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业统计工作总结范文

物业统计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物业统计工作总结

第1篇:物业统计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总量减排;环境统计;二氧化硫

abstract: through compare with vertical kiln environment of an enterprise that area under one’s jurisdiction close down this result of calculation and total amount, sulfur dioxide of emission is it arrange sulfur dioxide new result that increment checks and calculates to reduce in counting, sketch the total amount and reduce and arrange the close relation counted with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total amount is reduced and arranged ; the environment is counted ; sulfur dioxide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节能减排这项约束性指标,地方政府把节能减排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相继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节能减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完成上级政府下发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目标和减排任务,其中环保部门主要负责污染减排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委《关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和第50号《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水泥立窑生产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而控制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是实现二氧化硫总量减排的关键,立窑水泥生产线被政策性关停。下面就关停水泥厂简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与环境统计之间的联系。

1环境统计中二氧化硫污染物的计算方法

1.1用排放系数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以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的数据为例,计算二氧化硫排放量,2008年环境统计报表中水泥产量为12.87万t。

(1)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3)

=水泥产量(t)×5 605÷10 000

=12.87×5 605÷10 000=72 136万标m3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水泥产量(t)×2

=12.87×10 000×2=257 000 kg=257 t

1.2实际监测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2008年第一季度华辉水泥有限公司监测报告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 529 1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7.46 kg/h,第二季度华辉水泥有限公司监测报告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1 485 n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6.27 kg/h,两季度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3 388 n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6.865 kg/h,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工作时间为3 900 h。

(1)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3)=23 388×3 900÷10 000=9 121。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6.865×3 900=26 774 kg=27 t。

1.3产排污系数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第七分册3111水泥制造业产排污系数表续3,产品名称为水泥,原料名称为钙、硅铝铁质原料,工艺名称为立窑,规模等级为≥10万t ——水泥/年,末端治理技术名称为直排,全硫含量少于1的情况下,窑炉的工业废气量的排污系数为2 644 m3/t ——熟料,二氧化硫的排污系数为0.234 kg/t ——熟料,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环境统计水泥产量为12.87万t。

(1)工业废气排放量(m3)=12.87×10 000×2644=34 028万m3。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12.87×10 000×0.234=34 028=30 116 kg=30 t。

对比以上三种计算方法,华辉水泥有限公司同一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存在较大的差别,实际监测法和产排污系数两种方法计算出的二氧化硫结果较接近,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出的结果相差较大。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2001年9月编写的《环境统计报表填报指南》的要求,以上三种方法都属于“三废”排放统计计算的基本方法,作为基层统计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但应遵循使用经环保局监测站认定的监测数据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须再与使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对照验证,如与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偏大,应以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为依据进行调整,尤其是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计算一定要以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验证。

2总量减排中二氧化硫新增削减量的核算

作为一间结构减排的企业,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由基础性准备工作、数据核查验证工作、总量审核工作三部份组成。也就是说,我们基层环保部门在完成了该企业的取缔关停文件、供电部门下发的停电通知或出具的断电证明,关停照片等相关验证文件及用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核算的基础性工作后,环保部各督查中心根据上报的资料,抽查验证该企业关停和二氧化硫新增削减量计算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并将经审核认定后的核算结果及其主要参数的取值依据等上报国家环保部。根据国家环保部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中二氧化硫总量减排量的核算中规定结构调整新增二氧化硫削减量的核算原则中有“纳入上年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名录的企业,按环境统计排放量核算新增削减量,没有纳入上年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名录的企业,按排污系数法核算新增削减量”。以本辖区的高要市华辉水泥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2008年8月31日关闭,其2005年—2008年环境统计so2排放量分别为512 t、327 t、377 t、257 t,4年的环境统计数据都是采用排放系数法进行统计。2007年水泥产量为18.86万t,2008年水泥产量为12.87万t,按照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中的公式(3-34)核算,2008年我市上报so2减排量=(g上年-g当年)/g上年×e上年=(18.86-12.87)/18.86×377=120 t,国家环保部核查组核算减排量是以产排污系数计算,只认可减排39 t。

3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减排与环境统计的关系

各地“十一五”期间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种主要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管理,排放基数按2005年环境统计结果确定,并综合考虑各地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削减能力,也就是说,总量减排与环境统计是密切相关的,环境统计数据库是核算的基础,作为最基层的总量减排任务的制定是以环境统计为依据,国家环保部对于关停立窑水泥企业新增削减量按产量排污系数法及企业环境统计排放量进行折算。在2008年所属地区结构减排的立窑企业中,有60%的企业减排量的核算是重新以产排污系数来计算,40%的企业减排量的核算认可了环境统计的数据,核查组的核算说明中一部分因环统异常,用产排污系数计算,一部分经过资料核查,予以确认。鉴于国家政策,被关停的水泥企业既要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又须面对生存和债务偿还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政府方面要承受较大的税收损失,上级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市政府和企业以环境保护为重,下大决心关停了落后的水泥企业。对于减排企业的排污量,按照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的要求,不同的核查组有不同的核查结果,但基层的减排任务的制定是以环境统计为依据的,但减排结果又以其他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地方关停了计划中的所有落后产能企业,最终还是无法完成减排任务。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能否统一用一个标准,比如直接用关停水泥的生产能力来核算该企业的减排量,这样都是在同一平台上的。另外,最重要的是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制度,着力做好污染源排污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核定、统一公布。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2001年9月编写的《环境统计报表填报指南》

第2篇:物业统计工作总结范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主要污染物,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实施总量控制的两项污染物,即二氧化硫(SO2)和化学需氧量(COD)。

第三条统计调查按照属地原则进行。各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统计调查工作。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数据的汇总、审核和上报。统计、发展改革等部门负责提供主要污染物总量核算所需的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常住人口、煤炭消费量等社会统计数据。

第四条环境统计污染物排放总量包括工业源和生活源的排放量之和。工业源污染物排放量根据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的排放量和重点调查单位与非重点调查单位的排放比率推算。生活源污染物排放量根据城镇常住人口数、燃煤消费量等社会统计数据测算。

第五条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包括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排污申报登记范围内工业排放总量85%以上的工业企业、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以及单台容量20蒸吨以上燃煤(重油)锅炉使用单位。

重点调查单位筛选工作应在排污申报登记数据更新的基础上逐年进行,新增企业要及时纳入(包括试生产或已通过验收,事实排污超过1个月以上的企业均纳入统计范围),以保证重点调查数据能够反映污染物排放的总体趋势。

第六条重点调查单位污染物排放量可采用监测数据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进行计算。

监测数据法:主要适用于已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排污单位和污染物排放较稳定的单位排污量计算,具体按照《*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执行。

物料衡算法:主要适用于火电厂SO2排放量的测算。计算公式如下:燃料燃烧SO2排放量=燃料煤消费量×含硫率×0.8×2×(1-脱硫率)。

排放系数法:主要适用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造纸、金属冶炼、纺织等行业排污量的估算。具体排放系数按照国家规定和20*年全市环境统计口径取值。

以上三种方法中,优先采用监测数据法计算排放量。无监测数据或监测频次不足的污染源、未安装自动监测设备且不具备手工监测条件的污染源,应采用物料衡算法或排放系数法计算排放量。监测数据法计算的排放量数据必须与物料衡算法或排放系数法计算的排放量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如果数据相差较大,须分析原因;如果没有合理原因,按“取大数”的原则确定污染物排放量数据。

第七条非重点调查单位污染物排放量采取“比率估算”的方法推算,即按当年重点调查工业企业的排放总量变化情况(指与上年度相比,排放总量增加或减少的比率),等比或将比率略做调整,估算非重点调查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第八条生活源COD排放量计算公式为:

生活源COD排放量=城镇常住人口数×城镇生活COD产生系数×365-城镇污水处理厂去除的生活COD

其中,城镇生活COD产生系数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市实际情况统一确定。

生活源SO2排放量计算公式为:

生活源SO2排放量=生活及其他煤炭消费量×含硫率×0.8×2

第九条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统计管理办法》、《环境统计技术规定》、《全国环境统计数据审核办法》的要求执行。市、区(县)统计数据上报前,须由环保、统计、发展改革等部门组成联合会审小组,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和环境污染状况,共同对数据质量进行审核。

重点调查单位的环境统计数据由排污单位负责填报,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如发现问题应要求企业改正,企业应按规定重新填报。

第十条各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数据的核算与校正》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对环境统计年报快报数据进行核算,并用监测与监察系数对核算结果进行校正,核算结果与核算的主要参数一并上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核算方法,根据国家对本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定结果,对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数据进行复核。各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复核结果,对年报数据进行校核。

第3篇:物业统计工作总结范文

1实施物资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目前,信息技术已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然而覆盖煤矿企业的广度和深度还不足。例如:手工单据和账簿以及经验式管理等因素影响着企业物资仓储和计划等工作的精准度。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物资管理制度,提高统计信息量,建立有效的企业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能及时发现物资管理的漏洞,完善成本控制,提高效益。

(1)实施物资管理信息化是提升煤矿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对煤矿企业抓大放小和兼并重组的战略方针,以及随着煤炭市场价格一路飙升,煤炭产业形成了集团化、多元化、差异化、高附加值等趋势,一味压低价格冲出市场的竞争已经失去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煤矿企业管理必须与市场相融合,与市场需求相对应。必须遵循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要求,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符合生产力发展、监控监管完善、健康运转的机制[1]。这就必然要走信息化、数据化的科学管控模式。

(2)实施物资管理信息化是煤矿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供应科作为煤矿企业物资供给部门,保障和服务生产单位,其业务必定要走在精细化的前列。煤炭产业发展至今,虽然在装备、技术上高速发展,“采、掘、机、运、通”机械化程度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但由于资源型企业性质和长期粗放型企业管理模式,国有煤矿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缺乏精细化和科学性,一直被国外企业家称作“一流的设备,末流的管理”。推进科学的精细化管理是一项战略任务,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管事到管心,不断深化和创新的过程。在煤矿企业推行物资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带有前瞻性、实践性的工作。实行“归口管理、集中采购、统一储备和统一结算”的物资精细化管理体制,加强物资供应专业化管理的力度,才能促进物资供应管理水平及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2]。精细化管理的灵魂是“持续改进、不断创新”,通过对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运用以及不断创新,提高业务标准,用信息来管理、让数据说话,以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实现煤矿物资管理不断发展。

2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的建立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简单讲就是以物资为载体,依托计算机等平台,研发以智能化、数字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管理系统。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在于物资供应链的建立和管理。供应链中包含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委外加工、合同管理、运输管理、内部交易等模块,为企业提供全面的购销存管理[3]。如今煤矿企业,无论是独立的公司或是集团型企业,在同一产业链或供应链上的企业都面临一个新的趋势,那就是全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许多集团型企业往往包含多个业态,同时涉及供应链的多个环节,对它们的协同往往能够实现集团企业的集团管控,从而提升效率和竞争力[4]。

(1)供应商管理。供应商管理系统提供对供应商在一段时期内的质量、价格、交期、服务、可持续性的改进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为企业选择供应商提供量化的、科学的依据。

(2)采购管理。采购管理系统是以订单为核心,对采购过程中物流运动的各个环节及状态进行跟踪管理。其采购业务从计划、申请、订单、收货、质检、入库、收票到结算全过程的管理(图1)。通过与计划的集成,达到减少库存积压,保证供应的目的。提供对物资需求申请进行汇总平衡的功能,支持集采物资在需求公司、供货公司和集采公司进行多级平衡。通过供应商评估(事前)、价格管理(过程)、成本分析(事后)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

(3)销售管理。价格管理、销售订单、销售发货单、销售发票、销售结算、代垫费用单、渠道管理、销售统计分析8大功能组成了销售管理系统,与全面计划、DRP(分销资源计划)、库存、采购、财务紧密集成为一体的供销链中的一个环节。销售系统是以销售订单为核心,对销售过程在物流运动的各个环节及状态进行跟踪和管理。通过业务函数提取与销售业务相关的数据,这些函数通过组合可以形成复杂的函数,对配置在销售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点进行控制。

(4)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物资管理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库存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业务:基础设置、期初数据、入库业务、出库业务、库存调整、存量查询、账簿查询、储备分析、统计分析。信息化提供了完整的货位管理功能、辅计量解决方案、库存展望功能等。库存管理系统是基于对实物的收发管理。库存系统根据销售及采购,生产制造系统的出入库通知或备料计划,进行实物的出入库,并根据需要进行库位分配,批号管理。库存系统可以完成内部的移库、盘点、调拨、借入借出、报废、形态转换等业务,并将结果传递给存货核算系统,完成财务处理。

(5)运输管理。运输管理是物流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面向企业的储运部门,按订单交货计划,及时、准确、安全地将货物交付到目的地。根据发货单、销售出库单、调拨出库单、采购订单、运输申请单生成运输单,通过运输单和运费公式可以计算应收运费、应付运费。

(6)内部交易。内部交易管理是与销售、采购、库存、财务紧密集成为一体的供销链中的一个环节,以企业内部交易管理为中心,围绕调拨订单,对价格、发货、内部交易结算等进行有效管理,并结合供应链其他产品和应收应付等产品,实时反映企业管理业务以及提供内部交易报表,全面反映出企业内部公司之间的交易情况。基础设置、要货月计划、调拨申请、调拨订单及结算、内部交易查询等5大功能组成了内部交易管理系统,其中调拨订单是系统内部交易管理的重点,内部交易管理中所有的业务开展均围绕调拨订单进行。

(7)委外加工。委外加工系统通过处理生产制造系统形成的委外加工计划及手工输入的委外加工订单,以订单为主线,完成委外加工的发料,委外加工成品的验收入库及委外加工费的结算处理等业务。

(8)合同管理。合同管理的基础是合同,此文所述的合同包括采购合同、销售合同等,是用户与客户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合同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合同的录入、审核、生效、变更、冻结、终止、废止及查询统计等内容(图2)。合同管理对企业经济行为的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具有重要意义。

(9)供应链报表。供应链报表是最后各个部分汇总性报表,可以将月度、季度、年度等汇总,方便高效完成总结性材料工作。供应链报表包括采购、销售、库存报表。采购报表包括采购入库暂估余额表、委外加工入库暂估余额表、采购待开票数量查询、按供应商统计订单完成率统计表。销售报表包括销售订单执行汇总、销售出库执行汇总、销售发票执行汇总、应收汇总、销售订单执行明细、销售出库执行明细、销售发票执行明细、应收执行明细统计表。库存报表包括日结存表、转库单明细表、集团条码跟踪表、备料计划缺料分析表。值得注意的是,物资管理信息化是为达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一个过程,信息化是手段,运营是关键,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是核心。不能为片面追求信息系统的准确、信息的快速获得而忽视信息是为物资管理服务的。信息系统不是IT与经营管理的简单结合,而是这两者相互融合和创新的产物。

3应用效果

赵固一矿物资管理中心信息系统建设大致经历了自发、过渡、自觉3个阶段。这3个阶段的跨越发展,既受企业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影响,又缘起于企业对自身需求的不断认识。供应链、财务会计已经在物资信息系统平台上实现全程对接,平稳运行,整个业务流程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大大提高一线生产物资供应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为库存管理、财务凭证传递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1)彻底摆脱了笨重、繁杂的手工账,使仓储管理步入信息化阶段。原来手工账从入库、记账到月末和财务对账结账等,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准确度低,易出现错误。采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后,全部业务流程在计算机上完成,不管是同供应处对账、库管员的日常记账,还是同财务的对账结账等,各项工作均能准确快捷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实现了资源信息共享,能够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①实现与物资供应处资源信息共享。物资供应处可以实时掌握各矿库房调剂仓库动态,对积压物资进行及时调配。②实现与各区队的信息共享。区队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了解一级仓库的现存量,并根据现存量进行计划申报,减少计划申报的盲目性,避免重复上报的现象,提高计划申报的准确率。物资信息系统正式投运以来,赵固一矿实际储备资金总体呈逐月下降趋势,2011年1月实际库存资金高达3413.48万元,新系统试运行后,截至10月底,实际库存资金已降至2115.64万元。如此不但有效减少库存积压,降低生产成本,也加快了企业资金流通。③为内部市场化工作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物资信息系统中,实现供应链和内部市场化的对接,使各区队月末的材料消耗等可以在系统中直接提取数据,从而彻底摆脱了手工统计报表的繁重工作。④提高了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和便捷性。供应链的统计功能十分强大,各项统计工作均能在系统中完成,如库存明细账、出入库流水账、收发存汇总表、盘点表及各种物资的现存量等都能在系统中及时完成,物资编码、名称价格和供应处保持一致,数据的统计、处理、申报更准确。⑤实现财务凭证自动传递。原来财务科进行发票挂账时,需要进行手工录入生成挂账凭证,工作量大且容易出现错账。系统正式运行后,供应链和财务会计模块实现对接,供应链中的相关单据可自动传递至财务会计模块,财务人员可通过应付管理业务将相关入库单据自动生成挂账凭证,工作效率比以前手工处理方式明显提高,从而实现凭证制作的准确、及时、高效。

第4篇:物业统计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统计;职能;动态

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规律认识。对企业来说,统计工作是对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各种活动的整体总结,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规律,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的科学手段。统计是企业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其作为企业认识再生产过程及其规律的一种工具,企业统计工作是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随着公司管理对信息需求量越来越大,决策层对统计信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强,因此,做好本企业的统计工作不仅对于公司生产经营有重要的信息咨询与参考作用,而且对公司的战略决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主要职能

(1)建立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明确报送统计信息的要求。根据企业经营管理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把本企业的实际发展与企业主管部门以及政府统计部门的要求相结合,建立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并把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统计信息的要求,时间、内容和方式、统计责任。

(2)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综合统计部门负责审核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并且汇总这些信息;对于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进行收集、审核;搜集、分析对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本企业以外)。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主要完成两方面任务:对外报送各种统计报表与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3)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进行简单分析某一种信息(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进行综合分析多方面信息,如利用综合统计信息(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分析产销增减的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预测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可根据研究内容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但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其结果。

二、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谈到企业管理,企业管理者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运行中往往对统计的重要性有所忽视。

从企业本身而言,如果缺少科学的统计依据,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科学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现状与动态。如果一个企业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对于企业而言,这套制度就具有一定的作用。 它可以科学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及特定时期内的现状与动态性。从现状上看, 对于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以及企业的机构、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可以得到良好的体现;从动态性来看, 统计既可以反映企业的多方面的情况(如产品质量状况、科技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还可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结构上, 它反映企业的产业、产品、技术、质量结构等;在速度方面,它反映企业的速度、效益、效率,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从规模上看, 它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和营销规模等。

(2)科学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与质量特征。可通过对于反映事物的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来反映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信息。因此,统计信息有数量性与综合性两个鲜明的特点。事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下都可以透过数字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数量性是指通过数字来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以数字为统计和表现事物本质的依据有利于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大大增加了统计结果的可用性,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比如,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综合性是指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统计工作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以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利用统计信息对于事物的内在发展和外部联系都可以进行分析,比如,质量方面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因此,利用统计信息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对于企业而言,统计不仅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并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其他业务部门无法替代的的信息职能作用。对企业进行整体的把握和合理的规划的前提依据就是企业进行统计工作。统计不仅可以科学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现状与动态,还可以科学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与质量特征。如果一个企业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统计工作制度及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则有利于企业良好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对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产生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总之,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统计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集团公司的领导下,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好这项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三大职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田永祺. 论统计信息质量[ J] . 内蒙古财经学报, 1999( 2) : 91-92.

[2]李明.统计工作如何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J].经营管理者,2009(20).

[3]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4]刘颖.李新.企业统计在新经济中的改革[J].科技信息.2007.

[5]卢蓉.我国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9.

[6]毛春元.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应用的再认识.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 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10-17.

[7]肖文渊,陶正纲,张文丽.统计技术在饲料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05-06-30.

第5篇:物业统计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企业统计工作;统计制度;数据分析;决策意识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192-02

统计工作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搜集、汇总、计算和分析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数据即统计信息,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2、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

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1、能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还能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

2、能反映企业的规模,还能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

3、能反映企业的发展速度,还能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4、能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还能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5、能反映本企业的情况,还能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2)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3)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4)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5)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怎样才能在企业中开展高效、实用的统计工作,使统计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帮助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在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中做出正确的决定。而要达到上述目的,下面所说的几条则不可缺少:

首先,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对企业的统计工作应有足够的重视。应从思想和行动上体现出来的,这是企业做好统计工作的先决条件,重中之重,是企业一切统计工作的基础。

其次,建立健全企业统计制度,即用法制而非人治。所谓统计制度,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定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二是确定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

1、关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由计划部门负责。在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运行,统计数据由班组到车间。再到计划部门,计划部门汇总后再呈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附营业务统计、人员工资统计、基建技改统计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至少有三个弊端:(1)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2)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针对一些问题,我认为改革应从以下方面人手: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1、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2、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3、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

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第6篇:物业统计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第三方物流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而发展,是物流专业化的重要形式。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第三方物流,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与物流产业的水平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第三方物流知识因此也成为各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内容,特别是针对实践类的课程更是如此。开设这类实践课程的目的在于充分了解第三方物流的原理、操作,使学生掌握现代第三方物流管理的理论、发展趋势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务操作能力。为此,实践教学设计水平的提高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现结合我校的第三方物流实训平台对该类课程进行规划设计。

本文以北京络捷斯特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第三方物流系统作为设计背景,模拟第三方物流公司在物流运作全过程中的所有步骤。以期学生通过实践充分了解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的业务需求和特点及其核心运作和管理的目标——三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及其资源的调配与整合。

1.实训内容简介

模拟从物流信息系统初始化到整个物流业务活动结束的过程中,企业信息系统操作人员所进行的操作。主要包括下列几类岗位和系统模块,总计安排116 课时。

基础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员需进行系统初始化工作,在系统中输入企业的基础资料,包括站点、人员、车辆、库房、设备等信息。

客户管理商务人员——物流企业的商务部门主要负责项目客户的开发、谈判、签约和信息维护,要实现信息化,需在系统中维护客户合同信息、货品信息、计费标准应等。

供应商管理——分供方管理人员在系统中录入并维护分供方的信息;比如,车辆人员等

订单管理——客服人员在第三方物流系统中将订单管理作为一个单独模块。主要负责运营过程中与客户的沟通,接受客户指令转化为作业计划单,接受客户查询,处理突发事件等。

仓储作业管理——仓储管理员在系统中为每单作业计划(包括出库、入库、移库、盘点等)指定储位、作业设备和人力,以便指令人力进行准确操作,并在操作完成后向系统反馈实际操作结果。

运输管理和配送管理——运输和配送人员针对每笔运单指令,合理安排路由和运力,以求高效的完成运输和配送作业。同时信息管理员则应对运单进行签收、查询等,有时还需接受客户的查询。

商务结算——财务人员要审核服务合同中的价格条款,确认客户的计费标准,在运营中则需定期生成应收应付,统计作业量等。

综合实训——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实训练习。在实训基地中将实训岗位设为:客服(订单录入)、理货员、搬运工、保管员、分拣员、补货员、包装员、加工员、调度员、驾驶员等。

2.实训目标

该实训设计主要以国内外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JIT配送模式为核心模型,突出3PL企业面向其大型公司在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领域的服务模式。按照国际标准定义业务规范和操作流程,可以通过角色的定制分配,模拟商务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统计报表、商务结算、全球客户服务等核心业务环节的执行过程,让学生进行充分练习从客户需求、商务解析、货物入库、在库、出库、配送作业操作、车辆调度处理等流程的实际演练,理解物流各个环节的操作原理和逻辑关系。通过每个业务环节的过程演示,以加深用户对物流管理流程、系统设计思想和企业业务模式的理解。通过第三方物流的实训练习,学生可以理解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操作流程,熟练掌握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业务操作方法。通过实训演练,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员工和物流专业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各种资源和整个运输、仓储过程,实现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全面集成和统一管理。

3.实训系统功能

第三方物流系统是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实际的业务需求和特点,围绕三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运作的,其资源的调配与整合是该系统的核心运作和管理目标。通过第三方物流软件信息系统的应用,将物流网络与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实现信息流的高速与准确传递,保证企业快速反应与处理能力,利用资金流的管理与控制,提供系统内在推动力并提供经营分析和考核数据,通过分析与监控工具结合管理方法为物流体系资源配备提出依据并保证体系良性运作。第三方物流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基础信息管理、订单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商务结算管理、统计分析管理、客户网上服务管理。综合实现并能够满足整个第三方物流各个执行环节的业务运作和管理决策的需要,各系统能独立使用,又能集成使用。

第三方物流系统的各个子模块:

4.第三方物流实训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总体思路:本课程应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项目,包括订单处理、出入库作业、仓储管理、运输配送作业。让学生掌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般经营方式和服务内容。从订单的接收开始,以实物流程为主线,兼顾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处理,使系统使用者明晰的理清整个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流程。

5.实训技能岗位设置

6.课时和内容安排

总课时为116课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单个业务的模拟;第二阶段,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整个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的实训。

第一阶段: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各个业务模块进行模拟。了解系统的功能、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第二阶段:将实训学生分组,并分配不同角色模拟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业务运作,如在实训基地中,实训岗位可设为:系统管理员、客服(订单录入)、理货员、搬运工、保管员、分拣员、补货员、包装员、加工员、运输配送调度员、驾驶员。

课时安排一览表:

7.考核、评价

根据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管理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1、项目规划过程。2、实施过程; 3、是否具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对工作认真踏实, 一丝不苟; 采取的方法: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法。并选出完成任务最佳者, 并对能提出最佳方案者给予加分表扬。

8.实训总结

必要的实训总结,有利于改正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利于发现教学弊端,提升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主要应包括实训题目、实训过程描述、问题描述、解决方法描述等必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管红波.基于实践的物流实训课程设计[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1).

[2]刘晓晶,吴海燕.案例教学法与创新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

[3]丁红英.浅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1).

第7篇:物业统计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参与性 弹性总平面布置 竖向设计 管线综合设计统筹安排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general drawing transportation design requires high comprehensiveness, complexity and systematicness.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 gengeral drawing transportation design, and a systematic elaboration of the general layout, vertical design and pipeline layout design.

Key words: participation; elasticity; general layout; vertical design; pipeline layout design; overall arrangement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总图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厂址的选择,还需要对企业场地内部的各种建筑的布局、管道线路的敷设、交通线路及企业外部运输等进行总体布局和规划。作为总图运输设计人员,必须有全局的组织协调能力,需要有各种专业的知识,必须具备精良的技术业务。总图运输设计有很大的参与性,强调设计者和使用者共同操作的过程,设计过程基本上根据“设计一成果一评估一反馈一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的设计环进行,以开放、联系、共享、争执为其特点。总图运输设计很大的弹性,这里的“弹性”是指设计具有时空特性,包含企业总的进展方向;企业内用地形态的灵活性;企业进展作为一个过程所需要的超出某个规定期限的延续性;某个具体期限内企业进展在时间上的可调整性。弹性设计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性,使所设计的案例能承受外来影响(尤其是超过预测的影响),有一定的灵活性。工业企业的总图设计一般主要是以工艺流程为基础,设计是主要采用的是“量体裁衣”之法。如果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或是设备出现变动,就需要进行脱胎换骨的大手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时代的进展,工艺更新的速度将日益加快,进行总图运输设计的时候,更应该注重设计的“弹性”,提高设计的机动灵活性,增强其适应性,以适应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因此,企业在确保总体目标能够实现的前提下,对企业进展的信息进行收集,对企业进展中的各个因素进行预测,随时根据情况的进展,进行及时地反馈。作为总图运输专业,在工业企业工程设计中,对其它专业具有重要的支配制约作用,直接影响着其它专业的目标达成。

各专业在进行共同参与时,难免会相互影响,相互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因此,作为总图设计,必须进行综合调控,统筹安排,运筹帷幄,对各专业进行有效地协调。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总平面布置。总平面布置就是在确定厂址和工业企业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生产、使用、安全、卫生等要求,综合利用环境条件,合理地确定场地上所有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运输线路、工程管线、绿化和美化等设施的平面位置。说白了,总平面就是确定建构筑物的位置。总图运输设计时,应该先浅析探讨原始资料,在对单元布置进行设计,并进行统一调配。作为单元布置而言,它是优化总图平面设计的基础保障,有利于总平面设计的重大作用。不论是工艺流程设计、产品结构,还是对设备进行选用或对施工进行组织安排等各个方面,离不开总图设计的统一组织协调与制约,而物流是总平面布置的骨架,物流设计在联系着平面布置的结果,设计的是否合理,关键在于物流是否通畅,便捷,便于生产,它使总平面布置和运输系统紧密地结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次,就是竖向设计。通过竖向设计确定厂区内部地面的标高,满足道路交通及场地排水要求。在地形较平坦地区,竖向布置比较单一,基本上均采用平坡式布置,总平面布置可较为灵活,受竖向设计的制约有限。 在山区和地形高差较大地区建厂,自然地形千变万化,适宜于建厂的场地形状、范围及自然坡度大小不一,交通运输条件也各有不同。竖向设计多结合地形、地势及地质等自然条件,采取台阶式布置。台阶平面位置及台阶高度也因地形而异。此时,总平面设计就要充分考虑竖向设计因素,并根据所建工厂的生产性质、规模、车间组成及其工艺联系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研究确定。在平原地区为了满足排水的要求,道路上要人为地设置坡度,在山区为了满足建设和物流的要求,则需要进行平上以减少厂区坡度。平原地区竖向设计相对简单,主要的任务是确定各建构筑物的标高以及确定雨水口和明沟的位置提供给排水专业。山区建厂的竖向设计对项目投资有重大影响,既要充分考虑工艺路线短捷、物料流向明确流畅、公辅设施接近负荷中心,又要保证各台阶工段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为竖向设计提供指导性的思路。因此并不是把场地推平了就可以了,必须要考虑减少土方量.要考虑土方平衡,在场地较大的情况下,要结合总图布置设置合阶.将相互间物流联系不密切的区域分置二个台阶,以减少土方量。山区建厂的竖向设计也常常影响总图布置。由于场地平整势必产生填方区和挖方区,因此应尽量将荷载要求高的建构筑物布置在挖方区,如果无法满足,则应该对处于填方区的建构筑物进行地基处理。

竖向设计是为总图布置服务的,但通过合理的竖向设计,也能够改变总图布置,便之更加适合地形条件某些企业使用皮带输送机进行厂内物料的输送,如果将工艺起点设置在坡度上方,然后沿坡度向下进行物料输送,不仅工艺流程合理,也合理地利用了重力进行运输,起到节能的作用。

第8篇:物业统计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第三方物流

ASP B/S模式

随着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市场外部条件的变化,”第三方物流”(3PL,Third Party Logisitics)逐渐成为物流业目前主要的发展趋势。第三方物流,是指一种由与货物有关的发货和收货人之外的专业企业,即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物流活动的物流形态,承担货主企业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物流中包含的信息既包括伴随物流活动而产生的信息,也包括在物流以外发生的但对物流活动具有影响的信息。为了使得物流系统中各环之间能够相互衔接和高效运转,经济合理地组织送货、降低库存、有效的客户响应等,需要物流系统能够迅速、及时地传递和处理物流信息。因此,构建稳定性好、功能性强、易操作易维护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尤其重要。

1 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1.1系统特点

现代物流已经形成以计算机技术与物流技术为核心的,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提高了仓储管理、装卸搬运、采购定货、配送运输、定单处理的自动化,使得订装、运输、流通、加工实现一体化。企业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与物流企业进行交流和协作,并进行实时响应。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大型制造企业进行现代物流业务电子化管理和操作的平台和系统,具有下特征:

(1)高开放性。基于INTERNET技术,无时间空间限制;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无须分发,将系统维护工作量降到最低。

(2) 高适应性。可通过XML/EDI、WEB、E-MAIL、FAX、手机等多种沟通的渠道与第三方以及客户交换信息。

(3)高集成性。系统集成了运输系统、、GPS系统、仓储管理系统、以及其他贸易网站连接,形成流畅的供应链管理。

(4)高智能化。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对自动仓库、GPS系统、条形码识别等进行发送指令及实时监控。1.2系统设计目标

通过本系统,客户可以网上下达运输指令、仓库作业指令、配送指令,可以查询运价、库存报告、帐单统计,可以跟踪货物状态等;物流公司可以审核客户的各种指令,对陆、海、空、多式联运委托进行任务分发和业务操作,下达指令给运输和仓储联盟企业,全程跟踪货物状态,统计每票货业务费用,管理物流公司与客户、联盟企业往来帐目;联盟企业可以查询指令及与物流公司的往来帐目等。

2 系统设计方案

2.1 系统结构

在一般的物流系统中,物流活动产生的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一般都是随着物流的传递而逐级传递的。当物流系统中各环节之间不能直接相连时,信息传递就会出现延迟,从而导致物流系统反应速度的降低,一但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就有可能造成整个物流系统信息的堵塞。因此,系统采用总线型物流系统的结构,总线型结构的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是总线式传递的,任何企业和其它节点都可以自由访问和处理拥有相应权限的信息,如图1所示。

图1总线型物流系统结构(略)

利用Intranet/Internet技术,可以实现总线型物流系统的物流结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客户、商务网站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自身的服务器进行信息的和接收,实现物流系统信息的在线实时共享。

2.2 系统开发模式及技术

系统选用Microsoft Windows2000 Server、Windwos NT作为网络服务器;选用Windows2000自带的IIS 作为Web服务器;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 计算机语言采用Java、VB、Vbscript、Javascript、ASP技术等作为主要开发技术。

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三层B/S体系结构。系统的客户端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即可。相关人员通过览器来查询、增加、修改、删除数据,对信息进行管理。三层的B/S结构是从两层的B/S结构改进而来的。在两层的B/S 应用程序开发领域,微软公司的IIS/ASP以其强大的功能,良好的扩展能力,及与其它微软产品的一致性,迅速地流行起来。它能够快速开发出看上去非常专业的应用Web应用程序。但是,ASP有一个天生的缺点,就是ASP代码和HTML代码是混在一起的,当程序逻辑足够复杂时,.asp源文件非常长;而且,无论客户提出用户界面的改变,还是商业逻辑的改变,都需要对.asp文件进行改动,而商业逻辑的改变,很可能需要改动很多文件。

转贴于

三层结构划分为用户界面层,商业逻辑层,数据库层(如图2所示)。 用户界面层负责处理用户的输入和向用户的输出,但并不负责解释其含义,这一层通常用前端工具(VB,VC,ASP等)开发;商业逻辑层是上下两层的纽带,它建立实际的数据库连接,根据用户的请求生成SQL语句检索或更新数据库,并把结果返回给客户端,这一层通常以动态链接库的形式存在并注册到服务器的注册簿(Registry)中,它与客户端通讯的接口符合某一 特定的组件标准(如COM,CORBA),可以用任何支持这种标准的工具开发;数据库层负责实际的数据存储和检索。 有了这样的结构,上面的问题迎刃而解。

数据库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内容。ASP对数据库的连接有ODBC和OLE DB两种连接方式,ODBC对于SQL的存取使用了C语言接口,而OLE DB则是为COM (Component Object Model)而设计的。ASP采用OLE DB将会比ODBC的存取效率更高。因此,本系统采用与OLE DB连接方式。

图2 ASP应用三层结构(略)

3 系统软件设计

3.1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

对于物流企业,则是更多地突出作为物流系统中运输与仓储这两个最主要的功能环节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地位。系统分交易中心、调度中心、仓储中心、运输中心、货托中心、结算中心、财务统计中心、客户管理中心8个模块。

3.2 系统主要功能概要

① 交易中心:交易中心产生配送定单,送达至调度中心以进行整个配送过程;

② 调度中心:是配送系统的中心机构,是发送指令的单位,控制着仓储中心、运输中心以及货托中心的各项工作的运行。其调度管理包括有:通知仓储中心进行配货、核算运输费用、通知运输中心送货等。

③仓储中心:仓储中心包括有货源管理、库存管理和包装货物。负责配送中心的货物库存与发送的管理。

④ 运输中心:负责接受调度中心的运输指令,按照跟踪号的配送地址进行送货,还包括对运输中心自身资源(如车队与驾驶员)的管理。

⑤ 货托中心:负责除公路运输外的其它运输方式的委托运输。

⑥、结算中心:负责各项费用的网上结算。结算中心设有以下功能:企业开户、更新密码、忘记密码、存款、取款、合同结帐、配送结算、货托结算、明细帐查询和余额查询。

⑦、财务统计中心:对配送企业的所有财务帐目进行统计与查询。包含财务帐统计、配送费统计与仓库保管/费的统计。

⑧、客户管理中心:对配送企业的所有客户进行统计与管理。

4 结束语

利用三层B/S体系结构,用ASP、JAVA开发语言及数据库技术开发基于Web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能适应各种平台,系统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覃征等.网络企业管理[M]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第9篇:物业统计工作总结范文

一、普查工作目标

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建立国家与地方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促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掌握污染源的总体样本,为建立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环境统计调查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创造条件;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新的“*”环境统计平台。提高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尤其是基层环保部门的管理能力,健全各级环境统计、监测、监督和执法体系。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20*年12月31日。

时期资料:20*年度。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工业源。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

重点污染源范围是(1)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2)11个重污染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3)16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2.农业源。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源普查范围主要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针对谷物种植业、油料和豆类作物种植业、棉麻等种植业、蔬菜及花卉种植业、茶果类及中药材种植业的主要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牧业和渔业源普查范围是人工饲养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淡水及近海滩涂养殖场。

3.生活源。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城市市区、县城、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范围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等。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及用水排水情况等;

(2)产、排污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以城市(地区)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3)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具体是: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中还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

三、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国家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1.对工业源中占各省(区、市)污染物排放量65%的污染源、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并按照规定程序核定污染源排放量。

对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污量。

2.对农业源,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国的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3.对生活源,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普查步骤。

本次污染源普查采取“先行试点、再全面普查”的方式,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试点阶段(2006.10—20*.12):成立机构,落实经费,开展宣传,进行组织动员;制订普查方案和各类技术规范,编制普查表,开发相应的软件和数据库;组织普查试点;开展普查培训。

确定试点的原则:试点地区有条件和能力验证普查工作方案的操作性;试点地区有一定的区域分布代表性;试点地区有一定的产业结构和企业代表性。通过试点,验证排污系数和物料衡算方法,完善各项技术规范、普查表格及计算机软件。

2.全面普查阶段(2008.1—2008.12):对排污企业和单位进行清查,组织填报普查表,完成审核录入工作,建立污染源档案,省级进行审核验收等。2008年7月底前,省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将本地区污染源普查数据汇总,报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半年基本完成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审核和汇总。

3.总结阶段(2009.1—2009.7):建立全国污染源数据库,上报和普查数据,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

四、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

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

(二)组织机构。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环保总局,负责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主要职责是:

1.组织拟订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经普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2.拟订全国污染源普查行政法规,按程序报批准公布施行;

3.制订和组织实施全国污染源普查各阶段工作方案;

4.组织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传报道和培训;

5.对各省(区、市)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验收;

6.向普查领导小组提交普查报告,根据普查领导小组决定普查数据。

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设立行政区域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普查中,可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居民委员会、有关教育单位临时聘用部分普查员。

(三)部门分工。

普查工作在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分工协作。环保总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负责拟定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和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案,制订有关技术规范,组织普查工作试点和培训,负责污染源的监测,对普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结果,组织普查工作的验收。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参与编制和审议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各阶段工作方案,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督促检查地方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动本系统参与污染源普查工作,协调落实相关事项:

宣传部门负责组织污染源普查的新闻宣传工作,配合办好新闻会及有关宣传活动;

发展改革部门(经贸部门)配合做好工业源的普查及污染源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公安部门配合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普查及相关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财政部门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建设部门参与生活源普查,会同环保部门负责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场)普查;

农业部门、环保部门负责农业源的普查;

工商部门负责提供污染源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

环保部门负责工业源、生活源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的普查;

统计部门负责审定污染源普查表,参与普查总体方案设计,协同环保部门做好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

总后勤部负责按全国的统一要求组织军队、武警部队所属单位污染源和环保设施的普查。

(四)培训。

国家负责省、市(地)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和骨干以及各省级普查培训教师的培训。省、市(地)分级负责其余普查人员的培训。力争做到所有普查工作人员都经过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内容,普查范围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五)质量保证。

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专门的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文件,确定普查工作评价的标准,指导全国普查质量控制工作。

地方各级污染源普查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制定污染源普查各项技术规定,吸收相关行业或领域的专家参加,依托环保总局科技委员会和环境咨询委员会的专家,对污染源普查方案和重要技术规定进行评审和论证,确保污染源普查各项技术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和各省(区、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污染源普查数据的质量核查工作,在各主要环节,按一定比例抽样,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全国及各地区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的依据。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必须重新调查。

(六)宣传动员。

各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通知》要求,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为污染源普查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根据普查不同阶段宣传的重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策划,落实经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确保宣传效果。要突出主流新闻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一些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把宣传动员工作贯彻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

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重点调查产业活动单位应当设立污染源普查机构,负责本产业活动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其他各类法人单位应当指定相关人员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各有关单位应当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普查员。

五、普查经费

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各级人民政府均应将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中央财政安排经费主要用于: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和技术文件的制订,普查表格编制与印刷,软件及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宣传与培训,全国数据的汇总、加工与建档,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给予适当补助等。

地方经费按任务分工由各级财政部门安排,用于:各地普查方案制订,组织动员、培训,入户调查与现场监测,设备购置,数据录入、校核、加工、检查验收、总结、表彰等。省级财政要对财政较困难的市(地)县所需普查经费给予支持。

各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普查工作方案编制普查总体经费预算和分年度经费使用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作为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分别列入各相关部门的部门预算中,分年度按时拨付。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指导和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六、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