所哪里有,牧童笑着不应声。”我一听,这是要我把便便拉在裤子里呀,太狠心了!看来我得放大招了。我转了转脑袋,念道:“锄禾日当午,地雷埋下土。李白来跳舞,炸成二百五。”李白一听急了,大叫道:“你个小屁孩,敢骂我二百五?”说完,拿起鸡毛掸子就来打我。于是我们就在书房里追赶起来......

第9篇:熟读唐诗三百首范文

一、注重诵读,凸显情趣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

1.1传授方法,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适时地传授他们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比如,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在韵味缓急方面,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读。叶圣陶说:“这些规章,都应含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吟诵,最合乎语言的自然。”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诵读的形式要变化多样,可以交替使用散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

1.2展开想象,读出诗境。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1.3巧妙利用时间,强化诵读。学校7:30早读,我一般7:2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分钟。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有序推进,强化方法

1、有目标,有计划。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教给学生方法。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在看了电影《疯狂英语》后,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三、遵循认知规律,扩大阅读量

1、强化阅读量。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古诗词的任务后,这学期我又开始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积累在采蜜本上并背过,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诵读竞赛和抽赛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相关文章阅读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