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改写牧童范文

改写牧童精选(九篇)

第1篇:改写牧童范文

在广阔无边的原野上,绿茵茵的烟草,高低起伏,就像在快乐地舞蹈。轻柔的晚风吹佛着野草,发出”刷刷”的声音,那声音是多么的悦耳、动听,仿佛是一曲优美的钢琴曲。蟋蟀“瞿瞿”地叫着,白天去放牛的牧童还没有回来,却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愈来愈近,让人赏心悦目,一天的疲惫全没了,心中的烦恼也一下子消除得无影无踪。牧笛时续时断,隐隐约约地随风飘来,令人回味无穷。

随着轻快的笛声,牧童骑着黄牛回家了。等牧童在家中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后,已经是黄昏之后了。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皎洁的月光下,伴随着风儿和蟋蟀的歌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第2篇:改写牧童范文

原野上,一头老黄牛悠闲地品尝着青翠的小草,小牧童在舞蝶的诱惑下在原野间忽而奔跑、忽而慢慢地小心挪动……

傍晚时分,活跃了一天的太阳,随着一阵阵凉爽的晚风吹来,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原野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地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原野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比的绿色床面上顽皮地蹦跳。那一望无际的原野被夕阳染得深绿深绿。眺望着原野上的夕阳,小牧童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小牧童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只顽皮的小兔子,以一个轻快、敏捷的跳动,悄然无声的钻到了草丛里,向小牧童道了“再见”。

当晚风再次轻轻吹过,云朵好像感觉到了晚霞的告终,天际边,那略带淡红的云也散了,他不情愿的披上了黑色的纱衣,走掉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田野也寂静了许多。

突然,伴随着一声轻快,悠闲的笛声轻响,静寂的原野顿时又活跃起来。紧接着,笛声越来越响,越来越近。循着声音望去,只见一头老黄牛慢悠悠的走来,原来是小牧童收工了,只见他头戴斗笠,披着蓑衣,侧坐在牛背上乐此不疲地吹着笛子,逗弄着带着少许凉意的晚风。原野上的小草仿佛听懂了这笛声似的,在隐隐约约的暮色里一起跳起了舞。笛声穿过树林,跃过原野,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村口,牧童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翘首远望,正等着他相依为命的小孙子放牧归来。一老一小的出现,给凉风吹拂的原野和小村增添了几分暖意。

第3篇:改写牧童范文

有了以上的学情和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认识,笔者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点:

1.感情朗读故事、讲述故事,特别是能夸张式地读好牧童的喊话。

2.理解“短语式语言描写”能够表现牧童的情感和品质。

3.训练“短语式语言描写”,理解寓言的寓意和写法。

【教学理念】

立足语文本体性教学,按“认识一实践一迁移”的程序设计教学,强化语言表达,落实语言实践,形成语言技能。

【教学过程】

一、比较牧童的前后喊话,感情朗读故事、讲述故事

1.朗读。师: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则故事《牧童和狼》,谁来读好故事?

2.比较。师:故事的主角是牧童,伊索写了他的两次语言。比较下,要读出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你想怎么读?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第一句要读出牧童表面慌张,实质在戏弄、欺骗村民,有种扬扬自得的感觉;第二句要读出牧童真的是害怕、慌张的语气。两句都可以采用夸张的语调读,第一句拉长语调、得意扬扬地读,第二句带着哭腔读。)

3.演读。师:请采用表演式的朗读,来讲一讲这则故事。

(设计理念:感情朗读是每篇课文共性的语文技能,就是语文本体性教学的共性内容。本则寓言的朗读训练是采用夸张式的语调表现人物情感,将体会牧童的内心情感渗透在感情朗读这一本体性教学内容之中。)

二、比较长句与短句,认识“短语式语言描写”方法

1.比较。师:我们再来比较下面两组句子,想想课文为什么不用第二句呢。

第一组: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好几次他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

第二组:

(1)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大家快来帮忙啊,狼真的在吃羊了。”

(第二句一是没有用“!”,二是都是长句子,不能很好地表现牧童的情感。)

2.小结。师在人物语言描写中,为了表达急切、害怕、慌张等情感,要用短句和感叹号,不该用长句。

(设计理念:通过比较,让学生读读、议议,认识到“短语式语言描写”能表达急切、慌张等现场情感,但学生形成的还只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三、比较原文与改写,练习“短语式语言描写”,理解寓意和写法

1.练习描写。师,故事中没有村民的语言描写,我们来试着描写村民的两次语言,写在课文合适的地方。想想,你想表达出村民怎样的内心,采用长句还是短句,还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

2.交流表达。

出示学生的描写:

(1)好几次村民们都互相大喊:“快打狼!快打狼!”

(2)村民们听了,摇了摇头说:“又在说谎!又在说谎!真是个贯说谎的孩子,谁还相信他呢?”

(通过“短语式语言描写”,第一句表现出村民的急切、果断,第二句表现出村民的无奈、气愤。)

3.理解寓意。师:最后,牧童明明说的是真话,村民们为什么还这样说呢?(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4.比较写法。师:再比较一下,伊索为什么不写出村民的语言,这样不是更具体些吗?(“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情节紧凑,出现村民们的语言描写就不符合特点了;再说,村民们不是故事的主角,写了就不能更好地突出牧童。看来,还是请同学们擦去刚才村民们的语言描写为好。)

(设计理念:在上个环节学生获得“短语式语言描写”的概念后,通过仿写村民语言的实践运用,对“短语式语言描写”的认识变得更为清晰具体,这才可能转化为语文技能。并在实践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有机渗透了寓言的寓意理解。)

四、作业

师: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请你仿照《牧童和狼》的写法,也来写一个故事,可以是编的寓言故事,也可以是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做到短小精悍、突出语言描写、点出道理。

第4篇:改写牧童范文

哇!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绿草如茵,一望无垠,好似一片绿色的海洋,但有宛如无边的绿毯。

啊!太阳又露出半面脸来了,牧童拿着自己的短笛,上山去放羊了。我靠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哼小曲。老牛和我十分惬意,悠闲,无据无束,没有任何烦恼。

这事还没有看见归来的牧童,但是听见了牧童悦耳的笛声,笛声逗弄晚风悠扬响亮,时断时续的从远处传来,这随风飘扬的笛声,让我们可以听出来牧童欢快的心情。仔细的听,牧童的笛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了。

牧童陪老牛在草地上玩了一下午,该回家吃饭了。

牧童回家吃了饭,肚子饱饱的,但已是黄昏过后了。

牧童向草地走去,他悠闲自在的躺在露天地里欣赏着那皎洁的明月,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位神仙老人给他了一次上学的机会!上学,是牧童最大的心愿,他希望自己能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能够上学,会识字。对了这个小牧童还会背《三字经》呢!他想:我要是把《三字经》背给先生听,或许先生还会收下我呢!那多自豪呀!

牧童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月亮下休息了,那是因为他不想错过如此美丽的月亮。

第5篇:改写牧童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理念;“三味”课堂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学说流派层出不穷。课堂上花样翻新的形式、标新立异的回答比比皆是;多媒体精彩美妙,小组合作学习积极热闹等,让语文课堂异彩纷呈。我们在欣赏、赞叹的同时,也应该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才能做到真实、扎实、朴实,切实有效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我特别赞同南通市小语教研员特级教师王爱华老师提出的“三味”课堂教学理念。

一、语文课堂,应该留住芬芳语文味

【课标点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可见,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老师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心情,深入理解文本,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案例回放】《黄鹤楼送别》(苏教版第九册)

师:哪些场面能让你感受依依惜别之情,把你的体会画出来,找出句子、词语或者标点,写出你的感受,静静地默读。

生:边默读,边画出内容,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场面打动了你?

生:“两人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句话写出了人物的动作,让我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出示这段文字)。

师: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生:不是,他们是借赏景而不去面对离别,怕伤心一触即发。

师:体会得真好!他们是借欣赏之情来藏离别之伤。古代交通落后,离别易,相见难,别后不知何年才能相见,那么,他们此刻的心情应该怎么读出来?指文字:读。

生:读(声情并茂并突出重点字词)。

师(深情):这真是:此时无声……

生齐(投入):“胜有声”

……

【教学反思】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恰当地咬文嚼字。语文课的学习不能脱离文本,能紧紧抓住语言文字学习的语文课纯净而高效。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组织引领学生品读、感悟、熏陶、运用语言文字,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经验,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彩,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思想感情,充满着芬芳语文味的课堂,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堂,应该展现浓浓的儿童味

【课标点击】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自有他的语文世界,小学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

【案例回放】《所见》(苏教版第九册)

播笛曲:《快乐的小牧童》,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行诗吧!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这样的。(生边说边做)

师:你再读一读这两行诗,有什么新的感觉?

生:(得意地边做边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边做动作边读,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配:《快乐的小牧童》)

生:(边骑边读)

师:小牧童坐在牛背上,真悠闲,他的歌声是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他怎么不唱歌了呀?”

生:他看见树上有一只蝉,想把这只蝉儿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大树上有一只蝉。还有后两句诗,“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捉住蝉。

(学生在讨论中体会到小牧童是想捉住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想把它捉回家,于是,他就停止了唱歌,静静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声音小一点,千万别把蝉吓跑了!(引孩子入情入境)

(自由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大声读)

师:哎呀,蝉飞了,你太大声了。

生:(小声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有的说捉到了,有的说没捉到。)

师: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一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蝉的?(指“蝉”)

生1:(没捉到蝉,太高了。)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怎么办?快帮他想想办法!

生2:搬块石头踩在上面爬。

师:(四周看)小树林没找着大石头呀,再说石头也太矮了!怎么办呀?

生3:踩在黄牛背上,就够得着了。

师:好办法!那你来试一试!

生:(把小凳子当黄牛,踩在上面捉住了“蝉”。)

【教学反思】

《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活泼机灵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孩子们喜欢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时的得意,喜欢他捉蝉时候的专注神情,自然地,老师就诱导学生进入角色,移情体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的内心,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与文本灵犀相通,产生共鸣。

课堂上我们要能够让学生调动智慧,敞开心扉,用纯洁的童心去触摸文本语言;让学生能够用质朴的童言来表达真知灼见,抒发纯真的情感。教师能够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知识等经验,让学生经历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移情体验的过程,释放潜能,蓄积情感,进行真实多元的体验,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使学生的语言、智慧、情感、思想在品味语言、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得到丰富。

三、语文课堂,应该保持朴实的家常味

【课标点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家常味就是真实自然,它的核心就是简约。崔峦先生说:“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语文教学的独特使命是教语言文字。“大道至简”,我们的语文课必将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让语文还原其本色,复归其本位,体现一种“简约之美”。可见,语文教学必须努力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进复杂丰富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不再视母语学习为畏途。

第6篇:改写牧童范文

1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良好的写字习惯是写好字的前提。学生刚开始学习写字,如何拿笔非常重要,如果一开始就错,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纠正,所以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我做好示范,讲清要求:写字时,身坐直,头要正,肩要平,眼离本子一尺,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边一拳。然后逐个指导纠正。在学生初学阶段,要求学生“不求快,但求好”。对写字姿势、执笔方法正确的学生予以表扬,对不正确的学生逐个纠正,一节课纠正不过来,下节课再纠正,直到全班写字姿势、执笔方法都正确了为止。除强调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正确外,我还要求学生保持纸面干净,爱惜和保管好写字用具,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获得身心发展。

2.1 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由此而影响的性格特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手部肌肉容易疲劳,手眼的协调也处于发展阶段,并且小学生极没有耐心,坐不住板凳。注意到了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就要切忌急躁冒进,一定要注意训练有度,持之以恒。内容上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学生逐步体会到书写的乐趣,树立书写的信心。

2.2 把写字教学和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写字是巩固识字教学的手段之一,只会识字而不会写字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只会写字而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也是白费力气。所以,写字要和识字结合起来,边识字边写字,以写字来巩固所认识的字。在识字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字形,然后在认真书写在格子中。

3 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兴趣是写字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然而,兴趣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它有赖于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去激发。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在写字教学中,尤其是在写字课的起始阶段,要十分重视兴趣的激发。

3.1 故事激趣。写字比较枯燥、乏味。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指导学生练字,如果只是一味地向他们讲解偏旁部首,结构造型,只是机械地重复点、画、钩、挑等写字技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乏味。若注意以故事激趣,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比如以“一字千斤”的故事导入:有个牧童“福”字写得好,常受到人们的夸奖,自那以后,牧童把“福”写得更好了,方圆百里的乡亲们都请牧童写“福”字,牧童也是有求必应,而且一个“福”字能写出很多花样来。后来,牧童的名气传到京城,宰相愿出千斤重酬,请牧童在相府大门上写个斗大的“福”字……学生听后,个个兴趣盎然,这就为上好这节写字课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3.2 展本激趣。小学生天性好胜。成功的喜悦往往能带给他们无穷的力量。采取展览习字本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使写字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练字之前,表扬上次作业写得好的学生,并把他们的本子在班上传阅。或发现书写差的学生有点滴进步,展示其取得进步的作业本,使“差生”也感到自己在不断进步。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全班就会出现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

4 狠抓学生的写字练习

第7篇:改写牧童范文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诗人用简洁含蓄、极富韵味和美感的语言,不仅记录了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卷,还塑造了许多少年儿童形象。古典诗词儿童形象古代童趣古典诗词,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瑰宝”魅力无穷之处,在于万物皆可诗言,寄情于山水自不必言,仅是对儿童的描写,亦有巧夺天工的妙处。一、质朴无邪儿童是生命力的精灵,描写儿童的诗词我自觉也是诗词中的精灵。例如,《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寻常人家寻常事,不疲顽童累蝶乏,看了这样生动描写的诗句,自觉都忍不住吟上几句。读诗必读其凝练,追黄蝶,入菜花,又黄嘴小儿,浑然天成,又无精雕细琢。这种你家、我家、邻家的日常景致,不说明,也可以感觉到质朴。儿童非少年,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困惑,有的只是一往情深的贪玩之念。全诗读来,有时间,有情节,有惬意,有质朴,甚至有寄托,有渴望,有回忆,瞬间就把我拉回了那追风引蝶不得茫然四顾的孩童时代。类似的作品不胜枚举,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代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都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孩子的天真、可爱、纯净、简单,每每读来,会然于心。二、热情好客少无定性,有遇人不答的羞涩,也有大方应对的热情好客。读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就有这样的感觉。全诗只有二十八个字,生动地塑造了儿童热情好客形象。虽然本诗迷茫着浓浓的乡愁,却不乏表现儿童的豁达热情,侧面歌颂了家乡的民风淳朴,孩子的彬彬有礼,推演出家教和传承,本诗更深层的用儿童的形象代表了自己,眼前的儿童,恰是当年的自己,以及自己带着这份热情,游历他乡所获所得,才有此刻的所感所想。如果贺知章这首诗充满了伤情,那唐代的崔道融在《溪居即事》中,“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就是在满怀喜悦描绘春风中的小渔村溪水边的童趣了。篱笆外的小溪里,不知是谁家忘了系缆绳的小船,被春风漂漂悠悠地吹进了钓鱼湾。正在溪流边垂钓的小孩,还以为是有客人来访,急忙放下手中钓鱼竿,跑回家报信,要打开柴门迎接客人。没想到太着急了,慌乱中却把柴门关上了。诗人崔道融把乡村儿童好客的天性描绘得淋漓尽致,一个热情活泼的儿童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三、孝亲劳作诗中寻他,他中寻己,诗歌总脱不了意境,顺着这儿童的线索,我们能读出儿童情态种种,其中范成大的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写:“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除去乡村夏日紧张的劳动场景,单品“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句,“童孙”是指少年儿童。农村的少年儿童虽然还不会耕田织布,但是看到大人们在田里日夜劳作,除草搓麻绳,他们便也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不难读出来孩子的懂事,也包括勤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并不是贬义,当我们仰头看完流星,低头就是这样桑麻常伴的生活,这样的勤劳同样也展现了孩子的情趣,玩中学,学中玩,古人已经通汇贯通。无独有偶,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中也有这样的描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江南的小村,春意盎然,又是农忙的季节来了。一个生活条件并不很好的小农院里,大人们都下田里劳作了,剩下老两口和三个少年。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也不是坐以待食、游手好闲,他们也学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辛弃疾用四句诗词来描写孝亲劳作的儿童形象,这两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已经能为父母解忧了,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这两项农业劳动都不简单,大田里劳作的父母的辛苦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小儿“溪头卧剥莲蓬”,是流传千古的佳句,即使最天真、最顽皮、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懂得不劳而获不是好孩子。他剥了那么许多的莲子要做什么呢?耐人寻味。当我们习惯了现代文明,顺着古诗展现的意境,又回到那个耿直自足田园情景,很容易体会那份恬静从容,甚至我能看到劳作的孩童脸上一半挂着汗,一半挂着笑。四、无忧无虑儿童的世界为什么充满童话,也许无忧无虑是其主因,寻来几首这样的诗,品味品味吧。清代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前者,描写野外林阴道上,一个小牧童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嘹亮的歌声萦绕整个树林。忽然一瞬间,歌声停下来,小牧童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诗人从小牧童的动态到静态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玩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小牧童接下来怎样捕蝉,最后捕没捕到蝉,诗人没有交代,留给读者自由想象。后者描写了古时的少年儿童放风筝的场面。诗没有全面描绘放风筝的具体活动场面,但通过“忙趁”二字,就表现出来急切,表现出来儿童玩的乐趣,能全神贯注的投入到玩乐中,恰好体现了儿童的无忧无虑。漫天飞舞的不是课本,不是补习班,甚至不是家长殷殷期盼。也不是带着红领巾仰望国旗大谈理想,我相信这样的儿童心中满是童话,仿佛看到了多年以后,掠过天空的飞机,也畅想得出“神十”飞天。对于放纸鸢的诗,我极推崇明代著名的艺术家徐渭在《风鸢图诗(其一)》中的描写:“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此诗没有儿童出现,但我感觉着恰是诗的绝妙之处,没有功利心的“搓够千寻”那是谁?陪孩子背此诗的时候,我硬解知识如“春风”,她如“纸鸢”,似懂非懂的眼神,无忧无虑的他自然会飞得很高很高。

第8篇:改写牧童范文

近年来,阿克塞中学不断力口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成立留守儿童之家。2009年结合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县中学生活服务楼,集学生住宿、餐饮、学习、娱乐于一体。

在牧忙季节,留守儿童到学校住宿,同时在食堂吃饭,学校为寄宿的留守儿童配备了生活老师,从生活、学习、娱乐、心理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关爱和呵护,实行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护。留守儿童之家的成立让孩子们感到了家一样的温暖,让他们在温馨、愉悦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生活、学习,同时解决了牧民家长的后顾之忧。

在关注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我校更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关爱与交流,常常自我封闭,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我校积极筹措资金,精心设计,现已建成面向全体师生的“心灵小屋”心理健康咨询室,分别是音乐、阅览放松室,2间个体辅导室,心理宣泄室,小型团体辅导室(能容纳20人),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牧忙季节,学校积极组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学校还设置了学生心理信箱,使学生把一些不愿直接与老师交流的问题通过信件投入心理信箱,由心理教师解决。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设心灵驿站,不断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帮助他们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为了使教育能做到有的放矢,我校还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注册时各班主任将父母上“羊房子”的情况、家庭成员等基本情况进行逐一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记录他们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情况。学校通过向监护人打电话、写联系卡、家访、召开留守儿童及监护人座谈会等形式,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倡导“爱心妈妈”结对活动,倡议和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女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做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每位“妈妈”都进行一对一的结对,爱心妈妈们以慈母般特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谈心。还有的妈妈洗床单被套等孩子们做起来有困难的事情,把自己帮助的孩子带到家里让他们洗澡,给他们改善生活。通过结对活动,让留守儿童不但感受到了“爱心妈妈”的无限温暖和关爱,而且更感到有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所有留守儿童脸上都绽开幸福的笑容。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对班主任有明确的要求,班主任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时时加以关注,给予关怀,让他们和班级每一位同学一样都能积极向上,在他们中间架起情感桥梁,给每个同学以希望,使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乐于奉献;作为班主任时刻把他们放在第一位,对自己要求严格,以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对待“留守儿童”,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引导和帮扶工作,从各方面关心留守儿童,做留守儿童的知心人、贴心人。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凭着高度的责任,把自己的爱和关怀全部给予学生,和孩子交朋友,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同时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担负起管理班级的重任,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体里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步成长为老师的小帮手。

第9篇:改写牧童范文

当前,在牧区小学中开展作文教学,学生由于存在语言障碍,头脑中储存的汉语词汇较少,对汉语语法的掌握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因而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对作文感到“头疼”的心态和不感兴趣的表现。如何培养牧区学生作文的浓厚兴趣呢?这是每一个汉语教师都感到困惑的事情,根据本人作文教学实践谈两点肤浅的认识。

首先,抓住小学生对分数的追求心理,因势利导,端正作文动机,激励作文兴趣。我认为,教师评定分数与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有着直接影响。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在学习上,大多数学生非常关心自己所得的分数,作文也不例外。当经教师评改后的作文本发到手中,他们首先想要知道的是这次作文得了多少分或什么等级。如果是高分或高等级,心里自然高兴,很容易地多读几遍自己的作文,或许会发现问题,进而去改进,长久就便会对作文产生兴趣,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反之会产生畏难情绪,认为作文太难,即便是写,也信心不足,勉强应付。儿童的这种心理特征是促使个体达到目的的内在因素,是一种心理状态。动机来源于自我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行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而为分数写作恰好是儿童最初的作文动机。因此,分数对他们写作的心理影响是不能否认的。我认为教师在平时作文批改给分中一定要将分数或等级拔高一筹。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曾遇到这样一名学生,每次作文都只写开头,没有结尾,当问他原因,最初是畏而不答,最后得到的答案是:我的作文总是不合格,得不了高分还不如不写。不难看出,由于学生对分数的心理作用,使之失去了写好作文的信心。当然这个学生也存在作文不得要领的因素。

再从作文训练的性质来讲,要注重整体素质的逐步提高。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甚至是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达到作文训练的目的,必须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仅仅靠灌输教育不会有好的效果,必须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实现动机向交往性需要、认识需要和审美需要等方面的作文动机转变,使他们逐步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抓住生活情景,培养记叙、说明等方面的表达能力,激发写作兴趣。

此外,针对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文中无物”的通病,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汲取素材,表达真情实感,培养作文“悟性”。在牧区学生作文训练的初级阶段,要鼓励学生多读别人的文字,对作文基础特差的学生还可以鼓励其适当的仿写,让其感受并享受成功,让作文水平逐步提高。

相关文章阅读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