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莲的诗句范文

莲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莲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莲的诗句

第1篇:莲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苏轼;《莲》;解读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练》专题引入了咏荷诗歌五首,其中第五首是苏轼的小诗《莲》: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与教材配套使用的《语文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对这首诗进行了解释和翻译:

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

于是我们未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

莲农随即攀折担中的荷花,剥出蓬内莲子,

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

我以为这样来解读这首诗大不妥。

其中关键在于小诗第二句中“未抵”一词究竟当如何解释更为妥帖。《教参》上把“抵”解释为“至,到”的意思,那就既不合语言逻辑,又有悖于整首诗的意蕴了。

就“未抵”这个词本身而言,词义就尚需推敲:“抵”在现代汉语中固然有“抵达”的意思,但在古代汉语中它却有另外一个更为常用的意思。即“值”、“相当”、“比得上”。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杜甫《春望》一诗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句中的“抵”即是此意。“抵”的这一意项从宋元明清一直沿用,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沿用,如俗语中的“老将出马,一个抵俩”。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抵”字也列入这样一个义项。

“未抵”固然有“没有抵达”的意思,但作为一个固定的合成词,却不能那样理解。现代方言词汇中“未抵”一词还是非常活跃的。不管是北方方言(如北京方言)还是南方方言(如吴方言),对于“未抵”常常读作“不第(入声)”,意为“不如;比不上”。吴方言是保留古音因素最多的方言。此外,“抵”作“抵达”解的时候,常常用于肯定句中,前面向来没有“未”、“不”等诸如此类的否定词的。比如“不日抵京”。依此推断,“未抵”二字合在一起解作“不如”更佳。

就整首诗的内容而言,把“未抵”理解成“不到”也是不太妥当的。请看此诗中第三句“旋折荷花剥莲子”:莲农卖莲房是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整整一株莲花连根带叶甚至及花到集市上卖的。大家也都知道莲花花蕊中藏有莲房,花谢了,莲蓬中莲子成熟。既然莲农所卖的是“莲房”,若照《教参》所言“未抵西湖泛野航”解作“于是我们未去西湖泛舟郊游赏玩”赏荷观叶吃莲,下文又何来“折荷花剥莲子”一说呢!所以“折荷花剥莲子”的当时诗人自己而非《教参》所说的“莲农”,诗人所折“荷花”、所剥“莲子”亦非莲农所卖,而是诗人亲临西湖荷塘所致。

就整首诗的意蕴而言,把“未抵”解作“不到、未到”更是大不当了。《莲》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对莲子的喜爱之情,反映了诗人不以官场失意为意的恬淡闲适的心情。诗的开头两句叙事,交代了“卖莲房”一事强烈地吸引了诗人。因着对莲的喜爱(这一点,苏轼许多咏荷花的诗词便是明证)。“卖莲房”一事勾起了诗人曾经泛舟西湖莲塘的美好体验。西湖郊外莲塘的荷花、莲子沾满了清露、浸润着月色,故而诗人情不自禁的吟咏出“露为风味月为香”的妙句来,给人无限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且不说通感的修辞手法,仅仅口头咀嚼,真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露”也罢、“月”也好,充满回归自然的乡野气息流淌在字里行间。

第2篇:莲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汉代;五言乐府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87-02

汉代诗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据着很显要的位置,本文主要探讨的对象是汉代的五言乐府歌诗。

说一下这里所提到的汉代“五言乐府歌诗”中的“五言”。逯钦立先生在谈论五言诗渊源问题时提到了三个标准:“欲征五言诗之渊源,须先标三准:凡称五言诗,须通篇皆为五言,一也。凡称五言诗,不得含有兮字,二也。一体裁之成,须经长期之酝酿,今故不以某一人之有此作,定其原始,而分别以一般时间为其发生期及成立期,三也。”①这里的第一个标准是从字数上来说的,虽然没有对篇幅进行限定,但对每一句的字数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每句都是5个字。第二个标准很明确地指出诗中不能含有兮字。第三个标准是从五言诗的发展过程来看的,对研究汉代五言诗的发展状况有重要意义。具体到每一首诗时,不妨借用逯钦立先生所提到的前两个标准暂时作为汉代五言诗的判定标准。

对于汉代乐府诗的界定,学术界的人士各抒己见,并没有统一的意见或标准。王今晖先生曾对汉代五言乐府歌诗做过相关的数量上的统计,其统计标准请参见其作《魏晋五言诗研究》,这里不再详述。书中共指出29首五言乐府歌诗:相和曲《江南》、《鸡鸣》、《陌上桑》,平调曲《长歌行》两首、《君子行》,清调曲《豫章行》、《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瑟调曲《陇西行》、《折杨柳行》、《艳歌何尝行》、《艳歌行》,楚调曲《白头吟》、《怨诗行》,杂曲歌辞《梁甫吟》、《枯鱼过河泣》、《离歌》、《箜篌谣》、《上留田行》、《古八变歌》、《艳歌》、《古咄歌》、《视刀G歌》、《古艳歌》、《古歌》,25题26首,与郭茂倩的《乐府诗集》②,包括《十五从军行》、《上山采蘼芜》、《饮马长城窟行》三首,共28题29首③。

笔者比较赞同王今晖先生的统计结果,也借此文对王先生所提到的这29首诗进行简单的探究,主要从篇幅、口语化以及叙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1.从篇幅上讲,这29首诗是长短不一的,篇幅并不固定,灵活多样,读起来不会有生硬僵化的感觉。篇幅最短的仅有四句,而篇幅长的能达到五十三句,可见其长短度差异是比较大的。四句的诗共有5首,约占六分之一,所占比重算得上比较大的;六句到五十三句的诗的数量分布是比较均匀的,但是每一种的数量相对较少,一般为1到3首。在这29首诗中,十句以内的诗共有11首,二十句以内的诗共有22首,三十句以内的诗共有27首。三十句以内的歌诗数量占总数的93.1%,由此可以看出,篇幅为三十句以内的歌诗是现存汉代五言乐府歌诗的主体。就篇幅句数的奇偶来看,除《江南》和《陌上桑》两首之外,其余的27首歌诗句数均为偶数。之所以偶数句数的歌诗占绝对优势,笔者觉得可能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起了很大作用,对称美是中国美学追求的重要原则之一,比起奇数句数,偶数句数能更好的实现这种追求;其次,汉代把经过乐府机关合过乐的作品称为歌诗,偶数句能更好地满足配乐演奏的需要;再次,是为了满足两句一意的表达方式的需要。

2.有较为明显的口语化倾向。④汉代乐府歌诗的本辞大多来源于民间,存在表达浅显和口语化明显的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再加上当时汉语词汇不甚丰富、作者或润色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和对创作技巧的掌握程度不够等原因也会导致乐府歌诗的口语化倾向,而且乐府常常会担任教化的作用,“自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乐府之立,本为一有作用之机关,其所采取之文字,本为一有作用之文字,原以表现时代,批评时代为其天职,故足以‘观风俗,知薄厚’,自不能与一般陶冶性情,啸傲风月之诗歌,同日而语,第以个人之美感,为鉴别抉择之标准也”⑤,乐府担任着“观风俗,知薄厚”的使命,口语化的诗歌易于被民众理解和接受,从而更容易发挥乐府的娱乐或教化的功能。

首先,诗中包括大量的口语化的词语,像兄弟、少年、夫婿、大(中、小)子、大(中、小)妇、丈人、父母、主人、啼儿、父子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语,而且有些不止一次出现,像“兄弟”出现了4次,“夫婿”出现了4次,“主人”出现了4次等,这种口语化的词语拉近了诗与现实的距离,更加具有亲切感,容易贴近民众,对实现乐府的教化功能很有帮助。

其次,有许多意象在日常生活颇为常见,“多选取眼前景或身边物,即事即意,较少有抽象和深度的联想类比”⑥,像莲叶、桃、李、白杨、桂树、斧斤、粗饭、堂前燕、竹竿、鱼尾、小麦等。虽然是常见意象,但是意蕴深刻,常常微言大义,以小见大,就拿《江南》来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一首诗选取了莲、莲叶、鱼等生活中常见之物,描写了江南采莲时的热闹场景,《乐府题解》就提到“《江南》,古辞,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也”,用莲叶间嬉戏的游鱼传达出了采莲人欢快的心情。同时,巧妙地运用双关的手法,“莲”谐“怜”,有怜爱的意思,格调清新,委婉含蓄。

再次,对话体依然存在于诗歌中,《陌上桑》、《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上山采蘼芜》等,都有明显的对话性质,富有生活气息。以《上山采蘼芜》为例: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x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首诗全篇是故夫与弃妇偶然遇到时的简短对话,弃妇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打听新人的情况,一个“复”字写出了弃妇内心的怨恨和委屈以及满心的妒意,故夫则从外貌、手工等方面将新人与故人作了一番比较,“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得出“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的结论,微微透露出了故夫的悔意。弃妇又说“新人从门入,故人从x去”,故夫说从手工纺织看到,与故人比起来,新人简直不值一提,“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虽然只是提到在手工纺织上对新人与故人的看法,但是仅仅一句“新人不如故”就完全可以看出故夫内心的悔意和歉疚。我们可以从对话中明确地感受到弃妇的怨恨委屈、故夫的愧意,以及两人偶遇后互诉衷肠所表现出来的内心的痛苦,人物形象鲜活,栩栩如生,更加真实和贴近生活。

最后,同一句多次出现,比如“黄金络马头”分别出现在《鸡鸣》、《陌上桑》、《相逢行》中,“延年万岁期”分别出现在《艳歌何尝行》、《白头吟》中,同一句经常会出现在不同的诗中;同一句式多次出现,比如《江南》中的“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五句,同一句式在同一首诗中多次出现,再如“今日乐相乐”(《艳歌何尝行》)、“今日相对乐”(《白头吟》)与“今日乐上乐”(《艳歌》)三句,“兄弟两三人”(《相逢行》、《艳歌行》)与“兄弟四五人”(《鸡鸣》)两句,同一句式在不同的诗中频繁出现,区别仅在于个别字的不同。

3.以叙事为主,叙事过程中,常常喜欢通过铺排渲染来展现主题,但效果不同于汉大赋的“巨丽”之美,赋的铺排渲染追求的是“事物的外在形态之美,并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让人产生精美绝伦的视觉美、色彩美、韵律美和令人震撼的崇高美”⑦,重点放在描写的事物上,追求形式美,这样就不免会有华丽的辞藻。而乐府歌诗的重点是歌诗所要传达的内容,毕竟乐府歌诗的教化功能是不容小觑的。《相逢行》是铺排渲染相当明显的诗篇之一,从诗的第七句到第二十四句,写了主家极尽奢华的生活和娱乐场景,先写了黄金门、白玉堂、中庭种桂树、煌煌华灯等门面庭院的奢华布置,以及家中常常莺歌燕舞的繁华娱乐场景,后写了中子侍郎归家时的热闹场面,“道上自生光”、“黄金络马头,观者盈道傍”,又写了庭院内鸳鸯戏水、鹤鸣等场景,揭示了主家身份的尊贵。到此为止,通过层层的铺排与极力的渲染,将主家身份地位的显赫与生活娱乐场景的极度奢华展现无遗。

除铺排渲染外,这些歌诗在内容上追求有所起伏,强调叙事过程的戏剧化效果⑧,正如沈德潜所说:“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其来于于,其去徐徐,往往于回翔曲折处感人,是即依永和声之遗意也。”⑨《陌上桑》是叙事过程中戏剧化效果最明显的一个,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HH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姝。

这首诗共分为三大部分:(1)从“日出东南隅”到“但坐观罗敷”,先写叙述了罗敷善养蚕,而且外貌姣好,穿着打扮也很漂亮,用服饰衬托罗敷的外在美。再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无不为之倾倒等等表现,从侧面写出了罗敷的外貌之美,并且为后面的戏剧冲突的发生埋下伏笔;(2)从“使君从南来”到“罗敷自有夫”,用使君与罗敷三问三答,营造了戏剧冲突,外貌姣好的罗敷遭到使君的戏弄,但机智聪慧的罗敷不卑不亢,“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通过层层的追问与回答,巧妙地拒绝了使君无礼的要求,既奚落了使君一番,又展现了自己的刚正忠贞的品格,将冲突一步步拉向高潮;(3)从“东方千余骑”到“皆言夫婿姝”,罗敷说出自己的丈夫身居显位,才能非凡,既是对肤浅的使君的针对性表述,使得使君的自我优越感越发显得可笑,又反映出只有像夫婿这种才能非凡、出色、尊贵的男性才配得上自己。罗敷夸耀夫婿的十八句话将这个戏剧化的冲突完美收官。全诗以对话的形式,通过戏剧冲突的发生、高潮以及结束,反映了罗敷的机智勇敢和忠贞不二的情操。

通过对这29首诗的篇幅、口语化表述以及叙事手法的简单论述,笔者对汉代五言乐府歌诗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虽然此时的诗并没有定型,但是这种灵活多样的特点很有魅力。

注释:

①逯钦立,吴云.汉魏六朝文学论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54.

②郭茂倩.乐府诗集[M].中华书局,1979.

③王今晖.魏晋五言诗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4:11.

④⑥同③分别为第15、16页.

⑤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0.

⑦吕逸新.汉代文体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55.

第3篇:莲的诗句范文

荷花入诗,情彩飞扬,雅俗共赏,有人借荷香淡淡抒发清闲散淡情怀,有人借荷花艳艳展示生命意趣,有人借荷花生死倾诉相思苦情……凡此种种,多姿多彩,荷为人而生,文因荷而贵,人荷相映,演绎了一首首洋溢着生命情愫的华彩诗章。清闲散淡之花。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抒写诗人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一、二两句遇景入咏,融情于景。夕阳西下,素月东升,“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一快一慢凸现诗人的愉悦心理。三、四两句即事抒怀,活灵活现。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披头散发,靠窗而卧,逍遥自在,令人羡慕。五、六两句细化身心快感。清风送爽,荷花飘香,如丝如缕,沁人心脾;翠竹滴露,清脆悦耳,如丝如筝,清幽绝俗。写荷以“气”,写竹以“响”,意境幽深静谧,情调高雅别致,荷香和佳竹巧妙地烘托出诗人悠然自得,闲适自乐的素淡情怀,为下文抒发诗人渴盼知音,怀想故人创设了氛围。青春意趣之花。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其二)刻绘田田荷叶之中、艳艳荷花之下采莲少女的美丽形象,意境优美,情调欢快。“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一、二两句写诗人伫立凝望,人花一体,难以分辨的情景。罗裙舒展,绿如荷叶,宛见采莲少女亭亭玉立之姿;笑脸相迎,艳若荷花,如睹采莲少女欢声笑语之态。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精灵!三、四两句写诗人眼花缭乱之际,走神错意之时的意外发现,展示青春少女的无限活力。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融为一体,忽然不见踪影,诗人踟蹰怅惘,惊奇不已。可是,没过多久,莲塘之中歌声四起,热闹非凡,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然在这绿叶红花的荷塘之中,仿佛是和诗人这样的观望者开了个玩笑。这群江南女子啊,聪明美丽,天真活泼,出没绿波红花之中,歌唱劳动,歌唱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如荷飘香,如花美丽的青春风采。相思愁苦之花。孟郊的《怨诗》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两地相思的闲愁苦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是没大小,没体积,不具形象的东西,测定起来很不容易,可是诗中女主人公却异想天开: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分别滴在荷花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荷花被谁的泪水浸泡而死。显然,在她心目中看来,谁滴的泪多,谁的泪更苦涩,荷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比试滴泪,滴泪成池,泪淹芙蓉,见证爱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语非性情中人不能设想。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成了男女主人公相思离情的可靠见证。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化用典故,抒写情人的离别苦情。“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一、二两句远眺近观,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和朦胧奇幻的环境氛围。三、四两句分别化用典故写行者和送者。“水仙”句暗用琴高事。《列仙传》上说,琴高是战国时赵人,行神仙道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而去,诗人此处把远行之人比着乘鲤凌波而去的水仙,化实为虚,奇幻天真。“红泪”句暗用薛灵芸事。据《拾遗记》记载,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到了京师壶中泪凝如血,诗人此处将送行者(女主人公)暗喻为水中芙蓉,以表现了她的红润美艳;又由红色芙蓉进而想象出它的泪也应该是“红泪”。这样,一朵艳艳芙蓉勾画出了俏丽佳人泣血神伤的情景

第4篇:莲的诗句范文

先说回文。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它的特点是:顺着说下去,反转说过来,造成循环往复的语言形式。如:①骄傲不进步,进步不骄傲。②心贴布,布贴心,多织好布为人民。运用回文,往往能揭示事物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由于造成了循环往复的形式,显得新颖别致,富于情趣。

把回文的修辞方法运用在诗中,就是回文诗。如: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反过来读,就是: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把修辞方法和诗歌结合起来,语言形式就显得更加优美。

把回文诗与枕头形状的诗结合起来,就叫“枕头回文诗”据说,枕头回文诗为宋朝大文豪苏轼的妹妹苏小妹所创。

一天,苏小妹到佛印和尚庙里去行香。其实,这佛印不是别人,是她心上人秦少游扮的。他二人早就一见钟情。因此,苏小妹明里行香,实际上是去会情郎。回来后,她夜里想起秦少游来,就怎么也睡不着。既然睡不着,就写诗吧。因为是在枕头上写的诗,就把诗写成枕头一样的奇怪格式。

转漏闻时离别

静 忆

思伊久阻归期

这首诗怎么念呢?原来,第一句从“静”字念起七个字,第二句回文四个字从“久”字起往后念,第三句回文从“忆”字起往后念,第四句回文从“时”字起往后念到“伊”字止。这诗是:

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诗中的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也叫漏壶。这首诗构思巧妙,布局奇特,情景交融。秦少游费了好大工夫,据说是在三天后才念通。他也想试作枕头诗回赠苏小妹,可是,试了几次都没写好。于是,他写帖请苏小妹到他后花园赏花。苏小妹见秦少游喜欢枕头诗,在赏花之后,又写了一首枕头诗:

力微醒时已暮

酒 赏

飞如马去归花

这首诗读时,从赏字起句,往下从“花”字向左读去。这诗是: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这首诗写情写景,说的是苏小妹骑马去赏景,归来时秦少游设酒款待。苏小妹喝得略有醉意,直到醒时天已黑,她才打马而归。

谁知这事被坡知道了,他责怪妹妹轻狂,不该女到男家去赏花,又是喝酒,又是骑马,成何体统!他要罚妹妹三个月不出门。不到三天,苏小妹气病了,坡也急起来了。这时正是夏天,要是久在房中闷着,岂不闷死妹妹?何况坡早已羡慕妹妹的这种枕头诗,他知道妹妹终究要嫁给秦少游的,罚她不准出门本意只不过想吓她一下,谁知竟吓出病来了。他想了个办法,约小妹到绿杨津的荷花池去采莲赏荷。他们在荷花池中采莲唱歌,小妹的病也好了一大半。后来,坡应秦少游之约,也写了一首以他兄妹赏荷采莲为内容的枕头诗:

阁新歌声漱处

一 采

津杨绿在人莲

这首诗一到秦少游之手,因有了读前几首枕头诗的经验,他只略微思索了一下,便读出来了:

第5篇:莲的诗句范文

童年时,我是在古代诗词中、国画中认识荷花的。最早背诵的关于荷花的诗,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也许是中国人最熟知的关于荷花的诗。在儿时的幻想中,荷花接天映日,浩荡如海,很有气势。那时,经常吃莲心和藕粉,吃用荷叶包的肉,虽没有机会观荷,却对荷有了亲切感。后来读到晋人的乐府诗:“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这些诗句通俗如民谣,把荷的形态和特征描绘得形象生动。再后来熟读周敦颐的《爱莲说》,记住了那些歌颂莲荷的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古人在诗中写到的荷和莲,其实是同一形象。

第一次仔细欣赏荷花,是在杭州的西湖。曲院风荷,是西湖十景之

,湖中的荷花,姿态和色彩都让人赞叹不已,荷叶,荷花,莲蓬,各有道不尽的美妙,没有一片相同的荷叶,没有一朵相同的荷花,真正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西湖里的荷,虽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气势,但荷叶那种悦目的碧绿,是湖畔别的植物所没有的。荷叶上滚动的露水,晶莹如珍珠。而荷花更是优雅多姿,红红白白,千娇照水。

写荷叶最有名的诗句,是宋人周邦彦《苏幕遮》中那几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荷花的优雅,用文字很难描述,花蕾初结,含苞待放,乃至盛开,各有不同的风韵。所谓“小荷才露尖尖角”、“风流全在半开时”,写的就是不同时段的荷花。郭震的《莲花》,也写得很有意思:“脸腻香熏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后来经常见到荷花,也见过村姑划着木盆和小船在荷花池中采摘莲蓬,每次都让我感觉惊喜。此类情景,古人的诗中作过很多生动的描绘、比喻和想象。描写采莲的古诗多不胜数,我喜欢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写得有声有色,有情趣有动感。现在的小学课本中,也有一首题为《江南》的乐府民歌,虽流传在千百年前,如今读,依然有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我的办公室墙上,挂着画家石禅的一幅鱼戏荷花图,画面上正是诗中的景象。

毕业赠言

胡适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绝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儿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亟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足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第6篇:莲的诗句范文

2008年高考湖北卷已经做了尝试。我们不妨看一看。

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

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

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三句“无端隔水抛莲子”,主语是采莲女,她把莲子抛给谁呢?通过第二句知道是抛给少年。抛莲子时姑娘应该是面带笑容的,这莲子还可能打在了少年身上,少年呢,面向姑娘发出了会心的微笑。知道了这些,镜头三也就容易写出来了:

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

第四句“遥被人知半日羞”,遥,远。“遥被人知”的是什么呢?结合前一句知道,是抛莲的举动。这里的“人”是什么人?是邻船的女伴。看来是姑娘抛莲后回头看见了邻船女伴正在看着自己。原本觉着做得很秘密,现在女伴竟知道了,姑娘自然是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样,镜头四也就写出来了:

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嘻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抬起来。

在2009年的高考中,将古代诗歌改写成剧本,完全可以是另一种形式。如: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任选一首,在诗人所写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之后根据诗意写一供拍摄用的电影剧本,300字左右。所附《观祈雨》示例可参考,但形式不必拘泥。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示例: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出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镜头特写】太阳挂在中天,光芒万丈。一丝风儿也没有。土地干裂。桑园里的桑树上仅有的几片叶子也被烤炙得无精打采,像要枯焦的样子。一匹枣红色的骏马飞驰而过,扬起烟似的尘土。

【切入】龙王庙前,一群人正在吹吹打打。原来,是乡民在求雨。诗人翻身下马,陷入了沉思。红色油漆的大门内,正在上演流行的歌舞。达官贵人喝着茶,吃着瓜子,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十六日,到我那儿演两场,怎么样?”“行是行,不知天气怎样?如果天阴下雨,我们的乐器受潮就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了!”

【画外音】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出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分析示例,可知所写剧本形象而艺术地再现了诗歌《观祈雨》的内容。和《观祈雨》比较,知道所写剧本为了演出的需要,增加了相关细节。这样,《回乡偶书》可以改写为:

回乡偶书

春天来了,小河里的水清澈见底,缓缓地流着。两岸的小草小花在微风中摇摆。小河边有一个村庄。一位老者在书童的陪伴下跟在一头驴子的后面,经过板桥,不紧不慢地向村中走去。

【闪回】60年前,一个少年背着书箧,兴高采烈地经过板桥,离开了村庄。

【画外音】少年壮志当拿云,不获功名誓不回。

科举考试。做官。思乡。(三个画面作为特写映出)

(诗人从对往事的回忆中回到现实)

遇到过板桥去田里劳作的人,诗人去打招呼。农夫感到诧异:“听口音是村里人啊,怎么不认识?”

【镜头特写】诗人斑白的两鬓。

诗人在村中遇到玩耍的儿童,他们正在放风筝。看到来了两个人,还有驴子驮着书,孩子们奶声奶气地问道:“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

第7篇:莲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 清诗; 莲社; 遗民诗社; 《顽潭诗话》; 陈瑚; 陆世仪



chen hus ″lian society″ and wantan shihua

zhu zejie1 huang zhiguo2

(1.college of media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2.college of the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abstract: at the tur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re is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civil societies formed by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lian society,founded by chen hu the famous thinker,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ssociations of the adherents of the ming dynasty.the information about lian society could be mainly found in wantan shihua edited by chen hu.although it is called shihua,it is a kind of respondingstyle poetry collections.the works and authors contained in wantan shihua are numerous and jumbled.therefore,wantan shihua is not simply equal to the poetry collections of lian society.through careful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upon wantan shihua,we find that lian society was founded on august 15th midautumn festival,1647 (the forth year under the rein of emperor shun zhi in the qing dynasty).it is located in the wei village,one of the small villages in kunshang city,jiangsu province.the members of the lian society also made their own rules named the law of lian society.they often held gatherings and responsory activities,at least more than six events, such as enjoying the full moon while drinking,rowing on the pool,village visiting,drinking in lancao,imitating the poems of pi rixiu and lu guimeng in lanxi,writing poems in the house of fenglin,and so on.in august,1649 (the sixth year under the rein of emperor shun zhi in qing dynasty),chen hu was invited by mao jin,a famous bibliophile and published author,to teach in changshu, province,which marked the end of their gatherings and responsory activities in the lian society.the members of lian society included the prominent thinker lu shiyi,wang yu,sheng jing,lu xibin,jiang shishao,xia youguang,li guomei,hua qianlong,wang faxiang,gong wan,cao fen,etc.some of menbers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still under investigation.in the meanwhile,we find that some members of the lian society also joined other similar societies,such as zhongqiu kunhu literary society in changshu,jiangsu province,loudong shilao society and yinxi poetry society in taicang and the like,so other researches will be made upon this aspect.above all,we can also make the further explorations of other poetry societies that chen hu and other members founded or joined.thus,we can clarify relations about lian society and wantan shihua in more aspects.all of the related investigations will be useful to further researches on the associations of the adherents of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whol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even the ci

vil societies formed by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 qing poetry; lian society; adherents poetry society; wantan shihua; chen hu; lu shiyi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同名的“莲社”,在本文中是指清初陈瑚创立的一个遗民诗社。陈瑚是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也是一位重要诗人。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结社最为繁盛的时期,仅清初遗民所结的各种社团就至少可达数百个,其中“莲社”的地位大约仅在“惊隐诗社”稍下。但目前学界还未见有详细的特别是比较正确的介绍,本文拟从原始文献出发对该社进行相对系统的考察。

一、 《顽潭诗话》的两个问题

考察“莲社”,必须从《顽潭诗话》说起。《顽潭诗话》包括正编上、下两卷,陈瑚辑;又《补遗》、《附录》各一卷,其孙陈陆溥辑《顽潭诗话》上、下两卷及《补遗》均题“顽潭主人陈瑚确庵辑”,但据陈陆溥为陈瑚而撰的《安道公年谱》卷上顺治“六年己丑”(1649)条所说“《顽潭诗话》成。上、下两卷……溥更附《补遗》一卷于末”,可知《补遗》该卷实系陈陆溥所辑。见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71册,第327页。。该书长期以抄本形式流传,清末民初才有刊印,现今《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民国六年(1917)昆山赵氏峭帆楼校刻《峭帆楼丛书》本最为易得。关于该书,有两个问题需要首先予以说明。

第一,《顽潭诗话》属于诗歌总集而非诗话。《顽潭诗话》由多组诗歌(包括个别其他文体)组成,具体为卷上17组,卷下12组,《补遗》4组,《附录》3组。每组作品相当于一个小集。按照陈瑚自序的说法,“其间有一人为一类者,《指南》、《心史》之续也;有一事为一类者,《月泉吟社》之续也;有一时为一类者,《谷音》之续也”[1]503。这里后面两类究竟哪些属于“一事”,哪些属于“一时”,事实上相当模糊,很难区分;“一人为一类”者,则如卷上第2组陆羲宾(号鸿逸)《晚香亭集》、第3组龚捖(字与参)《后印溪草堂集》、第17组李国梅(字萼青)《村居诗》等,一望便知。但无论具体类型如何,《顽潭诗话》总体上由若干作品小集汇编而成,这一点是十分明显的。

此外,陈瑚还编纂过两种典型的诗歌总集——《离忧集》和《从游集》,两者内部同以作者立目,以人领诗。与之相比,《顽潭诗话》在体例上确实显得有些杂乱。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才以“诗话”命名。但它的性质仍然属于诗歌总集,关于这一点,赵诒琛在校刻跋语中说得很清楚: “此书虽以‘诗话’名,实系清初高人逸士唱和诸作”[1]569。又杨钟羲《雪桥诗话三集》卷二说: “陈确庵自号七十二潭渔父……顺治戊戌(十五年,1658),诠次同志之诗,为之传记,曰《离忧集》。明年己亥(十六年,1659),复评次其门弟子之歌诗,为《从游集》。其《顽潭诗话》则一时酬唱之作也。”[2]58这里将陈瑚(确庵其号)所辑三种诗歌总集叙述在一起,虽然内涵有别,但性质基本相同。按照诗歌总集的大致分类,《离忧集》和《从游集》归入全国类,《顽潭诗话》则可以归入唱和类。

第二,《顽潭诗话》不等于“莲社”社诗总集。大凡诗社,建设最好的往往编有社诗总集,对考察诗社也最为便捷、有利。但《顽潭诗话》所收作品虽然多出自“莲社”成员之手,保存“莲社”相关资料也最多,却并不等于是“莲社”的社诗总集。如上文提到的几种“一人为一类”者,作者固然都是诗社成员,作品却大抵为社外之什。又如卷上第1组《无闷谣》,据陈瑚诗小序盖作于顺治三年“丙戌”(1646)[1]503;特别是原居最前而被陈陆溥移至卷上第12组的《戳谶》,陈瑚小序称“予录《诗话》,特托始于此”,据题注乃作于顺治元年“甲申”(1644)[1]524,这些都在“莲社”成立(详后)之前;此外如卷上第8组《端午竞渡》作者第一人郎星纬(字玄翊),顺治二年乙酉(1647)即已死难(“就死”王昶纂修《(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二九《人物?忠节》“太仓州?明”,见《续修四库全书》第69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83页。),更与“莲社”没有丝毫关系。这就是说,《顽潭诗话》所收作品和它们的作者不能全部归于“莲社”,必须进行仔细的鉴别和分析。这自然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难度。

除此之外,《顽潭诗话》内的作者很多都只是以字号的形式出现,其中有些人甚至连姓氏都无法考知。下文在具体叙述的过程中,凡只知字号者,于字号加上引号以示区别;不知姓氏者,则姓氏暂以“某

字代替。另外,凡姓名可知者,如上文所示,必要时加注《顽潭诗话》对应之处的字号(同一字号只注一次)。

二、 “莲社”的成立与社约

陈瑚原籍江苏太仓,顺治三年丙戌移居昆山的蔚村,在那里从事讲学等活动。“所居有莲潭七十二”[1]503,而“顽潭”为其中之最参见《顽潭诗话》卷上第11组《潭上泛月》龚捖小序,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69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22页。,可作代表。《顽潭诗话》取名于此,所结诗社则称“莲社”。

陈瑚《确庵文稿》卷一《莲社招隐诗》的小序中说: “蔚村有七十二潭,潭皆种莲花。思与友人共乐之,而作是诗。”[3]209据集内作品排次,此诗作于顺治四年丁亥(1647),具体时间应在其下一题《五月十四夜》之前。诗中表达了陈瑚结社的愿望,并且提出了社名,可以视为“莲社”的滥觞。

《顽潭诗话》卷上第5组《玩月称觞》是“莲社”第一次集会之作,具体题目为《中秋诸同社举鼎甫五十觞兼玩月,赋诗并序》。该组陈瑚小序的开头明确说“丁亥中秋”[1]511,亦即顺治四年八月十五日。又作者第6人陆羲宾诗的首联云: “莲社初开日,佳期正仲秋。”[1]512第16人徐“文若”诗有句云: “汐社重盟向此宵”[1]513。如此反复印证,可知该年的中秋之夜的确是“莲社”初次活动亦即正式成立的日子。

这里用作典故的“汐社”是元初宋遗民谢翱创立的诗社。又作者第7人江士韶(字虞九)诗云: “遁世多佳客,趋田即野人……莲社因非晋,桃源避自秦。”[1]512这是从晋宋之际释慧远在庐山创立的同名“莲社”生发,同时兼取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而此处的“秦”字在清初诗歌中演变成一个普遍使用的特殊意象,即暗指清王朝。这些地方都反映出该“莲社”属于遗民结社的性质。 有社约,制订于结社次年(参见下文),其情况比较复杂。该社约全名《莲社约法》,原曾编入陈瑚《确庵文稿》卷二五,但“未刻”[3]207。不过,陈陆溥为陈瑚而撰的《安道公年谱》卷上顺治“四年丁亥”条“约村人为改过迁善之学”一事之下有这样一段叙述:

公学问深造,与同志为性命之学,又与村中诸友指陈切近功夫。用吕氏《乡约》、朱子《白鹿洞规》、温公“真率会”遗意,著《莲社约法》五章: “(一)‘会约’有五: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二)‘会戒’有四: 不谈非礼,不发人隐私,不谋利欲事,不作无益。(三)‘会人’有二: 同属之亲,同志之友。(四)‘会期’有四: 论道之举,景物之举,宴享之举,过从之举。(五)‘会品’有三: 便设,特设,非常设。”又有《蔚村讲规》……《蔚村三约》……《五柳书堂学规》……《小学规条》……公知道终不行,而随处为世道人心之计,故设教不厌周详云。[4]318319

这里所列《莲社约法》的五个条款应该是可信的,但从它的具体内容来看,似乎管得太宽。这一方面固然属于一般诗社制订社约的通例,另一方面恐怕也与陈瑚的其他结社乃至讲学活动有关。考陆世仪《桴亭先生诗集》卷三《打乖吟,戏赠确庵》小序曾说: “确庵于蔚村结四(‘四’字疑衍)大会,大会之中又分四小会: 一‘讲会’,与同志讲《易》;一‘忏会’,以合蔚村奉佛诸公;一‘乡约’,以和村众;一‘莲社’,以联诗文之友。”[5]557据此可知,“莲社”本来只是陈瑚“蔚村大会”中的四个小会之一。然而在有些场合,“莲社”也用于泛指整个“蔚村大会”。如陈瑚《确庵文稿》卷一《斯友堂诗》在叙及顺治六年(1649)“己丑孟陬,同人集蔚村讲《易》”时有云: “顽潭莲社开,讲易阐复姤”[3]215,这里的“莲社”显然不限指诗社。又卷二三《圣学入门书序》叙及“莲社之约”[3]441,大略也是如此。由此看来,《莲社约法》正如《安道公年谱》上下文的叙述所示,确实不一定是专为我们所说的“莲社”而设。因此,我们在讨论“莲社”时,必须注意区分它的专指与泛指。同样道理,在考察诗社集会和认定成员时,也必须持审慎的态度。

三、 “莲社”的集会唱和

“莲社”在“玩月称觞”之外还有不少集会唱和。就《顽潭诗话》中的作品而言,下述各组确切属于该社集会唱和的产物,可借以考知相关活动。其先后次序即依《顽潭诗话》排列。

一是卷上第6组《题画扇》。据该组陈瑚诗小序,“称觞之夕”诸“鼎甫”之弟诸“惠甫”(“甫”字或写作“

父”)“出画扇请题”[1]513,因有此作。这从诗社集会的角度来说,仍然属于第一次。

二是卷上第11组《潭上泛月》。据该组龚捖小序,本次是陈瑚“飞书及诗”,特地招邀龚捖等人参加“莲社”,并“出……《莲社约》……相示”,集会时间在顺治五年(1648)“戊子……七月十三日”前“两夕”[1]522523。其中第一题龚捖和诗的首联云: “秋来潭月与人期,白社相招去不疑。”[1]523这里的“白社”全称“白莲社”,是释慧远“莲社”的别名,借指陈瑚“莲社”。又第六题陈瑚等联句《停舟命遫歌子美客至,即用原韵》第二句云: “元亮今因莲社来”[1]523,这是用陶渊明(元亮其字)与释慧远“莲社”的典故,双关龚捖等人入社。

三是卷下第10组《村访》。据该组王育(字石隐)小序,本次是陈瑚“《莲社约》……甫就,寄书招”王育、陆世仪(号桴亭)、盛敬(号寒溪)等人来蔚村聚会[1]555。小序署款时间为顺治五年“戊子清和月之第一日”[1]556,亦即四月初一。但唱和第一题陆世仪和诗,《桴亭先生诗集》卷三题作《三月廿九日过访确庵,剧谈三夕,赋此以赠,步石隐韵》[5]553,可知始于其前两日。而从王育小序所说“《莲社约》……甫就”一语,可以推测“莲社”社约的制订完成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又唱和第一题陈瑚和诗两首之一第五句“采莲君子社”云云,同样是双关“莲社”。

四是卷下第11组《澜漕雨雹辍饮》。据该组王育小序,本次“辍饮”唱和的时间在同年四月的“三之日”,亦即初三。其中陈瑚《即席》首尾略云: “幽赏高谈几逸民……同是莲花社里人。”又陆世仪《雨雹》第三句云: “买鱼沽酒续莲社”[1]557。检《桴亭先生诗集》卷三,该诗题作《四月戊辰(初三),过澜漕访黄子幼玉,幼玉为续举莲社。时同过者,石隐、寒溪、确庵诸兄也。席未半,大雷震电,雨雹如拳,屋瓦尽振(一作“碎”)。同志皆错愕而起,为之撤席。赋此志异,并赠幼玉》[5]554。据此可知,这次集会的主人乃是黄“幼玉”。

五是卷下第12组《澜溪和皮、陆诗》。据该组陈瑚小序,本次集会的时间在顺治六年“己丑五月二十九日……越一日”[1]557,亦即五月三十日。集会的主人,小序提到“庸夫举社”,则为诸“庸夫”。“庸夫”有时写作“庸甫”,也是诸“鼎甫”的兄弟行。陈瑚《确庵文稿》卷一有《诸庸甫家社饭》一诗,首联云: “双扉烟雨闭菰蒲,莲社栖心避世徒”[3]218。从其前后作品排次来看,应该就是为这次集会而作。

六是《补遗》第2组《枫林书舍联句》、第3组《枫林书舍分韵赋诗》。据两组陆世仪两篇小序,本次“联句”和“分韵赋诗”同在顺治五年“戊子端阳后一日”[1]559,560,亦即五月初六,地点在太仓的江士韶(号药园)家“枫林书舍”。其中的后一组,小序还特别点明“同社诸子”。又陆世仪的《分得“书”字》第五句亦云: “莲社客来缘话雨”[1]560。

以上六次集会唱和之作,《补遗》该次毋论,第二次与第三次在《顽潭诗话》中的排列次序显然前后倒置。事实上,《顽潭诗话》所收各组作品,特别是正编卷下,在排序上确乎比较混乱。仅此一项也能见出该书作为一种诗歌总集,尽管经过陈陆溥的修订和刊印者的校勘,就技术层面而言仍然是不够成熟的。这对原编者陈瑚本人而言,的确只是一部未定稿。李北村过访石隐,石隐并拉予辈同过小酌,再举莲社,即席口占》,第二句云: “莲花社里发清吟”[5]554。据集内前后作品推测,当作于顺治五年戊子“四月戊辰”(初三)至“端午日”之间,显然属于另外一次集会的唱和,主人为王育。但《顽潭诗话》内全无该次唱和的相关作品,可知其遗漏确实未能尽免。

上述各次集会唱和的地点主要在蔚村,另外还有附近的澜漕及太仓;人数或多或寡,主人以陈瑚居多,也有其他社员;其时间则集中在顺治四年丁亥(1647)八月十五日至顺治六年己丑(1649)五月三十日之内,头尾三年,实足不满两周年。陈瑚为陆世仪而撰的《尊道先生陆君行状》谓“君与王君石隐辈,岁一入社”[6]375,这主要是就蔚村而言,并且只是一个大概。至于陆世仪《桴亭先生诗集》卷二把第一次集会所作《中秋夜,诸同社泛舟莲渚,为诸鼎甫举五十觞》编在顺治三年“丙戌”最末一题[5]550,则显然是一个疏忽。此外,其他不以“莲社”名义组织的集会唱和以及非集会形式的唱和,则都可以置之不论

。

顺治六年己丑八月,陈瑚应毛晋之聘,移居常熟隐湖教授生徒,“莲社”正式的集会唱和活动就此结束。《顽潭诗话》所收各组作品有时间可考并且与“莲社”密切相关的,基本上都在此之前。其他如卷下第3组《春星草堂雅集诗》、第4组《又雅集诗》,以及陈瑚《确庵文稿》卷二《甲午元夕,同人集尉迟庙,文介石先生讲蔚村三约,限“真”字韵》所涉[3]228,时间贯穿顺治七年庚寅(1650)至康熙十年辛亥(1671),并且作者有一部分甚至全部恰巧是“莲社”成员,但那些活动对于“莲社”来说至多只能算是一种余响。

四、 “莲社”的基本成员

关于“莲社”成员情况,依据上述各次正式集会唱和出现的作者以及相关人物,顺次去除重复,可以得到一份基本的名单:

第一是《顽潭诗话》卷上第5组《玩月称觞》,作者最多,计有16人: 李“三有”、某“九游”、王育、某“艺公”、盛敬、陆羲宾、江士韶、夏有光(字玉汝)、李国梅、华乾龙(字天御)、程“士起”、黄“幼玉”、陈瑚、王发祥(字登善)、陆世仪(字重威,一作道威)、徐“文若”。另外本次无作品者诸“鼎甫”以及第6组《题画扇》涉及的诸“惠甫”兄弟,这里暂时不算。

第二是《顽潭诗话》卷上第11组《潭上泛月》,增加6人: 龚捖、龚“仲纯”(龚捖侄)、诸“惠甫”、李“远公”、陈逊(陈瑚长子)、陈遫(陈瑚次子)。其中龚“仲纯”未见有诗,陈遫本次无诗。

第三是《顽潭诗话》卷下第11组《澜漕雨雹辍饮》,据王育小序增加诸“晋甫”1人。另外所涉黄“幼玉”之“坦君”亦即女婿某人不算。

第四是《顽潭诗话》卷下第12组《澜溪和皮、陆诗》,增加3人: 李梅(号白庵)、诸“鼎甫”(法字且了)、诸“庸夫”。

第五是《顽潭诗话》补遗第2组《枫林书舍联句》及第3组《枫林书舍分韵赋诗》,增加两人: 曹(字尊素)、江“俊求”。后者此处无诗,但前一组陆世仪小序提及,后一组陆世仪《桴亭先生诗集》卷三有为江“俊求”代作的一首《同确庵诸兄过药园枫林书舍,分韵(又得“门”字,代俊求)》[5]554。

以上合计28人。此外如果放宽条件,或者发现新的资料,那么应该还可以增加一部分,但目前暂时就确定这一些。

这些成员的籍贯基本上也是太仓或昆山。现今得以了解的关于他们生平事迹的记载,文献多寡不一,详略相差很大。其中陈瑚、陆世仪同以思想家著称于世,过去各有年谱,如今研究论著更多,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还有《陆世仪评传》。又王育、盛敬,沈受宏《白溇先生文集》卷二分别有《外王父庄溪先生石隐王公行状》[7]6566、《寒溪先生墓志铭》[7]6364,卷一还有《外王父庄溪先生为位私议》[7]8、《盛寒溪师六十寿序》[7]34。又陆羲宾、江士韶、夏有光、华乾龙、王发祥、曹,嘉庆《直隶太仓州志》中都有传记。又龚捖,汪学金辑《娄东诗派》卷一一选其诗,附有小传[8]180。

此外有些姓氏等,从现存陈瑚、陆世仪两家著述特别是《顽潭诗话》中可以获得大致的线索或者更多的信息。如李梅,《顽潭诗话》卷下第4组《又雅集诗》内,作者第8人作“白庵李梅”[1]554,这就能够推测“白庵”系其别号。又如李国梅,张宗芝等四人合辑毛晋六十寿诗《以介编》内,作者有“鹿城李萼青(名国梅)”[9]556,可以知道其名、字(另此处“鹿城”系昆山别称);而据《顽潭诗话》卷上第15组标题《北村自寿》以及李国梅小序[1]529,还能够进一步知道他的别号为“北村”,以及准确的生年月日。特别是诸“鼎甫”,《以介编》作者有“鹿城诸且了(名海净)”[9]576;而联系《顽潭诗话》卷上第5组《玩月称觞》陈瑚小序所说“吾友鼎甫……近以浮屠氏隐”[1]511,并综合卷下第11组《澜漕雨雹辍饮》王育小序所说“诸鼎甫”[1]557、第12组《澜溪和皮、陆诗》作者第5人所谓“且了”[1]558,可以断定就是同一个人,只可惜其俗名还是未能知悉。至于李“远公”的姓氏,《顽潭诗话》卷下第1组《野言》陈瑚小序曾提及其父为“伊土”[1]536,则再从唐时升《三易集》卷九《香树集序》“娄东李君伊土”云云即可推得(另“娄东”系太仓别称)[10]129,只是其名仍不详。

另外还有两人连姓氏都不得而知。其中某“九游”,今人陆勇强先生《明清作家史料钩沉》一文“储福畴”条,曾引录储欣《在

草堂文集》卷四《从兄九游传》,谓“九游讳福畴”,江苏宜兴人,明末名士,入清后“隐处不仕”,顺治十五年“戊戌毙于盗”[11]204,推测很有可能就是这个人。另一某“艺公”,杨廷福、杨同甫父子两位先生合编的《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有一位秦树榖字艺公[12]1062,也是无锡人,但生活年代未详,姑记于此以待异日再考。的这些成员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排除陈逊、陈遫这样入清之后才渐次长大成人者之外,在结社期间都是真正的遗民。至于后来如王发祥举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进士,并在清朝服官,则是另外一回事。

“莲社”成员中有不少学者,陈瑚、陆世仪之外,王育、盛敬、江士韶等人也往往撰有学术著作。从《顽潭诗话》的某些小序中可以发现他们在集会唱和的同时,经常相互出示、阅读交流。结合他们的讲学活动来看,这个诗社确实带有浓厚的学术色彩。这与约同时期的“惊隐诗社”涌现出顾炎武、王锡阐、吴炎、潘柽章、戴笠(字耘野)等一批著名学者很相似,只不过在学术领域方面各有侧重而已。可惜的是,陈瑚、陆世仪之外其他成员的著作,包括他们的诗文集,基本上没有流传,无法对我们考察“莲社”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五、 “莲社”成员与其他结社

“莲社”的某些成员还组织或参加过其他诗社(包括类似结社)的集会唱和活动,也就是一人兼为多个诗社的成员。这里结合《顽潭诗话》,以陈瑚为主,先考察以下三个诗社。

(一) 中秋昆湖文会

《顽潭诗话》补遗第4组《癸巳中秋文会》,所收为“癸巳”亦即顺治十年(1653)八月十五日陈瑚与其弟子辈以及毛晋举行社集的唱和之作,凡两题。第一题“开”字韵,陈瑚首唱;第二题“秋”字韵,王育长子王孝持首唱。作者除去重复,计有陈瑚、毛晋、张溯颜、钱嘏、冯长武、毛天回、陆焕、刘严御、许焜、张履祥(一姓杜)、周士槱、吴迁(一姓黄)、王孝持、瞿有仲、毛褒、毛衮、费来、顾湄、陈逊、毛表、黄御香“黄御香”依《顽潭诗话》原文,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697册,第563页。但据其前作者署名格式类推,有可能单名“御”,而“香”字系“唱和”的“和”字之讹。,共21人。

又其中毛晋“仲子”毛衮诗,陈瑚曾另外辑入《从游集》卷下,题作《中秋昆湖文会,次确庵师韵》,正文第三联文字不同,并且末尾还有这样一段自注: “是日与者三十人,备五经之选;课制义五篇,论、表、策各一道,又成诗二首,一时传为盛事”[13]681。这里首先是标题所说的“昆湖”,即上文提到过的常熟隐湖。当时陈瑚正在那里教授生徒,所以有此会之举。其次是与会人数,据此处所说应有30人。另外黄御香诗第三句“四座即看符列宿”,自注说: “是日二十八人”。如果仅仅就弟子辈而言,那么加上陈瑚和毛晋,刚好也是30人。只是目前除了《顽潭诗话》该组所列21人之外,其他9人或7人究竟为谁,均不得而知。

这次“文会”从毛衮诗自注来看很像是一次课艺活动。但较之于一般的课艺,它却带有明显的结社倾向。如许焜诗起句即云“百里昆湖文社开”[1]562,又其中不少作者还表达了来年此日继续举社的愿望。如毛晋诗: “明年此夕铜螭署,应见姮娥月里催。”[1]561陆焕诗: “秋期此夕明年会,笑折琼枝玉漏催。”吴迁诗: “记取来年今此夕,广寒应见桂华催。”[1]562假如这个愿望真正得以实现,那么“中秋昆湖文会”也就完全可以看成是有规律的诗人结社了。可惜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是陈瑚在隐湖坐馆的最后一年,该年中秋未见有续举社事的记载。

(二) 娄东十老会

《顽潭诗话》附录第1组《娄东十老图诗歌》,陈陆溥小序说:

吾祖确庵公与嗣祖鸿逸公为“娄东十老”之会,略仿香山“洛社”遗意。吴门高士张永晖绘图志盛,而延陵吴誉施亦仿西园故事叙而记之。岁远人湮,不知流落何所矣。此幅则一方外摹写,坐立位置与原图间异,而笔墨复不足观。然披览之间,犹得想见故国衣冠及前辈风格也。当时诗歌应多,不复得见,仅存敝簏数稿,特倩东村陆先生书之图后,以存遗迹云。[1]564

此处所说《娄东十老图》的摹本,今影印底本《顽潭诗话》未见刊印,但吴誉施为张蟾(永晖其字)“原图”而撰的记文仍然辑录完整。据该文所记,此“十老”依次为陈瑚、宋龙、陆世仪、郁法、顾士琏、盛敬、王撰、陆羲宾、王育、江士韶。其中除宋龙、郁法、顾士琏、王撰之外,另六人都是明确的“莲社”成员,并

且每人虽以别号为称,但都注有对应的名、字和当时的年龄、住址,可以当做小传看待。

吴誉施这篇记文,根据其所注陈瑚等大多数人当时的年龄推算,应该撰写于康熙十年辛亥(1671)。此外,仅王撰、陆羲宾、王育三人记文所称年龄与所见其他记载略有出入。如王育,记文说当时“八十岁”,但据前及沈受宏《外王父庄溪先生石隐王公行状》,乃出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癸巳十月十一日”另陈瑚《确庵文稿》卷九《寿石隐八十》、《次和庄溪老人八十生日诗》两题,据集内作品排次均作于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亦可为证。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05页。[7]66,至本年还只有79岁。又陆羲宾,记文说当时“七十一岁”,但据《顽潭诗话》卷上第16组《同人寿鸿逸》陆世仪小序“今年辛亥春正,为君七十生申之期”云云[1]531,则本年刚好为70岁。这种情况应该是吴誉施因缺少把握而尽量把年龄往高里说造成的。至于王育本人在题诗末尾自谓“庄溪八十老不死”[1]564,这个“八十”乃是泛言。

关于“娄东十老会”的成立时间,陈陆溥所撰《安道公年谱》卷下即依照吴誉施记文定在康熙十年辛亥,并同样将其全文附录于后[4]378380。但据沈受宏之子沈起元《敬亭文稿》卷一《娄东十老图跋》载,“《娄东十老图》绘自康熙庚戌”,亦即九年(1670)其下文叙及“十老”年龄,则明显有误。另按: 今人庄天明主编《南京博物院珍藏系列?明清肖像画》中《彩色图版》第34幅即为《娄东十老图》,可惜“无款”,而所附《图版说明》称其“作于康熙九年(1670),作者不详”。见庄天明主编《南京博物院珍藏系列?明清肖像画》,(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7075、121页。该图人物“坐立位置”与吴誉施记文所述全无差异,因此很可能就是陈陆溥所说的“原图”而非摹本,而其作者应该就是张蟾。[14]84。假如这个说法可信,那么“原图”应该绘于吴誉施撰写记文的上一年,“娄东十老会”也即成立于那一年。 老”中声名最著的人物陆世仪在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不幸病逝,享年62岁;紧接着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陈瑚也随之谢世,享年63岁。其他成员年龄基本上都比两人大。作为一个诗社,“娄东十老会”后来即使还有活动,估计延续时间也不会太久,至少已经不完整了。

(三) 印溪诗社

《顽潭诗话》卷下第8组《和陶田舍诗》所收为龚捖与顾梦麟(号中庵)、陈瑚、李“远公”四人先后追和陶渊明诗歌的作品。其中龚捖第一次所作题为《印溪诗社约田家诗,和陶始春怀古田舍韵》[1]553。这里所说的“印溪诗社”显然是龚捖创立的一个诗社,因此才会约定诗歌题目,邀人同作。又龚捖第二次所作的“自序”中提到: “丁亥秋,予以一编谒中庵先生。先生过为延赏,和其中和陶田舍诗二章,有‘将托沮溺’、‘同为比邻’之语。”[1]554由此推测,“印溪诗社”最迟在顺治四年“丁亥”(1647)的秋天就已成立。而根据上文的考察,龚捖在顺治五年戊子七月才应邀参加“莲社”。因此,这个“印溪诗社”与“莲社”原先并不存在任何关系,而且其成立的具体时间很可能还略早于“莲社”。只是该社究竟有哪些正式成员,举行过哪些集会唱和之类活动等等,目前还知之甚少。

除了上述三个诗社之外,“莲社”成员如陈瑚,至少还参加过“含绿堂吟社”和“石佛庵诗社”[15]。

这里叙述一人兼为多个诗社成员的现象,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进一步说明陈瑚等人笔下经常出现的“同人”乃至“同社”并不一定都是指“莲社”成员,《顽潭诗话》所收也并不全是“莲社”的诗歌。

最后说一下陆钺。陆钺为常熟人,陈瑚辑《离忧集》卷上曾选录其顺治三年“丙戌以后”之诗,内有《拟撰郭林宗赠茅季容劝学诗,蔚村社韵(约)》、《拟林和靖雪夜偕妻子倡和四首(莲潭社约)》、《感春四首(印溪社约)》、《立春(定远社约)》诸题[16]6870。这里所说的“蔚村社”、“莲潭社”很像是“莲社”的别名,但《顽潭诗话》中没有见到这两个题目,也未见陆钺任何作品,不知是因为失收还是本来就不相干。又所说“印溪社”则有可能是指龚捖的“印溪诗社”。此外还有“定远社”,与本文无关。这里想要说明的是,像陆钺这样广泛应邀参加多个诗社的社题创作,很难说他到底是不是某诗社的正式成员,与明确一人兼为多个诗社成员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无论这里的“

蔚村社”、“莲潭社”是否就是指“莲社”,我们都不把陆钺算作“莲社”的成员。

[参 考 文 献]

[1] 陈瑚辑、陈陆溥补订: 《顽潭诗话》,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697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chen hu & chen lupu(eds.),wantan shihua,in xuxiu siku quanshu: vol.1697,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2002.]

[2] 杨钟羲: 《雪桥诗话三集》,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yang zhongxi,xueqiao shihua sanji,beijing: beijing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1991.]

[3] 陈瑚: 《确庵文稿》,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0年。[chen hu,quean wengao,in siku jinhuishu congkan: vol.184,beijing: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2000.]

[4] 陈陆溥: 《安道公年谱》,见北京图书馆编: 《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71册,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chen lupu,the chronicle of andao gong,in beijing library(ed.),rare edition of chronicle collections in beijing library: vol.71,beijing: beijing library publishing house,1999.]

[5] 陆世仪: 《桴亭先生诗集》,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lu shiyi,futing xiansheng shiji,in xuxiu siku quanshu: vol.1398,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2002.]

[6]凌锡祺编: 《桴亭先生行状、行实》,见《丛书集成三编》第85册,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ling xiqi(ed.),futing xiansheng xingzhuang xingshi,in congshu jicheng sanbian: vol.85,taipei: xinwenfeng publishing company,1997.]

[7] 沈受宏: 《白溇先生文集》,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38册,济南: 齐鲁书社,1997年。[shen shouhong,bailou xiansheng wenji,in siku quanshu cunmu congshu: vol.238,jinan: qilu press,1997.]

第8篇:莲的诗句范文

调皮自信的巴女

唐代诗人于鹄《巴女谣》云: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这首诗是一幅南国风光画轴,物我合一,别有野兴。前两句勾画人物形象,为实写。巴渝小女,跨坐牛背之上,一路唱起悠悠民谣;江边水面,藕花抽须生茎,菱藤舒展片片新叶。诗人笔墨不多,却使声、色、情俱美:纯朴的民歌,稚气的音调,韵律是多么的悦耳动听;碧绿的江面,桔红的晚霞,色彩是多么的绚烂艳丽;清纯的举止,悠闲的兴致,情调是多么的甘醇宜人。以绘画的观点看,这两句着墨于形似。

后两句揣摹人物言辞,属虚拟。天黑了,不用担心走错了路,因为分明记得木槿篱笆间伸出了宽大的芭蕉叶,那就是侬的家呀。这里,通过巴女俏皮而又自信的心理独白,表现她活泼开朗的性格,同时也见出巴地民俗的独特风味,生活气息浓郁,沁人心脾。一个“出”字,颇有亲切温馨之感,仿佛植物亦通人性,赶将出来,迎候小主人呢。用绘画的观点看,这两句致力于神似。全诗堪称文字缀就的妙笔丹青。

纯洁无暇的越女

唐代大诗人李白《越女词》云: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这首诗写得纯朴清新,语似芙蓉出水,情如越女轻歌,正所谓“天然去雕饰”。全诗摄取的是一个小镜头:莲叶田田的耶溪之上,天真活泼的少女,边唱曲儿边采莲;突然,她看到岸上来了陌生的客人,便连忙转过船头,微笑着躲进荷花丛中去了,装作羞涩模样不出来。诗人创造了一个色彩绚丽、情韵宜人的意境:那莲叶,一定是碧翠欲滴的;那荷花,一定是粉红如霞的;那少女,一定是娇美可爱的;那歌声,一定是优美动听的。

诗人巧妙地把少女形象融入景色中,产生出景因人而愈显其艳、人因景而愈见其丽的美学情趣,令人油然想象诗外:那少女舒展的罗裙,也许是荷叶裁就,含苞乍放的荷花朵儿,抑或是少女娇羞的靥庞。

在唐诗中,少女采莲的题材并不新鲜。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又如,刘方平《采莲曲》:“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再如,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些诗都颇有韵致,但相比之下,李白诗作纯净雅淡,绝不矫糅做作,似乎更胜一筹,更能表现少女纯洁无暇的美。

朴素健康的塞女

元代诗人遒贤《塞上五曲》(其一)云:

双鬟小女玉娟娟,自卷毡帘出帐前。

忽见一枝长十八,折来簪在帽檐边。

这首诗写得简洁纯朴,饶有风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前两句写少女的卷帘、出帐,是一帧“亮相”剧照:她自己卷起毡帘,来到帐篷之外,她梳着很好看的双鬟发式,亭亭玉立。“毡”、“帐”两物,写出塞上特征;“卷”前饰一“自”字,见出少女自主能力。茫茫荒原,出现“娟娟”少女,使人耳目一新,倍感光彩不凡。后两句写少女的折花、簪帽,是一个细节性动作。

遒贤诗文集《金台集》注:“长十八,草花名。”小姑娘也许是出来吸吸新鲜空气的吧,抑或看看外面世界的变化,虽说“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诗),然而,春的信息还是传到了这里。小姑娘忽然发现一枝名叫长十八的野草开出了鲜艳的花,便折下来插在帽檐上。爱美心,人皆有,塞上少女,生于斯,长于斯,很少见到名贵花卉,她把野生的草花簪上帽檐,不难看出向往美好之心。多么可爱的少女啊,她没有珠光宝气,也不扭呢作态,她野而不俗、艳而不媚,给人以一种健康之美,逗人喜爱。

勤劳能干的闽女

元代诗人马祖常《闽浙之交》(其一)云:

山溪秋濑急飞淙,万斛跳珠溅石。

闽女唱歌来漂苎,素馨花插髻丫双。

这首诗描写了福建、浙江一带的风土人情,读来亲切有味。前两句写景:秋天的溪涧,从山谷中飞泻而下,溅起无数水珠,飘落在石桥之上。诗人抓住特征,生动呈现景物,使人油然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诗句。一个“飞”字,呈溪濑凌空之势于目前;一个“跳”字,现水珠溅射之状于纸面。这里的景,渲染了轻松愉快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后两句写人:闽浙少女唱着歌儿,来到溪下浣洗苎麻,她们的双髻上,都插着又白又香的花。这是多么迷人的境界啊!声响上:淙淙流水,应和少女们的欢歌笑语;色彩上:纯白鲜花,映衬少女们的粉红靥容。诗人刻划人物,细腻传神:唱歌,表现其活泼性格;漂苎,显示其勤劳能干;插花,点出其爱美情趣;髻丫双,勾画其天真逗人的俏皮模样。全诗侧面反映闽浙地区恬乐和悦的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令人心驰神往。

刚勇自强的燕女

清代戏剧家、诗人洪升的《燕女》云:

燕姬生小习原野,春草茸茸猎城下。

身轻不许健儿扶,捉鞭自上桃花马。

这首诗生动地刻画了北方少女的飒爽英姿,既可以看做个体摹状,也可以当成群体描写。前两句将人物置身于原野大舞台之中:从小生长在草原上的燕女,对野外的游牧生活早已熟悉和适应,在这青草茂盛的春天,也来到城下参加狩猎。燕,周代诸侯国名,今河北、辽宁一带。姬,古代对女孩子的统称。“生小”二字,见出燕女的性格由来已久,自小而然。“茸茸”一词,写出春草柔软茂密之态,恰是狩猎的绝佳去处。

后两句摄取人物捉鞭上马的特写镜头:好个身轻如燕的女子,竟不让健壮的男孩帮扶,拿起马鞭,独自跨上战马。诗人言“不许”而不言“不需”,更能从燕女的主观意识上表现其勇猛好胜,她(她们)岂止不用他人帮扶,分明还将帮扶视之为对自己的轻视或侮辱,态度鲜明地予以回绝。“桃花马”者,红棕烈马也,这与艺高胆大的燕女之侠行,正是相应相宜、相得益彰。全诗境界壮阔,人物个性鲜明,寥寥数语,却大气磅礴。

第9篇:莲的诗句范文

一、赏莲――感受千姿百态的荷影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本课特定的氛围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不经意间,夏天已经飘然远走。在这霜寒露冷的季节,我们更怀念池塘里亭亭玉立的荷花,飘飘荡荡的荷叶,丝丝缕缕的清香。请大家跟我一起借助大屏幕重回夏日,欣赏无边无际的清塘荷韵吧!大屏幕上的千亩莲塘可谓是无比壮观,一张张清新秀丽的莲乡荷花图让人叹为观止,同学们看到了熟悉的美丽景象,感受到了那千姿百态的荷影,真是妙不可言。美妙的赏莲环节让学生沉浸在莲乡的花海之中。

二、访莲――探寻逸趣横生的莲奥秘

为了激发同学们对家乡的自豪感,我引导同学们重温了今年夏天在我县举办的莲乡特色活动――“为荷而来”,这次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笔者说:“在这个‘为荷而来’的建宁,我们已经欣赏到莲花的种种形态,翻看中国的文化史,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清香。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在我们建宁,说到莲花,魅力无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访莲之旅,揭开莲文化的魅力!”出于对莲的喜爱,人们给莲花起了许多富有诗意的名字,你知道的有哪些?(至少说出三个)经过同学们合作探究,大家明白了莲花,别名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芙蓉、莲、藕英、君子花、碧波仙子、风露佳人……紧接着,笔者又让同学们来猜一猜有关莲的谜语: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荷花)

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莲藕)

接着,笔者又让同学们来谈一谈有关莲的成语:舌灿莲花(形容人口才好,能言善道,有如莲花般地美妙)、藕断丝连(比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多指男女之间情意未断)、三寸金莲(原来古代称妇女缠足的用语,现在则用来形容人的脚很小)、步步莲花(原形容女子步态轻盈,后常比喻渐入佳境)、出水芙蓉(水面上初开的荷花,形容文章清新可爱或女子娇柔清丽)、菊老荷枯(老了,荷花枯了,以、荷花由新鲜到枯老,比喻女子容貌衰老)。

再接着,笔者又让同学们来说一说有关莲的歇后语:

荷花灯点蜡―一心里明荷包里装针――锋芒毕露

莲生水中――不扶自直莲蓬结籽――心连心

成熟的莲子――心里苦荷花池里的并蒂莲――不分上下(上下不分)

黄豆芽炒莲藕――尽钻空子 莲花并蒂开――恰好一对

最后,笔者告诉同学们莲与建宁的渊源。建宁是“中国建莲之乡”,莲子种植历史已有上千年。建莲是历代皇家贡品,其中又以西门莲最为有名。据清乾隆《建宁县志》记载:“西门外池――百口种莲,莲子岁产千斤,为吾国第一。”1931年,工农红军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总部机关进驻建宁县城。有一天,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总前委书记到建宁西门视察,看到被军队挖工事时毁坏的莲塘,心痛不已,指示部队派战士帮助群众清理莲塘里的泥沙。他也脱下外衣,和大家一起干了起来。他一边干活,一边向莲农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三、品莲――领略异彩纷呈的莲文化

为了让同学们领略异彩纷呈的莲文化,笔者引导学生欣赏咏莲佳作――《莲的心事》(席慕蓉)。

视频中舒缓的音乐、淡雅的莲影、深情的朗诵把学生带入一个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欣赏名家朗诵的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到朗诵不单单是读准字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怎样把握情感。随后,笔者让4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朗诵,比比谁朗诵得好。

接着,笔者设计了一个师生对莲诗的环节。老师说上句,学生说下一句。在这一环节中,主要采用学生抢答的方式进行,针对表现突出的同学,小组评比中加分,目的是调动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诗句如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只有幽人无个事,荷花深处弄轻桡。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又接着,笔者设计了一个“画配诗,我最行”环节,让同学们在给出的图片中配一句诗,使诗歌与画面相协调。

四、悟莲――由表及里悟莲情

为了让同学们领悟莲无声的语言和情感,笔者告诉同学们,从前面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出,莲已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积淀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自然界的每一种花都有它独特的花语,莲以它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腰身,碧绿优雅的罗裙,沁人心脾的清香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荷花入诗人文,情彩飞扬,雅俗共赏,有人借淡淡荷香抒发清闲散淡的情怀,有人借艳艳荷花展示生命的意趣,有人借荷花的荣枯倾诉生命的兴衰……凡此种种,多姿多彩。荷为人而生,文因荷而贵,人荷相映,演绎了一首首洋溢着生命情愫的华彩诗章。

接着,笔者在大屏幕上展示古诗文,请同学们说出象征意义。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关一人,伤如之何?寝寐无为,涕泪滂沱。――风・陈风・泽陂(象征美人)

牵花恰并蒂,折藕爱连丝。――王勃《采莲曲》(象征爱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象征君子)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