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蔗糖的化学式范文

蔗糖的化学式精选(九篇)

蔗糖的化学式

第1篇:蔗糖的化学式范文

【关键词】蔗糖产业 专业人才 协同育人 院校联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31-02

糖是食品行业的主要原料之一,蔗糖是广西糖的主要来源。广西糖蔗种植面积和糖产量均超全国总量的60%。为谋求广西糖业新发展,推动糖业转型升级,增强广西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结合广西糖业二次创业发展规划目标,分析广西糖料蔗生产、制糖生产产业人才现状,探索建立区域间院校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机制,创新中高技术人才一体化协同育人,培养蔗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一线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

(一)广西是糖料蔗种植优势产区。广西糖料蔗区重点在桂南、桂西南、桂中和右江河谷,其中南宁、崇左、来宾、柳州、百色、河池等市是糖料蔗种植优势产区。从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了解到,2016―2017年度广西甘蔗种植总面积达1120万亩以上,甘蔗年产量达到4700万吨左右,年产糖量总达到570万吨左右,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6%和12%,甘蔗收购价格从2015年度每吨440元,上涨到2016年度每吨480元。其中优质“双高”糖料甘蔗基地约130万亩左右,亩单产甘蔗量7吨以上,甘蔗种植、采收、运输的全程机械化水平70%以上。由于广西甘蔗生产多年来是人力为主,甘蔗生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应用相对落后,甘蔗种植产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制糖生产各工序、污水治理和水循环技术有待提高,制糖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有待全面推行;甘蔗种植产业人员和制糖生产人员工资待遇低,科技创新人才、生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数量和结构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联动机制发挥不够。这样导致制糖成本高、人才缺乏,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相对落后,影响了广西糖产业稳定发展。

(二)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广西糖产业稳定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要求推进广西糖业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糖料蔗种植、糖生产与市场管理职能集中统一到自治区糖业发展主管部门,统筹协调糖料蔗种植、工业生产、市场管控三大领域发展。广西到2020年基本实现产糖量达到1200万吨左右,综合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左右。广西 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基本建成;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快速提升,实现原糖生产与精炼糖生产逐步分离,原糖产量占广西总产糖量的30%以上,制糖企业专业化分工生产格局初步形成;甘蔗多样性产业发展初显成效,朗姆酒、生物化工产品、蔗汁饮品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最大的食糖批发市场广西糖网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食糖现货网上单边交收量提高到35%以上;初步建成糖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二、广西蔗糖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广西蔗糖产业是集蔗糖产业研发、生产、产品、贸易、物流、文化于一体的蔗、糖、果、休闲食品产业。广西蔗糖产业人才需求来源蔗糖产业研发、生产、产品、贸易、物流、文化、糖果、休闲食品生产各一线岗位。因此,广西蔗糖产业人才需要多样性、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本文重点从甘蔗种植、制糖生产、市场管控三大领域分析。

(一)甘蔗种植方面。甘蔗种植具体包括育种、种植、收购、运输;甘蔗种植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老化、平均单产量低、含糖量低、抗逆性、抗风险能力不强。广西实施糖料蔗良种选(繁)育重大工程,不嗤晟朴乓熘种蚀葱隆⑿缕分峙嘤和规模化选育三大技术,因此需要熟悉优秀育种、种植技术、种植农艺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到2020年,广西规划实现500万亩糖料蔗基地全程机械化生产,其余蔗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因此甘蔗种植生产需要了解蔗种植农艺技术、了解蔗机械化的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如平果县农机局农机推广站的技术人员给甘蔗种植大户讲解甘蔗种植、甘蔗中耕培土、施料盖膜等相关技术知识,同时,现场操作演示甘蔗中耕培土机进行中耕培土作业,一次可完成松碎土、除草、培土,还可进行施肥作业等,这样要求技术人员熟悉甘蔗种植生产农艺和甘蔗生产机械相关技术知识。因此,需要加大甘蔗种植生产农艺师和机械师培养,加大中职和高职院校培养甘蔗种植农艺技术、了解蔗机械化的一体化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

当前,甘蔗种植生产机械化农具类型少,农具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广西对甘蔗种植中耕除草、培土、施肥、采收环节采用补贴费用给农户方式,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甘蔗种植生产机械化、自动化。自治区政府应加大创新农具设备自动化、智能化力度,组织研制适合广西甘蔗种植生产机械化农具。实行甘蔗种植产业政策支持、技术政策支持和人才政策支持联动,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生产技能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聚集和创新。如在甘蔗种植田间管理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对深耕深松、种苗培育、节水灌溉、智能化施肥、地膜覆盖、蔗叶还田等环节的产品可追溯管理、对糖料蔗种植生产过程智能控制和综合指数监测,共构建糖料蔗种植信息服务平台,这样需要培养有先进种植技术、高效灌溉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二)制糖生产方面。近年来,广西制糖企业开始对制糖生产过程开展应用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装备技术改造。广西糖业二次创业规划要求:在柳州、南宁、桂林等市布局制糖工业生产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装备项目,主要推广制糖生产过程智能化、自动化机械控制装备及包装、码垛、装车、卸车机器人,推广推进糖业节能和清洁生产,这样都需要培养大批制糖生产技术、生产过程智能化、工业自动化人才,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专业人才。

(三)市场管控方面。近年来,广西制糖企业推行ISO 2000认证,建立糖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建立糖业的线上营销体系,规范糖批发市场信息统一在广西糖网的,规范糖流通秩序。利用大数据服务扩大糖流通、糖现货市场价格引导。广西糖业二次创业规划要求:完善食糖网上现货交易规则,规避市场风险,引导和规范现货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加强广西网上现货市场与国内期货市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多层次的食糖网上交易市场体系,降低制糖企业交易成本。这样需要大批制糖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期货管理和大数据分析等多样性专业人才。

三、广西蔗糖产业中高人才协同培养创新

(一)建立区域间院校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机制。自治区糖业发展会议指出:“加快推进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广西现代化糖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打造广西糖业升级版,推动广西糖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广西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以优势特色专业为核心,对接产业链和产业群。”因此,应围绕广西蔗糖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发展联盟,统筹布局广西蔗糖研发、育种、种植、生产、贸易、物流、文化领域相适应的各类专业,形成蔗糖产业技能人才+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机制。自治区糖业发展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广西糖业发展和体制改革时机,实施蔗糖产业政策支持、技术创新支持和人才培养支持联动,为广西蔗糖研发、育种、种植、生产、贸易、物流、文化领域,培养一线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统筹兼顾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布局定位。制糖工业在国内外的竞争,最终体现在技术竞争与人才竞争上。加强广西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合作,以蔗糖育种、种植、生产、贸易技术与管理技术为核心,对接广西蔗糖产业链,明确广西蔗糖产业发展联盟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布局定位。创新广西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合作,以“2+3+2”学制,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分段培养蔗糖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统筹兼顾,完善广西蔗糖产业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减少专业布局设置重复,完善广西蔗糖产业课程体系建设,减少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等主要问题。如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培养蔗糖产业技能技术人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蔗糖产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广西农业科学院和广西大学合作培养蔗糖产业科技创新人才。

(三)建立广西蔗糖产业发展院校联盟教学团队。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实现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培养的保障。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应当实行专兼职教师结合。遴选兼职教师重点从熟悉广西蔗糖研发、生产、贸易、物流、文化领域的单位中选工程师或技师,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聘请承担教学任务。以蔗糖产业认知、企业文化、技术操作、技术创新、生产技改、市场管控,产品营销、大数据分析、设备维修保养、创新能力培养等项目作为校联盟教学团队实训项目,提升教学团队教师教学能力。聘请院校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每名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工作小组签订工作任务书,明确其为企业技术服务、科技开发服务、工培训教学内容;明确院校学生技能培训任务、实训基地建设等相应的任务及兼职报酬。

(四)建立广西蔗糖企业生产培训基地,校企共建院校联盟工作站。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广西甘蔗研究所和广西农垦良圻制糖有限公司等国内学校企业合作,共建院校联盟工作站。以蔗糖育种、种植、生产、贸易技术与管理技术为核心,培养一线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共同制定各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学实训室建设实行统筹规划,资源互补,实训有偿使用机制。如统筹规划广西甘蔗研究所建设蔗糖育种、种植实训,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制糖生产过程、工艺实训,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制糖生产检测、技术管理、经营管理实训,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和广西大学建设制糖研发、技术创新、大数据服务实训。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Z].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总体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Z].

[3]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

【基金项目】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专项教学科研项目“广西蔗糖产业中高技术人才一体化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第2篇:蔗糖的化学式范文

【关键词】 云南 蔗糖产业化 问题 对策

一、云南蔗糖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完善

(1)长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仍未形成。甘蔗的收购价格主要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委托地(市)、县级价格主管部门确定,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虽然价格在制定时也要多方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然而这种一年一定的价格体制,带有相当的随意性和短期行为性,主动权基本掌握在企业方和政府方,各年确定的甘蔗收购价格明显低于其他主产省区,对于从事甘蔗生产的农户来说,基本没有主动权。这种利益地位的不平等,很难在糖料生产者与制糖企业之间建立起长期的、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机制。

(2)甘蔗生产比较利益低,蔗农生产积极性不高。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粮食价格普遍回升,热区种植的咖啡、香料烟、冬早蔬菜、热果等农产品价格也在大幅度上升。劳动密集型的甘蔗虽然收购价格近两年来有所提高,但种蔗的比较利益呈下降趋势,甚至不如一般的粮食作物,蔗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部分蔗区甘蔗面积和产量呈现下滑趋势。

(3)抗御风险的机制仍不健全。云南省甘蔗生产政策性保险、蔗糖价格联动等政策存在着起步晚、覆盖面窄等突出问题。2010年末全省实行甘蔗保险的面积仅为102万亩,只占全省甘蔗总面积的22.6%;实行蔗糖价格联动、二次结算的地区只有德宏、临沧、西双版纳、红河。全省大部分蔗区甘蔗生产仍然面临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严重地影响了甘蔗产业发展和蔗农收入的稳定。

2、龙头企业科技水平不高

(1)加工企业设备利用率和企业综合生产率低。按企业加工能力分析,云南制糖企业对原料的需求量应为2250万吨左右(按加工天数150计),2005―2008年,全省甘蔗入榨每年为1500―1780万吨,设备利用率仅为68%~80%,全省蔗糖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导致蔗糖加工成本高、劳动生产力低;同时,加工产品单一,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滞后,大多数糖厂企业仍停留在“糖+酒精”的原料型模式上,企业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弱,资金积累较差,在糖料生产扶持、基地建设、科技推广、加工工艺、技改以及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方面均显不足。

(2)龙头企业与科技部门结合不够紧密。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多年来,云南蔗糖行业在工业科技上均形成了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但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甘蔗农业科技市场化运作却难以开展。目前大多数制糖企业与甘蔗科研机构之间缺乏合理、稳定、高效的合作机制,企业往往是根据生产、技术上突发的问题和情况与科研部门进行临时的合作科技。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科技需求单位支持科研单位的机制,一方面导致制糖企业在生产发展上缺少必要的科技贮备,影响到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因为科研经费来源单一、资金不足等问题,难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

(1)甘蔗科研推广机构不健全,科技人才缺乏。云南省目前存在甘蔗产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稳定支持和基础条件建设,社会化服务手段和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全省很多甘蔗主产县(区)没有独立的甘蔗科研推广机构和专职人员,主产甘蔗的乡镇更是没有专职的科技人员从事甘蔗科技推广。

(2)新技术研发推广与生产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云南蔗区生态类型多样,要求有不同类型的甘蔗品种才能满足生产需求。但在目前生产中,甘蔗品种单一(新台糖型品种占近50%的面积),抗旱和广适应性品种缺乏,不同属性品种的搭配和布局不合理,与甘蔗生产对品种多样性的要求具有较大差距,致使甘蔗单产低,全省平均农业单产为4.2吨左右(在近70%的旱地蔗区平均亩产仅为3.2吨左右),低于广东(5吨/亩)和广西(4.5吨/亩)的水平;甘蔗品种更新步伐不快,平均比广西、广东落后4―5年;品种熟期集中,榨期短,生产上过多地强调早熟,以致加工后期产糖率明显下降;甘蔗生产总量不足,制糖效益欠佳。

(3)甘蔗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社会化服务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保证,目前云南甘蔗社会化服务比较单一和薄弱,对甘蔗种植者的服务大多由制糖企业和农技部门提供,主要以预购定金的方式向糖料生产者提供购买良种、肥料、农药、机具、农膜等生产物资的扶持资金,对糖料生产者进行种植管理技术的指导和推广等,由于企业基地面积大、蔗农多,这种单一的社会化服务力量很难提供完善的服务,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不会太高,同时这种方式也直接或间接地加大了龙头企业的负担。

4、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云南省旱坡地蔗区面积大,依靠自然降雨的旱坡地面积占70%以上,蔗区水利、道路等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蔗区水利化程度低,有效灌溉面积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本榨季的大幅减产就是最好的例证;二是蔗区道路等级低,蔗区道路大部分为制糖企业自己修建、自己维护,近年来企业效益不佳、维护能力弱,很多数路段为晴通雨阻,道路交通成为影响正常运榨的瓶颈。由于云南省降雨量分布不均,春旱、秋旱现象普遍,加之基础设施薄弱,甘蔗生产旱、寒等自然灾害突出,严重影响蔗农收入和甘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完善云南蔗糖产业化经营对策

1、提高组织化水平,创新产业化组织形式

(1)加快甘蔗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甘蔗专业合作组织是蔗农、企业和市场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与蔗糖产业化经营息息相关。云南当前甘蔗生产、服务的合作组织发展仍然缓慢,今后要进一步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从财政、土地、用电、金融信贷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结合甘蔗生产、加工等特点,积极引导制糖企业、种植大户、技术服务部门、各种经济组织和能人举办甘蔗生产协会和甘蔗专业合作组织,为甘蔗生产提供物资供应、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产品收购、加工储运等多种经营服务,加强蔗农组织化程度。

(2)不断创新蔗糖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制糖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实行以合同制为基础的契约化管理模式,仍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公司如何连接农户却有很多选择,从过去的实践来看,公司直接连接农户在生产中会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甘蔗种植科技含量低、蔗区分散、蔗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差、蔗区不稳定、甘蔗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即使采用“公司+种植大户”的组织形式也由于土地流转的限制、组织化程度低、种蔗效益差等原因无法维续。要根据各地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公司与蔗农的连接方式,提高蔗糖产业化组织营运效率。例如近年在临沧等地探索出“公司+糖料甘蔗专业村+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实施效果非常好,值得其他蔗区借鉴。

2、创新与推广科技成果,提业科技支撑

(1)加快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2009年9月云南农业厅启动了“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甘蔗产业是全省首批启动的8个项目之一,这为推动云南甘蔗产业技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要依托现有省、州(市)、县科研、技术推广力量等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农业发展目标的甘蔗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通过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品种研究、集成、试验的示范和推广,收集、分析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系统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研究,最终达到技术集成、资源聚合、效益集聚,提升蔗糖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2)加强科技培训和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甘蔗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引进充实甘蔗科技人才,不断加大对甘蔗科技的推广和服务设施设备的投入。结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鼓励和支持蔗糖业优势产区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和方式,在稳定现有农技推广队伍的基础上,积极扶持集体、民办等科技服务组织,实行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多元化发展。在甘蔗优势产区重点县创建一批以甘蔗专业农技站、甘蔗科技示范场和专业合作组织结合的“三位一体”农技推广组织,使科研与生产、推广紧密结合,为甘蔗产业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加强蔗农科技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其掌握和驾驭科技的本领。

(3)加快甘蔗良种及配套技术的推广。云南甘蔗生产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困难都说明,选育和推广应用高产、高糖、抗逆和广适应性的甘蔗新品种,加快甘蔗品种的更新换代,是全省甘蔗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针对云南蔗区立地条件多样性的实际,组织科研机构与制糖企业联合开发,培育出适合本地区气候、土壤及栽培条件的甘蔗良种。推广中要重视现有成熟技术,因地制宜地加以配套实施,加大良法推广应用,如深耕深松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冬植地膜覆盖技术、旱地喷灌和滴灌技术、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等,良种良法配套,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同时大力推广规范化的间套作技术,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综合效益,提高甘蔗生产的比较利益。

(4)提高甘蔗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甘蔗生产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生产,所需投入劳动量多、劳动强度大,云南省每吨甘蔗砍收费用,从2006年的30―40元上升到2009年的60―80元,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影响蔗农收入和蔗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行国家实施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为推动云南甘蔗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应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发展机械化深耕深松、收获、碎叶还田等,有效地提高产量,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需求及降低生产成本。

3、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1)加快龙头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将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逐步培养一批跨地区的大型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经济实力,提高企业开拓市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和辐射能力,防止龙头企业在低水平重复建立和在低水平上过度竞争。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龙头企业要不断地健全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对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企业或企业集团。

(3)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率。加快发展蔗糖深加工和糖基化工业,延长产业链,从原来制糖、制酒精等传统产业中开发新产品,进行多元化经营,增加产品附加值,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生产效益,使企业向农民让利成为可能。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副产物或废弃物的有效控制和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提高综合生产效益。

4、创新和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

(1)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一是应加快推进甘蔗联动价格、二次结算政策的规范实施。二是积极推动龙头业的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引导和发展股份合作制,建立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健全产业化经营的约束机制。通过签订合同,合理确定有关各方的责权利,处理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以及各种服务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要维护生产者的利益,其中包括在系统内部稳定地实行一些“非市场安排”。

(2)完善产业化经营的保障机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引导龙头企业执行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二是积极发展甘蔗的政策性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实行甘蔗农业保险,将各种风险损失分散到各年和各投保人,从而提高单个蔗农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蔗农的收入。三是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功能。龙头业应积极参与和利用期货市场,减少突发性因素干扰,降低生产周期对甘蔗生产的影响,通过期货交易避免蔗糖跌价损失。

5、强化政府职能,加强综合服务

(1)增加投入,改善生产基础设施。一是可以合理、适当地增加制糖企业允许计入生产成本的道路、农田水利建设维修费;二是调动和整合各种渠道资金投入甘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扶贫资金、水利投入、发改基本建设资金等,不断增加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改善蔗区基础设施条件,夯实发展基础。

(2)产权制度创新。蔗糖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都是从国有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部分企业大多由于改制不到位,体制和规模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迫切需要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进行资产重组和制度创新。但由于涉及国有资产的处置必须由政府出面实施,这样才能在确保公有资产不受损害的前提下,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和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完善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机制。一是在信贷方面,政府主要通过信贷资金的倾斜,支持蔗糖产业,促进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优化。二是在税收方面,政府通过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减轻龙头企业负担。三是在财政方面,建立对蔗糖产业投入的约束机制,规定其在财政支农支出中增长比例,增加对蔗糖产业化扶持,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注:本文系云南省财政厅、农业厅项目――云南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经济体系甘蔗产业经济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邓军、张跃彬:云南省蔗糖产业布局现状与分析[J].中国糖料,2010(3).

[2] 张跃彬:中国蔗糖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分析[J].甘蔗糖业,2004(5).

[3] 王永和、高和平等:云南陇川县甘蔗产业和发展[J].热带农业科技,2007(2).

[4] 何根元、吴曼峰等:儋州蔗糖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08(5).

第3篇:蔗糖的化学式范文

Abstract:At the national top ten industries in the context of planning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xi Light Industry - sugar industry research, the first analysis of sugar costs and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price formation, and the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Guangxi sugar industry of Guangxi Made of, and finally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se eff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食糖成本 食糖价格 广西制糖产业

Keywords:Sugar coast Sugar prices Guangxi sugar industry

作者简介:刘铮(1986-),男,吉林松原人,广西大学商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镇化与工业化。

一、背景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各经济普遍出现增长放慢和衰退。我国经济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式。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4万亿扩大内需的政策,但2009年“保八”的目标似乎仍有困难。在此情况下,产业振兴规划火线出炉,其中包括了十大产业。本文选择十大产业中轻工业对广西进行研究,而在广西轻工业中,制糖产业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且为广西的特色产业,因此选择广西制糖业进行研究。

广西制糖业截止2007年,广西90个县(市、区)中有53个种植甘蔗,甘蔗种植面积达1380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近1/4。日前拥有15家大型制糖企业集团,加上所有制糖企业共101间糖厂,日榨甘蔗生产能力39.43万吨,年产糖量937万吨。自1993/1994年榨季开始,广西产糖量己经连续15年稳居全国第一,并超过世界第五大产糖国――澳大利亚以及出口大国泰国、古巴的产糖量。

制糖业在广西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制糖业是富农工业。2007年广西有1300万农民(占广西总人口的1/4)参与甘蔗种植,甘蔗产量突破5600万吨,全区农民种蔗总收入达96亿元,占农民纯收入的1/10。二是制糖业对广西经济增长贡献大。“十五”期间,广西制糖业对广西GDP增长的拉动度平均在1个百分点左右,直接贡献率则保持在1。2%左右,而到2007年,糖业的税收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1%左右,有近30个县(市)的糖业生产收入占县(市)财政收入的40%-70%。随着甘蔗种植面积和蔗糖产量的增加,制糖产业在广西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会越来越凸显。

广西制糖业在全国制糖工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糖生产、销售基地。2007/2008年榨季达到有史以来最高产量937万吨,占全国产糖量的63.1%。2004/2005年榨季虽受干旱影响,产糖量减为532万吨,但也占全国的58%,独占全国食糖半壁江山。

二、食糖成本与价格分析

1、成本

食糖成本和价格是影响我国食糖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1]当前,决定我国制糖企业生产价格的因素主要有:a、糖料收购价格;b、食糖加工成本;c、各种费用(如财务费用、仓储费、销售费用等);d、各种税(增值税、环保税等)。四项之和通称为企业成本价格或生产成本,为企业保底价,也是企业盈亏平衡点价格。对整个食糖行业而言,一定时期的食糖市场价格水平随供求关系变化而波动。

糖料收购价格直接关系着食糖生产成本。我国糖料收购价格偏高,直接导致食糖生产成本高。目前,糖料方面的成本占食糖加工成本的70%以上,近年来甘蔗收购价格高达200元/吨以上,每吨甜菜的农业成本为160至180元,近年也有大幅度提高。

目前我国甘蔗主产区糖料蔗收购价格采取蔗糖价格挂钩联动、二次结算的管理方式。例如广西南宁、柳州、来宾、崇左等市物价局对2005/2006年南宁市糖料蔗的收购价格的规定,普通糖料蔗收购底价为每吨230元,与制糖企业食糖平均含税销售价格3500元/吨实行挂钩联动。糖料蔗收购价格实行挂钩联动后,当食糖销售价格超过3500元/吨时,在糖料蔗收购底价的基础上,按5%的联动系数向制糖企业进行二次结算。我国食糖生产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取得很大发展,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存在着严重的生产成本高和产业水平不高的问题。

2、价格

食糖一直是各国政府特别关注的农产品,在世界市场15种农副产品中,食糖是价格波动最大的商品。世界食糖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这是由世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2]在食糖国际贸易中,普遍采取双边协议的形式稳定贸易关系,形成了食糖产品率高但自由贸易量小的局面,因此,当需求量增减时,糖价在短期内会暴涨暴跌。为了避免世界市场糖价剧烈波动对国内消费和生产的影响,保持国内市场糖价相对稳定,各国都制定相应的政策,避开世界市场风险和转移国内市场的风险,同时把世界市场作为调节本国市场的蓄水池,糖多时鼓励出口,糖少时增加进口,世界食糖市场实际上成为各国国内市场风险的集散地,因而糖价变幻莫测。

三、对广西制糖产业的影响

近些年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出现了稳定快速的增长。2003/04榨季广西甘蔗种植面积为1026.6万亩,食糖产量为588万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到了2007/08榨季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已经上升到了1380万亩,食糖产量更是达到了创历史记录的937万吨。然而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烦恼,由于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和蔗糖产能增长过快,在国内食糖消费容量增长相对缓慢情况下,导致2007年国内食糖严重供大于求,致使糖价长时间处于低价位运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再一次凸显出来,部分制糖企业出现了资金周转不畅、经营困境等情况。

导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广西的甘蔗收购政策,这是政府指导价和与糖价联动挂钩、二次结算的管理方式。指导基础价,是原料蔗进厂时糖厂即兑付给农民的蔗款,而二次结算,则原料蔗和某个食糖价格联动,若当年全区平均食糖售价超出联动价格,农民就可以依照固定比例获得二次结算的蔗款。

面对目前广西的产能急剧增加,制糖产业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加剧,而制糖主要成本的构成糖料收购价格最近几年基本保持不变,这必然会给那些规模较小、产品单一的企业造成更多的成本压力。而食糖的国际价格由各国的糖业政策、石油价格、美元的坚挺程度、天气气候等多种因素决定,这样很难做到随时把握住国际行情来决定制糖企业的生产政策与市场行为。使国内的大型集团制糖企业很难做到稳定健康的财务状况,更不用说是小型的制糖企业了。而国储收购市场上过量的食糖,也只能保证一部分企业大致保持收支平衡,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农民的种植的积极性,保证制糖行业的稳定。

因此,制糖企业的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企业大型化与产品多元化是广西制糖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四、建议

1推进甘蔗种植集约化经营,降低甘蔗生产成本

糖料蔗成本占制糖企业销售成本的70%以上,因此要降低制糖成本,关键要降低原料蔗成本。[3]一要改变现有甘蔗生产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粗放模式,大力发展种植专业户租赁承包土地经营和“糖厂+农户”模式,变分散的家庭种植为集约化的基地生产。二要重视科技种蔗。以建设“吨糖田”为目标,加快甘蔗高产高糖良种的选育和推广,以提高生产效率为重点,带动蔗农实施机械深耕深松、节水灌溉等节本增效的生产实用技术。三要继续实施糖蔗价挂钩联动,构建蔗农和糖厂“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通过推进甘蔗种植集约化、科技化和利益分配机制化,实现稳定蔗区面积、降低甘蔗生产成本、提高亩产甘蔗产量和甘蔗含糖分的目的。

2加快推进糖业组织结构调整,促进制糖生产规模化

资本结构多元、制糖生产初步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已逐渐显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广西现有的糖业集团规模仍然偏小以及区内企业间因实力相当而恶性竞争。因此,在政策上,要鼓励和支持现有制糖企业(集团)以资产为纽带走更高层次的联合,组建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糖业集团,进一步提高生产集中度:鼓励境外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广西制糖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3改进生产方式和工艺技术,实现食糖品质标准与国际接轨

广西现有制糖企业仍维持“两糖合一”(原糖和精炼糖)的生产体系,直接产出色值小于170IU的一级白砂糖。但是,国外制糖企业大部分只生产原糖,国际食糖贸易也以原糖为主,国际成品糖的消费一般是色值小于45IU的精制糖或色值小于100IU的优级糖。所以,食糖产品和质量规格与国际脱节是广西食糖难于出口,参与国际食糖贸易的重要瓶颈。[4]改革现有生产体系是当务之急,要推行“两步法”制糖,将原糖和精制糖生产分开,尽快在全区改造一批亚硫酸法制糖厂为原糖厂。同时,要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工艺技术,引进高效节能设备改扩建一批新型精制糖生产基地,通过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实现食糖品质标准与国际接轨。

4建立健全有效的调控机制,防止甘蔗糖业大起大落

造成我国甘蔗糖业大起大落的原因,既有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要是干旱及低温霜冻)造成甘蔗播种面积大增大减,单产及总产丰欠不匀,也有由于市场波动、供需矛盾造成的。建议:一是加大力度,解决以水利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甘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二是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改变甘蔗产业单一的糖产品结构(或糖产品占比重过大),例如借鉴巴西糖-能联产经验,培育发展我国甘蔗燃料乙醇产业,适时调整甘蔗生产食糖和乙醇的比例,优化甘蔗资源配置;三是加大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建立健全食糖供需及价格调控的预警系统,进一步发挥诸如国家及地方储备糖等措施作用,平抑糖价大幅度波动。通过上述政策措施,稳定甘蔗播种面积,相对稳定蔗价和糖价,防止甘蔗糖业周期性大起大落,确保我国甘蔗糖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涛.产业集聚与广西糖业竞争力[J].甘蔗糖业,2008,(6)

[2]李康.提高广西糖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7,(2)

第4篇:蔗糖的化学式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示范研究;创新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363-01

1 农业生产现状

忻城县地处广西中部,红水河下游,光热充足,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种植多种经济作物。该县党委和政府根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把发展甘蔗种植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蔗糖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忻城县是广西重要的糖蔗生产基地县之一, 2009年全县种蔗面积达15万亩,甘蔗种植面积呈逐年递增,但甘蔗单产并不是很高,2010年平均亩产4.1吨,2011年平均亩产4.3吨,特别是新植蔗80%以上种植在山区、丘陵、旱坡、干旱、缺肥的土壤,亩产一般在3-4吨左右,甘蔗种植低产主要原因是甘庶生产自然环境恶劣,如干旱和土壤贫瘠等问题。

2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示范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制约我国甘蔗单产提高的技术瓶颈除良种应用之外,就是相配套集成的高效甘蔗生产技术,仍未能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我国生态适应性强的甘蔗品种不多,单一化严重,生产手段绝大部分以人畜力为主,栽培管理技术落后,甘蔗多种植在干旱、瘠薄的“望天田”,蔗区有效灌溉面积不足甘蔗总面积的15%,甘蔗单产水平偏低,蔗农收益差,单位面积产糖量只有巴西的76%,澳大利亚的56%左右。其次,从品种数量,推广速度及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推广等方面看,与世界先进蔗糖国相比,仍有较大的距离,远远不能适应蔗糖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迅速推广现代实用先进栽培技术,以提高种蔗和生产效益已成为蔗农和糖厂的共识,也只有不断地提高种蔗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蔗糖生产的发展。

加快我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示范研究,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以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实现甘蔗高产高糖高效低成本生产,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以“富民、惠民”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致富能力、培育新型农民为重点,开展科技服务组织服务模式示范研究,逐步形成较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3 主要措施与对策

3.1 明确总体目标: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研究平台,主要是通过县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大学、县科技局生产与教学研究结合,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平台,通过高校先进农业技术指导——基地示范种植——培训农民推广应用模式,引进甘蔗地膜覆,蔗叶还田与生物肥料结合培肥地力,平衡施肥等现代先进技术,建立示范点和基地,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甘蔗。通过建设县域技术培训网,使广大农民掌握新技术,提高新技术的普及率。

3.2 共享资源,发挥基地优势: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平台建设要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为宗旨,把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传播短、平、快实用技术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广西大学农学院提供科研成果转化,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忻城县职业技术学校、忻城县科技局为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供保障。目的是为农民提供先进生产实践学习示范和农业科学技术优质服务,加快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步伐。通过建立覆盖全县的科技推广、示范、服务网络,使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推广技术紧密结合,形成课堂学理论,基地做样板,家庭园地再实践,社会基地出成效的农业科技服务创新体系。

3.3 产教研学紧密结合: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甘蔗高效栽培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涌现出一批新科研成果,有力地促进蔗糖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家科技部、农业部、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支持组织实施的“旱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甘蔗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及“大面积亩产吨糖田综合技术开发”等项目,通过开展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提高了蔗农种蔗素质,对蔗糖生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甘蔗单产不断提高。例如在广西农垦的一些蔗区,通过产学研密切合作,积极推广良种甘蔗种植,并因地制宜地采用深耕深松、地膜覆盖、病虫综合防治、初步配套组装成抗旱节水、高效低耗的甘蔗高产高糖生产技术体系和标准化的甘蔗生产示范基地,并对周边蔗区起到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而这些工作在我区广大农村还没有系统开展。因此,在大力发展地方县(区)域经济的同时要与高等院校科研教学紧密结合。

3.4 创新推广应用新技术模式:忻城县是广西大石山区贫困县,针对当地旱坡地种植甘蔗面积大,土层薄,保水保肥力差,甘蔗单产低的问题,将几项甘蔗栽培先进实用技术组装起来应用,通过技术培训示范,使广大蔗农尽快掌握新技术。例如该县通过对不同类型蔗地进行不同深度的机械深耕深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及甘蔗立地条件,以提高降水利用率和甘蔗耐旱、抗旱能力;通过推广甘蔗地膜覆盖,对春植蔗和宿根蔗进行地膜覆盖栽培,提高土温,保持土壤水分,促进蔗芽早萌动,早出土,提高甘蔗发芽率,适当减少下种量(与当前下种量相比),增加单位面积蔗苗基数,提高甘蔗宿根年限和宿根蔗产量。

第5篇:蔗糖的化学式范文

[关键词]外源蔗糖;盐胁迫;甘草;有效成分

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和根茎入药,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等功效[1]。其活性成分甘草酸(glycyrrhizinicacid)集累于根部,是甘草中最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病毒和保肝等作用[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污染的加剧,土壤盐渍化面积日益扩大,加之对天然药物的不合理的采挖和开发利用,致使野生甘草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已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市场的需求,发展甘草种植已迫在眉睫。我国有盐渍土地面积已达1亿hm2左右,其中潜在的盐渍化土壤约0.17亿hm2[3]。盐胁迫下,植物根系最早感受逆境胁迫信号,并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继而影响地上部生长,盐胁迫常导致植物根系生长受抑制[4]。由于土壤盐渍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已严重制约了我国药材产业的发展。土壤盐渍化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较为严重的环境胁迫之一[5],杨秀红等[6]研究表明,NaCl浓度在50,100mmol・L-1时,甘草幼苗的生长和生理代谢基本正常,NaCl浓度达到200mmol・L-1时,部分生理生化指标明显出现异常,由此判断200mmol・L-1的NaCl浓度已对甘草已有相当程度的伤害。通常,植物通过抗氧化系统的作用抵御各种逆境胁迫[7],也可以通过积累黄酮类物质提高植物抗氧化能力[8-9]。大量研究表明,多种外源物质如钙离子、甜菜碱、水杨酸等能够降低盐对植物的胁迫作用[10]。

近年来,应用外源物质减轻盐胁迫对植物的毒害作用成为抗盐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外源蔗糖和其它碳水化合物缓解盐对植物诸多生命活动的胁迫已有报道。如外源蔗糖对小麦幼苗耐盐性的影响[11];外源蔗糖对盐胁迫荞麦幼苗根系生长的缓解效应[12]。蔗糖在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合成,在高等植物中,是主要的糖类物质形式,也是从叶片运输到植物体其他部位的主要糖类形式。此外,蔗糖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参与植物糖信号的传导及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进程,并能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如拟南芥中的ATB2基因[13]。有报道指出,蔗糖能减轻盐胁迫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如外源蔗糖能显著缓解盐和热及盐热共同胁迫作用对菠菜PSⅡ颗粒的伤害,缓解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14]。目前,有关甘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栽培技术、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其抗盐碱特性及其机制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外源蔗糖对盐胁迫条件下甘草幼苗根系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面鲜见报道。本试验通过施加不同浓度的外源蔗糖对200mmol・L-1NaCl胁迫条件下的甘草幼苗处理,来探究外源蔗糖对盐胁迫条件下甘草幼苗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甘草药用植物资源和盐碱地区能高产优质发展甘草种植产业奠定理论基础。

1材料

甘草G.uralensis种子采自甘肃酒泉甘草育种基地。将甘草种子播种于装有等量蛭石和草炭土的盆中,苗龄达30d后选取整齐一致的植株,作为试验供试材料。

2方法

2.1试验处理甘草苗子生长40d后作试验处理,共设8个处理,每个处理60株。在处理前每个处理对象随机抽取20株,在60℃下烘干至恒重称其干重。处理分别为CK1,浇灌等量的蒸馏水;CK2,浇灌浓度为200mmol・L-1的NaCl;T1,浇灌浓度为200mmol・L-1的NaCl+5mmol・L-1蔗糖;T2,浇灌浓度为200mmol・L-1的NaCl+10mmol・L-1蔗糖;T3,浇灌浓度为200mmol・L-1的NaCl+15mmol・L-1蔗糖;T4,浇灌浓度为200mmol・L-1的NaCl+20mmol・L-1蔗糖;T5,浇灌浓度为200mmol・L-1的NaCl+25mmol・L-1蔗糖;T6,浇灌浓度为200mmol・L-1的NaCl+30mmol・L-1蔗糖;每盆浇灌500mL的溶液,每隔3d浇灌1次,培养钵下面垫有托盘,以防盐溶液流失。待盐胁迫30d后取样,随机抽取20株在60℃下烘干至恒重称其干重。一部分样品于冰箱中用于测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ammonia-lyase,PAL)的活性。其他样品于60℃下烘至恒重时测定根中总黄酮含量变化和甘草酸含量的变化。

2.2日相对生长量的测定将前后2次取的样先用自来水冲洗表面的泥土,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置于烘箱(型号GZX-GF101-4BS-Ⅱ)中,在105℃杀青15min,60℃烘干至恒重,称量其干重。日相对生长率(RGR)计算参照KingsbaryRW等的方法[15],RGR=(ln处理后生物量-ln处理前生物量)/处理天数。

2.3PAL活性的测定选取植株相同部位的鲜样,参照薛应龙等[16]的方法提取与测定PAL,PAL活力(U・min-1・g-1FW)=A290×V1/(0.01×V2×T×W);式中A为吸光度;V1为酶粗提液体积(mL);V2为测定用酶液体积(mL);T为反应时间(min);M为样品鲜重(g)。

2.4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将待测样用研钵研磨,精密称取0.2000g,参照余茜等[17]采用超声的方法提取和紫外分光光度法(仪器型号T6-新悦)测定根中的总黄酮,其回归方程y=0.010705x-0.00193,r=0.9999。吸光度在0.084~0.513与芦丁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总黄酮含量P={[(A+0.00193)×N×V]/0.010705×M×106}×100%;式中A为吸光度;N为稀释倍数;V为提取液体积(mL);M为测定时所用质量。

2.5甘草苷、甘草酸含量的测定甘草苷、甘草酸含量的测定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采用的方法提取与测定。采用Agilent1100液相色谱仪,色谱条件:HiQSiLC18W色谱柱(4.6mm×250mm,4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按药典的流动相配比进行洗;柱温40℃;检测波长237nm;流速0.8mL・min-1;进样量10μL。甘草苷对照品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研究院(生产批号111610-201005,纯度94.9%);甘草酸铵对照品为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产批号110731-201116,纯度93.1%)。用上述对照品进行线性考察,以甘草苷对照品、甘草酸铵对照品的进样浓度(C)分别对其峰面积积分值(A)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A=32.4243C+0.7573(r=0.9998)和A=24.0246C+0.6718(r=0.9999)。结果表明甘草苷对照品和甘草酸铵对照品进样浓度分别在14.28~75.02,25.8~119.67mg・L-1与其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甘草苷含量P=[(A-0.7573)/32.4243]×V1×V2×0.949/M×1000;式中A为峰面积积分值;V1为提取液的体积;V2为稀释倍数;0.949为对照品含量,M为样品质量。甘草酸含量P=[(A-0.6718)/24.0246]×V1×V2×0.931×1.0207-1/M×1000;式中A为峰面积积分值;V1为提取液的体积;V2为稀释倍数;0.931为对照品含量;1.0207为甘草酸占甘草酸铵的比例;M为样品质量。

2.6数据处理以上各指标测定均重复3次,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误差和显著性分析(P

3结果与分析

3.1外源蔗糖对盐胁迫下甘草幼苗生长的影响CK2的日相对生长率低于CK1和T1~T6的日相对生长率,这说明在200mmol・L-1盐胁迫条件下,甘草幼苗的生长受到了抑制的,随着加入不同浓度的外源蔗糖,这种抑制作用在不断地减弱。当施加20mmol・L-1蔗糖时甘草的日相对生长率达到最大值,与CK1处于同一水平,见图1。当施加25mmol・L-1蔗糖时其日相对生长率又呈下降趋势。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可能是高浓度的盐和外源蔗糖对甘草幼苗的根系造成生理性干旱所引起的,具体原因还待进一步探究。

3.2外源蔗糖对盐胁迫下甘草幼苗根系中PAL活性的影响外源蔗糖对盐胁迫甘草幼苗根系中PAL活性的影响见图2。经200mmol・L-1NaCl处理的甘草幼苗,根中PAL活性极显著下降,在施加5和10mmol・L-1蔗糖时PAL活性比单一盐胁迫下极显著升高,但未恢复到未受盐胁迫的水平。在施加30mmol・L-1蔗糖对盐胁迫下根中PAL活性受抑的缓解效应明显弱于5,10,15,20,25mmol・L-1蔗糖,表明蔗糖的此种缓解作用有浓度效应。

3.3外源蔗糖对盐胁迫下甘草幼苗根系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外源蔗糖对盐胁迫甘草幼苗根系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见图3,经200mmol・L-1NaCl处理的甘草幼苗根中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下降,在施加5,10,15mmol・L-1蔗糖时甘草幼苗根中总黄酮含量比单一盐胁迫下显著升高,但未恢复到未受盐胁迫的水平。在施加30mmol・L-1蔗糖对盐胁迫下根中总黄酮含量缓解效应明显弱于5,10,15,20,

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甘草幼苗根系中总黄酮含量与PAL活性呈正相关(r=0.9687)。PAL是植物合成黄酮过程中的关键酶,植物体内黄酮水平会随着PAL活性的增强或削弱而相应增加或减少[18],图2和图3相对应的变化趋势也验证了这一点。

3.4外源蔗糖对盐胁迫下甘草幼苗根系中甘草苷、甘草酸含量的影响甘草苷含量的变化规律和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相似,即经200mmol・L-1NaCl处理的甘草幼苗根中甘草苷含量呈极显著下降,在施加5,10,15mmol・L-1蔗糖时甘草幼苗根中甘草苷含量比单一盐胁迫下显著升高,但未恢复到未受盐胁迫的水平。在施加30mmol・L-1蔗糖对盐胁迫下根中甘草苷含量缓解效应明显弱于5,10,15,20,25mmol・L-1的蔗糖,表明蔗糖的此种缓解作用也有浓度效应。经CK1和CK2相比较,甘草幼苗根系中甘草酸的含量呈现极显著变化。在200mmol・L-1NaCl胁迫下,甘草幼苗根系中甘草酸含量明显下降。这有可能是植株中甘草酸的代谢不正常所造成的。在施加不同浓度的外源蔗糖后,甘草酸的含量回复至对照(CK1)水平。但蔗糖浓度的变化并没有引起甘草幼苗根系中甘草酸含量的变化。说明外源蔗糖对甘草幼苗根系中甘草酸的合成与积累响应不明显。但高浓度的NaCl会破坏甘草幼苗根系中甘草酸的合成和积累,这种胁迫效应极显著见图4~7。

1.甘草苷;2.甘草酸铵(图5同)。

4讨论

闫素芳等[11]认为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吸水困难,土壤中盐分过多,降低土壤溶液的渗透势,形成生理干旱,造成细胞吸水困难,从而萎缩;②生物膜破坏及细胞内的大分子结构破坏,主要原因是盐胁迫可诱导植物体内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oxygenspecies,ROS),其中包括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脂自由基、过氧化氢(H2O2)、单线态氧等,过量的活性氧自由基可以与脂膜、细胞色素以及蛋白质等发生反应,从而导致细胞膜系统被破坏,蛋白质及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变性,酶活性丧失,新陈代谢严重受到干扰,并最终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③生理代谢紊乱,钠离子与钾离子竞争细胞内酶的结合位点,细胞内有超过50种酶是被钾离子激活的,而钠离子没有这种作用。

本研究表明,在施加不同浓度的外源蔗糖时,甘草幼苗的日相对生长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甘草幼苗根系中总黄酮含量和PAL活性的变化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这说明一定浓度的外源蔗糖对盐胁迫下甘草幼苗的生长具有一定的缓解效应。由甘草幼苗根系中总黄酮和PAL活性的正相关(r=0.9687),可以认为外源蔗糖对盐胁迫下甘草幼苗根系生长的缓解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PAL活性的增强及其导致的黄酮含量的增加有关,当外源蔗糖的浓度10mmol・L-1时,甘草幼苗根系中PAL的活性达到最大值,当外源蔗糖的浓度为15mmol・L-1时,PAL的活性又成下降趋势。表明外源蔗糖对甘草幼苗根系中PAL和总黄酮的缓解作用具有浓度效应。甘草苷含量的变化规律跟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相似,原因是甘草苷属于黄酮类物质。在200mmol・L-1NaCl胁迫条件下,甘草酸含量呈极显著降低,这可能是植株中甘草酸代谢不正常造成。在200mmol・L-1NaCl胁迫条件下施加5mmol・L-1的外源蔗糖时,甘草幼苗根系中甘草酸含量恢复至最初(CK1)水平,缓解了盐对甘草幼苗的胁迫作用。但不同浓度梯度的外源蔗糖变化并没有引起甘草幼苗根系中甘草酸含量的变化。说明外源蔗糖对甘草幼苗根系中甘草酸的合成与积累响应不明显。

综上所述,外源蔗糖可削弱盐胁迫对甘草幼苗生长的抑制效应,甘草幼苗根系中甘草酸得以积累。与盐胁迫相关的总黄酮含量变化和PAL活性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呼应也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一部[S].2010:80.

[2]韩瑶聃,王彬,王政雨,等.甘草酸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2,21(21):2499.

[3]吕贻忠,李保国.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56.

[4]万春阳,,侯俊玲,等.氯化钠胁迫对甘草生长、生理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8):118.

[5]林雷通,童德文,陈郑盟.土壤盐渍化对烟草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1):6.

[6]杨秀红,李建民,董学会,等.外源甘草酸NaCl胁迫条件下甘草幼苗生长、根部甘草酸量以及几种与盐胁迫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3):441.

[7]ParidaAnK,DasAnB.Salttoleranceandsalinityeffectsonplants:areview[J].EcotoxicolEnvironSaf,2005,60:324.

[8]冯虎元,安黎哲,陈书燕.增强UV-B辐射与干旱复合处理对小麦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2,22(9):1564.

[9]孟朝妮,刘成,贺军民,等.增强UV-B辐射、NaCl胁迫及其复合处理对小麦幼苗光合作用及黄酮代谢的影响[J].光子学报,2005,34(12):1868.

[10]王涛,贾晓东,宣继萍,等.药赏两用植物的耐盐性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2):48.

[11]闫素芳,于洋,葛青,等.外源蔗糖对小麦幼苗耐盐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2):225.

[12]刘丽萍,臧小云,袁巧云,等.外源蔗糖对盐胁迫荞麦幼苗根系生长的缓解效应[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5):847.

[13]SmeekensS,RookF.Sugarsensingandsugar-mediatedsignaltransductioninplants[J].PlantPhysiol,1997,115(1):7.

[14]邱念伟,邓樱.外源蔗糖显著缓解盐和热胁迫对菠菜PSⅡ颗粒的伤害[J].植物学通报,2007,24(4):484.

[15]KingsbaryRW,EpsteinE,PearayRW.Physiologicalresponsestosalinityinselestedlinesofwheat[J]PlantPhysiol,1984,74:417.

[16]薛应龙,欧阳光察,澳绍根.植物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Ⅳ、水稻幼苗中PAL活性的动态变化[J].植物生理学报,1983,9(3):301.

第6篇:蔗糖的化学式范文

关键词:甘蔗;制糖工业;原料;科学技术;农作物

甘蔗是我国主要的制糖原料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为关键的制糖原材料,占据着世界制糖原料的65%,在我国更是高达85%以上。糖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须食品之一,也是饮料、糖果、食品等加工工业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同时,甘蔗还是轻工、化工以及生物能源的重要材料。因而,在当今社会生产中,发展甘蔗种植和生产技术十分关键,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更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

一、甘蔗生产的重要性

原料蔗是甘蔗制糖工作生存、生产和发展的关键,但是时至今日我国大多数制糖工业在生产工作中还存在着原料蔗供应不合理、难以持续供应的现状。同时不少的糖厂因为甘蔗供应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而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生产效率降低,甚至是给企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科学技术作为以第一生产力,依靠科学技术来实现甘蔗糖生产的高质、高产、高效十分关键,这也是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关键所在,更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与生产性质转变的重要指标,是支撑我国甘蔗产业竞争力的支点。根据多年的工作时间总结表明,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来种植甘蔗,使得甘蔗的生产效率提升了60%以上,为整个制糖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甘蔗种植技术还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就是在国内不同的地区,甚至是同一地区不同制糖企业的甘蔗单产和蔗糖分的差异性也很大,不少的甘蔗种植区域存在着许多的吨糖田,但是吨糖田种植技术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屠光,这就使得整个甘蔗在种植中存在着严重问题。特别是在前几年,由于甘蔗的价格偏低使得大多数的农民都不太愿意去种植这种效益低、成本大的产品,这也是导致先进技术无法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许多制糖企业的工作实践总结分析,只要在工作中适当的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特别是对优质种子、害虫防治、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甘蔗的种植产量远远高于其他的农作物,其种植效益也非常大,这不仅有效的提高了蔗农种植的积极性、增加了蔗农收入,同时为制糖企业的发展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高产优质糖料蔗生产关键技术

优质糖料蔗主要指的是那些在适宜的种植区域,有针对性的选择甘蔗榨取方法,并且采用高产、高质、高糖、高纯度、无病害、综合性好的优质糖料蔗,这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为制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扎实保障。在今天,制糖生产企业要想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在整个生产环节有充足的高质材料供应。就甘蔗的种植分析,影响糖料蔗质量的主要因素包含了气候、品种、栽培技术、病虫预防等多个环节,为此在下面我们就这些环节的工作要点进行分析。

1、因时、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

优质甘蔗品种并非是一个普遍性的课题,而是一个相对的话题,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栽培技术之下,对于甘蔗品种的衡量标准也不尽相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甘蔗种植的过程中需要从国外引进数百个优良品种的原因,更是各种优质品种在我国没有得到具体收效的最根本原因所在。因此,我们在甘蔗种植的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的选择优质品种,并且采取科学、可靠、可行的技术来进行生产,从而实现高质、增产的甘蔗种植目标。

2、加强甘蔗主要病害检测,推广使用健康种苗

种苗繁殖技术体系用热水处理生产少量健康原种(作外植体),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生产健康假植苗,并经过一级、二级、三级苗圃进行扩繁。在各级苗圃中注重病虫害监测、种苗纯度检测;在种苗砍收和种植过程中,加强蔗刀等砍收工具的消毒,防止病害交叉感染。三级苗圃直接向大田生产供种。该种健康种苗生产体系可有效地防治宿根矮化病、黑穗病、白条病、嵌纹病(部分)等种苗传播病害,大幅度提高甘蔗产量、延长宿根蔗年限。

3、加强甘蔗虫害防治,积极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多年来,化学防治一直是我国甘蔗虫害防治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化学防治的主要问题是:可供选择的农药品种少、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农药市场混乱、伪劣产品多、质量没有保障。因此,甘蔗虫害日益严重,对产量、糖分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对糖分造成的损失更明显.

防治甘蔗螟虫的最根本、最有效途径是生物防治。大多数产糖国已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来防治螟虫。采取生物防治技术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制糖企业应对蔗农给予扶持,在较大的蔗区组织蔗农实施,通过科研机构给予技术指导,才能取得预期的防治效果。

三、产研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1、甘蔗原料蔗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种布局不合理,品种单一或老化,健康种苗无法推广应用。

(2)甘蔗病虫害日益严重,盲目使用农药,防治效果不好。

(3)施肥缺乏科学依据,肥料的利用率低。

(4)旱害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影响了良种种性及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

2、产研结合,加速解决原料蔗生产问题

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根本解决原料蔗生产问题。目前制糖企业的技术力量有限,解决科技兴蔗问题,关键还是要靠产研结合。数十年来,坚持与制糖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帮助企业培训技术人员和蔗农,制定科学的品种布局,建立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和健康种苗圃,推广先进适用的配套栽培技术,实行科学的甘蔗砍运榨计划,使制糖企业有了充足、优质的原料蔗,解决了制糖企业“吃饱与吃好”问题,促进了制糖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小结

制糖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原料蔗是制糖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只有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甘蔗生产管理的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甘蔗单产和糖分,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植蔗成本,提高农民种蔗效益,确保长期稳定的优质糖料供应,制糖企业才能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制糖企业必须与科研机构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关系,制糖企业的发展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第7篇:蔗糖的化学式范文

[关键词]价值链;广西糖业企业;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9-0082-04

近几年,广西制糖业无论是在生产规模、生产技术水平、综合利用程度,还是在经营管理经验等方面整体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然而,成本过高仍然是当前广西糖业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广西制糖企业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料蔗成本过高。制糖企业降低成本、节约费用的过程是为消费市场提供增值服务的过程,也是企业持续积累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可为制糖企业不断创造新的发展机会。广西制糖业企业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本文将从价值链的角度来探讨广西制糖企业如何进行成本控制,为广西制糖行业提升竞争能力提供借鉴。

一、价值链成本控制分析方法

(一)价值链分析的含义

“价值链”这一概念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1985年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是指企业为顾客生产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而发生的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现代企业观认为:现代企业实质上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集合体。在诸如产品设计、工作准备、市场营销、存货收发等作业之间,形成一个起始于企业供应商,经过企业内部,最终为顾客提品的作业链,所以现代企业就是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作业链。企业各种作业之间,前一项作业为后一项作业提供服务,后一项作业是前一项作业的顾客,彼此形成一个整体,所以现代企业还是一个顾客链;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如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每完成一项作业也必然产生一定价值,并且随作业的转移而转移到下一个作业上去,最后凝结到最终产品,提供给顾客,所以现代企业又是一个价值链。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设计、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各项价值活动。每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成本及企业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只有对各项价值活动分别进行分析,才能发现竞争优势的来源。

(二)基于价值链成本控制分析

1 基于价值链成本分析流程

成本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影响成本的各项因素加强管理,制定并执行各项消耗定额、费用限额和费用预算,使费用限定在计划标准范围之内。发现偏差即时反馈,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超标。以使费用发生于成本形成过程,始终被控制在相对合理、最优状态之中。成本控制贯穿于企业供、产、销的全过程,因此,可与成本的日常管理结合实施。

基于价值链成本控制将价值链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成本控制,故提出基于价值链理论成本管理框架。企业实行基于价值链成本控制,其一般流程如下:

(1)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分析,为基于价值链成本控制实施提供分析战略、策略和行动目标;

(2)企业的现状分析,包括成本管理现状、员工素质、企业管理管理水平等等,此阶段要运用相应的调研技术;

(3)结合企业的特点和实际运用价值链分析的方法,确立本企业价值链成本观念具体内涵,以明确成本管理的具体对象;

(4)企业需要对自己的产品链和组织结构进行具体分析,以识别其自身价值链,而后对企业成本价值链进行分析,包括成本动因分析、价值流分析和物流分析,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实施适合自身特点的成本管理战略。

2 基于价值链成本分析内容

企业基于价值链成本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确定成本分析的价值链,即成本分析的起点是确定企业的价值链,并把营业成本和资产分配到各种价值活动中去。如果活动具有不同的成本驱动因素,就需要将它们区别开来。

(2)分摊成本和资产,即把营业成本和资产分摊到各种价值活动中去。营业成本分摊到他们发生的活动中去;资产分摊到使用、控制它们或对其使用影响最大的活动中去。

(3)成本分布分析。成本和资产的分摊可以产生一个企业成本分布的价值链图表,它可以向管理者展示成本得到改善之处。

(4)确定成本优势。如果企业进行所有价值活动的累计成本低于竞争者的成本,它就具有成本优势。波特教授指出,企业的成本地位取决于其价值活动的成本行为,成本行为又决定于影响成本的一些结构性因素,即成本驱动因素。他同时指出了10种主要的成本驱动因素:规模经济、学习、生产能力利用模式、联系、相互关系、整合、实际选择、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机构因素。

二、基于价值链广西糖业企业成本控制

(一)广西糖业企业价值链分析

广西糖业企业价值链随着技术及理念的变化,目前已形成了以食糖生产为主,多产业发展的制糖产业链模式。

广西制糖企业价值链从最初的甘蔗叶养牛、甘蔗渣发电到废糖蜜制造酒精再到滤泥生产复合肥用于种蔗。广西制糖企业不仅把过去堆积成山的甘蔗叶、甘蔗渣变成了饲料源、发电源,还最大限度地延伸了企业产业链,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生态体系。广西制糖企业根据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正在逐步打造一个制糖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广西制糖企业在多元化经营问题上应采取“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策略。制糖业从甘蔗种植、制糖产品、销售到制糖附产品酒精及蔗渣的综合开发利用的价值很大,可以在制糖产业的价值链分析中构筑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品牌优势,制糖企业的价值链如图1所示。

(二)基于价值链广西糖业企业成本控制

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制糖企业成本控制包括糖料蔗成本控制、生产成本控制、销售成本控制、食糖副产品及蔗渣综合开发成本控制等各个环节。

1 蔗糖生产直接材料成本控制

食糖成本的构成可分为三大部分,即蔗料成本、辅助材料费用和固定费用。蔗料成本占食糖税前及食糖直接材料费的80%。因此,蔗料成本在糖厂的各项成本中占有首要的地位。原料成本的高低受到甘蔗价格的制约和吨糖耗蔗量的影响。

(1)甘蔗价格成本控制。甘蔗生产核心力来源于种植水平、生产水平及规模经营效益,巴西是世界第一大蔗糖和燃料乙醇生产大国就是很好的例证。

制约广西制糖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甘蔗种植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糖厂生产原料不足。广西绝大多数糖厂没有自有的甘蔗种植基地,主要是收购蔗农种植的原料蔗进行生产。广西政府为了规范制糖业生产秩序,实行糖厂生产原料蔗划区收购的办法,甘蔗收购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格下的二次联动结算办法。虽然糖业企业对甘蔗收购价格无法进行控制,但是糖业企业可以采取兼并甘蔗糖主

产区的制糖企业来实现对原料基地的扩张;通过对蔗种、农资方面扶持措施的倾斜,引导蔗农种植优良品种,提高糖料蔗良种的普及率,以提高糖料蔗单产水平;推行订单农业,通过签订合同合格证收购、维修蔗区道路等措施来稳定企业与蔗农的合作关系,保证蔗区糖料蔗的稳定供给,防止外流;采取大面积、连片租用农民的土地种植糖料蔗,或鼓励种植大户的发展,改变原来分散种植方式,向集中大面积种植的方式转变,从而可以实现种蔗规模经济,大幅降低糖料蔗的种植成本。

(2)吨糖耗蔗量控制。控制蔗糖直接材料成本的第二个因素是吨糖耗蔗量,吨糖耗蔗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食糖的成本。

吨糖耗蔗量=100Ws/SE

其中:S-代表甘蔗蔗糖分;E-代表糖分总收回率;Ws-代表白砂糖蔗糖分

由此可见,影响吨糖耗蔗量的基本因素是甘蔗蔗糖分和糖分总收回率,即蔗糖分越高和总收回率越高,则吨糖耗蔗量就越少,吨糖成本即可降低。制糖企业可以采取技术改造提高糖分总收回率、向蔗农提供含糖量高和产量高的优良品种,以降低吨糖耗蔗量,实现降低蔗糖生产成本目标。

2 食糖产品生产成本控制

食糖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主要体现在制糖工艺方面,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甘蔗出糖率和食糖产品品质。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白砂糖生产工艺水平方面,碳酸法优于亚硫酸法制糖,因而前者的出厂价历来比后者高出200元/吨,两种制糖方法在工艺成本上的差异却不大。二是甘蔗汁提取技术,目前全国的甘蔗制糖厂大多采取压榨法技术提取甘蔗汁。据有关资料报道,近年渗出法技术在甘蔗提汁应用上有了重大突破,可使甘蔗汁抽出率提高到97%~98%,比压榨法高1%~2%。

3 食糖销售成本控制

食糖不论在国际还是国内都是产量波动较大的商品,尤其是在我国波动更大。食糖的产量、价格波动很大,企业不但要发展现货市场,更应发展远期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健全食糖市场体系,减少企业的产品销售费用。糖价是由买卖双方公开竟价产生,故市场交易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有利于指导企业生产成本。

目前广西有三个批发市场,即南宁批发市场、柳州批发市场和南宁全国食糖中心市场。从目前情况看,这三个市场都不太景气,客户少、不成规模、不成气候,一般客商仍喜欢在场外交易。政府可以运用有效的方式对这些市场特别是全国性的中心市场广为宣传、积极组织、大力扶助,为其运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政府的支持再加上有效的企业运作,全国性的食糖中心市场才能在广西真正启动并兴旺起来,全国中心市场的兴旺也将会给广西糖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

为了避开糖价大幅下跌造成的利润损失,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实现理想的产品销售价格,与有实力的经销商、专业交易平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一个有效途径。

4 食糖副产品及蔗渣综合开发成本控制

广西制糖企业集团在多元化经营问题上应采取“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策略。制糖业从甘蔗种植、制糖产品、销售到食糖副产品酒精及蔗渣的综合开发利用的价值很大,可以在制糖产业的价值链分析中构筑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品牌优势。

将循环经济的原则应用于企业,依靠现代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的开发应用,以实现对产品和服务的前端、过程和末端的资源消费的控制。在生产中形成两条价值主链,即“甘蔗一食糖一糖蜜制酒精一滤泥、器精废液制复合肥”和“甘蔗一制糖一蔗渣制浆造纸”。企业产品多元化增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污染,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保护了环境,创造了更大的社会效益,提升了企业的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三、基于价值链的广西糖业企业成本控制对策

基于价值链的广西糖业企业成本控制的实施,需要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蔗农的共同参与下,“做大做强”广西蔗糖产业,实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蔗农在产业发展壮大中获益。

(一)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原料蔗种植产业化、基地化和现代化。实施科技兴糖战略

由于广西有效甘蔗种植面积有限,在国家控制糖料种植面积的条件下,要争取更大的产出和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大力推行甘蔗农业进步,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的力量来提高原料蔗的产量、糖分含量。

目前,广西的原料蔗仍然是以小户蔗农分散种植为主,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这不利于高糖高产原料蔗品种的推行。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是实施科技兴糖战略,推行原料蔗种植产业化、基地化和现代化,建立制糖企业与蔗农的良好协作关系,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制糖企业与蔗农的共同发展。

(二)推广先进制糖设备和工艺技术的应用

制糖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直接影响蔗糖的产出率和品质,从而对蔗糖生产成本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实施技术改造等手段,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加大先进制糖技术和工艺水平在运用方面的投入。例如渗出法可使甘蔗汁抽出率提高到97%~98%,比压榨法高1~2个百分点,若以糖分的煮炼回收率约88%计算,至少可使糖分回收率提高1.5个百分点,每吨糖可降低成本约37.42元~43.84元。又如碳酸法制白糖的价格要比亚硫酸法制白砂糖的价格高出200元/每吨,而工艺的成本差别不大,技改成本也不是很高。

(三)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实施蔗糖低成本战略

管理出效益。一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抓好甘蔗砍、运、榨管理,保住甘蔗的糖分含量。做好严密的甘蔗砍运计划,还要制定及完善一整套甘蔗砍、运、榨监督机制,保护蔗农利益,维护企业形象。二是强化企业生产中的原料材料和食糖购销等方面的管理,杜绝企业购销环节中不正当现象发生,防止企业购销人员中出现损害企业利益的非道德经营行为。三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根据糖厂季节性生产的特点,生产岗位用工采取季节性用工办法,以节约大量的人工费用。

第8篇:蔗糖的化学式范文

[关键词] 甘蔗 循环经济 模式

[中图分类号] S5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92-02

甘蔗是云南农业产业最传统的经济作物。甘蔗不仅是制糖的主要原料,也是糖果、饮料等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同时,甘蔗还是轻工、化工和能源的重要原料。党的十以来,耿马县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甘蔗产业发展,及时研究调整工作思路,紧扣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耿马蔗区以高产创建为契机,实行甘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打造云南省一流蔗糖强县。全县甘蔗产业快速发展,取得较好成绩。

云南甘蔗和蔗糖产量位居全国第二,蔗糖产业已成为滇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临沧市的甘蔗入榨面积、入榨甘蔗量、产糖量及酒精产量占全省的比例均已接近30%,已形成为全省主要的蔗糖产业基地。而耿马县几个指标又占到全市的30%,是临沧市发展蔗糖产业的主要基地。2013年,耿马县内三户糖业公司入榨甘蔗面积38.8万亩,共完成入榨甘蔗138.25万吨,产糖18.37万吨,产糖率13.28%,销售收入89562.5万元,上缴税收667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0.61个百分点。生产酒精37802.385吨,销售收入18202万元,上缴税收950万元。

多年来,笔者围绕延长甘蔗产业链、做强做大甘蔗产业,进行了多渠道的摸索,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本论文提出发展“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套种其他作物”的循环模式,即:利用蔗稍青贮氨化进行养牛,再发展沼气池使厩肥得到利用,沼气池废液还田,增加土地肥力,并套种其他作物,提高农业综合产出,增加蔗农收入。通过这一模式的推广运用,突出科技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有效机制形成,有效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产生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效益。

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行性分析

1.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层面来说,甘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糖业已经是耿马县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耿马县涉蔗农户10.2万人,48%的财政收入来源于蔗糖产业。发展“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的循环模式,利用蔗稍青贮氨化进行养牛,再发展沼气池使厩肥得到利用,不仅可提高群众收入,同时还可以改变传统的燃薪做饭方法,节约大量木材,而且这种新的能源使用方便,对环境污染较少,沼液沼渣还可以作为很好的有机肥料施用在高优蔗园建设上,构建适合耿马农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以期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使农业生产向低能源消耗、低资源浪费和高效益产出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2.循环经济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依存,农业经济系统本身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农业产业构成特点看,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这种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决定着必须推行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推行循环型农业,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同时如何解决农业污染,再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而同时又不会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条最为现实有效的应对策略。

3.甘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业与农村经济全面、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应主要依靠农业自身功能的增强、产业链的延伸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耿马县“三农”问题解决的最为有效的途径。现代农业对生态与环境及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耿马县有限的耕地资源、水资源及被破坏了的生态、恶化了的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影响日益突出,并严重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以靠资源耗费、环境牺牲、生态破坏的农业已不能再持续下去。通过发展“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的循环模式,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减少对农业资源的消耗、减轻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是势在必行。

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套种其他作物”的循环模式,各个生产环节和甘蔗产业链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循环经济体制,既能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又能增加资源的可利用量,最大限度地释放资源潜力,既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扩大生产门路、增加就业的社会效益,又能产生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效益。

4.调整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培育、壮大甘蔗产业,形成自立发展动力。

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农业初级产品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管理社会化、加工现代化、流通网络化基础上运转的。耿马县48%的财政收入来源于蔗糖产业,甘蔗种植惠及全县2.2万农户10.2万人,是全县广大人民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甘蔗科技比较落后,甘蔗生产经营粗放,严重影响了蔗农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项目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甘蔗产业结构、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培育、壮大甘蔗主导产业,综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生产管理技术水平,通过示范、科技培训及突出研究解决生产环节的核心技术,建立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的甘蔗生产基地,并运用农业循环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制糖加工,以及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从而增强农业自我循环、自我积累、自立发展的动力。

二、甘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必要性分析

1.实施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耿马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富民强县的需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后,以提供原料型初级产品为主的农业结构与变化的市场需求不适应,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下跌、农业产业收入减少的状况越来越突出,农民增收速度减缓。因此,如何实现农业增效已成为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耿马县是一个集“边、山、少、穷”为一体的农业县,就其热区资源优势、生态条件和目前的技术水平看,特别适宜甘蔗种植业和加工业的发展。蔗糖的基地化生产,既充分利用了耿马县自然优势,又是农业实施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2.本项目实施发展“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模式的农业循环经济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农业采取掠夺性经营,使农业生产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其实质是一种资源一产品一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三高一低,即资源的高投入、产品的高产出、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破坏;二是大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畜产品;三是畜禽养殖粪便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四是农作物秸秆焚烧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五是残留地膜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六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消费带来的废渣、废水、废气造成了环境污染等。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农业生产将受到制约,农民健康将得不到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将被动摇,“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就无从说起。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一直是我国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追赶发展循环经济的时代大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可行途径。同时,现代常规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的问题也有待于运用循环经济原理与方法来解决。

要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必须用系统的观点、协调的理念,从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大框架来思考、研究和谋划对策,农业循环经济正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集约经营管理和绿色生产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已成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实施循环经济,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耿马县48%的财政收入来源于蔗糖产业,甘蔗种植惠及全县2.2万农户10.2万人,是全县广大人民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党政一把手抓科技,围绕科技兴农、科技兴工、提高劳动者素质三个重点,做到六个结合:与扶贫攻坚结合、与财源建设结合、与基地建设结合、与产业机构调整结合、与培育龙头企业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

依靠科技进步,引进和示范推广先进技术,建立甘蔗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培育和开发耿马县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全县范围内建立“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模式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推动项目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蔗稍是耿马的一大饲料资源,12/13榨季甘蔗种植面积达38.8万亩,入榨138.25万吨,年产蔗稍17万吨,具有丰富的氨化原材料,且耿马有养牛的传统习惯。去年末耿马全县牛存栏75817头(其中黄牛47058头,水牛28759头),出栏8104头,牛肉产量917吨。耿马是临沧高峰黄牛的主产区,牛源充足,饲草料资源丰富(有可利用的各类草山草坡作业面积约200万亩,有大量的农作物秸杆和30万亩蔗稍可利用,同时近年来我县大力开展优质牧草种植,去年种植面积已达6500亩,能满足青草料的供应)。1995年以来我县都着力于蔗稍的推广应用,去年完成蔗稍青贮氨化制作21800吨。为加快肉牛的育肥,2005年调入了肉牛专用浓缩饲料进行了育肥试验,成效明显,现在部分农户已使用,去年推广了29.8吨,为发展蔗稍青贮氨化养牛补料奠定了基础。同时国家也非常重视沼气池的建设,农业、林业等部门积极参与该建设,为此循环模式的示范推广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循环经济原理内容及技术分析

建设内容

按照循环经济原理合理调整和科学配置产业,使产业整体发展达到低代价高质量增长的水平的要求,目前,耿马县拿一个乡镇做试点,在我县华侨管理区统一规划3000亩优质蔗园,按照“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套种其他作物”的循环模式,统一建设青贮氨化窖428口计2140立方,沼气池428口,年可制作青贮氨化饲料10700吨,综合配套示范养牛大户14户,引进优质肉牛苏门塔耳牛项目新发展养牛560头,每亩套种优质林木澳州坚果株,建立种植、养殖、沼气综合利用配套循环农业示范体系,使甘蔗生产、养牛、沼气得到有机联系,在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上集成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系技术集成创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加农业综合产出。去年底,该项目在华侨管理区产生效益。

四、循环经济项目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1.1甘蔗增产收益。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提升土地肥力,试点项目区华侨管理区甘蔗平均单产由现在的5吨增加到6吨,共增产3000吨,年收益增加72万元,项目区亩均增收240元。

1.2养殖收益。通过利用蔗稍氨化发展养牛,到2013年底,试点项目区的牛存栏可达560头,出栏100头,可创产值40万元,项目区亩均增收133元。

1.3套种作物收益。套种其他农作物每亩按新增收益100元计,种植澳州坚果按5年收益,每亩年收益增加250元。

1.4沼气池收益。按每口沼气池日产气5公斤计,项目区年产沼气2140公斤,能基本满足535户4口之家的生活、照明所用。按耿马县燃料平均价格计算,共收益54万元,亩均收益新增180元。

综上所述,试点项目区每亩年新增收益为903元,计年新增收益270万元。

2.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实施循环经济示范项目,项目区土壤肥力得到恢复、提高,甘蔗单产和品质得到提升。同时肉牛养殖产业将得到全面发展,肉牛生产水平将得到提高,还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壮大畜牧产业,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市场对高品质肉牛的需求。

通过项目实施大力推广“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循环经济模式,将农作物秸秆和家蓄排泄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向生活、生产提供清洁能源,向农田提供安全、高效的有机肥源,向畜牧业提供绿色饲料,可见“甘蔗――蔗稍青贮氨化――养牛――沼气池――沼渣(液)还蔗”循环经济模式是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能、生态标准、产品质量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第9篇:蔗糖的化学式范文

关键词:龙陵县;蔗糖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56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30

1发展甘蔗产业的有利因素

1.1自然Y源条件

龙陵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海拔1200m以下热区土地面积约80666.6hm2,年降雨量850~1200mm,年平均气温20.6℃,全年无霜期360d、全年日照时数2900h以上,是甘蔗生长的适宜区。

1.2人力物力等资源条件

到2016年,共建设蔗区面积达6783.73hm2,蔗区人口37799人,其中劳动力22679人,人均0.1793hm2,劳动力较为充足。在交通方面,甘蔗原料运输道路逐步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种蔗乡镇村村组组通公路,蔗区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全县拥有各类拖拉机4976台,农业排灌机械5000台,农用汽车2547辆,甘蔗运输专用汽车524辆,为甘蔗生产的发展和砍、运、榨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从技术条件看,近年来,龙陵县为了适应甘蔗生产的快速发展,在具有县甘蔗技术推广站的情况下,同时成立了县甘蔗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蔗区共有2个糖厂,分别内设有农务科,共配备农务员83人,分别到各甘蔗种植村进行甘蔗种植管理技术指导,通过多年的种植,老蔗区对甘蔗种植技术及新技术的推广有较好的基础。

2龙陵县甘蔗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6年,全县共有83个甘蔗种植专业村,甘蔗种植覆盖8个乡镇,50个村民委员会,349个村民小组,8685户农户,面积达6783.73hm2,其中旱地蔗3573.06hm2,田蔗2624.93hm2,水浇地585.73hm2,建成高优蔗园666.66hm2,种植品种主要有以新台糖、粤糖、福农系列为主的5个品种。

从2015-2016榨季入榨情况来看,入榨产量为360216t,农业产量375216t,平均667m2产量达到3.69t,以每吨蔗价420元计算,去除生产成本,每667m2纯收入达到800元,明显高于其它作物,据统计甘蔗收入占蔗农家庭收入70%以上;蔗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至2016年底共建设蔗区生产生活道路2986km,完成水利设施投资1.7亿元,开发荒山荒地4000hm2,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缓解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大的压力。

甘蔗产业是龙陵县涉及面最广、关联度最大的支柱产业,甘蔗产业的兴衰已与大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甘蔗产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省、市、县委、政府要求做大、做强甘蔗产业,努力使甘蔗产业向“高糖、高效、高产”方向发展。目前,龙陵县的甘蔗产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甘蔗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甘蔗种植成本上升影响甘蔗产业发展壮大

由于各种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比价效应,甘蔗自身种植成本的大幅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之后土地扩充面积的有限,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今后甘蔗种植面积增加的幅度会相对的有限,大幅扩种发生的几率不会很大。甘蔗种植、管理、砍运成本上升、农资价格上涨以及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即使2015-2016榨季的甘蔗收购价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农民实际收入增加幅度并不大,而且由于遭遇旱灾等不可抗因素影响而连续减产,甘蔗量减少,农民增收并不明显。

2.2甘蔗种植管理粗放,平均单产较低

甘蔗种植缺乏集约管理,很多地区的甘蔗种植都呈现粗放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甘蔗的生长,容易造成甘蔗产量降低的后果,导致单产不高效益低,种植面积难于扩大。

2.3甘蔗种植品种老化、混杂

甘蔗优良品种的种植和培育脚步过慢,很多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甘蔗种,缺乏新种的引进和种植。同时,还普遍存在品种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目前,龙陵县的当家品种仍然是粤糖86368,该品种已种植多年,种植比例仍较大,而重点推广的新台糖系列和福农系列等甘蔗品种的种植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甘蔗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甘蔗企业的发展,不利于龙陵地区甘蔗园向着现代化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也不利于甘蔗园实现“高糖、高效、高产”的目标。

2.4蔗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甘蔗种植区域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无法促进甘蔗种植园的发展。以往甘蔗种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缺少道路桥梁等设施的建设,水利工程也较为简陋,给甘蔗种植造成了影响。为了提升本地区的粮食产量,人们注重发展旱地,将甘蔗种植区域划分到山坡地带,坡地地区土壤肥力不高,且地区面积零碎,使得甘蔗园区分散。

2.5综合开发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甘蔗种植园中还存在甘蔗利用率低的问题,一般甘蔗在成熟,收获之后甘蔗园中的土地都会空放,没有进行其他利用,这使得甘蔗园中的土地资源浪费。

3龙陵县甘蔗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促进龙陵地区甘蔗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甘蔗企业的产业升级,转变甘蔗企业发展观念,切实做好发展规划,提高甘蔗产量,扩大销售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经济效益。为龙陵甘蔗种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龙陵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根据龙陵县实际,今后甘蔗产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加大对甘蔗产业的扶持力度

甘蔗产业的发展要保持扶持政策的稳定性的连续性。要鼓励企业继续加大对甘蔗原料生产的扶持力度,同时政府每年也要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专款支持甘蔗产业发展。

3.2引进优良品种,推广高产栽培综合技术措施

甘蔗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措施包括:合理轮作、蔗地深耕、合理密植、抗旱早种、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病x害防治、快锄低砍收获等。运用这些技术措施进行科学的栽培管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目前,龙陵县甘蔗种植品种混乱,分布不合理,结构不合理,中晚熟品种过多,早熟品种相对较少,所以应重视种植品种的结构性调整。在推广现有种植品种的基础上,逐年引进高产高糖优良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从中选育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新品种,推广为新的当家品种。以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量为目的,建设优质高效糖料基地,实现甘蔗糖料高效生产。

3.2.1结合龙陵县多年来甘蔗生产的现状和复杂多变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

甘蔗品种和更新换代应以引种、繁殖为主,坚持科学地实事求是的态度。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促使高产高糖优质的早熟品种得到推广。

3.2.2建立甘蔗良种基地

根据不同的蔗区分布,县、乡、糖厂以糖厂为主建一个甘蔗良种引试、扩繁示范基地,同时配备相应的工作设备。

3.2.3建立甘蔗二级良种扩繁园

加速良种扩繁:针对外引的优良品种就地加速扩繁,按各蔗区对品种的需求,签订供需合同,满足生产,目前,龙陵县应重点加速繁殖新台糖系列品种。

3.2.4加大高优蔗园建设力度

提高甘蔗种植品种的优良性,改革甘蔗良种;加快甘蔗种植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甘蔗园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健全甘蔗种植管理体系,明确员工岗位职责,切实做好甘蔗园的管理工作。

3.2.5调整甘蔗规划布局

甘蔗园的发展应该结合龙陵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科学指导,树立“全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观点,将甘蔗园的发展由传统种植逐渐转向现代化的种植模式。始终坚持把甘蔗种植范围划定在土壤、水、肥力等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减少甘蔗出产量低下的坡地区域种植面积,实行退蔗还林还草或改种其它经济作物;积极建设甘蔗园附近的水利工程、道路工程,为甘蔗园的种植和运输提供便利;蔗区主管部门要发挥作用,利用激励措施提高甘蔗种植的管理效果,实现部分蔗园按照“集中连片,科学种植”的要求规范种植;对于优秀的甘蔗种植区域,需要加大投入,实现重点种植区域的培养引导推广甘蔗下田。

3.2.6完善和配套蔗糖生产政策,充分调动蔗农发展甘蔗生产的积极性

要将甘蔗的收购价格规定在科学合理的范围;根据甘蔗价格波动情况建立甘蔗风险基金制度;建立甘蔗生产发展基金,改善甘蔗生产条件,促进甘蔗园的发展;加快推进甘蔗政策性保险的投保力度,确保因受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2.7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加快对高科技人才的吸收,努力提高甘蔗园技术人员的水平,运用新科学、新技术,切实帮助引导农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面提高蔗农素质,采取分级培训,对口管理。根据农事节令,进行一事一训,以会代训,专业培训,切实使广大蔗农掌握运用,使高优园建设稳步推进。

3.3加大投入,完善蔗区基础设施建设

对甘蔗种植区域附近的运输道路进行修缮,改善甘蔗种植区域的交通设施,保证甘蔗砍运畅通。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自然防御能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制约农业生产重要因素。

3.4拓宽综合利用,增加种蔗收入

3.4.1甘蔗收砍后蔗叶、蔗梢的利用

在现有的6783.73hm2甘蔗基地内,每年在公司开榨和留种收砍过程中,所有蔗叶、蔗梢都被放火烧掉,既造成浪费、又污染空气。为拓宽开发利用,可将蔗叶、蔗梢加工成青贮饲料,发展畜牧养殖或作为绿肥充分沤制腐熟后转化成有机肥,从而提高甘蔗生产的附加值。

3.4.2新植甘蔗实行间、套种

充分利用甘蔗在出苗到封行这段时间,在甘蔗行间套种生育期较短的农作物或经济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种蔗效益。

3.4.3甘蔗收砍后闲置地的利用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