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爱的诗范文

爱的诗精选(九篇)

第1篇:爱的诗范文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考证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14-01

齐风・102甫田:

褚斌杰:少女恋慕少年。程俊英:思念远人。朱熹:以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近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姚际恒:此诗未详……《猗嗟》亦云“猗嗟娈兮,清扬婉兮”也。按《诗》多同句,而上二章之辞则全不合。方玉润:未详,词义极浅,尽人能识。惟意旨所在,则不可知。屈万里:此盖喜远人归来之诗。闻一多:无题解。属女词。

此诗从褚,归为爱情诗。

魏风・108汾沮洳:

褚斌杰:一女子夸赞其情人。程俊英:赞美劳动者才德。朱熹:此亦刺俭不中礼之诗。姚际恒:此诗人赞其公族大夫之诗。方玉润:美俭德也。屈万里:此盖刺某大夫爱修饰之诗。闻一多:无题解,属女词。

此诗从褚从闻,归为爱情诗。

唐风・116扬之水:

褚斌杰:女子投奔所爱之人。程俊英:揭发告密。朱熹: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是为桓叔。其后沃盛强而晋微弱,国人将叛而归之,故作此诗。姚际恒:潘父弑昭公,迎桓叔,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败还,归曲沃,皆可以见国人之心矣。方玉润:讽昭公以备曲沃也。屈万里:列《诗序》,刺晋昭公……事见桓公二年左传。闻一多:无题解,归附篇。

此诗暂从褚斌杰,归为爱情诗。

陈风・136宛丘:

褚斌杰:一男子深爱一活泼善舞的女子。程俊英:写一个以巫为职业的。朱熹:国人见此人常游荡于宛丘之上,故叙其事以刺之。姚际恒:此诗刺游荡之意昭然。方玉润:刺上位游荡无度也。屈万里:此刺游荡之诗。闻一多:无题解,属于第三类。

此诗暂从褚斌杰,归为爱情诗。

曹风・151候人:

褚斌杰:一说是女求男的情诗;一说是刺新贵。程俊英:与褚斌杰第二说相同。朱熹: 此刺其君远君子而近小人之辞。姚际恒:刺诗。方玉润:刺曹君远君子而近小人也。屈万里:《诗序》谓此为刺曹共公之诗,似是。闻一多:属于第三类,刺曹女也。

此诗从褚斌杰第一说,归为爱情诗。

小雅・199何人斯:

褚斌杰:一女子怀念和埋怨旧日情人。程俊英:同事绝交诗。朱熹:此篇专责馋人耳。姚际恒:刺馋。方玉润:刺反侧也。屈万里:……然为朋友绝交之诗,则文义甚显。

此诗从褚斌杰,归为爱情诗。

小雅・225都人士:

褚斌杰:送别贵族人士、女子返归京都。程俊英:忆念意中人。还列三说:刺诗;怀旧;逸诗。朱熹:乱离之后,人不复见昔日都邑之盛,人物仪容之美,而作此诗,以叹惜之也。姚际恒:盖想旧都人物之盛,伤今不见而作。方玉润:缅旧都人物之盛。屈万里:此咏某贵家女出嫁于周之诗。

此诗从程,归为爱情诗。

争议较大的婚姻诗有3首:邶风・37旄丘、齐风・105载驱、小雅・197小弁。

邶风・37旄丘:

褚斌杰:女子疑丈夫有外遇。程俊英:流亡诗。朱熹:此诗本责卫君,而但斥其臣,可见其优柔而不迫也。姚际恒:引《毛传》“彼旄丘之上有葛,其节何蔓延而长?虽前高后下之丘,犹远相及。我之伯叔同处一地,乃多日而不相恤,何也?”此说存之。方玉润:黎臣劝君勿望救于卫也。屈万里:引《诗序》,责卫伯也……闻一多:无题解,属女词。

此诗暂从褚斌杰,归为婚姻诗。

齐风・105载驱:

褚斌杰:文姜往来齐鲁间,纵情游荡取乐。程俊英:齐女嫁鲁。朱熹:齐人刺文姜乘此车而来会襄公也。姚际恒:《小序》谓刺齐襄……《集传》皆以为指文姜,意亦贯。方玉润:刺文姜如齐无忌也。屈万里:此盖咏文姜与齐襄公聚会之诗。闻一多:齐女归于鲁(无刺意)。

此诗从程从闻,归为婚姻诗。

小雅・197小弁:

褚斌杰:被逐者的哀音。程俊英:被父放逐的儿子的诉苦。朱熹:幽王……黜申后,逐宜臼,而宜臼作此以自怨也。姚际恒:引《小序》《大序》,辩驳,引孟子言,引赵岐注,终无定论。方玉润:宜臼自伤被废也。屈万里:人子不得于其父母者所作。闻一多:伐木析薪喻婚姻,掎L言不得人也。

此诗从褚从闻,归为婚姻诗。

可能为爱情诗的有5首,是:郑风・77叔于田、郑风・78大叔于田、齐风・103卢令、唐风・120羔裘、唐风・122无衣。

郑风・77叔于田:

褚斌杰:一女子赞她所爱的男子汉。程俊英:赞美猎人。朱熹:或疑此亦民间男女相悦之辞也。姚际恒:从《集传》,段不义得众,国人爱之而作。方玉润:刺庄公纵弟田猎自喜也。屈万里:旧谓共叔段不义而得众,国人爱之,而作是诗。闻一多:属女词。从朱说,“男女相悦”。

此诗从褚从闻,归为爱情诗。

第2篇:爱的诗范文

小时候,我和妈妈一起看电视。突然,我吟起了妈妈经常教我的《明日歌》。妈妈惊奇极了,对我说:“呀!再念一首听听!”我又吟起另一首诗。我自然很得意,妈妈也很高兴。我今天想起,这不都是妈妈教我的功劳吗?

我的妈妈不仅教我吟诗,在她做家务事的时候也经常吟诗。

我清楚的记得一件好笑的事。有一天,妈妈在用油锅炒菜,正在热油。妈妈坐在油锅边,吟起了《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吟了一半,油锅生开了“紫烟”。我赶紧提醒妈妈 ,妈妈才想起来,好不容易把油锅里的火扑灭了。

第3篇:爱的诗范文

这是我自创了一首诗,刚接触写诗,如不好的话,请多多包涵。

为什么爱与情要结合在一起

那是因为我?(???)?{爱}你

爱是残酷的

情将是什么

我与你相依在茫茫的秋天里

爱与情相依在冷落的冬天里

为何他们bu是同在一个季节

他证明我们该分手

我们分手

是我要放弃你

我之选择放弃你 是因为我不想伤害你

放弃你

我们之间都开心

我们本无缘

无缘让我放弃了你 伤害了你

第4篇:爱的诗范文

从2002年南枫出版第一部作品《爱・COM》后,南枫已经连续出版了3部作品,第4部作品目前正筹备出版。以爱情为主题的南枫作品,形成了其诗歌特色,歌颂爱情真谛,成就了南枫作品在读者心中的美好旋律。读者关注南枫,热爱南枫作品,无疑是南枫作品补养了当代人爱情观的营养不良。也满足了人们对爱情美好的渴望,从而让读者在迷惘中找到了爱情的审美尺度。南枫宣扬爱情观念,诗咏大爱成为当今诗坛乃至文坛的传说。

正因此,南枫受到当代文坛褒奖。

2005年11月5日,第世界诗人大会暨第一届中国诗人大会,在北京举办分会。在会上颁发了一项特殊荣誉:向青年诗人南枫授予了“桂冠文学家”称号,轰动了中国诗坛。这是世界诗人桂冠联盟首次向中国大陆诗人颁发的此项奖励。也是该组织对有文学贡献的作家、诗人的最高奖励,该组织很少颁发这样的奖励。

来自世界各地的12个诗人大会组织和40余位著名诗人、引领中国诗坛潮流的30余位国内著名诗人,以及中央和地方各有关媒体记者、诗歌爱好者200余人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南枫继2002年出版中国首部爱情摄影诗集《爱・COM》。2003年出版歌颂抗击非典英雄的爱情摄影诗集《爱・Angel》之后,2005出版的《爱・NET》是他的第三部爱情摄影诗集。至此,南枫仅用三、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诗歌3部曲。以诗歌形式歌颂永恒爱情,用诗歌呼唤着人们对爱情的良知,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南枫的爱情摄影诗集,因为撕心裂肺般地表达了爱情的悲欢离合,被喻为中国诗坛的“廊桥遗梦”,引起了诗坛的极大关注。

《爱・NET》是一部描写和抒发爱情感悟的作品,这部诗集没有出版时。就已经被拍摄制作成诗歌电视艺术片,进行了探索性的电视与诗歌艺术结合尝试,2004年10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第三套“岁月如歌”栏目播出。国内著名朗诵艺术家乔榛、丁建华的真情朗诵,使得这部诗歌电视艺术片播出时在诗歌爱好者中产生极大影响。

2004年1月2日。中国作家协会和《诗刊》社,为南枫召开了作品研讨会。对南枫作品和南枫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南枫诗歌运用的影像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时尚化特点,具有全新的视觉,南枫为中国当代时尚化诗人。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炯在南枫诗歌研讨会上赞誉到:“诗人将自己的体验和人类爱情和普遍感受都融进了自己的诗篇,有些诗更能够抒情与写景结合起来,让读者从衷心的爱情诉说中也感受到画意,从画意中领略到更深、更丰富的爱的情韵。”

最近,南枫又创作完成了第4部爱情诗集。不久前,笔者见到南枫时,他说从三亚回来,专门为诗歌摄取南国风光配诗。

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评论和赞扬说:“南枫写的是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爱情观。我觉得他的可贵之处,就是在相信爱情,并在情感上表达出对爱情的强烈渴望。从南枫的诗里能够看出,他始终相信爱情是非常美好的东西,这很重要。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的爱情观跟我们这一代人不一样,受到西方浪潮的影响,不太严肃。比较随便。这样的东西不应该歌颂。我们还是要歌颂美好的东西,比如对爱情的忠贞。”

中国煤矿文联主席李士翘评论:“作者以曲折百转的爱情波澜,激昂悲壮的炽热情怀,执著地宣传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社会观。作者道出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爱的真谛、爱的忌讳、爱的企盼、爱的誓言、爱的基础、爱的责任……作者以激情和感悟,揭示了爱的规律,说出了爱的本质和爱的归宿。我坚信,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一个把爱奉献给人民的作者,必然会受到读者的喜欢,社会的尊重。而南枫先生正是这样的人。”

南枫的《爱・COM》、《爱・Angel》作品相继出版后,《北京晚报》、《战友报》、《燕赵晚报》、《环球纪事》、《中国发展周刊》、《赤子》、《今日中华》等上百家媒体对南枫和其作品进行了报道。

付出了就会有收获。迄今。南枫作品已先后获中华“八喜杯”诗歌大赛奖、首届中国长城文学奖一等奖、第世界诗人大会(首届中国诗人大会)铜奖、桂冠文学家称号。2007年12月24日,《时代人物》为南枫颁发了“2007年度时代人物奖”。

极为可贵的是。南枫并不是职业诗人,他是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他在大型企业作宣传管理工作。工作量很大。诗歌爱情三部曲的诞生完全靠牺牲了大量工作之外的休息时间完成的。南枫已不知放弃了多少节假日、周末时间,也数不清用了多少星夜良辰。南枫不仅用诗歌内涵感染读者,还用新的形式改变诗歌市场。给每一首诗配上一幅图片。3本诗集,近300首诗,每一幅图片都要一个场景、一个人物、一段故事。请了100多位模特,选择了100多个场景,拍摄一本书就要用一年时间。摄影师实在请不起,南枫就亲自拿起照相机,自己完成了第3本诗集《爱・NET》的拍摄。南枫还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把诗歌拍摄成MTV,拍摄成诗歌电视艺术片播出。在读者中产生强烈震撼和共鸣。这一切投入与实践,不是靠说。要靠做;不是靠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连续几年的奋斗拼搏。对于南枫个人来说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投入、精神压力。但南枫始终没有被困难压倒,没有被坎坷挡住,没有被周围异样的目光和冷嘲热讽所左右。南枫用无限的激情与满腔热血。用永不言败的勇气与志气,成就了诗歌理想,收获了诗歌业绩,叙写了一段中国诗坛的神奇故事。

链接・南枫诗歌欣赏

爱情链

不知你到没到过山海关

那里有长城的起点

也有一个闻名的爱情链

很久以来让高山与海水相连

不知有多少朋友在此加了爱锁

把钥匙扔得好远好远

不知有多少朋友许下心愿

祝福自己的爱情海枯石烂不变

如果你相信这些灵验

就一定去一趟长城的起点

带上一把最好的爱锁

咔嚓一声把爱锁上百年

我怕我会喜欢你

其实你不必生气

不是我置之不理

只是不敢有更多的关怀

因为怕喜欢你

不是你没有魅力

更不是缺少甜美

也不是我心如死灰

只是想保持距离

要知道一旦友情逾越界限

就会改变交往的主题

承诺眼神和举止

都会赋予特别的含义

如果你真的渴望

内心为我留出天地

那就耐心地等候

因为我并没有说要放弃

绝版的今天

当翻开发黄的相片

才知道过去一年又一年

过去的时光已经无法回转

无法回转的每个日子都成了绝版

当再看自己的容颜

才知道岁月无情的摧残

逝去的永远无法找回

无法找回自己的青春浪漫

当数着年龄的改变

才发现一天天走向中年老年

想起无法挽留的是时光

年轻的时光越来越远

当明白今天已经绝版

才更加珍惜美好的情感

第5篇:爱的诗范文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意象;意象特征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242-01

古来情语爱迷离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爱情诗最显著的特点。李商隐的爱情诗既刻画出两情缠绵缱绻、执着深沉、纯净悠远的意境,同时又由于社会的种种不幸以及个人浓重的身世之悲,爱情诗又打上了时代感伤的烙印。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他善于把爱情生活中最难抒写的感情借用一系列的意象或隐比符号来表达,同时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比兴手法,隐约其义,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朦胧的审美感受,从而呈现出一种深刻的迷惘惆怅、刻骨寂寥悲剧色彩。这对后世的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即内在之意诉诸外在之象,象者所以存意。换言之,象是意的载体和表现符号,意是象的内涵所指向的对象,“意象”一词的产生及其内涵的延进在中国由来已久。至唐,“意象”的审美内涵趋于相对稳定,意象之论进入诗、书、画等不同艺术门类。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他善于运用朦胧意象、动物意象、景物意象和典故意象来营造意境,以表现自己真挚深沉的爱情。

一、朦胧意象

诗贵朦胧,诗贵含蓄。李商隐的爱情诗十分注重创造一种怅惘迷离、冷隽含蓄的朦胧意象,诗意含而不现,蕴意深广,从而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和遐思,千回百转,回味不穷。这正是李商隐爱情诗之所以能深深吸引人的重要原因。李商隐运用象征等表现手法,将比喻与象征融合起来,塑造了很多朦胧意象。李商隐的诗歌,由于在内容上侧重表达人生体验与感受,在艺术上追求心象与物象的统一,所以借题抒怀,寄托身世,便成为他创作中一种自觉的追求。而且,他所要抒写的体验与感受,往往比较深细隐微。要借物象来表现心象,靠一般较为明显的比喻往往不足以充分有效地表达。因此,他常常需要运用一些朦胧意象来传达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正是运用大量的朦胧意象来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比兴、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使得诗歌内容的蕴涵和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大大增强,诗境的朦胧程度也大大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耐读性。

二、动物意象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他还善于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创造了很多生动的动物意象来表现诗歌的内容和蕴涵。

譬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说春蚕到死才停止抽丝,蜡炬燃尽方停流烛泪。句中的“春蚕”意象比喻对所爱者至死不渝的挚爱思念,以及终生不已的别离之恨。这里,烛泪难止,蚕丝不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痴情苦意和对爱人无限的相思之情,春蚕吐丝结茧,昼夜不止,直到生命的休止。而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用自己的烛泪化作了光明。“丝”字是“思”的谐音,象征着诗人的刻骨相思之情。“泪”字则生动贴切地写出了诗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情境。因此,李商隐的爱情诗,即使读者不能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也会被诗中生动形象的动物意象所打动。

三、典故意象

李商隐的爱情诗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意象,而且往往能用得恰到好处,有如神来之笔。凡经史子集、神话传说等,在他的诗中一经使用,便赋予新的内涵,大大丰富了诗作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广采神话传说入诗,惯于用典,长于用典,是李商隐诗歌非常突出的特点。神话的特征就是奇特的想象。正因为神话是虚构的且富有奇特的想象,再加上李商隐善于隐晦自己的感情,所以更增加了诗的迷离特色。如《重过圣女祠》:“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这里的“萼绿华”、“杜兰香”、“玉郎”均为传说中的神仙。作者用萼绿华下降人间,并无固定的住所;杜兰香升天而去,只是不久前的事,来反衬圣女长期沦谪不归的处境。追忆往昔玉郎助之登仙籍和天阶采芝的情景,与今相对比,更突出了此时的怅惘落寞之情。诗中三处用神话典故,表面上意在突出圣女的心境,实咏女冠的生活遭遇。因为神话本身就引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所以从诗中的“沦谪迟归”,不难想象这寄寓了作者的人生感受。

李商隐爱情诗中使用的所有典故,都经过精心的选择,他用这些典故来点染他的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既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又深化了诗歌主题。

四、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

第6篇:爱的诗范文

幕启,一位年轻、阳光、帅气的“型男”坐在舞台前沿,一边洒脱地弹着心爱的吉他,一边深情地演唱着动听的乡间民谣。不一会儿,一群土著都市人在节奏急促而铿锵有力的旋律中,迈着沉重而匆忙的步履穿行在繁华喧哗的大街上,这时有一位白发苍苍的驰不小心摔倒在马路边,不已。开始没有人看见,后来被弹吉他的型男发觉,立即冲上前将驰轻轻唤醒并扶起,当埃母也心存感激地回头四处寻找型男时,他却早已消失在人群中……这样一个温情脉脉而感人肺腑的精彩前奏即开端,为全剧展开埋下了伏笔、做了较好的铺垫,也是全剧主题――大爱无疆或大爱无痕的一个完美注脚。

接着,从第一幕的数十载默默资助一拨又一拨边远贫困学子的靠蹬三轮车为生的老人;到第二幕抢救落水儿童时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大学生;再到第三幕在生命最后时刻将自己眼角膜无偿捐给美丽女孩的青年男士;第四幕长年坚持为村民放电影的乡村电影放映员;第五幕写六百多封情书唤醒植物人丈夫的痴情妻子;第六幕在寒风中自发脱下外衣为路边产妇搭建产房的一群陌生人;直到尾声――在雨中纷纷主动为别人打伞遮挡风雨的陌生的匆匆过客。这是一个身份平凡而有着不平凡之举的“草根人群”,这是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而心中蕴藏着“纯真、简单、伟大的爱”的平民百姓,这是一群有情有义、德如膏腴,对社会有责任感且勇于担当、对他人忘我关怀且无私奉献的“活雷锋”!

舞剧通过诗一般的肢体语言与梦一般的舞美意境、大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及巧借其他艺术表现手段和新的现代技术,匠心地对上述人物进行深情而形象、细致而具体、个性而独到的表现与描绘,从而,“雕塑式”地塑造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最可爱的人物形象”,魔幻般地谱写了一部关于真爱的大型变奏曲。真正的文艺作品必然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最佳形象代言人。由于舞剧《温暖》取材于屡屡见诸于以“真实性、时效性”为生命的新闻媒体的典型事件。比如老人摔倒了有人主动扶起而悄悄离开、为山区贫困学子慷慨资助、眼疾失明的人接受角膜捐助重见光明以及为救落水者献出宝贵生命的人、夫妻一方遭遇不幸另一方不离不弃精心呵护多年等一桩桩感人事件,均可在新闻媒体报道中找到原型。这种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身份职业,不分亲朋戚友,跨越种种现实局限与制约的爱,充分展现了我国新世纪公民的水晶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温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真实描绘百姓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高度凝练的电影,而那一群“最可爱的人”,就是我们眼下生活的现实社会高度和谐美的真实反映和形象代言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社会的飞速转型,尽管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血液里缺乏道德”的人和缺乏人性的“冷血”行为。但是,《温暖》这一“接地气”的舞剧素材与现实主义题材及其完美的个性化表达,在表现故事中人物行为美、情操美、心灵美、境界美之余,打破了以前舞剧不敢正视现实、取材现实而习惯于非现实如民间传说、历史著作等的传统模式,彰显了创作者的非凡勇气与智慧,在艺术审美上已然具备集时代美、导向美、理想美、崇高美于一体的特质。于观众而言,对其无不“发生兴趣”、“产生感情反应”,感受到一种夕阳般的温暖,且释放一种精神上的正信号与正能量。

世界上的舞剧大凡分两类:一类是有故事情节、有人物贯穿的,即按照戏剧形式展开的舞蹈。另一类是恰好相反――无情节、无人物贯穿的舞剧。该剧属于后者,全剧没有传统意义上以讲故事为主的戏剧冲突,强调个性化表达,八个不同的、简短的、感人肺腑的爱心故事(包括序和尾声)之间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爱,然没有起、承、转、合的梯次关系,恰如八颗珍珠串联在一根银线上,既独立又相连,是典型的散文诗式的结构,“形散而神不散”,存在较强的跳跃性、灵活性和艺术表现力。这与我省在2007年创排并在全国及省里获奖的舞蹈诗《我的湘西》有着相似的一面,章与章或幕与幕之间没有固定的明显的关联词,主要通过一组组流动的意象来表现主题、实现目的。

作为舞蹈艺术最高表现形态的舞剧,肢体语言永远是第一语言,音乐、舞美是第二语言,然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协同作战,往往取得琴瑟和鸣、盐溶于水的艺术效果。该剧肢体语言在坚守“心入”生活、影响现实的原则,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性地采用了激情、夸张、新颖且颇具“舞蹈味”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行天马行空般的大胆想象,同时充分利用第二语言,所谓的浪漫主义手法。本来是一些严肃的“正剧式”的内容,却把它表现得有板有眼,活灵活现,趣味横生,诗意盎然。比如,序募中象征人们忙碌不堪的大踏步和强劲的音乐;第二幕贫困学子刚拿到新书包时“杂技式”的腾跳翻滚的欢快场面;第三幕重获光明的女孩拉着轮椅上的捐角膜者的疯狂旋转和背后屏幕上慢慢变化的大眼睛;第五幕妻子将百多封情书一份份地摆放地上的“宣泄式”的舞词,以及“双时空”即舞台左右同一时刻不同形式内容的表演和电影“定格”镜头的表现手法;第六幕路人脱衣为产妇御寒搭建产房的“旋风式”的舞句,等等,可谓出手不凡,亮点频频,令人耳目一新。

最值得称道且印象颇深的是第四幕。夜幕降临,放映员挑着沉重的放映机,摇摇晃晃地翻山越岭赶去放电影,村民们提前忙着抢占位置。当电影进入高潮部分,村民们伸长脖子左看右看、站在凳子看、向前倾着身子看,一副总觉得不过瘾的范。突然下雨了,村民们并非散场走人,而是或撑着雨伞,或穿着雨衣,或戴着斗笠,或举着大铁锅继续看电影,越看越起兴。这些优雅、大方、生活化、形象化的动作表演及故事化的情节,绘声绘色,生动有趣,幽默诙谐,情景交融。加上富有本土民族特色的音乐伴奏,背景屏幕显示的淅淅沥沥的雨滴与江南民居风格的屋檐,营造了深邃的意境和“有意味的形式”,形成了强烈的喜剧色彩与逼真的艺术效果,将二十一世纪新农村村民对电影等精神文化需求的如饥似渴以及放映员不辞辛劳为人作嫁衣的执着与坚守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7篇:爱的诗范文

关键词:李商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感情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李商隐是超过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主题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仍主要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就是描写爱情相思,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

开头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到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有着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像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只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至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更深微复杂,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

以上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将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回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方面反复表现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晚唐诗以李商隐为代表,在盛唐诗、中唐诗之后,开创了唐诗的第三重境界。我国对李商隐的研究从1978年后出现全面推进的态势,并形成持续至今的研究热。从反映心灵的角度,董乃斌认为李商隐是一个努力开掘心灵世界的诗人,王蒙提出了“通情”、“通境”说,认为李诗展现的是一种心灵景观。余恕诚则提出“以心象融铸物象”的观点,认为李诗的独特贡献在于对心灵世界的丰富层次作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在前人创作的熏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极高的创造性,将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学楷.李商隐传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第8篇:爱的诗范文

链接一:杜甫《春望》

【原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杰作,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诗歌情景兼具,感情强烈,格律严谨,气度浑厚,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接着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情于景,为全诗创造气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蕴含丰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连连,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诗人多么盼望得到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侯的一封家书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因消息隔绝,致使久盼的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样的境遇很多人都有过,自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因为战争的缘故,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象远方家乡的惨凄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无奈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乎要插不住簪子了。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链接二: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原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陆游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时所作。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十一月初四,诗人当时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热情丝毫未减,日夜思量报效祖国。诗人渴望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经不可能实现,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此诗感情深沉悲壮,凝聚着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深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表达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常常躺在床上;“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字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窘迫的生活现状。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表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也不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

可他需要什么呢?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

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年迈多病,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重任了。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年近七旬老人仍抱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文。因“思”而夜深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诗人脑海中终于幻化出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

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思夜想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仁人志士的心声,是流淌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民族正气。辛弃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张元干有“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的感慨,这些不朽的精神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链接三:岳飞《满江红》

【原词】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赏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直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惨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为己任,转战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有朝一日能“收拾旧山河”。

第9篇:爱的诗范文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洗儿”是孩子满月时,按照风俗把他的污浊、胎毒都洗掉,让他变成一个新人,代表了对孩子美好的祝福。类似于国外带宗教色彩的圣水对孩子的洗礼。

这是坡写的一首反讽诗,什么叫反讽诗呢?从字面上的意思,和它的字内的意思是正好相反的。我们都知道,“人皆养子望聪明”,这是正面的例子,就是天下的人都喜欢自己的孩子聪明、聪慧,今后有大才大用。“我被聪明误一生”,这句诗很关键,我们要考察一下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我们知道,坡前半生是很顺的,从21岁中进士,一直到44岁。那一年他遭遇“乌台诗案”。东坡被自己的聪明误了——受审103天,被打到死牢,差点被杀头。在一些重臣的说辞开脱下,他才得以捡了一条命,被贬到湖北黄州,一贬就是五年,到了第三年他用书法写了两首诗,其中之一是著名的《黄州寒食帖》:“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祭侄稿》,“第三行书”就是这首《黄州寒食帖》。“空庖煮寒菜”,是说作为美食家的坡居然厨房是空空的,只煮了几棵野菜。“破灶烧湿苇”,是说残缺的灶台,烧着潮湿的芦苇,满屋浓烟。“哪知是寒食”,是说坡突然想到,今天是寒食节。要祭奠一个叫介子推的忠君爱国之士,不能升火。“但见乌衔纸”,这句话写得特别惨痛,他坐在屋里,从门口看出去,看见黑压压的乌鸦,一群一群地衔着坟墓上的那些没有烧尽的纸钱,可以说是诗人面对一种世界末日的境况,他坐到那儿又饿,又冷,又不能烧火。于是47岁的东坡开始想象——“君门深九重”,皇帝离我十万八千里,我已经被贬到了地狱,“坟墓在万里”,我的祖坟在四川眉山,我上不能尽忠,下不能尽孝。“也拟哭穷途”,我像阮籍一样穷途而哭,号啕而哭,抒发自己愤懑之情。“死灰吹不起”,我就算哭死了,骨灰都扬不起来。

坡这首《黄州寒食帖》已经把他的沉痛感说到了极限。经过这么惨痛的打击以后,就在黄州,他和朝云(他的妾)的儿子出生了。他希望他的孩子既愚蠢,又没什么文化,这样不就可以平安了吗?

《洗儿诗》的第三句“惟愿孩儿愚且鲁”,愚就是愚蠢,鲁就是不通文墨、粗鲁、鲁莽。东坡的真心当然不是这样,他和全世界所有的父母都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聪且慧。关键是最后一句,“无灾无难到公卿”。一个人无灾无难就可以做大官吗?不是。他是反讽当朝那些迫害他的官员们,都是愚蠢的,而且是很粗鲁的,很愚昧的。聪明人是做不到国家的大臣的,而只有那些迫害他的人才可以做到如此高官。

东坡这首诗,表面上是“洗儿诗”,其实是政治反讽诗。坡在黄州差一点饿死,他勇敢地扛着锄头,走向了东边一片向阳坡开荒种地,终于获得了金色的秋天——丰收了,从此,他将名字改为“东坡”。他在政治生涯中前后共被贬了16年,才会说出沉痛无比的话,“我被聪明误一生”,用一种诙谐的语言说出,这才叫大智若愚!

坡一生有好几个妻妾。王弗、王闰之两任妻子,不幸都早逝于他,让坡伤悲不已。后来,王朝云成为坡的妾,在他后半生颠沛不已,遭遇“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期间,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无怨无悔。王朝云21岁生子,苏轼为儿子取名“遁”,取自《易经》第三十七卦“遁”,是远离政治风险、消遁归隐之意。该卦的爻辞中说:“好遁,君子吉。”可惜好的名字没有给孩子带来好运,十个月以后,小儿子在金陵中暑不治,夭亡在朝云的怀抱里。痛不欲生的东坡写了两首诗来哀悼自己孩子。第一首诗写自己:“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第二首诗写朝云:“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东坡可以说是屋漏偏遭连夜雨,祸不单行,但是就在这么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坡却显现出中国文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豪气!

在我看来,坡这首诗对今人的启发是:第一,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拔苗助长。他从另一个角度警示大家,“我被聪明误一生”。不要过分去强调孩子的智商、情商,要重视孔子说的仁爱、爱人。如果培养出来一个孩子极其聪明,但是完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名牌主义,那对父母亲无疑是一个打击。坡和孔子一样,他们都强调仁者爱人,而且强调依仁游艺,要多一些艺术,多一些仁爱。第二,要让孩子自然快乐地生长。我自己也是这样,我小时候很调皮,老外公让我写书法,就是想锻炼一颗变动不羁的动心为安静纳万物的童心。艺术一定会让人安静,空故纳万境。可以说,教育孩子不要附加太多的压力,那些特别希望孩子极其聪明的父母亲,应该受到一些警示。

二、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杜甫《羌村三首》

【其一】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其二】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其三】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这三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从左拾遗任上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安史之乱”后,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在甘肃称帝,给全国军民们一个新的希望。当时安禄山、史思明的势力极其厉害,几乎大唐全境都被他们占领了,情势很严峻。在这关键时刻,杜甫作为一个文人怎么做呢?他居然在硝烟纷飞的战火中跑到了甘肃的肃宗身边去忠君爱国,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坚持复兴国家。但是,杜甫过分强调忠君爱国,不知道官场的游戏规则,结果得罪了肃宗。肃宗把他支开让他回家探亲,于是他回到家写了《羌村三首》。里边有几句诗很关键,“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他对家人做了特写——他的出现使得他的太太一下惊呆了。为什么会惊呆?她相信在这饿殍遍野,朝不保夕的战争时代,丈夫已经不在人世,但居然又活着回来了,她一下子就震住了。

“怪我在”——你怎么还活着?奇怪啊,这是天下大怪之事!“惊定还拭泪”——她震住了,迈不开脚,然后喜极而泣,擦流不完的泪,家人团圆了,悲喜交集。就这么十个字,把当时战争的兵荒马乱写得入木三分——家人都认为我已经死了,白天见他回来,不是活见鬼吗?杜甫有一支剖开历史心脏的笔,他用诗来阐释历史的真实性,在这一点上,他的诗比历史本身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诗中写道:“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对“畏我复却去”的解释有相当的难度。古代对此句有两种解释,一种以著名杜诗研究家仇兆鳌为代表,即“不离膝,乍见而喜;复却去,久视而畏。此写幼子情状最肖。”另一种以著名小说评论家金圣叹为代表,曰:“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当代对这个问题,也有吴小如与萧涤非二十多年的笔墨官司,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吴小如坚持仇兆鳌对“复却去”的解释:“从全诗看,杜甫回了家,骨肉团聚,本是高兴的事。但由于诗人忧国伤时,以‘偷生为耻’,虽与妻儿朝夕相处,也觉得‘少欢趣’,因此总不免带有不悦的神情。孩子对父亲原很亲热,自然就慢慢地悄悄地退缩着躲开了。”而萧涤非先生支持金圣叹观点,认为诗人回家却心不在此,连孩子也有所察觉,于是孩子在诗人身旁,担心父亲再次离去。

我支持仇兆鳌的观点。杜甫尽管人在家,但心中却忧着国家的命运,他一脸的严肃,忧国忧民,目光深邃,思结千载,使得他的孩子觉得父亲不可亲,于是孩子害怕这个脸色凝重的父亲而逃开了。这是多么写真的神来之笔啊!

同样,杜甫的名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