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海峡两岸关系精选(九篇)

海峡两岸关系

第1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随着海峡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与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两岸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的轨道”,真正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如何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作为全国台湾研究会2009年重点选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研究”的子课题《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条件分析》、《ECFA签订后的海峡两岸关系》等三篇文章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于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对两岸关系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尽管两岸在经济交流中实现了重大突破,还存在着许多歧见与矛盾,需要寻求破解。总书记已经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签订 两岸关系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中共十六大以来对台政策的主题和中心任务。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心点就是为了实现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与共创双赢,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此举得到了重新执政的中国当局和台湾民众的热烈响应。2010年6月29日,经过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五次陈、江会谈,在实现“三通”的基础上,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ECFA的签订,实现了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了重大突破,两岸关系真正进入了“和平发展的轨道”。

ECFA签订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ECFA的签订将有利于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推进交流,并形成“两岸经济共同体”。ECFA的签订对于两岸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台湾经济而言,在遭受了金融危机沉重打击后,复苏乏力,执政能力备受质疑。ECFA的签订,使台湾争取到了540项136亿美元,给脆弱的台湾经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它不仅使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而且有助于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全面深化,将使台湾被纳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构建“两岸经济共同体”创造条件。

ECFA的签订将有利于促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不断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坚定地维护和增进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要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就必须进一步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因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框架中,文化交流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位置。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培养起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特质和民族情怀,成为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也是未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突出强调两岸同胞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尤其要加强青少年交流,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蓬勃活力。同时建议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迈上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新台阶。

ECFA的签订将有利于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度,为两岸“由经入政”提供了前提。早在90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和平解决采取“先经济后政治”的大思路。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经济交流的大突破。ECFA的签订,使两岸互信基础更为坚实。当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ECFA的签订将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势力的影响,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ECFA签订前,主席与主席蔡英文就签订ECFA进行了激烈辩论,最终结果赢得了台湾多数民众对大陆政策的认同。据台湾两岸事务主管部门最新公布的民调显示:ECFA签署后,61.1%的台湾民众对ECFA成果表示满意。①ECFA签订有效地遏制了“”分裂活动,进一步降低了“”势力的影响,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难题

尽管两岸在经济交流中实现了重大突破,但是由于两岸之间60年一直处于隔绝、半隔绝状态,也由于两岸意识形态之差异,还存在着许多歧见与矛盾,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化解。归纳这些歧见与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国共两党与两岸在台湾政治定位问题上存有歧见。这是阻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所谓台湾政治定位问题,意即台湾的政治称号究竟是什么?两岸均强调坚持“九二”共识,但对“九二”共识的理解双方有所不同。中共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两岸实现“三通”与签订协议必须建立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口中的“九二”共识就是一个中国原则。2008年3月28日,在接受《联合报》专访时表示,“两个统治当局(指台湾与大陆),分别统治传统中国的一部分领土,双方都主张对所有领土有法理上的管辖权,实际上有效的管辖权只有它那一部分,我们只限于台澎金马,它们只限于外蒙以外的其他领土”。这一论述实际上是要表明“两岸在法理上同属一中”,“在治权上各控制一部分”。一方面划清了与李登辉的“两个中国”和的“台湾与中国”两岸定位的本质区别,也阐明了同大陆主张的区别。

第二,两岸在台湾加入国际组织问题上存有不同看法。执政时大搞“公投”,实际上是以的名义,制造“法理”。在2008年大选时强调“公投返联”,希冀以“中华民国”名义重返联合国。同年4月4日,表示以“中华台北”的名称申请成为“世卫”观察员是目前最好的做法。与此同时,还提出了与大陆“外交休兵”的主张。应当承认,的许多看法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与大陆的主张还存在相当的距离。

第三,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途问题上,两岸之间的主张有明显的区别。大陆主张现阶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主题和中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和平统一的前提,两岸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终结果。当然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当局过去是主张统一的,还曾经制定过一个“”。经过李登辉与的20年执政,岛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开赞成统一的人已经不太多。基于此点,在就职典礼的演说中称:“我们将以最符合台湾主流民意的‘不统、不独、不武’的理念,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湾海峡的现状”。

第四,在美国对售问题上两岸的立场是南辕北辙。中国政府历来强烈反对美对售。主政后,宣称台湾会继续向美军购,但“不会要求美国为台湾而战”,“在我任内不会发生战争”!两岸因实力不同,台湾不会和大陆搞军备竞赛,买武器是汰旧换新,同时创新不对称战术,增加安全感与自信,以小搏大。

第五,两岸政治互信度还比较低,不能够适应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要求。主席在多种场合特别强调只有加强两岸互信,两岸关系才能获得发展。2008年11月14日,在接受《今日美国》报采访时强调“已将恢复两岸互信视为任内主要任务”。

两岸关系难题的破解之道

对于破解难题,需要我们既要有耐心与信心,又要有正确的政策。对此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全民族的团结、和谐、昌盛。我们应该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携手共进,戮力同心,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②在这里,总书记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具体讲:

第一,坚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要化解两岸之间特别是台湾当局与同胞对大陆的负面看法,就要认真贯彻总书记提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只有不断提升两岸之间的互信,才能搁置争议、求同存异,最终共创双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经济,通过自身实力强大改变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负面看法,增强对祖国的感情认同,增强对“一国两制”的信心。

第三,继续坚持两岸各项交流与和平发展不动摇,促进两岸政治对话,为和平统一奠定基础。只有继续坚持两岸之间的大交流、大合作,才能不断化解两岸之间的敌意,增进互信;只有坚持和平发展不动摇,才能真正避免两岸之间的兵戎相见,才能使两岸和平发展协议签订成为可能,才能为为和平统一奠定基础。

第四,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台政策。两岸关系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充分体现了两岸同胞革故鼎新的精神和智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事业,要使两岸关系深化发展,取决于两岸民众思想认识的与时俱进,取决于两岸双方政策措施的推陈出新。(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

注释

第2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关键词:两岸经贸合作

自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大陆与台湾的交流不断扩大,两岸的贸易额不断增加,两岸的经贸合作不断向前推进。

一、海峡两岸的贸易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不断向前发展。1979年海峡两岸的贸易额仅为0.8亿美元;1993年超过100亿美元,达到144亿美元;1998年超过200亿美元,达到205亿美元;2000年超过300亿美元,达到305.3亿美元。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04年海峡两岸的进出口总额为783.24亿美元,同比增长34.2%,其中大陆出口135.45亿美元,同比增长50.4%,大陆进口647.79亿美元,同比增长31.2%;2005年海峡两岸的进出口总额为912.34亿美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大陆出口165.5亿美元,同比增长22.2%,大陆进口746.84亿美元,同比增长15.3%;2006年海峡两岸的进出口总额为1078.44亿美元,同比增长18.21%,其中大陆出口207.35亿美元,同比增长25.29%,大陆进口871.09亿美元,同比增长16.64%;2007年海峡两岸的进出口总额为1244.8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大陆出口234.58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大陆进口1010.22亿美元,同比增长16%;2008年海峡两岸的进出口总额为1292.17亿美元,同比增长3.8%,其中大陆出口258.78亿美元,同比增长10.3%,大陆进口1033.4亿美元,同比增长2.3%。

二、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有利因素

(一)、亲民党等党派的领导人到大陆访问有利地促进了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2005年中国主席连战对大陆展开“和平之旅”,同中共中央总书记进行了历史性的会面,这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60年来的首次会面,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总书记和连战主席共同发表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望”。连战的“和平之旅”加深了国共两党之间的信任与理解,对于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005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亲民党大陆访问团访问大陆,同中共中央总书记举行会谈,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亲民党两党之间首次进行对话,两党的交流有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和亲民党之间的互信,有利于维护两岸的和平与稳定。2005年新党主席郁慕明率领率领新党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陆访问团对大陆进行“民族之旅”,通过此次访问,加深了中国共产党同新党之间的了解,对于遏制“”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2008年中国主席吴伯雄对大陆进行访问,这次访问是在两岸关系的新形势下进行的,总书记和吴伯雄主席举行了两岸新形势下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双方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由于在台湾由在野党变为执政党,国共双方互动的成果有利于转化为现实政策,从而对两岸关系产生实质性影响。2009年中国主席吴伯雄率领大陆访问团访问大陆,并与中共中央总书记举行会谈,进一步加深了海峡两岸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这一切标志着两岸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两岸关系已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篇章。

(二)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复谈对于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8年6月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商谈,表明两岸的中国人有能力解决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有利于造福两岸同胞。这是两会时隔九年之后的首次复谈,双方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和《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对于促进两岸直航和两岸旅游业的发展、扩大双方的人员往来具有重要的意义。2008年11月海协会和海基会在台湾岛内举行第二次会谈,双方签署了《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和《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四项协议,海协会赴台商谈不仅一次开拓之旅,也是一次合作之旅和和平之旅,表明两岸制度化的协商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2009年4月海协会和海基会在南京举行会谈,双方签署了《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和《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3项协议。双方同意建立定期航班,这同平日包机相比前进了一大步,建立定期航班将大大便利大陆和台湾的人员交流。双方还达成了一项历史性的原则共识―“陆资入台”,这将改变台湾向大陆单向投资的局面,大陆和台湾之间可以进行双向投资,有利于中国大陆的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有利于深化两岸的产业合作,实现共赢。

(三)国共对话平台的构建和巩固对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根据2005年总书记和连战主席发表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框架下建立起来的,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2006年4月首届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的主题是“两岸经贸交流与直接通航”,大陆方面宣布了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政策措施。2006年12月第二届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论坛主题是“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实现两岸农业互利双赢”。大陆方面宣布了20项扩大和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新政策措施。2007年4月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是“两岸直航、旅游观光、教育交流”,大陆方面相关负责人分别受权宣布了进一步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及方便台湾同胞的一系列措施。2008年12月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主题是论坛主题是“扩大和深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大陆方面宣布了加强两岸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10项政策措施。2009年7月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举行,论坛主题是“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重点研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拓展两岸教育交流合作三项议题。国共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通过举办论坛,加强了两岸官产学之间的交流,加强了两岸人民之间的了解,尤其是在重新执政的新的形势下,国共论坛的成果有利于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更好的推动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

(四)两岸经贸合作民间机构建立、一系列交易会和论坛的举办有利地促进了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

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于2004年在北京成立,它是促进两岸经贸合作的民间组织,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的成立加强了同台湾民间机构的联系,扩大了两岸人员交流,促进了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作为中国大陆最早主办的两岸经贸博览会,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在促进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平台作用。2008年第十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基本覆盖了台湾全岛所有的县市展示。2009年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举行了海峡两岸首次大规模的县市长交流活动,大大增强了两岸相关人员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的举办也为促进两岸的经贸合作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首届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于2006年举办,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四届。2009年第四届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举行,双方围绕“建立经济合作机制与共同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探讨,有力地促进双方的理解与合作。

三对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思考

(一)海峡两岸应早日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大形势下,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有利于促进相互投资,促进两岸经济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符合海峡两岸同胞的利益。双方应早日启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商谈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同台湾各政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交流。

增进交流可以扩大共识。要不断扩大两岸民众之间的交流,例如开放大陆游客赴台旅游不仅大大促进了台湾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增强了两岸民众之间的理解。充分发挥新形势下国共平台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同台湾其他党派之间联系,维护台湾海峡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之下,两岸的经贸合作一定会不断地向前推进,两岸经贸合作的前景无限广阔。

参考文献:

[1]朱邦宁.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

[2]孙兆慧.两岸经贸关系现状与展望[J].统一论坛,2009(1).

第3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一)海峡两岸通邮的历史渊源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历史文化渊源深厚,海峡两岸通邮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初年。当时闽台之间分别以驿、铺传递公文。至光绪年间,台湾方面以“飞捷”、“南通”二艘轮船定期往来于厦门、福州等地,将信件送与大陆口岸的海关邮政转递;而福建这边,则派发“琛航”、“永保”轮往来厦门—台湾之间,之后又增派“伏波”、“万年清”号轮往来于闽台各港。由于历史的原因,1949年以后,海峡两岸相当长一段时间处于隔绝状态,音讯不通,来往中断。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海峡两岸实行“三通”,结束隔绝、对峙状态,之后海峡两岸经历了单向通邮、双向非正式通邮、间接通邮等通邮阶段。2008年在台湾局势发生重大积极变化的环境下,11月4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台北签署了《海峡两岸邮政协议》,使两岸同胞共盼已久的全面直接通邮变为现实。海峡两岸之间通邮不需再经过第三地中转,直接以空运或海运直航方式,将邮件总包运送至双方邮件处理中心(台湾设5个邮件封发局,福建设福州、厦门两个封发局,大陆方面另有北京、上海、广州等6个封发局),并建立业务财务处理直接结算关系。海峡两岸之间以往间接通邮的信函、明信片、邮筒、印刷物、新闻纸、杂志等改为直接递送,并新增小包、包裹、快捷邮件和邮政汇兑等业务。海峡两岸实现“大三通”后,两岸邮政交流合作不断有新的突破,福州被确定为大陆唯一对台水陆路邮件互换局,2009年4月成立中国邮政对台水陆路邮件监管中心,这是目前大陆唯一对台水陆路邮件监管中心。2010年10月,中国邮政正式开通了福州———台北邮货快递航线,福州成为大陆第一个与台湾邮货快递的航点。(二)海峡两岸邮政体制改革方向趋同大陆邮政于1998年实行邮电分离,各地省、市、县邮电局变更为邮政局,形成邮政独立运行的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邮政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需要。2005年8月,国务院通过了《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分开,两改革,四完善”,即:实行政企分开,重组邮政监管机构,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改革邮政主业,改革邮政储蓄;完善邮政普遍服务机制、特殊服务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按照改革要求,在剥离国家邮政局的企业职能、资产和人员的基础上重组国家邮政局,作为国家邮政监管机构,设立省(区、市)邮政管理局作为省(区、市)邮政监督机构,受国家邮政局垂直领导。将国家邮政局的企业职能、经营性资产和人员分离出来,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成立省(区、市)邮政公司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负责提供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等。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邮政法》适应了新的发展形势,坚持积极推进邮政改革和促进行业发展的原则,将党和国家扶持邮政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法定化,将邮政政企分开等体制改革的成果固定化,将邮政行政管理制度规范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设计,形成了邮政管理法制的基础体系。福建省于2006年成立省邮政管理局,2007年福建省邮政管理局与福建省邮政公司同时正式对外挂牌,原福建省邮政局被撤销。2012年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省级以下邮政监管体制的通知》,吹响了省以下邮政监管体制改革的号角,福建各地市邮政管理局相继成立。无独有偶,台湾邮政也走过一段邮电分营、政企分开的改革变迁之路。台湾邮政于1949年改行邮电分办,成立中华邮政管理局隶属于“交通部”。后因应业务发展需要,分割为台湾北区、中区及南区邮政管理局等三个邮政管理单位。中华邮政管理局同时扮演邮政业行政监督和经营管理两个角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需求的变化,以及邮政市场竞争环境的巨大转变,中华邮政管理局经营业务受到极大冲击,内部行政效率低下,有鉴于此,台湾邮政开始公司化的变革之路。2002年,台湾当局首先完成对台湾邮政法规的修订,确定设置“国营中华邮政有限公司”,提供邮政服务,主管机关为“交通部”;2003年1月1日,台湾“交通部邮政总局”正式改制为“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所有邮政管理局业务回归中华邮政总公司统一管理。中华邮政公司成立后,邮区制度与邮政管理局被废止,改以总公司直接管理的“责任中心局”取代,以一县、市、直辖市设一责任中心局为原则;责任中心局除负责执行总公司政策外,也是各自具有独立性与完整性之业务经营团队,以促使经营绩效得以不断成长。目前中华邮政在台湾各地设有23个责任中心局,由各责任中心局管理辖区内各级邮局。(三)海峡两岸邮政业具有若干共同法律特性海峡两岸邮政业在各自实施体制变革,实行政企分开之后,在许多方面具有共同的特性。纵观海峡两岸邮政体制及邮政立法,海峡两岸邮政业存在以下共同特性:一是独占性。邮政企业均属政府投资企业,邮政网络和邮政设施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邮政事业均置于政府控制之下。海峡两岸邮政法制也都有关于邮政专营权的规定,大陆邮政法规定快递企业不得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寄递业务,不得寄递国家机关公文;台湾邮政法规也规定明信片和信函或具有通讯性质之文件由邮政公司专营。二是公益性。邮政行业虽然都逐步实行了公司化管理,但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邮政事业,其公益性质都未发生改变。海峡两岸邮政法制所规范的关于邮政企业必须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要求,都体现了邮政服务公益之属性。三是商业性。邮政公司的企业属性,使其必须按照商业性原则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目前两岸邮政业务除信函外,包裹业务、速递业务、汇兑、储蓄业务都面临市场化竞争。四是技术性。邮政业中,邮件的分拣、分发、投递需要庞大的人力,但随着科技的发展,邮件的分类处理趋向规格化、电脑化,科技产品的投入使用更是节省了大量人力。

海峡两岸邮政交流合作的法制保障

(一)海峡两岸邮政交流合作成果需要立法加以规范随着《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的正式实施,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海峡两岸全面、直接通邮,使两岸邮政事业共同受益,两岸同胞共享其惠。海峡两岸之间邮政业联系与交流更加紧密,有利于促进双方邮政事业的长远发展。福建邮政以福州、厦门开放为对台邮件封发局为契机,通过优化网路,改善服务,加强福州、厦门对台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邮件处理能力,加快邮件传递时限,进一步做大做强福建省及至全国邮政对台业务规模,成为海峡两岸直接通邮的重要通道。从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到2012年7月,福建对台函件458.85万件,包裹1.96万件,邮政特快业务15.16万件,汇兑1982张/1364.89万美元。近年来,闽台邮政合作不断突破,福建邮政与台湾地区邮政企业已开办邮政书信、特产礼品寄递、家乡包裹等业务。大陆的顺丰速递等快递企业陆续在台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转运中心,台湾彪记、CCES等快递企业同时在福建设立分支机构。海峡两岸实现“三通”也给台湾地区邮政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有效提升了台湾地区邮政企业的竞争力。一方面传统函件业务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密切度日益加深,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传递需求更加迫切,海峡两岸快递、包裹及物流业务得到很大的成长空间。笔者认为,海峡两岸实现全面直接通邮,以及由此所促进的发展成果来之不易,应当尽快将所积累的经验、取得的成果制度化、规范化。目前,海峡两岸直接通邮的主要依据是2008年由海协会和海基会共同签署的《海峡两岸邮政协议》,作为两岸跨越政治对立并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法律性文件,该协议对规范和促进海峡两岸通邮和邮政业交流合作意义重大。但从协议内容来看,基本上是原则性、概括性规定,在许多操作环节仍面临若干现实问题有待解决,如邮政服务的质量保障机制,消费者投诉与赔偿机制,邮件标识、包装物及禁止性规定,邮政法律的适用问题等等,都需要在尊重协议规定的内容框架以及原则要求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认真研究把握。为确保协议内容得到贯彻落实,需要以该协议为基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对有关内容加以补充细化,以便于实践操作;另一方面制定落实和保障制度,协调相关部门的权利义务,确保协议内容能落到实处。《福建省邮政条例》对此做了一些实践探索,如条例明确规定,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闽台邮政合作与交流;邮政管理部门负责闽台邮政合作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应当为闽台邮政合作提供通关便利和优质服务。此外,为保障协议内容的贯彻落实,福建省邮政管理局及相关部门对此也制定了若干规范性文件,应当力争将其中较为成熟完善的制度和措施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或者规章,以进一步促进闽台邮政交流合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二)海峡两岸邮政交流合作机制需要立法加以完善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原因,海峡两岸邮政法制在邮件递送与管理、邮政服务标准、邮件丢失补偿及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海峡两岸邮政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多法律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研究解决。与此同时,扩大海峡两岸邮政交流合作,还需要研究如何通过完善两岸邮政合作的法律机制,降低邮政往来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成本,优化邮政寄递服务质量,使海峡两岸邮政合作更高效、安全、便捷和富有效益,从而惠及两岸同胞,助力海峡两岸通邮乃至通商、通航以及经贸合作的不断扩大。对此,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机制需要通过立法加以完善:一是要理顺海峡两岸邮政交流合作的磋商协作机制。海峡两岸邮政交流合作涉及众多的法律关系,其中既有两岸政府机构之间的公法关系,也有两岸公民、法人之间的私法关系;既有邮政与其他管理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也有邮政部门与企业、公民之间的纵向关系;既有各自的内部关系,也有相互间的跨涉关系等等。这其中,调整好海峡两岸政府机构之间的公法关系又首当其冲,但《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对此未予涉及。因此,有必要要通过相关立法,建立海峡两岸邮政管理机构之间的协商合作机制,包括建立邮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定期会商及沟通制度,相互通报邮政往来业务信息,交流磋商相关问题,研究完善相关制度,协商处理矛盾争议等等。从长远看,随着海峡两岸邮政合作的深入发展,还要在这种非正式的不定期协商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海峡两岸之间正式的常设的组织机构来承担有关邮政合作事项的决策、执行和争端解决。今后海峡两岸邮政交流合作可以借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的模式。ECFA第11条规定,海峡两岸成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委员会由双方指定的代表组成,负责处理与该协议相关的事宜,委员会可根据需要设立工作小组,处理特定领域中与该协议相关的事宜。因此,在深化两岸邮政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两岸邮政合作委员会”应当是未来邮政合作法律机制的完善方向。二是要建立邮政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协调沟通机制。海峡两岸邮政交流合作涉及的部门众多。

第4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2010年1~10月,两岸贸易总额为1186.8亿美元,同比上升41.9%。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为237.3亿美元,同比上升48.3%;自台湾进口为949.5亿美元,同比上升40.4%。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366个,同比上升19.9%;实际使用台资金额19.9亿美元,同比上升39.3%。截至2010年9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2427个,实际使用台资515.3亿美元。经商务部批准,截至9月底,大陆已在台设立53家企业及非企业法人,投资金额1.2747亿美元。

两会框架下经贸领域商谈工作进展顺利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成功签署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及磋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于2010年6月29日在重庆海协会、海基会两会领导第五次会谈期间签署,这是两岸经贸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9月12日,协议正式生效。10月28日,大陆正式实施5个部门服务贸易早期收获开放措施,货物贸易早期收获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货物贸易中,大陆539项产品对台实施降税,台湾267产品对大陆实施降税,两年内分三阶段降到零。

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签署《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作为ECFA框架下的一份单项协议也于2010年6月29日签署,9月12日生效。这份协议的签署对于更好地维护两岸同胞知识产权权益,维护和激发两岸同胞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协议工作商谈已经启动2010年11月1日,ECFA后续单项协议之一的《两岸投资保护协议》正式启动工作商谈。两岸商谈投资保护协议将成为继续大陆做好台商投资保障工作和台当局进一步放宽陆资入岛行业限制、提供陆资人岛配套措施的重要保障,将改善两岸企业在对方的投资环境。

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进一步加强

《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于2010年1月16日正式生效,两岸金融合作效果开始显现。2月24日,福建海峡银行为解决台资企业缺少担保和征信渠道优先等融资难题,提升金融服务,加大对台资企业的信贷投放,这为内地与台湾的金融合作拉开了很好的序幕。9月,交通银行首家完成设立台湾代表处的相关注册登记手续,交行台北代表处正式设立,将进一步加强两岸金融机构及客户的信息交流,推进两岸经济金融合作。同期,中国银监会批准了台湾土地银行、第一商业银行、合作金库银行以及台湾国泰世华商业银行在内地筹建分行。11月15日,第二届浙江一台湾交流合作论坛在杭州举行,来自台湾金融界、产业界、学术界等知名机构的负责人与浙江省有关单位负责人共260人参加论坛。论坛结束时双方成功签订了四个合作项目,涉及保险、证券和创业投资等领域。

海峡两岸双向投资格局正在形成

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继续深化根据“两岸产业搭桥合作计划”,大陆工作小组赴厦门、天津等地调研,经过对试点城市申报材料审核、专家组评估,选取厦门、天津两城市作为两岸食品物流合作试点城市。2010年3月,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与中国自行车协会合作,在台北南港展馆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自行车展,积极推动海峡两岸自行车行业交流合作。此外,两岸产业搭桥还在汽车、通讯、批发零食、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和绿色能源产业等多个领域进行了交流活动,进一步深化了两岸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投资推介活动活跃中部博览会、东北亚博览会和“9.8投洽会”为两岸企业提供机会,推动中西部地区及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台湾加强合作。其中,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推出了10项主要涉台活动,台湾方面参展展位超过120个,为历届之最。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第五届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上致词表示,要把握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ECFA的经济效应;着眼未来,继续推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两岸贸易进一步自由化。

陆资人岛积极、稳妥推进为了促进投资的双向发展,大陆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国台办出台了《关于鼓励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办法》,推动人岛投资逐渐呈现持续递增的趋势。

海峡两岸经贸交往更加频繁

高级别赴台经贸交流活动更加频繁商务部先后派出三个高级别经贸考察团赴台。2010年3月26日,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以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名誉会长的身份出席在台北召开的“两岸百货零售业品牌经营峰会”,为台湾中小企业与大陆商贸流通企业交流与合作搭建桥梁;9月27日,海峡两岸交流协会与台北世界贸易中心在台北共同举办“后ECFA时代两岸企业布局策略高峰会”,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出席并致词;10月12日,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名誉会长易小准出席了在台北举行的“两岸企业合作新契机研讨会”并致词。2010年9月2~8日,文化部部长蔡武以“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的身份率团赴台,并与台“文建会主委”盛治仁共同出席在台北举行的“2010两岸文化论坛”。2010年1~9月,共有陕西省省长赵永正、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等18位地方高级别官员率团赴台访问,促进了台湾和大陆各省市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海贸会积极推动两岸经贸交流2010年6月1日上午,由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台北世界贸易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电脑展”在台北隆重开幕,大陆组织80多家企业参展,设立160余展位,促进了海峡两岸在IT领域的交流。10月28日,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与中华两岸经贸投资协会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两会将在组织两岸人员培训、经贸考察、信息互换等领域加强合作。10月31日,第108届广交会第三期进口展区开放,海贸会组织台湾企业以“创新台湾”主题品牌在第三期进口展馆亮相,大多数台湾厂商是第一次参会,为帮助台湾商品扩大市场做出了贡献。

第5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会谈恢复 签署协议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相关人员12日上午和下午,分别围绕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进行平等协商,就这两项当前两岸同胞最为关心的议题达成了共识。

6月13日9时许,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北京就两岸周末包机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签署协议。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钓鱼台国宾馆签署了《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与《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纪要与协议都自签署之日起7日后生效。

会见江丙坤及海基会代表团

中共中央总书记于6月13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和海基会代表团成员。指出,海协会和海基会在“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恢复商谈并取得实际成果,标志着新形势下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有了一个良好开端。这次江丙坤董事长率海基会代表团来到北京,同海协会进行会谈,是两会商谈中断9年之后举行的首次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两会经过协商,就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签署了两项协议。这两项协议的实施,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往来和交流,有利于推动两岸直接“三通”,有利于扩大两岸互利合作。

强调,展望当前世界形势,中华民族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发展也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天,两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协商谈判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强调,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主张已经得到了两岸双方的认同,我们应该把这一精神贯彻于两会商谈之中。希望两会今后在商谈中做到平等协商、善意沟通、积累共识、务实进取。两岸双方要商谈解决的问题还很多,需要两会承担的任务还很繁重。希望两会就今后商谈的议题和步骤作出合理规划,以利推进两岸制度化协商。希望两会协助有关方面促进两岸同胞交往,帮助解决交往中遇到的问题,服务两岸同胞。希望两会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江丙坤说,台湾政治形势发生变化,有必要根据1992年达成的共识,尽快恢复协商。两会为此互致函电,构成了恢复商谈的基础。两会恢复协商并就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项议题达成协议,为两岸交流写下了历史新页。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相信通过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关系必然可以重新出发,步入合作双赢的良性循环。两岸经济要持续发展,今后应推动两岸经济整合,实现互补双赢的目标。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等参加了此次会见。

成果:

《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要点:

1、在周末客运包机启动3个月内,就货运包机展开协商,并尽速达成共识。

2、周末客运包机对象并不只限于两岸人民,包括任何持有有效证件者,即非两岸人士

3、统一尽快就不再绕经香港的直达航路展开协商

4、未来两岸航运承运人可在对方互设办事机构,先期需设立筹备处,6个月后再改为办事机构

5、航班班次每周18班,奥运后扩大至72班

6、大陆5个航点(北京、上海(浦东)、广州、厦门、南京),台湾8个航点(桃园、高雄小港、台中清泉岗、台北松山、澎湖马公、花莲、金门、台东)

7、同意尽快就周末包机转定期包机进行协商

《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要点

1、 组团方式为团进团出

2、 人数限制初期原则平均每天3,000人,第二年可视情况调整

3、 每团10人以上,40人以下

4、 停留时间不超过10天

5、 首发团7月4日、7月18日正式实施,希望首发团能兼顾台湾南北平衡。

第6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国台办主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宋秀岩,以及全国会长梁国扬等出席论坛。台湾方面中国副主席曾永权、亲民党荣誉副主席钟荣吉、无党团结联盟主席林炳坤、新党全委会顾问陈癸淼、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纪欣、人民最大党主席许荣淑等知名人士、界别代表及基层民众参加了论坛活动。

论坛继续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突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内涵,反映了两岸各界民众的共同愿望。活动主体更加突出民间,体现民间交流代表性和民众参与广泛性,吸引逾万名台湾乡亲参加。6月11日至17日,论坛五大板块13场交流活动在福建省9个设区市举办。

论坛的成功举办,再次呈现两岸同胞大交流、两岸各界大合作的局面,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重要成果的生动写照。

热烈的开幕式

6月11日晚,第三届海峡论坛在福建厦门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并宣布论坛开幕。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说,海峡论坛是由两岸同胞共同打造的论坛,是两岸民众平等参与的论坛,大家都是主人翁,都是参与者。在这个舞台上,我们一起来为论坛鼓劲,一起来为论坛出力,一起来分享论坛的成果。希望今年的论坛能够办得顺利圆满,希望两岸关系能够顺应两岸民众的需求,顺乎历史前进的潮流,顺风扬帆,勇往直前。

中国副主席曾永权在致辞时说,两岸关系已经迈向和平大道,开启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大时代。两岸关系曾经经历风风雨雨,我们要惜福感恩,珍惜得来不易的局面,千万不能再走回头路。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后代子孙能在和平繁荣的环境中成长、茁壮,希望两岸关系能像今晚一样喜气洋洋、和乐融融。

开幕式之后,本届海峡论坛主题歌舞《海峡缘》款款而出,精彩纷呈的“中华情・海峡缘”综艺晚会热闹登场。毛阿敏、陈思思、金美儿和刘谦、林志炫、简文秀等两岸演员接连登台献艺,给现场的两岸来宾和观看晚会电视直播的亿万观众,带来了一场充满浓浓民族情谊的视听飨宴。大陆著名演员蒋雯丽和台湾著名歌唱家简文秀携手献唱的《相亲相爱》,更引起强烈的共鸣:“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缘才能相聚,有心才会珍惜……”

隆重的论坛大会

6月12日上午,第三届海峡论坛大会在厦门海峡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并致辞。

受总书记委托,贾庆林代表中共中央,对第三届海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贾庆林说,3年来,论坛聚焦“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主题,坚持民间性、大众性、广泛性的特色,内涵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知名品牌。参加本届论坛的台湾民众超过一万人,近90%来自基层,还出现了台湾庙会等新形式。实践证明,论坛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只要有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民众的关心、爱护和广泛参与,只要保持特色、注重实效、完善机制,只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论坛就一定能越办越好,越办越红火。

贾庆林表示,海峡论坛的动力在于基层民众,两岸关系发展的活力在于基层交流。基层交流源于不能割舍的亲情、乡情和友情,有着天然、朴素的内在动力;根植于既有的千丝万缕联系,遍及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牵动社情民意,惠及千家万户。二十多年来,不管台湾海峡是晴是雨,两岸民众都积极开展交流合作,致力于实现直接“三通”,反对“”势力倒行逆施,终于迎来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春天。特别是最近3年,两岸民众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交流,基层交流更是深入社区、乡村,遍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两岸基层民众的直接来往与交流合作,拉近了彼此距离,增加了相互了解和理解,减少了隔阂和误解,增强了亲近感和认同感,扩大了共同利益,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也有利于为两岸进一步化解分歧营造良好的民意氛围。

贾庆林指出,我们一直高度重视两岸基层交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靠两岸政治家的共识与推动,更要靠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参与;要靠工商企业、社会团体的交往,更要靠普通百姓的互动:要靠人流、物流、资金、信息的畅通,更要靠基层民众心灵的沟通。我们始终坚持制定发展两岸关系的政策措施面向台湾基层民众,千方百计为两岸基层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多的便利、搭建更多的平台,为台湾同胞在大陆的正当权益提供切实的保障,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广大的基层民众。今后,我们将继续依靠基层、服务基层、造福基层。在制定和实施具体政策时,更多倾听基层民众的声音,了解基层民众的需求。

贾庆林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也是两岸同胞的历史责任。和平发展的局面,要靠两岸同胞同心同德、一道打拼;和平发展的成果,要让为之作出努力的两岸同胞,特别是基层民众,共同享有、共同维护。贾庆林为此提出五点希望:

第一,切实打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只有保持两岸关系的稳定,巩固反对“”、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排除对两岸关系的各种干扰因素,才能使两岸关系保持正确方向,才能让和平发展的成果不致得而复失。

第二,不断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当前,要切实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后续协议的商谈,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扩大文化教育交流,让基层民众更多受益。

第三,努力推进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大陆的“十二五”规划将民生放在优先位置。两岸双方都需要采取更多亲民、便民、利民的措施。两会商谈也应该继续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更多地考虑保障就业和增加收入等民众的切身利益。

第四,着力促进两岸基层的对接与互助。两岸基层应加强交流、扩大合作,让更多的民众直接受益。两岸基层组织和社团应创新合作方式,多出主意,多结对子,多办实事。两岸各类民间团体和中小企业,应该发挥自身特长,在促进两岸贸易投资以及旅游观光等方面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第五,积极把握海峡西岸经济区大发展的难得机遇。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包括海西海东的海峡两岸都是两岸同胞的创业

天地。以福建为中心的海西地区与台湾有着地缘、人缘、文缘等密切联系,拥有先行先试的政策,面临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希望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一道,投身包括平潭岛在内的海西建设,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中国副主席曾永权在发言中代表对第三届海峡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他说,本届论坛充分体现了多元、草根的特色,贴近民生议题,契合两岸需要。顺应民心是两岸关系稳定的根基,增进民利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目标。两岸关系正迈向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代,大家要非常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成果,不应该也不可以再走回头路。当前,要尽速完成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协商,搭建更多两岸民间交流平台,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加强海西与台湾各地的经贸合作。两岸要继续走和平繁荣的大道,让双方经济互惠双赢、人民安居乐业,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在和平、繁荣、幸福中成长。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在发言中说,两岸交往已经深入到基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两岸关系风调雨顺,民众就能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两岸关系风高浪急,民众的生活和福祉就会受到冲击。今年论坛的最强音是“聚焦基层,共享成果”。“聚焦基层”,就是要将更多的关心和资源投向基层,展现民众的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发挥民众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共享成果”,就是要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由为之作出努力的两岸同胞共同享有,让两岸民众尤其是台湾基层民众更多、更广、更均衡地从两岸交流合作中受益。“聚焦基层、共享成果”已经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取得可喜进展,是我们发展两岸关系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只要我们双方维护好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保持好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当前及今后出现的问题都能在前进中逐渐解决,民众利益也能在前进中逐步扩大。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在发言中说,海峡论坛创办于厦门,影响及两岸。举办两年来,论坛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两岸民众获益良多。我们将按照《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加快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两岸人民。我们将进一步推动闽台产业合作,为两岸关系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快推进平潭开放开发,积极建设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以最大的诚意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做好事,不断谋求两岸民众的共同福祉。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发言中宣布,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第一批试点城市为北京市、上海市及福建省厦门市,并于6月28日正式启动。同时,双方同意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个人游,具体实施安排将尽快协商确定。两岸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依发展情况逐步扩大开放范围。

台湾桃园县县长吴志扬、台南农会代表林其福、南投市长许淑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海关总署副署长鲁培军也分别在大会上发言。

论坛大会由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常务副主任郑立中主持。

呈现的新亮点

第三届海峡论坛举办了大会活动、台湾特色庙会、两岸民间信仰和佛教交流、两岸文化交流等13大项活动,较之往届呈现了许多新的亮点:

一、台湾各界乡亲踊跃参与。台湾22个县市、32个界别、上万乡亲参与了各项活动,其中来自基层的约占90%,来自中南部的约占70%,多数民众是第一次来参加海峡论坛,其中不少还是第一次来大陆。本届海峡论坛从筹备开始至开幕前夕,还有不少台湾基层民众要求报名参加,有的团组一再增加人员,参与妈祖文化活动周、关帝、郑成功、大圣、定光佛、陈靖姑文化节等活动的台湾信众多达上千人,有的达三千多人。海峡论坛开幕式暨综艺晚会吸引两岸八千多人参加,其湾民众六千多人,两岸演艺人员同袂演出,花如海、歌如潮,旧朋新识相逢一笑,乡音媚好、青花素雅,两岸同歌,千言万语道不尽海峡情缘,现场热烈,盛况空前。

二、基层心声充分展现。“基层”是本届海峡论坛的头号关键词。论坛凸显基层的交流特点,注重“聚焦基层,共享成果”,围绕基层民众的需求展开系列活动,论坛大会政策措施着眼于广大基层民众的福祉。从福建湄洲妈祖祖庙前虔诚的两岸信众,到台湾特色庙会上其乐融融的市井人生;从大陆台湾农民创业园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到阿里山、日月潭等台湾景区络绎不绝的大陆游客……两岸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现了两岸同胞的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让两岸更多的基层民众走到前台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唱大戏,多唱好戏。更多倾听基层民众的声音,了解基层民众的需求,依靠基层、服务基层、造福基层是本届海峡论坛的最强音。

三、特色庙会精彩纷呈。台湾特色庙会荟萃台湾10个县市的夜市美食,展示台湾13个县市的名品特产,近200种台湾特色小吃及近千种特色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展演闽台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多彩,参加庙会的民众饱览台湾民俗风情。台中市九天民俗技艺团、桃园县和成八音艺术团、云林县电音三太子乐队、台湾少数民族表演队与福建厦门、漳州、龙岩、泉州等地民间演艺人员同台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庙会举行期间(7天),参观总人数超过160万人次。台中市、桃园县和屏东县利用庙会的平台,分别举办了专场推介会,福建省和厦门市、漳州市、龙岩市领导和农业、经贸、旅游行业代表人士共1000人分别参加了推介会。

四、惠台政策彰显海西先行元素。在本届海峡论坛上的一系列惠台新政策中,海西先行的元素尤为突出。《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内出台,与国务院今年3月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相叠加,并在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方面实施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福建又新增福州福清、泉州惠安两个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大陆拥有台农创业园最多的省份;福建马尾和青礁、白礁慈济宫获设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新政中,厦门成为第一批试点三城市之一,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个人游也获双方同意开放。新闻出版的五条惠台政策,全部在福建先行先试,促进两岸新闻出版业合作发展。福建省还就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平潭开放开发、落实《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依托媒体开通面向两岸同胞的服务热线等方面出台了先行先试的举措。

五、活动实效更加显著。本届论坛着力服务基层、关注民生,多办实事。主任在论坛大会上表示,从7月1日起大陆方面将全面下调台胞来大陆签注收费标准,总体降幅达50%;两岸双方还商定大幅增加客运航班,班次总量每周达558班,一举增加50%以上;新增4个台湾农民创业园,鼓励大陆各省市到台湾基层采购农渔产品和特色产品,台

湾居民可以在大陆申请登记为个体商户,等等,这些都是针对当前台湾基层最关心的问题充分释放大陆的善意。论坛还为两岸草根架起一座“心”桥,让更多的两岸民众围绕两岸生产、生活热点,相互交流,表达心声,达到共识,共享两岸和平发展成果。论坛上110对闽台特色乡镇“联姻”谋发展,共同就两岸乡镇特色产业开展深度的对接和交流。同时,还推动界别的常态合作。两岸中医药界在论坛上签订了5项协议,在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内举行海峡两岸中医药博物园奠基仪式,共建两岸中医药博物园;签订了两岸东、金、澎三岛旅游合作协议;在海洋论坛上两岸就海洋领域灾害观测预报体系提出5项合作建议:两岸红十字组织共同探讨构建灾害互援机制;签订两岸9个姓氏源流研究社团交流合作协议;签订海峡商会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两岸影视业合作项目4个;工会、妇女、青年、侨胞、金融、农业、佛教等界别都建立了互访联谊、常态交流的合作形式;东山还签约合作项目13个,总投资超351亿元人民币;三明与台湾对接乡镇共达成52项合作协议,协议金额2.5亿多美元。

此外,本届海峡论坛不仅得到台湾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而且它所搭建的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大舞台更引起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论坛期间共有海内外近200家媒体近千名记者参与了新闻报道,其中仅台湾媒体就有近80家100多人。台湾各主流媒体在黄金时段和重要版面大篇幅报道论坛活动,全面反映参与论坛活动台湾民众的真实感受,表达促进两岸民间交流的良好期待和愿望。

第三届海峡论坛成果展示――

莆台7对乡镇实现成功对接

6月lO日至14日,福建莆田与台湾7对对接乡镇60名代表共同参加了在厦门举办的“两岸特色乡镇产业对接”及第三届海峡论坛开幕式暨综艺晚会等活动,实现了成功对接,建立了乡镇交流与合作关系。其中,仙游游尾镇与台中市沙鹿区成功对接了甜柿等水果种植与栽培技术合作;仙游钟山镇与嘉义县番路乡成功对接了生态乡村旅游合作;城厢区华亭镇与台中市乌日区成功对接了休闲观光农业合作;城厢区常太镇与高雄市苓雅区成功对接了文化民俗交流合作;秀屿区笏石镇与宜兰头城镇成功对接了渔业等海产品合作;北岸忠门镇与苗栗县竹南镇成功对接了火龙果栽培、加工技术及妈祖文化交流合作;湄洲镇与台中市大甲区成功对接了扩大妈祖文化交流及妈祖文化产业建设等合作。

两岸家庭联谊为最有新意最具人情味活动

6月16日,第三届海峡论坛两岸家庭联谊活动圆满落幕。作为本届海峡论坛最有新意、最具人情味的一个活动,两岸家庭联谊活动更多的追溯了闽台渊源,突出了家庭和亲情的交流。连日来,来自泉州市、台东县、台南市的11对结对子家庭,先后参观了中国茶都、崇武古城、闽南民间艺术表演,领略了安溪茶文化、惠安石雕工艺,以及提线木偶等极具泉州特色的闽南文化。

两岸商会签署交流合作框架协议

6月12日,第三届海峡两岸商会经济论坛在福建省漳州市举行,海峡两岸商会签署了交流合作框架协议,还围绕“ECFA的实施对两岸商会和经济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探讨。此次商会论坛突出“ECFA、商会、经济”的特色,彰显“商会助推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优势,共同探讨新形势下两岸商会交流和经贸往来的对策和措施。该框架协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商会与台湾商会和企业人员往来,组织商会和企业经贸代表团进行互访,以增进双方成员的了解与互信;鼓励并协助组织企业参与对方举办的交易会、专业展览会、展销会和洽谈会,鼓励企业考察对方市场,开展经贸交流和合作;在各自区域内为对方企业的投资贸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共同加强信息沟通,在各自的网络上开展信息交流,促进信息共享,互为对方提供经济贸易、投资等方面的信息,并交换各自的出版物。

两岸邮政业务合作取得积极成果

6月12日,两岸邮政实现全面、直接、双向通邮以来,相继开办了函件、包裹、特快专递及电子汇兑等业务。两年多来,两岸邮政业务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民众提供了良好的邮政服务。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国华说,目前两岸函件业务运行基本平稳,特快专递业务迅速增长,包裹业务稳中有升,邮政服务品质不断提升。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赐得说,两岸通邮后,扩大了服务功能,提升了服务效能,也扩展了双方合作的范围。经双方的共同努力,2010年两岸往来的平常函件、挂号函件、包裹、快捷邮件等邮件量均呈现增长势头。随着民众用邮需求的不断提升,双方邮政仍有继续合作的需求与空间,希望双方邮政的合作更为密切,为民众带来更大的便利与福祉。

海峡两岸将建立合作机制关爱青少年成长

6月12日,第二届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在厦门举行,海峡两岸两百多名专家学者就此展开研讨,计划建立教育合作机制,促进两岸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在论坛上致辞说,关爱下一代,两岸携手完全有可能找到共同关切、彼此适应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策略,构建起与两岸人民交流相一致的关爱下一代工作的新框架、新格局。应尽快集中两岸关爱下一代人士的智慧和力量,确立和推进一批青少年成长迫切需求的合作交流项目。论坛期间,经过民主协商,由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各联办机构推选,产生了一个两岸共同参与的工作机构。据介绍,这一机构将在一定时期内,承担起海峡两岸关爱下一代成长论坛按年度举办的任务,肩负起推动海峡两岸家庭、学校深入交流合作的责任。

两岸红十字组织同仁希望深化合作为两岸民众谋福祉

6月12日,海峡两岸红十字博爱论坛在厦门举行。两岸红十字组织同仁及相关专家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交流,希望进一步提升两岸红十字组织在水上救生、生命搜救、灾害互援、志愿服务、公益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水平,为两岸民众谋福祉。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郝林娜在致辞中说,上世纪80年代,两岸红十字组织通力合作,为两岸同胞开展寻人转信工作,在两岸间架起了一座彰显人道主义的红十字桥梁。截至目前,两岸红十字组织转寄了300多万封信件,办理了超过10万件的寻人个案,其中有4万多个案寻找到了离散的亲属。台湾红十字组织所有26个分支会的会长和总干事也参加了此次论坛。台湾红十字会理事李钟桂在致辞中表示,两岸红十字组织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同舟共济、互援互助,谱写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大爱。透过不断的相互认识和了解,两岸红十字组织之间可以实现互惠互利,从而推进社会公益,为两岸民众谋得福祉。

部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增至29个

6月12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在第三届海峡论坛大会上

宣布,在福建福州福清、福建泉州惠安、河南焦作修武、广西钦州钦南增设4个部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截至目前,部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总数增至29个,遍及大陆14个省区市。福建、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4省拥有部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达17个,约占全国总数六成。其中,福建现以拥有6个部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位居大陆之首。此外,江苏现有部级台湾农民创业园5个,浙江和广东各3个,四川和安徽各2个,广西、河南、重庆、云南、山东、黑龙江、湖南、湖北8省区市各1个。

福建将实施优惠政策与台合作开发平潭岛

6月12日,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在第三届海峡论坛大会上说,福建将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平潭开放开发,建设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孙春兰说,由两岸共同参与编制的《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近期将由国务院批复实施。据孙春兰介绍,福建将在平潭设立两岸合作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对台胞在平潭投资国家鼓励类产业,兴办教育、文化、医疗等项目给予财税、融资、用地等多方面的优惠,同时尽快开通平潭至台湾本岛的海上快速客滚航线,就地办理台胞有关证件。

两岸青少年交流事业实现三大新发展

去年以来,两岸青少年交流事业紧紧抓住两岸关系稳定持续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实现了青年学生交流进一步扩大、青年专业人士合作进一步密切、青少年社团交往进一步深入等三大新发展。在本届圆桌会期间,全国青联,中华青年协会,福建、河南等地的青年社团负责人签订了2011―2012年度8项交流合作项目备忘录,同时深入探讨了健全完善交流机制。两岸青年社团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两岸青少年社团交流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在交流的专业性、思想性方面取得更大发展。

乡镇“结对子”走出两岸基层合作双赢新路

6月11日,第三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交流对接活动在厦门举行,来自福建和台湾的110对乡镇代表欢聚一堂,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商讨如何加强彼此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结对子”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交友方式,指一对一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以前常用在学校教育中,由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来帮助后进的同学。台湾宜兰县的苏澳镇和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的苏澳镇,这两个名字既相同、又同为渔港的乡镇跨海结成“对子”,为第三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交流对接活动参与者所津津乐道。统计显示,近年来开展的两岸乡村“结对子”活动,使接近半数的台湾基层乡镇在大陆找到发展伙伴。“结对子”的开展,改变了两岸乡村基层缺乏互相了解的状况,也使农民走到了两岸交流合作的前台。

两岸谋划中医药深度合作打破国际市场藩篱

6月15日,参加第三届海峡论坛的两岸中医药界人士呼吁,整合两岸优势互补的中医药资源,合力突破欧盟“新指令”为中药设立的“高门槛”,解决中药在国际上遭遇的身份尴尬,共同开拓全球市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说,台湾与大陆的中医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中医药在海峡两岸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两岸同胞对中医药有深厚的感情和广泛的需求。中医药是两岸交流与合作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生医与医材研究所所长邵耀华说,欧盟认为西方科学没有实质证据证明中草药的疗效。另外,欧盟也十分看好自身植物药市场的发展前景,德国投入中医药研究多年,因此为保障自身产业的发展,欧盟出台了相关“指令”。

漳州签67项目引资超400亿

在本届海峡论坛召开期间,共有一千六百多名台胞回漳州参加活动,漳州全市共落实签约67个合作项目,总金额超过400亿元。在漳台经贸恳谈会上,现场签约了35个合作项目,总投资7.52亿美元,注册外资3.6亿美元。

第7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关键词:两岸 海洋经济共同体 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借助独特的人文和地缘优势发展起来的两岸海洋经济合作体系已成为两岸经济交往的重要桥梁。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大力推进两岸海洋经济合作与开发,必将大大增进两岸往来,密切两岸经济关系,推动两岸互为依赖的“海洋经济共同体”的形成,近年来,海峡两岸互动双赢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双赢”的鲜活经验启发了两岸关系的新思维、新民意,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新内涵,通过有创意的论述和开发,使“双赢”新概念具有多义性;其中两岸海洋经济的“双赢”则为两岸“双赢”注入以新的亮点和活力。近年来,理论界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如台盟中央的“发展海洋经济促进两岸经贸合作”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加快两岸“互动双赢”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拓宽了本文的思路。但是由于两岸问题的复杂性,仍存在以下局限:①缺乏深入对海洋经济“双赢”的研究;②缺少对近期的、中长期的可操作性措施;③缺少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的交叉研究,尤其缺少对海洋经济学的研究。因此,深入分析探讨两岸“海洋经济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对于切实解决两岸“互动双赢”,加快祖国和平进程是十分必要的。

深入研究海峡两岸海洋经济互动情况,对于进一步发挥海洋经济在两岸合作中的桥梁作用、推动两岸经济尤其是海洋经济的互动双赢、优势互补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对于加快建立两岸海洋经济合作协商机构、两岸海洋经济与科技论坛、两岸授权的民间渔业争端协调机构、两岸海洋咨询未来系统以及建立两岸行业协会之间的定期沟通和磋商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两岸三通、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海峡两岸海洋经济互动最新状况实证调查及分析判断

通过典型调查,了解海峡两岸海洋经济与科技发展与互动的最新情况。关键掌握以下几个关键问题:①两岸海洋经济科技进步贡献率、产业比例?在加速发展两岸海洋高科技,促进产业化的进程中,政府、科技界和企业界各自扮演什么角色?②两岸海洋经济互动的潜力、途径?哪些海洋科技产业有望成为两岸海洋经济互动双赢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我国经济发展?③在发展两岸海洋经济与科技互动双赢的同时,如何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哪些模式值得推广?

二、两岸“海洋经济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树立“大中国”的理念,营造良好的互动格局

加强海峡两岸海洋经济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发与保护台湾海峡丰富的海洋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海洋优势产业对外输出,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首先要有开放性的“大中国”的观念和双向服务观念以及促进“双赢”的思路。台湾不仅是台湾人的台湾,也是全国的台湾。台湾要为台湾人服务,同时台湾的发展也离不开兄弟省市的支持。因此,既要着眼于扬两岸之长,补两岸之短,又要积极宣传引导两岸海洋企业拓展更大的空间领域,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流动,寻找两岸海洋经济的招商引资线索放在第一位,同时又为走出台湾的企业和部门提供向导、依托,使两地的海洋经济技术协作在互补、双赢的轨道上发展。

(二)充分发挥对台办的作用

一是搭建“平台”。借助大型商贸活动的机会,有准备有目标的为海洋经济互动双赢搭建招商引资、拓展市场的“平台”。如以“3·9”海博会、5月的国际招商会、“9·8”厦门投洽会、青岛的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作为两岸为招商引资、发展两岸海洋经济“抓手”和载体。

二是提供依托。对台办事处可以为两岸海洋经济拓展市场提供助力,包括克服区域性的障碍,市场准入方面的上层攻关,提供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势态和专业市场调研等方面的情况。还要帮助企业寻求解决难题的办法,协调、疏通关系;有时也要在协助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作些工作,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尽量挽回经济损失。这种依托,不仅是硬件服务,更主要的是软件服务。

三是咨询、策划。为了使两岸海洋经济互动双赢取得实效,办事处可以发挥咨询、策划的作用。

(三)建设海峡两岸海洋经济区的若干措施

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两岸海洋经济区,是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是发挥海峡两岸海洋经济的区位特点和优势,在促进台湾海峡东西两岸的经济融合和东部经济板块的整合中加快发展、发挥作用。如福建省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壮大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为加快两岸海洋经济技术合作、承接闽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转移、更进一步促进对台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1.找准切入点,进一步扩大海峡两岸海洋经济互动双赢的成果。海洋经济是两岸经贸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等地区是两岸沿海地区经济联系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扩大两岸的海洋经济的互动双赢,应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发挥对台机构以及政府民间驻外机构的宣传职能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海洋意识,进一步扩大海洋经济在海峡两岸沿海经济区的影响。一是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如利用每年在厦门召开的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会等多种平台广泛宣传海洋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态势、巨大的发展潜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等。同时,还必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新闻媒体的记者到两岸沿海地区采访,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让海内外客商进一步了解海洋、认识海洋、投资海洋。二是深入企业进行宣传。近几年来,沿海一带经济发展迅猛,深入这些知名企业宣传海洋,推介海洋不仅扩大了海洋在这些企业中的影响,还为两岸企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人缘基础。三是以海洋为载体,加大对海洋经济如加大对滨海旅游的宣传。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的世界知名品牌效应,更进一步地向海内外客商,尤其是向台湾客商推介海洋、宣传海洋,与台湾各个涉海行业协会联络,有计划地组织重点涉海行业协会的台商到大陆观光旅游、商务考察。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推介,充分展示大陆对外改革开放的新形象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进展。

2.找准重心点,着力为两岸海洋经贸交流与合作牵线搭桥。“对接两岸四地,融入全球化”是发展两岸海洋经济的重要战略,无论是那方面的对接,归根到底还是产业对接,加大对台资的吸引和利用,加大与台湾经贸交流与合作应是海峡两岸海洋经济工作尤其是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之一。厦门作为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在带动闽东南金三角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使福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两岸海洋经济交流与合作牵线搭桥,是发展海峡两岸海洋经济的工作重心。发展两岸海洋经济,一是要明确目标,近年来,随着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外资的涌入和民营企业的崛起,不仅使福建的经济总量迅速膨胀,大批规模企业逐渐成形、成熟,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纷纷入驻福建,使福建企业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同时,随着福建一批中心城市的重新定位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许多企业开始外移或产业链外延。福建与台湾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语言相通,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居地之一。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逐渐平稳发展,台商到大陆置业的不断增长,作为沿海城市的优势明显凸现,我们应将这些企业作为联系的目标,工作的重点,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提供闽台涉海企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互动两地海洋经济的发展。二是依托产业优势进行招商。优势产业是推进经贸合作,进行招商引资的“强劲磁场”。我们应发扬优势,突出沿海海洋科技与经济的特色,走特色招商之路。当前,台湾农业投资商正在向大陆扩张,我们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承接台商海洋产业方面的资金、技术的转移和外延。

3.找准结合点,统筹做好各项工作。例如政府驻外机构接触面广,信息量大、活动空间宽。我们应积极发挥这些优势,统筹做好各方面服务工作。一是传递信息。重点了解海峡两岸及其中心城市的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重大经济社会活动情况,及时反馈,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二是要加强与两岸有影响、有实力的海洋企业家和知名人士的联系。通过有效的联谊活动,积极吸引他们回家乡投资办实业。

(四)推动两岸“海洋经济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措施保障

第8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图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华文图书是两岸人民交流的重要媒介和纽带,是传承中华文化之基。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举办,让两岸人民增进了解,增强共识,促进两岸共同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文化,提高了业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造福两岸人民之举。

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已走过五年的历程,其地位、作用、优势逐渐呈现,通过各方的努力,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已经取得了积极而重大的成果,得到海峡两岸社会各界,包括出版、发行业界的肯定和认同。第五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举办,是2009年两岸出版发行业交流与合作的盛事。我们将按照“沟通信息、联络感情、共同发展”的办展目标和要求,认真负责、坚持不懈地做好各项工作。一是全力推进。要把办好第五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作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项重要举措抓紧抓好,认真总结和吸收举办前四届图书交易会的经验做法,全力以赴,扎实工作,力争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办成进一步夯实两岸出版发行业交流合作基础、促进信息互通和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办成增进台湾人民对大陆了解的重要平台。二是精心组织。要进一步加大大陆与台湾主、承办方的沟通联系与交流合作的力度,科学、详尽地制定各项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区分职责、密切联系、加强协调、抓好落实,把图书征订、货物通关、展务安排、物流配送、安全保卫、食品卫生等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万无一失。三是完善保障。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以强烈的责任意识、良好的工作信誉、较强的办展能力,力求凸显新亮点,打造新特色,展现新风貌,真正把本届图书交易会办成两岸图书出版发行界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文化盛会,办成根植两岸同胞心中、深受两岸民众欢迎的文化盛会,办成共创商机、共谋发展、共图大业的文化盛会。

五年,对于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来说才刚刚起步,我们始终相信,随着两岸出版发行业界交流合作的深化和发展,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将将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其前景是光明的。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图书文化交流为基本定位,不断拓展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外延与内涵,创新办展方式,加强合作交流,实现双赢互利,共同搭建良好华文交流、合作、发展平台,就一定能够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打造成服务于两岸读者、根植于两岸业界的品牌展会。

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总经理张叔言: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品牌应进一步拓展

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已经办到了第五届,很不容易,社会各界都予以充分肯定,但仍有不少缺陷,这些缺陷虽说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但解决不好,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就难以持续发展。未来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品牌还应进一步拓展。

首先,是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发展的空间问题。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定位于海峡两岸出版产业,但如仅在两岸出版产业上做文章,就难以把文章做大、做好。其实,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发展空间非常广阔。两岸出版与出版相关产业密不可分,把两岸的出版产业的交流合作做好,两岸出版相关产业也会紧随其后。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从第三届开始,就已经有出版相关产业参加。出版相关产业与出版产业相比,是一个更大规模、更多内容的产业群,只要我们有意识把二者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抓住联系二者的纽带,就会使两岸出版及其相关产业的交流交易大放异彩。另外,把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交易做好,就等于把华文图书交流交易做好了一大半,因为华文出版两岸就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华文地区要依托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这个平台,所以,香港、澳门、东南亚乃至世界华文出版业界参与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是迟早的事。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共享交易会这个平台。

其次,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为参展商带来的利益还不尽如意。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给业界创造多少的效益,这是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能否持续办下去的关键。要创造商机,就要让更多的两岸发行商、图书馆、版权贸易商、图书或音像进出口商等进入交易会,就要搞好出版及其相关产业合作交易的对接。其实参展商也不完全是为了几份订单,主要是要让他们感到参展有价值,因此要注意搞好业界的交流与合作、业界产品推荐、品牌宣传以及视野开拓,从根本上加强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平台和配套平台的建设,让参展商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大家感到,两岸出版及其相关产业的交流交易,乃至世界华文市场的交流交易,非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莫属。

再者,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目前市场运作能力不强,还不能拿出更多的经费来支援。可以肯定,如果资金充裕,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将办得越来越好。现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向各参展商收取相关费用,政府部门予以适当的补贴,厦门外图负责盈亏,这种运作模式不能长久,应加强市场运作。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每届都有十几万乃至二十几万人参加,又是专业展会,活动内容丰富,亮点多,具有巨大的市场运作潜力。举办四届以来,也有不少商家在跟踪,并参与了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市场运作。可以肯定,只要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品牌打造好,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品牌价值一定是“黄金万两”。

厦门外图是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执行机构,也是发展者、承办者,厦门外图希望交易会越办越好,当然更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厦门外图应该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这个平台当作是政府、业界、商家、读者的共同平台,千方百计把这个平台搭建好,让有限的平台为大家提供最好的效益,大家都好,厦门外图自然乐在其中。

台港澳出版:走进大陆 共创商机

本届交易会,台湾约有200多家出版社参展,而香港和澳门首次参与,其影响力度还不够,但依然表现出勃勃生机,香港有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天地图书、联合书刊物流公司等4家参展,澳门也邀请到澳门大学、民政总署、澳门基金会、澳门图书馆暨信息管理协会、澳门学者同盟、澳门社会科学学会、澳门出版协会、澳门日报出版社等十多家单位。此次台港澳展区预计加强台港澳文化及各地方特色书籍,相信会吸引大陆出版单位高度的兴趣,更让大陆出版业者及一般读者,能透过繁体书更加了解台港澳,更喜爱台港澳,同时也替未来洒下了无限商机。

台湾:两岸出版应有创意地、有效地合作

台北市出版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李锡东

台湾此次展售书籍主要以学术、艺术、装潢、彩妆等类别为主力,由于闽南地区与台湾实属同文同种,因此台湾方面会更特别加强极具台湾人文风情、地理文化、观光旅游等相关书籍作展售。所组织的参展参访团,分成两梯次前往参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可以见到大陆图书馆单位,作为主要的交流主项,希望透过当面的对谈,更了解大陆图书馆的需求,提供更专业及迅速的服务。

许多人都认为走进大陆市场是解决目前台湾出版界不景气的最好出路,可是想想贝塔斯曼的撤出,这么大的集团都撤出了,代表不景气是全球化的,不单单是台湾出版界,尤其是大陆的商业习惯与商业模式跟台湾是大大的不同,台湾出版产业更是异于一般产业,在很难改变大陆出版的商业环境因素底下,要台湾同业贸然加快脚步,是相当不妥当的。台湾出版界想加快脚步进入大陆市场,这还要看大陆政府对台政策和对出版品的政策。台湾的出版社规模都较小,大陆的出版社都是以集团方式操作,就是想合资,台湾的出版社是很难投入大的资金,这是双方在合作上的一大难题。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两岸如何有创意地、有效地合作。比如共同开发、单独发行。一本书,两岸共同开发,在台湾出版发行繁体本,同时也在大陆出版发行简体版。或者,台湾的图书到大陆来印刷,因为大陆的印刷成本比较低,接着再运回台湾发行,在技术上双方共享合作,更充分地运用双方最有利的资源。

香港:用大陆的出版经验完善自己

香港联合书刊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造

香港与大陆的交流早就存在的,也参与了很多次的大陆书展,但可惜的是每次参展,并没有收到多大的效益。香港许多出版单位对大陆的书展并没有多大热情。交易会只有通过提高自己的效益,才会吸引更多的香港出版单位参与。

香港图书在大陆书展中效益不高,最主要的还是自身的原因,香港的市场、地域和人才有限,图书业规模不大,内容价值性不高,地域性比较强,出版成本高,与大陆和台湾出版品相比,没有太多的优势,竞争力不强。香港业者也都希望能走进大陆,利用大陆的出版经验来完善自己。但想让香港图书走进大陆是很有难度的,就必须寻找其他的合作模式,这些年,许多香港业者也在探寻能够与大陆合作的方法,但鉴于大陆对出版的政策还不是很开放,合作进程也很缓慢。期待交易会的积极拓展,能为香港出版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

澳门:两地出版应多以联谊、交流、观摩的方式为开端

澳门大学出版中心主任、澳门出版协会副理事长王国强

此次交易会是澳门大学及澳门民政总署两个单位首次在大陆参展,在澳门出版史上可说是启动历史巨轮的一刻。预期澳门出版的专业书籍,在此次交易会的销情将有明显的效果,因为这些书籍在大陆很难买到,学术研究群与图书馆同业将是我们最主要的客户。我们期望通过今次交易会,我们可以更多了解大陆的市场与需求。

第9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关键词】 政治 经济 互动

政治与经济从来就是密切联系着的,任何社会的政治,就其性质而言,都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决定的,政治同时又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指导、影响或制约经济的发展。只有了正确的政治领导,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经济建设才能取得成功。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台海安全形式和两岸经济发展的互动中亦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两岸关系“转危为安”,迈向和平发展新阶段

2008年是海峡两岸关系形势出现积极变化,获得重大突破的一年。随着重获执政地位,两岸双方高层开始频繁互动与接触,初步建立了政治互信;中断近十年的“两会”协商谈判得以恢复,在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与人员往来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两岸直接“三通”初步实现,两岸关系进入和解合作、协商谈判与良性互动的新时期。

在执政的8年间,以为首的“”分裂势力大肆推动“去中国化”活动,不断扬言“宪改正名”,企图谋求台湾“法理独立”,让两岸关系陷于危险的境地。2008年初,当局在台湾领导人选举中抛出“”与“返联”两项公民投票的把戏,企图再次利用“”元素为争取连任。这些丑陋行径将两岸关系推向一个更为严峻的历史转折点上。然而,在这场决定台湾命运与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对决中,台湾人民用选票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摒弃了不断制造两岸危机与限制两岸经贸往来的,选择了在两岸关系问题上更为理性与务实的,这也为2008年后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历史性转变奠定了政治基础。

当选后的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了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坚持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开展两岸合作,不断强调不会搞台湾“法理独立”,为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此外,在可能妨碍美国对售的情况下,2009年台湾“行政院”削减了2010年的国防预算,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军事方面的善意。在岛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迅速调整对台政策与策略,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因势利导,不断释放善意,两岸关系气氛很快得到改善,两岸高层互动随即展开,海峡两岸关系出现良性发展势头。

二、两岸官方、民间互动交流空前频繁,初步形成两岸之间“两轨交流机制”

2008年4月12日,博鳌论坛迎来了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身份参加的台湾“准副领导人”萧万长,并在此次论坛上实现了“胡萧会”。总书记在会见萧万长时提出“四个继续”,即“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磋商,继续关心台湾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持台湾同抱的正当权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萧万长则提出“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十六字方针”,作为今后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4月29日,主席在会见来大陆访问的荣誉主席连战先生时也提出了“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方针”作为回应,并表示这将成为新形势下大陆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可以说,海峡两岸“双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成为海峡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两岸官方实现频繁互动和交往的同时,民间的交流也迅速升温,中断近十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两会”会谈机制得以恢复。2008年6月中旬,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率团访问北京,并与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举行了首次“陈江会”,签署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议》与《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两项重要经济协议,并达成广泛共识,揭开了海峡两岸“两会”协商及两岸经贸关系大发展的序幕,从而初步形成海峡两岸之间“两轨交流机制”,即“两会”的民间交流作为第一轨道,国共平台的官方渠道作为第二轨道的双重协商机制。

而“两会”首次复谈中除了在经贸往来方面获得的重大突破外,还取得了一个影响更为深远、意义更为重大的成果,即使得搁置30余年的海峡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基本实现。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主张,从此实现两岸“三通”就成为大陆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主张。尽管多年来,海峡两岸“三通”在艰难曲折中前行发展,并实现了较大规模的通商,局部的通航,但由于重重限制,最终形成了空中通航是有限的“节日包机”,海上通航是间接的,通邮是间接的,通商是受限制的,投资是单向的格局,均无法实现基本的直接、双向“三通”。然而,这一切在2008年获得重大突破。海协会与海基会的首次复谈即达成《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让两岸通航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接着在11月初两会在台北达成四项经贸合作协议,尤其是《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的签署,让海峡两岸基本上实现了直接通邮与通航,也就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直接通商,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在大陆呼吁两岸“三通”近三十年之际,海峡两岸“三通”得以基本实现。

三、的稳定,两岸政治上的互信和互动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释放善意,一系列惠台政策陆续出台

2007年,为促进两岸经贸交流深入发展,展现大陆的诚意和善意,大陆继续出台一系列惠及广大台胞的政策措施。2007年3月,商务部宣布在2005年对台湾15种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措施的基础上,再次对台湾11种蔬菜和8种水产品实施进口零关税措施。截至2007年底,大陆进口享受零关税的34种台湾农产品货值近千万美元,免税金额1100多万元人民币。这项措施受到广大台农和岛内支持两岸经贸交流发展人士的热烈欢迎。同年,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部门决定在浙江、福建、广东的5个试点口岸进一步放宽对台小额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下放审批权,规范并扩大经营主体,取消小额贸易船舶吨位、金额限制,放宽经营商品类别等。商务部在2007年3月1日大陆禁止天然砂出口的大背景下,充分考虑到台湾经济发展和民生的需要,于当年11月8日宣布恢复天然砂对台出口。12月11日,商务部公布了《天然砂出口许可证申领补充标准和相关事项》,并开始受理大陆出口企业申请。2008年1月29日,商务部公告核准7家符合天然砂出口许可证申领标准的大陆出口企业从事天然砂对台贸易。

此外,大陆有关部门还出台了包括:开放台湾航运和道路运输企业在大陆设立独资船务公司,允许两岸航空业界合资组建航空公司、合资修建机场;向台湾居民开放会计、卫生、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等15类(项)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宣布两岸合拍电视剧享受大陆产电视剧同等待遇;允许台湾农民在大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直接申办个体工商户;大陆有关仲裁机构拟增聘台湾仲裁员等在内的一大批惠台政策。

2、巩固成果,扩大惠台措施,增进台胞福祉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很多在大陆投资的以劳动密集型和中小型出口为主的台资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遇到了困难,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为此,国台办在认真听取广大台商的意见和建议后,出台了一系列帮助和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的九项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有关部门微调了部分纺织品、服装、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公布了31个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重点承接地。2008年12月22日,在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闭幕式上,国台办主任宣布了为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制订的支持大陆的台资企业发展、加强台资企业融资服务等10项惠台新政策。当台湾水果出现丰产滞销时,大陆又积极组织采购团赴台采购,尽可能使台湾农民减少损失、稳定收入。

2009年,为落实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提出的五项重要对台举措,国台办主任在此后的首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宣布了八项惠台新政策具体方案,其中包括推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扩大对台产品采购,尤其是水果、蔬菜、水产品及农产加工品;增加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平台建设等。这八项惠台政策被普遍认将为两岸关系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局势的稳定,政治的互信,一系列惠台政策的实施,使得两岸间的经贸和投资有了长足的发展。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1月至11月,两岸贸易额为1223.1亿美元,同比增长8.4%;大陆对台出口242.2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大陆自台进口980.9亿美元,同比增长7.1%。2008年1月至11月,大陆共批准台资项目2092项,实际使用台资17.1亿美元。

2009年,金融危机继续施虐全球,在世界经济萎靡不振,全球贸易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大陆与台湾贸易额维持在1062.3亿美元的水平,虽较上年略有下降,但依然保持着较高水平。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为205.1亿美元;自台湾进口为857.2亿美元。2009年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555个,同比上升8.3%,实际使用台资金额18.8亿美元,同比减少1.0%。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