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先进文化论文范文

先进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先进文化论文

第1篇:先进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系统理论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文化的系统构成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各种要素按一定的规则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一般认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就可看成系统。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所构成。

(一)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它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目标、企业理想、企业精神等要素。其中,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内核,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为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支配员工精神的主要价值观念,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纽带。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精华,是基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升华与提炼,它规定和支配着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向,是企业发展、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二)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制度规范,它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大要素。企业工艺操作规程、厂规厂纪、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都是企业制度文化的内容。企业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其中,在企业制度文化体系中,企业领导体制影响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制约着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是企业制度文化的核心。

(三)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及生活中产生的行为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如果从人员结构的角度来划分,企业行为中又包括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等。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其中企业家是企业经营的主角,企业模范人物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它们的行为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的程度,也是体现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因素。

(四)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的物质文化,是由业创造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和种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表层文化,是其它文化的外显。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技术设备、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等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内容。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与凝结,技术、设备是企业形成物质文化的保证,企业环境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忠实写照。独特的企业文化特征与企业风貌需要通过物质文化来展现出来,以产生对外界目光的吸引力;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与自身精神状况需要通过企业物质文化来激发,以产生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如何应用系统理论建设先进企业文化

科学的系统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是解决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的一个新理论武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践活动,应当而且也越来越需要系统理论来指导。

(一)应用系统理论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

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的集合体。系统的目的性,是系统的基本属性之一。在进行系统分析的时候,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建立系统的目的,和分析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系统所具有的功能。那么,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它的目的是什么?它所具有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理论工作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的目的和要求既是建立系统的依据,也是系统分析的出发点。系统的目的不明确,必然降低系统可靠性。确定系统的目标首先要考虑整体的要求,即要有全局观念,不能把局部的某以单元的要求上升为对系统的要求;确定系统目的还要有长远观念,否则事过境迁,为确定系统目的而进行的模型化、最优化等系统分析工作为实现系统功能而进行的系统规划与系统运行,都会前功尽弃;同时,确定系统目的应当分清主次。一个复杂的系统,往往有多种目的要求,但确定系统目的时,应当选一个最主要的要求作为系统的目的。一个系统通常只能有一个目的。如果有多个目的,必然在人、财、物、时间、信息和各方面相互干扰,而达不到优化。如果目的多样,主次不分,看似面面俱到,实则不利于系统的优化。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明确系统的目的,才能使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一如既往地发挥巨大作用。如海尔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直关注“创新”,海尔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创新。在这样的价值观和使命下,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基础、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使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

(二)应用系统理论处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要素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它比企业生产调度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产品开发系统、市场营销系统和思想政治工作系统,都要复杂的多。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对内的凝聚能力和对外的竞争能力的文化聚合场,是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建设,既包括外层建设——建筑厂房、购置车辆、改善技术装备、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兴建生活福利设施等,又包括内层建设——改革领导体制、完善和落实规章制度、推行民主管理、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等等,还包括深层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弘扬企业精神等。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不仅如此,四者内部的各构成要素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是系统的重要属性之一,正是由于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才使一部分要素的功能得到负增长,使一部分要素的功能得到抵消,从而最终使系统的功能比之要素的功能有过之无不及,不是得到正增长就是得到负增长,这就是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通过相关分析:

1.考察系统中哪些要素完全相关,哪些要素完全不相关,哪些要素不完全相关;

2.考察哪些要素是相关关系中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

3.考察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质,哪些是正相关,哪些是负相关;

4.考察相关关系中哪些

是单相关,哪些是复相关。

据此根据需要和可能,对相关要素进行处理,即予以协调和干预,为系统目的实现铺平道路。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相关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人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企业员工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乎全部要素都有程度不等的相关关系。不仅众多的要素都能够作用于员工身上,而且员工对诸要素还具有能动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尤其需要做好人的工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提到做人的工作,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拿企业文化建设来说,较为流行的看法是把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做人的工作——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加强职工道德教育,培养职工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职工中倡导无私奉献精神等等。实际上,这是用企业文化的狭义定义,把企业文化限定在企业精神文化上,提出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套做法来建设企业精神文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自我循环。建设企业文化,尤其需要做人的工作,但是做人的工作,绝不意味着仅仅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系统里,与许多要素相关。比如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知名度、工作和居住条件、人际关系状况、领导者的素质和人格、领导者对员工及其家属的态度等等,与员工相关的密切程度都是相当高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兴衰成败取决于竞争,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形势,已经成为员工关注的焦点。因此,建设企业文化,做人的工作,单靠思想政治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上述相关要素加以协调和干预。超级秘书网

总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做人的工作应当多管齐下,既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充分利用非思想性、非政治性的相关要素的作用,巧妙地开展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促进系统目标的实现。

(三)应用系统理论改善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和时代精神、时代风尚等在企业这一特定社区的折射。把企业文化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它的功能就是面对环境给予它的不可选择的各种文化输入进行处理,从而输出令它满意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外界的传播,是对各种文化输入的反馈。如图所示:

如果把职工队伍建设看作一个子系统,输入一端是企业文化现状,那么企业领导者就有条件对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改善子系统的环境,以期获得丰厚的输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如图所示: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系统(无论是原系统还是子系统)的功能,就是把输入加工处理为输出,而系统功能的发挥,则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系统理论称之为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即“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物质环境中,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重视环境对系统的重要作用。如果说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无力改善系统外部环境的话,那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为子系统创造一个有利于功能发挥的良好环境,则是能够办到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加强小环境、小气候建设。由于深层的企业文化——精神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所描述的行为规范大都是无形的、柔性的,因而在建设企业文化中改善企业小环境,更要着力去营造一种健康的、活跃的氛围,通过这种氛围的暗示和熏陶来指导职工的言行。一系列反映社会价值观的成文和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发挥着认知标准和行为导向作用,从而有效地增进了群体内聚力,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建设。

第2篇:先进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先进文化历史进程特点建设途径

一、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发展进程

1.从“睁眼看世界”到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的引进。1840年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看到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没落,他们提出要改变积贫积弱状况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此他们着力在中国推介西方文化,编译西方书报,这即是后来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的开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在中国推介西方的“制度文明”,并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将学习西方的制度文明推向了纵深,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民主、共和等文化价值观念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则在中国首次鲜明举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推向了高潮。

2.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旧民主主义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飞跃。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意识到“以俄为师”、走马克思主义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创建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逐渐形成,它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前进方向。

3.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传统社会主义文化的建立及其曲折发展。取代新民主主义文化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文化虽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但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左”的教条主义思想盛行。党在这一历史时期虽然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正确方针,但却未能始终坚持贯彻执行。“”中、集团打着纯洁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科学文化进行了双重排斥和打击,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整体上而言,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一时期已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因而它代表着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经验和教训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吸收和借鉴。

4.从改革开放到“三个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立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正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自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一方面积极借鉴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换,从而实现了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

二、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发展特点

1.继承、选择与创新相统一。先进文化不可能凭空产生,它需要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选择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的产生与形成正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和对西方文化借鉴基础上合乎逻辑地发展。

2.民族特色鲜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史给我们流下了悠久的传统文化,这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每一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深刻的传统烙印。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封闭性和排外性;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又表现出一种让人惊异的内在活力,它使一种全新的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花结果,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于低潮的今天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清除妨碍现代化的封建文化残余,在同外来文化交流中构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中国先进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建设途径

探讨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发展进程与特点,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1.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我们党对文化发展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甚至否定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应全面贯彻党的文化政策,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超级秘书网

2.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阵地。实践证明,不用先进文化去占领阵地,腐朽落后文化必然会乘虚而入。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阵地,是我们党领导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保证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文化繁荣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应认真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场馆的思想文化教育功能。

3.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1)把文化建设纳入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从“三个代表”的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应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党的文化政策,领导和团结广大文化工作者,遵循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文化政策,处理好文化工作中若干重要关系。(2)把文化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各级党委、政府应按照“重在建设”的方针,努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对基层各项文化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费用,应列入政府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加强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第3篇:先进文化论文范文

文化的发展性。是指在多民族文化基础上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它要求全球化背景下,既要尊重和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积极弘扬和培育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抑制各种不良文化渗透,又要积极吸收和利用国内外一切先进文化资源,为我所用。还要高度警惕和反对各种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奴隶主义、文化沙文主义和文化分裂主义。

文化的科学性。要求加强文化与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联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和防止各种形式的封建迷信、伪科学、等反科学倾向。

文化的大众化。要求坚持“二为”方向,始终把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大众的文化需要,落实群众的文化权益放在首位,面向群众,面向实际,反对和防止一切背离人民利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避免低俗、病态、畸形等不良文化泛滥。

三个“面向”。是文化的发展性、文化的科学性、文化的大众性所共同具有的、为先进文化必须具备的开放进取精神,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要条件。在当今时代,只有面向现代化才能打牢先进文化的现实根基,只有面向世界才能增强先进文化的活力,只有面向未来才能保持文化的先进性。

文化的先进性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尺度。一种文化的先进性,不仅要表现为它的思想理论科学、群众基础广泛、资源配置合理、产品富有凝聚力、感召力和创造力等,而且要表现在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具有扩展潜力和更新活力,表现为它的创新机制健全、富有与时俱进的开放精神,能够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因此应该说,先进文化体身就包含或产生着“前进方向”的规定和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总是通过先进文化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客观要求表现出来,总是通过先进文化自身建设的实践体现出来。这就告诉我们,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重要的就是使我们的文化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与民俱进”的生机与活力,不断从现实发展中发现和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群众利益的目标与任务,加以实现。任何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任何故步自封或超越阶段的东西,都不可能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先进性的来源,有“历史积累”和“现实活力”两个方面。从历史基础看,五千年历史是中华文化自身的积累,不断前进的人类文明是世界性的历史积累。它们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和资源。没有历史积累的文化是“化而不文”,没有现实活力的文化是“文而不化”;单纯向外看的“西化论”是邯郸学步,单纯向后看的“复古论”是刻舟求剑。我们要批评和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等倾向,坚持“向前看”的发展论、创新论。在吸收和借鉴中外传统文化时,要以我们当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根据,坚持立足现实,着眼发展,以我为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从现实活力看,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是先进文化的生命线。形成这种活力的内部机制。在于文化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活力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我们的精神文化领域,按惯例可大体分为“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两个基本环节:(1)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为代表的精神生产系统,产品的原创性和创新性是它的生命;(2)以大众传播和群众文化生活为代表的精神消费系统,社会需求和群众选择是它的良性循环基础。两个环节各有其特点和规律,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供与需”、“提高与普及”等相互决定的关系。对这些都要进行认真的专门研究。

第4篇:先进文化论文范文

1.梯次联创,逐步推进

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步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对于没有强大经济实力支持的中小县城来说更要稳扎稳打。东平县委、县政府立足于本县实际情况,避免好大喜功、华而不实的突击建设,以“文明诚信户—文明示范街—村文化大院—文明生态村—文明集市—文明乡镇‘六级梯次联创’活动为载体”〔3〕,从农户、街道、大院、乡村、集市到乡镇步步晋级,层层推进。“文明诚信户”具体分为“生态文明户、致富文明户、信用文明户、文化文明户、孝老文明户”,其评选标准、程序、表彰方式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在构建农村“文明示范街”的过程中,为了宣传泰安市政府提出的爱德、诚德、孝德、仁德“四德”工程,东平县专门印发了“四德”榜建设内容及说明,涉及模板的印制、责任划分等,指导性、可操作性极强。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标准则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譬如一类有“五室一校一广场一橱窗”,对于藏书量、管理人员、房间面积、配备器材设备等都规定详尽。可以说,落实一处、推进一步,在推进的过程中务求落到细处,不求假大空,夯实每条细则。

2.双联四包,挂钩个人

从2013年8月起,东平县开始着力实施“双联四包”民心工程。“双联”是指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局乡级干部每人联系一个村,直接联系该村所有户。“四包”是指对所联系村的“民生实事、宣传群众、村级稳定、组织转型”四项工作实行包保责任制,把村级突出问题和群众所急所难解决好。“双联四包”的核心是“到户、连心、办事”,干部重点履行群众的服务员、信息员、宣传员和组织员等“四大员”职责〔4〕。可以说,每个村都有一名局乡级领导负责,经济最落后的乡村,挂钩第一书记。这样,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推进缓慢的,落实效果差的,直接问责到该村的挂钩干部。此外,山东省实行“第一书记”这一政策以来,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东平县今年有25个省派第一书记,27名市派书记等。第一书记肩挑农村“五通十有”的工作重担。“五通”即村村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通信息;“十有”即有旱涝保收田、有致富项目、有办公房、有卫生室服务、有卫生保洁制度、有学前教育、有文化活动室、有健身场所、有良好生态环境、有就业保障措施。“五通十有”中有五项是专门针对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可以说,落实第一书记的工作,对于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很大推动作用。东平县委、政府非常重视第一书记的工作开展,多次跟他们进行工作沟通。从目前成效来看,第一书记在东平县各级机关的配合下,放开手脚大胆实践,聚集乡村发展合力,切实帮助村里解决了许多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大力推动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3.践行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必须“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5〕。为了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把它融入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东平县专门设立了“民间设奖奖百姓”工程,大力表彰“四德”突出的先进个人和家庭。多个乡村召开了“好媳妇”、“好婆婆”、“创业明星”、“和谐家庭”、“文明诚信户”等评选活动。对于一些突出的凡人善举,政府还充分动员社会力量,联合企业加大对弘扬传统美德的宣传和奖励力度。此外,农村建起716个农村道德评议会,一月一评、一事一评,使“好事大家传,坏事大家管,歪风大家纠,喜事大家办”〔6〕。这些评选活动推举细则合理公平,评选的过程也是公开透明。对于类似评选活动每个村都有档案室进行记录存档,譬如平安幸福家庭创建档、乡土人才档案等。值得一提的是,农村的表彰大会一般在农村联欢会之前集中举行,由党支部人员和省派、市派第一书记专门为当选的“好媳妇、好婆婆、致富带头人及公益事业发展捐资人”等进行隆重表彰,这种做法有效地扩大了影响力,宣传了社会正能量。在文明新风的感召下,在正能量的鼓舞下,东平县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涌现出了李曙光、孙庆元等在全国都有影响的模范典型。据相关资料统计,全县省以上道德模范10人,“泰安好人”16名。

4.改善居住环境,打造美丽家园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除了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健身广场等相应的文化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促进乡风文明,让百姓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娱乐氛围,这也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东平县近年来大力实施“五大战略”,即“优势突破、城市带动、创新驱动、环境优化、惠民优先”,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以“三清、四通、四改、五化”为工作标准,致力于打造“美丽农家”。首先,在总体上对农村进行合理规划,在村落原有的规划基础上,将主干道修建成一条宽阔平坦的示范街、样板街,道路两旁安装路灯,绿化植被,粉刷墙面,绘制宣传教育图画,创建“文明示范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示范社区、示范村建设。据东平县政府官方数据统计,东平县“716个行政村全部实施了主街道硬化,安装路灯10000多盏,村内各种公共绿地达到100多万平方米”〔7〕。其次,农村卫生状况一直是个大问题,除了厕所、灶台、猪圈等场所卫生状况堪忧,生活垃圾也逐渐成为污染农村环境的一个大问题。东平县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设置垃圾转运站、地埋式垃圾池,并配备垃圾清运车和保洁人员。合理的规划布局以及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党委、政府工作深入人心,更加有利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

二、存在问题

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查走访,不难发现,东平县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确实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不足,这也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区域间发展不均衡。

村委班子团结、村子有经济实力、有文化底蕴,这些村公共文化建设搞得比较好。相反,村委班子有矛盾,经济落后,没有文化能人,公共文化建设进展就相对缓慢。譬如彭集街道的郑海、后亭、后围等基础较好的农村均投资100多万元,已经建成了高标准的文化广场,占地都在10000平方米以上,各项公共文化建设活动,农民积极参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单位、省级文明村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一些农村由于人口少,文艺能人稀缺,最起码的广场舞团队都组织不起来。

2.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文化产品供需不对接。

某些文化建设项目实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例如农村书屋利用率太低,很少有人问津。原因一是乡村书屋的书目由上级统一配备,或是内容过于专业高深,或是缺乏地域针对性,不适合当地农民需要。举例来说,东平湖周边的渔民对于水产养殖类书籍需求较大,但鱼类、麻鸭以及相关副产品加工的书籍几乎没有,资源配置与需求的脱节导致书屋利用率不高,村民看书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二是村民落后的文化观念问题也比较突出。据了解,当地许多农村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技能的青壮年都离开农村外出谋生,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弱妇孺,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出来下棋、打牌、拉呱,没有看书的欲望和习惯。如果某些家庭条件较差的村民走进书屋看书,就会被嘲笑为“不正干”、不务正业。此外,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际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由于放映片源和时间问题,电影上座率非常低,曾经出现过巨大的银幕前只有一名妇女抱着孩子观看的尴尬情形。

3.人员队伍不足。

乡镇文化站站长一般都兼任别的工作,多的有四五项,村里也没有专门的文化建设工作人员,多由计生或妇联人员兼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有些力不从心。

三、经验启示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作为党委、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实践活动,其宗旨之一就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依靠公共财政,借助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信息共享等工程,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并逐步确立他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接受和认同。经过几年的努力,东平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可喜成果,值得总结借鉴。在建设过程中显露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更值得客观而深入的分析,将其转化为建设的良策,融入到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1.破除思想上的危难情绪,真正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是首要的。

没有东平县委、县政府融入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发展视角,没有把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切入点以及强县富民的重要举措,就没有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配套实施、全面加强并取得可喜成效的结果。没有东平县的勇于实践,也显露不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也难以把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向深入。所以思想上的重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虑部署,才是作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真抓真干求真果。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有勇气去真解决。

2.逐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有形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东平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达到国家一级馆建设标准,成为东平县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这个县建成山东唯一一家水工博物馆,建成东平县工委纪念馆,修建了罗贯中纪念馆、万里故居等,并免费向居民开放。据统计,东平县14个乡镇均建成了综合文化站,村村都有文化大院,农村小广场408个,农家书屋603家,还有其他诸如科普活动室、室、放映场、电脑室、农民业校、文化共享点播室等。在文体广场设置文化宣传栏、新二十四孝图、道德墙、四德榜等。此外,东平县依托乡镇中学、小学,已经确定了28个乡村少年宫建设项目。这些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让农村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感受到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在给农民群众带来文化产品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吸引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其多元功能对推进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意义非凡。

3.创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载体是发挥文化服务体系功能的关键。

除了前文提到的“好媳妇”、“好婆婆”、“创业明星”、和谐家庭等评选活动,有的村庄还开展了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文化养老工程,不但物质养老,着力推动精神养老、文化养老。东平县大力挖掘、培养有文化专长的民间艺人、能人,例如沙北村的安桂莲老大妈,会打太极,尤其擅长扇子舞、剑舞,在村委会的帮助下组建了“梦之幻广场舞秧歌队”,规模近百人。该县还积极鼓励引导村民自办联欢晚会,以今年2月份彭集街道东史庄村举办的第二届村民联欢会为例,二十多个节目包括流行歌曲、传统舞蹈、戏曲、小品、三句半等多种类型,整个过程都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台下掌声不断,欢声笑语不断,引来本村及周边数百村民观看。多元化的服务载体,让群众在广泛参与中得到文化享受,得到情操提升,得到发展激情,百倍于空洞说教。

4.推动当地特色文化发展,形成文化品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农村公共文化特征,这是因为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是农村,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在农村,从这个角度来说,进行农村文化建设,无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东平县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腊山道教音乐、端鼓腔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民间工艺如水浒传说、山东梆子、腊山高跷戏、麻鸭蛋彩绘等列入市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东平的一个文化品牌,提升了东平的区域影响力,一方面增强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直接助推了经济发展,有的甚至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让更多农民群众受益,为进一步搞好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动力,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5.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做到家,着力解决文化产品供需对接问题应贯穿建设的始终。

第5篇:先进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 科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40-01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前提,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从性质上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

“文化”一词,在我国古代是“文治”和“教化”的总称。《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的就是通过伦理道德来指导人的行动,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古代相比,今天我们所讲的“文化”,其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文化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指的就是广义的文化;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精神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法律宗教等等。本文所探讨的文化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与政治、经济相对应的文化建设问题,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狭义的文化。对于什么是“先进文化”,人们在认识上有这样几种误区:一是有些人把先进文化等同于西方文化,对其趋之若鹜;二是有些人把先进文化等同于文化趋新,认为什么流行什么就先进;三是有些人把先进文化等同于儒家文化,厚古薄今;四是有些人把先进文化等同于人们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认为什么有市场什么就先进。而实际上我们所讲“先进文化”,必须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从性质上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法律宗教等等,都要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而不是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否则,不论其贴上任何标签,都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苏联搞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放弃了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导致思想混乱,最终走向了解体。中外历史经验教训证明,在文化宣传上如果污蔑甚至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建设上如果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就会导致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举措。

二、从历史方位上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三个面向”的文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这里的“三个面向”,标明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处的历史方位。“面向现代化”,就要求我们的文化建设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为社会全面现代化服务,同时也要求文化建设自身也要实现现代化。“面向世界”,要求我们的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具有世界眼光,体现时代精神,在广泛汲取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我国文化建设的突出成就。“面向未来”,要求我们的文化建设要向前看,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目标,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在文化领域,可谓种类繁多,光是各种文化的定义就有四百多种,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有:政治文化、法律文化、行政文化、组织文化、管理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宗教文化、伦理文化;本土文化、外来文化、海洋文化、流域文化、山地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产业文化、行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媒介文化、广告文化、出版文化;地域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官德文化、艺德文化、师德文化、武德文化等等,而称得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须是站在“三个面向”的历史方位,具有“三个面向”的时代感,否则,不论其多么标榜有文化品味,都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6篇:先进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邓小平 先进文化 全面发展 思想

    一、先进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它不仅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而且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特别是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自觉。在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中,对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引导作用的是先进文化。所谓先进文化,指的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能够引领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的文化。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是凝聚和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特征。只有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毋庸置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先进文化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时代主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们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先进文化的发展上,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教育思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这一命题,当然也涵盖了其有机组成部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邓小平把先进文化建设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物质文明最重要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人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他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认为文化建设是一个崇高的事业,对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化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这种作用就其时代性和现实意义来说,就是通过先进文化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文化建设成为决定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增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这一现实,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而一个国家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又取决于这个国家先进文化发展的程度和传播的质量,其寓意非常明了,意即国力的强弱、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先进文化为其国民素质的提高所能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先进文化建设担负着为整个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角色,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一项极其重要而又非常艰巨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关系到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关系到小康社会建设的成败。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发展先进文化提高人的素质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坚持从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出发来思考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他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全体劳动人民,他们的劳动实践活动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定性因素。缺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劳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不可能实现的。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通过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邓小平把提高人的素质看作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把它摆在决定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大小的重要地位。人的素质包括思想、智力、文化素质等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文化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力和前进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包含多个层面,既包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须掌握的科学知识,又包含其中核心方面的价值观问题。从邓小平的有关论述来看,通过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条。

第7篇:先进文化论文范文

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概括与重申,是我们党八十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党中央在跨世纪历史时刻进行战略性思考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学习和领会这一重要论述,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只有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国家富强和人民安居乐业;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实现和发展人民的利益,我们推进改革和建设才能始终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同志在“三个代表”的论述中,着意把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并列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集中体现出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这在我们党的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大文化的概念甚至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通常文化的概念还是在中观或微观的层次上使用,大体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据悉,世界上对“文化”一词的定义有300多个。在现代社会, 文化的作用日益被人们所了解和认识。尤其在信息社会,文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财富,谁占领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谁就抢占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制高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人类从野蛮到文明,从刀耕火种的低级社会形态到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式,因而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如同能否代表社会生产力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样,决定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中国党的先进性质和领导地位的确立,不仅在于它是先进社会生产力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而且在于它是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提高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要求我们党在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繁荣发展先进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改变,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时有表现。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很重。在世纪之交,继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既面临着严峻挑战,更面临着良好机遇。

第一,世界范围内,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西强我弱”的格局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将会进一步加剧。美国历届总统都把输出其“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作为瓦解和演变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战略。他们利用强大而系统的设施和组织,“在意识形态市场上推销美国”。据1998年《华盛顿邮报》题为《美国流行文化渗透到世界各地》的文章介绍,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产品,包括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等。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96年美国的软件和娱乐产品在国际上的销售额高达602亿美元,超过该国其他任何行业。 我们能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抵制西方的文化霸权,这将是个严峻的挑战。

第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使得各种信息大量涌入,鉴别和筛选信息难度加大。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革命,给大众传媒带来新的革命。互联网以其制作周期短、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和直接落地等优势,使得各种思想文化传播更加迅速,影响更加广泛。形形的东西上网,尤其是敌对势力大量的反宣传,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低估,也给我们意识形态的管理增加了前所未有的难度。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思想文化环境中,巩固党的舆论宣传阵地,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减少不良信息的负面作用,这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新的挑战。

第三,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文化领域的情况错综复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小生产意识以及其它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消极影响还将长期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培育和确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开放观念、竞争观念、平等观念、效益观念的同时,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方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改革攻坚阶段,人们利益格局的调整,也会引起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利益原则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广为渗透,也导致了一部分人价值观念发生偏差,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滋长蔓延,各种腐败落后的东西沉滓泛起,使文化建设的难度不断增加,这对文化发展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挑战。

第四,人们的文化需求特别是群众业余休闲文化生活需求的迅速增加,对先进文化如何提高其广泛的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加大,在激发社会活力 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在一些人那里,经济意识增强了,但政治意识减弱了;商品意识增强了,但道德意识减弱了;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观念增强了,但奉献精神和集体意识减弱了;享乐意识增强了,理想追求减弱了,浮躁的心态伴随着消遣的欲望,使严肃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冷落。虽然说重视文化娱乐性相对文化政治化的年代,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但矫枉过正同样也是危险的。流行文化的低俗化倾向,不仅是一个群众文化娱乐生活问题,而且更是一个能否用健康文明科学的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的问题。如何用先进文化教育群众,凝聚人心,同样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当然,挑战与机遇共生共存。我们在清醒地看到困难的同时,也要充满信心地看到我们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第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超级大国妄图建立以西方价值观念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图谋难以得逞。尽管美国“一超独霸”的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打破,但国际经济政治格局面临着重大调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强劲。世界各国扞卫国家与尊严、维护民族独立与文化特性,企盼和平与安宁、谋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样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反对“文化殖民主义”的呼声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认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和文化发展中新的变动因素不断增加,文化霸权与反霸权的矛盾更加错综复杂,这就为我们利用矛盾,发展自己,包括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更加充裕的回旋余地和活动空间。

第二,充分运用高新科技,有利于加强我们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随着经济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垄断愈来愈难以奏效,我们完全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提前踏上新科技发展的起跑线。当前,我们可以利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广泛接触,利用国内外信息交流的便利条件,更好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掘现有潜能,发挥自身的优势。特别要看到,互联网的普及和加入WTO也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能使我们所面临的文化环境更为复杂,利用得当,也完全可以向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首先,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经济联系的增加,会大大促进我们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其次,面对西方经济文化的涌入,我们也不是完全被动应付,可以延用世界其它国家成功的做法,保持我们文化的独立性;再者,任何影响都是双向的,西方可以影响我们,我们也不是一点也不能影响西方,从长远来看,交流了解可以减少误解和对抗。我们要学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己之盾,克子之矛;通过合理的交往与斗争,变被动为主动,打破西方舆论强势,向世界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第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文化发展的需求也会迅速增加,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劲推动。同时,经济因素的增加,也为我们学会运用经济和法规杠杆管理文化事业提供了新的途径。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律和方法,就一定能更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于:我们有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有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有党关于文化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有力指导,这都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虽然我们处在世界范围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改革和建设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性成就,越来越为世界各国关心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人们所瞩目。同时,我们有五千年雄厚的文化根基,有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丰富的文化积累,有亿万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遇,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就一定能够战胜挑战,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如何保持和把握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我们要在保持文化的先进性的同时,切实把握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创新,当前,迫切需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保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坚持马列主义、 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这不仅是先进文化性质决定的,而且也是文化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同志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明确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永远是我们事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精神动力。整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归根到底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指明了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要采取科学精神和态度。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严整的科学体系,完整准确地加以理解和运用。既反对从本本出发,凡是书本上写的,不管客观实际如何变化,都当作不可移易标准的教条主义;也反对从主观需要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只言片语加以曲解,生搬硬套到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主义。同时更要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指导思想多元论的观点。任何指导思想多元化的观点都是违背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的。其目的无疑就是削弱马克思主义的地位,或以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来替代和取消马克思主义。

2、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强化思想道德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文明健康的道德风尚。

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它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在当前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时期,人文环境的营造和思想道德的建构十分重要。没有远大的理想追求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没有足以感召、支持和凝聚全民族的伟大精神支柱,就无法保证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

强化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这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一个党、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有了理想信念,才能有献身的热情,才能有毅力持之以恒地为之奋斗。

强化思想道德建设,要大力弘扬科学理性精神。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人们热爱科学、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对封建迷信,告别愚昧落后。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新生活的伟大创造,成为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成为加强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式、新载体。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尽快建立起既体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又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新型道德规范。

3、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必须用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来源于群众,更要服务于群众。反映人民的意愿,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精神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文化事业的发展一直 在社会整体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据统计,建国初我国报纸只有140种,发行量230万份,到20世纪90年代末,已达2053 种, 发行量300多亿份;建国初年出版图书8000种,发行约1亿册,到90年代末,年出版图书13万种,发行72亿多册;建国初刊物295种, 发行3500万份,到90年代末,已有近8000种,发行18亿多份;建国初广播电台43个,到90年代末达1363个;1958年开始建立第一个电视台,到90年代末已达880个,节目983套,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文化网络。尽管相对于有着12亿多人的国家而言,我们的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数量还不能算是很多,但它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无疑都是巨大的,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继续加强文化设施和文化阵地建设的同时,花大力气抓好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是强化精品意识,提高创作质量。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投入力度,坚持正确导向,注重优化结构,在多出精品上狠下功夫。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只有多出精品力作,才能带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

在加强精品生产的同时,要特别重视艺术的多样化和文化的普及工作。先进的文化代表时代主流、进步的意识形态,同时也是多样化、多色彩的。我们不仅要大力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发展主流文化,还要注意提倡文化的多样化。尤其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加剧了公民生存的压力,人们在闲暇之余需要娱乐和休息。社会应该充分考虑群众的这种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文化需要。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文化事业的规律和办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经营行为,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切实发挥文化市场在促进文化生产、满足群众需求中的积极作用。只要是健康有益的文化都是我们所允许的,都应该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

4、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注重文化的传承性, 继承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

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人类过去时代创造的一切优秀的精神遗产的基础上建立的。离开传统,文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一味怀旧、不思进取,我们的文化就不能发展。完全照搬西方的东西,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只能在中西交流中碰壁;食古不化或者数典忘祖,也只能走向死胡同。任何一个昌盛文明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与它能够吸收并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是分不开的。

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只能在既定的思想资料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和发展,继承、借鉴和创新更是先进文化更新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更新发展的动态的、开放的体系,社会主义文化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只有吸纳古今中外文化发展史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近百年来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只有创造性地继承这些优秀遗产,并结合新的实践加以革新创造,才能使先进文化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观念的变革比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急烈得多。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借鉴外来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和经验,弥补我们自身文化的缺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建设与发展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任何一种没有创新的文化只能走向衰落甚至死亡。先进的文化绝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其先进性也要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在当今世界高新科技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不及时吸收和拥有最新科学文化成果,不站在科学文化的制高点上来发展我们的先进文化,我们的文化就可能落后于时代,失去自己的先进性。因而,我们要努力扶植和培育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迸发创造激情、闪现思想火花、展示独特个性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和舞台。

5、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重在建设, 把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特点视为发展先进文化的必要条件。

先进文化不可能自然地、自发地产生,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只有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把“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发展前进的新的增长点,有规划、有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开展文化的建设和创造,才能不断扩大自身积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进,永远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第8篇:先进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践活动,应当而且也越来越需要系统理论来指导。

一.企业文化的系统构成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各种要素按一定的规则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般认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就可看成系统。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所构成。

1.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它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目标、企业理想、企业精神等要素。其中.杨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内核,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为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支配员工精神的主要价值观念.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纽带。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精华.是基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升华与提炼.它规定和支配着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向.是企业发展、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2.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定限制的制度规范.它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大要素。企业工艺操作规程、厂规厂纪、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都是企业制度文化的内容。企业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其中.在企业制度文化体系中.企业领导体制影响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制约着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是企业制度文化的核心。

3.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及生活中产生的行为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如果从人员结构的角度来划分.企业行为中又包括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等。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其中企业家是企业经营的主角,企业模范人物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它们的行为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的程度也是体现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因素。

4.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的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创造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和种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表层文化是其它文化的外显。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技术设备.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等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内容。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与凝结,技术.设备是企业形成物质文化的保证.企业环境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忠实写照。独特的企业文化特征与企业风貌需要通过物质文化来展现出来,以产生对外界目光的吸引力;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与自身精神状况需要通过企业物质文化来激发,以产生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如何在应用系统理论建设先进企业文化

科学的系统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是解决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的一个新理论武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践活动,应当而且也越来越需要系统理论来指导。那么如何应用系统理论指导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昵?

1.应用系统理论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

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的集合体。系统的目的性是系统的基本属性之一。在进行系统分析的时候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建立系统的目的,和分析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系统所具有的功能。那么.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它的目的是什么7它所具有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7理论工作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的目的和要求既是建立系统的依据,也是系统分析的出发点。系统的目的不明确,必然降低系统可靠性。确定系统的目标首先妻考虑整体的要求.即要有全局观念,不能把局部的某以单元的要求上升为对系统的要求确定系统目的还要有长远观念,否则事过境迁,为确定系统目的而进行的模型化最优化等系统分析工作为实现系统功能而进行的系统规划与系统运行.都会前功尽弃;同时,确定系统目的应当分清主次。一个复杂的系统,往往有多种目的要求.但确定系统目的时.应当选一个最主要的要求作为系统的目的。一个系统通常只能有一个目的。如果有多个目的,必然在人、财.物、时间、信息和各方面相互干扰,而达不到优化。如果目的多样主次不分看似面面俱到,实则不利于系统的优化。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明确系统的目的.才能使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一如既往地发挥巨大作用。如海尔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直关注”创新”,海尔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创新。在这样的价值观和使命下,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基础、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使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

2应用系统理论处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要素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它比企业生产调度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产品开发系统、市场营销系统和思想政治工作系统都要复杂的多。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对内的凝聚能力和对外的竞争能力的文化聚合场,是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建设既包括外层建设——建筑厂房,购置车辆、改善技术装备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兴建生活福利设施等又包括内层建设——改革领导体制,完善和落实规章制度、推行民主管理、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等等还包括深层建设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弘扬企业精神等。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不仅如此四者内部的各构成要素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是系统的重要属性之一正是由于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才使一部分要素的功能得到负增长使-I1分要素的功能得到抵消从而最终使系统的功能比之要素的功能有过之无不及.不是得到正增长就是得到负增长,这就是所谓”整体大干部分之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通过相关分析:(1)考察系统中哪些要素完全相关,哪些要素完全不相关,哪些要素不完全相关;(2)考察哪些要素是相关关系中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3)考察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质哪些是正相关哪些是负相关;(4)考察相关关系中哪些是单相关,哪些是复相关。据此根据需要和可能对相关要素进行处理.即予以协调和干预.为系统目的实现铺平道路。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相关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人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企业员工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乎全部要素都有程度不等的相关关系。不仅众多的要素都能够作用于员工身上而且员工对诸要素还具有能动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尤其需要做好人的工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提到做人的工作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拿企业文化建设来说,较为流行的看法是把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做人的工作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加强职工道德教育培养职工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职工中倡导无私奉献精神等等。实际上.这是用企业文化的狭义定义.把企业文化限定在企业精神文化上.提出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套做法来建设企业精神文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自我循环。建设企业文化尤其需要做人的工作但是做人的工作绝不意味着仅仅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系统里.与许多要素相关。比如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知名度.工作和居住条件,人际关系状况.领导者的素质和人格领导者对员工及其家属的态度等等与员工相关的密切程度都是相当高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兴衰成败取决于竞争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形势已经成为员工关注的焦点。因此建设企业文化做人的工作.单靠思想政治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上述相关要素加以协调和干预。

总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做人的工作应当多管齐下.既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充分利用非思想性非政治性的相关要素的作用巧妙地开展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促进系统目标的实现。

3应用系统理论改善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和时代精神、时代风尚等在企业这一特定社区的折射。把企业文化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它的功能就是面对环境给予它的不可选择的各种文化输入进行处理从而输出令它满意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外界的传播是对各种文化输入的反馈。如图所示:

如果把职工队伍建设看作一个子系统输入一端是企业文化现状.那么企业领导者就有条件对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改善子系统的环境.以期获得丰厚的输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如图所示:

第9篇:先进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作者简介] 卞昭,扬州大学档案馆馆员,江苏扬州225009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8-0082-0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其中,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在新时期一定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内涵,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理论内涵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早在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什么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或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志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在“七・一”讲话中还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多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党在制定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时,能心系人民,能反映出人们在新时期文化方面的新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才能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二、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一) 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代表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党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信守某种旧文化,而必须冲破各种旧文化的障碍与束缚,为社会发展、进步铺平道路。而党的根本任务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又必然要求它不断调整和冲破一切阻碍和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关系,建立和建设新型的文化,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自身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因此应该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和国家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遵循精神文明自身发展的规律,自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精神文明的水平。在重视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

(三) 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一些人没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前途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了怀疑和动摇。指出:我们的一些党员和干部也程度不同地产生了“信任危机”。这是客观存在,我们不承认、不正视不行。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在分析国际形势和政治斗争中,指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他说: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经验带来的影响,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不会改变,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乘虚而人。这必然会对我国的思想领域、对我们的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如果我们不切实抓紧这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工作,就会犯不可饶恕的历史错误。那样,千百万烈士流血牺牲打下的这个红色江山不是没有改变颜色的可能,有一天我们脑袋掉了都不知道怎么掉的。

三、中国共产党怎样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在论述中国共产党怎样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时特别强调:我们党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所以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外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不断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社会全面进步。具体来说,坚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党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在指导思想上绝不能搞多元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其

次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后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外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不断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是要坚持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和自强不息的传统。多次强调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性。他说: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是我们十分宝贵的财富。把握了历史,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开辟未来。全党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中华民族的全部历史,特别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为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而艰苦斗争的历史,从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他号召大家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他说: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都应该具备。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还应该学习外国的历史,具有世界的眼光。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上,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