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所有者权益范文

所有者权益精选(九篇)

所有者权益

第1篇:所有者权益范文

一类、资产和负债同数额增加,即同增:

[例1]2004年2月15日村从大同煤厂购进煤炭10吨,价款7000元暂欠,煤炭已入库。会计分录是:

借:库存物资——大同煤7000

贷:应付款——大同煤厂7000

[例2]2004年2月20日村从银行贷款8000元,准备归还欠款。会计分录是:

借:银行存款8000

贷:短期借款——银行8000

二类、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数额增加,即同增:

[例3]2004年4月6日村接受建华水泥厂投资100000元,开采石矿。会计分录是:

借:银行存款100000

贷:资本——建华水泥厂资本100000

[例4]2004年4月12日市地矿局捐赠给村挖掘机一台七成新,折款70000元。会计分录是:

借:固定资产——挖掘机70000

贷:公积公益金70000

三类、资产和负债同数额减少,即同减:

[例5]2004年2月24日用银行存款归还大同煤厂款7000元。会计分录是:

借:应付款——大同煤厂7000

贷:银行存款7000

[例6]2004年5月20日用银行存款归银行贷款3000元。会计分录是:

借:短期借款——银行3000

贷:银行存款3000

四类、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数额减少,即同减:

[例7]2004年11月10日建华水泥厂收回投资50000元,用银行存款支付。会计分录是:

借:资本——建华水泥厂资本50000

贷:银行存款50000

五类、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同数额减少:

[例8]2004年12月30日经研究决定再退建华水泥厂投资30000元,建华水泥厂尚未支取。会计分录是:

借:资本——建华水泥厂资本30000

贷:应付款——建华水泥厂30000

六类、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同数额增加:

[例9]2004年6月20日银行决定村尚欠的贷款2000元作为投资。会计分录是:

借:短期借款——银行2000

贷:资本——银行资本2000

七类、资产类内部相互转化,同数额一增一减:

[例10]2004年7月8日从银行提取现金3000元。会计分录是:

借:现金3000

贷:银行存款3000

[例11]2004年8月18日王五上交欠款300元。会计分录是:

借:现金300

贷:内部往来——王五300

八类、负债类内部相互转化,同数额一增一减:

[例12]2004年8月20日经与银行协商,将6个月的贷款3000元延长2年。会计分录是:

借:短期借款——银行3000

贷:长期借款及应付款——银行3000

九类、所有者权益类内部相互转化,同数额一增一减:

[例13]经研究,将公积公益金10000元转为资本金。会计分录是:

第2篇:所有者权益范文

【关键词】 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子公司超额亏损; 报表衔接关系

在分析企业集团合并财务信息的过程中,将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为衔接合并资产负债表和合并利润表的桥梁,解析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关注重点和编制难点,有助于诠释合并所有者权益的动态意义,有助于实现基于报表衔接角度对有效利用合并财务报表信息的可能性的观察。

一、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作用

对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主要关心什么信息、哪一张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体系中的主要报表这一类问题,具体会计环境下实务界不同时期的具体要求导致学术界经历了资产负债中心论、利润表中心论与现金流量表中心论之争。当今,投资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关注,使资产负债观空前深入人心,人们广泛认可资产负债表作为第一表的地位,也认可呈报全面收益之必要。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与利润表数据的良好衔接,恰好便于报表使用者通过将净收益、全面收益、净资产增值代表的权益变动三者放在一个有机联系的框架里进行考量。当今上市公司日益成为现代资本市场的融资主体,广大的投资者已作为公司权益的所有者和公司财务信息的主要受众,公司对所有者权益信息的关注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同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为资产负债表关于所有者权益的动态注解,越发地衬托出资产负债表的重要。因此,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为主表之一,已经顺理成章。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对此,还可以从两个方面再作分析:

第一,与单独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相比,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信息综合度较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对于企业集团尤其是上市的集团公司而言,在反映具有控制关系的各主体构成的企业集团的有关情况方面,合并财务报表比单独财务报表来得更加直接,也更加重要。

第二,与合并资产负债表以及合并利润表相比,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解读深度将越来越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能够结合合并利润表对合并资产负债表的相关项目进行动态注解,还因为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所包涵信息量的深入性和这些信息生成过程的复杂性。

以少数股权信息为例。在合并利润表中,可以看到本期少数股东收益金额;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到少数股东权益的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但是,通过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不仅会看到本期少数股东收益的增加是如何通过净利润项目对少数股东权益由期初余额到期末余额的变化产生影响的,还会看到子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利得导致的少数股东权益增加额以及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子公司超额亏损甚至股利分配情况等对少数股东权益的影响;而对外币折算差额之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金额的合理解释,则取决于对包括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项目在内的合并报表工作底稿中有关抵销分录的正确理解。

总之,要想顺利准确地编制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编制者必须系统掌握合并报表理论与实务的精髓;如能全面正确地解读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就意味着阅读者能够理顺和把握诸合并报表的衔接关系。

二、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解读重点和编制难点

(一)解读重点

既然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分析利用相关信息呢?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有不同的分析侧重。但是,至少可以从“合并”的角度和“所有者权益变动”内涵的要求上去发现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一般意义及其关注重点以及立足于动态诠释目的的报表衔接关系。

首先,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关注重点。同单独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一样,对于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应当分别所有者权益的项目构成来分析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本年增减变动。与单独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关注点不同的是,对于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更要注意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权益两者的动态情况;在有境外子公司的情况下,还要注意分析外币折算差额的产生及其在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权益两者之间的分配情况。

其次,从立足于动态诠释目的的报表衔接关系来看。为了实现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在合并报表分析中的桥梁作用,对于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阅读至少要注意以下三个衔接关系:

第一,合并报表之间静态指标的衔接。以子公司超额亏损的报告为例,应该观察少数股东是否承担超亏,对当期利润表中合并净收益、少数股东损益等项目有何影响,同时对当期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少数股东权益和未分配利润项目又有何影响。

第二,合并报表之间动态过程的衔接。这里主要的关注点就是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来动态地观察合并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比较数据。现以子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利得等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为例。在母公司拥有其80%表决权比例的子公司当年发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利得100万元且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随着对20万元资本公积的抵销处理,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本公积余额80万元,少数股东权益项目余额为20万元;而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80万元填列在“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权益”中的“资本公积”项目栏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项目行对应的坐标点中,这20万元则填列在“少数股东权益”栏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项目行中。变动过程一目了然。

第三,合并报表与单独报表之间的衔接。由于采用不同的合并理念可能产生不同的会计后果;又由于合并信息毕竟是“合并”后的结果,所以,当合并利润表中合并净收益为负数的时候,母公司单独利润表中的净收益可能并不是负数;当合并利润表中合并净收益为正数的时候,其项下的少数股东损益可能为负数;当母公司单独报表中未分配利润尚有结余时,合并资产负债表或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却有可能因承担超额亏损而显示为负数。

总之,了解一个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合并财务报表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基于报表衔接关系的阅读与分析,无疑将有助于提高解读效果。

(二)编制难点

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应当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为基础,在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对单独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影响后,由母公司合并编制。究竟如何编制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关键在于明确该表的内容、结构以及该表与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项目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应该根据合并资产负债表和合并利润表等资料以及合并报表工作底稿资料进行编制,其中主要项目的数据生成方法是:

1.各所有者权益项目的“上年年末余额”和“本年年末余额”,可以分别转抄自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以及“减:库存股”等有关项目的年初数和年末数;

2.“净利润”项目,转抄自合并利润表“净利润”项目金额;

3.有关利润分配各项目,转抄自有关合并报表工作底稿中涉及到的利润分配有关项目的合并数;

4.其他各项目,可分别根据合并利润表有关项目以及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有关项目的年末数和年初数分析填列。

根据上面所述的编表思路,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大多数项目不难填列,相关信息也不难理解。但是,某些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信息的生成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与常规的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的程序相比,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编制过程中的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

第一,与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项目有关的合并报表工作底稿的开设①;

第二,子公司超额亏损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中如何报告;

第三,存在境外经营需要进行外币报表折算的情况下,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合并现金流量表等)将会受到什么影响;

第四,子公司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对少数股东权益的影响过程。

下面仅就子公司超额亏损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报告方法予以说明。

三、从子公司超亏的报告看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动态意义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21条的规定内容,举例如下:

假设2007年初,子公司股本100万元,母公司拥有80%,期初长期股权投资余额80万元;本期子公司发生亏损150万元。2008年子公司实现净利润180万元。其他交易或事项略。在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有能力弥补的情况下,各相关期间的合并报表工作底稿和有关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参见表1至表3;少数股东没有义务承担的情况下,各相关期间的合并报表工作底稿和有关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参见表4至表6。

情况1: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有能力弥补;

情况2:少数股东没有义务承担。

通过上面关于子公司超额亏损的报告方法的分析,可以发现:

第一,子公司超额亏损在合并报表中如何报告,与合并理念有一定关系。子公司发生亏损期间,实体观下报告的合并净收益小于母公司观下的合并净收益,因为前者将子公司全部亏损冲减合并净收益,而后者按扣除少数股东应分担的损失后的亏损金额冲减合并净收益。这种结果与子公司盈利的状况相反。

第二,同样采用实体观的合并理念的情况下,少数股东是否有能力承担超额亏损,对合并净收益的报告价值没有影响,对合并所有者权益总额也没有影响,受影响的只是归属于母公司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和少数股东权益的具体金额,而且这个影响仅仅体现在发生超额亏损的期间,以后期间随着子公司盈利的实现,累计的影响终将消失。

第三,进一步推理,在实体观的合并理念下,无论是否存在子公司超额亏损问题,合并净收益都等于母公司当期净收益(或亏损)与子公司当期净收益(或亏损)之和。这实际上是符合实体观的本质要求的。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所有者权益范文

所有者权益:按股资者拥有的权力先后顺序排列,先是原始投入资本,最后才是可分配利润。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它是企业的资产扣除债权人权益后应由所有者享有的部分,既可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又体现了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理念。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其他综合收益、留存收益等,通常由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含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构成。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所有者权益范文

【关键词】 政策;差错;变更;日后事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一、会计调整事项的类型及适用方法

会计调整包括: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前期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调整事项的处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相关变更业务,如会计估计变更和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会计政策变更;第二种类型:以追溯调整法或追溯重述法处理相关变更业务,如会计政策变更和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第三种类型:调整报告年度的相关项目,即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二、会计调整事项的处理方法

(一)未来适用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以下简称第28号准则)第七条对未来适用法做了如下定义:“未来适用法,是指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或者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方法。①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如果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会计调整事项,不必将变更后产生的影响数调整以前会计期间的相关数据,直接将影响数确认在当期或以后期间的相关项目中。这一类会计调整的业务处理比较简单,不作为本文论述的对象。

(二)追溯调整法和追溯重述法

如果企业采用追溯调整法或追溯重述法处理会计调整事项,情况就复杂得多。第28号准则第六条对追溯调整法做了如下定义:“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② ”第28号准则第十二条对追溯重述法的定义是:“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③ ”根据定义,不管是追溯调整法还是追溯重述法,因会计调整事项产生的影响数与政策变更当期和发现差错当期无关,必须对以前相关期间报表数据进行调整。他们之间的差异在于,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调整法需要追溯调整的会计期间可能比较多,但是会计差错的追溯重述法可能只涉及以前一个会计期间的调整。

(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以下简称第29号准则)第2条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事项的定义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是指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证据的事项。④ ”同时在第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应当调整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报表。⑤ ”也就是说,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与会计政策变更和前期会计差错更正一样,需要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所不同的是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的是报告期的期末数据或者报告期的本年数据,即不存在追溯调整也不存在追溯重述。

(四)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调整

如果会计调整事项涉及到报表的调整,需要调整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调整事项如果涉及到现金流量,作为当年事项处理。换言之,会计调整事项与现金流量表的调整无关。

对资产负债表进行调整时,如果是追溯调整法和追溯重述法,将调整金额直接调整到相关项目的“年初余额”栏目中。对利润表的调整稍显复杂些,须将会计调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划分为报告期上年金额与报告期上年以前(不含上年,下同)金额。报告期上年金额,调整报告期利润表相关项目的上年数,报告期上年以前的金额不得在利润表中调整。

(五)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调整

在所有报表调整中,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调整最为复杂。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反映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财务报表。它由两大部分组成:期初所有者权益与本年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以期初所有者权益加(或减)本年所有者权益变动,得出本年末所有者权益。两部分又受六个因素影响,期初所有者权益受“会计政策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两个因素影响,本年所有者增减变动受“净利润”、“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本年股东投入(或减资)”及“利润分配”四个因素影响。

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不管是期初所有者权益还是本期所有者权益变动都要反映“本年金额”与“上年金额”二套数据。也就是说不仅要对报告期本年的年初数进行调整,而且还要对报告期上年的年初数进行调整。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简化格式见表1(在以后论述中,涉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行”的内容称为“项目”、“栏”的内容称为“栏目”)。

三、实例:

本部分以三个有联系的实例说明在会计调整事项的业务处理中,如何计算累计影响数、如何编制调整分录,如何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进行调整。受篇幅限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调整过程省略。

(一)假定A股份有限公司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

对相关经济业务核算方法的改变采用追溯调整法,对会计差错更正采用追溯重述法。A股份有限公司的所得税率33%,按净利润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007年度调整前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如下:

(二)假定A股份有限公司发生下列需要调整的经济业务

业务一:A股份有限公司一栋管理用房屋在2004年12月31日出租,按原《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该房屋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原值480万元,每年折旧额10万元,已提折旧60万元。2007年1月1日,该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规定,将用于出租的房屋由固定资产改为投资性房地产。经董事会讨论,决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假定该房屋在2004年12月31日、2005年12月31日、2006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分别为450万元、520万元、550万元。

《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首次执行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需要进行追溯调整。并且在本准则的第六条规定:“对于有确凿证据表明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首次执行日可以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将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⑥ ”该项政策变更的业务处理过程如下:

1. 计算累积影响数

第28号准则对累积影响数做了如下定义:“累积影响数,是指按照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⑦ ”累计影响数的计算过程如表3:累积影响数为100.5万元。

2.会计政策变更对2004年影响数的调整见表4

3.会计政策变更对2005年影响数的调整见表5

4.会计政策变更对2006年影响数的调整见表6

业务二:A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31日发现2006年漏记一项管理用固定资产折旧费20万元,假定该差错具有重要性,会计规定的折旧方法与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一致。

第28号准则第14条规定:“企业应当在重要的前期差错发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调整前期比较数据。⑧ ”也就是说,需要对因为会计差错差生的影响数进行追溯重述。有关业务处理过程见下表7:

表7中 “应交税费”调整的前提是,损益调整应当与税法规定一致。如果与税法规定不一致,且是暂时性差异,不得调整应交税费,根据差异性质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此外,如果该前期差错发生在2005年,上述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调整与业务政策变更2005年度影响数的调整方法相同。

业务三:2007年11月,乙向A股份有限公司提出诉讼,要求A股份有限公司赔偿一笔损失,2007年12月31日,A股份有限公司在咨询了法律专家以后,估计该诉讼很可能败诉,如败诉估计将支付赔偿费40万元,所以A股份有限公司在2007年12月31日确认预计负债40万元。2008年2月,法院做出判决,A股份有限公司败诉,需赔偿乙公司50万元。双方对法院判决无异议,A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集赔偿款。假定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实质性损失可以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对A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该业务属于第29号准则第五条第一款规定的调整事项,该条款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法院判决证实了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义务,需要调整原先确认的与该诉讼案件相关的预计负债,或确认一项新负债。⑨ ”A股份有限公司需要根据法院的判决对原先确认的预计负债进行调整。具体处理见表8:

表8中“应交税费”的调整应当考虑与前期差错更正同样的因素。

(三)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调整

将以上三项会计调整事项对2007年度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进行调整。

1.有关数据的调整过程见表9。

注:表中的斜体数据为调整或调整后的数据,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本年年末余额”项目调整后的上年金额应当等于“本年年初余额”项目的本年金额。

2.调整后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见表10:

四、结论

本文讨论了会计政策变更、前期差错更正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会计调整事项的业务处理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调整方法。政策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所产生的影响数必须正确区分是报告期上年的影响数还是报告期上年以前的影响数。影响数所处的会计期间不同,在会计报表上的调整项目和栏目也不同。这就是第28号准则所强调的会计政策变更以后“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 ⑩ ”和会计差错发现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 ⑾ ”的精神。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金额只调整报告期的相关项目,与报告期前期的金额无关。企业会计准则对不同的会计调整事项所规定的不同处理方法,其意图就是为了加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可比性,以便于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注释】

[1]《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编.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P210.

[2]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P210.

[3]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P211.

[4]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P213.

[5]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P344-345.

[6]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P210.

[7]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P211.

[8]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P213.

第5篇:所有者权益范文

关键词: 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 全面收益; 全面收益列报方式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2条规定,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和财务报表附注。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原来以资产负债表附表形式出现的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成了必须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并列披露的第四张财务报表。

一、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的变化

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的变化,不仅是由附表变为主表这种地位上的改变,其形式和内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一)其列报格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旧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主要按照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项目列示,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新公司法已取消该项目)和未分配利润。而新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则是根据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的性质,分别按照当期净利润、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所有者投入资本和向所有者分配以及所有者权益内部结转等情况分析填列。

(二)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利润分配表,企业净利润及其分配情况的内容也列示在新的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中

会计政策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会对所有者权益期初余额产生影响。企业会计制度主要调整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利润表的上年数的相关被影响项目以及利润分配表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一般容易被报表使用者忽视,而新的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上直接将上述两项列示,使会计政策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一目了然。

本年利润的分配(包括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和提取盈余公积)原先在利润分配表中列示,在新准则中,列示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三)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综合框架来看,体现了综合收益的理念

综合收益也可以称作全面收益,我国在会计准则中首次正式提出这一概念(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但是国际会计准则、美国、英国等国的会计准则中早已提出这一概念,并应用于会计实务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IASB)后,制定了国际会计准则立项远景规划。其中,业绩报告是其旨在确保主导地位、促进准则趋同化的四个项目之一,主要涉及企业与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各方之间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如何在财务报告中列报的问题,即全面收益问题。

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原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首次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收益概念的新概念——“全面收益”,并将其定义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去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交易、事项和情况所产生的权益的一切变动。”根据FASB提出的全面收益概念,全面收益应该包括净收益(net income)和其他全面收益(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两大类。

按照FASB在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报告全面收益》(FAS130)和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会计》(FAS133)列举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包括:外币折算调整项目;可供销售证券上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最低养老金负债调整;金融衍生产品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都是未实现的,都不能够包括在净收益中,而是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列示。与传统收益概念相比,全面收益包括的内容更广泛,不仅包括已实现的净收益,还包括未实现的,绕过收益表直接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列示利得和损失。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是通过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来体现全面收益理念的。由于全面收益可以简单解释为不包括业主投资和分派业主款的净资产期末比期初的增长额,即用公式表示为全面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本期所有者新增投资

+本期所有者分配。由此可以看出,应包括已计入净资产的净利润和利得(或损失)。在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中,第三项是净资产本年增减变动金额,包括本年净利润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体现的就是企业的全面收益。

二、关于全面收益的列报方式

对于全面收益的列报方式,国际和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允许使用的有三种方案:第一种是采用双业绩报表,即在传统收益表之外,另设一张新的全面收益表,与传统收益表共同反映企业的财务业绩;第二种是采用单一报表,即在传统收益表的净收益下面列示全面收益,合并反映在一张扩展的收益表中;第三种是在股东权益变动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上述三种方案,FASB均允许使用,但鼓励报告主体采用第一种或第二种方案,“本委员会决定鼓励企业在收益表的净利润总额下,或在一个独立的全面收益表中,报告其他全面收益组成部分和全面收益。本委员会相信在收益表形式的格式里列示全面收益更能与概念公告保持一致,因此更优越于在股东权益变动表中列示,这种列示符合损益满计观。”IASC曾建议采用第一种或第三种方法,但从西方相关的研究结果来看,全面收益通过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报告时,其决策有用性要比在业绩报表中报告时差,原因在于在业绩报表中披露全面收益增加傈a href=//shici.7139.com/265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词迪掷没蛩鹗У耐该鞫龋兄谔岣卟莆癖ū淼目衫斫庑院涂杀刃裕昧秸疟ū矸直鸨ǜ娲呈找婧腿媸找妫蛴锌赡芪蟮急ū淼氖褂谜撸崾沟檬褂谜叨云渲械囊徽疟ū砉诠刈⒍鍪恿硪徽疟ū恚蛘卟缓侠淼毓谥厥诱饬秸疟ū碇涞牟钜臁R蚨琁ASB目前更倾向于第二种方案,即合并使用一张全面收益表。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则要求另外编制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即采用第一种方案。

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的态度可以看出,都比较支持使用收益表的方式来列报全面收益。列报全面收益已是国际大势所趋,采用收益表的格式也是众望所归的方式。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为了与国际趋同,也将全面收益的思想在准则中体现,但是新准则采取的列报格式却是在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中列示。究其原因,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第6篇:所有者权益范文

关键词:资产负债 价值变动 所有者权益 影响

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袭卷全球,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在人们纷纷指责房地产、金融资产泡沫破灭的同时,也在认真反思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的弊端,即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对资产价格助涨助跌的作用,背离了资产的内在价值,人们曾经预言公允价值是目前最好、最合理的计量模式,却在这次危机中,扮演了“经济杀手”的角色,为这场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除了期盼经济复苏的同时,人们也更迫切希望找到一种更合理、更科学的会计计量模式,来消除公允价值变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的影响。

公允价值,英文为Fair Valve亦称Market Valve或Mark to Market,所谓公允价值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现行公允价值变动是通过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比较产生的,从而影响所有者权益,表现为对损益与权益的调整。

一、 我国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内涵及变动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1.我国公允价值的基本内涵

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新准则强调的是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金额能取得并可靠计量,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最大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市场的确认。

从广义上说,公允价值的本质是反映交易和事项内含的公平、公允的价格。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均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从狭义上讲, 公允价值作为独立的一个计量属性,它所反映的是一种模拟市场的价格,在尚未交易和非清算的情况下,采用各种估价技术进行近似市场定价方式的评估,从而试图得到相对公允、合理的价格,以反映其静态价值。

2.公允价值计量在新准则中的应用及其变动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在我国已的38个具体准则中,有存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范围涉及一般工商业及农业、金融业等特殊行业。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现状,新准则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

2.1衍生金融工具

公允价值最为典型的应用体现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计量中,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中转移风险报酬与实现权利义务并非同时进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再适用,势必导致公允价值的出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就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其当期利润就会受到损失。

2.2投资性房地产。

新准则规定:在会计报表中须单列“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会计处理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如有活跃市场,能确定公允价值并能可靠计量,也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而不再单独计提。

2.3其他交易或事项。

除衍生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外, 公允价值的应用还主要体现在非同一控制人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新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人下的企业合并视同一个企业购买另外一个企业的交易,按照购买法进行核算,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所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并可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债务重组业务,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即当债务人得到债权人全部或部分豁免时,可将豁免的债务作为营业外收入,反映在利润表中。对于企业间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将换出(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同一控制人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其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

2.4生物资产

新准则规定:在会计报表中须单列“生物资产”项目,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但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生物资产,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该生物资产能够在交易市场中直接交易;

2.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生物资产的减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

二、不同的会计理论对价值变动的观点

所有权理论认为,所有者是企业的拥有者,是会计理论关键,也是复式记账系统的核心,所有会计,程序和规则都立足于所有者立场上制定的,公司的经营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为股东创造财富,所有权理论下的利润观是在一定经营期内经营所给所有者带来的财富增加,即在一定经营期内影响所有者财富变动的各个方面,这也意味着在没有发生外部交易的情况下,资产价值增加也应计算利润。所有权理论认为,企业所有者财产与主体财产没有区别,那么净值的使用应不受限制,因此,所有者非常关心企业主体的资本在一般物价水平下的保值能力。因而产生财务资本观点,财务资本观点认为,资本代表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与使用这些现金进行再投资获取的收益之和。大多数人支持财务资本观,该观点也是传统会计实践所采用观点,对于那些持财务资本价值观的人而言,他们关心资本在一段时间经营之后其数额增减情况。因此,所有权观点是通过考虑一般物价指数变动使主体的财务资本得到保值。 财务资本观认为,会计核算采用现行成本会计,他们认为资产和负债价值变动是持有利得或损失,公司投入财务资产后的目的是获取投入资金更多的现金流入,因此,应将利得、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主体理论是针对所有权理论解释公司制企业的某些问题表现出的不足而产生的,这一理论以公司是独立于其所有者之外的一个实体这样的事实为基础。主体理论特别适用于公司制企业的会计处理,在一定条件下也同样适用于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甚至非营利组织。目前,存在两种主体理论,两种主体观是都将主体视为独立个体,但该观点将权益持有者现为企业“伙伴”,而新观点将他们视为企业无关的人。由于主体成为关注中心,所有者净值不再有意义的概念,所有者和债权人简单视为权益的持有者及为资金的提供者,主体理论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权益,其中,权益代表对某一主体的资产要求权,债权人要求是选择明确的,而股东在企业发生清算的情况时对剩余资产的要求权。在主体观点下,利润来源于主体的经营,在主体理论下的利润指企业净资产的变化而不是企业“资本”的变化,重点明确收入和费用,利润是这二者之差。主体理论首先要求主体维持执行某些职能的能力,这些职能是该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因此,企业主体关心盘点物资经营能力的维持,这就是所谓的“实物资产”。该观点强调企业是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实体,资本保值是指企业资产保持期初经营能力,只有资产的经营能力保持在期初水平上,才能获取利润。在计算利润时,所有权理论与主体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所有权理论将资产和负债的货币价值变动全部在内,而主体理论则不计资产和负债的货币。因此,实物资本观认为资本是代表企业经营能力的实物资产,因此,对于利得不产生利润,而是资本保值调整项目,将计入资本公积科目核算。

三、市价计量模式下价值变动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所谓的市价计量模式是指会计要素应按照会计当日的市场价格进行计量。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计量。1.逐日市价计量;2.调整市价计量。即在会计日常核算上,如无特殊要求一般采取历史成本法计量,(特殊情况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等资产采用逐日市价计量),报告日时调整到市值计量,从而产生价值变动科目。市价计量模式反映的是企业时点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并且考虑到时间这一因素对会计计量的影响,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不同时点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不具有可加性、可比性的特点;在利润核算上,在持续经营原则、稳健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前提下,仍然坚持收付实现制原则,因而更能准确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获利能力,评价公司使用资源所取得的业绩实际效率。因此,市价计量理论认为:

(一)、资产、负债价值的利得损失不应计入利润。

1、价值变动并没有具体的交易行为,不产生收入、费用,且具有未来不确定性,无法进行计量确认;

2、现行成本并没有节约,因采取某种行动而没有采取其他行动所带来的机会利得,当采取行动后就没有了,一旦购买资产,其成本就变成现实,唯一选择出售或继续使用,因此,现行成本法采取的财务资本观的持有利得缺乏理论基础;

3、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反映已实现的或预期的现金流量,那么计入利润是没有依据;

4、没有证据证明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与现值之间存在联系。

(二)、资产、负债价值变动利得损失也不应计入资本公积。

1、实物资本观认为,只有企业资产的经营能力保持在期初水平之上,才能获取利润,如果资产价值变化不影响资产的经营能力,则企业内在价值也未发生变化,对企业不产生现金流入、流出的影响,因而对权益也不产生影响;

2、这种利得、损失属于未来事项,尚未确认,即使是预期权益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下,也不应该归属于当期;

3.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是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根本因素。在市价计量模式下,由于影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的因素、方式各有差异,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股价是所有者权益价值的具体体现,而影响股价最直接因素是供求关系,其他因素影响股价也是通过由于供求关系而发生影响,对非上市公司而言,影响所有者权益的价值主要有投入股本、留存收益、未来盈利水平等方面。其中:未来盈利水平是决定非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价值最核心的因素。因此,在市价计量模式下,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是决定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的根本原因;

4.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是所有者权益自身的价值变动。在市价计量模式下,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的价值表现形式是股票市价,非上市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的价值要通过技术分析方法进行估算,因此,资产、负债价值变动不能决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因而对所有者权益不产生影响;

5.所有者权益不再是资产与负债的减项。首先,现行会计理论将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该等式成立的前提条件,不考虑时间这一因素对会计计量的影响,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价值不受时间影响,换言之,该等式是静态等式,而会计计量、处理、报告的假设前提是会计主体在持续经营条件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会计主体经营活动是动态的,那么用一个静态等式来反映会计主体动态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科学的逻辑;其次,现行的等式存在是否成立。传统的会计理论认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其理论基础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而在市价计量模式下,由于存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变动,而价值变动尚未实现,因此不产生实际意义上的现金流入、流出,故资金来源=资金运用会计等式不能成立,即净资产不等于所有者权益;最后,企业静态状态有二种,分初始与终止。在企业初始状态下,由于企业的资产来源于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形成资产=负债+股权资本的会计等式;企业在终止状态下,由于丧失持续经营条件,故最终的净资产归属与股东所有,形成了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而在持续经营条件下,则形成了市价计量模式的会计等式:资产市价=负债市价+所有者权益市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变动。因此,在市价计量模式下,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对所有者权益价值不产生影响。

四、结语

在市价计量模式下,更强调会计要素的时点价值,因此产生了会计要素的价值变动,即存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差异,由于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是所有者权益自身的价值变动,由此可以得出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对所有者权益价值不产生影响的结论。同时由于现行的公允价值理论将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视为利得或者损失计入利润,其理论依据与客观现实不符,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不强。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1-6

第7篇:所有者权益范文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所有者权益;抵销分录

一、基本答题思路

1. 计算 有关项目

(1)商誉=调整后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调整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母公司持股比例

(2)少数股东权益=调整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1-母公司持股比例)

(3)母公司投资收益=调整后子公司净利润×母公司持股比例

(4)少数股东损益=调整后子公司净利润×(1-母公司持股比例)

2. 建立平衡等式

(1)长期股权投资+少数股东权益=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年末未分配利润+商誉

实行第一次替代:即由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利润分配的动态计算过程替代子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利润分配的静态计算结果。

其动态的计算过程为:

年末未分配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本年实现的净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应付股利

替代后可得出(2)平衡等式:

(2)长期股权投资+少数股东权益=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年初未分配利润+本年实现的净利润-提取盈余公积-应付股利+商誉

实行第二次替代:即由母公司的“投资收益”和持股比例较少的投资 企业 的“少数股东损益”替代子公司“本年实现的净利润”。替代后得出(3)平衡等式:

(3)长期股权投资+少数股东权益=股本+资本公积+年初未分配利润+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损益-提取盈余公积-应付股利+商誉

将等式右边的减项移到等式左边,得出如下最终平衡等式:

(4)长期股权投资+少数股东权益+提取盈余公积+应付股利=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年初未分配利润+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损益+商誉

分析:如果站在子母公司各自的角度,母公司投资后会增加其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吸收投资后会增加其所有者权益;如果站在子母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角度,母公司向子公司投资,与子公司接受母公司的投资纯属于企业集团的内部交易事项,即集团内部资金的调拨,它既不会增加企业集团的长期股权投资,更不应该增加企业集团的所有者权益。所以在母公司编制企业集团的合并报表时,应将其进行相互抵销,其抵销规则是“虚增在借方的从贷方抵销,虚增在贷方的从借方抵销”另外应值得注意的是,在编制合并报表时,需要单独确认一项“商誉”资产。

3. 编制抵销分录

借:股本(子公司)

资本公积(子公司)

盈余公积(子公司)

未分配利润——年初(子公司)

投资收益(母公司)

少数股东损益

商誉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应付股利

二、实例分析

[资料]甲公司2007年1月1日购入a公司80%的股份,实际支付款项3 300万元。2007年1月1日,a公司所有者权益4 000万元(假定a公司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其中股本2 000万元,资本公积1 000万元,盈余公积100万元,未分配利润900万元。甲公司和a公司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甲公司和a公司不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两个公司。a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400万元,2008年实现净利润500万元,2008年5月2日宣告分派2007年度的现金股利100万元,2008年12月1日取得一项可供出售 金融 资产,12月31日其公允价值上升10万元。甲公司和a公司2008年度的个别 会计 报表有关项目的金额如表1、表2所示:

 

[要求]编制2008年度合并财务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相关的抵销分录。

[ 参考 答案]

(1) 计算 有关项目

①商誉=3 945.36-4 806.7×80%=100

②少数股东权益=4 806.7×(1-80%)=961.34

③母公司投资收益=500×80%=400

④少数股东损益=500×(1-80%)=100

(2)建立平衡等式

长期股权投资(3 945.36)+少数股东权益(961.34)+提取盈余公积(50)+应付股利(100)=股本(2 000)+资本公积

(1 006.7)+盈余公积(190)+年初未分配利润(1 260)+投资收益(400)+少数股东损益(100)+商誉(100)

(3)编制抵销分录

借:股本2 000

资本公积 1 006.7

盈余公积 190

未分配利润——年初 1 260

投资收益 400

少数股东损益100

商誉100

贷:长期股权投资3 945.36

少数股东权益961.34

第8篇:所有者权益范文

【关键词】 合并财务报表;调整;抵销

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在合并工作底稿中编制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将内部交易对合并财务报表有关项目的影响进行抵销处理。在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本期合并财务报表中,年初“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金额应与上期合并财务报表中的期末“所有者权益”对应项目的金额一致。因此,上期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时涉及的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项目的,在本期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调整和抵销分录时均应用“股本――年初”、“资本公积――年初”和“盈余公积――年初”项目代替;对于上期编制调整和抵销分录时涉及利润表中的项目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未分配利润”栏目的项目,在本期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时均应用“未分配利润――年初”项目代替。假定编制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时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

一、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首先应对各子公司进行分类,分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两类。

(一)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

对于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如果不存在与母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不一致的情况,则不需要对该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即不需要将该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调整为公允价值反映的财务报表,只需要抵销内部交易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即可。

(二)属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

对于属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除了存在与母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不一致的情况,需要对该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外,还应当根据母公司为该子公司设置的备查簿的记录,以记录的该子公司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等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通过编制调整分录,对该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以使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反映为在购买日公允价值基础上确定的可辨认资产、负债在本期资产负债表日的金额。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调整分录如下:

1.合并当期的调整

(1)将购买日子公司各项资产、负债由账面价值调整到公允价值

借:××资产

贷:资本公积

(2)调整购买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影响的当期损益

借:管理费用等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等

2.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1)将购买日子公司各项资产、负债由账面价值调整到公允价值

借:××资产

贷:资本公积――年初

(2)调整购买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对本期期初留存收益的影响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等

(3)调整购买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影响的当期损益

借:管理费用等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等

二、按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合并报表准则规定,合并财务报表应当以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由母公司编制。

在合并工作底稿中,按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时,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所规定的权益法进行调整。

(一)合并当期的调整

1. 对于应享有子公司当期实现净利润的份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2. 按照应承担子公司当期发生的亏损份额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3. 对于当期收到子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调整成本法核算与权益法核算的差额,若成本法核算收到现金股利时确认了投资收益,则调整分录为: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4. 对于权益法核算和成本法核算确认投资收益的差额调整盈余公积

借:提取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本年

5. 对于子公司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按母公司应享有或应承担的份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本年

(二)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1. 对于应享有子公司以前年度实现净利润的份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2. 按照应承担子公司以前年度发生的亏损份额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长期股权投资

3. 对于以前期间收到子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长期股权投资

4.对于权益法核算和成本法核算以前年度确认投资收益的差额调整盈余公积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盈余公积――年初

5. 对于子公司以前年度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按母公司应享有或应承担的份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年初

6. 对于应享有子公司当期实现净利润的份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7. 按照应承担子公司当期发生的亏损份额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8. 对于当期收到子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9. 对于权益法核算和成本法核算确认投资收益的差额调整盈余公积

借:提取盈余公积

贷:盈余公积――本年

10. 对于子公司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按母公司应享有或应承担的份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本年

三、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

作为企业集团整体,母公司不应存在长期股权投资,在全资子公司的情况下,子公司也不应存在所有者权益,因此应将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抵销。在非全资子公司的情况下,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也要全部抵销,多抵销的所有者权益转到“少数股东权益”。抵销分录出现的借方差额为“商誉”,贷方差额合并当期计入“营业外收入”,以后期间替换成“未分配利润――年初”。应说明的是,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抵销是通过抵销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完成的。因此,抵销分录中的“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项目都应分别“年初”和“本年”反映,但因影响“未分配利润”项目“本年”的因素较多,所有将其单独编制一笔抵销分录。具体抵销分录如下:

借:股本――年初

--本年

资本公积――年初

--本年

盈余公积――年初

--本年

未分配利润――年末

商誉(借方差额)

贷:长期股权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子公司所有者权益× 少数股东投资持股比例)

未分配利润――年初(合并当期为营业外收入)(贷方差额)

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没有借贷方差额。

借:投资收益

少数股东损益

未分配利润――年初

贷:提取盈余公积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

未分配利润――年末

【例题】假设P公司能够控制S公司,S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20×7年12月31日,P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对S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为3 000万元,拥有S公司80%的股份。P公司在个别资产负债表中采用成本法核算该项长期股权投资。

20×7年1月1日,P公司用银行存款3 000万元购得S公司80%的股份(假定P公司与S公司的企业合并不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购买日,S公司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存在差异仅有一项,即A办公楼,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为100万元,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为20年。假定A办公楼用于S公司的总部管理。

20×7年1月1日,S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3 500万元,其中股本为2 000万元,资本公积为1 500万元,盈余公积为0元,未分配利润为0元。

20×7年,S公司实现净利润1 000万元,提取法定公积金100万元,向P公司分派现金股利480万元(分派的股利属于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向其他股东分派现金股利12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300万元。S公司因持有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资本公积的金额为100万元。

20×8年, S公司实现净利润1 200万元,提取法定公积金120万元,S公司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转出20×7年确认的资本公积100万元,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确认资本公积l50万元。

P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对子公司个别报表进行调整

(1)20×7年12月31日

借:固定资产――原价 100

贷:资本公积――年初 100

借:管理费用 5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5

(2)20×8年12月31日

借:固定资产――原价 100

贷:资本公积――年初 100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5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5

借:管理费用 5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5

2.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将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

(1) 20×7年12月31日

1)确认20×7年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796

贷:投资收益 796

2)20×7年分派现金股利由成本法调整到权益法

借:投资收益480

贷:长期股权投资 480

3)调整20×7年盈余公积

借:提取盈余公积31.6

贷:盈余公积――本年 31.6

4)确认20×7年所有者权益其他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80

贷:资本公积――本年80

(2)20×8年12月31日

1)调整20×7年确认的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796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796

2)调整20×7年分派现金股利由成本法调整到权益法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480

贷:长期股权投资 480

3)调整20×7年确认的盈余公积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31.6

贷:盈余公积――年初 31.6

4)确认20×7年所有者权益其他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80

贷:资本公积――年初80

5)调整20×8年确认的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956[(1 200-5)×80%]

贷:投资收益 956

6)调整20×8年盈余公积

借:提取盈余公积95.6

贷:盈余公积――本年 95.6

7)确认20×8年所有者权益其他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 40 [(150-100)×80%]

贷:资本公积――本年40

3. 抵销分录

(1)20×7年12月31日

借:股本――年初 2 000

――本年0

资本公积――年初 1 600

――本年 100

盈余公积――年初0

――本年100

未分配利润――年末295(1 000

-480-120-100-5)

商誉120

贷:长期股权投资3 396(3 000

+796-480+80)

少数股东权益819[(2 000

+1 600+100+100+295)×20%]

借:投资收益 796

少数股东损益199

未分配利润――年初0

贷:提取盈余公积 100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 600

未分配利润――年末 295

(2)20×8年12月31日

借:股本――年初2 000

――本年0

资本公积――年初 1 700

――本年50

盈余公积――年初 100

――本年 120

未分配利润――年末 1 370(295

+1 200-120-5)

商誉120

贷:长期股权投资4 392(3 396

+956+40)

少数股东权益1 068 [(2 000

+1 700+50+100+120+1 370)×20%]

借:投资收益 956

少数股东损益239

未分配利润――年初 295

贷:提取盈余公积 120

对所有者(或股东)的分配0

未分配利润――年末1 370

【参考文献】

第9篇:所有者权益范文

一、企业财权是企业所有权的核心内容

企业财权是关于企业财务方面的一组权能。其内容包括哪些?目前有不同的看法。对企业财权的概括,有《公司法》规定的投资权、融资权、财务预决算审批权、资产处置权和财务分配权;有郭复初(2001)提出的筹资权、投资权、留用资金支配权、成本费用开支权、定价权和分配权;有伍中信(2001)提出的筹资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资金调度权和其他财权;有李连华(2002)提出的出资者终极财权、企业法人财权及其被分割所形成的明细财权。

事实上,由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财务主体的多元性,企业财权是一个具有多维度的概念,其内容不是能用几项权能所全部概括的。我国根据各项财权的内在关系,将企业财权划分为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两大类。其中,财务收益权是指对企业总收入扣除折旧费、材料成本和劳务成本之后的剩余的要求权;财务控制权是指对企业财务施加影响和监控的权利,既包括合同控制权,也包括非合同控制权。两者的关系是:财务收益权是安排财务控制权的主要依据,而财务控制权则是实现财务收益权的重要保证。可见,企业财权的这种划分,对于我国研究企业财权安排和企业治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财权是企业所有权的核心内容。企业所有权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性质和内容看,无论是企业剩余索取权还是企业控制权,其核心都表现在财务方面,即企业剩余的表现形式是财务收益,企业控制权的核心是财务控制权。这是因为企业财务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是企业的中枢神经,是各种利益关系的焦点,所以掌握了企业财权,控制了企业财务,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可见,一个企业如果缺乏必要的财权,就不可能与市场建立密切联系,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企业;一个企业如果缺乏必要的财权,就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其权益也就难以维护。所以,各国《公司法》和公司章程所规定的许多战略性决策和权利安排基本上都是以财务为基础的,都直接与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有关。

值得指出的是,企业财权作为企业所有权的核心内容,显然不同于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与产权是等价概念,通常是指对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张维迎认为,财产所有权是交易的前提,企业所有权是交易的结果,把两者区别开来对理解企业财权安排是非常重要的。杨瑞龙和周业安认为,对一个企业合约来说,财产所有权是订立合约的必要前提,而企业所有权则是它的真实内容或客体。

可见,参与企业合约签订的前提条件是签约人必须对其财产(包括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拥有明确的产权,而这种产权交易的结果则形成了包括企业财权在内的企业所有权。然而,目前有的学者把企业财权和财产所有权混为一谈,认为“企业财权是财产所有权中最核心的权能”,甚至有的学者还认为“企业财权相当于通常所说的财产权或物权”。显然,这些观点的提出并不利于我国研究企业财权安排和企业治理问题。

二、企业财权安排应体现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思想

何谓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中外学术界有诸多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至少应符合以下四条标准:一是必须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二是必须分享企业剩余;三是必须承担企业风险;四是必须分享企业控制权。符合这四条标准的利益相关者就是目前主流经济学中所关注的“真实的利益相关者”。

其主要包括:①出资者,既包括国家和自然人两个终极所有者,也包括企业出资者。出资者向企业投入了权益资本,就要以股利的形式分享企业剩余,也要以其投入的资本额承担企业风险,同时还要保留对企业必要的控制权,如经营者选择权、收益分配权和重大决策权等。②债权人,尤其是银行。银行作为企业的最大债权人向企业投入了债务资本,就要以利息的形式分享企业剩余。尽管本金和利息都具有固定支付的特征,但由于银企双方的利益非均衡性、目标不一致性、信息不对称性以及信贷环境的不确定性,就会导致企业的“后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从而使银行也存在着收不到本息的风险。为了降低这种风险,银行必须通过信贷合约、破产机制等制度安排来参与企业控制权的分配,以对企业行为施加影响和约束。③职工,包括一般职工和经营者。他们都为企业投入了人力资本,需要从企业剩余分配中获得相应的报酬,同时也要承担报酬减少和失业的风险。为了降低这种风险,企业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使他们参与企业控制权的分配。正如布莱尔所说,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使职工要承担特定的投资风险,特别是与人力资本相关的风险。因此,职工有较强的动机来监督企业资源的有效使用。④政府。其为企业提供了“公共环境资本”(包括制定公共规则、优化信息指导、改善生态环境等公共产品),就要从企业剩余分配中获得税收。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企业剩余不确定,政府也要承担税收风险。所以,政府应当取得相应的企业控制权。此外,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还有与企业具有专用性契约关系的大客户和大供应商,他们都为企业提供了较稳定的“市场资本”。由上述可知,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均是不可缺少的。

所以,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由各利益相关者所构成的“契约联合体”。这就意味着企业是为各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是为股东服务;企业的利益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企业所有权的分配,而不是把企业所有权集中地分配给股东。这就是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的基本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知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重视越来越普遍,如英国的《hamper报告》、美国的《商业圆桌会议公司治理声明》、韩国的《公司治理最佳实务准则》、日本的《公司治理原则》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公司治理原则》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公司治理规则均强调,要重视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大量事实表明,关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企业要比那些不关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签订了以相互信任与合作为基础的合约的企业要比那些不签订合约或签订了合约但不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与合作基础上的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更容易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反映了以知识经济为时代背景的现代市场经济对企业制度变革的客观要求(“单边治理”转变为“共同治理”)和企业的发展模式(各利益相关者长期稳定合作),是对“股东利益至上”理论的强烈挑战。因此,企业财权安排作为企业财权分配的合约或契约制度,应遵循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平等地对待每个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利益。可见,一种有效的企业财权安排应该是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而且这两种权利对每个利益相关者来说都是对称分配的。

三、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企业财权安排的特征

1.分散对称性。主要表现为:①企业财权应由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②对每个利益相关者来说,企业的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都是对称分配的。这就意味着在企业财务方面要建立一个共同治理机制。如果把企业财权集中地分配给某一类利益相关者,就意味着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被剥夺。无论是“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都属于这种情况。目前,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就是因企业财权过度集中于经营者所致。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企业财权安排受到制度环境和谈判力(即当事人的财富、知识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财权安排的分散对称分配并非一定是均衡的,有时可能倾斜于某一类利益相关者。可以预见,随着财务资本社会化和证券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力资本专用性和团队性的不断增强,企业财权安排的倾斜对象将从财务资本所有者转向人力资本所有者。不过,企业财权安排的倾斜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倾斜过度,就会给企业理财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侵蚀企业利益、出资者资产流失、财务决策短期化和财务信息披露失真等。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