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村上村树范文

村上村树精选(九篇)

第1篇:村上村树范文

最近这段时间。拜读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两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感受了七八十年代的日本人的心态以及价值观取向的问题。村上的说总是带有一种很深的哀怨,写的非常好。情节设计,跌宕起伏。但是给我的感觉太忧郁了。都是写人由于不合于世,不能很好的融合到社会当中,最后都自杀来结束自己可悲的生命。但是有一点就是这两部小说的第一主人公------------我。最后都走出了这些灰暗的影子。朝着积极正面的人生奋进。这是让人值得深思的地方。另外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村上的比喻,他的比喻是不同反响的。是我们一般人不会想到用这样的比喻。但是他用的比喻是我们想不到。但思考后确认是非常得体。“我们高贵的抓住那稍纵即逝的人间最后的也是最好的希望”这种语句的意境非常美丽! 作者在《舞》当中多次提到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这个观点,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让人觉得现在的中国有点像当年的日本,在社会告诉发展的同时。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整个社会充斥着虚无,灰暗,阴冷。年前人无法树立自己人生观,价值观,而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己的空间里。而不愿意走进社会。当压抑积蓄到了一定的时候。总会爆发的。后果是可怕地。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选择了不归路。还有很多人精神错乱。都是人们没有及时的处理好自己的精神问题。没有找到正确及时的排解方法所导致的。有时候面对现实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把自己深藏心底的坏念头统统袒露在光天话日之下。真正可以做到得又有几个人呢? 下面在说说《挪》这部村上最畅销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年前人---渡边的感情纠葛,很好的描绘了那个时段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问题。在迷茫,彷徨中成长。到最后主人的一句----我在那里?我在那里? 让自己重新走近生活。不在过飘荡的生活。逝者已逝,我们记住他们的好。忘记他们的坏处。人要成长。这就是最好的考验。 这个家伙的小说读两本足够了。以后也不会再去读了。最多去欣赏他的优美语句。比喻。还可以重温。但是他描写故事的情节我是不愿意在看。因为太幽暗了。多读些积极向上书好。哈哈。 下面我们欣赏下村上语言的魅力: 村上春树 说: 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村上春树 说: 鱼说,你看不到我眼中的泪,因为我在水中。 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村上春树 说: 每一次,当他伤害我时,我会用过去那些美好的回忆来原谅他,然而,再美好的回忆也有用完的一天,到了最后只剩下回忆的残骸,一切都变成了折磨,也许我的确是从来不认识他。 村上春树 说: 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要伤害另一个人。 村上春树 说: 希望你下辈子不要改名,这样我会好找你一点。有时失去不是忧伤,而是一种美丽。 村上春树 说: 若什么都不舍弃,便什么都不能获取。 村上春树 说: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村上春树 说: 对相爱的人来说,对方的心才是最好的房子。 村上春树 说: 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终止之时,寻觅的过程亦即失去的过程。 村上春树 说: 当我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放弃”时,我们将拥有“成长”这笔巨大的财富。 村上春树 说: 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要伤害另一个人。 村上春树 说: 于是我关闭我的语言,关闭我的心,深沈的悲哀是连眼泪这形式都无法采取的东西。 村上春树 说: 世界上有什么不会失去的东西吗?我相信有,你也最好相信。 村上春树 说: 周围静得出奇,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向我的思考侧起耳朵. 村上春树 说: 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而时间经过就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事。 村上春树 说: 他是我在青春岁月里的初恋。 村上春树 说: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 迷失的人迷失了 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村上春树 说: 在大悲与大喜之间,在欢笑与流泪之后,我体味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幸福。 生活以从未有过的幸福和美丽诱惑着我深入其中。 村上春树 说: 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 而容纳你的空间 ——虽然只需一点点 ——却无处可寻 村上春树 说: 迟早要失去的东西并没有太多意义. 必失之物的荣光并非真正的荣光. 村上春树 说: 那里的一切一切都如云遮雾绕一般迷离。但我可以感觉出那片风景中潜藏着对自己至关重要的什么,而且我清楚:她也在看同样的风景 村上春树 说: 完美的文章并不存在,就像完美的绝望并不存在一样。 村上春树 说: 最喜欢的是描写与唯一朋友的永泽和女朋友分手后,渡边和初美的那段相处,以及他多年后回忆起当初,一种迎面而来的夕阳的感觉。初美虽然不是渡边命中的女人,但那应该是一个女人的最高境界。 村上春树 说: 如果你想追求的是藝術或文學的話,只要去讀希臘人寫的東西就好了. 村上春树 说: 過去曾經有過這樣的時代,任何人都想活得冷靜。 村上春树 说: 他想把胸中的感念告诉对方:我们的心不是石头。石头也迟早会粉身碎骨,面目全非。但心不会崩毁。对于那种无形的东西—无论善还是恶—我们完全可以互相传达。 村上春树 说: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村上春树 说: 死并不是终结生的决定性要素。在那里死只不过是构成生的许多要素之一。 村上春树 说: 山川寂寥,街市井然,居民相安无事。可惜人无身影,无记忆,无心。男女可以相亲却不能相爱。爱须有心,而心已被嵌入无数的独角兽头盖骨化为“古老的梦” 村上春树 说: 如果不了解而過得去,那再好不過了。 村上春树 说: 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 村上春树 说: 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 村上春树 说: 网无所不在,网外有网,无出可去。若扔石块,免不了转弯落回自家头上……时代如流沙,一般流动不止,我们所站立的位置又不是我们站立的位置。 村上春树 说: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村上春树 说: 我的父母叫起来也就是一只小雨蛙那么大的想象力. 村上春树 说: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潜伏在我们生之中 村上春树 说: 有时失去不是忧伤,而是一种美丽。当我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放弃”时,我们将拥有“成长”这笔巨大的财富。 村上春树 说: 有时候,不正确的选择可以带来正确的结果;而造成不正确结果的却是因为正确的选择。 村上春树 说: 刚刚好,看到你幸福的样子,于是幸福着你的幸福。 村上春树 说: 一旦死去,就再也不會失去什么了,這就是死亡的起点。 村上春树 说: 当我们回头看自己走过来的路时,所看到的仍似乎只是依稀莫辩的“或许”。我们所能明确认知的仅仅是现在这一瞬间,而这也只是与我们擦间而过。 村上春树 说: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村上春树 说: 我们自以为知之甚多的的事情背后,无不潜伏着等量的未知因素。 村上春树 说: 死不是生的對極,而是潛存在我們的生之中。 村上春树 说: 如果不了解而过得去,那再好不过了

 

第2篇:村上村树范文

1、对相爱的人来说,对方的心才是最好的房子。

2、山川寂寥,街市井然,居民相安无事。可惜人无身影,无记忆,无心。男女可以相亲却不能相爱。爱须有心,而心已被嵌入无数的独角兽头盖骨化为“古老的梦”

3、她是我在青春岁月里的初恋。

4、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终止之时,寻觅的过程亦即失去的过程。

5、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却很小。

6、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7、当我们回头看自己走过来的路时,所看到的仍似乎只是依稀莫辩的“或许”。我们所能明确认知的仅仅是现在这一瞬间,而这也只是与我们擦间而过。

8、最喜欢的是描写与唯一朋友的永泽和女朋友分手后,渡边和初美的那段相处,以及他多年后回忆起当初,一种迎面而来的夕阳的感觉。初美虽然不是渡边命中的女人,但那应该是一个女人的最高境界。

9、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潜伏在我们生之中。

10、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11、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要伤害另一个人。

12、死不是生的。

13、死并不是终结生的决定性要素。在那里死只不过是构成生的许多要素之一。

14、他想把胸中的感念告诉对方:我们的心不是石头。石头也迟早会粉身碎骨,面目全非。但心不会崩毁。

15、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而时间经过就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事。

16、如果不了解而过得去,那再好不过了。

17、若什么都不舍弃,便什么都不能获取。

18、当我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放弃”时,我们将拥有“成长”这笔巨大的财富。

19、每一次,当他伤害我时,我会用过去那些美好的回忆来原谅他,然而,再美好的回忆也有用完的一天,到了最后只剩下回忆的残骸,一切都变成了折磨,也许我的确是从来不认识他。

20、在大悲与大喜之间,在欢笑与流泪之后,我体味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幸福。

21、那里的一切一切都如云遮雾绕一般迷离。但我可以感觉出那片风景中潜藏着对自己至关重要的什么,而且我清楚:她也在看同样的风景。

22、网无所不在,网外有网,无出可去。若扔石块,免不了转弯落回自家头上……时代如流沙,一般流动不止,我们所站立的位置又不是我们站立的位置。

23、有时失去不是忧伤,而是一种美丽。当我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放弃”时,我们将拥有“成长”这笔巨大的财富。

24、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要伤害另一个人。

25、迟早要失去的东西并没有太多意义,必失之物的荣光并非真正的荣光。

26、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27、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28、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ishuo.cn

29、有时候,不正确的选择可以带来正确的结果;而造成不正确结果的却是因为正确的选择。

30、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

31、于是我关闭我的语言,关闭我的心,深沈的悲哀是连眼泪这形式都无法采取的东西。

32、我们自以为知之甚多的的事情背后,无不潜伏着等量的未知因素。

33、鱼说,你看不到我眼中的泪,因为我在水中。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34、生活以从未有过的幸福和美丽诱惑着我深入其中。

35、刚刚好,看到你幸福的样子,于是幸福着你的幸福。

36、希望你下辈子不要改名,这样我会好找你一点。有时失去不是忧伤,而是一种美丽。

37、世界上有什么不会失去的东西吗?我相信有,你也最好相信。

38、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39、完美的文章并不存在,就像完美的绝望并不存在一样。

40、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

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

无论别人怎么看,

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

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村上春树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41、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

不过是不喜欢失望。——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42、我或许败北,或许迷失自己,

或许哪里也抵达不了,或许我已失去一切,

任凭怎么挣扎也只能徒呼奈何,

或许我只是徒然掬一把废墟灰烬,

唯我一人蒙在鼓里,

或许这里没有任何人把赌注下在我身上。

无所谓。有一点是明确的:

至少我有值得等待有值得寻求的东西。——村上春树奇鸟行状录

43、刚刚好,看见你幸福的样子,

于是幸福着你的幸福。——村上春树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44、不要同情自己,

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45、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

成熟后却迷恋平庸,

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

还能一如既往的相信爱情,

这是一种勇气。——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46、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

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47、“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到:‘你好,小姐,和我一块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48、我们的正常之处,

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49、不会忘记的永远不会忘记,

会忘记的留着也没有用!——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50、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

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村上春树舞!舞!舞!

51、不必太纠结于当下,

也不必太忧虑未来,

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

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村上春树1Q84

52、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

这种悲哀无法向人解释,

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

它永远一成不变,

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53、所谓人生,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

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

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你手中滑落。

取而代之落入你手中的,

全是些不值一提的伪劣品。

体能,希望,美梦和理想,

信念和意义,或你所爱的人,

一样接着一样,一人接着一人,

从你身旁悄然消逝。——村上春树1Q84

54、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

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

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

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第3篇:村上村树范文

提起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以下简称为“村上”),大家可能马上会浮现出“诺贝尔文学奖”“挪威的森林”“马拉松”等词汇。没错,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这位日本作家,其作品乃至私人生活都不断地进入公众视线,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村上的著作除小说外,还囊括随笔、翻译、记录文学等多类。但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村上文学的核心总是长篇小说――从1979年的处女作《且听风吟》开始,之后有1987年引起“村上热”的畅销作《挪威的森林》,2002年的奇幻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直至2013年最新作《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这是因为村上把自己设定为长篇小说家,他的中篇、短篇小说都被当作实验场,从中获得的东西被吸收进入长篇小说的创作中。这就是村上的长篇小说如此优秀以及名气一般大于其他篇幅小说的原因之一。

一、《背带短裤》简介

而这次映入笔者眼帘的恰巧是村上的短篇小说《背带短裤》(以下简称为《背》)。它记录了妻子的朋友向“我”讲述的一个离奇故事:朋友的母亲五十五年来第一次出国旅行前往德国,回来前去给丈夫买背带短裤作为礼物,却在购买的三十分钟内突然决定与丈夫离婚。因为“睡在心中很久的一种模糊的意识突然苏醒,并渐渐变得清晰明了”,她第一次知道了自己是多么憎恨自己的丈夫。母亲回日本后也不向女儿解释原因,与女儿维持了长时间的不联系状态,直至两人一起参加亲戚葬礼后在咖啡店聊天,才让也已成人的女儿原谅了她。

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年为家庭付出的、没有自我的女人,在旅途中发现自我、获得自立的故事。故事中父亲的不忠造成了母亲心中长年的积怨,而故事的关键即导火索就是那条代表了丈夫及家庭多年束缚的背带短裤。母亲选择离婚看似突然甚至荒诞,实则是多年沉积火山的爆发。但要深刻理解这个作品,我们不能简单停留在文本表面,更应该联系其前后的作品及挖掘其社会意义。

二、《背带短裤》中的无常观

笔者所谓的联系《背》前后的作品来解读小说,灵感正是来源于上文所提及的村上把自己设定为长篇小说家这一特点。

实际上《背》收录于村上短篇小说集《旋转木马鏖战记》中。这部短篇小说集是村上的一本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小说集,在其长篇中同样创作手法的只有《挪威的森林》。从时间上我们进一步可发现,这部短篇集是在1987年的《挪威的森林》前的1985年出版的,作为手法的确可以称为《挪威的森林》的实验场。1991年《全集1979-1989》(第5卷)出版时村上自己也说:“我需要这种一字一句据实以录的伪装。我一直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叙述者尼克・卡洛维这个人物抱有浓厚兴趣,这也就是我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最直接的诱因……如果没有这次实践,我恐怕永远都无法写出《挪威的森林》。”

而“旋转木马”上的”鏖战“又代表什么?只要坐过旋转木马的人都知道,它总是以同一速度在同一地方兜圈子而已,哪里也到达不了,谁也超不过谁,谁也不被谁超过。然而我们却在这样充满轻松、祥和气氛的旋转木马上针对假设的敌手进行着你死我活的鏖战,其结果必定是徒劳。因此村上在这个小说集中收录了八个徒劳的故事:千里迢迢在国外为丈夫买来合身的背带短裤,回国后她却毅然决定离婚开始新生活;好不容易觅得动心的油画,临行前却被她浇上煤油付之一炬;美貌骄傲的公主令人不敢仰视,却在雪夜合宿的凌晨“无意”间钻进了“我”的毛毯…… 故事的发展永远与最初的设定背道而驰,无常的同时却也让人获得了迷茫后新生的,这就是村上所谓的“旋转木马”上的“鏖战”。

得益于从小沉迷品读世界文学全集,村上很熟悉希腊神话。在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他就完成了与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的精彩互文。而这次村上则是让人想起了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的石头”(Stone of Sisyphus)的故事。西西弗斯是人间最足智多谋的人,他是科林斯的建城者和国王。但因为生前作恶多端,死后被众神打入地狱服苦役:将一块巨石从平地推上高高的山顶,而每次快要推到顶时石头必定由于自身的重量陡然滚下山去。于是他重新推石上山,如此周而复始,纯属徒劳。明知徒劳,却又不能停止这种荒谬的劳作,这在村上春树笔下演变成了旋转木马上的鏖战。虽然骑旋转木马比推石上山轻松有趣得多,但在徒劳这点上并无不同。

并且村上的小说除了希腊神话外,在结构、写作手法以及语言风格都有明显的西化痕迹。但透过外在,我们不难发现其意识、意趣的深处,仍受到浸染佛禅哲理的“无常观”等的影响。人生徒劳即人生无常,凡事非永恒存在并难以靠主观掌控,无人能与这种虚幻无常的命运相抗衡。这既是岛国日本所酝酿出的日本文化的深层的孤独感和审美意识,也是《背》中隐藏的对于人生的解读,同时还是故事中朋友的母亲产生自我解放意识的基石。

三、《背带短裤》与熟年离婚

《背》从社会意义方面解读,我们则可发现它隐射了日本现代社会的一个现象――熟年离婚。

熟年离婚指的是长年(一般指二十年以上)相伴的中年夫妇的离婚,其显著特点是主动提出离婚的大多数为女方。这个现象起源于日本,在日本也尤为严重,而背后的推动原因有二,一是丈夫退休,二是子女的自立。具体说来,由于平时忙于工作,部分日本男性退休后不知道该如何生活,他们没有业余爱好,也没有多少朋友,只能在家打发时间,完全粘在妻子身上;再加上常年为公司奉献,他们并不具备打理家事的能力;又因大多日本人的“核家庭”的构造,相较于大家庭而言,夫妻注意力和矛盾不容易被分散和缓解,自然导致夫妻争吵率的提高及引起妻子的反感,最终导致了一些50岁以上的妻子在子女成人后主动选择离婚。

《背》把故事设定在国外旅行途中,不仔细揣摩的话容易让人误以为仅仅是因为出国旅行的新鲜感让妻子得以解放。她所见的景感觉新鲜,所见的人感到亲切,沉睡在肉体深处的种种情感被唤醒,没有了落寞、恐惧以及烦恼,丈夫、女儿与家庭,那些曾经自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统统被抛到了地球的另一端,在德国这样一个异域空间,她重新找回到了独立自由的感觉。实际上不管是从故事中的母亲的年龄(五十五岁)还是从她选择提出离婚的时间点(女儿大学二年级)来看都完全符合熟年离婚的定义,并且促使母亲下定决心离婚的除了在买背带短裤时经历的一切外,必然包含了女儿已成人等现实因素的支撑。从这一角度出发,《背》也是一部讲述了熟年离婚的故事,它关照了日本社会熟年离婚案例日趋增长的事实,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4篇:村上村树范文

【关键词】村上春树;佛教;空性论;平野纯

一、村上春树文学

村上春树自登上日本文坛就博得了日本文学界的高度关注,处女作《且听风吟》斩获日本群像新人奖,其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更是畅销不衰。村上春树作为日本文坛的一颗璀璨之星,不仅深深影响了日本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也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他的创作风格颇具西方文学的特色,其作品超越国界,深受来自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虽然他在创作中有意识地远离日本模式而亲近西方文学特色,但其骨子里仍然渗透着日本式的审美情趣及传统的幽冥意识。为此,长期以来对村上文学的研究多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探讨其作为世界文学的特质。探究其所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和后现代文学特质等。这也导致村上春树文学研究中缺乏对其所在的日本这一历史文脉的研究和关注。平野纯在众多的村上文学研究者中以佛教思想,特别是以日本佛教支柱的大乘佛教的“空”的思想去认识和解读村上文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丸谷才一在《且听风吟》的获奖词中提及这部小说具备“日本式的抒情”;1999年井上义夫在《村上春树与日本的“记忆”》一书中,曾提及村上文学的原点可追溯到其少年时在父亲的引导下所受到的日本古典文学的熏陶。孙树林的《井水道——论村上春树文学中的老子哲学》,以及郭守运的《从挪威的森林中“枯井”的意象看日本文化性格》两篇论文都论述了村上文学的东方特色。此外,林少华曾经说过:“村上小说的结构,写作方法以及文体或语言风格虽明显带有西方文学及其美国当代文学的投影,但其骨子里,其意识、意趣、情致的深处,仍被浸染着佛禅哲学的‘无常观’,被日本固有的信仰的幽冥观,被物我一体的悲喜与共的自然观或多或少地规范着、影响着”。这些评论要么停留在印象批评的阶段,要么将村上的这一特质视为日本作家的普遍性,忽视了村上文学的特殊性,特别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文学中所蕴含的佛教性。

二、平野纯的《村上春树与佛教》

平野纯作为村上文学的忠实爱好者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在超越国界的全球化外衣下潜藏着很深的佛教理论或闪烁着佛教思想的光芒。同时,他认为村上春树是现代日本的佛教作家。作为世界文学的村上文学中所蕴含的“普遍性”正是日本佛教的普遍性,其世界主义这一特性也是源于佛教思想的产物。他在自己的《村上春树与佛教》这部著作中指出1987年发表的《挪威的森林》虽然登上了日本当年的畅销书榜前十名,然而村上却对这部作品并不十分满意。他说“这不是他想写的类型的小说”。这对痴迷这部作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尽管如此,《挪威的森林》中所充斥着的「人間はおわっている这种基调所释放出来的“无常观”让平野纯联想到村上文学中释放出来的佛教支柱的大乘佛教的“万物皆空”的思想或世界观。此外,荣登畅销书榜的这部名作《挪威的森林》可以说是对饱含村上鲜明特色的处女作《且听风吟》的完美诠释之作。这种诠释即佛教思想的“烦恼即菩提”。所谓“菩提”即指“涅槃”,对于佛教徒来说就是终极救赎。“烦恼即菩提”正如其字面意思一样“烦恼”就是“菩提”(终极救赎)。而支撑“烦恼”与“菩提”相一致、相统一的正是“万物皆空”这一佛教思想中的“唯名论”即宇宙万物终归只是名称而已,无论是“烦恼”还是“菩提”终归只是没有实体的名字,其背后是“空”。这种对村上春树的唯名论的“空”的世界的追求在他发表了处女作后的第六年后,也就是1985年发表的《世界尽头冷酷仙境》这部作品的时候达到了顶峰。柄谷行人在「村上春樹の『風景一文中就村上作品,特别是初期作品中所展现的唯名论特质、传统性这个层面上的研究十分透彻。只是,在村上文学的底层所流淌着的佛教思想却没能被触及,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平野纯意识到这一点后在《村上春树与佛教》这一著作中对村上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佛教思想展开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为了阐明村上春树作为“佛教作家”的整体面貌,平野纯将村上的处女作到目前所完成的所有长篇作品的主要作品作为他研究的素材引入《村上春树与佛教》一书中。大乘佛教是诞生于纪元前后的印度的革新派佛教,“空”思想是在大乘佛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个系统的大乘佛教的经典中以般若经典这个系统对“空”思想最为热衷。众多日本人耳熟能详的“色即是空”就是其中的经典名句之一。村上春树的佛教倾向事实上就意味着其诸多作品都受到了大乘佛教所孕育的“空”思想的影响。平野纯在《村上春树与佛教》的第一部作品中正是以“诸法空相”为切入口就村上春树对自由意志、时间、人类命运、救赎等的看法是否彻底地贯彻了佛教思想特色而展开了论述。当然他的研究表明这一点在村上的诸多作品中都得到了验证。

三、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与佛教的空性论

第5篇:村上村树范文

关键词:村上春树;灵魂救赎;小说作品

在娱乐界的各类元素充斥的现代社会中,“纯文学”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令人惊奇的是,村上春树的作品却一直畅销,不得不说,他是日本文学界的一朵奇葩,他的作品为当代和过往的对世界和自身产生迷茫、孤独的都市青年献上了一份“心灵鸡汤”。很多人将村上春树归为后现代主义作家,在村上春树将近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无数的优秀作品,影响了一代年轻人的成长。

一、村上春树简介

村上春树1949年出生在日本关西的独生子家庭,接受西化教育,在没有兄弟姐妹陪伴的生活环境中,独处的时光占了童年的大多数,因此多了很多闲散时光可以用来阅读各种书籍,高中时候起就对历史十分着迷,在他的《寻羊冒险记》中有一大段以历史口吻进行描述的段落,或许在他心里,历史比文学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他爱猫,爱音乐,爱文学,身上似乎就存在着猫的那种傲娇的感觉,大学毕业之后由于不喜欢限制在各种公司的管理体制之下,所以就开了一家酒吧,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自由职业者,他的生活经历也都淋漓尽致的映射在《困境以南 太阳以西》这部作品当中。除了写作,村上春树酷爱旅行,彻底远离周围的一切,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他曾经一度离开日本,离开自己的故土,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生活的国家。村上春树出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经历了日本从二战的战败国成长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全部历程,经济空前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火速提升,但是在人民生活富足的背后,精神世界的进步不能够追随物质世界的脚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窒息,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剥削工人的基础之上的,村上春树发觉了这一点,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这一题材做背景,向世界的人们昭示着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青年无力反抗世界,因而产生的压在心头阴霾的孤独无助的绝望感觉。

二、村上春树早期小说对人类的救赎作用

2.1关于生存的痛苦

如何在孤独和绝望中获得重生是村上春树作品讨论的核心问题,在功利的世界中,人们为了生存,疲于奔命,面对这样的情景,村上春树在自己的作品中尽力为大家打造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并且充满智慧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治疗,救赎绝望的灵魂。《青春的舞步》描绘了一个必须不断跳舞才能不会被世俗社会湮没的世界,主人公在经过找寻之后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这部作品中,村上春树极尽其批判的文笔,从各个方面鞭笞了资本主义社会,表达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之下,人们沦为金钱和权力的奴隶,丧失了自我,人们原本美好的想象力都变成了赚钱的手段,不断构建人们的物质需要然后设法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人们明白的知道世界的邪恶,但是却依然按照这个世界的规则生存,人们不断构建属于自己的本性精神乐园,但是却无法保护它,要摆脱这个世界的唯一办法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村上春树构建了一个小说世界,向人们讲述了具有反叛精神的主人公的内心痛苦与挣扎。

2.2关于青春

日本现代化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传统观念发生变化,传统的大家庭解体,使得家人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少,各地高楼林立,人们的生存密度变大,但是人们的孤独感越来越重,人们回忆着过往,回忆着青春,所以村上春树的早期作品很多都是取自怀自己青春时期的题材。

通过观察村上春树的早期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对青春时期的人和事都是十分眷恋的,青春的回忆深深的刻在了脑海中,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描写也十分鲜活,他经常提到自己成年时期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有故乡,有爵士乐等等,当然还有大家熟知的反对日本亲帝国主义的学生运动,虽然最后被镇压,学生们不得已放弃了自己的信念,但是对当时消极的日本人民的思想还是产生了冲击,村上春树经常回忆这段时光来排遣自己在往后的日子里遇到的种种不如意之事。村上春树对青春的描述是干净的、纯洁的,他的《但听风吟》从头到尾都是讲述的主人公对自己青春往事的回忆,回忆里,有空气洁净的大自然,而不是喧嚣浮沉的现代高楼大厦,回忆里,有自己玩耍的海滩,就算再过几十年,青春的回忆也总会是历历在目,尤其是《挪威的森林》,作品从一开始就带领读者进入村上春树的故乡风光,他使得人们在潜意识当中,从奔波劳碌的现实生活中解脱出来,体验自然的和谐与美好,从而获得身心的放松,获得灵魂的救赎。

结语:

孤独和失落感是每个现代人都可能遭遇的状态,村上春树带领人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与现实较量,进行灵魂的救赎。在这样的一个物质极度发达的世界里,资本主义国家的远远的将发展中国家甩在了后面,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但是精神世界逐渐空虚,村上春树以及其敏感的笔触勾勒出了现代青年的精神危机,着眼于不同人群,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告知人们该如何救赎自己。(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学院)

参考文献:

[1]许志强;论村上春树早期小说的救赎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2010-01-15

第6篇:村上村树范文

关键词: 村上春树 寻羊冒险记 中国 暴力 战争

村上春树(后简称:村上)以一本《挪威的森林》,在图书平均印刷量不足万册的中国出版界创下280万册的销量。在他的多本著作中,都曾流露出或浓或淡的中国情结。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驻日记者洪金珠采访时,村上曾谈道:“我是神户人,那里有不少中国人,我生活的周围一直都有中国人。‘中国人’对我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此外我父亲在战争中应征去了中国大陆。他的人生因此发生改变。我小时候,父亲绝不提起战争,但他常常说起中国的风土人情。对我而言,‘中国’不是想写而刻意去写,‘中国’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记号’。我自身也感到不可思议,小说中的出场人物为什么不是韩国人而是中国人?我只不过是在写我记忆中的影子。”①2003年,村上在东京接受大陆译者林少华的采访时,曾谈道:从小他身上就有中国因素。因而要解开村上的中国情结,须首先理清村上成长经历中与中国相关的诸要素。

一、村上春树与中国

村上生长在日本有“小上海”之称的神户,那里有大批华侨。村上求学期间总会结识几位华侨同学,这让村上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中国人。和中国人频繁接触的体验深深地刻在村的脑海中,成为日后创作上的源泉。村上在谈及《去中国的小船》时曾说过,书中情节并非虚构,而是他的亲身经历。

村上的父亲参加过侵华战争,这给村上中国观的形成带来很大影响。在接受耶路撒冷文学奖的获奖演说中,村上曾说道:“我小的时候,他每天早上都在饭前向佛坛献上长长的、深深的祈祷。一次我问父亲为什么祈祷,他回答为了在战场上死去的人,为了在那里――无论友方敌方――失去性命的人。”②这些中国记忆必然以某种形式反映在村上日后的创作中,而村上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谱系整体上呈现出灰暗的色调,也许正是因为作家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和中国人怀有复杂且矛盾的心理的缘故。

在村上对中国文学的受容方面,接受香港学者郑树森采访时村上提到:他记得的(中国)小说家就是鲁迅。在《村上朝日堂》中他写道:“讲起过去的事来,当时(60年代前期)我家每月让书店送来一册河出书店的《世界文学全集》和一册中央公论社的《世界文学》我随便一册一册地看,如此送走了中学时代。”③据日本学者藤井省三考证,其中确有竹内好翻译的鲁迅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等。

藤井省三在《村上春树心里的中国》中认为,村上与鲁迅之间的关系甚是微妙。具体说来,《完蛋了的王国》中的男主人公Q同《阿Q正传》里面的阿Q有“血缘”关系。他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两部作品同有超越幽默和凄婉的堪称畏惧的情念”。二是两个Q同样处于精神麻痹状态。对于藤井省三的观点,林少华在《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的序言中给予了基本肯定,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这种观点“未免有牵强附会之处。其一,《阿Q正传》开头所说的‘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并因此‘感到万分的困难’,应别有所指。为此鲁迅详细列举四点理由,其中‘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先生的门人们’之句显然暗藏杀机,并非所谓‘畏惧的情念’。《完蛋了的王国》那段引文很难从中看出多少‘畏惧’。其二,依藤井教授的说法,村上的Q所以‘精神麻痹’,是因为失去了‘主体性’,这固然不错。但鲁迅的阿Q所以‘精神麻痹’,则是因为精神胜利法。而精神胜利法似乎并非来自主体性的丧失,恰恰相反,乃是扭曲的主体性即扭曲的自我意识造成的”。不能完全否认村上作品与鲁迅作品之间毫无关系可言,更何况纯文本研究者把作家踢出考查范围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认为藤井的观点确实需要进一步去伪存真。

美国哈佛教授杰・鲁宾在专著“Haruki Murakami and Music of Word”中曾提到村上对中国及中国人的态度。他详细分析了短篇《去中国的小船》,从中看出村上对自己接触过的几个中国人心怀愧疚,“看出村上的确持续地对中国反思,同时可以理解为中国是日本人的一段痛苦回忆”。可贵的是,村上并未就此止步,他还把笔锋指向日本这个国家最黑暗的部位。鲁宾分析道,在《寻羊冒险记》(以下简称《寻羊》)中村上认为是“先生”那样的邪恶力量和权威主义传统“致使日本政府杀害无数中国人”。村上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天的日本社会尽管战后进行了许多重建,但本质上丝毫没有改变。归根结底,日本最大的问题在于:战争结束后未能将那场战争劈头盖脸的暴力相对化。人人都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现,已非常暧昧的措辞改口声称‘再不重复那样的错误了’,而没有人对那架暴力机器承担内在责任,没有认真地接受过去。”④

村上在采访中被问道:“为什么你们这一代人要为你们出生前就已结束的战争负责?”他回答:“因为我们是日本人。当我在书中读到日军在中的暴行时,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那是如此愚蠢、如此荒谬和丧心病狂。那是我父亲和祖辈的罪行。我想知道到底是什么驱使他们干出这样的事:屠戮成千上万的平民。我试图去理解,却怎么也做不到。”⑤尽管此前村上在《开往中国的小船》中,已涉猎近代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但《寻羊》的视角却完全是内省式的,这样的视角在之后的《奇鸟形状录》中得到了延续。

二、《寻羊冒险记》中的中国元素

《寻羊》是村上“青春三部曲”的压轴之作,1982年8月发表于《群像》杂志,获得了第四届“野间宏新人文艺奖”。《寻羊》这部小说情节荒诞离奇,以主人公“我”应一个右翼巨头的秘书的“委托”携女友寻找一只背部带星纹的羊的经历为主线,当中穿插一些看似零散无联系的人物关系:“我”与一个死于车祸的“和谁都睡觉”的女孩的一些交往、“我”与妻子的离婚、“我”与一个耳朵美得“催古拉朽”的女孩的相处、“我”与鼠和杰的友谊等。

书中主人公“我”与同伴合伙经营一家广告公司。在妻丢下一句“和你哪里也到达不了”而离开家门以后,“我”同一个既是出版社校对员又是女郎同时兼做耳朵模特的女孩相识。初次见面不到三十分钟女孩便宣称“我们最好成为朋友”,之后不时来“我”宿舍同居。为时不久,一个右翼巨头的秘书限“我”在一个月之内找到一只背部带星纹的羊。但日本若多羊群,找一只羊谈何容易。耳朵漂亮的女友一口咬定此事必然顺利,催“我”速速启程。于是“我”同女友仅以一张“鼠”寄来的照片为线索,开始了“寻羊冒险记”。他们在札幌海豚宾馆遇见羊博士。羊博士当年是农林省高级业务官僚,由于一次被羊进入体内又离去,逐变成性情古怪的“羊壳”,其后羊进入一个右翼头目即“先生”的体内,使其构建了一个暗中操纵整个日本的强大权利王国。由于羊博士的指点,“我”和女友找到那只羊出现过的牧场。原来这牧场有“鼠”父亲的别墅,“鼠”不知去向。“我”几次追问羊男――一个形体酷似羊的人――都不得而知。最后在黑暗中,“我”同“鼠”相见。“鼠”说他因羊进入自己身体而决意自杀以免受羊的操纵。当“我”完成任务下山乘上列车时,山上传来爆炸声,腾起一道黑烟。

(一)小说立意中的中国因素

“羊”字是汉字的一个偏旁,与“祥”通假,含吉瑞之意。作为六禽之一,这种动物性情温和,与东方游牧狩猎民族相伴的历史不下五千年,留下了许多神秘的传说与古老的故事。然海边之民不识羊味,像日本这样的岛国原本是与羊无缘的。所以,村上倘若试图演绎一部关于羊的现代寓言、探究象征手法的客观依据,无疑有必要去东方文化中寻找助力。在《寻羊》中,村上借羊博士之口这样说道:“在中国北方和蒙古地区,羊进入人的体内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人们把羊进入体内看做神的恩惠所致。元朝出版的书上写过,成吉思汗的体内就进入了一只‘背负星星的白羊’。”⑥可以推断,村上创作《寻羊》在某种程度上是受了有关成吉思汗的传说的影响。

成吉思汗是世界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然而他的统一却建立在征服其他民族的基础之上,是野蛮、暴力的、血腥的。可以说,他被体内的那只带有星纹的羊所支配着,而这只羊正是权利、欲望的象征。它钻进哪个人的体内,哪个人就会获得超凡的力量,成为王国的领袖。当然,欲望的实现要以自我的丧失为代价。当羊潜入人体时,便与人合二为一,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它”的欲念也便成了“他”的欲念。不难看出,成吉思汗体内的“羊”与《寻羊》中的羊实属同一只“羊”。

(二)羊与中国

从日俄战争到侵华战争,作品以羊为线索,涉猎了北海道近半个世纪的拓荒史。日俄战争的战死者中,有一个是牧羊人阿伊努的儿子。他们都是穿着羊毛军大衣死的。足见明治政府的绵羊养殖不是为了农民而是服务于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俄国及中国东北地区冬季严寒,士兵需要羊毛军大衣御寒)。这使村上悟到了一种结论式的东西:现代日本愚蠢的根源,在于我们在其他亚洲民族接触中什么都没学到。羊的问题同样如此。日本绵羊养殖的失败,是因为缺乏关于生存需求的整体思考,仅从羊毛羊肉自产自足的观点出发,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效率。世界一切皆然,如果不脚踏实地,战败就是理所当然的。

《寻羊》隐现批判精神和对抗立场,完全以“羊”为媒介完成的。村上在《寻羊》中为何偏偏安排“我”去寻找一只羊呢?而不是去寻找别的动物?这里面又隐藏了怎样的隐喻意义呢?1992年11月,村上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分校的演讲中,曾这样谈到“羊”在日本近代史上的痕迹及自己艺术创造的历史根据:“日本几乎所有大型养羊的牧场,都集中在北海道。我在那里亲眼见了真正的羊,和羊的饲养者交流,并且在政府部门查阅了关于羊的资料。从而得知日本本土原来并没有羊,而是在明治早期作为一种稀罕的动物进口。明治政府曾推行过鼓励养羊的政策,如今羊却几乎被当做一项无经济效益的产业而被完全放弃了。换句话说,羊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日本政府不顾一切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象征。了解到这些以后,我决定以‘羊’为关键词写一部小说。”⑦

村上明确指出:羊是日本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象征。而日本推进现代化进程又必然与侵华战争相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日本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中国及中国人扮演了与羊同等地位的角色,都是日本谋求现代化的手段之一。

(三)“羊”与中国

一只背部带有星纹的“羊”贯穿了整个小说的发展,它先后进入了三个人的体内,分别是:海豚旅馆老板的父亲羊博士、甲级战犯“先生”和“我”的朋友“鼠”。

1.“被羊伤害”的羊博士与中国。

羊博士学习成绩自小出类拔萃,且对农业抱有浓厚兴趣。考入东京帝国大学之后仍旧十分优秀,并以日本本土、朝鲜、台湾一体化实行大规模计划农业为论文题目顺利毕业,而后在农林省就职。1934年他应一个年轻军官的要求制定出日本本土及满洲内蒙古绵羊增值计划纲要以后,翌年春又去满洲实地考察。他的沦落便是从那里开始的。在他身上发生了一系列怪异事件,先是失踪多日,而后又出现他与羊“有了特殊关系”的传闻,终因流言被召回国内,从事整理工作。羊博士在与“我”的谈话中道出了羊进入过他体内又离开后自己成为“羊壳”的经过。听后“我”唯一感到奇怪的是在山洞内沉睡了好几百年的羊“为什么时至今日才干、并选在日本干”?我认为这显然是与前文提到的成吉思汗相呼应,几百年前,成吉思汗依靠暴力征服其他民族而成为霸主,这与二战时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不谋而合,沉睡的“羊”在日本醒来。

羊博士的儿子说羊博士是“被羊伤害”了,很显然,伤害羊博士的并不是一只现实生活中的羊,而是命令羊博士在日本本土及满洲增值内蒙古绵羊的年轻军官身后的强大国家机器。据羊博士回忆,他在满蒙边境附近调查放牧情况时迷了路,在山洞过夜时梦见一只羊进入体内。可以做大胆设想:羊博士在满蒙边境看到了日本军队的残忍行径,了解了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真实目的,意识到自己体内有“羊”即“权力、欲望”的存在,这使只凭对农业的喜爱而进入国家机构的羊博士陷入了极度惶恐和精神错乱之中,他自身是不愿意被“羊”所利用、所控制的,也就是说他是不愿被国家机器利用、统治的。《寻羊》中,羊博士曾这样说道:“我本该早点意识到才好。那样我也有办法可想。但我意识到这点费了点时间,等我意识到时。羊已经跑掉了。”另外,羊博士的儿子说道:“是羊伤害了父亲,又通过父亲伤害了我。”可见,“羊”不仅给中国人带来了灾难,还给日本平民及其家庭带来了伤害。

2.邪恶的“先生”与中国。

由羊博士引出另一位“先生”的形象,在看似隐形的表现中,实际上成为寻羊主题的现实意义的重要存在。羊进入狱中一个右翼青年的体内,他出狱后立刻成了右翼组织的大头目。后来在中国大陆建立起情报网、搜刮了大量钱财。战后虽被定位甲级战犯,但是又以交出情报网作为交换条件而获释。那以后,又用带回国内的巨额资金,染指了日本战后的政治、经济和信息的阴暗。这个逍遥法外的甲级战犯,作为左右战后社会演进力量的存在,是日本文化邪恶的一个缩影。他并不排斥“羊”进入自己体内,甚至在“羊”离开后还主动寻找。可见,“先生”是一个群体的象征,具体说来就是策动并参与侵华战争的无数战犯的象征,他崇拜“羊”,即崇拜“权利、欲望”,愿意为国家机器所利用、所统治,甚至在“羊”抛弃了自己以后仍要去寻找,而不是醒悟、忏悔。

3.软弱的“鼠”与中国。

“鼠”作为“我”的朋友出场,他撇下了钟情的恋人,收拾行装,离开了令人百无聊赖的城市。他回到童年生活的地方,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最后在不能逃避变成“羊人”的命运时,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回到生命诞生前的状态。他承认自己的懦弱,并维护这种懦弱,懦弱是他的个性所在,是他之所以成为他自己的重要标志。而“羊”却要湮灭这一切,要求“鼠”抛弃懦弱,成为“堂堂正正的男子汉”,让他“继承那个权力机构”,也就是让“鼠”失去自我、失去个性。懦弱与坚强都是相对的,真正的懦弱与真正的坚强同样少而又少,对于“鼠”而言,服从于“羊”的统治成为“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才是真正的懦弱;而与“羊”抗争并与之同归于尽,从而维护自己的懦弱才是真正的坚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留给人们的不应仅仅是肉体和心灵伤痛,还应该包括深深的反思。对于战后日本而言,真正的懦弱不是忘记自己的祖辈曾杀戮过无以计数的中国人,而是对导致这样悲剧的暴力机器没有清醒的认识,以至于“日本社会尽管战后进行了许许多多重建,但本质上丝毫没有改变”,这是作为一个日本人的村上要告诉我们的。羊博士、“先生”和“鼠”恰好分别对应着战前、战时及战后的日本。

三、结语

美国哈佛教授杰・鲁宾曾指出,村上研究离不开中国。那么,村上对中国抱有的到底是怎样一种态度或者情感呢?日本评论家三好将夫甚至认为村上是个玩世不恭的,没有任何词句出自灵感或内在冲动这一传统创作动机,要人们不要太认真看待村上――“只有极少数人才会笨到用力读他的东西”。笔者认为,与其花时间和力气揣测村上的心思,不如回归到纯粹的文本分析,毕竟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作家本人,而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文本。之于村上的《寻羊》,也许只有一种意义,而至于无数读者的《寻羊》,可能存在无限意义。大陆译者林少华眼中的村上是与暴力抗争的“斗士”,而小森洋一眼中的村上却是在谋求国家名义下杀人的正当化。村上曾明确说:“暴力是打开日本的钥匙。”我认为中国同样是打开村上文学的一把钥匙。

注释:

①洪金珠.村上春树的灵魂里住着中国印记[J].中国时报,1998.

②村上春.壁と卵のgで:村上春浈ē毳单欹噘p受pv演[J].日本:文芸春秋,2009年04月号:163.

③村上春树.村上朝日堂[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

④林少华.暴力是打开日本的钥匙――读杰・鲁宾《倾听村上春树》[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12期:82-84.

⑤⑦杰・鲁宾.倾听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M].冯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06:89,110.

⑥尾崎真理子.『1Q84への30年村上春涫膝ぅ螗骏鹰濠`(上)[J].i有侣,2009/6/16.

参考文献:

[1]村上春.壁と卵のgで:村上春浈ē毳单欹噘p受pv演[J].日本:文芸春秋,2009年04月号:163.

[2]河合隼雄,村上春.村上春洹⒑雍霄佬郅嘶幛い诵肖村上春淙作品1997-2000[M].日本:v社,2003.

[3]小森一.村上春湔――『海xのカフカを精iする[M].日本:平凡社,2006.

[4]藤井省三.村上春浃沃肖沃泄[M].日本:朝日x,2007.

[5]村上春树.寻羊冒险记[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6]黑古一夫著.村上春树――转换中的迷失[M].秦刚、王海蓝译.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7]杰・鲁宾.倾听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M].冯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06.

第7篇:村上村树范文

本文着力于从村上春树小说中“孤独”这一重要主题研究村上春树的孤独美学观,以美学研究的视角介入《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文本分析,结合存在主义哲学相关范畴,从中分析孤独美感,进而阐释村上的孤独美学观。  

村上春树是当今世界影响力很大的畅销作家,他的作品在当代青年心中引起强烈共鸣。其小说的主人公总是将消极的要素当做是积极的东西自我肯定,他们或遗世而独立,或离群索居,生活状态十分孤独,然而却对一些生活琐事十分在意,这种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其实是对自身存在的积极肯定,也就是说,一般意义上的孤独,在他笔下被赋予积极的、闪光的性质,主人公们在其中肯定自我,寻求通向自由的生存之路。  

村上春树曾说:“我认为,写小说更多的是自我治疗的行为。有人也许会说,由于有了某一信息才将其写成小说,但至少我不那么认为。我倒感到是为了找出自己心中有怎样的信息才去写小说的。”他将从事写作视为是一种“自我治疗”,他的这种“自我治疗”并非只是他的个体行为,而是产生了一种群体性效应。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孤独越来越成为现代都市人的常态,当村上小说中的“我”成为大时代背景下的多数的“我”时,孤独的情愫就成为一代人的共同心理反应,这种孤独感就具有典型意义,这种自我肯定的孤独感就被赋予新的美学意义。这种独有的“孤独之美”给多元化的中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引起了当代中国年轻一代的强烈共鸣。  

本文从村上春树小说中孤独这一重要主题研究他的孤独美学观,以新的美学视角介入《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文本分析,结合存在主义哲学相关范畴,阐释村上的孤独美学观。  

一、“我”与“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以双线条的发展脉络进展,“冷酷仙境”是主人公生活的现实世界,“世界尽头”是主人公的意识归宿、精神变体。两个世界一虚一个实,在小说中穿插交错,让人虚实难辨。“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互为潜流,在“我”身上得以交汇①。  

“冷酷仙境”的世界是主人公生活的现实世界。主人公是一位三十多岁的普通离异男士,孤独而简单地生活着,只是所从事的职业比较特殊,是一名计算士。由于替一个科学家进行模糊作业运算一批数据,“我”被迫卷入一场纷争:“我”从科学家领回独角兽的头骨,因为得到头骨引来了组织的对手符号士的拜访,他们打破了家中的电视机、冰箱等东西,甚至用小刀插入“我”的腹部。“我”无奈之下背叛了组织,决定同胖女郎即科学家的孙女一起进行地下冒险,从夜鬼聚集的地方营救科学家……“冷酷仙境”中有大量琐碎的细节描写,比如主人公购物、做饭等生活细节,这些细节恰恰是主人公保护自我、寻求遗世独立的证据,是一种对自身存在的积极肯定,主人公们通过关注生活细节而肯定自我,寻求通向心灵自由的生存之路。  

“世界尽头”是主人公“我”的精神变体②,是一个静谧且与世无争的小镇,人们每天各行其是和睦地生活着,看上去很完美。这一切归结于小镇独特的能量运转模式:镇子的完整性建立在居民心的丧失这一基础上,只有使心丧失,才能将各自的存在纳入永恒的时间之中。因为这样,人才不会衰老亦不会死亡,这就是小镇里人们互相不伤害,彼此和睦相处的原因。  

当“我”初到此地之时,保有完整的自我。一方面因为心还没有消失,心代表着人类的自我意识,是主人公追求内心自由的象征。然而,主人公被安排在图书馆读梦,读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步一步失去心的过程,失去追求内心自由的过程。另一方面因为影子还存活,还没有在漫长的冬天死去。刚来到小镇,主人公无可奈何地抛弃了自己的影子,把他关在一间小房子内,等待残酷的冬天夺走生命。影子象征着主人公的另一个自我,是极力想要回归现实社会的自我,即想要逃脱孤独的自我。  

主人公生活于冷酷的现实中,而精神却在“世界尽头”的小镇上游荡。在“世界尽头”的“我”找寻朋友的心的时候,看到读梦的图书馆中书架上摆放的头盖骨散发出微弱的光芒,这同时暗示在“冷酷仙境”中“我”的生命逐渐消亡。  

故事最后,“我”最终决定留在“世界尽头”,一方面不只是因为心已经在读梦的过程中慢慢失去,追求自由的意志渐渐丧失。另一方面,因为主人公自觉到这个小镇其实是自己在意识核中造就的。“我有我的责任。”我说,“我不能抛开自己擅自造出的人们和世界而一走了之。”③然而影子,也就是独立出来的另一个自我,却在找到出口时坚持选择了逃离。  

“我”最终依旧选择留在“世界尽头”的小镇,失去影子抱着残存的心留在森林里生活,心是不可抛弃的珍贵的部分,它象征着主人公无论如何不愿意放弃的自我,这正是追求内心自由的自我。  

二、存在主义哲学话语中的孤独美学存在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处于危机阶段的产物,它是这种病态危机的反映,也是对这种危机的病态抗议,可以说,存在主义是一种危机哲学。现代文明中人们的生活充斥着注入空虚、烦恼、缺失、孤独等要素,存在主义哲学正好反映了现代人处于一个异化的世界里焦虑不安的这种心理状态,现代人普遍缺乏安全感,虚无的游离于高科技的包围之中,孤独感非常容易引起共鸣。存在主义哲学不再把孤独、无意义、缺失等现象当做是暂时性的历史现象,而是把它们视为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标志④。

第8篇:村上村树范文

【关键词】语言风格;人物形象;人性孤独;生死思考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作为一本风靡全世界的畅销小说,几乎影响整整一代人,也几乎成为整整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小说以清新的风格、细腻的笔调,娓娓地构划出一幅温馨纯美的爱情画卷,激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埋葬了无数读者的青葱岁月。

一、独特的语言风格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文学最重要的是语言,有语言自然有故事,再有故事而无语言,故事也无从谈起,所以文体就是一切”。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在《挪威的森林》中读到众多独出心裁、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的字句。如:“我的房间干净得如同太平间”,将毫无意义的“干净”刻画得触目精心,苦涩的幽默让人曳出一丝微笑的同时,更多的是淡淡的酸楚和悲凉;“我们一边把死当作微尘般吸入肺里,一边活下去”,空灵又充满奇异的语言,却透射出了精深的哲思;“天台上空无人影,不知谁忘收的白衬衣搭在晾衣绳上,活像一个什么空壳似的在晚风中摇来荡去”,精练简洁、干净利落的语言将渡边那空虚的灵魂和茫然的前景刻画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日丸旗俨然元老院议员长袍的下摆,垂头丧气裹在旗杆上一动不动”,表面看,“日丸旗”与“元老院议员长袍的下摆”是两个完全不搭界的东西,可是村上春树却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连接到了一起,这一反常规的语言风格,不仅不会让读者感到唐突,反而会产生神奇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一种无可名状的妙处和无限的遐想空间;“直子娇美的横陈在夜色之中,无数植物的嫩芽从其肌肤中争相萌出,在天外来风的吹拂下,鲜嫩的幼芽轻轻摇颤不止”,这光与影、实与虚、动与境相结合的优美意境,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仿佛让人们感觉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看一幅画,一个电影镜头;可以说,独特的、标新立异的语言风格,是《挪威的森林》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为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美感。

二、深邃的时代哲思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通过多种不同的写法刻画了一系列丰富的人物形象,并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跌宕起伏的情感,透射出了背后深邃的时代哲思。如:渡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大都市中普通青年的典型代表,生活在大都市里,接受着优质的教育,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可是他们大多出生在二战结束后的社会转型期,从童年到青年,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生价值观发生的巨大转变,使得他们处于矛盾、纠结、困惑、压抑、彷徨无助的状态,从而造成了精神上的极度空虚和内心的孤独寂寞;直子,虽然一直在努力挣扎,试图打开自己封闭的世界,但是由于封闭的太久,最终她不得不在挣扎中放弃,给读者留下了深深遗憾的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个独特时代里在自我挣扎中最终绝望的青年的纠结心态;绿子,在感觉自己被现实抛弃的时候,没有像直子一样选择放弃,而是顽强地、自我解嘲地一路走下去,并为孤独绝望中的渡边送去一丝希望,使其在漫无边际的孤独寂寞中寻找到出口。绿子是小说中的希望,也是那个特殊时代的青年走出心灵困境的希望。此外,木月、敢死队、初美、永泽、玲子等也都强烈地透射出了人物背后深邃的时代哲思。

三、深层的生死思考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扉页上题道: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部关于死亡的小说,死亡构成了小说的主线,17岁的木月离奇死亡、20岁的直子悬梁自尽、17岁的直子姐姐精神异常而亡、21岁的直子叔叔卧轨身亡……,而这一系列的死亡又不仅仅是一个“死”字那么简单,其中透射着一种深入骨髓的,挥之不去的长悲,之所以用长悲来形容,是因为这一系列死亡给予人们太多关于年青人普遍感到困惑的生与死的思考。当然,小说中也对生与死的关系进行了完美诠释,“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生之中”,以此赋予了死亡更深层次的含义——以死亡之思,唤醒对生存的思考,才是对死亡的超越。

四、共通的人性孤独

《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孤独的:渡边,除了对直子和绿子的情感纠葛外,对其它一切都保持了强烈的距离感,在他的身上丝毫感觉不出一点对生活的热情;直子,多愁善感且自我封闭的女孩,在姐姐和男友自杀离世以后,变得更加孤独,甚至无法和人顺畅地沟通;永泽,虽然他可以春风得意地率领众人长驱直入,而那可颗心同时又在阴暗的泥沼里孤独地挣扎;木月,拒绝与朋友和女友之外的世界接触,不愿意去面对人生的种种麻烦。可以说,很多人喜欢《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小说中流露出的那无处不在的孤独。其实,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无论他是孑然一身还是三五成群,也无论他是生活在深山远林还是繁华闹市,都摆脱不了孤独的困扰,因为孤独是人与生俱来的通病,是对现实世界无言的反抗,是对虚拟世界无法实现的失落,是对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都无法彻底融入的迷失。所以,很多人在读《挪威的森林》时,仿佛是在读自己,是在叩问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心灵的回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游历。可以说,小说中无处不在的共通的人性孤独,强烈地激起人们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让人们不自觉的进入到小说的人物中去。

五、结论

2012年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花落我国著名作家莫言的同时,也让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再次与该殊荣失之交臂。在广大“村迷”为村上春树惋惜之际,很多人再次捧起了《挪威的森林》这部震撼着人类心灵的著作。相信时隔二十余年,当曾经读过这本小说的人们再次读起,仍然会因书中那独特的语言风格、深邃的时代哲思、深层的生死思考、共通的人性孤独,而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当然,从中追忆、缅怀那已经无声无息流逝的青葱岁月的人,也应该不在少数的吧。这就是《挪威的森林》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蔡鸣雁.《挪威的森林》主题分析[J].科技信息,2009(13).

[2]杨兰.论《挪威的森林》的艺术特色[J].今日科苑,2008(6).

[3]吕秋薇.浅析《挪威的森林》艺术特色[J].世纪桥,2011(11).

[4]俞杭燕.试析《挪威的森林》的孤独主题[J].文学教育,2012(5).

第9篇:村上村树范文

生于1983年。2000年从高中辍学,开始自由写作;2002年推出成名作《北京娃娃》;2004年2月成为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人物,被称为“新激进分子”。自称热爱摇滚、热爱朋克精神、热爱诗歌、热爱鲁迅,以“残酷青春”书写新生代1的代表人物。最新作品为《光年之美国梦》。

我和同样抽烟的春树在上海虹桥机场新航站楼一见如故。回广州后我向对春树一无所知的张海儿推荐了这个采访对象。采访分两个部分,我保留的当然是我们熟了后畅所欲言的那部分。春树的新书叫《光年之美国梦》,希望这个访谈对她的新书销售有帮助。对了,采访结束时,春树决定加盟《新周刊》。不是我强迫她的哈,是她主动提出的。

――封新城

封新城:你以前。在很长时间里,你是被当成符号在拍,懂吗?

春树:就是,他能接受我身上那种不同的美。他不像别人,说你这里美那里美,他看到的是细节的美。我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摄影的感觉了。

封新城:你得跟张海儿喝一瓶红酒,才放你走哈,否则你对不住刚才他这么拍你。

春树:好啊好啊。

张海儿:是她成全了我,别搞错了。

封新城:你一会儿干什么去啊?

春树;靠!那个出版社给我安排的,要“你觉得你身上哪儿最美”的一个照片,我说我屁股还行,他们就说,好,快过来拍屁股。

张海儿:哦,早知道我先下手为强了。

封新城:吱,我先读―下你的一条博客:“吃着早餐,听勃拉姆斯,一会儿,看《生于妓院》的影评,下午去天津散步,这差不多就是我想过的生活。”――你是不是已经过上了你想过的生活?

春树:基本上,基本上。但还有一个:就是我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然后签证特别简单。

封新城:再给你说一个网友的,他的名字叫“晚安北京2009”,他说:“第一次知道她的时候,她还在读书,听打口盘,看地下乐队的演出,大声骂人,大口喝酒。现在我变了,不再抱怨,不再愤青,想问,她变了吗?”

春树:我还是喜欢看现场演出,我喜欢过的那些乐队还是经常拿出来听,我有比较怀旧的一面,还有比较愤青的一面。偶尔我也抱怨社会,抱怨现实。

封新城:但是你到底变7没有?

春树:那要看哪儿了。我年龄当然变了呀,我的想法跟原来不一样了。但是我不会认为刚才说的那样的改变是值得称颂的,也不觉得很自豪,因为有的时候大家会觉得,我以前怎么就这么傻呀!这个“我”不是指我哈,是他们会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傻――居然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在看摇滚演出上,或者是谈恋爱上,或者怎么着。过了一阵儿,觉得有进步的时候,他们走过去,又会怀念以前的生活。那种生活就像养料一样,是一条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就是如果你喜欢,变了就变了呗。

封新城: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你认为你谈的恋爱足够多吗?

眷树:不足够不足够!为什么呢?因为我对爱情的理解,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我怎么能觉得足够呢?一个人对恋爱都觉得谈足够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封新城:你想过结婚吗?

春树:我会结的呀,但不是现在,因为我现在还不够成熟呢。

封新城:这就是你们80后的特点,都多大了,还说自己不成熟。

春树:我内心不成熟嘛,这跟年龄没关系。“如果天使都像黑手党一样集合起来的话。那这个世界就有希望了。”

封新城:把我们这期杂志拿出来,你把你那条微博读%然后给我解释一下。

春树:“当一个诚实善良有追求的成年人,在这个国家里危险极了。唯有让善的力量更强大,才能战胜恶。”――第一,因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单纯的人,被这个社会制度恨不得把你逼成坏人,比如说潜规则和送礼;如果你想一个人都不依靠,独立生活,非常难,除非你极其优秀。“唯有让善的力量更强大,才能战胜恶”――恶是有传染性和凝聚力的,他们为了追求目标不择手段;善良正好相反,善是分散的、个体的,如果天使都像黑手党一样集合起来的话,那这个世界就有希望了。《蝙蝠侠前传》里有一个人,他被蝙蝠侠选为接班人,因为他是律师,代表正义。他非常喜欢蝙蝠侠,虽然他不知道蝙蝠侠是谁,但他相信善的力量能战胜恶。但你知道吗?恶人只是给了他一个测试,一个残忍的测试,这个人立马扭头就变成了一个更坏的人。

封新城:哎,你像北京人多,还是像山东人多?

春树:我心里一直都有山东人的成分吧。我到现在都不习惯北京,我觉得老北京人讲究很多礼节,各种各样的,很多规矩,这是我最讨厌的。因为我最讨厌束缚,什么束缚我都讨厌。

封新城:山东人不讲礼仪吗?

春树:讲礼仪,但不是那种。他们讲的礼是粗放派的,喝酒啊,还有吃饭的礼仪,你帮我我帮你的;不像老北京人,有很多节日、很多规矩。你的面上得做足了,至于做足以后怎么着,那是另外一回事。老北京的这种东西。我不喜欢。

封新城:呵呵,但是生活在北京,不值得庆幸吗?

春树:不值得,庆幸什么呀!

封新城:你跟80后这些人都什么关系啊,有关系吗?

春树:都认识。

封新城:大家互相喜欢吗?

春树;还行。

封新城:你觉得大家都是一路的吗?

春树:我跟你说吧,不要说我了,他们谁和谁都不是一路的,没有一个人跟对方是一路的,真的。

封新城:那你有最好的朋友吗?

春树:我有啊。

封新城,都什么性质的?

春树:与世为敌,有才华的。

封新城:什么叫与世为敌?

春树:就是他的某种价值观,跟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正好相反,然后就是有才华。

张海儿:这说的不就是我们嘛,嘿嘿。封新城:哈哈。那年龄上有区别吗?

春树:我没要求啊。

封新城:但实际上,你有很多好朋友年龄比你大嘛。也不一定?那好吧,从你父辈说起吧,你父辈多大年纪?

春树:50年代末呀。

封新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你最喜欢哪一个?

春树:我比较喜欢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

封新城;哦,70年代就彻底被你扔一边去了哈,说说原因吧。

春树:靠,我这一说话得罪一代人了。

封新城:怕什么啊,我要真觉得你说得过分的话,我就给你扔一边儿了,你干吗不说完呢。

春树:因为我觉得他们,排除少数精英哈,中国的大部分70年代的人有很大的问题:他们都摇摆不定,而且很虚伪,没法做到,叫什么,敢爱敢恨。

封新城:80年代敢爱敢恨?

春树:可以的,现在80后不都这样的吗?抛开这个不说,B0后很少会委屈自己。

封新城:目前来看,这几代人当中,就是80年代反而是最特别的一代,对不对?因为50、60年代很像,70年代给挤小了,90年代又还没出来,那可不就是80年代在目前最突出嘛。

春树:这都跟咱们国家的发展有关系,每个年代都太被这个东西制约了。

封新城:80后本身就是第一代全球化的人嘛。

春树:我觉得90后后生可畏呀,我特羡慕他

们。

封新城:这当然啦,全球化时代的教育,叫自我教育;过去叫什么呢?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张海儿:自我教育跟年代有关系吗?

封新城:当然有了。我们成长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的,那时的自我教育是什么?――自我的感悟能力!

春树:因为有压迫,所以有反抗,80后是最早反抗的一代。我认为前几代好的和不好的榜样也对我们这一代人造成了影响。

封新城: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代小资是70后嘛,他们承载7这种生活方式。(问张海儿)哎,你应该有话问的,因为你应该对她更陌生,刚才她说她拍摄的感觉的时候,我觉得你们俩是完全能说上话的。你说呀,接上去,或者谈你的感想,或者问几个问题。(张海儿支吾不语)

封新城:你现在最怕什么?

春树:最怕自己笨,最怕自己吸收不了新知识。现在发展太快了,就怕别人十分钟就能搞明白的东西,自己要搞十天,就是低效率嘛,就怕这个

封新城:你要效率干吗呢,你不是要生活吗?

春树:剩下的时间可以漫无目的地、心平气和地活着呀,搞成这些事情以后我再心平气和地活着呀。我特别急性子。

张海儿:你知道我刚才没办法在你那个上下文里面向她提出任何问题,为什么呢?有一个很重要的,你很强烈的,从一开始就去概括,80年代如何如何,60年代如何如何;对我来说,我一点都不关心一个人是属于哪一个年代的,它甚至不成为前提。

封新城:没有办法,我要把她拉出来,让她作为一个访谈对象,她的几个标签是完全抹不掉的。

春树:我跟你说吧,曾经有三年时间,我想抹掉,结果没抹掉。

封新城:你说。

春树: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下半年,我试图抹掉我的所有标签。

封新城:你做民什么努力?

春树:比如说不去看摇滚演出啊,比如说不再听我热衷的朋克音乐了。包括为人处事的时候,我试图让自己变得特别特别温和而淡漠,就是懂礼貌,我试着彻底融入人群,所以才找的工作――有很多很多这些方面的。可是后来我发现,靠,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彻底让自己存在的意义无效,也是件很难的事。还是这样吧,我就是我,也没必要抹。

封新城:你现在出来,还必须加这几个标签,大家才说,哦,是那个春树啊,否则就是村上春树了。

春树:村上春树是我最大的竞争对手。我有朝一日一定要彻底超越他,真的,没办法了,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封新城:你看他的东西吗?

春树:看,以前他的书我都看过,但是《天黑以后》就没看过了。我并不讨厌他,也不恨他,但是媒体、各种朋友或者是读者,总是第一个想到他,这让我产生了总是有他在鞭策我的阴影。

封新城:你这个“春树”怎么来的?

春树:还不是当初看他的书觉得这俩字儿比较不错嘛。可是你当年喜欢这个牌子的面包,不代表你现在还喜欢呀。

封新城:所以这个你也是抹不掉的了。春树:对,除非我比他更……等着吧,看我们俩谁活得更长。这事真的是,没完了;这事只有拿作品来说话了,真的,我看他很想拿诺贝尔文学奖。

封新城:做作家这件事,你有没有什么对自己的意义呢?是不是觉得你本来就是一个作家。

春树:其实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诗人,作家其实对我来说还是太装B了的一职业。

封新城:作家和诗人有什么很大区别吗?

春树:诗人才不管不顾呢,今朝有酒今朝醉;作家还是得顾着点儿吧,要不你写不完这本书你就死了。

张海儿:写不完一本书就死了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春树:对自己来说,是个悲剧;对别人来说,是很酷的。我现在彻底明白了,以后决不能让别人觉得很酷,而自己觉得很苦。

封新城:那你也要这样。

春树:对爱自己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对自己也不公平啊,自己也不能变成这个地步啊。如果这是命运的话,还情有可原,你可以把自己搞得是一个传奇,但是不要是个悲剧传奇。怎么说来着?--虽然我热爱写作,但我仍然不要为写作奉献我的全部,我还有一些其他的时间用在自己身上,这跟写作没关。

写作其实是一种负面能量,在写的过程中你的身体受到了损害,你的精神受到了损害,你再碰到一个新的世界的时候,理所当然对这个旧的世界是忽略的;写完之后,你头疼脖子疼肩膀疼,朋友们都疏远了。如果是极端点的国外作家,估计也酗上酒了。

所以说,我可以为写作付出我的绝大部分,但不是全部。因为任何一种宗教也好,或者--什么也好,让一个人忘记他本身的存在,奉献出所有的热情――那就是魔鬼的交易。作家也是很重要的,除了你的作品,没有一个人会在乎你活得好不好,因为大家只看你的作品;所以你要照顾好自己,要不不但自己活不好,作品也写不好。所以我不写作的时候就尽量玩儿、放松,彻底弥补我写东西的时候对这个世界造成的误会。

“这个国家缺的不是高楼,而是理想。”

封新城:你的灵感从哪里来的,和你的成长有关系吗?

春树:我与生俱来,真的!好好好好,主要是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小学的时候来北京读书,上学第一年特别痛苦,因为我说不好普通话。但是我学习很好,我们那边教得比北京早。

封新城;你山东哪儿的?

春树:莱州。我们老家是一个很大的家庭,姥姥、姥爷、爷爷、奶奶、表哥、表弟、表妹,我觉得我就像公主一样生活在我们村里,后面就是山,海也不远,我真的是无忧无虑,每天就疯玩儿。一来北京我就傻了,这城市这么残酷,这么沉重,这么男性化,你说不好普通话就得被嘲笑,那时候我真的不喜欢北京。按一个存在主义者的话来说,生活在任何一个城市,最后都是自己塑造了自己。

张海儿:当然,当然,当然。

春树:还行。我感觉我有点儿像第二代移民,我爸我妈偷渡到了美国什么的,就是有这种感觉一父母来到了首都,我作为第二代移民。

封新城:你看,如果不考虑她的背景,忽略她说话的北京腔,就看她的样子’我能看到山东人的样子;她那个作风,有山东人的作风,叮呤哐当的。因为我就是山东人,我知道山东人什么样儿。你就把她当一个北方姑娘看。

张海儿:我甚至不觉得她像北方的,我觉得她很南方啊。

春树:很多人说,只要我不开口,就很像南方人。山东人不管男的还是女的,都很好看啊,哈哈哈,这同时夸了咱们俩。真的,你看,身高最高的,就山东人和东北人。今年冬天我回老家,在火车站,目光所及,靠,全是帅哥美女。虽然穿得衣衫褴褛,可全是帅哥美女,当时我就恨不得拍照,偷拍。而且那种美跟南方人的美不一样,南方人的美,骨骼很清秀:北方人的那种美是特精神、特利落,你看着就觉得特放松、特信任。

有一个人分析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和以前年代的人的不同,说这年代的人其实也挺关心政治和时事的,但是他们第一是站在批评者的角度,第二,要是让他们去做,又往往会退避三舍;以前年代的人就恨不得自己冲上去当总理了。真的是,现在的人真不知道是为什么。

封新城:看《新周刊》,1985年之前的,是有感觉的;1985年之后的,没感觉。

春树:这没错。曾经有个记者采访我,我看她年龄和我差不多,要不就比我小两岁,她问,你对生活有压力吗?我说有啊,我觉得生活在这个国家,有很大压力。她说:啊?怎么会对生活有压力呢,我怎么一点压力也没有呢?我当时觉得,不是她疯了,就是我疯了。

封新城:她没你这么敏感嘛。

张海儿:如果这是一个问题的话,这是全世界的问题,不光是中国的问题。

春树:多么荒诞的事情居然都是现实,它绝对比想象力更超脱,就包括富士康十几跳,那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小说题材,我觉得能拍一个恐怖片了。

封新城:那应该是另外一个星球来拍的7。富士康的事情今天还在继续呀,我觉得这一定是启动了什么东西,哪个开关被打开了。

春树:《V》看过吗?我郑重推荐你看,你不得不看,看了一定会喜欢,我跟你说一句它的台词好不好:“这个国家缺的不是高楼,而是理想。”里边有一个人,戴着一个面具,是一个微笑的脸,像一个V字――我太喜欢那个电影了。你刚才说富士康,启动了一个程序,我觉得它就像《V》那个电影一样,不过这边启动的是一个死亡的程序、绝望的程序,那边启动的是一个大家要反抗的东西。村上龙我特别喜欢,他有一本书叫《希望之国》,说A41国家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希望,说的是日本。中国现在也有点儿像了,除了你们这些有识之士以外,你看我接触的那些富二代,我的妈呀!当然他们也谈到了国进民退的问题,但是,天上人间一关,他们也没地儿去了。

封新城:不要跟既得利益者谈任何的……

春树:我没谈,他们自己的谈话,我在旁边听着。我跟你说吧,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但是他们也感觉到了问题。在中国任何人都没法逃脱,就像“”一样,前一阵子你打人,过一阵子人打你。

封新城:你说我们在中间,你丫是支持他呢,还是支持他?我们中间夹着呢,忒他妈烦了。春树:我们还在中下层呢,你已经在中间啦?哈哈!

封新城:我说的中间是什么?是个立场,我只坚持常识,没坚持任何东西。

春树:很早以前,萨特就说过,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能力,或者说有资格、有必要,为另一个人指明方向。在决定命运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为你指明方向,那些意见也不会对你造成实质影响,所以就不要替他回答这个问题。就让他去死,别来烦我们这些老师,有这些废话回家问你妈去,只有她才跟你休戚相关。你问我们干什么,我们有必要为你负责吗?更何况我们想为你负责也负不起。

其实我有时候觉得,在中国,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太磨练人性了。

封新城:你要好好开导一下蒋方舟。

春树:我跟她早就认识了。

封新城:我担……

春树:她又能干什么呢你告诉我。

封新城:最近她发言很过分,我告诉你,说一些挺过分的话。

春树:你像一个担心她的舅舅一样。

封新城:我本来就是……

春树:本来就是她的舅舅、叔叔、伯伯,监护人?

封新城:监护人。

春树:咳,没事儿,那么多人比她更那什么呢,更,没怎么着呀。

封新城:不是。

春树:哎呀,愤怒有助于血液循环,你说她又不谈恋爱,她能靠什么发泄呢,只能搞搞政治啦,哈哈。一个人要转变到另外一个方向,你是劝阻不了的,只有等她自己明白,那是她的选择。

封新城:蒋方舟前一段时间说,要退学,你会给什么建议?

春树:退学干吗?退学了干什么,有想法吗?她退学的理由是什么呢?

封新城:她就是说…--

春树;学不到东西,是吧?那想退就退呗,只要能跟她妈达成协议。

封新城:就是选不成协议,她家里吓坏了。

春树:说实话,退学能造成她神话的延续。我觉得她可以继续上学,这个神话也会延续。只是两种神话而已。

张海儿;我对她指出了两点:第一,退学作为一种姿态,当然不错……

春树:她有可能不是姿态,这你要搞清楚,她是真的这么想的。

张海几:第二,在场的人,包括你也劝她,不要退学,怕这会成为一种姿态,是不是?我当时说了一句,如果怕由于退学而成为一种姿态,这本身也是谄媚的一部分。我觉得,如果你留在里面,把它捣毁,不是更好吗?春树:我跟你说吧,人和魔鬼的搏斗过程中,也很容易会变成魔鬼。留在体制中不但不会把体制摧毁……哎呀就看她自己啦。张海儿:蒋方舟有一点我是放心的,她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她总会朝着那样一个向去。她不会走向反面,你知道吗?如果她在路上栽了一个跟斗,也很好嘛;如果她失去一些东西,也很好嘛;如果她痛不欲生,也很好嘛。 (录音整理/王斤)

春树六人谈

春树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直接、本质,这么多年她变化不大。我非常喜欢她的诗歌。她的写作状态非常好,是那种可以一直写下去的作家。她非常有才华,大家往往认为她比较勇敢,而忽略了她的才华。其实春树比她传达给大家的要聪明,可能她自己也不想表现得那么聪明。从她的诗歌可以看出,她不是一般的女孩,不是一个很纯洁很勇敢的普通女孩,在北京认识了一些有意思的人,写了一些书――她不只是这样的。

――棉棉,作家

2002年初识春树,当时她抱着刚出版的《北京娃娃》,我要了一本来看,感觉触目惊心。当时中国还没有残酷青春文学,甚至青春文学一说,看完觉得80后居然已经活成这样了,那种放任、恣意,遍体鳞伤又奋不顾身地生活。这孩子算是把这种生活方式直白、不加描摹地展示出来的第一人吧?

春树成名后,一是背着舆论的争议,还有好多有相似经历的80后总会有意无意把她当成一个倾诉对象之类的,感觉她担子不轻。但她身上本质的东西没变,比如那种对社会的反叛和质疑,那种奋不顾身的劲儿。虽然文风日渐老练,但感觉她永远活在18到20岁之间,那种生气勃勃、能量充足,对一切都保持好奇心和怀疑,是一个人所能保持的最好年龄吧。

――朱步冲,记者 “我妈说要不是她们发现得早就都要给烧死了'但我发现听她说这些的时候我的心一点也不疼,也许我宁愿事情是这样。”《北京娃娃》这句话,让我一下子记住了这个女孩,她是那种什么都可以聊的朋友,时装、时事,感情、写作、生活、理想,等等。她穿三四十块钱的淘宝货,也穿巴宝莉的风衣。她不是那种很“事儿”的女孩,不需要特别照顾她,所以和她在一起很舒服。她的正义感是众所周知的,在对待一些问题时有自己的认知和态度,同时她也是行动主义者,“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有些人可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需要其他人参与就能把自己的世界撑起来,这种担当,她就有。

――源远,85后作家

跟春树认识是1999年,当时我在“挂在盒子上”乐队,她告诉我有个乐队叫玻璃娃娃,她是主唱。她特好学,虽然唱歌不好听,五音不全,但还是很努力地学。她这几年变化挺大,成熟多了’也比较爱国。她第一本书写青春的那点事,对问题的看法不是很深刻。其实她的小说,一直有负面评语,有人不承认她是作家。但她始终很努力。

她特别勇敢,面对爱情,面对喜欢的男孩,非常直接。她是进攻型的,我是防守型的。她喜欢一个人,并不在乎人家喜不喜欢她,上去直接拿下。有一年中秋节,我陪她去找她喜欢的男孩,跑了很远去男孩的学校。这感觉太高中生了'我觉得我们在一起好像永远不会老。

――王悦,独立音乐人

春树这个孩子,走向文坛,多多少少有点游戏和偶然的成允但她成为作家却是必然的。我们中国社科院的图书馆全国藏书第二,她经常来,拿着我的借书证,借各种各样的书、期刊。她经常问我:“这本书可不可以送我,不能送的诋可不可以借我看。”以至于馆里有人说,不要让那个女孩看到。她什么书都要。汶川大地震后,她自费跑到地震现场,之后有了大的思考,不再是小女孩,开始转型,关注更宏观、更辉煌的东西。能力不够,就充电,她爱学习、很谦虚,我很看好她。我看过她的短篇,但还没看过她的长篇。日本期刊上发表过她的短篇,同时还有一批中国青年作家的小说。日本最著名的作家(我就不说他是谁了)看到了,他说春树有未来,质比较好。我觉得春树和同龄人不一样,她夏成熟,更关心生活本质。她写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跟80后对城市的关注点不一样。

――许金龙,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

我17岁那年认识春树,已经11年了。我在天津,她在北京,严格意义上是网友。春树这么多年,一直坚持文学理想,坚持写东西,坚持学英文,这是我很喜欢她的原因。我觉得照片和她真人有很大区别。照片上她很酷、很不羁,其实她在生活中是特别二的人,特别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