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范文

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精选(九篇)

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

第1篇: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范文

文│周楚卿

俄罗斯总统普京4月10日写了18封信,并分别发送给欧州18国领导人。从信的内容看,普京着重就乌克兰拖欠俄罗斯债务、乌克兰经济危机问题明确阐述了立场,并向这些欧洲国家提出了关于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合作建议。与此同时,普京在信中还严厉驳斥了乌克兰现政权与部分西方国家发出的有关“是俄罗斯让乌克兰陷入危局”的传言。

熟悉普京行事风格的人普遍认为,普京此次主动致信欧洲18个国家领导人应该不会仅仅出于要与这些欧洲国家商讨解决乌克兰问题那么简单,他这次写信的做法非同寻常,亦非同小可。那么,普京这次“非同寻常”的举动究竟意味著什么?他的“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首先,普京此次信件的接收者分别是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马其顿、克罗地亚、波黑、塞尔维亚、捷克、保加利亚、波兰、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希腊和土耳其。它们都是要通过乌克兰的天然气管道,使用俄罗斯天然气的国家。因此,乌克兰拖欠俄罗斯的天然气债务问题,与这些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

其次,在信中,普京指出,此次因为乌克兰国家天然气公司拖欠俄罗斯债务在逐月递增,今年3月,在享受俄罗斯天然气优惠价格,即每千立方米268.5美元的前提下,乌克兰甚至没有支付1美元。因此,在目前的特殊情况下,俄将根据现行合同强行要求乌克兰支付天然气预付款,换句话说,乌克兰预先一个月支付多少钱,俄罗斯就给其多少天然气。从市场主导的角度说,这并不是一个“无理的要求”,应被理解为一个“被迫无奈而采取的极端办法”,与政治无关。它丝毫不像美国政府所定义的“天然气勒索”。

如果把这封信仅仅看做是普京“申辩”的工具,那就太小觑他了。其实,普京的这封信还另“藏有玄机”。

信中,普京首先列举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援助。过去4年间,俄通过压低天然气价格补贴乌经济354亿美元,另在2013年12月份又向乌提供借款30亿美元。相较于俄罗斯而言,欧盟除了发表意向性宣言,没有给予任何实质性的支持。其次,普京说,欧盟给乌制造了100多亿美元的贸易赤字,这几乎相当于2013年乌克兰贸易赤字总额的三分之二。对欧盟来说,乌克兰仅仅是它的“食品原料、金属和矿物资源的来源地,以及深加工制品的销售市场。”

普京此言一出,令一向悠然自得的欧洲备感压力。何以如此呢?

其一,普京在信中驳斥了“乌克兰经济危机均源于俄罗斯”的论调。他通过真实数据指出,乌克兰经济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乌欧贸易不平衡导致的,这对乌克兰履行与俄罗斯达成的天然气合同的义务也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俄罗斯却曾经既向乌克兰提供天然气优惠,又免除其债务。

其二,普京在写给欧洲18国的信中提出“保证严格按照合同条件供应和过境运输俄天然气”,意在强调,欠款,乌克兰必须得付!普京强调,虽然俄罗斯愿意帮助恢复和维护乌克兰的经济稳定,但俄罗斯不能单方面行动,而是要在与欧洲伙伴平等的条件下进行,即作为实际使用俄罗斯天然气的欧洲18国,不能只光说不练,还要以“实际行动”支持乌克兰。解决乌克兰天然气欠款,在目前的情况下,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为制定维护乌克兰经济稳定的协同计划,俄罗斯与欧洲立即开展经济部长、财政部长和能源部长级别的磋商,根据俄乌双边合同切实保证俄罗斯天然气的供应和过境运输。

第2篇: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范文

随大流,法国延期交付

法国总统府11月25日发表公告称,总统奥朗德认为目前乌克兰东部局势不允许法国向俄罗斯交付第一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因此决定延迟审议有关向俄罗斯出口的许可申请。

这已经不是法国第一次做出延迟交付的决定了。据外媒报道,法国外长法比尤斯今年3月曾威胁取消这一军售合同。而在今年9月份,法国也决定推迟交货,认为“交货条件仍然不具备”。

根据两国2011年签署的协议,法国为俄罗斯建造两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合同总价值12亿欧元,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交付俄罗斯海军。但是随着乌克兰局势的变化,法国面临来自盟国的巨大压力。此前,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批评法国计划出售“西北风”军舰给俄罗斯这一交易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孙壮志认为:“实际上,法国要顾及西方盟友的立场特别是美国的压力,所以不会顺顺当当地卖给俄罗斯,否则将会面临西方盟友的批评,甚至影响未来在欧盟和北约的地位。”因此,法国面临盟友的压力时不得不采取退缩的态度,采取延期交付的策略。

保利益,法国进退维谷

专家分析认为,法国实际上很希望做成这笔交易。法国本身跟俄罗斯关系十分密切,这笔交易又是很大的军工交易,对于法国非常重要。

据悉,法俄之间的这笔军舰采购合同额为12亿欧元,约占法国军火一年出口额的1/6。一旦法国违约,不仅原本12亿欧元的合同金额泡汤,还要赔偿巨额违约金。有法方消息人士称,在这种事态发展情况下,法方将不得不交还俄方12亿欧元的购买费用,同时还要为单方面违约向俄罗斯支付每艘战舰8亿欧元的赔偿。

除了承担金钱损失,法国还将面临国家声誉以及军工产业形象的受损。据俄媒11月26日报道,法国国民议会议员、“法俄对话”协会联合主席蒂埃里・马里亚尼日前在接受法国“BFM TV”电视台采访时指出:“法国目前的表现正向外界表明,与法国签订武器供应合同并不意味着其会得到执行。对法国工业来说,这是十分糟糕的消息。”

“西北风”,俄罗斯占主导

值得注意的是,法国之前坚持对俄罗斯的制裁不能回溯到法俄签订的军舰交易合同,将战舰合同和乌克兰局势明确切割。

然而,9月5日,奥朗德却提出两个交货条件: 一是根据《明斯克协议》确定的乌克兰境内停火得到切实执行;二是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孙壮志认为,从目前局势看,这是法国在俄罗斯和西方盟友之间的权衡之计,因为单方面缓和关系,势必会面临盟友的压力,因此他将交付军舰与乌克兰的局势挂钩。一旦乌克兰局势缓和,法国就能做成这笔生意。但是俄罗斯人却采取了“生意就是生意”的态度,丝毫不涉及乌克兰问题。

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尤里・博里索夫11月25日在接受俄新社采访时表示:“所有条款都在合同里写着,像所有文明人一样,俄罗斯将按照合同内容行事。”他在接受塔斯社采访时进一步称:“如果法国方面最终违约,俄罗斯将会告上法庭,收罚金。”

第3篇: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范文

也许人们还记得,两年前别斯兰人质事件发生后,俄罗斯政府悬赏1000万美元抓捕元凶、车臣反政府武装头目巴萨耶夫。当时,巴萨耶夫曾开玩笑地嘲讽俄罗斯特工部门说:“我会为这些钱坐上卡马斯货车去投降的!”

然而两年后的今天,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他真的坐着卡马斯货车走向了俄罗斯特工为他铺设的死亡之路。

普京反恐大捷

绰号“高加索之狼”的巴萨耶夫,曾公开承认自己是。作为车臣分裂组织中强硬派的代表人物,他曾策划实施了别斯兰人质事件、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布登诺夫斯克医院人质事件、莫斯科地铁爆炸案、车臣胜利日纪念活动爆炸案等恐怖袭击。这个心狠手辣的车臣分裂组织头目是俄罗斯政府要“斩首”的头号。

巴萨耶夫曾在俄罗斯媒体上“死而复活”8次。但自认为像猫一样有9条命的他,最终还是没有逃过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手掌心。

普京表示:“这是为我们在别斯兰事件中的孩子、为布琼诺夫斯克事件、为所有在莫斯科和俄联邦其他地区,包括印古什和车臣共和国境内制造的恐怖袭击事件的公正和复仇。”

巴萨耶夫的死讯,在俄罗斯可谓大快人心,国际社会也纷纷表示他罪有应得。车臣政府总统阿尔哈诺夫将巴萨耶夫被击毙看成是“俄军打击车臣叛匪战役的决定性转折点,标志着围剿车臣的行动画上了句号”。

是不是句号,现在评价为时尚早。但无论如何,巴萨耶夫的丧命对车臣反政府武装确实是极其沉重的打击。有人甚至把巴萨耶夫之死比作“失去本・拉丹”,车臣分裂势力已群龙无首了。

目前,国际舆论纷纷探究,普京总统此次对车臣分裂势力的“斩首”行动是不是为即将召开的八国峰会而做的特意安排?

以揭秘著称的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刊登独家新闻说,俄罗斯特工应该非常清楚巴萨耶夫在哪里,一直跟踪他的动向,然后在最具政治利益的时刻干掉他。

普京总统自然不会对此猜测发表任何评论,但从7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在会见八国集团成员国记者时的表态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巧合已起到了一定作用。

布什说:“如果他就是那个下令杀害别斯兰孩子们的人,那么我认为他死有应得。”这话听起来有些别扭,其中似乎包含了布什对车臣问题的双重标准,也有对普京反恐成效的嫉妒。

俄罗斯不仅除掉了巴萨耶夫,也破坏了他们预谋在八国峰会期间制造恐怖事件的计划,这不得不让西方对普京刮目相看。无疑,在本次峰会上,普京不仅与布什在反恐问题上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在能源、入世等问题上,他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反恐策略双管齐下

从马斯哈多夫、萨杜拉耶夫到巴萨耶夫,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普京一连斩首了3名车臣头号分裂分子,这样的功绩是布什望尘莫及的。如果说这归功于克格勃出身的普京谙熟特工行动策略,还不如说俄政府双管齐下瓦解分裂组织的策略是明智的。

别斯兰斯事件后,普京总统深刻地认识到,在车臣问题上的任何妥协只会给俄政府造成更大的损失。从此,他不再理会车臣分裂武装领导人马斯哈多夫的“和谈”要求,而是在全国布下了一张反恐的“大网”,下定决心铲除分裂势力。

与此同时,普京总统还逐步健全车臣权力机关。车臣先后以全民公决方式通过了新宪法,成功进行了总统和议会选举,权力机关的组建已初见成效。加大经济投入、加快经济重建也是俄联邦政府对车臣的工作重点。

如此配套的政治和经济策略对车臣局势起到了积极作用。原先从民族利益出发想独立的车臣人,在经历了多年的战火洗礼后,不愿再过这种提心吊胆的生活了,纷纷支持俄联邦政府。有不少当地居民还积极参与反恐行动,主动提供有价值线索。

这大大破坏了车臣分裂势力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而在分裂武装内部,由“世俗化民族主义者”变成了“激进派穆斯林”的巴萨耶夫,自从与打着“圣战”旗号的国际恐怖网络联系以后,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恐怖袭击,渐渐失去了同情者,也失去了海外经济支持。他行事莽撞、残忍激进的作风也导致手下人陆续投靠俄当局。

斩草除根并非易事

现在人们对车臣问题的解决多了些乐观的期待,认为俄联邦政府全歼车臣分裂势力已经指日可待了。

今年上半年,车臣非法武装发动的恐怖袭击明显不如往年那样密度高了。前车臣检察官瓦列里・库兹涅佐夫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车臣非法武装的战斗能力正在下降,他们的衰弱十分明显。”

不过,持谨慎态度的人指出,非法武装仍会前赴后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说“恐怖组织和普通的刑事犯罪组织不一样,它有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根源。根源不解决,打死一个巴萨耶夫,还会有新领导人上台,对他们不会有致命打击。”

目前,乌马罗夫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位刚被推举为“车臣总统”的车臣反政府武装头目,被看成是巴萨耶夫的首选接班人。乌马罗夫是第一次车臣战争中最有影响的战地指挥官阿赫马多夫的女婿,曾担任车臣反政府武装西南战线总司令。他也是一个手段毒辣的,近年来北高加索发生的几起最严重的流血事件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有评论说,乌马罗夫缺乏巴萨耶夫的权威和控制力,难以把不同派别的抵抗组织整合起来。

与此同时,车臣反政府武装还会寻求国际恐怖组织的支持。对此,俄联邦政府已布置好了下一步战略措施,那就是动用除核武器之外的一切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对威胁俄安全的进行打击。俄《消息报》评论说,俄罗斯继美国、以色列之后,走上了不惜用任何手段保护海外公民的道路。

据俄媒体分析,俄罗斯目前能够在境外实施追杀活动的情报部门是俄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对外情报局和联邦安全局,它们被称为21世纪的“新克格勃”。这三大机构各自独立,工作相互配合,业务相互验证,各有侧重,在世界各地拥有庞大的间谍网。

第4篇: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范文

对普京而言,3月18日是个吉利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由他统治的俄罗斯迎来了新成员。普京认为,这个新成员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俄罗斯“不可分割”的部分。

克里姆林宫宣布,克里米亚从3月18日这一天开始正式成为俄罗斯联邦国家成员。

这个消息让乌克兰现执政当局的心里极为不爽——原来属于自己的地盘就这么被宣布成为邻国一分子,这样的故事如同天方夜谭,但却真真切切发生了。

在莫斯科红场的大型庆祝集会上,普京当着全场十一万人说,克里米亚回家了。普京同时还说了另外一句,“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将要回到俄罗斯母港了。”关于克里米亚与港口的重要性,只要是稍加关注地缘政治的人便可知其中利害。

此前,在各大国推动和监护之下,乌克兰的亚努科维奇政府和反对派之间经过艰苦谈判,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但是,一天的时间还没过去,一个新的乌克兰政权就诞生了。随后的形势非但没有趋于平静,相反,接连发生克里米亚局势动荡、俄罗斯军队出现于克里米亚等一系列变动。

这不禁让人感慨,乌克兰将走向何方?

乌克兰“宫斗”

乌克兰的局势变化有多方面因素,由国内国外一系列政治经济变动和复杂历史文化因素交织而成。

纵观乌克兰本次动荡,与其多变和国家治理作用虚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苏联解体以来,二十余年的时间内乌克兰共发生了五次重大宪化,由于权利不稳定,民众的政治认同自然就难以稳定,那些受集团利益左右的政治精英则从中四处寻租。

乌克兰的政治治理结构一直不够稳定,这就使得原本资源较为丰富、工业基础强劲、有一定制造能力的乌克兰经济无法继续发展,先是受“休克疗法”摆布,后受制于不同利益集团主导,经济发展取向不稳定,形成了长期经济徘徊、外债沉重、腐败盛行、失业严重的现象。

与此同时,乌克兰特定的历史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长期受外部势力的介入。乌克兰内部高度分化,这与民族人种、语言宗教和历史上的政治归属等因素都有直接关系,此外,对于乌克兰,美欧和俄罗斯间的拉锯拔河也使其内部左右摇摆。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世纪之交以来,西方在前苏联地区的北约和欧盟东扩,一连串的,使得原本脆弱的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出现重大裂痕。而一段时间的休憩与调整后,俄罗斯国力大增,其在西方诸国面前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不愿再以改革失败者的身份站在国际舞台。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觉得,冷战后原本一系列东西方关系中的妥协产物,如美俄战略武器谈判,现在受到了反导问题的严重干扰;原本作为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粘合剂”的能源合作,也因为页岩气等新因素的出现产生动摇。

冯绍雷判断,在如乌克兰这样的缓冲地带出现危机型爆发,乃是势所必然。

分裂很可怕

其实俄罗斯可能并不愿意看到一个烂摊子般的乌克兰,相反,它坚决支持乌克兰不同程度地参与欧亚经济联盟,这是2014年普京和俄罗斯精英首选的外交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俄罗斯各派政治力量都比较认同的一个选择。2013年,俄罗斯的经济不景气,遭遇了极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俄拿出多达150亿美元来购买乌克兰的债券,并降价三分之一向乌克兰提供天然气,由此足以看出俄罗斯的巨大决心。

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不会签署在欧盟峰会上达成的贸易协定,乌克兰国内形势随即开始动荡,在这种情况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加大了干预力度。有媒体曾爆料2014年2月7日美国主管助理国务卿纽兰和美国驻乌克兰大使的通话,从中不难看出美国对乌克兰内部事务进行干预的程度。

2月26日,在基辅中心的独立广场上宣布了乌克兰新政府成员名单。但是当时俄罗斯只是派出议会人权委员会主席、前俄驻美大使卢金前往基辅进行协商沟通,在2月21日包括法、德等大国在内都出席的协议签字仪式上,没能出现俄罗斯的身影——当时普京说,莫斯科不与美国在乌克兰做地缘政治竞争,并维护乌克兰领土统一。

冯绍雷表示,这是一个相当低调的外交姿态,既表明俄罗斯不愿过多“干预内政”,也显示出对于诸大国目前有损俄罗斯利益的处理办法,持保留态度。

但是这种沉静没能维持太久,2月26日克里米亚形势动荡不安,事态开始恶化。莫斯科坐不住了——动荡的克里米亚不仅关乎俄罗斯在当地军事基地的稳定,同时也关乎居住在乌克兰的俄语居民的安全。

毕竟,乌克兰的分裂无论对于乌克兰、俄罗斯还是欧洲,都是一个难以预测的可怕前景。冯绍雷觉得,如果乌克兰分裂,可能会危及相关能源管道的正常运行,更可能为地缘政治开了一个不是很好的案例——南联盟就是一个例子。

总统跑路美女总理复出

2月21日,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乌克兰政府和反对派代表共同签署了一份协议,以解决该国危机。然而第二天,乌克兰局势再度出现戏剧性变化: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离开基辅,前一天签订的危机解决方案很可能被。紧接着,23日,乌克兰选举新的履行总统职权的人选——图尔奇诺夫。

乌克兰议会在22日正式宣布,总统亚努科维奇自动丧失总统职权,对此行为,人们纷纷猜测:总统去哪了?

据媒体消息,乌克兰边防部门透露,亚努科维奇助手曾试图对边境警卫进行贿赂,以助亚努科维奇乘私人飞机离境。乌议会议长称亚努科维奇曾试图乘机前往俄罗斯,不料此举未能成功。

2月22日晚,乌克兰美女总理季莫申科在首都基辅独立广场上发表演讲,她说,这一天非常有代表性,缘于自己在当日被释放,她不仅对支持者表示感谢,而且呼吁坚守在独立广场上的支持者在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前不要离开广场。她断言,在不久的将来,乌克兰会成为欧盟一分子。

美女总理季莫申科的政治之路,可谓百般坎坷。2011年10月,乌克兰法院指认季莫申科在任职总理期间涉嫌,并对乌克兰同俄罗斯间的谈判产生了干预,因为她的原因,乌方损失高达两亿美元,用来高价进口天然气,以此罪名,判其7年监禁。次年5月,她进入乌东部城市哈尔科夫一家医院治疗,据悉是背部疼痛。至于真正原因,坊间说法不一。

俄乌争雄?

或许,当俄罗斯议会上院正式批准普京的用兵请求后,意味着俄罗斯已经做好使用武力维护其在乌克兰利益的准备。

对于普京的这一行为,世界各国态度不一。尽管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欧洲领导人都对俄罗斯发出警告,表明其入侵乌克兰会产生严重后果,并付出不可估量的成本。奥巴马甚至发出威胁,称美国会切断俄罗斯所希望的美俄贸易谈判,此外,他本人也不会出席今夏在俄罗斯举行的国际峰会。

但很显然,欧美领导人对普京的警告并未奏效。

至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军事力量,不用仔细比对,也能分清谁占优势。俄罗斯的军费开支是乌克兰的将近二十倍,现役军人是乌克兰的将近五倍,先进战机是乌克兰的五倍,战机总数是乌克兰的八倍,舰船数量是乌克兰的十倍还多,坦克战车则四倍于乌克兰军队。不过尽管俄罗斯优势明显,乌克兰也未放弃备战,乌发动了全国战争总动员,以更好地应对“潜在的威胁”。

乌克兰的统一是否还能得到继续维持?尽管克里米亚地区多数人群要求自治,甚至独立的倾向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但是毕竟公民表决这一议程放到了基辅政权准备进行总统提前大选的5月25日的同一天,而不是马上。

如果西方国家过度威逼,加剧克里米亚的动荡,俄罗斯绝对不会袖手旁观,而会采取进一步干预行动,别以为干预就一定要发动军事战争,其实对于俄罗斯来说,其优势很明显,方法也有很多,不论是从经济到政治、从道义到法律,还是从移民保护到人道救助,都有一系列充足的理由,完全可以对和自己相邻的利益紧密关联的地区施加影响。

中立的前景?

至于乌克兰未来政治格局的前景,美国的布热津斯基在2月下旬形势急剧变化之下,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乌克兰“芬兰化”的建议,比如说,乌克兰可以像芬兰一样,采取实质上的中立政策,政治上可以和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经济上可以加入欧盟,也可以和俄罗斯建立紧密合作,但是军事上不加入任何被俄罗斯认为针对自己的军事组织。冯绍雷说,鉴于俄乌与俄芬之间的不同关系状态,这一考量未必会被俄方接受。

普京的总统私人经济顾问格拉济耶夫则曾提过乌克兰“联邦化”的主张,具体而言,就是乌克兰构建“联邦制”,真正实现地方自治和自主,使其在与各方的经济合作中拥有更大空间的选择,而摆脱目前的“单一制”。

虽然未来政治选择并不是乌克兰事态的当务之急,但是它却是俄罗斯未来战略选择的重要背景之一。

2010年4月,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曾经以降低对乌克兰能源出口价格为筹码,希望使俄罗斯能够租借乌克兰的军港直至2042年,但是眼瞅基辅一步步倒向西方,俄罗斯没有耐心了。

有人说,能源问题为基辅引来了俄国军队。

总体来看,莫斯科还需要确保俄乌之间经济的紧密联系,不仅要保障在乌克兰生活的俄罗斯居民安全,而且还应实现克里米亚俄罗斯军事基地的功能——冯绍雷称这是其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基本战略目标。

如果乌克兰国内局势发展到真正伤害到在乌克兰生活的俄罗斯人,或者克里米亚的军事基地功能受到严重损害,那么可能会重演2008年格鲁吉亚-俄罗斯战争中俄方出兵的故事。

环球各有凉热

关于美国对俄罗斯与乌克兰之争的态度,白宫发言人卡尼表示,如果乌克兰需要,美国会提供一定的资金援助,以补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项目,同时,对于乌克兰推行的改革,美国也是双手赞成。

乌克兰美女总理季莫申科复出后,会晤了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伯恩斯认为季莫申科的复出,对乌克兰局势的稳定会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季莫申科也对美国支持“乌克兰民主与和平”的态度表示感谢。

据专业人士分析,如今乌克兰的局势非常脆弱,美国和俄罗斯关系也较为紧张,在这种大环境下,美国政府官员会严格限制其参与乌克兰事务的程度,以防止乌克兰这个乱局演变成美国和俄罗斯两国之间的对抗。

对于欧盟来说,有报道称,虽然乌克兰表示加入欧盟的态度,但欧盟更希望有一个完整的乌克兰。据悉,欧盟之所以曾经向亚努科维奇抛出橄榄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来自东乌克兰,欧盟希望他为欧盟拉入一个新的成员——完整的乌克兰,试图改变东乌克兰“亲俄”的倾向。

对乌克兰的长期巨额经援,欧盟并未表示肯定,而是需要从长计议,究其根本原因,可以看出乌克兰自身的经济状况并不理想,甚至可以用糟糕一词来形容,而欧盟本身的经济增长也有限,所以无法承诺长期援助。与此同时,亲欧的反对派力量呈现的是日益增强的趋势,或许使乌克兰回归欧盟成了一件必然的事情,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区别。

第5篇: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范文

>> 乌克兰危机:俄欧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对决 亲欧或亲俄:乌克兰两难的抉择 夹在书本中的泪珠 解析俄欧能源合作中的过境运输问题 俄欧能源贸易中的合作与双赢 试析俄欧关系中的能源因素 夹在作文本中的钞票 乌克兰危机下的美俄战略博弈 乌克兰对俄乌关系的影响 俄欧经贸关系发展中的美国因素 浅谈共享式作品夹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脐带夹在临床使用中的效果观察 钛夹在胃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 BostonResolutionTM止血夹在消化内镜治疗中的应用 夹在书里的良心 夹在书中的美好 夹在中层的智慧 欧盟东扩视角下的俄欧关系 美俄欧大运之路的思考 俄欧陷入“四难”的制裁恶性循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夹在俄欧中的乌克兰 夹在俄欧中的乌克兰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华璐")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为了实现东部边界上的地区稳定和发展,欧盟加大了对俄罗斯近邻国家的民主输出力度和经济援助,俄罗斯也力求维持在近邻国家的安全主导权和影响力,欧俄之间在“新中间地带”的角力长期存在。

乌克兰首都基辅独立广场上的示威人群正在散去,在抗议乌克兰政府放弃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的示威活动持续七周以后,反对者的声音逐渐被寒冷的天气和东正教圣诞节带来的欢乐气氛所稀释。

抗议者之间也发生了分歧:是该继续留守街头呼吁加入欧盟,还是蓄积力量将亲欧的反对派领袖在2015年大选中送入总统府?

总统亚努科维奇暂时不必担心这场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会演变成第二次“橙色革命”。然而,乌克兰国内外的僵局远未解开:国内东部亲俄、西部亲欧,多年来因民族、语言和宗教差异难以出现统一的国家利益诉求;由于地处亚欧交界的战略地带,乌克兰自独立后已多次直面俄欧的争夺,如今依然在欧盟的“东部伙伴计划”和俄罗斯的“欧亚联盟”间摇摆不定。

遭遇类似情况的还有白俄罗斯、亚美尼亚、摩尔多瓦和格鲁吉亚等国家。

“谁拥有了日耳曼人到俄国人之间的地带,谁就拥有了欧洲”,俾斯麦当年的观点如今依然适用。为了实现东部边界上的地区稳定和发展,欧盟加大了对俄罗斯近邻国家的民主输出力度和经济援助,俄罗斯也力求维持在近邻国家的安全主导权和影响力,欧俄之间在“新中间地带”的角力长期存在。

1月28日,欧盟-俄罗斯峰会将在布鲁塞尔召开,乌克兰向哪边靠拢仍将是峰会的主题之一。 临阵脱逃

2013年11月底,乌克兰单方面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和自贸区协定。这两份协定是乌克兰加入欧盟的重要前提,放弃就意味着乌克兰加入欧洲一体化的进程遭遇重大挫折,于是亲欧民众聚集在首都基辅的独立广场和政府大楼前,展开自2004年“橙色革命”后最大规模的抗议示威。

乌克兰政府解释,暂停的主要原因是乌克兰国内经济形势严峻,而欧盟没有向乌克兰提供足够的财政援助。总统亚努科维奇表示,乌克兰无法牺牲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面对两大贸易伙伴,乌克兰难以抉择。2012年乌克兰对俄罗斯出口额约为123亿欧元,对欧盟出口额为129亿欧元。

此前,普京表示尊重乌克兰靠近欧盟的决定,但却暗示如果乌克兰加入欧盟的统一市场,俄罗斯和其主导的关税同盟国家会在经贸方面采取保护性措施。

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乌克兰经济已连跌五季,工业产值在2013年1月至11月下降5%,这与最大贸易伙伴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不无关系。随着2013年初乌克兰与欧盟的自贸区谈判尘埃落定,8月俄罗斯发起贸易战,先是对乌克兰产糖果发出禁令,然后升级为俄海关总署全面停止进口乌国产品,导致2013年乌克兰对俄罗斯的出口额同比下降了13.5%,与其余独联体国家的贸易额也出现明显下滑。受此影响,乌克兰工作岗位每月减少1.5万到2万个,贸易额损失37.5亿到50亿美元。

脆弱的乌克兰经济和公共财政经不起俄罗斯的冲击,2013年9月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将乌克兰长期信用评级调为Caa1级,即“非常危险”。

穆迪估算2014年乌克兰需偿还外债108亿美元,但评估之时其国家外汇和黄金储备仅为18亿美元,面临债务危机。此外,乌克兰公司拖欠俄罗斯各大银行的债务高达280亿美元,一旦与俄罗斯的经贸关系破裂,这些债务随时可能成为压垮乌克兰经济的最后稻草。

与乌国休戚相关的还有天然气,如果作为主要供应国的俄罗斯停止输气,乌克兰的国民可能无法抵御冬日的严寒。

作为基辅退让的补偿,普京宣布动用国家福利基金购买150亿美元乌克兰国债,并且将对乌出口天然气价格降低三分之一,这将为乌克兰每年节省约20亿美元。

欧盟对乌克兰的决定表示失望,但大门仍未关上。2014年1月乌克兰政府表示将在3月的乌克兰-欧盟峰会前制定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的路线图。乌克兰总理阿扎罗夫指出,乌克兰在与欧盟进行实质性谈判的同时,会协调好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 乌克兰怪圈

自17世纪以来,乌克兰国内的东西部之争和对外关系中“借助外力反宗主”的情况频繁发生。1991年乌克兰脱离苏联独立以来,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与族群问题及国际问题一直互为因果,反复震荡。

“因经济危机导致的不满引起了政治动荡,经济政治的不稳定又使国内的东西族群对立加剧,继而引发国际上西欧与俄罗斯影响的较量,这些矛盾又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到经济治理,使乌克兰经济衰退延长、复苏乏力、改革受阻,成为一个难以摆脱的怪圈。”研究苏联东欧史的学者金雁在其著作《从“东欧”到“新欧洲”》中指出。

从地图上看,乌克兰独特的地缘优势一目了然,但同时这也造就了该国自古以来的纷争不断:国土面积居欧洲第二,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接壤,西连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诸国。随着北约和欧盟的东扩,乌克兰介于俄罗斯、北约和欧盟之间,可以说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利益及未来格局在此交汇。

乌克兰国内的情况同样复杂,以第聂伯河为界,东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文化和宗教上的差别:东部地区是俄罗斯后裔的聚居地,讲俄语、信奉东正教,在经济上以重工业为主,与俄罗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西部地区的居民主要讲乌克兰语,多信奉天主教,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对俄罗斯统治的历史有着很深的敌意。

这种地区差异传导到国家未来发展道路和对外关系问题上来,历次乌克兰大选都以亲东部或者亲西部划分选票阵地,就靠近欧盟还是靠近俄罗斯这一问题难以获得共识。根据2013年乌克兰权威民调公司DW-Trend数据,67%的乌克兰西部居民赞成加入欧盟,而这个数字在东部只有47%,有29%的东部居民明确表示反对国家加入欧盟。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东欧研究室主任朱晓中分析,自乌克兰独立以来,外交政策一直在东西方间摇摆。亚努科维奇于2010年出任总统,虽然其出身背景更具有东部亲俄色彩,但一直奉行平衡的外交政策。他允许俄罗斯黑海舰队继续租用塞瓦斯托波尔军事基地至2042年,以换取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另一方面也积极与欧盟谈判加入自贸区,并争取欧盟和IMF的援助。

“虽然乌克兰的外交政策看起来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偏好,但这种‘东倒西歪’本质上是利用一种似是而非的外交政策来达到国内政治目的。所谓俄罗斯的压力、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和战略考虑都是乌克兰外交政策的作料。”朱晓中对《财经》记者表示。

莫斯科智库国防与外交委员会主席卢科亚诺夫(Fyodor Lukyanov)对此表示认同,“乌克兰从本质上没有能力选择其地缘政治的归属,除非俄欧能坐下来谈乌克兰的去向,否则乌克兰将继续骑墙而立,并争取从俄欧尽可能获取更多的好处。”2013年12月布鲁塞尔确认,如果乌克兰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并同意IMF提供贷款的条件,乌在未来七年可获得约26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 共同的心声

随着普京近日表示欧亚经济联盟将在2015年元旦前全面展开工作,“欧盟的东部伙伴关系和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在东欧地区形成竞争已成为事实。”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资深研究员麦斯特(Stefan Meister)对《财经》记者表示。

欧亚经济联盟是一个由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东欧中亚国家为加深经济、政治合作与融合而计划组建的一个超国家联盟。该组织是此前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升级版”,计划建立以欧盟委员会为蓝本的欧亚委员会和欧亚自贸区。目前乌克兰、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都是俄罗斯极力争取入盟的对象。

欧亚联盟的候选名单与欧盟的“东部伙伴计划”高度重合。2009年欧盟开始推行“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界定的伙伴包括乌克兰、摩尔多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

在地缘政治上看,尚未加入欧盟的东欧国家对俄罗斯非常重要。波罗的海国家先后加入北约使俄罗斯与西方军事力量越发靠近,中间只有几个独联体国家缓冲,其中又以乌克兰最为重要。

从经济角度考虑,虽然乌克兰等东欧国家经济实力不佳,但无论对俄罗斯还是欧盟来说,东欧国家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成本相对低廉的熟练劳动力依然有长期吸引力。

麦斯特表示,欧亚经济联盟和东部伙伴计划有相似的目标:降低关税、自贸协定、开放货物、服务和劳动力市场,但这两个项目并不兼容,尤其是如今的关税同盟甚至与WTO部分规则有矛盾之处,乌克兰作为WTO成员,很难既是关税同盟国又是东部伙伴关系成员。

目前,白俄罗斯和亚美尼亚已选择了关税同盟,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与欧盟签署了联系国协定,乌克兰和阿塞拜疆仍在观望。

乌克兰爆发示威后,格鲁吉亚驻欧盟大使萨巴纳兹的表态在几个东欧国家中颇具代表性,“如何平衡与欧盟以及与俄罗斯的关系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俄罗斯是欧盟的战略伙伴,同时也是格鲁吉亚的最大邻国。我们希望与俄罗斯发展友好关系,但不能以牺牲国家安全与外交基本政策为代价。平衡与欧俄的关系同时推动与欧盟的伙伴关系是格鲁吉亚的优先选择,这是不能放弃的”。 俄欧态度暧昧

虽然有阻挠乌克兰靠近欧盟的行为,但俄罗斯政府在公开场合仍对欧洲一体化表示支持,普京也刻意淡化与欧盟的对立,他在2013年12月中旬回应国情咨文时表示,“我们将始终不渝地推进欧亚一体化进程,也不会将其与其他一体化项目对立,很自然,包括诸如欧洲一体化那样成熟的一体化项目”。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近日也在莫斯科表示,欧盟的东部伙伴计划尊重俄国与其邻居之间的联系,希望俄罗斯也能从中受益。

欧盟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俄罗斯是欧盟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每年的贸易额超过4000亿美元,欧盟四分之一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麦斯特表示,“双方都无意破坏这些关系,意味着俄欧不可能在东欧问题上发生正面冲突。”

俄罗斯一直反对北约东扩,但对欧盟扩大隐忍不语,毕竟欧盟更多是一个经济和政治组织。“俄罗斯的所作所为与其说是反对欧盟东扩,不如说是致力于维持苏联解体后的地缘政治现状。2014年是欧亚经济联盟落实条约的重要时刻,如果俄罗斯此时没有成功拉拢乌克兰,谁还会相信关税同盟最终能成功升级为欧亚经济联盟”。卢科亚诺夫表示。

与在此次乌克兰事件中俄罗斯的强硬态度相比,欧盟的反应却相对平淡,这与欧盟内部对于是否应该持续东扩存在分歧不无关系。早在经济危机之前,欧盟内部有关深化和扩大孰先孰后的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欧元区危机爆发后,主张深化的人士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迟迟未能达到加入申根区条件为由,认为欧盟东扩有些操之过急。

第6篇: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范文

 

在乌克兰危机的较量中,美欧俄以及北约动机不同,各有所图,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西方与俄罗斯关系全面恶化,处在夹缝中的乌克兰则成了最大受害者,欧盟得不偿失。这标志着美欧长期以来奉行的“遏俄”与“融俄”政策的失败,同时也意味着俄“融欧”政策的终结。

 

当前的这场危机,是欧洲地缘政治长期博弈的必然结果,不仅使美俄关系、欧俄关系以及北约与俄罗斯关系产生了深刻变化,而且牵着世界主要力量格局的再平衡,给未来世界地缘政治形势的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美俄展开较量,关系空前恶化

 

纵观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所作所为,不难发现,其并未就通过外交解决危机做出实质性努力,而是起着操盘手的作用。且不说美国前些年通过支持颜色革命等手段,试图把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纳入西方阵营。单就美国在当前危机中的表现,就足以说明其背后所隐含的战略图谋。

 

乌克兰危机本属于一国内政问题,与美国并无太大瓜葛,然而人们看到的却是,美国采用支持街头政治的惯用伎俩,从中搅局,惟恐乌克兰不乱。乌克兰爆发群众抗议活动后,美国从舆论到行动支持,煽动事态扩大。当抗议活动升级为暴力冲突之时,美国官员纷纷亲自跑到基辅独立广场火上浇油,为示威者出谋划策,最终推翻了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政权。

 

在危机的整个过程中,美国情报部门的活动诡秘。2014年4月14日,专门调查特工部门活动和安全问题的美国记者乔治·马普,首先披露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约翰·布伦南化名秘密潜入基辅活动的消息。他表示,乌克兰最近数月的局势“具有中情局的显著痕迹”。当晚,白宫方面确认了布伦南“确实曾到过基辅”,但拒绝透露具体细节。

 

尽管美国遮遮掩掩,但有消息透露说,布伦南在基辅期间与乌克兰相关部门头脑讨论了乌克兰局势,为乌克兰当局出谋划策。人们注意到,就在布伦南访问基辅后,乌克兰当局马上调动军队对东部两个宣布独立的州进行“特别反恐”行动,镇压亲俄民间武装,乌克兰内战爆发,局势进一步恶化。

 

此后,美国副总统拜登两次访问基辅,带去了向乌克兰提供援助的清单,发出支持乌克兰与俄罗斯对抗的明确信号,乌克兰危机愈演愈烈。

 

2014年9月初,乌克兰、俄罗斯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组成的三方联络小组,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经过多轮谈判,达成初步停火协议。然而,明斯克协议和此前的日内瓦协议都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乌克兰东部冲突并没有停止,乌克兰危机仍在持续发展。11月初,乌克兰东部宣布独立的两州举行大选,俄表示“尊重”大选结果,美欧强烈反对,为局势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

 

在这场地缘争夺战中,俄罗斯毫不示弱,反应之激烈,行动之大胆,前所未有。俄罗斯出人意料地吞并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市,令美欧目瞪口呆,猝不及防。随后,乌克兰东部亲俄的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宣布“独立”,并举行大选,乌克兰当局派兵镇压未果。西方一再指责俄罗斯军事装备和人员进入乌克兰东部支持亲俄武装,俄罗斯矢口否认。美俄相互指责,乌克兰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俄罗斯做出如此激烈的反应,主要原因是西方势力范围扩张触碰到了俄罗斯核心利益的红线,俄罗斯已忍无可忍,退无可退。乌克兰是东欧地区大国,无论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对俄罗斯都具有特殊战略意义。失去乌克兰意味着俄罗斯西南方向现存的缓冲地带和战略屏障完全丧失,俄罗斯将无险可守、无屏障可当,因而是必争战略要地。

 

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是,在乌克兰建立联邦体制,保持中立地位,不参加北约,确保这一缓冲区和战略屏障;美国的战略目标是把乌克兰完全纳入西方阵营,把乌克兰变为围堵俄罗斯的前沿阵地。两者战略目标针锋相对,互不相容,这正是乌克兰危机难以化解的根源所在。如果乌克兰执意加入北约,完全投入西方怀抱,那么俄罗斯支持东部地区从乌克兰完全分裂出去,势在必然。

 

美国虽然一再声称其不会直接军事介入危机,但实际行动上采取了一系列与俄罗斯直接对抗的措施。一是外交上孤立,取消俄罗斯的G8成员资格,在北约威尔士峰会、G20峰会等国际场合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动;二是军事上威慑,向东欧地区增派战机、军舰和地面部队,连续进行针对俄罗斯的高频度军演;三是经济上不断加大制裁力度,要俄罗斯付出代价,使其经济陷入困境,削弱俄罗斯的实力。

 

美国的这些强力措施火药味十足,是基于把俄罗斯视为战略对手而采取的,表明美俄之间已完全丧失了战略互信。2014年9月24日,难怪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联大发言中,把俄罗斯与埃博拉病毒、“伊斯兰国”相提并论,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威胁”。普京则明言,俄罗斯不惧怕任何威胁,美国休想制伏俄罗斯。

 

美国借乌克兰危机与俄罗斯对抗,战略意图“一石三鸟”:一是继续推行控制欧亚大陆的“两洋”战略,通过“遏俄”“弱俄”政策,防范俄罗斯东山再起对其全球霸权地位构成挑战;二是利用欧洲,尤其是东欧对抗来自俄罗斯威胁的安全担忧,显示美国仍是欧洲的安全保护伞,进一步加强对欧洲的控制,牵制“老欧洲”盟国的离心倾向,牢牢控制北约作为推行全球霸权的工具;三是通过拉拢欧盟对俄罗斯制裁,使欧盟与俄罗斯经济两败俱伤,控制欧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谈判主导权,削弱欧盟与之争霸的经济实力。 当前的对峙局面,是冷战后美俄之间经历的多次危机中的一次最严重的危机。美俄的较量还在进行之中,紧张关系究竟发展到何种程度,还要看形势如何发展。

 

北约充当先锋,与俄剑拔弩张

 

在乌克兰危机中,北约所扮演的与俄罗斯对抗的马前卒角色,从总体上来看,体现了美国的战略意图,但北约的行动也有本身的战略需求。

 

北约作为冷战的产物,其如何在冷战结束后继续存在下去,一直是北约煞费苦心要解决的难题。为此,北约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寻找依据。理论上,北约冷战后连续制定了三个战略新概念,决定进行战略调整和职能转型,把应对地区危机、恐怖主义、网络攻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作为北约的“新使命”;实践上,通过直接介入或发动波黑内战、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利比亚战争等军事干涉行动,证明北约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北约所有这些努力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跨大西洋关系裂痕加深、北约内部继续分裂弱化的问题。

 

北约急需新的外部刺激因素增加内部凝聚力,乌克兰危机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为其生存打了一支“强心针”。按照普京的说法,“乌克兰危机,实际上是由一些西方国家挑起和制造的,现在被用来复苏北约这一军事组织”。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全面,北约利用乌克兰危机加剧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为其本身的继续生存寻找新依据,却是不争的事实。

 

北约为与俄罗斯对抗,采取的行动主要有:一是决定冷冻与俄罗斯关系,停止与俄罗斯“在民事和军事方面的合作”,并公开宣布,“俄罗斯已不是一个伙伴,而是一个对手”;二是调兵遣将,向东欧地区增派战机、军舰和地面部队,加强对波罗的海三国、波兰和罗马尼亚等国空中警戒和战备巡逻;三是与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多国一起连续举行海陆空军演,对俄罗斯进行军事威慑;四是制定矛头直指俄罗斯的“战备行动”计划,建立处于高度战备状态的快速反应部队—先头部队,在东欧建立常设军事基地,以进一步加强北约保护成员国的能力。北约明确警告俄罗斯,如果俄罗斯侵略其任何一个成员国,都将遭到北约的集体军事反击。

 

面对北约的军事威慑,俄罗斯针锋相对地采取了一系列“亮剑”行动,进行反制。在北约连续进行军演的同时,俄罗斯多次进行新型战略导弹试射,不断进行多军种大规模军事演习,并发出“别招惹我们”的核威胁。俄罗斯还增派远程战略轰炸机等军机,增加了对黑海、波罗的海、北海以及大西洋地区的战备巡航架次,北约战机多次紧急起飞拦截,北约与俄罗斯的空中对峙险情明显增加。近十年来,北约通过大规模东扩和与俄罗斯“共同埋葬冷战”,建立新型伙伴关系等行动,扩大影响力。其全球扩张野心日益膨胀,把手伸向了中东、非洲、中亚甚至东亚地区,并正在组建为美国全球战略服务的“全球伙伴联盟”。

 

北约与俄罗斯目前紧张的军事对峙局面,抑制了北约全球扩张野心,促使其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把防卫的重点重新回归欧洲,以对付俄罗斯“ 潜在的侵略威胁”。

 

俄罗斯与北约的对抗,是俄罗斯“单挑”昔日的冤家对头,目前还不至于发展到爆发直接的大规模军事冲突。究其原因有三:其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主要军力部署正在向东亚转移,目前还看不到其主要军力向欧洲回归的迹象;其二,无论俄罗斯还是北约都无法承受直接冲突的高昂代价,只要俄罗斯不进攻北约成员国,双方都会尽力避免冲突的发生;其三,北约中多数成员国同时也是欧盟成员国,双重身份导致内部分歧严重,军费开支捉襟见肘,难以形成对俄罗斯开战的统一行动。

 

欧俄关系紧张,剪不断理还乱

 

从欧盟在乌克兰危机中的所作所为中可以看出,欧盟误判了形势的复杂性,扮演了始作俑者角色,最终得到的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可悲结局。

 

乌克兰危机的导火索是亚努科维奇政权暂时停签与欧盟的联系国协定,但亚努科维奇政权并没有放弃“融入”欧洲的政策,只不过是在寻求与欧俄之间的利益平衡。然而,亲欧盟的游行示威爆发,欧盟以为是把乌克兰完全拉向西方阵营的时机,于是许多欧盟官员、议员纷纷跑到独立广场煽风点火,扩大事态。亚努科维奇政权虽被推翻,但乌克兰危机的发展始所未料,结果欧盟得不偿失。

 

首先,乌克兰虽然建立了亲西方政府,但欧盟得到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乌克兰,克里米亚被俄罗斯吞并,东部闹“独立”,整个国家饱尝内战硝烟之苦,这不仅是乌克兰的悲剧,也是欧盟的悲哀。

 

第二,乌克兰危机不断恶化,导致美俄关系恶化、俄罗斯与北约军事对峙,欧洲地缘政治形势动荡,受害者首先是欧洲,对曾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悲剧和令人心惊肉跳的冷战对峙的欧洲人来说,无疑是一场新的噩梦。

 

第三,俄罗斯的激烈反应令欧盟猝不及防,除了强烈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进行外交孤立和不断加大经济制裁力度外,并无更多招数可使,暴露出欧盟战略上的软肋,其缺乏应对危机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最后,经济制裁损人不利已,是一个使欧盟与俄罗斯两败俱伤的歪招,不仅无益于解决乌克兰危机,反而使得欧盟与俄罗斯关系更趋紧张,扩大了“新欧洲”和“老欧洲”在对俄罗斯政策上的矛盾。 俄罗斯毕竟是欧盟的最大邻国,双方无论在欧洲安全上还是在经济上,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欧盟与俄罗斯经贸关系密切,俄罗斯是欧盟继美国和中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年贸易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俄罗斯还是欧盟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地。欧盟在美国胁迫下不断扩大对俄罗斯的制裁范围,确实给俄罗斯造成了严重后果,经济增长停滞、资金外流、卢布贬值以及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下跌,使俄罗斯的经济遭到重创。但是,制裁也伤害

 

了欧盟自己,尤其与俄罗斯经贸关系密切的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欧盟国家受害更大。据欧盟观察网站估计,欧盟2014年因对俄罗斯制裁损失达400亿欧元,占欧盟GDP的0.3%,2015年将损失500亿欧元。这对刚经历了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经济复苏乏力的欧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德国是俄罗斯的最大贸易伙伴,占欧盟对俄罗斯贸易额的32%,制裁将使德国丧失35万个工作岗位,可能使德国经济增长率降低0.5%。德国联盟统计局2014年10月2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前8个月,德国对俄罗斯出口下降了16.6%,损失约60 亿欧元,而且下降势头还在增加,8月份同比下降达到26%。其他欧盟国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俄罗斯实行水果、蔬菜反制裁措施后,就让一些国家叫苦不迭,而波兰每年向俄罗斯出口的50万吨苹果断了销路,损失达7亿美元。

 

制裁是把“双刃剑”,损人并不利己。因此,欧盟与俄罗斯在制裁和反制裁问题上,尽管调门高,但都留有一定余地,双方高层仍保持着正常联系。在冬季到来之际,俄罗斯与乌克兰共同签署冬季天然气供应协议,可以说是俄罗斯做出的一个让步姿态。随后,在2014年11月举行的欧盟外长会议上,外长们讨论了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访问莫斯科,寻求对话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可能性问题,也是欧盟的一个妥协信号。

 

然而,乌克兰危机毕竟对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造成了巨大伤害,双方积怨太深,通过外交对话解决危机并非易事。何况美国利用北约与俄罗斯对抗,从中浑水摸鱼,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欧盟目前处境尴尬,进退两难,即使想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也会受到美国的牵制。

 

以上可以看出,2014年的欧洲地缘政治危机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事件,不仅深刻影响着俄罗斯与欧美关系,同时对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以及欧美关系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

第7篇: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范文

【关键词】国际格局 大国关系 中国声音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美俄关系波澜起伏

美国和俄罗斯是传统的世界大国。冷战后,美俄关系在经历短暂的“蜜月期”以后又进入了历史上“明争暗斗”的旧循环。2015年,美俄围绕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问题继续展开角力,并互有胜负,两国关系波澜起伏。

乌克兰危机。2013年爆发的乌克兰危机是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关系的转折点。西方力图利用乌克兰危机来挖俄罗斯的“墙角”,达到挤压、遏制俄罗斯的目的。俄罗斯视乌克兰为核心利益,是维护俄罗斯国家安全和独联体内“老大”地位的底线。自从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俄美关系一直在恶化。美国显然参与了乌克兰危机及其政权的更迭,并企图通过此举来打击欧元。俄罗斯断然“收回”克里米亚,并支持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武力对抗基辅政权。美国和欧盟发起多次针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美俄关系降到了冰点。

美国是乌克兰危机的最大得利方,不仅成功“复活”了北约,而且打击了俄罗斯和欧盟这两个竞争对手,挑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俄罗斯因为受到经济制裁和能源价格下跌而出现了卢布贬值,经济下滑,但是也不是没有斩获。以法德为首的欧盟大国坚持与俄罗斯进行沟通、谈判。为了缓和因乌克兰危机而导致两国紧张关系,2015年美国国务卿克里两次访俄。奥巴马和普京分别在2015年9月联合国大会期间和11月G20峰会期间进行了会晤,分歧犹存,但为两国改善关系做出了姿态。

叙利亚问题。2015年9月,俄罗斯宣布展开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对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进行空袭。对此,有分析认为,在乌克兰问题上与西方陷入僵局的背景下,俄罗斯通过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不仅支持了叙利亚巴萨尔政权,而且掌握了与西方关系的主动权,有利于打破西方对其的制裁和孤立。这同样意味着俄罗斯可以与西方在打击IS问题上进行合作,争议的焦点在于是否支持巴沙尔政权。

联合国通过了共同打击伊斯兰国的决议。俄罗斯空袭IS成效显著,以美国为首的反恐联盟战果相形见绌,比较尴尬,美俄关系出现一些微妙变化。2015年11月13日,IS在巴黎制造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几百人伤亡。大量叙利亚难民群起涌入欧盟,给欧盟一些成员国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安全隐患。由此,也造成欧盟与美国之间的嫌隙。部分欧盟成员国特别是法德加强了打击IS的力度。这也说明西方反恐联盟之间的矛盾,法德采取了与美国不同的立场。俄罗斯强力打击IS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俄的一架客机在埃及被IS炸毁,死亡数百人。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使得国际社会一致趋向加强反恐,法德与俄罗斯走近,并采取行动打击IS,美国也表示要加大打击力度。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虽然有所影响,但并没有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恶化。俄罗斯希望通过打击IS示好西方并使其解除制裁,但是西方却延长了制裁。北约还启动了黑山加入北约的程序,引起俄的反弹。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俄罗斯公布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把北约东扩及其在靠近俄罗斯边界的军事动作视作主要安全威胁,同时表示俄愿在平等基础上发展同北约的关系。

法德英外交持重务实

英法德都是美国的盟国。在对俄经济制裁问题上保持一致。在安全领域,美国希望欧盟增加对军事的投入,欧盟希望美国不要改变欧洲的战略重心地位。在经济关系方面,欧盟与美国于2015年加速、并于10月下旬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结束了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第11轮谈判,取得了一些进展,欧盟与美国更加接近达成自由贸易协议。一些敏感议程仍被搁置。美国与欧盟原本预期在2015年底完成关于TTIP的全部谈判,由于欧盟内部分歧,再加上美欧之间的其他争议,这一目标没能实现。但欧盟表示还会继续谈判。

法国和德国是传统的欧洲大国。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恶化,最直接的感受者和体会者是欧盟,不仅影响了两者的政治关系,而且因为关系恶化,导致俄罗斯出口欧盟的天然气减少,影响欧盟民众生活。欧盟特别是法德日益意识到,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中,需要有自己的立场和举动,避免受制于人。在美国的全球控制力相对下降、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恶化、中国崛起大势不变的情况下,法德英需要采取务实的措施去面对矛盾重重的欧盟,并彰显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立场。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法德积极调停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促使双方进行谈判。2014年6月,法德俄乌四国领导人在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期间举行了会晤,开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诺曼底模式”。2015年2月,法总统奥朗德和德总理默克尔先后访问乌克兰和俄罗斯,并经过四方努力终于达成乌克兰东部新的停火协议,双方承诺停火、后撤重武器,东部相关地区享有某种“自”,协议中并没有提到克里米亚问题。2015年5月9日,俄罗斯在莫斯科举办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当天的活动中,没有一个西方大国领导人出席。第二天,德国总理默克尔前往莫斯科红场,向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默克尔的外交行动说明,德国既不想得罪美国,也不想得罪俄罗斯,而是在两者之间进行务实的平衡,采取了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既维护了与美国等盟国的关系,也照顾了与俄罗斯的关系。

在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法国积极行动,出动战机打击IS,奥朗德总统先后访问美国和俄罗斯,协调打击IS的行动,意图组建“全球反恐联盟”。德国也采取行动,宣布派遣1200名军人打击IS,成为德国自二战后最大规模的海外军事行动。法德与美国在打击IS问题上是有区别的。虽然美国也与俄罗斯保持接触,但是却不希望借助俄的力量共同打击IS,更不希望俄罗斯染指中东。法德在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后加大了对IS的打击力度,并寻求俄罗斯的支持,决定与俄联手打击IS。

在土耳其击落俄战机问题上,欧盟希望各方保持冷静,避免问题扩大化。法德打击IS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受到这一事件的影响,而是继续坚持与俄进行合作,并没有表现出对土耳其坚定支持。法德英等欧盟大国不愿为土耳其“背书”,说明它们对土耳其击落俄空袭IS的战机有自己的看法。土耳其目前也不是欧盟成员国。

实际上,欧盟与俄罗斯并没有非常直接的利害冲突,它们常常因为美国的行为导致彼此的隔阂。但是,欧盟尤其是法德与美国在一些问题上是具有不同立场的,并不想使欧洲陷入危险的地缘政治竞争中。在乌克兰危机、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和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等问题上,法德企图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和解决这些问题。2015年底,欧盟驻俄罗斯代表处负责人维加乌达斯・乌沙茨卡斯表示,俄罗斯和欧盟都知道尽快取消相互制裁的必要性。但是,正如普京总统所批评的,欧盟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实施独立的外交政策,它们把部分的转让给了美国。普京的话指出了目前欧盟外交的短板。从深层次考虑,俄罗斯希望在美欧间打入楔子,分化美欧,利用它们的矛盾维护俄罗斯的利益。现实中,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也多是“先欧后美、亲欧防美、分化欧美”。

日本外交矛盾尴尬

日本是传统的东亚大国。安倍上台后,日本的外交也变得活跃起来。2015年的日本外交以对华博弈为重点,但有自己的核心诉求:正常国家和大国化的政治诉求。①但是由于日本实力的相对下降和美国的掣肘,总体上日本外交处于一种矛盾、纠结、尴尬的境地。2015年4月底5月初,安倍展开对美国的国事访问。对日本来说,这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展示日美同盟关系的坚固。对此,美国方面也非常重视,安排了白宫欢迎仪式、两国领导人的联合新闻会和国宴,并第一次安排日本领导人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在安倍访美期间,两国签署了新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两国军事同盟得到升级。在是否加入亚投行的问题上,日美虽然都有过动摇,但最终都没有加入,从而成为没有加入亚投行的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2015年10月,由美国主导的TPP取得实质性突破,日本是其中的重要角色。一直以来,美国主导的TPP执行“ABC战略”(Anyone But China),把中国排除在外,使TPP成为制衡中国的“经济北约”。为此,日本在农产品关税问题上做出了让步。但是,日本对美外交也并不总是言听计从,一方面借助“不平等的”日美同盟扩大日本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追求更加平等的“正常化”日美关系,由此造成一个矛盾的对美外交。

在与中国的关系上,日本外交也凸显了矛盾。一方面日本与美国一起挤压中国,另一方面却希望借助中国振兴经济;一方面在一些问题上与中国展开竞争,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场合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交流。目前,中日间的争端已经常态化,双方都在12海里活动,没有发生冲突。同时,日本没有参与美国的南海巡航。2015年11月,中日韩峰会和东亚峰会相继召开,两国政府首脑进行了会谈,两国关系出现改善的迹象。但在全球范围内,中日围绕高铁市场展开了激烈竞争,而且这场竞争很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

日本与俄罗斯的关系也陷入一种矛盾尴尬的境地。日本追随美国的步伐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但是安倍政府实施“俯瞰地球仪外交”,外交主动性增强,在对俄关系上采取攻势,频频对俄释放善意,企图拉拢普京,取得双边关系的突破。日俄关系的症结有两个:一个是日美同盟,美国始终影响着日本的外交政策,不希望日本脱离它的掌控。另一个是北方四岛争端。2015年9月,安倍与普京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了会晤。由于种种原因,原定普京2015年访问日本的计划再次延迟。

相比与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日本与欧洲的关系显得比较平淡。2015年5月,日本欧盟首脑峰会在东京召开,确认继续深化双方战略伙伴关系,争取早日缔结经济伙伴关系协定。2015年6月,G7峰会在德国举行。安倍想在亚投行、东海和南海问题上提出针对中国的话题,但是并没有成功。2015年9月,日本与欧盟的自贸谈判无果而终。2015年11月G20峰会期间,安倍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进行会谈,强调加速推进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2015年12月,在出席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后,安倍访问欧盟轮值主席国卢森堡,一致同意早日谈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正如美国媒体所说,日本外交已经进入错乱期。一方面,日本想争取成为正常国家,发挥大国外交的作用,并摆脱美国对其内政外交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日本却处处看美国脸色行事,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也陷入一种矛盾尴尬的境地。想左右逢源,但是却往往进退失据。这或许与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有关,更是日本现实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反应。

中国和印度外交精彩纷呈

中国和印度可以看作是新兴的世界大国,金砖国家,G20成员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两个国家,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15年,中印外交彰显活力,显得有声有色。不断增长的经济成就和自信的大国心态相伴随,两国外交精彩纷呈,为国际社会增添了靓丽的风景。

中国外交。2015年,中国的大国外交空前活跃,一些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许和认可。2015年3月28日,中国政府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成为指导“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文件。4月15日,作为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国际金融机制―亚投行,最终确定创始成员国为57个。11月中旬,在参加G20峰会和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正能量”,为世界经济增长“打气”。12月16日,在参加在中国本土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提出网络,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提出了中国主张。

中国外交视“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2015年,中国加强了与各大国的外交关系。2015年5月和9月,中俄元首相互出席对方的纪念活动,签署了一系列重要文件。7月,主席赴俄罗斯乌法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双方加强能源、军工、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深化,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在新年前夕,普京签署了的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把俄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看成是维护地区和全球稳定的因素。9月,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继庄园对话、瀛台夜话之后,同奥巴马总统白宫秋叙,确认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10月,主席对英国展开“超级国事访问”,受到隆重接待,开启了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11月,出席G20峰会。同月,赴法国出席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也非常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非合作论坛、中拉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等机制稳步展开,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亚非领导人会议、东亚峰会等机制成为中国展现外交作为的重要平台。

在经济领域,中国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与20多个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中俄签署了经济发展战略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12月25日,亚投行正式成立,英法德等西方大国和全体金砖国家都是其正式成员。中国与韩国、中国与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与东盟完成自贸区升级谈判,RCEP谈判取得实质进展,中德建立“中国制造2025”,同“德国工业4.0”对接协调机制。IMF正式决定将人民币纳入SDR,使人民币成为准国际货币。同时,中国的高铁外交取得重大进展,敲定了中俄和中国―印尼高铁项目,中老、中泰高铁开工在即。2015年年底,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2010年IMF提高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份额的改革方案。

2015年,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人类的共同发展和命运与共,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也超越了西方传统的联盟体系和霸权体系。这是继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之后的又一伟大创新。这些都表明,中国不仅仅是国际秩序的普通参与者、受益者,而且是国际秩序的建设者、主导者和引领者,日益参与和影响到一些重要的全球治理进程当中,主导、塑造一些国际规则的制定。

印度外交。成为世界大国是印度国家战略的最高目标。对印度来说,与大国的关系始终是它外交的重点,其执行的是大国平衡外交战略。进入21世纪后,印美关系虽然龃龉不断,但是总体较为良好。莫迪在当选印度总理后,非常重视与美国的关系。2014年9月,莫迪首访访美国,受到奥巴马的高规格接待。2015年1月,奥巴马访问印度,开启了两国战略合作的新纪元。但是,印度外交一直坚持独立自主,在大国之间进行平衡。印美关系加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为了制衡中国。无论是经贸关系,还是政治关系,印美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但是前景难料。

与中国的关系始终是印度外交的焦点,甚至可以说是印度的“心结”。印度一直将中国看作是其地位和安全的巨大威胁。作为两个新兴大国,两国在地区范围内存在竞争的一面。对印度来说,重点是拉拢美日抗衡中国,其非常介意中国在南亚和印度洋事务上的行为,但又试图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因为印度入常、经济发展都需要借助中国。2015年5月,莫迪访华,为此中方做了精心安排。相应的,中方也非常重视与印度的关系,担任总理后首访国家就是印度。

印度非常重视与俄罗斯的关系。作为主要的武器和能源来源国,俄罗斯对印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0年以后,两国一直保持特殊的战略关系。2015年12月,莫迪访问俄罗斯,加强了两国在军事、能源和经贸方面的合作,击碎了“亲美远俄”的传言。在此期间,普京表示印俄将全面发展特惠战略伙伴关系。印度渴望成为世界大国,其需要俄罗斯在入常问题上的支持。莫迪访俄前表示,“俄罗斯是印度永远的朋友,两国的友谊牢不可破”,希望向俄采购达70亿美元的武器大单。印度赞同与俄罗斯建立一个广泛的反恐联盟。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及时雨”,有利于缓解俄罗斯因为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问题与西方关系造成的困难局面。

对印度来说,它的核心要务是发展经济。印度人口中年轻人占据大多数,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金砖国家,希望能够提升国际地位。印度独立自主和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使其在大国间游刃有余。莫迪担任总理后,在国际上刮起了“莫迪旋风”,积极推销印度,成为“印度的首席推销员”。

结语

表面上看起来,2015年美国与俄罗斯在东欧、中东打“拳击”,吸引了世界的眼球,其实,世界经济政治的重心在加紧从大西洋―欧洲地区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亚太地区才是世界真正的焦点。亚太大舞台上的领衔主演―中国和美国,相互感兴趣又互相不信任,它们之间的“太极”博弈进入了新常态,主要表现为网络、南海、对售三个方面。与此同时,中美在经贸、气候、反恐等领域的合作逆向加深。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崛起是国际格局变革最大的推动因素,并日益影响着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的进程。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有声有色,风生水起,为世界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此过程需要中国国际关系学者的努力,为中国的外交实践和理论发展提供理性思考。2015年,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合作、高铁外交、互利共赢、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大国关系、命运共同体、金砖国家、“修昔底德陷阱”、中美俄三角关系、中小国家研究(如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人文外交、国家民族主义等议题占据了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成为主流。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学术机构纷纷设立,学术队伍迅速扩大,人才流动频繁。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等部级的研究机构外,高等学校也成为重要的生力军。教育部在全国高校设立了约40个地区和国别研究基地,并要求向高水平智库的方向发展,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一些外语类、经贸类的大学,也设立了国际关系学院和专业。研究的领域更细致、更具体,范围更广。中国的国关学者,特别是北京、上海、长春、广州、南京、武汉等地的学者,努力借鉴马克思主义、西方和非西方大国国际关系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这三大来源,潜心于学术研究,努力对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发声。一批中青年学者以英文、俄文、阿拉伯文、德文、法文等语言在各国主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作为一个亚欧大国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对亚欧区域的研究虽然在时间上稍晚于西方,但由于重视程度和研究力量的增长,中国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世界上处于比较独特、比较前沿的位置。一些学者集多年的学术功力,努力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提出了独到的国际关系理论,如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的“道义现实主义”理论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我们认为,在中国综合国力蒸蒸而上、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提升,中国国际作用和话语权扩大,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的国关学人一定能够借助中国的外交思想,结合中国的外交实践,提炼中国的外交经验,总结中国的外交成就,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与独特视角,把国际关系的普遍理论与中国的具体经验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或国际关系的中国学派。

(本文系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中心项目、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重大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BGJ039、13KDB039)

【注释】

第8篇: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范文

>> 纠结于东西方之间的俄罗斯 西方媒体评说普京和俄罗斯 禁酒:俄罗斯的纠结 俄罗斯“姓”什么 面对西方舆论战,中国能向俄罗斯学什么? 俄罗斯大妈急什么 西方为何仍不接纳俄罗斯? 小议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 俄罗斯与西方重回“冷战”? 藐视西方的俄罗斯水中兵器 俄罗斯真不怕西方制裁? 西方阴谋论扑向俄罗斯 俄罗斯与西方互动模式解体 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失败 俄罗斯东向战略破解西方围堵 俄罗斯为何需要西方? 俄罗斯:继续与西方争平等 纠结之下的俄罗斯战略指挥机 中国想从俄罗斯那里得到什么? 俄罗斯艺术制造了什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西方和俄罗斯各自在纠结什么 西方和俄罗斯各自在纠结什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方亮")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俄政治上的寡头属性让其经济发展呈现出“逆淘汰”特征。

2014年10月中旬,当普京决定从俄乌边境撤出军演部队、乌东部二州的亲俄武装也开始撤出重型武器,乌克兰危机一度迎来实质性缓和。但紧接着,乌东部分离二州的选举引起基辅当局的“经济封锁”,而普京在G20峰会上受到西方压力提前退场,以及美国副总统拜登造访基辅暗示将加强对俄制裁,则标志着围绕乌克兰的大国博弈重新加剧。

盘点这场持续一年多、造成4000多人丧生(其中1/4死于9月5日停火协议生效后)的危机,首先需要厘清的是乌克兰“二月革命”是一场内部因素占主导的革命,革命的资金、人员、意志主要来自乌克兰寡头集团。这是在西方已“不愿”迅速接纳新成员的背景下,乌克兰的单方面“主动”西进。结果普京的板子打在了乌克兰身上,账却算在了西方头上。12月4日,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宣布,不允许西方以肢解南斯拉夫方式对付俄。 西方的绥靖亦为一种轻视

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初,“新冷战”之论频出,但外界清楚这种说法并无“冷战”一词本身的含义。奥巴马2014年3月公开表态称,俄罗斯只是一个地区大国,他还重复了2012年竞选时的判断:美国的“头号敌人”为“基地”组织而非俄罗斯。任凭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在美国国会上高喊“我们不能靠毛毯打胜仗乃至维护和平”,欧美当时却连武器都不打算提供给基辅。

在西方看来,尽管自今年夏季乌克兰冲突加剧以来,俄军机在欧洲的活动大幅增加,但莫斯科并没有能力跟欧美演绎一出真正的“冷战”大戏。尽管莫斯科吞并了克里米亚,并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支持亲俄武装,北约却在威尔士峰会上将“红线”划在了波罗的海国家至东欧一线。奥巴马在乌克兰危机高潮背景下访问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宣称对塔林、里加、维尔纽斯的保卫“与保卫柏林、巴黎、伦敦一样重要”;北约峰会拿出的最“硬”举措则为:在东欧北约成员国部署快速反应部队。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欧洲国家普遍对这场危机不堪其扰的背景下于8月23日访问了基辅,规劝波罗申科在克里米亚和东部二州的问题上展现灵活性。虽然德国原则上仍站在乌克兰一边,这一动作却使得默克尔的角色在逻辑上已经类似于“慕尼黑阴谋”中的张伯伦和达拉第,而克里米亚则早已被国际媒体比作苏台德区。此中区别只在于一点:希特勒侵略前,英法两国对捷克负有盟约义务,而如今西方却并不对乌克兰负有这种责任,2008年对格鲁吉亚同样如此。

西方对乌克兰危机“隔岸观火”,纵容了危机的恶化。用公投来决定是否独立并加入俄罗斯的决定,是克里米亚议会在30名“不明身份”武装人员劫持议会大楼后做出的,而且整个公投过程都在此类武装人员参与下进行。虽然很难说武装人员的存在压制了真实的克里米亚民意,但它毕竟为公投的合法性打上了问号。而且,乌克兰独立后克里米亚半岛一直存在独立倾向,却未能成功,此番俄罗斯发力它便迅速独立。俄罗斯还将其收入囊中,创下冷战后为数不多的吞并他国领土的先例。

但欧美选择了绥靖和软制裁。奥巴马3月接受采访时坦承,华盛顿对莫斯科束手无策。但实际上他的潜台词是,美国不会理会俄罗斯的胡闹,也不会下血本帮助乌克兰。欧美显然在绥靖俄罗斯,只不过这种绥靖无法与二战前英法对纳粹德国的妥协等量齐观。当从荷兰出发的马航班机在乌东部上空被击落、“俄罗斯潜艇”的迹象出现在瑞典海域、法国石油巨头猝死莫斯科机场等意外事件纷至,欧美的舆情就给俄罗斯贴上了疑似始作俑者的标签。而10月末欧洲8国及北约紧急拦截26架逼近不同国家领空的俄罗斯战机,更是将这种不信任暴露无遗。 普京的乏力

当面对希特勒之流时,西方都有足够的担心作为理由来让他们采取“割肉饲虎”式的绥靖政策,或是奉行绝地反击的“杜鲁门主义”。但是,普京的俄罗斯却没有能力让西方产生制度面临存亡威胁的恐惧感。

2014年9月初,奥巴马刚在塔林放出了北约将保卫波罗的海三国的承诺,俄方武装人员就上演了一出“跨境至爱沙尼亚抓人”的好戏,其间手榴弹爆炸引发的硝烟让爱边境百姓恐慌地以为战争又打响了。这种恐慌也体现在9月19日乌克兰、波兰、立陶宛三国防长签署的组建联合武装的协议上。然而,对于更广大范围的国家来说,这次越境袭击及其后续动作可能引起的是天然气断供、贸易利益的部分丧失、国家联盟关系中的责任义务履行等,这些都无法直接引发存亡之忧。

对当下国际体系来说,俄罗斯所能带来的最大威胁或许在于它的核武库。但是,对于经历过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而且在1985年的日内瓦收获了“核战争中没有赢家”这一美苏共识的世界来说,普京及其将军们动辄拿核武器说事的动作最多也就是给国内民众提气的“漂亮话”。当然,说到核武器,不得不说俄侵占乌克兰领土确实给国际核体制带来了潜在影响。因为苏联解体之际乌克兰主动放弃了存留于自己境内的苏联核武器,并换得几大国对自己进行安全保护的《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虽然这一承诺并不具法律约束力,但眼下乌克兰和领土完整受侵犯透露出一个信号:主动放弃核武器的落得个悲惨下场,主动拥核的却至今坚挺。这对国际核体制自然是一种动摇。

但俄罗斯行径所带来的这种“核威胁”毕竟是间接的、潜在的,它同样无法引起普遍的恐惧。而从政治制度、政治文化角度来看,俄罗斯当下这套政治制度及其逻辑难以向民主国家输出。普京营建的以大资本垄断为特征的威权政治制度是当下许多国家都具有的特征,尤其是后苏联转型国家,但它作为一种现状却并非各国追求的理想发展模式。俄政治上的寡头属性让其经济发展呈现出“逆淘汰”特征,使它从数字(去年GDP增长仅为1.3%,今年因受制裁和下半年油价暴跌30%而很可能负增长)到内容(日益堕为单纯的能源经济发展模式,重工业、航天等传统优势产业萎缩)都缺乏实际吸引力,遑论让国情不同的国家效仿。

所以,俄罗斯无力输出一种发展模式,就像当年布尔什维克不得不放弃世界革命一样。普京亦希望以警惕法西斯复活和反美为意识形态基础在国际间寻找朋友,他将相关表述列入了2014年7月金砖国家峰会通过的《福塔雷萨宣言》,但却像前些年在南美部署战略武器等尝试一样,未能取得影响和理想结果。普京也搞金元外交,但他在乌克兰花数百亿美元收买亚努科维奇政府中止加入欧盟转而加入欧亚联盟的动作却引发了一场“二月革命”,弄巧成拙地“赔了卢布又折人”。普京基于传统经济联系拉上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建立的欧亚联盟,如今也因为它对“小兄弟”乌克兰的动武而出现了较强的离心趋势。最近普京找上了北约成员国土耳其,扬言要放弃经保加利亚向中南欧供气的“南溪”管道项目,转而考虑在土耳其和希腊边境建立一个天然气中转站,但埃尔多安总统对此并未表态。

欧美自然因普京头疼,西门子等德国大公司、荷兰的食品供应商、法国的军工企业、芬兰贸易商,都因为出口利益损失而向本国政府施压,劝后者不要继续制裁俄罗斯。但欧美政府认为普京的反制裁其实闹不起大风浪,他们不痛不痒地祭出了经济上施压却不做军事应对的战略。直到乌克兰总统前不久宣布将在几年内就加入北约举行公投,北约最高军事长官才姗姗来迟地称已制定援助乌军的计划。 俄罗斯到底在纠结什么

“它们不想迫使俄罗斯做出政策上的改变,而是希望实现政权更迭。”俄外长拉夫罗夫11月22日的这番发言,揭示了莫斯科的深层担忧所在。拉夫罗夫警告说,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不会再“一如往昔”。

回溯二战胜利后,苏联亦曾有过“少干涉”欧洲内政的打算。当时斯大林希望保留与美国的战时盟国关系,为此同意了在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占区举行自由选举,结果亲苏政党大败。这场失败让莫斯科在柏林的苏占区再也不敢搞计划中的公正选举,而代之以让西欧心惊胆战的强权扩张政策。

如今,西方面对普京的俄罗斯时不再感受到恐惧,但俄罗斯对西方的恐惧感则存留至今。二战前后,苏联忙着侵占波兰、波罗的海三国、比萨拉比亚、在东欧建立共产主义政府、拒绝从伊朗北部撤军、向土耳其提出领土和建立军事基地要求等,以获取所谓的安全屏障。现在普京认为,俄罗斯正遭受来自北约的安全威胁,而乌克兰则要融入西方,莫斯科只能以向西扩张来换取缓冲空间。

就像遏制理论提出者、美国外交家凯南所言,支配俄罗斯人外交选择的是它传统的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在遭遇“制度认同度低”这一现实时加倍爆发出来。普京有一种顽固的观念:自己和自己营建的体制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而任何从民意角度对体制提出的质疑和动摇,都同外部入侵一样应当被视为敌对因素加以处理。普京打击反对派的系列审判“巴洛特诺耶案”一直在持续,不久前将最后一位受审者判刑;他还借乌克兰危机的大背景将反对派指为“叛国者”、“第五纵队”。

如果说在法国大革命之前俄罗斯人的不安全感仅限于领土威胁,那么在那之后制度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恐惧与日俱增。无论是反法同盟还是神圣同盟,沙皇追求的都不仅仅是领土安全,更有对皇权制度的维护。此后历任俄国领导人都在这种深深的制度不安全感驱使下进行力量伸张。从沙皇到早期布尔什维克,从斯大林到普京,这种制度不安全感一以贯之。所以并不奇怪,前苏联末代总统戈尔巴乔夫早前在德国发言支持普京的乌克兰政策,并指责华盛顿“需要一个可以让他们到处插手的局面,无论结局是好还是坏,他们不关心”。

第9篇: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范文

当前正在发生的乌克兰危机终于结束了西方的这种幻想。俄罗斯断然拒绝接受西方的规则吞并了克里米亚,并在这个过程中一再击碎西方国家关于它的动机所做出的种种破绽百出的预测。现在,美国和欧洲的官员需要重新思考一下俄罗斯的外交政策的新路数,只要他们希望解决乌克兰危机和防止今后再发生类似的事件,他们就应该设身处地站在莫斯科的角度想一想。

缘起

按照俄罗斯的看法,乌克兰危机是冷战种下的种子的直接后果。苏联解体后,西方基本上可以有两种选择方式:要么花大力气将俄罗斯彻底融入西方体制;要么将它的势力范围肢解,使之消失。主张第一种选择方式的人中包括有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和俄罗斯的自由派,他们警告说,选择第二种方式就意味着开启了一条反俄进程,这只会招来莫斯科的敌意,而成果却不大,也许可以赢得一些小国使它们最终彻底倒向西方。俄罗斯对于它受到包围这样一种战略态势,或迟或早,终归会做出反应。

这样的警告在当时却被忽视了,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和乔治・W・布什选择了第二种方式。德国统一后西方领导人曾经向戈尔巴乔夫做出承诺,其中最主要的是他们承诺北约不会东扩。然而美国及其盟国忘记了自己的承诺,他们一直在设法要得到在冷战时期由于受到苏联抵抗而未能得到的东西。他们一再使北约东扩,增加了12个新成员国,其中就包括了前苏联的一部分。同时,他们还试图使俄罗斯相信,外国军队驻扎到它的边界附近,进驻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和罗马尼亚,并不会威胁到它的安全。这期间欧盟也在不断扩张,增加了16个新成员国。

俄罗斯领导人对此毫无思想准备。他们曾以为双方会加强合作,彼此尊重对方的利益,互相做出妥协。俄罗斯人认为他们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虽然绝不可能放弃国家的利益,俄罗斯已经表明它愿意做出牺牲而融入到由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之中。可是,西方领导人好话说尽,却不见实际行动。相反,西方国家领导人的头脑中仍然是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那种零和思维方式:他们以为他们赢得了冷战。

苏联解体后的这些前苏联国家如果选择了另一条不同于今天的道路,对于西方来说结果是否会更好,这在今天仍然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克林顿和布什选择的进程反而使俄罗斯人希望莫斯科拒绝融入西方体制,希望俄罗斯在这个新的多极世界中能够成为另一个独立的、具有竞争力的权力中心。

今天,西方仍然在继续离间着同俄罗斯毗邻的那些国家。摩尔多瓦和格鲁吉亚的领土已经分裂,而乌克兰现在就在我们的眼前遭到肢解。这些国家的核心地带存在着不同文化的隔阂和冲突,它们的领导人只有尽力设法同时兼顾到向往欧洲的民众的利益和希望同俄罗斯保持传统联系的民众的情感才能够维持国家的统一。西方国家偏袒支持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的亲西方民族主义分子,结果在这些国家造成了对讲俄语的居民的压迫,俄罗斯对此当然不能坐视不管。即使在苏联解体已经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爱沙尼亚人口中超过6%,拉脱维亚人口中超过12%――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俄罗斯族,仍然享受不到完整的公民权利和应有的特殊照顾。他们不能参加全国大选投票,不能进入俄语学校,甚至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接触不到俄语媒体。欧盟尽管一再强调它境外的人权,对于这些国家内部公然违反基本人权的状况却视而不见。所以,当乌克兰出现人权危机,而克里米亚面临北约部队的威胁时,――俄罗斯对于这个地区抱有特殊的感情,而这个地区的大多数居民也认为自己是俄罗斯人,莫斯科的判断是这里的少数民族已经再也无处可去。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既是满足当地大多数居民的愿望,也是对北约想要把俄罗斯海军逐出黑海企图的一种回应。

西方领导人没有料到莫斯科会做出如此激烈的反应,被吓得大吃一惊。在3月底,北约盟军欧洲最高司令菲利普・布里德拉夫将军不无惊讶地说,俄罗斯的行动“不像一个合作伙伴,简直像一个敌人”。要知道,北约自它成立之日起采取的就一直是敌对行动,而且在冷战结束后也无丝毫改变,因此莫斯科兼并克里米亚的行动是应该可以料到的。它被西方围剿,那么它最终做出反应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在此背景下,弗拉基米尔・普京政府便只能把西方对乌克兰局势的抗议活动解释为极度的伪善。事实上,除此以外克里姆林宫也很难有别的想法。欧盟近期对乌克兰右翼团体的所谓批评就是一个典型的伪善例子。在3月间,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凯瑟琳・阿什顿谴责了乌克兰的极右翼组织同盟,一个好战的民族主义团体,说他们不该企图强占基辅的国会大厦。但是就在几个月前,当这个极右翼组织同盟走上街头乌克兰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政府时,欧盟却给予了他们有力的支持。

西方当然不会停止他们的伪善表演。华盛顿经常指责俄罗斯破坏了乌克兰边界的神圣不可侵犯性,然而美国和它的盟国自己却在破坏领土完整的原则。在2010年,海牙国际法庭判决科索沃2008年单方面宣布独立不违反国际法,而支持那项判决的正好是西方而不是俄罗斯。

尽管西方采用了双重标准,莫斯科还是提出了好些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建议,例如建议在这个国家建立一个同时考虑到东部和南部地区利益的联合政府,在这个国家实行联邦制,赋予俄语以官方地位,等等。可是西方的政治理论家们似乎根本就不愿意考虑这一类建议。既然要同俄罗斯合作共事,就不能一味地反对它,这就是说,西方必须承认,不属于西方的人也有能力分清对于其他社会什么是好和什么是坏。

碰撞

鉴于俄罗斯与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两者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在乌克兰发生碰撞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乌克兰这个边界国家长期以来就一直处在东西方的拉锯战中不知如何是好。争执最初是由乌克兰的两个对立的政治派别引起的,其中一派主张与欧盟签署联合协议,另一派则要求加入由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组成的关税同盟。

西方领导人坚持认为,俄罗斯在这个地区搞的各种一体化努力不怀好意,其目的是要复兴苏联,想要打造一个新体制来代替西方的制度。美国和欧洲的大多数官员都认为,让乌克兰加入欧盟对于莫斯科的这类计划将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就可以解释他们为什么会把亚努科维奇决定暂时推迟签署加入欧盟的协议看成是俄罗斯进行反击所取得的一个胜利。

不幸的是,西方领导人完全误解了欧亚一体化的想法。无论俄罗斯还是其他任何一个希望加入一种欧亚体制的国家都不曾希望恢复苏联或者公然对抗西方。它们不过是认为,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自由国家有权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各种独立的联合体。事实上,许多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的统治精英一直就有要在他们的国家之间保持或者重建某种形式的联合机构的想法。例如,早在1991年他们就创建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在15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主要是波罗的海国家,它们才以苏联解体作为契机永久性地割断了与前联盟的一切联系,转而加入了西方的经济和政治同盟。其余国家经过若干曲折终于在独联体究竟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有一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一直在谋求建立新的联合形式,例如欧亚经济共同体,其成员国有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于2008年暂停了其成员国身份)。其他一些国家,如格鲁吉亚、土库曼斯坦和乌克兰,它们的统治精英则是把独联体当作和平脱离俄罗斯的一种主要手段,从而可以将以前由单一的统一国家所掌握的政权和权威分散开来。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人,至少一部分官员和普通民众中的主要部分,全都希望与俄罗斯和其他前苏联国家保持密切联系。例如,在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各少数族群对于多数族群中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感到了恐惧,他们希望俄罗斯能够帮助维护他们的权利。在其他国家,如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其中很大一部分居民都与俄罗斯保持着经济、文化甚至家族的联系,他们无法想象被人完全切断这种联系。

不过,长期以来经济困难一直阻碍着实现真正的一体化。虽然掌权后的普京坚信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然而他竭尽全力,花了十年时间才使俄罗斯积累起足够推进一体化的经济和政治实力。直到2010年,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才搞成了一个关税同盟,这是后苏联国家之间朝向实现有实质意义的经济合作切实迈出的第一步。这个同盟建立起一个免除了关税和其他经济限制的自由贸易区,其成员国在与同盟外部国家的贸易往来中使用同样的税率和相同的监管规则。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打算加入该同盟,目前正在进行相应的谈判。

除了经济上互惠,欧亚一体化还进行了安全合作。同北约一样,由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等国组成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要求它的签约国在任何一个成员国遭到袭击时都有义务出手相助。许多欧亚国家都很看重这个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特殊价值,他们的领导人知道,尽管其他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做出了保证,但是在真正受到宗教极端分子或的威胁时,只有俄罗斯及其盟友才会出手相救。

上帝不让分裂

随着经济合作的成功,如今关税同盟国家的政治精英们正在酝酿成立一个欧亚政治同盟。正如普京2011年发表在俄罗斯《消息报》上的文章所写,莫斯科希望通过这个新的同盟组织不仅能够与俄罗斯现在的对手欧盟结为伙伴关系,同时也希望能够与其他地区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组织结为伙伴。普京写道,这将有助于各成员国“确定他们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并“在决策、制定规则和塑造未来等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不过,这样一个同盟要产生影响,它就必须能够主动地随形势自然而然地变化。此外,若要通过新的同盟把后苏联一体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那么就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成立这样一个同盟所追求的更深层次的价值理念是什么。如果说欧洲各国是因为主张民主、人权和经济合作这些价值理念才联合在一起,那么,欧亚同盟也一定要有它自己所追求的理想。

有些政治思想家想到了到历史中去寻找这样一种欧亚同盟的意识形态基础。欧亚代表一大块特定的地域或人类居住地,这样一种概念最早出现在俄罗斯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中间,他们于20世纪20年代从共产主义的俄罗斯移民到了西欧。同他们之前的那些俄罗斯斯拉夫文化崇拜者一样,他们在鼓吹欧亚主义时也会谈到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及其与欧洲社会的差异。不过,这两批人关注的目标有所不同。早先的斯拉夫文化崇拜者看重的是斯拉夫的统一,喜欢把欧洲的个人主义和俄罗斯农民的集体主义拿来进行对比;而欧亚主义者则喜欢将俄罗斯人与中亚大草原上讲土耳其语系的人即“都兰族人”联系在一起。按照欧亚主义者的说法,都兰族文化多半起源于古代波斯,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其实就是专制主义。这些欧亚主义者一般说来也承认个人的首创精神,但是其中许多人却不赞成西方国家过分强调市场原则而忽视国家的作用,而且非常看重他们自己地区中传统宗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所起的积极作用。

尽管这些古老的思想今天被欧亚主义者重新推崇似乎有人为宣传的成分,但是却不应该以为建立欧亚同盟的计划毫无来由。许多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与西方流行的理念确实不同。世俗自由主义及其不承认传统宗教来自神谕的绝对价值在西欧和美国或许能够蔓延开来,但是在前苏联的那些加盟共和国中,所有的主要宗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佛教却全都在迅速复苏。这些不同宗教之间尽管存在着重大差别,但是它们全都拒绝西方的自由放任和道德上的相对主义。这些宗教定下这样的戒律并不是出于现实的理由,而是认为有这些想法就是罪恶,因为它们未经神权批准,或者是被神权明文禁止的。

这些后苏联国家的大多数民众对于西方人认为他们观念落后和保守是极不服气的,他们的那些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和影响不断增大的宗教领袖们也有同感。毕竟,关于什么是进步,人们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有人认为一个人生存的意义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政治自由和物质财富,那么可以说西方社会正在进步。但是,如果像一位传统基督徒所信奉的那样,认为基督降临才是人类最重要的发展,那么物质财富就远不是看起来那么重要了,因为人生转瞬即逝,经受磨难会使人得到永生,而物质财富则会阻挡这个进程。在遵循宗教传统的人看来,安乐死、同性恋和《新约》一再谴责的其他行为绝不是代表进步,而是一种回到异教徒时代的衰退。从这个角度看,西方社会何止是不完美,简直就是罪恶的渊薮。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的绝大多数东正教徒持有的都是这种信念,住在中亚的许多人也是如此。正是这样一些信念推动了掌权的领导人去推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实现一体化。他们还协助普京在欧亚大陆成功地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权力中心。在此过程中,西方的干预不过是促使这个权力中心变得更加巩固而已。

向前看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