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厅堂建筑论文范文

厅堂建筑论文精选(九篇)

厅堂建筑论文

第1篇:厅堂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古民居,布局,建筑风格,传统文化

 

1999 年在北京召开的主题为“21世纪的建筑”的UIA 大会通过的纲领性文件《北京宪章》明确指出:“建筑是地区的产物,其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使地方文脉发扬光大”[1]。国际建协也将跨世纪的建筑设计的主导思想确定为重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由此可见地域性建筑在建筑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建筑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最主要的载体便是传统民居。本文所述的培田古民居在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挖掘、研究、开发等系列工作的开展都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积极作用。

1 背景

培田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西南向约20公里处。坐落于一个闽西的客家山区里。相传,他们的祖先吴八四郎,于元朝末年为躲避战乱而迁移到这里,繁衍至今已历34世,时近700年。迄今,全村300余户人家、1400多口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培田故在民间被称为“吴家坊”。此地居民在明清时期先后修建的50多座宗祠、民居、书院,构成了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村落,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

2 方位与布局

培田坐落在宣和乡境内,冠豸山、笔架山、武夷山余脉三道绿色屏障,自北向南,直落培田,如三龙怀抱,抵挡了寒流霜害、夏秋台风的侵袭;村外的五个山头,则似五虎踞护,护佑着培田的安宁。一条官道擦村而过,通往长汀、连城,培田便是长汀连城两县官道上的驿站。一条河溪环绕着以“九厅十八井”为代表的古建筑群,既供村边农田灌溉之用,又保村内生活所需。从建筑的外部空间和环境模式来分析,客家建筑的选址也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客家人在选择理想的宅基时,首先要观山势。这是因为,在风水理论中,山就是“龙”。山势的高与低、起伏与蜿蜒,就是“龙”的形态变化,“山脉”即“龙脉”,起伏、蜿蜒、运动的“龙”被认为可以“藏风聚气”[2]。其次是察水流,水流缓慢、平稳、弯曲、环绕,即是理想之水。

九厅十八井是我国南方客家乡土建筑三大典型代表之一。这类形态的建筑在闽西培田最为常见,因其院落重重、天井众多而得名。这种建筑模式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及南方自然地理条件特征,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免费论文参考网。九厅是指门楼、下、中、上、楼上、楼下、左花、右花等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包括五进厅的五井、横屋两直各五井、楼背厅三井。其厅、井布局合理,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会客接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饮沐。它集政、经、居、教于一体。九厅十八井的空间形态特点是:主厅堂面东,横屋南北朝向。朝向好、光线足、空间大,又采用一厅两房平面布局,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从这里反映出客家人的精明,他们既考虑到主厅堂华丽高大,满足礼仪的要求,又照顾到平时居家过日子的使用方便,可谓匠心独具[3 ] 。

3 建筑与设计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由30余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个古书院、2座跨街古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组成。其中以“大夫第”“衍庆堂”、“官厅”等为代表,占地面积均在6900平方米以上,是著名的“九厅十八井”。

“大夫第”因主人吴昌同荣膺奉直大夫、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厅高堂阔,宴请120张桌客可不出户。正厅偏厅厢房间均有厅门相通,开则连成一体,闭则自成一隅,通风采光,均为上乘。其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风、排水、卫生,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规划之中。雕刻工匠,三代相传。挑梁式梁桎结构以其“墙倒屋不塌”特点被中外专家称为世界一流的防震建筑。科学的布局规划,舒适安逸的功能,精湛的工艺,使法国一位建筑博士临此考察,称赞它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衍庆堂”为明代建筑。其建筑结构与“大夫第”大体相同,但门外荷塘曲径,门前石狮威镇。一对门当户对,与北京四合院门前设置相差无异,体现了中原文化的传承。

“官厅”原称“大屋”,为吴氏接待过往官员所设,故称“官厅”。相传该厅为吴纯熙挖八窝金窖而建。“官厅”高墙耸立,四围封闭,墙内特开宽约三尺水圳,专供妇女洗涤之用。这里布局为前塘后阁式五进厅。前设月塘,一取水克火之意;二取“九厅十八井,井井水归塘”之缘;三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尽财源滚滚来”。“官厅”布局独特,设计精巧。正厅设置“泰阶”,对不同级别的官员有不同的约束和规定,体现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中厅隔扇均为九重鎏金透雕。挑梁则为鎏金浮雕。梁柱间、桎枋间的雕花,全为双面对称镂空雕。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后厅为宗放议事厅。左右花厅则专供主人休闲会友。楼下厅为学馆,楼上厅为藏书阁。

培田村以千米古街为界,西侧并列着二十几座祠堂。尽管客家先人屡经漂泊,不断迁徙,却从不曾忘记“敬祖不敬神”的古训。免费论文参考网。所以,大凡客家聚居地必有家庙,即祠堂。在客家民居中,客家人总是倾其所有装饰祀奉祖堂或祠堂,祖堂敞亮而庄重,,培田祖祠的重要建筑特征是十分注重门庐构造,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斗拱垒撑立石柱雕梁,架飞檐翘角,安红门画彩栋,悬金字牌匾,绘木壁漆画,极为富丽堂皇。正中设置的祖龛金碧辉煌,祖龛上题堂号,两侧贴堂联,多点出发祥地或望族的郡号,或炫耀祖公功绩及劝勉后代[4] 。它反映了客家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4建筑与文化。

客家先祖本是中原世族,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风影响,重视文化教育。所以,崇尚教育就成为客家人文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5 ] 。这种特征也融入了客家的建筑之中,从而成为培田古民居不可或缺的建筑文化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培田古民居体系中的书院建筑与“容膝居”等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筑上。

首先是书院。据载,明清时期培田有书院20多所,这显然与培田客家先祖崇尚“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的理念是分不开的。明朝成化年间,七世祖吴祖宽在培田创办“石头丘草堂”并逐步扩大,到清末,则发展为文有“南山书院”,武有“般若堂”为代表的文武兼修的教育局面。“南山书院”从顺治七年到乾隆三十年,培养出191位秀才,其中官位最高者达到三品。村里很多门楼和厅堂里悬挂着对联和扁额,文彩非凡,意境深邃。纪晓岚曾被官厅“来继治平”“斗山并峙”等气贯长虹的楹联牌匾以及培田客家人殷实的文化涵养所震撼。参观书院时,挥毫题下“渤水蜚英”题匾,成为培田千块名人名匾之一。

另外,培田先祖没有忽视对妇女的文化教育和民间实际技艺的承传。他们又建了“容膝居”和“修竹楼”。“容膝居”成为三朝宗族妇女学校。在容膝居内,不但学习文化,而且“可谈风月”。“修竹楼”以交流技艺为主,培田先祖精湛的泥、木、雕、塑、剪技艺大都源传于此。可以说,明清时期培田学校之多,功能之全,制度之严,全国罕见。

5 结语

培田的古民居建筑正因为科学的布局,精巧的设计,精湛的工艺,被专家誉称为“民间故宫”“中国客家建筑奇葩”。它是客家先祖客旅生涯中的精神家园,是中国近几百年人文的活文库,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免费论文参考网。为此,我们应以更高的角度和更长远的眼光对这些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加以保护。也就是说,在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影响下,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保存和再生成“新”的地方识别性,延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现代文化结合形成新的文脉,并使之得到延续,是进行城镇规划和建设时值得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窦以德. 北京宪章,曙光.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陈李冬.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与文化.温州大学学报.2005.6

[3 ]戴志坚. 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9.

[4]黄联辉,戴志坚.闽西客家民居的形态成因浅析.福建建筑2009 年第3 期

[5 ]谢重光,李玉祥. 闽西客家. 北京: 三联书店,2002. 9.

第2篇:厅堂建筑论文范文

2007年初,我们接到人大办公楼公共空间室内装饰的设计任务,其中大堂(南门厅)的方案设计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过程。

1.2007年2月

大堂的最初建筑设计是进深为三开间,其中两开间是三层高,一个开间是两层高,两开间的区域有采光顶,大厅的像一个四季厅。

由于建筑项目是人大,所以首先联想到人民大会堂,就采用古典的形式,局部吸收传统的花格窗手法。

2.2007年3月

一个月后,重新调整装饰的细部,主墙增加装饰壁,侧墙装饰吸收了影壁的手法,此方案还是以装饰为主。

3.2008年3月

经与业主沟通,吸收了人民大会堂的装饰手法,将吊顶封闭,四周露天光、这方案更像人民大会堂的简化版,但是不像办公建筑。

4.2008年4月~6月

与此同时和建筑师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两个与建筑立面有关系的方案,这两个方案画出来后也不理想,不理想的原因,初步认为是由于空间高低的不同,空间形态所致。

5.2008年11月

细化了建筑的构造和局部装饰,进行了一次高级别的汇报。汇报的讨论过程,将空间问题的焦点集中到三层两层不同高度,最终的意见是大厅统一做三层高。

6.2008年12月

随后,大堂的空间做出重大的调整,整个大堂都做三层高。室内方案保留了最初的方案传统形式,但是中部和四周保留自然采光,在室内形成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的混合,这种混合容易造成色温上的矛盾。后来觉得中间采光效果不好,就将中问封闭,四周采光,封闭的中部增加了吊灯。

7.2009年3月

经过建筑师的协商,决定将主墙的壁龛和画的手法去掉,改为实墙,放石雕的国徽,两侧墙的装饰还保留原来的设计。后来由于投资的标准问题,决定取消中部吊灯和两侧装饰,去掉这些装饰后,原来的设计在尺度就有些失调。

8.2009年9月

经过多方比较,将吊顶改为九宫格的形式,两侧的装饰尺度重新调整,通过方形和矩形的对比让侧墙感觉更丰富合理,和建筑风格也更统一。

设计理念

以人民大会堂为蓝本,延续人民大会堂的建筑文脉。在广场周围形成以人民大会堂,机关办公楼和历博为主的广场建筑特色。

吸取人民大会堂装饰手法的优点,通过归纳简化,创造符合时代的装饰语言。主要是对大会堂柱廊的长宽比和局部精彩装饰语汇的吸收和提炼。

强调机关办公建筑的特性,办公功能为主,礼仪功能为辅,继承人民大会堂庄严大气的特点。

使办公楼在空间、光环境、建材、声环境、空气和热环境等方面成为绿色建筑。

南门厅

南门厅面向前三门大街。

南门厅为暖色调,墙面和地面采用浅米色石材和人民大会堂一脉相承。

控制尺度和比例,强调主墙面在空间的主导作用。

主墙面为实墙面,正中放置浮雕国徽。与风景画相比,实体感更强,更庄重大气。

强调空间的虚实对比,突出空间的通透感。

侧墙吸取人民大会堂墙面装饰的精华,跑马廊与窗格有机结合,形成富有装饰味道的墙面。

顶棚采用封闭的手法,形成全室内空间,利用石膏板藻井和吊灯丰富空间的造型变化。

北门厅

北门厅与人民大会堂南门相对。是内部办公的主入口,室内设计突出办公建筑的特色。

造型简洁大方,色调淡雅,气氛清新。

墙面为石材墙面,两侧增加石材透雕装饰,吊顶为大藻井。

大会议窒前厅

大会议室前厅在二层大会议室与南门厅之间,可以做休息厅,属于过渡空间。

突出空间宏大,在尺度和比例等方面与南门厅和大会议室相符。

装饰元素延续南门厅的手法。

保持南侧墙面的完整,预留挂陈设品的条件。

减化了门扇上方的装饰,突出空间的构成。

大会议窒

大会议室在公共区的二层。

强调空间的尺度感。

两边天窗成为空间的特色,利用电动窗帘可以有效控制和利用天光。为室内气氛增色。

主墙面放置巨幅书画,形成室内的重点,壁龛配置书画和工艺品使室内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

地面为木地板为开展多项活动提供便利。

天窗打开时可以看到顶部的结构和蓝天。

中会议窒

会议室布置方式为课堂式和谈判式,课堂式可供140人,谈判式可供94人。

由于梁的关系,为获得更高的室内空间,吊顶采用井字藻井。

采取简约的风格,利用灯光照明将石材和壁纸有机结合,再配以整幅壁画,形成清新典雅的室内气氛。室内采用浅米色调。

会议窒

方案采用壁纸和木饰面相结合,室内色调为浅金色,形成古朴和富丽的气氛造型简洁,通过块和面的组合,利用光影塑造室内和谐的气氛。突出室内的清新气氛。

阅览窒

第3篇:厅堂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古建筑;中天井;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28-01

中国传统住宅是以合家团聚为居住特点的,有前放,客厅。虽然把房子围了起来,但不能离开天,不能离开地,阳光要能照进来,雨要能下进来。这里反映出的需求,实际上与人和自然的需求密切相关。有了天井之后,中国的建筑就丰富起来,跟西方建筑不一样。中国的房子屋顶有不同的坡向,天井外面有廊子,有了廊子就有栏杆,有栏杆还有漏窗,因此就造成了光面的变化。

此外,土楼围在一起,几十户人家住在一起,中间有共同活动的公共空间,这个天井是“大天井”。四合院到了上海就变成了里弄,虽然这个里弄是在外国租界盖给中国人住的,但中国就要有中国的形式,所以他房间的布局也是前楼,后楼,然后中间有天井,中间是客厅,这种形式反映了人们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很多的传统住宅中,天井有着很重要的通风、采光的功能。我们现在都是空调暖气,过去的房子全靠自然通风来解决问题。扬州、苏州都有这种老房子,前面是一个大天井,后面是大厅,大厅后面有两个像螃蟹眼睛一样的设计,是用来通风的。风过来是穿堂风,所以天井中间的过堂是最绝妙的地方。没风的时候,由于这个构造,风自然就流通了,这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创造出良好居住环境。

中国的这种传统建筑的形态造就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我们古人优秀的智慧,我们不能都抛弃,只模仿西方的样式。我觉得,应该呼喊恬静的归来,因为其功能是我们现在的建筑所不能具备。

琉璃瓦的顶,木柱子。但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皇帝的宫殿还是大型的庙宇,建筑内容合结构的形式布置都差不多。第二类是民居,民居变化很多。北京四合院,苏州、扬州的厅堂式、花园式,安徽“四水归堂”,四个房子,中间一个天井,云南贵州“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五个天井,福建“土楼”,广东“碉楼”,还有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筒子楼……形式各样,但很重要的特点是都有天井,天井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我们现在住别墅,住公寓,没有天井,而且建筑的理念不一样。中国传统住宅是以合家团聚为居住特点,有前房,客厅。现在我们住的公寓式西方建筑,叫卧室,厨房,厕所,客厅,它是按功能分的。而且建筑形式的布置也不一样,最特殊的是我们有天井,为什么有天井?我们的房子围起来,要安全,要保暖,要遮阳,要避雨,还有合家团聚,所以“家”上面一个屋顶,这样才能有吃有喝,有你自己的家庭财富的基本所在地,所以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虽然造了房子,人和自然隔开了,但是不能离开天地,用什么方法?用月老,用天井,与天地相连。

虽然把房子围了起来,但不能离开天,不能离开地,阳光要能照进来,雨要能下进来。这里反映出的需求,实际上与人和自然的需求密切相关。有了天井之后,中国的建筑就丰富起来,跟西方建筑不一样。中国的房子屋顶有不同的坡向,天井外面有廊子,有了廊子就有栏杆,有栏杆还有漏窗,因此就造成了光面的变化。

此外,土楼围在一起,几十户人家住在一起,中间有共同活动的公共空间,这个天井是“大天井”。四合院到了上海就变成了里弄,虽然这个里弄是在外国租界盖给中国人住的,但中国就要有中国的形式,所以他房间的布局也是前楼,后楼,然后中间有天井,中间是客厅,这种形式反映了人们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

第4篇:厅堂建筑论文范文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举中央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为庆祝共和国10周年盛典,在北京建一批包括万人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十大公共建筑,要求这些工程在1959年国庆时投入使用,万人大会堂的地点选在天安门前。

9月5日,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万里在市政府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筹备庆祝建国10周年的通知。在讨论建筑万人大会堂时,与会者一致认为,其设计工作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应邀请各省市著名建筑专家来京参加国庆工程的设计工作。

9月8日,万里就建筑万人大会堂的问题专门召集会议,对在京的设计、施工单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作动员报告,提出了“三敢”(敢想、敢说、敢干)、“三严”(严肃、严密、严格)、“三高”(高质量、高艺术、高速度)的建筑原则。

9月10日,应邀来京的各省市专家聚集在和平宾馆。北京市规划局局长冯佩之和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沈勃当晚来到和平宾馆,向专家们详细介绍了有关建筑万人大会堂的情况,讲明具体任务后请大家在5天内设计出第一稿方案。

9月15日,第一稿方案如期完成。随后又设计出第二稿、第三稿方案。

9月26日,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副市长万里和全国文联主席周扬、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审查第三稿图纸、模型时,认为设计方案思想还不够解放,需要再设计。得知此事后指示国庆工程设计组,可以吸收一些优秀的青年专家参加到方案设计中来。他们思想解放,且干劲十足,与老专家结合在一起能起到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作用。诚如指示的那样,在设计组掺了青年人这把“沙子”后很快新老结合的第四稿方案便出台了。

第四稿出台以后,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彭真召集市委书记处开会讨论。设计人员依据讨论意见,设计出第五稿、第六稿。此时,离大会堂在次年8月底交工,只有10个月时间了。施工部门、材料部门都很着急,他们没有图纸,就不能作业。万里也很着急,他找到国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说大会堂建筑设计方案如不能及早确定,将会影响交付使用,希望他向总理汇报,由总理审定第六稿。

10月6日,第六稿设计方案送到国务院办公厅,请审定。听取汇报并认真审视各个图案后说:“大会堂要看得好,听得好,是不是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说着用笔在纸上画了一个近似“马蹄形”的图案,然后用商量的口气说道:“你们研究一下,是不是这样好一些?”根据的意见,设计人员开始了第七稿的方案设计。第七稿完成之后,万里征得同意,从中选出了比较有特点的8个方案,制成照片,发往全国27个省市区进一步征求意见。在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后,又设计了新的方案。

10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设计院,连夜由外地返回北京后,将立即审查新的大会堂设计方案。于是,冯佩之和规划局技术室主任赵冬日,赶紧将方案送到国务院办公厅。送的方案有三份,一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党总支书记刘小石代表清华大学设计的方案;一是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作的,主要设计人是张;一是北京市规划局作的,主要是赵冬日和总图室副主任沈其设计的。晚上10点,齐燕铭、万里、赵鹏飞(时为北京市副市长)、冯佩之、赵冬日等陪同刚刚回京的审阅新的大会堂设计方案。

仔细审看了三个方案的所有平面图和透视图,并详细询问了有关设计的细节问题。最后,他问万里北京市委有什么意见?万里说:“北京市委及刘仁同志,认为北京市规划局的方案好一些。”再次审视方案,并与其他方案反复比较,并征求了在场人员的意见后,拍板定下了该方案。

在敲定设计方案的定锤音之时,彭真正同冶金部部长王鹤寿在外地视察各省大炼钢铁情况。他非常关心大会堂的建设,不断了解大会堂设计方案的进展情况,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沈勃等专程赶到太原,向在太原的彭真作了汇报。彭真说大会堂设计方案确定后,对艺术风格要下功夫。搞一个建筑设计,尤其是像大会堂这样的时代纪念碑式的建筑设计,要体现人民是主人的设计思想,不仅使人感到大会堂庄严雄伟,还要使人们感到大会堂平易近人。见多识广的彭真还特意指出:“在建筑立面上,要注意搞好比例关系,尤其要注意搞好门窗的比例、尺度。门好比人的嘴巴,窗好比人的眼睛。一个人长得美与丑,嘴和眼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你们一定要注意把门和窗设计好……”

在方案获得批准后,赵冬日立即组织规划局技术室凌信伟、朱家湘、陶宗震三人补图。10月20日前后,送审图和补图先后送到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展开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党委决定由张总建筑师和朱兆雪总工程师分别负责大会堂的建筑与结构的技术设计与施工图纸。大会堂的建设工程从此全面展开。

万人大会堂用地面积13.73公顷,拆迁单位达67个之多,迁移居民684户,共需拆迁房屋3993间。由于工作做得扎实,又妥善地安置了拆迁单位和居民户,再加上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拆迁工作于1958年10月10日结束。

10月25日,施工指挥部对参加施工的职工进行了战前动员。28日,天刚一放亮,大会堂施工工地上已是一片沸腾,机械挖土和人工清槽挖坑同时并举。成千上万人的冲天干劲汇集成了波澜壮阔的海洋。

大会堂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上有黄绿相间的玻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石基座,周围有134根圆形廊柱。整体建筑面积共17.18万平方米,由能容纳1万人的大礼堂、5000个座位的宴会厅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楼3个部分组成,内有为当时30个省、市、自治区开会准备的会议厅。仅大礼堂本身就长60米,宽76米,顶高45米,净高33米。而宴会厅除有容纳5000多人的大厅外,还有大交谊厅和小宴会厅等。大会堂有两层挑台,二层挑台外挑29米,三层挑台外挑22米。这样庞大复杂的结构,在国内属首创,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是全世界最大的会堂式建筑。

内部设计是整个大会堂设计的关键部分,设计组的同志们特地在故宫午门前做了一个1∶10的大模型。尽管设计人员绞尽脑汁,精心设计,但关于安全问题的传闻还是很多,有人说大挑台满座之后会下垂70毫米;由于北京是地震区,还有人担心整个设计和施工的抗震防震措施。

日理万机的听到传闻后,感到事情严重,于是,1959年1月中旬的一个深夜,他专门召集相关负责人,详细询问了大会堂的结构设计、材料、施工等问题的全部情况。说:“千万要抓好大会堂的结构安全问题,这是头等大事,不能马虎。一旦出了事,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全世界都会造成很坏的影响。”1月18日,对安全问题放心不下的,又亲临大会堂工地视察,询问了宴会厅廊柱的粗细、高度、间距大小等问题。

1月21日,和彭真召集建筑专家和施工负责人开会,又一次强调安全问题。在会上指出:“大会堂的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它的寿命要比故宫和中山堂长,起码不少于350年。”同时指出:“大会堂要好,要美,要看起来舒畅,要有自己风格。”在看模型时,沈勃汇报说:“不少建筑师认为净空33米太高,人在里面会显得很渺小;但是后面有两层挑台,如果压得太低,又会使人感到压抑。”听后,思忖了一会说:“我们站在天底下觉得天高,站在海边不觉得水远。咱们这么办嘛:天是圆的,圆曲而下,应该从舒适、开朗着眼,在尺度比例上取得协调,在墙面和顶棚相交处,不用折角,设计成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最后叮嘱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可以把全国的建筑师请来看看,正立面要庄严、朴素、明朗,各会议厅休息室不要雷同,要多种多样,休息大厅要有坐的地方。会后,按的指示,成立了大会堂结构安全小组,由王大钧、金瓯卜等负责审查结构设计;成立建筑艺术小组,由吴晗、王昆仑等负责审查建筑形式、立面色彩、音响照明以及面积分配;由赵鹏飞抓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

2月16日,由吴晗、梁思成、朱兆雪、张和沈勃陪同,再次来到午门前审查大礼堂模型。说:“把墙面和顶棚相交处改为‘水天一色’,比较好;天花板中心所做的葵花还是应该有葵花瓣;原做的光环是齐的,能否改成波浪形,象征革命事业一浪高过一浪。大会堂外墙的颜色很重要,要好好研究,要让大多数人都喜欢。”

之后,吴晗邀请清华大学建筑系师生49人(其中包括14名女性),在午门前观看了外墙人造假石实样和柱头模型,并就颜色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有43人一致主张采用淡米黄略带红色的人造假石墙面。讨论结果经同意被采用。

宴会厅位于二楼,东西长102米,南北宽76米,高15米,面积7000多平方米,可以举办5000人以上的宴会或酒会。原设计的图纸中,厨房在宴会厅上头。在做施工图时,征求各大饭店餐厅厨师的意见,认为厨房应改在宴会厅同一层两侧。但齐燕铭参照上海大饭店,并征求一些建筑师的意见,认为厨房与宴会厅同层,会使厨房气味透进宴会厅。可厨房在上层,又很难供应5000人的中餐热菜。最后决定把厨房空调改为负压回吸,这样既方便了供餐,又能保证厨房的气味不会透进宴会厅。建成后的宴会厅,东、西、北环绕宽敞的二层休息廊,奶黄色的墙壁和巨大的圆形廊柱装饰着沥粉贴金花饰,南面有供讲话和文艺演出用的主席台。天花板上镶嵌着由水晶玻璃组成的吸顶大花顶,周围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金石膏雕塑和棋盘式的彩色藻井。整个宴会厅金碧辉煌,是举行盛大国宴和国庆招待会的地方。

在大礼堂体积为9万立方米以上这样大的空间里,音响问题怎么处理?怎样才能保证坐在任何角落里的人都能清晰地听到主席台上的讲话?亲自点将,由中国科学院电子所副所长、44岁的马大猷承担大会堂的音响设计和施工任务。

接受任务后,马大猷组织北京高校、建筑、广播系统中的有关专家会聚在一起,研究讨论音响设计和施工方案。他看了大会堂设计图纸,被水天一色、满天星斗的穹顶设计所震撼,同时也马上意识到椭圆形的建筑设计给音响设计所带来的麻烦。声音传播时最怕弯曲,一弯曲就会发出回声。在这个9万立方米的弧形空间里,声音从四面八方反射回来,会造成巨大的回声,使整个大会堂陷入吵架一般的嗡嗡声中,什么都听不清楚。对此,马大猷借鉴了10年前傅英豪解决怀仁堂音响的经验,采用一套分散式声源,在台下每两个座位前设置一个扬声器,这样听台上讲话就像从面前传来一样清晰,避免了巨大的回声。考虑到人民大会堂经常要举办大型文艺活动,需要音效有一定的保真度,如果仅靠座位前的扬声器,效果不会很好。于是,他又设计了一个半分散式声源。大会堂主席台32米宽,在左右两个声道中间再加一个声道,传播时间控制在20分之一秒内,声音听起来就是连续的,即使是坐在最后一排的听众也不会受回声的干扰。

大会堂的音响设计和安装,是新中国声学界的第一次大工程。在此后每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以及各种大型文艺表演中,人民大会堂的音响均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两套声源系统也一直使用至今。

1959年5月,大会堂工程已近尾声,开始进行内部安装。由于门窗过大,安装玻璃时破损率较高。同时,布置厅室,安装屏风画框,也需要一些超大玻璃。建设指挥部请求辽宁省人民政府支援一大批长2米、宽1.8米的巨大玻璃。辽宁省政府把这一任务下达给大连和沈阳两家玻璃厂负责完成。

当时,沈阳玻璃厂从没有生产过这么巨大的玻璃,厂房高度也不够,拔不出这么长的玻璃,风险很大。拔这么高的玻璃,万一中间断裂,玻璃掉下来,就会把操作工切成两半。厂领导和技术革新人员表示,不论困难多大,都要确保按时供应,向国庆10周年献礼。他们精挑细选,组织突击队。经反复研究,确定了3个梯次的突击队,由党委书记、厂长(均为熟练的操作手出身)担任操作手带班上岗。

实际生产开始时,厂房内的气氛非常紧张,书记、厂长各站机器一端,一马当先,在下达开机命令后开始稳起慢拔。当第一块玻璃拔长了4.4米被从根切断,第二块上端被夹牢时,在场人员无不想欢呼鼓掌,然而,为了不影响岗上人员操作,确保顺利生产,他们硬是用极大的毅力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经过30多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当最后一块巨大玻璃下线后下令停机时,参战人员尽管腿站肿了,眼熬红了,嘴唇干裂了,但无一不欢呼雀跃,齐声高呼:“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经过切割挑选,被选用的42块巨大优质玻璃装满7个大木箱,用火车安全运到北京,无一破损。

大会堂迎宾厅的地毯如果采用多块长条地毯拼铺而成,就很难完全铺平,且不甚美观,接缝容易被踢开,绊倒宾客,很不安全。为求尽善尽美,确保安全,在迎宾厅营造出宏伟壮观、热烈迎宾的整体气氛,就需要制一块长23米、宽17米的巨大艺术地毯。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由天津地毯二厂来完成。

天津地毯二厂闻风而动,当即成立巨大地毯生产指挥部。由于考虑周全,准备充分,组织严格,特别是参战人员都以忘我的精神拼搏奋斗,不到3个月就圆满地制成了面积为400平方米的巨大艺术地毯,比当时英国生产的世界最大地毯(长7米、宽6米)大9倍多,用时少15天,堪称世界之最。

为了把这重达3吨的庞然大物安全送到北京,天津运输部门用钢轨把大型平板卡车和平板挂斗连成一体,用3部吊车同时平稳起吊。把打包成捆的巨大地毯安稳地放置在运输车上。天津市公安部门则采取净路、警车开道护卫等措施,经过10个小时的夜行,安全到达大会堂北门外的平台上。

为了避免伤人事故,由警卫天安门的官兵、清洁工人和服务人员100余人用绳捆扁担抬的办法,统一指挥,喊着号子同步迈进,终于安全地将巨大地毯放进了迎宾厅。当大家齐心协力铺好时,地毯平坦如镜,四周严密无缝。特别是地毯上大花绽放小花争艳的精美艺术图像与迎宾厅正面墙上《江山如此多娇》的巨大国画相呼应,衬托出在阳光照耀下,祖国山河的宏伟壮观和秀美多彩,又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友好迎宾的美德,真是美不胜收,令人惊叹叫绝。

1959年初夏的一个早上,齐燕铭、吴晗请傅抱石和关山月两位著名大画家,来到大会堂迎宾大厅正面墙旁,齐燕铭指着墙面说:“原计划在这里悬挂一幅刺绣之类的工艺美术品,后经过研究,确定悬挂巨幅国画为好,画面为表现祖国锦绣河山的雄伟气魄,确定以写的《沁园春・雪》词意为题材,主题为:‘江山如此多娇’。这一艰苦的任务,请你们二位先生来完成,怎么样?”

傅抱石和关山月一听,心情非常激动,为能接到这一重大任务而备感荣幸。但此时,距大会堂交付使用只有4个月时间了,两位画家赶忙开始构思草图。

在最初构思草图时,总是在《沁园春・雪》词里的具体形象思维上兜圈子,抓不到要领,构思出的草稿,几次都未能通过。

正在两位画家一筹莫展之时,副总理和郭沫若副委员长来了。开门见山地问道:“草图画出来了吗?”傅抱石叹口气说:“难啊,这题材太大了,不好把握,画了几个草图,都未能通过。”精通诗律的笑了笑,说道:“作画与作诗一样,最要紧的是立意。‘江山如此多娇’这个主题要抓住,关键是在‘娇’字上做文章。而要体现江山之‘娇’,画面上就应包括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白雪皑皑的西北高原、郁郁葱葱的江南大地,还要见东海,总之这幅画要有东南西北的地理态势,要有春夏秋冬的季节,只有这样才能概括祖国的壮美江山,只有这样才能‘娇’得起来,才能体现‘多’的磅礴气势。”关山月听到此,又急切地问:“画面上出不出人物?出什么人物?要不要画太阳?”郭沫若说:“写这首词,是在解放前,所以说‘须晴日’。现在解放10周年了,还不出太阳?可以画上旭日东升的太阳。”至于人物,大家都主张不要出现,否则若概括不好反而会破坏画面的意境。

傅抱石、关山月按照、郭沫若的指点,很快就画出了草图。

一天,等人来审阅草图。他们首先亲切慰问了两位大画家,又仔细地看了一遍草图,感到很满意。不过,说:“这幅画宽7米、高5米半小了,还应再加大些,至少要加宽2米,加高1米。太阳也太小了,和建筑物一比就显得不相称,最少要加倍放大。”

两位画家按的指示,精心地修改草图。在画稿审定之后,他们来到大厅,开始作画。平时画家作画时是有画案的,但因这幅画太大,所以画家只能站在地板上画。他们的画笔杆有的像安上木棍的扫帚那样粗,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总算完成了这幅巨画,装裱任务就由荣宝斋的张贵桐、刘金涛二人来承担。

张贵桐、刘金涛按着大会堂需要的尺寸,裁好画心,高5.65米、宽9米,在画心四周镶上“养局”(即保护画心的一层纸)各1厘米,再镶上宋锦,上下边各47厘米,两边各56厘米。完工之后,把大画心卷好,翻过来把画心面朝下,再用大刷子洒上清水,等画心和浆口都平了,再用大刷把画心平。这才开始做糊裱,糊一层复背(绢),再糊两层高丽纸,然后再糊宣纸,一共糊了10层。4天后,画片干了,他们用起子把画片四边起开,用刀子裁去毛纸边,裱画工作完成。

巨画刚刚在大会堂粘好,就接到写的4幅“江山如此多娇”的题字。在这4幅字里每个字的旁边都用铅笔画了圈,少的一两个圈,多的四五个。其意是可从中选出“江山如此多娇”6个字。张贵桐最后把画圈最多的字挑选出来,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正宇放大描在画面上。因第二天晚上人民大会堂要举办国宴,张正宇在架棚上干了整整一个通宵才把6个字描上去。至此,这个艰苦的工程才算圆满完成。

1959年9月9日凌晨两点半,主席亲临大会堂工地视察。

万里和张鸿舜陪同先看了大礼堂,而后看了宴会厅,最后来到北京厅。万里向介绍大会堂时说,大会堂总建筑面积比故宫多两万多平方米,故宫修建花费十几年时间,而我们这座在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会堂只用了10个月时间就建成了。

一听诙谐地对万里说:“你是万里,你日行万里,好嘛!”只见神情专注地背着手,绕着北京厅边走边思考着什么,没多久,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驻足向万里询问参加大会堂建设的有多少人?万里回答说:“直接参加大会堂建设的有3万多人,这还没有包括各工厂加工备料的人数。”说:“这些同志不为名,不为利,却这样努力工作,应该给他们立一个纪念碑。但是人数太多,碑上也写不下这样多的名字。我们应该提倡这种不为名,不为利的共产主义精神。”万里说:“这座建筑物还没有名字,曾说过,等建好后由主席命名。”

“你们现在怎么称呼这座建筑?”问。“我们一般叫‘万人大会堂’或‘人大会堂’,也有叫‘人民宫’的。”万里回答道。

说:“‘人民宫’这个‘宫’有些旧了,还是叫‘人民大会堂’好!”自此刻起,“人民大会堂”这个响亮的名字诞生了!

第5篇:厅堂建筑论文范文

1840年鸦片战争后,通过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并可以在这五个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可以在通商口岸建基督宗教教堂。1844年签订的中法《黄埔条42约》,除规定可以在通商口岸建教堂外,还有保护教堂的义务。从此,西方各国基督宗教各派传教士蜂拥而至,在我国各地兴建教堂形成了一个高潮。这种侵略式的传教方式及教堂建设依仗西方列强与我国订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保护,造成了19世纪下半叶兴建的中国基督宗教教堂,无论是兴建的速度、数量,还是教堂的规模,都远远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宁波因其独特的地域位置,向来为西方世界所关注,1702年法国傅圣泽神父在他的一封信中说到:宁波的教务对我们很重要,不仅可以由此进入中国,而且可以由此到日本。[3]因此,宁波也是天主教传教的重点地区。道光二十三年(1843),赣浙两省主教张芳济来宁波巡阅教务,至咸丰元年(1851)法籍教士顾芳济首任宁波主教,教务日盛。咸丰四年(1854)顾芳济重建药行街天主堂(后毁,现为新建)。同治十一年(1872),浙江教区法籍主教苏凤文创建江北岸天主教堂,名“圣母七苦堂”,光绪二年(1876)始为主教常驻堂,增建主教公署、修道院等。光绪十年(1884)法籍教士赵保禄任主教。是时,正值中法战争,清廷降旨保护教堂。其时宁波官府禁止渔民出入镇海口,为生机所迫,渔民欲起事,赵保禄请命官府驰禁,声名鹊起。近代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期间,由于赵保禄的奔走斡旋,宁波教会组织和教堂得以相安无事。赵保禄任主教历42年,因其办学、救灾等义举历受清廷和民国政府的褒奖,在宁波权势显赫,俗谓:道台一颗印,不如赵主教一封信。光绪二十五年(1899)江北天主教堂增建钟楼。赵保禄死后灵柩由法国移至江北天主教堂。宁波江北天主教堂是浙江境内等级最高、现存最完整的教堂建筑。

2、江北天主教堂的建筑特色

江北天主教堂为单钟塔式教堂。教堂坐东朝西,即大门朝西,圣坛位于东端,在于教徒举行仪式时面对耶路撒冷的圣墓,是典型的基督教堂朝向。教堂的平面总体呈拉丁十字布局,为天主教最基本的教堂建筑形制

。东西纵长43.94m,分别有钟楼、大厅、横翼(袖厅)、后厅(圣坛);南北横长20.58m,横翼各开一道侧门。大厅南侧突出外墙专辟一间赵主教墓室,平面为方形抹八角。建筑面积795m2。教堂设计源自哥特式建筑风格,西方文化特征明显,然与西方纯正天主教堂建筑相比,其建筑形式已经产生一定的变异,生成一个中西方建筑艺术与技术交融的产物。

2.1西方建筑元素的移植

2.1.1典型的立面构图

江北天主教堂西立面是哥特式典型的“三三式”分划,即整个立面横竖二个方向上都由三部分构成。横向由钟塔和两侧大厅山墙三部分构成,通过纵向墙壁很明确地分划出来。竖向将立面分为底部入口层、中部玫瑰窗层和上部的钟塔与尖顶三部分。底部设三道门,中间为正门,门上方雕饰八根短石柱,柱头用尖券相连。中部正门上方为一大玫瑰窗,两侧门上方各一小玫瑰窗。上部钟塔塔基四角以石柱雕饰,每墙面开二扇用立柱为框的尖券柳叶窗,立柱皆雕成科林斯式;塔基上方四面以一对小尖塔夹罗马瓷面大钟,盖典型的哥特式尖顶。教堂大厅与圣坛建筑外部未以飞扶壁形式出现,而是带尖细塔顶的扶壁墙支撑,尖细小塔林立,匀称地环绕在墙垣上(图3)。3.1.2标志性的尖拱券和束柱哥特式建筑风格以尖拱券为突出代表,因此哥特式建筑又被称为尖拱建筑。尖拱券的结构独立性较强,对两边的墙面产生的侧推力较小,因此可以使建筑墙面不再那么沉重。另一方面在于利用尖券自身跨度调节,可以使不同方向上的十字拱券一样高,这样连续设置的尖拱券形式,就可以使教堂的室内空间上部得到一个完整、平滑的拱顶。江北天主教堂内部空间被两排柱子分为中厅和左右侧厅三个部分,侧厅高度接近中厅,形成广厅式的巴西利卡形制。教堂的内部空间原本应该是是一个三角空间,为了达到哥特式教堂的空间效果,建造者运用了很多哥特式教堂的建筑符号,用木材把原来的承重柱子包裹成哥特式建筑常见的束柱形式,中厅和侧厅内顶用木板和石膏按四分肋做成装饰性尖拱券系统。束柱从地面一直冲到尖拱顶两边的落拱点上,连续束柱与尖拱券的配合,既加强了教堂内空间的高耸感,也在视觉上连成一体,使教堂内部的艺术形式看起来浑然一体。

2.1.3建筑装饰上的西方元素

门窗作为立面的主要元素,对建筑立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建筑中,尖券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也成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典型建筑元素之一。江北天主教堂门窗部位大量使用尖券结构,出现尖券门、尖券窗等,西式尖券既可作为承重结构,也可作为装饰使用。江北天主教堂的正门、侧门采用本地所产梅园石砌筑尖券结构。由于墙垣很厚,以致门洞很深,所以门洞向外抹成八字,排上一层层石质线脚,借以减轻在门洞上暴露出来的墙垣的笨重,也突出表现入口,避免建筑入口的单调性,产生层次感,显现入口的厚重之美,又能增加采光量。用连续小券做装饰带,门洞口抹成八字,而且在斜面上密排线脚,表达出罗曼式建筑风格特征。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中最具观赏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江北天主教堂除西立面正门上方设置的圆形玫瑰窗外,侧门上方也各设一个玫瑰窗。玫瑰窗用青石雕框,卷叶纹饰边,木条盘成窗棂,嵌彩色玻璃,装饰风格上较西方传统玫瑰窗来得简洁,装饰性稍逊。牛腿是西方建筑装饰元素之一,与中国的斗拱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避免柱子直立单调感,连接屋檐与墙体、屋檐与柱子。江北天主教堂建筑中,有许多西方装饰物出现,牛腿主要出现在檐口围绕建筑一圈布置,突出建筑屋檐,也出现在塔基与塔顶交接处。牛腿上下分别有一条红砖砌成的线条加强其建筑装饰效果,使得整座建筑丰富多彩,增加建筑艺术表现力。江北天主教堂以西方哥特式建筑艺术占主导地位。教堂的外部和内部向上的动势很强:轻灵的垂直线条统治着全身;扶壁柱、墙垣和钟塔往上分划越细,越多装饰,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尖顶;所有的券都是尖的。总之,所有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部都是尖的。因此,整个教堂处处充满着向上的冲劲,高直和空灵的建筑特性,既符合基督教天主教的教义,体现着建筑的精神功能,使人引起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精神感,也表现出近代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美感。

2.2本土传统建筑元素的融入

教堂是传教士带入中国的异域建筑,其传播和体现的是异质文化,因此不得不接受在新的地域环境中的考验和挑战。在长期缓慢发展 的中国传统社会环境中,建筑形态的变化处于相对平衡,地方建筑的形式和风格较长时间保持稳定,因而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强大的。西方文化的移植和渗透,虽然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静态演进模式,却也不得不“入乡随俗”,在某些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以适应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由于地域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乡土建筑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教堂不可能完全体现其在欧陆本土的原初形态,而是“因地制宜”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许多成份,采用了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地方材料和传统工艺,使之在新的环境中能够生存和发展。所以,宁波江北天主教堂是西式建筑技术与本土建筑技术结合而成的一种非单一源流的建筑技术体系,主要表现为采用中国传统木架结构,而维护体系以及室内外装饰则为西式做法;或采用西式建筑结构体系,如砖、石墙承重,而屋面、墙身的做法或构造处理采用中国传统做法。从建筑结构上来看,江北天主教堂的做法是采用中国传统技术容易适应的木构架抬梁式做法。这种做法自然形成了坡屋顶式的屋面,这样刚好契合了哥特式教堂的坡屋顶外形特点,只是坡度较纯正哥特式教堂坡屋顶来得平缓。木柱支撑梁架,以青石为柱础,附四根小柱成束柱状。内顶用木筋灰板条吊券顶,使教堂内部看上去似乎是尖肋拱券结构。仰望顶部,尖券从柱头上散射出来,束柱仿佛是尖券的茎梗,墙面、支柱、拱顶浑然一体,形成一种很强的动势。拉丁十字形平面尽端的后厅(圣坛)也采用抬梁结构,屋面为中国传统的攒尖顶。在建筑材料上也采用许多本土传统材料,如用筒瓦和小青瓦盖顶;墙体基本上使用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青石筑基,青砖砌筑;宁波地产梅园石砌造入口;门窗、地板、楼梯与扶手均用木质材料等。总之,江北天主教堂作为宁波近代基督宗教建筑的代表,反映了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层内涵的独特视角,尽管他们注重在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语言,选择最引人注目的中国式屋顶,采用传统抬梁结构,然而他们还是习惯于从西方建筑设计构思的基本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变的近代教堂建筑风格,成为中西方文化双向交流的典型范例。

3、江北天主教堂的价值

教堂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些建筑不论是移植西方建筑形式还是中西混合式,都客观、真实地记载中国近代文明进程,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江北天主教堂是较早出现的宁波近代西式建筑,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交融的一个缩影,它从一定层面反映了中西文化特别是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冲突、融合,促成一种新的建筑体系,成为宁波近代建筑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物质沉淀和城市个性文化的历史记忆。

3.1历史价值

江北天主教堂建筑虽带有殖民色彩,但它的出现客观上反映了宁波近代历史的变革,印证着宁波近代化发展的历史步伐,丰富了宁波的建筑文化,是宁波近代史优秀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从历史眼光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宁波比较突出地接触西方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应当说是从近代的基督宗教教堂开始的。通过中西文化特别是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促进了宁波传统建筑的转型和城市近代化进程。

3.2艺术价值

作为西方基督宗教教堂建筑在宁波的典型代表,它以雄壮和寓意深厚的建筑造型,充满西洋风格的建筑雕塑,以及线条轻快的尖拱券、修长纤细的束柱、轻盈峭拔的扶壁、挺拔高耸的尖塔和丰富多变的彩色玻璃花窗,既体现着基督宗教的精神追求,也处处显现着近代西洋建筑艺术的美感,形成一道特立独行的异域景观。

3.3科学价值

宁波传统建筑的单体造型主要由台基、屋身、屋顶组成,长期以来一直以横向三段式构图作为传统的立面,而江北天主教堂建筑的单体造型是横竖三段式立面构图。这种横竖三段式建筑立面构图方式促进了宁波近代建筑在两种异质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天主教堂的群体建筑以教堂为主体,其附属建筑如主教公署、修道院、神父楼等,较之于主体建筑要简化得多,其中一部份是没有围墙的建筑体。这些建筑之间的组合关系没有固定的法式,但讲求经济实用、比例均衡,同时注重形式美。这种布局方式对按轴线对称设计、主次分明、群体组合为特点的宁波传统建筑向近代建筑新的布局方式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连续拱券结构、尖券门窗的砌作技术也有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这些都对宁波传统建筑的转型和近代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变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4、结语

第6篇:厅堂建筑论文范文

历史的丰碑,是党与苏区军民共同建造的。瑞金的六大红色建筑,与一个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就是工程建设的总负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总务厅厅长赵宝成烈士。

受命负责六大建筑的工程建设

战争局势下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与能否击败敌人的军事进攻有着直接的关联。1933年3月,以40万重兵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被红军彻底粉碎。仅在2月27日及3月20日的黄陂、草台冈两役中,红军歼灭了的三个王牌师,光是俘虏就近二万人,击毙敌师长李明、肖乾,活捉另一个师长陈时骥。

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带来了中央苏区的全面发展,使之进入了斗争的全盛时期。前方战事暂告段落,苏区的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在这种喜人的局势下,原先酝酿已久的召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这件大事,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1933年6月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召开中央执行委员会第27次会议,作出决议:“决定于1933年12月11日广州暴动纪念日在赤色首都瑞金召集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由林伯渠、谢觉哉、赵宝成、梁柏台等人组成第二次全苏大会准备委员会。”会议围绕着全苏“二大”的即将召开,对必要的准备工作予以了详细讨论,将工作目标锁定在三个方面。其中第一点就是“六大建筑”建设。“决定在瑞金沙洲坝建造一座能够容纳2500人,供二苏大会开会用的中央政府大礼堂;在叶坪建造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和红军检阅台;为纪念第三次反‘围剿’时英勇牺牲的红三军军长黄公略、在第四次反‘围剿’时英勇牺牲的红五军团副总指挥赵博生,于叶坪建造公略亭和博生堡”。

全苏“二大”准备委员会成立后,以该委员会的名义了建造红军纪念塔和其他亭、堡的启事。启事写道:

“历年来在革命战争中牺牲了的红军战士,他们是为着保卫苏区与发展苏区,为着帝国主义与的统治,为着工农阶级的解放而流血牺牲了。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着要永远纪念这些被牺牲了的红色战士,决定建立红军纪念塔。……

纪念塔应该是苏区广大群众和全体红色战士对于过去死难烈士的热烈景仰的情绪结晶,……请红军各政治部调查各次战斗中所牺牲的红军战士姓名,并将他们的简单履历叙述出来,汇送本委员会。”

六大建筑,不仅是全苏“二大”召开之前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有着象征意义的建设工程、重大工程,得到了中央政府和“二大”准备委员会的高度重视。经过主席、项英副主席与林伯渠、谢觉哉等人协议,决定由准备委员会成员、总务厅长赵宝成为六大建筑工程的总负责人,其职能部门就是总务厅。

赵宝成被任命为总务厅长之前,在苏区工农通讯社担任副社长。这位原来在上海党中央担任秘密交通员的山西籍汉子,是1932年1月中旬,偕同妻子石澹峰,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的。夫妻俩抵达瑞金的第二天下午,中央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苏区中央局妇委负责人邓颖超,既代表苏区中央局,也代表着尚在前线的,专门看望赵宝成。两邓对于赵宝成夫妻提出的组织上尽快安排工作的要求,给予了“我们会向恩来同志汇报”的答复。由任书记的苏区中央局安排赵宝成在苏区工农通讯社任副社长,石澹峰则在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总校)担任文化主任教员。赵宝成在工农通讯社工作了一年整,以其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以及出色的组织能力,得到了组织上的好评。在上海党中央机关就对赵宝成非常熟悉的,注意到了正值盛年的赵宝成,有意把他推到更重要的部门,为党多做工作。

总务厅是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重要工作部门。负责管理政府的机关事务,包括后勤供给、物资分配,同时还担负了苏区首府瑞金的公共事业建设。总务厅是政府部门中摊子最大的部级机关,工作人员最多时达165人。首任厅长是方维夏,1932年3月,方维夏调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部长,由刘开接任。赵宝成是接替刘开任厅长的。总务厅设在瑞金沙洲坝的“元太屋”,下设管理处、文秘处、交通科、运输队等7个处室。

赵宝成在出任六大建筑的总负责后,从6月中旬起开始在总务厅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中,进行思想动员,由他报告六大建筑的重大意义。接着,组建了以中央政府大礼堂为首称的“苏大工程筹建处”,由总务厅管理处处长徐毅负责,下设工程所,副处长左祥云为主任,配备工作人员20余名,设立材料股、运输股、民工股等机构。不到一个星期,“苏大工程筹备处”的工作人员全部到位,投入了紧张有序的工作。

为工程建设呕心沥血

怀着为党和苏区人民成就一番事业的坚定意念,赵宝成全力以赴抓六大工程的基建。所做的第一项工作是各个建筑的勘地选址。

中央政府的大礼堂应该建在哪里?怎样考虑防备飞机的轰炸?红军的烈士纪念塔与公略亭、博生保等建筑怎样联为一体?放在什么样的地方才合适?等等问题都是需要从长远角度考虑的。赵宝成知道对于这些问题的考虑,应该听取中央政府主席、副主席项英等领导人的意见。但作为具体的职能部门,工程筹建处应当拿出意见,搞出规划。从6月下旬起,赵宝成带着徐毅、左祥云等工程规划人员,在瑞金县城周围的沙洲坝、叶坪等地进行勘查,顺序是以大礼堂为第一,逐个进行。

作为全苏“二大”的会址,大礼堂实际上又是中华苏维埃红色政权的象征性建筑,其功能自不必说,最需要考虑的是对付飞机的轰炸。中央苏区的红军还没有飞机,更没有防空炮兵部队,而敌人总有一天会派飞机来轰炸,这是肯定无疑的事情。因此,大会堂选址的关键是防空。

7月初的天气已是相当炎热。赵宝成与勘查小组的同志,顶着烈日,在各个乡村进行勘踏,把目标地选定在瑞金县城西北5公里处的沙洲坝老茶亭村。赵宝成认为这样的选择是科学合理的。他对勘查组的同志们说:老茶亭村周围有大坪头、网形、牛寮下、赖屋、官山咀等十几个自然村,各村都有几十户人家,这样能够混淆敌机飞行员的视线。另外,在村对面的小山坡上,长有一大片樟、枫、松树的林子,大的树木粗过水桶,大礼堂掩映在树林当中,敌机不容易发现目标。而且,在树林的侧边,有一座小山冈,便于挖掘防空地洞,从大礼堂出门就可以进入地洞。大家觉得赵厅长的分析是对的,一致同意将大礼堂建在这里。之后,赵宝成陪同项英、林伯渠、谢觉哉等人来实地察看,最终落实下来。

勘查小组经过比较,把红军烈士纪念塔及检阅台、纪念亭、公略亭、博生堡五处建筑的地址,选定在叶坪村。叶坪距离瑞金县城只有6公里,是个较大的自然村,在庙背“谢氏祠堂”的东侧,有一块占地20多亩的古树林子,而树林的空隙中又有一块宽阔的荒坪,正好用来建设广场,五处建筑可以合理地布局四周,形成一个整体。因为这些纪念设施本身就具备了实用、观瞻融为一体的功能。

赵宝成对以上的选址感到满意,又把、任弼时和徐特立等人请到叶坪,经他们论证拍板后,形成规划方案,以“全苏‘二大’准备委员会”名义上报中央政府审批。

赵宝成接下来的工作是落实各个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方案。就建筑设计的人材来说,在中央苏区还没有建筑专业出身的设计师。赵宝成通过向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各个机关进行了解,得知军委二局的副局长、曾有中央特科“三杰”美誉的钱壮飞,对建筑设计相当内行,另外一个是苏维埃国家银行的办公厅文书黄亚光。赵宝成分别找到了钱壮飞和黄亚光,与之作了详细交谈,在证实了他俩的确具有设计方面的实际能力后,以“苏大工程筹备处”的名义写出报告,提出由钱壮飞担任大礼堂、红军烈士纪念塔等建筑的设计,黄亚光担任工艺美术方面的协助。

在得到“全苏‘二大’准备委员会”的批准后,赵宝成将钱壮飞请到总务厅,腾出专门的办公室,由他进行建筑设计。

钱壮飞伏案桌上,夜以继日地画图、计算,同时找赵宝成等人商议问题,忙碌了十几天,终于在几经修改的基础上,拿出了大礼堂和红军烈士纪念塔等建筑的设计图案。有着“特科怪杰”之称的钱壮飞,还是一个敢于创新、善于结合现实的建筑设计师,他对大礼堂的设计,有着独特的创意。礼堂是八角形,远远地望去,就像一顶红军的八角帽。对于烈士纪念塔的设计,也富有新意:以一颗硕大炮弹凌空矗立的造型,象征着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有了满意的设计方案后,六大工程的建设投入了热火朝天的施工阶段。赵宝成与徐毅、左祥云等人,都是吃住在工地,领导工程的施工。正值盛夏时期,赤日炎炎,天气热不可当。几千名工程建设者,以空前高涨的热情,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地建造苏维埃共和国的重点工程――六座“现代化建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此时已被“左”倾中央加以接连不断的政治打击,被剥夺了党权、军权,名义上让他“召回后方,暂回中央主持一切工作”,而实际上采用种种措施,把他晾在一边,不让他对政府事务沾边。尽管身处一种备受冷落、歧视的情状,这位“主席”听说六大建筑业已开工建设,还是想到工地上来作一番察看。赵宝成在头天接到了要来实地察看的电话,非常高兴。第二天吃过早饭,就来到大礼堂的建设工地,在村口的大樟树下等候,迎接这位许多人有意回避的。

赵宝成陪同着在工地察看,两人一边走一边说话,但问得更多的是。赵宝成告诉:礼堂的主体建筑是八角形,从地面到屋顶分为厅堂和尾顶三层。左侧为正面,将开三道大门,加上四周辟的小门共有14处门。

“为什么要开这么多的门呢?”有些不解地问。赵宝成回答说:这种设计首先是从防空考虑,一旦发现敌机轰炸,开会的人能够迅速疏散进入防空洞,不会发生拥挤,再则是通风、采光好,有利于礼堂内的空气。听后点头称赞道:“还是设计的同志考虑周到,有战争观念和群众观点。”又问:“是哪个担任设计呀?”当他听赵宝成讲了钱壮飞的情况,微笑着说:“我们红军里面大有人才呐!这个钱壮飞,搞情报厉害得很,还会搞建筑设计呢。”随后,又到同时施工的防空洞看了,出洞的时候,对赵宝成问:“赵厅长呀,大会堂的工程什么时候能够完成?”“我们正在加紧施工,组织工人同志加班加点进行突击,一定赶在全苏‘二大’之前完成。”赵宝成满有把握地回答。听后高兴地连连颔首。

不但陪同到工地上察看,赵宝成还请到了忙里抽闲的、项英、任弼时等人,来到六大建筑工地视察,向他们介绍情况,征求意见。

赵宝成没有注意到的是,他陪同察看工地,请、项英等人视察,就是没有单独而专门地请博古来到工地加以指导。这里面的原因是多种的。博古忙碌于繁重的党政领导事务,顾及不到这些属于政府方面的事情,这是客观事实。而赵宝成一心扑在工作上,对这方面“不谙其道”,缺乏热情主动,应该说是他的欠缺。还有的资料讲到,博古对于建造中央政府大礼堂等,不是那么赞同,他认为在战争紧迫的形势下,没有必要大兴土木搞这些工程较大的建筑,因为敌人的飞机一阵炸弹就可以将这些建筑毁灭。而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的。中央政府大礼堂在建成后1个多月,就遭到了敌机的轰炸,只是树林掩映,敌机飞行员不能完全看清建筑方位,扔下的炸弹只炸坏了大礼堂的一角屋面。这些林林总总的原因,造成了这么一种现实,即赵宝成成了某些人心目中的“政治上不敏感的人”。这为赵宝成其后的政治命运带来了看不见但事实存在的不利影响。

由总务厅调集和“工程管理所”雇请,来自苏区各县六七百各类工匠,在“一切为了苏维埃”口号的鼓励下,以充沛的干劲投入六大工程的基建施工。工地上插着大大小小的红旗,人们干得热火朝天。《红色中华》刊登了中央政府大礼堂的施工情况:

“全苏大会场的建筑工友们,以自觉的努力,一天自愿超过八小时工作,星期日不休息,内部分组竞赛,(兴国、宁都的工友最努力)……他们又自动募捐了50多块银洋的经费,并坚决迎请训话,当晚轰轰烈烈地开晚会。”

1933年9月15日的第109期《红色中华》,作了“红军烈士纪念塔在建筑中”的报道:

“……建筑纪念塔的工友同志、石匠、泥水等等,工作非常努力,多做义务工作,尽情拥护这个烈士纪念塔。特别是泥水工人宋兆禄同志,每天上工早,休工迟,真正站在工人领导的地位与全苏区的百万劳苦工农群众们,大家踊跃募捐,来拥护这一红军烈士纪念塔呵!”

赵宝成和“全苏‘二大’准备委员会”的成员们高兴地看到,在苏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下,在近千名建筑施工人员的奋力苦战下,只经过4个月的时间,至1933年年底,中央政府大礼堂和其他建筑先后竣工。六座中央苏区从所未见的“现代化建筑”,矗立在人们的眼前。六大建筑中,无论设计水平还是施工质量,或者是建筑规模,要数中央政府大礼堂和红军烈士纪念塔更为突出。

土木结构的大礼堂占地面积1530平方米,外形为八个角,右侧伸出一节矮房,使得建筑外形有如一顶硕大的红军八角帽,显得威武雄壮。房屋用斗架梁,用48根木柱承受屋顶重量。厅内可容纳2000多人,西墙下为主席台,四周辟设了出入门14道,礼堂后侧兴建了“回”字形的可容千人的防空洞。大礼堂正面门首上方镶嵌着黄亚光题写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14个楷书大字。字的上方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徽浮雕,左右两边是红军军旗的图案浮雕。

红军烈士纪念塔建在叶坪广场上,与红军检阅台遥遥相对。砖石结构,状似一颗无比巨大的炮弹。塔身嵌有无数的小石块;正面镌刻着“红军烈士纪念塔”7个金色大字,塔座为五角形,有、、等人的题词。塔高14米,塔前的草坪上用煤渣铺着“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9个大字,让人走在上面就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为六大工程的竣工,举行了欢快热烈的落成典礼。人们在大礼堂的前面坪地搭起了一座松柏枝叶扎成的彩台,项英、任弼时、谢觉哉、林伯渠、赵宝成等人坐于彩台上。近千名参加建筑的工人敲锣打鼓,把坪地坐得满满的。继项英作了落成典礼的致辞后,赵宝成代表工程筹建作了赞扬工人阶级伟大力量的讲话。

六大建筑矗立,他却“倒”下了

1934年1月22日,筹备已久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红都瑞金的“人民大会堂”――沙洲坝中央政府大礼堂隆重开幕了!气势恢宏、宽阔明亮的大厅里,聚集着来自全国15个苏区的正式代表700多人,其中还有越南,印尼的代表,中央政府和中央机关组织的旁听者1500多人。这种盛大的规模,在中央苏区是空前绝后的。

赵宝成作为中央政府机关的代表,参加了大会。他在座位上环视着礼堂内那种热闹非凡,人声鼎沸的场景,想到自己为这座苏维埃国家象征的建筑付出过心血,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喜。

全苏“二大”期间――2月2日,由总务厅担任布置,举行了红军烈士纪念塔揭幕仪式,与会代表们怀着无限敬意和浓厚兴致,参观了这座别具一格的纪念塔和周围的检阅台、红军烈士纪念亭、公略亭以及博生堡。在揭幕仪式上,钱壮飞作了整体设计的报告,代表中革军委发表了纪念红军烈士的动人演说。

在全苏“二大”会议上,赵宝成经、项英提名,再次被任命为中央政府总务厅厅长。作为中央政府的部级领导干部,能够连任,这是赵宝成政治上的殊荣,也是党对他的最高褒奖。

然而,赵宝成和许许多多的人没有想到,就在他连任总务厅厅长的第15天,正在由工农检察部立案审查的案件,得到了爆发性的结案――犯罪嫌疑人突然受到逮捕。这些被逮捕的人犯,正是六大工程管理所的负责人徐毅和左祥云等人。

赵宝成在得知消息后,惊讶得有如响雷炸在头顶,他的脸色登时灰白,口里喃喃地自语着:“啊,问题这么严重!?我原先干什么去了!”

赵宝成的扪心自问是真实的。早在一两个月前,他就隐约地从别人那里听到一些议论:工程管理所的一些人常在一起吃喝,一些人突然阔绰起来,可能在经济上有问题。赵宝成曾经找过徐毅和左祥云过问一些情况,而他们都表示没有大的问题。整天忙于工作而且过于相信下属的总务厅长,决然没有想到:自己完全被左祥云、徐毅等人蒙骗了!

1933年12月上旬,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26号训令,制定了一系列“反腐倡廉”措施。一是加强审计,形成经济监控网络,着重审计中央政府各部门的财政收支。二是实行工农检察制度,各级部门设置很多“控告箱”,时常派出“突击队”、“轻骑队”查处群众的举报。所有的报刊辟设专栏,揭露批评党政部门存在的贪污浪费、、消极怠工等腐败现象。

总务厅下属的六大建筑工程所在施工管理过程存在的贪污问题,这时被揭露了出来。工农监察部将左祥云拘禁在瑞金九堡的看守所,总务厅管理处长兼工程所主任徐毅,买通两名看守人员,并搞到了路条和通行证,欲将左从狱中放出再逃往白区,幸未得逞。

中华苏维埃临时最高法庭经过审判,作出如下判决:

贪污犯、企图越狱犯左祥云处以枪决:

包庇反革命贪污犯徐毅判处监禁6年,剥夺苏维埃公民权6年;

贪污犯刘兆山判处禁闭6个月。

总务厅发生这么大的贪污案件,赵宝成这位总务厅厅长,又是主管六大工程的最高行政首长,不但难辞其咎,而且被牵连其中。负责审查案件的部门指责赵宝成“,脱离群众,下级人员的工作毫不验查”等等,是符合事实的。

总务厅贪污巨案的查实,宣告赵宝成的政治生命走到了几乎窒息的边缘,他的人生际遇也进入难以回复的重大挫折。赵宝成的问题引起了临时中央的高度注意。博古等人本来对这个“政治上不敏感、不成熟”的总务厅长颇有微词,这时就把问题看得更加严重了。临时最高法庭初步议定的处理结果是:“赵宝成对总务厅贪污巨案负有失察失责的领导责任,建议撤销党内职务”,但上报到中央人民委员会,经过博古的最后拍板,定为:“脱离群众,犯了官僚作风和工作失察的错误”,对他的处分是:“撤销总务厅长一职,判罚苦工1年。”

中央人民委员会对赵宝成的处分决定下达后,赵宝成离开了总务厅,前往设在瑞金上田村的中央红军兵工厂做工。

赵宝成在兵工厂修械站工作了5个多月,其刻苦表现得到了工人们的一致赞扬。在这期间,赵宝成怀着悲痛的心情向中央几次递交了极为诚恳的检讨报告。中央人民委员会考虑到他能够认识错误,愿意接受党的批评教育这一情况,决定把他调到红军被服总厂任副厂长。

当愿意在勤奋工作中改正错误的赵宝成渐渐走出厄运的阴影时,中央苏区的军事局势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境地。1934年10月下旬,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离开中央苏区突围西征。

赵宝成没有随军出征。他被留下来的原因是简单而又复杂的,既有犯了重大错误的直接因素,也隐含着他过去“政治上不敏感”所带来的潜在影响。因为重要人员的去留,需要得到博古的批准。不过,博古还是考虑到了赵宝成的各种情况,任命他为中共兴国县委书记。

1935年6月上旬,带领只剩下70多人于瑞金铜钵山坚持斗争的赵宝成,在弹尽药绝又遭到敌人放火烧山的情形下,用仅剩的一发子弹击倒一个冲上来的敌兵,然后捡起石头奋力扑向敌群,倒在了敌人的枪弹之下。

人生谁无蹇难时?曾经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部一级的党的中坚干部,在他尚可大有作为的33岁之际,受到政治上的重大挫折。而当他渐渐抚平心灵伤痕重新振作的时候,却为革命洒下了最后一泓碧血。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这样一位功绩远远大于过失的优秀儿女。1965年9月,经主席鉴定照片,口头证明,中组部调查证实了赵宝成的经历,国家内务部正式定为革命烈士。国家出版的《中共组织史资料汇编》和《中华著名烈士》等书刊,都收录了赵宝成的生平事迹。

第7篇:厅堂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域性、名族特征

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众所周知,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们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作为中国的建筑师,我们都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另一方面也不难发现,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我们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还准备不够,理论上观念上尚未跟上时展的步伐。这主要反映在创作方面我们还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过程。所以我感觉,当前的整个建筑创作,在同步发展的同时,也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

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在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城市与建筑正在失去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在这样的困境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自然与人文,对一个地域建筑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入地探索,我们才能够创造出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的建筑环境。我们企望通过建筑师之手,使建筑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及的化身。

王小东院士谈的最多的是全球化和地域性的关系。他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我们自己身份的就是我们的民族地域文化这点很重要。之所以自己走了这条道路在几十年里,信心没有动摇。因为在我们建筑界,各种理论和说法都有,但是我觉得他们走什么样的道路都可以,多元化的社会允许什么道路都走,但是我既然选择了地域文化建筑创作这条路,并且从上学到我来新疆这几十年一直都没有动摇过,所以我也没有打算离开新疆”。

结合影响乌鲁木齐城市形象的重要建筑作品来反应这个城市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

一:文化之光-国际大巴扎

说到能最能影响乌鲁木齐城市印象的重要建筑,我认为首当其冲的莫过于新疆国际大巴扎了。新疆国际大巴扎位于解放南路与团结路的交汇处,建成于2003年6月26日,它的设计者是被称为“中国建筑巨匠”之一的新疆建筑设计师王小东。国际大巴扎占地面积398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由新疆民族商业购物广场,新疆民族手工艺交易中心,新疆名优产品展示中心,中亚之心,民族露天巴扎五部分具有浓郁西域特色的商业建筑群组成。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巴扎。新疆国际大巴扎在传承伊斯兰风格的同时,极大地延伸了二道桥传统市场的概念,更加确立了它在乌鲁木齐民族商业中心的地位。

新疆国际大巴扎硬件设施包括100000平方米超级建筑群;6100平方米大巴扎宴会厅;8000平方米大巴扎美食广场;3000平方米大巴扎欢乐广场;600平方米大巴扎室外表演广场;80米新疆第一观光塔;1座观光伊斯兰清真寺;1个露天大型舞台。

从总体来看国际大巴扎完全遵循伊斯兰建筑风格,以砖石工艺砌筑的建筑手法,大胆采用黄色为主色调,外墙饰面采用传统的磨砖对缝与现代饰面工艺相结合的处理手法,不作舞台布景式的建筑语言堆砌,,体现空间和光影的变化,在涵盖了现代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商业繁华,集中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这一点正符合我所说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特点。所以,业内专家这样评价:“新疆国际大巴扎,是伊斯兰民族文化的现代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传统不仅仅是形式,因为民族地域文化的内涵不仅仅是形式问题。大巴扎最后形成的建筑风格,是人民认可为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

二:政治中心-新疆人民会堂

新疆人民会堂始建于1984年,198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之际竣工投入使用,是当时自治区“十大建筑”之一,在亚洲和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它的设计者是王小东和孙国诚。会堂坐落在市区内友好路北端的昆仑宾馆对面,其建筑面积34000多平方米,集会议、演出、餐饮、住宿为一体。整体建筑设计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被誉为是新疆对外形象的代表之一,她已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治、经济、外事、文化活动的中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这是一座民族、地方、现代色彩兼具的大型建筑,会堂顶部是金黄色琉璃檐板,四角竖着4座直径2米的乳白色圆塔,正面有20根22米高的浅灰色大理石廊柱及大型茶色玻璃。设主要体现容纳3000人的会堂以视听及表演功能为主,努力使设施现代化和传统文化密切融合,使改设计成为新疆各族人民理想的艺术殿堂。总体布局上将宴会厅及小会厅设在堂主体的一侧,以架空联廊相连的自由组合,既能分区使用,又符合维吾尔传统建筑中不对称特征。宽畅明亮的大厅与宽扁形观众厅直接相连,比之传统剧院的层层进厅简捷得多。作为歌舞之乡的自治区首府的会堂舞台,力争设计成有升降、推拉功能的机械舞台。会堂主体四角圆形邦克楼及其收,使人联想到现代航天技。宴会厅副体方形平面,圆形屋顶合以及主体的密柱宽檐细部处理,赋予整个建筑圆浑粗犷的建筑气质。

结语 建筑不仅是工程技术对象,也不仅是一种艺术对象,而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对象。社会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属性,由它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 时代性以及艺术特征诸方面反映出来。首先要的是建筑的民族和地域属性(或叫特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形态、伦理形态和观念形态,这些不同点,都在建筑上反映出来。或者说,建筑提供着各个民族的这些方面的需要。 其次,在一个民族之中,建筑形态却也不完全一样,象我们的汉族建筑,不同的地域有不同形式的建筑。

第8篇:厅堂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江南民居、堂楼、天井、备弄、翻轩。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09)01-0106-10

“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人居环境和粉墙黛瓦,灵秀内敛的江南民宅有着厚重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过去一直是人们理想中的人间天堂。江南通常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的南部,浙江的北部。从建筑类比考虑,本文中的江南民居是指以苏南的苏,锡,常,浙北的杭、嘉、湖一带,历史上属于吴文化的地域,是江南民居的主要原生地。这里河湖密布、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茶之府。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优越的自然条件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长期以来江南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良好的经济基础促进了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的发展,便利的交通有助于信息的获取与传播。这里人才辈出人们较多地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思维活跃、较少保守。既传承了我国的优秀文化,又能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这些自然及人文因素对当地民居的形成与发展息息相关。

江南传统民居是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在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下形成,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被普遍接纳、广泛传播而具有程式化表象的民居建筑类型,是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的江南传统民居大多建于清代中后期及民国初期。

水乡特色的人居环境

人的生活须臾离不开水,择水而居,缘河而筑,基于原有的地形、地貌,沿着一条不宽的河流,两旁窄小,蜿蜒的街道,河上众多的桥梁,街河平行,路桥相接,建筑物分布在河流和街道两侧,形成了江南城镇的基本骨架(图1、2)。尊重原有的生态条件,创造和谐的人居环境,节省造价、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原则,普遍得到遵循。如为了便于建桥,作为城镇主轴的河道就不会很宽,为了使建筑物有良好的朝向,城镇主河道的基本方向较多是东西向;为了便于通航必须采用拱形石桥或用台阶架高的石板桥;这种桥梁的普遍存在,使车马难以通行。鉴于水网地区的自然条件,长途交通可以依赖舟楫,短途交通普遍依靠轿抬肩挑,街道就不需宽大。更不必追求笔直,窄小的街道随着河流蜿蜒伸展;石板铺就的路面,下面建有排除雨水的沟道,坚固耐用的石板既是路面又兼盖板(图3);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造成对土地的珍惜建筑布局都追求紧凑,庭院的面积不讲究宽阔,临河地段虽然用地受到限制,但近水楼台,枕河而筑,既巧妙地借用了河道上方的空间 又造成河水穿房而过的视觉效果(图4);便利的水上交通可以把船只停靠到家门口(图5):优美的临河景观,人们可以倚在融座椅与栏杆为一体的吴王靠上休闲聊天,是茶楼,酒肆的理想选址(图6);沿河的骑楼,廊棚极为常见,成为避雨、纳凉,休闲的好地方(图7);不临河的街道一侧用地比较宽敞,封闭式第宅厅堂建筑群大多分布在这里。朴实无华的马头墙造型优美,素色板壁作成的外墙与木制门窗浑然一体,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各式商铺散落在街道两侧:高低错落。粉墙黛瓦的建筑鳞次栉比,岸旁的绿树亲水相依,街道上的骑楼空灵飘逸;粉墙上的树荫光影斑驳,水面下的倒影随风摇曳;船家的橹划破了如镜的河水,主妇的手揉乱了似鳞的涟漪。像一幅动态的三维水墨画,静谧,淡雅、优美、清新,这就是令人心驰神往的江南人居环境。吸引着无数人群的著名旅游胜地周庄,同里,乌镇,西塘莫不如此,这在过去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类似的城镇几乎随处可见。

江南地区年降雨量都在1000mm以上,河流虽然不宽,但河水都较深,水量充沛,且常年变化较小,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用水及一般水上交通的需要。也可作为排除雨水及一般生活污水的通道。过去很少工业污染,也没有现代化的卫生设备,粪便每日定时船运农村,用作肥料,生活污水量就不很大了。而且农民经常划着小船,把长长的竹竿伸向河底捻取水草和河泥,作为上佳的有机肥料。河道就有稀释和自清的能力,不至于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构成水乡特色的建筑风貌是人们顺应天时地利的结果,是智慧与造化的结晶。

灵活 巧妙的院落布局

封闭式四合院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种建筑形制。在民居中广泛采用。它的最大特点是从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出发,把室内外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安排。一个面积适宜的室外空间自然地围合在四栋房屋中间,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既满足了生活的需求又从住宅的私密空间到开放的城镇大空间之间增加了一个过渡的室外封闭空间。这样的布局在当代人居环境中也不易实现。四合院建筑也像世间任何事物一样,不可能完美无缺。4栋不同朝向的建筑中只有正房朝南是最理想的,西厢房朝东还算可以,约占四合院总建筑面积二分之一的朝北、朝西的建筑就差强人意了。这种朝向的房屋假如在气候不太炎热,注重保温、采暖的北方还能普遍存在的话,那么在昼夜温差很小,夏季酷热、漫长,必须注重防潮,通风的江南就难于接受了。北方四合院大多是平房,要遵守正房供祭祖,会客及长辈居住,厢房为晚辈使用的“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礼教规范。江南气候潮湿且每年有一个月左右的黄梅季节,为了应对潮湿,闷热的气候,通常建造座北朝南的二层堂楼作为主体建筑。和北方四合院相比,等于把最佳朝向的建筑面积扩大了一倍还多。卧室全部设在楼上(图8),用作祭祖,婚丧典礼、起居、会客的厅堂设在楼下(图9),堂楼综合地满足了生活中不同功能的需要,又取得了理想的朝向。规模较大的民居还可另设专用的平房厅堂,供会客,祭祀等使用,组成厅堂院。堂楼院都在厅堂院的后面,仅供家人使用,前堂后寝、内外有别,登堂以后才能入室。根据实际情况趋利避害,在保持四合院建筑特点的同时,用加层或加大进深来扩大好朝向的建筑面积,少建或不建朝向差的建筑,使江南民居弥补了四合院布局的不足,创造了江南特色的院落空间。堂则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堂楼或正厅是主体,一般都是座北朝南,厢房尽量作得很浅,很短,很多只做成供交通使用的1层连廊(图10)。如前后都有堂楼,上下两层走廊连接前后两院,称作走马堂楼(图11)。较长的院子还可以在中间用墙隔成两进。有的把其中一个连廊作楼梯间使用:有的仅在一侧作连廊,另一侧只是一堵高高的围墙,为

了通风也为了减少风荷载,围墙的顶端有的作面积很大的漏窗:更有甚者两边除了围墙什么都不建,但这种布局也有缺点,江南多雨,连廊的设置是不可或缺的。还有的巧妙地利用高大粉墙的反光作为天井及堂楼间接采光(图12)。在基本满足主体建筑日照的前提下,连廊作得较短,形成了纵深很浅的扁长庭院,由于院子面积不大 常称作天井。堂楼对面的位置,因为朝向不佳,建倒座并不好用。但那里却是堂楼重要的对景之地,往往建有高大,精致的砖雕门楼或建一个供休闲、观赏的亭台。砖雕门楼作为整体建筑的点睛之笔,上面的扁额常采用吉祥用语或表达家族希冀的文字。门楼下的大门高大厚实,只是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礼仪时才使用,称作节门,还因为此门开在砖结构门楼下面也称墙门(除此门以外,其余的门或落地窗都设在木柱间或木板壁上),平时出入另有旁门。当旁门及门楼设在侧面时,正对堂楼的位置常作一个高大的照壁,大片白色墙壁没有任何繁琐的装饰,在它的前面放置一些盆花,粉墙花影,自然成为一道风景。有的照壁采用磨砖对缝,四角及中央作不大的图案或在中央作砖雕匾额,书写少数几个文字,如鸿禧等等,构图巧妙,以少胜多,体现和凝聚了江南人的审美观念和聪明才智(图13~16)。由此可见同样的四合院由于理念的不同,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江南民居与北方民居有着共同的渊源,其布局也相仿。纵向由单进或数进院落组成,大型的民居也可以向横向发展,增加1~2偏院。根据功能的不同设有轿厅,花厅,茶厅,正厅以及堂楼等等。少数豪宅的后院或一侧还设有花园(图17)。当有数进院落时,为了营造安静的居住环境,避免不,必要的穿越,在纵向常设一条贯通前后所有院落带屋顶的窄长走廊,称作备弄。还因为可以回避主人也称避弄(图18)。备弄所处位置一般无法开窗,往往作壁龛、置油灯用以采光,但一条窄长、封闭的通道,由于遮挡了室外强烈的阳光,室内外产生较大的温差,自然促使空气的对流,从而带动了相邻封闭天井的通风,有利于降低整个建筑群的室内外气温。综上可见江南民居对总体布局的处理十分灵活、巧妙,不拘泥于既有的成规,不刻意求气派,讲排场,从当地的自然、气象等条件出发,既尊重功能又能通过理性的构思,精深的安排,综合地满足了功能,礼教,审美等各方面的需求。严谨,多样的处理手法。

江南民居采用立帖式木结构,以木柱、横梁组成骨架,以称作童柱的短柱与小粱架构起所需要的屋顶坡度。童柱或边柱共同作为檩条的支座。立帖式骨架组成房屋的纵向进深,架在骨架上的檩条搭起房屋横向的开间,除用作户间分隔及防火隔断的砖砌山墙外,建筑物的重量全部由柱子承担。柱间可以任意开设门窗,或完全通透。最常见的房屋进深是五木落地,因支承七檩也称七架梁。两个边跨的立帖式骨架虽有五根落地的柱子,但中间跨为了取得更大的使用空间 ,必须抽掉中间的柱子。根据易于取得的木材规格及合理的受力性能,檩条的跨度约3m多,少数达到4m左右。椽子的跨度约1.5m左右。纵向以檩条数表示进深,横向以开间数反映面宽。常见的民居为3或5开间,5~9檩进深(图19、20)。

堂楼的建筑形式有底层设凸出的柱廊(图21),楼层挑出柱廊(图22),上下都有柱廊(图23);上下错台,可以有柱廊也可以无柱廊等多种(图24)。带柱廊的比较美观、气派,上下对齐的结构比较简单,从功能的需要以上下错台最为合理,应用也最普遍。堂楼上,下层不同的使用功能,要求不同的进深,为了加大1层的进深,常在大厅的前面或前后两面增加1排柱子,出现了《园冶》中所说:“前添敞券,后进余轩,必用重椽,须支草架”的建筑形制。为了使一层的空间显得敞亮,还要控制整个建筑的高度,把一层坡屋顶的顶端设在紧靠楼上窗台的下沿,为了避免在大厅内看到柱廊的坡形椽子与楼层木板墙构成的死角。于是在柱廊坡屋顶下增加一个纯装饰的假屋顶,所谓重椽是指假屋顶所用的椽子。草架是指隐藏在顶棚里无需精细加工的梁架。重椽常加工成优美的孤形,也称券棚、鹅颈轩或翻轩。翻轩可以设在客厅内也可以在廊内(图25-28)。不仅对大厅起到装饰作用,而且楼上窗台以下的木板外墙正好位于柱廊斜屋面与假屋面之间,对楼上起到了很好的隔热保温作用。限于木结构的受力性能,及堂楼上下层使用功能的不同而难于将隔墙的位置相对,也为了减轻楼层的荷载,楼上的隔墙及纵向外墙都采用木板墙,只是山墙采用砖墙,有的在一层窗台以下砌少量砖墙(图29)。

沿街的2层楼房,楼下适宜开设商店,常将楼板梁适当外挑,木板壁也随着外移,不但扩大了楼层的面积,而且对楼板的受力反而更加有利,楼面的外挑对于完全敞开的店面还可以起到遮阳,挡雨的作用(图30)。

江南多雨,屋顶都采用坡顶,屋面不设专门的保温层。为了充分利用空间 室内不另作天花,屋面以下的构造在室内可以一览无遗。因此梁柱和椽子都经过细致加工和油漆。在椽子之间的空隙用专门精制的称作望砖的薄型砖覆盖,美观大方,干净利落。屋面采用孤形小青瓦,正反相扣,压三露二,任凭大风大雨或阴雨连绵都可以相安无事。

江南民居出檐较深,用以挡雨。在没有使用玻璃以前,北方都用纸糊窗,但在南方就难以应对潮湿多雨的气候,他们随地取材用贝壳加工成半透明的薄片镶在窗后,成为一劳永逸的蠡壳窗。

江南缺煤,对砖的使用比较珍惜,一般只在山墙处使用,从基础一直砌到悬山的屋檐下面,若为硬山,常常超出屋面做成马头墙。砖山墙与木构梁柱相咬结,保证了高大砖墙的稳定。为了节省材料,都砌成一砖厚的空斗墙,可以减轻自重而且隔热保温性能也优于实心砖墙。但空斗墙需要保护,常用石灰抹面,于是粉墙黛瓦的建筑外观自然地形成了。另一方面这种结构减轻了建筑物的重量,对于地下水位极高,以粘土层为主的江南地质条件来讲,减轻结构自重,可以简化地基的处理。

为了应对夏季的酷热,室内空间都比较高大,门窗的设计对加强通风及便于使用十分重要。大厅甚至楼上都采用落地长窗(图31、32)。前厅与后厅之间常用屏门来分隔,房间的分隔常采用绘制精美的书画屏门,实际是一种灵活隔断,必要时可以卸下(图33、34)。有的做成上窗下门的组合(图10)。沿街住户还有在排门前面另加小矮门(图35)。楼上透空栏杆的上部有的还按有窗户,显然出于安全的考虑(图36)。

厅堂后墙必须开窗以取得穿堂风。大厅后面都有一个窄小的天井,里面种竹栽树,叠石筑池,并以高高的粉墙作背景,成为大厅窗外的风景(图37)。这种手法在厨房布局中更加突出,厨房的灶具附近必有一个宽度仅1m左右的窄而高的天井。可以起到加强通

风的烟囱效应,厨房的蒸气,油烟得以很快排除(图38)。楼上的房间为了取得穿堂风其木板隔墙往往都不作到顶。

江南土地金贵,建筑物鳞次栉比,街道狭窄,建筑密度极高,建筑物除砖山墙外其余几乎全是木构。一旦发生火灾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建筑防火十分重视。相邻建筑都用高出屋面的封火墙相隔;鉴于街道的狭窄,有时还设置了跨越街道的防火墙(图39-41),相邻建筑之间有时需要留出通道,出现了极为狭窄的弄堂,为了防火两侧高大院墙都不开门窗,形成了特有的景观(图42)。建筑造型充分利用这些元素作文章,出现了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马头墙,几乎成了江南民居特色的建筑符号。

我国著名建筑专家林徽因先生1932年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有关中国建筑的几个弱点中谈到:“中国的匠师对木料,尤其是梁,往往用得太费。他们显然不明了横梁载重的力量只与梁高成正比例,而与粱宽的关系较小。所以梁的宽度,由近代的工程眼光看来往往嫌其太过。同时匠师对于梁的尺寸,因为没有计算木力的方法不得不尽量的放大,用极大的Factor of safety,以保证安全。结果是对材料的大糜费。”确实如此,这还与木梁普遍采用园形断面也有一定的关系。但难能可贵的是江南民居的堂楼楼板梁及少数屋面梁采用矩形木梁,且高宽比都比较合理。不仅节省材料又较美观(图43、44)。虽然楼板次梁的间距偏大可能采用了较厚的楼板,楼板的颤动还不明显。

简约 高雅的艺术追求

人文因素对建筑艺术水平的高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业主乃至整体环境的经济发展程度,文化氛围,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起着决定性作用。所谓三分匠七分主人,在还没有专业设计师的时候,建造水平的高下与业主和匠师的素养与配合休戚相关。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往往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江南民居划较多地渗透出一种文人的味道,或称作书卷气。在色彩的选用上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官府和豪宅用色最为大胆。大红的柱子,绿色的雀替,挂落、栏杆和窗户,立粉贴金,色彩斑斓的彩画梁枋,处处表现出追求富丽堂皇的皇家。官宦风范,晋商的大院尽管气势恢宏但不敢过于张扬,梁柱,门窗慎选黑,棕,赭等素暗色调,只是在彩画上使用金线与多种色彩,虽仅限于蓝、绿等冷色调,还是表露出富商追求豪华和与众不同的心态。江南民居无论室内外的梁柱,门窗,椽檩,楼板等木作所有部位的油漆都只采用单一的颜色,大都也是栗,棕,赭或黑等色,而且没有任何彩画,正好与粉墙黛瓦的建筑外观表里一致,浑然一体。表现出文人崇尚简约,含蓄的审美情趣(图45)。在室外环境的处理上,江南民居中除了少数豪宅外,一般都没有大面积专用的花园,只是利用本来就不大的天井空间,在不影响交通和使用的前提下,占据方寸一角,数杆修竹,几丛花草,在洁白粉墙的衬托下,在颤动光影的辉映下,诗情画意油然而生。这种避免刻板,追求自然、以小见大,疏密有致的章法只能出自文人墨客的手笔(图46-47)。许多地方有钱人的豪宅,特别讲究在砖、石、木等的雕刻上狠下功夫,所谓的三雕艺术,几乎所有地方都布满了各式雕刻,这些雕刻作品本身固然做工精细、寓意深刻有很大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但对于整体的建筑艺术,往往失之累赘与繁琐,而且为此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就民居而言并非上策。江南民居中虽然也不乏此种实例,但并非主流。屋顶部分很少用砖雕来装饰。一片小青瓦通过不同的砌法就可以巧妙地使用在屋面、屋脊,烟囱,封火墙等不同的部位。把重点放在马头墙与建筑的整体造型上。砖雕部分主要用在砖门楼上,但也很注意保持适度,避免繁琐,总的造型仍不失优美与简洁。木作部分主要集中在梁头、枋尾、牛腿,雀替等部位,很多采用透雕或深浮雕,图案饱满具有创意,精雕细刻令人赞叹,但在雕刻以后仍保持原来的单一色彩(图48)。江南民居室内不作天花,而是把外露的屋面或楼板底部作较细致的加工和油漆,构成朴实无华的本色天花,大面积本色部分与少量精雕细刻部分的对比,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取得很好的效果。挂落,栏杆,门窗等部位重点在花格图案的构成和变化上作推敲,较少采用外加的雕刻,但做工非常精致(图49)。石雕使用更少,大多只用在柱础上,作为圆形柱础的石鼓墩,造型源自功能,简洁,美观,受到大家的喜爱(图50)。不像北方民居那样把大门作为“面子工程”,给以特别地关照与重视。没有任何雕饰的石库门,得到普遍的使用。富甲一时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杭州的豪宅中也同样采用石库门和石鼓墩(51图)。店铺密集的街道上住宅入口,采用凹入式的处理手法,造型优美,别致。与邻近的店面既协调又有区别,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感觉(图52)。

气候因素对江南民居的影响非常明显,屋面,墙壁可以作得很薄,梁柱等结构都作得很轻巧,因为夏季的酷热,需要加强室内通风与对流,双向都需要开很多的窗,经常出现一些半封闭或敞开的室内空间。呈现出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的轻巧活泼,玲珑剔透、空灵飘逸的建筑外貌。

植根、成长的肥沃土壤

江南民居科学的布局、合理的结构,优美的造型,精致的细部处处体现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在很多方面与当代建筑设计的理念相通,是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

第9篇:厅堂建筑论文范文

紧邻复兴公园使得上海科学会堂JE成为闹市区中的一方净土。便捷的交通,宁靜雅致的环境,设计感十足的法式浪漫与中式奢华相融合。两千平米的宽阔草坪,处处散发着上海科学会堂JE致臻优雅的气质。

这栋建筑中每个角落都是珍藏的艺术品,释放着来自內在的优雅蕴敛的气质,每一处细节都可以看作是欧式经典和中华文化相融合的最好表现。在上海科学会堂JE真正体会到移步换景给您带来的每一次惊喜。

与三两知己于户外长廊促膝而坐、欣赏自然美景的轻松惬意;或独自于维兰迪法餐厅享受法餐的优雅从容;在高雅私密而又自得其乐的蒙巴那斯吧里,品尝精挑细选的雪茄与红酒,彰显您独具一格的品味;七间顶级风格的中餐厅包间为客人提供专属的尊贵场所;简洁时尚的酒吧区释放着中式传统优雅与西式灵动飘逸。无论阳光慵懒的午后,抑或静谧魅惑的夜晚,一杯鸡尾酒,一段惬意。

维兰迪法餐厅

在这幢古朴的建筑内,还有一间餐厅值得光顾——维兰迪法餐厅。维兰迪法餐厅可同时容纳50人用餐,在这里还可举行一些私密的Party。餐厅的室内展现出异彩纷呈的精致和优雅。餐厅设计在加入时尚设计元素的同时尊重这栋百年法式建筑本身的历史意义,保留了建筑原有的庄重风格。这里拥有充满艺术气息的古典家具,颇具浓厚欧洲色彩的饰物也融合了典雅气氛于现代设计之中,墙壁上的老照片,晶莹优雅的水晶灯,让这里有一种柔和而亮丽的美。在室内设计中色调搭配巧妙,与风格独特的装饰品完美结合,既传达出对历史、建筑的尊重,同时透射出现代的优雅和别致。游览于餐厅的室内空间,其设计风格在古典中隐含着一种含蓄的典雅和时尚,室内空间的时尚元素是在不知不觉中加入的,手法和风格也是极为统一,诚实地复原了极致奢华又不失格调的法国风情。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