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终生教育论文范文

终生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终生教育论文

第1篇:终生教育论文范文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就造成他们过分地依赖老师,总希望老师能提供一切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导致他们思维僵化,缺乏自主创新、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当他们升入大学,面对开放式的教学,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时,会茫然不知所措。而教育的另一方——教师,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常常认为通过教学能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定目标的人,于是,教学过程从目标的设定、方法的选择等都完全由教师决定,而不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另一方面就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在作怪,当学生自主决定该学什么和怎样学的时候,教师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自己的价值在贬值,就千方百计地用控制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等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威。在多媒体及网络辅助大学英语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过去只进行知识传授转变到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简单地看成一个只会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也有自己对课堂、教学、教师乃至对自己的学习、尊严的认识,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出判断。在这个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学生往往掌握许多教师不知道或不懂的知识,教师不能自满自大,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学然后知不足”,有时也要不耻下问,向学生学习。例如在很多领域,教师的知识不如本专业的学生。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制作课件的时候,有时我也要请教计算机系的学生,有些课件是他们帮助完成的。教师的角色应由教学转为助学、导学,要强调师生间的平等、交互、合作。其次要转变学生的观念,学生应由被动接受性的个体学习到主动性的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只有这样,学生学习时才会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能发现、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发展智能;能选择合适的多媒体及网络资料进行有效的自学。学生的视野是多角度的,学生的思维是多方面的。因此有些上课的相关素材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准备,有些课件可以让学生去设计。有时甚至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学生动手操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更有效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更加积极地学习,养成自学的习惯。

二、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3]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所面对的“减少必修课学时”,同时又要达到听、说、读、写、译诸方面全面提高的教学效果,我校把原先每周4节面授课改为2节面授课,并引进网络教学平台Blackboard(一个运行在网络上的教学平台系统),教师在平台上开设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教师可以在本地计算机上创建课程文件,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和教学课件以PPT、Word文档或多媒体文件形式上传至Blackboard教学平台,学生在本地计算机登录Blackboard教学平台,查阅课程内容,完成并提交作业,做在线测试题并查看成绩。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平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所以在授课形式上,我们减少了传统的单一班级授课模式,避免过多的“一刀切”式课堂教学,从而给学生释放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上课时间减少了,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老师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老师把任务分级别展示在Blackboard教学平台上,学生选择合适的任务再自由安排时间完成,教师在规定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后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及时给予适当指导。在学习形式上,Blackboard教学平台除了能完成传统教学下的学习外,还支持小组合作学习、网上答疑、讨论等功能。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我们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把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纳入学习评定范围内。为了在课时上保障视、听、说的课堂教学时数,我校引进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套视、听、说网上自学软件,学生在计算机上视听、模仿、测试,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可以帮助个体学习者反复进行语言训练,尤其是听说训练的功能。学生根据自己英语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级别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保证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除了自学软件外,授课教师还结合授课内容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跟堂辅导,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借助计算机,较快地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另外,我校按网络自学课的小班每周安排一次口语课,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充分锻炼他们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对课堂知识讲授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教与学相互促进的效果。我校这种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设置只有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终生教育的习惯。

三、选择素材

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课堂设计不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技术水平,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大学英语的教授对象是来源于不同院系的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授课的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有效控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课堂信息容量非常大,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过多的信息会让他们感到望尘莫及,导致最终丧失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过少或过于简单的信息对他们来说是在浪费时间。他们需要更多的超出教材以外的英语知识,需要更多的能丰富自己知识结构的英语信息,照课文按部就班地上课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选择的教材应该有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要处理好知识性与可思性、系统性与灵活性、可接受性与前瞻性的关系,既要适合基础教学,又要给学生留有自我拓展的空间。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组织好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自学,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中太大的两极分化;其次,教师应根据这些因素设计难易适当的教学任务,认真进行教学设计;编制高质量的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课件;确定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信息量;选择适当的多媒体材料;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进行学习。利用多媒体对这些学生上课最能展示多媒体的强大优势。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让学生参加对课程的制定。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提出自己的要求;学生也可以提供好的素材,拿到课堂上交流。一方面教师备课有的放矢,避免了大而全的方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了学习兴趣。他们会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应付老师和考试的,从而培养自主学习和终生教育的习惯。

四、改变教法

教师的传统形象是一只粉笔,一张嘴,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而不顾下面学生的反应,这是典型的“一言堂”教学方法。并且大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进度,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即使教学条件有所改善,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也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把整节课设计成多媒体课件,一些老师从头到尾充当课件放映员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观看屏幕的观众。课堂教学活动呈流水式的机械化模式,整节课基本上没有师生互动。老师把问题和答案呈现在屏幕上,根本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了。一节课下来,老师不知道教学效果到底如何,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则满头雾水,不知所云,对教学内容根本谈不上完全掌握。这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服务于学生,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原则。当我们采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时,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另外,教《大学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他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受到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强调语言的精确性、表达的多样性和丰富的英语语言的相关知识。而学《大学英语》的学生都是非英语专业的,他们学英语的目标和英语专业的学生完全不同。他们不是以英语为谋生手段的,不需要把英语学得很精深;他们也没有英语专业那样的语言氛围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英语。对他们来说,英语是一门辅助工具,能帮助他们在本专业开拓更广阔的视野,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限制学生,而应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鼓励学生设定自己的目标。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倡导者“兴趣不完全在于学习者对语言整体的掌握,而更加关注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需要的交际和语言技能”。[4]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当然老师一节课不可能跟每个学生交流,那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动起来,把学生分成两人或多人为小组的活动。小组活动能提供一个积极的氛围;增加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建立一个有意义的环境而提高交流的质量。基于多媒体及网络的教学,很多东西都可以布置给学生去做,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他们融入课堂及教学

中,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激发他们探索学习的兴趣。但学生自学也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和把关,使之符合教学的要求。

五、引入自我评价机制

“自我评价机制能帮助学生辨别有利学习的材料和学习方法。他们能对课程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包括自己的进展,课程的目标,使用的学习材料和进行的学习活动以及学习方式等等”。[5]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教师以学生最终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生没有发言权,教师的主观性很强,评价的科学性有待商榷。因为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有所不同,“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否取得了进展,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来判断。只有完善学生的自我评价机制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我校引进的网络自学系统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及学习方式的效果进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学会自我评价,学生才能学会自我教育;只有把学生自我评价纳入到整个评价机制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运用多媒体及互联网等先进技术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学习时间及空间不受传统教学方式限制及学习资料极其丰富的条件下,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培养他们终生教育的能力,使其成为适应时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

[2]宋瑞南.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9):84.

[4][5][美]Nunan,David.TheLearner-CenteredCurriculum:AStudyinSecondLanguage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2,130.

第2篇:终生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终身教育思想;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

终身教育思想自古有之,然而古代及近代的终身教育思想都很零散,缺乏系统性,与现代的终身教育思想不能相提并论。具有现代意味的终身教育思想萌发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被正式提出则是在1965年。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这一意义深远的理念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行;世界上众多的专家、学者也从各个方面和角度作了大量探索和研究,有关论文、著作和调查报告书等不断涌现。但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能真正对终身教育思想体系及相关教育政策产生深远影响和积极作用的却为数不多。在下文中,作者试图通过对现代终身教育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三个里程碑逐一进行阐述和分析,以勾画出现代终身教育思想发展、演变、和深化的轨迹。

1965年,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作了题为"EducationPermanente”的报告。在此基础上,他于1970年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AnIntroductionOfLifelongEducation),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该书出版后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是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而朗格朗也被认为是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和奠基者。他在该书中指出了终身教育的产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并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含义和目标,为终身教育思想提出了初步的理论模型和框架基础。

(一)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

朗格朗认为现代社会除了来自老年、交往、职业、政治、宗教等挑战外,又有一系列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决定个人和社会命运的条件。主要有九个方面:(1)社会变化速度加快;

(二)终身教育的含义

在朗格朗看来,终身教育指人从出生到死亡为止整个一生的教育,教育并不限于青少年阶段,而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即在某年龄阶段的教育是由先前的教育所决定或影响的,又将对未来的教育起决定或影响作用;其次,教育也不限于在学校中进行,应使校外的社会机构也承担教育的功能,把教育扩展到社会中,并寻求各种教育形式的综合统一。

“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它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地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观点打破了那种将教育限定在某个年龄阶段的传统认识并明确了教育过程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三)终身教育的目标

在他看来,终身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更美好的生活”或“从中汲取一切有益的东西,使人过一种更和谐、更充实,符合生命真谛的生活。圆具体而言:(1)培养新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适应个人作为一种物质的、理智的、有感情的、有性别的、社会的、精神的、存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范围。”即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能够充实的、幸福的生活。(2)实现教育民主化。认为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机会均等,主张学校教育的“重点一定要放在为民主而教育这一点上。”

朗格朗的终身教育思想极其丰富,它是从当代社会变革对人类生存的挑战以及人类迎接挑战的需要出发,在充分吸收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行为科学及语言学等众多学科基础上提出的。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一般局限性,从更广阔的社会大背景对传统教育理论及其弊端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教育做了诠释,从而使教育理论产生了一次新的变革。终身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可以说,正是受其巨大影响,各国才于20世纪60、70年代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

从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一系列关于终身教育的重要文献,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原法国总理、著名文化人埃德加・富尔任主席的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于1972年5月正式向总部提交的一份名为《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LearningtoBe:TheworldofEducationTodayandTomorrow)的报告书。富尔在继承朗格朗等学者观点的基础上,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程谈起,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视角对终身教育进行了全面论述,并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社会”和“终身学习”的概念。这篇报告的形成和发表使终身教育思想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并从此奠定了其国际地位。

(一)学习化社会

“学习化社会”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哈钦斯于1986年在ThelearningSociety一书中提出的,他把终身教育确定为“学习化社会的基石”。(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书中,再次把学习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一种构想并对此提出了明确的建议。报告书指出,未来的社会应是学习的社会,人终身不间断地学习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需的。未来的教育将面临“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两个基本概念。报告书认为;“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既指它的时间长度,也包括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既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经济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社会的境界”。可见,学习化社会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概念,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教育观。学习化社会是一个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为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而创建的一个新社会,是教育与学习贯穿于任何时候、任何领域、任何过程之中的社会,是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社会。

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融合,形成了另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即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二者综合的产物,这也是对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发展。

(二)终身学习

(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书中指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在这里,报告书把“学会生存”和“终身学习”联系在一起,并认为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地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这里,“终身学习”着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强调个人持续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一概念的提出,弥补了“终身教育”韵不充分性,使终身教育思想的内涵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

该报告书的发表使终身教育从人类个体纵向的时间角度加以建构,而学习化社会则是以人类整体的横向空间延展为标准的一种目标和理想。正是在这种纵横的时空交错中,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之间通过终身学习发生了联系,这就要求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又有赖于社会提供相应的条件和空间。至此,终身教育思想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为最终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铺平了道路。

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经过3年的研究,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The TreasureWithin)的报告,委员会的成员除了欧盟主席雅克外,其他14名代表来自世界各地,大多数是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及社会活动家,少数来自教育界。该报告虽对教育的微观领域较少涉及,但和以前的研究成果相比,它从更广阔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背景来论述教育问题,通过对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行研究和思考,从更广阔的视野提出了一些极有价值和可行的教育革新建议和行动计划。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德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对终身教育的认识也更加理性化了,并进一步强化了终身学习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终身教育应“使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生产手段得到充分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指出下一世纪的教育将承担双重任务:一是发展人的认识水平,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标出判断失误的标准,使人不至于迷失方向。为此,必须围绕以下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

(一)学会认知(1earningtoknow),即学会学习,更多的是为掌握认识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经过分类的系统知识。

(二)学会做事(1earningt040),即是要具有基本的生存技能,是人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而且更多地与职业技能相联系。

(三)学会共同生活(1earning tolivetogether),即是如何与人沟通、相处,是培养人的合作精神。

(四)学会生存(1earningtobe),是围绕终身教育的核心,在前三个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培养人格。

报告认为“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即终身教育要建立在这四根支柱的基础之上。只有具备了这四种基本能力,人才有可能不断去获得新知识,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最终达到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目的。报告中还对终身教育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从而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部门的联合。总之,德洛尔报告中提出的教育四根支柱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该报告对终身教育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说明,使终身教育成为各种国际新教育思潮、理念等产生的重要前提和背景,这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想开始向主流的教育指导思想发展和变化,也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

第3篇:终生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等教育;功利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06-02

一、终身教育理念在中日两国的传播

尽管终身教育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实际上半个世纪前人们即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1965年,保罗・郎格朗在巴黎成人教育会议上第一次以“终身教育”为题发表演讲,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同年,在泰国曼谷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议上,他进一步解释了终身教育的涵义。

“我们所使用的终身教育,意指一系列非常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句话说,终身教育即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接各个阶段的紧密有机的内在联系。”①

受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及80年代初,我国学者才初步接触并介绍国际现代终身教育的思想和理论。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突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了终身教育在教育法律中的地位,即“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定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自此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成为我国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

在接受和实施终身教育理念方面,日本起步远远早于中国。早在196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三届成人教育委员会召开以推广终身教育为主题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日本政府即派原东京御茶水女子大学校长波多野完治教授参加了会议。此后,波多野完治一直致力于终身教育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工作。1966年,日本国立教育中心以终身教育为题举办了专题报告会,由此掀起了日本国内终身教育的高潮。1987年,临教审在教育改革的第三次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逐步向终身教育体系过渡的建议。1988年文部省设立了终身学习局,以便自上而下、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

当今社会,终身教育的理念已深得专家学者及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可,而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在1968年,美国教育家赫钦斯便曾有如下论述:

“高等教育机构既是社会经济的轴心又是文化发展的轴心,也应成为周围社会的源泉,因此应该完全向社会开放。”②

迄今为止中国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地位。如王秀丽从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所处的特殊阶段、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职能、教育内容、多元化格局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程度、状态等五个方面论述了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核心地位。③

不仅如此,关于高等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中国也从法律层面对此进行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高等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国家支持采用广播、电视、函授及其他远程教育方式实施高等教育”。④第二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承担继续教育的工作”。⑤

同样,日本政府也通过立法规定了大学在终身教育中的职能。日本的《学校教育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大学在作为学术中心履行其教学、科研职责的同时还应该将其成果广泛地提供给社会,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而该法律的第八十六条则更为具体地规定大学可以通过夜校授课、设置通信教育的学部来开展终身教育。

尽管中日两国均从理论及法律层面明确了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两国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小的差异。在此以北京大学和东京大学这两所国立大学为例探讨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中所发挥的功能的异同点。之所以选择这两所大学,原因在于这两所大学在所在国大学中的定位基本相同。首先,在中国校友网推出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北京大学连续六年蝉联排行榜第一位,而在日本报刊《周刊东洋经济》每年推出的《日本大学排行榜》中东京大学亦排名第一。其次,两所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很相似,即两所学校都位于两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首都。因此,探讨这两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有助于揭示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中所发挥的功能的异同点。

此外,尽管高等教育包含了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专门知识、技能的所有教育,但为论述方便,本论文暂且将高等教育限定为本科教育。

三、北京大学与终身教育

作为国内的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在终身教育的参与度方面同样首屈一指。首先,与众多的大学一样,北京大学设有继续教育部专门负责全校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工作。北京大学的成人教育主要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主要为成人专升本,非学历教育则包括了各类培训班、高校教师进修班等各类项目。从授课形式而言,主要包括夜大、现代远程教育等。

其次,北京大学还通过公开课、公开讲座的形式与社会分享其丰富的学术资源。“北京大学公开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和社会大众公开的视频课程网站,“北大讲座网”则是北京大学各院系学术讲座信息的统一平台,大众可以在此查阅讲座信息、点击讲座录像等。此外,北京大学还积极向民众开放其图书馆、档案馆、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及地质博物馆。

不仅如此,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名校,北京大学在终身教育方面也别树一帜。早在1918年,在当时蔡元培校长的大力倡导下,北京大学创办了“校役夜校”,为当时在北大工作的工友提供进修的机会。此后,北大创建了“平民学校”和“平民教育讲演团”,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积极推动北大人服务于平民,充分体现了开放与包容的学术精神。2006年,北京大学继承蔡先生“劳工神圣”的精神,重新创办“北大平民学校”,为北京大学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教育培训。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平民学校开始探索拿出部分名额,向北京市教育系统非事业编制职工开放。平民学校的教学内容由主课、计算机、英语兴趣小组、课外教学活动组成。创办以来,北京大学平民学校得到了北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这同时也成为北京大学终身教育的亮点之一。

四、东京大学与终身教育

从组织机构而言,东京大学没有规模庞大的终身教育机构,社会人员主要通过编入生(即插班生)的形式参与课程。根据东京大学的相关规定,毕业于其他四年制大学的学生可以编入东京大学的相关学部进行学习。而工学部及农学部则允许若干名专科学校毕业生在此进行学习。

其次,东京大学也通过网络与社会乃至全世界分享其丰富的教育资源。首先是“UTokyo OCW”。该网站无偿公开其授课录像,属于其“知的开放”项目之一。其次是“TODAI TV”,该网站提供东京大学举办的各种公开讲座、讲演的录像,可供社会人员视听。可以说这一网站促进了东京大学终身教育的信息化程度。此外,东京大学还开办了大规模公开在线讲座(MOOC)。该网站与美国Coursera公司合作,借助其强大的网络教学平台向世界开放其网络教学课程。2013年9月该网站开放了两门英文课程“From the Big Bang to Dark Energy”和“Conditions of War and Peace”,估计全世界有数万人参与了该课程。

除此之外,东京大学还举办各种讲座,如东京大学公开讲座、周五特别讲座以及各个学部主办的讲座。东京大学公开讲座开始于1953年,每年举办两次。周五特别讲座则是以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的高中生和一般市民为对象的公开讲座。不仅如此,东京大学还向广大市民开放其图书馆、博物馆。另外还设有校园开放日,学生参观研究室的活动。

五、中日两国高等教育中终身教育的比较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大学还是日本大学都积极参与终身教育,通过不同的形式吸收社会人员入学,通过网络、讲座等载体向社会提供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因为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二者之间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1.两国高校终身教育的差异

首先教育的载体不同。在中国,无论是北京大学还是其他大学都设有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专门负责终身教育相关事务。东京大学则没有专门的学部,社会人员主要通过编入生(即插班生)的方式进入该校学习。当然,有的学校(如早稻田大学)设有终身教育中心,但其规模均不如中国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

其次,接受终身教育的主要群体及动机不同。在中国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中,学历教育占主体,其次是为已经就业的人员开设的各种进修课程。当然,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北京大学集成了蔡元培先生的精神,重新开办平民学校,为在北大务工的外来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而在日本大学,比起学历教育和进修课程,更多的是妇女及老年人为了丰富自身的生活、提高自身的修养而进入大学学习。

由此可见,与日本相比,中国学员进入大学接受终身教育时更多地注重其实际效益,期待其提升自己的学历,增强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能力,因此功利主义更为明显。而在其背后存在的是两国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

2.两国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

首先,中日两国教育水平不同。中国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预计2020年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将达到40%,而且这其中的高等教育不仅包括大学本科教育,还包括专科教育。而另一方面,据统计2013年日本本科大学的入学率已经达到49.9%。由此可见,两国的大学入学率存在很大的差距。不仅如此,中国大学入学率存在非常明显的地域差异。尽管通过多年的努力,各地高考录取率的地域差异明显缩小,但不可否认其含金量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纵观2013年中国各省一本录取排行榜,排在前两位的天津和北京的一本录取率分别为24.52%、24.33%。位于排行榜倒数两位的四川、仅为5.28%和4.78%。而另一方面,日本的大学入学率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城市的大学入学率高于地方,但是其差距远不如中国明显。两国教育水平的差距直接导致两国大学在终身教育中功能的差异,即中国大学所开展的终身教育中学历教育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日本。

其次,两国的社会文化发展程度不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确得到了飞速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所发表的各国GDP总值排行榜中,中国自2010年起已经连续3年超过日本位居第2位。但是GDP总值的增加并不等同于国民幸福指数的提升。2013年国联公布的2012年各国幸福指数排行榜中,日本位居世界第43位,而中国则位居世界第93位。由此不难推测,中国国民依然处于追求物质文明的阶段,而日本国民则更多地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这一差距也对两国高校所开展的终身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即与日本相比,中国的终身教育中功利主义的色彩更加浓厚。

此外,两国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不同也对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1970年人口普查报告显示,其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数的7.1%,步入高龄化社会,1995年达到14.5%,正式成为高龄化社会。”⑥而日本内阁颁布的《平成25年版 高社会白(概要版)》表明,截至2012年10月,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24.1%。不仅如此,两国家庭结构也有所不同。“在日本社会学者们进行的SSM调查《社会阶层和社会移动的调查》中显示,40~45 岁的年龄层的女性,随着学历的上升成为家庭主妇的概率也明显上升,大学毕业的女性成为家庭主妇的比例很大。这种学历越高主妇化率越高的倾向,同欧美等发达国家完全不同,是日本特有的现象。”⑦这两点因素也直接导致了日本老年人、家庭主妇成为终身教育的主要群体。

六、结语

本文介绍了终身教育在中日两国发展的历程,并以北京大学、东京大学为例探讨了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中所发挥的功能的异同点。尽管两国的大学都积极吸收社会人员进入大学学习,通过讲座、网络等平台向社会开放其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并积极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等硬件设施,但是两国大学在终身教育中的功能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大学接受终身教育的群体中,期望藉此机会提高自身学历、增加职场竞争能力的人群占多数,因此功利主义色彩比较浓厚。与此相对,在日本接受终身教育的群体中,老年人、家庭主妇占很大的比重,他们更多地旨在丰富自身的生活、提高自身的修养。而导致这一差异存在的原因则在于两国教育水平的差距、社会文化发展程度的不同以及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差异。

注释:

①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16.

②HUTCHINS R M.T. the learning society[M].New York:Basic Books,1968:135-142.

③王秀丽.试论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J].高等农业教育,2006,(5):23-24.

④张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30.

⑤张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32.

⑥吴婷婷.论中国的高龄化社会――基于日本高龄化社会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6.

⑦张良.以日本女性就职观背景探索日本女性家庭归属现象的原因[J].华章,2012,(5):10.

参考文献:

[1]周南照,陈树清,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2][加]纳普尔,等.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M].徐辉,陈晓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郭为藩.转变中的大学:传统、议题与前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谢安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5[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郝克明.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4篇:终生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校体育 终身体育 教学改革

1.引言

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说:“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这就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也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教育在整个终身体育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高校体育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定终身体育思想、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沿用前苏联的体育教育模式,学校体育课程理论包括高校体育基本上是以运动技术为中心来实施;过分强调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严密组织、严格纪律,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之后,又在“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基调下,忽视了学生技能的掌握、锻炼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及情感意志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由此产生大多数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甚至不参加体育活动。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应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接受终身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应肩负起变革学校体育,特别是变革高校体育与发展终身体育的双重任务。为此,本文就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及对实施终身体育的要求进行探索,以便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2.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2.1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学校体育是人们进行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的重要过程,是人们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终身体育教育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是由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的。学校体育主要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主要阶段的体育教育,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中学阶段主要是养成学生锻炼的习惯及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比较科学的锻炼方法;大学阶段主要是普遍实施体育锻炼和健身方法阶段。

2.2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从终身体育的角度看,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而高校体育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是学生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随着终身体育理论的提出,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正在由“终结性体育教育”向终身体育转变。各高校普遍采用基础课、选项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而且高校体育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体育教育中最有系统和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在学会以科学方法进行锻炼的同时,对体育教育也有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3.高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的作用

3.1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科学训练的方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学改革,首先是体育教育思想上的变革。根据终身体育的体系,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不再是运动技术教学的一统天下和少数学生展示运动才华的课堂,而是向全体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既学到体育活动的各种基础知识,又有一两项突出的、热爱的可以坚持终身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积极主动参与,学会完成身体练习的技术和技能。在自我参与中,获得自我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水平面上都能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小学和中学阶段的根本区别在于,高校体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某种运动项目技术,而且要通过高校体育理论课使学生扩大体育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为学生接受“终身体育”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学会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计划和自我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及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的能力,使其具有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3.2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运动兴趣和良好锻炼习惯是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高校体育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体育教学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拓宽高校体育的健身、娱乐、保健和竞争等方面的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高校体育阶段是实施体育锻炼和健身方法的阶段,应把学生普遍爱好和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还应注意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还是组织教学方法,都要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并以此培养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情感。

高校体育之所以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它在有计划的体育教学过程,除了使学生学会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外,更主要的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体育有关知识和健身方法,进一步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体育锻炼目的,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坚持终身锻炼,以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当他们带着科学的锻炼方法走进社会,汇入到大众体育的行列中去的时候,全民健身运动将因此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4.结语

终身体育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体育不仅对学校体育作用、目的及对教师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教材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终身体育教育观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更新,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才能使学校体育成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全过程中的基础阶段。由此,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现代体育思想,已成为终身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梁利民.“终结性体育教育”的终结-从终身体育的观点出发[C].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0-2-657.

第5篇:终生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伟大任务,构建学习型社会巳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实施的主体,理应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构建学习型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丁新要求。

一、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发展和现实要求

(一)理论发展

“学习型组织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并在联合国的倡议下得到深化。近年来,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中国很快普及并被广泛认同。但把它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并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相联系,在目前还是一个新的探索‘在这方面,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专家组,从国家战略层面展开深入研究,并于2002年推出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人才和学习型社区等,推进了学习型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面结合。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新的发展提出,使学习型社会理论的研究有了新的开阔空间,使学习型社会的研究有了全新的理论基础,那就是把学习型社会与全面小康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与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选择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由此引导学习型社会理论进入了一个全面创新的阶段。

学习型社会理论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学习理念、学习特征、总体目标和战略选择,并从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军队等领域人手,全面构建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全面创新。

(二)现实要求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等高度发展的现实要求。从教育领域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普遍感受到了发展、竞争的压力,如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就可能成为信息时代下的“功能性文盲”,由此产生了终身学习需求。(2)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社会成员工作岗位的转换和调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不可能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据我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对8个行业职工的问卷调查,参加工作后岗位有过变换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8%,变换过1—2次岗位人占总人数的33.1%,变换过3—4次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18.796,变换过5次以上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6.196,O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指标之一是人们的受教育程度。2000年我国25至64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97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1998年美国为12.7年、日本为12.3年、英国为11.9年、德国为13.5年。可见我们的从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普遍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健康的需要就显得尤为迫切了。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二、继续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最好体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科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具体途径。终身教育就其本质而盲,是指“人的一生中所受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而终身学习则是强调人的学习的自主性,整个一生都在自主学习,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显然,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不等于继续教育。但是,无论从学习内容还是形式,继续教育都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在实践中的最好体现。

(二)继续教育是形成全民教育;全民学习的具体形式。在学习型社会里,全体公民都是教育对象,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继续教育可以为全体公民提供广泛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三)继续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学历,提高从业人员的上岗能力,能提高从业人员胜任岗位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其最终的目.的则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使其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使其才智得到不断的开发,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继续教育创新的基本途径

(一)引入竞争的发展理念,在新时期,为了实现教育体系的优质性,提供人们享受多重需求的良好教育,学习型社会要求继续教育的发展要让市场机制起作用,优胜劣汰,促进其创新发展。

要竞争首先要更新观念,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将狭隘的学校教育观转向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教育协调发展的大教育观,让继续教育在竞争中发展,为我国实施终身教育,发展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要竞争需要健全机制,要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要竞争还要更新投入方式,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只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应通过放开价格管制由市场决定继续教育收费、增加学费收入,通过校企合作、发展公司、基地创收等方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重视和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争取各界支持,多渠道解决投人问题。

(二)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为了实现教育的全民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学习型社会要求继续教育打破以往的课堂围墙,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全面开放。对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充分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和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在继续教育的管理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更多地采取现代教育模式和方法。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要根据学员的需求,提供各种培训课程,满足学员的基本学习需求,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提倡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学习方式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卫星电视、信息通讯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改革传统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发展网络教育,增加开放性学习的机会,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打破学校或教育机构间的界限,使各学校、各行业和各社区间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并相互协作、开展教育活动;在学习时间方面,向终身性、全程性的方向努力,具体课程时间安排则可以采用滚动式或选修式教学以便于学生工读结合;在学习场所方面,要进一步开辟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开放教室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并发挥其作用,深化其功能;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创新,强化“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6篇:终生教育论文范文

纵观近年来国外终身教育的研究,不难发现,以发达国家为首,世界各国的终身教育大致是从理论研究、实践发展和制度保证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 终身教育 发展 综述

一、理论的研究

20年代,英国诺丁汉大学设立了成人教育系,担负对成人学习特性的理论研究以及培训成人教育师资的任务,奠定了大学成人教育的专业学术地位,而且英国的大学普遍设有成人教育的学术单位,包括硕士、博士学科点,进行成人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及师资的专业培训工作。同时,英国的成人继续教育协会也在为英国教育的理论研究积极地做着贡献①。

60年代,美国学者霍尔提出了成人学习动机倾向的定向理论,对成人参与学习和学习动机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70年代,马尔科姆・诺尔斯提出充分认识和重视成人学习者的个性与优势并要按其特点施以相应教学的观点,对成人教育研究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美国为数众多的民间组织等都积极参与终身教育的理论研究当中,为本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设施②。

日本建立了一系列政府有关部局、省厅所属的终身教育内部研修、研究设施。同时,日本的许多企业设有内部研究设施、终身教育研修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日本教育界的理论工作者几十年来出版了几千种有关终身教育的文献与专著,并积极加入政府教育审议会,参与政府制定终身教育政策。日本学术界还扮演着终身教育理论的咨询者、质问者、甚至批评者的角色③。

1970年,法国成人教育家郎格朗在其《终身教育导论》一书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由此,终身教育理论正式提出。

二、实践的发展

英国的终身教育载体包括:产业大学、开放大学、住宿制学院、社区学院、各类教育培训中心及学习与技能委员会等。英国的产业大学与一般的全日制大学不同,它是一个开放式的远程学习与教育组织,在学习者与学习产品之间扮演着中介服务的角色,主要面向成人和职业群体,提供各种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管理等广泛内容的学习。住宿制学院分为长期住宿制学院和短期住宿制学院两种,其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化、艺术、工艺、文学、政治和经济等领域④。

美国有着多种多样的终身教育机构。社区学院以其独特的办学特色成为美国终身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十分广泛,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如大学预备教育、职业教育、补偿教育、成人及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此外还有许多独立的成人教育机构,如各种非营利性的社区成人学校提供的非职业性休闲教育、具有营利性的私立学校提供的函授教育、商业和技能教育、还有各类自由大学。许多社会机构也参与到终身教育的推广运动中,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企业内教育机构、政府机构、学校劳工组织等T。

公民馆是日本社区教育的主要团体,主要是为居民结合其实际生活进行教育学术及文化方面的活动,以提高居民的教养,增进健康、振兴文化、增进社会福利为目的。公民馆除了将学习室、集会室等提供给居民学习、集会外,还举办各种讲座、学习班和文化娱乐、信息交流活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及终身学习中心等,历来是日本全国各城市开展终身教育和学习的场所。近年来出现的文化会馆、音乐馆、体育训练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及由民间经营的文化中心,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U。

德国的民众高等学校历史悠久,它主要以社会成人为主要对象,提供的课程丰富多样,根据学生的需要弹性地设置课程的时间。寄宿制国民高等学校相对民众高等学校来说规模较小但非常活跃,它主要为民众提供社会政治继续教育。还有农村成人教育组织、教会、家庭教育设施、福利机构、研究机构、函授大学、通讯教育机构等众多机构和组织为民众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V。

谈到瑞典的终身教育的特色载体,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学习圈”。所谓学习圈是指由朋友或熟人组成的团体,他们为共同的目标而组织在一起,进行预定科目或问题的有计划的学习⑧。市立成人教育机构与民间中学在瑞典的成人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瑞典还通过教育协会、劳动力市场的教育与培训方式为成人提供教育机会。

澳大利亚的终身教育的典型是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以国家职业教育领导部门所提供的培训大纲及工业部门、行业协会等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实用性人才。同时,澳大利亚的大学都办有继续教育学院,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教育的多种需求,同时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短期培训项目。此外,澳大利亚还有985所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中心,300多所把工作实践与有组织的培训结合起来的学徒制培训中心,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学习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教育和培训服务⑨。

三、制度的保证

英国的《1994年教育法》确定了从初等教育到继续教育相衔接的公立教育体系。二战后又颁布了近20个教育法和涉及教育的其他议会修正法。2000年,英政府颁布了《学习与技能法》,旨在积极推进终身学习。与之相关的还有两个报告:一个是“1919年报告书”,对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着重提出;1973年又提出《拉塞尔报告书――成人教育振兴计划》。两份文件:1998年《学习的时代》绿皮书,强调了面向所有人的终身学习体系的迫切性;1999年《学会成功》白皮书,提出建立一个全国和地方的计划、组织和投资体制,设立全国学习技能委员会Y。

美国的终身教育的政策和法案从不同领域和侧面对公民终身教育的权利、义务、保障做出规范。1966年的《成人教育法》,该法案对成人教育的机会、概念、经费、教育实施等进行具体规定。1976年《终身学习法案》对终身教育提出了极为宽泛的定义。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重要宗旨在于“为成人教育提供更多学习机会,达到改进成人的技能,拓展其潜力的最终目的”。1997年美国教育的《四大目标》与“十大目标”是对《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进一步规定。

日本宣扬终身学习理念入手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的政策与法律框架。1971年,中央审议会发表了《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整备的基本政策》,指出从终身教育观点出发,全面调整教育体制。同年,社会教育审议会也发表《关于适应社会结构变化的社会教育》的咨询报告,提出为实施终身教育,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Z。198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关于终身教育的报告》,标志日本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政策框架的建立。1988年文教白皮书《我国的文教政策――终身学习的新发展》明确指出日本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终身学习的社会。1990年6月,日本内阁通过了文部省提出的《终身学习振兴法案》,终身学习成为日本政府一项基本国策[。

20世纪70年代起,德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终身教育政策。1971年制定了《联邦教育训练促进法》,规定了个人实施继续教育方法。并实行“带薪教育休假制度”,每年给予劳动者10天左右教育假。为鼓励民众个人参与继续教育、终身学习,1990年,德联邦议会研究委员会发表了以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为主题的《未来教育政策:教育2000》总结报告。1997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在联邦议会中作题为《终身学习:职业继续教育的情况与展望》报告,该报告指出终身学习无论个人、组织或社会而言都十分必要。1966年通过了《晋升进修教育促进法》,激励在职人员终身学习\。

瑞典创建终身学习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建立了一整套旨在推动成人教育和回归教育立法保障机制。20世纪60年代以来,瑞典通过了《民众教育法》《学习小组法》《市立成人教育法》等]。1975年建立了成人教育假制度。1984年通过的立法建立了成人学习特别津贴制度。

注释

周西安.发达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4):99-102.

T李玉芳.美国终身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5,(6):20-22.

王华轲.发达国家终身教育发展的特征及其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4):52-56.

胡海云.英国终身教育发展概论.外国教育研究,2003,(111):51-55.

王传永,鞠波.发达国家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讲演及启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2):84-91.

\]张建平.德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3,(2):21-24.

瑞典的终身学习发展策略.安徽教育,2002,(21):22-23.

郝克明,王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化社会.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105-112.

黄日强,张霞.英国职业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外国教育研究,2005,(4):77-80.

第7篇:终生教育论文范文

1.强化对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视,加强检查监督。转变观念,不仅仅是体育教师,领导层也要重视体育理论教学。通过体育理论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增强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通过体育理论教学,还能使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加强对体育的关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习惯和能力。同时加强对体育理论教学的检查和监督,为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和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理论和体育文化意识基础。

2.适当增加理论课时,充分利用室内课。目前高校学大纲规定的理论教学课时所占比例偏低,这与重视终身体育教育的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即使这样,我们的学生也不能在现有偏低的课时中真正学到应掌握的体育理论。而且每学期由于雨雪天气或其它因素不能正常上体育实践课的时间就有约1/3学时。以往在遇雨雪天气时,由于没有准备充足的理论课教材,就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上自习。学生也延续小学以来的习惯,有的拿出其他学科的书来看;有的抓紧写其他学科的作业;有的聊天。如果适当增加一些课时,再把这1/3的课时充分利用起来,一定能改变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匮乏的现状。同时,为了使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得以充分利用,也可采取布置课外预习、课外作业的方法,有些内容可安排自学或进行问题解答等,使有限的理论课时得到充分利用,满足部分学生对某些知识了解的需求。

3.加强体育理论教材的选编。选编教材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加强对理论教材的选编,以及理论方法的研究,使编写的教材内容能反映出当代体育的特点和体育科技的发展。认真抓好配套教材的编写,扩大教学内容和参考学科的选用,组织专人进行研究、编写,以加强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体育理论教学应有一定的知识容量和文化底蕴,应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体育社会人文学、运动人体科学和健康教育学等,以便使我们的体育理论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改观。

4.开展知识讲座。利用课外时间举办有关体育理论知识讲座,是对体育理论授课的补充,也可作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它可根据教学目标、文化教育的任务或结合教学大纲组织各类讲座,可有体育理论、运动竞赛、保健、欣赏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反过来更能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还可举办有关体育知识的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渴望和了解,使大学生活更加朝气蓬勃。

5.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体育课教法的新颖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授课时适时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电视、摄像、录像、幻灯及计算机等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感兴趣的项目、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或现场分析录像等,增进相互交流,同时提高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

6.加强对学生的自学指导。有的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一定要采用传统的理论课形式。由于大学生知识面广,理解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可采取以自学为主的形式,教师只需分期开出阅读指南,学生可通过教材、图书、资料及网上查询等来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难点或热度的问题,教师可定期集中解答或网上答疑。

7.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体育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关键。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地锻炼,从而使自我锻炼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第8篇:终生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体育理念 学校体育 社会体育 思想基础

引 言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教育工作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并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2001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验方案)》中规定了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两个指导性文件为构建我国新教育体系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也催生了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潮。这场体育教学改革涉及体育教学理念、体育教学功能、体育教学模式等方方面面,改革范围之广、改革程度之深前所未有。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中明确了公民有依法从事健身活动的权利和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保障等内容。同时也是对体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引发对体育理念和功能拓展方面的思考和研究。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应本着什么理念运作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的教学和社会目标?这是笔者近十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逻辑分析法,结合近二十年的体育工作实践体会,对目前热点探讨的四个体育理念进行了分析研究,思考了四种理念在学校体育不同阶段及社会体育中的应用,期望能为体育改革抛砖引玉,提供必要参考。

四种体育理念研究分析

体育理念是体育运作模式和体育行为的前提。体育的多功能特性使得体育工作者对体育应有的理念有了多样化理解和应用,导致了体育理念杂、体育模式多、体育价值取向不明确等体育活动现状。为此,笔者在体育工作实践中深觉有必要理清目前的体育理念,为构建有效的体育运作模式奠定思想基础。

1.健康体育理念

健康体育理念是体育教学中多年来一直秉承的主导理念。“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是党中央从当代世界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针对应试教育现象作出的英明决策,“健康第一”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健康第一”思想是统领学校体育其他指导思想的最佳选择[2]。健康是人力资源素质构成的基础,高校体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大学生形成健康意识和养成锻炼习惯[3]。体育教师应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4]。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仍存在重技术和身体素质练习、轻科学健身能力培养的问题,为此,从体育教学内容到课程设置以及成绩评定,对体育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在体育教学中切实将学生身心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5]。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是从科学本位和人体本位主义出发,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标,以学生体质下降为社会背景。新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也是以此基础构建的,是今后学校体育教学追求的近期目标。

2.人文体育理念

人文体育理念是体育文理交叉的集中体现,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体育领域中应用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体育理念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大领域的体现,重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人文体育理念,实现以人文发展理念促进体育学科自身的完善,使体育能更加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人文体育观价值体系的建立,将使人们意识到体育所蕴含的人性意义,并使体育重新和人生联系在一起,推动体育真正走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轨道[7]。过去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忽视人文性,重视科学性,目标过分强调科学性,其导向的结果就是容易使喜爱体育运动的学生远离体育课堂,体育教学也将失去培养人的价值的作用[8]。我国的体育理论研究需要从人学的高度,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尺度,对人文体育观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

人文体育理念以以人为本人和文化本位主义为出发点,以提高素养、领悟体育文化魅力为目标,强调体育文化属性和社会功能。基于体育运动本身蕴含的竞争、团结、拼搏等人文精神内涵以及体育广泛的社会参与特性,无疑对体育的人文理念目标实现有重要意义。

3.终身体育理念

终身体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全民健身领域、是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理念转变的产物。高校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又是高校体育的延续和发展,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应该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9]。高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为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作相应的改革,为适应新世纪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高校体育教育必须作好对大学生进行终生体育教育工作,转变观念,改革高校体育教育思想、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0]。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对培养学生终生体育健身意识、习惯以及与社 会体育相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其教学指导思想则是反映在教学实践中是否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真正实现“健康第一”理念的问题[11]。

终身体育理念是以体育的健身功效为基点,以全民健身意识萌发为背景,在大众健身领域的一种积极的健康生活理念。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阶段,理应为学生终身意识、终身体育能力、终身体育习惯奠定基础。

4.休闲体育理念

休闲体育理念是基于体育的娱乐属性提出的一种教学及全民健身理念。休闲体育是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文化现象,是对休闲与体育之间的文化认同的产物[12]。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是休闲体育的科学理论基础[13]。从宏观层面来看,休闲体育教育既是休闲和体育教育两个文化范畴一体化的表现,也是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核;从微观层面来看,它既是以休闲运动项目为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也体现了休闲化的体育教学过程的意义[14]。

休闲体育理念是以体育的娱乐属性为基本出发点,以休闲娱乐为目标,强调在可供支配的自由时间里,通过人对体育活动的体验而达到身育和心育的目的,是一种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的体育理念。休闲体育要求运动项目具有娱乐性和冒险、刺激等强烈体验特性。目前,休闲体育虽然已经写入国家有关体育规划,但对“休闲体育”概念的提法尚有很多争议,有学者建议使用对全面和客观的”体育休闲“的概念[15],有待进一步探讨。

四种体育理念的应用思考

通过对上述四种体育理念研究发现,尽管几种理念内涵、思想出发点,价值取向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但是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中都有积极意义。通过对四种体育理念的应用比较研究(见表1)得出如下结论:

1.娱乐和健身是体育的两个最本质功能。体育运动项目是从人们生活娱乐中发展起来的,让体育活动回归到原生心境下进行,可以激发人们对体育的内心需求和兴趣。健身功效是体育活动对人体最直接的有利作用,身体健康也是健康的最基本要素。强身健体的目标是引导体育活动的可持续的根本动因。学校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育特征,初中之前适合以休闲体育理念为主导理念,激发学生对体育的感性认识和内心需求,高中及大学适合以健康体育理念为主导理念,帮助学生提高对体育的理性认识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体育的两个基本阵营。学校体育注重培育体育兴趣、体育习惯、体育知识、体育能力和体育行为。社会体育注重引导体育行为、体育体验和体育效益。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理念应该以“身心体验”为核心的休闲体育理念过渡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健康理念兼顾以“保持终身健康”为核心的终身体育理念。社会体育应健身体验和健身价值追求为引导,以休闲体育理念和终身体育理念为主导理念。

3.科学和人文是体育的两个基本属性。体育的科学属性本质在于帮助人们正确的舞好体育这把“双刃剑”,为身心健康服务。以此,以科学本位和人体本位为思想出发点的健康体育理念适合作为在高中及大学生阶段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体育教学和大众体育锻炼中如果失去了人文属性,体育便失去了文化魅力,必然导致体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单一化。人们对体育的感性认识是体育锻炼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人文体育理念理应贯穿学校体育教学及社会体育全部过程。

结束语

体育理念是人们体育生活中的信念,是人们生活信念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理念的定位思考关系着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教学评价方法的确立,同时也关系着社会体育开展模式和价值导向。笔者通过对现在四种基本体育理念的分析研究,思考确立了以休闲体育理念为主导过渡到健康体育理念和终身体育理念为主导的学校体育教学理念,以休闲体育理念和终身体育理念为主导的社会体育理念,认为终身体育理念应该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过渡理念,使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在理念上能够合理衔接和过渡,肯定了人文体育理念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中的重要意义。研究结论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在运作模式上的有机融合以及体育的社会化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学荣.关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确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17-18.

[2]喻坚. 以“健康第一”思想作为学校体育主导思想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661-662.

[3]楼晓娟.“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5):51-52.

[4]时立新.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8-99.

[5]毕研洁.健康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J].兰州大学学报,2001,(5):170-172.

[6]尹博.重塑人文体育理念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5,(6):22-24.

[7]冯霞,尹博.人文体育观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5-27.

[8]陆作生,吕菊,董翠香.对我国体育教学目标人文性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157-159.

[9]王宇,李翎.试论高校体育与终生体育[J].体育科技,2004,(4):79-81.

[10]史国生.高校体育应对学生进行“终生体育”的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8,(2):84-87.

[11]张松.从终生体育健身的视角来看大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演变与发展[J].潍坊学院学报,2005,(4):115-116.

[12]詹华宁.中西休闲体育的文化认同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7):25-28.

[13]张晓宁.从三维健康观的角度看休闲体育的理论基础[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6):32-35.

[14]孟凡强,刘国,吴伟等.休闲体育教育内涵解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9):77-79.

第9篇:终生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终身教育思想 内涵 历史意义

终身教育,是人类在教育认识问题上的重大思想突破,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从古代到近现展到当代,终身教育思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其历史意义也是多方面的,总体上来讲,它可以不断地使人得到充实,使知识的更新日益适应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需要;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终身教育的实现更能使人紧贴时代的步伐,实现人的社会价值,促进和加快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一、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其发展

终身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最早源自一些古训或谚语,如在中国流传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语;在西方则有“Never too old to learn”的说法。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其思想论述中也早有提及。但是,早期终身教育思想都很零散,未成系统。

具有现代意义的终身教育思想萌发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英国最早在一份成人教育的报告中提出“人人终身受教育”的说法,在1949年的法令里便有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20年后,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Paul・Lengrand)才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也直到这时终身教育才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才被正式提出。1965年,朗格朗在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首次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原则,这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想的诞生。当时终身教育思想是以法文“education permanente”提出,后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译成英文“Lifelong Education”(我国多以译词“终身教育”来阐述“Lifelong Education”的有关主张)。1967年,欧洲议会文化合作委员会将“终身教育”确定为全部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此后,1970年,保罗・朗格朗撰写的《终身教育引论》成为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Edgar Faure)撰写的著名调查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被称为终身教育思想的奠基之作。1996年,担任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的雅克・德洛尔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对终身教育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就这样,随着大量有关终身教育思想著作的出版,人们对终身教育思想的认识不断丰富,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纵观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这种思想从最初的理念构想走向了教育实践,并最终转向政策性与法制化的探索与实施。在推广终身教育思想的过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出版了很多有关终身教育思想的文献,还多次召开有关终身教育的研讨会,深化世界各国人民对终身教育的认识。今天,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指导思想,并通过立法手段加以实施。各国也在不断探索终身教育的多种模式,终身教育已经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内涵阐释

关于终身教育思想的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在其著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是这样定义的:“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试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从纵向结构看,终身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早期教育(胎教和婴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老年教育)。从横向结构看,终身教育则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结构。因此,终身教育是沿着时间顺序垂直纬度的统一,又是在空间层面上水平纬度的统一,最终把时间和空间上的分散机会统一起来。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最初,终身教育只不过是应用于一种较旧的教育实践即成人教育(并不是指夜校)的一个新术语,后来,逐步地把这种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随后又涉及在整个教育活动范围内发展个性的各方面,即智力的、情绪的、美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修养。最后,到现在,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终身教育是与一个人的生命共始终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终身教育除了重视人的工作和职业需要之外,更加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终身教育思想“既符合教育的人道主义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公正的需要,又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化的内源发展的真正需要”。

当然,这只是关于终身教育思想的内涵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要深入理解终身教育思想,还需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三、终身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21世纪,科学技术正以人们难以预测的速度向前发展,由科技进步而引起的社会及经济上飞速变化的状况让人很难适应,终身教育可以成为调适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我们从以下角度看终身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首先,从对个体及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终身教育促进了个人的不断完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高等教育应该通过不同的途径,服务于各年龄段,以各种形式,为人们所享受;这种教育尤其要着眼于连续不断的自我改造或自我发展。教育不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而在于促进个人的发展。”因此,教育的责任首先在于采用适当的方法和形式,帮助每个人在一生中保持学习和受教育的连续性;[1]其次,培养每个人都能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自我发展的能力。终身教育被认为是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贯穿人的一生,能够消除一次性教育给人带来的失败和苦恼,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同时,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会使得整个社会的素质水平提高,文化教育水平提高,进而生产力水平提高,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其次,终身教育推动了整个学校教育的改革。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教育既不是传统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简单叠加、简单重复,又不排斥传统学校教育的存在与价值,而相应地必须内在地包含并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学校教育为基础,是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一种教育。因为终身教育自身的优点,现已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改革学校教育的基本指导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人们把学校教育的目标从单纯地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适应社会变革的各种能力。由于终身教育的广泛影响,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学校教育进行局部的改革,而是着眼于学校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从整体上自觉纳入终身教育的大系统中,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方法更加适合。[2]

最后,从对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看,终身教育增强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而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质量和总量的竞争,其核心在于教育。一方面,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影响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因此,要采取一切措施发展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提高公民自身的综合素质,形成整体的人力资源优势,从而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其中终身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终身教育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向每一个社会成员提出的要求,它对于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这么说,终身教育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只有紧握这把钥匙,才能在新的世纪中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华.终身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J].世界教育信息,2009,(6):71-72.

[2]张华.郎格朗终身教育思想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117-118.

[3]鱼霞.终身教育历史寻踪[J].北京成人教育,1998,(7):12-13.

[4]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终身教育引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138.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0.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

[7]徐宏升.终身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教育观念更新的影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11-12.

[8]张香兰.终身教育思想浅析[J].枣庄师专学报,1997,(2):95-100.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