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云的谚语范文

关于云的谚语精选(九篇)

关于云的谚语

第1篇:关于云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气象;谚语;浅谈

走进气象行业的大门已经35年,记得刚刚迈进的大门瞬间,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中年人带着墨镜正在四处观望,我带着好奇的心理走近这个中年人,师傅您再看什么?只见他一边指着天上的云,一边用浑厚的声音答道:“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由此我与气象结下了不解之缘。

气象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仔细观察风、云、雷、电、雨、雪、冰、霜、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中,不停地思索总结它们活动的规律,以简明概括的语言,准确生动的形象,描绘它们的千变万化,寻找预测它们的来龙去脉,人民群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积聚下来的宝贵经验。

说到气象谚语,就会想到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等气象谚语就是学了他的文章后使我铭刻不忘,还是学了他的物候学,使我们对民间口口相传的物象、天象等气象谚语有了科学而形象地了解。

我的师傅就是一个结合本地区特点善于观天察地的气象观测者。他积累了满肚子的气象谚语:什么“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叫”;什么“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什么“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今日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等等气象谚语,在当地人称“小神仙”,许多气象谚语我就是从师父那里听来的,并在我多年的气象业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雨”的谚语,人们不免会想起“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2012年7月21日的特大暴雨,全区平均降雨量176.4毫米,最大降雨量在龙泉镇408.9毫米,门头沟气象站降雨量305.2毫米,突破该区气象历史记录。本次降水印证了“先雨后雷雨必大”的谚语。21日上午9点开始,“先雨后雷雨必大”,到22日夜间04点结束连续地倾泻了一场特大暴雨。

关于“云”的谚语,有“天早云下山,饭后天大晴”;“日出东边白,雨停云消散”等等,意思是说,如果早晨东边云层开裂,天脚白里透光,天顶开,有雾气,都是天气晴好的征兆。 又有“朝怕南云涨,晚怕北云堆”;“清早起海云,风雨霎时临”等等, 是说,早晨东南方灰黑云层势如海潮汹涌而来,或大清早就有对流云出现,都是坏天气的征兆。“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等等谚语在实际地面观测中得到了印证。又如“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是指在日出和日落前后的天边,有时会出现五彩缤纷的霞。日出前后在东方天空看到的霞称早霞,日落前后在西方天空看到的霞称晚霞。

霞是由于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当空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时,其色彩愈显著。如果有云层,云块也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日出前后若出现鲜红的朝霞,说明大气中的水汽已经很多,而且云层已经从西方开始侵入本地区,预示天气将要转雨的征兆。若出现大红色、金黄色的晚霞,表示在我们西边的上游地区天气已经转晴或云层已经裂开,阳光才能穿过来形成晚霞,预示笼罩在本地上空的云雨即将东移,天气就要转晴。又如“天上鱼鳞天 ,无雨风也颠 ”,在蔚蓝色的天空,有时可看到排列整齐紧密,似鱼鳞或球状细小云块组成的云片或云层,常排列成行或成群,很像轻风吹过水面引起的小波纹,这种云在气象学上叫卷积云。卷积云一般出现在五千米以上的高空,形成后维持时间很短。出现这种云,表明本地上空将有低压槽移近,天气将由好转坏。因此卷积云的出现,一般是由晴天向阴雨天气转换的时候。而“天上鱼鳞天,无雨风也颠”,就是风雨来临的前兆,一般一两天内就会有风雨来临。 其他如“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 有雨山戴帽 无雨云拦腰 ”等等,都隐含着气象科学道理在其中。

如今我已经从事气象工作35年,对气象谚语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缘,并对气象谚语进一步加以总结上升到理论知识来认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气象谚语是劳动人民群众观察地理自然、风土人情,观察风、云、雷、电、日、月、星、辰后的总结。它语言生动形象、简明扼要、贴近生活、易懂易记,说起来琅琅上口;集中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展示了人民群众的想象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体智慧结晶之一。学习、运用气象谚语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第2篇:关于云的谚语范文

日落乌云涨后面一句是半夜听雨响。是描述天气的谚语,意思是太阳下山时,西边有云发展过来,天气要变坏,很快会下起雨来,适用于春秋两季。因为春秋两季,高空多吹偏西风,天气系统多自西向东移动,日落时云层上涨,说明西边的坏天气系统已经开始侵入到本地,所以很快会下雨。

天气谚语又称农谚,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各种有关天气变化的俗语。天气谚语基本上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天气谚语基本上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口述与笔记的历史充满韵文、轶事与谚语来指示明日天气是天朗气清还是风雨飘移。不论是要耕种的农民,贸易的商贾还是其他人,能否预知明日的天气已是成败的关键。在水银晴雨表发明以前,收集任何有关天气的预测数据均是极为困难的。尽管有如天气棒般可提供湿度变化预测的工具,但最可靠的预测天气的方法仍是人类的经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关于云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谚语;文化;翻译

引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

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

(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

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

英谚:1、out of sight,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烦。

2、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

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downy lips make thoughtless slips.

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roundabouts.

英谚:1、aeeidents will happen in the best-regu-lated families.

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2、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

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

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汉谚: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 long as green hills remains,there'll never be a shortage of firewood,

2、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better bethe head 0fadogthanthetail of alion.

英谚:1、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知足者常乐。

三、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

由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一内容的谚语,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因此谚语的翻译需灵活处理。一般来说,谚语的翻译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同义谚语借用法

同义谚语借用法就是运用相同意思的谚语相互翻译的方法。虽然英语与汉语在语言习惯、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但是在某些谚语无论内容、形式都有相似之处,其中运用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也大致相同,且表达的意义也相同。对这些谚语采用同义谚语借用法,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汉谚:1、一次被火烧,二次避火苗。

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

2、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英谚:1、like begets like.龙生龙,凤生凤。

2、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

(二)直译法

采取直译法翻译谚语,指在翻译时尽量保持源语谚语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把原来的内容、形式、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保留形象,努力减少翻译中的损失。张培基在《习语汉译英研究》中指出直译法的重要性,“由于一国语言中的习语最能集中反映该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各种特点,民族色彩很浓,习语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

汉谚:1、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it is easy to dodge a spear in the open.but hard to guard against an arrow shot from hiding.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fire on the city hall brings disaster to the fish in the moat.

英谚:1、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

2、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 bread.

有半块面包总比没有好。

(三)意译法

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有一部分谚语无法进行直译。这部分谚语一般没有很强的比喻,或者根本没有比喻,且这类谚语的特点是寓意较深且隐含于较浅显的字面下,带有浓厚民族色彩且多来源于历史典故,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原文的形式了,而应选用意译法表达出来。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灵活地传达原意,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汉谚: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由于译文读者不了解该谚语的背景,无法理解它的直译“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who could have suggest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2、天有不测风云。

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天有不测风云”,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无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一目了然了。

类似的,在英语当中也有很多只宜意译的谚语,如: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不宜直译成“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

(四)直译和意译兼用

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在文化传承、语言结构、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直译或意译不能达到目的,因此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采用直译保留原文比喻形象,兼用意译作适当补充,不给读者造成错误联想。

对一些喻在言外的汉语谚语可以采用这种翻译方法,例如:一个碗不响,两个碗丁当。one bowl is quiet,two bowls make a row.(译文中的前半句采用直译法,后半句中的“丁当”意译为吵架,不仅弥补了直译的不足,将含义译出,而且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样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以翻译为:sima zhao's intent is known to all.the villain's desire is obvious.

四、英汉谚语互译时需注意的“三化”

(一)民族化

谚语和本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时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社会习惯,而且要了解译人(书面语)语的社会习惯、生活习俗等文化背景。千万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翻译原文,也就是说不能用含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谚语去译英语谚语,反之亦然。

下面这个例子都是有欠考虑的,译文充满了异国文化色彩,让读者感到啼笑皆非。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译文1:until qing fu is done away with.the cri-sis in the state 0f lu will not be over,译文2:therewill always be trouble until he who stirs it up is re-moved.

分析:如果读者不了解这句汉语谚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们看到译文1就会大惑不解。庆父是鲁庄公的弟弟,庆父不死,鲁国的祸乱就平息不了,比喻不除掉罪魁祸首,就不会有安宁。所以还是选择译文2比较好,因为把这句汉语谚语的寓意翻译出来了,读者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口语化

谚语在语体上非常接近日常口语,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谚语翻译时要注意口语化。

汉谚:少见多怪。试比较两种译文:wonder is the daughter of ignorance,(口语化)seeing little is the cause of amazement.(书面语)

英谚: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试比较两种译文:是豹改不了斑纹,是狗改不了吃屎。(口语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书面语)

(三)艺术化

谚语翻译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一要注意用词的精练,二要注意上下两句的对仗,尽量使译文具有韵律又押韵,通俗易懂。

汉谚:酒后吐真言。wine in,wit out,看菜吃饭,量体裁衣。fit the appetite to the dishes and the dress to the figure.

英谚:men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不要译为“人也许会相见,可是山头却不会。”)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knows no what is sweet.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不要译为“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苦味道的人是不知道什么叫甜味的。”)

第4篇:关于云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范成大;诗歌;农谚;农业生产

范成大被钱钟书赞许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其诗歌对故乡吴中农业生产习俗关注尤多,诗中所载的吴中农谚不仅对当时吴中的农业生产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今天农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就此,笔者通过研读范成大诗歌并参考相关史料对其做一探析。

1 上巳蛙鸣无水灾

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其四云:“湔裙水满绿萍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诗下注解说:“吴下以上巳蛙鸣,则知无水灾”。而《清嘉录・田鸡报》中记载:“……并载唐人诗云‘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以此推之,可见这一农谚至少在唐代已出现。另据《清嘉录・田鸡报》中载:“(三月)三日,农民听蛙声于午前后,以卜丰稔,谓之田鸡报。谚云:“田鸡叫拉午时前,大年在高田。田鸡叫拉午时后,低田弗要愁。” 《中国岁时节令辞典》“田鸡报”条的解释是:“田鸡报,旧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流行于江南地区。指在清明时节,以田鸡(青蛙)的叫声来预兆旱涝丰歉,谓午前叫则涝,高处的田地丰收,午后叫则旱,低处的田地丰收。”但《清嘉录》中说上巳听蛙鸣是为了“卜丰稔”,而非“卜丰歉”,“稔”是庄稼成熟的意思,又引申为丰收,且上巳蛙鸣是不易出现的,《吴郡岁华纪丽》中载:“谚云:‘三月三日,虾蟆禁口难开。’言不易鸣也。”若能听到蛙鸣,当是丰年之兆。显然,“卜丰稔”应是预卜丰收的程度。因此,更合理的解释应是:蛙鸣在午时前,则高田肯定有个理想的大收成,若蛙鸣出现在午后,不仅高田会有大丰收,低田的丰收肯定也不成问题。这与 “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相较,逻辑是吻合的。

2 甲子无云万事宜

农家以甲子日晴为佳兆,谚云: “秋雨甲子,禾头生耳。” 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其六云:“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在吴中,秋天甲子日有无雨不仅能预知谷物的生长状态,而且与其他农事也息息相关。首先是稻谷的收割需要晴朗的天气,范诗《秋日田园杂兴》其八云:“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可推断吴中收割后的晴朗天气是很难得的,所以吴农才不眠不休连夜打谷。而打谷之后,也需要一段晴朗天气将谷物晒干,以便入库贮藏。因而诗人才说“甲子无云万事宜”。

3 “秋孛鹿,损万斛”

范成大《秋雷叹》中写道:’”立秋之雷损万斛,吴侬记此占年。……讼风未整复占雷,助魃为妖天更酷。”序文中又言:“吴谚云‘秋孛鹿,损万斛。’”孛鹿,即雷鸣,《清嘉录》中又称“毂碌”。斛,粮食量具,万斛为虚指,极言谷物之多。即秋日雷鸣,则秋收时节谷物产量大减,损失惨重。吴中这一农谚至清代依然在沿用,《清嘉录・秋毂碌收秕谷》中载:“立秋日雷鸣,主稻秀不实。谚云‘秋毂碌,收秕谷。’”这里具体解释了谷物产量大减的具体原因是“稻秀不实”,即稻谷长成了秕谷。

4 麦秀寒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二云:“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麦秀寒,即麦子结穗后忽积雨变冷。杨万里的《初夏三绝句》(二)中对此也有描述:“麦黄秧碧百家衣,已热犹寒四月时。”这一农谚一直沿用到后代,《吴郡岁华纪丽・麦秀寒》中载:“麦天气润,候断霜雪,忽阴雨做寒,重御棉服,江乡人谓之麦秀寒。”其还援引元代陆泳的《吴下田家志》诗:“四月麦秀寒,五月温和暖。”这便衍生了一个问题:范、杨的诗句都力证麦秀寒的时间是五月份,而陆泳诗却说在四月,这就矛盾了,留意到《吴郡岁华纪丽・麦秀寒》中后面的记载:“……故里谚有云:‘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喧麻要雨,采桑村女望晴干’。……初夏时犹寒暖不均也。”则麦秀寒的时间其实应从四月份跨到五月份。

5 “朝霞不出门”与“星月照湿土”

吴农预卜短时天气也有丰富的经验。范成大诗《晓发飞乌,晨霞满天,少顷大雨。吴谚云“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 验之信然,戏纪其事》云:“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今晨日未出,晓气散如绮。心疑雨再作,眼转云四起。我岂知天道,吴农谚云尔。”[5]除了预知当日天气,范成大另一首诗还记述吴中农谚预测次日天气的情况。《没冰铺晚晴月出,晓复大雨,上漏下湿,不堪其忧》云:“晚色熹微暖似薰,儿童欢喜走相闻。无端星月照湿土,依旧山川生雨云。”[6]诗人自注道:“吴谚曰‘星月照湿土,明朝依旧雨。’”可见吴农对短时天气变化规律的掌握有多熟稔。

参考文献

[1] (清)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56页。

[2] (清)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56页。

[3] 乔继堂、朱瑞平主编:《中国岁时节令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第 241 页。

[4] (清)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第85页

第5篇:关于云的谚语范文

[论文摘要] 本文基于日语谚语的语体风格及其翻译原则对ことわざ的汉译处理进行探讨和思考,并对几个现行汉译版本的译案提出商榷。

[Key words] Japanese proverb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surface semantics, proverb translation principle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ways of translation from Japanese proverb into consideration based on theproverb style and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also discusses several translations of Japanese proverbs in some translatedChinese versions.

日谚汉译,即ことわざ的汉译处理显然不同于其他语体的翻译。对谚语翻译质量孰优孰劣的品评,其着眼点不在于过于直译或偏于意译。必须加以说明的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日本的ことわざ与汉语中相应的谚语并不绝对等值,其涵盖面更广。日语的ことわざ范畴包括了谚语、成语、俗语和民间俚语。考虑到日本语传统的分类习惯,亦顾及拙作行文上的方便,姑且将ことわざ统称为谚语,亦将ことわざ的汉译处理简称为谚译。既然是谚译,作为译者就不能不考虑ことわざ本身独特的语体文格以及基于该语体风格所应遵循的翻译原则——个ことわざ经翻译处理之后所提供给读者的汉语译文,必须使读者能从中获得他所熟悉的谚语的感觉并领略谚语所特有的魅力。

请看下面这三个ことわざ:

马は马づれ 牛は牛づれ

木は木 金は金

昨日は昨日 今日は今日

若不考虑谚语特定的语体风格,仅就一般的翻译而论,这三个句子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信眼望去,即可脱口道来,那不就是

———

马跟着马,牛跟着牛。

木头是木头,金子是金子。

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

但且慢,当我们基于谚译的原则对译辞加以斟酌的时候,想必就不会如此轻率地下笔。思量再三,恐怕还是顺理成章地将其译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丁是丁,卯是卯。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何以见得?道理其实浅显。作为一种特定的语体,人们从谚语中获得的并非仅是字面意义所提供的信息,而是隐藏在表层语义背后的社会现象、历史经验、人生哲理或生活本质。构成谚语的字面意义仅仅是一种信息转义的载体,它往往语带双关,深有寓意。人们其实是借助其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发某一令人深省的哲理罢了。显然没有必要囿于其表层语义而在那儿刨根究底。当我们说“黄鼠狼给鸡拜年”的时候,不见得有谁真的相信动物世界有此趣闻。同样的,日语中一个“猿も木から落ちる”的ことわざ,想必也不会让哪一个日本人提出质疑——猴子何曾从树上掉下过?

恰恰是谚语的特定语体风格,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丁是丁,卯是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三个译案获得人们的认同。不考虑语体风格,仅就字面来看,这三个译案显然与原文相去甚远;不考虑语体风格,甚至说不清楚“马は马づれ牛は牛づれ”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两者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当我们认同谚译的原则,不是从一般的译文而是从严格意义上的译谚这一角度来审视的时候,想来就会欣然接受这些译文。

遗憾的是,我们所说的这个谚译原则并没有始终不渝地被贯彻在ことわざ的汉译实践中。就面世的几个ことわざ的汉译版本看,译文处理不当的现象屡见不鲜。笔者以为,日谚汉译的败笔在很大的程度上其实应当归咎于译者没能遵循谚译的基本原则。鉴于篇幅所限,拙文不可能把散见于诸汉译版本中笔者认为不妥的译案全部罗列出来,这里仅从笔者案头现有的四个不同的汉译版本中各摘录一个,与读者一起剖析。

马瘦せて 毛长し/马瘦毛长

《简明日汉成语辞典》

我が粪は臭くなし/自屎不嫌臭〉

《日中ことわざ对照集》

おぼれるものはわらをつかむ/落水者

攀草求生

《日汉成语俗语词典》

内股膏药/随弯就弯,随直就直

《日汉成语谚语词典》

这四个ことわざ的汉语译文不妥在何处呢?

第一,作为谚语的译文,它们没能使读者获得其所熟悉的谚语的感觉。谚语那种语言风趣、意味隽永的神韵在这些译文中皆无从觅见。就谚语的标准而言,这些译文很难让人苟同,因为它们既不符合汉谚的规范,也没有还谚语之本色。

第二,可谓语焉不详。就其字面意思所提供的信息,人们很难明白这几个ことわざ究竟喻指何事。即使是通晓日、汉双语的读者,对照原文也会陷入茫然的境地,更不要说不谙日语的单语读者。“马瘦毛长”为哪般?何谓“自屎不嫌臭”?“落水者攀草求生”的寓意何在?何以会有“随弯就弯,随直就直”?真是令人如堕入云山雾海,不知所云。不客气地讲,如此谚译等于白译,亦等于没译。

第三,就译文的文字看,实有生造杜撰之嫌。译者不是尽可能从既有的汉谚辞库中潜心搜寻可与之对号入座的汉谚辞条,而是望文生义,食洋不化。他所造出的译文,不免给人一种晦涩和不自然的感觉。至于像“自屎不嫌臭”这等粗俗、不堪入目的文字,读来更易遭人嫌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败笔,如前所述,恰恰是译者忽视了ことわざ这一语体的独特风格,将谚译与一般意义的翻译混淆在一起。就“马瘦せて毛长し”、“我が粪は臭くなし”、“おぼれるものはわらをつかむ”这三个ことわざ的译案来看,译者只译了表层语义而没能道出ことわざ的个中真谛。显而易见,译者囿于字面意思的诠释,是在释字而非释义。至于“内股膏药”的译文,尽管看似别具一格,但何谓“随弯就弯,随直就直”?读来亦让人莫名其妙。

总之,这些ことわざ的汉语译文,怎么看怎么不像谚语。人们品尝不出其谚语的味道,更不要说对其喻指的事理心领神会。说它们是谚译又怎能叫人心悦诚服?

对这几个ことわざ笔者冒昧地作如下的改译,以就教于广大同行。

马粪せて毛长し/人穷志短

我が粪は臭くなし/敝帚自珍

おぼれるものはわらをつかむ/

病笃乱投医

内股膏药/墙头草,顺风倒

当然我们应当承认,中日两国语言生长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之上,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也有所差异。因此,日谚汉译时,未必都有意思贴切的现成汉谚可与之相对应。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允许译者“妙笔生花”地创造新谚。作为译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就翻译艺术的创造性而言,他在ことわざ的汉译上所拥有的自由是极为有限的。他应致力的首先是要从现有的汉谚辞库中悉心筛选可用的辞条。即使条件允许译者匠心独运,那也必须遵循谚译的原则,使其别出心裁的译文,从句法结构到遣词用字都接近或符合汉谚风格。唯有如此,才算得上是名符其实的谚译。

参考文献

(1)曲礼贤、张文华,《简明日汉成语辞典》,北京:知识出版社, 1982年。

(2)金丸邦三,《日中ことわざ对照集》,东京:燎原书店, 1983年。

(3)姚文化,《日汉成语俗语词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

第6篇:关于云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 英语 汉语 谚语 社会功用

一、谚语的科学认识功用

汉、英语中很多谚语反映人在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其中有关气象、农业等自然现象的谚语,都有相当的科学认识功用。

1.有关气象的谚语

如汉语谚语:

近山多雨,沿海多风。

早上红云雨不停,傍晚红云会天晴。

重阳无雨一冬晴。

早晨有雾,晌午晒布。

一日春霜十日晴。

这些气象谚语总结了人们对气象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象的科学知识。英语中也有有关气象的谚语,举例如下:

Winter thunder summer hunger.

冬天打雷,夏天挨饿。

A blustering night,a fair day.

夜晚刮大风,白天好天气。

下面的三条谚语都是说明英国的天气情况:

An English summer,three hot days and a thunderstorm.

英国的夏天有三天大热,还有一场暴风雨。

April weather,rain and shine both together.

四月的天气,晴雨共存。

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

三月来如猛狮,去如羔羊。(这条谚语意思是三月初风雨交加,三月底风和日丽。)

2.有关农业的谚语

农谚比气象谚更多,汉语中的农谚尤其多。中国以农立国,农谚反映农民的生产经验,其中相当一部分符合科学原理。例如,汉语中关于冬耕的谚语有:

冬耕耕的深,庄家可生根。

田要冬耕,儿要亲生。

冬耕深一寸,害虫无处存。

这些谚语积农民多年的耕作经验,有科学道理。冬耕好处甚多,所以第二条谚语把冬耕和亲儿子相提并论,可见农民是多么重视冬耕。

汉语农谚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涉及耕作、土壤、病虫害、肥料等,面广意深。下面举一部分例子:

保土必先保水,治土必先治山。

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

紧拉鱼,慢拉虾。

英语中的农谚比汉语中的要少一些,但也反映了农民的经验,并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如:

April showers bring forth May flowers.

四月的阵雨带来五月盛开的花。

A snow year,a rich year.

有雪的一年,丰收的一年。

Dry August and warm does harvest no harm.

八月干燥温暖不影响丰收。

从这些谚语看出,农业和时间、气候关系密切。汉谚多以节气与农业挂钩,每个节气是半个月,英语农谚中则以月份与农业联系。不管是时间还是气候都与地理因素有关,所以农谚反映的是经验,两地不能套用。当然,也有一些谚语反映的是共同的一般的经验,两种语言谚语可相对应。

汉:瑞雪兆丰年

英:A snow year,a rich year.

(有雪的一年,丰收的一年。)

汉: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

英:He that sows good seed,shall reap good corn.

(播良种的人收好谷。)

谚语中所反映的科学认识只是经验的结晶。所以不能当做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认识。但它们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功用,可供学习和参考。

二、谚语的教育警策功用

谚语是反映集体经验且流传很广的固定语句,引用谚语往往比一般说理具有教育效果。汉语谚语中蕴含着很多积极内容,对人有教育警策作用。现举例比较如下:

(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条谚语前后两部分分别于两条英语谚语相对应:

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

好的药味道苦。

Good counsel does no harm.

好的建议没有坏处。

中国人鼓励青少年从小奋发向上时,往往引用谚语: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英语中也有意思相近的谚语:

Good boys who to their books apply,will all be great men by and by.

用功读书的好孩子,长大会成为大人物。

当劝导人要虚心,不要骄傲时,中国人常引用谚语:

(4)满招损,谦受益。

(5)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表达这一意思的英语谚语有:

Humility often gains more than pride.

谦逊常常比骄傲得意收获的更多。

两种语言中有一些劝导别人爱惜时间努力工作的谚语。这些谚语简洁、明确,让人乐用不疲,反映了时间的宝贵及潜在价值。汉语中有名谚: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英语谚语也有:

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Life is a shuttle.人身如梭。

劝人努力的谚语有: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英谚则说:

With time and patience the leaf of the mulberry becomes satin.

这一系列谚语都有很大的教育警策作用,指导人们爱惜时间,珍惜生命,努力工作,取得成绩。谚语的教育警策功用无处不在,学校、家庭、社会,凡有人类交际的地方,谚语都发挥着它的功能。

三、谚语的文学描绘功能

谚语经过人民群众的耳口相传和文学巨匠的加工提炼,不仅内容充实,而且语言形式优美,许多谚语还源自文学名著或民间口头文学,所以具有很高的文学描绘功用。英语谚语: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此谚出自雪莱的《西风颂》。这个设问句蕴含深刻、寓意巧妙,已被汉语借用。巴金就曾在其作品中引用此谚,展示人类的希望。

谚语能唱能吟,常见于诗词之中。宋朝强幼安《唐子西风录》中写到:“诗疏不可不阅,诗材最多,其载谚语,如:‘络纬鸣,懒妇惊’之类,尤宜入诗。”谚语本身就有诗意,又能引起诗人灵感,而且是现成的语句,所以很宜入诗。另外,诗中的佳言妙语被经常引用,也会转化为谚语。汉语中有一条常用的谚语: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就出自唐代罗泌的《路史记》,此句在宋代诗词中就常被引用。

且同千里送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苏轼《以土物寄少游诗》)

千里鹅毛意不轻。(黄庭坚《谢陈适用惠纸诗》

来自诗词的谚语很多,这些谚语又会被诗人和作家引用,可见谚语的文学描绘功能是很强的。现举来自诗词的谚语:

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杜甫)

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李后主)

这些谚语都来自诗词,但使用时以作为群体的经验结晶。由于有诗词的背景,更易广泛流传,为人喜闻乐见。

诗和谚语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英国,从中世纪起就有诗人围绕谚语来写诗。有一位诗人写下了下面的诗:

So many heads,so many wits:nay,nay

We see many heads and no wits,some day.

有多少脑袋,就有多少智慧。

显然这位诗人对英语谚语:So many heads,so many wits.(有多少脑袋,就有多少智慧。)

所含的意思持否定态度。这种情况,中国也有,鲁迅对汉语谚语“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也提出过质疑。他认为“这乃是压迫者们的格言,教人要奉公,安分,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而被压迫者是不算数的”(《鲁迅全集》4卷,414页)。

从这些例子可以进一步看出,诗歌和谚语是互通的。使用谚语时,有时可以改而用之。使用谚语在考虑语言规范性的前提下,为了交际和表达思想的需要,可以创造性地使用。

四、谚语的社会实践功用

谚语的社会实践功用很广泛,从个人的座右铭到社会群体的交往,无不使用谚语,发挥其社会实践功用。现代社会商业经济发达,广告成为应用语言的媒介。广告语言不仅要求简短上口、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还要寓意深刻。因此谚语在这一领域有用武之地。其它领域谚语使用的功用大同小异,可以举一反三。另外,从司空见惯的谚语中引发新意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广告效果。例如一家日本航空公司为了强调头等舱膳食丰富,把谚语: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对一个人来说是肉,对另一个人来说是毒药。

改为:One man’s sushi is another man’s steak.

对一个人来说是寿司,对另一个人来说是牛排。

如果广告词中包含产品的名称,又借助谚语的韵律和知名度,那么一条谚语就会是一则给人深刻印象的广告,让人们记住其产品。我们来看看可口可乐公司设计的广告:

All roads lead by Coca-cola signs.(1929)

条条道路通到可口可乐招牌前。

这则广告显然是以谚语: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为基础的。

汉语谚语应用于广告时,也可加以改造。但改造的方法与英语不尽相同。例如活用谚语:

百闻不如一见。

于是产生的各种广告词:

百闻不如一尝。(健力宝饮料广告)

百闻不如一件。(羊绒衫广告)

百闻不如一键。(计算机广告)

在发挥谚语的社会实践功用时,可以适当改变谚语形式,灵活使用谚语。但谚语毕竟是约定成俗的固定句子,滥改会影响语言的规范性,所以应用谚语时一定要慎重。

参考文献:

[1]王德春.新惯用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第7篇:关于云的谚语范文

1、晏雨不晴。

2、透雨无霜。

3、六月雨千遍。

4、十里不同天。

5、久雨必久旱。

6、阴雨天无夜露。

7、久雨必有久晴。

8、雨后疾雷易晴。

9、朝虹雨,夕虹晴。

10、鸡鸣雨,下不长。

11、投瞑雨,天卖晴。

12、开门雨,关门睛。

13、落滴起泡定阵雨。

14、饭时雨,下四指。

15、雨洒中,一场空。

16、雨洒尘,饿死人。

17、阴雨猛晴雷雨见。

18、雨后露水必久晴。

19、雨后露水天转晴。

20、雨后寒,雨绵绵。

21、蚂蚁搬家要下雨。

22、早晨下雨,一天晴。

23、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24、早雨天晴,晚雨难晴。

25、雨声发喘,河水涨满。

26、淋了伏头,下到伏尾。

27、久雨久晴,久晴久雨。

28、久雨夜晴,明日雨淋。

29、西南阵,单过也落三寸。

30、久雨条云,明日见天晴。

31、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3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3、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

34、雨打鸡啼卯,雨伞不离手。

35、早雨睛一日,晚雨到天明。

36、开门雨涟涟,晴朗在午前。

37、雨打早五更,雨伞不用撑。

38、久雨见天星,明朝雨更猛。

39、雨生蛋,落到明朝吃过饭。

40、有雨西风晴,无雨西风雨。

41、雨落无小风,晴干无大风。

42、雨天伴鸡叫,不晴也天晓。

43、沤雨起大风,雨止天转晴。

44、沤雨起大风,天气在转晴。

45、沤雨怕天毫,虫害怕飘雨。

46、连日雨蒙蒙,必定起狂风。

47、久雨有雾晴,久晴有雾雨。

48、久雨必久晴,久晴必久雨。

49、久雨见晴天,明日雨更欢。

50、久雨忽见晴,大雨快来临。

更多热门文章:

1.2015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雨水

2.2015年二十四节气谚语之雨水

3.关于雨水的农谚【二十四节气】

4.有关雨水与农业的谚语

5.雨水节气的谚语

6.小学二年级雨水节气谚语

7.二十四节气谚语:关于雨水

8.关于雨水的谚语

第8篇:关于云的谚语范文

【天气谚语】

风是流动着的大气,大气就是我们俗称的空气。风有从北方来的,有从南方来的,也有从别的方向来的。因为各方面的地理属性不一致,所以不同来历的风有它多样的特性。有冷风,也有热风;有干风,也有湿风。沙漠吹来的风,挟带着沙尘;海面来的风,就含有更多的水汽。因此,我们在不同的风里面,就有不同的感觉,可以看到不同的天空景象。更进一步的,如果两种不同的风碰头,就极易发生冲突,这时就可以看到天气突变的现象。

风是最容易觉察的现象,所以关于风的谚语很多。

*四季东风是雨娘。(湖南)

*东风是个精,不下也要阴。(湖北枣阳)

温带区域和它的北面--就是约在30°N的地方--的雨水,主要是由于气旋带来的。气旋的行动,老是自西向东的,在它的前部,盛行着东北风、东风或东南风。故气旋将到的时候,风向必定偏东的。所以东风可以看做气旋将来的预兆。因为气旋是一种风暴,是温带区域下雨的主要因子,所以我们看到吹东风,使知是雨天的先兆。

*东风四季睛,只怕东风起响声。(江苏南京)

*偏东风吹得紧要落雨。(上海)

*东风急,备斗笠。(湖北)

*东风急,备斗笠,风急云起,愈急必雨。(《田家五行》论风)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东风是不一定下雨的,东风大了,倒是可怕的。东风既然很小,那末,这般气流,必定从很近的地方来的,也许就是本地的气流。它的一切性质,必定和本地环境是一致的,所以天气是难得变坏的。但是,如果东风很有劲,这表示气旋前部的东风,是远方来的气流,将有气流的不连续面-锋面来本地活动,所以天气要变了。

*东南风,燥松松。(江苏江阴)

*五月南风遭大水,六月南风海也枯。(浙江、广东)

*五月南风赶水龙;六月南风星夜干。(广东)

*春南风,雨咚咚;夏南风,一场空。(江苏、无锡、湖北钟祥)

*六月西南天皓洁。(江苏无锡)

*六月起南风,十冲干九冲。(湖北)

“天皓洁”指天气睛好;“冲”指山冲,“十冲干九冲”意思是十个山冲就干掉九个,旱情十分严重。

这是流行在东南沿海各省的夏季天气谚语。东南风是从海洋来的,为什么又会干燥起来呢?我们知道,雨水的下降,一方面固然要有凝雨的物质--水蒸汽;同时,还要有使这些水蒸汽变成云雨的条件。这个条件,在东南平原地区的夏季,就要靠热力的对流作用或两支不同方向来的气流之间的锋面活动。

热力对流的发生是由于地面特别热,地面层空气因热胀冷缩的道理而向上升腾,这样把地面的水汽带到高空变冷而行云致雨的。但是如果风力太大,地面空气流动得太快,就不可能集中在地面受到强热的作用,也就不可能使地面水蒸汽上升。还有在单纯的东南风中,由于它发源地的高空下沉作用,往往有高空反比低空暖的现象;这样,地面的空气就难于上升了。所以东南风里虽然有很多水蒸汽,但还是不可能行云致雨的。夏天没有云雨,自然天气很热了。

其次,讲到锋面活动。锋面是两支不同气流的冲突地带。一支气流比较冷重,另一支气流比较轻暖,这两支气流相遇,轻暖的只有上升。于是,就把地面水蒸汽带到高空去而行云致雨了。现在地面,只有一支东南风,表明并无其它偏北气流来与它发生冲突而形成锋面,所以水汽便不能上升而发生云雨了。

*东北风,雨太公。(《田家五行》论风)

天气的谚语大全-阅读

东北风是发源于北方洋面的、或发源于北方洋面而掠过长程洋面而来的气流,所含水蒸汽自然没有东南风多;但是,因为它是冷气流,下面接触了南方的、比较热的洋面或陆面,使它里面发生上冷下暖的现象,造成对流作用。于是,地面的水蒸汽,就给它带到高空而发生云雨了。再加上,气旋前方必然是东北风活动的场所,因此,又出现了锋面降水。

*春东风,雨祖宗。(江苏常州)

*春东风,雨潺潺。(广东)

这两句谚语的意思是:春天吹东风,是坏天气的前兆。这是因为,一方面春天地面强有力地增暖。另一方面暖空气逐渐活跃,大陆上气压逐渐降低,反气旋东移入海。在反气旋的尾部就会出现东风。这些东风流到比较暖的陆地上,就造成了下暖上冷的现象。这时空气层是不稳定的,易发生上升对流运动,所以极有可能产生降水。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广西贵县)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九日睛。(湖北武昌)

第9篇:关于云的谚语范文

关于物象的谚语:1、 大榕树冬不落叶 兆春寒

2、 猪衔草 寒潮到

3、 狗泡水 天将雨

4、 鸡晒翅 天将雨

5、 蜜蜂迟归 雨来风吹

6、 蚯蚓封洞 有大雨

7、 星星,明天会是大太阳。

8、 云层厚,要下雨。

9、 既出太阳又下雨、公鸡登高报晓、海鸟向大海飞去、鸟雀高飞、鸽子傍晚咕咕叫。

10、 山腰有卷云,天气晴。

11、 烟往上飘时晴天,横散时下雨。

12、 海水起大浪(起风)。

13、 燕子低飞 天将雨

14、 燕子窝垫草多 雨水多

15、 群雁南飞天将冷 群雁北飞天将暖

16、 蚂蚁搬家 天将雨

17、 天顶出有半节彩虹,要做防台敢能成。

18、 二八乱穿衣:二月春天后母面,八月秋老虎。

19、 前冬不穿靴,后冬冷死人。

20、 罩雾罩不开,戴笠仔幪棕簑。

物象看天象的谚语:1、 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冬雾雪。

2、 春雷十日寒。

3、 有雨亮四边,无雨顶上光。

4、 下雨走大街,台风走小巷。

5、 先下牛毛无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6、 雨来雪,不停歇。

7、 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连天。

8、 早晚冷,中午热,下雨半个月。

9、 有雨山戴帽,无雨河起罩。

10、 雨不歇:顶看初三,下看十八。

11、 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

12、 大雨无雨,明年旱。

13、 立春落雨至清明。

14、 乌鸦在天空中叫、白天乌鸦抢窝、麻雀成群在屋檐下、蝙蝠成群在角落、蟑螂特别多、蜻蜓低飞、燕子低飞、蚱蜢在地上跳、蛇钻出洞来、蚂蚁回巢、蜘蛛停在网中心不动、牛羊找乾地躺下来、鸟兽成群结队、水中的鱼无缘无故一直跳、多飞机云、乌云。

15、 雾气升山顶,将有倾盆大雨;雾气散大地,无风且无雨。

16、 乌云接日头,天亮闹稠稠。

17、 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18、 乌头风,白头雨。

19、 江猪(乌云)过河(天河),大雨滂沱。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