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编译原理论文范文

编译原理论文精选(九篇)

编译原理论文

第1篇:编译原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目的论、公司简介,编译可取性

翻译不仅是纯粹的转换语言的过程,也是种复杂的文化转换,信息传达的过程。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文本翻译可根据目的论对文本进行编译,通过适当的改变或者删减等一系列手段完成翻译工作。此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谈论旅游公司简编译的可取性。

一、目的论与编译

(一)目的论

Skopos是希腊语,即“目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中国翻译词典,1997)。目的论有三个原则,他们是目的原则,忠诚原则,连贯原则。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最核心的原则,其中目的性可分为两种,第一个是原作者目的(即原文被创作的目的),第二个是译者目的(即原文被翻译的目的)。翻译目的论提倡在清楚理解原作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在此过程中遵守译文的连贯性原则和忠实与原文意义。

(二)编译

编译翻译方法的一种,是对原文进行编辑翻译的过程。编译者“集翻译与编辑于一身(《中国翻译词典1997:45)。编译可以被视作是交际翻译,也就是说不能完全忠实于原文的去直译,而是利用多种翻译方法,根据译入语读原则和读者的需要去解释,调整文本,与读者进行交际,表达和传达信息。

二、公司简介与翻译

公司简介作者目的是介绍旅游公司概况,主要特色,经营业务等,企图宣传劝导读者。公司简介英文译者的主要目的则是启迪读者,为了通过翻译来传达信息,与读者进行交际,诱导相关的客户进行生意合作。中文句子重意合,句子之间的连接主要靠词语。英文的组句特点即句子重形合,句子之间一些连接需要用从句来完成。英文读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接受文本,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读者。所以译者的目的是进行文化转换提供最准确最新消息,,产生一个地道的英译本。为适应译者目的、译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要求,译者需要采取特定的翻译方法来进行翻译。

三、目的论下编译的可取性

公司简介的英文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特点,对文本进行编译,采用一些常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信息过滤,重组语句,完成文化转换和信息传达。译文再度创造即编译过程中可采取常用的一些翻译技巧:针对词汇的翻译运用词义选择,词义转换等手段,可以省略或者删除并列与重复词。对于一些带有浓重中文特色的语句,可以做此行转换。如:

公司倡导“忠诚公司、快乐作业、享受成果、展望前景”的和谐工作风气。”Thecompanyadvocatesharmoniousworkingatmospherebybeingfaithfulwithgreatjoyandachievingitsresultswhilekeepinganeyeonthefutureprospects.忠诚公司、快乐作业、享受成果、展望前景的工作风气这句中,四个动词词组在英译文里用这样的名词性短语所表达,可实现句子之间的连接和紧凑。

针对比较复杂难懂的长句,可以采用顺译法与逆译法,分起总叙与总起分叙归纳法(综合法组合类,分句法,合句法综合法组合。例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旅行社,是中国中旅(集团)公司成员之一,为国家一级社,是新疆旅游行业屈指可数的骨干社,与全国各地的中国旅行社联成网络,形成了多功能配套服务的体系。本社以旅游接待为主,拥有一批热衷于旅游服务业,具有丰富经验的营销管理人员和训练有素的多种翻译导游队伍。(XinjiangChinaTravelAgencyinXinjiangUygurAutonomousRegionisamemberoftheChinaTravelServiceCompany.Beinganationalleveltravelagency,it’sthebackboneoftheXinjiangtourismindustry,whichhasformedanetworkofChinesetravelagenciesmanagerswithmassiveexperienceinmarketingandmultilingualtranslatorsaswellasthetourguides.)这个句子按照顺译法被逐句翻译后,为了实现长句之间的连接和信息表达,两个长句合成一个从句。

对于一些特殊的汉语组句形式,无法准确表达信息时就采用英语组句法,进行句子成分转化,由译文里动词与名词的搭配关系改变它们在原文里的语法关系,比如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之间的转换等。在翻译整个文本时则用了一些常用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法,意译法,省略法,添加法等。

比如:

新疆中国旅行社,有着完整的经营管理制度,并拥有一批多年从事国际旅游市场开发、精通外联、国内旅游、商务会展业务的业务人员和熟练掌握英语、日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朝鲜语、阿拉伯语、乌尔多语、俄语的翻译导游人员。XinjiangChinaTravelAgencyhasacompleteandnearlyperfectbusinessmanagementsystem.TheCompanyhasversatileemployeeswhoareengagedininternationaltourismmarketingforthelastmanyyears.Theyarecapableinforeignanddomestictravelandbusiness.Apartfromthis,thecompanyownsanumberofmultilingualtranslatorsaswellasthetourguideswhoarefluentinEnglish,Japanese,French,German,Italian,NorthKoreanArabic,UrduandRussian.这个句子按照直译法翻译,忠实于原句句型和特点。

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新疆中国旅行社愿在“宾客至上、信誉第一、优质服务、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广泛建立并加强与国内外同仁的交流与合作,共创新疆旅游业美好的未来!XinjiangTravelAgencyoffersitsqualityservices;itdevelopswithreputationonthebasisofcustomeratfirst,keepingreputation,qualityservice,andcommondevelopmentprincipletoestablishandstrengthenthecooperationwiththepartnersfromlocalandaboard,inordertocreatetheXinjiangTourismwithgreatfuture.这个句子里译者根据整个句子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和自己的理解,采取意译法,没有逐句翻译而是在忠实于原文作者意图的基础上,按照作者意图传达信息。

公司简介翻译可以通过目的论进行编译,这样既可以实现忠实于原文,也会满足译文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逻辑连贯等要求。译者如果没有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编译,译文就会出现出现局部的不合逻辑、信息不完整、也会使原文和译文出现较大的差距,就会造成原作意图的扭曲和变形,搞的作者的原创作品被翻得惨不忍睹,面目全非。可见,目的论为译者顺利实施其翻译策略,进行编译提供了可行性途径,此文在目的论指导下进行编译具有可取性。

四、结论

目的论对于翻译工作的指导非常大。对于一公司简介,这种民族文化特色比较重的文本,可以用目的论进行编译,既可以保留原文文化,尊重作者,也可以实现文化转换,给英文读者提供一个清楚易懂,信息完整的译本,实现译文传达一个准确新意的信息,劝诱各方人士前来旅游公司接受服务,完成信息传达的功能。(作者单位: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Christine Nord.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M].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 2001.

[3]New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Nord C.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2nd e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6]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增顶版)[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7]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8]吴青茹.从翻译理论角度看公司简介的翻译.湖北师范大学[J],2009(1)

第2篇:编译原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编译原理;课程内容;实验环节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8-0066-03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重要核心课程,通常开设在大学3年级。编译器是计算机3大系统软件之一,其构造原理和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绝大多数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不可能去构造或维护一个主流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器,但与编译原理相关的模型、理论和算法可以用在多种应用领域,将对研究开发产生有益的影响。学习该课程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编程和调试等涉及多门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编译原理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形式化方法不易理解,对学生编程实践有较高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环节,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课程特点

编译领域里的经典教材作者Alfred V.Aho认为编写编译器的原理和技术还可以用于编译器设计之外的众多领域,这些原理和技术通常会在一个计算机科学家的职业生涯中多次被用到。这句话给出了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定位——兼具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高要求。

编译器构造各阶段的工作均有其抽象理论基础,涉及多种数学模型,词法分析阶段涉及正则表达式与有穷状态自动机理论;语法分析阶段涉及上下文无关文法;语义分析阶段涉及属性文法、类型系统;而树形结构是表示程序语法结构以及源程序到中间代码翻译的重要模型。编译器中的算法研究同样重要,必须考虑算法的功能、通用性,其中语法分析阶段的算法最为典型,依次引入了一系列算法。而编译器开发的实践性强,需要学生实际动手实现一个规模较大的编译器,这本身是一个较复杂的软件工程项目,必须考虑子模块划分、模块之间信息传递、算法效率、编译器构造自动工具等多方面因素。

编译原理融合多门专业课程,包括来自于计算机科学不同领域的思想,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数据结构中树及图形算法;操作系统中存储分配方式、人工智能中的贪婪算法、启发式搜索技术;汇编指令系统等。编译原理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联系紧密,学好该门课程有利于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解,可以迅速掌握新的语言工具,在遇到新的程序语言时,学生不会因为没有学过某一门语言而无从人手,这对学生今后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有重要价值。编译原理课程蕴含着计算机学科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编译原理课程,不仅要学习如何构造编译器,还要学习解决复杂和开放性问题的一般方法,从中接受的思维训练将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逐渐体现其价值。

2 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突出重点,注重方法

厦门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编译原理课程历年采用经典编译教材“编译原理、技术与工具”,其中讲解的核心编译原理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以及运行时环境、优化和代码生成方法的基本技术,教材中对编译前端的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在一个学期60~64学时课堂讲授中,往往无法详尽地介绍所有内容,需要突出重点,对某些章节适当选择。

例如,运行时环境中有关源程序语言相关问题的讨论、非局部命名的访问、参数传递等高级程序语言设计可略讲,向学生列举这些技术在哪些相关课程、书籍或文献中找到参考,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其自学能力。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等编译器后端技术限于学时数,往往涉及甚少,匆匆带过。而这一部分内容对于编译器构造十分重要,关系到生成代码的质量,也是现代编译技术的研究重点。在教学中可介绍代码优化的主要来源、几种经典的优化方法,优化的主要数据结构和实现技术,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所了解,便于将来深入学习。

又如,语法分析方法是编译教学的重点,详细介绍自顶向下分析和自底向上分析,LR分析中有LR(0)、SLR、LR(1)、LALR不同方法,若拘泥于教材逐一讲授,学生较难接受,没有头绪。教师注重讲授方法,在讲解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技术及其背后的原理。在语法分析讲授中先介绍递归子程序法,可以用该方法编写某些语法的语法分析器,但这必须对于每个文法手工编写相应的编译程序,教师提出是否可以找到非递归的自动生成语法分析器的方法问题,由此引出LL(1)分析方法。进一步提出LL(1)分析方法适应的文法是有限定的,是否有更普遍适用的分析方法问题,由此引出自底向上的LR分析方法,从SLR、LR(1)到LALR方法,每一种分析方法的引入相互关联。这一方法能够保证语法分析这一要点有清晰的脉络贯穿,让学生能把握这一主线。

语法制导定义及翻译方案的设计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学习中反映困难最大的内容。因为它没有普适的一般方法,本质上是一种事件驱动的程序设计,这对于3、4年级的本科生较难掌握。如何把握课程难点的讲授,值得深入探讨。这一部分内容教师采用“归纳法”,在讲解过程中围绕语义描述和计算问题,结合具体实例寻求解决技术,阐述语法制导定义和翻译的作用,强调这些技术将运用于解决类型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的语义问题。可以将语义规则求值方法归纳为4点:

(1)由下向上计算S属性定义:用带属性值的语法分析栈实现;

(2)由上向下计算L属性定义:消除左递归后引入继承属性,扩充递归的语法分析器,可以实现预测翻译器;

(3)由下向上计算继承属性:用加标记非终结符的方法,使得嵌入产生式右部的语义动作全部出现在产生式末尾,从而能在归约之前执行语义动作;

(4)遍历分析树的翻译方法,上述3种翻译方法均和语法分析同时进行,但不是所有的SDD都能在语法分析同时完成,给出一般化的求值方法,先建立带语义动作的语法分析树,后遍历执行语义动作,要求属性依赖关系图无环。

这一讲解方法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问题,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

3 精心设计实践环节

编译原理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真正理解编译系统,单纯依靠课堂讲解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巩固和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对编译程序各功能部分间的接口有更好地理解,对算法的实现细节更明了。

在理想的情况下,完成一个完整的编译系统构造,从词法分析到目标代码生成,直至汇编程序的执行,这有助于真正理解整个编译过程,以及系统的运行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限于课时安排,实验课和课堂讲授同步进行,通常只能完成到中间代码生成阶段。编译程序构造是复杂的程序开发,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把所有细节讲清楚,学生往往难以人手,在有限的时间内,实验的效果不好。为了达到好的实验效果,促进学生对编译原理的理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验环节教学实践:

(1)注重自动工具的使用。利用kex/Yacc编译器自动生成工具,先实现简单的程序(如算术表达式的转换/求值、HTML文件转化成纯文本文件、C源程序格式化转化),所需知识限于正则表达式和自动生成工具本身的使用方法,对语义分析知识要求较少,可以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网上相关教程,学生易于入手。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编译原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并获得编译器自动生成工具的使用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分阶段进行实验。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大纲的要求,可以设置4个阶段的实验内容,词法分析器的设计实现、由上向下递归下降分析器的设计实现、利用工具生成的自底向上语法分析器、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器的设计实现。每个阶段需要利用之前得到的实验成果,逐步完成编译器系统的构造,通过明确的阶段划分,接口的定义,提高编译原理实验的完成质量。

(3)提供编译器源代码。编译器构造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相当复杂度的系统,对于本科学生独立动手编写小型语言的编译器是有难度的。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结合一个小型语言编译器构造的完整实例,提供编译器构造的源代码,要求学生对源代码进行分析、扩充和改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编译原理的构造技术。例如Alfred Aho著的“编译原理(第2版)”和“编译原理(本科教学版)”附录均给出了一个用Java语言实现的完整的编译器前端,包括:源语言的文法描述、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符号表和类型、表达式的中间代码、布尔表达式的跳转代码、控制流语句的中间代码,实现源程序到等价中间代码的转换。Kenneth C,Louden编著的“编译原理与实践”以Tiny语言编译程序作为范例,结合各章内容讲解Tiny语言编译程序中的相关部分的实现方法。

4 对课程发展的思考

为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重视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编译原理课程中强调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和编程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针对特定语言(如C语言的子集),从文法出发,设计一个编译器构造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满足要求的编译器,将其看作软件开发的综合训练的重要一环。

编译原理课程的实践是在理论基础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后进行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教师在掌握系统总体构成和基本原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实验的基本要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系统设计,包括选择自动化生成方法。为实现相应效果,要求学生在每个实验之前应完成设计、描述解决方法并给出算法、编写出源程序、给出测试实例,实验完成后要求提交。学生对编译课程内容积极投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在有限时间内独立完成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的实验,较优秀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中间代码生成的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编译原理的教学和实验对后端工作不够深入,尤其是实验,往往到中间代码生成阶段已经接近学期末,目标代码(汇编代码)生成、寄存器分配、优化等没有充分时间进行,对综合运用C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等知识锻炼不够。

5 结语

正所谓“教学相长”,提高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质量,需要教学双方的共同努力,互相促进。对学生而言,要提高自身学习积极性,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教师而言,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Aho A,Sethi R'Ullman J D.编译原理[M],赵建华,译,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张昱,陈意云,郑启龙,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育,2005(7):61-62

第3篇:编译原理论文范文

编辑对一部作品产生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分析这种影响可以更好地认识编辑的角色,指导具体的编辑工作,促使编辑向社会推出更好的文化产品。现以小说《幸存者回忆录》(〔英〕多丽丝•莱辛著,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10月出版)为例,分析编辑行为对该作品产生的影响。选取中译本的第一部分文字,对照英文原文,根据一线工作笔记,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看看编辑行为到底会对最终的文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照分析之后,一共总结出以下6种编辑行为。第一,删除原意。例如中文译本第一自然段的一句话,“我们至今还反反复复说起共同经历的那些事件的细节,不管是自己说还是听别人说”。译者原稿是“我们至今还反反复复互相说起我们共同经历的事件的细节,不管是自己重复说还是听别人说”。编辑从译文语言干净顺畅的角度考虑,删除了“互相”(eachother)和“重复”(repetition),改变了原文应有之意,以一种主观性改变了译本。第二,增补语词,改动句子结构。“但我们去过的是同一片大海。在那段漫长的、紧张不安的时期终结之前,每个人、每个地方的情况都相同,城市里更小的单元——几条街道、一片楼群、一座旅馆,与各个城市、各个国家和整个大陆……都没有什么不同”。这仍是中译本第一自然段的一句话,涉及两个问题。首先编辑在“街道”前加上了“几条”,欲意和后面“楼群、旅馆”对应,考虑的仍是译文语言的效果,其实原文为streets,而且中文“街道”一词是可以表示出复数之意的。其次是这个句子的结构。该句原文是一个长复句,连续使用了三个表示“相同”意思的短语或单词:wasthesame,wasthesame和as,但编辑将第一个逗号改成了句号,变成了两句话,改变了这个句子的结构,削弱了原文的语言力量。第三,修饰语言。比如中译本第二段开头,“正因为我们有这个倾向,也许我就可以使用天马行空的比喻了”。英文原文是:“ButitisbecauseofthispropensityofoursthatperhapsImaybepermittedthefancymetaphors.”其中“天马行空的比喻”译者的原译文是“凭空想象的比喻”,编辑稍加润色。第四,去除冗余。比如中译本第二段中“就好像鲸呀海豚呀自己想好了要以绯红和翠绿显身”,编辑去除了原译文“翠绿”之后的“的颜色”,使表达更为简洁。第五,疏通语义不通之处。比如中译本第三段开头,原译文是这样的:“对于此时我们都知道的一件事谁都没有提出异议,但我们每个人私下里想的却是内心固执保留下的别样的证据,我们想的却是我们通过非官方的、有伤体面的方式捕捉到的情况。”这里出现了理解上的障碍,编辑改为:“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一件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真实的,但我们每个人都私下里认为那是深藏于自己心智中的独特性的证据,都觉得那是以非官方方式进行的。”(英文原文是:“oneofthethingswenowknowwastrueforeverybody,butwhicheachofusprivatelythoughtwasevidenceofastubbornlypreservedoriginalityofmind,wasthatweapprehendedwhatwasgoingoninwaysthatwerenotofficial.”)对于译文理解困难之处,编辑做了较大改动,疏通了文意。第六,替换语词,提高准确度。比如,中译本第13页中有“尽管那蛋壳易碎,一不小心就会在你的两指间破裂”。原译文将蛋壳译作石灰壳,英文原文是fragilelime。lime确实是石灰之意,但通过上下文知道这里其实是指蛋壳,因为蛋壳的成分大部分是碳酸钙,这里是用石灰指代蛋壳。以上罗列了几种编辑行为,加以举例分析。我们发现除了第五、六两例,原译文存在阅读障碍,确实需要改动,其他几处并没有接受障碍。而编辑站在维护中文的立场,为提高文字的流畅度改动译文,而这种改动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受到编辑的知识结构、语言习惯和能力、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编辑是一个能动的主体,但在面对手中的文本时,身处一个复杂的文化场域,这个场域由作者、原作、译者、译文、编辑和最终问世的翻译作品共同构成。所以,编辑应该有一个身份意识,明确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把握编辑尺度。

一部文学翻译作品最终完成并到达读者手中需要经历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涉及多个角色和文本,作者、译者、编辑、读者,原文本、译文本、编辑定本、读者文本。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交织的动态文化系统。编辑作为其中一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只有身份明确了,才能更好地行使编辑的权力,做好编辑工作。编辑首先是一个服务者。作者、译者、读者都是编辑的服务对象,但编辑应对文本负责。因此,编辑保持客观性非常重要,要在作者、译者和读者间保持中立。不同的身份会对编辑提出不同的要求,服务者要求编辑尽量去除个人的主观性,放低姿态,其任务是要将出发语文化中的原作经由译者翻译之后,最终传达给目的语文化中的读者。编辑在这一过程中只是传达者,要尽量消除自己的痕迹,以尊重原作和译作为前提,对文本负责,为作者、译者和读者服务。其次,编辑又是一个共谋者,和作者、译者、读者均会产生共谋关系,但却不一定发生在同时。共谋者的身份比较复杂,基于最终要对文本负责,编辑时而与作者共谋,时而与译者共谋,时而又要与读者共谋。编辑核对原文,发现译者有误加以改正就是与作者共谋,但这种共谋又是带有编辑自身主观性的,编辑此时转化为译者,代替译者传达原文。而认同译者的文本就是与译者共谋,这里再举一个《幸存者回忆录》中的编辑实例。中译本第9页中有一句话:“当然你能‘知道’某些东西,却不能‘认识’别人的生活。”原文是这样的:“Andofcourseonecan‘know’something,andnot‘know’it”。这里it有特殊的意思,作者有专门的解释,是指危机和公众忧虑的信号,与个体生活相对。在这里译者将其翻译成了“别人的生活”,编辑并没有改动,而是与译者产生了共谋,抹杀掉了这里it的特殊所指。最后,编辑又是批判者,始终保持批判的眼光审视文本,以客观真理为标准,寻找一切可疑之处。因为是翻译文学作品,核对原文在这里变得非常重要,这对编辑的外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由于目前图书市场的压力,编辑流程相比过去大大加快,如今编辑在紧迫而繁重的工作状态下很难达到完全核对原文的要求。这就要求编辑具备一种敏感力,时刻保持批判的眼光,能够在中译文中有效发现问题。当然,这不可能完全避免遗漏。编辑的批判眼光要求一定的客观公正性。进入互联网时代,文献资料查阅的便利化有助于这种客观性的保持,但因为编辑自身难以避免的主观性,文本必然又会沾染编辑的文化色彩。

在翻译文学作品中谈编辑身份,就不能不谈翻译理论,秉持什么样的翻译理论决定了编辑如何把握自己的身份,怎样掌握编辑尺度。

1.“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翻译的基础是思维,翻译就是要理解出发语的思维方式,将其转化为目的语的思维方式。而文学翻译又不同于一般文体的翻译,有着自身更高层次的要求——审美要求。文学翻译者的任务就是要感受原作的美,然后表现原作的美。要感受原作的美学特征,译者必须对出发语的美学特征有充分的了解,比如语音、词汇、语法的美学特点,同时又要了解出发语与目的语不同语言符号系统间的差异和共性。两种语言的美学共性正是传达原作美的基础,而差异性则构成了传达障碍,但这恰恰为译者和编辑人员提供了施展的空间。译者的审美感受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原作的美学传达,而审美感受力受到译者的个人兴趣、知识结构、经验、世界观、艺术修养和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立场的选择决定了译者的翻译心态和方法,这就涉及了翻译界提出的所谓“归化”和“异化”问题。译者如果站在出发语文化的立场上,就会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典型的例子是鲁迅。他坚持“硬译”立场,认为翻译要保持异国情调,对原文“不主张削鼻剜眼”“在有些地方宁可译得不顺口”。在谈及《死魂灵》的翻译时他说:“在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与“异化”相对的就是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尽量将译文植入译者的本土文化,使译文流畅自然,体现出目的语的语言美感。比如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作品,林少华强调中文的文字美感,“文学翻译不存在直译,我很欣赏钱钟书先生的‘化境’之说。翻译不是一字一句的对换,而是意境与总体的对应,要大而化之,译文读来不要像翻译体。这种翻译在审美境界和作品意蕴上是更大的忠实”。对于大多数的翻译者来说,其翻译立场基本都是在“异化”与“归化”这两个极端间游移,就像1995年桑塔格在她的《论被翻译》一文中所说:“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才是大多数翻译者的用功之处。”每一次翻译实践都是这两种翻译立场平衡的结果,每一个翻译者,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翻译者也都会有自己选择的立场。

2.编辑尺度的把握作为编辑,其实与翻译一样,在编辑实践中也无法从这两种文化立场中脱身,必然会在两者间作出选择,或者选择一个能够达到平衡的点,站在沟通两种文化的立场上,避免极端的“异化”或“归化”。他们在两极之间摆动,尽力沟通两种文化,以达成某种和解。翻译文学的编辑,必然要受到翻译理论的影响。选择“异化”立场的,就会尽可能地保存原文的样貌,让译文更多地跟随原文;而选择“归化”立场的,则会更多地从译文语言文化的特点出发,尽量顺从目的语,让译文更容易化入目的语的语言环境。厘清这一点,有助于编辑在实际的工作中把握好自己的编辑尺度。虽然完美的编辑和完美的翻译一样,是一种理想状态,很难在实践中达到,但如果有着清楚的理论指导,就会帮助编辑在芜杂繁复的编辑活动中渐渐趋向那个完美的点。

四、结语

第4篇:编译原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编译原理;编译过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4.265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它对促进学生理解编译过程及技术,增强学生的程序设计及实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同时也是一门难学的课程,其主要体现在先导课程多、理论性强、对实践阶段要求高等方面。因此如何教好这门课程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同时,编译原理课程在普通高校本科生、重点高校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中均有开设,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应该有所区别。本文针对普通高校本科生,就如何开展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展开讨论。

1 教学目的的确定

教学目的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编译原理作为一门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均有开设。但针对学生的层次不同,应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针对普通高校本科生,未来的发展多定位在技术人员。因此,培养方向应以“工程性”和“应用性”为主[1]。由此,针对普通高校本科生,可设定为以学习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手段,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目标来进行教学。下文中的学生,如不特别说明,均指普通高校本科生。

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习:编译原理课程中涉及到一些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原理和和技术,如正规式和正规文法以及状态自动机的等价性,LR分析法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用状态自动机(DFA或NFA)来进行单词的识别、用三地址代码进行中间代码的表示、基本结构的中间代码生成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对程序设计有深入的掌握和理解。同时,编译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如何将源语言转换成目标语言,除了掌握其技术理论外,还需能够将源程序(如具体的C语言程序),转换成目标代码(如汇编代码)的形式。因此,理论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源语言、目标语言以及目标机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非常紧密。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编译原理课程的学习中,给出了多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在语法分析问题上,首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合规的句子。然后用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两种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解决。类似地,在中间代码生成部分,给出递归求解中间代码的方法。这些常用和基本的问题解决方案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帮助。

2 教学内容的选择

现阶段,国内外编译原理的教材内容不断更新,像并行编译、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等内容都成为编译原理课程的一部分编写进了教材[3]。由于课时的有限性,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通过对编译技术的学习,提高学生编程能力为根本。具体来讲,即通过对给定问题进行分析,能够采用合适的结构来存储数据、运用合适的模型来描述问题,然后提高运用语言编写代码的能力,快速发现并纠正程序中错误的能力,及编写高质量程序代码的能力。

在程序编写部分,除了对程序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外,主要就是对编译技术的掌握。其重点内容应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生成,中间代码优化及目标代码生成这几个主要的环节。其它内容,在不影响课程进展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略讲或直接省略。如在自下而上语法分析中,像算符优先分析可以不讲或略讲。在LR分析法中,具体内容涉及到LR分析器及LR(0)、SLR、规范LR及 LALR分析表的构造方法。此处是语法分析中的难点,如果逐一讲解必然占用大量课时。故可在LR分析器的基础上,以LR(0)为例来对自下而上语法分析进行讲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如项目集中含有冲突项目(如同时含有移进和归约项目),应该如何处理。这些供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探讨。

类似地,对属性文件及语法制导翻译,并行编译的内容,以及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的知识点,采用点到为止的方式,仅提出相应的问题,不做细致分析讲解。

同时,由于编译原理的先导课程较多,如以C语言为源语言,汇编语言为机器代码为例进行课程分析,对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及内容应适当加以回顾,使学生能将精力集中放到编译技术的理解上,不因先导课程中知识点的不理解而影响对当前知识的掌握。

3 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编译原理课程是理论性强的课程,也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其中的原理和技术,从而来提高编程能力呢?实例引用和与实践结合就是课程讲授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1)实例引用贯穿始终。如在编译过程概述中,提到编译过程的各个阶段,词法、语法及语义分析等概念,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此时可举实例进行讲解,比如以赋值语句:area=pi*r^2为例,讲解如何将本条语句由源程序通过词法、语法等步骤,逐步转换成目标代码并加以执行的。从而使学生对整个编译过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同样,在中间代码生成阶段,举例说明是如何将三种基本结构的语句,如顺序结构语句(如赋值语句)、控制结构语句(如if…then, if…then…else语句)、循环结构语句(while和for语句)等,分别用具体的源语言程序来说明,讲解是如何利用语义分析技术将其翻译成中间代码(如三元式)的。

(2)与实践相结合。上面提到以实例来对相关的技术加深理解。而在实践应用方面,只有将理论与技术真正应用于实践,编译技术的学习才有意义。如在上机实习方面,可通过C语言构造一个小的编译系统。可以分别利用flex和bison等工具构造词法、语法、语义分析器,并在此基础上构造一个小的编译系统。使得词法分析可识别关键字、标识符以及各种符号,语法分析可进行语法的判断,语义分析器可进行一些数学运算,而构造的编译系统可以将C语言的一个子集翻译成汇编语言的形式。

4 小结

针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生,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三个方面对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分析讨论。希望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讨论,可以使学生能够对编译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使其编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编译原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编译程序;编译技术;编译原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4-0061-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化,几乎所有专业的研究与应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化浪潮对高等教育也带来非常直接的变化,各专业课程设置无不将计算机知识教育作为其课程设置的组成部分。几乎所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要求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而一些和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专业,如电子信息、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设置上与计算机专业更是大量重叠,计算机知识教育在各专业中的渗透程度日渐加剧。

1 计算机专业面临的新挑战

在计算机知识正在成为各专业基本教育内容的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受到很大的挑战,以往在软硬件知识和应用能力上的独特优势似乎在逐渐弱化,与具有特定专业背景的学生相比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由此也引发计算机专业到底学什么、专什么的现实思考,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专业优势体现在哪里?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技术性、工程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并有其基础理论支撑的科学体系。计算机也是一种使用工具,但那种把工具使用等同于计算机专业的狭隘认识,其思维实际上和十多年前认为“会用计算机打字就是会用计算机”如出一辙。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优势应该在于:通过系统的专业原理性知识的学习与训练,熟练掌握基本的应用技能,并能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为此专业基础课程的熏陶必不可少。而编译原理就是一门介绍这种原理性知识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

2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专业的理论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的原理性学习课程中,编译原理主要承担了语言实现原理、方法和技术的介绍。人们借助计算机减轻自己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完成一些人类无法进行的危险、高难度工作。然而所有这些工作都必须借助程序设计语言书写的程序来指挥计算机。非机器语言程序功能的实现必须由翻译程序来完成。正是有了编译程序、解释程序、汇编程序等翻译程序,人们才可以使用自己习惯的语言将需要计算机做的事情描述成程序,并通过这些翻译程序的工作让计算机理解并执行。可以说,没有翻译程序,计算机不可能象今天这样得到如此广泛的普及,网络也不会有今天这样大的吸引力,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将会是另一个样子。

包括编译程序在内的翻译程序承担了实现语言的功能,它所涉及的知识包括形式语言、自动机理论等语言定义、翻译与实现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计算机理论的精髓,可以让学生从实现的角度重新审视软件的开发,有助于学生对软件的真正认识,对于今后从事应用软件、语言开发平台、编译系统甚至操作系统开发等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编译原理是许多课程的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语言基本单位的定义和作用的理解。例如,编译程序使用的一些数据结构和算法是“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相关知识的典型应用;编译程序对目标代码的存储组织与分配功能的实现原理又与“操作系统”的相关内容相互渗透;编译程序对中间代码的优化功能的实现则是数学、逻辑学、结构程序设计和优化理论的综合应用和专门化。因此,编译的原理性研究、学习和实践,可以多角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编程调试及综合应用能力,有助于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另外,编译课程中介绍的知识也是后续许多课程的基础。所以,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

尽管经过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大量努力,大量的工具软件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至于人们只需要通过若干次点击鼠标左键就可以方便地完成很多工作,但这并不是说所有问题都已经解决,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工作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去完成。如果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也只会“点击左键”,很难想象他们会开发出更好的工具,或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专业理论基础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洞察力。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是非常快的,系统的理论基础可以让学生在将来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可以让他们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朝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编译原理”课程应该是计算机专业必须的重要基础课。

3 编译技术的应用及需求

编译原理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它所介绍的知识是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也在于编译程序所使用的一些原理、方法和技术在非编译系统的实际应用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例如我们常用的文本编辑工具的实现,涉及到的字词、语法正确性等内容就是编译里介绍的词法分析、语法分析技术的具体应用;又如现在大家上网必不可少的搜索引擎,在处理用户输入的查询要求、对文档资源的特征分析、提取与描述等工作中都用到编译的相关知识:一些特定的应用也可以用到编译中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比如用正规表达式描述网络上某种信息的特征等。

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大量开发,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需求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搭建适合的交叉编译环境的工作日益重要,急需掌握编译器构造相关原理、方法和技术的从业人员。这不仅说明了编译知识的生命力,同时也给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编译课程设置带来了新的要求。

现实告诉我们,目前的问题不是计算机专业要不要开设编译原理课程,而是该如何改进编译原理的内容与教学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4 国内外编译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

我们查阅了国外一些著名的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研究了其中与编译相关的课程安排,发现他们对与编译相关知识的介绍是非常重视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与编译相关的课程就有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Programs,Computer Language Engineering(包括基本概念、编译器的功能和结构、基本程序优化技术、理论和实践的交互作用以及使用工具编制软件),Mulfithreaded Parallelism:Languages and Compiler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学院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中,涉及编译的课程有Implarnentation ofProgramming Languages,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Compilers,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等:英国剑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与编译相关的有Compilerconstruction和Advanced compiler design等。

可以看到,这些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有的设置了专门的编译课程,有的虽然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但在不同的课程中都安排了专门的内容和相关的知识,不管课程设置的方式如何,编译在其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分量。这足以说明国外在培养计算机专业的人材时,是非常看中其对编译相关知识的掌握的。

在国内,多年来编译原理一直是各校特别是教育部所属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曾经也是计算机专业硕士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现在某些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入学面试和博士入学考试还必考编译原理。编译原理课程在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材培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系统软、硬件,更需要编译原理课程继续发挥作用。

5 关于我国计算机专业编译原理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般认为,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最难的课程之一,它是数据结构、语言、算法和软件设计等知识的综合体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确实会有一定难度,但这正是教师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如果让学生认识到了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并辅之以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不难的。

为此,我们思考了新形势下编译原理课程所涉及内容的教学及课程设置的改革问题,如果必须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模式,我们建议在编译原理课程的设置上,可以考虑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1)课程分解式将编译原理课程根据内容分成两门课:一门为必修,可命名为“编译技术”,主要介绍一些为满足基本应用而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方法、技术,以达到语言实现理论基础介绍的目的;另一门为选修,可命名为“编译理论”,主要介绍偏重原理性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方便有进一步深造需要的学生学习。

(2)内容分解式

可以不单独设置一门编译课程,可将课程的内容根据其深浅,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相关性等分解到不同的课程中去,使学生在不同课程的学习中逐步掌握相关知识。

第6篇:编译原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编译原理;专业规范;互联网+;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02-02

“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是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学生线上自主观看微课视频、MOOCS视频、学习课件,完成作业、参加测试、课后补习,线下借助翻转课堂等方式更多的进行师生互动、答疑解惑。学习行为向个性化、碎片化、快餐式转变。改变了同步递进的大班教学中很多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因赶不上老师进度,而逐步产生厌学思想,甚至于放弃学习的状况。代表了软件技术最高层次的编译原理可以应用到软件开发的各个方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中教育部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指委将“编译原理”设置为16门核心课程中之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典范的“编译原理”课程比较难,对其进行混合式教学,将传统教学和互联网相结合,突破时间、空间和距离的限制,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编译原理课程的特点

计算科学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内容覆盖了对计算问题的一般研究,学科分类的七个分支学科之一的软件基础是一个较大的学科门类,编译程序原理及编译系统实现技术是软件基础学科方向之一。[1]“编译原理”是计算机学科专业本科生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涉及高级语言处理和翻译的思想、原理、方法和技术。这些内容不仅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作为一种语言处理方法和翻译技术领域的集大成者,对包括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翻译,数字系统逻辑设计中的开关电路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示与自动推理,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中目标图像的识别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2]

“编译原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而且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特点。编译器构造的每一个阶段都有非常严密的理论支持,如:有穷自动机、下推自动机、正则表达式、上下文无关文法、属性文法、语义分析和计算规则等等。而将以上理论付诸实践,设计实现一款比较实用的编译器却需要极强的实践能力,如:主语言的设计和表示、编译器的框架设计、模块设计、数据结构的设计、编译器的运行环境及构造工具等等。

二、混合式教学改革特点和优势

学习,光靠课堂上老师“喂养式”的教学远远不够。科学研究表明,带有主动意识的探求性学习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潜能和获取知识的效果。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国际教育界对以美国为代表的“E-learning”实践进行深入思考之后,提出的混合式教学概念,在2003年12月9日南京召开了“第七届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北师大何克抗教授首次介绍了BL(blended teaching混合式教学)理念,为高校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强调把传统教学与在线E-learning结合。

“混合式教学”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课前的“线上”预习,然后由老师引导,在“线下”开展课堂的学习讨论、答疑解惑,从而使课堂教育有启发性、开拓性,并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下老师更多的责任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知识的构建,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特点达到一个合理的学时分配。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交互式学习,反馈及时;是一种个性化学习;一种游戏化学习;减少了教师大量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可以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安排进度,这对理解进度较慢的学生,有一个可以通过网络弥补和吸收消化知识的“时间差”。还可以弥补师生间因角色地位、“独生子女”个性心理等差异造成的师生、生生交流沟通少。

三、课程改革目标和实施方案

编译原理课程改革设定以下改革目标:第一,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不能因为知识点难就避开不讲,必须考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第二,抓住本课程的主要问题,结合课程特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第三,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果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投入到实际应用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编译器构造这一关键技术,另一方面也能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反过来对理论学习起到助推作用;第四,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辅助课程的教学,如:网络、微课等;第五,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寻求多样化,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六,设计实现小型的编译器,使学生初步具备研究、设计、编制和调试编译系统的能力,为学生具备构造与调试大型程序的能力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必要的基础。

为了达到改革目的设定了如下实施方案:第一,使用制作微课和MOOCS视频的各类软件如PPT美化大师、屏幕录像专家、Camtasia喀秋莎音视频后期制作、HWPDFOCR80-汉字识别系统、WaveStudio音频截取工具、语音自动生成器录制了微课视频,利用录像机和录音教室录制了MOOCS视频;第二,使用编制在线系统的开发工具HTML5等开发在线测试、作业、在线评分和在线讨论的系统;第三,“编译原理”实验内容是设计实现一个简单的程序设计的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中间代码生成器和代码优化的完整的编译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编译原理理论,培养程序尤其是大型程序的设计与调试能力。实验具体内容和要求见文献[3]。

四、对课程实践的思考

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信息技术,借助在线,实现课堂翻转,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可以提高备课效率、授课效率及学课效率。借助混合式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接受课堂知识,还能在课后利用网络和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因此,混合式教学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混合式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编译原理课程在线教学方式和线下教学方式的教学方式的结合,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一次性广播式、缺少有效互动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被动式、没有重学机会的现状。

五、结语

提高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需从课程的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思考、研究、实践和总结,并根据每一学年学生实际水平的不同进行调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展开,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致琢.计算科学导论[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张素琴,吕映芝,蒋维杜.编译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刘坤起,李慧琪,孙长圣,等.“编译程序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之思考[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12):64-67.

An Analysis of Hybrid Teaching Reformson Compilers Principle Based on Professional Norms

ZHANG Jing-min,LI Xia,WANG Shen-we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Hebei GEO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31,China)

第7篇:编译原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工程化改造;编译原理;理论;实践

1 面向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改造编译原理的重要性

本世纪初期,我国国家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发文批准了我国首批示范软件学院成立,达35所院校,其目的就是为了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而培养具有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的软件工程人才,提高我国这方面的国际竞争力。首批软件学院自成立以来,有力的推动了我国软件工程行业的发展,并促进相关的学科建设不断成熟,基本上实现了我国软件工程专业与国际接轨,使得我国的软件工程教育实现的大的飞跃。

但不可忽视的是,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我国新兴的科学技术方面的专业发展非常迅速,且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科交叉性非常强,加上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新技术、新概念不断你的涌现出来,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需要我国面向软件工程专业要技术的调整方法和策略,从而面对快速的变化于激烈的竞争。我国的首批示范软件学院很大一部分都是根植于计算机学院的,其教育内容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面向软件工程专业的工程化改造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下面就面向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改造编译原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并做一个基本的阐述。

2 面向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改造编译原理理论

2.1 编译原理知识的先期注入

众所周知,“编译原理”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本学科,其理论性非常强,在软件工程专业中的课程通常是由几个功能模块箱组合而成的,要想对编译原理知识做出充分的了解必须要熟悉的掌握理论。考虑到编译原理知识的特殊性,在软件工程专业中可以安排“CO释程序的面向对象设计与实现”这一项目作为前导实践环节。从而在编译原理理论知识注入前对程序设计语言的解释和执行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比如在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改造编译原理的课程当中,让学生自主的了解相关知识,通过先期注入编译原理的知识,能够有效的锻炼工程化改造编译原理中的实践能力。

2.2 工程化理论教学

就变异原理本身而言就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编译程序更为庞大和繁杂,从而如何解释和介绍编译原理自身也成为了一个困难的问题。但是如果从工程化的角度来解释编译程序的实现过程和相关原理,进而对整个源程序到目标程序的转换过程做出详细解释可以作为一个新的途径。比如《编译程序的实现原理》可以通过以下的编写形式来实现:首先给出编译器的输入――C语言的程序,其次再给出编译器的输入――目标语言,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往往需要很多功能模块进行工作,例如词法分析功能模块、语法分析功能模块等。最后在根据每个功能模块所给出的本模块输入输出。例如词法分析模块分析得出为是一个C语言程序,其相关模块的输入形式应为TOKEN链表,这样的转换工作则需要由理论与实现两个部分紧密结合而成。一定程度上来讲,面向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改造编译原理体现了工程化,因为这一过程的本身就是对一个完整的源程序转换为目标程序,并以教育载体完整的届世界了编译程序的原理和试下,明显的反映出了编译原理的工程化。

3 面向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改造编译原理的实践

3.1 词法分析程序

词法分析是编译程序的第一个处理阶段,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构造词法分析程序。其一是根据对语言中各类单词的某种描述或定义(如BNF),用手工的方式(例如可用C语言)构造词法分析程序。一般地,可以根据文法或状态转换图构造相应的状态矩阵,该状态矩阵连同控制程序一起便组成了编译器的词法分析程序;也可以根据文法或状态转换图直接编写词法分析程序。构造词法分析程序的另外一种途径是所谓的词法分析程序的自动生成,即首先用正规式对语言中的各类单词符号进行词型描述,并分别指出在识别单词时,词法分析程序所应进行的语义处理工作,然后由一个所谓词法分析程序的构造程序对上述信息进行加工。

3.2 语义分析程序

语法制导翻译模式是在语法分析的基础上,增加语义操作来实现的。对于给定文法中的每一产生式,编写相应的语义子程序。在语法分析过程中,每当用一个产生式进行推导或归约时,语法分析程序除执行相应的语法分析动作之外,还要调用相应的语义子程序,以便完成生成中间代码、查填有关表格、检查并报告源程序中的语义错误等工作。每个语义子程序需指明相应产生式中各个符号的具体含义,并规定使用该产生式进行分析时所应采取的语义动作。这样,语法制导翻译程序在对源程序从左到右进行的一遍扫描中,既完成语法分析任务,又完成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纬.《提高软件工程能力的科学途径[J].质量与可靠性》[J].1996,05.

第8篇:编译原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译外 翻译教学 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翻译课程的教学中,中译外的教学是一个弱项,所占的比重和课时远不及英译汉,甚至是作为英译汉的补充课来讲授,这导致了中译外的翻译理论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远不及外译中。

1中译外翻译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由于很多外语工作者对于整体翻译课程的认识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对翻译教学法与翻译教学的区别、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在教学中的比重大小、翻译教学重点是传授技巧还是艺术培养等问题的探讨仍未有统一的认识,使得中译外翻译教学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在教学课程的设置方面,中译外的课程多处于大学四年级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学生往往疲于寻找工作和忙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难以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教学效果不理想。

(2)教材。现在高校外语专业使用的统编翻译教材,大都是在上个世纪编写或修订的,与此极不相称的是,这期间,翻译研究在西方如火如荼,成绩斐然。因此,在担任翻译课的教师中,要求重新编写一套统编教材的呼声越来越高。

(3)教学内容。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译外翻译教学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已为翻译界所公认。

(4)教学方法及测试评估。

2应对新时期中译外翻译教学的对策

面对挑战,我们亟需在以下各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宣传和翻译事业繁荣发展的新要求。

2.1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的

新时期高校外语教学改革首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我们应结合目前英语专业的八级考试和公共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增设的翻译试题,逐步把翻译教学纳入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将翻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技巧,特别是中译外翻译教学系统地加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英汉语言特性和文化对比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不同语言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避免出现为考试而学习的急功近利的现象。

2.2转变专业设置,区分专业翻译和外语翻译教学法

鉴于翻译课在外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我国加强中译外翻译教学的迫切性,中译外翻译教学有必要加大课时量,加强中译外理论研究。在中外互译理论共性探讨的基础上,重视中译外理论的个性研究,进行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统一编订和撰写。同时,由于传统的翻译教学往往脱胎于外语教学,并把翻译教学当成提高外语教学的一种训练方式,因此区分对待专业的外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翻译法有相当的必要,以改进翻译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王立第在《翻译培训的创新》一文中指出,专业翻译培训与外语教学的目的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以及解决问题的手段和衡量标准不同。

2.3调整内容设置,培养复合型人才

翻译教学任务本应是双向的,而在以往的翻译教学中,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讲授大都以外译中为主。随着对外宣传的增加,训练有素的中译外人才将异常短缺,因此,今后外语专业应在翻译教学中加大中译外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针对专业翻译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在教学中努力拉近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距离,在保持原有的文学、语言类专业基础上,逐步增加和拓宽专业方向,注重各种复合型专业的中译外教学,使翻译教学有更广阔的领域,并调整理论和实践的比重。

2.4理论、技巧同时并重

翻译教学不仅应当重视翻译技巧的讲授,更应当重视翻译的理论研究与传授。一般来说,掌握一定翻译理论的译者在从事翻译实践时,往往要比对理论一窍不通者目的性明确、方法灵活。柯平认为“翻译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便是帮助学生对于翻译的原则形成健全的意识,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这种健全的翻译原则意识显然只能以某种健全的理论作为基础,因此任何一种严谨的翻译教学都应该以中肯而切要的理论作为指导。”

2.5迎接信息社会对翻译教学的挑战

21 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爆炸和电脑网络给翻译教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信息社会给翻译教学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忠于原作者”的传统信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第二个问题是翻译对象多样化。传统的翻译对象主要是语言文字,而在信息社会,更多的非语言文字因素进入交际,传统的文字材料如书刊报纸等正被越来越多的非印刷品所取代。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人机共存、语文与符码并行的翻译形态必将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第三个问题是翻译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翻译以全译为主。在信息社会,大量的信息不需要全文翻译,而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压缩和摘编,即编译、摘译或译述等。在迄今为止的翻译教学中,我们很少关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而摘译、编译或译述的难度要大于全文翻译。它要求译者要在全面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原作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用准确简练的语言重述原作的内容。因此,翻译教学应适当增加这一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分析、复述和简练的能力。

第9篇:编译原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目的论 商务英语 翻译 误译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一、商务英语概述

商务英语是商务和英语的结合,是商务场景下所应用到的英语,具备实用性、专业性和明确性等特点,被众多的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人员所认同和接受,它已经成为英语语言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然是来自于普通英语的,具备普通英语的语言学特点,但是,也有机结合了商务知识和普通英语,在专业词汇、句式结构和行文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它自身的文体特点。

二、目的论概述

目的论认为,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翻译的方法,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认为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三个总体原则,也就是说,目的性原则(skopos rule)、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所有翻译应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换言之,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

三、误译实例剖析

保证对原文的正确、到位的理解是做好商务英语翻译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的理解方面的问题会带来误译。

(一)因语言功底薄弱而引起的误译。

In office, figures, lists and information are compiled which tell the managers or heads of the business what is happening in their shops or factories. 原译:在办公室里,各种数据、表格和信息被编制出来;它们告诉经理或主管人员他们的商店或工厂目前正在发生的情况。

由于翻译人员并未透彻理解原文中的定语从句所具有的目的状语的内涵,所以只能按照字面直接翻译。

改译:在办公室里,工作人员将各种数据、表格和信息加以汇编,以便让经理或主管人员了解他们的商店或工厂目前正在发生的情况。

虽然商务英语翻译不同于文艺作品的翻译,一般不讲求文采、韵味、修辞等,而要求把“准确严谨”的原则置于首位,但是,必要的、扎实的语言功底仍是不可或缺的。

(二)因商务知识匮乏而造成的误译。

We enclose our Shipping Instructions Form and shall be glad if you will fill this in and return it to us, together with a copy of the invoice for Customs Clearance abroad. 原译:随函附寄装船指示单,请填妥后寄回。并附发票一份,供国外结算用。

Clearance意为清算或结关,customs意为海关,customs clearance这一短语的意思为结算或清关。日常生活中的“报关员”即为Customs Clearance Agent。

改译:随函附寄装船指示单,请填妥后寄回。并附发票一份,供国外通关用。

四、目的论对商务英语翻译的指导作用

(一)目的性法则确保译文达到一定的目的。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原文和译文是两种独立的具有自身价值的文本,在翻译的时候,翻译人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通过充分理解,正确判断以后将原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有条件、有选择、有策略地传递给译语接受者。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的目的;目标语境中译文的目的;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广告为例,译文应与原文有大致相同的宣传效果、信息传递功能和移情感召功能,不要求字句翻译的对等,而是一种极为灵活的对等,即广告翻译的受众是否像原广告的受众一样乐于掏钱买商家所宣传的广告产品。

(二)连贯性法则确保译文连贯的实现。

功能目的论提出的连贯性法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翻译人员较好地实现译文的连贯,它还要求译文必须让接受者理解,实现语内连贯。翻译人员首先应根据已定目标判断源语文本的形式和功能是否符合目标文化的根本要求,即译语文本和源语文本之间的关系,实现汉斯·弗米尔提出的语际连贯。为了使译语文本在目标语文化中达到有效交际,翻译人员还应做到译语文本内部的连贯,即译文能为译文读者所接受和理解,或者说译文在接受者的交际情境中是“连贯的”。

(三)忠实性法则要求译文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

译语语篇与源语语篇的忠实,并不是要求语法与句子结构的一致,也不是要求语义等值,而必须要求翻译人员将原文语言的信息准确地用译文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能够达到信息内涵上的相等,也就是说,信息等值。所以,就商务翻译而言,忠实性还应体现在译文应精确传译商务术语,做到译文的简洁、严密和庄重以及译文的规范性、整体性以及礼貌和功能等方面的对等。

五、结束语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应注重译文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及其作为一种跨文化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

(作者单位:戴良整,苏州市职业大学;王银泉,南京中医药大学;穆连涛,苏州市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周贝. 目的论关照下的《达·芬奇密码》中译.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 2008.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