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围绕中心意思写范文

围绕中心意思写精选(九篇)

围绕中心意思写

第1篇:围绕中心意思写范文

语文

年级/册

三年级(下)

教材版本

人教部编版

课题名称

语文园地三《了解中心句》

教学目标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抽象,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分析课文的文段意思,归纳文段主要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难抓关键信息。

难点分析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阅读中善于想象画面,但难于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1.

通过“知识回顾”,“知识探究”,“知识演练”三步从易到难逐渐深入学习。

2.

从学过的熟悉课文中举例子,结合课件动态图进行直观分析。

3.

扮演学习小伙伴“小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知识回顾

1.

对比分析三年级上册这两个段落找出共同点: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也是非常保贵的肥料。”——《富饶的西沙群岛》

“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海滨小城》

总结出“先概括,后具体”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的共同点。

2.

牵连点明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语,要求“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导入中心句的学习。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知识探究

1、中心句的含义

①展示“太阳系”图片直观讲解:文章的中心句就像是太阳,是文段的中心,其他内容就像行星都是围绕着中心句来写的。

②总结中心句含义:它是概括全文或全段主要内容的一句话,全文或全段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它来展开的。

2、深入探究学习

(1)同学们和小喵一起找找这两段话的共同点?(课件展示文段)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走在街上溜达。”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2)

学习伙伴小喵总结发现的共同点:

老师,我发现了两个共同点:第一个共同点是,这两段都有一句中心句,进行了先概括的描写。第二个共同点是,这两段都运用了“有的……有的……有的……”排比句式进行具体的描写。

(3)

老师深入分析这两段:(结合课件动态直观展示)

①第一段话“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这一句是中心句,进行先概括写。然后运用五个“有的”排比句式具体地写了“骑、挑、赶、推、溜达”等各种不同姿态动作的人,写出了街上的热闹。

②第二段也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先概括写了“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然后也运用了排比句“有的……有的……还有的……”具体地描写了三种不同姿态的龙,突出了栏板上图案的精美。

小喵总结学习心得:我终于明白了,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给写清楚的了。我也想来写一段试试!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三、知识演练

1、小练笔导入:同学们先来欣赏几幅美景找找灵感吧!(课件展示烟花、鲜花,房屋的美景图。)

要求:照样子,先概括后具体,运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排比句式写一段话。

2、学习伙伴小喵的展示:春天来了,花园里百花争艳,万紫千红:有娇艳欲滴的玫瑰花,有洁白无瑕的梅花,有灿烂夺目的向日葵,还有逞娇呈美的蝴蝶兰……美丽极了!

3、阅读另一位同学写的文段,找问题。

“夏天的清晨,公园里可真热闹。有的老人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有的叔叔阿姨在跑步,有的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踢毽子,还有的人在远处的亭子专心地看书。”

小喵修改段落中有语病的地方,引导同学更深入理解“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段落内容。

4、教师示范文段,巩固认识,结合时事,情感教育。(结合图片,配乐朗读)

第2篇:围绕中心意思写范文

2、略写:其补充作用,使内容更加充实。

3、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要详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的要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一概不写。

4、围绕文章的中心选择了材料,还要围绕文章的中心区分这些材料的主次。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材料,就是主要的材料,要详写。

第3篇:围绕中心意思写范文

2005年政研科在办公室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履行为领导、为机关、为基层服务的工作职能,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积极研究探索经济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不断提高政研质量和服务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内强素质抓学习

一年来,政研科把学习作为提高政研工作水平的载体,贯穿于工作的始终。以提高理论素质为目的,加强了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重点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市三次党代会精神等系列理论知识,通过系统学习夯实了理论基础,培植了理论根基;以提高知识水平为目的,加强了对WTO、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以提高工作技能为目的,加强了对电脑和网络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办公效率和水平。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坚持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增强干部学习的主动性和长期性,在学习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同时,我们在提高调研文章的质量上狠下功夫,坚持做到多写、勤思、乐创、求实,使调研文章上质量、上档次、出精品,促进调研成果转化为领导决策。

二、围绕中心抓调研

作为直接服务于党委、政府决策的政研工作,我们始终坚持调查研究服从、服务于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客观现实的需要。一年来,在调研上我们按照“服务决策、重在实用”的原则,创新工作思路,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服务,变单项服务为决策过程全服务,针对当前执政能力建设、税费改革、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劳动力转移、新型工业化、旅游开发等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积极开展调研,为县委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做到了研究在领导之前,参谋在领导思考之中。一是组织开展了“发展劳务经济、富县富民”的专题调研。为认真做好此项活动,我们与县总工会、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赴广东、江苏等地进行了考察调研,同时我们也深入到县内部分乡镇和村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了《关于我县劳务输出情况的调查报告》、《秭归县劳动力转移战略的思考与建议》等调研文章,聘请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参加此次活动的调研文章进行了评奖,编辑出版了《大转移、大发展》调研论文集,调研成果得到了县委主要领导的认可,为县委出台《关于加快实施劳动力转移战略的决定》提供了决策依据。二是围绕如何提升柑橘产业,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县委根据调研成果下发了《关于做好2005年柑橘销售工作的意见》,为今年全县柑橘销售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围绕县委主要领导提出的“开发水煤两能、加工硅钙两矿,引进优势企业、实现工业强县”的战略开展了专题调研,撰写了《关于深度开发我县水电能源的原则思考》。四是围绕如何提升我县板栗产业开展调研。办公室主任高度重视这次调研活动,亲自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远赴金寨、罗田等地考察,通过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撰写了考察报告,同时结合我县板栗产业的现状,撰写了《抢救板栗产业迫在眉睫》,通过此次调研为县委出台《提升板栗产业的意见》奠定了基础。通过开展这些调研活动,切实增强了服务决策、服务中心、服务领导的能力,发挥了参谋助手的作用。五是围绕领导工作思路,撰写了部分有价值的理论文章。其中为领导撰写的《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被《组织工作》刊发,《加快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被《学习月刊》刊发,《烤烟产业路在何方》在《社会科学》刊发。此外,我们围绕县委工作中心,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撰写了《乘势而上抓加快秭归现代物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建议》、《借鉴外地经验发展旅游》等多篇调研文章,为县委工作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4篇:围绕中心意思写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对话阅读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95-01

文本阅读对话作为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起关键作用的“落点”,因此,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有效“落点”,从而使学生的文本对话更有深度。以下紧抓“落点”,从三个方面探讨高中语文对话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抓准文本“训练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阅读的过程是自主解读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实施新课程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特别强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品读感悟,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感。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美文,是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应善于抓准文本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悟的方式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从而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

例如,在教学《前方》这篇课文时,一位教师在初读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读一读、说一说、理一理”活动。学生在“读一读”过程中掌握了课文的基本内涵与基本思想;在“说一说”过程中,学生围绕课文的主要观点、情感、意图进行讨论;在“理一理”过程中,学生通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进一步掌握了课文的结构与写作手法。为了让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品读与感悟,教师给学生出示了“家”、“前方”、“家园”、“路”这四个关键词,让学生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对作者写本文时的理念和追求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相应的词句进行品读与交流。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抓准了这篇课文有效的语言训练点,所以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围绕教师出示的四个关键词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品读与感悟,从而与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进行了有效的对话。

二、挖掘文本“质疑点”,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阅读的过程是个性化理解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相同的文本内容,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文中的阅读“质疑点”,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话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祝福》这篇课文时,在深入理解文本主旨阶段,一位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围绕“造成祥林嫂苦难命运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深入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围绕封建制度下的政权特征来谈文章的主旨;有的学生认为文章中的婆婆、堂伯等人是族权的代表,围绕族权来谈文章的主旨;有的学生认为文章中的柳妈等人是神权的代表,围绕神权来谈文章的主旨;有的学生认为文章中的祥林和贺老六是夫权的代表,围绕夫权来谈文章的主旨。此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言:“在这篇文章中还写了狼,是狼把祥林嫂的儿子吃了,这也给祥林嫂带来了悲惨的命运,那么在这里的狼又是什么的象征呢?”这个学生的发言立刻引发了其他同学的思考,从而引导大家更加深刻地去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主旨。

以上案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解读文本的空间,引导学生对“造成祥林嫂苦难命运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这时,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从封建制度下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特别是最后一个学生提出的“狼”的象征意义引发的讨论,更是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促成了课堂的精彩。

三、巧借文本“创写点”,引导学生拓展写作

有效的读能促进有效的写,反之,有效的写也能促进有效的读。在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对一些文本内容进行改写,使学生在改写过程中加深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例如,《相信未来》是一首诗,在教学中,当学生对这一首诗的内容有了理解与把握以后,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对这首诗进行改写。这样的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的学生根据这首诗的内容进行了续写,更加有效地突出了文本的主旨;有的学生对这首诗进行了改写,从不同文体来说明相同的问题,表达相同的情感。当学生完成这一活动以后,教师还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和原作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学生就更加有效地理解了原诗的思想和主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体现。

以上案例中,教师充分挖掘了文本的创写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写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与文本进行了有效对话。学生在这样的创写活动中,抓住了与文本对话的核心,不仅感受了文本语言,而且与文本主旨进行了心灵对话,收到了双重的教学效果。

第5篇:围绕中心意思写范文

提倡记叙性散文,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大部分同学习惯于写议论文,但不少同学思辨能力目前火候不够,一议论就是“观点+例子”,比较浅薄;二是记叙性散文强调生活化和个性化,相对容易写好;三是记叙性散文比议论文更易于得高分。比如一份就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该省考生选择记叙性散文的占全省人数的27%,而平均成绩为43.1分,这要比选择其他文体得分率高了许多(如该省选择“传统”议论文的同学占全省人数的28%,但他们的平均成绩仅为38.6分)。

看到作文题目,要尽快唤起心里能量,让头脑中储备的各种相关刺激、信息蜂拥而来,并不断融汇、碰撞,在短暂的瞬间围绕提炼出的深刻立意进行有序地排列组合。下面结合我个人的写作体验和同学谈谈写记叙性散文的“这五分钟”。

一、由点到面

所谓“点”就是题目,所谓“面”,就是多侧面、多层面地围绕题目进行思维的发散。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就是“寻思”,“抱着题目四面八方地想”。我们渴望的状态就是:精神兴奋,思潮澎湃――或是某个瞬间记忆,或是某个动人细节,或是某件你深切体验的事,或是某个你“情有独钟”的物,或是相关的阅读,甚至一句诗,一个词……只要是与题目相关的,都要一网打尽并简要记之。记录时不求什么章法,字词句皆可,图表也可以,只要有助于回忆就行。你会逐渐发现,不断延伸的思路渐入幽僻佳境,想到的东西渐趋独特和深刻,你就像是位拥有雄厚兵力要去攻城掠寨的军事指挥员,信心大增,写作的欲望和激情也被点燃了。

怎样形成这种“头脑风暴”,从而“广积粮”呢?我有以下建议:

1.“激”――积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把那些对自己刺激最强或最熟悉的材料直接与中心意念挂上钩,因为这些材料蕴藏着巨大情感能量和深切的感悟,激活它们,往往会发出连锁反应,使一系列相关材料纷至沓来。

2.“联”――充分联想,时间、地点上接近,特征、意义类似或相反,就可以由此及彼地将两种或多种事物、现象联系起来。

3.“问”――围绕着题目,可尝试问自己几个问题:①哪些景物是我印象深刻的?②哪些事物我感觉意义独特?③哪些人我觉得不一般?④哪些事我体验最深切?⑤哪些诗或文是相关的?⑥名著中哪些人、物、事相关?

以苏北四市一模作文题《拥有阳光》为例,谈谈我的联想过程。围绕题目,努力进行发散思维。首先,我看到⑴“窗外春光明媚”,(2)“阳光下紫荆花绽满枝条”,然后,我就想到(3)“校园池水中金鱼的惬意悠游”,接着,我又想起(4)“花猫晒太阳的情形”,想起(5)“小时候看到农村老人在背风柴垛的角落晒太阳的情形”,想起(6)“春日家乡小麦春日下绿油油的景象”,想起(7)“自己很想到苏州最高楼层裸晒的念头”,想到(8)“海边日光浴”,想起(9)“办公室冷漠的日光灯”,想起(10)“阴冷的天气”,想到(11)“大学里集体‘罢课’晒太阳的事”,想到(12)“春暖人心”一词,忽然又想到(13)“同学们向我打招呼的种种现象”,由此,(14)“顺子早读一见面就与我打招呼”(15)“周丽萍很独特的打招呼”(16)“对不打招呼的叫住他”(17)“顽固不打招呼的我先向他问好”(18)“参观兄弟学校学生打招呼的体验”(19)“从韩日考察回来的同事的感言”……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此时,材料准备得差不多了,这就为下一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由面到点

这个点,已不是题目,而是在第一步“寻思”而得的“面”的基础上,提炼出精彩之点。这是个“收”的过程,也就是筛选和提炼。刚才还很“热”的头脑,这时要冷静下来,面对大量可用之材,要用一种理性的眼光去作一番严格的审视。

怎样筛选和提炼呢?我有以下建议:

1.“真”――倾向于筛选生活化材料,因为这些材料个人体悟深,“我”往往是强烈存在的,易于写得真挚而独特。

2.“立”――要注意从不同侧面和层面选择和提炼,让你的构思立起来,力避平面化,是同学们面临的转型任务。

3.“小”――一般不要忽略小事件、小人物、小细节等,这样可以避免大而空的结局,从而更易于切入,写得也更易于深入。

4.“新”――陈言务去,力避雷同。一般而言,看到题目首先想到的,很可能就是陈言,尽可能不用,否则,材料和立意上很容易造成“撞车”。

5.“深”――围绕题目,深度挖掘。对所选材料,一要“寻思”出相似点(立意),还要“寻思”出其不同的独特内涵(层意)。

比如上面提到的《拥有阳光》,我觉得最有话可讲的是晒太阳,所以我就结合个人生活体验,选择了(1)-(5)、(7)、(9)、(11),而(1)可渗透在其它材料中,所以可不用单独写,(3)与(4)有些重复,决定保留(4),对(5)我印象极深,也不能淘汰,(7)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9)能提示现实,(11)是我很美好的回忆,都保留。最后只剩下(2)(4)(5)(7)(9)(11)。接下来,我发现,(2)是写植物,(3)是写动物,(5)是写人,(7)是写感想,(9)是写现实,(11)是写自己的经历,角度各异,而且都是围绕“拥有阳光”,扣题也没问题。同时,我发现,其实这些材料都在揭示“什么是真正拥有阳光”的问题,现代人倒是应向动植物学习,向农村老人学习,学习那种真实和自然。最后我确定了“拥有阳光是一种最本真的生命姿态”这一主题。整个由面到点的“收”的过程中,注重了生活化、个性化,视角独特。

三、由点到线

即把经过提炼的精彩之点联结成线,形成一条完整有机的思路。三步之中,唯此步相对轻松,但它又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一环。设计开头、材料的先后与详略、段落的衔接、线索的确定等,这时要作以统筹和最后定夺。

第6篇:围绕中心意思写范文

论文关键词:科技论文,论文写作,论文怎么写,科技论文写作

1.从选题上看,科技论文应注重题目的学科前沿性,一定要注重新颖、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方向作为论文选题的依据,从而让论题看起来有价值和意义。

2.确定了论文题目之后,需要对资料搜集整理,区别其正误,在吸取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避免少走弯路,避免所写出来的论文老生常谈、没有学术价值,应找出前人论证不足与需要增补、发挥之处尝试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新问题,围绕所写论题中心去钻研研究成果。

3.提纲拟定是科技论文写作的关键,一定要结合所写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使得论文的每一个部分都指向核心内容,为论文题目服务。在具体的章节方面,应该注意每一章节与中心论题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让论文的“骨架”匀称得体,重点突出,层次性强,简明具体,一目了然。

4.论文正文撰写要求简明扼要 ,中心突出,能够围绕论题,本着“指出问题—说明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思路进行,在写作之中如果突然发现某些论点、例证和论证理由不确切,应进行仔细斟酌和推敲,给予增补,不断完善。当然科技论文也并不是非用坚硬的语言形式不可,也可以适当用排比、重复起强调作用,以突出重点。当然,所有内容都是为了论题服务的,应秉持“句无虚发、字无浪费”的原则,从而掌握科技论文写作方法。

5.安排好论文结构,从部分到整体都应该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主要应注意五个方面:(1)围绕主题,选择典型材料;(2)疏通思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规律;(3)结构完整统一,文章应有开始、中间、结尾3个阶段;(4)层次分明,有条不紊。依次表达,前后连贯,突出主题思想。(5)找准文章体裁。以事物内部逻辑关系来安排结构层次。

6.清楚注意事项,科技论文写作,应注意题目不能太大,字数不能太多,设计内容的面也应适当,不能过宽,否则便没有研究的价值了。此外,也不能单纯为了求深求新,而应该尽可能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一点新看法。对于论文中出现的前人成果,需要著名作者及文章,这是论文必要的规范,体现学术的严谨性,并且注意引用文献资料的学术权威性,尽量用经典专著与核心刊物。文中图表应有明确指向,随文出现,数据内容详实,来源可靠,稳重出现数值应有明确的量与单位,使用符合国家及国际标准,表格最好使用“三线表”。

第7篇:围绕中心意思写范文

扣题写作可以说是中考作文的第一要务。命题者希望通过题目设定若干限制,借此来考查学生审题时是不是领悟了这些限制。写作时是不是锁定在这些限制之内。因此,在作文评分标准中,对扣题写作给予了特别关注:切题一般可以分成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或文不对题四个等级。以2007年中考为例,北京、黑龙江、河北、四川、陕西、云南昆明等数十个考区,分别将“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列为一类文、二类文的首要标准;天津、上海、安徽、内蒙古呼和浩特、广西桂林等十余个考区,将“切题”作为一、二类文的首要标准。诸如此类表述的,还有湖南长沙考区的“写作范围符合题目要求”,黑龙江哈尔滨考区的“紧扣题目要求”,等等。比较中发现,这种表意相同的要求全部处在各个评分标准的最前头!命题者对于扣题写作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从评卷的角度来看,作文试题有什么要求和限制,考生的作文是不是符合这些要求,是不是合乎这些限制,总是评卷者最为关心的“第一关口”――如果这一关没有过,就是文章偏题了,那么,你的立意再新、结构再巧、文笔再好,他们最多也只能给予你及格的分数。一般来说,作文试题的要求限制,既包括对文章字数、体裁等方面的要求,也包括对文章选材、立意方面的限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话题作文这种开放性增大、限制性降低的文题形式比较流行的时候,有些同学淡化了审题、切题的意识,这是非常危险的。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任何作文题目都有限制,扣题写作是不可更改的“定律”!

误区提醒

不少考生因为没有认真审题,结果下笔千言,内容离题万里,导致考场作文出现了致命的失误。从阅卷老师反馈的信息来看,此类失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混淆概念,扣题不紧。专家反映,此类问题较为普遍。如2007年湖南长沙市中考作文题为“留点感激在心中”,不少考生不假思索,没有区分“感激”与“感谢”、“感动”的意义与情感的差别。从阅卷看,30%左右的考生写成了普通的“感谢”或“感动”类题材文章,根本没有交代出“留点感激在心中”的原因,更谈不上对“感激他人”这一美好情感的讴歌与赞美了。此类文章写得再美,也只能判为“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无法步入“切合题意”的一类文行列。

二、忽略要求,偏离题意。中考作文题中往往隐藏着一些重要的信息,如果不加重视,让关键词语在眼皮下滑过去,就会酿成大错。2007年河南省课改区中考题为“那一次,我很(快乐、内疚、受启发)”,按理说,半命题作文的补题一般都是只引导,不限制,可命题者偏偏匠心独运,要求考生“从括号里的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填写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不少考生审题时忽略了这一要求,抛开所供的内容,另拟题目,严重偏离了命题要求。又如不少考区要求文章“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可不少考生偏偏用童话或寓言写作,致使文章内容偏离了考题要求。

提升点拨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作文题,题目和材料中都隐含着命题者的基本意图,考生要善于从关键词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同时还要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包括写作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确保无一遗漏,力求瞄准靶心,命中十环。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第8篇:围绕中心意思写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 人文性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的必修内容之一。然而高中古诗词教学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以记诵为主,忽略了让学生感受诗词深处的人文性和艺术性,这种单纯为了考试而记诵诗歌的教学方法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相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加以突破,用丰富多彩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诗词意境,体会诗词的意象美,增强情感体验。

一、品诗作画,感受意境

古诗词往往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在进行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一些具有画面感的诗歌时,将自己想到的内容画出来。这一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借助具体物象,通过不同形式来感悟诗词意境。

范仲淹的《苏幕遮》是一首很有画面感的诗词,教师在教授这首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即兴作画,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不必在意画技的高低,只要能画出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就可以了。教师可以适当启发学生,向学生提出:“这首词上半阕主要是写景物,下半阕主要是抒情,整首词情景交融。作者用绚丽的笔墨写了碧云、黄叶、芳草、翠烟等场景。大家可以根据诗歌的意境来尝试画出自己在阅读诗歌时所看到的场景。”有的学生画出了“碧云天,黄叶地”的唯美场景,展现了清秋的原野那宁静而辽远的一面;有的学生不仅画出了自然景观,而且还画出了诗人的形象,展现了一个借酒浇愁、夜不能寐的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作画,在绘画的同时对诗词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尝试画出诗歌意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进行联想,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辨析和理解来剖析诗歌作品中的特殊意蕴,从而更好地透过语言符号的表象来感受其深层意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悟诗词。

二、知识竞赛,巧学典故

在诗词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记诵诗词外,诗词中渗透的浓浓人文情韵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诗词中有很多历史典故、背景知识,阅读时要联系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状况等来理解,这才能更好地感受诗词。与其通过直接灌输的方法来教授,不如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

在学习古诗词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诗词的意蕴及人文情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全方位地自主学习,从不同方面了解诗词。如在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诗词中运用的典故、创作背景、他人的赏析等方面来全面了解诗歌。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教师可以围绕诗歌中的词句展开提问,如:“‘元嘉草草’中的‘元嘉’指的是什么人?作者借用他的什么故事来说明什么问题?‘封狼居胥’又有着怎样的典故?作者用这个典故起到了怎样的隐射作用?”教师也可以围绕诗词的创作背景来提问:“辛弃疾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当时宋朝处于怎样的境地?”教师也可以围绕后人对辛弃疾这首词的评价来提问:“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你认为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你是否同意杨慎的看法?为什么?”在那些丰富多彩的题目中,学生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知识竞赛让学生巧妙地学习并记忆各种典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会因记忆大量的知识点而产生腻烦心理,反而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

三、穿越扮演,领悟情怀

如果能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法来学习诗词,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穿越故事感兴趣的特点,让学生进行“穿越成为古人”的角色扮演游戏,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来演绎诗词故事,在扮演诗人或者诗词中主人公的过程中领悟诗词情怀。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古代著名的描写音乐的诗歌,形象地刻画了琵琶女这一角色和诗人自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深处所蕴藏的情怀,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演“穿越剧”,围绕《琵琶行》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大家除了可以展现琵琶女悲凉的身世以外,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展现诗歌的情怀,那就是白居易本人,大家可以思索一下,白居易在创作这首诗歌时,他的人生处于怎样的境遇之中?为什么他觉得琵琶女的曲子和她的故事能让自己感同身受?大家可以尝试在自己的小品剧中将这些内容展现出来。”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展开了对“为什么江州司马青衫湿”问题的思索,除了音乐感动人外,与白居易的境遇也有关。在进行小品剧表演时,学生能将自己的想象融入其中,很好地演绎了《琵琶行》。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创作诗歌时的情感,从而体会诗人或清淡高远,或胸怀大志的不同意趣,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各种艺术形象。

四、实践创作,写出新意

尝试进行实践创作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很有好处的,但要注意这里所说的实践创作并非是指单纯尝试创作古典诗词,它不是一种简单仿写,而要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有创意的创作。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诗词改编成散文、小说等形式,从而写出新意。

《声声慢》是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名篇,是她晚年时期的作品。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用极其抒情的方式展现了自己晚年生活的凄凉,体现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她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词写出了自己的悲痛之情,有人赞叹她的这句词是“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声声慢》进行创意写作,李清照的作品描述了深秋时节的景色,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用散文形式写出深秋的景色,但要注意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教师也可以围绕《声声慢》的叠字名句入手,让学生尝试模仿用叠句写出各种不同心情的句子,如欢乐之情、愤怒之情、悲哀之情等。在这样的创意写作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思索,写出内心感想,提高写作水平。

尝试实践创作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人文情怀,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它将简单的阅读行为变成了形式多样的创造行为,这样的教学活动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励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进行教学时,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要在考虑到学生学习特点和个性差异的情况下,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于记诵式诗词教学不能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因此,教师可采用知识竞赛、品诗作画、穿越扮演、实践创作等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诗词情韵,促进他们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杨爱国.言出天地外 思出鬼神表[J].中学语文,2012(4).

第9篇:围绕中心意思写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用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60-0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不必过于关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可以让学生在接触大量语文材料的过程中尝试语用实践。王元化老师提出过“语用教学”,他将语文学习和实践结合在了一起,提出语用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本体,要运用体验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和共度性原则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

一、围绕教学目标,拒绝旁逸斜出

在语用训练中有很多需要教师注意的问题,如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语用训练就是十分重要的一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安排训练内容,不要用无关的训练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对诗歌意蕴的理解时,就可以主要围绕诗歌的意象展开教学,而不要使用仿写、口语训练等和意境感悟关系不大的语用训练内容。

在学习《古诗两首》中的《游园不值》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现和诗歌情境相似的图片或是动画场景,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在语用训练中,如果教师向学生提问:“在小扣柴扉久不开之后,作者看见了什么,心情是怎样的呢?尝试将自己看到的内容写下来。”这样的语用训练远离了感悟文本内容而达到语用目的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会让学生从刚刚进入的情境中脱离,教学效果不会很好。相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如提问:“大家看到的这首诗歌中包含了哪些画面?”学生回答:“有从围墙里伸出来的杏花,有失望的诗人。”教师继续启发:“还有些什么画面?尝试给这幅画面添加一些色彩。”学生回答:“还有青色的苔藓,杏花是红色的。”教师说:“这真是美好的画面,如此美景之下,诗人为什么会失望呢?”“因为他拜访的人不在家,所以失望。”在这样的感悟中,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遐想,围绕中心进行了练习。

二、选择恰当时机,莫要生拉硬扯

选择适当的语用训练时机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切忌生拉硬扯,忽视了语用训练的连贯性。在语用训练中,教师要找准时机,如在给学生创设了感悟文本的情境之后,可以让学生重点进行意境的感悟,而不要用尝试造句等与之没有关系的训练内容,这样会使学生脱离刚刚营造的教学氛围,很难再让学生回到重要的情境之中。

在学习《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的时候,与其生拉硬扯地让学生仿照课文中对艄公的描写进行练笔,不如找准时机,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关键词句,教师可以先从领会文章中的词句入手促进学生进行语用练习,如出示文章中的一些四字词语,如“胆战心惊、惊涛骇浪、如履平地”等,让学生理解一下这些词的意思是什么,然后分析一番这些词句对于描写黄河的主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随后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黄河的主人”艄公身上,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艄公神态、动作的词语,思考一下文章是如何展现艄公勇敢和机智并存的状态。通过分析“遇到大浪、遇到漩涡、遇到礁石”等不同的情况理解文章是如何展现艄公的形象。这样的练习围绕语用展开,紧密围绕文本,抓住了时机,能促进学生感悟文本。

三、联系文本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是一个例子,要让学生能够围绕这个例子举一反三,掌握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文本内容,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进行情感升华,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问题,起到启发的作用,让学生有感而发,从而在语用训练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在学习《大江保卫战》的时候,教师可以围绕文本,点面结合训练学生进行情感升华。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课文是如何展现人民子弟兵形象的?他们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既然前面已经写了一个保护堤坝的场景,后面为什么还要写呢?你觉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教师可以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告诉学生这就是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可以更加全面反映事情的真相。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本的内容尝试创作,观看某英雄人物的视频资料,感受其英雄行为,并仿照课文将其行为写下来,展现其英雄本色。这样的语用练习并非直接灌输教导,而是和文本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分析文本的同时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师在设计语用训练的时候不能光为训练而训练,而应该随文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点面结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巩固语文知识,达到情感升华。

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崔峦先生提到过,语文教学要注重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指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也就是说要加强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抛弃烦琐的内容分析,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时机,让学生重点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升华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