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线通信论文范文

有线通信论文精选(九篇)

有线通信论文

第1篇:有线通信论文范文

关键词:在线评论;信息特征;品牌信任;体验型产品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在线口碑是传统的线下口碑借助互联网的发展而演化成的一种特殊的口碑类型,而在线评论(Online Reviews) 则是在线口碑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口碑传播形式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和企业营销重要的信息来源。依据消费者在购买决策前是否需要获得产品属性的客观评价的程度,可将产品类型分为搜索型产品和体验型产品。本文主要从体验型产品的角度,运用消费者认知过程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对在线评论与品牌信任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一)在线评论信息特征分析

根据信息传播理论,在线评论为消费者提供了用户视角的产品信息,有用的产品信息可以提高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是指在线评论在消费者决策过程中的感知价值,是消费者对其他互联网用户提交的评论对自己购买决策是否有帮助的一种主观感知。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与研究发现,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在线评论的信息特征、在线评论信息的发送者特征和接受者特征。其中,在线评论信息特征的维度上讨论最多的主要包括评论星级、评论内容、评论数量、评论差异。

1.评论星级

评论星级是指在线评论中消费者以星级的形式给产品或服务评分。多数在线评论平台的评论等级都定为从高到低、从正面到负面的五个星级,其中五星为最高等级,为极端正面评价,而一星为最低等级,为极端负面评价,中间的三星则为中立评价。凭借用户的评价星级,消费者可以清晰地判断评论人对该产品的情感倾向。Sen和Lerman指出在线评论的情感倾向对在线评论质量有显著影响,评价星级越高,评论的情感倾向越倾向于极端正面,评论质量越高[1]。也有学者得出不同的结论,认为评价星级越低而信息越可靠,因为消费者自身对产品有负面情感倾向,面对大量正面评论信息,极端评价的可信性受到质疑。对于体验型产品,Forman(2008)认为星级高的比星级低的在线评论更有价值,体验型产品消费者对商品抱有正面情感倾向,认为用户负面评论的动机应归因于个人而非产品[2]。

2.评论内容

在查看评论星级之后,消费者还会通过阅读评论内容来进一步了解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具有可读性的评论内容能够提高消费者的感知有用性,评论质量较高。评论的写作风格,即评论者在撰写评论时使用的词语、是否有拼写和语法错误、语句的长度等会影响评论的可读性,进而影响在线评论的有用性[3]。通常认为评论的长度和字数与评论的质量的相关性较大,评论较长,所包含的信息内容较多,但是太长又会增加消费者的认知成本;评论较短,则不能全面地表达评论者的观点。石旭(2011)通过对一种体验型产品(酒店)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易于理解的简明的在线评论信息更容易被消费者获取,能够让消费者快速理解评论的核心内容和情感倾向。所以,评论内容的可读性、易理解性成为消费者判断评论质量的主要特征。

3.评论数量

当消费者借助其他用户的在线评论做出购买决策时需要一定的信息总量,信息总量不仅与评论内容有关,还与在线评论的数量有关。在线评论中评论数量是最重要的特征[4],评论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信息获取总量。在线评论平台中的用户评论越多说明该产品的购买者或者关注者越多,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从而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向。通过对亚马逊书店的实证研究,Chen和Wu(2004)等发现在线评论的数量与图书销量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5]。从信息结构的角度出发,Lee和Park用实证方法对口碑数量与信息有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认为信息总量随着网络口碑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口碑数量的多少影响着消费者对信息有用性的感知[6]。

4.评论差异

评论差异主要指消费者所的评论信息存在的差异或不一致性,评论差异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观点分歧,持有不同观点的消费者会给该产品或服务打出不同的评价分数。所以,对于评论差异的度量指标通常会用评论分数的方差或标准差。产品或服务的评论信息差异越大,说明产品或服务覆盖的消费者细分市场越多,评论信息在不同细分市场之间的越分散,公众获取该类评价信息的概率就越大。所以,评论差异作为在线评论的一个特征受到学者们的较多关注。Martin等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被试者在电影选择上更倾向于影评分数差异较大的,该研究认为评论差异会引发消费者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消费者会产生更多的消费需求。Clemons等学者也利用共鸣理论证明该观点,认为口碑评论的差异程度对产品的销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评论星级、评论内容、评论数量和评论差异是评价在线评论信息质量和有用性的主要特征,我们将分别从这四个在线评论信息特征对体验型产品品牌信任的影响作用和影响路径进行实证研究。

(二)基于消费者认知的品牌信任分析

品牌信任(Brand Trust)的概念由Howard和Sheth(1969)提出后[7],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品牌信任的涵义,其中金玉芳(2005)采用头脑风暴法和深度访谈法,定性地研究了消费者对品牌信任的理解,认为品牌信任是消费者在众多的品牌中对某一品牌所持有信心的态度。迈克尔・R・所罗门和卢泰宏在《消费者行为学》中指出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构成,这三种构成成分可以表达为ABC态度模型,分别为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的态度、基于行为学习过程的态度和基于享乐主义消费的态度。其中,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的态度模型(图1)表明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决策过程就如同问题的解答过程一样,消费者要通过积极收集有关产品和品牌的信息来形成产品和品牌的认知,通过评价这些认知继而形成一种情感[8]。该模型假设消费者对购买决策是高度参与的,消费者会被激励收集大量的信息,仔细权衡利弊才最后做出决策。体验型产品的消费者为了降低网络购物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对网络信息更加依赖,使用更为频繁。因此,体验型产品消费决策的特征符合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的态度模型的假设。本文将依据认知信息加工模型探讨对于体验型产品,在线评论提供给消费者的信息是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继而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形成品牌信任的(模型中的虚线部分)。

假设1和假设5未通过检验,且存在负向影响关系,说明高评价星级对于消费者的产品认同和品牌认同产生反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评价星级是消费者在消费体验产品后给出的综合评分,产品评价星级高,很有可能是消费者没有深入了解产品信息而习惯性地给出高分评价,而评价星级低的一般是消费者结合自身消费体验和感受给出的真实评价,信息来源于消费者真实情感倾向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信息更可靠。另外,假设1和假设5未通过检验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网络水军一般是指受网络公关公司的雇佣,以发帖、回帖为主要手段,在网络论坛中大量灌水,为雇主进行网络造势的人员。“网络水军”这一新兴现象在2009年被央视报道以后,不少网虫们纷纷加入网络水军一族,为企业提供品牌炒作、产品营销、口碑维护、危机公关等服务。对于产品或服务的在线评论,受雇于企业的网络水军们一般给出较高的综合评论得分,造成消费者对评论星级较高的评论持怀疑态度。因此,消费者更愿意参考评价星级较低的评论信息。

三、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本文以典型体验型产品化妆品为例,实证分析了在线评论信息特征对体验型产品品牌信任的影响,回答了在线评论信息对消费者品牌信任是否存在影响及影响路径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线评论信息特征中,评论内容、评论数量和评论差异性能够通过提高消费者对体验型产品的认同感,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体验型产品的品牌信任,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体验型产品的品牌信任;消费者的产品认同感既可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品牌信任,也可以通过提高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间接影响消费者的品牌信任。体验型产品的消费者需要参考更多其他消费者的经验与评价,才能更为准确地判断其真实质量。在线评论给消费者的品牌认同与信任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对在线评论的管理是体验型产品购物网站的重点管理内容。

本文结论对体验型产品购物网站的在线评论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引导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通过影响消费者的产品认同和品牌认同进而影响消费者的品牌信任,购物网站在线评论的管理者们可以通过对消费者的在线评论内容进行合理引导,从而使得消费者的品牌信任有效提高。管理者们应该深入了解消费者最为关心商品属性,有针对性地引导消费者从这些属性方面展开评论,如将单独的一个评价文本框分割成若干个文本框,分别标注产品质量、产品外观、物流速度等不同的消费者关注的商品属性,引导消费者在无形中给予更为全面的评论信息。 管理者们也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消费者给出更多有价值的评价信息,如鼓励消费者可以通过上传图片、微视频的方式给出有事实依据的客观性的评论内容,对于这样的评论或者评价内容超过一定字数的给予积分奖励、返现等,鼓励消费者更为真实全面的信息,提高评论内容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从而提高品牌信任。

(二)增加评论数量

消费者的在线评论越多说明该产品的购买者或者关注者越多,在产品质量相差不大时,评论数量比星级评分对品牌信任的影响更加重要。在线评论管理者们应该关注在线评论数量的增加和在线评论传播广度的加强,通过各种措施鼓励消费者在购物后在线评论,使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了解、认同和信任产品及其品牌,促进产品销售。

(三)管理负面评论

有差异或不一致的评论信息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关注,评论差异越大说明产品覆盖了更多的消费者细分市场,越有利于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全面理解和认同。一般来讲,正面积极的评论信息可以直接有助于消费者建立品牌信任,而对于负面消极的评论信息,在线评论的管理者们应该有效管理,消除其负面影响。如商家应该有危机意识,应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互动关系,及时回复评论,坦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并承诺改进,避免负面信息的影响扩散。另外,商家应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表现出对消费者的关心,鼓励消费者提出更多产品或服务的改进意见,甚至可以邀请一些消费者参与新产品的试用,从情感上建立消费者的品牌信任。

(四)清除虚假评论

购物网站应该在大多数用户看到虚假评论之前对其进行过滤,清除假扮成普通消费者的网络水军,在购物网站上明文规定禁止网络水军的评论,对于有虚假评论的商户给予一定的处罚;同时,鼓励消费者尽可能地使用实名进行评论等,保持购物网站在线评论的清洁,以提高在线评论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S. Sen, D. Lerman. Why Are You Telling Me This? An Examination into Negative Consumer Reviews on the Web[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07,21(4): 76- 94.

[2]C Forman, A Ghose, B Wiesenfeld.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views and Sales: The Role of Reviewer Identity Disclosure in Electronic Market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8,19(3):291-313.

[3]廖成林,蔡春江,李忆. 电子商务中在线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软科学, 2013(5):46-50.

第2篇:有线通信论文范文

[关键词]在线评论;购买行为;传播途径;可信度

[DOI]10.13939/ki.zgsc.2015.41.069

1 在线评价体系研究内容

在线评论是一个新兴的独立产品信息来源,日益普及和重要,引起了业界和大众媒体的极大关注。而当前在线评论网站的异军突起,更催生了在线评论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对在线评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线评论的有用性影响、购买行为的影响、情感因素的影响、传播途径的影响研究等。

网络口碑在我国的出现及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学者及专家对其研究并不多,企业和营销者也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对于网络口碑的概念,首先由国内第一家网络口碑研究和咨询公司CIC 公司提出,网络口碑用IWOM 可定义为:两个或者多个消费者之间以电脑为中介进行的文本交换,即将其定义为潜在、实际或者先前的顾客对产品或者公司的任何正面或负面的评论,该评论能通过网络传递给大众群体或者组织。这些讨论相应的传播效力会影响到这个品牌、产品及服务的信誉度,也就是网络口碑,从而也会在某些方面对其生意造成一定的影响。尽管学者们对网络口碑的定义并不相同,但可以看出网络口碑包括了3 个基本特征:①交流的主体是消费者;②交流渠道通过互联网进行;③交流的内容是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评论和交流。

在线评论,又被称为在线消费者评论,作为网络口碑传播的一种新形式,是消费者在网络上的,以文本形式为主对产品的评价,这些评价包括对产品的赞美、抱怨,或个人对特定产品或服务的购买和使用感受。在线评论作为新的网络口碑形式成为企业和消费者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备受关注。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6―2011年在线评论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得出当前在线评论研究主题集中于:在线评论对销售绩效、营销策略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在线评论特征和在线评论信息挖掘方法五个方面。但总体而言,现有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涉及的行业较狭窄,研究结论的普遍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2 电子商务背景在线评论的研究

2.1 在线评论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

Chatterjee(2001)在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在线评论与消费者个体购买和选择行为之间的关系后发现,无论是对在线购买者以及实体商店购买者来说,网络上的负面评论对于消费者对商店的信任程度和购买动机都有负向的影响;而这种负向影响的程度与消费者对于店铺熟悉的程度成反比例关系,而且,因为低价而选择购买的消费者越容易受到负面评价的影响。

研究消费者在网购方面的涉入度、评论数量,评论内容和质量、评论者资信度、价格折扣以及消费者接受淘宝网在线评论程度与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消费者涉入度、评论数量、评论内容质量、价格折扣对消费者接受在线评论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评论者资信度与消费者接受在线评论程度没有显著性关系,因为淘宝网资信度体系并不健全,若等级高的买家发表不实评论,不会受到处罚,所以其他消费者不会因为等级高而信任该评论者。

2.2 在线评论可信度的研究

通过实证研究和网上调查提出在线评论可信度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从信息源、信息内容、接收者、社会影响四个方面来研究在线评论感知可信度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评论者资信度对在线评论感知可信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评论者资信度越高,接收者对在线评论的感知可信度越高。评论内容的质量对感知可信度的影响是最大的,即接收者对一则评论可信度的感知判断,主要还是基于评论内容本身的评论内容的质量越高,接收者感知可信度越高。接收者信任倾向对在线评论感知可信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接收者类型不同,评论者资信度因素对在线评论感知可信度的影响不同。

在线评论可信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站的形象。可信度高会使网站形象在消费者心中不自觉地加以提升,相反可信度低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网站形象受损,信誉下降。所以商家非常注意在线评论的可信度。可信度高的作用非常突出,首先信任度的提高对购买意愿的提升有显著影响。其次,通过提供正向的在线评论和塑造高的可信度能在消费者之间得到广泛认可。第三,可信度高的电商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会最大限度挖掘消费者购买欲望。

2.3 在线评论的情感因素研究

从在线评论的信息结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情感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分析情感词的使用及倾向性分析,产品特征词对有用性感知的影响,情感倾向性的方向、强度和混合程度对评论有用性感知的影响。最后得出积极的情感词的使用使在线评论更具有可信度,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情感词的使用如果大量使用强调性副词,会增加评论者的情感因素。另外,在线评论中包括产品的特征词和产品的使用的情况也会增加消费者的情感因素。

在线评论与消费者情感的关系研究,这类研究大多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对各种的假设进行论证。而另一些研究者是研究性别在情感因素中的作用,进而影响在线评论的评论方式。当消费者关注信息本身的质量对自己决策的影响时,信息性影响产生了,当消费者的情感因素在接收信息时,在线评论的作用就产生了,这就意味着在线评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购买行为的影响,还影响消费者的心理。

2.4 在线评论传播途径的研究

评论内容是影响在线评论再传播意愿的最重要因素;评论来源可信度是影响在线评论再传播意愿的重要因素,但在在线评论来源可信度的三个维度中,只有可靠性对接受者再传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专业性和客观性无显著影响。针对在线评论传播在不同主体上的研究,在线评论传播框架模型越来越完善。互联网时代,每个消费者都可能既是评论的接受者,又是评论传诵的发出者。除了评论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外,还有一种传播主体,其自身没有直接参与过别人所推荐的产品或服务,但处于某种动机,也会将该推荐信息继续传播下去,称为口碑中间人。不同的人对评论信息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对在线评论传播框架的研究会帮助营销人员更有效地使用在线评论成为更好营销的手段。

2.5 在线评论的地区差异性影响研究

对口碑的研究都集中在人际关系的影响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网络口碑的影响。口碑交流已被证明能使消费者对产品的判断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特别普遍,当在考虑购买一个新的产品或服务时,口碑对购买结果有强烈的影响。营销人员需要考虑电子论坛的发展,产品推荐和支持从未见过的人之间的宣传已经成为一个额外的通道,网络口碑对消费者后续购买的选择会有影响,理解消费者在不同的网站上的行为能够使营销人员去发现,潜意识里克服消费者选择的障碍。

3 结 论

在在线评论影响力日益显著的现实背景下,在线评论如何影响消费者进而影响企业盈利,消费者和企业如何有效利用在线评论这个新兴的信息媒体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目前国内外的在线评论的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和相应的研究趋势。①对于中外在线评论行为的差异性研究较少,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文化背景,消费习惯,思维方式等加以研究。②在线评论的负面影响研究也相对较少,未来在负面评论的研究应该会有所突破。③在线评论的结论的普遍性程度有待验证,需要研究者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收集更多的实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孝俊,徐伟青.口碑传播的影响力要素及其对营销创新的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2004,26(6).

[2]Henning.Electronic word of mouth motives and consequences of reading customer articulations on the internet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4(2).

[3]Litvin,S.W.,Goldsmith,R.E.,Pan,B.Electronic word of mouth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J].Tourism Managerment,2008(29).

第3篇:有线通信论文范文

【关键词】温度 at89s52 nrf9e5

1 引言

由于在局部的温度通常具有不一致性,因此在检测环境温度时,传统的单一测点测量温度的方法并不能够准确说明实际的温度信息。在同一环境中,对多点进行温度测量,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温度测量更加准确。但是多点温度测量的温度测量点比较分散,如果使用传统的有线布线方式的话,则系统设计复杂,十分麻烦。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温度采集系统,采用了nrf9e5无线芯片,主控芯片采用的是at89s52单片机,温度测量的传感器为ds18b20[1]。

本论文首先介绍系统整体设计方案,然后分别简要介绍硬件电路设计以及部分软件程序设计。

2 系统方案

无线数据传输按照传输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点对点、点对多点以及多点对多点。本论文所设计的系统由主控芯片51单片机、主接收器以及多个测量终端组成。每个测量终端都是通过无线传输模块nrf9e5传递数据,进而形成无线传输的温度采集系统。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将相应的温度传感器分布在所要测量环境的不同位置,就能够精确评估环境温度。然后再将这些测量得到的温度经过无线通信模块发送到主控芯片上,主控芯片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

3 硬件电路设计

3.1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

nrf9e5具有和8051相互兼容的微控制器,但是时序和指令都与其有些差别。nrf9e5与cpu的数据交换是通过串口来进行的。

nrf9e5和其他模块通信主要是通过自身内部的并行口和内部的spi口。nrf9e5与nrf905等具有一样的功能。收发器在与微控制器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片内的spi和并行口。在要传输通信的数据准备好之后,就能够产生中断,供微控制器使用。

3.2 温度测量电路

温度检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采用热电偶等。但是本论文采用的是ds18b20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采用的是one-wire总线,即只采用一根信号线与单片机进行连接。该测温传感器能够测量零下55度到125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同时分辨率能够达到0.5摄氏度。工作电压范围很宽,一般为3.0至5.5v。

3.3 主控芯片

本论文设计的数据采集器使用的主控芯片是at89s52单片机。msc-51单片机是八位的非常实用的单片机。本论文所使用的at89s52单片机就是基于这款单片机的。msc-51单片机的基本架构被atmel公司购买,继而在其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新的功能,同时扩展了芯片的容量以及加入flash闪存等等。51内核的单片机具有很多优点,因此无论是在工业上还是在一些电子产品上应用都很多。全球也有许多大公司对其进行扩展,加入新的功能。即使是在今天,51单片机仍然在控制系统中占据很大市场。

下面对本论文所使用的单片机作简要介绍。这款单片机具有最大能够支持的64k外部存储扩展,同时还具有8k字节的flash空间。该单片机具有4组i/o口,分别是从p0到p3,同时每组端口具有8个引脚。每个引脚除了能够作为普通的输入和输出端口外,还具有其它功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引脚复用。其还具有断电保护、看门口、计时器和定时器。51单片机一般的工作电压是5v。

4 软件设计

4.1 通信协议

本系统为单点对多点的无线通信,主接收器在可靠通信范围内分别与每个数据终端通信。主接收器与每个数据终端都有一个唯一的地址,因此在通信过程中必须明确接收方的地址。系统通信协议定制如表1所示。

4.2 温度测量程序

本论文采用的温度传感器是one-wire总线的器件,与主控芯片进行一根数据线连接,就能够同时实现数据和时钟信号的双向传输。但是这样就要求主控芯片的时序必须具有严格的要求。在出厂之前,每个器件的rom上都光刻上64位的编码,这个编码地址序列是唯一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编码地址序列来进行多

点的组网。但是本论文所设计的温度采集系统,在每一个结点只是用一个温度传感器,因此在程序中并不需要读取其rom编码。

5 总结

在实际的温度测量过程中,测量单点的温度往往并不能够准确反映实际温度信息,需要对同一环境进行多次测量,同时要对多个温度节点进行测量。但是多点温度测量的温度测量点比较分散,如果使用传统的有线布线方式的话,则系统设计复杂,十分麻烦。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温度采集系统,采用了nrf9e5无线芯片,主控芯片采用的是at89s52单片机,温度测量的传感器为ds18b20。本论文首先介绍系统整体设计方案,然后分别简要介绍硬件电路设计以及部分软件程序设计。

参考文献

[1]马祖长,孙怡宁,梅涛.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j].北京:通信学报,2004,25(4):15-17.

[2]郑启忠,耿四军,朱宏辉.射频socnrf9e5及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实现[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4(8):51-54.

[3]季一锦,尹明德.一种基于nrf9e5的无线监测局域网系统的设计[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4,(12):22-25.

[4]盛超华,陈章龙.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j].微型电脑应用,2005,21(6).10-13.

第4篇:有线通信论文范文

摘要: 大多数电子商务网站为消费者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来发表其针对某件商品或服务的评论,但是,随着在线商品评论信息的数量增多,潜在的消费者越来越难从中发现有助于制定购买决策的信息。由此,面对海量的商品评论,如何从中识别有用的评论信息,分析在线评论的效用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本文对我国主要的电商网站进行调研,获取商品评论系统评论信息的主要展现形式,基于此具体分析各种展现形式对消费者制定购买决策的影响,这一结果对改进在线商品评论系统的功能设计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网络购物;在线商品评论;有用性;电子商务

引言

在实体店铺购物时,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实生活中亲朋好友相互之间的产品口碑传播。伴随着全民电商的兴起,在线商品评论越来越盛行,传统口碑也开始逐渐向电子口碑过渡,在线商品评论信息已经成为消费者进行网购决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1]。大多数网购用户在做出购买决策之前,都会浏览已有评论信息,购买使用商品之后,则会对所购商品进行评分,发表评论,阐明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后的体验,为后面购买此商品的消费者提供参考,由此形成循环。作为B2C电子商务网站的显著特征,在线商品评论大大增加了消费者对B2C电子商务网站的认知有用性[2]。在线商品评论信息逐步演化为口碑传播的一种新形式,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消费者对目前评论系统中主流的各种评论展现形式的认知度是运营商调整功能设计的重要前提;同时,作为一种反馈机制,在线商品评论促成了大规模的口碑网络。

1、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对在线商品评论效用进行逐步深入的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于4个角度,包括评价目标、评价特征、评价技术以及评价对象[3]。如表1所示。

2、现阶段我国在线购物网站评论系统的主要展现形式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主流电商网站的商品评论系统,所以,必须首先建立样本网站库。综合考虑网站面向的消费者数量以及各个垂直行业购物网站在商品评论系统功能设计上的差异性,根据本文的筛选原则[4],最终确定的样本网站为:淘宝、天猫、京东、当当网、亚马逊、新蛋网,共6家。本文通过逐一访问这些网站来获取商品评论系统的功能设置情况,并且从各个角度分析其对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影响。

从提供的信息内容以及对内容的序化,从用户实际接触和使用的角度来对功能进行识别,最终从样本网站中梳理出目前我国在线购物网站商品评论系统所包含的15项展现形式,如表2所示。

2.1 商品评论数量

商品的累积评价数量的属性就是数据,与文字相比,数据更能让人觉得直观明确,可以让消费者非常直接迅速地了解到自己所浏览商品的销售量情况,一般来说,商品的评价信息越多,意味着商品销售数量越多,受欢迎程度越高,基于大众购物时的从众心理,那么这从某一程度也能对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起到促进作用。

2.2 多维文字评论

多维文字评论功能是从多个层面对商品进行评论,除了可以涉及商品本身的内容评价(如颜色、包装、价格等),也可以包含与商品相关的(如物流速度、商家服务态度等)附带服务功能的评论信息,让消费者对商家的信誉度、发货速度、物流速度等其他信息有所了解,比如有的网购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就十分注重商品的物流速度,从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3 消费者晒图

消费者晒图,相比文字、数字,显得更加直观、清晰,图片既可以反映商品的颜色,消除了消费者的诸如商品有没有色差、商品大小是否合适这样的疑虑,同时,也可让消费者把商家对商品的描述(如文字描述、图片)和网民们自己实际购买到的商品图片相对比,判断购买到的商品本身和商家对商品的描述是否相符,从而做出购买决策。

2.4 追加评论

追加评论是相对于初次评论而言,相比初次评论,追加评论阐明了消费者在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之后的体验,购买者在对商品进行多次使用体验之后再次做出的商品评论,为后面购买此商品的消费者提供参考,这样的评论信息对于那些追求商品性价比较高、商品耐用性高的消费者来说,更具可信性和参考价值,更有助于消费者理性消费,买到更好、更耐用的商品,同时,这也对商家在网上销售贩卖低质伪劣的商品起到了一定约束和监管作用。

2.5 标签云

标签云指的是消费者自发地为某一种商品定义一组标签(一般是短语、词汇)进行描述,并最终从中选出被使用频率最高的标签,来作为该商品的特征标识,这个标签形成的过程完全是自发的,主要优势是自由性、实时性和共享性。如“质量很好”、“外观漂亮”、“物流快”等标签,让消费者能够对商品总体性能了解,也可选中某个标签,专门浏览只与本标签相关的评论信息,以自动筛选代替人工筛选,而不用一条一条地去浏览所有的评论信息,大大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更具有针对性。

2.6 商品平均分

当前在线商品评价数量日益增多,内容也十分纷繁复杂,伴随着当前社会网络流行语、口头语的盛行,表达方式多样化,而潜在消费者需要对海量的评论信息做出综合判断。为了缓解在线商品评论信息过载的问题,很多电商网站提供了商品的综合得分,即计算所有评论者给某件商品的评分的平均值[5],让消费者能从宏观的角度对某一种商品了解。

2.7 多维打分

打分维度从商品本身拓展到售前售后服务是帮助消费者获得多方面商品信息的一种较为快捷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如在淘宝网上,从宝贝与实物相符、发货速度、服务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打分。

2.8 评论效价

当前,电子商务网站要求消费者对交易以好评、中评或差评进行标记[5]。系统通过一种分类机制将三个维度总体的数量进行了统计,有的电商网站采用整数制,有的电商网站采用百分比制,通过该商品的好评率、差评率来对商品的总体性能有直观的了解。这种分类机制是基于在线商品评论本身的内容进行的,通过分词软件对每条评论进行分词,从而确定特征词语,如从中找出一些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很不错等)的词汇短语,从而按照“好”、“中”、“差”进行归类。

2.9 效价分布

效价分布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进行评价打星,共分为五个维度,五颗星代表“非常好”,一颗星表示“非常不好”,这是两个极端。当前,消费者提供的商品评分呈双峰分布,这个得分只是折衷反映了两个评价极端,即好评和差评。但是,饱含强烈极性(如赞美、批评)与个人观点的在线商品评论也许并不可靠[3]。

2.10 依据效价筛选

依据效价对商品评论信息进行筛选是一种人工效用评价机制,比如,最新发表的某一在线商品评论信息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来获得消费者的累计“有用性”投票,这导致很多好的评论由于没有及时获得足够的赞成票而被淹没在数量庞大的信息海洋中[6],这对于电子商务网站中对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的激励效率不是很高。

2.11 有用性投票

亚马逊、京东等提供了评论的有用性指标,用户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对前期的评论的有用性进行投票,系统最终给出一个类似“31/36人认为此评论有用”的结论,由此统计出总的支持或反对数量,评论系统则会默认显示最有用的评论在评论列表前端[5],对评论的有用性进行排序和筛选。Chen[7]等研究发现,通过有用性投票后对评论信息进行排序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增加网站的浏览量,提升商品的销量。

2.12 投票排序

商品评论系统的投票排序可以帮助消费者以较低的信息搜索成本(时间、流量)快速了解商品质量,通过大众自身的投票选出可信度更高、更加具有参考价值的在线商品评论信息,效率大大提高了。

2.13 信用等级

信用等级是对评论者的身份等级的识别,往往评论者的等级越高(五百佳评论者、优秀评论者等),其所做出的商品评论更具有参考价值,从而能对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等级较高的评论者的网购经验比较丰富,他们留下的评论信息内容更准确、语言格式更规范,更具有可信性。

2.14 信用排序

信用排序指的是在线商品评论系统将信用度高的评论者所发出的参考价值高的评论信息尽可能排在靠前的位置,以供其后的消费者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对此进行参考,节约了时间。

2.15 评论搜索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检索框中对自己想要的信息通过

关键词 匹配进行检索,而不必面对大量纷繁复杂的评论信息,如同大海捞针,一一进行浏览和翻阅,寻找自己想要的商品关注点和描述,大大节省了网购时间。

3、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主流的电商网站进行调研,获取商品评论系统评论信息的主要展现形式,其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第一,商品评论系统最初就使用的展现形式(如评论信息的总数量);第二,以消费者二次UGC贡献为基础的功能(晒图、回复与追加评论、有用性投票等);第三,大多数对评论信息进行人工和机器筛选和排序的功能(如标签云筛选、投票排序、信用排序等)[8]。

当前,伴随网络购物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商品评论信息过载的现象,在线商品评论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动辄几千条甚至上万条的商品评论也让用户感到无所适从,并且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评论者可以随意发表评论言论,导致评论信息有模糊性、多样性、语义缺乏等缺陷,从中获取有用、有价值的信息也变得十分困难。面对此问题,各大电子商务网站的在线商品评论系统的功能模块日趋多样化,满足不同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偏好,评论系统改善的过程反映了当前的电子商务购物网站不断全方位地了解用户的购物需求,从而对商品评论系统进行改进,对有用性强的功能充分发挥其价值,对那些有用性不强的功能则需进一步改进或升级,使其更贴合消费者的购物习惯,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志宇. 在线商品评论效用排序模型研究[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3(04):62-68.

[2] 陈江涛, 张金隆, 张亚军. 在线商品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文本语义视角[J]. 图书情报工作, 2012(10):119-123.

[3] 杨铭, 祁巍, 闫相斌, 等. 在线商品评论的效用分析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 2012(05):65-75.

[4] 黄卫来, 潘晓波. 在线商品评价信息有用性模型研究——纳入应用背景因素的信息采纳扩展模型[J]. 图书情报工作, 2014(S1):141-151.

[5] 孙霄凌, 赵宇翔, 朱庆华. 在线商品评论系统功能需求的Kano模型分析——以我国主要购物网站为例[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06):76-84.

[6] 马艳丽. 在线评论引起的消费者决策困境:概念与相关问题[J].求索, 2013(07).

[7] Chen C C, Tseng Y. Quality evaluation of product reviewsusing an information quality framework[J]. DecisionSupport Systems, 2011,50(4):755-768.

[8] 龚思兰, 丁晟春, 周夏伟, 等. 在线商品评论信息可信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情报杂志, 2013(11):202-207.

第5篇:有线通信论文范文

关键词:通信电子线路;仿真实验;电子设计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是通信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及工程性强的特点。该课程的重要内容是模拟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重点研究它们的组成原理、基本电路和分析方法,并且应用模型化的思想来描述电路结构和单元电路。本文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的设置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改革方法予以探究。

一、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现状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具有基本概念抽象、基本单元电路多、分析方法多等特点。在理论教学中,由于该门课程概念过于抽象,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进而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应对其中的问题予以分析。(一)课程衔接问题通信电子线路课程在电子信息工程中与先修课程、后续课程联系密切,根据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可知通信电子电路的先修课程有:数学、物理及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后续课程有数字通信、通信技术等课程,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课程衔接这一问题,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概念,使得学习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教师一定要对课程的衔接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二)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讲授的电路大多是分立元件组成的电路,并没考虑实际电路的高频效应,学生在课堂上接触不到实际电子产品及实际应用电路,在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通常又是以验证性为主,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偏少,自主性设计实验几乎不涉及,使得理论与实践往往是脱节的。因此,理论联系实践是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二、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重视课程的系统性

围绕模拟发射机与模拟接收机这“两条主线”展开教学,对于超外差式接收机中,高频放大模块、中频放大模块放在高频小信号放大器这一章节中讲授,而对于混频检波则应在频谱搬移电路中讲授,本地振荡模块则课在正弦波振荡器中讲授。通信电子线路的每一章节介绍最终都要回归到模拟发射机和模拟接收机这两条主线当中,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观点。

(二)重视课程的联系性

联系是客观的,事物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而对于通信电子线路这门课程来说,教师应考虑其与前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通信电子线路的教学应通过前续课程引出后续课程,如在讲解基础知识这一章中的选频网络、串联谐振回路、并联谐振回路、耦合回路等知识点时应与“电路分析”中的频率响应、互感耦合磁路结合进行教学;在讲解谐振功率放大器时,要注意分析高频小信号放大电路与低频功率放大器的异同;讲解频谱搬移技术和数字调制概念,要先引入频谱概念,这样才能使学生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学习。

(三)电路仿真演示与实验操作相结合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具有原理复杂、概念抽象等特点。实验环节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重视将课堂上典型电路的仿真演示与实验室的实验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对电路进行仿真演示,使复杂、抽象的理论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实验教学中,要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实验,如选频小信号放大实验、谐振功率放大实验、集成调频发射、接收系统实验等。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电子竞赛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电路相关方面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本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本文对通信电子电路课程教学现状、教学问题及教学策略的分析,目的在于探索出适合通信电子电路课程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廖惜春.基于工程应用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2007(4):12-14.

[2]高艳东.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66-67.

[3]陈冬梅,陈宏滨,胡煜,等.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改革的探索[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10):59-61.

第6篇:有线通信论文范文

关键词: 网络编码; 可行性; 线性多播性; 混合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12-01-02

Research on network coding based on linear network coding technology

Li Ni, Yang Wangdong, Chen Qia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nan City College,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Abstract: The status of the network coding research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described. The feasibility of network coding is prov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near network coding technology coding and decoding principle. The most basic property of the linear network coding-linear multicast property is demonstrated based on theory of linear algebra. Finally, the network coding technology is put forward as a "hybrid" technology. The network cod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ill be combined with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heory, coding technology and cryptography theory.

Key words: network coding; feasibility; linear multicast property; hybrid

0 引言

今天的互联网信息就像高速路上的汽车或管道中的水流一样被传输着,日益增长的网络带宽需求和不可靠网络的QOS需求,已成为制约网络发展的瓶颈。为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和提高系统容量,采用网络编码技术实现网络的最大流传输,已被国际学术界认定为解决网络问题的重要手段,并成为网络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1 网络编码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上个世纪50年代香农就提出:通信网络端对端的最大信息流是由网络有向图的最小分割决定的,但传统路由器的存储转发模式难以达到最大流最小分割定理的上界。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R.Ahlswdee等人在发表的论文Network Information Flow中首次提出了网络编码[9],并根据信息论严格证明了网络编码允许中间节点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转发,接收节点通过相应的解码获得原始信息,这样可以达到通信网络的容量上界,从而最大限度利用网络资源。网络编码的提出从本质上打破了通信网络中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是通信网络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近年来,网络编码理论的研究已取得重要发展,同时在应用基础和工程实践方面的研究也正在全方面展开。2003年,SYR.Li等人证明了使用线性网络编码已经能足够达到网络多播容量。Koetter R等人提出了网络编码的代数框架,并证明了存在满足多播流量的线性不变编码。这两位学者的工作为网络编码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理论条件。随机网络编码是由Ho T、Medard等人在2003年提出的,它的提出拓宽了网络编码的适用场景,使得网络编码不再局限于确定的网络拓扑和集中式算法。Cai Ning利用分布式网络编码来纠正网络中的差错,并论述了网络编码在安全方面的应用,为网络编码增加了新的应用领域。国外多所著名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多伦多大学、瑞士EPFL学院等,以及多家知名IT研究机构包括微软研究院、贝尔实验室等,都在积极开展网络编码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而国内针对编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网络编码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实际应用也远未挖掘出其真正潜力,还有大量的难题有待解决。①即便网络编码可以提高通过率,能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是要确定存在合适的边函数却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还存在网络什么时候传输的边函数有用,有多少信息需要通过这种方式传送等问题。②在许多实际的网络中,并不一定是有向或无环的。对于有环网络构造的编码是时变的,这在实际中很少应用。并没有证明有环网中最佳时不变码的存在。③多源网络编码构造问题。④目前许多的有效编码算法都只限于应用到组播的情况,缺少一般性。⑤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的应用。

2 网络编码技术概述

网络编码的概念源于2000年Ahlswede R,Cai N,SYR.Li,R.W.Yeung发表的论文《Network Information Flow》,其最初的思想即允许网络的中间节点参与编译码。网络编码采用存储-编译码-转发的方式,可达到网络的多播容量[6]。网络编码的实质:①信息流被压缩或被编码;②网络编码是通过计算(编码)提升吞吐量。(网络吞吐量:是指在没有帧丢失的情况下,设备能够接受的最大速率。吞吐量的单位以比特/秒或字节/秒表示。)

网络编码理论也称为网络信息流理论,属于网络信息论的重要分支。经典信息论的编码通常是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而网络编码与其有本质上的不同。网络编码除考虑信源和信宿节点的编码外,中间节点也参与编码,并且网络编码能从整体上提高网络吞吐量,提升通信系统的有效性。

网络编码理论指出网络信息流可以被压缩,从而进一步提升网络吞吐量。并且信息流仍然满足守恒定理,虽然信息内容被处理,但处理前后信息是不增也不减的。

其中,线性网络编码是研究较早,也是较为成熟的一类。有向无环网络中的网络编码称为线性网络编码。蒲保兴等详细分析了线性网络编码的计算时延与关键参量之间的关系[5]。

3 线性网络编码的编码译码原理及其可行性

线性网络编码中的核心是确定两个重要参数,即局部编码矩阵和全局编码向量。

定义1 线性网络编码的局部编码矩阵[8]

有向无环网络中,已知F为有限域(具有有限个元素的域),s(向量矩阵维数)为正数。对于任何节点T,其线性网络编码的局部编码矩阵为:

KT=[kd,e]d∈In(T),e∈Out(T)

式中,In(T)是节点T所有输入链路的集合,Out(T)为节点T所有输出链路的集合,|In(T)|表示节点T输入链路的个数,|Out(T)|表示节点T输出链路的个数。KT矩阵是维数等于|In(T)|×|Out(T)|的矩阵。kd,e表示节点T的每个相邻链路对(d,e)的局部编码标量,取值于有限域F。

对于信源节点由于没有输入链路,一般假设产生s维信号的信源节点存在s条输入链路,由于这s条链路实际并不存在,所以称为虚拟链路。

定义2 线性网络编码的全局编码向量

式中,fd为输入链路d的全局编码向量,fe称为输出链路e的全局编码向量。全局编码的是维数等于s*1的列向量,标记网络输入信号量为s。该迭代公式的初始条件是信源节点的s维虚拟链路的全局编码向量,它是从向量空间上选择的一个s维的标准基。

定义3 线性网络编码中全局编码向量与链路上传输信息的关系

me=x·fe

式中,x为信源节点产生的所有信息行向量,维数为1*s。fe为链路e上的全局编码向量,me为链路e上传输的信息。通过线性编码后每条链路上传输的是关于输入信号的线性表达量。

定义4 线性多播的译码矩阵D

[fe]e∈In(T)·D=Is

式中,maxflow(T)是针对任何满足maxflow(T)≥s的节点T,[fe]e∈In(T)为节点T所有输入链路的全局编码向量并列放置一起所组成的矩阵,Is为s×s维的单位矩阵。

将节点T收到的所有消息(可用消息矩阵x·[fe]e∈In(T)表示)乘以译码矩阵D,即可译码出信源节点S所发出的信息。

线性网络编码的编码和译码原理,其基本思想是,编码时,根据每个节点的每个相邻链路对的局部编码标量,得到每个节点的局部编码矩阵。将局部编码标量和局部编码矩阵的线性组合,得到关于每条链路的全局编码向量。于是得到通过编码后每条链路的实际传输信息。译码时,由定义4得到译码矩阵D,将信宿节点收到的所有消息乘以D,即可译码出信源节点所发出的所有信息。

可见,线性编码的基本思路简洁,当局部编码矩阵确定后,可以惟一确定全局编码向量,并可通过译码矩阵得到其信源信息,并易于在网络通信中实现,保证了在网络中信息的安全,提高了吞吐量,由此网络编码是可行的。

4 网络编码的线性多播性质

在向量空间的一组元素,如果其中没有向量可表示成有限个其他向量的线性组合,则称为线性无关,反之称为线性相关。

有向无环网络中,对于任何非信源节点T,输入链路为n,均存在由其所有输入链路d的全局编码向量fS*1集合组成的向量空间vs*n。若n≥s,则vs*n秩的最大值为s。已知全局编码向量均是从s个标准基的线性组合的,所以,向量空间vs*n的每个列向量均是s个标准基的线性组合,所以vs*n的秩为s。

在有向无环网络中,对于非信源节点T,当其最大数据流大于等于网络信息输入信息量时,其所有输入链路全局编码向量所生成的向量空间的秩为网络输入信息量,即向量空间中线性无关的全局编码向量的个数为网络信息输入量。所以,信源节点发出的信息量为w,则非信源节点最多收到信源发出的w个信息。对满足输入链路大于w的节点,则能同时接收到信源发出的所有信息。在路由的情况这是不可能的,这是网络编码性能优于路由的本质原因。

有向无环网络中,对于任何非信源节点T,存在其所有输入链路e的全局编码列向量fe的集合所生成的向量空间ve。对于满足输入最大流量大于等于网络输入信息量的非信源节点T,均有

dim(ve)=网络输入信息量

则此时的线性网络编码称为线性多播。在有向无环网络中,线性多播是其最基本的特点。

5 结束语

在有向无环网络中,由于不存在环,所以我们可以“由上至下”从信源节点至信宿节点顺序地线性编码传输信息,增强了信息传输安全性,提高了网络吞吐量。在此,我们详细描述了网络编码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线性网络编码技术论证了网络编码是一门可行的网络技术,而且,从线性代数理论基础上证明了网络编码存在线性多播性。

有向无环网络编码理论的研究是网络编码技术不可或缺的内容。未来网络编码技术的发展将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论和编码技术,密码学理论等知识,并结合现代技术如透明计算,云计算等不断发展和深入。

参考文献:

[1] 谢坚戈,袁涛,王晓灵等.网络编码调度策略的研究[J].电视技术,

2012.36(3).

[2] Xia Yin, Zhang Tiyuan, Huang Jiaqing J .New algorithm for

variable-rate linear broadcast network coding. Cent. South Univ[J].Technol,2011.18:1193-1199

[3] 蒲保兴,杨路明,王伟平.线性网络编码的导出与扩展[J].软件学报,

2011.22(3):558-571

[4] 司菁菁.线性网络编码的类型保持转换矩阵[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1.47(7).

[5] 蒲保兴,王伟平.线性网络编码运算代价的估算与分析[J].通信学报,

2011.32(5).

[6] Yeung R, Li S,Cai work coding theory. foundation and

trends i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heory[M]. Now Publishers,2006:11-55

[7] Tan M,Yeung R,Ho S.A unified framework for linear network

codes.Proceedings of the 4th Workshop on Network Cod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C].Hong Kong,China,2008:132-136

[8] R.W.Yeung.Information Theory and Network Coding[M].Springer.

第7篇:有线通信论文范文

关键词:复杂系统;自组织;协同分集;协同编码

中图分类号:TN9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08)0503703

Technology Route and Research Present State of MIMO Wireless Transmission Diverisity

and Coding Technology Based on Complex System Self-organizing

XIAO Hailin NIE Zaiping2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Guilin,541004,China;

2.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610054,China)

Abstract:Space-time coding technolgy is proposed by combing space diversity and coding modulation technology to obtain diversity and coding gain,and excellently resist fading performance.Traditional space-tiem coding an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 technique exploit space diverisity through multple transmit receive antennas.However,due to the size of a mobile and carrier frequency consrraints,achieving space diverisity though multiple antennas may not be possible.Cooperative deversity has recently emerged as an alternative way to achieve diversity and coding gain,which has not feedback of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is proposed,and also improve end-to-end communication quality of service and channel capacity.

Keywords:complex system;self-organnization;cooperative diversity;cooperative coding

1 引 言

随着移动通信业务规模和种类的迅速发展,如何有效地利用相对贫乏的频谱资源提供更高质量、更高速率的通信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最近Foschini等学者从理论和实验上验证了移动通信两端应用多天线收发(即MIMO技术),可充分利用信号的空间特性,明显改善通信质量和频谱利用率,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MIMO技术虽然被认为是解决现有无线通信瓶颈,提高通信容量和通信质量的关键技术,但由于MIMO信号的传输机制复杂度,严重限制其工程可实现性。另外,复杂的无线通信环境也加大了MIMO技术的工程实现难度。

基于复杂系统自组织MIMO无线传输分集和编码技术,能对抗复杂多变的无线通信环境,继而显著改善系统性能,能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信号复杂传输机制,获得分集增益,无需通过信道反馈信息,动态分配资源,提高了端到端的通信服务质量(QoS)和信道容量。

2 基于复杂系统自组织MIMO无线传输分集和编码技术研究现状

近年来,基于多发多收天线技术[1,2]的MIMO矢量传输方法提供了从根本上提高无线通信系统信道容量和频谱利用率的新途径。然而,与常规单天线收发通信系统相比,MIMO通信系统中多天线的应用面临大量亟待研究的问题。

2.1 多天线分集系统理论研究

天线分集是一种对付移动通信衰落的有效技术,其基本原理在于经历不同衰落的多径信号仅仅是部分相关的,他们同时处于深衰落的概率很低,适当合并他们则可能提高链路的可靠性,从而提升传输的数据速率或降低系统的发射功率。决定分集性能的重要因素是分集支路之间的相关性,为获得良好的分集性能[3,4],要求该相关性系数低于0.7。天线分集主要包括空间分集、极化分集和角度分集,他们分属于天线分集中的空间、极化与角度维,实际中难以独立应用各维,而是多维联合应用。如何协调分集技术,降低信号空域相关性,提高信息的传输速率是信息论方法研究还未解决的难题。

2.2 空时编、解码与处理

空时编、解码与处理是实现MIMO的关键技术[5-8],传输信息首先经空时编码形成多个数据子流,由多天线发射阵的各天线并行发射出去,经无线多径信道传输后,多天线多通道接收机将多路接收信号空时处理算法分离数据流并解码,以实现近于最佳的处理。典型代表为空时格形码和空时分组码。空时网格码要求矢量Viterbi算法译码,设备相当复杂。空时分组码提供的分集增益和空时网格码一样,都与发射天线数相等,不足之处是提供的编码增益最小,甚至为0。除这两种编码外,还有几种先进的空时编码,如线性扩展码、正交空时分组编码(OSTBC)、线性扩展空时码以及Turbo编码等。然而,至今还不清楚究竟哪种编码最好、采用哪种编码技术对接收数据解调和译码效果最佳。

2.3 复杂性科学

第8篇:有线通信论文范文

【摘要】引导学习方法, 提出交互学习要求1.面授课前如何预习课程内容, 找出重点、难点、疑点, 通过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及上网检索网上辅导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解决一般概念性、知识性的问题, 带着问题参加辅导、答疑和讨论, 对在预习中自己难以理解的思辨类、应用类问题, 要及时在面授辅导课上提出质疑, 听教师讲解方法, 提高课上学习效率, 课后及时复习, 通过在线测试和离线作业, 加深巩固所学知识。

【关键词】引导学习方法 提出交互学习要求 面授课前如何预习课程内容

【本页关键词】论文写作 期刊征稿

【正文】

四、下发教学进程表,明了学习进度下发教学进程表(开课前一周上传于网上),人手一份,其中明确了每次面授辅导课的时间、地点、学习内容, 学习中应该参阅的辅导材料和媒体资源, 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及要求, 学习小组开展活动要求, 课后练习与自测要求,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心中有数并有条不紊地根据辅导教师的教学进程而合理地安排、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五、浏览媒体资源,指导选择学习媒体1.介绍音像资源( 黄勤南教授主讲12 学时IP 课件和中央电大直播课堂的录像带、V CD 及D V D ) 的内容和侧重点, 沧州电大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提供, 供学生免费借阅。2.登陆电大在线“知识产权法”的三级教学平台, 浏览各个栏目, 演示“课程讨论区”和“公开讨论区”的使用方法。公布中央电大和省电大课程辅导教师及自己的电话和电子信箱。3.推荐优质网络资源, 分析各个网站的特色, 如国家知识产权局( ) 的法律法规比较齐全, 知识产权法国家精品课程( jpkc.znufe.edu.cn/) 有每个学习单元的自测试题和答案,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 ) 不但提供了丰富典型的案例, 还侧重于学术理论的研究探讨。这一环节必须使学生明确各种媒体的内容、作用及相互关系, 从学生需要与可能两方面指导学生选择媒体。目的是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 如双休日加班的同学, 不能按时参加面授辅导, 但可以借阅音像教材; 有计算机但没有网络利用的人, 可以从网上下载学习资源;有上网条件的就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辅导材料。

六、引导学习方法, 提出交互学习要求1.面授课前如何预习课程内容, 找出重点、难点、疑点, 通过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及上网检索网上辅导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解决一般概念性、知识性的问题, 带着问题参加辅导、答疑和讨论, 对在预习中自己难以理解的思辨类、应用类问题, 要及时在面授辅导课上提出质疑, 听教师讲解方法, 提高课上学习效率, 课后及时复习, 通过在线测试和离线作业, 加深巩固所学知识。2.演示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筛选整理利用信息。查找方法: 输入关键词, 如“网络著作权”、“知识产权权利冲突”。3.提出交互学习要求, 即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沟通的要求, 告知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但可以自己查阅资料解决; 还可以通过在线讨论, 在线答疑、学习小组寻求帮助; 也可通过电子信箱或电话向三级电大的课程辅导教师提出等等。

七、进入教学单元导学, 注重师生互动进入第一教学单元———“知识产权法总论”和“商标法”的重点难点辅导。在备课时, 设计了六个问题的辅导, 实际操作时注重师生互动, 采取了辅导与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如我讲解知识产权的性质特征, 启发学生讨论知识产权法的作用; 利用中国商标在线( /zclct.htm ) 的“商标注册流程图”介绍商标注册程序; 通过事前准备好的案例, 分析注册商标争议的裁定和注册不当商标的撤消这两个重要制度; 上网搜索“商标抢注现象”的典型案例, 引发学生思索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法律问题。

【文章来源】/article/66/3185.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9篇:有线通信论文范文

1 总体设计方案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本设计采用CAN总线作为数据采集与系统控制的通信方式,以ATMEL公司生产的AT91SAM9263 ARM芯片为主控单元,结合A/D转换技术、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实现某型火箭炮随动系统的故障检测。总体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

数据采集单元由信号调理模块和A/D转换模块组成,其中信号调理模块用于模拟信号的放大、滤波和提高电路负载能力,A/D转换器完成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换,ARM主控单元实现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数据采集单元与ARM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之间以CAN 总线的方式进行通信,工作人员通过操作触摸屏显示界面完成故障检测。

2 系统硬件设计

2.1 数据采集单元

数据采集单元由信号调理电路和A/D转换模块组成,用于采集某型号火箭炮随动系统液压泵、高平机等被测部件的液压或气压的状态信号,其结构图如图2所示。

信号调理电路如图3所示,采用OP27运算放大器进行设计,它的作用是把传感器输入的信号进行放大,同时利用其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小的特点以满足A/D转换芯片对驱动源阻抗的要求。

A/D转换电路将经过信号调理模块调理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文中选用TLC2543CN和STC89C52分别作为A/D采样芯片和微控制器[3],其设计如图4所示。TLC2543CN是TI公司生产的12位串行模/数转换器,使用电容开关逐次逼近技术,12位分辨率,10 μs的转换时间,11路模拟输入,输出数据长度可通过编程调整[4]。A/D转换模块与51单片机之间以I2C总线的方式进行通信,只需要一条串行数据线SDA(DATA_OUT)和一条串行时钟线SCL(CLOCK),具有接口线少,控制方式简单,器件封装形式小,通信速率较高等优点。 经信号调理后的11路模拟量数据分别通过端口NO0?NO10进入TLC2543CN进行A/D转换,TLC2543CN通过[CS],DATA_INPUT,DATA_OUT,MEOC,I/O CLOCK这5个引脚与STC89C52单片机进行通信。为了减小外界环境及器件本身引入的噪声和扰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在这5个信号与单片机之间进行光电耦合隔离处理。由于光信号的传送不需要共地,所以可将光耦器件两侧的地加以隔离,达到提高系统信噪比的作用,光耦隔离器件选用Avago Technologies 生产的6N137,电路如图5所示。需要注意的是,电路板中6N137两端的电源不能共用,否则起不到隔离的作用。

2.2 CAN总线通信模块

数据采集单元和ARM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之间以CAN总线的方式进行数据通信和控制。CAN总线具有可靠性高、实时性强、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传输距离远等特点,尤其适用于随动系统传感器多、各检测点信息交换频繁和干扰源复杂的情况。CAN总线通信模块的实现有2种解决方案[5]:一类是采用带有片上CAN的微处理器,如Philips的80C591/592/598、Atmel的AT90CAN128/64/32等;另一类是采用独立的CAN控制器,如Philips的SJA1000。考虑到应用的灵活性,本文采用独立的CAN控制器SJA1000。CAN总线通信模块结构框图如图6所示,选用STC89C52单片机作为CAN总线通信模块的微控制器,CAN总线控制器和收发器分别选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SJA1000和PCA82C250[6]。CAN总线规范采用三层结构模型,STC89C52单片机用以实现应用层的功能,SJA1000和PCA82C250则分别对应于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为了增强CAN总线通信模块的抗干扰能力,在CAN控制器与CAN收发器之间进行光电耦合隔离处理,与数据采集单元一样,本文也选用6N137进行处理。

CAN总线通信模块接口电路主要由4部分组成:微控制器STC89C52、独立CAN控制器SJA1000、光电隔离器件6N137和CAN总线收发器PCA82C250。微控制器STC89C52用于数据处理、实现对SJA1000的初始化、通过对SJA1000的控制实现数据接收和发送等通信任务;独立CAN控制器SJA1000和收发器PCA82C250经过简单总线连接可实现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全部功能。STC89C52通过DATA_INPUT向TLC2543CN发送一定格式的指令,在DATA_OUT引脚可获取到A/D转换的数据;由于SJA1000的数据线与地址线是共用的,所以将STC89C52的P0口与AD0?AD7直接连接的同时,还要将地址锁存信号线ALE进行连接,以便区分在同一时刻AD线上传递的是地址还是数据;SJA1000的中断管脚INT连接单片机的外部中断INT0;MODE管脚与高电平VCC连接以选择Intel模式;为了保证上电复位的可靠,复位电路采用IMP708芯片进行智能控制,IMP708芯片集看门狗定时器、掉电检测电路、电源监控电路等于一体,保证SJA1000芯片的可靠运行;RX0和TX0是数据的收发管脚,经光电耦合器件6N137后连接到CAN收发器上,用以电气隔离;PCA82C250有3种工作模式:高速、斜率控制和待机,本文选择斜率控制模式,通过在Rs引脚与地之间接一个100 kΩ的电阻来实现;为了消除在通信电缆中的信号反射,提高网络节点的拓扑能力,需要在CAN总线两端接入两个120 Ω的终端电阻[5]。

2.3 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

数据处理与系统控制模块采用ATMEL公司生产的AT91SAM9263 ARM芯片作为主控单元,以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方式完成系统控制和故障诊断。AT91SAM9263主频 200 MHz;内置CAN总线控制器,全面支持CAN2.0A和CAN2.0B协议;内置TFT/STN LCD控制器,支持3.5~17英寸TFT?LCD 液晶屏,最高分辨率可达2 048×2 048。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本文将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单独成板。技术保障人员可以通过操作触摸屏上显示的人机交互界面完成对随动系统的故障检测。

3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设计主要分为A/D转换模块、数据 处理模块、CAN总线通信模块和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4部分。主流程图如图7所示,首先对STC89C52单片机进行初始化,包括CAN总线工作方式的选择、验收滤波方式的设置、验收屏蔽寄存器和验收代码寄存器的设置、波特率参数设置、中断允许寄存器的设置以及A/D转换模块的初始化等;当单片机接收到故障检测命令时,进行A/D采样,然后由单片机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量值转换得到实际的工况数据;最后由CAN总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到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进行故障检测,诊断结果由触摸屏显示以指导维修人员进行现场维修。

3.1 A/D转换模块软件设计

A/D转换模块程序设计流程图如图8所示。

3.2 数据处理模块软件设计

数据采集过程中难免受到噪声的影响,为了保证采到数据的准确性,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算法处理。本文在故障检测时,对同一采样点进行5次采样,然后用快速排序算法对这5个数据进行排序,取中值作为故障检测的有效数据,以减小误差带来的影响。采集到的数据与实际值之间成严格的线性关系,将采集到的数据值乘以系数K即可获得实际的工况数据,其流程图如图9所示。

3.3 CAN总线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CAN总线通信模块的程序设计主要分为初始化、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3个部分:

(1) 初始化。CAN总线初始化主要是对通信参数进行设置,通过对时钟分频寄存器、验收码寄存器、验收屏蔽寄存器、总线定时寄存器和输出控制寄存器的配置实现对CAN总线工作模式、接收报文的验收码、验收屏蔽码、波特率和输出模式的配置和定义[7]。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寄存器的配置需要在复位模式下进行,因此在初始化前应确保系统已进入复位状态。 (2) 数据发送。本文采用查询方式,进行CAN总线的数据发送,首先应将CAN总线的发送中断禁能。发送数据前,主控制器轮询SJA1000状态寄存器的发送缓冲器状态位TBS以检查发送缓冲器是否被锁定,若发送缓冲器被锁定,则CPU等待,直到发送缓冲器被释放,然后将从现场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发送缓冲区并置位命令寄存器的发送请求位TR,此时SJA1000将向总线发送数据。数据发送流程图如图10所示。

(3) 数据接收。同数据发送一样,本文采用查询方式进行数据的接收,也应将CAN总线的发送中断禁能。主控制器轮询SJA1000状态寄存器接收缓冲状态标志RBS以检查接收缓冲器是否已满,若未满则主控制器继续当前的任务直到检查到接收缓冲器已满,读出缓冲区中的报文,然后通过置位命令寄存器的RRB位释放接收缓冲器内存空间。数据接收流程图如图11所示。

3.4 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软件设计

系统控制与故障诊断模块是在Linux平台下利用Qt SDK开发完成的,数据库采用嵌入式系统中广泛采用关系型数据库SQLite[8]。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包括显示界面、系统控制、检测数据库和故障诊断等4部分。系统界面基于QT/GUI开发,用于故障检测结果显示、调取数据库辅助人工诊断等人机交互;系统控制模块用于系统启动与关闭、初始化及多线程处理;检测数据库用于对专家系统中经验知识、故障诊断规则集进行组织、检索和维护,及用于存储系统采集的工况参数;故障诊断模块是该检测装置核心,本文利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对随动系统进行故障诊断,给出诊断结果。考虑到故障诊断的实时性要求,程序采用多线程编程来实现。

图10 CAN总线数据发送程序设计流程图

图11 CAN总线数据接收程序设计流程图

4 结 语

为了测试随动系统故障检测装置在各种情况下的故障检测能力, 本文通过人为制造故障的方式对该系统进行了大量实验。在反复的实验中,该系统均能正确定位故障,充分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文研制的以AT91SAM9263 ARM芯片为核心基于CAN总线随动系统故障检测装置,可实现对随动系统液压、气压、电压等工况参数的测量,经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推理,实现以自动故障诊断为主、人工诊断为辅的故障检测。文中采用的CAN总线通信方式使整个系统简洁紧凑、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实时性,这种CAN总线通信方案不但可用于随动系统故障检测装置的研发,还可推广至其他模拟量信号的机电设备故障检测,尤其是多机组的分布式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中,具有非常实用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00, 47(4) : 951? 963.

[2] 张立云,宋爱国,钱夔,等.基于CAN总线的侦察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J].测控技术,2013,32(1):65?68.

[3] 姚远,王赛,凌毓涛.TLC2543在89C51单片机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2003,29(9):37?38.

. Texas: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199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