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上最感人的话范文

世界上最感人的话精选(九篇)

世界上最感人的话

第1篇:世界上最感人的话范文

1、累了把心靠岸,错了不要后悔。苦了才懂得满足,痛了才享受生活,伤了才明白坚强。从中感悟顺其自然的心境,岂不是更美!

2、人生苦短,要来得阻挡不了,要去的挽留不住。在这得失之间,只要你耕耘过,播种过,浇灌过,收获多少不是成败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藏在细枝末节里那种使你痛、使你恨、使你爱、使你终身难忘的一次次痛心疾首、刻骨铭心的经历。

3、或许,我这样的人会被人误认为是无情无义之人,其实不然。有人会说不管怎样旧日的情分还是在的,为什么要这么极端地去否认曾经了呢?我曾经以为还是留点美好的回忆是不错的选择,但今朝觉得很多过去的事情多份想念余地是种累。

4、当然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也会遇到不尽人意的事情,问题是要看你怎么去面对。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有个平常的心,对于名利和金钱不要看得太重,也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应该抱着得之淡燃,失之泰然的态度。

5、既然选择了独行,那么留给世界的当然只能是孤单的背影。顿时,我豁然开朗了,孤独是一杯又涩又甜的美酒,是一阵吹散倦怠的清风,是一剂释放囚禁精神的解药。但孤独需要坚守的勇气,更需要独自品味,于是孤独竟成了一道亮丽的彩虹。

6、人生,是一个充满奇遇的旅途,又何必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只要生命还在,只要我们不屈服,只要还有梦想,一切都可以重来。既然努力了,就不要在乎结果,败了又如何?失败何尝不是一种对生命的磨砺,他使我们的心灵更加地强大。

7、人生匆匆几十年,虽不是白驹过隙,但时光却如掌中的沙一样,在你紧握双手时快速地流逝,没有人能够挽留,更无法挽回。人生单行道上,我们如宇宙中的过客,匆匆而过,没有留下,又或者带走什么。功名利禄到头来终是一场饼眼云烟。

8、人生若是一场旅途,无所谓的是起点和终点,真正让人在乎的是路上的人和风景。看花开花谢,品聚散离别,我们的行囊从此不再空空如也。

9、人生就像白驹过隙,逡巡间便走完一遭。人生犹如在白纸上画画,我们可以失败,但不能重复相同的失败,没有故事的人生是直线,故事少的就像素描,而精彩的,就像清明上河图一般,没有特别出色的画技,贵在细节,贵在繁琐。

10、苦难,是一种人生地考验;苦难,是一种激发人生成功的动力;苦难,是一种潜在地幸福。生活中不能没有苦难,没有苦难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前进地动力。

11、挥衣甩袖,划地为戈也是需要一种承受的勇气。有时世俗的眼光未必是正确的,()舆论往往喜欢随大流,一个喜欢解释的人和一个不喜欢解释的人,可见哪者是受大众所青睐的。一个瘾君子往往喜欢过多的解释,或许是为了博得同情,或许是为了掩饰错误……

12、人的心态好了,就会觉得生活中无时无刻都洒满阳光,虽无名利傍身却依然感到幸福快乐。此刻的万物虽然与之前没什么两样,太阳每天依旧会升起又落下,天空依然会刮风又下雨,只是心态好了,心灵添置了微笑,悲伤的物事再不会影响自己。

13、人生必有坎坷和挫折!挫折是成功的先导,不怕挫折比渴望成功更可贵。人生之路,从来都与挫折相伴而行。然而,挫折对于强者来说是一块块垫脚石,是通向成功的一级级阶梯。

14、暮然回首间回头望望自己走过的路,心酸痛楚幸福开心快乐,爱过,恨过,痛过,疼过,想过。如今所有的所有都成为了我生命中无法抹去的美好记忆,永远的藏在我心的最底层。花开花谢已成空,潮起潮落人不同。走的路多了才发现,其实两岸的风景一直都很美丽,只是一直在走自己的路,没有关注而已。

第2篇:世界上最感人的话范文

论文摘要:现象学美学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维方法,帮助我们探索童话的本质与价值。童话的本质在于它构筑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童话世界。人们对童话的需要来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要求,也源于人类早期把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影响。童话的最高价值在于它的真实,这种真实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在者”的真实,更接近于海德格尔的“存在”真实。

目前对于童话的美学研究主要来自接受美学、符号学美学、政治美学等角度,但对于童话本质的不够全面、彻底,也没能解释童话现象的现实基础与价值所在。现象学美学的“悬置”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与思维方法,帮助我们探索童话的本质与价值。

一、童话的本质

根据“悬置”理论,应该从童话现象本身出发去认识它。关于童话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成年人读童话。美国童话《夏洛的网》,诞生五十年来发行了数千万本。写于1943年的法国童话《小王子》目前发行量已超过5亿册,译本至少在102种以上,已经成为全球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书籍,被称为“写给成年人的童话故事”。这种现象与人们对于童话属于孩子的认识是相悖的,要理解童话的本质,就需要考察这一现象。

平时我们阅读的童话故事中,包含往有现实中常见的事物,也包含了现实中没有的、通过想象塑造出来的事物。虽然成年人读童话,但那些想象,往往是来自于孩子的眼睛,或者说,孩子式的眼睛。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1]童话就是一个用现实的和想象的材料共同搭建起来的孩子眼中世界的文学形式的再现。

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源于对世界的把握方式不同。童话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在童话世界中,没有“我”和“对象”的区别,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是有生命、有思想和有感情的,是一个活的世界。与之相对是属于成年人的现实世界——世界被一分为二,成为了“我”与“对象”。童话的完整世界被分裂,而失去了生命,成为对象化了的现实世界。作为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的童话,是成年人对于童话世界的怀念和再现。童话的本质在于构筑了一个和现实完全不同的世界。

二、童话的存在基础

人们生活在自己的现实世界里,为什么需要童话的世界呢?

首先,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童话的需要来自于对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要求,这种超越要求的本质是对自由的追求。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童话世界可能就是他的世界,而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童话世界却变成了现实世界之外的一个小角落。这类似于宗教和现实之间彼岸与此岸的关系,区别在于宗教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世界对立,而童话世界则可以与现实世界共存。人们对于二者的心理需求是相通的,即超越现实世界及其法则的深层心理。在现实生活之中受到现实法则的束缚,使人们渴望自由,但现实世界的法则恰恰是不自由的,而童话的世界可以给人们自由的生命体验。从这种意义上说,人们需要童话帮助他们从现实世界中逃离出来,去享受暂时的自由。  其次,从深层心理结构上看,对童话的需要源自人类早期经验中对世界的把握方式。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人们采用“原逻辑”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世界,“具有这种趋向的思维并不怎么害怕矛盾(这一点使它在我们的眼里成为完全荒谬的东西),但它也不尽力去避免矛盾。”[2]原始时代普遍流传的融合了现实与想象的神话就建立在“原逻辑”思维之上。后来,随着文明的演进,这种“原逻辑”逐渐被理性认识和逻辑推理所代替,而神话中的事物沉淀为人类深层心理结构中的“集体表象”。这一演变过程也同样适用于童话与人类个体的童年的关系。起初,不懂逻辑的儿童以类似于“原逻辑”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这就是童话产生的心理基础——现实与想象并行不悖,随着成长,儿童时期所拥有的童话世界成为个人历史的一部分,但这段历史也会沉淀到心灵深处,使人们在成年之后的现实世界里面仍然能够感受到了童话世界的呼唤。因此,成年人需要童话带来的故地重游的亲切感和幸福感。

三、童话的价值

关于童话现象本质的考察,还包括它的意义问题,也是童话的价值判断问题。

对多数人来说,童话的魅力正是在于它不是现实。但现实与真实不同。人们通常认为他们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和所被告知的关于这个世界的那些常识就是真实的。但其实那更应该属于现实(包括当下的现实和历史的现实)的范畴。胡塞尔认为这种认识误区源自“自然的态度”和“历史的态度”,他以“悬置”方法对这两种态度加以限制与超越,通过“现象学还原”回到认识过程的始源和客观性,只有在认识的始源处才能获得“真实的实在性”。胡塞尔现象学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意向性”也支持了他关于真实的这种看法:一切对象都是在意识中生成的意向对象,而一切意识都必须指向意向对象。也就是说,人们习惯了的真实(实际上是“现实”)其实只是在意识中受到了意向性限制而被它构造出来的,并非真正的真实。现实不能等同于真实,真实不是像现实那样直接就可以获得,它需要通过努力来实现把握。

现实不等于真实,这道理也适用于童话。童话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比起现实世界中人们对世界的对象化的认识态度,更接近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童话的世界不会简单否定某种事物存在的可能性,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去感受它们的存在,探究它们的意义,这就减少了因为过分追求对象的明晰所带来的意向性限制,而更接近了真实的面貌。如童话中会说话的动物和植物,通过语言这种特殊的能力,重新拥有了与人类进行对话的平等身份,而这正是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之后才能显现出来的真相。童话所反映的是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在者”的,更接近于海德格尔的“存在”的真实。童话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它的真实,真实是它具有魅力的最终原因。

注释:

[1] 海德格尔著,彭富春译﹒诗歌、语言、思想[M] 文化艺 术出版社,1991.2:44

[2]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 商务印书馆, 1995.3:93

参考文献

第3篇:世界上最感人的话范文

关键词:童话象征性双重阅读价值

一.象征性连通了幻想与现实的世界

童话以幻想为其最大的特征,可以说,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幻想是童话的灵魂。幻想让童话充满神奇的美感,使童话富有强烈的吸引力;但是,童话的幻想仍然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幻想是手段,其目的仍然要表现社会现实。而童话的象征性则是童话体现其幻想性特征的要素之一,正因为童话富于象征性才使得童话既有着幻想的翅膀,又有着现实的归依。象征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感情。”[2]美国学者劳坡林指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3],黑格尔则认为:“作为象征的形象而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由艺术创造出来的作品,一方面见出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显出个别事物的更深广的普遍意义而不只是展示个别事物本身。”[4]作为一种文学类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5]。而童话的象征,是通过童话形象或是由人物的全部活动甚至整个故事内容来表现的。反映在童话中的生活并非人们实际生活本身,童话通过幻想塑造出的人物、事物,虽然与现实中的人物、事物在某一特征上有互相类似之处,但彼此之间决不是在任何意义上都是贴切、一致的。恰恰是因为童话的象征性使得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有了对应关系。比如,科洛迪的童话《木偶奇遇记》[6],小木偶人皮诺曹虽然可以说话可以行动,但它仍然不是真正的男孩子,只到当它有了“诚实、勇敢、无私”的品质时,“它”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他”———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孩。在这个童话中,皮诺曹作为玩具木偶居然能说话能自由行走,这自然是童话的幻想性的体现;而且皮诺曹逃学去马戏团当演员,又因为撒谎而鼻子变长,后来还因为逃学去快乐岛而变成驴,这所有的情节都带着明显的幻想性。但是,这种幻想性也显然是和象征性结合在一起的,木偶人变化为真正男孩子的过程,恰恰象征了现实中淘气贪玩的男孩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男子汉的过程。这个成长的过程同样也是获得“诚实、勇敢、无私”等品质的过程———只有拥有了这些优秀的品质,一个男孩才算真正长大了、成熟了,才能称得上有担当的男子汉。除了这个成长的过程外,故事中的具体情节也同样有着象征意义:一撒谎鼻子就变长,谎言越多鼻子就越长,和德国的民间谚语“谎言就像雪团,会越滚越大”,有着同样的意思。只不过,“雪团越滚越大”是现实中会发生的现象,是比喻;而“鼻子越变越长”则是幻想中的现象,是象征。至于孩子们逃学去快乐岛,尽情放纵之后,最终变成了驴,也同样是象征的手法,意指如果一个孩子只知道玩乐享受,不爱学习,最后会蠢得像头驴。所以说,童话《木偶奇遇记》无论是故事的整体构架还是具体的情节,都有着明显的象征意图,而也恰恰是这种象征意图让故事中虚构的、看似荒谬的、不可能真实存在的幻想世界有了现实的价值。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菲莉帕皮尔斯《汤姆的午夜花园》中:孤独的小男孩汤姆,因为强烈渴望有地方玩、有人陪他玩而钻进了巴塞洛缪老太太的梦境中;孤独的老太太在梦中回到了自己还是小姑娘时渴望在花园里玩耍的时光;而汤姆竟然能够跟她一起回去,也进入那座花园;在这座花园里,汤姆没有脚印也没有影子,还能穿墙而过,在这座花园里,天气总是那样美好,时间一会儿跳到后面,一会儿又回到前面,季节一会冬儿一会儿又回到夏天,而人物也忽大忽小。这么奇妙的情节无疑是童话中幻想出来的,是体现童话幻想性特征的重要元素,而且如此神奇、荒诞而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情节当然也是童话的可读性所在。但是,如果没有象征性这一重要的桥梁,也许故事就只是故事,是“哄小孩”的玩意儿。而《汤姆的午夜花园》中,最后巴塞洛缪太太说:“后来我才知道,汤姆,花园一直都在改变,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除非在我们的记忆中。”“等你到了我这个年龄,汤姆,你就会常常生活在过去了。你回忆过去,梦见过去。”[7]这几句话点出了整部书的象征性,从而也让整部书有了超越故事本身的蕴涵———面对有限的时间,面对成长过程中的的“获得”与“失去”,人们该如何自处?因此说,象征性是童话作品中连接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也正因为如此,象征性也使得童话中的感性世界同时具有了理性的思考。

二.象征性构建起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审美空间

“作为一种独立、重要的儿童文学文体,童话的概念被用来指称一切适合儿童阅读的非现实的神奇故事。”[8]所有这些非现实的神奇故事,都是一种感性化的叙事,是通过形象、情节、画面等感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童话的象征性则赋予了童话中所有这些感性化的形象、情节、画面等以理性的寄托。因为象征的基本含义就是“通过某种具体的可视可触的事物,表现某种抽象的观念、思想或情感。”[9]所以说,象征性使童话有了超越其形象体系的深邃、丰富的美学意境,象征性构建起童话中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审美空间。象征性的这一作用在圣艾克絮偑里的《小王子》中表现得可谓极富有代表性。小王子离开自己的星球后,逐一拜访其他小行星,依次遇到有强烈统治欲却没有臣民的国王、热衷于让别人赞美自己的爱慕虚荣者、以酗酒为耻却又靠喝酒来遗忘耻辱的酒鬼、希望占有星星变得富有然后买更多星星的生意人、看似忠于职守其实却是天性懒惰的点灯人、从不离开办公室的地理学家:所有这些人物都是漫画式的、具体可感的。作品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自身的语言、动作、表情来凸显其荒唐可笑之处,整个过程构建出的是感性化的形象系列,除了小王子的喃喃自语“大人们真是奇怪呀”,作品中对这些人物形象并没有任何理论性的评价。然而,我们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们,《小王子》中的每一个感性形象其实都是有着深刻的象征意味的,童话中的这些感性形象是对现实世界中荒诞与变异的折射,恰恰是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批判。除了这些富有象征意味的人物形象,《小王子》中还借狐狸之口对“驯养”作了一段极具诗意美的诠释:“你看!你看到那边的麦田没有?我不吃面包,麦子对我来说一点用也没有。麦田也不会勾起我任何联想。但你有着金黄色的头发,一旦你驯养了我,这就会十分美妙。麦子也是金黄色的,它会让我想起你。而且,我也会爱上风吹麦浪的声音……”[10](“Andthenlook:youseethegrain-fieldsdownyonder?Idonoteatbread.Wheatisofnousetome.Thewheatfieldshavenoth-ingtosaytome.Andthatissad.Butyouhavehairthatisthecolorofgold.Thinkhowwonderfulthatwillbewhenyouhavetamedme!Thegrain,whichisalsogolden,willbringmebackthethoughtofyou.AndIshalllovetolistentothewindinthewheat…”)[11]这是狐狸对“爱”的诗意化描绘,具有强烈的色彩感和感染力,美得让人无法不动容!而恰恰就是“对爱情这样的一种诠释,比很多描写爱情的文学名著都更接近爱情的本质,比很多专门探讨过爱情的哲学家更具有哲学智慧。”[12]德国幻想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的《毛毛》,是一部具有新浪漫主义传统的现代艺术童话,正如书的副标题所概括的,这本现代童话讲述的是“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毛毛”,是一个奇特的小女孩,她拥有常人所没有的倾听的耐心,她只需用倾听的方式就能解决人们的纷争,因而广受朋友的欢迎。然而,很快人们受城市中无处不在的“灰先生”的蒙骗,出售自己的空暇时间,陷入所谓合理化、经济化、物质化,同时也是机械化的生活,漠视亲情、抹杀良心。而后,“毛毛”冒着生命危险,找到时光老人“侯拉师傅”,进入时间王国,发现了世界和人类的大秘密———“时间即是生命”,掌握着这个秘密的她回到现实世界中终于斗败了那些现代恶魔“灰先生”。书中用非常优美的,极具感性色彩的文字精致地描述了生命的花朵盛开和凋谢的过程:就在光柱紧贴水面的地方,仿佛有一颗明亮的星星在闪耀,并在缓慢地移动着,显得十分庄严。毛毛看见一个巨大的摆针在黑色的镜子上前后摆动着。但是,它并不是挂在什么地方,而悬在空中,像是没有重量似的。当星摆慢慢地越来越靠近池边时,一朵硕大的花蕾就从那黑色的水中浮现出来,摆针越接近池边,花开得就越大,直到完全开放,躺在水面上为止。[13]毛毛以前从未见过如此富丽的花,它除了闪耀的色彩以外好像什么也没有似的。毛毛根本想象不到世界上竟会有这样美丽的颜色。[14]然后,摆针又慢慢地摆回去了。就在它渐渐离开池边时,毛毛惊异地发现那朵美丽的花竟然开始凋谢了。花瓣一片接一片地脱落并沉入水底。毛毛感到非常难过,好像某种东西无法挽救,永远离她而去了似的。[15]当摆针摆到黑水池中央时,那朵花就完全消失了。但就在这同一瞬间,另一朵花蕾开始从对面池边的黑水中升了起来。毛毛发现,当摆针渐渐靠近时,即将开放的那朵花比刚才那一朵更美丽。[16]其实,《毛毛》是米切尔恩德为现代人诠释时间的最好的底本,是以“现代童话”的方式对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进行尖锐讽刺和批判的佳作。书中所有感性的描述恰恰最具有理性的象征。正如本书前面的作者小传中所说:“米切尔恩德的作品,犹如一只穿行在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巨鸟,理性的思考是它的脑袋,紧张曲折的情节是它的筋肉,幽默风趣是它的骨骼,奇思妙想是它的双翼。每个沉浸于他作品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飞,飞进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17]而打通这“理性思考”与感性“情节”,最终得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空间的关键正在于作品的象征性。既然象征性使童话不仅具有感性美,同时兼具理性美,也就意味着童话有时并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童话可能很多时候可以有着“非童话”的解读,它其实也是写给大人看的。象征性沟通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的对话,使得童话具备了双重阅读价值。

三.象征性赋予了童话双重阅读价值

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其创作往往立足于儿童的视角,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描述世界;选材和主题都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它那以幻想性为主要特征的叙事方式也主要是遵从儿童的思维特点。因此,童话总能走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它对于儿童的阅读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真正优秀的童话,它的阅读价值不仅仅体现为“孩子的读本”,它同时也可以成为大人爱读的书。也就是说,好的童话,它应该同时适合儿童和成年人阅读,从而具有双重阅读价值。日本评论家小宫彰评论米切尔恩德的童话《毛毛》时就说过:“《毛毛》之所以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一个特征就是和儿童读者站在一起的还有众多的成人读者……”[18]米切尔恩德本人于1980年在德国儿童文学学会奖的授奖演说中也说到:“从根本上说,我反对为了孩子而存在一种特别的文学的说法……”而且,从文学的本源上追溯,童话最早源于民间故事,儿童文学最早就是成人的文学,所以说,童话从一开始产生的时候原本就拥有双重读者。而能够让童话真正拥有双重读者、具有双重阅读价值的关键恰在于童话的象征性。象征性使童话不仅仅具有童趣,不仅仅靠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少年儿童读者;象征性还使童话有了思想深度,有了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现实问题的功能,并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因而也吸引了许多成年读者。有人说,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适合零岁至九十九岁的读者。作家宗璞曾在她的文章《也是成年人的知己》中说:“童话是每个人童年的好伴侣。近年来更体会到,真正好的童话,也是成年人的知己。”[19]可想而知,这里所说的“真正好的童话”、“成年人的知己”,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童话的象征性。象征性使童话作品具有夸越时空的感染力和涵盖性,并使童话具有了超越读者年龄的普遍性甚至是永恒性。《小王子》翻译者黄荭在译后序《过去的灰尘》中写到:“《小王子》是自传,是童话,是哲理散文……它强调的只是一些本质的、显而易见的道理,唯其平常,才能让全世界的人接受,也因其平常,这些道理都容易在生活的琐碎里被忽视……《小王子》的好处在于它简单而隽永,很少有谁可以用那么少的文字说出自己那么多的心事……”[20]并且黄荭还说,《小王子》让她涌起“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惆怅。这和宗璞所说的“成年人的知己”几乎是异曲同工之妙。曾经入选为美国“2000年度最佳儿童图书”之列的图画版童话《亨利散步去菲其堡》,取材于亨利大卫梭罗的《湖滨散记》,作品的主人公是两只熊———亨利熊和它的朋友,它俩都想去菲其堡,但是选择了不同的方式:亨利徒步旅行,朋友则为了能筹集到火车票的钱拼命地工作,最后,朋友坐上拥挤不堪的火车,比亨利更早到达目的地,但是亨利一路慢慢走来,不仅欣赏了沿途风光,还摘了黑莓。这个故事不禁让人又联想到《小王子》中的“止渴丸”:商人说人们如果服用止渴丸每周可以节约五十三分钟,但是小王子却觉得“要是我有五十三分钟的空闲,我就会慢悠悠地向一处泉水走去”。毫无疑问,亨利散步去菲其堡的故事和小王子对止渴丸的态度,都是有着象征性的,它们甚至和《毛毛》中的时间窃贼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相通的蕴涵。美国《出版人周刊》杂志曾有评论认为《亨利散步去菲其堡》“以最简练的文字和最奇妙的图画,表达了梭罗的哲学信念”。[21]而这种蕴涵和哲学信念,正是童话的象征性所赋予的,也正是童话对于成年读者的阅读价值所在。

四.结语

第4篇:世界上最感人的话范文

1、多讲童话故事:这样可以丰富宝宝幻想世界。童话故事对孩子来说,不是幻想,是真实的故事。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励。若宝宝幻想世界太窄是因为少听少读童话故事。因此多读童话故事,可丰富孩子的幻想世界。

2、多读多看多思考:可以从小培养幽默感。幽默感不管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润滑剂。当你沮丧于或狂热于某些事情上的时候,幽默感将平抚你的情绪,而回到平日的宁静。幽默感是一个人最高尚的气质,是一个人人生最高的境界。

3、语言教育越早越好:婴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他语言。语言是一种很奇怪的能力,孩子愈早学习,学习的效果愈好。晚学,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难学好。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世界上最感人的话范文

活在这半成人的世界里,总感觉到了自己好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一样,一样的天真,一样的傻,一样的掏出真心来对待别人,可最终得到的回报却是一句:“别傻了,把我给忘了的吧”。这句话真是伤人又伤心,我很傻吗?只是真心地对待别人而已,我一直都很努力地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是存在这个世界里,可每一次你都好像看不到我一样,是不是我变透明了,让你看不到我一样,还是你不记得这世界还有我这个卑微的人存在。

我总是那么懦弱,什么都学不会,我把这世界上的一切,看得太美好了,把自己期望放的太高,可到最后还不是一事无成,我常常感叹道:“这人生中一切,为何就不能如我所想呢,而又为何我总是学不会。” 久而久之,心里渐渐地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回想当年,与你初次相见,看着你单纯般的摸样,心里自然就透露出一种喜悦感,那时候的我们就像个知心朋友一样,可时间过久了,你也渐渐变得不爱说话了,虽说脸上常常挂着笑容,可是常常一个人躲在自己的世界,不愿意跟别人说话,好像与世界隔绝一样。

看着曾与你拍过的照片,虽然有点傻,但是当初的你还是单纯的,毫无心计,可到如今你已经是伤痕累累,本应该戴上面具,插上翅膀,飞向远方,但是你宁愿只戴上面具,放弃插上翅膀,飞向远方的愿望,留在这个世上受罪。

我总是不明白你所做的一切,对你的怀疑,你对我说过的话,还是否可以兑现,说过的话是那么好听,廉价收买了我对你的信任,谎话你依然还是说得那么洒脱,我还依然是傻傻地相信你,真的不知道笑我傻好,还是痴好,曾经的山盟海誓到如今已一一破碎,而我就是这所谓的山盟海誓破碎的见证者。

第6篇:世界上最感人的话范文

[关键词] 天使与女巫;同性与异性;原罪与救赎

在19世纪的男性文学中,女性往往被塑造成为一种“永恒的女性”形象,从但丁笔下的贝阿特丽采、弥儿顿的人类的妻子、歌德的玛甘泪到帕莫尔家中的天使。对此,吉尔伯特和格巴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说“不管她们变成了艺术对象还是圣徒,她们都回避着她们自己――或她们自身的舒适,或自我愿望,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就是那些美丽的天使一样的妇女最主要的行为。确切地说,这种献祭注定了她走向死亡和天堂”。这些形象都只是偶像化的产物,寄托着男性的审美理想。她们没有真实人的生活,只是一个美好却没有生命力的对象。当这样的形象在充斥着男性话语的社会里被认做是女性效仿的对象时,便压迫着社会中女性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使她们同样的处于男性的附庸位置上。吉尔伯特和格巴指出虽然19世纪的女性作家受制于文化和男性权威,不能明确地表达对女性形象被扭曲的不满,但是她们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误读来修正传统,“以遵守和屈从父权制文学标准的方式,获得了真正女性文学的权威”。吉尔伯特和格巴认为《简•爱》中的疯女人伯莎•梅森是简•爱的另一面,伯莎最后将桑菲尔德庄园烧毁,是简•爱反抗罗切斯特男性中心位置的潜在欲望,也是女性毁灭男性权威话语的象征。如果说《简•爱》中作者是以隐喻的方式来表达颠覆男性世界的渴望,那么在勃朗特之后,更多的作者塑造出叛逆的形象来表达对男性世界的反抗。如果说前一种女性的形象是天使的话,后一种形象就是女巫了。徐小斌的小说《羽蛇》就是这样的一个文本。本文试图通过对书中女主人公羽蛇的形象的解析来揭示小说的隐含意义。

一、天使与女巫

在《羽蛇》中,几乎所有的男性都猥琐不堪,反而是女性,无论是善是恶,都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但是压迫着女性的,偏偏不是男性,正是女性自身。在很多的时候,女性失去了自己的话语,而是在中国几千年传统中流传的男性话语在说话。若木和钱家少爷的恶作剧被玄溟发现后,愤怒的玄溟要将若木幽闭至死;若木自己的朦胧的爱情受挫后,发现侍女梅花与弟弟天成相爱,非但不报梅花的救命之恩,反而恶毒地把她许配给粗鲁的当差老张;若木和玄溟强烈地想要能承接烟火的男孩儿,这些事件都有着一个相同的中心――对女性生命的轻视。因此,在《羽蛇》中,存在一个由女性构成的男性世界。羽与玄溟、若木的冲突,其实是女性世界与男性世界、女性话语与男性话语的冲突。羽的周围虽然都是家族中的女人,但羽生活的世界其实是一个男性的世界。有着天生洞察力的羽自小就感到被忽视,被压迫。按照男性话语的要求,理想的女孩子形象应当是乖巧伶俐、温顺柔弱、惹人怜爱的天使,不管怎样的环境她应该逆来顺受。但羽的一生都在逃离这样的一个世界,以激烈的行动来抗拒着男性话语,最极端的行为是羽杀死了自己还在襁褓中的弟弟。

在羽看来,正是弟弟的出生导致了自己的被忽视,于是她扼死弟弟,来为自己争取父母的爱。但就其实质上说,男性话语中,一个家族的男孩子是家族血脉的象征,家族的血脉是靠男孩子来延续的,女性的世界应该服从男性的世界,以男性世界为中心。家族中女子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尽其所能地来维护家族的血脉。因此就其实质来说,羽的行为是女性在瓦解压迫在自己身上的男性世界。

羽回到家中后,女佣田姨劝她,“何苦呢?一个女孩子家,乖乖听话,好好念书,做做针线,干干净净的,嘴甜一点,讨个喜欢,就是父母说两句,做个小花脸就过去了,干吗要犟头倔脑的惹父母生气?”这些温情的话中所潜藏的,无疑仍是男性话语。羽拒绝了这样的温情,她说了一句很“恶毒”的话,“那你呢?你那么贤惠,不是也没有人要吗?”。听了这句话后,“田姨浑身打颤,脚软的几乎站不起来”,羽的话正好触到田姨的痛处。田姨的命运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她被教导,她必须取悦别人,她必须将自己变成‘物’,人们才喜欢;因此,她应该放弃自发性。人们对待她,像对待一具活娃娃”。“她们所获得的只是男人愿意去给予的东西,她们没有自主地争取到任何权利”。而更可悲的是类如田姨的人一方面被男性话语所束缚,另一方面又成为男性话语的一部分。羽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她不要做天使,她要做女巫。所以她杀弟,离家流浪,为一个女人而生,为一个男人而死。她活着虽然艰难而痛苦,但的的确确是她自己。

在父亲陆尘的追悼会上,羽看到父亲缩得很小的遗体忽然膨胀起来了,像是注水的猪肉,脸也完全变形了,并且涂满了红红粉粉的颜色,忍不住叫了起来说眼前的不是自己的父亲。“披头散发、苍白憔悴的羽挣脱所有的人,扑到父亲的遗体上,揭开盖在遗体上的红绸,有如一个女巫一般地发出令人心悸的咒语‘我的神谕,给我启示,这个躺在这里的人,到底是不是我的父亲?’”于是在母亲若木的哭声中,羽的过去又被提起――杀弟、投湖、跳楼……所有的人都认为羽病了。先知从来都被当做疯子。羽太清醒,能够洞穿一切,知道此刻的父亲只不过是一个活人进行表演的道具,但所有的人都自以为是在生活时,羽却看出来并指出来他们是在表演,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曾真正地生活过。

在若木的强烈要求下,羽的脑胚叶被切除了,理由是要羽从此可以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女巫总是要受到诅咒的。

二、同性与异性

羽在扼死弟弟之后,离家出走,投奔金乌。金乌在羽的记忆中,一直是一个梦幻一样的人物。羽对金乌表现出了对所有的人都没有表现出的依恋。羽和金乌的关系十分奇特。对于从小就没得到母爱的羽来说,在金乌那羽找到了母爱。第一次见到金乌,是在电影院,黑暗中金乌将羽带到了自己的座位。“一只温润如玉的手握住了我,那么轻,那么柔地带着我,坐到了一个位子上”,金乌在羽的世界里首先表现得是一个母性的形象。她给了羽一个家,放纵着羽绘画的爱好,带着羽成长。这些都是羽在自己的母亲身上所得不到的。但是羽和金乌并不止于此,金乌在羽的生活中,同时扮演着恋人的角色。

女性主义文论家艾德里安娜•里奇说:“……女同性恋连续统一体是指一个贯穿每个妇女生活、贯穿整个历史的女性生活范畴,而不是简单地只一名妇女有过或有意识地对另一妇女有望这一事实。如果我们扩展其含义,以包括更多形式的妇女之间和妇女内部的原有的强烈感情,如分享丰富的内心生活,联合起来反抗男性暴君,提供和接受物质支持和政治援助……那么我们就领悟了女性历史和女性心理的深邃含义。”对于女同性恋的意义,法国女性主义文论家露丝•伊瑞格瑞认为它是结束父权文化的象征秩序的手段。

丹朱对羽说:“无论是我,还是那个你很爱的人,还是所有的男人,都很难进入你的世界。不是很难,是根本不可能。”丹朱走不进羽的内心,是因为羽没有真正地爱过丹朱。可是羽所深爱的烛龙也对羽说:“我们不能进入对方的世界,真正的爱是没有结果的。”丹朱和烛龙的话都藏着无限的悲凉。为什么羽所深爱的烛龙也进入不了羽的世界。是不是羽的世界太黑暗了,任何人都找不到前往的道路?但是为什么偏偏是金乌闯入了羽的世界?羽蛇是太阳远古的别名,金乌也是太阳的别名。羽和金乌无疑存在着内心的精神联系。“……金乌对羽格外宽容。为了羽的幽闭悲伤孤独倒霉不受宠爱不受重视,为了羽可怕的秘密,更为了羽的不戴假面”。虽然金乌是羽的性启蒙者,但羽在金乌身上得到的,是内心的自由。而正是男性世界压迫着她的自由。从根本上说,羽的世界是排斥男性的。她顽固地要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女性情感世界,这个世界大门永远向男性封闭着。羽对金乌的依恋,和对丹朱、烛龙的排斥,表现的是对男性世界的彻底弃绝。所做的不仅是颠覆,而是完全的否认男性世界。

三、原罪与救赎

羽的身上有着罪感。她的罪感来源于她的杀弟行为。羽对金乌说:“我是永远不会被原谅的……是我犯了罪,是我杀死了我的弟弟。”羽的内心之中始终有着一种负罪感。她一直在寻求着救赎。为了洗清身上的罪孽,羽到西覃寺要求文身。

“在那一个冬日的黄昏,偶然从空中掠过的苍鹰看见雪地上横桓着一条蛇。一条冻僵了的蛇。看得出那蛇曾经是美丽的,积雪正用它无形的玉手慢慢地覆盖它,看得出那僵硬的蛇已经拒绝漂泊拒绝把身体做成标本,它无可救药地弯曲着,感受着风和雪花的锋利”。书中以隐喻的方式写到了羽的内心――那条冻僵了的蛇。虽然羽的外表坚强而冷漠,冷漠到甚至恶毒的地步。但她的内心,也只是一条冻僵了的蛇。该隐杀弟,上帝将该隐流放,罚他受苦。羽也是被流放了,她总是在漂泊。在一个男性话语的社会,羽的行为是有罪的。她的一生都背负着原罪的枷锁。羽的被流放,有一半是她自愿的,她竭力想摆脱周围的男性社会。可是无论她走到那里,她始终处在男性话语的包围之中。本来她还有金乌,与金乌在一起,也许她可以摆脱罪恶感,但她失去了金乌。羽是在目睹了金乌和迈克的关系之后对金乌说出自己有罪的,迈克进入金乌的生活象征着羽和金乌的世界破裂,羽其实又重新被暴露在男性世界面前。她想逃,却注定了无处可去。她要洗清身上的罪,是因为她厌倦了漂泊,需要温暖。她想和男性世界取得某种和解。

羽的文身是由法严和圆广两个人完成的。悲哀的是,羽因反抗男性世界而犯下的“罪”又要由男性来清洗,羽是失败了,而更值得玩味的是羽以自己的血救活了羊羊――家族在意外中发现的另一条血脉。或许到这个时候,羽的罪感才彻底消失。将自己的血输给羊羊后,羽死了,在生命终结时,她对若木说:“妈妈,我欠你的,我都还了,你满意了吗?”书中写道:“她用整整一生的功夫来赎罪,这代价太大了,假如有来生,她一定要过别一种生活”。

一方面竭力地反抗而惹下罪孽,一方面无力地顺从而渴望救赎。羽的一生便交织着这样的两种行为。这也是羽所处的困境,羽的力量太弱,虽然她要做女巫,但她面对着整个不仅由男性也由女性组成的男性世界力不从心。她也无法从传统的男性社会中挣脱出来,所以她最终失败了。

四、结 语

羽的命运,不仅仅是羽一个人的命运,在羽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中最先觉醒的女性的影子,她们反叛着社会、其实是男性社会为她们规定的角色,以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四处漂泊。她们不是抛弃了人所喜欢的天使形象,而甘愿做女巫。但是我们最终却惊心地看到,羽失败了,她被淹没在几千年的传统男性社会中,也许这也是觉醒者的命运。或许正如有人所说:覆盖在男权文化下的女性生命流程,不外乎两极:顺从,便成为牺牲;反叛,亦是一种献祭。

[参考文献]

[1] 徐小斌.羽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第7篇:世界上最感人的话范文

【关键词】神话思维 虚无感 审美文化

2012年一部由李安执导充满印度风情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一上映便博得一片喝彩,之后又荣获了11项奥斯卡提名,最终拿下第85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原创音乐、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摄影在内的四个奖项。这部电影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杨・马特尔同名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中涉及到多种宗教和多元文化形态问题,它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在上映之时着实引起了一股解读热潮,解读的角度也是“五花八门”,有从影片中的少年派的主体精神追寻人类的精神信仰角度,有从影片的后殖民主义的角度解读,有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少年派的“白日梦”,还有试图从揭示孟加拉虎的寓意角度阐释等。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沉淀,我们来重新观看并反思这部影片,它给了我们关于宗教、生命、死亡、恐惧、信仰、人性、伦理道德、文化差异与融合等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影片给全人类提出了共同的精神挑战。《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属于李安,更属于全世界,本文从神话思维与西方现代审美文化价值观的叙事策略角度解读,以求有新的感悟。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一部既能满足普通大众,又能满足精英分子的可以交叉欣赏的影片。影片包含了这种复式结构的艺术理念。李安导演的艺术创作走自己的“世界主义”,但他的“世界主义”又不同于西方导演的世界主义,作为西方的亚裔导演,他的影片带有明显的东西方文化的叙事策略,他试图消解自己的中国特色的东西,尝试着用他者去看待他者的方式,他用这种“非中国化”的策略讲述西方世界主义的故事,因此《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具有李安导演理念转折点的意义。

这种复式结构的艺术理念就是神话思维与西方现代审美文化价值观的叙事策略。影片标题就已经有所暗示――“奇幻漂流”,导演在整个影片中渗透了神话思维,他把少年派作为人类原始先民的象征符号,在少年派的思维中主体和客体还不能明确区分,人和自然存在一种互渗的关系,自然万物就和自己一样,拥有活泼的灵魂、意志和情感,能和人进行神秘的交往。因此,在派的眼睛中世界是一个充满奇异色彩和生命活力的世界。这种感受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正是神话诞生的土壤,也是神话思维的特点。所以派偷偷喂老虎的时候遭到父亲的严厉训斥:“老虎是野兽,不是你的玩伴”,但派有自己的行为逻辑:“野兽也有灵魂,我从他们的眼睛里能看出来。”父亲告诉派:“那只老虎永远不会成为你的朋友,你看到的不过是自己感情的倒影,没有别的。”因为派在感知世界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因此老虎在派的思维中就是一个和自己一样有灵魂的生命而已。

神话思维习惯将自己所熟悉的人体本身作为参照系统或标准,以诠释自然万物,为此,他们必须设想出一些巨大的、初始的神灵,创造一些十分壮丽的神话。比如派对大神毗湿奴的信仰和崇敬,相信黑天的嘴里真的含下了整个宇宙,相信风暴和闪电就是神灵的显现等等。

神话思维又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在少年派的成长中,其抽象思维能力还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感性的东西。比如母亲画在地上的莲花的图案,夜里偷看神话卡通书等。神话思维中也有对事物的综合,通过一定程度的概括,使某些神话形象脱离了具体事物。但是这种综合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它只不过是具体物象的再组合。比如:动物园宣传墙上的各种动物和人巧妙组合的象鼻神,海中巨大的章鱼抓碎了一只各种动物组成的抹香鲸等等。

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神秘的大自然和宇宙万物在派的心中引起的恐惧、敬畏、惊喜等情感,在他看来是外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自然万物或者是神秘的,或者是恐怖的,或者是有魔力的。这些具有意志、情感的自然万物,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人类的交往,正是构成神话故事的根本原因。影片里所蕴含的情感,是神话之所以感动我们的魅力所在,不过,随着科学进步,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人往往难以理解神话中所附属的情感体验了。

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很强的思维。所谓的象征、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比如把葫芦和禽卵视为母体崇拜,大鱼视为生殖崇拜等。影片中的这种象征、隐喻就更多了。派偷喝教堂里的圣水,神父说,你一定口渴了,这成了派内心欲望的隐喻,老虎象征欲望,也可以指涉派。作者和导演都借助π这个符号表达宇宙的不可穷尽,同时也为主人公提供了多重意义的解读。上帝让圣子受难隐喻着以人为祭祀的死亡被合理化。孤岛隐喻的是精神上的自我怀疑――真正迷失方向的航行不是看不到地平线,而是停止冒险,取消前行。因此,象征符号转换随之带来的是意义的全面更新,神话的情感和象征根植于集体意识之中,并带有更多的神秘意味。

西方现代审美文化基本上表现为两大倾向: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科学是两次工业革命后推动人类发展的基本动力。科学理性借助各种经验、实验、计算的方法,对世界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描述,为人类进一步探讨存在的真实性、普遍性,起到一个积极作用,使许多人文现象成为认识对象,其结果成为知识,极大的提高和丰富了人类智力水平。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类能生存下来的一项重要保障。影片中,派从小在玛玛吉的科学的训练下获得了很好的游泳技能。学校的学习虽然很无聊,很乏味,但是教给派各个科学文化知识让他遇到危险时知道如何阅读救生手册、如何取淡水、写漂流日记、扎木筏子、如何利用海浪的方向训练老虎……这保证了派遇到海难之后有了求生能力。虽然科学理性主义的方法有很多优点,但它的最大弊病在于把人与自然等同起来,在它的视野中,人和宇宙天体里运转的星星本质上没什么不同,人的本质是整体的、必然的,一切都是普遍的有规律的,人和动物没什么不同。在哲学上,进化色彩浓厚,不关心人类的痛苦历程,只去设想美好的未来。结果把手段和目的割裂,为了目的不择手段,造成手段超越了目的,手段失控,失去了历史感。在艺术上,很多的科幻艺术,过于冷静,缺乏对人本身的真正关注。换言之,科学不能使人解脱,同样科学理性不能解决人文现象。人的高贵在于除了生存之外,会用一种人本主义尺度衡量自己的举措,以求得心灵的健康平衡。你可以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不能用科学来研究它,上帝永远不是知识而是人文信仰。经验证明的信仰只能是迷信。所以,科学理性主义无法解决宗教问题。

人本主义要解决的不是存在问题,存在是既定的,但是存在并不等于有本质,假如派是一个刚出生的襁褓里的婴儿,作为人来看他只是一个存在,他还没有真正具备他所有的本质。这种本质只有在派后天的生活、经验、实践、选择中一点点获得,所以,人本主义要解决的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即文化的本质。我们看到人和自然是不同的,尽管受到来自个人和自然的双重压迫,在历史的过程中,个人的痛苦、个人的作用也是不能放弃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世界的一种存在方式,有多少人,在他们心中世界就有多少种样子。在实践之外的存在只能是不可知的、无价值的。因而,每一个人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就像父亲的理性训斥,母亲的谨慎呵护,派对上帝的怀疑,派同时信仰至少三种宗教……他们的行为都是他们自主选择自由行动的结果。同样,每一个人对历史、人类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你就是世界,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对整个人类有影响。从这点上看,影片里派的每一次焦虑、痛苦和不幸遭遇都是全人类的具有本体意义。哲学就要解决这个问题,科学理论也是为此服务的。

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以非主流的存在主义价值观挑战主流价值观,虽然结尾又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回归到主流价值观,但这种尝试是值得肯定的,显示出导演的魄力和勇气。19世纪,基尔凯克尔转变了Existenz的内涵,认为实存的本意并不指称世界的万事万物,而是意味着现实的、具体的个体生存,这也是文化的主题。存在主义就其内核而言,基尔凯克尔的“孤独个体”是其原生基态。他认为“孤独个体”面对每一个人,而这个个体则是被上帝抛弃的“孤独个体”。孤独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主观体验,而且只有个体与上帝发生联系时,我们才能意识到孤独。作为存在之本“孤独个体”的基本状态是恐惧。当然,派遇到海难之后的恐惧不是怕和畏惧,因为怕和畏惧都是有对象的、有限的,而恐怖则是无对象的、绝对的、无限的。它生于内在,弥漫在全身心和周围一切,无法逃避,无法防卫。但恐惧又具有巨大的生存价值。恐惧是对个体醒悟的最初体验,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的最初认识。少年派越是恐惧,他就越醒悟,越生发自我,从而开辟选择自我、逃避恐惧的行为,这就是自由。不过,由恐惧导致的自由需要选择来实现,而其结果往往又是不自由。劳而无功的挣扎产生了人生的苦恼,苦恼使人进入生存价值虚无的状态。这种虚无的状态让人忧郁,让人考虑人的终极问题。影片中派与“理查德・帕克”在海上相伴的关系变化可以很好地体现存在主义的价值观。老虎对于派来说是作为一个社会对手存在的,经历了“敌对共存驯服依赖难友形同陌路”的六个阶段。其中在人和虎相互产生心理依赖之后,派发现对帕克的依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心理上的极度寂寞和恐惧。少年派和老虎关系的高潮是在靠岸之后的分手之时,老虎帕克头也没回地进入到丛林里。帕克对之前两者患难与共的难忘经历没有丝毫的留恋和感恩。此时派感到一种绝对的“虚无感”,这种“虚无感”既有东方佛教中的“一切皆空”的虚无感,也有西方现代主义的虚无――“他人即地狱”的无奈。

在影片公映后,扮演成年派的演员伊尔凡可汗称:“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这就注定对它的解读是多角度,多层次,超越种族、地域、性别、年龄的界限,成为“永远说不尽的少年派”。

参考文献:

[1]扬・马特尔.少年Pi的奇幻漂流[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2.

[2]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8.

[3]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荣格.未发现的自我[M].张敦福,赵蕾,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5]铃木大拙.禅宗与精神分析[M].洪修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6]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

[7]卡尔可・马塞尔.电影与文学改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8]爱德华・茂赖.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9]方坦纳.象征世界的语言[M].何盼盼,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10]杰克・特里锡德.象征之旅[M].石毅,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1]陈犀禾.电影改编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第8篇:世界上最感人的话范文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

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阳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在近代的中国哲学里我们真正的几乎全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而历史上世界上真正伟大的哲学家大都是唯心主义的,如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康德等,也许敢于和自己心灵对话的人,能和一些虚无的只靠感知存在的东西达到心灵交汇这样的人总是特别敏感与聪慧的吧。读《理想国》常常感觉之间隔了很多东西,无法理解柏拉图的一些想法,也许除了自己的浅陋知识之外也许我们真的很难在心底里和一个唯心主义者想法一致,能理解其心底的独特感悟,对生命对生活的一点涟漪泛起的独特波痕。

我认为,哲学就是教你“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是最重要的一门学问。而对于正确的理解我们似乎与许多的东西一样与世界相隔了太多东西,缺乏共同的理解,我们中国人太不擅长弄清什么是正确的方法?什么是正确的事?所以才会出现近年来中国哲学的衰落,学哲学似乎也成为别人的笑柄而不是聪慧的象征。在刚看到的最新的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好感度排名中,中国位于倒数第八仅仅先于俄罗斯、伊拉克、伊朗等国家。在9月28日,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加州的教师节、马来西亚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师节的日子里,我们这个自称为儒家发源地的国家,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天皆为孔子诞辰日。我是一个思维能跑很远的人,凭着自己一时的文字欲,写了这些东西,也许这些东西太偏离了《理想国》,但仔细一想却也紧紧相关。哲学指引我们前行,而大多数时候我们仿佛迷了路,正如目前自己在刚刚来到这个学校,这个陌生的研究生生活也有迷路的感觉,但有时迷途知返也是好的。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哲学家可以从可见的世界上升到可知的世界里去的,智者可以透过影像发现实在的“自在之美”。柏拉图写到他“懂得区分美的自身与美的事物,既不把分享者当作美自身,也不会把美自身当作美的事物。”哲学家拥有智慧来界定正义、美善才能把城邦治理好的,一般的百姓、士兵等只拥有勇敢、节制等,并不具备发现真实的理念世界的能力。因此哲学家就拥有了自己的道义与责任,需要关心与维护其他公民的主张也是公正的。就如一句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是一个美好的寓言,正如理想国的名称一样,脱离了许多东西,过滤了众多现实的羁绊,实现起来充满了理想的味道还是多些。正如在书中柏拉图不时的体现出对幸福、快乐的理解,及其理性主义世界观和幸福论一样有时候想起来总是那么具有不确定性,甚至带有一些脱离了实际的虚无气息。

第9篇:世界上最感人的话范文

这是一款全新概念的Q版3DMMORPG,完美时空在自主研发的Element 3D引擎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升级,使游戏画面清新亮丽,一下子从众多网游中脱颖而出。《梦世界》诸多的新系统在目前网游中上非常少见,也构造了其独特的游戏魅力。

幻想中的世界,梦中的世界

凡是你在中国古典神话中读到过的地方,在《梦世界》中几乎都可以找的到――它的地域之广,几乎把整个《山海经》和《镜花缘》都填充到了游戏中,让你在感受地域环境之美之奇特的情况下,还能感受到中国古代神话的博大精深。当你进一步对《梦世界》有所了解后,你会发现,原来不光是中国神话中的地域环境展示的淋漓尽致,就连西方神化中的一些地方都有涉足,当《梦世界》中所有的地图都留下你的脚印之后,你还会发出感叹:原来世界真的很大,很美!

《梦世界》的世界观和游戏背景设定较以往有所不同,并不限定于某一特定的世界,是完全独立的全新的幻想世界。人通常会有自己梦想的世界,每个人肯定都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不同,但是多少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借鉴的到。如何定义好一个游戏的世界观将决定这个游戏是否能让玩家所接受所理解。

目前市面上的国产游戏多是借鉴中国历史,常常以战国或者武侠小说为背景,中式武侠风格;韩国欧美类网游则多以欧洲神话为背景,要真正定义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是不容易的。从《梦世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中西结合”的游戏,它把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中的梦境之地巧妙的揉合在一起,而两者没有任何突兀。《梦世界》不同以往的游戏类型。新颖的人物造型,可爱多变的怪物造型深受玩家们的喜爱。网络游戏是一个互动的游戏,重在游戏,乐在交流。考虑做Q版的游戏相信也是为了能让玩家在视觉上有更好的享受。

梦,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名词,它模糊了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也是对“中西结合”的世界观一个最好的诠释,这也许就是《梦世界》名字的由来吧!

是神奇的“德鲁伊”,还是72变的孙悟空?

无论是东方神话还是西方神话,都少不了能变野兽的那种神秘人物。传说中德鲁伊的背景定义是这样的:德鲁伊可以变身为多种动物,并具有不同形态时所具有的不同攻击形态和力量;而孙悟空这位传奇人物,想必大家十分熟悉了。究竟《梦世界》中的变身系统,象亲近自然的德鲁伊,还是象上天入地的孙悟空呢,国人出品,自然要更贴近中国古典文化啦。在《梦世界》中,变身系统得到了最大的改善和全新定义。时下流行游戏中,大家所熟悉的德鲁伊职业,因其具有特殊的变身技能和变幻多样的攻击和防御招数,让玩家青睐,但是因为种族限制及美观的考虑,他们所变的动物类型也非常有限。与此相反,《梦世界》中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玩家的伪装,动物、植物、怪物……甚至山石、摆设,是不是有那么点孙悟空的味道?

出于对游戏人气的考虑,《梦世界》在人物的外形设定上采用了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就连人物变身后的造型亦是如此,玩家绝对不用担心变身会破坏形象,相反,鲜艳的颜色搭配,以及轻快明丽的色调,梦境般的画面,让人无论变成什么都很赏心悦目。

与前作《完美世界》相比,《梦世界》的自定义人物系统更为优秀。当玩家进入游戏后,不仅可以给自己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连变身后的动物也是千奇百怪,众多的变身选择不仅增加了游戏的可玩性,更是给了玩家一个独特的个性空间。玩游戏能玩出自己、玩出个性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相信在《梦世界》中会有更好的体会。

你做大象?还是老鼠?

相信不少朋友都玩过斗兽棋,它的规则也为大家所熟悉,棋中有象、狮、虎、豹、狼、狗、猫、鼠八种动物,遵循大兽吃小兽,同类相吃的规则后,通过双方的棋艺切磋,最后只要走入对方的兽穴即可获胜。从这种游戏棋上来看,大象是最厉害的动物,几乎其余的几种动物他都可以吃掉。但是,唯独最小的老鼠,却可以反吃大象,这就达到了一个游戏平衡的境界。

也许有朋友会问,这个斗兽棋和《梦世界》有什么关联?《梦世界》中开发了一个独特的PK战斗平衡系统,那就是“变身相克系统”,就如斗兽棋原有的规则一样,在游戏中各类的动物因其属性和自身一些原因的不同,产生一个相生相克的原理,即使是变成了强大如BOSS的怪物,如果遇到了如鼠般的克星,则赢的机率会大大的减少。

一个网游是否能成为一个好游戏,光做好表面工夫是不行的,如今国内的游戏开发商多把精力投放到了游戏的表面工夫上,他们认为游戏画面够眩,人物够漂亮就OK了,却殊不知游戏的系统做不好一样会把游戏给毁掉,有太多的网游就是因为系统的不平衡导致了游戏的衰败。因此,祖龙对于游戏的平衡性是非常关注的。要做好这个“变身相克系统”,不仅要设置好怪物本身的属性技能,更是要处理好相生相克的关系。对于以往众多网游戏简单的金、木、水、火、土等等属性关系的处理,《梦世界》的关系处理则要复杂丰富的多!相信追求刺激、喜欢PK的玩家绝对会大呼过瘾!

如今的网游都带PK系统,如何玩PK玩的过瘾则成了玩家间的热门话题。当PK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是“兽”与“兽”之间的斗争,是否还会来的更激烈些?你是愿意作万物之首的大象?还是做那只毫不起眼的小鼠?《梦世界》玩的不仅是PK间的决斗技巧,更是对玩家智力的一种考验。

宝莲灯的“灯人合一”,《梦世界》的“你我合一”

“三圣母爱上了人间书生刘彦昌,触犯了天规,被二郎神压在华山底下。三圣母的儿子沉香在天宫从土地爷爷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立即带着母亲的宝莲灯逃回人间,在孙悟空的指引下,他以坚强的毅力和勇气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终于达到了灯人合一的境界,从而战胜了二郎神,劈开华山,救出了自己的母亲。”动画电影《宝莲灯》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也为世人所熟知,在这部片中最为人感叹的就是最后沉香与宝莲灯的“灯人合一”的境界了!故事本身的精彩之处再加上高科技的画面制作,“灯人合一”的那段短片相信让所有人都念念不忘。

其实很早,就有玩家提出过在游戏的过程中加入合体技能,就好比是《宝莲灯》中的那样,能二人或多人合在一起变成新的更为强大的个体等等。但是碍于技术方面等原因,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现在在祖龙工作室强大的技术背景支持下,合体技能终于可以实现了。

其实,祖龙前作《完美世界》中也有类似的合体系统,当男性人物对女性人物发出邀请后,征得女性的同意,可以拥抱起女性,甚至可以带着她一起骑宠奔跑或在天空自由飞翔。有了这个技术经验,祖龙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改良措施,如“变形金刚”般的眩目合体已不再是梦想了。

在《梦世界》中,设定了多人的合体技能。因考虑到是多人合一,在制作系统的时候就加入了合体后能力加强,加入合体新技能等等元素,不得不说这是非常吸引人的亮点。也许不久的将来,玩家就可以在《梦世界》中有了自己的“灯人合一”了!

宠物,你能做些什么?

时下的网游少不了宠物系统,各种各样的系统也都不尽相同。也不知道是哪个游戏最先发明出来的,有宠物的陪伴后多多少少给玩家增添了很多的乐趣。

目前的宠物系统多分为以下几种:一、娱乐型。这种宠物多为观赏类的,只供玩家在游戏中练级解闷和装饰自己所用,并无其他用处。二、战斗型。典型的增值服务,帮助玩家提高练级效率。三、骑乘型。这三种是典型的网游宠物系统的设定,在国产网游中几乎都没有做过太大的改动,这不经让人觉得国人的游戏制作水平是不是太低了点?

做游戏就是要创新,如何在宠物这一块翻新花样不仅要策划上的支持更是要技术上的支持。玩宠物玩的就是对这个伙伴的“照顾”,小至宠物的着装打扮,大至宠物的能力锻炼。如果能与宠物进行相互的合作与协调,这就是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在以往的众多网游里,宠物仿佛只是玩家的一个附属品,就算在网络世界中他对玩家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在强大的技术背景支持下,祖龙在《梦世界》中另一个创新就是在骑乘系统上做出较以往不同的调整――在《梦世界》中有一类宠物是专门供玩家骑使的,但是他不光是可以增加你的移动速度。在骑上这类宠物后,你自身的属性和技能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有些技能自己使用的话,发挥的威力可能不尽人意,但是骑上了宠物以后,却可以发挥很好的效果。更有些技能的设定,是只有骑上了宠物才能释放的。加上了宠物的帮助以后,这些技能所发挥出来的威力,绝对是你意想不到的。这些设定使得宠物真正意义上成了玩家的良助,这对于不少追求游戏高品质的玩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惊喜。

标新立异的蜘蛛人,还是英勇神秘的佐罗?市面上大部分的Q版网游多受女性玩家所喜爱,不仅是因为其可爱的卡通形象,更是因为Q版Q在了系统之上,喜欢可爱和浪漫是女性玩家的天性,她们游戏就是希望有好玩的浪漫的事情在游戏中发生。

在盛大的化妆舞会上,带上独特的面罩,穿着着华美而艳丽的服饰与心上人一道在辉煌典雅的大厅中翩翩起舞恐怕是许多女孩子曾经的梦想之一。祖龙做的游戏或多或少喜欢带点现实的感,在《完美世界》中时装系统获得了巨大成功之后,他们又在《梦世界》里制作了全新的化妆系统。化妆系统中比较有特点的设定就是上千万种的假面和眼罩,以供玩家在游戏中充分的享受到假面舞会的快乐。女性玩家大多心思细腻,喜欢打扮自己,喜欢与朋友聚会玩乐。现在网游设计的时候应该多注重于女性玩家的游戏需要,阳盛阴衰的人气场面在《梦世界》中肯定会大大的改善。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