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虚实之间范文

虚实之间精选(九篇)

第1篇:虚实之间范文

关键词 网络社会 现实社会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网络社会分为广义的网络社会和狭义的网络社会。本文意义上的网络社会是指狭义的网络社会,是一种拟社会化的赛博空间,是一种“亚社会”,即所谓的“虚拟社会”。随着网络应用不断普遍,青少年学生上网人数越来越多,青少年群体已经逐渐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成员。网络社会以其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等诸多新特征对青少年的道德带来了冲击,使得网络社会中出现了诸多的道德问题。这些道德问题的出现不能仅仅归咎于网络社会,更要从现实社会的德育实践中分析其原因,从而寻找出从根本上解决网络社会道德问题的途径。

1网络社会中的道德问题

1.1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虚拟性是网络社会最直接和最显著的特点。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也是网络社会的“隐匿性”,是指网络社会中的人和物都是虚拟的,人和物都可以用一个符号或图像来表征。不同于现实社会中人们面对面的交往,网络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是间接的,表现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问答和互动。“现实社会中的人一旦进入网络社会,就变成了虚拟的人,变成了数字,变成了符号和图像,脱离了现实生活中的性格、性别、年龄、角色等。”人们的网络行为也因此具有了隐匿的特征。这种“隐匿性”使得处在网络社会中的青少年会缺少 “他人在场”的压力,缺乏道德责任意识,容易导致他们道德意识弱化,从而在网络社会中做出各种失范行为。

1.2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引起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冲突

开放性是网络社会的又一个重要特征。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网络社会中的信息资源的享用是对所有用户开放的,网络社会是对所有的网民开放的,各种各样的不同人群都可以进入网络社会,在网络上与其他人交流、获取信息;(2)网络社会中的信息的来源也是开放的。因此,各种不同的道德思想体系、 道德标准、 价值取向和观点以及大量的不良信息都会在网络上云集,这些信息都有可能出现在青少年的视野中。面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甚至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价值标准,青少年若不能进行正确地选择,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就会引发他们的道德价值冲突和迷茫。

1.3网络社会的自由性消解了教师道德价值引导的作用

网络社会的自由性也是网络社会的自主性。相对于现实社会,网络社会更加自由、平等,它没有中心和边缘、没有强权、没有等级。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们的行动更加自由和自主,任何人都不可能用自己现实社会中的身份、权力和地位去主宰和束缚他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行动,对组织及他人权威的相对依附和遵从减少。因此,在网络社会中,青少年行动的自主性增强,对教师和长辈的遵从减少。现实社会中的教师权威地位在网络社会中也随之丧失。在网络社会中,青少年往往会遵从自己的兴趣、需要进行网络活动,拒绝或忽视来自网络管理者或教师的价值引导,从而消解了教师的道德引领的作用。

2网络社会道德问题的现实分析

2.1现实社会中道德教育价值逻辑的偏差

现实社会的道德教育的价值逻辑是一种道德功利主义。石中英在《“狼来了”道德故事原型的价值逻辑及其重构》中将“狼来了”道德故事原型的价值逻辑概括为:不能撒谎,因为撒谎的人会受到惩罚;要诚实,因为诚实的人会受到奖励;不能不讲道德,因为没有道德的人会受到惩罚;要讲道德,因为讲道德的人会受到奖励。在现实社会中教师和家长就是在用这种道德价值逻辑教育学生和孩子。这种人们习以为常的道德价值逻辑有着很大的缺陷,在网络社会中它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隐匿性的特征,在网络社会中,讲道德不一定会受到奖励,不讲道德不一定会受到惩罚,此时,这种道德教育价值逻辑在人们心中建立的道德秩序将会随之倒塌,导致大量的道德问题在网络社会中涌现。归其根源在于这种德育价值逻辑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善行,但却不能培养学生的善性。

2.2现实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使命的偏失

现实社会中的学校道德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多为道德理论和道德知识的说教,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和道德知识的强制性灌输,导致学校道德教育使命的偏失。这种道德理论和道德知识的强制灌输,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道德认知发展特点,学生只是记住作为文本的道德知识,并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偏离学校德育本应达到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开放的网络社会,面对各种不同的道德思想体系、道德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观点等信息,青少年不知道如何进行正确的选择,从而导致他们的道德价值冲突和道德选择的迷茫。因此,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容易盲从他人,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引导,做出一些失范行为。

2.3现实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的管理主义倾向

学校的管理主义倾向表现在过度强调等级层次、角色关系、标准化程序、自上而下的控制、服从纪律的价值观等。这种管理主义倾向也反映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导致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通过制定严格的规范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强制性地管理,强调学生对规范制度和教师的权威的绝对服从。在道德教育强调对学生的规训和惩罚,试图通过严格的道德规范造就整齐划一的、理想主义的道德人。现实社会中道德教育的这种管理主义倾向和规训主义使得学生的个性和自由被压抑。网络社会的自由性使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被压抑的个性得到释放,同时也容易使学生走向另一个极端,排斥来自网络管理者的道德价值引导和教师的道德权威。

3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修正

3.1重构道德教育的价值逻辑

价值逻辑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出发点。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逻辑已经带来了诸多的道德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重构道德教育的价值逻辑,用利他主义的价值逻辑取代功利主义的价值逻辑。利他主义的价值逻辑强调的是一种义务伦理。这种义务伦理价值逻辑的出发点是他人的利益,将利他当成自己的义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和同情心,通过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体验他人的感受,唤醒学生的道德良知和道德义务感,从而造就道德上善良的人。这种人是既具有善行又具有善性的人,是一种表里如一的人,因此,他们无论在虚拟社会还是在现实社会都能道德地行为。

3.2教学生学会道德选择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和经过选择而采取的行动建构自己的存在,而一个人的本质就是由他的一系列行动过程所建构的存在或实在,人不断地筹划自己,造就自己。因此,人必须对自己的行动以及自己是怎样的人负责任。同样,一个人也必须对自己是怎样的道德的人负责,学生有权利对自己的道德生活进行选择,也必须具备做出正确道德选择的能力,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教会学生道德选择的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道德选择的能力,才能在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道德迷宫中自主选择,做出对自己负责的道德行为,建构自己的道德存在。

3.3建立平等的德育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实现德育身份的转变,从传统道德知识的灌输者和权威转变为学生道德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成为学生道德选择咨询者,为他们进行道德选择创造环境,帮助他们分析道德选择中的困惑,引导他们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比较分析,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遵循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讲求德育的层次性。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个体的需求。最后,对学生的教育多用表扬的方式,慎用批评,避免教师权威的不当使用,形成尊师爱生的氛围,从而在德育过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伦.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 陈勤舫.网络社会对现实道德的冲击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2006(2).

[3] 尹学才.网络道德问题与网络伦理建构[D].河南大学,2009(5).

第2篇:虚实之间范文

“虚实相间法”――是指先以虚招诱骗敌方,使敌方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形成破绽,我方则趁机用实招达到后发制人的效果。俗话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此法重在变化,主要对付防守严密的敌手。切记,此法运用的是虚招与实招相配合的技法,虚实是一个整体,应注重虚实动作的连贯性。虚招主要起虚探、掩护、迷惑、佯攻的作用;实招主要起攻击制敌的作用。虚实相间法的运用离不开灵活的步法,应重视平时步法的训练。击打速度尽量快,勿让对方有封挡的机会。

实例一:晃左右摆踢腹

实战过程:与暴力分子搏斗过程中,敌不主动攻击,我左拳向敌头部虚晃一拳,敌迅速拍击(图1);我突然向左横移步变向,用右拳猛力摆击敌面门(图2);乘敌疼痛之际,我迅速起右脚狠踢敌腹部制之(图3)。

实用说明:此技是采用正面虚晃,侧面实招的打法。关键是运用横移步做到攻击方向的变化,让敌难以招架。我虚晃左拳时,应注意对方的步法移动,不能进入敌我设的圈套。实招中的一拳一腿要准而有力,力争致敌命。

实例二:上拳击撤步踹

实战过程:与暴力分子搏斗过程中,我先上步主动发起攻击,右拳击敌面门,敌拍击防守(图4);随即我左拳摆击敌太阳穴,敌格挡防守(图5);此时,我迅速右脚后退步,撤离拳击区,起左脚猛力踹击敌胸腹部制之(图6)。

实用说明:此法运用的是虚招拳击敌头部,并且是两拳虚用,使敌深信我方主打其上盘之心。迫敌防守之时,我迅速撤离近战区,采用有力的腿法再次打击,造成其致命之伤。此技主要做到战术明确,进身拳击不恋战。关键是后退步要迅速,撤离干净利落。

实例三:虚上拳抱腿摔

实战过程:与暴力分子搏斗过程中,敌精于防守并不主动进攻,我进步用左拳虚击敌头部,敌上体后闪躲开(图7);我随即右拳摆击敌头部,敌格挡防守(图8);我就势向前下潜抱其左脚(图9);以右后转身及肩顶其胯之合力(图10),将其摔倒并以拳其裆制之(图11)。

实用说明:此法变化较大,由上直接下潜变化,用摔法攻击下盘。对上用拳击是虚招,而我意主在用抱腿摔一举将敌制服。此技,关键是下潜抱腿要快,顶胯转身要协调迅速。

实例四:抬左踢下击上

实战过程:暴力分子不急于进攻,为迷惑敌,我在虚晃左拳的同时,不时地抬左膝(图12);看准时机,顺势左脚前落步,起右脚横踢敌左脚大腿外侧(图13);随即右脚落步,我后手左直拳猛力击打敌头部(图14),再接右拳制之(图15)。

第3篇:虚实之间范文

科学家称,实现这样神奇的应用要等到一二十年之后,但也不用太失望,因为我们身边已经出现增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了。

不久前,美国专利及商标局刚刚公布了一个苹果公司申请并获得批准的专利,大致可将其描述为“可戴上的便携设备”,或是“一副有显示屏和发声能力的眼镜”,或是“挡住用户脸的带显示屏和可能的发声能力的面罩”等。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谷歌在去年的一款眼镜,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网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在这些神奇的眼镜或者面罩背后,实际上是“增强虚拟现实技术”在起作用。

去年10月,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数字圆明园”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圆明园移动导览系统在家中虚拟游览圆明园,也可以到实地体验导览系统的增强现实效果。游客可在含经堂等10个景区实现移动导览,只需用圆明园提供的iPad对准景区里的二维码扫描,即可重现过去的建筑景观。

增强虚拟现实技术的体验非常神奇,其核心主旨就是“以人为本”。它简称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简言之就是用计算机实时产生三维信息来增强人对真实世界的感知。

一般认为,AR技术源于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但AR技术的伟大之处就是着眼于真实世界。传统的VR技术让用户完全沉浸在虚拟空间中,正如宅男总喜欢生活在家庭电脑营造的网络世界中一样。而AR技术则把计算机、网络和用户都带回到真实的世界,不仅可以让人随时访问网络,还可以增强人对现实世界的感知。

戴上一款眼镜看看天,镜片就会显示当天及未来几天内的天气状况;看到一张面孔,就能知道你在何时何地见过他;看到一栋高楼,就可以了解楼层的详细信息……AR技术利用计算机系统产生现实环境中并不存在的虚拟信息,这些虚拟信息可被用户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方式感知,成为周围真实环境的组成部分,从而增强用户对现实世界的感知。结合现在的信息技术,这将创造出许许多多美妙的应用。

上世纪90年代初,波音公司的Tom Caudell和同事最早提出了“增强现实”。 他们在设计的系统中,把由简单线条绘制的布线路径和文字等提示信息,实时叠加在机械师的头盔显示器上,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机械师一步一步完成拆卸过程。

这正是AR技术的目标,即借助光电显示技术、交互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产生现实环境中不存在的虚拟对象,并通过注册技术将虚拟对象准确“放置”在真实环境中,使用户感知到一个真实和虚拟相融合的唯一存在的世界,并能与之交互。

AR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该领域的权威学者北卡大学Ronald Azuma提出,AR技术系统包含三个内容: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集成,即虚实融合;具有实时交互性;三维尺度空间中定位增添虚拟物体,即三维跟踪注册。其中,尤以实时的人机交互最为重要,因为沉浸感和感知的增强皆源于此。

人机交互是一门包括计算机视觉、心理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随着传感器、力反馈等硬件设备的发展,以及对人的个体差异、感知研究以及认知科学的发展,人机交互已成为世界各国信息产业竞争的一项关键技术,并逐渐实现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

由于AR技术的独特性与快速发展,目前在军事、航空航天、医疗、影视娱乐、制造与维修、教育、旅游、建筑规划等各个领域都能看到其应用。

军事应用是推动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采用AR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军费开支,主要体现在军事训练和武器的设计制作两个方面。在航空航天方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已经将AR技术应用于国际空间站组装、训练等工作。欧洲航天局则注重于把AR技术应用于空间机器人遥控、航天器设计、空间探测模拟等方面。

医学是最早将AR技术应用到实际中的领域之一。早在1994年,医生就可以利用超声波扫描孕妇,然后在其腹部对应部位绘制出一个相应的三维胎儿,再通过头盔显示器了解胎儿。

AR技术还可以作为外科手术可视化的辅助手段,通过使用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或超声图像实时收集病人的三维数据,将相应的虚拟信息与病人的实际情况相融合,给予医生更完善的信息。

尽管如此,AR技术依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障碍。比如硬件设备比较特殊,而且大多价格昂贵,且普遍存在使用不便、影响用户交互活动等缺点,这是目前影响AR技术推广的瓶颈之一。

如今已经有多种用于AR系统开发的软件工具包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但普遍存在专业性强、易用性差等特点,而且很多算法和相关理论也不成熟,如在人工智能、人体工程学、基于嗅觉、味觉等新型传感和感知机理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同时,由于一些AR专用硬件设备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常常使软件开发的费用十分巨大。

第4篇:虚实之间范文

[关键词] 《后宫・甄传》;拟态环境;真实人物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79-2

纵观2012年电视荧屏,《后宫・甄传》在内地的播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收视热潮。在台湾华视的热播更是打败了多档王牌收视节目,剧中主要演员更是受到台湾观众的追捧,陆续赴台录制电视节目。如今,《后宫・甄传》已经卖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在韩国有线台播出也打败了KBS同时段电视剧。同样引人关注的还有《后宫・甄传》将在美国主流电视台播出,《后宫・甄传》在海外市场颇受欢迎值得我们去探讨它成功的原因。一部古装历史剧捧红了大批的年轻演员,值得称道的是《后宫・甄传》里的反面人物也受到观众喜爱,个性鲜明的剧中人物上至妃嫔下至侍妾、奴仆,让我们不得不去品味《后宫・甄传》这部历史剧对于人性的准确把握。

一、贴近“真”实,走“历史正剧”之路

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后宫・甄传》能够脱颖而出在于它不同于当下其他古装历史剧,导演郑晓龙延续他一贯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坚持走“历史正剧”之路。皇帝不再是英俊潇洒的痴情男儿,红墙宫闱也不是人们想象的恩宠天堂。中国历史剧始终提倡还原历史真实,用艺术手段表现历史真实。《后宫・甄传》的创作团队在画面营造上极力符合真实的历史场景,从宫殿里物品的摆放到后宫嫔妃的服装发饰,无不体现出导演和美术设计师的独具匠心。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真正优秀的历史剧应该让观众在审美娱乐的同时,对历史、对社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新的思考。后宫剧要拒绝天马行空的无厘头穿越,摆脱不符合历史真实的虚假后宫。在全民娱乐的时代,影视剧的创作团队应该做到不盲从,不忘记尊重历史。

二、透过历史,品味人性

导演郑晓龙希望为观众呈现的不仅是封建制度对人性的百般摧残,还要在批判中体现人文关怀和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后宫・甄传》与其他宫斗剧相比,在对人性的剖析方面明显技高一筹,不同身份的人各自经营,各种集团利益之间相互博弈,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皇权和等级制度对于人的天性的扼杀和折磨。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后宫女人的悲剧正是通过毁灭的形式给观众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触动,使观众从震撼中得到美与善的净化。比起一个花好月圆的结尾,果郡王服毒殉情的悲剧性结局更为震撼人心。悲剧可以更加凸显角色内心最深处最接近人性的光芒,才让观众形成的印象更为深刻。艺术形象应该同时具有鲜明个性和普遍意义。好人不必是十全十美,坏人也不一定是万恶不赦。剧中人物设置应当尽量避免出现“扁平化”。《后宫・甄传》在艺术形象塑造方面有它成功的地方,但有些处理也过于绝对化,以下分析了几位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一) “腹黑女神”的完美逆袭――甄

刚入宫的甄还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女,只有防人之心,绝无害人之意。她渴望得到的东西恰恰是皇宫里唯一缺少的真情,“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甄为了避免成为后宫里的牺牲品,只好腹黑到底。甄身上的不真实体现在她仿佛如女神一般,她的美貌、睿智、家境是上天恩赐给她的礼物,同期入宫的好姐妹沈眉庄拥有同样出色的客观条件,但甄却拥有他人不能及的超凡能力。当甄决心要靠自己的能力保全整个甄家的安危,她的成功逆袭和其他嫔妃的黯然失宠便是注定无法摆脱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命运是与自身的性格、机遇有直接关联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人生轨迹,而不是受他人意念的支配。在《后宫・甄传》中,我们看不到人物命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与甄作对的皇后、安陵容、华妃都无一例外的相继死去,敬妃、齐妃也正因为选对了合作同伴才存活了下来。也许就像小说作者流潋紫在扉页上写下的话:“后宫的红墙里,没有绝对的善与恶、爱与恨,活着并且活得好才是最重要的”。甄留给观众的最后一个身影是富有深意的,新一轮宫斗又开始上演,满身疲惫的伊人躺下休息,留到最后的甄可以心如止水般生活下去吗?这就是经典人物的性格特征由于复杂性带给观众的思考,我们在电视剧塑造的拟态环境里可以寻找到自己的性格特征,在虚实之间品味人格魅力。

(二)喜怒带着万般风情――华妃

古代帝妃之间的纯爱只是一种希冀,帝王才是后宫游戏规则的真正制定者。在前朝与后宫的较量中,嫔妃始终是被动的。后宫的虚情假意,不知是谁在骗谁,人在其中又有多少的身不由己。华妃临死前的一句“皇上,你害的世兰好苦”,触动着观众最敏感的神经。年世兰的争风吃醋,年世兰的骄横跋扈,在观众眼里是那么的率真可爱,观众对华妃这个反面人物是情有独钟的,观众爱她的敢爱敢恨,爱她那句“就是矫情”,因为她真实,因为她让我们看到人性的软弱和抗争,因为她让观众能看见自己的内心。观众完全沉浸在影视剧的拟态环境中,深深地被剧中人物所感动、所吸引,以至于内心仿佛感受到华妃失宠后的伤心欲绝,“你试过从天黑等到天亮的滋味吗?我就那么等啊,等啊,皇上却还是没有来……”,观众与剧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欢宜香的真相面前,华妃的一生成为笑话,让我们不禁感慨皇上是何等薄情之人。

(三)爱情至上的“高富帅”――果郡王

果郡王与甄的唯美爱情感动了无数观众,为这部宫斗剧增添了许多浪漫色彩。王爷不爱江山爱美人,一片深情只为甄。果郡王具备一切好男人的特质,文武双全、温润如玉、飘逸脱俗,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待爱情“从一而终”。李东学饰演的允礼成功走进了每个女性观众的心里,究其原因,不外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渴望一份纯粹无杂质的爱情。果郡王如果没有遇见皇嫂,他依然是那个风流倜傥、迷倒万千女子的王爷。王爷毕生渴望得到的女子得不到,而他又辜负了两个真心爱他的女子,这宿命的爱情夺走了王爷年轻的生命,与甄告别时的那句“我不愿意让你为难”更是将果郡王的至情至善体现得淋漓尽致。高贵的出身,英俊的面容,伟岸的身躯,果郡王满足以上所有的条件,这十分符合现在都市女性对于白马王子的要求。我们不禁要感叹,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这样纯粹的爱情和这样完美的男人,女性在尔虞我诈的办公室中生存,十分需要找到一个情感慰藉的出口,而白马王子就是去解救每一个女性观众内心的“小公主”,这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如此多的女性观众对“果郡王”中毒很深。

(四)皇宫里的“李大仁”――温太医

《后宫 ・甄传》热播后,网上开始流行一个段子,“十年修得柯景腾,百年修得王小贱,千年修得李大仁,可要多少年的福分,才能换来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温实初”,一部戏让温实初的扮演者张晓龙红得发紫。《后宫・甄传》里面的温太医好比《我可能不会爱你》里面的李大仁,他们都是风度翩翩,他们都是心甘情愿地为心爱的人付出。不知从何时起,每个女生都需要一位男闺蜜,“嫁人当嫁温太医”的调侃折射出都市女性缺少安全感的生存状态。看过《后宫・甄传》的女性观众一定会为剧中温文尔雅的温太医所迷倒。他深爱着甄一个女子,心中的风永远吹向甄,时刻在甄的身边保护着她。温太医和甄上演了一出出情比金坚的戏码,他们之间的真情流露为这部宫斗剧增添了一缕缕阳光,也由此拉近了观众与剧中人物的心理距离,尽管我们与剧中人所处不同时空,但我们可以拥有同样的感受,能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三、别把“宫斗”带进生活

观众通过“移情”和“通感”的方式感受剧中人物的压抑与隐忍,对照自己人生际遇的失意与得意。从这一点上看,宫斗剧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宫斗剧作为一种受市场热捧的类型剧无可厚非,观众通过艺术欣赏活动既可以更多的获取历史知识,又可以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但是如果过度沉迷于虚构的故事情节,甚至希望把剧中的阴谋手段移植到现实生活中,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艺术产品有它不可回避的舆论导向性问题。《后宫・甄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竞争的某些常态,但勾心斗角绝不是人际关系的全部内容。影视剧里的“童话”是骗人的,细细品味影视剧里面的“虚”与“实”,不要被艺术创造出来的“童话”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参考文献:

[1]鹿云.电视剧《甄传》中真善美的旋律变奏[J].芒种,2012,(11).

[2]丛天馗.电视剧《甄传》如何能够引发收视狂潮[J].东方艺术,2012,(24).

第5篇:虚实之间范文

【关键词】电视栏目剧 收视率 地缘特色

1994年,我国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一档名叫《雾都夜话》的节目,这个节目在开办之初很多人报以异样的眼光,这不是新闻,不像电视剧,也不是纪录片,在当时的国内电视节目形态中几乎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名称来定位它。

《雾都夜话》从重庆到上星走向全国,从周播到日播,平均收视保持在6个点的高收视率,成为同时段收视率西部第一。由此《雾都夜话》这个重庆方言节目十年来创造了一个新的电视形态――电视栏目剧。高收视率,良好的市场表现和观众的认可,让很多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开始注意到这种电视现象,其在电视市场上的成功引来众多追随者。如山东电视台《绝对故事》、江苏电视台《百姓聊斋》、湖南经视《故事会》、《一家老小向前冲》、浙江电视台《大侦探西门》、四川电视台《麻辣烫》、吉林电视台《北方故事》和陕西电视台《都市碎戏》等,栏目剧纷纷脱颖而出,并迅速在各地走红,且收视率不俗。

一、栏目剧的地缘特色

栏目剧,顾名思义,由“栏目”和“剧”构成。栏目剧就是要把电视节目与影视剧结合起来,在栏目中演戏,在戏中做栏目,是游走在真实和虚拟之间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通过一种艺术再加工的方式展现出来,而戏剧表演正式这种方式的最佳结合点。

电视栏目剧目虽然是“栏目”和“剧”的结合,但它还是有别于传统电影和电视剧的,它既没有新闻节目的权威,也没有电视剧的专业套路。其在国内走红,倍受各家电视媒体追捧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首先,低成本。放眼望去,电视栏目剧虽然受到国内众多电视传播机构的追捧,但在中央台及省级卫视频道却少见栏目剧的身影,这不是巧合,这正说明地面频道是栏目剧的主战场。在高收视率的重压下,地面频道在外购电视剧和传统的自办节目中间寻找着突破口。毋庸置疑,现在电视节目中最好看的最有收视保证的是电视剧。为什么好看?就是因为它的命运感,它有悬念,它有冲突。电视剧是所有栏目期望的一个最高标准,因为电视剧支撑着收视率。那么在各类电视节目中什么更接近电视剧呢,就是以说故事类为主的栏目剧,电视剧虽然好,但一集外购电视剧的花费和一集自拍栏目剧的花费是不能比的,与动辄一集几万十几万的电视剧相比,单集栏目剧成本在一两万元,甚至只有三四千元,用这种低投入和高收视率去搏收视份额,无疑为地面频道找到了一个花小钱办大事的法宝。栏目剧成功化解了地面频道经费少、覆盖窄的劣势,避免了与全国性电视台的正面冲突。

其次,真实性。真实是栏目剧生存的根本,栏目剧真实反映着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甚至是一条街道的生活,普通观众在这里面能看到自己生活。“这不是电视剧,这是真人真事,是地地道道的重庆人自己演自己的故事。”《雾都夜话》1994年创办之初,制片人马及人走街串巷,用半年时间深入到三峡库区和各区县,调查老百姓究竟喜欢看什么。栏目剧往往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性表现与经验性总结,来创造与当地的文化语境,以及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文化体验,这种文化体验虽然经过了艺术加工和变形,但却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规则,很容易与观众的现实生活体验产生共鸣,从而被认为是“真实”的。栏目剧不刻意追求艺术化,力求为普通观众所接受,既还原了生活的质感,也表现出了生活的本质。

第三,良好的地缘优势。熟悉的方言,熟悉的场景,熟悉的演员,良好的地缘特色是栏目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看明星不如看自己,看电视不如上电视”“从观众中来,到观众中去”的亲民宗旨使得栏目剧得以长盛不衰。由于目前的栏目剧大部分都在各电视台的地面频道播出,其受众范围有非常强的地域习惯,要想在这个收视区域获取良好的收视表现,最大限度地运用当地的符号是栏目剧操作的一个重要手段。语言是当地的,拍摄场景是大家平时熟悉的环境,演员也都是当地的普通群众报名出任,尽管是简洁的电视手段,生涩的表演,但其巨大的地缘魅力还是让观众无法抗拒。

二、高收视率背后的隐忧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国内电视栏目剧市场存在的四大弊病,即本体认识上存在分歧、品质质量上流入低俗、创作队伍上人才短缺、节目编排上有欠精当。

“纪实性和戏剧性是电视栏目剧不可或缺的两条腿。”中广协会副会长张振华指出,淡化纪实性,离开了“真”,栏目剧就可能滑向电视剧;只强调纪实性而淡化戏剧性,不善于利用矛盾、冲突、悬念、悬疑、铺垫等手法去结构故事,最后很可能就会变成非常直白的报道,不成为剧了。纪实性和戏剧性缺一不可。一旦跛足,它就站不稳、走不远。所以,二者的有机结合与平衡把握不仅是栏目剧的特点所在、价值所在,同时也是栏目剧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台摄像机,一副吊杆话筒就能完成栏目剧的拍摄。受制作经费和其他硬件条件的制约,很多栏目剧的前期拍摄已经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步,没有专业的灯光,没有专门的人现场录影,编导甚至还要兼任剧务和通联的工作。由于低成本投入带来的拍摄局限,让编导的原始创作意图无法实现,原本可以出彩的情节经改编变得平淡无奇。在播出的强大播出量的压力之下,为了节约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制作团队根本不可能把每部短片都精耕细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就是最高的要求标准,因此,呈现在广大受众眼前的作品大多是匆匆赶制完成,不免有急功近利的嫌疑,更谈不上制作的精细。同时,因低成本投入而遭遇的拍摄局限,导致编导们原始的创作意图得不到实现,只得委曲求全,凡是遇到有可能耗费大量资金的动作或情节,均需绕道而行,另改剧情,而此举往往就将原本出彩的情节点改编得平淡无奇、面目全非。没有了连台好戏,又如何吸引观众的眼球,抓住观众的心呢?

电视栏目剧投入少、见效快、门槛低、没有绝对的技术壁垒,可复制性强,吸引着国内很多电视机构纷纷效仿,在这种情况下,栏目剧的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就电视台内部来看,国内很多电视台频道之间各设栏目剧节目,频道与频道之间的竞争从另外一个层面讲也形成了重复投入,由于题材雷同,收视群体和覆盖范围相同,所以在很多地方栏目剧播出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栏目剧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创作资源的匮乏,每天一个不同的题材,强大的播出量造成素材供应的紧张,更给创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和压力,尤其是剧本创作,由于很多电视台没有形成成熟的剧本创作通路,所有的剧本均靠编导来创作,长期以往,编导的生活积累被掏空,没有素材,有些编导不得不杜撰剧情,栏目剧便由此失去了真实性,变成了小型电视剧,而观众要看的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身边的事,并不是一个浓缩版本的电视剧,若长此以往,必会将栏目剧导入歧途。与此同时,极少数栏目剧盲目追求收视率,吸引观众注意力,剧本创作不惜追腥猎奇,大量展示暴力、凶杀、色情等内容的事实,这无疑使电视栏目剧流入低俗,倍受批评。

三、栏目剧的出路

2008年,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线,《雾都夜话》的暂时退出引起了业界的反思。电视栏目剧发展的瓶颈亟待打破,只有突破了这些瓶颈,电视栏目剧才能真正的迎来春天。

首先,加大“开门”办栏目剧的力度,走社会化生产的路子。从源头引入社会力量,剧本创作社会化,演员招募社会化,拍摄制作社会化。栏目剧的社会化生产既可以委托专业的电视公司制作,也可以发动社会各个行业、结合各自的特点和需要,制定题材规划,进行拍摄。社会化的分工不但让广大热爱栏目剧的观众最大限度地参与进来,也为制播分离做了有益的尝试。据了解,目前在国内,陕西电视台播出的栏目剧《都市碎戏》就交由近80家节目制作公司分别录制,每月汇集的选题多达130个以上,规模效应已初步显现。

其次,加大投入,整合资源,让栏目剧成为自办节目的主流。栏目剧自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被打上了低成本的烙印,前面说过,过低的投入已经严重灼伤了栏目剧的质量,在目前电视节目制作越来越精良的今天,过去“粗糙”的栏目剧明显不符合观众求新求精的收视需求。所以,加大对栏目剧拍摄软硬件的投入就显得尤为必要。另外,同一家电视机构一窝蜂的上马栏目剧的现状也必须改正,为了避免资源浪费,混淆观众收视习惯,分化有限的收视市场,各家电视机构内部应该整合不同频道的栏目剧,优势资源形成合力,重点打造一到两档各有侧重的栏目剧。

第三,电视栏目剧在寻求高收视率的同时更要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从原来基础的阶段,转换到影响力的阶段,如何从收视率向影响力转化,去做收视率还是做影响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袁方认为“从长期来看,电视节目应该从要收视率向要影响力过渡”,要通过收视率来提升整个节目品牌的影响力,再次带动收视率。以广东电视台拍摄的《外来媳妇本地郎》为例,这部系列剧播出已经十多年了,目前在广东可谓是家喻户晓,其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一直保持高位运行,出演剧中人物的演员在广东也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其广告代言,商业演出收入也是这些演员们一块重要的经济来源,这一切都是依托其栏目剧的高影响力,就算不经常收看的普通市民他也知道这档节目在社会上的影响。所以,就地面频道而言,向高收视率要高影响力,注意品牌打造,经常与观众进行良好的互动,提升栏目剧的品牌号召力,这是获取影响力的需要,电视栏目剧的主创人员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最后,我们引用《雾都夜话》制片人马及人的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栏目剧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让貌似粗糙的外壳有最真实、最实在的内容,让老百姓在它到底是戏剧还是真实的悬念状态中,从开始一直琢磨到最后。”

第6篇:虚实之间范文

关 键 词:虚拟;现实;主体性价值

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标志着人类正在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化带来了现实生存的虚拟化。而“虚拟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嵌入到人类生活的社会文化系统之中,使以往的社会文化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核心体现就是:虚拟技术带来了社会关系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1]。所以,网络虚拟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而且是对人们的生存观的彻底改变,使人们生存的“现实感”和“现实”含义趋于淡化,出现了虚拟与现实相背离的矛盾,使人的主体性价值趋于消减,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新的“贫困”。笔者认为,解决虚拟与现实相背离的矛盾,就在于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揭示其必然性、辩证性及和谐性,研究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实现途径,促进人的和谐、自由、全面发展。

一、 虚拟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对象

关于虚拟与现实的问题已经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但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往往把“虚拟”作为一种抽象存在,甚至把虚拟世界的人也看成一种抽象的存在,从而消解了现实中人的主体性价值。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关注人类世界的整体性发展,而且更关注现实的人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2],即以人的发展为坐标来重新“安排周围世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所以,数字化时代出现的虚拟与现实的矛盾现象,也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须能够对此作出科学理性的解释。

首先,虚拟是现实的反映,现实是虚拟的基础,没有现实就不可能有虚拟。网络虚拟实质上就是以数字化方式构成的虚拟空间。这种虚拟空间与网络、电脑及其他高科技手段相结合,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时代。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网络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是看似无形实则有形的虚拟空间,因为网络虚拟不是网络虚幻,更非虚无缥缈的真“无”,而是对现实的虚拟,是对现实的反映,是在现实基础上的虚拟。虚拟的事物所具备的属性,一般与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属性存在是相对应的关系,即与现实世界中的物质相对应。也就是说,虚拟虽然不一定是现实的,但却来源于现实,是一种“虚拟实在”,而“虚拟实在中的物的属性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手段对真实世界中客观物质属性的描述”[3]。所以,它与真实世界中物理意义上的存在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在关注这一现象时,始终不可能离开对现实的人及其所在的现实的物质世界的关注。换言之,虚拟在本质上并没有脱离其现实性的范畴,因为现实是虚拟赖以存在的基础,而任何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并不等于其现实性。因此,网络虚拟只不过是不受现实条件限制的而对现实可能性的一种布展方式。认清这一点,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关系甚至和谐关系都至关重要。

其次,虚拟对现实的不可能性的反映具有更高的层次性,没有现实的不可能性就不会有更高层次的虚拟实在性。数字化方式的出现是比语言文字符号的发明更为重要的一次革命,如果说语言符号创造了人的思维空间和符号空间的话,那么数字化方式则是在思维空间与符号空间中发生的一次更高层次的革命,它在思维空间、符号空间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虚拟空间、数字空间、视听空间和网络世界,并直接指向了某种不可能的可能性,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种真实。所以说,虚拟是人类中介系统的又一次深刻的革命,是数字化的革命,是对现实不可能性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现实不可能的可能性的虚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这种虚拟是建立在现实性范畴框架之外的,它否定了以往那种一切从现实出发的传统思维方式,因而就更具有创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现实性是从过去的某种可能性发展而来的,只是对一种可能性的选择,而对不可能的可能性的虚拟则展现了多种可能性,并通过虚拟使其成为虚拟空间中的某种真实,这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三,虚拟与现实既有一致性又有背离性,其一致性具有积极意义,其背离性则给当代哲学带来了新的“贫困”。笔者认为,虚拟作为一种数字化的存在,就其现实性而言,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对现实事物的虚拟,即对象性的虚拟或现实性的虚拟,是一种正向虚拟;二是对超越现实性的虚拟,即对现实的不可能性的虚拟,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虚拟,也是一种正向虚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三是对与现实相背离的虚拟,这是一种违背人类发展规律的虚拟,是对人的主体性价值扭曲的虚拟,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新“贫困”。虚拟的前两种形式表明了虚拟与现实在不同等级和层次上的一致性,是多维空间中的正向虚拟,这两种虚拟形式有利于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实现,是值得提倡的;而第三种虚拟形式则是与现实相背离的虚拟,是一种负向虚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为人们思维提供方法论原则的同时,只有面对这样的“贫困”,在虚拟与现实的相背离的负向虚拟中研究其和谐的可能性,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现实问题研究的理性升华。所以,虚拟与现实的背离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新的用武之地。

二、 虚拟与现实的矛盾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的新“贫困”

网络的出现,在为人们信息共享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条件的同时,也使得网络主体的在场和不在场的界限趋于弱化甚至消灭,造成虚拟与现实的背离,极大地阻碍了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实现,使人们在尽情地享受高科技带来的诸多便利和快乐过程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和矛盾,使网络主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传统的伦理道德等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给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制造了前所未有的“贫困”。

美国网络空间专家迈克尔·海姆认为:“虚拟实在是实际上而不是事实上为真实的事件或实体。”[4]也就是说,你感觉到的虚拟实在,当你说它是真的时候,它却不同于自然现实;但是,当你说它是虚拟的时候,它又可以和你交互作用,是现实存在的。由此便引发了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虚拟与现实的分裂或对立,就是社会和人的虚拟方面与现实方面发生了脱节、分离甚至冲突,这是网络时代的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其后果非常严重:虚拟经济与现实经济的分裂将会引发金融危机,虚拟政治与现实政治的分裂将会引发政治动荡,虚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分裂将会引发文化冲突,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分裂将会引发整体人格的分裂等,而整个社会的虚拟部分与现实部分的分裂则必然会引发整个社会的瘫痪。因此,有学者担心,网络社会的到来“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就像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就像婴孩被注入了生命,阿帕网[注:阿帕网是互联网(Internet)的前身,是美国“尖端研究计划署网络”ARPA 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Network)的音译,该技术要求系统程序在执行命令时不受任何影响(包括受到核弹的攻击)。]一旦投入运行就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而后来发生的一切几乎都是顺理成章的”[5]。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我们固然需要一个网络世界,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方便,它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现实世界不能提供的事物,它满足了我们许多现实世界不能满足的需要。但是我们不需要一个凭借自己的特殊性而可能凌驾于现实世界之上的网络世界,更不愿意看到网络世界成为吞噬自己母体的“枭獍之徒”。(枭是一种类似猫头鹰的鸟,古人认为它长大后会吃掉母鸟;獍是传说中一种凶猛异常的野兽,一生下来便会吃掉母兽。所以枭獍之徒往往被用来形容那些数典忘祖、忘恩负义的人。)如果有朝一日网络世界真的凌驾于现实世界之上,那么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因为那就说明我们人类存在的根基受到了损害,我们人类可能会被虚拟连根拔起,社会就不成其为现实的社会,而人也不成其为现实的人,人的主体性价值更无从谈起。

面对人类社会出现的新问题,传统哲学不仅不可能真正关注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而且更不可能关注虚拟世界里的人。马克思所说的传统哲学只是在“解释世界”,这并不是指它着重于“求真”,即认识、解释世界的本原、本质、结构、发展动力及客观规律,而是指它把现实问题变成观念问题,甚至变成对现实的辩护。所以,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与传统哲学的主题存在的根本差异,即由“解释世界”置换为“合理地改变世界”,从而为我们解决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原则和方法。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历史视野来看,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应当是人类自由本质演进所必然伴有的现象,它内在于人的实践本性。由于人的实践的本性在于不断地扬弃外在世界对人的给定性,不断创造出属人的新世界,因此,人在自由地、创造性地建构自己的世界与自身的同时,也必然为自己带来新的问题与困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今天所面临的虚拟与现实相背离的哲学困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7]。因此,尽管异化的发生是人类不可规避的命运,但批判异化、克服异化更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认为,人类要发展必须先学会生存;为了生存,必须进行物质实践,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人和人之间必须互换其活动,并结成一定的社会物质关系,“这些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8]。所以,虚拟与现实的矛盾不过是人类所必须进行的物质实践的对象罢了,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的物质转换过程中结成的一种新的社会物质关系。我们只有从人的物质实践活动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在虚拟和现实的矛盾中揭示人存在的真实本质,在虚拟生存形态中科学而系统地阐释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在相互矛盾的生存空间里论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问题,才能走出虚拟与现实的矛盾给我们带来的新“贫困”,为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提供理论支持,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数字化时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所在。

三、 虚拟与现实矛盾中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实现途径

诚然,由于虚拟与现实的矛盾把“人”与“物”的关系给颠倒了,使虚拟的“物”成为现实的“人”的统治者,使得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在整体上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在这个漫长的自发的(而非自觉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将经历一个非常痛苦的(大量的社会对抗和冲突)和付出巨大代价的(经济危机、环境污染、人性扭曲、两极分化、社会病态等)过程,这种物质关系必定扼杀人的主体性价值,殃及整个社会。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革命性和科学性,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就谈不上革命性和科学性。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9]所以,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寻找虚拟与现实相背离的矛盾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联性,科学合理地对虚拟与现实相背离的矛盾现象及其和谐统一进行哲学阐释,使虚拟与现实的矛盾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为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实现开辟新的途径。

首先,虚拟与现实矛盾的和谐统一是人的主体性价值实现的基本前提。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具有统一性,其统一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上的统一性,虚拟是从现实中发展而来的,因此它们之间完全有可能实现矛盾的和谐统一。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虚拟与现实的和谐统一是“否定之否定”的产物。当虚拟尚未从现实中产生的时候,这是一种“肯定”状态;当虚拟从现实中产生出来并与现实形成对立关系时,这是一种“否定”状态;这种“否定”状态进一步发展就有可能达到“否定之否定”的状态,即虚拟与现实的和谐统一。所以,从来源上讲,虚拟与现实的和谐统一实质上是“流”与“源”的辩证统一关系。二是结构上的统一性,虚拟是广义上的现实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它们之间有可能实现和谐统一。一般而言,部分与整体总是相对和谐的。如果某种部分完全不同于整体,那么它就不可能是这个整体的一个部分;如果某个整体完全不容纳部分,那么它就不可能是包含这个部分的整体。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这种天然的和谐关系决定了虚拟与现实是有可能和谐统一的。三是相互作用中的统一性,虚拟与现实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也为虚拟与现实的和谐统一提供了可能性。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相互建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都从不同方面说明虚拟与现实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虚拟与现实的和谐统一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所以,从相互作用上讲,虚拟与现实的和谐统一实质上是“彼”与“此”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虚拟与现实矛盾的和谐统一的可能性为人的主体性价值实现提供了前提。

其次,虚拟与现实矛盾的和谐统一是在虚实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也可以说是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博弈中实现的。但是,虚拟与现实矛盾的和谐统一只能建立在正和博弈的基础之上。从博弈论的角度上看,虚拟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三种可能的博弈模型。第一种是负和博弈,即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由于激烈的冲突而两败俱伤。第二种是零和博弈,即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双方在博弈的过程中一方获胜一方落败,获胜方所获得的正好是落败方所失去的。这其中既可能是虚拟世界占了现实世界的上风,也有可能是现实世界占了虚拟世界的上风。但是不论是虚拟压倒现实还是现实压倒虚拟,其实都是整个世界内部的一种自相残杀,它们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第三种是正和博弈,即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在博弈过程中通过化敌为友、良性互动等方式实现了双赢。在正和博弈之下,不仅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各自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它们各自的发展是互不对抗且相互促进的这就是虚拟与现实的和谐统一。负和博弈不能带来虚拟与现实的和谐,零和博弈也不能带来虚拟与现实的和谐,只有正和博弈才能带来虚拟与现实的和谐。而虚拟与现实之间正和博弈的前提就是虚拟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性质是良性的。一般而言,只有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良性关系才能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最后,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又有助于形成虚拟与现实矛盾的和谐统一性。但这里所说的人必须是“完整的人”,完整的人不仅有其自然属性,也有其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不仅有其物质性,也有其精神性;不仅有其追求现实利益的一面,也有其追求抽象价值的一面。总之,完整的人不仅仅有其经验性,也有其超验性。虚拟是人的重要方面,人的现实性和虚拟性是人的经验和超验二重性的特殊表现。既然人有现实的方面、现实的需要以及虚拟的方面、虚拟的需要,那么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就不能仅仅考虑人的现实方面和现实需要,也应该考虑人的虚拟方面和虚拟需要。只有全面地理解人和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价值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现实。因此,人的虚实二重性是虚拟与现实矛盾和谐统一的人性根据。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就必须全面把握人的虚实二重性,这样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需要。所以,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和虚拟与现实矛盾的和谐统一是相互促进的。

总之,虚拟与现实的矛盾性是虚拟与现实矛盾和谐统一的前提所在,虚拟与现实的同一性是虚拟与现实矛盾的和谐统一的基础所在,虚拟与现实的对立性是虚拟与现实矛盾和谐统一的必要性所在,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是虚拟与现实矛盾和谐的可能性所在。但是,虚拟与现实的和谐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先验状态,也不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永久状态,虚拟与现实的和谐统一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人类的明智选择。如果我们选择了有利于虚拟与现实的和谐统一的虚实关系,选择了有利于虚拟与现实矛盾的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那么虚拟与现实的和谐统一就有可能实现。因为“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世界,要把它变为天堂或地狱都在于我们”[10]。为了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和谐统一,我们应该也必须选择全面的发展而非片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而非失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而非暂时性的发展,有利于人的主体性价值实现的发展而非不利于其实现的发展。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准确把握和运用其原理和方法,才能走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留给我们的任何“贫困”;我们只有不断地走出“贫困”,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现实问题研究的理性升华;我们只有实现人的和谐、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在虚拟与现实的矛盾中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最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淑英. 从技术思辨到社会哲学关于虚拟世界研究的方法论转向问题[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23(1):81-84.

[2]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48.

[3]张怡. 虚拟实在论[J]. 哲学研究, 2001(6):72-78.

[4]迈克尔·海姆. 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114-115.

[5]郭良. 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23.

[6]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6.

[7]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17.

[8]马克思. 马克思致巴维尔·瓦西里也维奇·安年柯夫[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32.

第7篇:虚实之间范文

[关键词]身体 心灵 虚拟空间

[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7-0174-03

17世纪初,笛卡尔提出了身心二元论的观点。笛卡尔认为身和心在有机体中相互作用,但却具有两种不同的本质,身心关系问题亦是不同类的两事物的关系问题。笛卡尔的论断如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般,身心问题历经了几个世纪的激烈论争,成为了经典哲学命题之一。传统哲学处于科技弱势的实践背景下,理论开展必然建立在实存世界中。而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由网络建构起来的虚拟空间提供了非实在的虚拟情境,使得传统的心灵哲学似乎已不能阐释虚拟空间的身心问题,身心关系已由实存世界转向虚拟世界。故此虚拟世界中的身心关系问题的系统研究,是心灵哲学探索的深化,亦是对传统心灵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揭示虚拟世界使身心关系得以重构更加具有建构价值。

一、虚拟世界――生活世界的虚拟

随着数字化生活的普及,虚拟空间成为了生活世界的抽象表征。虚拟空间是人类通过数字化方式,综合计算机的三维技术、模拟技术、人―机界面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合成的逼真的三维网络空间。而从技术实现的角度解构虚拟世界,无非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硬件(服务器、终端等)和计算机软件(网络协议、语言、应用程序等)构建的网络系统。广延中不包含意识、意向性、主体性等纯粹技术的维度,无法考量以意识、意向性为特征的心灵问题。因此理解虚拟空间中的身心问题必须悬置虚拟空间的技术实现的层面,才能开辟一条连通虚实身心的新进路。虚拟空间下的虚拟世界是对生活世界的虚拟。所谓生活世界,通常意义上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密切联系形成的生活场。现象学意义上指我们现实地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话语下的生活世界是指现实个人有意识活动所关涉的诸要素构成的总体。相较而言,不妨为虚拟世界的定义作形上定义:在视觉空间下,虚拟主体通过虚拟实践构建的虚拟活动世界称为虚拟世界。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亦即“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二、虚拟空间下的身心

虚拟世界由虚拟主体、虚拟客体和虚拟空间构成。虚拟空间是虚拟主体活动的场。虚拟主体是指虚拟世界中的虚拟实践活动的实施者,是现实主体在虚拟空间下的表征,是现实主体的支配对象。劳伦斯•莱斯格颇为形象地描绘了虚拟世界。他说,在虚拟世界里,就仿佛是置身于狂欢派对中,屋内光线昏暗,可以听到声音,虽然确有实体存在,但却无法确定声音来自何人何处。虚拟空间提供了虚拟主体与现实主体分离的场,使心灵在无现实束缚的情境下得以充分彰显;使虚身摆脱现实时空的囹圄,在虚拟世界里无限延展。

(一)身体的延异

随着身体的价值愈来愈被学界重视,具身性理论为众多学科,包括心理学、哲学、认知科学、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提供了研究范式。法国现象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认为:“将知觉的外部原因与它默想的内在对象分离开来,身体本身变成为一团物质性的东西,主体相应地撤离身体以便在自身中凝思其表象。”计算机与互联网联结而成的在线的虚拟空间与在世空间的最大差别,就是实现了身体的不在场。虚拟空间延伸了人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超越了传统的感知对象、感知方式,促使主体“暂时撤离”了身体,从而实现了身体的不在场和延异。虚拟空间中的作为客体的身体是虚身。

以遥距外科手术为例:虚拟实在技术与遥距操作技术结合,实现了虚拟世界对身体的反向作用。系统程式根据计算机输出的信号给身体施加触觉刺激,使身体能够切身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实现了虚拟空间与身体“在场”的契合。遥距外科手术即使医生涉身于三维的视觉场里(包括可操纵的器官建模和持有手术刀的手),进行手术操作,操作时远方的精密机械手同步在病人身上施行手术。主体在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契合中,实现了虚拟主体的“身体延异”。如分析哲学家戴维森的观点“感觉印象本身不可能与主体要去思想的东西具有理性的关系”。

(二)心灵的增长

虚拟空间通过拓展人的生存空间,构建了心灵的发展空间。在虚拟空间里,通过对心灵和肉身的虚拟,重构了虚拟人的行为结构,实现了跨时空的虚拟实践。虚拟实践超越了现实对人属性的限制,实现了生理、心理及生活世界的虚拟,从而建构虚拟实践主体,实现了现实主体的彻底释放。重构的虚拟主体具备情感、兴趣、爱好和意向等特质,与现实主体同构。在人造三维视场加载人类感官在刺激的统计数据形成的虚拟世界下,通过涉身体验,获得虚拟实践经验,促使人类心灵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下实现双重增长。

塞尔在《心灵的再发现》一书中说,“我们许多人在内部心理状态下所关心的事很可能是没有直接因素联系或完全没有因果联系”的。虚拟经验过程的影响决定了主体心灵状态。任何网络社会现象和行为问题都不是心理状态的直接反映,也绝少是“纯粹的理”,这一切乃是难以抑制的、自由意志的结果。

三、虚拟空间下的身心关系

以心灵哲学为研究基点,在形上维度探讨身心问题的理论进路。其中之一就是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究基于虚拟网络空间与身体和心灵的关系。笛卡尔对身心二元论的论证中强化身心的绝对区别以及“思”与“广延”之间绝对的不可还原性。身体和心灵存在本质区别,两者之间不仅不是依赖的关系,而且身心完全是可以相互分离而独立存在的。而在网络信息时代,身心关系已由实存世界转向虚拟世界,传统描述实存空间的心灵哲学已不能阐释虚拟空间的身心关系问题。

人们通过网络空间的虚拟实践构建的虚拟生活世界,实现了身体不在场,感知持存的生存状态,从而使心灵与身体存在的分离成为可能。身体和心灵之间通过网络架构而形成的网桥联通,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身心的交流的半径,降低了主体内部身心交流的频率。

由于主体暂时退出了实体的存在而进入一个虚拟的世界,除了规制身体和心灵的行为过程之外,“身体”的现实存在开始消解。这与其说是一种在虚拟世界表现的心灵冲动,毋宁说是一种试图超越自我(包括身体的限制),以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概念生活或现象世界的心灵探索的努力。虚拟空间下的在线行为就是主体“心灵的显现”。

在虚拟空间所建构的“场”内,主体通过感知觉获得实在体验从而实现与虚身同构。因而,在线主体的行为就是一种现实主体活动的虚拟表征。在虚拟世界中,时间与空间的重构,主体的虚拟,使重新架构身体和心灵的关系成为可能。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身心关系的问题即作为客体的身体与主观心灵状态的关系问题。当然,主体的存在亦可被视为身心交互的整体的复杂性过程。主观的心灵则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具备同一性。通过悬置实体的存在,虚拟空间下的心灵和虚身同样具备同一性。虚拟空间下的身心问题则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身心同一论之上。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心智哲学的身心关系问题是在实存世界展开论证过程,主流是身心二元论。虚拟世界是以心灵、虚身与虚拟空间和谐映射、融会贯通的整体。在虚拟世界中通过表象世界的象征符号表征重构身心关系。在虚拟空间所建构的“场”中,虚拟主体通过在虚拟空间的虚拟实践实现虚身与心灵的同一,丰富了主体的心灵世界,延异了主体的身体。

[参考文献]

[1]齐鹏新感性:虚拟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杨大春,张尧钧译行为的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美〕约翰•麦克道威尔著,刘叶涛译心灵与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周晓亮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试论笛卡尔的心灵哲学思想[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4)

[5]唐魁玉虚拟空间中的心身问题――对心灵哲学观点的辨识与吸纳[J]哲学动态,2007(4)

[6]〔美〕安乐哲古典中国哲学中身体的意义[J]世界哲学,2006(5)

第8篇:虚实之间范文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工业;设计;应用

在计算机技术模拟的三维立体空间之中,用户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模拟,在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工业设计领域时,突显出虚拟现实技术不可比拟的应用优势和性能,它可以无障碍、无阻滞地实现对三维立体空间的事物的观察和操作,生动地模拟出实际的工业生产场景,可以良好地应用于制造、装配、安全监测、建筑、室内设计等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功能和意义.

1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设计综述

虚拟现实技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虚拟现实技术与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整合,是一种基于高度逼真的模拟化人机界面技术,可以达到基于自然技能和真实体验的人机交互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设计具有其特殊的性能和特征,具体表现为:(1)网络化.在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并行式的设计结构系统之中,实现了对设计、工程分析、生产制造三者的统一和集成.它可以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在虚拟的制造环境中生成数字样机,并对其进行预测和评估.(2)交互性.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设计之中,建构三维立体的虚拟数字模型,给人以真实的体验,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对其加以修改和操作,较好地实现了人机的交互.(3)高效性.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设计之中,可以较好地减少对设计的修改,节约了设计成本,也提升了设计精度,由此可见,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设计可以极大地提升资金使用效能.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工业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优势:(1)变革了工业设计理念.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工业设计领域时,工业设计师不仅参与工业的设计阶段,还渗透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阶段,需要全程对自己的设计负责,这种理念的转变是前所未有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于工业产品的外形设计,还体现于工程设计,这就需要设计师立于更高的、更为全面的角度,生成优良的新产品设计,并使之涵括除了工业设计专业之外更为广泛的领域,更好地实现与其他经营、销售等团队的精诚合作和交流.(2)创新了工业设计方法.传统的二维式的平面图设计方法已经被替代,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之下,可以使工业设计方法更为立体化和三维化,可以使人们体验和感受到不同视角的立体效果图,在用户任意旋转、放大、收缩的模型修改过程中,充分体现工业设计方法的多维化转变.

2虚拟现实技术的分类及应用领域

2.1虚拟现实技术的分类

虚拟现实技术又被称为“虚拟生产”、“虚拟贸易”、“虚拟网络”,它基于“人是信息环境的主体”的理念和意识,强调人在虚拟现实系统中的主导作用,它的分类,具体包括以下几种:(1)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不同的用户基于计算机网络实现链接,共同参与和体验虚拟经历,这些不同的用户可以对同一个虚拟世界进行互动、操作和交流,以更好地实现网络协同,达到共同体验的工作目标.(2)增强现实性的虚拟现实技术.它是实现对真实世界的模拟和高度仿真,可以极为有效地增强用户在真实场景下所无法感知或不便于感知的体验,如:战斗机飞行员的平视显示器,可以更好地引领飞行员将武器瞄准数据投射到穿透式的屏幕之上,获悉敌机的导航偏差.(3)沉浸式的虚拟现实技术.运用特定的设备隔离用户的视觉和听觉,使用户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和沉浸于系统之中,利用位置跟踪器、数据手套、手控设备等,实现沉浸式的虚拟现实技术的体验.(4)桌面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个人计算机和低端工作站,实现对现实世界的高度仿真和模拟,并以计算机屏幕为观察窗口,借助于各种输入设备,全方位、多角度地实现与虚拟仿真世界的交互、操作和修改,在这个系统之中,个体没有与外界相隔离,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因而缺乏真切的现实体验和感受.

2.2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

(1)虚拟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应用于虚拟设计领域,如:虚拟现实汽车设计.(2)教育和娱乐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用户体验到真切的感官刺激,在三维立体的逼真视景之中,实现用户自主的、个性化的体验.(3)安全训练.在一些高难度和危险的情境之下,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训练.如:应用于医疗手术训练的虚拟现实技术系统.(4)先进制造领域.在工业设计中的先进制造领域,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完善产品的设计,优化产品的性能,更好地提升设计效能.(5)建筑与艺术设计领域.在工业建筑及艺术设计领域之中,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实体场景,极为有效地增强用户的真实体验.

3虚拟现实技术在不同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实践分析

3.1虚拟现实技术在灌装制造生产线的应用

3.1.1虚拟灌装生产制造线的框架设计

在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制造生产线的架构之中,可以将虚拟生产线建构为以下几大模块内容:(1)仿真管理模块.实现虚拟现实接口的指令数据接收与传递,更好地实现对虚拟环境的协调与维护.(2)工艺布局模块.设计人员基于生产制造线的约束性条件和前提,实现虚拟环境中的布局整体设计.(3)设备模型库模块.在这个模块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虚拟设备的控制属性和几何属性,使用户沉浸于虚拟场景和立体模型之中,实现对物理制造生产线的观察和评价.(4)任务管理模块.通过虚拟制造生产线的任务调度,实现对工件的传送、加工、测量、运输、灌装等操作.(5)分析引擎模块.测定设备及工件的运行状态,并实施虚拟生产线上的系统故障检测.(6)报价模块.这是对虚拟制造生产线的设计的价格评估.(7)虚拟现实接口.借助于虚拟外部设备,可以实现虚拟仿真,建构人与虚拟系统的接口.

3.1.2虚拟灌装生产制造线的可视化设计

依照整体的生产能力和要求,在虚拟制造生产线的可视化设计中,要使输送系统具有充分的存储量和缓冲时间,能够集成工艺流程和调度过程.同时,还要利用对象的继承和封装机制,生成虚拟的制造生产线环境,在三维的模型之下可以极其逼真地反映出制造生产线中的设备及工件.

3.2虚拟现实技术在航空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与航空智能制造相融合,充分展示出虚拟现实技术的“智能之窗”的地位和功效,基于我国航空制造的实际需求,可以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航空制造中的工艺设计、车间执行、管理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航空飞机制造的核心是工艺设计,在这个“看不见的手”之中,可以实现制造工艺的标准化、可控化、可拓展应用.具体应用项目和内容包括有:(1)沉浸式工艺审核.在航空飞机的制造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之中,首先即要实施对航空飞机装配工艺的审核,以飞机设计图样、数据模型、文件等为审核内容,协调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全面做好工艺设计的审核和评定,工艺设计人员可以完全沉浸于虚拟、高度仿真的环境之中,不受任何干扰和影响,实现与虚拟对象的交互.(2)沉浸式工艺仿真.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之下,航空飞机制造实现了“基于建模和仿真的科学设计模式”的突破,在多源信息融合的仿真虚拟环境系统之中,实现对航空制造的工艺设计仿真分析,如:航空飞机工艺数字样机模拟、空间分析与漫游、虚拟装配、交互虚拟实验等.

3.3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及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建筑设计领域之中,虚拟现实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图形艺术设计创作方式,通过虚拟漫游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三维、立体地呈现城市景观、小区景观、室内设计、历史性建筑的仿真模拟,它可以使设计者从多角度、自如地审视和欣赏,极大地拓展了建筑展示空间虚拟现实的漫游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设计过程中的枯燥而繁琐的沟通性缺陷,可以利用其三维建模的虚拟现实设计和全景虚拟现实展示设计,充分展示出设计者的设计创新思维,灵活地运用于不同的建筑设计项目之中.在室内设计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虚拟出一个建筑室内空间,直观而形象地表达和传递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维,它比传统的沙盘模型具有更大的优势性能,可以实现对设计空间的全尺寸模型设计,用户可以任意在虚拟空间中漫游、修改和调整,使之更具有人性化和逼真化,极大地增强和提升了建筑室内空间的整体操控和设计水平.

3.4虚拟现实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应用于汽车制造系统之中,预先发现并解决汽车整体或零部件的问题,通过汽车三维立体模型的建构,可以使设计人员更好地体验汽车内部的舒适度、驾驶模拟程度、故障模拟等,提升设计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且,在对汽车进行虚拟开发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对汽车造型、制模、冲压、焊接、总装等流程的三维化和虚拟化,通过网络数据为支撑和依托,实现虚拟协通实时设计,并实施虚拟实验检测,预测汽车的整体安全性能和动力性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虚拟现实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立体的、三维建模方式,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和高度仿真,在将这种全新的技术与工业设计相嫁接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智能窗口”的现实功能和意义,在网络、信息、数据等方面的集成之下,可以清晰地呈现产品的全方位细节,实现工业设计的网络化、系统化和智能化,增强工业设计的交互性和科学性,充分利用工业设计资源库,更好地缩短工业设计周期,提升工业设计的效能.

参考文献:

〔1〕王佳.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Platform平台的产品展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2〕贺春光.虚拟现实技术在保护蒙古马鞍制作工艺中的探索与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3〕全宁.虚拟现实技术在喀什传统民居中的应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4〕王宣淋.在建筑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分析[J].电脑迷,2016(07).

〔5〕林凤屏,陈必链,张彦定.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实验室科学,2016(06).

第9篇:虚实之间范文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使用或交付服务的技术或商业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计算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业界极大推崇,并推出了一系列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服务。然而在云计算服务中安全问题一直令人担忧,云计算特有的数据和服务外包、虚拟化、多租户和跨域共享等特点,给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在考虑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模型与体系架构等方面对云安全的影响之外,从数据流的角度来探讨云计算平台下的安全问题。

云平台下数据流向的分类

从云平台数据流的方向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如图1所示)。

1.外部访问虚拟机实例。外部用户访问虚拟机上的业务,流量走向为:互联网进入 -> 云平台核心区 -> 云平台接入区 -> 物理机网卡 -> 虚拟机实例。

2.虚拟机实例访问外部。由虚拟机访问互联网,流量走向与上一种情况相反,虚拟机实例 -> 物理机网卡 -> 平台接入区 -> 云平台核心区 -> 互联网。

3.跨物理机的虚拟机实例之间访问。虚拟机实例1->物理机1网卡->接入交换机1->核心交换->接入交换机2->物理机2网卡->虚拟机实例3。

4.同一物理机上的各虚拟机实例之间互相访问(隐蔽信道)。流量路线为:物理机1上的虚拟机实例1访问虚拟机实例 2。

5.物理机和虚拟机实例之间的访问(虚拟机逃逸)。为物理机和虚拟机实例之间的双向流量,物理机与虚拟机实例互相访问。

不同数据流向适用不同防护方法

针对外部访问虚拟机实例的情形,此种情况下与传统IDC的防护思路一样,不同之处在于部分串联设备部署方式需要考虑调整。一是因为云平台扁平化是趋势,能少串一个设备是一个设备;二来设备吞吐向来也不是云计算的优势,云平台下数十G的链路串上去也载荷过大,可以考虑旁路部署按需防护。

针对虚拟机实例访问外部的情形,通常云平台虚拟机实例用来对外提供服务的情况和案例比较多,较少有主动访问互联网的情况。不过有一种较为常见的场景就是虚拟机被攻击者控制后用作跳板,往外进行大流量的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在这种情形下一方面会消耗服务器的CPU资源,另一方面也会消耗云平台的大量带宽。因此有必要对由内往外的流量进行监测,这里就可以使用NTA,将进行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的虚拟机实例路由直接丢弃。

针对跨物理机的虚拟机实例之间访问的情形,由于跨物理机的虚拟机实例访问会经过传统的交换机,因此该场景下可采用传统的安全措施来进行防护,如访问控制列表、入侵检测系统、入侵防御系统等。如果没有这类需求,可直接通过划分VLAN的方式隔离。

针对同一物理机和虚拟机之间的访问(虚拟机逃逸)的情形,由于Hypervisor存在一些已知的漏洞,这就为攻击者从已控制的虚拟机利用 Hypervisor的漏洞渗透到Hypervisor 提供了可能。虽然利用这种方式的技术难度相对较高,但是由于所有的VM都由Hypervisor来控制(启动、停止、暂停、重启虚拟机,监控和配置虚拟机资源等),因此危害相当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得修复Hypervisor的漏洞,这一方面依赖于能否发现这些已知漏洞(可采用漏洞扫描工具或渗透测试服务),另一方面依赖于虚拟化厂商提供的补丁。同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VEPA或者类似VEPA之类的技术,将VM到Hypervisor的双向流量引出到外部的交换机转发,这样就为监测这类攻击提供了可能。

同一物理机上的不同虚拟之间互访

针对同一物理机上的虚拟机实例之间访问(隐蔽信道)的情形,常见的虚拟化软件缺省采用VEB(即vSwitch)来完成同一个物理机上的虚拟机实例之间通信。由于多数 vSwitch 只进行二层转发,导致虚拟机实例互访流量不可见,固而是云平台下的一大安全隐患。

vSwitch的转发过程为:正常情况下,vSwitch处理过程与传统交换机类似,如果从物理网卡收到报文,查询MAC表转发。如果从虚拟机实例收到报文,目的MAC在外部则从物理网卡转发,在内部则查询MAC表转发。

目前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通过 vSwitch来解决。vSwitch在二层转发基础上还可实现其他功能,根据VMware公布的资料,至少包括VLAN、安全功能、流量管理、甚至负载均衡等功能,但是由于实现这些功能需要消耗大量服务器的CPU资源,使用效果有待考验。

另一种解决办法是采用IEEE标准组织提出的802.1Qbg EVB(边缘虚拟桥技术)和802.1Qbh BPE(桥接口扩展标准技术)两条标准。这里主要探讨应用范围更广的802.1Qbg EVB,其包含了传统的vSwitch功能的VEB模式、VEPA 和通道技术。VEB上面已经说过了,简单说一下另外两种处理方式。

一种是VEPA。VEPA组件从虚拟机实例1接收到数据后,先转发到物理网卡,物理网卡首先转发出去到接入交换机,再由接入交换机根据MAC表原端口转回,VEPA收到从接入交换机来的报文才查表进行内部转发,最终数据到达虚拟机实例2和虚拟机实例3(如图2)。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所有虚拟机实例之间的交互数据通过接入交换机上进行转发,因此可以在交换机上实施访问控制策略,隔离不相关的业务,对流量进行分析实现入侵检测和审计等功能。

另一种是通道技术,多通道技术方案将交换机端口或网卡划分为多个逻辑通道,并且各通道间逻辑隔离。每个逻辑通道可由用户根据需要定义成VEB、VEPA或Dircetor IO的任何一种。每个逻辑通道作为一个独立的到外部网络的通道进行处理。多通道技术借用了 802.1ad S-TAG 标准,通过一个附加的S-TAG和VLAN-ID来区分网卡或交换机端口上划分的不同逻辑通道。如图4所示,多个VEB或VEPA共享同一个物理网卡。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