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材工业论文范文

建材工业论文精选(九篇)

建材工业论文

第1篇:建材工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从账户处理探讨建筑业“甲供材料”若干税收业务问题

 

所谓“甲供材料”就是建设方和施工方之间材料供应、管理和核算的一种方法,即建设单位在进行施工招投标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时,建设单位为甲方,合同中规定该工程项目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由甲方(建设方)统一购入,材料价款的结算按照实际的价格结算,数量按照甲方(建设方)调拨给乙方(施工单位)数量结算。

建筑业“甲供材料”(包工不包料的工程)由于材料入账单位与税法规定的纳税人的不一致,一直以来是税收管理的难点。在实务中尚有几个疑难业务问题需要甄别清楚。

有一个工程建设方与施工方约定:建筑劳务100万元经济论文,建设方自行采购材料97万元。双方的会计处理如下:

建设方 借:在建工程—建筑劳务 100

在建工程—材料 97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197

施工方 借: 银行存款 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5.91((100+97)×3%=5.91)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5.91

根据以上常见的建筑业务会计处理我们来分析几个税收业务问题。

一、营业税讨论。

1、计税依据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站。”

一般来讲包工不包料的工程,施工单位只就劳务费金额开票。但施工单位在纳税申报时,要按料工费全额纳税。而甲供材料的会计处理只反映在建设单位,而作为纳税人的施工企业账上没有甲供材料的金额反映。这个是税务管理上的一个难点,一般税务机关可以要求在开具建筑业发票或纳税时,必须由对方(建设单位)出具证明有无甲供材料行为以及相应的金额。目的是为防止施工单位仅就人工费和部分材料缴纳营业税。

根据国家关于工程造价的相关规定,在工程中,无论材料由谁提供,工程总造价包括全部的材料价款,且在工程总造价的核算中,所有的材料都要提税后计入工程总造价经济论文,即工程造价是含税价。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建筑项目实行的是项目经理负责制,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甲供材料部分金额对应的税金,也就是说合同总造价没有包括甲供材料部分金额对应的税金。税务机关要向施工公司征收甲供材料部分的营业税时,施工企业往往另再向建设单位收取。作为间接税的营业税税负具有可转嫁性决定了最终的营业税税收是由建设单位承担的。

基于此在实务中计征甲供材料营业税时需要把甲供材料部分金额换算为含税价格。换算公式:甲供材料部分金额计税营业额=甲供材料部分金额÷(1-营业税税率)。如:一个工程建筑劳务费100万元,甲供材料部分金额97万元(签订合同时双方没有把甲供材料部分金额对应的营业税算入合同总造价)。在纳税申报时应交营业税=【100+97÷(1-3%)】×3%=6万元,而不是(100+97)×3%=5.91万元,相应地,建筑劳务发票应该按照100+3=103万元开具,这样就把整个工程的全貌都反映了,也解决了双方的财务处理。

建设方 借:在建工程—建筑劳务 103

在建工程—材料97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200

施工方 借: 银行存款 103

贷:主营业务收入103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6((103+97)×3%=6)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6

如果不是这样处理,建筑劳务发票仍按100万元开具,对甲方单位来说,它的工程总造价总支出是200万元经济论文,但是入账的原始凭证只有197万元,不符合账户处理“账实相符”的客观性原则。

当然如果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已经考虑了甲供材料部分金额对应的税金,也就是说合同总造价包括甲供材料对应的税金,也就不需要再换算。

2、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问题。

营业税条例及细则没有直接提及甲供材料建筑方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40号)第十二条“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或者租赁业劳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条例所称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是指纳税人应税行为发生过程中或者完成后收取的款项。条例所称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为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的当天;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

根据新的营业税条例及实施细则,建筑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归纳如下:

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应税劳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如果合同规定了付款日期的经济论文,则不论届时是否收到款项,均以该日期确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这里需要区分,工程完工前实际收到的款项应按照实际收到的款项当天确定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工程完工后按照取得竣工结算单的当天确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按照结算总价减除实际已收到款项确定计税营业额。

通过以上的分析,甲供材料部分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可以理解为:甲方供料(除装饰劳务外)一定程度上等同于甲方付款,也应当按照甲方供料的日期确定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即如果合同约定供料日期的,按照合同约定日期确定;合同未明确供料日期或在未签订合同的情形下,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实际收到的供料日期。

如果建设单位的工程材料采购通过“工程物资”核算,则建设方购入材料“借:工程物资、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时,建筑业甲供材料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尚未可以确认;到工程领用物资“借:在建工程、贷:工程物资”时,可以确认建筑业甲供材料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二、一些地方小税种讨论。

1、城建税等随同营业税附征的地方税费。

缴纳了营业税的施工单位应该是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的缴纳人。由于一般的税收理论把随同“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征收的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也视同流转税经济论文,因而,如果实务中能够确认甲供材料部分金额是不含税的,也有必要考虑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的税负问题,相应的上文关于“甲供材料部分金额计税营业额=甲供材料部分金额÷(1-营业税税率)”的公式要进行修正。纳税人甲供材料部分金额计税营业额=甲供材料部分金额÷[1-营业税税率×(1+城建税税率+教育费附加费率) ]。

有的地方还开征其他的附加,也要一并考虑。如浙江省还有地方教育附加(征收率2%)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征收率1‰),上述公式还要进一步修正。纳税人甲供材料部分金额计税营业额=甲供材料部分金额÷[1-(营业税税率×(1+城建税税率+教育费附加征收率+地方教育附加费征收率)+水利资金征收率)]站。

前文所述工程假如位于浙江某县城。则对施工方来说,纳税人甲供材料部分金额计税营业额==97÷[1-(3%×(1+5%+2%+3%)+1‰)=97÷(1-3.4%)=100.4141。在纳税申报时应交营业税=[100+100.4141]×3%=6.012万元,城建税0.3,教育费附加0.18,地方教育附加费0.12,水利资金0.2。施工方应开具劳务发票金额100+(100.4141-97)=103.4141。双方的会计处理如下:

建设方 借:在建工程—建筑劳务 103.4141

在建工程—材料 97

贷:银行存款200.4141

施工方 借: 银行存款 103.4141

贷:主营业务收入103.4141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6.812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6.012

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0.3

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0.18

应交税费——应交地方教育附加费 0.12

应交税费——应交水利资金0.2

2、印花税

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及其施行细则相关规定,甲供材料部分金额的印花税征收问题很容易判断征收与否,只要在建筑合同中有甲供材料部分金额的涉及就可以按照规定征收。印花税暂行条例》印花税税目税率表:“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按承包金额万分之三贴花。”如果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没有涉及甲供材料金额,则对施工方甲供材料金额不涉及印花税经济论文,对施工方与建设方只征收承包金额的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印花税。甲供材料金额部分只有建设方涉及的采购环节的购销合同印花税问题。两者的适用税目与纳税人均是不同的,要注意区别。

三、企业所得税讨论。

1、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与否。

在企业所得税法里没有甲供材料征收的专门规定,笔者认为甲供材料部分金额不应征收企业所得税。理由为:其一,《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对施工单位来说没有甲供材料部分“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的收入,也就没有构成施工单位的应纳税所得额。其二,企业所得税法以及有关文件没有甲供材料部分金额并计应纳税所得额的特殊规定。其三,我们可以作一个假设,假设甲供材料对应的工程是包工包料,也就是说对应的甲供材料部分都是由施工单位购入的,那么这部分金额一方面作为施工单位的工程成本,另一方面作为施工单位的工程收入,两者的金额相同,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得数为零。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甲供材料部分金额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站。这是建筑业甲供材料部分金额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征收上的不同。

2、营业税及附加的税前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经济论文,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结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由于施工单位上交甲供材料部分对应的营业税金及附加没有相应的很明确收入,所以甲供材料部分对应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有必要进行分析。甲供材料部分对应的营业税金及附加是否是“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一些人是就根据这一条来否认甲供材料部分营业税金及附加在企业所得税前的扣除。其实,根据笔者上文营业税计税依据方面关于甲供材料含税与否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甲供材料部分对应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与施工单位取得收入的关系很是相关。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明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税金是指企业发生的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扣除的增值税以外的企业缴纳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在实务中准予扣除税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发生当期扣除;二是在发生当期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在以后各期分摊扣除。甲供材料部分的营业税及附加是施工企业实际缴纳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不难判断属于在发生当期扣除。

所以甲供材料部分的营业税税金及附加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关于准予扣除的相关规定,允许在计算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第2篇:建材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专业制图 “1+3”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85-01

建筑制图课程是一门技术和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不仅要求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读图和绘图的技能,读图技能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后面专业课的学习。在前期研究中笔者将建筑制图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划分为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土建设计常识、专业制图、计算机绘图和课程实训六个模块,具体内容见文献[1]。其中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土建设计常识为基础理论性质的教学内容,是读图的理论基础;专业制图模块是介绍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去读懂建筑专业图的关键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课程实训模块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平台。本文专门研究专业制图模块和课程实训模块下教学方法和思路。

1 建筑专业制图部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制图课程是建筑类学科学生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基础。而建筑专业制图部分(包括专业制图模块和课程实训模块)是整个课程内容的核心,也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读图方法和技巧的关键部分。但在现阶段建筑专业制图部分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仍旧按传统方式来授课,就是按教材内容,由前到后逐章逐节教授。对于专业制图部分,一般教材都按施工图的种类,分设成如下章节,包括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建筑装修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图。各章节是分别独立的系统,各章节都有独立的概述和背景介绍,因此,按章节授课势必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也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事实上,由于学时有限,教师的授课只能针对相对重点的知识讲授,忽略了许多细节知识点,造成课堂效率低。这样也容易导致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各章节的知识点,学习目标不明确,对重点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等问题。

第二,课程教材的内容与设计实践脱节。比如平面整体标注法,很多教材都没有介绍或介绍很少,而实际设计中绝大多数都采用此法标注。再比如国家规范不断更新,但教材却需要延迟数年后才能作出相应的修改,导致学生将来不能零距离就业。

2 关于“1+3”教学模式[2]

2.1 “1+3”教学模式

1--指基本工程实例,该实例要有代表性。3--指同基本工程实例紧密结合的教学三方面,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三方面。“1+3”教学模式是以基本工程实例为主线,围绕工程实例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材三方面,使之有机结合,从而构建出完善的教学模式。基本工程实例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它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紧密结合。

2.2 “1+3”教学模式的特点

首先,“1+3”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逆向原理,先选择实例,再使用任务分解法,建立新的教学顺序;其次,以实现基本工程实例的任务为驱动来完成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转化为任务驱动下的主动学习;再次,由于首先建立了基本工程实例形象,而且原本分散的理论知识被穿插在完整的基本工程实例中教授,这样就增强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另一方面,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例要解决的问题相对应,使得学生自动理解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由于学习驱动性大大增强,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而有趣,同时理论知识直接与实际问题相联系,也解决了学生在处理实问题时,无从下手的情况。

3 “1+3”模式下的建筑专业制图教学改革

根据建筑专业制图部分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笔者采用“1+3”教学模式的思路,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三方面作了具体的研究。

3.1 理论教学

(1)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例。第一,要求这个实例在校区内真实存在,或者通过计算机建模构造出工程实例的形象,该实例是可以看得见或摸得着的;第二,要求实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比如:可以选择框架结构的教学楼。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基本工程实例的工程形象。(2)提出任务。以实现该基本工程实例施工图的阅读和绘制作为任务,并将其分解,具体可以按施工图的种类分为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装修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图等,这恰与一般教材的各章节理论内容相对应,这样各个任务就与各章节理论相挂钩了。(3)针对提出的任务,教授理论。将理论知识的教授融于实例中,对于学生是为了完成工程实例的任务而学习理论内容。

3.2 实践教学

理论知识学习之后,需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设计了课程实训环节。课程实训环节也要紧紧围绕着基本工程实例而展开,具体实训任务可包括抄绘和补绘基本工程实例的各类图纸,还可单独选取楼梯部分,进行测绘楼梯平面图和补绘楼梯剖面图等实训练习。实训结束后,还要将所完成的实训任务与基本工程实例相比较。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是一个学习再思考的过程,能让学到的理论知识重新升华沉淀,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的读图能力逐渐提升,从而转化为一种职业技能。

3.3 教材建设

具有与基本工程实例配套的教材,是保证“1+3”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设计教材编写大纲时,应以基本工程实例为主线,以对基本工程实例提出的任务和问题为主要出发点,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来进行。在教材的具体编写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注意与建筑设计的实践相结合,比如采用最新的规范和平面整体表示法等方面;第二,注意结合本校专业设置方向和学生特点[3]。建议针对建筑专业制图部分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具有更新周期快,与实践紧密结合,针对性强的特点,所以更适合“1+3”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使用。

4 结语

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中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本文从“1+3”教学模式的思路出发,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三个方面对建筑专业制图部分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春柳,金喜平,李冰心,等.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职技高师土木工程制图教学——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25(4):67-70.

第3篇:建材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基于 会计工作过程 理实一体 高职基础会计教材 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根据十精神的要求,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加强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高职教育改革的步伐踏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道路上,一切工作的重心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而开展。

教材建设能促进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最重要的依据,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也决定了教师的教授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以教材为依据进行学习,掌握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教材传授知识和技能,体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只有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实际情况的教材,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载体和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培养和训练职业能力的入门课程。然而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存在一定缺陷。

1.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本科色彩较重

传统的高职会计基础会计教材建设,多数以本科教材为依据,按照本科传统学科体系和框架编写,往往注重理论知识介绍,轻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偏重于学科系统性的知识,忽视会计工作过程技能的操作性,达不到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2.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分裂

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分裂,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实训教材独立形成,自成体系,与理论教材无法配套,不能衔接,造成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步调不一致,不能达到融“教、学、做”为一体。

3.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础会计教材建设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他们大部分是为了评职称而参加教材编写,并且年轻教师大都从大学毕业直接到高等职业院校任教,没有工作过程和工作经验,对会计技能把握不准,要编写基础会计教材,缺少职业技能支撑;部分年轻教师对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和高职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知之较少,要编写基础会计教材,缺少高职理论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的建设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基础会计教材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实践训练为导向。会计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强调培养和训练会计职业能力。强调培养会计职业能力,就必须由校企合作共同对基础会计教材进行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建设,以“理实一体”为建设思路,开发出适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教材。

1.以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以“工学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时,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基础会计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依据,以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进行编写,从而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即规范会计,夯实基础会计教材的实践性,达到与会计工作过程零距离的目的。

2.以“理实一体”为建设思路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指出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强调会计职业能力训练。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建设基础会计教材,学生通过工作达到学习的目的,并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这就要求开发建设“理实一体”的基础会计教材,进行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整合,达到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的有机融合,以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需要,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学生会计职业综合能力。

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在基础会计教材建设中,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依靠企业中的会计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建设。这样开发建设的基础会计教材的实训案例和内容真正来源于社会实际工作,才能与会计工作相融合,才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田家富,邹丹.高职会计专业教材改革的路径选择[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6).

[2]陆晓艳.基于工作过程谈高职会计教材改革[J].考试周刊,2011,(69).

第4篇:建材工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对当前职业教育中“建筑材料”课程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指出了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如下课程建设的措施:精编教材;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应用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方法创新等。

建筑材料是建筑物的基本组成材料,是建筑工程重要的物质基础,材料决定了建筑物的型式和施工方法。而材料质量、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在建筑材料的生产、采购、贮运、保管、使用和检验评定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造成缺陷甚至造成质量事故。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材料”课程显得相当重要

1“建筑材料”课程建设和改革背景

建筑材料课程理论内容相对较多,知识点比较分散,文字性叙述所占比例较大,计算部分相对较少。课程内容包括石灰、水泥、混凝土、砂浆、钢材等多种主要建筑材料的技术性能、特性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合理选用材料和制品的方法,常用建筑材料质量检验的基本方法,以及相关的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课程学习是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概预算等专业课程的基础。虽然刚开始学习时学生因其重要性而具一定的学习动力,但在随后的教学中,这种热情逐渐消减,知识点的繁多使得学生无法融会贯通。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建筑材料课程教学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需要成为当务之急。多年以来,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完善、不断进取,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科学的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中,理论部分以“必需、够用”为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并及时把学科技术最新发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来;增加实践性环节,让学生参与建筑材料的生产、性能检验等试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筑材料”课程建设和改革措施

2.1教材建设

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对建筑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型建筑材料层出不穷,材料类型也从单一型转向复合型,所涉及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也在不断更新,这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麻烦。一本书更改的内容太多,会极大地降低教材的权威性,学生自习教材的兴趣相应降低。所以教学中要修订教材,我校在2000年和2005年两次编写“建筑材料”材料,编写过程中参照了最新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又注意由浅入深,贴近工程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编写教材、教学文件、教学补充讲义,发表高质量的教研论文。在课程负责人的整体规划下,定期进行集体备课,经验共享,根据职教类的应用型教学特色,进行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改革,开发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授课水平。

注重中青年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积极建立产、学、研合作单位,鼓励他们到生产、施工一线进行生产实践或参与工程管理。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承接科研项目或试验生产项目。重视中青年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进修工作,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学位、学历层次。安排青年教师担任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全国及省市专业学术会议。

2.3强化实践应用性环节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实践性、应型人才,通过实践性应用环节,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巩固所学的材料理论知识,充分体现“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通过创建实训基地,给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践性教学环境,以提升教学实验水平,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还通过建筑材料试验和综合练习这两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材料试验练习中,让学生从取样到试验操作以及试验成果的整理分析等作系统训练。此外还让学生参与建筑材料生产试验项目,进一步认识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在综合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是对各种组成材料进行正确的选择,如评定砂、石的颗粒级配,混凝土与砂浆、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使枯燥的文字内容变得丰富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应用能力水平。

2.4教学方法创新

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方法:(1)工程案例教学。建筑材料理论是随着工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工程应用性极强,若能结合工程实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工程案例的讲授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注重课堂教学整体设计,通过引入实验现象、工程现象,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寻找答案,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除制作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外,另配有工程图片、实验录像以及工程案例等附件部分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一门严谨而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起来。

2.5采用科学的考核手段

采用科学的考核手段,正确评判学生的各种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觉得有能力将建筑材料课程学好]。在考核学生时,不简单地以成绩来评定,也不以同一标准来衡量。要注重逻辑思维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对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可降低要求。毫无疑问,培养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而直觉、自主是创造力的源泉,而我们的教育到底给学生多大的发展空间呢?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我们不可以用相同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应该说每个学生都渴望成才,长期的失败、失败还是失败,会使他们产生畏难、厌学情绪,索I生破罐子破摔,对学习彻底失去了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地鼓励和关爱,让学生觉得只要我努力了,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第5篇:建材工业论文范文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更加突出行业、企事业单位的职业性质和特点的要求[5]。按照行业特点或职业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体现出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区别,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实用化、工程化、技术化和职业化特点,改变课程设置僵化、强调统一、灵活性差等缺点。

1.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打破原有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框框,在重视基础理论能力培养的同时,要适度增加通用型理论课程模块,即“大学科、大平台”课程。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各种材料的制备技术、材料的各种分析手段和表征方法,以及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因此,作为专业学位课,我们设置了《材料工程案例分析》、《材料制备技术》和《材料现代分析方法》三门课程。其中,《材料工程案例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内容涉及金属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特点及技术指标要求,例如金属材料的失效原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电子陶瓷材料在高温烧结时颜色变黑的原因;钛酸钡本应为绝缘材料,但添加稀土元素变为半导体材料;等等。与其他基础课程相比,与企业生产实践的联系更为密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材料制备技术》涉及各种材料的制备原理、制备方法与应用特点,是材料工程研究生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础理论知识。《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既涉及到基础理论知识,又侧重于方法的具体实践应用,是必须掌握的专业学位课程。其内容包括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谱分析、光电子能谱、原子力显微镜、差热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激光粒度分析、比表面测试等各种表征和分析测试方法。这些核心课程的设立将奠定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和技术问题的理论基础。

2.根据培养方向不同,灵活设置研究生课程模块,即“小方向”课程。例如,根据材料工程方向发展的特点和结合材料学院的科研基础,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有材料加工成型与模具设计、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电源技术、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等四个方向。在这四个方向上可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即每个方向设置两门任选课程。材料加工成型与模具设计方向主要课程有《材料成型技术与模具》和《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方向主要有《先进无机材料与物理性能》和《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电源技术方向主要有《电化学原理及测试技术》和《新型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方向主要有《高分子材料选论》和《有机波谱分析》。按不同的培养方向灵活设置研究生课程,可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更大的自主选择性,有利于培养其职业素养,提高学习效率。

3.除了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外,为了提高研究生的解决实际工程和技术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实践能力,作为必修课程,设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和《专业实践》这两门课程,以更好地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取向和过硬的专业实践的特色。同时,还设置了学术讲座、知识产权、信息检索、技术经济分析等课程,以期全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企业技术管理等能力。总之,课程设置要联系企业实际需求,考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工作和研究背景等实际因素,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整合教学资源,开发出一套以因材施教、体现学科前沿和实践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科研攻关能力。比如,在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让研究生学习典型的数据处理软件Origin和CAD、ProE等工程制图软件,而该类实用工程软件的学习无疑将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技能。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硕士论文选题应来自于企业和科研课题,工程背景明确,应用性强。因此,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要求双导师制。一位是校内的导师,另一位是企业导师。学校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理论部分的指导等;企业导师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题、工作安排、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学校、企业导师要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在导师遴选上,既要对导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成果等进行量化评定,又要从工程实践经验、基础理论和指导能力及精力等方面对导师进行全方位综合测评。只有达到要求的校内外导师才有资格被聘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此外,要弱化对导师学历的要求,强化对导师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

2.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素质建设。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校内导师有相当数量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年轻导师,他们虽然学历高,但大多缺乏实际工程经验。为此我们有计划地选派年轻教师到设计院、高新技术企业去挂职锻炼。同时,通过承担企业的横向研究,使年轻教师了解工程实际,参加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以及企业的运行、营销和管理,从而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在稳定现有导师资源的同时,我们从企业聘请或引进有工程技术背景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作为专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根据学科方向相近或相似的原则,成立3~5人由校内和校外导师组成的导师指导团队,这样可有效发挥各自导师的作用。

3.聘请企业专家担任相关课程任课教师。例如,《材料工程案例分析》这门学位课,可以聘请行业技术专家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分析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或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难题如何攻关解决等,强化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大实践领域专家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比例,明确实习实践导师和论文导师的职责。

(三)深化校企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结合专业和行业的特点,选择条件好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实习实践基地,强化产学研用人才培养链条。材料学院已与行业部门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十多个。201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和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该基地被批准为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上级有关部门拨专款用于该基地的建设。材料学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可方便地到该基地实习实践,企业的导师和校内导师组成导师指导团队共同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联合培养基地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改善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条件以及资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课题。经过实践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明显提高。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培养单位和行业部门良性互动的包括课堂实践、科研实践和企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结语

第6篇:建材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校本教材 专业建设 职业指导《专业概论与职业导论》

[作者简介]郭剑英(1970-),女,湖南永兴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教育技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汉语史:何进军(1965-),男,湖北罗田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教育技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心理学。(广东 江门529090)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34-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出台以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实施学院内涵建设“三大工程”。即专业建设工程、课程建设工程和实训基地建设工程。课程建设工程注重合格课程验收、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三项工作。学院鼓励通过校企合作的路径开发和编写具备高职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真正适合学院使用的校本教材,《专业概论与职业导论》系列校本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成为其中的亮点。教材旨在从起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同时通过12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促使两种能力有机结合,为学生职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开发教材的目标

(一)从起点开始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

教材主要从三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第一,“我会学到些什么”。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为高中毕业生,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大都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教材的编写旨在让新生一入学就对所学专业有宏观的认识,所以,教材的附录都包含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时重点让学生了解高职独特的基于工作过程构建的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重点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第二,“我应该怎样学习”。高职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践教学占很大的比重。教材的编写旨在让新生一入学就对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职业教育独有的教学模式了然于心,对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构成有所了解,明白自己的老师不仅仅有学院的老师,还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行业的能工巧匠,从而启发新生一人校就开始思考职业教育学习方法的特殊性,二三年级逐步适应和掌握这些学习方法,逐步提高其专业学习能力。另外,高职院校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时,往往会遭遇到部分学生及其家长的抵制。学生不愿走出校门,走向企业,学生家长怕孩子吃苦,也不主张孩子去工厂实习,这和学生及其家长对高职教育教学的特殊性缺乏了解有关。学院编写该教材的初衷正在于此,期望借此破除学生和家长固守课堂教学的思维定式,开辟高职教育的新天地。第三,“为什么我要这样学习”。通过该教材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白高职专业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都由职业分析而来,为就业服务。这样,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向性就更加明确,动力更加强劲。

(二)从起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教材主要从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第一,“我将来是干什么的”。通过该教材的教学,引导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有超前的认识,了解从事职业的工作过程,了解所在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树立学习的目标。第二,“大学三年中,每一年我该为将来的就业做些什么准备”。通过该教材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我所学习的专业和我以后从事的职业有怎样的联系”“我该如何在专业和职业之间架设桥梁”等,引导学生正确安排大学的学习:大一、大二如何努力完善和塑造自己,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三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社会需求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充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发展中的种种障碍,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第三,“要成为创业者,我应该做哪些准备”。教材系统介绍了相关创业知识和政策法规,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指引和帮助学生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

二、开发和完善教材的基本思路

(一)教材开发和专业改革调研同步

学院所有专业每年暑假都安排专业改革调研,其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通过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来确定专业定位、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教材的编写依托这一工作展开,遵从由职业导出专业的基本路径,既能保证两部分内容的充分衔接,体现高职教材的科学性,又能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及时将社会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补充进来,体现高职教材的开放性。

(二)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合作编写

专业改革调研报告提交后,由专任老师和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论证,对以下内容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应设置的专门化方向;就业情况、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据此,学院的专任教师负责编写“专业概论”部分,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负责编写“职业导论”部分,最后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稿,学院学术委员会审定。

(三)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确立教材体例和编写风格

在教材体例方面,“职业导论”在前,介绍行业产业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等。“专业概论”紧随其后,介绍专业核心课程、实训实习的主要内容、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同时为突出高职的实践教学,附录给出了“实训课程指南”。为引导学生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附录给出了“高职学生的学习观”,让学生入学开始就知道“我应该怎样自主和有效进行学习”。在编写风格上,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传统风格进行改革。尽量减少理论论述,以文、图、表有机结合的方式呈现,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化、形象化。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保证半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专业概论和职业导论课程的12节课时中,6节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尤其是“职业导论”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安排学生到相应的企业进行为期一天的认识实习,让学生认识企业,对以后自己从事职业的工作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以此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为自己的专业学习做好铺垫,进而培育学生的企业意识、技能意识、服从意识和服务意识。

(五)以评价为抓手,不断修订和完善教材

职业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门课就能胜任的,它需要专业建设和职业指导相结合,构建一整套职业能力培育体系才能完成。我们以此为起点,大二、大三再加以适当的引

导,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基本的职业适应能力。由此,我们确立教材的评价主体为学生,评价原则以发展性评价原则为主,评价方式则采用调查问卷,在校学生分三阶段发放不同内容的调查问卷。第一阶段着重调查学生使用过程中的感受,第二阶段着重调查该课程促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结合方面的作用和影响,第三阶段着重调查该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养成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同时计划把评价对象的范围扩大到已就业的毕业生。已就业的毕业生经历了就业的全过程,教材是否实用,是否符合就业市场需求,他们最具发言权。依据学生评价,再对教材重新修订,形成良性循环,使之日益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鲜明特色。

三、教材开发及其教学在推进专业建设和职业指导相结合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教材开发及其教学促进了学院专业建设和职业指导工作的初步融合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只限于在学生毕业前,让学生了解某种职业及资格要求、工作待遇和条件、学会求职技巧如撰写简历与参加面试等之类的内容,专业理论、技能教育与职业指导处于分离状态,部分学生往往是毕业时才明白。学院实施“专业概论与职业导论”课堂教学时,老师从学生入学就引导他们,在大学期间学习各门专业课程时,必须思考这些知识与技能在职业岗位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所应遵循的各种规则。学生一进入高职院校,就能自觉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并注重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学院学生处从2007年开始推行“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工程”,最初和由教学处负责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工程几乎是“井水不犯河水”,没有任何关联。教材开发后。《专业概论与职业导论》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工程”大学一年级的主打项目。借此,学院为促进内涵建设而实施的所有“工程”实现了初步融合。

(二)实施该教材课堂教学后,学生的职业意识明显提高

能否自觉自愿参加顶岗实习是检查学生是否具备初步职业适应能力的风向标,2007年9月,学院安排8个专业419名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时,部分专业遭遇了来自学生及其家长方面的重重阻力。而到了2009年的9月,学院安排14个专业502名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态度则是非常积极和踊跃的,这和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就接受了《专业概论与职业导论》的学习密切相关。学生一入校就对高职教育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尤其对实训实习的学习方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到了二三年级,就能自觉自动地到企业去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

(三)教材开发也促进了学院专兼职教学团队和“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第7篇:建材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水利建设项目;统供材料;核销管理

在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实践中,对统供材料进行核销管理,能加强对物资采购和物资供应的有效监督,并及时形成反馈。对统供材料进行核销,能实现对物耗的有效降低,实现对项目建设成本的有效节约,进而增强水利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另外,对统供材料进行核销管理,能有效保障水利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并对结算工程量进行准确核算,能有效避免偷工减料和虚报结算工程量的现象。因此,在开展水利建设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统供材料核销管理。

1.对统供材料进行核销的依据

在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对统供材料进行核销,要对如下三个指标进行确定:(1)定额单位消耗;(2)材料供应量;(3)实务工程量。三个指标具有紧密关联,通过对消耗量进行计算,并与领用量进行对比,对材料用量进行控制,一般遵循如下依据开展:(1)对单位消耗进行确定水利建设项目合同文件主要包括招标投标书、施工合同协议、设计及变更相关文件、经业主代表监理工程师审批的文件资料中包含的爆破炸药单耗、砼设计配合比等单位消耗;还有定额以及相关补充资料。(2)对实务工程量进行计算:由项目业主指定的现场代表对年度、季度、月度以及项目完工工程量相应的结算统计报表进行确认,并由工程师对各类汇总表,诸如现场签证、计日工、零星工作量等进行审核。(3)现场材料相应的领用量:统供物资涉及的各类台账报表、台账以及材料调拨单等,均需由监理工程师对之进行审核,并由业主代表对之进行审批签字。

2.对统供材料进行核销的具体流程

在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通常按照竣工结算修正核销、季度核销清算以及月度核销报表开展核销工作。对统供材料进行核销管理,通常由业主方对物资核销管理的具体办法进行制定和,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对之进行执行。一般,由项目承包人对核销报告进行编制,并遵循如下编制流程:(1)承包水利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要将统供材料相应的收发存台账作为依据,并结合调拨单,对材料领用量进行核实;与业主监理工程师联合,在施工现场盘点库存材料,并对加工完成但尚未使用的各类材料进行清点,对库存量进行确定;通过领用量,对材料库存量进行减除,据此对核销时段实际的材料使用量进行确定。(2)承包单位要将合同作为依据,并结合业主审批的相关文件,对理论单耗进行计算,将计算得出的理论单耗与核销时段相应的完工工程量进行相乘,据此获取理论应耗量。将相关政府文件具体规定的相应施工损耗作为依据,与核销时段涉及的合同项目的相应完工工程量进行相乘,据此获取实际应耗量。将材料使用量与实际应耗量进行对比,据此获取核销时段相应的超欠耗。(3)由监理工程师对报告和相关附件进行复核,判断其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并提出科学的复核意见,督促承包商对之进行修改,再对业主物资材料相应的管理部门进行上报,对部门初审形成的核销意见进行修改,由业主责任专业部门对之进行会审,由工程部对工程量进行复核,由经营合同部对理论单耗和实际单耗进行复核。由主管部门将各专业意见作为依据,对审核报告进行出具,并将合同约定作为依据,处理违约单位。

3.统供材料超欠耗及应对

在水利建设项目中,通常遵循双控制原则对超欠耗进行确定。一是对合同约定最大单耗进行分析,按照合同约定涉及的单价分析相应的单耗作为最大单耗,最大单耗与结算工程量二者的乘积,就是理论消耗量。若理论消耗量小于统供领用总量,则意味着超耗,要遵循合同约定,对超耗进行处理;二是对施工可行最小单耗进行分析,按照相关施工技术相应的批准单耗作为最小单耗,最小单耗与结算工程量二者的乘积,就是理论消耗量。当理论消耗量大于统供领用总量时,则意味着欠耗,要对欠耗原因进行核查,并实施对比分析。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统供材料出现的超欠耗进行分析。对于超耗,要重点检查如下方面:(1)对主材进行倒卖,导致主材外流。对于统供材料而言,其合同约定价格一般比市场价格低,承包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可能对统供材料进行倒卖。(2)串项挪用,承包单位将水利建设项目相应的统供材料用于其他项目。(3)管理疏漏,缺乏妥善管理,导致统供材料被盗窃或者浪费,材料耗量受人为因素影响而增加。(4)施工技术方案和相关技术措施缺乏合理性,导致设计浪费,例如,超挖导致回填量增加。(5)统供材料用于非计划内相应的统供项目,例如,在总价项目中运用统供材料,超出计量范围。在管理过程中,要尽量对上述情况进行规避,并对材料领用加强控制,对工地的统供材料领用和检查加强管控,根据实际情况,从下期统供材料中对超耗部分进行扣减,或者将合同约定作为依据,对超耗进行经济处罚。可能导致欠耗的原因如下:(1)偷工减料,需重点检测核查部位,若偷工减料导致质量隐患,要遵循合同约定,对责任进行追究,并实施返工。(2)用自购材料对统供材料进行替代,需对代替材料相应的材质证明进行出具,并获取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批准认可,需扣回自购材料与当期市场材料价格之间的差值。(3)对工程量进行虚报,承包单位在开展测量以及验收计量的实际过程中,对隐蔽工程量进行虚报,并对不当利益进行谋求,而业主代表和现场监理未能履行职责,对虚报工程量而言,不存在材料消耗,造成欠耗,需对相关当事人的责任进行追究,并消除其获取的不当利益。(4)承包单位对高新技术进行采用,对自身管理水平进行提高,实现了对统供材料的合理节约。对此,业主要对之进行奖励。

4.对核销工作进行分析总结

项目建设单位,要定期牵头组织核销工作分析总结会,邀请参与核销管理的各个部门、监理单位对分析总结会进行参加,对材料领用问题、实务工程量以及单耗量进行分别分析,并对阶段性的核销管理工作进行通报,对总结报告进行签署。

第8篇:建材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写作;教材研究;认知加工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110-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31

1 . 前言

教材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载体和手段,它决定着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规格及质量,对于各级各类学校而言,教材的研究应该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目前,在我国对英语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的学术研究很多,而对英语写作教材研究相对较少,近几年对写作教材进行的研究有:黄友嫦(2004),唐青叶、苏玉洁(2009)等,这些学者们对教材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但研究对象主要是本科写作教材。英语写作课程,作为高职类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教材使用量非常之大,而对写作教材理论原则、内容布局、材料安排、编排体例、学生使用情况反馈、教师使用情况反馈等的研究还没有先例。有鉴于此,本文以已经出版的正在使用的高职英语写作教材为研究对象,探讨现行高职英语写作教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以费厄斯坦的认知运行步骤的三步论和增进工具理论为依据提出教材建设及改革的思路、设想及教学建议。

2 . 高职英语教材调查及存在问题

作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基于AAWP教学模式的高职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研究》(2012JK266)的研究内容之一,笔者带领研究团队从亚马逊网上书店及京东商城网上书店推出的2005至今共31本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材进行统计分析,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性调查及研究。

2 . 1 编排体例和编排内容

2.1.1 编排体例

如图1所示,高职高专写作教材编排大致分成三种类型:(注:由于旅游英语写作教材比例甚少,故忽略不计)第一类型主要是基础写作教材。教材的编写体例采用原来的本科体例:导入+范文研读+写作技巧+操练。这类教材包括传统的结构大纲为核心的基础英语写作教材,应考教材(IELTS, BEC, BAND 4)和专业写作教材,例如: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高职高专英语系列教材・英语基础写作教程》,2012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基础写作》等等。这类教材基本的编写理念还是沿用传统的本科教材编写顺序,从字、词、句、段落到语篇以至于标点符号的使用指导,从作文常见的四种体裁到实用文体写作,这类教材基本没有根据高职高专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来编排。第二类教材是以任务型和过程写作大纲为核心的教材,可分为引进版和国内版。这类教材采用了国际主流教学法,有全新的交际教学理念和全方位的语言技能训练及多层次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等等。流行的引进版教材是:雅思系列的《情景技能训练》《博采英语》等。国内也有少量的新理念教材,如:钱亚敏编写的《大学英语过程法写作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这类教材在编写体例和方法上较第一类有所突破,但是在使用中发现,他们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在写作内容和选材方面,或者侧重于creative writing,如:诗歌、故事等文学题材的阅读和写作,或者是雅思、BEC等特定的内容,很难符合高职教育“实用性强”的特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第三类是以外贸商务流程和情景教学为特点的教材。从2007年至今,随着教育部16号文、24号文的颁发,高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我国的高职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教材的编写理念也随着改革观念的转变而转变,各大出版社纷纷成立商务英语及应用英语写作教材编写委员会,并出版了大量的商务英语或应用英语写作教材。例如:《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写作・高等学校英语拓展系列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新编商务英语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商务英语写作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等。这类教材的编写体例包括两种:要么是按商务流程,要么是项目、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安排如下环节:文体简短介绍+范文+单词与短语+写作小常识+练习。这类教材没有基础写作能力培养步骤而直接进入写作,对于高职高专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只学会了作文的框架而没有充足的词汇、语法以及基本写作能力去充实文章的内容。

2.1.2 编排内容

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材编排内容可分成三类:一类是写作基础知识铺垫,也就是从词、句子、段落及篇章的语言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PRETCO(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考题进行分类、归纳、加工,围绕PRETCO中的重点和难点及历届考题来编排篇章写作,特别是应用文写作。另一类完全是商务活动为中心,主要涉及电话留言、传真、议程表与日程表、会议记录与会议笔记、会议总结与会议摘要、备忘录与通知、商务社交信函、电子邮件、求职信和简历、新闻稿、广告与单张宣传册、简报、业务报告、图表及合同与协议等方面的内容。第三类是以应用文为主体。主要包括社交礼仪文体的感谢信、邀请函、致歉信、讲演等,日常应用文体的应用文诸如:通知、启事、海报、报告、摘要等,还有协议、合同、广告、简历等其他应用文体,有些应用英语写作教材编写内容中也包含了商务英语写作的一部分,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在2008年11月出版的世纪英语系列教材中《应用英语写作》就属于应用文写作内容涵盖了商务英语写作部分。

2 . 2 使用者调查

本调研组利用问卷及访谈形式调查了来自全国各地从事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的60名教师及使用上述31种教材的600名学生对写作教材中存在问题的主要看法,并将他们的看法总结归纳为以下8种。

(1)改制后的出版社迫于竞争压力及利益驱使,更重视教材数量、价格及销售量,而忽视了教材质量,造成写作教材比较杂乱。

(2)教材普遍老化,脱离写作真实意义,范文和写作实践与实际应用脱节。

(3)范文种类不够丰富,形式呆板且较难,教材之间雷同内容较多,不适用于课堂教学。

(4)写作理论太多,练习较少。

(5)教材使用对象不明确,没有针对某个专业,对很多教材而言,英语类各个专业都只能使用其中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内容。

(6)编写体例较陈旧,范文中语言错误较多,可借鉴性遭到质疑。

(7)没有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写作教学相结合,选材欠新颖,没有足够的动态语料库支撑。

(8)现有教材对帮助学习者自身来收集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学习者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的指导太少,没有把知识传授及素质培养相结合。

调查结果不难看出,现行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材存在如下问题:教材所选范文不够地道规范,有些与未来就业岗位需要的写作能力相差太远,有些教材所选内容难度超出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学生盲目背了一些范文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提高写作能力;教材编排体例中没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及职业素质培养,与高职培养目标不相吻合;教材编写者的编写能力及出版社校对质量要求降低,造成教材语言质量下降,甚至出现误导现象;因为没有一本教材适合某一专业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讲授时要临时填补许多材料,一本厚厚教材的使用率并不高,学生对花了教材费却没有使用太多内容不满。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使用者对教材的评价及看法,现提出高职高专写作教材的编写设想,谨供广大英语教师及教材编写者们商榷。

3 . 高职写作教材改革建议――以认知加工理论为指导

3 . 1 费厄斯坦理论

费厄斯坦(R. Fuerstein)是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色列国的缔造者之一,也是心理学和教育学家,他的学说来源于犹太移民儿童教育的实际工作,在犹太儿童蒙受巨大的精神创伤、学习能力受到损害情况下,费厄斯坦及其合作者提出了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概念,及中介作用理论(theory of mediation),在解决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和困难时,费厄斯坦提出了学习增进工具(instrumental enrichment)来解决这些困难。费厄斯坦认为认知地图是一个表达智力行动的重要参与因素的模式,认知地图的7个因素是:(1)智力行动所围绕的整体内容;(2)智力行动的表达媒体或语言;(3)智力行动的复杂程度;(4)抽象度,即完成智力行动的速度和准确度;(5)效率,即完成智力行动的速度和准确度;(6)认知运作形式,如辨识、分类、排序、比较等等;(7)认知运行步骤。

费厄斯坦又提出了认知运行步骤的三步论:第一步,学习者必须选择、收集、吸收适当的信息,此为输入;第二步,学习者须以某种方式对输入的信息加以处理和利用,此为精细加工;最后,学习者需要将某种信息或自己的理解与发现恰当地表达出来,此为输出。在这三个阶段中均可能出现问题和困难,而这些困难可以通过使用他的学习增进工具得到解决。学习增进工具(instrumental enrichment)可以用于各种学习者。这套工具系统包括分析性感知、空间定向、比较等14个工具。每一个工具配有一系列难度渐进的任务。通过变化内容、语言表达、抽象度和认知操作形式等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进行越来越复杂的思维,教师所起作用是中介作用。费厄斯坦认为:语言学习任务不仅应有意义,而且应有教育的目的或价值;要使活动具有教育目的,就应使活动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还应能发展思维能力。用学习增进工具则可以帮助学生既发展语言又发展思维。

3 . 2 教材改革建议

3.2.1 编排体例建议

根据学习增进工具理论,在编写教材时首先打破写作理论在先、范文在后的传统编排体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教材的体例编排要体现“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时提供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和有实用性的工作模式(provides a coherent and carefully workedthrough model with concrete practical outcomes for the teacher in terms of designing tasks and helping learners with their learning)”(Feuerstein et al. 1980, 1991)原则,每一个学习情境(learning situation)(注:本文所指的是学习情境,而不是某些教材中的学习情景)的设计要体现一个完整的工作模式,并呈现由简单到复杂或并列与包容的关系,在设计内容时既要考虑到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能力和可拓展性、可迁移的能力,又要考虑培养学生越来越复杂的思维。学习增进工具理论要求:“语言学习任务不仅应有意义,而且应有教育的目的或价值;要使活动具有教育目的,就应使活动与学习者个人相关”,因此,每个工作任务或项目的内容具有内在联系,把具有某些共性又能共同处于某种情境的应用文编排在一个单元。同一单元所述内容尽可能务实和互相呼应,每部分后面的习作练习要设计成具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题,训练内容以学生学习和工作需要为线索编排顺序,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例如:编写商务英语写作教材时可从某个大学生的毕业求职文书开始设计,以商务助理到外贸业务员岗位调动经历为中心,以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岗位变动和提升为线索,一步一步,由浅入深,有故事情节和工作情境,建议把对应岗位的工作内容分五个进程体现,即求职应聘篇(求职信、个人简历),商务交际篇(邀请函、祝贺信、感谢信),事务处理篇(通知、备忘录、商务报告、会议纪要),对外宣传篇(名片、公司简章、推销函),业务磋商篇(询盘、发盘、还盘、下订单、拟订合同)。这样编排的体例就能够体现费厄斯坦的学习增进工具理论。

3.2.2 单元内容建议

在本文3.1费厄斯坦理论中,已经详细叙述了费厄斯坦认知运行步骤的三步论概念。在这里建议教材编写可以根据三步论设计单元内容。

在Part I中设计学生选择、收集、吸收与写作主题内容相关的信息训练环节,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相互沟通、合作学习,也提高未来的职业能力。Part II中,设计学习者对收集的写作资料及信息进行精细加工,也就是围绕写作主题组成句子或段落训练环节。Part III中,设计学习者围绕写作主题,将句子、段落组织成语篇的环节,也是语言输出。当所有前期准备写作阶段完成后,在Part IV中,给出范例,让学习者在自我认知中提高能力。最后,还要设计出与未来工作岗位相关的写作实践训练任务,以实现费厄斯坦的“语言学习任务不仅应有意义,而且应有教育的目的或价值”。而写作理论部分应放在每个单元后,写作理论教学采取“重点讲授”原则,可放可收的灵活教学,引导教师在“模拟情境”中重练不重讲,其作用只是中介主导作用,而不是教学主体。

4 . 结束语

教材既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同时还是教学大纲目标或课程标准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教材的建设与编写既涉及编写者本身语言理论、语言水平、学习者的认识,又涉及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相关学科、出版行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文是以费厄斯坦认知运行步骤的三步论概念及学习增进工具理论为指导,对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材编写体例、编写内容提出编写设想。费厄斯坦的另一种重要理论是动态评价,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智力测验的方法,本文作者建议可以套用到教材的质量评价体系中,希望对此课题感兴趣的广大同仁们在未来教材质量研究中对此问题进行更好的探讨,以此促进我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Feuerstein, R. & Y. Rand & M. Hoffman & R. Miller. Instrumental Enrichment[M]. 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1980.

Feuerstein, R. & P. S. Klein & A. J. Tannenbaum. 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 theoretical, psychological and learning implications[M]. Longdon: Freund, 1991.

胡海、余世民.高职应用文写作教材编写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12):145-146.

柳华妮.国内英语教材发展150年:回顾与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11(6):61-62.

第9篇:建材工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学做”一体化;岗位群;课程体系;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34-02

“教学做”一体化是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所创立的教育理论。其内涵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2006年,教育部文件对“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把课堂带进实验室、实训车间甚至校外企业,从而很好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使学生由原来的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在直观环境中实践、验证理论知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直观生动,又可极大地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离不开一体化的教材建设、一体化的实训场地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笔者拟对其中的一体化教材建设进行研究。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学做”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不仅是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要项目,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确保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前提。职业教育以直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其专业大都是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的,不同的岗位对人员的素质和知识能力结构都有明确的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学都要始终为学生的上岗、转岗和继续学习服务。所以,一体化教材要以完成打基础和服务专业课教学双重任务为编写方针。

“教学做”模式下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应贯彻“能力核心、素质全面、知识够用”的宗旨。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彻底打破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构架的弊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课程目标、教学模块,取舍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理论实习一体化的原则设计与编写,既要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又要从解决综合应用性问题的层面选择内容,紧紧围绕学生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与全面素质培养这条主线设计教材内容及编排体例,其理论知识部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要结合现场实际选定典型工作任务,并将相关理论知识点分解到实训任务中,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材中,从而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训练。一体化教材在具体编写过程中应避免按照学科知识的系统框架编写,所举实例要典型,讲解要详细,操作要具体,努力使教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突出特色。教材编写要符合读者的心理特点,遵循认知规律,结合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编写。谋篇布局时应由浅入深,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教材应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的职教思想,达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的目的,为高职教材的开发提供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借鉴意义的试验范本。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及教材建设应以行业为导向,以职业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本着注重操作技能、突出技术应用、致力创新素质培养的总体思路,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强化技能培养,突出应用性,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由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校企双方专家剖析机械行业的岗位,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转化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任务,形成“教学做”一体的新课程体系。

应按照学生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的形成过程及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由“教学做”一体化课程、顶岗实习和专业选修课共同构成“574”专业课程体系。“5”是岗位基础领域,由计算机操作与应用、图样识读与绘制、机械二维绘图CAD、一体化钳工基础理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液压与气压技术5个学习领域构成;“7”是岗位核心领域,由一体化机械零件与装配技术、一体化电工与电气控制技术、一体化金属切削加工与工艺技术、一体化数控操作与编程、一体化量仪与测量技术、一体化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一体化CAD/CAM等7个“教学做”一体的学习领域构成;“4”是岗位扩展提升领域,由机电产品生产管理与营销、工艺与夹具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及专业选修课组成。

教材的创新

(一)课程设置“模块化”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技能训练内容为主线,划分专业模块。以技能训练课题为基本单元,打破学科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按照实训的需要融入实训(技能训练)课题中,形成一体化课题模块,课题模块按照需要组合成模块课程。

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要求为基础,按照钳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技能训练内容为主线,划分为9个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为一个一级模块。将一级模块细分为二级模块,如钳工基础理论与技能训练模块划分成划线模块、錾削模块、锉削模块等9个二级模块。二级模块又进一步细化形成三级模块,如锉削模块划分成锉削面、锉削长方体、锉削六角体、锉配及曲面锉削等三级模块。模块划分按照逐渐递进的原则,内容也越来越具体。按照专业模块划分,对第三级模块进一步细化为多个实习课题,明确课题目标任务、设计加工图纸、确定技术要求、实训知识点的内容和要求,根据实训的需要对理论知识点进行设计,然后将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课题模块。

教材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又是相对完整、独立的,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拼接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剪、拼接,使前后课程互相衔接,浑然一体。同时教材内容留有余地,要编写提高模块即基础类课程,如《一体化钳工基础理论和技能训练》应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类专业对理论、技能及基本素质的要求;如《一体化液压与气压技术》中插装阀组成的回路、叠加阀组成的回路等属于提高模块,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

(二)教材内容“项目化”

基于“教学做”一体的教材开发与设计,要选好具有整合功能和驱动效应的任务及关键的、典型的、符合职业岗位教学需要、真正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项目组织实施教学,通过项目案例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通过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等,学生可以在一个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学习。项目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实用性原则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要有实用性,如典型项目可以是职业岗位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也可以选择针对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案例。如《一体化钳工基础理论和技能训练》中采用了多个高级钳工技能鉴定标准中的案例和山东省技工院校钳工技能大赛中的实例,这样的案例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并且可面向应用。

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原则 一是要与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相匹配,二是要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

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是指项目的设计必须能体现“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结合。课题项目的开发与研究应将专业理论知识要点和操作核心技能融于课题实施的全过程,将职业素质、企业生产特性、生产管理规范等融入课题进行的全过程,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

螺旋上升原则 项目设计应根据专业目标,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例如,在《一体化机械零件与装配技术》中,由直齿圆柱齿轮、阶梯轴、向心球轴承、平键、支撑板、轴承端盖等构成装配典型平行轴传动机构作为工作任务。要使学生掌握直齿圆柱齿轮及啮合、安装齿轮的轴、轴与齿轮的平键连接、轴的支撑结构、向心球轴承的预紧和密封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关系,实现该机构的装配与调整,总结出本机构适用场合和设计要点。同样可设计出圆锥齿轮传动、蜗杆蜗轮传动等典型机构,这些机构组合成机床的传动部件,部件与部件装配构成机床,这样各典型工作任务之间就形成了逻辑关系。

(三)教材结构与“任务驱动”

“教学做”模式下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每个学习课题任务的内容编排按“安排任务目标及要求介绍完成任务的理论知识介绍完成任务的技能方法实习操作要领提高认识巩固知识点并举一反三任务评价”的顺序引入相关概念,展开“任务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学习、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再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升华,概括出其规律,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目标任务 以图纸的形式介绍任务,并安排具体任务,使学生明确需要干什么。

目标及要求 通过任务实施,明确应掌握的知识和应达到的技能要求。

知识准备 系统归纳完成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点和技能操作要领,并引导学生以讨论、集中讲解、自学等方式加以掌握。这些知识点都是执行任务所必需的,因而很好地体现了“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

任务实施 介绍完成任务所需设备、器材、实施步骤。使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介绍完整的具有实用性、启发性的任务的具体实现步骤。从任务到结果的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其方法就是“工作过程导向”。过程中有教师引导总结,预备知识学习,学生自己动手加工操作,即“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步骤揭示了零件加工的方法和规律,具有举一反三的功效。

任务评价 评价手段应与教学模式的改变相适应。任务评价以过程考核为主,采取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就是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工作任务情况进行记录考核,包括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理论知识点掌握情况、文明生产情况、遵守劳动纪律情况、职业道德及职业素质养成情况、创新能力及协作能力等几个方面。教师根据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作出评价,最后根据个人、小组、教师所做评价按比例综合形成个人的总成绩。

按照任务驱动编写思路组织工作项目所涉及的内容,要做到理论学习有载体,技能训练有实体,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学习成就感。

教材建设的策略

加强领导,制定规划 学院院长和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直接指导,正、副系主任和专业教研室主任、相关专业带头人都要参加教材编写工作,加强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学校应立足于长远发展,从培养高素质高职人才的目标要求出发,制定教材的整体规划。为了更好地落实教材编写计划,保证编写质量,对于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应聘请在工程第一线的专家参加;在编写教材之前,要对主编和参编人员进行培训,统一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明确每一本教材在系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吸收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突出教材的职业性 教材的建设应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建立行业企业指导机制。为推进高职教材建设,我院邀请了济南第二机床有限公司、济南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济南第六机床厂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高职教材开发的全过程,包括进行职业岗位需求、职业活动及流程调研与分析,编写方案设计及实施,教材评价及修订、完善等诸多环节。将就业岗位实际工作程序、先进工艺操作方法、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等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形式写入教材,突出了教材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教师要提高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材编写能力 一是要积极深入企业,加深对所教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了解,并提高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二是要提高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能力;三是要以立项形式搞教材开发,提高教材开发的研究能力;四是要多参加教材编写,提高教材编写能力。

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材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材建设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建设“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材符合当今高职教育的需求,能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与技能,顺利实现就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技能学习者的最大潜力,能给新世纪的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引领职业教育的新潮流。

参考文献:

[1]李俊秀.工学结合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与创新[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4).

[2]刘新燕,赵朝,李轩.任务驱动型教材编写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3]高世杰.教材建设及编写的实践与体会[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4]丁洪东.浅谈理实一体化教材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0,(18).

[5]徐建高.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

[6]何佳兵.肖军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材开发[J].新课程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