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苔丝的悲剧范文

苔丝的悲剧精选(九篇)

第1篇:苔丝的悲剧范文

关键词:苔丝 悲剧 命运

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是近代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倾尽心血为人类文学艺术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智慧与才华,他的著作为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外,他还在诗歌的沃土上笔耕不辍,屡有佳作,被誉为英国的“现代诗歌之父”。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最为知名的著作,自出版以来,广受各国读者欢迎,作者在小说中表达出的思想与精神影响了几代人。托马斯・哈代小说的悲情批判手法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悲情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将托马斯・哈代的悲剧文学推向了巅峰。个人的命途多舛、生活悲剧交织着性格的缺陷,纠葛着社会现实的残酷,种种不幸奏响了主人公苔丝人生悲剧的序曲。作者在小说中深入地刻画与描绘了女主人公苔丝敢于反抗命运、追求自由的散发着女性光辉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讲述苔丝的人生悲剧,强烈抨击与谴责了资产阶级社会残酷的法制、伪善的教会、泯灭的伦理及悲情的婚姻制度,无情地批判和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剥削底层劳动者的吃人本质。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究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人生。

一、悲剧命运的外在原因

(一)黑暗的社会现实

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以英国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为历史背景,当时新型的工业文明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业化、城镇化犹如滔天巨浪席卷整个欧洲,给传统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生性淳朴、性格善良且外表美丽的苔丝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她迫于生计出卖劳动力,地位低微,饱受资产阶级社会的摧残与剥削。随着工业文明农业生产,原本就毫无资本积累的农民纷纷破产,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走出田地,到工厂里做工,向资本家们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苔丝一家本来就衣食无着,家里的老马被汽车撞死之后,更是雪上加霜。生活的贫困使苔丝与亚力克相遇,亚力克以巧言善辩迷惑了淳朴善良的苔丝,通过卑劣的手段落井下石,使苔丝被迫投入了他的怀抱。透过苔丝悲惨的故事不难发现,苔丝的人生悲剧其实就是千千万万劳苦农民的人生悲剧,他们在资本主义车轮的无情碾压之下忍辱偷生,凄惨地活着。女主人公虽然拼尽全力反抗资产阶级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但却在所谓的世俗道德中步履维艰,饱受摧残。苔丝之所以从亚力克家逃走之后竟然会有负罪感,正是因为世俗伦理与道德对广大劳动人民人性和道德的抹杀,而这种残酷邪恶的世俗伦理却毫无伦理道德可言,这种社会伦理造成了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泯灭。若不是它们暗中作祟,主人公苔丝的人生也许就不会如此悲惨。若不是她身边人对她百般侮辱,千般责难,苔丝大可不必因自己的不幸失身而葬送掉宝贵的生命。受世俗伦理道德影响很深的安吉尔也丧失了应有的理智,他坚守着所谓的礼义廉耻,无视苔丝的淳朴善良,丝毫不肯原谅无辜受害的苔丝,而苔丝却对他之前的浪荡不堪予以了原谅。原本就性格顽劣的亚力克在资产阶级社会所谓的工业文明中进一步腐化了心智,最终变成了一个放荡不堪、丧失人伦的人间禽兽,成为了一个伪善的传教士。对苔丝的人生悲剧,社会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二)罪恶的法制社会

除了资产阶级社会、冷酷的金钱社会、伪善的伦理道德之外,不公平的社会法制也直接促成了苔丝的悲剧人生。所谓的资产阶级社会中的法律,都是为了保护资本家们剥削的利益而制定的,所谓的法制只不过是资本家们压迫与剥削劳苦大众的工具。坏事做尽、横行乡里、欺男霸女的亚力克到处作恶,却并没有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而善良淳朴、无辜受害的苔丝却被这样的法制判处了死刑。的亚力克竟然还披上了教会的外衣,在苔丝家庭贫苦之际落井下石,迷惑苔丝投入了自己的怀抱,到头来却利用所谓的神学教义让柔弱的苔丝承担了所有罪过。不仅如此,这样一个无恶不作的恶棍竟然做上了一个教人行善的神父,简直是资本主义世俗伦理、道德法制造就的一个巨大的人间笑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资产阶级倡导的所谓宗教教会、神学教义、伦理道德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麻痹贫苦劳动者的手段。他们一面披着善良道德的外衣做尽坏事,一面以宗教教义谋取利益、剥削百姓,灭绝人性。宗教的伦理道德是无形的,宗教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这种力量面前,柔弱的女子苔丝痛苦无助。最终苔丝不再反抗,静静地接受了社会、他人强加给她的不公平的人生悲剧。苔丝以及千百万被剥削、被欺压的劳苦民众犹如刀俎上的鱼肉,只能静静地接受不公平的社会与法制对他们无情的摧残。

二、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

(一)纯洁性

苔丝原本是一个淳朴善良、与世无争的乡村女孩,她勤劳地生活着,过着恬静安然的农村生活。但是如此纯洁的苔丝却被资产阶级社会的肮脏丑恶所毁灭了。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性,她的身上散发着农村人们的淳朴、扶困济弱、不求名利的善良,她的美是纯洁的。但正是这样的纯洁,却铸成了苔丝在残酷的资产阶级社会现实中的悲惨命运。苔丝性格单纯,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爱人安吉尔,为了不向自己的丈夫隐瞒自己的不幸,她选择在新婚之时向安吉尔倾诉了自己的痛苦,但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心灵狭隘的安吉尔对她的过去丝毫不予原谅,认为自己蒙受了莫大的耻辱,于是残忍地将苔丝抛弃,自己远走他乡。而苔丝只能用自己弱小的身躯苦苦地承受命运给她的不公,默默地忍受安吉尔对她的不公。甚至于苔丝最后在走投无路之时将亚力克杀死,将死之时要安吉尔放下狭隘的心灵,与她的妹妹结为夫妻。苔丝身上闪耀着一种极为纯洁的光芒,令人唏嘘的故事结局印证了冷酷无情、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苔丝为了自己的贞洁,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她为了除去丈夫安吉尔心中的芥蒂,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二)反抗性

苔丝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肮脏黑暗、残酷无情、冷血剥削之下,她毅然选择反抗到底。她与亚力克誓死抗争,毅然决然地离开亚历克,返回故乡。但是顽固世俗、道德伦理占据主导的故乡不能容忍苔丝的失身,他们认为这样的女人败坏了风气,于是给予她百般的刁难与责罚。苔丝不愿生活在无情的指责中,痛下决心离开故乡到工厂做工,她不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毅然同不公正的社会拼死抗争。苔丝最终勇敢地揭露了亚力克在宗教教会掩盖下的伪善面孔,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杀死了无恶不作、虚伪的恶霸,她视死如归地走上绞刑架,用生命控诉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饱受黑暗社会、不公法制摧残的苔丝向种种不公平做出了坚决的抗争。作者赋予了饱受不幸的苔丝纯洁、抗争的性格,通过二者之间激烈的冲突,鲜明地塑造了苔丝光辉的人物形象,强烈地谴责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不公,激烈地批判了泯灭人性的封建伦理道德。

(三)保守性

对于命运无情的安排,对于自己所遭受的不幸,苔丝勇敢无畏地誓死抗争,充分显示出了反抗精神。但是苔丝却无法彻底地割裂同世俗伦理道德的联系,在反抗的同时,她的思想中也遗留有世俗伦理道德的观念,这也体现了苔丝这一人物形象在伦理道德思想中的保守性,也是苔丝在残酷社会现实中痛苦无奈的表现。在众人用世俗道德伦理准则来指责她的时候,可怜的她也在用这个准则来衡量自己。苔丝遭受了冷酷社会所给予她的不幸,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无辜的,但是当旁人戴着有色眼镜来观察她,挥舞着道德伦理的大棒来锤杀她时,她竟然也觉得自身是有罪的,她在抗争与自责中痛苦地挣扎,她在勇敢与怯懦中痛苦地徘徊,一个社会所强加给她的不幸已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她却承受着热火灼心般的痛苦折磨。虽然她只是托马斯・哈代一部小说中的人物,但是苔丝的悲剧人生却让读者感叹不已,因为作者在她的身上赋予了真实,展示出世俗伦理逼迫人所造就的反抗的魄力与内心自责的煎熬。

三、结语

苔丝的悲剧不仅是她一个人的悲剧,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者的悲剧。这样一个淳朴善良的人物形象必然会被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这正是资产阶级社会肮脏黑暗、冷血剥削,封建世俗伦理道德残酷无情、抹杀人性的真实反映。而作者所颂扬的,作者所批判和谴责的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便是作者创作的真正用意所在。

参考文献:

[1]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1.

[2]王忠祥,聂珍钊译,托马斯・哈代著.德伯家的苔丝[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第2篇:苔丝的悲剧范文

哈代对西方文明的大胆批判和对生活的坦诚表现使得他的小说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氛。由于他从自己对生活和人的认识与思考出发,歌颂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赞扬人们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哈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悲剧思想。他的这一悲剧思想与悲观主义截然不同,而且不同于古希腊人的悲剧命运观。

哈代的悲剧思想大体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是他认为应该对人生痛苦作真实的描写,一个则是他的社会向善论。

哈代的悲剧创作始终以真实为出发点,他把“完全真实地表现实际生活”看作是作家的任务。他认为,文学作品应当是“艺术品或者是表现真理的作品”, 作家应当直面人生,表现不向生活妥协的灵魂。生活中充满了痛苦。痛苦过去存在,现在仍然存在,“任何将来的幸福也不能消除过去忍受的痛苦”因此,以悲剧这一文学形式表现生存的痛苦是自然而然的事。他认为,悲剧作家,或在传统的卫道士眼中的“悲观主义者”,因表现生存的痛苦而“触及事物的本质,这本身就应该使他们欣喜,因为他们意识到,他们并没有丧失什么”哈代对悲剧的真知灼见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他敢于正视惨淡人生的勇气。因此,在他悲剧小说的创作中,他始终把目光聚焦在人类社会中“悲剧的种种可能”,不管这种种可能是多么地令人不快,令人心碎,也不管这种种可能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非议和毁谤。

哈代自称是社会向善论者。他曾多次申明“作为向善论者(而不是像他们所说的悲观主义者),我对世界抱有信心”。哈代的悲剧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抗争精神的歌颂,促使人们采取行动,去探索生活的意义。虽然哈代的悲剧主人公清楚地知道,他们的探索会以毁灭或死亡为代价。但他们却不是清静无为,放弃自己的美好理想。他们面对邪恶的环境,并没有沉沦或屈从于环境,而是试图通过奋力抗争去超越坏境,保持自己的人格不受环境的污染。虽然他们不具备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出的非凡气魄,而且有时还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但是,他们有赋予其命运以某种意义的强烈愿望。他们的抗争精神,即悲剧精神,在失败中得到了升华。

与悲观主义的不同

哈代的悲剧思想之所以经常被人误解为悲观主义是因为哈代的悲剧思想与悲观主义的确有一些相似之处。其一,哈代的悲剧小说是反映人生痛苦,探索生命意义的一种媒介和思想载体。哈代的悲剧主人公在同周围环境的接触中,经常发现自己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的身心经受了巨大的痛苦。苔丝的痛苦产生于异己冷酷的环境对她的自然本性的压抑和摧残。 她的美好理想在现实丑陋的社会环境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悲观主义同样是一种探索人生的思想方式,同样揭示人在世界上的无助和人生的痛苦。其二,哈代的悲剧小说总是以失败或死亡为终结。由于哈代的悲剧主人公受他们所处的坏境的压抑和他们自身低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以及他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局限, 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总是以失败乃至死亡而告终。而悲观主义同样是关于毁灭和死亡的思考,孤立无援的人们不可能成为胜利者。其三,哈代悲剧小说的基调是悲怆的。通过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描写,哈代赋予作品以严肃和深沉,引发人们对邪恶的生存环境的义愤,促使他们对生活的悲剧性进行深刻的反思。而悲观主义的基调同样是深沉和悲怆的,它不允许人们对生活抱有盲目乐观的幻想。

然而,必须指出,哈代的悲剧思想和悲观主义对生活的态度有着本质的不同。哈代的悲剧思想对生活抱着坦诚和积极的态度:号召人们直面人生,歌颂人类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在他的悲剧小说中,他的主人公们与命运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虽然最终不免归于失败,他们仍然是精神世界的胜利者。因此,哈代的悲剧小说表现的是抗争的悲壮,而不是无为的绝望。而悲观主义则告诫人们不要同命运抗争,因为在悲观主义者看来,“世界和人生不可能给我们以真正的快乐,因而也就不值得我们留恋”,生活本身是虚无的,因此,探索和抗争也是毫无意义的。

此外,哈代在悲剧小说中表现了真、善、美等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用哈代的话来说,通过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使人们洞察生活的本质。例如,在《苔丝》中,哈代通过对“纯洁的女人”苔丝在邪恶的环境下同命运抗争和毁灭的描写,使人们对摧残苔丝的社会产生憎恨之情,对苔丝身上的真、善、美表示赞叹,对她的悲惨命运寄以同情。因此,哈代的悲剧思想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而在悲观主义者那里,人生中痛苦无处不在,人生被抽象为苦海,要得到解脱,就必须否定生存意志,达到绝对的忘我。寻求真、善、美是对世界本身性质的误解。由此看来,悲观主义强调的不是该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而是由原罪产生的生存的痛苦。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哈代的悲剧思想并不等同于悲观主义。

与古希腊悲剧命运观不同

毋庸讳言,在哈代的悲剧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古希腊悲剧对哈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哈代的青年时代,他仔细地研读了古希腊悲剧作品并对萦绕于人们头上的神秘力量颇感兴趣。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人总是面临着巨大的灾难这一命题,在哈代对生活的观察中得到了证实。哈代曾试图以古希腊悲剧为楷模进行悲剧创作。在《苔丝》中,苔丝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屡屡受挫,冥冥中的命运死死地纠缠于她,她无论怎样试图逃脱命运的魔爪最终都归于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哈代的悲剧小说的确与古希腊悲剧有某些相似之处。

但是,哈代的悲剧观念同古希腊人的命运观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古希腊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限于自己的认识能力,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难以作出解释,于是,他们创造了宇宙众神,认为这些神灵操纵着芸芸众生的命运,然而,在哈代的悲剧思想中,神是不存在的。人的命运不是由神主宰的而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在哈代看来,悲剧就是环境。所以,他把他的悲剧小说统统归于“性格与环境小说”。命运只不过是哈代探索生活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对生活的探索中,哈现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和人的愿望不能实现这一残酷的事实, 感受到人的心灵的痛苦。哈代认为,悲剧的产生并不取决于掌握宇宙的神秘力量,而是取决于制约人们的环境,尤其是“人类设置的事物”。苔丝的悲剧是由旧的习俗道德和残酷的法律造成的。所以,哈代的悲剧思想与其说是命运悲剧,倒不如说是社会悲剧。

二、《苔丝》中所体现的现代主义因素分析

哈代作为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作家,其作品中反映出现代悲剧的观念和特质。现代悲剧所展示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痛苦的世界,此时人们已经自觉地意识到人生的悲剧性,在他们眼中,人生下来就是无休止的痛苦,生活就是无休止痛苦的延续。哈下的许多人物都在诅咒自己的诞生。与此同时,哈代还在《苔丝》中展现了他对人与社会关系异化的描写,对象征手法的普遍运用,而这些正是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对人生悲剧的自觉认识

哈代深受叔本华生命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叔本华的哲学揭示了现代悲剧的基本特质,人类生存就是人类群体所无法摆脱的悲剧。在叔本华看来,世界没有上帝,意志就是世界的本质,它像一个无恶不作的魔鬼,无休无止地捉弄着芸芸众生,人类没有救赎,也没有希望。意志使每个人陷入无休无止的争夺与痛苦之中。他认为:“悲剧的真正意义是一种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悲剧主角所赎的不是他个人特有的罪,而是原罪,亦即生存之罪。”在他看来,悲剧是人生的本质,人来到世界上就要受罪,生活就像是在无聊和痛苦中来回摆动的钟摆,生命意志导致人类生存的悲剧,只要存在渴望与欲求,就永远处在痛苦之中。

对人与社会关系异化的描写

《苔丝》是比较早的描写了异化现象的作品之一。在《苔丝》中,异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习俗道德对苔丝人性的扭曲。苔丝原本是一个天真纯洁、美丽动人的大自然的女儿。在被亚雷・德伯侮辱以后,她回到了家乡特村,然而她听到的是风言风语,看到的是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在世俗人的眼里,她己经成了伤风败俗的女人,成了礼法上的罪人。 就连苔丝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苔丝对于自己,完全变成一副老实忍受的态度:她觉得要是自己犯的罪应该下地狱、叫火烧,那么下地狱、叫火烧就完了,没有什么可说的。”在家乡没法呆了,她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寻找精神上的慰籍。然而无论在哪里,传统的习俗道德都同样束缚着人们,就连克莱也成了传统习俗道德的俘虏。“这位青年,本来有先进的思想,善良的用意,是最近25年以来这个时代里出产的典型人物。但是虽然他极力想要以独立的见解判断事物,而一旦事出非常,他却不知不觉地还是信从小的时候所受的训教,还是成为习俗的奴隶。”“我再说一遍,我原来爱的那个女人并不是你,是另一个模样儿跟你一样的女人”。他认为苔丝不再是大自然的新生女儿,而是一个善于伪装的女人,是“一个外表纯洁,心里的女人”。苔丝和这个社会越来越不可调和,社会成了一种要消灭她的力量。最后,苔丝愤而杀死了亚雷,彻底成为了传统习俗道德的牺牲品。《苔丝》展现给了我们一个异化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生,而异化正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象征手法的普遍运用

哈代在《苔丝》中普遍运用了象征这一表现手法。特别体现在红色、鸟儿、季节等自然意象上。

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红色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代表着鲜血、暴力和犯罪,作为《圣经》的意象之一,红色在传统意义上还代表着淫欲、厄运及危险。哈代在小说中充分运用了红色的象征性。在故事的开头,苔丝到德伯维尔太太家认亲的时候,头上系着一根比平常宽得多的红色的发带,德伯维尔家的房子是红色的砖砌成的,亚雷・德伯带苔丝到他家的草莓园,把鲜红的草莓送到她的口中,这里红色代表着危险与淫欲。当苔丝家里的老马被邮车撞死时,“鲜血从伤口往外汩汩直喷”,“她从头到脚,都叫鲜红的血点洒了个遍”,此处预示着苔丝悲剧性命运即将到来。苔丝在杀死了亚雷之后,卜露太太看到“这个长方形的白色天花板,中间添上了这样一个红点儿,看来好像一张硕大无朋的红桃牌”,此处的红色象征着暴力与犯罪。因此,红色的意象一直与苔丝的悲剧命运相连,贯穿故事的始终。

苔丝早年的悲剧使她明白了“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她的人生观,也因为那一番教训,完全改变了”。苔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躲进森林,天亮的时候,她看到“在那些树底下,躺着好几只鸟儿,它们华丽的羽毛上,都沾满了血迹”。她知道这些鸟儿是在前一天被猎人击落后落到这里的。对这些和自己命运一样的受难者,她首先想到的是结束那些还活着的鸟儿的痛苦。于是她流着眼泪把那些她能找到的鸟儿都一个个扭断脖子,温柔地结束它们的生命,免得它们继续受罪。她大声说道:“可怜可疼的小东西儿――看到你们受了这样的罪,还能说我自己是天地间顶痛苦的人吗?”从这个场景可以看出,遇难的鸟儿象征苔丝本人,苔丝被冷漠的外部社会所驱赶,正像一只被猎人追逐的小鸟。

第3篇:苔丝的悲剧范文

关键词:苔丝;社会悲剧;性格悲剧;爱情悲剧

引言

“ 一个纯洁的女人”,是作者哈代对苔丝总的评述。苔丝具有劳动妇女坚强、勤劳而富于反抗的美好品质,然而,最终还是遭到了不可避免的毁灭。美丽、纯洁的苔丝在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面前,无辜失贞让她被看成是社会风气败坏的典型,并受到冷酷无情的迫害。她本是一个受害者,可是在陈腐鄙夷的世俗偏见中却被看成是奸妇,进而一步步地被逼走上死亡的边缘。总之,“像蒲草一样脆弱,像天空一样纯净”的苔丝,一生是悲剧的、苦难的、让人心生同情的,所以作者在题记中写到:“可怜你受了伤的名字!我的胸膛就是卧榻,要供你栖息。”[1]

一、悲剧的社会原因

(一)传统伦理道德因素。传统伦理道德对苔丝精神上的摧残,是苔丝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社会的舆论、传统的道德――丧失贞洁的妇女是罪大莫及的,是对丈夫的忠诚,失去便是、放荡的行为。因而在这种“贞洁观”下,苔丝被亚雷,她就是不贞洁的典型。为了逃避流言和鄙夷的目光,她甚至连家门都不出。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她才能卸下沉重的压力,感受到心灵上的自由。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在苔丝的人生旅途上,让其饱受思想上的折磨、压抑,从而畏惧、恐慌、自卑……甚至最后自己也认可了这种伦理道德,认为自己是有罪的,是不可饶恕的,是一个不名誉的人,以至于最后遇到自己的真爱时,呈现出想爱而不敢爱的踌躇状态。

(二)不公正的法律制度。一方面,亚雷出生于富足之家,有钱有权为他称霸乡野、无恶不作提供了先决条件,荒淫好色的品性让他初次见到苔丝就心存歹念。在幽僻偏远、黑暗静寂的地方,亚雷设下圈套,了苔丝。因此,可怜娇弱的苔丝,最后失去了最为珍贵的贞洁和幸福的人生。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社会性质、法律的不公正是亚雷为霸乡野,为所欲为,无恶不作的催动力。世人和国家法律都认为侮辱和迫害苔丝的人是无罪的,他的行为都源自于苔丝的勾引、魅惑,苔丝才是罪无可恕的,才是被社会所唾弃的。社会舆论、国家法律,让逆来顺受,含苦忍痛的苔丝不得不抬起那柔弱的双手来保护自我。然而,这所谓的保护最后却成了人生的终结。也许,保护的真正含义是:“那个众神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2]资产阶级法律的不公正和虚伪,使得苔丝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祭坛上的牺牲品,是社会、法律欠苔丝一个公道。

二、悲剧的爱情原因

(一)亚雷的与玩弄。真善美的苔丝被亚雷污辱后,不但没有受到应有责骂和惩罚,还穿上了道袍,当上了牧师;而被伤害、被玷污了的苔丝却成了败坏社会风气的典型,被视为放荡的榜样,被看成肮脏污秽的罪恶化身。而后,亚雷多次威胁苔丝说:“你记住了,我的夫人,你从前没逃出我的手心去,你这回还是逃不出我的手心去。你只要作太太,你就得作我的太太。”[3]但是,苔丝对于爱情忠诚的守候,强烈自尊心的呵斥,使她宁愿选择忍受残忍的压榨和剥削,宁愿忍受不堪负重的体力,就算衰弱得像一只流血的小牛犊,也不愿意出卖自己的身体,跟随亚雷。只是最后父亲死了,迫于家人生计的艰涩,苔丝不得不作了他的情妇,从此,她彻底葬送了自己终生的幸福。

(二)安吉尔的爱慕与遗弃。安吉尔思想豁达、真挚善良、温文儒雅,他和苔丝的爱情始终隐藏着悲剧色彩。苔丝是真善美的化身,是至纯至真的象征,认为“天地间没有什么像苔丝那样纯正,那样甜美,那样贞洁了”[4]。安吉尔对苔丝,并不是因为缠绵悱恻的爱情,追求苔丝更多的只是表现对自由的追求。因而苔丝在这段爱情的旅程里,注定自己始终处于卑微的地位。面对苔丝的坦白,安吉尔不仅不心疼苔丝的过去,反而觉得自己被欺骗了。 他认为这是一种恶性的欺骗,无法接受苔丝,无法接受她的过去,于是说到: “我的妻子不是一个骗人的女人,你和她已经不是原来同一个人了,不是了,不是同一个人了。我再也不会和你生活在一起了,我也不能够再爱你了。”[5]可怜的苔丝恳求的口干舌燥,直至最后像水一样的瘫在地上,安吉尔依然一脸漠然绝决。

安吉尔内心抗拒苔丝只是他们爱情悲剧最表面的因素,真正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陈腐落后的伦理道德观念。安吉尔鄙夷传统的等级观念,却始终没有摆脱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再次陷入虚伪道德的泥坑,“我不愿娶有身份、有财产、通达世务的女人,我把那一切野心一概放弃了,那我就不但可以得到一个天然美丽的女人,也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纯洁的女人了……”[6]这段话道出了他的心声。安吉尔心底敬仰纯洁的人,痛恨不纯洁的人,他认为苔丝是一个伪装纯洁的,是低贱卑劣的,她过去是一个人,现在是另一个人了。他的言行使苔丝在爱情的路途上离“幸福”二字越走越远。

三、悲剧的性格原因

(一)软弱与自卑。面对自己的悲惨经历,苔丝有勇敢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软弱、自卑。她敢于反抗旧的道德观念,敢于追寻自由和爱情,然而软弱的性格却不能让她彻底跳出传统道德的藩篱。在受到讥讽谩骂、封建道德戕害的时候,她不但没有抱怨,似乎还认可了这所谓的道德准则,认为自己是“有罪”的,认为自己是贱妇,触犯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她认为自己灵魂生来就是有罪的思想观念,注定永远受折磨,心灵永远不得平静。时隔多年,苔丝的不贞渐渐淡出人们的心里,然而苔丝却依然认为人世间老在关心她的遭遇,老在呵斥她的罪行,所以作品写到:“凡是有甜美的鸟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因而,苔丝软弱与自卑的性格,让她饱受世俗谬见的折磨,并始终走不出传统道德的枷锁。

(二)痛苦的矛盾心理。远离亲人,远离故乡,远离自己“耻辱”的过去,让苔丝抱着不再嫁的决心,第二次踏上孤独的旅程,来到了克里克的牛奶场。在这里,安吉尔让她重获对爱情的憧憬,重新体会到幸福的感觉。可是在幸福的面目下,苔丝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痛楚与忧愁、惶恐与不安,是折磨、耻辱和羞愧,因而内心常处在“绝对的快乐”和“绝对的痛苦”的挣扎中。但最后,还是难以压抑内心的爱慕答应了克莱的求婚。然而婚后的苔丝依然无法忘记过去,依然无法卸掉那沉重的精神枷锁。她为自己的过去感到耻辱和惶恐,她害怕安吉尔知晓后离自己而去,害怕自己不能和他再在一起。所以,她始终在说与不说之间徘徊。总之,在与安吉尔的爱情过程中,她始终处于矛盾情感的漩涡里,始终交织着幸福、痛苦、悔恨、屈辱等各种情感。

结语

苔丝的人生历程一如昙花般短促,却没有昙花那般娇羞美丽,作者哈代从多角度、多层次的为我们展现了苔丝的悲剧形象,证明了在诸多因素下,苔丝的人生注定只能是悲痛的哭泣,血肉的哀嚎。作者怜悯苔丝的遭遇,可是他却不能作为,唯一能做的就是:“如果为了真理而开罪于人,那么,宁可开罪于人,也强似埋没真理。”[7]通过笔触给苔丝凄凛的人生拂来一缕温煦和风:深刻地揭露与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道德和陈规陋习,并强调苔丝是“出淤泥而不染,出污泥而弥洁的。”[8]是社会迫害了一个晶莹洁净的灵魂。(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7] [8]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2] 周慧.悲中有“乐”――浅谈《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J].大众周刊,2011〔9〕.

[3] 何宏伟,黄木健.苔丝悲剧命运的解析[J].柳州师专学报,2007〔4〕.

第4篇:苔丝的悲剧范文

关键词:哈代;苔丝;悲剧命运;女性主义

一、引言

19世纪末出现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潮。而“哈代的作品中反映了与时代相吻合的女性解放的思想,而且在作品中,女性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的反抗是非常激烈的”。托马斯?哈代大胆地将创作的目光投向农村,深入的关注普通农家的悲剧命运。他十分擅长刻画女性人物悲剧命运,旨在揭露男权社会给女性造成的伤害,批判男性中心主义。

二、托马斯?哈代及苔丝简介

托马斯?哈代是横跨19世纪和20世纪的着名小说家和诗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沃尔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其作品即承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精髓又体现二十世纪的文学创新,气势磅礴。以辽阔深远的背景与渺小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和动人的对比描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

《德伯家的苔丝》刻画了一个善良、坚强、自尊、宽容而美丽的女性形象——苔丝。由于天真无知而受到富家浪子的侮辱,身心饱受摧残。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应付虚荣的父母,她勇于承受重担,奔走于不同农场,养家糊口;对待爱情,她自尊又执着”。她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位逃脱了决定主义的人”,颠覆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哈代极力要摧毁的正是这种道德观念,让女性摆脱僵化的传统习俗的控制。他对“堕落女性”的处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苔丝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宽容,带给读者对妇女生存状态的反思。

三、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苔丝从一位天使般的少女到绞刑架上的杀人犯,是何种邪恶力量在逼迫、摧残、毁灭着这“有自我意志,完整个性的女性?”,把这一优雅迷人的高尚女性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苔丝悲剧的根源何在?以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被压迫的血泪史,剥下男权中心主义这张丑陋的外皮。

(一)教育。

英国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指出“歧视存在的基础是教育,而不是经济。在英国要求同工,首先要求接受同等教育,因为这一原因致使妇女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从这一理论出发,剖析苔丝走向悲剧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的贫乏。

“她最早的职业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但天不遂人愿”。由于家庭贫穷,苔丝很早就步入社会,她做过很多体力活,而且是同工不同酬。因所受教育贫乏,她无法获取较高社会地位与收入的工作,个人与娘家均陷入极度贫困,最终不得不接受亚雷克庇护。“接受庇护”是当克莱尔归来,苔丝杀死亚雷克,走向毁灭的直接导火线。另一方面教育对于女性的重要影响,表现在提高女性心智与觉悟上。苔丝受骗失身带着委屈,饱含心酸地控诉“名门小姐们都了解该防备什么,怎样去防备,因为她们都读小说,小说中会谈到这些男人们的诡计,可我从没机会读小说,哪能知道呢”。中国有句古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样说明男权控制下的整个社会对女性受教育的排斥。压迫女性的邪恶力量让女性心智处于不开化状态,使女性沦为其奴隶。在这传统观念笼罩下,苔丝的梦想只能是幻想。教育问题不解决,苔丝式的妇女悲剧将不可逆转,女性终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女人在父兄所支配的家庭中,处于奴隶或仆人的地位,她始终是由男性做主而嫁给另外的男性。”

(二)苔丝自身的因素。

1.性格的妥协性。

苔丝敢于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追求幸福,是一个毫不妥协的反抗者。然而苔丝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在她的性格中也包含着保守落后的伦理观念。苔丝是暴力的受害者,是无辜的。她明白这一点,但在受到乡里人非议时,她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必然造成她内心的自我折磨和谴责。

苔丝性格的妥协性还表现在她和克莱尔的关系上。恋人之间本是平等的,而苔丝却一味贬低自己,抬高克莱尔。这是多么浓烈﹑炽热却又卑躬屈膝的爱。她悲惨的过去,得不到克莱尔的宽容。面对克莱尔无情的抛弃,苔丝没有做丝毫反抗。克莱尔离去了,苔丝对他的爱却从未削减。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却唤不回克莱尔冰冷的心。在爱情面前,苔丝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尊严。正是这种盲目的﹑不平等的爱,使苔丝放弃了一个妻子争取幸福的权利,深化了苔丝的悲剧。

2.自卑心理。

苔丝失身后的痛苦是巨大的,压力是多方面的,但必须指出,苔丝的自卑心理加剧了她的痛苦。

对于苔丝来说,她的许多痛苦都是心理上的。她往往从传统习俗﹑社会舆论上对自己的所谓“过去”作出道德上的判断,从而扭曲了自己的正常心理状态,并对自己的行为予以错误评价。苔丝无法卸掉身上背负的沉重十字架,她在忍受世俗舆论的同时,又受制于它的道德准则,毫不留情地审视自己、谴责自己,她在大胆反抗传统的同时,又囿于它的观念,而成为其维护者。“苔丝这种心理上的自卑,是世俗谬见在她身上发挥作用的体现,说明了苔丝自身在当时社会道德理境中培养起来的非正常心态。”苔丝正是这样给自己结成一张无形的道德罗网,把自己束缚起来。她的自我束缚的意识有其深刻的历史基础,是整个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苔丝的结局只能是悲惨的。

3.自我意识缺乏。

自我意识缺乏突出表现在苔丝对爱情的态度上。

苔丝第一次遇见克莱尔,就被他与众不同的神情所吸引。在哈下,苔丝被描绘为一个完美的个体,代表了作者理想中的完整女性。但苔丝的性格中也包含了一些弱点,她总是处于爱情的纠葛之中,徘徊于两个男人之间。她经常考虑到别人的需要,却忽略自己的需求。在男权的社会里,始终把自己置于依附和没有主体性的地位,处于社会的边缘。“哈代塑造的苔丝形象饱含着自己对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的深深同情,对世俗所谓文明的愤怒鞭挞,对传统男权社会的控诉。”同时也显示出19世纪时,以男性意愿为主导的社会所肯定的女性形象,即:“富有牺牲精神、宽容顺从、坚韧质朴”。就是说女性要永远把自己放在“后面”。男权社会予以褒奖的正是这样缺乏自我的女性。整个社会引导着妇女去牺牲小我,顾全家庭顾全丈夫。苔丝只是万千受到伤害、没有自我意志、被当作的女人中的一个。也正是在这样复杂的社会洗礼中先是失去了贞节,进而走向痛苦的深渊,最终酿成了一生的悲剧。

四、结语

苔丝坎坷的一生最终以悲剧收场,她的悲剧不止是命运的悲剧,更是女性的悲剧。她“既是命运的牺牲品,也是对男人和性无知的牺牲品”。苔丝在那个男权的社会里,始终把自己置于依附和没有主体性的地位。女性只有摆脱僵化的传统习俗的控制,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要拥有自我的价值,才能获得女性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高万隆. 婚恋?女权?小说:哈代与劳伦斯小说的主题研究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托马斯?哈代着,张谷若译. 德伯家的苔丝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吴笛.哈代研究 [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吴笛.哈代新论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西蒙?波伏娃. 第二性. [M]. 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

第5篇:苔丝的悲剧范文

[关键词] 托马斯・哈代;苔丝;悲剧命运;成因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英国小说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丰富了悲剧艺术,具有浓厚的悲观色彩和宿命论思想。其中尤以《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最有震撼力,其悲剧内涵也最为深刻和丰富。苔丝纯洁美丽善良,不断与命运抗争却最终没有逃过悲惨命运的掌控。她的悲剧是一部社会悲剧,环境悲剧,性格悲剧及命运悲剧的交响乐,是唱响世界文学史的一曲凄惨的生命悲歌。

一、苔丝的悲剧是社会和时代变革的产物

从美学的角度看,悲剧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的。它是具体的社会环境中的政治、宗教、伦理以及在心理矛盾冲突的产物。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英国早已完成了工业化,资本主义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农民阶层分崩离析,随之瓦解的是他们引以为豪的独立自主和朴素诚实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农民深深植根于其中的生存方式消亡了,就不可避免地带来痛苦和悲剧。无数农民涌入大城市,成为廉价劳动力。他们在经济上受尽剥削,在政治上毫无地位和保障。苔丝一家正是那个时代破产农民的一个缩影。作为贫苦农民的女儿和农场工人,无权无钱,经济拮据,负担沉重,因此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仍旧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和,她的悲惨命运是注定的。这些压迫和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道德的、传统观念的。亚雷和克莱代表了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两种不同的客观社会势力,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丝的社会悲剧。

二、道德和宗教桎梏是促成苔丝悲剧命运的环境因素

苔丝的悲剧成因也表现在世俗道德偏见的作弄以及伪善的宗教迫害。当时的世俗道德和宗教教义认为,女人失去就是不洁、不忠、罪恶和堕落。苔丝被亚雷玷污后,她那趋炎附势的父母只是感到耻辱,幻想着亚雷总有一天会娶她,却从不过问苔丝的感受和这件事本身的是非曲直。村民们也对苔丝冷眼相加,在她父亲去世后把她们一家赶出村子,迫使苔丝再次出去做工,重新落入亚雷的魔爪之中。而受过先进资产阶级进步思想教育过的克莱也没能摆脱世俗道德偏见和宗教枷锁。苔丝在新婚之夜说出了自己未婚先孕的不幸往事,但未得到克莱德同情和原谅。克莱认为她是“一个冒名顶替的骗子,一个伪装成纯洁少女的罪妇。”正是克莱心理深层那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造成了苔丝的爱情悲剧,断送了她一生的幸福。他自己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了苔丝的原谅,但却不肯原谅原本无辜的苔丝。他从传统关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他对苔丝的深情厚意视而不见,冷酷无情地抛弃了她。如果是亚雷毁坏了苔丝的肉体,那么克莱带给他的则是精神上毁灭性打击。的丧失带给苔丝深深的痛苦,但还未能泯灭她求生的欲望和对未来的希望,而被克莱德遗弃则摧毁了她生活的精神支柱,令她丧失了生活的勇气。

三、苔丝的性格决定她的悲剧命运

苔丝的悲剧,在社会环境悲剧的总前提下,同时又是性格悲剧。哈代曾说过性格即命运,他的作品似乎总是在描写人与人、自然、社会环境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和矛盾。而在这几种冲突中,人物内心世界即人与自己之间的冲突就是人物性格内部的自我矛盾、自我冲突。这种冲突构成的悲剧就是性格心理悲剧。苔丝的悲剧成因除了包括上述社会环境因素外,还有自身的原因,她性格上的“弱点”是她最终毁灭的主要根源之一。

正如小说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哈下的苔丝是一个纯洁朴实的乡村田园女性。她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劳动谋求生存,追求爱情和幸福,对爱情坚贞不渝,但是这位纯洁的大自然的女儿却被污浊的社会毁灭了。苔丝出生成长的布莱克莫山谷宁静单纯的环境早就了她淳朴天真、不谙世事的个性,这一特点使她看不穿亚雷和蔼伪装的真实企图,最终落入他的圈套中;也使她在怀孕和生孩子时不因此而威胁敲诈亚雷,而是独自忍受耻辱和痛苦。

苔丝性格中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她有强烈的责任感,老马之死令她内疚,善良孝顺的她觉得她有责任帮助父母使家庭摆脱困境,所以她违背自己厌恶趋炎附势的本性,答应去攀亲,却导致她落入亚雷的魔爪,弄的她无法自救,一步步走向最后的毁灭。而后在农场做工,与克莱相识相爱,本来会很幸福,但她偏偏要坚持要把自己的过去向爱人坦白,不料思想自私的克莱却不予以谅解,抛弃她远走巴西,苔丝重又生活在新的苦难和折磨之中,在这里苔丝的强烈责任感及思想道德的保守性是其悲剧的致命因素。她认为自己失身是一种罪孽,认为自己是礼法的罪人,不是纯洁的女人,不配做克莱的妻子。苔丝在遭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受制于它的道德准则,毫不留情地责难自己;她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困于她的观念,成为传统的维护者。

被克莱抛弃后,苔丝对外隐瞒真相,极力维护克莱德尊严和荣誉,自己却默默忍受克莱对她的不公。在她父亲去世,母亲和弟弟妹妹生活困难时,她对家庭的责任感迫使她和仇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之下。而后,克莱回来找她,她把杀死亚雷当作是她必须完成的任务,是她应尽的责任。苔丝在绝望中杀死了亚雷,并嘱咐克莱在她死后娶她的妹妹。“她对克莱的爱是微妙的、精神的、纯洁的;她对亚雷的感情是的、粗俗的,因此,想要擦掉它,只能通过毁灭亚雷的肉体来完成,这样才能还克莱一个纯洁的妻子。”

四、苔丝的悲剧是命运悲剧

苔丝的悲剧不仅是社会悲剧、环境悲剧、性格悲剧,而且也是命运悲剧。在命运悲剧中,实现悲剧性冲突的主人公,不管他是否愿意,如何躲藏,总归会在不可知的命运制约下陷入悲剧性的生命轨辙,难逃悲剧性的无情劫数。在哈代看来,宇宙和社会是个大悲剧的舞台,悲剧是一种规律,幸福不过是痛苦戏剧中的偶然插曲,人类是注定不行的。在强大无比的宇宙威力面前,哈代认为人是渺小的。人在同环境的冲突中,软弱无力,它受着命运的捉弄和支配。

哈代的命运观贯穿了整部作品,他在小说中设置了一系列的偶然、巧合与预兆,并通过这些因素构成了苔丝命运的一个个转折点,苔丝正是经过这些转折点从而最终走向悲剧的深渊。这些让读者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把苔丝引入悲剧的命运之中,而这种神秘莫测的力量在哈代看来就是人们所说的命运。这些神秘莫测的力量通过一系列偶然、巧合的事来显示,而在这些偶然、巧合的时间中,往往是由于某一点的差错从而导致事情发展向悲剧方将转变。

苔丝生于有姐妹7人的穷人家中,就决定了她的悲苦命运。作为长女,她要替酒醉的父亲驱赶货车上路,命运之神却捉弄她,使货车同一辆邮车偶然相撞,偏偏撞死了构成他家唯一生活来源的拉货车的老马。老妈被撞看似巧合,但却暗示了一个必然的结果,那就是苔丝不得不去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情,而正是这件事情导致了她一生的悲剧。被亚雷奸污后不行的苔丝来到奶牛场工作,她本渴望在这里平静地生活,可遇见并爱上了克莱。她决心用理智压抑情感,拒绝克莱的求婚,但命运和爱情又使她答应嫁给克莱。苔丝不远欺骗克莱,用写信方式告诉他自己的过去。偏偏命运捉弄她,她的信却塞到了克莱房间的地毯下面,克莱并未在婚前了解她的坦诚。这表面上看起来是苔丝即将得到幸福,其实确实她悲剧人生的进一步加深,以至于新婚之夜,遭到丈夫抛弃。再次陷入绝境的苔丝去找克莱的父母求助时,却无意听到克莱哥哥刻薄的言辞,自尊心使苔丝离开,没有遇到老克莱夫妇以至于最终没能得到帮助。然而再返回途中又和亚雷相遇,偏巧这时丈夫不归,父亲去世,三代人典房的契约到期,一家人无处安身,面对重重困难与窘迫,百般无奈的苔丝在亚雷的利诱、花言巧语和威逼下,又落入亚雷的圈套。在经过了一连串的巧合之后,苔丝又回到了造成她悲剧人生的人身边,她的命运就像是宿命早就安排好一样,是无法避免的必然。

突然克莱觉醒又回到英国,并在了解苔丝的现状后惆怅离去。偶然之中他从一个邮递员口中得知了苔丝的下落,这种结局看上去是苔丝的悲剧即将向好的方向改变,而事实上却使苔丝的命运进一步成为不可避免的悲剧。绝望的苔丝在惨烈地痛哭不幸的命运时,不能忍受亚雷的嘲弄,用餐刀杀死亚雷去追赶克莱。逃亡中的苔丝终归躲不过命运之神的追踪,苔丝被捕了,她的悲剧命运也就彻底无法避免了。

五、结束语

悲剧在西方的美学观点中,并非只是字面上的悲惨、痛苦和悲伤,也是对崇高、富丽、公正、真挚、善意和优雅的赞颂,是真善美的正面人物或包括这些正面因素而具有两重性的复杂人物由顺境走向逆境,这种情感是高雅的、严肃的,甚至是悲痛的、激动人心的。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一切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纯洁美丽的苔丝就像一只娇艳美丽的百合花,可惜在她刚刚绽放时就给毁灭了,最终以悲剧收场。她的悲剧命运的成因是多重的。她的悲剧和社会的变革,守旧的道德观念,伪善的宗教以及自身性格的局限以及命运的捉弄是分不开的,更离不开作者本身的宿命论思想和悲观主义情结。哈代正是通过苔丝的爱情悲剧和悲惨遭遇对维多利亚时代扼杀人性的虚伪的法律、伦理道德、宗教和婚姻制度进行无情的抨击。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马晓,苔丝悲剧的美学品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5。

[3]高玉芬,苔丝悲剧命运的四维解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7。

第6篇:苔丝的悲剧范文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珍妮姑娘 悲剧内涵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085-01

一、站在女性的角度,叙述的是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故事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是一个非常美丽、善良和智慧的姑娘,但是在小说第一章中,苔丝就被亚雷所诱骗并强占了她的身体。在当时的英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失去处子身份,可以说就意味着苔丝悲惨生活的开启。就在这样一个时代,亚雷在苔丝回家的路上了她,对她的身体和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但是在亚雷的心里,苔丝只是一个拥有女性特征的玩具而已,同时他还时常威胁苔丝,说她永远都逃不出他的手心。亚雷在苔丝后,并没有获得道德或是法律上的惩罚,但是苔丝却成为人人所鄙夷的对象。在苔丝经历过诸多痛苦经历之后,她终于迎来了第二段爱情。克莱尔是一个非常善良的男子,对苔丝也非常体贴,但是当苔丝向他诉说过往悲惨经历之后,克莱尔崩溃了,他在经历过痛苦的一夜之后,变得冷酷无情,苔丝从天堂掉入了地狱。可以说,在女性最期待的爱情生活中,苔丝的遭遇是十分悲惨的,这也铸就了她之后悲惨的人生。亚雷和克莱尔对苔丝的身体和心灵的占有,都是出于对女性的一种占有,而非真正的以爱之名。在一定程度上,苔丝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女性所承担的性别上的悲剧。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低下,注定了她在遭遇悲惨命运时,也只能处于被嘲弄的地位,而造成这一悲惨遭遇的男性,则仍然可以趾高气昂,站在高处欣赏女性的悲惨,并以其为乐。

《珍妮姑娘》中的珍妮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善良姑娘,相比于苔丝的悲惨爱情,珍妮显得幸运很多,最起码在两段爱情之中,她都是心甘情愿的。和苔丝一样,珍妮姑娘也经历了两段爱情,在第一段爱情中,参议员白兰德对珍妮慷慨解囊,让珍妮不禁以身相许。在与白兰德的相处过程中,珍妮尽情地享受对方给予的爱意和物质上的满足。在这段爱情经历中,白兰德对珍妮的爱有一部分是他的同情心在作祟,珍妮对白兰德的爱也有一部分是出于其物质上的富裕等原因,但是好景不长,白兰德猝死让珍妮的幸福生活不得不面临终结。在珍妮的第二段爱情中,她的爱人莱斯特是一个有钱人,但是在面对父亲取消遗产继承权的威胁的时候,他虽然心有不甘,充满愤恨,但是他却不敢反抗,将其性格中的软弱和窝囊尽显其中,最终为了让莱斯特得到遗产,珍妮选择了离开。在珍妮的两段爱情中,对于物质的需求在珍妮的爱情中占据了一定的成分,但是灰姑娘的梦想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实现的可能,于是身份的悬殊最终成了爱情终结的刽子手,她的爱情悲剧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不断妥协。

两部小说在主人公设置、结构及情节安排上都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苔丝和珍妮都是出身底层的善良的女主人公,她们都与上层阶级经历了两段爱情,最终爱情终结,并给她们悲惨的人生添置了浓浓的一笔,两部小说都叙写了悲惨的爱情故事。

二、通过对爱情悲剧的叙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处于过渡时期的英国这样一个背景下,当时的英国是先进与落后的共同体和矛盾体。在当时,资产阶级萌芽,各种新思想和新事物不断涌进,资产阶级是当时社会的主体力量,是上层阶级。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城市开始不断膨胀,象征落后的农村则不断萎缩,城市不断向农村逼进,农民不断走向贫困,或是涌入城市。这个时期的农村处于低等的劣势地位,这就决定了出身农村的苔丝被践踏的悲惨命运。在当时,农民是被践踏的,但是苔丝的女性身份决定了她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因为在融入新思想的同时,英国仍坚守着一片传统的思想,那就是女性的低等身份。在这个社会中,女性是从属于男性的,同时贞节对女性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社会,失去贞节不是男性的错误,而是女性的耻辱。社会中城市对农村的歧视与欺压,男性对女性的欺压,以及社会意识对女性的约束和偏见,种种这些,就是当时英国社会的写照,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英国,注定了苔丝的悲惨命运。

第7篇:苔丝的悲剧范文

悲剧根源是爱情悲剧、社会悲剧、性格悲剧, 不同的悲剧根源是道德悲剧、心理悲剧。两部作品

虽各有千秋, 但仔细分析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 苔丝; 呼啸山庄; 悲剧

Abstract : From the new visual angl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excavate the tragic origins from two works of Tess of the DpUrbervilles and Wuthering Heights. The same tragic origin of theirs is love tragedy , social tragedy and personality tragedy. The different tragic origin is moral tragedy and psychological tragedy. Although two works have their strong points , while analysed carefully they have achieved the same goal with different means.

Key words : Tess of the DpUrbervilles ; Wuthering Heights ; tragedy

《苔丝》(1891) 和《呼啸山庄》(1847) 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部名著。前者出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1840 —1928) 之笔, 后者是英国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1818 —1848) 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两部作品相差近半个世纪, 两位作家也有着各自的经历, 当然存在着诸多不同。但两部作品都产生于维多利亚时期, 因此都带有那个时期的特点。多年来对两部作品的单独评论与分析可谓层出不穷、浩如烟海, 但把两部作品放在一起分析的还为数不多。本文则把两部作品放在了一起进行分析, 找出了它们的相同悲剧根源和不同悲剧根源,为进一步欣赏两部作品提供了一个新角度。

1 相同的悲剧根源

111 爱情悲剧

11111 《苔丝》的悲剧

苔丝, 一个纯洁、美丽的农家女, 为了一家人的生存, 不情愿地去了所谓本家———亚雷家养鸡。终因年少不谙世事, 遭到亚雷这个恶棍的奸污, 从此开始了这个悲剧的第一步。她恨亚雷, 但没有屈服, 在家人的斥骂和邻居的白眼中, 艰难地生活着。苔丝的真爱是从在牛奶场做工开始的。在那儿她遇见了安吉尔·克莱, 她把他当成“天使”, 同时, “天使”也被漂亮的苔丝所吸引。他们彼此倾慕, 又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都热爱音乐, 都信仰宗教, 过去都曾有过与异性的“冒险经历”。克莱向苔丝求婚, 但失贞的耻辱压得她透不过气来, 她曾多次拒绝。最后, 出于对爱的渴望, 她接受了他的爱, 并在新婚之夜, 因不愿欺骗克莱, 遂将她的遭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这又开始了这个爱情悲剧的第二步。克莱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他的理智与修养刹那间全部被抛在一边, 把苔丝视为一个“堕落的女人”而弃她而去。这对苔丝的伤害比第一次更重。但她仍没放弃对爱的追求, 她一边做工, 一边寻找着她的爱人。命运似乎在捉弄温柔、善良、孝顺的苔丝, 父亲的死, 把她又一次推向亚雷。而此时, 克莱在失去苔丝之后才意识到他是多么爱她, 这时这对多难的爱人又重逢了。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 苔丝杀了亚雷, 争取到了一段与克莱的美好时光, 但这都是以苔丝的生命为代价的。这是一个超凡的爱情悲剧。

11112 《呼啸山庄》的悲剧

《呼啸山庄》的爱情悲剧是以希利克历夫与凯瑟琳的爱情为基点的。凯瑟琳虽为富家小姐, 却炽热地爱上了从街上捡回来的孤儿希利克利夫。她认为, 将他们二人连在一起的纽带几乎是神秘而不可言喻的: 在灵魂中他们最是自己的本相, 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他们是同一种元素做成的, 都是荒原风景的孩子。这是一种来自生命本体之爱, 是灵魂之爱。但在选择结婚标准上, 她忽略了内心的真实,没能摆脱画眉山庄优雅生活的诱感, 没能摆脱传统观念的羁绊。为了满足虚荣, 为了获得社会权利与经济地位, 她嫁给了画眉山庄的小主人, 从此开始了这个爱情悲剧。婚后, 荡不起感情波澜的家庭生活使凯瑟琳抑郁寡欢, 她发现失去的人比得到的好得多, 她对希利克历夫的爱有增无减。而希利克历夫在得知凯瑟琳要嫁给画眉山庄小主人后毅然离家出走。3 年后, 这对恋人得以相见, 而此时希利克历夫已变成了一个疯狂的复仇者。凯瑟琳一直受着心灵的折磨, 忧郁绝食而死。希利克历夫在复仇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下一代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看到了当年他与凯瑟琳的爱情, 在爱的感召下, 他良心苏醒, 情不自禁地停止了复仇的双手。后来他也绝食而亡。这对相恋的灵魂终于在另一个世界相聚了。

112 社会悲剧

哈代生活在19 世纪和20 世纪之交, 即维多利亚后期。曾经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逐步走向衰败,英国在世界上不再是独尊的形象, 因为美德等国家在钢铁和贸易等方面对英国构成巨大威胁, 所以,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也在动摇, 随之出现了经济萧条。资本主义工业入侵偏远落后的农业地区, 破坏了古老的生产秩序, 使许多以农耕为主的各阶层人们因受着地主的无情剥削而面临生存危机。苔丝的悲剧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上演的。以苔丝的美丽、灵巧、勤劳纯朴、善良刚毅, 如果生活在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 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 过上普通百姓的日子是不难的, 然而经济的贫困、生活的艰苦把她一步步推向深渊, 最终成了这个畸形社会的牺牲品。作者在小说结尾处讽刺地写道: “Justice” was done , and President of the Immortals had ended his sport with Tess. [1 ]哈代将Justice (正义) 一词置于引号中, 是在讽刺这个判决根本就不是正义的, 这个社会是“有毛病”的。

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19世纪初期, 即动荡不安的维多利亚初期。当时的工业革命影响了整个英国社会, 甚至整个世界。随之而来的是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加重, 而相继出台的一些法律所保护的又是有钱人的利益, 所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之后又爆发了著名的“宪章运动”, 罢工不断, 社会动荡不安。当时每一个英国人的心灵都像是经历了一场暴风骤雨, 即使是北部偏僻地区的地主们,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安然无事了[2] 。《呼啸山庄》的故事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没有这个大背景, 凯瑟琳不能违背意愿地嫁给画眉山庄的小主人。当时她的内心是有过激烈的斗争的: 假如我和希利克历夫结了婚, 我们俩都要沦为乞丐, 而要是嫁给了林敦, 我就可以帮助希利克历夫逃离哥哥的魔掌。出于这样的考虑, 凯瑟琳离开了希利克历夫, 才促成了后来的悲剧。可以说他们俩的爱是被当时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偏见所拆散的。

转贴于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希利克历夫本人被私有制社会所摒弃, 却仍然用私有制社会中人吃人的手段进行反抗。他没有财产, 却掠夺了财产来实施他的复仇计划, 使他从具人性人物沦为具兽性人物。这正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a full human life in a capitalist society was impossible of attainment . [3] (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造就一个完整的人。作者译) 这是一个爱情悲剧, 也是一个社会悲剧。

113 性格悲剧

两部小说中女主人公自身弱点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苔丝是一个单纯的乡村姑娘, 对周围这个“有毛病的世界”了解太少, 对爱情还没来得及有清醒认识就轻信受骗, 铸成了爱情悲剧的第一步。后来在流离失所的为难时刻, 她又违心地跟了亚雷。当然家庭所迫是主要原因, 但她还是轻信了亚雷的谎言, 以为丈夫永远也回不来了, 对爱情绝望才走向亚雷, 继而迈出了悲剧的最后一步。苔丝的善良天性没有给她带来好处, 却铸成了她的悲剧。

《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 性情复杂,“时而友爱, 时而狂暴, 时而温柔, 时而激动, 时而深情款款, 时而任性率性”[4 ] 。她致命的弱点是: 无法抗拒画眉山庄的优雅生活的吸引和自己的虚荣心。她觉得林敦漂亮, 和他在一起会很开心。他又年轻又有钱, 她会以这样的丈夫而自豪, 会令邻居们羡慕。而嫁给希利克历夫会贬低她自己的。就这样, 她被吸引得背叛了自己心知肚明的真正本性———这种本性与希利克历夫是一体的, 只为那尘世的浮华的缘故嫁给了画眉山庄的小主人。从此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她不仅轻贱了自己的一生, 也毁了希利克历夫的一生。

虽然她们难免有自身性格的弱点, 但如果说面对厄运她们逆来顺受, 荏弱无力, 自悲自怜, 那两位作家的艺术形象也就黯然失色了, 两部著作也就不称其为经典之作了。正是苔丝对命运的不屈不挠, 凯瑟琳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才使两部著作扣人心弦, 发人深省。

2 不同的悲剧原因

211 道德悲剧

《苔丝》那个年代正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世袭道德观念发生冲突, 社会物质供求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急剧深化的年代, 维多利亚时期的自由面纱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道德的伪善面具不撕自破。男人主宰着社会, 妇女社会地位地下。清教思想统治着人们的灵魂, 禁欲思想盛行。所以,苔丝心目中的婚姻不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的, 而是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克莱。她因失身而自卑, 即使后来被丈夫抛弃, 她还认定是自己罪有应得而默默忍受。在她的心灵深处, 还残留着许多封建道德和封建观念, 至死都没能摆脱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她的不幸不仅得不到社会的同情, 也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 她虽然是为了全家人毁了自己的一生,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安抚。克莱和她都曾有过与异性的“冒险经历”, 但当知道苔丝的不幸之后,克莱内心深处顽固的道德偏见、男女不平等思想暴露无遗, 他甚至使用他两个哥哥可能使用的话来辱骂苔丝:“You almost make me say you are an unappre hending peasant woman , who have never been initiated into the proportions of social things. You donpt know what you say.”[

5 ] (你让我不得不说, 你是个乡下女人, 不懂什么叫体面, 从来就没明白过世事人情) 这种来自心爱人的冷漠无情, 给苔丝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苔丝是这个没有健全的道德观念的世界的牺牲品。

212 心理悲剧

“希利克历夫就是小说人物化了的艾米莉”[6 ] 。勃朗特在塑造希利克历夫这个人物时融入了她童年不太愉快的经历, 在这个人物身上还有作者脾气暴躁的父亲、为失恋而疯狂的弟弟以及哥特传说中的“恶棍英雄”的影子, 希利克历夫“提取了虎、狼、恶狗、野猫的显著特征”[ 7 ] 。正因为如此, 勃朗特笔下的希利克历夫的心理是反常的。他从一个孤儿变成了复仇者, 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原因,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告诉我们, “孩子被剥夺了爱会变得没有能力去感受那种感情, 或者以某种毁灭性的方式将其扭曲。”[ 8 ]仔细分析他的成长过程, 我们可以发现, 他从小就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受到凯瑟琳哥哥的残酷报复, 连佣人也用针刺他, 呵斥、鞭打他。他不仅被剥夺了做人的尊严, 而且被剥夺了爱的权利。所以在他的心中, 一切事物多被扭曲了, 他用及其残忍的手段进行疯狂的报复。他与凯瑟琳的爱也是一种超常规的爱: 他们不是通过取悦彼此来相爱, 而是将巨大痛苦施加给对方; 他们不谈生活在一起, 而是谈死在一起; 他们不是靠进食来维持生命, 而是靠绝食来维持生命。最终都痛苦地死去。这正是他在恋爱上的绝望和畸形心理。

3 结 语

笔者只从以上5 个方面探析了两部作品的悲剧原因, 其实造成两部悲剧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仅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 两部著作虽各有千秋, 两位作家也风格各异(一位以强烈的悲剧气氛而闻名, 另一位却以非同一般的叙事方式吸引着读者) , 但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笔法, 展示给读者令人震撼的悲剧, 两部作品真正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 1 ][ 3 ] 刘炳善. 英国文学简史[M] . 济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459 , 378.

[ 2 ] 张奎武. 英美概况(上) [M] .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4. 107.

[ 4 ][ 8 ] 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M] . 徐晓雯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6. 231 , 230.

第8篇:苔丝的悲剧范文

关键词:苔丝 存在主义 生存环境 他人 自由选择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兼诗人托马斯・哈代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能体现他“性格与环境”系列小说创作精神的作品之一。主人公苔丝纯朴善良、美丽勤劳、热爱生活、富有牺牲精神。她只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计、接济家人,渴望得到一份两情相悦的爱情。然而她在短暂的一生中遭受了太多的灾难和不幸后,悲惨地走上绞刑架,成为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人物。小说自1891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和批评家们的青睐。评论家们曾用不同的理论对该作品做了大量的阐释。本文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分析苔丝的悲剧命运,探究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在其悲惨的人生经历中的体现。

一、荒诞的生存环境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类所生存的外部世界是荒诞异己的,人作为“世界上的存在”总是会处于逆境,要面临各种限制和约束,要经受痛苦和死亡的威胁。这种令人难以抗衡的外部世界使人类感到烦恼、恐惧,甚至绝望。

苔丝生活在19世纪末的英国农村,当时英国正经历着出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力侵袭到农村后,给古老的农村生活带来急剧的冲击,造成个体农民日趋破产。大量的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穷困的悲惨境地。人们在往日宗法制社会中所形成的稳定感、安全感和尊严感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继而感到茫然困惑,无所适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苔丝作为生活在最下层农民阶级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遭受社会转型过程带给她的痛苦和灾难。无论她怎样卖力地工作,都无法使她自己和她的家人摆脱贫困的困扰。

从苔丝所生存的家庭环境来看,她生活在一个濒临破产边缘的贫困家庭。父亲是个懒散虚荣、愚昧无知且嗜酒如命的小商贩。自从听说自己家的贵族历史后,便沉浸在祖先的荣耀中,不再理会家事。她的母亲头脑简单、不谙世事且爱慕虚荣。贫穷而又无能的父母却有着七个子女,身为长女的苔丝不得不过早地承担起沉重的家庭负担。在家人的经济生活陷入困境时,迫于无奈,年仅16岁的苔丝在母亲的极力劝说下,去富裕的“本家”亚雷家认亲,希望得到一份能养家的差事。涉世未深的苔丝一踏入社会便落入虎口,被亚雷设下陷阱,失去了传统道德所看重的处女,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从此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

在维多利亚时代,虽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传统的道德观念还在左右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在社会道德和规则中,男性对女性的侵犯往往得不到惩罚,而女性一旦失去了贞节,往往被认为不守规矩而受到鄙视甚至抛弃。男性一方面在性问题上花天酒地,放纵自己,另一方面却要求女性保持贞节,严格遵守道德准则。所以当安玑听到苔丝的坦白后,他立即感到自己受到了残酷的愚弄。在他眼中,苔丝一下子从纯洁、完美的化身变成骗子和不道德的人。苔丝在遭受传统道德和世俗舆论谴责和迫害的同时,她比别人更不能忘记和原谅自己的“耻辱”,整日生活在自责、悔恨和不安中。即使被丈夫无情抛弃,她也认为自己是罪有应得,表明她的思想已彻底被传统道德观念所异化。

二、与他人的关系

在萨特看来,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试图保持自己的主体地位,都想将别人当做自己的支配对象。这样一来,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就充满了戒备、倾轧和矛盾,这使得人类的现实生活境遇甚至比地狱更悲惨。

苔丝与他人的关系首先体现在她与家人的关系上。苔丝自始至终处在为家人牺牲自己利益的状态中。她的父母既虚荣又无知,他们只是盼着苔丝能嫁个有钱人,能帮家人摆脱贫困,却根本不去考虑苔丝的内心感受。她的弟妹们因年少不懂事,也在又哭又闹地逼着姐姐去做“阔太太”,以便他们能有钱买新马和“玩意儿”。在苔丝受辱回家后,她的父亲抱怨她让家门受辱,母亲埋怨她没能设法成为亚雷的妻子。失职的父母非但不能理解、帮助苔丝,反而将沉重的家庭负担转嫁到她肩上,将她逐步推进困境,推向毁灭。

亚雷是苔丝眼中的恶魔,是断送她美好前程的罪魁祸首。亚雷是靠商业致富的资产阶级新贵,财大气粗,行为放荡。亚雷第一次见到苔丝,就被她超众的美貌所吸引,对她产生了很强的占有欲。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近她,取悦她。他清楚地意识到苔丝的致命弱点是家人的利益,便通过在经济上慷慨资助她的家人,使苔丝觉得亏欠他。他利用苔丝的轻率和屈从,设下陷阱了她,揭开了苔丝悲剧人生的序幕。苔丝从此背上不洁女人的污名,受到世俗舆论和腐朽的道德观念的鄙视和迫害。苔丝与亚雷再次邂逅时,她正在一个条件极其恶劣的农场做苦力。为了能同苔丝重归于好,亚雷使出惯用的伎俩,千方百计地讨好她。他的纠缠使苔丝不得不忍受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和担惊受怕双重煎熬。后来,苔丝的父亲去世,一家人被逐出村子无处安身,不得不住到祖宗坟地。为了家人的利益,心力交瘁的苔丝只好再次牺牲自己,违背自己的意愿与亚雷同居。当苔丝看到魂牵梦绕的丈夫回来找她时,她无法遏制满腔的悔恨,将所有的不幸归咎于亚雷的诱惑和逼迫。为了能重回安玑身边,她举起复仇的餐刀刺向亚雷。

第9篇:苔丝的悲剧范文

〔关键词〕苔丝托马斯哈代人生观道德观

《德伯家的苔丝》是十九世纪末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1840—1928的代表作之一。哈代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长篇小说的创作,到九十年代后期转而写诗歌。这时期的英国,正处于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制度是“不能改变”,把这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理想化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哈代的作品,恰恰与之针锋相对,反映了前一世纪末英国经济由于工业资本侵入农村而发生的巨大社会变化,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英国社会的虚伪,戳穿了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对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示无限的同情。因而小说一出版1891年在英国社会上就引起了一场风暴,一些“正人君子”之流的批评家和“高雅读者”激烈地反对这部作品,对哈代大肆攻击,认为“这个作家想要借这些书揭起反抗一切社会礼法的旗帜,掀起一切神圣道德的风潮。”此后,逼得哈代不再写小说,而把晚年贡献给写诗了。可见当时英国社会对哈代的攻击到了何等恶毒的地步,同时也可看出哈代的作品的现实意义。

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书里,作者描写了一个美丽、善良、纯朴的农家女孩子的悲惨遭遇。他把她完美的道德品质和资产阶级的虚伪、堕落作风对比,他对封建宗法制家长统治的英国农民所受的痛苦深表同情,他深深地相信,那些朴素、平凡、默默无闻的劳动人民,有高尚的品质,纯洁的道德。这是哈代人生观的特点。当他人生观发展到深刻了解家长统治的农村理想为幻想时,他悲惨地发现了那种理想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从而对于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提出抗议和反对,但同时,又流露出对“命运”的无奈。

苔丝是哈代女性画廊中最美丽、善良、纯洁、高尚的形象,她的父母是贫苦农民,从早到晚,辛勤劳动,也不能保证自己的七个孩子的温饱。为了摆脱贫困境遇,母亲异想天开,打发女儿和冒牌贵族攀亲,结果使她遭到有钱有势的贵族少爷亚雷·德伯的蹂躏,从此,苔丝永远陷入痛苦的深渊。

后来,苔丝到牛奶厂做工,在那里遇上另一少爷安玑·克莱。单纯的苔丝终于战胜内心的重重矛盾,答应了多情、体贴的克莱的求婚。新婚晚上,为了忠实于丈夫,苔丝将自己的悲惨经历无保留地向克莱吐露,“在他的脚旁跪下”请求他饶恕,但克莱却冷酷无情地向苔丝宣布:“我原来爱的那个女人并不是你”,“而是另一个模样儿跟你一样的女人。”他把苔丝看成了外表纯洁,内里的女人,而把她遗弃了。

被遗弃后的苔丝所遭受的打击和困苦是太沉重了。如果说不暗世事的苔丝被亚雷玷污可看作是一次偶然事件,因为任何社会都存在象亚雷这样的坏人,任何社会下都会发生这样的不幸;那么,安玑因此抛弃了苔丝,则具备了巨大的社会的悲剧性,因为安玑的态度和行为,涵纳了当时社会在这种事情上的基本道德内容,代表了当时社会对失身女人的基本评价。此外,由于私生子的事,宗教和社会偏见对苔丝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使她做不成人。苔丝离开安玑,回到娘家,为了等待克莱,她受尽欺凌,受尽剥削,受尽折磨和痛苦。最后,为了家庭,为了母亲和弟妹,她牺牲了自己,第二次又被德伯“弄回去了”,对她来说,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然而,她对亚雷一直是恨之入骨的,暂时的屈从,引起了她更大的反抗。克莱再次出现后,复仇的火焰终于燃烧起来了,她手持菜刀亲手杀死了那个摧毁她一生的德伯,由此,小说对社会的谴责和批判是显而易见的。

苔丝的祖先虽是武士,但传到她父亲这代早已没落了,她父亲只是普通的小保产农民,自食其力,只靠一匹老马来维持全家九口人的生活。苔丝姑娘心地善良,勤劳刻苦,品德高尚,热爱生活。她能忍受一切困难,为了全家生计,不惜牺牲自己。她为自己的一时疏忽损失了老马感到无限的痛苦,她不忍看到全家受饿,不得不红着脸到她所瞧不起的冒牌本家——亚雷·德伯家去工作。由于年轻,缺乏社会经验,纯洁的苔丝成了“失了身的女人”。在牛奶厂,克莱三番五次的求婚,又使她陷入内心矛盾的痛苦深渊,一方面,她为克莱表面好的一面所打动,另一方面又认为“我配不上你,我没有作你太太的资格”,以此回绝克莱。她无限崇拜克莱,“把他崇拜得五体投地,”认为“他只有优点,没有缺点,觉得凡是哲人、导师、朋友所有的学问知识,他没有一样不完备”,而另一方面“无论怎么样,她绝不肯冒然嫁人,免得叫丈夫娶了她以后,又后悔自己瞎了眼睛”;一方面是异常快乐,“她爱他爱得非常地热烈,她把他看得象天神一般”,另一方面,又是十分的痛苦,因为她“自己十二分地明白”不应该嫁给克莱,她“挣扎着,咬着牙要过严肃独立生活”。至于被遗弃之后的痛苦,更是一言难尽了。后来,为了家庭,又一次牺牲自己,以至于最后走上断头台,这些无疑是很值得同情的。

哈代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家乡——英国南部多塞特郡,他的大部分小说,包括《苔丝》,都选材于他生活的时代,它们的地理背景,则全部没有脱离过多切斯特及其周围毗邻的郡、市,这一带是农牧区,所以他对英国农村的生活,风俗习惯,生产斗争等情况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亲眼看到了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大规模的经营方式如何逐步浸入农村,新式的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又如何使个体农民逐步走向贫困破产,富民对雇农的残酷的剥削,——这些都是哈代所描写的事实。小说里面所描写的塔布篱的克里克老板的大牛奶厂和棱窟槐的富农葛露卑的农场就是这时期这种生产方式的真实写照。而苔丝和她的伙伴们,就是农村中雇佣劳动者的代表,她们为了谋生,到处飘荡,这里作零活,那里打短工,没个停息,一到秋收完结就得被解雇,他她们受尽了剥削和压迫。苔丝经常从事繁重的劳动,干的与男工同样的工作,一个人承担往机器里传递麦捆的工作,简直是和机器竞赛,皮肤被划破了,流出了血,甚至晕倒在地,也得不到怜悯。苔丝和她全家的痛苦遭遇,也正是当时英国成千上万个个体(小保产)农民走向贫困、破产的真实写照。作者对这个不幸的家庭寄以深厚的同情,正是由于社会的不公使她受穷、受辱、绝望,使她成为一个犯罪的人,最后还剥夺了她的生命。

哈代选择苔丝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让女主角还没正式开始活动,就先经历了一番事故,同时又给小说加了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作者以深挚的爱,来描写这个美丽的农家姑娘忍受的悲惨命运,她毫无怨言地走着艰苦惨痛的生命之路,她是纯洁无辜的,她只是当时社会礼法的牺牲品。哈代看到了围绕着她的种种残酷的罪恶和不公平的现象,所以这本书里充满了悲观思想,充满了失望和绝望的呼声,同时也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社会道德的一个大胆抗议。

哈代还把苔丝对克莱的一往情深和亚雷玩弄女性的卑鄙罪行作了鲜明的对比,在苔丝受到亚雷的玷污之后,哈代悲愤地大声疾呼,“哪儿是保护苔丝的天使呢?哪儿是她一心信仰护庇世人的上帝呢?”接着又痛心地发了一连串疑问,“??为什么往往在这种情况下,绝难匹配的男人却把女人据为己有,或者绝难匹配的女人却把男人据为己有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哈代对苔丝的不幸寄予多么深厚的同情,对于迫害苔丝的社会道德给以多么强烈的抨击。在小说结束,他又写道:“‘典刑’明正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就是这句话给哈代招来了不少麻烦,被当时的英国作者认为是“给不朽的神所加的不敬的字样”。

安玑·克莱是个多少具有开明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恋爱问题上,他虽然不象亚雷·德伯那样卑鄙下流,却缺乏苔丝那种无私和真挚的感情。克莱爱苔丝只是因为她美丽,因为她会劳动,将来可以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也正是由于克莱对苔丝的感情掺杂着这种自私成分,因此他对苔丝的爱情也就经不起考验。虽然他自己也有过放荡行为,且得到苔丝的原谅,但当苔丝向他讲述了自己被污辱的惨痛经过,并且请求他宽恕之时,他的虚伪、自私的本质就显露出来了。旧的道德观念占了上风,不肯饶恕苔丝。虽然他也曾反抗过旧的道德,可是实际上他自己身上深深地镌刻着资产阶级道德的烙印,因此他冷酷地对苔丝说:“不要说啦,苔丝,不要辩啦,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就不同,哪能一概而论呢?”由此,也可看出,资产阶级的“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虚伪性。亚雷与安玑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既可以仗势欺人,又可虚伪玩弄,作者把苔丝的完美道德和资产阶级的堕落作风进行强烈的对比,并加以无情的揭露与控诉。

小说的控诉力量是巨大的,揭露和批判现实生活也是深刻的。但由于作家是站在封建家长制的立场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他认为那种宗法制农村田园生活,那种家长统治关系下的世外的、幽静的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虽然,后来他也清楚地认识到旧的家长统治方式之必然灭亡,但情感是悲哀的。尽管作家也看到了资产阶级所带来的,并且要把大家都带到死亡的路上去的所谓“进步”的罪恶,但由于作者立场所限,无法认识到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进步,更无法看到资本主义“进步”到死亡会有新的曙光。因此,悲观、绝望是在所难免。小说中弥漫着悲观的宿命论的观点,苔丝对自己的不幸,往往也觉得这是命中注定的。这与其说是她的缺陷,倒不如说是哈代世界观的局限性的反映。

走投无路的人只好认命。哈代热爱朴实勤劳的人民,同情他们的苦难,也看到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邪恶,可是他对这罪恶的根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找不到解决矛盾的办法,只好把一切归结于命运,这也是他小说的缺点,是消极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