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望海潮教案范文

望海潮教案精选(九篇)

望海潮教案

第1篇:望海潮教案范文

[鹰角亭]

我们现在登上了鸽子窝公园的至高点“鹰角亭”。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大海美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想大家此时的心情都是在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如此奇妙的人间仙境,真是让人心旷神怡。“鹰角亭”匾额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厥(jue)文先生于1989年春题写的。

1916年,公益会创始人朱启钤(qian)来北戴河修建了北戴河海滨的第一个大花园—联峰山公园后,正准备修建第二个花园—鸽子窝公园,当时只在这里建了一座“鹰角亭”就发生了1937年“七七事变”,朱老这一愿望位能实现。1986年取政府投资300多万对鸽子窝公园进行了修缮,并于同年对外开放。我们所见到的鹰角亭属歇山式单檐顶,石柱琉璃瓦,在园中显得古朴、刚劲,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建筑风格。

[鸽子窝大潮坪]

请大家向北看,这里是著名的鸽子窝大潮坪。鸽子窝大潮平是观察现代海岸沉积的良好场所,可以见到波痕、雨痕、龟裂、生物洞穴等沉积构造,与柳江盆地古老地层进行对比研究,将今论古,可破译大量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之迷。秦皇岛一带,每天是一次涨潮、一次落潮,而且潮差很小,大多在一米之内,海水的深度比较稳定,特别适合海浴和游泳,“沙软潮平”就是一句恰如其分的评价。北边的这个大潮坪,相当于一个三角河口,大潮坪往上走,前方却略县狭小,潮水不能分散,就被慢慢地、远远地推向内陆。在这里看大潮,又和钱塘江的不一样,钱塘江大潮排山倒海、汹涌澎湃、雷鸣轰响、气势磅礴。鸽子窝大潮却展现了一种从容不迫、志在必得的大家风范。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脚下到西边赤土山大桥,700多米长的大潮坪,一会儿就变成了一片。在这里观海,大自然之壮美杰作,令人踌躇满志,充满希望和理想。等潮水退去,一汪汪留在潮坪上的海水,构成了一分幅美丽的图画。有位摄影师在这里拍摄了一张照片,取名《青春的旋律》,把大自然瞬间即逝的造化之美定格成了永恒,报刊杂志纷纷转载。如果说在涨潮的时候,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那种蓬勃向上的阳刚之气,那么在退潮时候感受到的,难道不是一种阴柔之美吗?

鸽子窝一带有礁石、湿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鸟类理想的栖息地,是著名的世界级观鸟胜地。这里曾经出现过多达14700多只的鸟群;一年之中,能见到四百多种鸟,占我国可见鸟类的40%。每年春秋季节,国内外的鸟类专家和爱好者在鸽子窝一带观鸟。1999年,在北戴河还举办了国际观鸟大赛。鸟类是最有权威的自然环境鉴定师。鸟类选择的栖息地,必定环境质量最好。无怪乎有人在这里写出这样的诗句来:从来鸟儿最聪明,偏向好山好水停。能知善恶解人意,碧海翠峰白精灵。北戴河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当地居民世世代代尽力保护的结果。

[鸳鸯湖]

请大家看那一汪湖水,这里原来是一片滩涂,地势低洼,常年废弃不用。后来在1985年,修建拦海堤坝,利用涨潮开闸注入海水,闸落即形成一个平静的小湖,起名叫鸳鸯湖。湖中有一小岛叫情人岛,每年暑期,有不少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在林中卿卿我我,甜甜蜜蜜,充满浪漫情趣。

[主席雕像]

请大家看着有一块石碑,雕像高3.2米,仿花岗岩基坐高2.7米,基坐东部用大理石刻着的词《浪淘沙·北戴河》。塑像是北戴河区政府1992年为纪念诞辰100周年而敬塑的。

1954年7月26日,第二次来到北戴河,目的是筹备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8月10日,北戴河地区暴雨成灾,戴河水位猛涨,甚至危及京山铁路。触景生情,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首诗写成后当时并没有公开发表,直到1957,才在《诗刊》上公开发表,主席的这首词揭示了“江山未改,人事变迁”的辨证法。诗词中的“魏武”指的就是魏武帝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遗篇”指的是曹操写的四言古诗《观沧海》。曹操在建安十二年五月,东征乌桓打了胜仗,心情舒畅,此一行平息了北方,下一步就要渡长江,统一中国。他率大队人马沿着傍海大道,班师回朝,走到这里,看大海、观日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著名诗篇。主席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中国人们从久经战乱中解脱出来,终于获得新生,发出了胜利的欢呼:“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是主席代表中国人民高奏的一首凯歌,也是赠送给北戴河人民的一分珍贵的礼物,愿一代伟人英明长在。

[望海长廊]

请大家向东看,沿着悬崖峭壁的边缘修建的是望海长廊,距鹰角亭50米,廊长70米。游人逗留廊中,远眺渤海碧波,白云沙鸥,帆船巨舰;近赏浅水明澈,微波清荡,看拾贝之人欢笑,听大海之波涛,,令人流连忘返。“望海长廊”四个大字是由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所书,海边建“浴日亭”,其匾额为严济慈先生所写。廊绘雕梁画柱,栩栩如生。两侧是由方亭和八角亭组成,分别采用了古代园林常见构景手段—借景和透景的方法,吸收了北京颐和园的长廊特点和承德外八庙长廊的特点,绘画了北戴河24景和北戴河206个民间故事传说,以花鸟、鱼虫、人物等不同图案,这种彩绘叫做“苏式彩绘”。高于苏式彩绘的要属“旋子彩绘”画面用简化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以画龙凤,一般用于次要宫殿式寺庙中。等级最高的彩绘要属“和玺彩绘”。中间的画面由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金碧辉煌,十分壮丽。最初人们在木构件上进行彩绘,是因为油漆颜料含有铜,他可以起到防潮、防腐、防风化、防虫蛀的作用,后来人们又发现这种彩绘还有很强的装饰性,既能增强建筑物的美观,又能提高人们的视觉效果,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宋代以后彩绘以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

第2篇:望海潮教案范文

海上生花惊迭起,万千朵缀旋浪息,这会是怎样一种奇景,一直以来,心中都有个愿望,在柔和的季节里到海边坐坐或走走,鼻翼中呼吸着带有咸味的气息,恣意的和海风纠缠相拥,静观海天成一色的浑然,不论是赤足于海滩亦或是抵礁而坐任浪花嘻涌想来都会觉得惬意,喜欢那样的心境,仿是海的宽广可以洗涤心里的忧郁。从未见过海,更无法想象浪花的唯美,只是凭着一丝感知在脑海里去清绘关于海的传奇,也曾偏执的认为,喜欢海的人骨子里会有一份刚毅,也会不失温柔,可是这些理念竟也在被许多的经事而不断颠覆着原有的味觉,曾一度困惑也迷离。

清素中日子就这样缓缓而过,不经意间回眸,再清忆起那份片刻的停留,于心,总是生起太多的迷惑,回想过去种种,很多时候老是奢望心里承载着的那片海会释然自己过多的心事重重,然毕竟未曾真实的感受到那片浩瀚的凝望,它的眸子里会有一种怎样的深情款款就已淡淡而去,留下我清清的的把这记忆来浅浅的梳理。也曾渴望海之阔,渴望水之闲,心释或许柔情的水投入了海就会倾注于更多的温情,却忽略了自己的渺小而生衍了许多的伤感。

如今,曾是那样熟悉的身影却是再也无处它寻,许多的事和着人一同别离,却在心底里也给了自己一份接受的坦然,去的尽管去着,来的也尽管来着。走过,才晓得,其实,许多事情只是一念之间,顿悟只在一瞬,世上没有完完全全的称心如意,只有解不开的心结。我懂情,有时却不会把握该怎样去面对,只单纯的以为只要自己够热忱而按自己的心虑去做就会换的相应的等待,然答案却已默做着更改,以至于给了自己不少无谓的伤害。花开有情,落叶知秋,一切冷暖不是没有触及,心底里也会有着感然。而于今,在经过了这许多的磕绊后更深谢是梦中的那片海在缓缓不断的讲诉着悠远沧桑的故事,而教我宽容,教我理解,教我忘却,耳边彻响起那经久不衰的离别绝唱声声不息,也教我懂得。

在这静静地时刻,心里默享那片海所给与的宁静,已是深秋,想必那片海也会生了许多的凉薄之意,兀自游离着自己。也知,在逃去如飞的岁月里,凡事不必太苛求,珍惜了眼前的拥有,眼前的美好就会成为一种享受,有了这样的心境在幻想面对着海的时候皱起的眉头已然慢慢散开。心中对于海的向往还是有轻想,有空,真的希望到海边走走,看看潮来潮往,浪涌浪息,只是我相信那时的心会很清澈也会很静几。

第3篇:望海潮教案范文

“两天两夜几乎都没合眼,采访能不能推迟到明天,太累了!”疲惫的声音,让人不忍拒绝,原定的采访推迟到第二天上午。梁飞浅短的头发,虽略带疲倦却依然透露出几分干练与沉稳。只是,对于记者的提问,他不善言辞,但讲到湛江港航道及引航锚地时,“斗龙村东航道、龙水岭航道、南三岛南航道……”他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如数家珍。

2011年8月12日凌晨,载有54854吨原油的“加百利”油轮从香港驶往广西钦州,途经琼州海峡东口北水道时,船艏尖舱前右侧破损进水,船右舷全面搁浅,随时都可能发生原油泄漏、船舶碰撞等可能引起无法估量的海洋生态灾难。

当时,琼州海峡处于台风频发期,气温很高,油轮容易发生二次事故。8月16日,湛江海事召开“加百利”轮搁浅危害应急评估会,决定实施强制过驳脱浅,争取18日13时53分潮水最高位时在拖轮的协助下脱浅。梁飞主动请缨,成为制定脱浅引航方案进行前期调查并任现场总协调人之一乘“海巡153”赶往事故现场。

“出海时间距离最高潮位只有十几个小时,恰遇海面刚刮起大风,偏南风5~6级,中浪,事故地点又距离本港有70海里之遥,一路颠簸,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参与当时抢险的湛江引航站安技科科长黄钻回忆说。

经过分析事故海域风浪条件及受载船碰垫安放情况,梁飞决定让过驳船“丹池”轮右舷靠搁浅船左舷下风舷,以确保过驳安全。

8月18日5时许,“丹池”轮顺利靠泊“加百利”轮,驳油管连接顺利。上午10时,大约过驳8000吨左右后,搁浅油轮上引航员利用一艘拖轮尝试脱浅;10时25分,“加百利”轮慢慢浮起;10时37分,在梁飞镇定指挥下,3艘拖轮齐上阵,在确定已经有足够的富裕水深后,停止驳油,拆除驳油管——“加百利”轮终于缓缓离开搁浅处,开往航道深水处锚泊,成功脱浅!

由于湛江港特殊的水域条件,引航员还要巧用劲儿,才能安全驾引大船。“湛江港对大船来说只有大黄江这段比较宽可以让船,其他几乎都是单向通航,通航瓶颈严重地制约了湛江港的发展,湛江港的大泊位很多都是候潮靠泊,有时不同泊位几条船同时进出,增加了引航准时靠离的难度。”梁飞说。

2012年2月22日上午,湛江连续几天大雾消散后,超大型油轮“蓝宝石”号进入龙腾航道。此时大雾再度袭来,由于视线较差,大船已无路可退,海事部门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封航。随后,在征得海事部门同意后,梁飞和同事认真分析海上状况,详细制定雾天引航方案,落实各个观测点的视线变化情况,并全面了解船上雷达等航海设备工作情况。

“了解大船的动态,合理地安排靠离时间,根据潮水选择恰当的地点避让,并根据各航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避让方法,才能有序地保证生产有效进行。”梁飞说,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将满载的“蓝宝石”号安全靠好200码头。

第4篇:望海潮教案范文

关键词:增强 中学生 语文学习 能力

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读与写都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水平的砝码。如何在有效的课堂内教出无限的成绩,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利用短短的时间,掌握知识并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在平日的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探索。通过观察和分析,我认为首先在课堂内适当地增加课外知识的传授,通过对比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然后巧妙地利用阅读教学,通过朗诵和吟咏锻炼,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外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有资料可“想”,阅读和朗诵让他们锻炼了嘴巴,有话可“说”,有“想”有“说”,自然也就不愁“写”,自然各方面都产生连带的提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会因为兴趣而增强。

一 、增加课外知识,提高学生兴趣

每一次备课的时候,我都会翻找一些参考资料,以便于对课文有一个良好的分析,这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需要很多时间,也需要动脑思考,什么样的资料适合参考。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注重运用资料拓宽视野,只是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课堂教学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平平淡淡,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不能显示出老师的渊博多才。如果能从分析课文的角度,加入一些课外的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堂的精彩度,也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北宋大词人柳永的《望海潮》这篇作品的时候,通过介绍,学生们都知道柳永是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有很多传唱深远的作品,比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当时坊间柳巷,都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可是这样一位婉约词人,这首《望海潮》却写得没有一丝的婉约风气,而这首《望海潮》在百十年后,又掀起了蝴蝶效应,引发了一场公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在课堂上旁征博引,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柳永写了《望海潮》之后,传到了大金国的皇帝完颜亮那里,完颜亮反复吟诵着“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脑子里幻想着南方西湖之美,竟然起了野心,征讨南宋,使本来就羸弱不堪的南宋小朝廷,陷入了不安与动荡之中。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都惊奇于这桩公案的离奇性,脸上布满了难以置信的表情。可是随即我话锋一转,说道:“野史毕竟是野史,趣闻毕竟是趣闻。完颜亮也留下一首诗,我们来看看他写得如何。”于是我在黑板上一口气写下了两首诗:

无 题

完颜亮

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纪 事

谢 驿

谁把杭州西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结合课本上柳永的《望海潮》,学生们都说道:“柳永和谢驿的好相似啊,到底是谁化用的谁呢?完颜亮南下,只怕和谢驿也脱离不了干系。”我一面赞扬学生们观察的仔细,一边又启发学生们从诗人的思想上和视觉上来解读这三首诗的不同。由此可以得知,即便是同样的景物,在诗人与政治家眼中是不一样的:诗人眼里的景色融合着丰富的情感,如果没有情感,空对着水色山光,写出来的作品也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政治家的眼中,一切都是为自己服务的,有着腾腾的杀气和汹汹的霸气。从柳永的词讲到完颜亮的南下,又从完颜亮的诗重回到柳永的词,这节课讲的内容很多,可是同学们一点都没有觉得枯燥,反而听得津津有味,也因此佩服老师的多才,背地里叫我“大学士”。

二 、通过阅读锻炼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学习方式,文科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能锻炼一个人的口才,历史上苏秦张仪合纵连横,诸葛亮舌战群儒,凭借出色的口才使自己名扬青史,即便是今天,如果有一个好的口才,口吐莲花,也会让人羡慕不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正说明了读与写的关系,阅读多了,潜移默化地就会写了,可以说阅读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

语文课堂的阅读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声音来寻找自信。而多读、多看、多想也能帮助学生分析课文、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而一些古诗词和古文的阅读,则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为他们欣赏中华古典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唐朝诗人王维的《山居秋瞑》一诗,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喋喋不休地去分析解读只会破坏诗中的语言文字美,也失去了古典诗歌的那种唯美意境,这个时候就要抽出时间,让学生认真去读,仔细去读,让他们自己品味古诗中美的境界,让他们自己去领会古诗中美的内涵。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阅历和见解,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展开丰富的联想,去揣摩文字的内涵,这样就会呈现出如画般的艺术境界,充分领悟诗人的心境与态度。我让学生默读、朗读,不断地吟诵,之后抽出时间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描述诗人王维所创造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境界。而通过反复地阅读还会加深文字在大脑中的印象,将这首名篇默记于心,在以后的口语交际和写作中,得到运用,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知识的掌握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都学会了引用古人的名篇名句,不但增加了说服力,也使自己的文笔变得丰富优美。

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语文能力取决于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果基础知识不厚实,那么语文只会越学越难,不能充分理解文字所带来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抛开课本和教参的一些局限性,为他们提供更加翔实的背景材料或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使学生通过课堂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要充分重视阅读,锻炼学生的读说能力,以此来刺激写作的兴趣。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假以时日,学生们定会还给老师一个惊喜!■

参考文献:

1.孟存荣.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2期.

第5篇:望海潮教案范文

影片拍摄所处的时代背景

1959年以后数年里,天灾人祸折腾着中国。河南、安徽、湖南等十余省都是重灾区,到处发生饿死人的惨剧。局势的悲剧性演变证实了在庐山会议上的反“左”言论是正确的。

1962年1月,中央工作扩大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上,继续强调阶级斗争,也作了些自我批评。刘少奇则坦率地指出造成三年困难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并公开为正名,说“和相同观点的人,只要不里通外国,就可以翻案”。他的讲话受到热烈鼓掌欢迎。

然而,在当年10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要抓阶级斗争,并且要作为党的基本路线“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又提出大反“翻案风”和“单干风”,决定将、、邓子恢3人近年来的问题定为阶级斗争性质的3大重案,再立专案审查。在这一背景下,以阶级斗争角度来审视文艺界事件,自然会导致不一般的结果。据已披露的材料显示,在庐山会议上决心打倒后,最忌讳有人提出为翻案。在八届十中全会召开前,收到为被诬“里通外国”而申诉的八万言书后,更是认为的申诉是要“翻案”。此时,康生又发难,诬告支持创作小说《刘志丹》是为高岗翻案,在会上向递上写有“利用小说搞活动,是一大发明”的纸条,念了条子,并发挥道:“凡是想要一个政权,先要制造舆论,要搞意识形态,搞上层建筑,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念过的康生条子上的句子,以及随后的发挥讲话,都被康生和、“”此后用作打杀文艺作品,迫害文化人士的“最高指示”。

影片的创作过程及反响

吴自立早就计划写一部反映大革命年代斗争的电影剧本。他是的同乡又是多年的下级,对彭帅的经历业绩十分了解,一向有着赞颂彭帅的动机和相关素材积累。他利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写出《怒潮》剧本的初稿,在此基础上,诗人未央和剧作家郑洪对剧本作了几次大修改。

尽管因彭德华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蒙难,无法在剧本中公开提出彭帅的名字,但相关革命史料仍是无可厚非的,所以剧本顺利地通过了审查,并决定列入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拍摄计划。影片导演史文帜非常注重细节刻画,在拍摄苏大嫂串联发动群众、攻打刘家桥、邱金收阅毛委员的来信等许多场景上,丰富了许多情节内容。在拍摄打鱼鼓的瞎眼老人演唱乞讨的镜头中,他采用老病与幼聪、苍老与纯真的强烈美学对比,设计一个小姑娘搀扶,选用平江花鼓戏剧团相貌清秀的小演员邓格玉饰演小姑娘,强化了老少相依为命的悲凉凄苦气氛。据说,片中马家爹爹不惧白色恐怖,毅然让孙子长生重新跟随邱金、罗大成参加革命,行前让长生持刀下跪起誓:“要不给穷人打个天下,你就不要踏进马家的大门”这场戏,就是史文帜依据自己亲身经历编导的。抗战期间,史文帜兄弟三人经党组织批准赴延安。临走的深夜,刚强的史妈妈让三兄弟跪在地上起誓,对他们讲:“你们要去延安就得干到底!革命不成功就不要回来见我!”在拍摄马家爷孙告别时,他把当年的情景,情不自禁地用上了。

剧中主角、农民协会主席邱金由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张平出演。张平1936年在上海发起组织雷电剧社,1937年随上海救亡演剧队赴延安,多次主演大型话剧、秧歌剧,表演戏路宽阔,风格质朴。邱金的原型是平江农会委员长邱平川、平南游击队长邱金生和二月扑城时农军敢死队长邱训民。他们都是秋收暴动中的领头人物,后来分别担任过湘鄂赣红军团长、师长,都是平江人民崇敬的大英雄、大烈士。张平满腔激情,以真挚细腻的心理刻画,全方位多层次塑造了在残酷的斗争中,经受革命血与火的洗礼而成长为农民革命者的邱金,刚毅顽强,爱憎分明,受到群众景仰。张平也到处受到英雄般的欢迎礼遇。

拍摄过程中,平江县的许多干部、工人、居民、农民、学生,热情似火,争先恐后出演群众演员。拍摄快结束时,县委领导考虑摄制组人员干了这么久,弄得很辛苦,研究决定举办了一次招待会,庆祝《怒潮》拍摄成功。县委主要领导讲了话,吴自立高兴地与主创演职员、县委领导一起合影留念。

在后期制作中,导演史文帜以自己的音乐擅长,和编剧郑洪研究为影片创作插曲。郑洪根据剧情写作了6首歌词后,他们与1937年投身革命的八一厂音乐主编、音乐组组长巩志伟密切协作,请巩谱曲。巩志伟吸收了江南民歌、戏曲元素谱曲,精心创作了六首插曲。这就是既有悲壮的《工农他记得》,又有深沉的《猛虎学道》,既有明快的《一支人马强又壮》,又有抒情的《送别》,既有热烈的《秋风卷乌云》,又有雄壮的《工农齐武装》。插曲分别穿插于剧情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烘托主题、表现主人公内心情感等方面起到了突出作用。插曲创作完成后,导演史文帜和制片主任邓芳商量,邀请老战友、当时已经蜚声歌坛的总政歌舞团著名抒情男高音孟贵彬演唱。孟贵彬的演唱感情真挚,音色优美,极富感染力。影片放映后,《一支人马强又壮》和《送别》等插曲迅速传遍全国,成为后来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经典电影歌曲。

影片首先送到平江放映。平江县委十分重视,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平江革命斗争历史的真实情况,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观看。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石麟及时布置搞好影片宣传,组织在县城举行了首映式,发出文件通知,安排力量将影片送到各个公社各个大队,轮流放映,受到全县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怒潮》在全国发行后深受欢迎,引起热烈反响。根据有关资料披露,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秘书长罗瑞卿称赞说《怒潮》是八一厂那时期“最好的影片”。中南局第一书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看后也很感动,特意向吴自立祝贺。

1963年,电影《怒潮》在全国公开上映,社会上反响强烈,被认为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影片。当年参加过平江起义的三十几位高级将领看后都很激动。当年秋天,经组织上批准,吴自立去上海休假。他借此机会探望了一些战友,并转道南京,继续探望战友们。南京是大军区驻地,军事院校又集中,党政军领导中不少人是湖南人。如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他是八届中央委员,第三政委)、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张震都是平江籍人。他们的资历均高于吴自立,且都是红军、新四军将领,很早就认识吴自立。两天后,江渭清接待了吴自立,他的夫人徐敏(时为省妇联主席)也参加了会见,她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担任过湘赣山区红军游击队长。回忆风云往昔,三人感慨很多。交谈中,大家自然而然地谈到电影《怒潮》,江渭清夫妇都称赞,认为影片拍得有气势,思想性、艺术性都不错,主题曲《送别》,优美动听,流传极广。

柯庆施借题发挥搅浑水

1963年底,来到上海。华东局第一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呈上一份材料,反映创作电影《怒潮》的吴自立将军“借看病休假之机会不辞辛劳,到处活动,月余内仅在上海、南京等地就约见、拜见了二十余位党政军高级干部,在南京的活动尤为频繁。据了解,吴自立与江渭清、张启龙等人进行过密谈,秘密酝酿中央要求为,其矛头显然指向为首的党中央”。

看了这些材料,最初未做出表态。良久,他问柯庆施是如何得到这些情报的?是否很可靠?柯庆施说自己首先是及时收集了上海警备区和市委几位同志的反映。而且他觉得搞出了《怒潮》的吴自立小病大养,到处跑就不太正常,且他在看过电影《怒潮》后就感到很不自在,认为有政治问题。他请示过中央,要求有关部门重新审查影片,并在全国范围内禁映。但北京那边迟迟没给上海答复。而刘少奇、、邓小平三位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同志均未作出表态,实际上也就是肯定了影片。柯庆施却一意孤行,坚持认为吴自立等一批老同志正企图“翻庐山会议的案”。审时度势,对柯庆施呈上的材料予以搁置,回到北京后也没有作出批示。他不能不慎重对待,因为若是将此事列为专案,上纲上线,兴师动众地处理,势必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它牵涉到的党政军高干是一大批,其中上将、中将就有13人,且都是身兼要职。再说他并没有掌握这些人为翻案的可靠证据,手头仅有柯庆施呈上的材料。考虑再三,指示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和湖南省委的王延春、等领导同志在小范围内查一查。此事查了约半年,没查出个所以然来,也就不了了之。

然而,在得到更多片面汇报后,也与柯庆施一致认为吴自立编拍《怒潮》以及支持编写《平江革命斗争史》,都是为搞翻案,于是他又批准另立“吴自立专案”,并入案一起审查,指定元帅负责。专案组到湖南赴平江,经过反复调查后写出报告,称没有查出吴自立编拍《怒潮》、修编《平江革命斗争史》与有什么联系,也没有查出有什么后台,中央批转了的报告。尽管如此,但吴自立当时仍然受到撤销省军区副司令员职务的处分。

“”中株连无辜无数

到了1966年夏天,“”爆发,此前在当年2月委托召开的全军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怒潮》即被定为“影片”遭到批判。这时,本来就不存在的“为翻案”事件又被提出来。

“吴自立专案”再度升级。吴自立被打成“为翻案的黑干将”、分子,《怒潮》被、一伙定为“为翻案”的“影片”,遭到批判禁映。编写《怒潮》剧本时被征求过意见的李六如、吴溉之、傅秋涛、钟期光、刘志坚、吴信泉、李聚奎、李寿轩、江渭清、张启龙、张震、何能斌等数百位党政军高级干部被牵涉。在八一厂,在湖南,在平江,许许多多参与创作电影《怒潮》的编导、演职员,参与接待拍摄的干部群众,参与组织宣传放映影片的人中成千上万受到批判斗争,受到审查、处分。在八一厂,曾参与编剧、导演、主演、作词、谱曲、演唱的,都受到审查批斗。编剧郑洪被造反派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文艺黑线急先锋”、“现行反革命”重点批斗,迫害至死时年仅40岁。在平江,曾写过花鼓戏剧本的钟弄章也受到批斗关押。曾跟吴自立上京的涂明涛,仅是陪同去向老首长征求剧本意见,也被打成“彭吴死党黑爪牙”,受到长时间批判审查。编剧未央被造反派押到平江,批斗毒打,关押审查达3个月之久。后来又作为“反动文人”下放到邵阳山区劳动。叛逃爆炸后,未央才得以回来。他1979年获得后入党,后来先后担任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谈起这段不堪回首的时月,年过八旬的老作家难抑愤懑地说:“在创作《怒潮》的过程中,我从来没有听说有彭老总的任何授意,剧情也与平江起义没有关系。硬要说是为翻案,要说是写平江起义,这是不要任何事实作根据的混账逻辑,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他特别介绍,在197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再版《怒潮》文学剧本时,曾专门写了《〈怒潮〉无罪》一文附在剧本后面,揭露驳斥“那种捕风捉影、牵强附会、无限上纲的‘文字狱’”和“指鹿为马的强盗行径”。讲起吴自立老将军,未央先生非常敬佩怀念,感慨万分地说:“吴老真是个好人,很直爽,是个高尚的人哪!他在最危难的时候都为我们担担子,说电影是他搞的,不关未央、郑洪的事,坚持说是他一个人的责任,由他一个人来负。”演唱插曲《送别》的歌唱家孟贵彬,也在遭到批判后被处理下放,幸而他当年随之进藏的野战军十四军领导收留了他,使他在云南边疆平安地度过岁月。

《怒潮》在作为“批判影片”放映时,影院不时一些恶毒诋毁的事先录好的话语,肆意诽谤同志,甚至在演到党代表罗大成壮烈牺牲、令人惋惜心痛的场面时,竟然大骂“活该”,引起观片群众极大愤慨,一片抗议之声,主办人不得不及早收场。对这种所谓“批判”,人民群众根本不买帐。

吴自立将军坚贞不屈

第6篇:望海潮教案范文

一、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真正变教为导是提高兴趣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让同学们一起解决讨论,然后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老师质疑,老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如,在讲《驿路梨花》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不采用顺序的写法呢?”我变顺势引导,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作是采用倒叙和插叙,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结构紧凑,有疏密有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二、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有力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自主学习发展的学习环境。要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丰富课堂的情感内涵。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成品加工厂,而是情感丰富的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像奔涌的河流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要想使课堂教学臻于活的境界,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教师丰富的情感磁石般的吸引学生,他们便会自主的投入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体验;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三、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觉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大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一点变化也没有,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们已经领会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就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面前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情性心理便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在讲解《惠崇》一诗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优美的题画诗,但是从画的题目分析,苏轼诗中有一点欠缺的内容,大家能否把它找出来。”此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诗人的诗也会有缺欠,这实在出乎他们的意料。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最终找出诗中没有写到“晚”的内容。学生们想像画面上应该有夕阳的,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春江晚景”。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提问的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诱发兴味。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录音、录象、幻灯以及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散文《听潮》时,我制作了展现海景的课件,在放映大海涨潮、落潮景色画面的同时,配上有海水涨潮、退潮的声音,再伴以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被深深地感染,真正领略了“海的美”。

六、教师要不断创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语文课堂教学是科学、是艺术。它应是一片知识甘泉流淌的园地与师生心灵交流的园地,是学生训练思维、提高技能的实验田。教师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七、加强班级文化艺术,让学生在一种激励的氛围培养语文素养

第7篇:望海潮教案范文

当前中小学校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多媒体教室设备,包括电子白板、幻灯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多媒体教学使原来的“一本教案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 魅力 ; 误区; 对策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设备将来源不同的多种信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进行控制并综合处理,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系统,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当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产生了很大的艺术魅力。但是,不合理的运用不仅无助于师生的课堂教学,反而适得其反。下面,我就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当中的魅力,存在的几个误区和对策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1.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形象思维

它可以借助电教媒体让学生感受清晰的形象,充分调动学生从形、声、色等方面感知事物,使教学活动转向主体化,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把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如在教学曹操的《短歌行》时,我剪辑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片段,直观地再现了当时曹操作诗的情景,创设了教学情境,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当时曹操吟诗的心情,从而很好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本诗的积极性。

2.借助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比较直观的美感教育

诗歌、散文本身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时空造境。借用多媒体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出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再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披文入情,进入诗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如讲柳永的《望海潮》时,我播放了一组杭州的名胜古迹图片,欣赏了杭州的美丽、富庶、繁华的景象,直接让学生产生了一种美的感受,自然容易理解词人极力赞美杭州的原因了。

3.借助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比如在执教《老人与海》时,我专门剪辑了老人出海捕鱼和与鲨鱼海上搏斗的影视画面,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资料,直接获得相应的情感教育,那就是体会到老人捕鱼的不易和与鲨鱼搏斗时勇敢无畏的精神。

4.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更好地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柳永的《望海潮》时,先向学生播放了金主完颜亮读了柳永的《望海潮》后遂起灭宋强烈念头的动画资料,极大地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学习本词的强烈愿望,取得了很好的导入效果。

5.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幻灯片展示,可以变抽象的说教为具体形象,使每一个问题比较直观,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般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知识容量要比常规课堂大得多。如在赏析柳永的《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时,利用幻灯片展示杨柳、晓风、残月这三种不同的意象,容易直观地理解它们组合在一起所营造的意境。

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使用的误区及对策

(一)误区:

1.简单地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

上课时老师忙于播放、展示幻灯片等资料,既不深讲,也没有突出重难点的板书。语文课近似于美术、音乐的欣赏课。使学生“只见机器不见师”,“只见画面不见文”,所获得的只是“转瞬即逝”的影音杂烩,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2.课件制作过于花哨,杂而不精

只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颜色众多,背景过于复杂,极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去,而忽视了对知识和能力的接收和培养。

3.课件播放影响了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和交流

多媒体教学课堂上要么老师滔滔不绝,要么不断地播放幻灯片,从而过分地强调了“人机对话”,忽视了师生的交流、沟通,极大地削弱了“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多媒体教学变成了多媒体演示,缺少了师生思辨的火花、奔泻的激情和迸发的灵感。

4.幻灯片显示答案单一,课堂简单化一

学生往往只盯着屏幕看问题,等待下面的答案显示,因此影响、束缚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甚至根本不去动脑筋。

5.多媒体课堂上以视听画面代替朗读

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音像信息,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占用了不少时间,使课堂上学生读书、背诵的时间越来越少。

(二)对策:

1.语文多媒体教学思想观念要活,各取所需,物尽其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文体,课型特点

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选好用足合适的的多媒体。

2.以生为主,优化设计

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可逆性,使课件的流程能够随时调取,同时还要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

3.多媒体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出老师的教学个性

语文多媒体课堂不能“以机代人”,因为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真实自然的情感交流。因此,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展示自己的特长,或朗诵、或理性分析、或激情讲解,充分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语文多媒体教学环节要过渡自然

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各种电教媒体如何用的恰到好处,使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清晰流畅,过渡自然,这需要老师在课前巧妙的设计。

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也使语文课堂显得异彩纷呈,充满了勃勃生机。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地认识到,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并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传景,以媒传情,才能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才能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语文的教育教学。

第8篇:望海潮教案范文

近期,在多轮公开和不公开的热烈讨论之后,最高法终于公布了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法院人事制度改革是其中一个重点,法官的权责、待遇、晋升等等方面,有望改善。然而,还是有法官等不及了。北京一个法官在改革纲要后仅10天,便提交了辞职信,“39岁,我等不了。我16年里没有达到在这个职业里应该达到的职级、收入与尊严”。

连同辞职信一起公布的,还有一张5000多元的月工资条,39岁正当养家糊口压力最重的年龄,“我没有另一个青春洋溢的10年用来试水”。这绝非个案,同期全国多地均有法官辞职,且多为30多岁的骨干法官。

我的一个朋友也是在30多岁的时候辞职当律师,现在快满两年了。我最近见到他,明显比以前消瘦了。他说以前虽然忙,但是每天至少还能有两三个小时看书,现在当律师的工作量是法官的3倍,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由于刚起步,目前收入也与以往相差无几,但他并不觉得后悔,因为律师这个职业给了他足够的憧憬,按照目前的发展,他完全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法官辞职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体制内人员向外流动的一个特殊例子。官员下海经历了几个大潮,但总体上公务员岗位仍有强大的吸引力。与法官类似的职业化岗位,例如医生和大学教师,虽然偶有辞职案例,但规模明显小很多。

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和教师不想辞职,有调查显示,四成以上医生想辞职。医生们与法官一样,收入低工作累,但却缺少像法官一样的职业通道。目前公立医院包揽了几乎所有医疗资源,医生们虽有出走的心,却没有收留的地。这一点与大学教师相似,老师们除了在公办高校间流动,鲜有投身私立大学的。

法官在体制内外的职业通道,都比医生和教师顺畅得多,大量离职的法官去了党政部门,或是下海成为法律服务者。在建设法治政府的大氛围下,法官转身公务员,显然较受欢迎。而律师界早就流传一个说法,法官下海后,转型成为律师的,几乎没有失败的个例。

竞争带来改变,这是一而贯之的市场逻辑。当政府、医院、大学因为缺少体制外竞争,还能维持“资方市场”的地位,不惧怕人员流失之时,法院已经向“劳方市场”转变了,不下工夫就可能人去楼空。

第9篇:望海潮教案范文

大环境改善了,中外相处容易了,友善了,民教冲突也随之减少了。这一点在山东地区表现最明显。

山东是胶州湾事件的触发地,巨野教案发生在那里。所谓“胶州湾”,就是现在的青岛及其港湾,也是山东地盘。至于英国人租借的威海卫,也属于山东。俄国人租借的旅顺口、大连湾,虽说不属于山东,但毕竟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山东一时间成为全国瞩目的开发中心。

随着甲午战后全国维新局面的形成,胶州湾事件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中国向前走的大趋势,中国在与世界的融合中越走越远,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在这种政治氛围中,山东的小环境也在改变。比较温和的张汝梅取代比较强硬的李秉衡出任山东巡抚,德国人在山东的投资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快,教会与山东行政当局之间的关系较历史上任何时候都热络,传教士真诚感到在中国的传教事业进入一个难得黄金期,是中外合作愉快的“小阳春”。在那短暂几年,教会在山东创办的教堂、学堂、医院以及一些慈善事业都获得空前迅猛发展。

山东行政当局为教会提供的优惠政策超出传教士的想象,巨野教案带给中国的麻烦此时反而成为中外和解的一个契机。经过这场教案的强烈刺激,各级官府都加强了对排外行为的管控,有意识地引导民众与传教士建立亲善关系,不再暗示教会是危害国家的敌对力量,不再将加入教会视为对传统的背叛。

在地方行政当局引导下,山东民众加入教会形成了一个小高潮,许多中国人很自然地走进教堂,做做礼拜,听神父布道,在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宗教的正面影响,自然而然加入教会,成为教民。

外国传教士面对如此欣欣向荣的局面乐不可支,有些传教士甚至为得到一些过度照顾而不好意思。但对大量加入基督教的新教民,严肃认真的传教士却深感忧虑,以为这样无限度大规模吸纳,已经超过了教会的能力,教会根本没有那么多管理人员,假如这些新加入的教民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不能改变原来的恶习,那么教会可能会因为过快扩张而引发新的问题。

新问题确实发生了。一些并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中国教民更加肆无忌惮了,他们中甚至有些教养、素质稍低的人,开始翻旧账,开始寻找机会报复过去那些亏待过自己、羞辱过自己的非基督徒。这是一个不祥之兆。

快速发展的新教徒将给教会带来巨大麻烦。清醒的教会领袖,比如圣言会副主教福若瑟就看到了这一点。他在1898年6月17日写信告诉大主教安治泰说,如果教会对这些新加入的教民缺乏有效约束和管教,如果继续纵容这些不遵守规矩的教民,那么不仅损害教会的威望,而且可能会在中国老百姓中激起新的仇恨,造成一种难以控制的局面。

排外

教民急剧扩张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到了1898年春,原本趋于消停的教案又悄然出现,新教民的张狂、傲慢及反攻倒算令那些老实巴交的中国人开始愤怒。山东地方各级官府和教会两方面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苦无良策,只能被动等待。

据曹县知县董杰报告,曹县一带一些新加入基督教的教民确实频繁滥用特权,依仗着自己受保护的身份,敛取钱财并欺压乡邻,激起众怒。董杰提醒教会加强对这些新教民的管束,以为如果这些新教民得不到有效遏制,那么势必极度刺激中国民众,教民与中国一般民众很可能会全面冲突。

对于中国方面的警告,福若瑟给予高度重视,表示一定会对这些情况进行调查,个案处理,最大限度平息老百姓愤怒,决不会利用传教特权姑息这些教民。根据这个思路,教会向各地传教士通告,三令五申严禁教民惹是生非,发誓将以最大决心清理门户,驱逐那些心地不良、不守规矩的教民。中国各级官府、一般民众对教会的这些做法也表赞同。不愉快的民教冲突在相关各方谨慎处理下得到妥善解决,山东良好的政治局面并没有因为新教民大量涌现而破局。

然而到了1898年秋,由于中国政治大逆转,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流亡海外,谭嗣同等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政治逆转理所当然引发对外政策的小幅调整,务实主义因外交困境而让位于激进主义。甚至为了转移政治注意力,主持朝政的保守主义者有意识撩拨民族主义情绪,有意识默许反教会的排外言行。

北京的政治转向很快影响到了地方。1899年4月,对教会、传教士态度温和的山东巡抚张汝梅因受贿被举报被查处,强硬的毓贤接任。毓贤接任后从表面上看并没有改变既定政策,但由于个人原因,毓贤还是启用了一些先前因反对教会而被革职的官员。毓贤的态度是一个指标,现在又这样启用排外官员更是示范,山东各级官员由此像墙头草一样顺势倒向毓贤的强硬立场。迎合上司,是专制主义体制下一门不学就会的生存技能。

屋漏偏逢连阴雨。山东巡抚衙门换人的时候,外国资本也在这里遇到了一些问题。

在山东,德国在1895年之后就获得了近乎“独家开发”的特权。1897年胶州湾事件后,这个特权更加巩固。然而,由于美国人始终不认同对中国的分片开发模式,美国资本在中国南北各地都有布局,也一直寻找进入山东的机会。现在,机会终于露出一丝曙光了,中德之间出现一些可以利用的裂痕了。

根据中德先前达成的共识,德国在山东的开发享有许多特权,铁路沿线的矿产资源都属于德国独占。对于这些特权,中国的民族资本并不乐意,他们抢在中德协议正式生效前,抢在德国特权生效前,尽可能多地开采矿产,跑马圈地,静等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