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稻调查报告范文

水稻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水稻调查报告

第1篇:水稻调查报告范文

钦州市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

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农厅发〔2021〕9号)精神,做好2021年钦州市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工作,确保规范实施和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根本目的,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扎实做好粮食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动态监控,为指导生产和技术推广以及准确研判粮食生产形势、科学决策指导、搞好宏观调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目标任务

(一)续建水稻监测点1个。

(二)续建马铃薯监测点1个。

(三)实行动态监控,形成监测报告。对水稻、马铃薯开展从种到收的全程动态观测、监控,结合面上生产调研和气象资料分析以及主要病虫害、自然灾害发生为害情况,形成覆盖全市不同生态区域的农作物生态监测报告并及时和上报,为各级领导和行业主管部门准确研判生产形势、科学决策指导和搞好宏观调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推动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四)科学研判单产,形成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及时梳理汇总分析监测点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育期的观测数据,做好产量预评估,重点对早稻、晚稻的单产情况作出预判(与上年单产对比增减),并结合面上生产的实际情况,形成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三、建设内容

(一)选好监测点。水稻监测点设在钦北区那蒙镇平福村,马铃薯监测点设在浦北县江城街道六桥村。监测用地面积:水稻监测点20亩,马铃薯监测点10亩。

(二)观测数据记载。通过种植我市主推的3~5个品种(种植品种及种植时间尽量与上一年度保持一致,便于数据分析有对比性),从播种至收获,对其主要生育时期和个体及群体性状定点定期定时观察记载。

1.水稻。早、晚稻主要开展育秧、秧苗素质、主茎叶龄及分蘖消长、生育期和积温、幼穗发育进度、叶绿素含量、冠层植被指数、叶层氮含量、叶面积指数、经济性状(如穗粒数、千粒重)等生长发育观测、考察,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和照片存档,结合面上调查和测产验收,形成本区域农作物监测报告。

2.马铃薯。主要开展播种期、出苗期、出苗率、开花期、成熟期、收获期、生育期等物候期观测,植株形态特征、结薯情况、经济性状、病害调查及霜冻发生、为害等情况观测、考察,结合面上调查和测产验收,形成本区域农作物监测报告。

(三)新技术、新品种试验观测。通过对每个监测点开展1~3项新技术的对比试验,观测了解不同种植方式、不同栽培措施,水稻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动态,分析研究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特征、特点,探索总结出符合我市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指导我市农业生产,并形成对比试验报告。

1.水稻监测点。早、晚稻都选择广粮香2号进行观测,开展抛秧、机插秧、手插秧三种移植方式对比试验。

2.马铃薯监测点。选择荷兰15号进行观测,开展露地栽培、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对比试验。

(四)灾害性天气调查。结合定点观测,调查了解本区域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包括低温寒害、高温热害、干旱、洪涝、暴雨、台风等灾害,调查灾害发生时期、程度,作物受害面积、程度、所处生育期及造成的经济损失等。

(五)气象资料收集。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沟通、合作,及时了解、掌握当地农作物生育期间平均、最高、最低温度,日照时数、降雨量,积温(包括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等气象信息,并与常年比较,分析气象条件动态变化对不同时期、不同年份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经济性状、产量结构的影响。

(六)数据分析上报。根据不同生长时期的调查数据,结合气象、农情、病虫害和面上调查数据,与上年、常年同期比较分析,得出当地观测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和面上生产发展动态,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和生产建议,形成本区域农作物监测报告上报钦州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同时在钦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等相关媒体苗情简报。

四、进度安排

(一)实施方案制定。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在2021年2月20日前完成实施方案的制定,经报局领导审定后,报送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备案,并同时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二)数据报送。

1.监测数据报送。作物生长期间,在调查当日或次日,将填写原始调查数据的调查表、分析对比情况及有关影像资料一并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2.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报送。在早、晚稻返青期、够苗期和收获前15~20天,分别编发1期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块茎快速膨大期,分别编发1期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每造作物第三期苗情简报,需对当季平均亩产量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预报。在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完成当天,在钦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等信息网上,并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同时打印纸质材料报送钦州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

3.粮食单产研判结果上报。提前做好预测产工作,结合面上生产情况,对本区域(本市)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作出预判(本年度单产结果及与上年度单产对比增减情况),形成单产预测结果报告,并填写附件9(根据预测产调查,主要填写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四要素)。早稻、晚稻单产预测报告及附件9,分别于6月25日前、9月30日前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三)项目田间查定。项目实施期间,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组织3名中级职称以上专家(承担、实施单位以外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到监测地点进行项目查定(每造作物一次),可以结合田间测产一并进行,并形成查定报告(经专家签字确认)。其中,马铃薯监测点查定工作应在2022年3月20日前完成。

(四)项目结题验收。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组织专家对农作物监测项目进行验收,对全年项目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验收,出具结题验收意见。水稻监测点项目在2021年12月15日前完成结题验收,马铃薯监测点项目在2022年4月20日前完成结题验收。

(五)及时报送项目总结材料

2021年7月30日前,水稻监测点报送上半年项目查定报告及上半年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2021年12月10日前,水稻监测点报送下半年项目查定报告及全年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2022年3月底前,马铃薯监测点报送项目查定报告及我市马铃薯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六)严格报送项目年度绩效考评台帐资料。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应在2021年12月25日报送水稻监测项目绩效考评台帐材料纸质版和电子版到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在2022年在5月中旬前报送2021/2022年度马铃薯监测项目绩效考台帐资料。项目台帐包括绩效考核自评表、实施方案、原始观测数据、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试验小结、工作总结、查定意见、结题验收意见、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影像资料和其他相关材料。

五、规范经费使用

(一)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自治区农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桂整合〔2020〕52号)规定执行,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

(二)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严格按照《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桂农业发〔2017〕112号)精神,加强资金使用监督。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要确保资金按工作方案及时使用;安排专人对项目资金进行管理;建立资金使用台账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严禁挪用和超范围支出,做到专款专用,防范和降低廉政风险。项目结题时要出具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三)明确资金使用方向。本项目计划总投资14万元,其中水稻监测点7万元、马铃薯监测点7元,主要开支方向:

1.水稻监测点开支方向:

(1)监测基地购种、肥料、农药、农膜等生产物资,计划投入31000元。

(2)监测基地机耕费用,计划投入3000元。

(3)支付人工劳务费,计划投入30000元。

(4)监测基地设置标牌和宣传,计划投入1000元。

(5)监测旅差费5000元。

2.马铃薯监测点开支方向:

(1)监测基地马铃薯脱毒种薯、肥料、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补助36500元。

(2)监测基地机耕费用,计划投入1500元。

(3)支付苗情监测劳务费,计划投入26000元。

(4)监测基地设置标牌和宣传,计划投入1000元。

(5)监测旅差费5000元。

六、按规定完成考核指标

严格按照《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农厅发〔2021〕9号)要求执行,按时完成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绩效考评指标。

(一)2021年完善续建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点2个(水稻、马铃薯)。

(二)每个监测点在每个作物生产周期各形成3期以上本区域苗情和生产动态监测报告,报送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并在钦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上,同时报送自治区农技推广站。

(三)项目管理规范,措施落实到位,资金使用合理合法,有专人负责,监测报告达90%以上,漏检漏测次数少于规定次数和应检应测项的10%以内,并形成全年农作物生长动态监测数据台账。

七、实施管理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钦州市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石崇华  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

成  员:凌启昌   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人

米世光   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

梁菊秀   市农业农村局计财科科长

韦东胜   钦北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陆和远   浦北县农业发展中心主任

胡成武   钦北区那蒙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黄有胜   浦北县江城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实施小组,项目实施小组设在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由米世光同志任组长,成员有梁玉祥、农振平、施春婷、蒙 清。项目负责人是米世光,项目实施负责人是梁玉祥,水稻监测点负责人是胡成武,马铃薯监测点负责人是黄有胜。

(二)制定试验方案。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要结合监测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试验方案,方案包括监测作物的计划面积、监测品种、品种布局、播种期,观测布点所在乡镇村屯名称、土壤类型、气候特点以及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具体负责人、联系方式等,并按时间要求及时上报实施方案。

(三)科学严谨搞好观测。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要安排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科学、规范、严谨做好苗情动态监测工作,按时上报监测数据,并整理、归档形成全年监测数据台账。同时及时整理分析当地农作物动态监测数据,结合面上生产调研,形成动态监测分析报告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四)及时上报监测材料。水稻生长动态监测工作从春季播种开始,至秋季收获结束,为两个生产周期;马铃薯生长动态监测从秋季播种开始,至第二年春季收获结束,为一个生产周期。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要按时按质按量上报材料。严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特殊情况须实时上报。

(五)强化考核验收。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要加强督促检查,计财科要加强资金管理,钦北区农业农村局和浦北县农业农村局要密切配合,确保按照自治区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项目结题后,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要组织专家进行结题验收,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将验收材料上报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附件:1.钦州市2021年水稻生态区域动态监测试验方案

2.钦州市2021年马铃薯生态区域动态监测试验方案

 

附件1

 

钦州市2021年水稻生态区域动态监测试验方案

 

为顺利完成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下达的2021年水稻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确保实施工作、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如期目标任务,为我市准确研判生产形势、科学决策指导,推动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特制定本试验方案。

一、监测点基本情况

钦州市水稻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面积20亩,实施地点位于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平福村委那桩村,该村地处钦州市西部,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22℃,雨量充足,常年平均降雨量2080mm,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1801小时,太阳辐射强,日光充足。监测点土壤为花岗岩发育而成的潴育性水稻土,土壤肥力上等,地势开阔向阳,田块大小1~3亩/块,排灌方便,是栽培水稻的高产区域。

二、试验内容

(一)新品种试验。选用我市主推超级稻、优质杂交稻、优质常规稻品种各一个进行试验,早稻品种为:特优7571、野香优莉丝、广粮香2号;晚稻品种拟为:中浙优9号、野香优莉丝、广粮香2号。移植时采用机插栽培方式,水肥管理一致,试验采用简比法,每个品种为一处理小区,小区间留工作沟,每亩用种量2.0kg。

(二)水稻不同种植方式技术对比试验。早、晚造均选择野香优莉丝进行观测,试验设抛秧、机插秧、手插秧三种移植方式,水肥管理一致。试验采用简比法,田块面积约3亩,每个处理为一小区,小区间留工作沟,亩用种量2.0kg。

三、技术措施

(一)培育壮秧

试验育秧采用集中育秧方式,经浸种催芽后,将种子播于机插秧盘中,每亩用秧盘22个,选用优质育秧基质,播种后适时喷水,保持基质湿润,保证秧苗生长水分。根据秧苗生长情况,可适当喷施水液肥,促进壮苗。移植前3-5天喷送嫁药,看情况施送嫁肥。

(二)大田栽培管理

1.提高办田质量,施足基肥。移栽前1天,结合犁耙田每亩施用基肥:商品有机肥250kg、复合肥25公斤(氮磷钾含量15-15-15%)、钙镁磷肥25公斤。犁耙田时要开好四周田边沟以及十字沟(工作沟),整平田面,田面保持泥皮水为宜,水层过深或缺水都不利于禾苗生长。

2.合理密植,确保基本苗数。亩移栽密度:手插秧规格为20cm×16.7cm,抛秧规格为每亩22个秧盘秧苗,机插秧按30cm×12cm,亩基本苗数控制在6~8万苗。

3.水肥管理。追肥:移栽后5-7天秧苗返青时,追分蘖肥,亩施尿素15kg、氯化钾8kg。穗肥在晒田复水后,大约在5月上旬(倒2叶长出时),亩施尿素5kg、氯化钾8kg。齐穗期后依植株长势情况决定是否喷施叶面肥,每亩可用磷酸二氢钾100g加尿素250g兑水50kg喷施。水分管理:按水气平衡原则进行管理,插后至分蘖期够苗前保持浅水层,在亩苗数16万时排水晒田,晒田以晒至田面开裂,叶色转淡黄,茎叶硬直为止。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干湿交替,收割前1周,排干田中水。

4.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按常规方法进行,全面推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适时做好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及福寿螺、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瘿蚊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虫害防治推广应用频振式诱虫灯进行物理防治。并注意鼠害、草害防治。

5.适时收获。采用机械收割方式进行收割,机械粉碎稻桩回田。

四、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职责到人

项目由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实施,项目负责人是米世光,实施负责人是梁玉祥,联系电话0777-2835441,监测点负责人是胡成武,联系电话13977793085。钦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其他成员配合开展相关工作,钦北区农业技术推广站、钦北区那蒙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参与实施。各相关单位必须加强沟通和密切配合,认真领会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做好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各司其职,早计划,早行动,早实施,将各项任务及时落实到位,确保项目圆满完成。

(二)明确任务,按时完成

1.定时观测上报。从播种至收获,对上述试验处理的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和个体及群体性状进行定点观察记载,做到每5天观测调查一次,并在当天或者次日上报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2.及时分析报告。根据不同生长时期的调查数据,结合气象、农情、病虫害和面上调查数据,与上年、常年同期比较分析,得出当地观测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和面上生产发展动态,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和生产建议,形成钦州本区域农作物监测报告上报钦州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同时在钦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等相关媒体苗情简报。

(三)加强检查,确保到位

在项目实施期间,经常深入监测点检查指导,监督责任人工作,了解项目开展情况,工作措施和技术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及时总结好的工作措施和经验,纠正解决存在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附件2

 

钦州市2021年马铃薯生态区域动态监测试验方案

 

为顺利完成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下达的2021年冬种马铃薯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确保实施工作、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如期目标任务,为我市准确研判生产形势、科学决策指导,推动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特制定本试验方案。

一、监测点基本情况

钦州市冬种马铃薯生态区域动态监测点,设在钦州市浦北县江城街道办六桥村,面积10亩。项目监测点地处浦北县中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冬短夏长,四季如春,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800小时,年平均气温21~23℃,无霜期限350天,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并且雨热同季,集中于6~8月份。监测点土壤为花岗岩发育而成的潴育性水稻土,土壤肥力上等,田块大小1~3亩/块,排灌方便,是浦北县粮食作物高产示范基地之一。

二、试验内容

(一)新品种试验。选用我市主推马铃薯品种三个进行简比试验,品种为:荷兰15号、希森6号、雪川红。田块面积约5亩,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肥水管理一致。

(二)不同种植技术对比试验。田块面积约5亩,选择荷兰15号马铃薯品种,主要开展露地栽培、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三种种植方式进行对比试验。

三、技术措施

(一)切种消毒催芽

选用脱毒马铃薯种,用小刀在种薯底部小切一刀,以打破马铃薯休眠期,然后将切好的种薯用消毒液浸一下消毒,捞出风干后,放在阴凉的地方催芽,当芽长出1cm左右,即可按出芽点用刀切成合适薯块,稍凉干切口,便可种植。

(二)大田栽培管理

1.整地和施肥。在晴朗天气,田块水分适宜时,用旋耕机打田整地,整地前每亩全田均匀撒施50kg石灰,再利用大中型旋耕机翻耕2次,尽量做到地面平整、土壤细碎。基肥亩施商品有机肥300kg,硫酸钾复合肥100kg,中微量元素肥10kg,施肥方法:商品有机肥全田撒施,其他肥料全部条施。施基肥时配合使用一定量的佳尔康复合微生物菌剂,促进提高肥料利用率、预防病虫害、改善土质等。

2.种植。

(1)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双行种植,规格为行距20cm、株距25cm,按“品”字形摆种(种薯不接触肥料),每亩种植密度为约5500-6000株,种后用起垄机进行机械覆土、起高垄(包沟畦宽90cm,畦高30cm)作畦,要求畦面、沟底平直。最后再用机械盖膜、覆土。

(2)露地栽培。除了不用覆盖地膜外,起畦种植措施与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种植方法一致。

(3)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除了不用覆盖地膜、改用稻草替代地膜覆盖外,起畦种植措施与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方法一致。

3.水分管理。播种后保持田间土壤湿润。如遇久睛无雨,要及时适量灌水,水层深以畦高的1/3为宜,并且在第二天排干水,以保证早出苗和苗齐苗壮。在生长期间遇大雨时,及时清沟排积水,防渍沤损坏种薯,影响马铃薯生长。

4.病虫害防治。重点做好早、晚疫病预防,早疫病防治在发病初期,选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嘧菌酯(阿米西达)、百菌清、恶霜灵锰锌(杀毒矾)、氢氧化铜(可杀得)等药剂800~1000倍液连续喷施2~3次,每隔7~10天再喷一次。晚疫病可用银法利、福帅得、杜邦“g露”等农药喷防治。同时,根据田间调查,若发现其它病虫害发生,要及时选用对口农药进行防治,避免马铃薯受到损失。

5.做好防寒抗冻工作。霜冻和冰冻灾害对马铃薯影响很大,在霜冻和冰冻的易发天气要根据天气预报,采取对应有效措施,提前将预防工作落实到位,防止灾害天气对马铃薯的伤害,保证马铃薯安全,获得丰收。

6.适时收获。根据马铃薯生长情况及市场情况,适时收获。

四、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责任到人

项目由钦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实施,实施负责人是梁玉祥,联系电话0777-2835441,监测点负责人是黄有胜,联系电话13977756968。浦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浦北县江城街道办农业技术推广站、浦北县顺丰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参与实施。各相关单位必须加强沟通和密切配合,认真领会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做好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各司其职,早计划,早行动,早实施,将各项任务及时落实到位,确保项目圆满完成。

(二)明确任务,按时完成

严格执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农厅办〔2021〕9号)规定,在项目工作中,实施责任人和监测点负责人要认真开展田间观测调查记载等工作,按时报送数据材料,做好项目田间查定和结题验收,结合面上生产和气象情况,科学分析,整理拟写出监测报告和冬种马铃薯生产形势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和指导生产提供可行参考依据。

(三)加强检查,确保到位

在项目实施期间,经常深入监测点检查指导,监督责任人工作,了解项目开展情况,工作措施和技术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及时总结好的工作措施和经验,纠正解决存在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第2篇:水稻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种植业;强降雨;损失;对策;马鞍山市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3-0145-03

1 2016年马鞍山市夏季气象灾害与受灾损失情况

1.1 2016年夏季气象灾害发生情况 2016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马鞍山市处于梅雨季节,加上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全市降雨量集中且偏大。据市气象部门数据统计,6月20日至7月5日全市降雨量达514.6mm,是1991年以来最多降雨量,特别是7月1―5日,短短5d时间降雨量达365.6mm,沟、塘水位漫过岸堤,加上该段时期马鞍山周边地区包括长江中上游、水阳江等流域降水较大,主干流高水位运行,造成马鞍山境内河、沟、塘的水难以及时排出,农田积水较深,部分低洼田块积水超过50cm,含山县林头镇都胜圩、清溪镇半湖圩、后陈圩出现圩口决堤,圩区受灾绝收农田面积达1 467hm2。

1.2 N植业因涝受灾情况 由于降雨集中,全市在田农作物受损严重,据统计,截至7月12日,全市种植业(不含瓜果菜)受灾9.17万hm2,成灾6.11万hm2,绝收3.93万hm2;其中水稻受灾8.03万hm2,成灾5.25万hm2,绝收3.51万hm2。受涝灾影响,马鞍山市农业损失惨重,特别是种粮大户由于6月中下旬刚种水稻,无论是直播才出苗的,还是机插秧的田块,受淹后秧苗全部没入水中,几乎全部绝收。据马鞍山市农委于7月下旬组织开展对全市种植大户受灾及补改种情况摸底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市125户66.7hm2以上种植大户,承包总面积1.45万hm2,受灾面积达0.99万hm2,其中成灾面积0.58万hm2,绝收面积0.51万hm2,共造成损失11 004.54万元,平均每户损失88万元。

1.3 种植业受涝后生育特点 受涝后,旱杂粮等作物基本枯死,难以恢复;棉花、玉米等高秆作物过程性受淹,对其生长影响不大,但长时间浸泡会造成根系因无氧呼气而坏死变黑腐烂;水稻由于耐涝能力较强,短时间受淹对其影响小,但从调查来看,水稻受涝后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特点:水稻秧苗淹没15d内只要心叶未死基本能恢复生长;受淹水稻高位分蘖增多、有效穗减少、穗子变小;水稻整个生育期推迟5~7d。

2 马鞍山市种植业抗灾恢复生产主要措施

2.1 摸清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 涝灾发生后,马鞍山市农委迅速启动农业抗灾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值守,开展灾情统计和调度,及时掌握灾情动态。同时,全市农业战线人员坚守岗位,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履职尽责,全力投入到农业抗灾救灾中,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为全市科学抗灾提供依据。

2.2 提前调运备足救灾种子 针对受灾绝收面积大,加之当时救灾水稻种子种源紧缺,农时季节又十分紧张,马鞍山市农委及早准备,7月6日将县区上报的用种品种及数量进行梳理、汇总,并向省农委专题报告,积极寻求省农委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在7月8日召开了全市救灾种子紧急会议,就县区加强与供种单位跟踪对接、种子采购、种子质量等提出明确要求,并依据省种子管理站提供的种源信息,提出县区种源分配方案,细化落实到县区和具体负责人。开展专项调度,实行日报告制度,截至7月11日就联系种源近200万kg,7月15日前调入种子75万kg。其中含山县、和县、博望区安排财政资金近200万元,用于调运救灾种子,支持种粮大户开展生产自救。另外,各地还积极引导种业公司、种粮大户多渠道调运种子,确保了水稻补改种的需要。

2.3 分类开展抗灾技术指导 在抗灾生产关键期,马鞍山市农委成立了灾后恢复生产技术专家组,深入各县区开展巡回检查指导,分片包干负责,指导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开展抗灾救灾。为推动农业抗灾生产,提高补改种质量,马鞍山市农委先后印发了《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方案》《“早翻晚”等补改种作物栽培技术方案》等技术资料,指导农户分类开展补改种,受灾轻的采取追肥等田管措施促进恢复生长,受灾重的采取分蘖移栽、移稠补稀等方式查苗补缺,绝收的采取改种早熟粳稻、“早翻晚”或从外地调运秧苗等方式尽量及早种足。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开展苗情、墒情和病虫情监测,及时田管指导意见。同时,积极推广“产业联盟+专家顾问团+经营主体”技术服务模式,借助农业物联网、手机短信、农业孵化器、“农企通”手机APP客户端等平台,促进了关键抗灾田管技术措施的落实。各级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开展分类指导和技术培训,有效提高了技术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据统计,全市共举办技术培训、现场会40多场次、培训2 00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万余份,群发手机短信60余条,电视、电台、农网等媒体宣传30多期次。

2.4 全面开展生产自救 由于这次受灾面积大、程度深,马鞍山市农委通过短信、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引导受灾农户积极开展生产自救,7月15日,由市农委组织与市电台合作,专题报道我市种粮大户自力更生开展生产自救行动,如当涂科农种业承包的近267hm2,绝收田块超过100hm2,该公司负责人杜少飞提前谋划,一方面在没有育秧基地的情况下,从7月5日开始,利用水泥晒场进行集中育秧,为今后补改种既有了秧苗,又节约了时间,另一方面在刚退水的种子繁殖田块,通过移稠补缺的方式,增加栽插面积;李杨水稻种植家庭农场积极与外地联系,调运秧苗进行补种;当涂剑雄农业科技公司在补育自身秧苗的同时,还帮助周边农户补育、补插秧苗。含山、和县、示范园区受灾农户还通过分蘖移栽、补改种早翻晚等方式,抢抓时机尽早将绝收田块补种补齐。7月18日,原省委书记王学军来到博望区新临农场检查指导农业生产自救,对马鞍山市“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排涝一块、抢种一块”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3 受淹农作物恢复生产自救成效与对策

3.1 生产自救成效 据统计,马鞍山市9.33万hm2受灾水稻、玉米和棉花等农作物,除圩口溃破在9月份退水外,大部分受涝绝收农田排除积水后,各地采取移稠补稀、分蘖移栽、补改种早熟粳稻和“早翻晚”等方式及时进行了补改种,其中分蘖移栽1.35万hm2,补改种早熟粳稻1.45万hm2,补改种“早翻晚”0.43万hm2。由于补改种及时,田管措施到位,加上8―9月中旬气候(温光)条件好,病虫害发生危害轻,全市补改种的早熟粳稻、“早翻晚”长势明显好于预期,另外受灾田块的水稻长势普遍与常年相近,与灾害发生时产量损失预计相比有较大幅度减轻。据统计,通过移稠补稀、分蘖移栽方式补种的水稻单产在

6 750~8 250kg/hm2,较常规减少1 125~1 500kg/hm2左右;补改种早熟粳稻的单产在6 000~7 500kg/hm2,较常规减少1 500~2 250kg/hm2左右;补改种“早翻晚”尾在3 750~5 250kg/hm2。

3.2 预防和补救措施

3.2.1 合理布局,选择适宜播期 据气象资料显示,马鞍山市夏季涝灾发生时段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这期间中籼稻处于分蘖期,耐涝能力较强,损失相对较轻,而粳稻还处于苗期,甚至尚未活棵,从灾情调查的情况来看,同样受淹的粳稻,活棵的基本能够恢复生产,但受淹前尚未活棵的水稻秧苗均全部死亡,建议粳稻播期适当提前5~7d,有利于减轻涝灾损失;另一方面,从灾情调查的情况来看,绝收田块大多位于河、塘两边低洼处,发生洪涝后由于水的流速快,水质浑浊,常夹带大量泥沙,对水稻的机械损伤较大,造成水稻植株被沙压死亡,建议针对这类田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展莲藕种植、稻养种植等,优化生产布局,减少灾害损失。

3.2.2 及早排水抢救,加强田间管理 根据早期农业资料显示,水稻遭淹没72h,一般基本绝收,而据浙江省嘉兴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调查,没尖4d减产41.9%,但从今年水稻受涝灾情况来看,淹没7~9d,甚至超过12d的,退水后仍发出新叶,后期产量达到4 500~6 000kg/hm2,减产在30%~40%左右,远低于预期损失评估。这表明,水稻品种的耐涝能力较以往增强,正如2013年许多稻品种较2003年水稻高温热害表现出较强的耐高温特性。对此,受涝后,要尽可能及早排水抢救,遇高温天气,排水不能一次性排干,必须保留适当水层;阴雨天如2016年涝灾期间基本是阴天,而且温度不高(见表2),一次性排干水后,十分有利于秧苗恢复生长。排水后在判断稻苗是否死亡的前提下,对尚能恢复生长的田块可进行一次轻露田,以增强土壤透气性和根系活力,轻露田后结合灌浅水补追一次速效肥料,考虑到稻根受损,施肥要“少吃多餐”,不宜一次重施,后期注意病虫害防治。

3.2.3 统筹安排补改种,减轻涝灾损失 补改种要统筹安排好,对受淹较轻、缺苗较少的田块,可剥蘖移栽,对缺苗严重的田块,可将几块田的稻苗集中移到部分田块;慎用“早翻晚”,从2016年含山、和县、当涂、博望等地改种“早翻晚”情况来看,在8―9月仅次于2013年的温、光资源下,十分有利于“早翻晚”营养生长,但后期仍表现出抽穗灌浆风险大(2016年9月下旬至10月多阴雨天,气温不利于“早翻晚”抽穗和灌浆)、结实率低(含山、当涂、博望等地“早翻晚”结实率仅有40%~60%,只有和县部分结实率接近80%)、产量不高(3 750~5 250kg/hm2),不仅低于补缺补种的粳稻单产(一般在6 750~8 250kg/hm2),而且还低于改种早熟粳稻单产(一般在6 000~7 500kg/hm2)。建议若以后水稻受淹绝收田块改种选择早熟粳稻,如镇稻99、镇稻14、武运粳27等,同时抢抓时间,可在退水前利用空闲地或水泥晒场使用机插秧秧盘育秧,及早栽插结束,尽量增加水稻分蘖数,为夺取后期较高产量奠定基础。

第3篇:水稻调查报告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工作,确保我县种子供应质量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依据《年度全省杂交水稻种子质量监管方案》(种函〔〕65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水稻种子供应及质量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政办电〔〕36号)精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监管工作重要性

农以种为先。发展农业生产,首先是抓好种子。当前正是农作物种子供应关键期,其质量安全关系着农业稳县战略的实施和全县农村社会稳定大局。特别是水稻种子,受去年杂交水稻制种减产影响,今年全省水稻种子供应总量偏紧,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紧缺且质量隐患大。据统计,我县水稻种子缺口在5000公斤左右。目前,春耕在即,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站在全县工作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性,把保障春季种子供应和质量安全作为当前春耕备耕工作重要大事抓紧抓好,确保我县农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

二、加强登记备案管理,把好杂交水稻种子准入关

要进一步严格实行登记备案制度。杂交水稻种子批发户,在种子未调回前,必须到县种子管理局备案,并提供如下资料:①原始供种合同;②原始购种发票;③银行汇款回执;④每个品种的名称、数量、质量检验报告和纯度鉴定报告。种子调入库后要进行质量抽检。抽检确认合格后,方可销售。对来源不明、质量不清、未经纯度鉴定合格的种子一律实行劝退。

三、加强农作物种子市场检查,全面开展“八查”工作

由农业局牵头,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配合,开展农作物种子市场“八查”工作,即:一查种子商店是否具备种子经营条件,是否取得《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分支机构和具有委托代销、分装销售资格的企业是否按规定备案,有无超范围经营行为。二查经销的农作物种子是否应经过国家或省审定通过。有无以试种、订单农业、送科技下乡等各种名义经营推广未经审定的种子品种。三查销售的种子是否附有标签。标签标注内容是否符合《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的规定。四查质量状况。经销的种子纯度、发芽率、净度、水分等质量指标是否合格,有无假冒种子行为。五查是否建立了种子生产、经营档案。档案记载的内容、项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销售种子有无发票。六查种子包装。销售种子的包装物是否符合包装规定,有无散装种子和包装种子拆零销售的行为。七查种子广告是否存在虚假、夸大、不实宣传等。八查准备出售的水稻种子有无在本地种植历史,禁止推广虽经审定但不适合本地种植的种子。对查出的问题,有关部门要依法处理。

第4篇:水稻调查报告范文

在这份2012年2月至7月间出具的报告中,绿色和平组织针对北京、湖北、安徽、广东、四川、江苏、福建和浙江市面上可能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大米、米粉、婴儿食品、大豆(4617,-3.00,-0.06%)、豆制品及速冻食品进行随机取样,共购买76份样品,并送至第三方实验室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9份样本呈阳性,其中6份样本含转基因水稻成分。也就是说,非法转基因成分污染的检出率达到7.9%。问题样本分别为:取自湖北武汉和安徽六安的4份大米样本检出转基因成分,并确认为Bt63转基因水稻。

有公开资料显示,Bt63转基因水稻为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把Bt基因导入水稻植株后再得到抗虫的“汕优63”杂交组合。

这种Bt转基因水稻,是在水稻中引入一种特殊基因后,会产生Bt蛋白,这种蛋白会让食用了这种水稻的螟虫引起肠麻痹而死亡。正是这样特殊的抗虫功能,可以使水稻的农药使用量减少,进而达到增产的目的。根据此前媒体的报道,由于华中农业大学正处于湖北地区的关系,此前的一段时期内,转基因种植在湖北等地的种植已经非常广泛。但是,安徽涉足转基因大米问题尚属首次,这也让外界对安徽六安等地目前的水稻种植状况抛出了巨大的怀疑,本报记者因此追溯源头,来到检出转基因大米的安徽六安寿县进行实地调查采访。

然而,相比那些“看得见”的转基因大米违规状况,安徽样本显得更加的棘手和复杂。

两个检测结果

2012年3月10日,绿色和平组织的工作人员在安徽六安市满天星超市南门店、西商便民菜店兴美店以及刘记粮油商店分别购买了散称丰良优大米、周寨精制大米以及丝苗米进行取样检测,结果显示,三份大米均呈现NOS、Bt63阳性,意味着三份大米都是Bt63转基因水稻的产物。

记者了解到,这三份被检测出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大米均清一色的来自六安寿县地区,除散称丰良优大米无法查到生产厂家外,其余两份均标示来自寿县周寨米面有限公司。

根据当地政府2012年的经济统计数字,寿县去年GDP为105.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4亿元,在当地经济比重中占比最大,而稻谷种植面积高达10.95万公顷,与小麦同为寿县地区最大的粮食经济作物。

伴随对第一产业的依托,下辖25个乡镇的寿县遍布着大大小小近百家大米生产加工企业,在当地,周寨米面有限公司(周寨米厂)绝对算不上显眼的一个。事实上,记者在网上几乎找不到任何与之有关的企业信息以及地址内容,在经过当地人的多次指路和探寻后,本报记者终于辗转在寿县南部的一条土路旁找到了涉事企业——周寨米厂。

“我们根本无从知道,厂里生产出的大米怎么就会有了转基因成分。”面对本报采访,米厂老板吴坤山显得一脸茫然。

吴坤山的米厂设立于2004年,厂子的面积并不大,院内除了两三个加工车间,就是几个堆放稻谷的仓库。吴坤山说,由于当地米厂众多、竞争激烈,他的米厂一直处于半停半工的状态。“竞争主体太多了,稻谷收不上来,我们是开工半年停半年,生意一直算不上很好,每月差不多是二三十吨的产量,一年不过几百吨。”

今年4月上述绿色和平转基因检测报告在网上出现后,吴坤山“清闲”的生意状态被瞬时打破。4月19日下午,寿县地区农委突击抽检了周寨米厂。

寿县农委执法大队大队长李军对本报记者说:“我们这是粮食大县,出现转基因这个东西很敏感,所以4月我们一看到网上的消息就立刻去了他们厂里,完全是没打过任何招呼过去抽查。”

当地农委抽查的样品就是被曝光的精制大米和丝苗米。“每种都抽取了3份样品,我签字,对方也签字,然后封口。两份样品农委拿走,一份保存,一份送检,米厂方面留一份,如果他对检测结果有异议,可以用自己手上的那份再进行复检。”李军回忆当时的程序说。

根据寿县农委提供的检验报告和抽样取证凭证,记者看到,抽取样品的生产日期为2013年4月12日,取样数量为每份500克。由寿县农委委托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合肥测试中心对样品进行检测,后者是农业部授权的在安徽地区唯一的转基因检测方。

在检测结果一栏,记者看到,结果表述为“试样中未检测出CaMV35S启动子、NOS终止子和Bt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换句话说,就是未检出转基因成分。

但需要注意的是,寿县农委此次抽查的样品生产日期为今年的4月12日,而绿色和平组织检测的样品为去年3月10日之前生产。

对此,李军承认,去年检测和今年检测的米确实不可能是一批。“因为米有一定的保质期,什么时候要销售了企业才会生产,这家厂的库存没有放那么久,我们去的时候就这一个批次了,去年年初的米现在已经没有了。”

据记者了解,寿县地区目前稻谷种植面积高达10.95万公顷,与小麦同为当地最大的粮食经济作物。据周寨米厂老板吴坤山和当地种植户的介绍,当地的消费量较为有限,因此寿县大米主要销往六安市区。寿县的米厂多为作坊式的小型加工厂,缺少大型龙头企业,根据寿县粮食局提供的信息,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大多都为油脂公司和豆制品公司,米业公司无一入选。

看不见的污染源

两份不一的检测结果让事件看上去像一起“无头冤案”。而更让人感到棘手和担忧的是,六安寿县地区究竟有没有转基因水稻的种植?如果有,它们会给食用者带来怎样的影响?它们又是如何流入生产环节的?

吴坤山告诉记者,厂里没有自种地,所有加工生产的稻谷全部来自寿县地区的收购,但谁家种了转基因的水稻,他也无法知道,米厂只管收。

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检定结果,周寨米厂在去年出品的两种大米被确定为Bt63转基因水稻,而在2009年8月17日,农业部批准了两种水稻——“Bt汕优63”和“华恢1号”的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但这并不等于允许商业化种植和销售。

Bt汕优63正是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的科研成果。早在2004年6月5日,张启发在中科院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指出,转基因农作物在全球大面积种植已有9年之久,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群超过十多亿之众,至今还没有关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任何证据。

但是这一结论并未得到学术界的信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指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仅凭现在的短期动物实验数据是不负责任的,某项技术的副作用一般在使用二三十年之后才显现。

例如,瘦肉精刚开始出现时一直作为一个新技术被大力推广,使用20年后才发现毒性太大而被禁止;DDT(孟山都曾经是DDT最大的生产商)也是在刚出现时因使用效果神奇被大力推广,30年后发现危害整个生态系统被禁止。

“以前那么多年,这边从来没有发生过转基因大米的事儿,不要说在寿县,整个安徽都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当地主种水稻品种为新强8号,两优6326,两个都是安徽省的认定品种,但实话实说,谁也不能保证有没有外来的(转基因)稻种拿来这种。”吴坤山说。

Bt63转基因水稻的特性就是抗虫,在一些地区被称为“能抗虫的种子”或“不用打药的种子”,根据这一种子特性,记者分别在寿县的北部和南部地区的几个村落进行了走访调查。

但是,当地的农民几乎清一色的回答:“哪有抗虫的稻子?都得打药。”

寿春镇附近的一位农民告诉记者,从插秧到收割,一季稻子一般抗虫的农药要打上4~5遍,一亩地平均下来基本要花费100多元的农药成本。

而当地种子商店也对转基因稻种和防虫稻种表示“不清楚”。“我这里从来没有听过什么防虫的种子,你需要买,我这只有一些旱稻的种子。”一家种子店老板说。

还有商家则表示出了警觉:“你要抗虫稻?你不是来做调查的吧?”

绿色和平负责上述转基因调查项目的俞江丽对记者表示,其实也不能单纯用农药的多少判断种植物是否为转基因,因为在一段时期后,转基因品种也不一定就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因为它会催生次生虫害的增长。

这就像达尔文提出的适者生存理论,一种害虫被抑制,新的昆虫种群会迅速取而代之。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魏伟告诉记者:“转基因扩散有2个渠道,花粉和种子。转基因可以通过花粉(水稻的雌蕊、雄蕊)会扩散到邻近区域,种子产生的过程就是花粉和聚头结果,雄蕊的划分和雌蕊的聚头结合后形成胚胎。水稻也有花粉,是两性花。花粉通过空气、水、昆虫进行传播。所以不排除你不种,但是附近有别人种,然后扩散到你这。”

不过,通过花粉传播造成污染的概率就比较小,而另一种情况是种的人自己也不知道现在种的是转基因水稻。“比如一片地曾经种过转基因水稻,然后再种正常的水稻,有可能出现混杂现象,第二年长出来的还是转基因的,但是农民自己也不知道。”

在实地采访中,有一位村民表示,当地曾经有尝试过“防虫种子”的试种,但最终实验并没有成功,但他听说,那个种子是杂交水稻,并非转基因品种。

监管尝试

如今周寨米厂的销量一泻千里,吴坤山说,他不想卷入风波,因为这个事,米厂的销量已经下滑了50%。

“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要求收稻子的时候每家每户必须‘实名制’, 哪一家的稻谷必须全部登记到户,买了多少斤,万一以后出了问题可以去追溯;另外我肯定要问对方拿买稻种的凭证发票,不是正规稻种一律不收。”

事实上,当地种子的供应链有其独特的准入方式和流程,据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寿县地区一共存在着27家种子公司,这些种子公司是当地引进外部种子的最主要渠道,也是当地政府重点把关的对象。

一般而言,在每年供种之前,当地农委会组织专家进行开会,对新引进的品种进行评估。

“我们会要求对方把今年计划引进的所有品种都报给农委,政府进行把关,看哪种具备合法资质,哪些不具备。不合法的东西我们第一层就给它排除掉了。”当地农委方面的官员说。

通过第一道审核关口后,这27家种子公司会把新品种分销给下级的500—600家种子零售门店,分布在当地的25个乡镇。但谁也无法保证,那27家公司是否完全报备了全部品种,会不会进行秘密保留。

寿县农委执法大队长李军说,种子销售季节一般是4月份,所以我们在3月份的时候,

执法大队一共10个人,会兵分两路从南到北、一家一户到种子商店去明察暗访。

“我直接问店主,他搞过他可能也不肯讲,所以我们会问其他的商店老板,这边有没有人做这个(转基因)生意的,要有他们肯定会透露给你,因为他们是竞争关系嘛。农委每年都会发宣传单告诉店主,如果发现转基因销售,处罚就是5万,要让他知道冒这个风险不值得。”

李军坦言,过去当地也确实发生过一些投机取巧,倒卖一些实验品种的现象,但都不是转基因的类型。

2010年,时任农业部长韩长赋上任不久后,便开展了堪称“史上最大”的种子执法专项行动,有超五分之一的种子企业被责令限期整改,超十分之一企业的许可证被注销。根据农业部的总结,这次执法的一个重大突破是首次进行转基因检测,并对违规单位采取了处罚措施。

第5篇:水稻调查报告范文

今年,黑龙江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指导思想是:以粳稻、大豆、主产蔬菜、马铃薯等主要农产品为重点,以农业统计为基础,以市场监测为手段,以会商会议为机制,以主流媒体为载体,全面推进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的开展,并以此常态化,为加强宏观调控、指导优化结构和抵御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一是提升农业统计质量。加强统计人员培训,计划在5月、8月、11月分别召开农业统计工作座谈会、举办统计员培训班,对全省13个市(地)、30个农业调查基点县的农业统计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加强数据采集工作。基点县严格按照农业统计工作方法,科学选取乡村、农户、地块和市场等统计信息采集点,确保采集数据具有代表性。督促各基点县加强粳稻种植调查户生产经营档案的记录管理,按照农户调查档案管理要求,及时准确填写生产经营记录,为粳稻成本收益分析奠定基础。同时按照科学的方法实地采集数据信息,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加强数据审核检查工作,对基层上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加强统计工作指导。通过建立QQ群、电话短信、电子邮件、明白纸以及深入基层实地指导等多种有效方式,及时发现、解决统计工作中在的问题,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强化市场运行监测。扩大监测覆盖面。在全省现有25个农业调查基点县和大型粮食批发市场开展市场价格供求运行监测基础上,增加粳稻价格及供求情况监测点数量。开展重点季节监测。在粳稻收获前后(每年9月20日至次年3月末),开展粳稻价格周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粳稻收获后价格变动情况,开展粳稻全年成本收益分析,掌握粳稻成本收益状况,开展农情实时监测。通过实地调查以及与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治、气象等方面专家沟通咨询,及时掌握重要农时季节粳稻生产情况,了解掌握粳稻种植面积、作物长势状况、病虫害发生及危害程度、气候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及时掌握供需变化情况,指导销售,促进增收。

开展产销形势分析。产销形势分析是监测预警的核心,是引导结构调整适销对路种植的保障。每年春季举办产销形势分析会。

建立健全会商机制。黑龙江省建立由省农委、统计局、粮食局、物价局、商务厅、气象局、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南华期货公司、北大荒米业等粳稻生产、管理、科研、加工、流通、气象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权威人士组成的专家分析师队伍,为提高市场分析预测的时效性、准确性、科学性、权威性和前瞻性奠定了基础。

第6篇:水稻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植物疫情;防控;浙江台州;黄岩区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140-02

黄岩地处浙江沿海中东部,是台州市中心城区之一,全区土地总面积988km2,辖有5镇6乡8街道,570个村居,总人口57.9万人。2006年,粮食作物总面积达10 261hm2,蔬菜面积9 293hm2,水果总面积为10 566hm2。农业总产值12.01亿元,其中粮食总产值1.17亿元,蔬菜、瓜类产值4.06亿元,水果类产值4.31亿元。

1黄岩植物检疫工作总体情况

黄岩植物检疫站于1984年与植保站合作建立,1985年才开始单独建站。期间,虽然经历了行政区域的几次变动,但机构一直保持不变,从1989年开始至今一直实行财务单独核算,形成了具有事业法人资格、有单独的办公场所、专职会计和出纳、对外独立行使植物检疫职权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执法主体。同时,依靠自身的积累于1987年和1995年先后2次建造办公与生活用房,面积共计850m2,目前拥有办公用房100m2,会议室50m2。

黄岩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较为发达,建有台州市西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黄岩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专门从事鲜活农产品的物流配送。农副产品的大量流通导致了外来有害生物的不断侵入和传播扩散,给植物检疫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1988~2007年已经传入的主要外来检疫性(危险性)有害生物种类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稻水象甲、柑橘黄龙病、美洲斑潜蝇、三叶斑潜蝇、加拿大一枝黄花、四纹豆象、柑橘小实蝇、梨枯梢病等,红火蚁、葡萄根瘤蚜等也将面临入侵威胁。在外来有害生物防控方面,以稻水象甲、柑橘黄龙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重大外来入侵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治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成效明显。稻水象甲于1996年发现,通过组织专业队,狠抓越冬代成虫防治,在1998年就达到基本扑灭的标准;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在2004~2007年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优秀;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控工作也获得台州市农业丰收奖。

2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工作探索与实践

2.1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1987年,黄岩农业局针对当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与黄岩毗邻的仙居、临海发现的情况,要求黄岩广大农村干部和村民遵守植物检疫法规,严禁到病区引调水稻种子、稻谷、饲料及稻草;任何单位或个人,凡到外地引调种子,需经植物检疫部门许可,办理植物检疫要求书后,凭证书方可调入,否则视为违法调运;抓好普查与复查工作,争取早发现、早行动、早扑灭,防患于未然。在疫病防范方面,从1986年开始对早、晚稻种子全面推广强氯精消毒处理。另外,还建立了病害报告奖励制度,对报告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疫情的,给予现金奖励,对阻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传入起到很大作用,使水稻细条病比邻近的县延迟3年传入。水稻细条病是于1989年在原黄岩县的峰江乡谷岙村和苍西村及蓬街镇的徐三村首先发现的,面积4.6hm2。疫情发现后,组织区、乡(镇)农技人员,发动群众,采取果断措施,对发病的稻草全部就地烧毁,稻谷就近加工,谷糠就地烧毁。当年,仅峰江乡的谷岙村、苍西村2个村就焚烧病田稻草24t,集中加工稻谷20t,烧毁病谷糠6.5t,最大限度地消除了隐患。同时,对病区进行了以种子消毒和喷药保护为主的防病灭病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延缓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扩散蔓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得病区连续多年未发现水稻细条斑病的再次发生。

2.2稻水象甲

稻水象甲于1996年5月10日在黄岩江口芦村、北城新宅首次发现,当年全区只有2个镇、2个村发现稻水象甲,发生面积为58.8hm2,涉及面积2 439.3hm2;疫情发现后,立即引起了区、镇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技部门加强了疫情监测和技术指导,取得了当年发现当年予以控制的成效。但1997年5月,在黄岩南部边缘沿线的院桥、沙埠、茅畲3个镇(乡)又发现稻水象甲疫情,当年发生范围为5个乡镇、18个村,发生面积有366.1hm2,波及面积4 562.1hm2;到1998年,发生范围有5个乡镇20个村,发生面积425.7hm2,涉及面积仍为4 562.1hm2。为进一步做好稻水象甲防控工作,黄岩区政府出台了“以奖代补”政策,对达标乡镇根据发生面积多少给予0.5~1.0万元不等的奖励。与此同时,黄岩区农业局再按发生面积,补助防治经费30元/hm2。

对稻水象甲防控工作,黄岩区按照省政府“封锁控制、分割围歼、逐步压缩、综合治理、限期扑灭”的20字方针(浙江省和台州市对黄岩提出了要求:在稻水象甲第1代成虫发生期,虫量控制在0.1头/百丛以下的基本扑灭标准),在发生稻水象甲的江口、城关、院桥、沙埠、茅畲等镇乡,每年年初,会同当地政府,认真研究防治扑灭措施,抓住关键时期,选用对口农药,组织防治专业队,开展防治扑灭工作,实现了浙江省提出的3年内稻水象甲不越过黄土岭这一目标。

根据稻水象甲成虫为害早稻秧田和本田初期的特点,抓住越冬成虫防治这一关键,采取“狠治越冬代成虫、兼治1代幼虫、挑治第1代成虫”的防治策略,即可抓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的防治工作。秧田期可选用20%三唑磷乳油、50%倍硫磷乳油或40%水胺硫磷乳油1 500mL/hm2。上述药剂用机动喷雾机弥雾时加水150kg/hm2,用背包式喷雾器时加水600kg/hm2喷雾(下同)。本田期除上述药剂外,也可选用0.3%锐劲特颗粒剂15~30kg/hm2,拌细泥150~300kg撒施;5%锐劲特乳油750mL/hm2、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30~60 kg/hm2等任选1种,对水750kg喷雾,在防治过程中进行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行动,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田,保证防治工作全面彻底不留死角,对控制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幼虫取得了显著效果。1998年7月6日,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5个镇(乡)进行实地抽查,共查16个村,抽查197块田,39 400丛水稻,平均成虫量为0.046头/百丛,达到了基本扑灭标准。

2.3柑橘黄龙病

自从2002年发现柑橘黄龙病疫情以来,黄岩区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治虫防病,挖治管并重,综合防控”的方针,坚持病株挖除,突出木虱防治,突出种苗管理,加强健身栽培。通过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使柑橘黄龙病的快速扩散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2006年,柑橘黄龙病疫情发生态势趋于回落,2007年发病株数比2006年减少15.21%,2008年发病株数又比2007年减少22.21%。疫情防控工作2004~2007年度连续4年在全省综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现将主要工作措施陈述如下。

(1)加强领导。柑橘黄龙病的发生与蔓延对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区、乡两级政府建立了专门机构,强化对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的领导。区政府与各乡镇(街道)签订了“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防控工作责任书”,明确了防控责任。部分乡镇(如院桥、高桥、平田等)还将防控责任细化分解到村级,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黄岩区政府办公室每年都发文要求各地继续抓好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并就柑橘黄龙病等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工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落实。

(2)强化宣传发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2004年开展“一户一宣传”;2005年制作科教片,开展宣传周活动。6年来,共印发宣传资料近21万份,发放张贴防控模式图5 000张,播放《柑橘黄龙病科教片》 67场次,广播电视宣传100多次,使防控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共开展培训270多期,受训人数为1.56万人次,组织各级各类科技咨询207次,咨询人数达1.21万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对柑橘黄龙病的识别能力。

(3)全面开展疫情普查和病株挖除。2002年以来的疫情普查工作,采取群众自报与专业队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片、片不漏园、园不漏块、块不漏株的要求实行全面普查。普查数据分村到户,进行登记造册,建立疫情档案,并以村为单位张榜公布,依靠群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督促,提高普查数据的真实性。6年来,全区共组织普查队伍4 320人次,累计调查柑橘树3 496.56万株,到2007年底查明已有17个乡镇(街道),205个行政村发现柑橘黄龙病,累计发病株数为135.37万株,病园波及面积为1 816.7hm2。在疫情普查的基础上,采取群众自挖与组织专业队砍伐相结合的方法,彻底挖除病树;对失管橘园的病树,各乡镇(街道)投入经费组织专业队进行砍伐和清理。如高桥街道、院桥镇组织专业砍伐队伍,对辖区内发病橘园的病树逐片逐园进行砍伐,尤其是高桥街道从2004年开始连续4年组织砍伐专业队,每年都历时2~3个月对街道内所有村的橘园内所有病树进行砍伐。6年来全区累计砍挖病株数135.37万株,使柑橘黄龙病的发生范围缩小,减少了发病株数,持续开展的防控工作取得了实效成果。

(4)抓好木虱防治和种苗管理。①加强木虱防治。在院桥镇的唐家桥和上洋乡李家洋村等地设立监测点。2002年以来,每年都不定期木虱防治情报,要求各地根据物候特点和木虱虫情监测结果,重点抓好春、夏、秋梢抽发期木虱的防治工作,并根据木虱发生基数的高低进行分类指导,对虫口基数偏高的果园,连续用药。2007年8月,对6个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123.3hm2柑橘园免费提供防治木虱农药8.6万包,有力地推动了木虱防治工作。2002~2007年木虱防治面积达到12.55万公顷次,防治达标率90%。②抓好苗木检疫管理。在每年的冬、春两季种苗调运和嫁接时期,禁止向省内外疫情发生地调入苗木、接穗;禁止橘农擅自调运柑橘类苗木、接穗;暂停高接换种,以免引起疫情扩散;同时,加强柑橘类苗木市场的检疫检查,6年来共销毁有病橘苗8.6万株,从源头上有效控制了病害的传播扩散。

(5)抓示范区建设。将南城街道蔡家洋村和民建村、上洋乡董岙村、头陀镇断江村、北城街道下洋顾村作为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示范区。这些橘园既是综合防控示范区,又是防控效果的展示窗口。如南城蔡家洋村和民建村,柑橘面积65.2hm2,以本地早蜜橘为主,2005年调查发现柑橘黄龙病病株134株,2007年调查发现只有50株;头陀镇断江村33.3 hm2橘园,2005年只查到45株病株。另据院桥镇2006年调查:实施健身栽培的果园病株率只有4.3%,而对照区病株率达到16.3%。

第7篇:水稻调查报告范文

根据公司要求,为了掌握今年我库辖区粳稻谷和黄玉米的质量情况,做好收购工作,合理安排储粮,给上级领导和科学储粮提供信息。我库于10月8日至11日,由仓储主任亲自带队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1、粮食产量情况。××粮库位于××粮食主产区,辐射周边××乡、××乡、××乡及紧临的××部分乡镇,属粮食主产区,粮食种植面积较大,粮食产量较高。经调查,2018年辖区内粮食种植面积比去年有所增加,种植品种主要是玉米和水稻,预计粮食产量较去年也要有较大增长。玉米产量在10万吨左右,商品量在8万吨左右;水稻产量在2万吨左右,商品量1.5万吨。

2、质量情况。稻谷自然水份最高19.0%,最低15.0%,一般16.0-17.0%。出糙率最高80.7%,最低75.0%,一般77-79%。整精米率最高55-66%,最低50%,一般60%。不完善粒最高2.6%,最低2.3%,一般2.4%。杂质最高0.8%,最低0.5%,一般0.7%,同标准水分千粒重最高47g,一般43g,最低41g。

第8篇:水稻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水稻;新品种;产量;生育期;鉴定;广西南丹;2014年

中图分类号 S511.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042-01

为加快南丹县水稻新品种引进和推广步伐,南丹县种子管理站根据区种子管理局安排,于2014年对已通过国家或外省审定但其适宜推广区域还未包含南丹中稻稻作区的12个水稻新品种进行引种初试,考察各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从中筛选出综合性状较好[1-2],适宜南丹县中稻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南丹县城关镇中平村坡黑屯,东经107°32′56″,北纬25°01′03″,海拔650 m。地处平坝,阳光充足,排灌方便,土质属潴育潮泥土;前茬为蔬菜,肥力中偏上、均匀,有机质35.710 g/kg,全氮2.556 g/kg,有效磷109.5 mg/kg,速效125 mg/kg,pH值5.83。

1.2 供试品种

供试品种共12个,分别为广8优188、赣香优5359、广两优8号、龙两优981、双两优1号、深两优5814、深优9716、研优1号、深优9521、筑优985、C两优248、花优230、成优983。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2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其中以深两优5814作对照(CK)。不设重复,采用随机排列[3-4],小区面积33.3 m2(12.81 m×2.6 m),株行距20.0 cm×26.1 cm,栽植19.16万穴/hm2,四周设对应小区品种5行以上保护行,区间距40 cm。

1.4 试验实施

4月24日播种,5月29日移栽,每穴插2粒谷苗。基肥施45%硫酸钾型复合肥375 kg/hm2。6月7日追苗肥,施48%复合肥225 kg/hm2、尿素120 kg/hm2、氯化钾150 kg/hm2;7月8日追穗肥,施尿素75 kg/hm2,氯化钾120 kg/hm2;6月11日喷威牛真不卷、虱狼、敌敌畏防治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6月21日喷飞叨虱、全铲3号、金钢钻防治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7月28日喷扶稻、敌敌畏、爱苗、多菌灵防治稻飞虱和纹枯病、稻瘟病等;7月31日喷飞电、敌敌畏防治稻飞虱;7月11日搁田。

1.5 调查记载项目

调查记载各品种大田生育期、田间稻瘟病和纹枯病自然发病情况、小区产量等[5-6]。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及田间抗性

由表1可知,广两优8号、研优1号、C两优248、花优230、成优983、双两优1号、筑优985熟期适中,与对照深两优5814(CK)熟期相差0~3 d;深优9521偏早熟,较对照深两优5814(CK)早熟4 d。深优9716、广8优188、赣香优5359、龙两优981较早熟,较对照深两优5814(CK)分别早熟11、10、7、6 d。参试品种均未发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纹枯病轻发生。

2.2 参试品种产量

由表2可知,花优230产量较对照品种深两优5814(CK)增产11.60%,增产极显著,居供试品种首位;研优1号、C两优248、龙两优981产量依次分别较对照深两优5814(CK)增产7.36%、6.97%、5.39%,分别居第2、3、4位,增产显著;广两优8号比对照深两优5814(CK)增产2.76%,差异不显著。其余品种产量低于对照。

3 结论与讨论

供试的12个品种中,花优230、研优1号、C两优248产量水平较高,熟期适中,抗病性强,建议复试;龙两优981产量高,但偏早熟,建议再次初试观察;其余参试品种终止试验。

4 参考文献

[1] 林义农,林桂玲.南宁市2009年早稻水稻新品种引种试验初报[J].南方农业学报,2010,41(9):907-909.

[2] 梁仁敏,梁景文,覃思德,等.2010年河池市水稻品种引种试验报告[J].种子世界,2011(9):24-25.

[3] 陈玉军,李进永,郭红,等.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引种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8):30-32.

[4] 刘忠军,常旭霞,谢承疆,等.水稻新品种引种试验报告[J].新疆农业科技,2005(2):6-7.

第9篇:水稻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剂量;施药时间;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118-01

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是氟虫双酰胺的新剂型。为了探明该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及应用技术,笔者于2012年在连作晚稻上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瑞安市塘下镇鲍七村进行。选择生长一致、比较嫩绿的连作晚稻作供试田块。

1.2 供试药剂

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悬浮剂(美国杜帮公司)、30%阿维·氟酰胺(稻腾)悬浮剂(拜耳杭州作物科学公司)、3.2%阿维菌素乳油(山东京博农化公司)。

1.3 试验设计

药剂比较试验设5个处理,即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300 mL/hm2(A)、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悬浮剂150 mL/hm2(B)、30%阿维·氟酰胺(稻腾)悬浮剂450 mL/hm2(C)、3.2%阿维菌素乳油1 125 mL/hm2(D),以不施药作对照(CK)。

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不同剂量试验共设3个处理,即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300 mL/hm2(a)、240 mL/hm2(b)、180 mL/hm2(c)。

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防治适期试验设3个处理,处理1:在稻纵卷叶螟2龄幼虫喷药;处理2:在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喷药;处理3:在稻纵卷叶螟4龄幼虫期施药。各处理均施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300 mL/hm2。

以上处理均3次重复,小区面积42.2 m2。

1.4 调查方法

施药前调查稻纵卷叶螟幼虫虫龄和虫量,试验用富士特FST-180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对水450 kg/hm2喷治,分别于施药后3、15 d调查每小区活虫量,危害稳定期调查白苞率。根据施药区和对照区虫量及危害率的差异,计算防治效果和保叶效果[1-4]。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对稻纵卷叶螟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药后3 d,处理A、B、C、D的防效分别为72.3%、89.2%、73.5%、74.7%,以处理B效果最优;药后15 d,处理A、B、C、D的防效分别为84.2%、89.4%、84.2%、10.4%,处理D防效减低明显;危害稳定期,处理A、B、C、D的保叶率分别为87.8%、86.1%、78.3%、55.7%,处理A显著优于处理C、D。

2.2 不同剂量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用药量的增加,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逐渐提高,处理c的防治效果和保叶效果均在65%左右;处理b药后3、15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9.9%、84.2%,保叶效果为78.3%;处理a药后3、15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3%、84.2%,保叶效果为87.8%。因此,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用量以300 mL/hm2为宜。

2.3 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不同施药时间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由表3可以看出,对稻纵卷叶螟的总体防效以处理1为最佳,处理1药后3、15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3%、84.2%,保叶效果为87.8%;处理2药后3、15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6.0%、79.0%,保叶效果为74.8%;处理3药后3、15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9.9%、73.6%,保叶效果为62.6%。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10%氟虫双酰胺(福先安)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有显著防治效果。在稻纵卷叶螟2龄幼虫高峰期,用300 mL/hm2的剂量,药后3、15 d后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3%(下转第120页)

和84.2%,保叶效果87.8%,与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悬浮剂150 mL/hm2比较,除3 d后防治效果稍低外,15 d后防治效果和保苗效果均无明显差异。与30%阿维·氟酰胺(稻腾)悬浮剂450 mL/hm2比较,3、15 d后的防效均无明显差异,但保苗效果显著优于30%阿维·氟酰胺(稻腾)悬浮剂[5-6]。

4 参考文献

[1] 周宇杰,徐铁平,陈月娣,等.四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J].江西农业学报,2011(1):113-114.

[2] 陈贤清,申群芳,张志元.苏云甲SC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4):84-85.

[3] 黄水金,秦文婧,刘辉.4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7):110-112.

[4] 董波,季敏,李粉华.金坛地区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年份的发生动态及其防治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90-92,9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