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范文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第1篇: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这次的送教下乡听课评课活动,让我这个接触小学英语教学时间不长的年轻教师受益匪浅。听完这几节课,心中除了赞叹和佩服,更多的是自己有所收获的那份欣喜。下面是自己的一点收获,或者说是感想,写出来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过硬的基本功非常重要

在英语基本功方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海娇老师的英语课,做为一名转岗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能说出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非常令人佩服。作为小学生的英语启蒙教师,教师本人的基本功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的日后发展。语音的标准及语言的流利,规范的板书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修炼自己的语音语调基本功,确保我们说出的每个单词,每个句子没有发音上的问题。规范的板书除了能利于学生抓住本课的重点内容,利于课文的理解外,也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二、活动的设计要服务于目标

英语课堂的活动设计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活动的设计要服务于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设计才有高效的课堂。教师们在活动设计方面不仅要考虑活动的可行性,而且要考虑到它的必要性,有些活动虽然能调动课堂气氛,但是却不能很好的服务于目标,那它就没有设计的必要。

第三、恰当的导入,自然的过渡

这几节课,我是以一种欣赏和享受的心情听完的。导入的自然,过渡的简洁而不留痕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家教师梁爽的话题课Seasons and weather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开课之初,梁爽老师一进教室就说:“Today is very cold.”接着她脱掉了外套,说:“Now I’m in the classroom,I’m warm.”她的导入设计得非常自然,自然而然的引入了本课关于天气的话题和单词。

第三、单词教学要做到词不离句

第2篇: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范文

国培中真正的收获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信息技术网络国培和送教下乡学习,心里很高兴。在这次的培训和学习过程中,有欢乐,有疲劳,有收获,更有思考。而所有的一切都将是我的教师生涯中的又一新篇章,是我人生中的又一次提高和进步,通过这些天的培训学习,我学到了很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些天的理论培训学习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不断用新知识武装自己,做一名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我觉得我的信息技术知识太少了,现在的单位安装了多媒体教室,各班级都安装上了电子白板,此次培训通过学习专家和部分教师的讲座,了解了的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提高了对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认识,更新了思想观念,受到了有益的启发。现将学习的体会和收获汇报如下:

此次培训中每一个阶段的课程设置都非常丰富,培训的主题鲜明,学习内容帖近实际工作。此次国培和送教下乡课程设置了专家课堂,讲述了电子白板的有关知识和如何使用电子白板,word文档的操作,电子表格的使用,音频截屏以及视频截屏的操作和使用方法,都是我们平时教学中必须要学会操作的基本技能。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出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没有这次培训,我们教师还无法使用现在的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我都认真去看课,完成每一次作业,参与每一次的阶段活动任务。整个课程的安排紧紧围绕信息技术新课改的要求,主题鲜明,强调信息技术学科独特的文化性,对初入课改的我们有极大的帮助。培训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角度,多从理论的角度讲解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理念和新课改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使本人对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提高,受到了有益的启发。

此次培训拓宽了眼界视野,拓展了思想思维。让我耳目一新,深有启发,明白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重点,充实了做好工作的理论基础,增强了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信心,这是一次思想观念更新,工作方法改进和提高的培训。我积极应用培训结果,促进工作的开展。此次国培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参加新课改老师的工作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加强对基本理论的学习,加强业务技能的提高。

总之,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我的业务素质,希望自已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单位的教育教学中去。

第3篇: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范文

“送教下乡”项目以“突出师德、立足课堂、服务基层、送教到校”为宗旨,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为乡村教师送去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帮助他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快速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互补,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该项目包含五个子项目,即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和学前教育。每个子项目各负责100名相应学科教师的培训任务。在衡东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衡东县教育局直接领导下,“送教下乡”项目于2016年9月中旬开启,至2016年12月中旬结束,历时三个月圆满结束。

一、六阶段

整个“送教下乡”活动分为六个阶段:训前调研、通识培训、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每个阶段皆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步步相接,环环相扣。

1. 训前调研

训前调研的目的是了解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制订后期培训实施方案,增强送教下乡的针对性。根据送教下乡五个子项目,全县划分为五个相应学科片区:杨林片区为初中语文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第二中学;新塘片区为初中数学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欧阳遇实验中学;吴集片区为小学语文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吴集完小;杨桥片区为小学数学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杨桥镇完小;城关片区为学前教育学科区,送培点基地校是衡东县育星小学附属幼儿园。从2016年9月13日开始,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派教师分批多次到各个片区内的学校通过听课评课、个别访谈、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最后总结分析出各学科教师亟须解决的代表性的实际问题,确定各学科组送教下乡的主题。初中语文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专题研讨阅读教学,努力在细读文本和品析语言方面下功夫;初中数学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语文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语文课上,我们应该教些什么;小学数学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在活动中探究规律;学前教育学科组的培训送教主题――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此外,根据教师所教学科和教师的意愿确定下阶段参培教师名单,每个学科组100名教师。

2. 通识培训

2016年9月30日,五个学科组的500名参培教师共赴衡东县五家山会议中心聆听专家讲座,就此拉开送教下乡活动的第二个阶段“通识培训”。“通识培训”以更新教师新课程理念和提高师德素养为目的,通过领导讲话、专家师德讲座、专家学习引领等系列环节,帮助乡村教师树立师德师风,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和成长。来自湖南省蓝山县楠市中心小学副校长盘晓红作了《爱的使者――教师的定位》的讲座,与教师们分享了自己扎根山区农村学校27年,省吃俭用坚持照顾10多个孤苦孩子的艰辛感人的历程。盘老师感人的事迹和对教育的执着打动了所有人,让老师们受到一次别样的心灵洗礼。来自长沙市青园中信学校的刘菲菲校长的《教师如何提升学习力》讲座,则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让教师明白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意义和方式方法,给教师以崭新的理念与体验。

3. 示范教学

2016年10月17-18日,“送教下乡”第三阶段“示范教学”活动暨由湖南省教育厅王建华副厅长、教师工作处王俊良副处长、湖南省教师发展中心贾腊生主任、黄佑生科长率领的湖南省国培办“国培”管理者高研班现场会在衡东举行,为期两天。示范教学由两堂送培课、两堂展示课和一堂专家讲座与互动三个环节组成。送培课是县学科带头人或名师的示范课;展示课是由基地校选送的公开课;专家讲座则聘请本土或附近地区的资深专家对送培课、展示课做精彩点评,并作相应学科的主题讲座。不管是送培课、展示课,还是专家讲座,都紧紧围绕第一阶段训前调研确定的送培主题,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个学科组相应的100名参培教师集中到送培点基地校参加这三个环节的培训。五个学科组共计10堂送培课、10堂展示课和5堂专家主题讲座。送培课有县教研室向康老师的《鹬蚌相争》、教师进修学校刘吉香老师的《信客》、文冲小学陈宜老师的《掷一掷》等;展示课有衡东县第二中学罗亚红老师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衡东县吴集完小曾玲玲老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衡东县杨桥镇完小康淼老师的《找规律》等;专家主题讲座有长沙师范学院马学刚副教授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长沙师范学院催红英老师的《家校合力,助幼儿健康成长》、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邹清宴老师的《如何激发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送培课、展示课的精彩示范,与示范课教师的热烈互动,参培教师积极思考探索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尤其是资深专家的主题讲座,更是为参培教师现实中迷茫和困惑的解决另辟蹊径,拨云见日。湖南省国培办高研班领导们认真参与了全过程,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就后续培训作了重要指示。

4. 研课磨课

2016年12月5日,“送教下乡”活动进行到第四阶段“研课磨课”。每个学科组安排三位送培教师到基地校示范一堂微型课、一个微故事、一个微案例。微型课、微故事和微案例跟上一阶段的示范课、展示课与主题讲座一样紧紧围绕每个学科送教主题。每个学科组的参培教师在相应基地校集体观看这三堂微型课、三个微故事和三个微案例。之后,全体参培教师按照示范课的要求精心准备好一堂微型课,一个微故事和一个微案例,并将参培教师分为三大组,每组推选出2名教师在下一阶段集中研修时上好一堂微型课,展示一个微故事与一个微案例,也就是第五阶段的成果展示。为了成果展示的闪亮登场,为了保证送教下乡活动的最终效果,2016年12月8日,五个学科组共54名教师集中在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进行课程打磨,认真准备课件。衡东县进修学校肖志泉副校长组织大家开会,就研磨课的要求及注意事项作了重要讲话,然后分组进行课程研磨,精心准备。

5. 成果展示

2016年12月10~11日,五个学科组共30名被推选出来的教师通过集体精心的准备后分别在五个相应的基地学校进行了成果展示。也就展开了本次送教下乡的第五阶段――“成果展示”阶段。展示会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参加成果展示的参培教师的精彩演绎充分展现了送教下乡的高效实用。经过专家评审,肖林凤、阳平辉、欧阳晓林等老师获一等奖;肖微、陈华、吴国华等老师获二等奖。在大家的收获与欣喜中落下了“送教下乡”的帷幕,但培训并未结束。

6. 总结提升

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增强教师培训的后续作用,本次送教下乡活动特意设置了第六阶段――总结与提升。要求参培教师从第二阶段“通识培训”到第五阶段“成果展示”,每个阶段都写出阶段性小结与心得。最后到第六阶段则需就整个参培活动写出《参加国培计划(2016)衡东县“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和《个人发展计划》。此外,五个学科组分别建立相应学科送培QQ群,群员包括本次送教下乡中聘请的资深专家、衡东县学科带头人、本地名师、示范课和展示课教师以及全体参培教师,目的是增强培训的后续影响力,让专家名师跟踪服务参培教师。这样,参培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随时可以与专家名师交流,适时解决问题,从而大大提高送教下乡活动的实效和后续影响力。

二、三特色

1. 管理方面

(1)领导重视,统筹得力。衡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成立了“送教下乡”活动领导小组。衡东县教育局陈宏建局长担纲任组长,衡东县教育局副书记丁麦秋、师训股长刘启贤、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颜亚华校长、罗利辉书记等任副组长,五个子项目即五个学科送培点的基地学校校长和各个教育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以及师训专干任成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政令畅通,配合协调,领导小组的成立确保了项目的有序高效开展。畅顺的管理体系是培训实施的关键。

(2)精心组织,职责严明。在实施过程中,衡东县进修学校就五个子项目分别成立相应的管理团队,派专人负责。管理团队精心策划,事无巨细,培训环节周全到位,每一环节有分管领导负责,每一件事有专人落实,确保本次送培计划高质顺利完成。优秀的管理团队是培训成功的核心。

(3)科学安排,严格考勤。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紧,教师工作量大,为解决教学和培训的矛盾,集中培训时间都安排在双休日,从而保证参培教师的培训时间。五个学科组的基地校派专人负责考勤,对学员进行上、下午签到,中途查勤,以保证参培教师按时按质完成培训。合理的时间安排和严格考勤是培训质量的保证。

(4)后勤保障,关爱教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次培训,基地学校精心安排可口的饭菜、茶水和必要的车辆;及时发放专家和示范课教师的授课津贴等等。关心老师们的饮食,提示老师们安全出行,让参培教师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后勤的关爱是培训有序实施的有力保障。

2. 送培方面

(1)专家现身说法,深入人心“接地气”。不管是外地请来的资深专家,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名师都是长期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和管理者。他们在长期的一线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风格和教育方式。相同的身份、相同的工作经历,使他们在培训中更能从参培教师的角度出发,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这样“接地气”的现身说法,提高了培训的可信度,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使教师在学习专家名师经验的同时,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结构,以促进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2)内容新颖独特,切合主题促成长。无论是外地聘请的专家,还是本地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亦或展示课的教师都始终围绕教师成长主线,针对送培主题精心组织材料,准备课件,用新颖的内容,从全新的角度,实施精准培训;力求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切实提高教师处理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全面协调发展和成长。

(3)方式研培结合,勇于创新求实效。送教下乡采用了研培结合的新模式,即调研确定培训主题-参培教师围绕主题上展示课-展示n教师说课与专家团评课-本土专家名师上示范课与专家团评课-资深专家专题讲座-反馈交流这一形式,创设聚焦课堂,增强互动合作交流,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3. 参培方面

(1)领导教师齐上阵,巧取时间争培训。全县五个子项目,共计500名参培人员,他们当中既有管理者,又有一线教师,都妥善安排好工作事项,积极争取时间完成培训任务。整个“送教下乡”活动的到培率100%。

(2)目的明确求成长,按时签到出勤高。与以往培训混学分拿证不同,此次参培教师目的非常明确:通过培训提高职业专长,促进自身成长与发展。所以参培教师积极主动,每次集中培训,出勤率均在95%以上。

(3)国培舞台夺成效,争奇斗艳显真才。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参培教师认真听讲,扎实做笔记,积极与专家互动,潜心写心得体会,精心准备课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长的收获。尤其在成果展示阶段,30名参培教师纷纷闪亮登场,百花争鸣,尽现才华。国培的成效遍地开花,大放光彩。

三、两反思

1. 不足

(1)缺乏主动性。培训仍然以送培为主,参培者处于被“参培”状态,没有突出参培者的主动地位。参培教师与示范课、展示课教师以及专家名师交流互动不充分,没有充分发挥参培教师在培训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研磨课时间仓促。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员与专家指导老师交流互动,学员没能充分掌握和领会指导老师的意见,来不及将培训所得内化成自己的实际能力,导致成果展示效果不佳。

(3)教师跨科参培,浪费资源。“送教下乡”活动国培系统报名时出现差错,导致一些教师不能参加本学科培训,而要参加别的学科培训,这样专业不对口,浪费培训资源。

2. 建议

(1)创新培训模式,使参培者变“要我培”为“我要陪”。充分考虑教师的培训需求,切合教师的切身利益,给予教师更多时间和机会,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建立科学的教师参培信息系统。包括教师学科信息和参培数量统计等,避免教师乱培错培现象。因为缺乏这方面的具体统计数据,在安排教师参培时缺乏科学根据,导致有些老师参加培训过多,成为“培训专业户”,有的老师却几乎没参加培训,致使受训机会不均等,浪费培训资源。

(3)建立培训后续跟踪评价机制。“上课时很激动,下课后很冲动,回家后一动不动”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培训缺乏后续影响力。建立完善的培训后续跟踪渠道,结合可操作的跟踪评价方式,避免教师只为学分和证书而培训,真正提高培训的后续效果,服务于中小学基础教育。

第4篇: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范文

但目前的“送教下乡”活动多存在形式单一、任务式突出、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形式单一主要表现为仅依托“送课”形式来组织活动,任务式主要表现为“为完成任务而组织活动”,鉴于这两种情况长期存在,送教下乡活动效果多不明显,甚至非常不明显。

那么,送教下乡,如何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呢?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科学设计。

第一,送什么。送教下乡,必须先深入送教的接受方进行调研,弄清楚接受方的教育需求及要求。唯有如此,送教内容才能真正得到受教方教师欢迎。当前,每所学校或每个教育区域所需要的教育扶促项目或内容多不相同。有的学校缺少先进教育理念,有的学校虽有先进教育理念,但缺乏具体操作技术,有的学校则可能既缺乏先进教育理念,又缺乏操作技术。为此,笔者觉得,送教方在送教之前必须要对受教方进行调研,以了解其具体教育需求。不经调研,盲目地“送课”,多会造成“送的”不是受教学校教师“想要的”。在这种情况下,送教方只能达到形式上完成“送教”任务的目的,真正的“送教”目的或效果很可能达不到。

“送教下乡”关键是送教育理念及教育技术。教育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教育的灵魂,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向受教教师传递先进教育理念及教育技术应该成为“送教下乡”的主要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实现有效传递,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笔者觉得,通过开设示范课或观摩课的形式,并辅以讲座加以诠释,可使受教者完全理解送教者所要传达的理念与思想,也可让其学会教育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技巧。如果“送教下乡”仅以课的形式“送教”,则很难达到“送教”的根本目的。“送教下乡”重点是送教学经验与教育技术。笔者觉得,当前,农村学校缺乏的不只是教学硬件,最缺乏的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与教育技能的教师。要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部门可依托“送教下乡”这一平台来逐步解决。在送教活动中,送教者应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或案例,并从教育技术层面加以诠释,这样才能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第二,怎么送。为真正达到“送教下乡”活动初衷目的,笔者觉得,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1.开设示范课、观摩课。送教者接受送教任务后,必须精心准备,反复酝酿各个教学环节及贯穿其中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广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性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并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要真正为乡村教师送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或途径。

2.开设业务讲座。课讲授完毕,不能视为送教活动结束。授课只是送教活动的一个环节,完整的送教活动,笔者认为,必须包括理念与技术的诠释。以案例诠释理念与技术是最为有效的送教形式。示范课、观摩课,虽具有直观性和可模仿性的特点,但它所带给听课者的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如果我们对课堂上新方法、新理念不加以诠释或提示,听课者则有可能会形成云里雾里的感觉。所以,示范课、观摩课需配以专题讲座或深度评课,这样,才能有助于听课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内化,使之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3.持续或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一次送教下乡,不可能一下子解决乡村教师许多问题。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术仍有可能与城镇教师有所差距。因此,送教下乡应持续、定期开展。唯有做到如此,才有可能改变乡村薄弱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的教育技术差距,实现城乡教师教育技术与理念均衡发展。

第5篇: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教师培训;送教下乡;有效培训

2015年秋,我县启动“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是其中的重要方式。开展送教下乡培训,旨在为乡村教师提供教学示范和专业支持,提高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前几年,在推进课改过程中,我们也曾经组织过送教下乡,国培项目启动之后,我们通过研读教育部送教下乡培训指南,感到我们以往的送教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参训面不够宽。以往送教,多是针对边远乡村学校的薄弱学科进行,参训教师多数是承办学校及其周边学校的部分教师。国培送教要求在项目周期内,实现主要学科全覆盖、乡村学校全覆盖、乡村教师全覆盖。

二是主题不够明确。以往送教,虽然也聚焦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上,但主题泛化,缺乏对课堂教学有针对性的研究。国培送教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开展主题式送教,主题宜“小、微、实”。

三是环节不够完善。以往送教,主要环节是教学示范、观课议课,往往是“一锤子买卖”,缺乏跟踪管理。国培送教规定了“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责任主体,强调实现送教到校与校本研修的有机整合。

四是实施主体单一。以往送教,是县级研训机构或乡镇研训站组织实施,而国培送教由省级统筹指导,强调县级研训机构与高等院校的协同实施。

随着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研训一体制度的推进,上述问题已逐步得到解决。下面以初中物理送教下乡培训的“诊断示范”阶段为例,介绍我们的做法。

第一步,进行前置诊断,明确“为何送”。“需求即送教原因”,送教前,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参与校本研修,查找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站在教师的角度,读懂教师的真实需求,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确定送教主题。通过调研,当前我县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于是,确定了“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这一送培主题。

第二步,研磨课堂讲座,明确“送什么”。“主题即送教内容”,主题一经确定,也就确定了送教的基本目的和内容。接下来,组织县级学科培训团队,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流程优化、教学方法改进”等核心教学能力,修改教学设计,进行试教,准备示范课和相应的专题讲座,力求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现出来。同时,注重“价值引领”,把优秀教师的职业精神、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传递给每一位教师,改变教师的心智模式,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从思想深处开展浇根式浸润式培训。

第三步,按照流程实施,落实“如何送”。在诊断示范阶段的集中送培环节,我们以“主题导引+教学实践+互动研讨+专业引领+跟进改善”课例研修为主要送教方式,重在促进教师素能改进和教学行为改善。按照这个思路,在送教主题的导引下,实施了以下流程。

课堂实践。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由培训团队成员上示范课,参训教师上展示课,可以采用同课异构,从相同中找不同,在比较中拓展思路;也可以异课同构,从不同找相同,研究一类类课型共性的教学策略。

课堂观察。课堂观察与课堂实践同步进行,对课例开展合作性研究。事先设计课堂观察量表,如记录提问与学生发言的量表,记录学生学习投入状态的量表等。上课前,将参训教师分成多个观课小组,每个小组确定部分成员为抽样观察者,其余组员自主选择观察点进行观察,为下一步研课做准备。

互动研讨。围绕所展示的课例进行议课,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分组讨论,授课教师进行反思性说课,每位教师参与讨论,在互动研讨中引发新的思考,并把个人观点汇集成小组意见;其次是集中议课,由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培训团队进行集中点评。互动研讨是依靠参训教师自身的力量提升培训品质的重要手段,要用好用足。

专业引领。专业引领的方式要多样化,可以围绕主题,根据本区域教学实际进行微讲座、教学论坛、经验分享、专题讲座等。例如,在物理集中送培中,我选取两位教师,分别就教学难点突破和智能手机辅助教学进行了案例分享。在举行专题讲座时,我们要改变灌输及接受式培训,多采用案例分析、视频观摩、实验体验、互动讨论等方式,提升参训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形成愉快、积极的学习氛围。

跟进改善。为了避免培训听着激动、听完冲动、回去不动的现象,需要对培训进行跟踪管理,让培训与教师的实际教学生活建立联系,促进教师学以致用。我们的主要方法一是教师个人制订训后行动计划,并对执行计划的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二是任务驱动,在集中送教之后,布置校本研修任务,开展研课磨课活动。

通过送教实践,有以下三点初步认识:

1. 要以参训教师为主体。送教要根据教师的需求来确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培我所无,训我所需”。培训内容要贴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重点指向课程核心理念的矫正、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形式影响着培训效果,要依据培训内容确定教师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多用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培训,专题讲座要理论联系实际。培训者要树立“教师即培训资源”的思想,发掘教师的先进经验,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真正把参训教师“卷入”到培训过程中。

2. 培训团队建设是基础。培训团队在送教下乡、校本研修培训中起着研发、组织、指导和引领作用,为打造乡村教师培训团队,以择优组建为基础,以高校为阵地开展持续提升研修,为进一步发挥作用积蓄了专业能量,从而形成高校、县研训中心、片区研修中心、校本研修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3. 校本研修要贯穿始终。集中送培之后,怎样巩固培训成果?无疑,校本研修应是最佳方式,要用校本研修把送教培训的各个阶段串联起来。在校本研修中,要注重发挥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作用,把教师的自主发展、合作发展、引领发展结合起来。为促进校本研修的落实,我县制定了国培项目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考评办法,每学期末ρ行耷榭鼋行自评和学校评价。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群体之中,如果一个人与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自己,并注入更新的生机。”教师教育也是如此,有效的教师培训必然要将教师个体带入群体,使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与更明朗充实的教师专业生活融为一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充满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第6篇: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与职业》:“送教下乡”和“双带工程”在河北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王晓飞:应该说,“送教下乡”已经成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促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该项工程已让全省30多万在乡从业农民重返课堂,把教学实践与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边学习边实训发展生产,助农业增产,帮农民增收,促农村繁荣,深受农民欢迎,被誉为“启民智、授民技、帮民富、化民风”的惠民工程。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这项改革使农村职业学校真正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摇篮。先进理念的普及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对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邢台农校通过“送教下乡”扶持内丘县岗底村,催生了“持证下田”第一村――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果农不仅有学历证书,还有果农资质等级证书。从过去生产绿色苹果到128道工序生产有机苹果,人均收入仅苹果一项就超过2.2万元。2011年该村的“富岗苹果”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项产业拉动了当地涵盖一产、二产、三产在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各地涌现出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和改革带头人。培养一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是为农村经济发展造就一个“增长点”、增添一个“助推器”。阜平县职教中心通过“送教下乡”,使阜平县海岩村农民踏上了致富之路。海岩村是阜平县有名的穷村,农民靠养牛维持生计,但是一个牛乳炎就让村里200多头牛死了30多头。县职教中心开展送教下乡后,农民不仅系统学习提高了养牛能力,而且在“送教下乡”学生――海岩村党支部书记袁龙带领下成立了奶牛协会和公司,把以前的分散养殖变为集中养殖,统一标准,合作经营。目前该公司已有十几户农民参加,年盈利100多万元。

三是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双带工程”把平时分散的农民组织到了一起学知识、学文化、学技术,成为建立和谐社会、化解基层矛盾、密切干群关系的良好平台。既密切了干群关系,又实现了共同提高,对于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农村改革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各地通过“双带工程”设置了一些贴近农民需要的课程,如“公民道德与法律”“农村经济与社会”等,还通过广播、科技墙报以及组织文体活动等方式,宣传党的惠农政策,让农民掌握法律知识,接受新理念,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四是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各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为“三农”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优化了资源配置,拓展了办学功能,扩大了办学规模,激发了办学活力。推进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总结并积极推广了邢台农校“送教下乡”“2+3”教学模式、武安职教中心“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赵县职教中心“学校+合作社+农户”培养模式以及阜平县“政府联动、捆绑送教”发展模式等典型经验,各有关学校根据当地村镇分布特点和特色产业布局,走出了“一村一品、一点一色”的特色办学之路。

五是涉农中职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通过改革试点拉动,参与改革的150所中职学校在涉农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32所涉农中职学校跻身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行列。在去年我省21个部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农业类实训项目就占到10个。各地各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大部分教学点实现了“五个一”标准化建设;还重点建设了一支结构趋于合理、专兼职相结合的涉农专业师资队伍。绝大多数学校形成了“四位一体”:即教育局统筹管理、职业学校全面负责、乡镇学校具体实施、村级学校参与组织的教学网络,夯实了涉农中职教育发展基础。

《教育与职业》:“送教下乡”“双带工程”被业界视为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之举。与传统的全日制办学模式相比,“送教下乡”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

王晓飞:我们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实现了全日制教学任务和目标。

一是实行“农学结合、产教一体化”的培养模式。“送教下乡”不是简单地把教学场所从校园搬到乡村,而是突出了农业生产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育人规律。

二是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招生对象由原来的以初中应届毕业生为主,扩展为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同等学力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户、复转军人和返乡农民工等,体现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本质要求。

三是实行规范与灵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规范”就是按照全日制要求确定的总学时数和总的课程门数不能少,教学内容根据当地的产业需要进行合理调整,还增加了一些选修课程;“灵活”是指在教学方式上,运用了模块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引领法等理实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视频辅导和田间现场指导,教学进度与动植物的生长周期相结合,农忙学技能、农闲学基础,并重新优化学生成绩计分结构。

四是实践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分散到三年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以生产需要为导向,把实习教学、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践与农民学生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农民学员边学习边实践,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五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各教学点的产业特色、发展需求等因素来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与全日制教学要素实现了有效对接,与农民的实际生产需要和现代产业农民的职业资格实现了有效对接,突出了职教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功能,是涉农中职全日制教育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

《教育与职业》:在这几年时间里,我们重点做了哪些工作?积累了哪些经验?

王晓飞: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在省政府成立的河北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基础上,省教育厅研究制订了《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牵头专门成立了“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各市教育局以及各承办学校也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送教下乡”各项任务;承担试点任务学校所在县、市党委政府也成立了由县委农工部、组织部等部门参与的组织机构,有些县市的书记、县长亲自抓,形成了多层次多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是强化涉农专业建设。指导各地及承办学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适应农业产业、企业发展需要,主动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要,调整涉农中职学校布局,优化涉农专业结构,重点建设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机械化等六大专业,并细化成56个专业方向。坚持省级骨干特色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向涉农专业和涉农中职学校倾斜。组织力量研发了“河北省送教下乡专用教材”,首批33本教材中有17本获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第二批36本教材已交付出版社。我们还组织开发了“养猪生产技术”“苹果生产技术”等仿真实训软件,弥补和强化了乡镇教学点的实训教学。

三是统筹整合职教资源。努力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涉农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重点建设了由邢台市农业学校牵头的河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集团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实施城市带动战略,通过做大做强城市职业院校引领和带动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张家口市根据各县职教中心的发展基础和潜力,将其划分为三个辐射圈,有计划、分步骤地通过城市职业教育的示范带动,加快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步伐。

四是狠抓规范管理。始终坚持边摸索、边推进、边规范,强化督导检查,切实做到“抓规范、保质量、促提高”。制发了《送教下乡督导检查办法》等一系列监管保障措施,切实加强工作督导,规范办学行为。省教育厅每学期都进行一次专项督导抽查,深入到学校教学点全面掌握情况、发现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同时,要求各市教育局每学期都要对承办学校进行一次全面督导检查,每季度进行一次抽查。

《教育与职业》: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王晓飞:要推动这项改革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确实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在顶层设计上衔接还不够。比如,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问题上,教育部、农业部、人社部、财政部等部门之间,有不同的认识,直接导致政策不够协调、统筹力度不够。

二是在教育部门内部,还存在政策不够协调统一的现象。比如在落实资助政策上,中央财政下达我省中职国家助学金预算,与我省实际应当享受助学金的人数相差较大,仅央财缺口资金就多达1.6亿元。据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教育部有关部门认为一年级19岁以上、二年级20岁以上的学生为“大龄”,“大龄”学生不能享受助学政策。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既不符合中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贯政策,也违背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本质要求。

《教育与职业》:党的十作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下一步,我们有何计划和打算?

王晓飞: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教育部、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此举,将使在乡从业农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化、规范化。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重要突破。这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一件大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将在教育部和农业部等国家部委的支持、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让广大在乡从业农民学有所教、过上更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力度,高质量地开展“送教下乡”、实施“双带工程”,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推进“双带工程”为核心,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继续扩大招生面向,坚持把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在乡农民、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乡村基层党员干部等各类人员纳入招生范围,大规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以理论研究为引领,指导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对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涉及的招生面向、培养目标、实现路径等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论证,为从国家层面建立“送教下乡”保障性法制机制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三是以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农业产业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产业协会、农村职业学校等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有关部门、企业、社区组织共同参与教育、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是以加强县级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健全县、乡、村三级职教培训网络。突出县级职教中心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中优先发展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建设好一批部级示范校;在资金投入、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及其他项目建设上,向农村职业学校倾斜;把具备条件的乡镇成人学校改建为职教中心的分校,将闲置的村学校改建为村成人学校;利用职教中心人才、技术、信息、设备等优势,为普通教育学校开设通用农业技术课程。

五是以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为抓手,提高服务“三农”能力。推动县级政府加强统筹、理顺体制、完善政策、加大投入,着力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和师资队伍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职业教育,开设符合需求的特色专业,加强与本地农业企业联系,发展应用型、复合型农业职业教育。继续开展农村紧缺人才培训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施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农民“持证下田”工程,切实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水平。

链接:

何谓“送教下乡”“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

第7篇: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范文

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下乡的讲话,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三下乡的讲话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父老乡亲:

冬雪初散天正寒,文化下乡情送暖。今天,在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两会”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际,这次由市委宣传部牵头主办的三下乡活动来到我区栖凤渡镇举行启动仪式,不仅给苏仙人民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更带来了市委、市政府的关心爱护之情,为农民朋友致富奔小康送来了希望,这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让我们感到暖暖的。在此,我谨代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及40万勤劳、朴实的苏仙人民对活动的启动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苏仙区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导、专家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加活动的父老乡亲表示亲切的问候,祝大家新年快乐!

一直以来,“三下乡”活动直接面向“三农”、服务“三农”,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围绕服务农业、支持农村、帮扶农民这个主题,不断探索创新“三下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立足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变化,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服务农村发展、服务社会和谐;要进一步拓宽渠道和途径,把农村需要的文化科技卫生信息与服务源源不断地送到农村、送给农民;要进一步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把集中活动与经常工作结合起来,要常下乡,常指导,真诚扶持,让工作见实效,农民得实惠,促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希望广大农民朋友积极参与到“三下乡”活动中来,自觉崇尚科学、学习文化、注重卫生,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最后,预祝这次“三下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同时借此机会,祝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工作顺利,祝广大父老乡亲身体健康、事事顺心!

谢谢大家!

三下乡的讲话2各位父老乡亲、同志们、朋友们、同学们:

青山吐翠,渠江放歌,在这生机盎然、万物谐美的美好时刻,__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团来到了__乡,受到了父老乡亲们的热情欢迎。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__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以及二十多个联合承办单位,向__乡的父老乡亲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同时,向“三下乡”服务团的医务、科技、文艺、法律等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贴近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已深入到全县多个乡镇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一大批文艺、农技、科技、医疗卫生和法律工作者深入到乡镇、村庄和偏远山区,不辞辛苦,把戏台搭到村头,把科技和法律送到田间地头,把知识、健康和快乐送进农家,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农民的致富能力,推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三下乡”活动已成为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成为促进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成为加强党和政府同农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纽带。

这次“三下乡”活动,得到了县上文化、科技、卫生等二十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文艺演出、科技宣传、文化服务、卫生服务、法制宣传等十多支小分队,为三板人民送来了物质和精神的食粮,为三板乡致富奔小康送来了希望和祝福。希望通过这次内容丰富、扎扎实实的“三下乡”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农民朋友们的心坎上。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推进新农村工作的全面发展,为__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预祝这次“三下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祝广大父老乡亲身体健康、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

三下乡的讲话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金菊吐瑞,红叶烂漫。值此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开幕之际,县委宣传部牵头主办的全县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暨社会宣讲活动启动仪式在我镇隆重举行。在此,我谨代表城关镇党委、政府及全镇10万人民对活动的启动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城关镇各项事业发展的县四大家领导、县直单位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城关镇地处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城镇化建设的管理示范点、环境优美和谐的人居区、蔬菜水果产业的辐射源、民营工商贸易的聚集地。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以党的_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一统三分”发展战略统揽全局,坚持“工农对接”的理念,抢抓谷竹高速公路和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建设机遇,全力打造平安城关,构建和谐城关,展示魅力城关,加快推进“经济强镇、商贸活镇、产业名镇、蔬菜大镇”建设步伐,通过全镇干群的共同努力,城关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_年镇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基层组织建设“三抓三强”创新活动有序推进,“五民五员”干部下访促稳定活动效果明显,解放思想大讨论激发了干部活力,全镇各项工作卓见成效。

今天,在县委宣传部的组织下,广大科技、卫生、文化工作者和宣讲团成员带着拳拳爱民之心深入基层,走进城关,服务广大群众,为城关人民带来了福音,更为城关“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助推器”作用,将有力地促进城关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此,我对科技、卫生、文化工作者和宣讲团成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决定以今天活动为新的起点,动员全镇人民集思广益,积极进取,为文明和谐城关建设而努力奋斗。

最后,预祝本次“三下乡”暨社会宣讲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父老乡亲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三下乡的讲话4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作为我院三下乡指导老师代表在此发言。

_年7月,会计系团委组织“幸福广东青春奉献----教育帮扶实践服务团队”来到_市_区镇隆镇_村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之所以主题定为“教育帮扶”是因为4月份我们去_村踩点时,深深感受到当地村民对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渴望以及当地村委对教育的重视。在为期7天的三下乡活动中,我们把支教作为服务的重点,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分班教学,主要开设了英语、普通话推广、手工、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课程,支教期间服务队向_小学捐赠了图书。为了使三下乡的行程更丰富,切实的服务到当地群众,我们也开展了支农、卫生宣传、慰问五保户、社会调研等活动,社会调研的主题分别是“农村跟文化”和“农村教育现状”研究。在三下乡期间_区团委挂职团干钟书记、镇隆镇政府领导都打来电话关心我们的队伍和队员的生活。我们的队伍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得到了_小学校长的好评,_村村委的认可,当地媒体也对我们的服务队进行了采访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院系领导的关怀是离不开的。在此,感谢各位领导对会计系三下乡服务队的关心和支持。

本次三下乡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从出发前的惴惴不安到过程中的喜欢再到离别时的不舍,我想用三个词语表达我对本次三下乡活动的体会和感想:

第一个是责任。这份责任首先来自学生的安全。为了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安全,我和汤老师、蓝老师关心每一位队员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做好安全防范;其次,这份责任源于对三下乡服务效果的重视。我们的队伍来到_,代表的不仅是会计系三下乡服务队更多的是增城学院的形象,我们能否在活动中展现増院学子的风采,得到当地群众的肯定,是做好服务工作的目标。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强调纪律意识、礼貌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服务队每次都列队外出,举着队旗,统一着装,把积极向上作风严谨的形象展现出来。当学生家长来到学校感谢队员时,当_小学的连校长评价我们说你们这支队伍是来干实事的,比以往来的任何一支队伍都好时;当_村村民说“这些东西你们先拿去用,不用拿钱作抵押,你们广州来的大学生,我们信得过”时,我知道我们的队伍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肯定。

第二个是成长。会计系三下乡服务队有35名学生队员,其中18名来自城市地区,更有3名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农村生活。在三下乡期间,大家打地铺、洗冷水澡、每天的饮食都是青菜豆腐……虽然条件艰苦,但没有一个人退缩。队员们团结协作、不计得失,不怕辛苦,主动承担服务队的各项工作。7天的三下乡锻炼,我们到了队员们的蜕变。

最后一个是感动。这份感动来自我的搭档,汤老师和蓝老师在整个三下乡活动中对我的帮助。这份感动也来自学生,三下乡的每一天都会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觉得能够作为这支队伍的指导老师是我的骄傲。到现在我都还记得离开_村的前一天晚上,炊事组破例买了一些水果嘉奖大家,炊事组组长说,水果有限,每个人只能吃一根香蕉,1-2块西瓜,结果那天剩下好多块西瓜没人吃,问大家原因时,队员们都说“吃一块就够了,留一块给更想吃的队员”……事情很小,但是让人觉得很窝心,不是吗?服务队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系别,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然而在这7天的相处中,结下深厚的友谊,每个人都在为他人着想。

暑期三下乡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农村的窗口,是学生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渠道,是学生锻炼自己,磨砺意志的平台。通过三下乡活动,我们的队员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成长成才;三下乡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关心社会回馈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_年的三下乡给每一个参与者都留下了独特的记忆,今后的三下乡希望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把青春奉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三下乡的讲话5广大父老乡亲们、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县委、宣传部长程訚捷同志率领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慰问团来到新袁镇,代表县委、县政府看望慰问大家。在此,我们向广大农民朋友们致以亲切地问候!向长期以来积极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各部门、各单位表示衷心地感谢!

回首过去的一年,各乡镇、各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组织开展了富有特色、深受农民朋友喜爱的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等支农惠农活动,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满足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精神需求、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_年是党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泗阳提前一年实现全面小康的攻坚之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文化建设工程等重大战略部署,突出建设“殷实泗阳、美丽泗阳、和谐泗阳”的工作目标,持续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源源不断地把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科学知识、实用技术、医疗服务和法律服务送下乡,推动“三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开展,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提升农民群众综合素质提供有力支持,以实际行动为提前一年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做出新贡献。

如今,正是农闲时节,是集中开展“三下乡”活动的重要时机。各乡镇、各单位要认真“发扬杨树精神、弘扬落实文化”,精心组织好“三下乡”集中活动,努力为农民朋友们提供更具针对性、更喜闻乐见的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农村基层、送到农民群众心中,满足农民朋友精神文化需要。广大文化、科技、卫生等工作者要积极参加“三下乡”活动,深入基层、深入村镇、深入群众,面对面地了解农民群众所思所盼,心贴心地为农民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坚持不懈地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全面掀起“平原林海.美好乡村”建设热潮。

最后,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第8篇: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范文

一、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引领,以增强党性、充实知识、提高能力为主要目标,以送教上门培训为主要方式,结合“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合理安排培训班次,建立健全以集中学习为主,分散、实地教学为辅的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手段,开辟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新途径,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增强创新意识和先锋意识,努力形成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学习培训不断深入、典型引路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活动培训对象、内容与地点

1、培训对象:“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的培训对象以村“三委”成员、村支部书记、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农村创业带富能手及村民小组长等为主。在全镇根据各村经济发展状况、和谐程度和村风民情等,选择2-3个特色鲜明的先进示范村组或后进薄弱村组作为前期试点村,率先开展此项活动。之后,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推开,以局部带整体,以示范带全局,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全面开展“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

2、培训内容。“流动党校”送教下乡培训活动的具体内容分为规定学习内容和个性化学习内容。

一是规定学习内容:规定学习内容是“流动党校”送教下乡培训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的必学课程。所选课题必须为镇党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并入选课题库的课题。重点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础理论、党员权利与义务、政策法规、时事政治、科普知识、农村经济发展等内容。

二是个性化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内容是在“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中,各村党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的自选课程。内容包括制约本地科学发展的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如何增强致富本领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实用技术等内容。各村也可根据各村实际特点,自行拟定个性化学习课题。

3、培训地点:各村远程教育站点会议室、农村创业示范服务基地等。

三、活动要求

1、组建“流动党校”。依托镇党委政府、相关部门、退休干部、乡土人才密切配合,充分整合师资力量,建立“流动党校”,深入各村进行集中授课或巡回宣讲。镇党委成立“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党委组织室,授课教师以镇内德高望重知名人士为主,同时整合各有关站所、涉农部门等教育资源,聘请镇退休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乡土人才等,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师资队伍。成立“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组织室,充分发挥各村“三委”、大学生“村官”、“千促”工作组、“扶贫”工作组及远教站点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2、确定培训专题。镇党委组织室根据农村党员教育培训重点和远程教育集中学习培训内容等拟定教学计划和培训重点,“流动党校”办公室要根据教学计划和培训重点,制定每季度培训专题,确定规定学习内容和个性化学习内容的专题名称、主要内容和主讲人等,下发给各村委会,培训前1周进行预告。各村委会也可结合各村实际情况,自主设计个性化学习内容,上报镇组织办公室,由镇组织办公室安排相关培训事项。对培训专题的选择要紧密联系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精心选择培训内容,突出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3、规范培训程序及台账管理。镇“流动党校”每季度初制定开展学习培训的培训专题,下发给各村。各村要根据镇 “流动党校”下发的每季度培训专题的课题内容,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流动党校”送教下乡工作计划,确定具体的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及培训对象,上报镇组织办公室。镇组织办公室按照各村的培训计划,联系协调镇“流动党校”教师进行授课。同时,要建立“流动党校”培训档案,做到台账记录详实、归档规范有序,确保培训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4、灵活培训方式。在时间安排上,各村委会要结合自身需求和农时节令,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在培训方式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大村单独授课,小村联合授课或片区集中授课的形式,整合远程教育的学习培训,以集中学习培训为主,现场辅导和个性化学习为辅的培训方式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因需施教,确保“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5、落实培训资金。镇“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各项费用支出统一由镇党委负责。

四、组织领导

镇党委成立“流动党校”送教上门活动领导小组。

镇“流动党校”送教上门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组织室。“流动党校”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处理日常事务。

各村委会要把“流动党校”送教上门活动作为基层组织提升年及“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及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真正把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做深、做实、做细。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教育培训活动,既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的有益尝试,也是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各村委会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务求实效。要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活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等载体,切实履行好指导和组织实施党员教育培训的职责,逐步形成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2、加强督促检查。镇党委将把此项工作作为各村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各村党建工作和年度目标考核工作中。镇党委将定期对各村“流动党校”送教下乡活动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培训档案记录情况进行检查,掌握工作动态,加强督查指导。对于培训工作进展缓慢、参训人数较少、次数不达标的村委会,将通报批评和追究相关责任。

第9篇:送教下乡心得体会范文

2006―2010年,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合作项目致力于探索“县级教师支持服务体系”,2007年考察世界银行在罗马尼亚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后,在中国西部七省八县试点“以导师制为依托的县级教师支持服务体系”。2010年,《县级教师支持服务体系评估标准》正式颁布,《导师工作实务手册》等导师选拔管理以及培训指导教材陆续开发出来。

中国县级教师支持服务体系所依托的理论、事实和假设是:县域内能够成长出持续有效的支持本地教师发展的专业队伍;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只要提供适切、持续的支持,每个教师都能胜任教育教学;儿童(学习者)永远比学科知识、教法和考试更重要;教师是负责任的学习者,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新挑战都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鲜活的专业知识大多数是缄默的、个性化和情境化的,通过规范培训是不可以传授的。

基于以上理论、事实和假设,我们形成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愿景(vision of TSS),即:每一个孩子都有好老师(Good teachers for every child);教师成长的每一步发展都得到帮助和扶持(Continuous support for every step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教师成长的沃土(Schools become more friendly for teachers’ development)。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和经验,以服务于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

一、“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介绍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对四川省和甘肃省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学校造成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当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加速在四川和甘肃受灾地区与学校中实现“重建更美好”的目标,保时捷(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全力资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教育部以及四川和甘肃两省的教育部门携手合作,在四川省青川县和苍溪县、甘肃省西和县和平凉市崆峒区建立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实现即时的、现场的教师培训与教学指导,提供触手可及的图书、体育器材和教具,以及包括学校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和环境卫生教育在内的主题教育,切实提高四个县(区)的教师培训水平及500所项目学校的教育质量。

“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是指将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理念扩展到地震灾区提供支持,并着眼于偏远农村学校。从2012年开始,教师支持服务体系扩展到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即云南省景洪市和腾冲县。

该项目自2009年12月启动,至2015年3月结束,历时5年,覆盖4个项目县的全部小学和教学点578所,受益学生达130 000多名,教师8 000余名,培养155名县级导师,最终形成《项目实施纪实》《导师工作实务手册》《我与METRU的故事》《导师培训的百宝箱》《我与行动研究》等多本书籍。该项目的实施,给学校带来更好的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得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二、“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的实施过程

“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以导师制为依托,建立国家、省、县、学校四级联动的技术支持体系,通过部级专家和省级专家对县级导师的实地指导和培训,提高县级导师队伍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县级导师对项目学校教师的培训与指导,使项目校的教师了解现阶段的需求,使自身专业技能得到发展,实现有质量的教学,最终让学生获得有质量的教育,实现全面发展。

在四级联动的导师团队中,县级导师是该模式的核心。导师既是教师,又是全面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专业人员,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指导教师。县级导师到校的主要工作方式包括:咨询、分析、观察、示范与指导及反思和总结。(1)咨询,也叫诊断,主要是导师询问教师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了解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需求和学校改进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在咨询或诊断时,并不是导师带着资源到学校给教师“看病”,而是带着他们的生长点和另外一批有生长点的人,通过咨询、讨论的方式发现教师的“闪光点”以及专业发展的“短板”,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2)分析,主要是指导师和一线教师一起分析、讨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时所遇到的问题。通过现场听课、与学校教师集体备课的方式,开发课堂教学改进指导建议书,通过文字或影像记录教学改进典型案例。(3)观察,主要是观察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校园文化和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在课堂观察时,导师会收集学校和学生的基本数据,记录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在走访学校后给予分析和总结,以便改进来校指导方法。(4)示范与指导,即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共同准备一节课,由导师上示范课。示范课并非表演课,而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引起反思,共同成长。(5)反思和总结,即导师与学校教师就近期的发展和进步反思和了解问题是否已被解决,确定下次来校指导的时间和主题。

正如一位县级导师的描述,“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即“移动播种梦想”的项目,该项目通过建立县级教师资源中心,让县级导师作为“资源人”随车携带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信息,传播丰富、有效的教学和教师培训经验。

三、“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导师指导模式

经过5年的探索,项目团队形成若干经验,其中之二便是:县―乡两级导师指导模式和县―校导师对口支持模式。

1. 县―乡两级导师指导模式

这种模式比较适宜于学校数量多、分布较为分散的地区,设有学区一级学校行政管理机构。其工作方式是:(1)组建县级导师团队,同时在每个学区组建学区(区级)导师团队。(2)县级导师团队支持各个学区的中心校以及部分学区的薄弱教学点或村级小学,同时承担培训和指导学区一级导师团队,记录并传播各个学区的典型经验和好的做法。(3)学区导师团队,依托本学区的中心校,建立学区教师支持中心,为本学区内的所有学校提供支持,与本学区的常规教研和培训工作相整合。

2. 县―校导师对口支持模式

该模式适宜于学校数量少、分布集中的地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所有学校。工作方式是:(1)县级导师团队,按照学校集中分布特征,分为若干小组,组内成员均衡考虑其所在机构、性别、年龄和学科背景,每组负责一个片区内的所有学校。(2)每个导师小组内,各个成员分别负责片区内的几所学校。(3)导师小组提前与所负责片区的各所学校沟通,了解需求,并制订走访工作计划,定期走访学校,开展各项活动。

四、导师制与送教下乡的比较

“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依托的导师制资源,与传统意义上的送教下乡相比,从工作范围、工作重点、工作方式、工作建制和队伍特征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见表1)。

第一,工作范围方面。送教下乡一般是以学科培训为主,如某门课程的培训或者是某个环节或教学方法的培训,培训内容和范围比较单一。但是导师制覆盖更多方面的内容,不但有教师学科指导,还包括学生阅读、安全教育、防灾教育、学校文化、教师心理问题等方面。相比于送教下乡,导师制涉及的工作范围较广。

第二,工作重点方面。送教下乡是以课堂为主,培训师将课堂送到现场,活动范围仅限于教室内部。但是导师制覆盖课堂内外,包括体育包、音乐包、图书包的使用,学校食堂和校园环境的布置及学校与社区的联系等。导师会多方面地对项目学校进行指导。

第三,工作方式方面。一般而言,送教下乡是将优质的课程资源甚至是高不可攀、望而生畏的课程资源教给一线教师。但导师制中的导师作为一个移动的“资源人”,不仅具有送教下乡所需要的示范功能,更要进行咨询、分析、观察、支持和反思。所以,导师并非简单的送教下乡和城乡交流。

第四,工作建制方面。送教下乡虽然也是经常性的,但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导师制是建制化的,包括导师的资格、选拔和工作规范。例如,各县为导师配备导师工作补贴,制定并实行导师工作管理手册、到校指导登记表等相对健全的制度

文本。

第五,队伍特征方面。送教下乡的培训队伍大多由优秀教师组成,但导师制中的导师则是一支通过特别训练、具有敬业精神、服务于一线教师的专业人才队伍。可见,导师不仅是教师,更是能够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五、“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实施5年以来,围绕团队建设、资源开发、模式创新、重心下移等方面,探索出在受地震影响地区依托导师制建立的县级教师支持服务体系。这种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多方参与为核心策略的项目实施方式,在各级导师培训和学校现场指导中传递和提供给教师的不仅是多样的教学方法、适切的专业支持,更有在培训和教研活动中充分参与的机会。

该项目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可推广性,且已影响我国教育决策和政策制定。如2015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的《“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明确提出“实施送教下乡培训和教师网络研修,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形成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

对于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设想和建议。

第一,在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可以在运行机制和机构设置及导师配置方面做些工作。在运行机制和机构设置方面,以导师制为依托的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机构重心已经下移到县和乡镇。但以现有的培训部门设置和运行机制来看,虽然各个县有教研室、进修学校、电教馆等部门,但这些部门的职能是不是把水浇到底部、浇到根上,以及需要配置多少人来支撑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以往的一些教师培训远离农村教师生活和工作经验,如介绍其他国家教师专业发展经验、北京名校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等,这些都没有把水浇到根上。所以,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机构建设的地点以及职能厘清,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探索。在导师配置方面,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人员,我们称之为“导师”,主要是指这一群体的人员配备情况。例如,如何配置全县专业人员与一般教师之间的比例,如何统筹、融通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电教中心等机构的人员协同支持乡村教师支持服务的建设与实施。再如,这一专门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人员的身份是兼职还是专职,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又如,这一专业人员是否需要划分不同的级别或等级,以形成一个趋于完善的建制。

第二,在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专业化和制度化方面,如何保证这一项目的持续发展,培养更多实用性人才,是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所依托导师制而建立的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能够进入教育部的政策文件,应该是该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步。但乡村教师支持服务的专业化与制度化方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例如,导师培训是否可以作为职前教育的一部分,通过高等院校开设相关课程,或授予一定的文凭、学历,以获得专业人员的从业资格,更好地、持续地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做把水浇在根部的人。

第三,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由于与其他大规模的教师培训的“正规军”不同,导师制是灵活的、日常的、常规的“游击队”。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尤其是导师制,就相当于“全科医生”,它从工作范围、工作重点、工作方式、工作建制和队伍特征等方面都有别于普通的教师培训。而且,导师制和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并非针对某一门具体的学科,而是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及学校的综合发展。并且,导师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具有专业养成精神、多方面技能和良好情感情操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引领者,是为广大教师树立榜样的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