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欧姆定律易错点范文

欧姆定律易错点精选(九篇)

第1篇:欧姆定律易错点范文

关键词:物理定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关键词:是对物理规律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归纳而成的结论。反映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物理定律的教学应注意:首先要明确、掌握有关物理概念,再通过实验归纳出结论,或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如牛顿第一定律)。有些物理量的定义式与定律的表式相同,就必须加以区别(如电阻的定义式与欧姆定律的表式可具有同一形式R=U/I),且要弄清相关的物理定律之间的关系,还要明确定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1)牛顿第一定律采用边讲、边讨论、边实验的教法,回顾“运动和力”的历史。消除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错误认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理想实验加外推法。教学时应明确: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不能简单地按字面意义用实验直接加以验证。但大量客观事实证实了它的正确性。第一定律确定了力的涵义,引入了惯性的概念,是研究整个力学的出发点,不能把它当作第二定律的特例;惯性质量不是状态量,也不是过程量,更不是一种力。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因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而改变。在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应使学生理解和使用常用的措词:“物体因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教师还应该明确,牛顿第一定律相对于惯性系才成立。地球不是精确的惯性系,但当我们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研究力学问题时,常常可以把地球看成近似程度相当好的惯性系。

(2)牛顿第二定律在第一定律的基础上,从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它的加速度跟外力与本身的质量存在什么关系引入课题。然后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归纳出物体在单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再用推理分析法把结论推广为一般的表达: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教学时还应请注意:公式F=Kma中,比例系数K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a随F改变存在着瞬时关系;牛顿第二定律与第一定律、第三定律的关系,以及与运动学、动量、功和能等知识的联系。教师应明确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

(3)万有引力定律教学时应注意:①要充分利用牛顿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恒量的实验,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等物理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②要强调万有引力跟质点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平方反比定律),减少学生在解题中漏平方的错误。③明确是万有引力基本的、简单的表式,只适用于计算质点的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之一。但在天文研究上,也发现了它的局限性。

(4)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个定律一般不用实验总结出来,因为实验误差太大。实验可作为验证。一般是根据功能原理,在外力和非保守内力都不作功或所作的总功为零的条件下推导出来。高中教材是用实例总结出来再加以推广。若不同形式的机械能之间不发生相互转化,就没有守恒问题。机械能守恒定律表式中各项都是状态量,用它来解决问题时,就可以不涉及状态变化的复杂过程(过程量被消去),使问题大大地简化。要特别注意定律的适用条件(只有系统内部的重力和弹力做功)。这个定律不适用的问题,可以利用动能定理或功能原理解决。

(5)动量守恒定律历史上,牛顿第二定律是以F=dP/dt的形式提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动量守恒定律不能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来,主张从实验直接总结。但是实验要用到气垫导轨和闪光照相,就目前中学的实验条件来说,多数难以做到。即使做得到,要在课堂里准确完成实验并总结出规律也非易事。故一般教材还是从牛顿运动定律导出,再安排一节“动量和牛顿运动定律”。这样既符合教学规律,也不违反科学规律。中学阶段有关动量的问题,相互作用的物体的所有动量都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可以用代数式替代矢量式。学生在解题时最容易发生符号的错误,应该使他们明确,在同一个式子中必须规定统一的正方向。动量守恒定律反映的是物体相互作用过程的状态变化,表式中各项是过程始、末的动量。用它来解决问题可以不过程物理量,使问题大大地简化。若物体不发生相互作用,就没有守恒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质点系内部的相互作用力远比它们所受的外力大,就可略去外力的作用而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规律之一。无论是宏观系统或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系统中有多少物体在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形式如何,只要系统不受外力的作用(或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的作用),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第2篇:欧姆定律易错点范文

第一种,学生观看视频

这种教学法是教师将欧姆定律的探究过程在课前以边讲边操作的方式制作成录像,然后在上课时直接播放给学生看.教师在上课时不需要做任何讲解,一直等到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欧姆定律以后再进行课堂训练,以帮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意义,学会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二种,学生浏览课件

这种方法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如实验题目、实验方法、实验电路图、电路连接注意点、用实物连接电路、通过滑动变阻器的调节对电压与电阻进行控制、实验数据表格及数据阅读分析、欧姆定律的文字描述、公式、单位等等.在课堂上,教师边讲解边放幻灯片,学生则合着老师的讲解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归纳与记忆.在欧姆定律得出以后,同样进行课堂训练,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第三种,学生实验探究

这种方法是教师上课时先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讨论、设计与制订实验计划、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再在此基础上对实验误差进行评估与交流等等.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教师在演示电路板上用导线将干电池组、开关、小灯泡连接成一简单的电路,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后,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要想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可怎么做?有几种方法?当学生讨论回答出改变电池节数和用滑动变阻器串联移动滑片两种方法时,再引导学生明确灯泡亮度的变化是由于灯泡电压的变化使得通过灯泡的电流发生了变化,从而启发学生提出通过灯泡的电流与电压有关的猜想与假设.

第二步,移去变阻器,在上述简单电路中并联接入另一只不同规格的灯泡,闭合开关,引导学生观察两灯泡亮度的不同,思考讨论灯泡并联电压相同,两灯泡电阻的不同使得通过灯泡的电流不同,从而引起灯泡亮度不同,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通过灯泡的电流与电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

第三步,当学生得出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关的猜想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探究方法、规划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电路图、画出实验记录表格.

第四步,分组进行探究与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讨论与归纳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在坐标纸上将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数据用描点的方法作图,验证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

第五步,在实验结论得出后,介绍欧姆定律及其公式表达形式,讨论各物理量单位的使用,对各小组实验进行评估,分析误差和错误产生的原因.

第六步,讨论欧姆定律变换公式及其物理意义,利用欧姆定律及变换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以上三种教学方案中,第一种方案是老师在课前要进行实验操作录像并作配音讲解;第二种方案是老师只要从网上下载课件并稍作修改即可;第三种方案是老师在课前要准备演示及分组实验器材.第一种和第二种教学方案中,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在老师放录像和课件时认真地听讲、观察、思考和记忆,这是一种接受式学习方式.而第三种教学方案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自行制订实验规划、设计实验电路图,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建构物理知识,这是一种以生为本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前两种与后一种在落实课程目标和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我们可以从《欧姆定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教育部2011年新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欧姆定律的实验探究由原来的教师演示实验改成了学生必做的实验.根据新课标,《欧姆定律》一课的教学目标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变换公式的物理意义,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2)学会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 进一步体会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2) 提高学生依据实验事实,分析、探索、归纳问题的能力,知道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介绍欧姆的故事,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师如果采用前两种多媒体教学方案替代第三种学生实验探究教学方案,就会改变多媒体教学辅地位,违背教学规律,弱化教学效果.

首先,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与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作为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在物理教学中主要是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动手做各种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虽然第一、第二种教学方案中的光、声、像等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以直觉形象也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由于是人为的录制、合成的,学生没有身临其境、亲自动手,就很难体会到电压、电阻对电流的影响.即使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了实验过程,一部分学生会认为这是由老师设计制作好的,缺乏可信性.因此,当老师向学生介绍欧姆的故事时,学生就难以体会到科学家探索知识的艰苦与辛劳、成功与快乐,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就难以形成.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电脑电视上歌舞银屏再精彩,也还抵不住到剧院看现场演出,哪怕是一般的演出也会让人感到很兴奋.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卡拉OK的流行不就是人们这种参与意识的外在体现吗?因此用录像投影来代替做实验,往往会抑制学生具有的人类天性――“参与”意识,甚至会让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形成产生怀疑,学习兴趣就此会大打折扣,主体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取代相关的实验,会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

物理学家牛顿认为:“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应在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归纳的方法总结规律,进而建立起理论.”这也是哲学中由实践到理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的普遍规律.现行中学物理教材也正是遵循这一规律而编写的.然而在教学中,如果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恰当地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去取代实验,必然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实践证明:实验是学生认识过程的起点,通过实验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一、第二种教学方案虽然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也能反映实验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缺乏实践体验,因此就没有感性认识,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关系的结论就不能由学生自主建构.

再次,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取代物理实验,会影响学生实验技能和各种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3篇:欧姆定律易错点范文

1 明确提问的目的

每个提问,都是有一定的教学目的,不同教学阶段,教师设计提问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怎样去实现教学目标呢?

1.1 导入提问

教师围绕课题,出示电路如图1(由教师操作,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示数变化),用诱发式提出问题“电路中电流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大家大胆猜想…….设计提问的目的在于借助情境、面向全体诱发问题,同时又为新课电路设计铺路,激起学生求知欲望.

1.2 新课提问

猜想一:电阻一定时,电阻两端电压越大,通过的电流越大.

猜想二: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通过该电阻的电流越小.

按予环环相扣,边演示边观察边记录,有机提出:如果没有变阻器将会怎样呢?为什么要进行三次实验?根据表格获得的数据,谁能归纳出结论呢?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整合归纳为主线,揭示欧姆定律.新课提问的第一层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实现突出教材重点,培养探索能力的教学目标.

欧姆定律I=U/R又如何运用?

例 一电阻两端电压为6伏时,通过的电流为0.3安,这电阻为多少欧?当通过的电流为零时,该电阻又为多少欧?此时电阻两端电压为多少?当电阻两端电压为4伏时,通过的电流为多少?

目的是理清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与三者关系,熟练变换公式的运用.

练习 如图2,I—U图像分别是电阻A、B两端电流与电压变化曲线,你能析图得出哪些结论?(本题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择定)

开放式练习,旨在让全体学生参与.

新课提问的第二层是理解知识,化解教材难点.

1.3 结题提问

结题是指课堂教学在结尾阶段的教学.教师通过总结性、延伸性的问题,在学生答问中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从中了解学习重点、难点,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效及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如,什么是欧姆定律? 

欧姆定律如何应用?在电路中(图3),R1为10欧,电压表示数为6伏,电流表示数为0.2安,请用欧姆定律及相关知识求出三个量(这是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拓展).使学生懂得知识的延伸,也留给优秀生课外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达到“课虽结而趣无穷”的效果.

2 掌握提问策略

2.1 精心设计提问

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纽带,设疑、启疑、答疑和学生的怀疑、质疑、解疑,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需要教师设计问题注意几点.

(1)紧扣文本、创设问题

文本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资源,教师必须静心“品读”,领悟出其中的内涵和外延,创设相应有价值的问题,用于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如,对欧姆定律的理解,我创设的例题是为了借助例题中问题组织“问题中品读,讨论中交流,点拨中领悟,分析中提高”等课堂教学活动时,发挥该文本应有作用.

(2)把握问题难度

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划分“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末知区”.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问题难度.如导入部分,学生已知电压、电阻的作用,有待建立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3)关注问题角度

教师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处理好问题大小、多少的关系.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如,探索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电路中“如果没有变阻器将会怎样?”与“变阻器有什么作用?”两种提问比较,前者问题自然,易打开学生思路;后者生硬,不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力求问题开放.开放性问题能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如何促进学生有效思维?教师可以使用追问、转化等策略引导学生正确地深入思考问题.如,练习中,追问B曲线为什么不遵从欧姆定律?

2.2 正确了解学生

课堂提问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为了激发学生答题的积极性,教师在精心设计提问的同时,还应全面了解提问的对象,知道所面对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到与学生契合的思维衔接点.如电路、表格的设计,只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老师启发下完成.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使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提问方式,换位思考问题,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

2.3 科学引导理答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回答,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以下三点: 

(1)耐心等待

很多教师常常怕时间不够完不成预期教学任务,留给学生的等候时间太短,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对问题进行细致深入思考,答不出或草率应答,这是违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有效的策略是:控制时间,就是不浪费时间又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如在欧姆定律整合时,多给学生半分钟思考,学生表述会更清楚、更严密,教学效果显得更好.

(2)启发、追问

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其因是思维受阻,教师要加以稀释问题,补充相关信息,经启发、追问的方法,以便学生打通思维得出较完整的结论.如例题中第二问(作练习使用),答错学生有十之八九.如果教师出示一根导线追问:这根导线有电阻吗?电阻由什么条件决定?将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有助学生思维畅通之目的.

(3)倾听、评价

第4篇:欧姆定律易错点范文

题面:一个汽车前灯接在12伏的电源上,通过它的电流是400毫安,那么汽车前灯的电阻是多大?若汽车前灯不打开时,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少?灯的电阻又是多少?

题二

题面:以下是对欧姆定律表达式的几种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由 可得 ,表示在通过导体电流一定时,R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

B.由 可得 ,表示在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R跟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C. 表示在导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

D. 表示在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电阻成反比

题三

题面:如图所示电路,R1=2欧,R2=4欧,电源电压6伏,闭合开关S,通过R1的电流为多少安?

金题精讲

题一

题面:一导体,当它两端的电压是5伏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4安,当它两端的电压是9伏时,能否用量程是0.6安的电流表测量通过导体的电流?

题二

题面:把标有“10Ω 1A”和“50Ω 0.5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并联接在某电路中,为了安全,电路两端所加的电压是多少?

题三

题面:把标有“10Ω 1A”和“50Ω 0.5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串联接在某电路中,为了安全,电路中允许通过的电流是多少?电路两端所加的电压是多少?

题四

题面:如图所示,R1=10欧姆,R2=20欧姆,R3=30欧姆,电源电压恒定不变。S1闭合,S2断开时安培表的读数为0.3安培。问:

⑴电源的电压是多少?

⑵当S1与S2均断开时,安培表的读数是多少?R1两端的电压是多少?

⑶当S1与S2均闭合时,安培表的读数又是多少?

通过R3的电流强度是多少?

题五

题面: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为6V并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1的阻值为10Ω,滑动变阻器R2的阻值为50Ω。当开关S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b端移到a端的过程中,求:(1)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2)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

参考答案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题一

答案:30欧姆、0安培、30欧姆

题二

答案:CD

题三

答案:1安

金题精讲

题一

答案:不能

题二

答案:10V

题三

答案:0.5A,30V

题四

答案:(1)6伏(2)0.2安、2伏(3)0.3安、0.2安

第5篇:欧姆定律易错点范文

【关键词】提问;针对性

有个学者曾经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力,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在物理学科的起始阶段,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有效地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就显得更加重要。校际间教学交流的日益扩大和频繁,使笔者得以观摩了不少青年物理教师的公开教学。坦率地说,很多青年教师的课上得挺不错,但是,不少青年教师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使课堂教学效果减弱,实在可惜。青年教师较常见的课堂提问误区主要有以下一些。

1.提问随心所欲,无目的性和针对性

某初中物理教师在讲“欧姆定律”的应用时,兴趣所至,中途突然话锋一转:“对了,请问同学们,还记得电阻的单位吗?”学生答:“欧姆。”“对,就是这个发现欧姆定律的人的名字;同学们想想,欧姆是哪个国家的人?他发现欧姆定律期间是从事什么职业的?”这一与此时所讲教学内容并无十分密切联系的提问,使学生思维突然转轨,打乱了原有教学进程,致使课堂教学不和谐,影响教学效果。

2.提问不断,提问内容简单,追求有问有答、课堂热闹

某教师在讲授完惯性定律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课堂中有如下一段提问:师:一切物体都具有什么?生:惯性;师: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生:不需要;师:要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必须施加什么?生:力;师: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用什么物理量?生:质量。我们看到,该教师的提问,学生几乎都不用通过思考就立即回答了,整堂课表面看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肤浅,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益处。

3.提问过于笼统或虚无缥缈,琢磨不定

某教师在复习牛顿三大定律时,提问: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三定律谁的作用更大?没有牛顿第二定律行不行?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难以展开,他们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回答就很困难。显然,这样的提问教学效果是不会理想的。

4.提问后没有停顿,立即点名学生回答

有些青年教师这样做的本意,可能是为了节约时间。但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回答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必须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对问题作深层探究和多向判断,并选择比较准确的语言,尽可能对问题作出完满的富有创造性的答复,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有经验的教师,根据自己所提问题的难易度,提问后都要作适当时间的停顿,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才要求学生回答。可见,问后停顿是必要和值得的,绝不是浪费时间。没有问后停顿,学生仓促回答也就难以做到准确和全面,当然也很难达到提问的目的。

5.提问的程序颠倒,先点名后提问

有的青年教师提问的程序是这样的:下面我请同学们回答问题,被叫到的站起来。这时学生大都心理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等待提问。但当教师一叫出某学生的名字时,其他学生就大松一口气,对教师接着提出的问题和被点名同学的回答就不很专心地听了。这样的提问,实际上只有那一个被点了名的同学在认真地思考和回答。

经验丰富的教师提问程序一般是:“下面我提一些问题,看谁能回答。问题是这样的:此时全体学生都会集中精力听,积极思考。在学生思考了一定时间后,教师也不急于指定谁回答,而是先说:"被叫到的同学请站起来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说得对不对,稍后请大家评价或补充。”这样,被指名的同学回答时,其他同学都会专心听。被指名的同学答完后,有些同学就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提问程序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6.提问只注意结论,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

有的青年教师设计的提问往往偏重于结论,如问“对不对?”“答案是什么?”“哪一个错了?”而很少问“为什么这个是对的?”“你为什么这样答?”“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其实后面的问法更可以起到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学会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理科教学中,尤其应扭转偏重答题结果,轻视解题思路的教学思想。教学实践中常发现这样的情况,答题的结果虽然一样,但学生思考过程的优劣却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注意对学生智力活动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思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对于那些思路简捷巧妙,概括水平高,有独到见解的思考方法应给予积极的肯定,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目的。

7.课堂提问设计注意点

7.1要有一定的难度,即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促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

7.2应有主次、轻重这分,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选题恰当,切勿随心所欲,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

7.3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7.4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7.5在保证一定难度的同时还要兼顾广度,即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8.具体提问时的注意点

8.1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问题具体而不笼统,浅显而不晦涩,使学生易回忆、易归纳、易口头表达。

8.2要讲求过程,不仅要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还要知道结论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8.3提问应疏密有间,有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和心理特点,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

8.4要注意时机,提问时间要得当,把握好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8.5随机应变,切勿过早定音,学生思维瞬息万变,一时答不上来时要随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改换提问方式,把学生思维引上路。

第6篇:欧姆定律易错点范文

中招试题往往要考查带有电路变化特点的欧姆定律的简单应用,半导体的光敏、热敏特性及超导体的应用对社会的影响.“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及“用伏安法测电阻”这两个电学实验几乎在每个中考卷上都能找到.

第1节 欧姆定律公式应用的对应性和同时性

[重点考点]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重要的基本规律,是全章的核心,反映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的数量关系.掌握这一规律的应用一定要注意I、U、R的同一性和同时性,即必须将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在解题中,习惯上同一个导体的各个物理量符号的角标用同一数字表示.另外,在同一部分电路中,由于开关的闭合或断开以及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都将引起电路的变化,从而导致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因而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时刻(同一状态)的值.

[中考常见题型]

例1 (2007年济宁)在图1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闭合后,电流表的示数变化了0.1 A,电阻R=___Ω.

思路分析:当开关断开时,电路中只有电灯L,电流表测的是通过电灯的电流;当开关闭合后,电灯和电阻并联,电流表测的是二者的总电流,所以电流表的示数变大.另外,不管开关是断开还是闭合,流过电灯的电流不变,所以电流表示数变大的0.1 A即为流过电阻R的电流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和电源电压6 V相等,由欧姆定律可以算出电阻R的阻值为60 Ω.

点评:本题的难点是找出通过电阻R的电流值.由于欧姆定律在电学中的重要地位,近几年中招题的填空题中,都会出现关于欧姆定律公式的一个纯粹的理论计算题,虽占分数不多,但由于它是学习电功和电功率的重要基础,所以还需要特别关注.

第2节 比值问题

[重点考点]

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和电阻成正比,且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在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和电阻成反比,且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中考常见题型]

例2 如图2所示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甲、乙两表是电压表时,示数之比U甲∶U乙=3∶2;当开关S断开,甲、乙两表是电流表时,两表的示数之比I甲∶I乙为().

A. 2∶1 B. 3∶1 C. 2∶3 D. 1∶3

思路分析:当开关闭合,两表都是电压表时,两电阻串联,甲表测两电阻的总电压,乙表测的是电阻R2两端的电压,它们的示数比是3∶2,可以认为总电压为3份,电阻R2占2份,那么,R1两端的电压占1份,它们的电压比U1∶U2=1∶2,故电阻比R1∶R2=1∶2.

当开关断开,两表都是电流表时,两电阻并联,甲表测的是通过电阻R2支路的电流,乙表测的是并联后的总电流.由于两电阻并联且R1∶R2=1∶2,则它们的电流比是2∶1,也就是乙表总电流占3份,甲表电流应占1份,故甲、乙两表的电流比I甲∶I乙=1∶3.选D.

点评:本题的难点是由于开关的闭合和断开以及电表种类的变化,引起电路中电流的变化,但不管电路如何变化,不变的是R1、R2的阻值和电源电压.所以,尽量找出电阻的关系是解决本题的突破口.还要注意,我们实验室用的双量程电表(不管是电流表还是电压表),大量程的示数总是小量程示数的5倍,这个知识点也会出现在中招题中.

第3节 电表示数变化

[重点考点]

由于开关的开闭和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使电路结构或电路中的总电阻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电路中总电流及各电流和电压的分配情况发生变化,导致电表的示数发生变化.这类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如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电表的使用方法,电路结构的判断等,几乎各地的中招卷都有这类题.解决此类问题时,首先要判断出电路的结构,也就是电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特别注意:在识别电路时,电压表可看做断路,电流表可看做导线),然后明确电流表或电压表的位置等.

[中考常见题型]

例3 (2007年上海)在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流表A的示数将___(填“变小”、“不变”或“变大”),电压表V与V2示数的差值跟电压表V1示数的比值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1.

思路分析:电路中两电阻串联,电流表测干路中的电流,电压表V1测定值电阻R1两端的电压,V2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V测两电阻串联后的总电压.当滑片向右移动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值变大,电流表的示数变小;又因为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和电阻成正比,当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变大时,它两端的电压就变大,即V2示数变大.电压表V1和V2示数的和等于电源电压不变,所以电压表V与V2示数的差值就是V1的示数,比值永远等于1.

第4节 电表的示数变化范围

[重点考点]

为了保护用电器,电路中往往要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电表有一定的测量范围,用电器也有自己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那么,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多大才安全呢?近几年中招题也涉及这方面的考查.

[中考常见题型]

例4 如图4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恒为9 V,小灯泡L上标有“8 V3.2 W”字样,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40 Ω,电压表量程为0~3 V,电流表量程为0~0.6 A.为了保护电路,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化范围应是多少?

思路分析:题中有三个隐含条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不能超过3 V;电路中的电流不能超过0.6 A;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不能超过8 V.如果只注意保护电表而忽视小灯泡,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参考答案: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IL===0.4 A<0.6 A.

所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应为0.4 A.

灯泡的电阻RL== Ω=20 Ω.

此时电路中的最小总电阻R总===22.5 Ω.

所以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最小电阻为:

R最小=R总-RL=22.5 Ω-20 Ω=2.5 Ω.

为保护电压表,应有UR≤3 V,当UR=3 V时,UL=6 V.由分压原理得

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最大值R最大=•RL=×20 Ω=10 Ω.

所以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范围为2.5 Ω~10 Ω.

点评:此题很容易只注意保护电流表而忽视灯泡正常工作的条件,误认为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0.6 A,由此得出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10 Ω的错误答案.不少物理问题的部分条件并未明确给出,而是隐隐约约,含而不露,但他们常常又是解题的要点,因此对这类题目要注意审题,挖掘隐含条件,从题目中所叙述的物理现象或给出的物理情境及元件设备的参数、指标中,挖掘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隐含在其中的条件,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第5节 电路故障问题

[重点考点]

电路故障问题跟电表的示数变化题一样,也是中招必考的知识点,多数出现在实验题中.常见的故障有两类:断路和短路.当电路中出现断路或短路故障时,常用电压表检测,检测方法是:选择合适的量程,用电压表与被测电路逐段并联.当电压表有示数时,表明电压表和电源连通;当电压表没有示数时,表明电压表和电源没有连通,或者与电压表并联的那段电路有短路现象.

[中考常见题型]

例5 (2007年兰州)如图5所示电路中,L1、L2是两盏完全相同的灯泡.闭合开关S后,L1、L2均正常发光,过了一会儿两灯突然同时熄灭,检查时发现:若用一根导线先后连接开关S的两端和电阻R的两端,电路均无变化,两灯仍然不亮;若用电压表测L2两端b、c两点间的电压,电压表的示数明显高于L2的额定电压.据此可以判断().

A. L1的灯丝断了B. L2的灯丝断了

C. 开关S接触不良D. 电阻R损坏了

思路分析:用导线先后连接在开关S的两端和电阻R的两端,电路均无变化,两灯仍然不亮,说明开关和电阻R两端点间没有断路.当用电压表并联在b、c两点时,电压表有示数,表明电压表和电源构成了通路,也说明了电灯L2没有被短路.所以,只有b L2 c段断开了.选B.

点评:用电压表检测故障时,最终电路常会变成图6中的几种情况,请注意区分:假定电源电压为3 V,甲图中电压表的示数等于电源电压3 V;乙图中电灯不亮,在这里电灯仅起到一个“导线”的作用,电压表的示数接近(可认为是)电源电压3 V;丙图中电源被短路了,电压表的示数为零,但当电压表和电源没有接通时,它的示数也为零.

第6节 电学实验

[重点考点]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电阻的测量和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这三个实验之一可以说是年年必考的知识点,包括实验原理、电路图的连接、表格设计、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和电表示数的读取等,但对具体的实验步骤考查不多.近几年在实验题中又融入电表的示数变化和电路故障问题的考查.这类考题属于常规型题,很少有新颖的问题出现.所以,同学们只要注重基础知识点,就可以应付自如了.

[中考常见题型]

例6 (2007年梅州)在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同学们设计了如图7所示的电路图,其中R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实验后,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

(1) 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

由表1可得:___.

由表2可得:___.

(2) 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先用5 Ω的定值电阻进行实验,使电压表的示数为3 V,再换用10 Ω的定值电阻时,某同学没有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合上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将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 V,此时应向___(填“右”或“左”)调节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仍为3 V.

思路分析:根据表1可以看出,电阻一定时,电压增加几倍,电流也增加几倍,即二者成正比.根据表2可以看出,电压一定时,电阻是原来的几倍,电流就是原来的几分之一,即二者成反比.当电路中的电阻R由5 Ω换成10 Ω时,根据串联电路分压的原理,10 Ω电阻两端的电压要大于原来的3 V,为了使它变小,应让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变大,以便分去更多的电压.

参考答案:(1) 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大于

点评:此题有两个易错点,一是得出结论时,忘记条件;二是写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容易颠倒,即一定要说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不能说电压与电流成正比,更不能说电阻与电流成反比.

例7 (2007年扬州)小红和小明在做“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

(1) 请你帮助他们在实物连接图(图8甲)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所缺的导线补上.

(2) 小红完成电路连接后就准备闭合开关,同伴小明提醒还有一处不妥当.你知道小明提醒的是什么吗?答:___.

(3) 在某次测量中电流表的示数如图8乙所示,则I=___A.

(4) 在实验过程中,小红突然发现电流表没有示数,而电压表有示数,且接近于电源电压,则故障可能是:___.

思路分析:在使用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时,为了保护电路,都有“闭合开关前,把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这一项.仔细观察发现,此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目前接入的电阻最小,所以不妥.

参考答案:(1) 图略. (2) 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左端(阻值最大的位置) (3) 0.5 (4) 电阻R断路

第7节 欧姆定律与实际问题的综合

[重点考点]

中考计算题中纯粹的理论计算越来越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型题目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类题目的特点是题干较长,但一般涉及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过程较简单.欧姆定律与实际相联系的题目不多,多数是电功率与实际问题联系的问题.

[中考常见题型]

例8 (2007年梅州)图9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自制的电子秤原理图,它利用电压表的示数来指示物体的质量.托盘、弹簧上端和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固定在一起,托盘和弹簧的质量不计,OA间有可收缩的导线,当盘中没有放物体时,电压表的示数为零.已知电阻R0=5 Ω,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15 Ω,电源电压U=3 V,电压表的量程为0~3 V.现将1 kg的物体放在托盘中,滑片刚好指在距R上端处(不计摩擦,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请计算回答:

(1) 将1 kg的物体放在托盘中时,电压表的示数为多少?

(2) 该电子秤能测量的最大质量是多少?此质量数应标在电压表多少伏的位置上?

思路分析:电路是电阻R0与滑动变阻器的串联,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参考答案:(1) 当滑片位于距R上端处时,R总=R0+=5 Ω+=10 Ω,此时电路中的电流I===0.3 A,则电压表的示数UR=IR=0.3 A×5 Ω=1.5 V.

(2) 因为弹簧的伸长(或压缩)与弹簧所受拉力(或压力)成正比,又因为1 kg物体放在托盘中时,滑片指在处,故滑片指到R最下端时,就是该电子秤所能测量的最大质量,应为3kg.此时R′总=R0+R=5 Ω+15 Ω=20 Ω.电路中的电流I′===0.15 A.电压表的示数U′=I′R=0.15 A×15 Ω=2.25 V.

第7篇:欧姆定律易错点范文

一、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原因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觉得初中物理不难学,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物理有极厚兴趣,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但也不讨厌学习物理。而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进入高中一个月左右,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比较高。一方面,学生刚进入高中,新的教师、新的同学、新的环境,个个都想跃跃欲试。另一方面,刚开学,对新的知识,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主观上给自己的学习提出了新要求,从而在学习上比较积极。随着时间的流逝,教学内容的增多,学生普遍反映高中物理难学,对学习物理在心理上出现了严重分化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知识难度大,给学生的物理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从而产生畏难情绪,造成物理教学的严重分化现象。下面是我对高中生学习物理时产生畏难情绪原因的一点看法。

1.学生存在学习的心理障碍

第一,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由于对高中课程不了解,容易产生胆怯心理。第二,物理学科本身就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教师若不及时变换教学方式,不研究学情,那么有趣的课程也使学生的兴趣慢慢变淡。第三,因数学推理、计算不熟练,或因其他原因,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与热情。

2.学生存在学习的思维障碍

(1)用错误的生活经验分析具体的物理现象

高中生已经从生活中和初中的物理课中接触了大量物理现象,积累了一定生活经验。有些生活经验是正确的,是我们建立物理概念的基础;有些生活经验是错误的,错误的生活经验往往会导致思维障碍。例如,生活经验告诉学生“摩擦力是阻碍物体运动的”,会使学生产生“滑动摩擦力和物体运动方向始终相反”的错误结论。

(2)思维定式

所谓思维定式就是人脑受到某种外来信号的刺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固定思维方式。学生容易按照习惯思考方法处理问题,往往陷入“思维功能僵化,处理问题绝对化”的困境。

(3)只重结果,忽视思考过程

不能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及规律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只要得出正确结论,不愿多想其他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很难展开联想,影响思维的流畅性。例如,在电场学习中,问学生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动能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会回答和重力做功有关。这是由于没有真正理解物体做功和功能变化的关系,没有考虑到电场力做功的特点。

3.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物理情境的创设

当前的教育模式仍然以灌输式为主,在物理情境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误区。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与社会背景下,有的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忽视现象,忽视物理情境的建立,一味强调物理量的含义、单位、方向。最终使学生觉得学习内容枯燥,没有吸引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学到的物理概念如空中楼阁,很容易忘记。这种情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很普遍。

二、克服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方法

1.把握好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点,形成知识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材中,速度的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时,学生应明白这个定义是对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而言的,由于物体在各个时刻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相同的,因此任意时刻的速度都等于整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对于物体做变速运动,物体在各个时刻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不同的,这样定义出来的速度只能是平均速度。

2.重视物理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有机衔接起来

例如,欧姆定律的内涵是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外延是电路中的电流与电源电动势成正比,与整个电路的总电阻成反比,即全电路欧姆定律。

3.重视培养思维能力的衔接

由于初中生在思维上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初中物理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图文并茂,加强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教材中也不乏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另外,处理问题时,既要注重结果,又不要忽视思考过程,不能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及规律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只要得出正确结论,不愿多想其他解决方法,也会阻碍思维的衔接。

4.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精神

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做法应用到学习中来,即“问题假设求证结论”的探究路径,注重对结论的产生过程的理解。

5.加强数学知识学习

高中物理对学生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要求较高。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还没有学过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率”“极限”等数学知识,这对学生学习物理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同学们应在平时学习中及时补充一些相应的数学知识。

6.教师必须以新的观念来理解和实施新课程

要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进行指导,揭示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通过精心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自然进入所研究的物理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不仅认识到物理模型即物理情境创设的重要性,还懂得复杂运动研究的策略与途径。面对学生检测的成绩,我们要客观评价,让学生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同时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给学生一个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更明智、更理性地进行物理学习。

第8篇:欧姆定律易错点范文

关键词:公式、电学

对初二学生来说,物理最难的部分莫过于电学知识的学习了,怎样让学生感觉电学不难?怎样让学生愿意学呢?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如何做好电学知识的教学。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对电学产生兴趣,拉拢和学生的距离,从而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学习,实现愿意学,自愿学。注意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物理实验现象的结合教师可以做有趣的生活实验,让学生增强学习电学的兴趣。如脱毛衣时静电现象,学习电流时用发光二极管演示电流有方向,学习电阻时电路没有接入电阻和接入之后灯泡亮度的变化,学习电路故障时短路现象的演示,100W和40W灯泡串联和并联时灯泡的亮度比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也通过实验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电学知识,加深对电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连线使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探究变阻器改变音量、灯泡的明暗程度。让不同的小组展示自己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大胆展示的平台,激发学习的表现欲和求知欲。

二、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电学理论知识解释物理实验现象,如解释短路断路现象,用电阻的知识;解释摩擦起电,用得失电子的知识;解释100W和40W灯泡亮度,用电功率的知识。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电学知识学则容易,不学则难。

三、运用各种物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电学知识。如类比的方法:将电流比喻成水流,电流表比作是水表,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将用电器串联比作是它们手牵手,用电器并联比作是它们相互拥抱;将电阻对电流的阻碍比作成水管对水流的阻碍,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转换法:用温度计示数反映发热多少,灯泡亮度反映灯丝温度高低,地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反映磁性强弱。等效替代法测电阻控,制变量法完成探究影响电阻因素等电学实验。

四、运用有效手段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电学知识和规律。对于电流表、电压表主要掌握其连接方式、量程的选择、读数,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与调节,这些都是实验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理解掌握串并联电路电阻、电流、电压的特点,欧姆定律就将这三者联系起来,电功率的计算也是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运算。因此,正确理解这三个物理量是学习的关键,明确每一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是学习的重点。可以督促学生默写背诵这些规律和公式,这是我们解题的基本工具,必须让学生熟练的掌握。

五、教师对于具体知识点要强化指导

简单电路学生容易识别,当电路中加入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器材后,电路的识别就变得困难起来。学生必须明白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器的使用方法,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时必须串联、电压表与用电器并联,因此在分析次类电路时要想方设法排除相干扰因素,让电路简单化,画出等效电路图。可以把电压表先隐藏起来,辩清电路后再恢复,电流表看做一条导线,概括为口诀一段:把电压表放一旁,跟着电流走一趟;遇到分支为并联,没有分支为串联。注意分析清楚电路连接方式后还要把电压表加上去,看它们分别测哪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电学部分有七个重要的物理量――电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电热。学生对这七个物理量中涉及到的概念、单位、公式、计算,特别吃力,而且经常混淆。

(一)、讲清七个物理量的定义,特点。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热量叫电热,即电流的热效应。我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能清楚这些物理量的定义,知道它们的表示符号,单位,不用死记硬背。

有些公式,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哪个,比如公式:I=Q/t和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U/R。给学生指出,公式:I=Q/t是电流的定义式,表示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I=U/R是电流、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式,只试用于电能转化成内能的纯电阻电路,这样学生就知道这两个公式的区别和用法了。电功定义式――W=UIt=Pt、导出式――W=I2RtW=(U2/R)t、电功率定义式――P=W/t、决定式―P=UI(因为W=UIt=Pt)、导出式――P=U2/R=I2R、电热定义式――Q=I2Rt(焦耳定律)、导出式――Q=W=UIt、Q=(U2/R)t。学生会问:这么多公式,怎么用呀?遇到具体问题有些慌。有一道2010年中考电学题:某校师生自制了一台电烘箱.电烘箱的电阻丝通过5A的电流时,每分钟可产生66×104J的热量.求,

(1)此时电阻丝的电功率;(2)此时电阻丝的电阻;(3)此时电阻丝的工作电压。

告诉学生首先明确已知物理量,然后想用学过的哪个公式去解题,挑选好公式后,这个题就容易解决了。还要强调,公式的运用必须注意适用范围,定义式适用于一切电路,导出式是根据欧姆定律得出的,因此,和欧姆定律一样,适用于电能完全转化成内能的纯电阻电路。可以给学生多出一些关于电动车、洗衣机等电动机的计算题,练练定义式和导出式的区别。提示学生注意单位的运用,比如千瓦、小时、千瓦时相搭配,焦耳、秒、瓦特相搭配,这些单位很容易混的,只有平时多练习,熟了就不会错了。

第9篇:欧姆定律易错点范文

[关键词]电势;高低;比较;高考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0004702

高中电学中,电势是一个重要而抽象的概念,对相关问题的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易把握,为提高学生分析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电场中电势高低的比较

电场中,电势与电势差、电势能的关系容易混淆。有关电势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是高考命题中的一个高频考点。

1.利用电场线、等势面的性质比较

掌握一些重要的推论是比较电势高低的有效手段,如,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同一等势面上的各点电势都相等;电场线总是垂直于等势面的,且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等,这些结论我们可以直接用来判断电势的高低。

【例1】(2016年新课标Ⅰ卷20)如图1,一带负电荷的油滴在匀强电场中运动,其轨迹在竖直面(纸面)内,且相对于过轨迹最低点P的竖直线对称,忽略空气阻力,由此可知()。

A.Q点的电势比P点高

B.油滴在Q点的动能比它在P点的大

C.油滴在Q点的电势能比它在P点的大

D.油滴在Q点的加速度大小比它在P点的小

解析: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指向轨迹内侧的合外力,由于运动轨迹关于过P点的竖直线对称,可断定电场力一定竖直向上,由于油滴带负电,故电场线的方向一定竖直向下,如图2所示,过P点作竖直线PP′,过Q点作水平线QQ′,PP′交QQ′于O点,显然Q、O、Q′三点处在同一等势面上,即φQ=φO;由于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所以φO>φP,由此可得出φQ>φP,选项A正确;在油滴从P点运动到Q的过程中,合外力做正功,动能增加,所以油滴在Q点的动能大于它在P点的动能,选项B正确;油滴从P点运动到Q点的过程中,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故选C项错误;由于电场力和重力都是恒力,所以合外力为恒力,加速度恒定不变,所以选项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A、B。

2.利用场中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的性质比较

在电场中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是一个等势体,它的表面是一个等势面,其内部的场强处处为零,表面处的电场线与表面垂直。

【例2】(2016年浙江理综卷15)如图3所示,两个不带电的导体A和B,用一对绝缘柱支持使它们彼此接触。把一带正电荷的物体C置于A附近,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则()。

A.此时A带正电,B带负电

B.此时A电势低,B电势高

C.移去C,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

D.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闭合

解析:由于静电感应,可知A左端带负电,B右端带正电,A、B整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是一个等势体,所以A、B的电势相等,选项A、B错误;若移去C,则两端的感应电荷消失,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将闭合,选项C正确;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则A、B带的电荷仍然存在,故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仍会张开,选项D错误,故选C。

3.利用电势差定义比较

当涉及电场力做功时,可根据电势差的定义

UAB=WABq

判断或计算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若求得UAB>0,则电势φA>φB;若求得UAB

【例3】(2015年新课标Ⅰ卷15)如图4,直线a、b和c、d是处于匀强电场中的两组平行线,M、N、P、Q是它们的交点,四点处的电势分别为φM、φN、φP、φQ,一电子由M点分别运动到N点和P点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负功相等,则()。

A.直线a位于某一等势面内,φM>φQ

B.直线c位于某一等势面内,φM>φN

C.若电子由M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做正功

D.若电子由P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做负功

解析:电子由M点运动到N点的过程中,由于电场力做功WMN

WMNq

可知UMN>0,即

φM>φN

;同理,电子由M点运动到P点的过程,有UMP=

WMPq

,由于WMN=WMP,所以

UMN=UMP

,即φM-φN=

φM

-φP

,所以φN=φP,即直线d位于某一等势面上,由于c∥d,所以直线c也位于某一等势面上,φM=φQ,故A错误,B正确;M、Q位于同一等势面上,电子从M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不做功,故C错误;电子从P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做功WPQ=WNM=-WMN>0,故D错误。

二、稳恒电路中电势的比较

在闭合电路中,如果要比较的两点处在不同的支路上,直接比较两点电势的高低会遇到困难,这时候可以在电路中再选择一个第三点作为参考点,利用欧姆定律分别计算出两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势差,由两电势差的大小就可以比较出两点电势的高低了。

【例4】(2016年江苏卷8)如图5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12V,内阻为2Ω,四个电阻的阻值已在图中标出。闭合开关S,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路端电压为10V

B.电源的总功率为10W

C.a、b间电压的大小为5V

D.a、b间用导线连接后,电路的总电流为1A

解析:由图5知,外电路的总电阻为R=10Ω,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求得干路电流

I=ER+r=1A

,所以

路端电压U=IR=10V,所以A正确;电源总功率P=

EI=12W,故B错误;由于两支路电阻相等,所以

Ia=Ib=I2=0.5A

,由欧姆定律得Uca=

IaRca=7.5V

Ucb=IbRcb=2.5V

,即相对于参考点――c点的电势而言,a点低了7.5V,b点低了2.5V,所以可知b点比a点高了

Uba=(7.5-2.5)V=5V

,故C正确;a、b间用导线连接后,可求得外电路电阻为7.5Ω,回路总电阻为9.5Ω,总电流I=

ER+r>1A

,所以D错误。

三、电磁感应中电势的比较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当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由楞次定律可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电路相当于电源的内电路,其余则为外电路。在内电路中,电流从低电势流向高电势,在外电路中,电流则从高电势流向低电势。

【例5】(2015年重庆卷4)图6为无线充电技术中使用的受电线圈示意图,线圈匝数为n,面积为S。若在t1到t2时间内,匀强磁场平行于线圈轴线向右穿过线圈,其磁感应强度大小由B1均匀增加到B2,则该段时间线圈两端a和b之间的电势差φa-φb()。

A.恒为nS(B2-B1)t2-t1

B.从0均匀变化到nS(B2-B1)t2-t1

C.恒-nS(B2-B1)t2-t1

D.从0均匀变化到-nS(B2-B1)t2-t1

解析:穿过线圈的磁感应强度均匀增加,故产生恒定的感应电动势,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有

E=nΔΦΔt

=nSΔBΔt

=nSB2-B1t2-t1

。如果线圈闭合,根据楞次定律,产生的感应电流由a经线圈流向b,线圈相当于电源,故φ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