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养头发的小窍门范文

保养头发的小窍门精选(九篇)

保养头发的小窍门

第1篇:保养头发的小窍门范文

本文从脑的生理病理特点来探讨中药归经于脑的理论。1.脑位于气机升降转折之处,七情易导致脑病,疏达气机药可归经入脑。2.脑为至清至高之体,邪气易侵犯脑,部分解毒清脑药、清化脑浊药、调理脑血药可归经入脑。3.脑为诸阳之会,阳虚易出现精神症状,部分通阳药可归经入脑。4.脑为髓汇集之处,喜盈恶亏,亏则致病,养脑补髓药可归经入脑。5.脑为气血精华汇集之处,脏腑气血不和是发生脑病的重要基础,调补气血药可归经入脑。6.脑与耳、目、口、鼻、舌、咽喉诸窍相连,清窍被蒙与脑病息息相关,醒脑开窍药可归经入脑。

【关键词】 脑病 中药 归经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脑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中医传统的有关药物归经理论在复杂的脑病面前已经略显匮乏,远远不能指导其治疗。本文结合脑的生理病理特点来探讨中药归经入于脑的理论,以期对脑病治疗进行有益的尝试。

七情过度 易致脑病

脑居天阳之位,气机上升到此而转为下降,成为气机升降的转折点。从历代中医文献和临床资料来看,肝与气机的关系最为密切。又“肝藏魂”,《灵枢·本神》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医学入门·肝脏赋》更进一步解释:“肝藏魂,魂者,神明之辅弼,故又曰肝为宰相。”

七情过度就会影响正常的精神活动,在男子多肝气冲逆,在女子则多郁,导致人体气机紊乱,发生神志类疾病。正如《灵枢·本神》云:“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伤神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1]脑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疏达气机药可归经入脑。如香附入脑、肝、胃,既可顺行脑气,又可降逆气,顺降结合,调理脑内气机郁滞,治疗肝气郁结,头痛晕眩等症;乌药入脑、心、脾、肺,可顺气降逆,散寒止痛,治疗一切寒郁气滞证;川楝子入肝、脑、心,可理气止痛,治疗肝气郁滞结脑所致的头胀痛等症;枳实入脑、脾、胃,可破气消积,泻痰除痞,治疗气滞头痛证;檀香入脑、肺、脾,可理气散寒,顺降止痛,用于脑气滞结证,特别是治疗短暂的神志昏迷效佳;降香入脑、肝,可降气辟秽,醒脑复苏,散瘀定痛,用于脑气郁浊闭证,临床多治因暑令或秽浊之气而致的头重、头痛、昏晕不醒等症[2]。

六淫之邪 犯脑则病

脑为至高至贵之清灵之体,不能容邪,邪犯则病。《证治准绳》云:“盖髓海真气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不可治。”因“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聚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至清而不可犯也。”由此可见,只有人身最精华的部分才能藏于脑而为脑之用,故较其他脏腑之气血津液尤为所贵,不可受邪侵犯。

若正气不足,外感六淫之邪犯脑,即为痰、水、瘀、毒壅滞之证,出现抽搐、震颤、麻木、瘫痪、烦躁、言语错乱等表现。毒邪壅滞之甚者还会出现神识昏乱、昏迷不醒、语无伦次、烦躁不安、瞳仁散大,重者致人死亡。部分解毒清脑药、清化脑浊药、调理脑血药可归经入脑。如石膏入脑、肺,可清热除烦,凉脑醒神,用于火热亢盛于脑所致的高热头痛、烦躁不眠等症;知母入脑、胃、肾,可清热泻火,凉血醒脑滋肾,用于高热阴虚烦躁等症;栀子入脑、心、肝、肺,可清热泻火,除烦安神,用于火热扰乱于脑所致的头痛头热、狂乱不安等症;大黄入脑、大肠、脾、胃,可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醒脑清神,用于实热火毒上亢于脑导致的神明失用证;夏枯草入肝、脑、胆,可清肝凉脑,散郁消结,治疗肝火上亢于脑所致的头痛、眩晕等症;丹皮入脑、心、肝、肾,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治疗热邪入血扰脑证;藿香入脑、胃、脾、肺,可解表化浊,开窍醒神,用于湿困浊阻所致的头重、头痛等症;苍术入脑、脾、胃,可燥湿健脾,辟秽醒脑,治疗湿温扰乱脑神证;半夏入脑、胃、脾、肺,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疗痰浊上蒙清窍所致的心悸、失眠、易怒善惊等症;皂荚入脑、肺,可祛痰开窍,治疗痰浊阻窍证,临床用于卒然昏倒、口噤不开、流涎、癫痫抽搐等症;丹参入脑、心、肝,可活血化瘀,养血安神,用于脑郁血证,可治疗语言謇涩、烦躁不安等症;川芎入脑、肝、胆、心,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治疗脑郁血头痛症;桃仁入脑、心、肝、肺,可活血化瘀,润肠止渴,治疗瘀血阻脑头痛症[2]。

阳气不足 精神失守

“头为诸阳之会”,阳经通过目窍、经别等上头而通脑,手足阳经交会于头面而成为诸阳交汇之处,并且为“阳脉之海”的督脉,为巨阳的足太阳膀胱经都直接通脑。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头者,身之元首,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张氏医通》亦云:“头者,天之象,阳之分也,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朝会于高巅。”再者,脑居头颅之中,至高之巅,赖阳气通达,才能“若天与日”,故脑为纯阳之体。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清阳之气及十二经脉之经气皆会于头,就其用而言,“神即气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本病论》说:“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乙君泥丸宫下。”这些论述均说明五脏阳气通于脑,为脑神之用。

转贴于

不管是禀赋薄弱导致的先天性脑病,还是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阳气损伤导致的后天性脑病,都是因为阳气偏衰,代谢活动减弱,而出现一系列的伤神表现。脑为诸阳之会,所以部分通阳药可归经入脑。如桂枝入脑、心、膀胱、肺,其气味芳香,可直接入脑,温通头面经络以驱邪,可发汗解表,温通阳气,用于风寒表证头痛者;细辛入脑、心、肺、肝、肾,可发散风寒,祛风止痛,《神农本草经》曰:“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白芷入脑、肺,可上行头面经络,祛风止痛开窍,《本草求真》曰:“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 葱白入脑、胃、肺,可发汗解表,散寒通阳,可通达上下之阳气,用于风寒表证头痛者[2]。

脑为髓海 亏则致病

《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医学入门》指出:“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骨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也。”脑在颅内,与脊髓相通形成一个系统,《内经》亦云:“诸髓者,皆属于脑。”脑的主记忆、主运动等功能,均通过脑髓实现,只有脑髓充足,才能“轻劲多力,自过其度”;若脑髓空虚,则会“脑转耳鸣,颈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这就说明脑喜盈恶亏。王清任还通过人之生长过程,论述了髓之盈亏对脑之功能的影响,他指出:“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脑乃髓汇集之处,藏而不泻,并靠后天肾精及气血的转化予以补充、濡养,藏则充满而保持脑的正常功能,泻则不足而发为病态。古代医家不仅认识到脑由髓汇集而成,还认识到脑和脊髓在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密切关系。《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转则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也。”清·陈士铎谓:“盖脑为髓海,原通于肾……盖肾之化精,必得脑中之气相化。”可见脑肾关系至为密切。

若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损,不能上充脑髓,或后天化源不足,气血亏虚,不能上荣脑髓,皆可致脑神失养而为病。脑与髓的关系密切,所以养脑补髓药可归经入脑。如熟地入脑、心、肝、肾,可补血益脑,滋阴养营,用于血虚脑髓不足所致的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本草纲目》言其“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何首乌入脑、心、肝、肾,可补血益脑,滋肝补肾,用于脑、肝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失眠、记忆力低下等症。《本草纲目》言其“苦补肾,甘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须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当归入脑、心、脾、肝,可补血养脑,活血通络,用于血虚诸证,常与制首乌、川芎、枸杞子、阿胶等药配伍应用。《名医别录》言其“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鹿茸入脑、肝、肾,生精髓,补脑虚,助肾阳,强筋骨,用于脑精髓亏所致的眩晕脑鸣、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本草纲目》言其“生精补髓,养血强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枸杞子入脑、肝、肾,可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用于肾精亏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等症,《名医别录》言其:“补内伤大劳虚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2]

气血不和 易生脑病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素问·口问篇》又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程杏轩《医述》引《会心录》云:“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说:“血生于心,上输于脑。”这些论述均从生理、病理角度说明了气血津液是脑生成的重要物质,脑只有依赖气的温煦和推动,血和津液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说明气血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脑必须在气血的濡养之下才能产生“神”,所以说脑为气血精华汇集之处。

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或血虚、血瘀、血溢、血热、血寒等气血失调病证必然会影响到脑的各种生理功能,是脑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所以调补气血药可归经入脑。如人参入脑、脾、肺,可大补元气,安神定志,补益脾肺,用于各种脑神虚弱、脑神不安证,《神农本草经》言其“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党参入脑、脾、肺,可补中益气,养脑安神,用于脑、脾、肺等脏气不足证,临床常与黄芪、黄精、白术等相配,治疗脑神不足所致的精神萎靡,健忘易醒,心悸不安等症;白术入脑、脾、胃,补气提神,健脾燥湿,用于气虚脑神不足证,一则入脑直接补脑气,二则健脾燥湿,祛除痰饮浊液;龙眼肉入脑、心、脾,可补脑安神,养心益脾,用于脑血亏虚证,《日用本草》言其能“益智宁神”[2]。

清窍被蒙 与脑相关

脑通过耳、目、口、鼻、舌、咽喉诸窍与外界相通,并对诸窍有主宰作用。脑主任物,七窍所接受的各种信息必须传入脑中,经脑的分析、判断后才能产生各种反应。隋·杨上善认为“声、色、芳、味之气,循七窍从外入内”,并明确指出“七窍者,精神之户牖”。喻嘉言在《寓意草·沙宅小儿治验》中提出:“虽目通肝,耳通肾,鼻通肺,口通脾,舌通心,不过借之为户牖,不得而主之也。其所主之藏,则以头之外窍包藏脑髓……”明确强调了耳、目、口、鼻、舌、咽喉虽内通五脏,但主宰它们感觉运动的不是五脏,而是脑髓,说明脑与七窍密切相关。

耳、目、口、鼻、舌、咽喉为清窍,喜静恶扰,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两不相干。当人体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气机逆乱,清浊相干,常可上于七窍而为病,如大怒而血随气上,可致目盲不可视,耳闭不可听,进而侵犯于脑可致头重眩晕、头痛,重则昏迷,甚则危及生命,所以醒脑开窍药可归经入脑。如麝香气味芳香,入脑、心、肝、脾,《本草纲目》言其可“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恶,痰厥,积聚瘕”。可开窍醒神,活血通络,主要用于神志昏迷;冰片入脑、心、脾、肺,可凉开通窍,回苏醒神,清热止痛,主要用于温热毒邪所致的神昏证;石菖蒲入脑、心、肝,可化痰开壅,开窍通闭,和中辟浊,主要用于痰浊上蒙清窍诸证,为归经入脑中作用较平和之药,《神农本草经》言其“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轻身不忘”[2]。

【参考文献】

第2篇:保养头发的小窍门范文

1刺激经穴,疏通经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络中以经脉为主干,经脉中又以十二经脉和奇经中的任督两脉最为重要,人体上的绝大多数穴位都在以上十四经脉之中。就益智穴位看,10部针灸专科医籍(《黄帝明堂经》、《针灸甲乙经》、《黄帝明堂灸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铜人针灸经》、《西方子明堂灸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和《针灸集成》),以及6部综合医籍(《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和《类经图翼》)所载的益智单穴(即能主治智力障碍类疾病的单个穴位)计24个,全位于十四经脉[1]。笔者还查阅了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其他针灸文献,并整理其针灸益智的临床经验[2],发现涉及益智穴位共50个(含上述益智单穴及其他益智处方中的用穴),除鼻交頞中和鬼眼2个属经外奇穴外,其余48个均为经穴。可见,针灸益智主要通过刺激经穴,改善智力,恢复健康。经脉是疏通气血、补心强记、益智健脑的主要通道。

1.1益智经穴的经脉分布48个益智经穴的经脉分布见表1。从表1中发现:有3个穴位以上的经脉是心包经6穴、心经5穴、膀胱经5穴、任脉5穴、肾经4穴、督脉4穴、肺经4穴、脾经4穴、大肠经3穴、小肠经3穴、胃经3穴等。益智经穴占每条经脉全部穴位所占的比例,以心包经、心经为最高,心包经占66.67%(6/9),心经占55.56%(5/9),其次是肺经占36.36%(4/11),任脉占20.83%(5/24),脾经占19.05%(4/21),小肠经占15.79%(3/19),肾经占14.82%(4/27),大肠经占15.00%(3/20),督脉占14.29%(4/28)。经综合比较分析:益智经穴主要集中在心经、心包经、督脉、任脉、肾经、膀胱经、肺经和脾经等。

表1益智经穴的经脉分布(略)

从经脉的分布特点看,与中医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的学说相吻合,这些经脉与心脑关系甚为密切。“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3]。心经和心包经除本身是主司智力活动的通道外,同时与头脑相通,与脑髓密切相关。任督两脉,总领阴阳,其分布亦与心脑密切相关。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由于脾、肺等脏器的功能活动与脑髓密切相关,手足阴经也直接或间接地上达于头脑。经络与心脑相连相通,关系紧密,沟通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与心脑的联系,并将脏腑所化生的气血精微传输心脑以奉养神明,刺灸经络上的特定穴位,通过“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作用,达到调节和改善心脑功能的目的,也正是针灸益智的重要作用途径。

1.2益智经穴的部位分布从部位分布看,益智经穴可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但主要分布在手、足、腹、背,见表2。背部主要是督脉和膀胱经的穴位,包括对应心脏的心俞和具有强壮作用的膏肓俞等重要背俞穴。腹部主要是任脉的穴位,另如脾经的大横、肾经的幽门。从具体的位置看,大多靠近心和心包之处,有向心分布的趋势,“心者,神之舍也”(《灵枢·大惑论》)[3],这种取穴除了经络上的意义之外,可能还体现了局部取穴的原则。手、足的益智经穴(33个)大大高于腹、背(15个),其中手部的经穴(21个)又高于足部(12个),这是因为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与脑关系密切,手三阴经出属上焦,与心直接相连或相邻,手部经穴的益智作用更为快捷。细析一下手、足之穴,发现位于手、足末端的五输穴计20个,占60.61%,如少冲、中冲、涌泉、至阴、少商、隐白均为井穴,神门、大陵、太渊、太白、后溪均为输穴,等等,由于五输穴经气充盈,运行活跃,可使益智取效更为显著。

表2益智经穴的部位分布(略)

2养心益肾,调理脏腑

2.1心肾与智力心为神之居,血之宗,脉之体,为君主之官,主司神明,“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灵枢·五色》)[3],心的主神明功能,即包含了人的智力活动,实际上中医之心已包括了现代所谓的脑的大部分功能。心主血脉,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旺盛,则血脉充盈,才能保证“主神”功能的正常发挥。心气不足,则心血亏少,或血行不畅,就出现精神思维方面的低下和紊乱,可见宋代针灸名家王执中将健忘、失智、无心力等典型的智力障碍类疾病归为“心气”门[4],极为妥帖。针灸益智通过安心神、补心血、振心阳、益心气、开心窍等,起到改善智力的作用。如巨阙乃心经之募穴,是心气不足的反应之所,可疗无心力、健忘;心俞对小儿心气不足引起的数岁不语,智能低下有效;又心经之神门,为心气所出入之处,心性之痴呆、健忘,必刺神门。曲泽主心气不足,郄门治神气不足,间使疗健忘,此三穴均属心包经。心包乃心之,代心行事,同心一样,主持人体智力活动,刺灸心包经腧穴益心血,通心气,同样起到改善心脑功能的作用。

《医学入门》说:“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髓则肾主之。”[5]肾能藏精生髓,并充养大脑,肾舍志,肾亦同记忆直接有关,若肾精亏虚,则精髓不足,脑海空虚,健忘失眠,神呆衰老。针灸益智学术中,非常重视补肾益精以生髓充脑的益智体系,如肾经之复溜滋阴补肾,可疗健忘;涌泉能补肾填精,益髓充脑;大钟是治疗痴呆的名穴,属足少阴经之络穴,为人身精气汇聚之处,具有补肾和血、益精强神之功。可以说,五脏之中,除心以外,要数肾与脑最为密切。巅下为脑,脑为髓之海,中属督脉,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可见,填补督脉精髓,是补脑益智的有效方法。针灸益智也遵循这一方法,如《灵枢·海论》指出:对髓海之有余和不足,要“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3]。膀胱经之膏肓俞,督脉之百会,均有填精补髓的作用。督脉之灵台、神道,既能通督益脑,又应心之位,为心气之通道,也能宁心而益智。

2.2调脏与益智肺、脾、胃等脏腑亦与智力密切相关。《灵枢·天年》云;“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3]肺气虚可以导致健忘。又脑髓能司运动,有赖胸中大气为之斡旋,而大气是天气与谷气相并聚于胸中,需要肺的主气调节。“邪中于项,图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灵枢·大惑论》)[3],外邪乘虚而入,由表及里,侵袭脑髓,这时就要宣肺祛邪,如肺经之列缺,宣肺解表,疏风通络,可疗健忘等。《备急千金要方》载:“天府、曲池、列缺、百会,主恶风邪气,泣出喜忘”[6],天府、列缺为肺经之穴,宣肺祛邪,曲池为大肠之“合”穴,与肺相表里,能疏风解表,百会通络利窍,四穴合用,则风邪外出,肺气清肃,大脑清润。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以荣养大脑,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合和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3]脾藏意,主思,思包括记忆、思考等智力活动。南宋医家陈言在其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说:“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尽心力思量不来者是也。”[7]故杨继洲疗健忘失记除选列缺、心俞、神门、少海外,当“复刺:中脘、三里”[8],心俞、神门、少海理心宁神,益智无疑;中脘、三里均为调理中焦要穴,健脾和胃,益思强记。《灵枢·动输》云:“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3]脾胃与肺密切配合,助脑司神,杨氏又用列缺清宣肺气,通络达脑,助胃气上输,恐含肺胃同治之意。

五脏在精神思维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配合,积极协调,共同完成人的思维过程。刺灸特定输穴,以健益智力,往往通过综合调理五脏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智力,康复心脑的目的。如神门、三里治“男女痴呆之证”[9],神门、支正治“善忘”[10],分别通过心与脾胃、心与小肠(与心相表里)相互作用,获取益智之效。

3祛邪化浊,开窍清神

智力障碍类疾病,一般病因多端,证情复杂,虚实相兼。其虚多责之心脾肾之不足,其实则邪热侵扰,痰气凝结,或血瘀内停。用针灸治疗智力障碍类疾病,也要立足于邪实的一面,通过豁痰化湿、活血祛瘀、清热化浊、行气通络等法,以利窍清神。开窍即开心孔,利心窍,通脑络,宣脑窍。古人云:精足而心之液生,液生而心之窍启,窍起而心神清,心窍蒙塞则昏昧而善忘。不管是清热、涤痰,还是祛瘀,都是为了达到开窍益智的目的。如心经之通里,开心窍,宁心安神;主失智之内关,清心泻火,宣窍开智;疗善忘之间使,疏通心包经气,开窍醒脑。太白为脾经之原穴,健脾化湿;丰隆为胃经之络穴,祛痰开窍,合之可疗“心事忘”。从古籍记载看,一般化痰开窍可取丰隆、中脘、足三里、鸠尾、解溪、天府等;活血开窍常用百会、心俞、膻中、中冲、郄门、少海等,既可开窍,又具宁心安神的作用。《针灸大成》载治失智痴呆方(神门、鬼眼、百会、鸠尾)[8],其中神门养心安神,鬼眼祛邪醒脑,百会健脑益智,鸠尾化痰通络,以开窍宁神为法配穴处方,颇为经典。

4结语

总之,针灸益智的传统作用机理颇为复杂,需结合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病因病机、辨证学说等进行探讨。上述之疏通经脉、调理脏腑和化浊开窍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奏益智之功,如《神应经》之疗“呆痴”方[11],神门宁心通络,心俞养心活血,涌泉滋水益精,少商开窍醒神,通补兼施,故可转呆益智。不少益智经穴,本身具有通脉、补脏、祛邪的综合作用,如百会身兼通络、宁心、壮髓、开窍诸多功能,又居脑巅,故病因不同之健忘,都可取百会一穴。

第3篇:保养头发的小窍门范文

1.小周天运动

预备:两腿平行站立,两足与肩同宽,松静自然。两手在胸前抬起,作抱球状。

①双手从左右两侧慢慢伸向头部两眼之间的祖窍穴(眉心、天目),左右手指相对,点于祖窍穴,是为吸气。

②双手从祖窍穴下降,沿任脉抵达丹田(脐下四横指的关元穴)为呼气,并咽口津液。

③弯腰90°左右,从丹田继续呼气下行,气到会阴。

④抬头,开始吸气,并从会阴吸气提肛,身体由弯腰逐步起立。随着身体起立、提肛,意念“内气”从会阴经尾闾、命门、夹脊、大椎、玉枕、百会沿督脉直达祖窍穴。身体直立后继续吸气,两手由丹田从身体两侧画圈至双眼之间的祖窍穴。

⑤呼气,双手由祖窍穴沿任脉下降到丹田,并咽口津液。重复进行上述运动24次或36次。

这节运动主要是双手画圈、弯腰、起立、咽津液以配合呼吸,使任督二脉连接,周流运行,循环不息,气血畅通,祛除阻滞,所谓“任督通,百脉通也”。锻炼小周天运动能保持人体阴阳平衡,使人体的肢体活动与任督两脉小周天运行结合起来,使锻练者达到祛病延年,身体健康。

2.丹田、会阴、命门运转法

此节动作由甩手运动加意念逐步发展而形成,运动量较大,锻练者会微微出汗。具体练法如下:

预备:双脚与肩等宽,松静站立,双手放于身体两侧。

①开始时,双脚脚尖站立,脚跟离地踮起,双手向前提起与肩平,同时吸气,意在丹田,丹田吸气鼓起。

②双手下甩,身体尽量下蹲,同时呼气,意在会阴。

③会阴提吸,经长强穴吸气到命门,身体起立,胸前挺,双手仍后甩。

④再次吸气,意念气从命门到丹田,丹田鼓起,双手平行提起与肩平,双脚尖踮起,脚跟离地,回复到开始的第一步。

这节运动是由脚尖踮起,双手胸前平伸,鼓起丹田、下甩,身体下蹲,会阴提肛起立,命门吸气,挺胸等动作组成。配合呼吸为吸呼吸,即两吸一呼。意念在丹田、会阴、命门三点运转。这节运动不仅有助于丹田之气的调动运转,而且由于精气的不断转动锻练,保持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促使气血正常运行。所以对前列腺炎、尿频、遗精、阳痿、妇女月经不调、不育等泌尿系统疾病均有一定疗效。尤其对前列腺炎的防治,效果更明显。但运动不要过量,不要感到过于疲乏,出汗太多。我们做这个运动,甩手、下蹲、提肛、起立18次,稍息片刻(约半分钟),继续再做第2遍,共做3遍。

3.大周天运动

大周天运动按气功来说是“”沿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大循环地运转,气功造诣已达到深化阶段。修炼上达到大周天工夫难度较大。我们虽然内气未能循经自动运行,达到大周天内气的运转功力。但四肢和身体的活动尽量按大周天经脉循行走向,进行体育操练,疏通气血运行。促使气机调达,血脉畅通,培养真气,增强免疫功能,通过锻炼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大周天体育锻炼的步骤形式如下:

①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双手于胸前抱球。吸气时两手左右画圈,上提于两眼之间祖窍穴合十。呼气时两手下行,食、中、无名指点于膻中,由膻中横行到,呼到腋下,两手从腋下向两侧伸直成一字,掌心向上,气从臂的内侧呼到中指端的中冲穴。

②吸气,“气”由中指端中冲穴转到无名指端的关冲穴。双手、肘、臂转向胸前,平行于胸前,两手腕、肘向上提起,五指成爪形点于肩井穴。两手由肩井穴上行沿两耳后转半圈,转向眼眶下,食、中、无名指点于两眼中间的祖窍穴,“气”随手势一路运行,在祖窍时,吸气已达饱和状态。

③从祖窍穴两手沿任脉下行到丹田,气随手行,一路呼气。气到丹田后,即弯腰双手分左右两条路线,按摩两腿内侧而下,直达两脚内踝,意念气到达涌泉。这时气已将呼尽。

④意念气到达左右脚心涌泉穴,开始吸气。双手从内踝绕脚尖到外踝达脚后跟,沿腿的后面按摩而上,同时吸气,经膝部委中穴,在尾闾合而为一,沿督脉经命门、夹脊、大椎、玉枕、百会,意念“气”抵达祖窍。

双手按摩到命门时,双手五指变成爪形后伸,手爪转一圈,并转动手腕、手臂,使手能在背后上行,爪形五指点于大椎,再上行经玉枕、百会到达祖窍。食、中、无名指点于祖窍穴。

大周天进行两次呼吸,第①次呼吸为①和②,第2次呼吸为③和④。可练4次、8次或16次。由于与呼吸结合,运动量较大,应量力而行。在结束时,双手自祖窍穴沿任脉下达丹田。男者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者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双手覆盖丹田,自然呼吸8次。

第4篇:保养头发的小窍门范文

在承继前人五脏“开窍于目”、“开窍于耳”、“开窍于口”、“开窍于鼻”、“开窍于二阴”这一思想基础上, 理学 家一方面深刻挖掘出身体之窍的本体论向度,提出一个完整的“天地之心”的发窍路线图:“天地之心”发窍于人心(“良知”/“灵知”/“虚灵”/“灵窍”)-人心(通过五脏六腑)发窍于耳目口鼻四肢这一连续性的发窍结构,并借助于汉儒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思想揭示出天地之心-人心(灵窍)-七窍一体结构的时间性(“七窍”、“灵窍”律动与天地万物律动的同步性),另一方面,呈现出丰富的“七窍”与“心窍”修身经验,这些经验极大丰富了孔孟“四勿”与“践形”功夫。

儒家强调身体之窍、心窍的“虚”、“无”性格,与萨特所代表的意识现象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通身是窍”的理念折射出儒家的“主体性”乃是扎根于生生不已、大化流行之中与他者、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应答的身心一如的存在,这种主体性本身就嵌在身体之中,无论是“惕然动乎中,赧然见乎色”之耻感,抑或是“恻然动乎中”之“不忍”、“悯恤”、“顾惜”之同感,乃至生意津津之一体生命的生机畅遂感、乐感,皆是深深嵌入身体之中“觉情”与“实感”。wWW.133229.coM儒家身体的这种本体论向度,不仅迥异于hans jonas所批评的存在主义的虚无主义精神气质,而且为克服这种虚无主义提供了深厚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七窍;心窍;身体;宋明儒学;虚无主义

以“窍”指涉身体的外部器官,在先秦早已流行。《庄子》中就有“人皆有七窍”(《应帝王》)、“百骸九窍六脏”(《齐物论》)、“九窍”(《达生》、《知北游》)等说法。七窍者,耳二、目二、鼻孔二、口一,此为“阳窍”;九窍者,阳窍七与阴窍二(尿道、肛门)。“九窍”与四肢一起构成了身体轮廓:“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韩非子·解老》)

窍,空也,穴也(《说文》)。“窍”实即“窍门”、“孔窍”、“空窍”、“通道” (《管子·君臣》“四肢六道,身之体也”,直接将上四窍、下二窍称为“六道”)。那么,它又是谁的“门户”、作为“通道”又通向何处呢?

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血气者,五藏之使候。(《文子·九守》)

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韩非子·喻老》)

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而气志者,五藏之使候也。(《淮南子·精神训》)

身体之“窍”成了精神、神明往来活动的渠道。在传统中医观念里面,身体之脏腑乃是人之精神、神明之藏所,五脏亦被称为“五藏”,又谓“五神藏”。人之心理感受与思虑均离不开此生理载体: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灵枢·九针论》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灵枢·本藏》)

五脏内部的“精神”活动通过身体之窍而反映在身体的表层:“五藏气争,九窍不通。”(《素问·生气通天论》)“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灵枢·脉度》)

当代东西身体论说均不约而同将身体划分为双重结构:表层的身体(运动器官,如四肢)和深层的身体(内器官,如肺、心、肝、胃和肠),这种划分的理论基础是,人可通过意念控制表层身体,如活动手和脚,但无法自由地控制内器官。[1]代谢活动、呼吸、内分泌、睡眠、出生、死亡等等深层身体的活动,属于隐性身体(the recessive body)活动的领域,处于“隐性”(recessive)状态下,隐退于意识之下的“不可体验的深度”之中,它不再是现象学家津津乐道的“我能够”(i can)的领域,这些领域的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它能够”(it can),或者说是“我必须”(i must)的领域。[2]传统的中医理论则着力强调这两种身体之间并没有绝然的区隔,深度的身体(五脏)通过“经络”而与表层身体相贯通(所谓“外络于肢节”):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精,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灵枢·邪气藏腑病形》)

“五脏开窍五官”成为古代 中国 人对身体的普遍看法:

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脉度》)

鼻之能知香臭、舌之能知无味、目之能辨五色、口之能知五谷、耳之能闻五音,均是五脏之“气”通达之结果。五脏通过目、耳、口、鼻、二阴而开显出的功能,被分别称为“开窍于目”、“开窍于耳”、“开窍于口”、“开窍于鼻”、“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身体之窍作为“通道”,一端联系着身体内部的五脏,另一端则直接与天地之气相通。这种观念在《内经》中已有系统的表述与阐发: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胃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生,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论》)

这里面无疑已经具有强烈的“人副天数”的思想。这一点承时贤抉发幽微,其中所含天人一贯、身心一如之义蕴已昭然若揭。[3]阴阳五行理论大盛于汉,举凡人之性情、仁义礼智信之价值与阴阳二气、金木水火土五行均与五脏六腑搭配在一起,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更加显豁:

性情者,何谓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情者,静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禀六气以生者也……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六情者,何谓也?喜、怒、哀、乐、爱、恶谓六情,所以扶成五性。性所以五,情所以六者何?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此情性之所由出入也……五藏者,何也?谓肝、心、肺、肾、脾也。肝之为言干也;肺之为言费也,情动得序;心之为言任也,任于恩也;肾之为言写也,以窍写也;脾之为言辨也,所以积精禀气也。五藏,肝仁,肺义,心礼,肾智,脾信也。肝所以仁者何?肝,木之精也;仁者好生。东方者阳也,万物始生,故肝象木,色青而有枝叶。目为之候何?目能出泪而不能内物,木亦能出枝叶不能有所内也。肺所以义者何?肺者,金之精;义者,断决,西方亦金,杀成万物也。故肺象金,色白也。鼻为之候何?鼻出入气,高而有窍,山亦有金石累积,亦有孔穴,出云布雨以润天下,雨则云消,鼻能出纳气也。心所以为礼何?心,火之精也。南方尊阳在上,卑阴在下,礼有尊卑,故心象火,色赤而锐也,人有道尊,天本在上,故心下锐也。耳为之候何?耳能遍内外,别音语,火照有似于礼,上下分明。肾所以智何?肾者,水之精,智者,进止无所疑惑。水亦进而不惑,北方水,故肾色黑;水阴,故肾双窍。为之候何?窍能泻水,亦能流濡。脾所以信何?脾者,土之精也。土尚任养,万物为之象,生物无所私,信之至也。故脾象土,色黄也。口为之候何?口能啖尝,舌能知味,亦能出音声,吐滋液。(《白虎通·性情》)[4]

由于身体之窍内根于精神之藏所(五脏),外通于天地阴阳之气,故保持“孔窍”的通畅,无论对“卫生”,抑或对“修身”均意味重要。五脏不和、精神淤滞固然会让九窍不通,反之,孔窍“虚”、“通”,精神亦会畅适,天地“和气”也会与五脏形成良性的互动:“孔窍虚,则和气日入。”(《韩非子》解老)韩非子的这种观念大致反映了当时儒、道、法三家共同的看法。[5]因此,如何保任身体之窍,让天地和气日入,让邪气不侵,让精神凝聚,便成了医家与思想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当然,善于“养精蓄锐”的道家, 自然 对“精神”的门户(九窍/七窍)最为警醒,庄子混沌的寓言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心态:

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庄子·应帝王》)

庄子的这种观念后来直接引发了道家“闭九窍”的设想:

闭九窍,藏志意,弃聪明,反无识,芒然仿佯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际,含阴吐阳而与万物同和者,德也……(《文子·精诚》),另参《淮南子·俶真训》)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扬。(《周易参同契》)

身体诸“窍”中,耳、目、口三窍尤被看重:“耳、目、口,道家谓之三要,以其为精、气、神之门户也。”(王樵:《尚书日记·周书》)而“目”则是三者之中的翘楚,这一点无论是治身的医家抑或修身的思想家都曾特别点出。“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素问·解精微论》)“目”指眼睛,“色”指脸色,“目”与“色”反映着人之内心世界。《论语·泰伯》中“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乡党》中孔子之“逞颜色”,以及君子“九思”中“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大致都属于《礼记·玉藻》中说的“君子之容”的范畴(“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其要都是围绕着身体之窍下功夫。至于在孔子津津乐道的“四勿”工夫中,亦是以目窍为先。这一点朱熹在释《阴符经》(“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曾专门拈出加以发挥:“心因物而见,是生于物也;逐物而丧,是死于物也。人之接于物者,其窍有九,而要有三。而目又要中之要者也。老聃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孔子答克己之目,亦以视为之先。西方论六根、六识必先曰眼、曰色者,均是意也。”[6]在孟子著名的“以羊易牛”话头中,“怵惕恻隐之心”也是通过“见”与“闻”目耳二窍活动表达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笔者曾将此称为“形的良知”。[7]

倘若说医家讲身体之“窍”乃旨在由此观察脏腑内部的“精神”状况,那么,儒家更多注重的是个体修身过程之中“诚于中而形于外”的身心一如的特质。“七窍”与“颜色”作为内心世界的表达,与单纯言辞的表达不同,它无法遮掩、伪装。“察言”更须“观色”,儒家的观人之道历来重视目窍。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离娄》)需要指出的事,孟子著名的“粹面盎背”、“畅于四肢”之“气象”描写,应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身-心关系、天-人关系的普遍看法,《管子·内业》亦有类似的描述:“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心全于中形全于外……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于形容,见于肤色。”医家之“望、闻、问、切”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由“外”观“中”。

这种观人之道甚至还体现在“听狱讼求民情”上面:“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周礼·秋官司寇》郑玄注)

医家与汉儒有关身体之窍的宇宙论论说在理学家那里得到了创造性的转化:

仁义礼智信为五德,金木水火土为五气,心肝脾肺肾为五脏。五德运为五气,五气凝为五脏,五脏化为五德,故五德者五脏之神也。[8]

季本(彭山)是王阳明的亲炙弟子,他这里五德、五气、五脏的关系说,与医家与汉儒的说法毫无二致,不过他用“天理”、“良知”阐发其中“发窍”机制,则显露理学家的本色:

心也者,天理在中之名也。以其洞然四达、不倚于偏故谓之虚灵。盖仁义礼智,德之所以为实也;聪明睿知,虚之所以为灵也。恻隠、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当其浑然在中,是为仁义礼知之德,实有此理,非实而何?聪无不闻,明无不见,睿无不通,知无不受。聪主魄而发窍于肺,明主魂而发窍于肝,睿主神而发窍于心,知主精而发窍于肾。谓之窍则至虚之体而皆统于心者也。视听思藏有何形迹?故视则无所不见,听则无所不闻,思则无所不通,藏则无所不受,少有不虚,则隔碍而不能通万物矣。[9]

五脏六腑本身也成了“窍”,成了“天理”、“良知”、“虚灵”发窍之处。这里“肺、肝、心、肾”作为发窍处皆“统于心”,显然这个统摄之“心”不是医家块然之心,不是“一块血肉”,[10]“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11]这种“心”观与身心关系观应该是理学家们的共法:朱子就反复指出心不是“实有一物”[12]之肺肝五脏之心,而是“操舍存亡之心”,其性状“神出鬼没”,“神明不测”。但这个心并不就是与“身”绝然相对的“纯粹意识”,它是“气之灵”,是“气之精爽”,[13]它是“虚灵”,“万理俱备”、“万理具足”。[14]就心与身之关系看,心是身之主宰:

心之为物,至虚至灵,神妙不测,常为一身之主,以提万事之纲,而不可有顷刻之不存者也。一不自觉而驰骛飞扬,以徇物欲于躯壳之外,则一身无主,万事无纲。虽其俯仰顾盼之间,在己不自觉其身之所在矣。[15]

耳鼻口舌、四肢百骸的任何运动与功能都离不开“心”之存在: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动才有身动。总之,视、听、言、动皆为“此心之用”,“身在此,则心合在此。”[16]

??? 显然,理学家们不再像汉儒、医家那样热衷于将耳目口鼻这些身体之窍定位化于具体的脏腑,而将之通视为“心”之发窍。

……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口;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若无汝心,便无耳目口鼻。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17]

这里,“心”、“性”、“天理”、“性之生理”实是同一所指。“七窍”便成了天理之发窍。[18]甚或人之整个身体也被视为天地万物的发窍:

有必为圣人之志者,须知吾之一身乃天地万物之发窍,固非形质所能限也。是故感于亲而亲,感于民而仁,感于物而爱,或仁覆天下,或天下归仁,总不肯自小其身耳。[19]

??? 究极而言,“心”也是一种“窍”、一种“灵窍”,[20]它是“天地之心”的发窍处:“天地人莫不由乾坤生,而发窍则在人心,是故人心,乾坤之大目也。”(胡直:《胡子衡齐》卷七)《礼记》中“人者,天地之心”的说法经过理学家的发明,获得了新的表达——人者,天地之心发窍处也:

《记》曰:人者,天地之心。夫仰观俯察,茫茫荡荡,天地何心?唯是虚化形成而人,人便是天地之心之所寄托也。吾人合下反身默识,心又何心?唯此视听言动所以然处便是此心发窍处也。此心发窍处,便是天地之心之发窍也。是故程子曰:视听言动皆天也。大人者与天地合德,只此识取,非有异也。吾侪于此,信得及,味得深,何天非我?何地非我?何我非天地哉?(耿定向:《大人说》,《耿天台先生文集》卷七,另参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五)

耿子人是天地之心的“寄托”、“发窍处”,这一说法实质上是脱自王阳明的“灵明”说:

“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请问。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么教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21]

这样,一个完整的天地之心的发窍路线图昭然若揭:“天地之心”发窍于人心(“灵明”、“良知”、“灵知”“虚灵”、“虚明”、“灵窍”)-人心(通过五脏六腑)发窍于耳目口鼻四肢。

天地之心-人心(灵窍)-七窍之连续一体性亦表现出时间性的一致性,这一点王阳明及其后学描述甚详:

问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先生曰:“良知原是知昼知夜的。”又问人睡熟时良知亦不知了。曰:“不知何以一叫便应?”曰:“良知常知,如何有睡熟时?”曰:“向晦宴息,此亦造化常理。夜来天地混沌,形色`惧泯,人亦耳目无所睹闻,众窍俱翕,此即良知收敛凝一时。天地既开,庶物露生,人亦耳目有所睹闻,众窍俱辟,此即良知妙用发生时。可见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今人不会宴息,夜来不是昏睡,即是忘思魇寐。”曰:“睡时功夫如何用?”先生曰:“知昼即知夜矣。日间良知是顺应无滞的,夜间良知即是收敛凝一的,有梦即先兆。”[22]

这样孟子那里的夜气说[23]在理学家这里被 发展 成为一种天人同步的时间节律观。天地混沌、良知收敛、众窍俱翕,良知与身体之窍随着天地节律而呈现出同步、同调的运动。这种时间性亦具有 历史 性的色彩:

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世界。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已上人。[24]

这种身体之“窍”、“心窍”律动与宇宙律动的同时性,与 现代 前卫性的医学家所倡导的“身体的自由”可以相互辉映:

身体的自由就是观察生物节奏,并且尊重生物节奏,与世界同步生活。

我们只有尊重时间性才能更接近自由。自由不是来自反对时间的挑战或对时间的逃避,而是接受时间对我们的束缚,接受时间的节奏和法则。寻求身体节奏与宇宙节奏的同步能使我们真正自由地生活。[25]

修身养性之工夫最终说来,也不过是让“灵窍”(心窍)、“七窍”保持“虚明”的工夫。“声音以养其耳”,“采色以养其目”,“舞蹈以养其血脉”,“威仪以养其四体”,“理义以养心”,[26]是正面的养护之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负面的卫护之功。程子还专门制定了“四箴”(视箴、听箴、言箴、动箴)以“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工夫始终不离各种“孔窍”,程朱是如此,阳明也不例外。“《大学》之所谓身,即耳目口鼻四肢是也。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只不过,阳明善于抓住要害,先立乎其大,认为“七窍”的根子在“心窍”:主宰在心,“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27]孟子的践形说被诠释为成就七窍的德性说:“实践云者,谓行到底里,毕其能事,如天聪天明之尽,耳目方才到家;动容周旋中礼,四体方才到家。只完全一个形躯,便浑然方是个圣人,必浑然是个圣人,始可全体此个形色。”[28]

而在伴随宋明儒修身过程出现的开悟体验里面,也会展示在“目窍”之中。在这些开悟体验的描述之中,“光”这一视觉现象几乎成了其中的“不变项”,[29]这种内在的光是透过“目窍”而焕发出来:

他日侍坐无所问。先生(陆象山——引者按)谓曰:“学者能常闭目亦佳。”某因此无事,则安坐瞑目,用力操存,夜以继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中立,窃异之。遂见先生。先生目逆而视之,曰:“此理已显也。”某问先生何以知之。曰:“占之眸子而已。”[30]

从医家五脏开窍于九窍,到理学家天地之心开窍于“心窍”、“心窍”开窍于“七窍”,身体之为“窍”的古老观念,充分展示了传统儒家之“天地之身-天地之心-人心-人身”一气贯通、生理流行的存在观之特色。[31]

“窍”之为“窍”本质在于“虚”,因其体“虚”才有“管道”之用,天地万物才能在人身-心这里开窍。所以理学家非常强调“虚其心”、“虚其窍”:

盖因各人于此坐立之时,一切市喧俱不乱闻,凡百世事俱已忘记,个个倾着耳孔而耳孔已虚,个个开着心窍而心窍亦虚,其虚既百人如一,故其视听心思即百样人亦如一也,然则人生均受天中而天中必以虚显,岂非各有攸当也哉!(《明道录》卷三 会语)

在朱熹那里心“虚”才能具“众理”,不过描述“心体”与“身体”作为“窍”之“虚”、“无”、“通”的性质,乃王阳明之胜场: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32]

先生尝语学者曰:“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又曰:“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33]

理学家这种对心窍与七窍的“虚无”性之揭示在结构上颇类似于萨特对纯粹意识的虚无性质的描述,因而具有明显的意向性特征。萨特要将现象学悬搁进行到底,为的是保持意识的完全透明性,而王阳明强调心窍与七窍之“无体”,则旨在保证心窍(心体、良知、灵窍)与七窍的虚明、通透的性质。前者固然亦有挺立自由自主的主体之理论旨趣,但毕竟依然是一种学理性的方法论操作,而阳明这里完全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夫论。两者更为本质的不同在于,萨特虚无化的意识乃是与自在存在完全异质的,在这一点上,他与二元论的笛卡尔完全一致,生存的意义完全取决于意识的创造性活动,而王阳明“虚灵”与天地万物并不是断裂的异质性的存在,毋宁说,它就是镶嵌在天地万物之中,是天地万物的一个有机环节。“人之在天地,如鱼在水,不知有水,直待出水,方知动不得。”[34]离开了天地,人便动不得,身子便成为死的躯壳。身子活动自如,原来皆是在天地之中方能如此。这人之身活动自如。天人无间断,天-地-人-万物最终亦是身心一如、一气流通之大身子。当然,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倘若说天地万物是一个大身子,人之虚灵即是这个大身子的“神经枢纽”,这个大身子的活动在这里得到自觉。“良知”、“虚明”在此意义上乃是天地万物的“发窍之最精处”:

朱本思问:“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35]

因此,良知、虚灵、虚明(“心体”)并不是一无所有的空无,它作为天地万物发窍的最精处、作为天-地-人联系的“孔窍”、“管道”,而与“性体”、与天地生生之大德联系在一起。透过这个“孔窍”、这个“管道”,天地生生之大德终于自觉到它自己。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端在于此。人的“幸运”与人的“责任”亦均在此。

hans jonas慧眼独具,一眼洞穿 现代 存在主义的虚无主义的本质所在:人与整个宇宙的断裂乃是“虚无主义根本”,“人与 自然 (physis)的二元论乃是虚无主义处境的形而上学背景”,而“从未有任何一种 哲学 要比存在主义更不关心自然了,在它那里没有给自然留下任何尊严。”[36]存在主义固然高扬人作为“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的“尊严”与“高贵”,然而这种人的尊严与高贵身份的获得却是以孤独感、疏离感、陌生感、脆弱感为代价,人从“存在的大链条”之中脱落出来,“人的状况:变化无常,无聊,不安。”[37]人成了完全孤零零的“被抛者”,被抛到无边无际的广袤的空间之中,“这些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38]宇宙固然仍有其秩序,但这是一种让人感到陌生的“敌意性的秩序”,人们对它充满“恐惧与不敬”、“战栗与轻蔑”。[39]“那个毫不在乎的自然是真正的深渊。只有人在烦着,在他的有限性之中,孑然一身,徒然面对死亡、偶然性以及他筹划的意义之客观的无意义性,此委实是前所未有之处境。”[40]人在异己、异质的世界之中没有任何的归属感,于是人生的意义便完全局限于人之意识领域,倘若人生还有点意义的话。人之“窍”被塞住了,“一窍不通”的结局只能是精神完全封闭在它自己,皮肤的界限成了所有感受的界限。人与滋养自己的源头活水之间的“管道”淤塞不通了,腔子内的“精神”日趋枯竭,更不用奢望什么“左右逢其源”了。

“满腔子皆恻隐之心,以人身八万四千毫窍,在在灵通,知痛痒也。”(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二)这个扎根于生生不已、大化流行之中的通身皆窍者,深刻地体会到宇宙生命的力度、强度与方向,自觉地将向他者、天地万物敞开他自己,成就自己感通之身、敞开之身、应答之身。这种精神气质与存在主义何止天壤之别!

挺立儒家思想的“主体性”意识,是儒学遭遇现代性自我更生的一个重要路径,毕竟“主体性”哲学、“意识”哲学是现代性的基本精神取向。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视儒家主体性哲学、意识哲学背后的身体向度,不能忘记儒家道德哲学的“本体论的根基”,儒家之道德哲学乃是其自然哲学有机部分。儒家的主体性不是封闭于纯粹意识领域之中的存在,而是透过身体的“孔窍”而与他者、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应答的身心一如的存在,这种主体性本身就嵌在身体之中,无论是“惕然动乎中,赧然见乎色”之耻感,抑或是“恻然动乎中”之“不忍”、“悯恤”、“顾惜”之同感,乃至生意津津之一体生命的生机畅遂感、乐感,皆是深深嵌入身体之中“觉情”与“实感”。[41]大哉,身体之为“窍”!罗汝芳曰:“盖人叫做天地的心,则天地当叫做人的身。”[42]如此,人身之窍当叫做天地之窍乎?

注释:

[1]汤浅泰雄著、马超、韩平安编译:《灵肉探微:神秘的东方身心观》, 中国 友谊出版公司,1990,页180。

[2]drew leder:the absent body,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pp.46-48.

[3]黄俊杰先生指出《内经》人气通乎天气的观念,乃蕴涵着“一种人与宇宙关系的认识”,人被视为一个有机体,是一个小宇宙(microcosmos),它与作为大宇宙(macrocosmos)的自然界之间,具有声气互动的关系。杨儒宾先生亦指出,《内经》的这种观念可以归纳为三点:(1)人与天具有某种符应的关系,人身之结构与宇宙结构具有相对应性。(2)人与天具有感应关系。(3)身心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别。参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卷一),页37-38。

[4]参:“藏府者,由五行六气而成也。藏则有五,禀自五行,为五性;府则有六,因乎六气,是曰六情。”(萧吉:《五行大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页68。

[5]无疑道家对此最为注重,《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奠定了基调,其后这一主题得到不断强化,诸如,“耳目淫于声色,即五藏动摇而不定,血气滔荡而不休,精神驰骋而不守……”(《文子·九守》,另参《淮南子·精神训》)“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韩非子·喻老》“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管子·心术》)

[6]朱熹:《阴符经注》,《朱子全书》(以下简称《全书》),第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 教育 出版社,2002年,页516-517。以下援引该书,只注作者、书名与页码。同经“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朱子注曰:“圣人之性与天地参,而众人不能者,以巧拙之不同也。惟知所以伏藏,则拙者可使巧矣。人之所以不能伏藏者,以有九窍之邪也。窍虽九,而要者三:耳、目、口是也。”(同上书,页513)

[7]拙文《“形的良知”及其超越》,《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

[8]季本:《说理汇编》卷一, 性理一。

[9]季本:《说理汇编》卷二,性理二。

[10]《王阳明全集》卷三 语录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页121。

[11]同上书,页91。

[12]朱熹:《朱子语类》(以下简称《语类》),卷五,《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221。

[13]朱熹:《语类》卷五,《全书》,第14册,页219。

[14]朱熹:《语类》卷五,《全书》,第14册,页219、页230。

[15]朱熹:《御定小学集注》,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参:《语类》,卷五,《全书》,第14册,页232。

[16]朱熹:《语类》,卷九十六,《全书》,第17册,页3238。

[17]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一,语录一,页36。

[18]明儒顾宪成云:“耳目口鼻四肢非他,即仁义礼知天道之所由发窍也;仁义礼知天道非他,即耳目口鼻四肢之所由发根也。”(《小心斋札记》,《顾端文公遗书》卷八)清儒王缙亦有“耳目口鼻是此理发窍处”之断语:“天地间道理,直上直下,亭亭当当,本来无纤毫造作,无纤毫私曲。人在天地之中得此理以生,此理全具在吾心。耳目口鼻是此理发窍处,仁义礼智是此理凝结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是此理流行处,不要污染了他。生理本来弥满,触着便动,自然直达。若火始然,泉始达也。”(《汪子文录》卷十)

[19]孙奇逢:《孙征君日谱录存》卷二十二。“吾之一身乃天地万物之发窍”这一观念直接来自阳明弟子罗念庵:“……吾此心虚寂无物,贯通无穷,如气之行空,无有止极……上下四方,往古来今,浑成一片,所谓无在而无不在。吾之一身乃其发窍,固非形资所能限也。是故纵吾之目而天地不满于吾视,倾吾之耳而天地不出于吾听,冥吾之心而天地不逃于吾思,古人往矣,其精神所极即吾之精神,未尝往也。否则闻其行事而能憬然愤然矣乎?四海远矣,其疾痛相关即吾之疾痛,未尝远也。否则闻其患难而能恻然怵然矣乎?”(《答蒋道林》,《念庵文集》卷四)

[20]王龙溪、罗汝芳、黄宗羲等均曾称王阳明之“良知”为“灵窍”,阳明再传弟子查铎说“灵窍”最为详尽。如,“吾人所以喜怒哀乐、所以位育参赞,皆赖这些子灵窍为之主宰,眞所谓有之则生,无之则死;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如之何可以须臾离也?”(《再答邵纯甫书》,《查先生阐道集》卷三)“阳明提出良知二字,此乃吾人灵窍。此灵未发窍处,混混沌沌,原自无是无非;此灵应感处,昭昭明明,自知是非。”(《答卢仰苏学博书》)“天地之大德曰生,吾人同得天地之心为心,皆有此生生之灵窍,是为仁。”(《书赵黄冈别语》,《查先生阐道集》卷七)

[21]《王阳明全集》,卷三 语录三,页124。以“窍”界说人禽之别,凸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此非阳明学派所专有,实亦亦屡见于朱子阵营之中,兹举顾宪成一例:“或问:‘孟子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何物也?’曰:‘只看几希二字,便令人毛骨俱凛,甚于临深履薄,且不必讨求是何物。’再问,曰:‘此有二义:一就念头上看,一就源头上看。’曰:‘念头上看如何?’曰:‘即本文下二句是也。’曰:‘何也?’曰:‘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存之则人矣,去之则禽兽矣。存与去两者,其间不能以寸,故曰几希。朱子提出忧勤愓励四字,而曰盖天理之所以常存,人心之所以不死也,得其指矣。此从念头上看也。’曰:‘源头上看如何?’曰:‘即书所云,惟人为万物之灵是也。’曰:‘何也?’曰:‘大哉干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人与禽兽都从那里来,有何差殊?其不同者只是这些子灵处耳。’曰:‘何以有这些子不同?’曰:‘理同而气异也。’曰:‘这些子恐亦是理之发窍。’曰:‘诚然,第谓之发窍便已落于气矣。这个窍在禽兽仅通一隅,在人可周万变。自禽兽用之,只成得个禽兽,自人用之,便成得个人。至于为圣为贤,与天地并,其究判然悬绝而其分岐之初不过是这些子。’”(氏著:《小心斋札记》,《顾端文公遗书》卷八)

[22]《王阳明全集》,卷三语录三,页105-106。阳明后学中,罗汝芳发明此义最为精到:“盖良心寓形体,形体既私,良心安得动活?直至中夜,非惟手足休歇,耳目废置,虽心思亦皆敛藏,然后身中神气,乃稍稍得以出宁,逮及天晓,端倪自然萌动,而良心乃复见矣。”(《罗汝芳集》,壹 语录汇集类,凤凰出版社,2007年,页21)“天命谓性,分明是以天之命为人之性,谓人之性即天之命,而合一莫测者也。谛观今人意态,天将风霾,则懊恼闷甚;天将开霁,则快爽殊常,至形气亦然,遇晓,则天下之耳目与日而俱张;际暝,则天下之耳目与日而俱闭。虽欲二之,孰得而二之也哉?”(同上书,页57)

[23]对孟子养气观念的系统考察,请参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卷一),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页335-415,以及卷二,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页191-252。

[24]《王阳明全集》,卷三 语录三,页115-116。另参查铎:“上天下地,往古来今同此一灵窍,即所谓太极也。此窍方其未判之先,混混沌沌,中涵动静之机,摩荡既久,自此生天生地生万物,故太极生阴阳,太极即在于阴阳之中。阴阳生五行,阴阳即在于五行之中。五行生万物,五行即在于万物之中。故此灵窍者包含天地,贯彻古今,无前无后,无内无外,我与天地万物同一窍也。故君子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古今为一息,非涉夸大,理本如是也。”(《书楚中诸生会条》,《查先生阐道集》卷四)

[25]库德隆著、梁启炎译:《身体·节奏》,海天出版社,2001年,页181,页188。

[26]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二上,《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页277。另参朱熹:“五色养其目,声音养其耳,义理养其心,皆是养也。”(《语类》,卷九十五,《全书》,第17册,页3228。)

[27]《王阳明全集》,卷三 语录三,页119。

[28]《罗汝芳集》,壹 语录汇集类,凤凰出版社,2007年,页50-51。宋儒孙奭释孟子践形特别指出“百骸、九窍、五脏之形各有所践”:“孟子言人之形色皆天所赋,性所有也。惟独圣人能尽其天性,然后可以践形而履之,不为形之所累矣。盖形有道之象,色为道之容,人之生也,性出于天命,道又出于率性,是以形之与色皆为天性也。惟圣人能因形以求其性,体性以践其形,故体性以践目之形而得于性之明;践耳之形而得于性之聪,以至践肝之形以为仁;践肺之形以为义;践心之形以通于神明;凡于百骸九窍五脏之形各有所践也。故能以七尺之躯方寸之微,六通四辟,其运无乎不在,兹其所以为圣人与?”(《孟子注疏》 赵岐注、孙奭疏)后来朱熹从“耳目口鼻”释孟子的践形,与孙奭之疏实大同小异。见朱熹:《语类》卷六十,《全集》,第16册,页1968。

[29] 理学 家特别是阳明学派的开悟体验,陈来与秦家懿均有描述。mircea eliade在其“神秘之光的现象学”中从世界宗教史的视野全面而系统地描述了世界主要宗教中的光之神秘体验现象,见氏著:the two and one (new york and evanston: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5)之第一章“experiences of the mystic light”,pp.19-77.

[30]《陆象山全集》卷三十五,中国书店,1992,页308。

[31]明儒高攀龙有语:“盖天地之心,充塞于人身者,为恻隐之心;人心充塞天地者,即天地之心。人身一小腔子,天地即大腔子也。”(《高子遗书》卷一)

[32]《王阳明全集》,卷三 语录三,页108。

[33]同上书,页124。

[34]程颢、程颐:《河南二程遗书》,卷第二上,《二程集》,页43。

[35]《王阳明全集》,卷三 语录三,页107。

[36]jonas: the phenomenon of life: toward a philosophical biolog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 p.232.

[37]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思想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页62。

[38]同上书,页101。

[39]jonas: the phenomenon of life: toward a philosophical biolog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6, p.219.

[40]同上书,p.282

第5篇:保养头发的小窍门范文

第一大窍门:盐水泡

先往水里加入些盐,然后泡土豆丝。土豆丝经盐水泡10分钟,就能把更多的淀粉泡出来。用盐水泡过的土豆丝,再用清水洗3遍,基本上已把淀粉洗干净了,炒出来就不会黏糊。

第二大窍门:早放醋

炒菜时,放入土豆丝后应立刻放醋,这样炒出来的土豆丝味道会更好。

我的健康金点

向日葵茶治前列腺炎

我患慢性前列腺炎近10年,虽多方求医问药,效果均不佳。去年从病友处得一方,效果很好。每当前列腺炎复发时,就用水煎向日葵盘代茶饮。

方法:每日取去籽的干向日葵盘15克,用凉水洗净放搪瓷盆中,加适量水烧开,煎煮5分钟后,将煮好的药液凉温代茶饮。一般5天就能好了。

注意:服药期间忌烟、酒、浓茶及辛辣食物。

江苏赵翔

专家点评 这个方法不错。《福建民间草药》一书中有载:向日葵花托可“利小便、清湿热、通窍、逐风……”用来治风热挟湿的头痛。而前列腺炎中医称为“精浊”,本病发生原因多为嗜食肥甘酿成中焦湿热,流注下焦,扰动精室,产生湿热内蕴证,因此应清利湿热。所以常饮向日葵花托(盘)对于治疗前列腺炎会有一定效果。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卢长庆

治疗自汗、盗汗小验方

小麦止汗饮

制法:浮小麦50克,五味子10克(中药店有售)。用凉水淘净后浸泡半日,加水500毫升,慢火煮开半小时以上,最后浓煎约100毫升。

服法:稍加冰糖调味,每日口服2次,每次50毫升。

功效:养阴固表。用于因阴虚体弱引起的盗汗、自汗,入夜加重、汗出涔涔,气短神疲、面色无华等症。

乌梅大枣汤

制法:乌梅10克,生黄芪20克,大枣10克,用凉水洗净浸泡半日,武火烧开,文火慢煮约半小时以上,最后浓煎约100毫升。

服法:每日分2~3次口服。

功效:益气固表。用于因肺、脾气虚引起的自汗、盗汗,少气懒言、苍白乏力等。

专家提示

患者每餐饮食口味不可太清淡,以补充足够的盐分。

热水烫手治感冒头痛

患感冒头痛时,我试用了此法,很有效。因为热水烫手可使手部血管膨胀,血液聚向手部,使脑部充血减少、血管扩张减弱,从而头痛得到缓解。

方法:头痛时,把双手浸泡在热水中(热度适宜),要不断地加入热水,以保持水温持久,浸泡约20~30分钟,直至头痛逐渐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第6篇:保养头发的小窍门范文

[关键词] 中药;针刺;感音神经性聋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 of herbal medicine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in Department of ENT in 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March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each group had 60 cases.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herbal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The treatment with herbal medicin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wind heat invasion, liver fire, phlegm fire stagnation,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deficiency of kidney essence type, qi and blood deficiency type. Prescription was respectively selected Yinqiao Powder, Longdan Xiegan Decoction, Qingqi Huatan Pills, Tongqiao Huoxue Decoction, Erlong Zuoci Pills, Guipi Decoction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The acupuncture points included Baihui, Sishencong, Ermen, Tinggong, Tinghui, Yifeng, Fengchi, Wangu, Tianzhu, etc. The treatment with 2 times a day for herbal medicine and 1 time a day for acupuncture, and 12 days was 1 course of treatment. Herbal medicine treatment only was used in control group. 12 days was 1 course of treatment with 2 times a day.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fter 2 courses of treatment. Results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as respectively 88.33% and 68.33%,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5). Observation group had 1 case of acupuncture adverse reaction. Conclusion Effect of herbal medicine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is better than that single application with herbal hedicine, with lower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Key words] Herbal medicine; Acupunctur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感音神经性聋是指内耳听毛细胞、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器质性病变而阻碍声音的感受与分析或影响声信息传递,所引起的听力减退或听力丧失,相当于祖国医学“耳聋”范畴。临床表现以患者听力减退甚至消失为主,常自觉耳中鸣响,严重时可有眩晕、耳内闭塞感等。感音神经性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WHO调查全球听力残疾人数资料显示,近年来其发病率呈增高趋势[1],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目前,临床多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本文主要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观察中药联合针刺的治疗效果。

? 2.1 两组疗效比较

120例患者均无剔除、脱落情况。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2 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出现1例晕针,晕针患者因针刺治疗前未进食早餐,于上午针刺后出现轻度头晕,立即停止针刺,并取出所有已刺入的针,使患者平卧休息,并予糖水饮用后缓解;该例患者嘱其下次针刺治疗前充分休息、进食早餐及放松精神,第2天坚持针刺治疗,未再出现上述情况。

3 讨论

感音神经性聋属于祖国医学耳聋范畴。《灵枢?口问》篇指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为人体头面之清窍,通过经络与脏腑连接成一个整体,脏腑气血通过宗脉运行至耳,使耳发挥司听觉、主位觉的生理功能。中医认为,耳聋发病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因外邪或脏腑实火上扰耳窍,亦或瘀血、痰饮蒙蔽清窍;虚者多为脏腑虚损、清窍失养所致。若肺失宣降,外邪循经上犯蒙蔽耳窍,可致耳聋。故选银翘散加减,治以疏风清热、宣肺通窍。若外邪由表及里,循少阳入耳,或肝郁化火,均可致肝胆火热循经上扰耳窍,以致耳聋。故选龙胆泻肝汤加减,治以清肝泻热、开郁通窍。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肾精不足,可致耳失濡养,发为耳聋。故选耳聋左慈丸加减,治以补肾填精、滋阴潜阳。若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致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耳,而致耳聋。故选归脾汤加减,治以健脾益气、养血通窍。若肝气郁滞而致血瘀,或因伤致瘀血内停,亦或久病及血,均可造成耳窍经脉壅阻,清窍闭塞,发生耳鸣或耳聋。故选通窍活血汤加减,治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窍。若食思伤脾,致运化失司,痰湿内生,郁火上炎,壅闭耳窍而聋。故选清气化痰丸加减,治以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耳聋的针刺治疗,多以选取耳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穴位,根据病之虚实,辨证取穴。百会穴居颠顶,联系脑部,又为“三阳五会”之百脉之会,贯达全身。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善调机体一身阴阳之平衡。其穴下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针刺百会能够改善患者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6]。四神聪穴为经外奇穴,环百会分布,可振奋气血、清头明目、醒脑开窍、通督补髓。穴下布有枕动、静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和顶支及眶上动、静脉的吻合网,针之可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有效改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从而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7]。风池穴属胆经,胆经上入耳中,故其可利五官七窍。其穴深层有枕动、静脉分支,针之并辅以电刺激可以在电流的刺激作用下使内听动脉血流量增加,改善内耳供血[8]。完骨穴为足太阳、少阳之会,具祛风、清热、清利头目之功,善能疏导水液。其深部有耳后动、静脉之支,针之并辅以电刺激,使电场作用于小脑顶核部位,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管弹性,对脑缺血有积极的治疗作用[9]。天柱穴为膀胱经“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的关键部位,主通行气血,故针之可疏通头部经气,以助气机之调达,气血之输布,络脉之通畅,使头面五官、脑府诸窍得养[10]。其穴下布有枕动、静脉干,针之可增加局部血运,扩张椎-基底动脉,增加脑血流量[11]。耳门属三焦经,其经脉由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瞳子s穴,与足少阳胆经相合;听宫属小肠经,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听会属胆经,“为司所闻之气聚会处”。三者合用,功能疏利经气,开窍益聪。此三穴同位于耳前,局部有颞浅动、静脉耳前支,针之并辅以电刺激可较好地疏通耳部经脉,促进气血运行,上达于耳,充养耳窍,以复耳聪[12]。翳风为手、足少阳经之会穴,其深部为耳后动、静脉和颈外浅静脉,针刺此穴可直接影响颈上神经节而调整颅内外血管的舒缩功能,使颅循环重新趋于相对平衡[13]。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要穴,根据《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之说,合谷为治疗面口诸症之远取要穴,其深部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俞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针而泻之,既可镇静安神、疏邪熄风,又可和营通络、行气活血,起到远近配穴、标本同治之功[14]。

在辨证取穴中,①风热侵袭型配外关、曲池、大椎。外关可清沿三焦经循行之头面实热证,曲池为表里双清之要穴,大椎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同取之可疏风清热、宣肺通窍。②肝火上扰型配太冲、中渚、丘墟。太冲能调节肝之疏泄功能,中渚可清热通络,配以丘墟疏肝利胆,通经活洛。三穴合用,共奏清肝泻热、开郁通窍之功。③痰火郁结型配丰隆、大椎。丰隆通调脾胃气机,使湿痰自化,配以大椎出气泻火,合奏化痰清热、散结开窍之功。④气滞血瘀型配膈俞、血海。膈俞又名血会为膀胱经输注气血物质,血海为生血和活血化瘀之要穴,同取两穴可活血化瘀、行气通窍。⑤肾精亏损型配肾俞、关元。肾俞可调补肾气、通利腰脊,关元为先天之气海、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两穴合用可补肾填精、滋阴潜阳。⑥气血亏虚型配足三里、气海、脾俞。足三里生发胃气,气海为先天元气聚会之处,脾俞为脾胃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之所。三穴同取,可健脾益气、养血通窍。

本研究中,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效果确切,但观察组60例患者中痊愈19例,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患者的个体疗效存在差异性。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15-20]:①年龄:人体生理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退化,造成老年耳蜗退行性病变,因此年轻患者血管及神经病变可恢复性较老年患者高,其预后可能较好。②病程:内耳供血的动脉皆为终末支,无侧支循环,因此当内耳供血的动脉发生堵塞时,随着病程延长,其缺血程度及范围逐渐加重,病情也就可能愈发加深,预后变差。③听力损失程度:一般内耳听毛细胞损伤越严重,听力损失程度就越严重,此时耳蜗缺血、缺氧的范围较广,治疗的效果可能相对较差。④伴随症状:部分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伴有耳鸣、眩晕等,此时伴耳鸣患者听毛细胞的损伤更严重,伴眩晕患者更可能累加前庭病变,因此,与其他无伴随症状的患者相比,在予以相同治疗的情况下,预后可能相对较差。⑤辨证分型:风热侵袭型与肝火上扰型患者一般病程较短,内耳损伤时间较短;气滞血瘀型与痰火上扰型患者为实证,正气尚不虚;肾精亏损型与气血亏虚型患者多病程较长,正气虚弱。因此,在相同治疗下,预后可能多有差异。⑥基础疾病:部分患者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颈椎病等,影响耳蜗正常供血,亦可能对疗效造成影响。在治疗过程中,不同情况的患者应予以区别对待,如病程短、年纪轻、病情轻等患者应进行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病程长、年纪大、病情重等患者在积极治疗的情况下,也应正视自己的病情,以减轻病情和延缓发展为目的。

? 综上所述,针刺治疗一个方面可以调节耳部血液流变学、刺激耳部血管扩张,改善内耳微循环;另一个方面可以刺激耳部循行神经,提高内耳的兴奋性,保护内耳毛细胞。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33%,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使以上理论从临床上得到证实。同时,不能忽视不同患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差异,可能与患者的年龄、病程、听力损失程度、伴随症状、辨证分型、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卜行宽.世界卫生组织预防聋和听力减退工作最新进展和我们的工作情况[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5):316-318.

[2] 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54-357.

[3] 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82-83.

[4]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8):569.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03.

[6] 吴国英,陈华德.TCD评估针刺百会穴对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1):82,84.

[7] 金海涛,张雯.针刺四神聪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4,29(4):758-759.

[8] 周晓卿,赵丽洁.电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9):1421-1422.

[9] 王玉琳.孙申田针灸医案精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0.

[10] 曹大明,李建伟.天柱穴穴性阐微[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3):19,23.

[11] 卢松,卢春慧.施灸天柱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5):43.

[12] 王岳玲.以耳门、听宫、听会为主穴治疗突发性耳聋25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7):1159.

[13] 吴绪平,王亚文,张红星,等.针刺翳风穴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图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4,14(S1):147-148,497.

[14] 陈邦国.针刺面神经干与合谷穴治疗面肌痉挛31例[J].河南中医,2000,20(1):53.

[15] 贾德蓉,罗恬.影响突发性聋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9,17(4):215-217.

[16] 王芳,严庆丰.健康教育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应激反应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5):104-107.

[17] 何坚,薛秋红.影响突发性聋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7,15(6):463-465.

[18] 应海舟,严庆丰.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 52(21):13-16.

第7篇:保养头发的小窍门范文

狗狗这样喝水

很多主人抱怨,狗狗喝水后会弄得到处都是,没办法,因为狗狗喝水的方式太粗犷,它们不会把嘴巴整个伸入水中吸水进口,而是靠快速卷起舌头把水带进嘴里。因此:

1.狗狗喝水的动作总是显得很粗鲁。

2.狗狗很容易把水弄得到处都是。

3.狗狗喝水常常会发出很大的声响。

狗狗低下头,把舌头伸入水中。

舌头向后方打卷,形成小勺状,把水盛在“小勺”中。

迅速收回舌头并把水带入嘴里,整个过程相当于用舌尖捞水入口。

喝水怪癖大调查

把爪子伸进水盆中、一边喝水一边踩水玩。

幼犬常常会这样,等它长大了就不会总是这么贪玩了。常常给它清洁爪子,擦干或吹干,减少患皮肤病的几率。

有时会喝马桶里的水。

是不是水盆中没水了,或是水盆中的水有异味?如果这些都没问题,就记住盖上马桶盖,或是在马桶中洒上风油精之类狗狗讨厌的东西。坚持一段时间,狗狗就不会再去“骚扰”马桶了。

爱喝其他狗狗的水。

和狗友郊游时常发生的情况,最好控制避免,因为可能会导致皮肤病,如口周红疹、脱毛甚至长出疣体。水盆要尽量做到专盆专用,避免产生交叉感染。

爱喝野水。

在游泳时更容易发生这类情况,爱喝游泳池水、湖水或河水等。主人应制止,并提供饮用水呼唤狗狗来喝。

喝其他狗的尿。

公犬会舔母犬的尿液,不是真的喝下去,而是尝尝其中的味道,判断母犬是否。在舔完尿液后,有时还会吧唧嘴。拴牵引绳外出遛狗,可以及时控制住狗狗。

喝水用什么?

你该用什么器皿让它喝水?首先,你面临的选择是,使用哪种形式的饮水器,其次,是使用哪种质地的。

高脚盆

可卡犬、查理王小猎犬、巴吉度猎犬以及多数枪猎犬都长有很长的垂耳,在狗狗低头喝水时,耳朵上的饰毛如果沾到溅起的水,就会被弄脏,同样会出现被毛变色、毛质变差等问题。使用细口高脚盆,盆底部的口径大,而上部的口径缩小,水被溅出的可能性降低,耳朵也不容易落入水中。

在使用这种水盆时,应更注重水质和水量。因为盆口缩小,主人常常会看不到缺水或水被污染的情况。

水嘴

口周有很多被毛,尤其是浅色被毛的狗狗,长期低着头喝水,被毛被水浸湿而无法及时护理,容易变色、毛质也可能变差。使用水嘴可以直接把水送入狗狗的嘴巴里,从而缓解这种问题。贵宾犬、雪纳瑞、比雄犬等犬种都可以尝试使用水嘴。

水嘴中的水管和滚珠最好都是不锈钢材质,有些水嘴会用标准口径,可以配合任何饮料瓶使用,也有些水嘴附带有水瓶。如果你选择前者,我们建议经常更换饮料瓶,以免由于塑料老化等问题造成水质变差;如果你选择后者,我们建议选择树脂或其他对动物无害的安全材质制成的水瓶。

自动饮水器

懒主人的好帮手,通过水瓶和水盆的配合,让狗狗的水盆中一直有水,待狗狗喝水后,就会自动从瓶子中补充至水盆中。懒主人使用这种自动饮水器,只要一次灌满水瓶就可以连续使用多日,使用时间和狗狗的饮水量直接相关。

使用自动饮水器可能存在隐患,尤其是在狗狗的饮水量较小的情况下,一方面由于不用每天添水,主人更容易忽视水瓶缺水;另一方面,长时间不换水,水质也会受到影响。

不锈钢水盆

不锈钢水盆无毒无害,遇冷遇热均不会老化,耐摔且不易变形,清洗方便,是实用款。

树脂水盆

这类水盆以对动物无毒的树脂制成,长期使用也安全无害,清洗起来十分方便。

塑料水盆

对那些制作粗糙、表面图案模糊的塑料水盆,建议主人谨慎选用,廉价塑料往往易老化,不应用于制作食具水具。

搪瓷水盆

搪瓷水盆硬度高、耐高温耐磨耐磕碰,安全无毒,易于洗涤,也是实用的水盆种类。长期使用安全无害,清洗起来十分方便。

玻璃水盆

如果你的狗狗不是破坏大王,我们大力推荐使用底部稳当的玻璃水盆。你可以在玻璃水盆上标上两条线,方便记录饮水量。

陶瓷水盆

有漂亮图案的陶瓷(彩瓷)水盆很流行,但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使用劣质的陶瓷可能导致铅中毒。

掌握它的喝水情况

狗狗喝水干什么?可以说全部的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代谢、调节体温、组成细胞和血液都需要水。水对狗狗非常重要。你不但需要了解狗狗喝水的情况,对于饮水量突然发生的变化,你也要第一时间掌握。

狗狗体重的60%~70%都是水。

每天经由呼吸流失的水分为20~30ml/kg。

每天经由尿液排出的水分为25~45ml/kg。

成犬每天的基础补水量为80~120ml/kg。

幼犬每天基础补水量为140~170ml/kg。

也就是说——如果你喂养的是体重为7kg的贵宾犬,它每天的基础补水量为300~500ml。当然,狗狗补水的途径不仅通过饮用水,食物中也同样含水。另外,对狗狗的饮水量只能粗算,因此,只要你计算出的饮水量与此大致相同即可。

你的狗狗怎么喝?

如果你没耐心,学习以下几个小窍门,进行粗放式观察吧!

如果你是马大哈,记不住水盆里原来有多少水,没关系,我们还有一个必杀技来判断喝水情况,这就是观察狗狗的尿液。尿液颜色很浅,不用担心,狗狗很爱喝水,如果尿液颜色总是较深,说明狗狗饮水量不足。(在狗狗上火时,尿液颜色也会较深,但这只是暂时的。)

如果一直和狗狗在一起,会时常看到狗狗去喝水。即使白天要外出上班,每天在下班后也至少能看到狗狗喝1~2次水。尤其是在运动后,狗狗总会立刻去喝水。如果很少能看到它喝水,情况则不太理想。现在回想一下,它爱喝水吗?

每个狗狗的生活习惯不同,有些狗狗喜欢夜里喝水,因此你可能很难观察到其喝水的行为。不过,如果你发现水盆中的水量明显减少,那么不用担心,狗狗肯定悄悄喝过了。至于那些使用水嘴的狗狗,从透明的瓶子中更容易观察。

测量饮水量的方法

不计水蒸发的情况,使用量杯和漏斗来进行测量。

以24小时作为一个计量周期,比如从第一天的晚7点开始,到第二天的晚7点止。

用量杯测量最初倒入水盆中的水量,在计时结束时,把水盆中剩下的水倒回量杯中,测量水量后,把前后的计量数字相减即得出24小时饮水量的数据。

饮水情况有变化吗?

狗狗的饮水情况可能随着季节、运动或进食情况发生变化,如果狗狗的饮水情况突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常常表示着它的健康状况可能出现了异常。你该带它去医院检查。

突然不爱喝水——狗狗的口腔内可能出现了问题。

突然特别爱喝水——可能出现了子宫蓄脓或代谢类疾病等。

如果狗狗长时间被关在航空箱或是没有水源的房子内(超过4小时),在主人放它出来时,它应立即走到水盆处饮水。实际上,我们建议主人即使让狗狗在航空箱内居住,也应提供方便的水源。

要让它多喝水

如果狗狗不喝水,很快就会出现威胁生命的脱水症状。不爱喝水或是长期处于缺水状态,也很容易出现泌尿系统结石或炎症等问题。在夏天,多喝水还可以帮助预防中暑。因此,那些不爱喝水的狗狗,显然处于危险境地。你必须想方设法让它多喝水。

窍门 肉汤

不喝水就给它炖肉汤喝,记住去掉肉汤表面的肥油,且不要加盐和调味料。不用太担心肥胖的问题,胖狗狗往往爱喝水,用不着喝肉汤。在极端情况下(如泌尿系统感染或出现发烧、炎症等),即使用浓汤宝冲汤给它喝也比不喝强。

窍门 喝豆浆等

有些狗狗有特别的口味,如豆浆或是绿豆汤等,你可以在宠物体检时请教宠物医生,只要狗狗没有相关疾病,不用忌口,就多给它准备些这样的饮品吧。如果狗狗特别偏爱奶制品,你也可以用极少量的宠物奶兑上大量清水给狗狗饮用。

窍门 适当喂食咬胶

使劲嚼牛皮类的咬胶后,狗狗会觉得口干舌燥,一般都会喝上几口水。不过,咬胶也要适量,尤其对于肥胖的狗狗。正确的做法是,给它嚼一会儿咬胶就取走,让它去喝水,或者干脆给它吃蔬菜棒。

窍门 增进饮水量的营养品、药物

唯优营养液等一些营养液,除了补充对狗狗身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外,还有帮助促进狗狗饮水的作用。如果狗狗特别不爱喝水,又患上需要大量补水的疾病(如泌尿系统问题等),可以通过无副作用的药物来提升狗狗的饮水量,但这类药物需要由宠物医生开具处方,并告诉你适当的服用剂量。

窍门 做饭给它吃

偶尔做饭给狗狗吃,尤其是做些汤、粥等含水量较大的菜式,对增加狗狗的饮水量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不过前提是你确实是专门做给它吃的,并且精选了对狗狗有益无害的食材和烹饪方式。我们不建议你每天都做饭给它吃,原因是主人很难自己在家研究出能让狗狗长期食用,且能确保营养均衡的食谱。

窍门 运动量胜利法

提升狗狗的运动量,对促进饮水量肯定有帮助。你可以每天多带狗狗外出,或让它跑两圈,在它回家后,马上就会大量喝水。即使无法外出,跟狗狗玩玩扔球游戏、让它追着你在家跑几圈、给它个玩具让它较劲,甚至跟它“搏斗”一会儿,在运动结束后,你会看到,它马上就自觉地去喝水了。

窍门 让它吃湿粮

罐头等湿粮的含水量为70%,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湿粮作为伴食口粮来对待,但实际上,你完全可以让狗狗只吃湿粮,它们是营养全面均衡的主食,并且含有充足的水分。吃湿粮的狗狗,即使饮水量略少,也不用太担心。如果狗狗只吃湿粮,它的进食量应大于吃干粮的进食量。

窍门 精神胜利法

对于心眼多的狗狗,你可以将计就计,比如把狗狗爱吃的东西放在水盆附近,却又不准狗狗吃。有些心眼多的狗狗会走到水盆边上假装喝水,伺机查看食物情况。利用这一点,让狗狗假装喝水,在狗狗把鼻子伸向食物时,就喝住它。反复几次,就能起到让它多喝水的作用。别说不可能,我家的狗就这样。

禾仕嘉温馨提示 让它喝什么水

什么样的水更安全,当然是白开水,除此之外,你还应该了解以下这些知识。

最好是让它喝白开水。

啤酒以及任何含酒精的饮料都不适合狗狗。

运动饮料只能在大量运动后饮用。

碳酸饮料和其他瓶装饮料还是算了吧。

第8篇:保养头发的小窍门范文

文/王惟恒

《黄帝内经》认为,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如果脑髓不足的话,就会引起眩晕、耳鸣,胫骨酸软无力,神志痴呆,视力模糊,懈怠嗜睡等症状。因此,健脑的关键在于补充肾精以生髓,如此脑健则体健,体健则长寿。

【神养】脑藏神,精神愉快则脑不伤,如精神紧张,心境不宁,神乱神散,则脑受损。颐神养脑,须重道德修养:如豁达大度,恬淡寡欲,不患得患失,不追名逐利,悠然自得,助人为乐,就利于养脑;如胸襟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七情易动,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故健脑养生,尤当注意及此。

【食养】常食核桃仁、大枣、葵花子、黄花菜、银耳、莲子、黑芝麻、龙眼、黄豆、花生、鸡蛋、牛奶、动物肝、脑、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健脑补益作用。科学家还认为,凡含有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及钙、磷、铁、锌、铬等元素的食品,都有预防脑细胞衰老和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药养】分析古今健脑方药,一般是以补肝肾、益精血(如山茱萸、地黄、首乌、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川杜仲、牛膝、当归等),益元气、活血脉(如黄芪、人参、丹参等)为主,化浊痰、开清窍(如石菖蒲、远志、茯苓、泽泻等)为辅,临床应用,当据辨证论治为原则,有针对性地配制较好。此外,如芝麻、核桃、动物脑等食补亦可取。

【保健】手脑并用,运指益脑。各项体育运动都有益于健康,但多不是直接的。而书法、绘画、打太极拳等则具有手脑相连、全神贯注之共同点。手脑关系最为密切,我国的健身球运动(即用二小球在手中不断地盘旋互绕)注重手脑协调,具有较好的健脑作用。此外,节欲可养精,不可房劳过度,耗伤肾精,因为养精才能健脑养神,推迟大脑衰老。

【按摩】每天早上9-11点的工作间隙,用自己的两手十指从前发际到后发际,做“梳头”动作12次,然后两手拇指按在两侧太阳穴,其余四指顶住头顶,从上而下,由下而上做直线按摩12次,最后,两拇指在太阳穴,用较强的力量做旋转按动,先顺时针转,后逆时针转,各12次。

再就是搓揉按摩耳郭,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外窍,经常对耳郭进行良性刺激,可起到健脑补肾、养生延年的作用。还可治肾虚耳鸣耳聋。方法是:①双手拇指、食指揉捏耳上部,然后再往上提揪;②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再向下拉扯。用力适中,每次各15-20次,直至局部充血发热为止。

中医教你“相面术”

文/周爽

中医诊断需要望闻问切,其中,望面相是了解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学认为五脏开窍于五官,五官内应于五脏,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有没有长寿特征。

头骨 枕骨在脑后正中偏下的部位,由于睡觉时,它首先接触枕头,所以叫枕骨。这个骨头要连肉而起,不能过于孤零零地独露在外,脑后的枕骨丰满的人长寿。

眼神 中医学的观点非常注重观察神的存在与否,主要是指观察眼中的光彩。“目有神光者寿”。我们常说的眼炯炯有神就是这个意思。

眉毛 眉毛高长而眉尾下垂的人高寿无疑。

鼻子 相学中认为鼻子要丰满端正,鼻梁挺直,鼻梁骨不能有塌陷。“年寿隆起者寿”。年寿是指鼻子的中部,鼻梁中部隆起者可以长寿。

耳朵 耳朵与肾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肾能力的强弱又直接影响到寿命的长短。耳朵要轮廓分明,垂珠贴肉,色泽鲜艳红润,耳门阔大,耳肉红而坚厚,耳形耸高而长,这样的人是长寿之人。

第9篇:保养头发的小窍门范文

我在傅仁东先生大名下(《精武》2010年第1期第9页)多次凝视良久,那是吴作人先生所作被编者誉为神品的太极图,我想象吴先生在太极思维状态下龙飞凤舞而成的这一幅图,简直神妙得无法言说。古往今来,多少人绘制过太极图,或刻板而拘囿其形,或循规蹈矩而少了神韵。先生此图尽显太极思维之特色,将具象与抽象完美和谐地组合一起,令人回味无穷,百看不厌。我试说一下它的神妙:

1、在醉梦中,在恍惚中,在混沌中,在太极圆圈里,在无水之水中两鱼互缠、互绕、互抱、互转、互衔、互对,游弋而飘动成螺旋形,运行在和谐里,转悠在朦胧中。一切显得娴静而自在。

2、两鱼如何形成?点――线――面――体。无数点,无数鱼。头尾相照相呼应,一鱼有一鱼之对拉,两鱼亦对拉。两鱼各有轻重与虚实,又形成对应的轻重虚实。各有其影,影随形转,形带影转。阳鱼有阴眼,阴鱼有阳眼。阳鱼之尾随阴,阴鱼之尾随阳。

3、头实尾虚,就实言,头大尾小,小得不得了;就虚言,头小尾大,大得不得了。这正好符合“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4、阴鱼随阳鱼游,阳鱼随阴鱼浮。乍看两条鱼,似乎四条鱼,又似乎八条鱼,又似乎无数条鱼。这正好合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理。

5、鱼有三条:阴、阳鱼,中空鱼(虚鱼)。有中空便可转游,而每条鱼也可以分成三,实鱼、影鱼、虚影鱼,而每一影鱼亦可以分成“三”,实影、虚影、虚虚影,可分之无穷。这正好说明一分为三,含生合一。老子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此图通透老子之道。

6、两鱼似鱼非鱼。可将两鱼想象为一男一女,一龙一凤,抑或一雌一雄的虫,或水涡漩,或龙卷风,或一片白云与一片黑云,或与女娲或亚当与夏娃,或一对生死相依的恋人,或诀别中的情侣,或二人演练太极揉手,配合默契,动静有常,感而遂通,随机顺势,进退转换,往复折叠,屈伸有致,纵横有则,轻盈如燕,威势如鹰。

7、什么也不是,极抽象的中正安舒,松静自如,和谐和美。就是一幅太极神图,道尽宇宙奥妙,藏蓄太极玄奇。

二、内功心法是什么

读了太极图,再读傅仁东先生研究太极内功的文章。回头再读按语,您会感到编者以敏锐的目光指出眼下太极时弊的同时,一语中的地提出:“拳家反求己之气血、神经、注重人之本性与拳性结合的内功心法,是太极拳家走向道法自然的太极心智与太极实行。”笔者受太极图之启发、编者之提示、傅先生大作之启迪,想就内功心法作些探讨。

内功心法四字,分四层含义:第一层内,第二层内功,第三层心,第四层心法。分述如下:内,指体内,含神经、经络、筋髓等与心意精气神等。其中,有虚象、实象。“心”则虚实合一。内功,指内劲、内力、内气,是人体第二系统,第二系统即心意精气神奇妙组合与潜能开发(身躯、四肢是第一系统)。“心”这个词似乎平常,人们熟知。“心之官则思”是孟子的提法。其实,“心法”中的“心”的含义比较宽泛。它与内功照应,包含心、意、精、气、神诸方面的内容。尽管五者有联系,也有区别,但我们在说“心法”一词时,“心”便包含上述五种,有时我们也用“意”、“神”、“灵”代替心。故有心意、心神、心灵的提法。傅仁东先生将心法定为“心无其心,法无其法”,“非心非法,即为心法”,这是心法的上乘注解。太极拳家解守德先生在语词与上述完全相同时,认为心法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心理思维的方法”(《太极内功心法》第221页),然后指出心法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时不易用语诠释,“一落言诠就是错”。但我们还是要用语词假托性说明。笔者认为,心法是用心之法、用意之法、用神之法。尔后便有半用乃至不用,在不用中真用的级次。

由上可见,所谓内功心法即太极训练中运用心、意、精、气、神以提高训练潜能的途径与艺术。

三、君能牵牛鼻子吗

一头牛壮若千斤。一个七岁小童可将其轻松牵走,要其东其不敢西,要其南其不敢北。何也,牧童手中有牛绳、牛鞭。而绳子连牛鼻,牛鞭一晃,牛眼有感应。牛主动走,牧童休闲行。

太极内功心法就是练太极中牵牛的一根绳子。一头牛可牵之处很多,如拴牛脚、牛腿、牛肚、牛尾、牛角、牛耳,而祖先们通过多少年代的探索,方知牵牛鼻子是要害,最节省。太极训练者如不探索与运用心法,则等于用绳拴牛肚或牛腿、牛尾等,变得滑稽且愚拙。

然而运用内功心法,比牵牛鼻子繁杂了一百倍。它的内容丰富而精彩,每一项都可以演化出生动活泼、威武雄壮的隐形戏剧来。略举数例:形意、意气、气力、开合、虚实、运悟、快慢、吞吐、进退、动静、刚柔、松紧、直曲、纵横等。这些对应关系,都必须心领行随,意引形跟。如无心意之引领,拳必僵拙、生硬、板滞。好比“牛”脱了绳子,狂奔而不羁或怠散不受束。如引领中无开无合,无实无虚,无动无静,则便是绳子牵在手,牛鼻脱了栓,空空洞洞牛不走。

故曰:太极内功心法不过是练太极中牵牛鼻子的艺术而已。

四、君能做到一念不起吗

一念不起或是拳家们提倡的一种心理状态,指心地澄明、透亮,没有尘染,没有障碍,空空荡荡,悠然自得。笔者曾经试图、一念不起境界的出现,然终于不达。于是,我便怀疑是自己心志不专。在经过数千次调控练习后,我发现一念不起的提法是一个理想境界的提法,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人能在睡眠中一念不起吗?不能。既然睡眠尚不能,行拳又何以能?王芗斋是意拳(大成拳)开山祖师,他强调拳中的“用意”的原则或许借鉴太极拳的用意,在阐释意念时,提供经验性一法,叫做听之任之,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设想我身似海,杂念似波,风平浪静,水自无波。佛门道家的修炼者们脱离红尘、超越世外,提出排除魔障的若干方法。其中较普遍的一法名以一念代万念。像王芗斋这样的意拳大师与佛道修炼家们尚且不易做到,我等生活于俗世者练拳可超越吗?

这里找一下原因:人越入静、体越松,心意越灵敏。静谧的心态里,脑细胞很活跃,沉睡已久的知识或许会醒过来,或许要进行新组合、新调整,这便是人越入静越聪明的原因。有人专题研究过梦境。从历代科学家、发明家与创作家的思维过程看,不乏在梦境中得到或在睡前、醒后得到思维创新的事例。有人夜梦魔鬼的笛音,醒来稍一记录整理便成世界名曲,有人夜梦某一物质的精微的原子结构,记录下来,被实验所证。至于文学创作里,因梦境得来灵感,也不胜枚举。以醉态写诗作画、运书,往往有神来之笔的事例也很多。最典型的是李白斗酒诗百篇。武界有醉拳、醉打似梦游、下意识之说。这可说明在醉梦态下一部分脑细胞受抑制,而另一部分特兴奋,故思维较为活跃。

上述给我们的启示是进入醉梦意境,以一念代万念,运拳的效果必定好些。这种醉梦态意境,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恍恍惚惚的意境。而此意境通过意识调控比“一念不起、”要容易操作些。

五、“草木有本心”吗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是唐诗三百首之开篇名句,历经千年而令人咀嚼。它道出了玄奥,一草一世界、一木一天地与万物皆有“心”,心者,性也,根也,因缘也,自在也。联系运作太极,是本具神灵,明心见性,即自性、真性。太极训练本性、根性、本心是什么呢?是太极思维。是编者所言的太极心智与太极实行。

那么太极思维有何特征呢?我想可以提炼为以下四点:

1、自然本具性。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的演化与体现,都是对立面派对、流转的形式与结果,自然本具是“道”之精魂。

2、天、我、拳三者和谐统一。三者靠太极思维找到契合点。没有太极思维,三者不能统一。

3、一分为三,含三合一是太极思维的另一特色,没有三,绝对不行。太极神品图已作提示。

4、静松空的心理特征是太极思维的侧重面,是其特点。没有侧重则没特点,没有特点,则不能通道达真。

六、太极能治病吗

太极能治病,许多训练者均有所验,已成定论。不过治病需要条件保证。除了修性的要求,还要考虑病因病状。世上没有灵丹妙药,要是太极是灵丹妙药,百病皆消,世上的医院可关门,医生必失业。这可能吗?但却又有若干病,医药无法,太极有法的事实。这里暂不谈其医理与训练前提,如社会环境、个人习惯等,只谈太极运作的治病条件。

笔者将运作治病之有效概述为心智运作与太极实行的“四窍六门”。说白了,便是体现神品太极图展现的神髓。现简述“四窍”如下:

1、醉梦态之窍。运行太极,要自始至终让自体意识处于醉梦态境界。欲达此境,必须采取多种“有为”修炼法。如一条线(让中脉通畅)、两轻灵(身子、心灵)、三调(身、心、息)、五法(口诀法、观想法、景观法、止观法、虚拟法(如虚拟自己处于温泉中行拳)、七松(头、肩、肘、手、胯、膝、足)。运拳处于醉梦态,必定有效。

2、太极圆圈意会窍。圆圈性(含半圆、椭圆、螺旋圆、缠丝圆、绞索圆等)是太极画弧走圈中的主要倾向,万变不离圆。

3、水性意识之窍。水性柔弱藏刚猛,内涵丰富变万千。其要点为,动作要打出流体性,且具波浪起伏的韵律与威势,逐步使身体变成松柔之体,运行有沉重感与飘浮量,转换时有沉劲与浮劲,让甜液自生口中等。

4、转丹田之窍。一般的训练方法有左右转、前后翻、日月照、内视丹田如火,返观丹田如漩涡等。如说丹田是虚,那么丹田后依腰脊则是实。转丹田是以虚带实,以实促虚。转丹田使“腰脊为第一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得到落实。

下面简述“六门”:

1、“不用力”为第一门。吴先生太极图里活生生的两条鱼用力了吗?没有。太极实行中尽量避免僵硬之劲,死板之力。

2、点线面体为第二门。即任何行动都必须是点――线――面――体的始――中――终――转,如此才有利于人体经络与血脉的和畅。而且还应体会点中点,即每一小点亦有点线面体的过渡与转换,具有层次性与循环性。

3、自然性的对拉拔长为第三门。指肢体上下左右前后对应肌骨部分的弹簧似的拉扯与拔节。对拉拔长有分节练与整体练两种形式。以手为例,掌根、掌心、掌指三节可形成对拉拔长,以掌心为中节,形成掌根、掌指的外膨力与向心力。手的运动以肩臂为后盾,肩臂又以腰胯、膝、足为后盾。故练手的同时也训练了肢体。手臂、腿胯乃至整体,必定都相应对拉拔长。

4、“五空三顶”之门。“五空”,即手、足、胸,腋下、腹股沟,“三顶”,即百会上顶,舌向上轻顶颚,膝微屈前顶。以此利于中正安舒,松静自如。

5、循经行气之门。须明确人体主要穴位与主要经脉走向。即常言之十八丹田、六阴经六阳经等。懂与不懂大不一样。

6、返观内听之门。一般内外听视比例为1比10。拳家们提倡内外视听比例为7比3。达到这一步较难,需要通过长时间训练,初练者可用“鸣天鼓”法、“白骨禅”观想法、祖窍穴内视法提高返观内听能力,提高内感与外感的比值。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检验。您运拳如果感觉不到自身穿衣的束缚,似乎服饰空空又能听到体内清晰如虫鸣如琴声的妙音,则证明返观内听能力已提高不少。如上述感觉很明显,证明内感大幅度上升。

上述“四窍六门”是训练内功心法的内容,并非训练顺序,有意者可用单一训练、主辅结合训练或一体化训练掌控其技艺。

是否掌控其艺,亦有一个简单检验办法:如果您感觉对任何一个太极动作都有浓厚的趣味,胜过佳肴美酒;如果您稍一出手,手便有热、麻、胀之感,十宣穴抑或中冲穴有跳跃之感,则证明您已基本得其窍要,您的某些慢性病如“三高”、便秘、神经衰弱、神经官能、风湿等症定会得到治疗或者起码得到控制,与此同时,还将会产生精力旺、消化良、灵气显等效益。

七、太极有致病危险吗

有。不遵太极内功心法必致病。下列几种打法是其表现:

1、盲目引入少林散打功、铁布衫功、铁砂掌功及不适当的气功等,造成气滞胸闷,损骨伤筋,淤气阻血等。

2、不注意精气神的涵养、蓄养、保养、护养,追求刚猛发力与高难动作的形似,而造成内脏伤害,经脉阻滞。

3、用意执着,过分注意呼吸,造成动作死板、僵化。

4、运动量过大,运动时间过长且没有结合自身体质与运动环境实情,造成身心两方受伤害。

5、没有循序渐进,片面追求形似,片面模仿架势,片面求抖弹发力、爆炸力,震脚、跳腾,贪多求快。忽略内功心法的致病根因是多因一果多表征,主要表征是缺一个“养”字,缺“养”即没有“反求诸己”,离开了自身的神经与经络。如不离“养”,则不会致病。这里以“养”举一个正面事例。笔者几年前遇一按摩师,当年已七十开外,面色红润,神清气爽。问其经历,乃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因患肺结核被休学(当时此病尚无治疗方法),只好回农村等死。一天,一道士与其深谈,劝其出家。其不从,道士便赠予其一副中药方子,嘱其服药如喝茶,注意“养”,喝一年,养两年。此后,此生两年时间一言不发,凡表意均以体语相代。原来,药方并不奇特,不过所有中医开的肺痨常用几味中药,而两年不语以养气养肺才是真正的秘方。可见一个“养”在病上有多大的正面作用。

八、松柔之根在哪里

拳家们大都主张大松大柔。解守德先生将太极松柔分五境界,即松开、松散、松沉、松静、松化,每一松均有大块文章。傅仁东先生将太极拳功夫分为三阶段十层功夫,认为每一层对松柔要求不同。笔者此前也阅读多本谈松柔问题的著作。尽管其主张正确,但总觉其有一个共同的不足,这便是对松柔的对立面避而不谈,还是令学者难解难行的。

松柔能孤立存在吗?不能,尽管松柔是太极的灵魂与真谛,松柔是太极的主要侧重点、主要特色,但松柔是有根的。许多拳家忽略了这一点。但也有特异一些的,现摘录于志钧先生(北京某大学教授,吴图南弟子,有多本研究太极拳的著作问世)的一段话:有些教授太极拳者,一味要求习练太极拳者松,一“松”到底……结果,从始到终,松松懈懈,久而久之形成驼背、腹肌松弛,大腹便便,并认为“太极拳只松不紧,有悖乾坤成列”之易理(《太极拳理论之源》第13页)。武术家李紫剑先生在《太极拳杂谈》中也对单一“松”、“柔”观持反对意见。这里就其“松”、“柔”之根作一思辨: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