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元日赏析范文

元日赏析精选(九篇)

元日赏析

第1篇:元日赏析范文

关键词:流行音乐 京剧元素 故事魅力 情感体验

90年代初一首嫁接了京剧和流行情歌的《One Night In Beijing》,演唱者刘佳慧的花旦唱腔与陈升变“声”京剧老生,堪称京剧和流行音乐完美结合的经典。此歌当年不知感动了多少浪子――京剧的韵味,加上现代的唱腔,让我们回想到了一个老北京午夜萧瑟的街头……京剧是一门很有魅力的综合艺术。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由艺术多元化而引发的需求多元化,讲究含蓄蕴藉美的传统京剧面临着巨大冲击。如何能把传统京剧整合出新面貌,融入时代把学生的视线吸引来,是时下音乐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在的各种音乐媒体充斥得最多的是流行音乐,甚至街头小巷、交通工具上播放的、学生间的谈论都是流行音乐。如因星光大道红遍全国的李玉刚,很多学生都知道,他的《霸王别姬》很是轰动,传统加上一些时尚元素,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学生对他很感兴趣,可以选用一些他的唱段让学生感受京剧,也可以用他的《霸王别姬》同梅兰芳的《霸王别姬》比较,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异同,并说说更喜欢谁的表演,为什么?因此,含有京剧元素的流行歌可以引起他们对京剧的关注,那么他们可能会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如果只凭教师讲述,教学效果不会太好,将学习的自交给学生,将学习的兴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中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了解流行音乐中的京剧元素扩展到了解京剧,从而了解京剧文化。

二、中职生日趋成熟的情感体验便于拉近学生对京剧的欣赏

中职生的注意力、思维能力各方面已接近成人。较之小学生,中职生能很好地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他们日趋成熟的情感体验拉近对京剧欣赏的兴趣。教育家柏拉图认为,音乐的节奏与乐曲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最深处。欣赏某一作品时,就如同经历一次同作品的情感一样的感性体验,这就是一次隐形教育,也是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职生对事物的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较强,他们能明了是非,爱憎分明。在京剧欣赏中,要使学生通过对各种作品中不同情感的体验,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从而点燃灵感火花、导入深层认识、实现发明创造,实现审美体验。

在《京剧欣赏》中有一首京歌《唱脸谱》,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通过优化师生双边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条件,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为了更好地了解作品,在课前学案里我让他们查些名旦们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历史背景。在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采用演唱的方式进行分段赏析,使学生在唱、赏中直接体验歌曲情绪,感受歌曲意境,理解、掌握京剧旋律的特点。利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了学生主动欣赏京剧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感,提高学生主动欣赏京剧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情感,从情感上拉近京剧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努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第2篇:元日赏析范文

关键词: 感性 理性 情感体验

随着高中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再次如火如荼地展开。高中音乐鉴赏课的课改探索也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出现许多新气象,其中有一种教学现象引起了许多教师的争论,那就是——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对音乐作品的学习是用“理性”的分析来剖解作品、解释作品?还是尊重学生直接通过“聆听”用“感性”的方法去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这两种教学理念哪一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准确地体现高中音乐课的课程性质,能更好地完成高中音乐课课程培养目标?本文将围绕该问题进行探讨。

一、不同的声音

观点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既然是音乐欣赏课(也包括鉴赏课),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少讲,学生应该尽量多听。①因为音乐本身具有模糊性和不可指向性的特点,它是一种非语义性的艺术。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过程中,教师多讲不仅徒劳,而且也更多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很容易导致以教师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独到见解。如果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则可以着重从作品的历史文化、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等角度去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另外,持有此种观点的教师还从作曲家创作作品的角度去证明欣赏音乐作品应该“感性”而非“理性” 的道理。他们认为:很多著名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创作都源于内心一种强烈的情感驱使,并不是简单的音乐元素和作曲技法的堆砌。柴科夫斯基曾说:“写一部器乐曲……这纯粹是一种抒情的过程,是灵魂在音乐上的一种自白……”②肖邦在创作《玛祖卡》时曾说:“心中翻腾着的情感就像在风中熊熊燃烧的篝火一样炽热……”③这些都是内心直接的感性情感对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产生影响的真实写照。这同时也说明即使是作曲家,其音乐作品也是更多地在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而音乐元素和创作技法只是被看成能唤起演奏者和听众情感共鸣的方式而已。音乐作品的核心是“思想情感”,音乐元素只是外在的形式,所以欣赏教学更应该把握作品的“核心”,通过大量的、反复的“聆听”,注重“感性” 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强调音乐元素这种外在的形式来解析音乐作品,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以上这一观点体现了广大教师的实际教学感受。因为在平时的课堂上,如果教师洋洋洒洒地从旋律、节奏、力度、和声、曲式结构等元素去剖析音乐作品时,学生往往是很反感的。一来,是听不懂这中间的许多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二来,本该内心持有的那份产生联想的“感性美”也在这种“为什么?”的理性分析中变得荡然无存。学生的“审美”在这第一步就遭到了“扼杀”,于是便出现了“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情况。所以,广大教师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普通的音乐欣赏者而言,感性的情感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心理过程,如果只是注重音乐作品的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忽略情感的直接体验,那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完整而深刻的感受音乐之美。

观点二: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直接的感性情感体验只是欣赏音乐的基本方式,也称为初级阶段。原因是这种仅凭“感性”的体验往往只能局限于作品的喜怒哀乐的表面感受,而无法深入作品的内涵,更无法从“理性”的角度一步步地提高,逐步达到更高层次的专业欣赏水准。换言之,高中欣赏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美”,更要让学生分析、理解产生这些“美”的原因,掌握音乐作品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旋律、节奏、速度、曲式结构、音色变化、调性转换、配器等形式要素来达到“美”的表现的。

此观点符合了专业音乐学习的思维逻辑。结合音乐教师自身的欣赏经验来说,如果连“主题”都无法抓住,那如何去理解和体会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中 “英雄”在苦难中战胜敌人的感人过程和从死亡边缘重新振作、从号角声中走向光明和胜利的高大形象呢?!再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奏鸣曲式结构中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对比发展变化,不能把握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不同创作意图,那么对这部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迁、思想内涵等的感受或许就无法达到十分深刻的地步。

综上所述,以上两派观点似乎各说各有理,那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如何做才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继续深入探究。

首先要探究一下产生以上两个观点的理论依据。

二、两种观点的理论依据

要探讨某种教学方式是否合理,就不得不思考该种教学方式是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得到发展。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音乐课的课程性质是通过鉴赏音乐作品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能够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常见音乐体裁及表演形式,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在《课标》中我们不难看出音乐鉴赏教学“感性情感体验”和“理性领会音乐元素作用”两种要求确实都是存在的。所以,持以上两种不同观点的教师似乎都可以在《课标》中找到自己教学行为的理论支撑。但通过仔细甄别“强调情感体验”、“领会元素的作用”可以看出:虽然《课标》都提到了“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两方面要求,然而从宏观的培养目标来看《课标》,首先强调的是“通过学习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而并非是音乐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从活动建议来看,《课标》也明确指出:“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或方法,都应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的重心应该是直接的“感性”情感体验,而非“理性”的元素和技法的解析。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否定“理性”分析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为了说明音乐鉴赏课“感性”和“理性”的正确关系,我们有必要弄清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感性”和“理性”各自起到的作用。

三、“感性”、“理性”在欣赏中的作用

当一个欣赏者开始欣赏一部音乐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是来自作品的声音,这种声音通过刺激欣赏者的听觉器官让欣赏者产生情感共鸣和联想,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音乐中的情感产生联系,并将自己投射到作品中。在这种共鸣想象联系的过程中,欣赏者便自然而然地享受着来自音乐作品的“美”。事实上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的认识就是如此的直接。比如,欣赏者感受到民歌《小白菜》的悲伤情怀时,是先想到其旋律的下行还是直接产生了这种悲伤情感?答案肯定是后者。也就是说欣赏者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是内心联觉的直接感应,而不是技法、元素、结构的逻辑推理。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在《走进音乐世界》的讲座中也指出:“即使是专业音乐人士也不可能‘听懂’每一部音乐作品。”这也充分说明是否理解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表现技法等要素对感悟乐曲内涵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是无法用音乐元素分析计算推导得出的。“内心联觉、直接感受”才是体会音乐美的最好方法。这种“感性”的音乐欣赏有助于学生完整地感受音乐的“美”,体验作品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那么在鉴赏过程中 “理性” 分析有什么好处呢?答案是:“理性”解释可以让学生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理解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在感受美的基础上懂得“产生美”的原因,领会“表现美”的技法。这种“理性”经验的不断积累,为部分学生希望向音乐专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因为无论是从事演奏、演唱、创作甚至理论研究的音乐人才都不可能仅通过“聆听、体验”音乐作品就能完成学习的,而是要通过大量的生理技能和理论技法的学习训练才能完成的,而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解析正是理论技法学习的一部分。从这一点来看,“理性”对于学生能够在音乐专业向纵深发展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感性”与“理性”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其实都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并不能简单地采用“非此即彼”的观念。但是这两种不同教学理念的受众面应该是有所区别的。“感性”倾向于“业余、兴趣、享受美”的学习目标。“理性”则倾向于“专业、系统、知识技能训练”的学习目标。两者相比,无论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努力程度等方面后者均远高于前者。虽然不能否定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欣赏水平的提升作用,但现行教材突出的“经典 + 典型”的设置思路造就了内容的“广、繁、难”特点,使得音乐课在学生音乐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无法具体展开“理性”的专业学习,只适合“感性 ”的业余学习。而且《课标》也明确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的是培养音乐爱好者,通过音乐培育心智积极健康的公民,而非音乐专业人才。所以高中音乐鉴赏课的重心还是应该落在“感性”的听赏方面;“理性”的分析应该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而非主要手段。当下我们一说到音乐鉴赏课就立刻想到要用曲式、旋律、节奏、力度、和声、音色、配器、调式调性等元素给学生展开教学的这一观点和做法值得反思。

四、再论“以音乐为本”的音乐课教学原则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教师会坚持认为:音乐鉴赏要从“理性”的音乐元素分析入手?原因有二:其一,文章前面所提到《课标》中要求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标准之一“认识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其二,专家学者针对高中音乐课指出“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不错,“以音乐为本”的确有强调通过音乐元素进行教学的理念,但那是针对中小学歌唱教学、演奏教学的普适性要求,即使是高中歌唱模块、演奏模块也可以通过音乐元素进行适当的分析、解释、引导。因为此时所演唱(或演奏)的音乐作品所涉及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往往是很基础性的,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但是鉴赏教学所涉及的音乐作品往往是多样的(有交响乐、协奏曲、钢琴曲、琵琶曲、歌剧、古曲……)、经典的、宏大的,甚至是艰深的。这些作品所涉及的音乐理论知识、创作技法、演奏、演唱技巧等跟演唱一首简单、朴实的歌曲,演奏一首小曲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决不能同日而语,也绝非是非专业教学所能胜任的。但遗憾的是就有那么多的教师以为抓住了以上两个理由,便不顾学生的具体学情,坚持认为:如果音乐课离开了音乐元素就不能称之为“音乐课”了。更有甚者指出:如果音乐课不从音乐元素的角度去讲解,只强调“感性”、“聆听”、“体验”的教法,那么任何一位教师都能上音乐课,就不需要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来授课了。但本人却不这么认为。首先,虽然本文的观点提出了高中音乐鉴赏课应该“感性”重于“理性”的观点。但并不否定“理性”学习在学生向专业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因为我们的教学不仅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教育,同时也应该为有能力和兴趣在音乐专业上想进一步发展的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这是《课标》中明确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其次,高中音乐课的授课形式丰富多样,谁会否定教师的演唱、演奏、舞蹈等作为常规教学手段在音乐课中的作用呢?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任何提问都有可能出现,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支撑是不可能胜任音乐教学任务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再次,高中音乐鉴赏课“以音乐为本”教学指导原则的本意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把重心放在对音乐作品“音响”的聆听上,而非“文字解说”的这一层面而言的。并不是说“以音乐为本”就一定要用音乐元素来解释任何一部音乐作品。说实话,就当下全国普通高中生的音乐基础和高考体制(音乐是非考试科目)而言,音乐课如果过分强调从音乐元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进行作品欣赏,那么音乐课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大,“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会更加严重。

五、结 论

高中音乐鉴赏课应该“感性”重于“理性”,要立足于音乐文化和审美教育相结合,尽量简化知识与技能的认知框架,将“理性”的分析作为一种非主流的辅助手段,尽可能突出“感性聆听”,体验作品完整的美感,加强对作品精神内涵的感悟,努力为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努力。

注 释:

①《应该如何处理音乐欣赏教学中聆听与讲解的关系》,《中国音乐教育》2013年第3期“国培在线”。

②耶日·勃罗什凯维奇《肖邦的故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第3篇:元日赏析范文

一、教材整体教学内容单薄、容量偏少。

现行苏少版美术教材每册41页,平均印刷纸张数21页,平均授课内容单元数为9―10课,整体教学内容单薄、容量偏少。无论是从教师的教学还是从学生的阅读量上来说都是不够的,除了教材本身内容少外,美术学科的教材编排特点就是图片所占版面篇幅较大,一页版面3、4张图片就满了,一本21页的教科书所能呈现的图文资料的数量相当有限,学生随手翻阅几下就没有了,失望之情溢于言表。那种以为通过教师补充与拓展及学生课后资料查询与搜索就可以获得相应知识的话,是不切实际的。特别是现行的教学体制下学生分配在美术学科上的精力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事实上,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现有的美术资源储备都是相当丰富的,教材在这一点上编写操作完全有可能。

二、每个单元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分布不均衡、断层多、跳跃性大。

由于教材整体教学内容少,因此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分布严重不均衡、断层多、跳跃性大,学生的实际美术知识链不够完整,其学习空间和审美视野受到限制。以第13册第一课欣赏单元教学内容为例,课题是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一),静物画与风景画的赏析的总数为13幅,而荷兰就占了8幅,法国占了5幅,而其他外国的经典静物画与风景画一幅也没有,事实上英国的风景画,俄罗斯的情绪风景画,美国怀斯的水彩风景画都是不可忽视的,这样的内容安排相当不科学。再如教材第14册第一单元美术欣赏单元中,课题是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二),可是静物画的作品只有2幅,一幅是塞尚的《水果静物》,另一幅是凡・高的《向日葵》,而实际外国的静物画名作比比皆是,且这两幅都是后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学生对外国静物画的欣赏比较单一。而这样的断层与高压缩情况在每册教材上都有反映,其直接行为后果就是美术知识链的脱节,以致老师不得不进行大量的补充与完善,而这种零散的、不完整的教学体系常让学生感到茫然。

三、教材地方美术特色不明显。

地方特色的美术欣赏和美术技能的学习更容易使学生对本地文化产生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从而从情感认知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进而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艺术传承的愿望。而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在乡土美术和地方特色美术上安排的内容少之又少,不能不说是最大的遗憾。江苏作为一个人文荟萃的文化历史大省,从古到今从来就不缺少美术名家、大家,民间美术的瑰宝更数不胜数,如绘画上的扬州八怪、金陵画派、吴门画派等,建筑上有代表性的江南民居、古桥与古塔等,苏州园林更代表了东方建筑艺术的精髓,民间工艺有苏州苏绣、宜兴紫砂器、扬州玉器和漆器及南京的云锦,无一不彰显出江苏人文的深厚底蕴。而且近现代美术的发展轨迹在江苏的文化史上也是浓墨重彩,像徐悲鸿、刘海粟、李可染等一大批艺术大师在江苏更是进行了长时间的艺术教育与实践,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杰作,可这种艺术传承的分量之重在苏少版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与表现,是目前苏少版美术教材最需要补充和改革的。那种把地方美术完全寄托在乡土教材中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四、部分设计、手工与社会生产、生活关联不大,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不够紧密。

实用美术带有艺术和科技的双重性,它之所以成为艺术的一个部门,是因为不同于一般的科技,而是运用科技的成果,通过用品的生产而赋予艺术以生命,而苏少版美术教材设计・应用领域中部分教学内容更偏向于手工设计,与社会生产、生活关联不大,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不够紧密。

五、图文混排稍显杂乱,欣赏单元的文字说明部分表述不够严谨。

美术教材,特别是欣赏单元的图文混排往往杂乱,苏少版也是如此,没有较好地进行艺术化编排与处理,作品图片大小不一,说明性文字见缝插针,阅读与观赏不能有序进行。作品欣赏文字的表述部分表达不够严谨。如第14册第4页有这样一段文字对凡・高作品的理解是这样表述的:无论是风景画《青田上乌鸦》和《星月夜》,还是静物画《向日葵》,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火一样的激情。事实上无论是从作品本身及画家本人情感世界、性格特征及当时的绘画心境来看,这样的评述都过于主观化和简单化,可以肯定的是凡・高的两幅风景画与《向日葵》的主题表达与艺术感受应该不一样,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概括的。

综合探索单元内容的安排欠妥,综合形式单一,探索深度不高,实际教学中操作难度较大,只能是辅助教学,教学意义不大。

六、教学改革。

针对苏少版美术教材在以上六个方面中存在的不足与缺憾,笔者认为苏少版美术教材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从总量上丰富美术教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阅读内容。整个教材内容体系分为两块,一是教学纲要内容,一是学生阅读了解内容,两者互为补充,正如语文教材上的必读与选读科目一样。如果纸质版面安排不了,就可以在教科书后面配备大容量电子光盘。这样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无论是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有较充分的选择空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自选超市。

2.注意美术知识点衔接与平衡,特别是第一单元的美术欣赏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教材的单一与狭隘,较完备地萃取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典型意义的名家名品,每册赏析内容都应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较系统地在人类美术历史长廊中汲取营养。

3.在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单元中,无论是篇首的佳作欣赏,还是后面的范画过程演示,都要精挑细选,真正让学生接触那些艺术精品、名品,示范过程深入浅出、简明易行,并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造型能力。同时还要照顾到一些确有艺术特长的同学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比如美术中考与高考,让他们有明确的指向与追求。

第4篇:元日赏析范文

一、活动主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的发展,新理论、新知识的引进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除传统的疾病治疗方法外,人们更注重用同属心理治疗的有效方式——“音乐疗法”来影响人的神经系统,达到治疗的目的。结合音乐疗法和笛箫协会的特点,我嘉兴小分队把此次“三下乡”活动的主题定为“关注民族乐曲对嘉兴市民心身状况的影响及中国民族乐器在嘉兴的发展现状”。

二、活动目的

组织发动嘉兴学院医学院爱好中国民族乐器的医学生志愿者在嘉兴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嘉兴市敬老院、嘉兴市青少年宫、嘉兴学院、城南公园、帆影社区、城南公寓、月亮湾公寓等广泛开展“民族乐曲对小学生、大学生、孕产妇、疾病患者、老年人心身状况的影响及中国民族乐器在嘉兴的发展现状”的调查研讨、基本民族乐理知识宣传教育、民乐对心身健康的有利影响的实验研究等活动,以咨询宣传、问卷调查、实验研究为沟通了解的桥梁,对民乐对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做理性分析,从而了解民族乐曲、民族乐器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引起相关医疗机构和音乐机构的重视,以加快民乐疗法和民乐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嘉兴居民生活质量贡献一份力量。并通过策划举办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奉献社会,展现“嘉医爱笛生”的精神风貌,培养严谨的调查研讨态度,丰富暑期生活,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活动时间

7月10日——7月19日

四、活动地点

嘉兴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嘉兴市敬老院、嘉兴市福利院、嘉兴市青少年宫、嘉兴学院、城南公园、帆影社区、城南公寓、月亮湾公寓

五、活动流程及安排

1.前期准备:

(1)基础准备

①组织报名,通过考核确定成员,根据特长明确分工。

②与嘉兴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敬老院、

福利院、青少年宫、帆影社区、城南公寓、月亮湾公寓领导联

系并磋商有关事宜。

(2)实践队员招募

①在医学院内招募笛箫协会会员参加。

②确定参与人员名单,成立调查组、后勤组、外联组、宣传组、财务组、通讯组等“三下乡”活动领导小组。

(3)队员培训及资料准备

①组织编好队伍,分配好工作,并抓好组织、宣传、培训、指导和考核等工作。组长与各项负责人相互配合协调,做好分工规划,为本次“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与学校办好相关的手续和做好“三下乡”服务队的服装、队旗、工作证件、传单、横幅、调查问卷,后勤工作的准备。

③设计嘉兴市民对民族乐曲的关注问卷调查和嘉兴市民对民族乐器的学习现状问卷调查,咨询相关有经验的老师,制作海报、联系当地媒体,购买防暑药品。熟悉前往路线。

(4)预调查和预测试

①对嘉兴学院大学生进行“嘉兴市民对民族乐曲的关注问卷调查”

和“嘉兴市民对民族乐器的学习现状问卷调查”的预调查,从

中发现问卷中的不足并及时改正。

②对嘉兴学院大学生进行“民族乐曲对人体心身状态的影响”的

预测试,从中发现测试方式方法的不足并及时改正。

2.开展活动:

(1)通过向民乐大师和医院医生咨询初步了解民乐对心身状况的影响

①拜访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大师王祥林教授和月河风雅乐坊

通过大师的经验了解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对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对疾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的影响,以及对特殊人群(例如孕产妇、老年人等)的影响。

②走访嘉兴市第一医院精神病科、第二医院康复楼、妇幼保健院、中医院未病科

通过向四家医院相应科室的医生咨询,了解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对疾病患者和特殊人群心身状况的影响。

(2)分别研究主动性演奏民族乐器和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对嘉兴市民的心身状况的影响,并调查民族乐器在嘉兴的发展现状

①研究主动性演奏民族乐器和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对嘉兴学院大学生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并调查嘉院大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现状

通过对医学院笛箫协会会员演奏民族乐器前后心率变化的测定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前后得分变化的比较,分析主动性演奏民族乐器对人体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通过对大学生欣赏民族乐曲前后心率变化的测定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前后得分变化的比较,分析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对人体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嘉兴学院大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现状。

②研究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对一院精神病科患者、二院康复科患者及妇保院孕产妇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并调查孕产妇以欣赏民族乐曲作为胎教的现状

通过对疾病患者、孕产妇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前后心率变化的测定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前后得分变化的比较,分析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对特殊人群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并问卷调查孕产妇是否愿意把欣赏民族乐曲作为胎教。

③调查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对福利院儿童心身状况的影响,关爱福利院儿童健康

通过现场演奏或播放民族乐曲,测定福利院儿童被动性欣赏民乐前后心率的变化,分析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对儿童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

志愿者活动包括:a.带去一些民族乐器; b.打扫卫生,整理房间,为他们创造一个整洁明亮的空间 ;c.加油鼓劲的心理辅导活动 ;d.赠送一些防暑药品。

④调查嘉兴市青少年宫小学生暑期学习民族乐器的现状及离休老年人学习民族乐器作为业余爱好的现状

以问卷的形式对暑期在嘉兴市青少年宫学习民族乐器的小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民族乐器的爱好程度、学习初衷及家长的重视程度等状况,从而分析民族乐器在嘉兴市小学生中的发展现状。

走访城南公园、帆影社区、城南公寓、人才公寓等地,以问卷的形式对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进行调查,了解民族乐器在老年人中的学习情况,从而分析民族乐器在嘉兴市老年人中的发展现状。

(3)学以致用,将之前的学习心得与调查研究的分析结果运用到敬老院老年人的生活中

①爱心陪伴夕阳红,对敬老院老年人进行民乐对人体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的宣传教育,关爱老年人健康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队队员对民族乐曲有了初步了解,故到敬老院宣传民族乐曲的功效,并现场演奏乐曲,验证之前得出的结论。

志愿者活动包括:a.和老人聊天并现场演奏乐曲,验证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前后心率的变化和“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前后得分的变化; b.打扫房间楼道 ;c.量血压、测色盲 ;d.赠送一些防暑药品;e.夏季常见病、中老年人多发病(例如心血管疾病)、流行病的健康宣教。

3.后期整理:

包括新闻宣传报道(当地媒体)、材料统计归档及队员返家等。

六、实践意义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指出“内有五脏,以应五音”,“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现代的音乐治疗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2o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音乐知识的普及。心身医学及康复医学的发展促进了音乐治疗的发展。

音乐疗法主要有两种。(1)主动性音乐治疗:通过让患者唱歌、跳舞、演奏来调节情绪,逐步建立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主动性音乐治疗在国外是精神病院和康复医疗机构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2)被动性音乐治疗让患者感受音乐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因素影响人的神经系统达到治疗作用。在进行被动音乐治疗时要注意乐曲的选择。一般应选取内容健康节奏明朗旋律优美声音和谐的音乐。其次要根据患者的个性,职业,修养等具体情况对症用音乐。被动音乐治疗是目前国内外音乐治疗的一种主要方法。主要用于精神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疗。

而我们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任务就是调查研究民族乐曲对嘉兴市民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及中国民族乐器在嘉兴的发展现状,通过对嘉兴学院大学生、疾病患者、孕产妇、老年人主动性演奏民族乐器和被动性欣赏民族乐曲的心身反应,分析民族乐曲对不同人群的有利影响,为相关医疗机构对音乐疗法的疗效更了解。并以问卷的形式对嘉兴市居民学习民族乐器的现状进行调查,使相关音乐机构了解目前民乐在嘉兴的发展现状。

七、暑期社会实践的具体日程安排:

7月10日——7月19日共10天,具体安排如下:

7月10日 活动内容:1全队集合到达目的地。

2开会交代第二天活动安排。

7月11日 地点:王祥林教授家、月河风雅乐坊

活动内容:1通过向老一辈的民乐演奏大师咨询民族

乐曲对人体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

2向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风雅乐坊的指导老师咨询民族乐曲对人体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

7月12日 地点:嘉兴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妇幼保健院、

中医院

活动内容:1 走访嘉兴市第一医院精神病科,向该科

室医生咨询

了解被动性欣赏民乐对精神病患者心身状况的影响。

2走访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楼,向负责医生咨询了解

被动性欣赏民乐对康复期病人心身状况的影响。

3走访嘉兴市中医院未病科,向该科室医生咨询了解

被动性欣赏民乐对亚健康人群心身状况的影响。

7月13日 地点:嘉兴学院梁林校区

活动内容:1分别研究主动性演奏民族乐器和被动性

欣赏民族乐曲对大学生心身状况的有利影响。

2调查嘉兴学院大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现状。

7月14日 地点:嘉兴市妇幼保健院

活动内容:1 调查被动性欣赏民乐对孕产妇心身状况

的有利影响。

2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嘉兴市孕产妇以被动性欣赏民族

乐曲作为胎教的现状。

7月15日 地点:嘉兴市福利院

活动内容:1 研究被动性欣赏民乐对福利院儿童心身状

况的有利影响。

2关注嘉兴市福利院儿童的免疫接种,健康保健方面的

情况,同时进行志愿者活动,为福利院儿童送去了一片

温暖。

3宣传预防夏季常见病、流行病的健康宣教并进行健康

咨询等。

7月16日 地点:嘉兴市青少年宫

活动内容:1以问卷的形式对暑期在嘉兴市青少年宫学习民族乐器的小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民族乐器的爱好程度、学习初衷及家长的重视程度等状况,从而分析民族乐器在嘉兴市小学生中的发展现状。

7月17日 地点:城南公园、帆影社区、城南公寓、月亮湾公寓等

老年人活动和居住地

活动内容:1 走访城南公园、帆影社区、城南公寓、月亮湾公寓等地,以问卷的形式对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进行调查,了解民族乐器在老年人中的学习情况,从而分析民族乐器在嘉兴市老年人中的发展现状。

7月18日 地点:嘉兴市敬老院

活动内容:1宣传民族乐曲的功效,并现场演奏乐曲,

验证老年人被动性欣赏民乐前后心身状况的变化。

2志愿者活动。

3医疗服务。

4宣传卫生知识。

7月19日 1将活动结果写成报告,反馈给医院相应科室和相关音

乐机构。

2安排队员回家。

八、活动参加的人员及分工

指导老师:

队长:

副队长:

后勤组:

调查组:

外联组:

电脑操作:

财务管理:

通讯组:

组员:15人

人员分配:

调查组

负责调查总体工作、安排调查时间和地点。

后勤组

提供后勤保障工作,解决出行方式、住的问题,生活用品,安排人手办餐等。

外联组

负责与联系社区和村委负责人,做好交流工作。

宣传组

负责做好宣传的有关工作,设计横幅,制作宣传单等。

财务组

负责各费用的审批与支出。

通讯组

负责收集当天活动情况,编写活动日记,准备材料上交。

摄影组:负责摄影工作。

九、所需材料

旗帜一面、横幅一条、白大褂若干件、海报若干、问卷表、宣传资料、相机、工作证、听诊器、血压计、测色盲卡等;

十、活动的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1.服从队长的统一安排,不得单独外出行动,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规范管理,一切以大局为重。

2.安全第一,注意交通安全,选择安全方便的交通工具,注意人身及财产安全,晚上不能单独外出。

3.禁止一切有安全隐患的活动如游泳等。

4.注意个人修养,三下乡服务期间应注意言行,礼貌,遵守当地的政策法规,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当地群众友好的相处。

5.带好个人所需,带好必须的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6.遇到突发事件要沉着冷静,寻求正当方式解决,避免冲突,第一时间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并速与带队领导联系。

7.活动过程中注意饮食卫生,不乱吃东西,不喝不净生水。

8.穿戴整洁,态度端正,能展示嘉医学生文明、健康的形象。

9.文明用语,对待学生务必热情,真诚,细心、耐心疏导爱护公共设施,不得违反当地的有关管理规定。

10.工作人员佩带青年志愿者工作证。

十一、暑期社会实践的经费预算

经费来源及预算

金额(元)

交通费用

15人*4元|天*10=600元

食宿费用

15人*10元|天*10=1500元

其它费用(宣传资料、调查表打印费用、买药品、搞活动礼品等)

700元

计划外费用

500元

合计

3300元

活动主办单位:嘉兴学院医学院团总支

活动协办单位:嘉兴学院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第5篇:元日赏析范文

节令诗: 万家灯火闹春桥,每逢佳节倍思亲

【备考宝典】每一种民俗文化都是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起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纳入法定假日体系,此举有利于发掘民族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节令诗对引导同学们有意识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考生对节令诗应予以高度关注。

对节令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鉴赏节令诗的关键是要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如人日为正月初七,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人们常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清明,是祭祖扫墓或到郊外踏青的日子。上巳(阴历三月初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端午,五月初五日,吃粽子,赛龙舟。七夕,阴历七月初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团圆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远方的亲人。重阳,九月初九日,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天中的子时,古人认为是阴极阳生之时。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2)有些古诗,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字眼,鉴赏时要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所反映的节令。

【高考链接】(2005年上海春招卷)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答题。

[越调]小桃红 江岸水灯

(元)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1)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_____________的盛况。

(2)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元宵节。(2)本诗以点面结合的手法,亦幻亦真的构思,选取“闹”“照”“舞”“翔”“涌”“乱”“飞”等一系列跃动感强烈的词语,着意渲染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起笔总写元宵佳节盛况,一个“闹”字,烘托出灯火的繁盛,色彩的缤纷。一个“涌”字,不落窠臼,诗人以虚托实,以幻写真。由于是在夜间,这茫茫江面上浮现的辉煌璀璨的灯船确实给人以宛若仙山琼阁之感。船儿飘摇,香烟缭绕,笙歌齐发,人声鼎沸,一起飘向云空,飞上华丽的高楼。此情此景,怕是九霄云外天上宫阙,也在偷偷窥视:人间好不热闹!全曲在幻觉般的境界中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田园诗: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备考宝典】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意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歌,就内容而言,有对农村自然景物与田园生活图景的描绘;有对农忙欢歌及多彩乡村生活的描写;有对农民劳动艰辛、生活惨痛的反映和对官府剥削、赋税苛重的深刻揭露;也有对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以及旅途情景的叙述等。

鉴赏田园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像,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诗歌的特定情感服务。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既要感知作者的身世,做到知人论世,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又要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境界。

【高考链接】(2008年上海春招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溪,

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

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

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

散诞[注]闲身信马蹄。

[注]散诞:逍遥自在。

(1)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3)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

【参考答案】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田园诗人,与陆游、杨万里、尤袤一起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他写了不少歌咏江南水乡的田园诗。(1)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2)B(3分);A(1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命题组对该题的答案和赋分作了如下规定:答B给3分,答A给1分。因为B项由景到情全面概括了颈联在律诗中的作用,而A项只赏析到景物这一层,没能深入体会景中之情。这是上海语文高考第一次对分层评估、分层给分问题进行的探索。由于考生在知识结构、阅读的量和面等方面有一定差异,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有一定程度的区别,有深浅之分,因而根据考生不同程度的解题情况进行分层给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

题画诗: 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备考宝典】题画诗,广义地说是指一切题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画“诗画合一”艺术精神内核的外化。题画诗有抒写怀抱、持赠他人和艺术评论等,往往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这种题画诗的创作,是诗人参透了画家之画的神韵情思,从而与画家产生共鸣,诗画融通,画如己出,于是以诗应之。其素材、情思均与画同,正如高山流水的契合,使鉴赏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可谓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鉴赏题画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将静止的画写活写动,写得画中之物跳出画外。画是诗的脸面,诗是画的神韵,是对画的提炼和概括,也更赋予了题画者自己特有的观感和情思。

(2)题画诗多采用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即借景抒情,借对画中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自己的感情,延伸画意,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景致与情怀相互融通,达到和谐统一。

(3)了解题画诗在创造意境方面的三大特点:一是寄寓主观情思,二是展开艺术联想,三是借题发挥、抨击时弊。

【高考链接】(200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咏史诗: 古今多少兴亡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备考宝典】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它们大多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精辟的议论,耐人寻味的哲理意蕴,博得了人们的青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鉴赏咏史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了解解读程序。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诗篇时的有关背景,要读好注解,这是读懂咏史诗的一把钥匙。

(2)在鉴赏时要抓住历史人物、事件与时局、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从而领悟诗人真正的写作意图和感情。

(3)了解咏史诗常见的情感抒发模式。如借古喻今,揭示今不如昔;崇敬古人,要效法古人;怀古伤今,揭露社会现实;反思历史,警示后人。

(4)熟悉鉴赏咏史诗的常用语。思想内容方面,如哀叹国运、忧国忧民、昔盛今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缅怀先贤……表现手法方面,如借古讽今、用典(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欲扬先抑……语言特点方面,如含蓄隽永、生动形象、雄浑深沉……

【高考链接】(2007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__________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________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1)燕子、兴亡(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咏物诗: 花鸟草虫皆有品,仔细体察物关情

【备考宝典】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草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留下了一首首精美的咏物诗篇。

鉴赏咏物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察物态。描摹物态是咏物诗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住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

(2)品味寄托。由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分析其内在品性,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明辨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4)了解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如:月,思乡;莲,高洁;柳,送别;花,美好;松,坚忍不拔;梅,孤高,不落流俗;菊,品格坚强,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

(5)了解鉴赏常用语。如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贬词褒用、形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蓄……

【高考链接】(2006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参考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像新颖,灵巧别致。

送别诗: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备考宝典】送别诗一般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或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或重在写离愁别恨,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送别诗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

鉴赏送别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2)领会诗词中所蕴含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3)抓住送别诗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像的细小情节,抓住了细节,才能以小见大,透视全篇。

(4)品味语言。如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送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送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丝”谐“思”等。

(5)了解诗中常见的意象。如:斑马,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长(短)亭、南浦、柳岸、西楼,表示送别地或悠悠愁绪;烟波、浮云、秋蓬,比喻离别后漂泊无依;落花,伤春之意;落叶,秋愁之感;杨柳、劳歌、阳关、渭城,送别之曲;夕阳、落日,离别时的心情或表示暮年、老年。

(6)了解鉴赏时的常用语。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烘托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高考链接】(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惟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边塞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备考宝典】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由于每个朝代不同时期的国力或盛或衰,导致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盛唐之时的边塞诗就普遍带有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的气概:即使是写战争艰苦,也显出壮烈之气,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而中晚唐,国势日益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不少悲壮,不少惋伤,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鉴赏边塞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如李颀的《古从军行》,此诗写当时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对当时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了解诗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取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

(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区别。

(3)分析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的不同诗人,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所表现出来的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4)了解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羽书、边关戍楼、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投笔”表示弃文从武,“长城”表示守边的将士,“楼兰”表示边境之敌,“吴钩”表示武器或勇武豪情。

【高考链接】(20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羁旅诗: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备考宝典】有些诗人长期客居、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这些诗篇就叫做羁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或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漂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珍重,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鉴赏羁旅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像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

(2)熟悉羁旅诗的常见意象。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寒蝉:悲凉。猿猴:哀伤。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沙鸥:飘零,伤感。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了解羁旅诗的常见主题。如:①文人失意;②漂泊哀伤;③思念亲人;④生活潦倒;⑤互勉互慰;⑥孤傲不群;⑦珍爱友谊。

(4)诗人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高考链接】(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

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6篇:元日赏析范文

纵观当今文言文教学,老师翻译,学生听记,老师枯燥的教,学生无味的学,最后变成大家都无为,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课文,加点字词翻译,长期以往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其世界观,人生观。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呢?下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阅读之美

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是教师深厚功底的反映,也是学生感受文言之美的起始,教师在正确断句之余,更要读出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如读郦道元的《三峡》时,要读出作者融景入情,读出重岩叠嶂的雄伟,急湍甚箭的豪气,林寒涧肃的凄凉,渔歌的忧伤,让学生能体会当时渔民们的艰苦生活。老师动情的朗读,学生在轻轻和着,这一唱一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师用阅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去体会阅读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文言之美。如在教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我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第一小节,要求读出文章的轻重缓急,并说说哪些地方要停顿的时间长些,哪些地方停顿要短些,哪些句子要读得快些,哪些句子要读得慢些?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他们发现文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这句话后面要停顿稍微长些,表现作者边走边看的形象。在“心乐之”和“伐竹取道”之间的句号要停顿短些,以表达作者的闻水声后急切想寻找美景的心情。“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这句话节奏可以快些,表达作者的惊喜之情。“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话节奏可以慢些,突出景物之美。学生通过朗读,提高了审美情趣。

二、语言之美

如郦道元的《三峡》我把本文和美术学科结合,让学生从绘画的角度赏析文章,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发现美,和他们一起探讨美,我提出让他们把三峡这篇文章当成一副画来欣赏,分为赏画,读画两个环节。赏画部分让他们用国画的笔法,灵动的角度来赏析本文的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用绘画技巧(色彩的浓淡,远近,清晰模糊),来赏析本文的色彩和写作角度。如从墨法技巧运用的角度来赏析,作者写山时用了“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等词语写出了雄伟的特点,犹如水墨画中的浓墨。 从“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句中作者的灵动笔法,写出了怪柏的静,瀑布的动,动静结合。

写出了景色之优美。“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同样是动态描写,写出了江水的急和危险。而“素湍绿潭”,“林寒涧肃”则写出了色彩的淡雅,犹如水墨画中的淡墨。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清新的山水画卷。这篇文章我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美,感受美,让他们从另一角度发现美,让他们明白文章中不缺乏美,只是没有找到发现美的角度。

三、情感之美

鲍姆嘉通认为:美,是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语文课程规定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文言文阅读中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之美,情感有很多种,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有乐观旷达的豪情,有怀才不遇的悲情,有思念家乡的愁情,我们要去伪存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例如:讲《记承天寺夜游》时,首先介绍写作背景,讲讲作者的遭遇,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n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7篇:元日赏析范文

[关键词] 全球 观赏鱼产业 发展 现状

观赏鱼产业是指以观赏性水生动植物生产为基础, 集观赏鱼养殖、观赏鱼饲料、水族器材、观赏鱼销售、观赏鱼文化等要素为一体的新兴产业。观赏鱼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提升生活质量、美化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观赏鱼业发展十分迅猛。全世界在水族箱中养观赏鱼的人数已达数亿,在英国有14%的家庭养殖观赏鱼,在美国有15%的家庭拥有水族箱。近年来,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观赏鱼和水族箱已逐渐成为新时期家庭消费的新时尚,全国各地正掀起养殖观赏鱼的热潮。可见观赏鱼产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对在国家经济有着重要的地位。因而,了解全球观赏鱼产业的发展现状对我国观赏鱼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本文将对此做相关介绍。

1.国外观赏鱼发展状况

1.1 观赏鱼的种类

全世界喜欢养殖观赏鱼的人数有数亿,观赏鱼成为仅次于猫和狗的第三大宠物。在英国约有14 %的家庭(300~350万个家庭)在庭院或水族箱中养殖观赏鱼,所拥有的观赏鱼数量超过1.4亿尾,远远超过猫、狗的总和。在美国有1200万户家庭拥有水族箱, 相当于全美家庭总数的15%。在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工业化国家, 有大批的观赏鱼爱好者,成立了很多观赏鱼爱好者俱乐部。观赏鱼在世界范围已经成为一种新兴产业。

世界观赏鱼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型:金鱼、锦鲤、热带观赏鱼、淡水其他观赏鱼、海水其他观赏鱼。全世界观赏鱼共有1100多种,其中金鱼约300多种。由于有大量变种和新种的不断出现, 观赏鱼的准确种类很难统计。观赏鱼盛产地集中全世界观赏鱼共有1 100 多种,其中金鱼约观赏鱼的准确种类很难统计。观赏鱼盛产地集中现有观赏鱼300多种,其次为新加坡、法国、英国、荷兰和中国香港。

1.2观赏鱼的生产

观赏鱼生产主要以天然捕捞为主,人工养殖的国家主要是日本和中国。日本以锦鲤为主,中国以金鱼为主。中国金鱼传入日本,是距现在大约500 年的日本足利时代。当时金鱼从大板传入日本,供贵族、王室观赏,直到江户时代,金鱼还仅是武士等上等家庭的宠物。此后,金鱼在日本3个县得到发展:奈良县、爱知县以及琦山县。日本生产品种主要有琉金、兰寿、狮子头、东锦、地金黄、水泡眼、丹顶、花房、和金、顶天眼、青文、珍珠鳞等20 多个品种。日本生产的金鱼品质不错,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价格比中国高得多。

1.3观赏鱼的贸易

不同地区的观赏鱼种类不同注定了观赏鱼产业必会走向国际舞台,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星。

全球观赏鱼总进口约3.5亿美元。通常,发达国家为主要进口市场,主要包括美国、日本和欧盟,相当于全球进口额的70%~80 %。一些新兴地区如中东、东欧和南美,观赏鱼需求增长强劲,有望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地区。目前, 世界观赏鱼每年出口数量约为10亿尾, 但是每年的贸易数量都在增长。观赏鱼的出口贸易中主要发生在15个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中国香港是主要的世界观赏鱼中转供应点。西方发达国家合计的观赏鱼出口总额仅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2.5%,可见西方发达国家都是观赏鱼业的消费国。而在亚洲的10个地区的出口总额就占了世界出口总额的64.8%。

新加坡无疑为全球观赏鱼中心,每年向世界60 多个国家出口,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 3 ,且每年以5 %的速度增加。全世界每年出口数量约10 亿尾,新加坡为3 亿尾。新加坡进口观赏鱼也很多,进口额占世界第七。全球500 种主要观赏鱼,在新加坡都能买到。

再来看下下几大洲的具体情况:1.亚洲观赏鱼出口总量平均占世界出口总金额的61.74%,其中日本平均占4.59%、新加坡占27.83%、中国香港占7.33%、以及亚洲七国占21.99%。本文的亚洲七国是指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色列、斯里兰卡、中国、泰国等,其观赏鱼平均出口总量3931.6万美元;进口很少,仅占2.38%,是一个重要的观赏鱼生产出口地区。印尼及菲律宾的出口种类大部分为海水观赏鱼,是海水观赏鱼的主要出口国,有时菲律宾亦进口海水观赏鱼再出口至其他国家。2.南美三国哥伦比亚、巴西、秘鲁亦是观赏鱼主要生产出口地区,平均出口总量999.4万美元,占世界观赏鱼平均出口总量的5.59%;进口很少。主要供应捕捞野生的淡水品种鱼,特别是在亚马逊河捕获的淡水品种。3.欧洲是世界观赏鱼主要消费地。欧盟国家主要进口国家是德国、法国、英国、以及其他西欧十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士、奥地利、瑞典、葡萄牙、丹麦、爱尔兰)。这13个西欧国家的观赏鱼平均进口总量12337.4万美元,占世界观赏鱼平均进口总量的43.00%;平均出口2275.8万美元,占总出口的12.5%,单个国家出口量不足1%。欧洲还有波兰、匈牙利等是观赏鱼的新兴市场。

2.我观赏鱼发展状况

2.1总体概述

由于中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并且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内对观赏鱼的市场需求大大增加, 各种育种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培育新品种将成为可能, 我国原有的观赏鱼的种类繁多, 只是以前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 种种迹象表明观赏鱼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国际观赏鱼市场非常欢迎中国的优质金鱼的输人。由于金鱼饲养在中国历史悠久, 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 而其他种类的观赏鱼的饲养刚处于起步阶段, 要打开国际市场必须在品质和包装上赶上新加坡、日本等国。国内的需求量也在逐年提升, 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观赏鱼业发展迅猛。

我国观赏鱼产业存在着五大特点。一是产业链延伸较广。二是产品附加值较高。三是生产要素集约性较强。四是单位面积产出较高。五是产业运营模式较多。

2.2优势与缺陷

加入WTO 之后,观赏鱼为我国渔业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可能。从近年来观赏鱼的出口情况来看,由于观赏鱼的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国外劳动力价格很高,观赏鱼中心不断东移,先是以欧美为中心,再是以日本为中心,然后是新加坡,现在正向中国转移。其次,我国金鱼已经成为观赏鱼中一个著名的品系,具有养殖技术和品牌的优势。我国是金鱼的故乡,是金鱼原产地,远在唐朝就开始将金黄色的野生鲫鱼进行“家化”养殖,是金鱼人工养殖的起源。现在金鱼已经是世界性品种,据报道约有280 多个品种。

当然由于我国观赏鱼产业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使得我国观赏鱼产业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观赏鱼生产几乎都是依靠传统的经验、落后技术养殖培育的, 国内研究所从未在这个领域投人过科研攻关, 我国也未曾有任何政策方针来鼓励扶持观赏渔业的发展等。

3.总结

可见目前观赏鱼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会不断地促进全球观赏鱼产业的发展。不难想象未来观赏鱼产业将会是一个繁荣的产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以上便是我结合相关专家的观点和著作对全球观赏鱼产业的一些简介。其中若有不足或漏洞请相关人士见谅。

参考文献:

[1]赵玉宝 国内外观赏鱼发展的新进展 渔业现代化[J] 2004(02).

[2]姜景田;邹胜利 郑宝泰观赏鱼发展现状分析中国渔业经济[J] 2004(02).

[3]姜景田, 邹胜利,郑宝泰 观赏鱼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 [J], 2004(02).

[4]陈一骏 观赏鱼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渔业致富指南[J]. 2000(16).

第8篇:元日赏析范文

一、 活动背景:

在这个人才济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21世纪,好的创意,可以作为自我推销、提升的关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当代大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好的广告策划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无疑,广告创意(理论)学习活动是一个培养同学们广告策划能力,增强广告创意思维、创新思维的良好途径。举办这次活动,对同学们广告创意思维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并且可以提升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二、活动主题:

“培养广告鉴赏能力,提高广告创意思维能力,学习从平常生活中发现商机,学习捕捉生活细节。”

三﹑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12月12日晚上7:00—9:00

地点:书香阁学术报告厅

四、举办单位:

社团联合会创业协会、法学社 文法学院分团委、学生会

五、活动对象:

社团联合会骨干成员、文法学院学生会成员、法学社成员、创业协会全体成员以及对创意广告 告和创业感兴趣的在校大学生。

六、活动方式:

本次活动主要是以鉴赏广告视频为主,在活动中将首次运用新浪微薄互动理念开启活动现场 互动环节,助推现场气氛的高涨。广告视频将从:创意、恶搞、感人、公益、经典爱情、明星效应、品牌广告、游戏广告视觉效果八个层面剖析广告的本质和灵魂。

七、活动具体流程:

1、活动主持人孙庆庆介绍今晚活动到场嘉宾、活动背景、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

2、创业协会会长戴啸致活动开幕词

3、文法学院学生会主席何大龙发表讲话

4、校学生会副主席社联常务主任董志伟发表讲话

5、活动主持人孙庆庆对第一个环节广告做个简单的介绍,之后播放创意环节广告、广告视频从:创意、恶搞、感人、公益、经典爱情、明星效应、品牌广告、游戏广告视觉效果八个层面剖析广告的本质和灵魂。在欣赏广告视频活动中将首次运用新浪微薄互动理念通过每欣赏完一个环节广告鼓励观众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发表自己的感受,每当第二个环节广告欣赏完之后从观众发来的感受短信中选取几条真实和有代表性的进行读取,实现现场互动交流。

6、在广告视频欣赏活动中间时,开展广告创意图片学习环节,刺激观众视觉感受。(中间可穿插活动精美海报和活动横幅和赞助商活动图片)

7、继续欣赏广告视频,直至尾声。文法学院代表和创业协会代表对创意广告视频进行评点,提出自己的感受、见解和看法,大家互相交流。

8、选出今晚积极参与互动活动的短信,并对其积极参与活动的观众进行抽样奖励。并邀请当晚嘉宾给获奖观众颁奖。

9、最后由观众代表、社联代表、文法学院代表、创业协会代表做活动总结性发言。

八 八、活动宣传计划:

1、活动横幅:两条,内容“广告创意(理论)学习活动”(悬挂于本部材化楼前及3栋文法学院宿舍楼)

2、手绘海报5张,分别张贴于惠莘园食堂、书香阁食堂、学校取款机对面宣传栏、三栋、八栋宿舍楼宣传栏5个位置。一张彩印海报张贴在展板上展览于经管楼十字路口。(手绘和彩印海报可选刊经典广告创意图片)

3、活动宣传时间 12月8日—12日

九、活动奖项设置:

通过赞助商商品的积分或兑换卷来作为活动当晚奖品

十、活动经费预算:

横幅:4*6*2=48元

资料复印费:12元左右

矿泉水:10元

活动奖品:40元左右

第9篇:元日赏析范文

关键词:教学策略 备课 整合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也就是说,备课并不仅仅只是教师课前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应包括对教学策略的适时调整,对任教学情的全面掌握以及对课堂情况的有效处理。

在“备课―上课―备课―上课―备课”的备课模式中,教师可以在逐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及时整合教学内容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新课标对7~9年级的学生在古诗文方面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现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使至塞上》为例,谈谈如何将古诗教学内容在多次备课中进行有效的整合。

一、第一次备课:精心准备、全面出击

(一)导入

向大家介绍你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诗并说说理由。

(二)泛读

1.感知音律:引导学生划分诗歌停顿。

2.疏通文意:注意读文题,读书下背景、注释。

3.初领情感。

(三)赏读

出示《王维出关日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公元737年九月十五日,我35岁,奉皇帝诏书,以

(身份),从长安出使到凉州,去___________(何事)。

其实我知道我被排挤出了朝廷。

路过居延时,我看到___________,它是那么___________,我感到___________。

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四)联读

1.学生继续补充《王维出关日记》

一路奔波,到了___________,恰遇一个 ___________,他说他们的统帅在 ___________,听到这个地名,我忽然想起___________(联系自己过往的阅读体验,写上王维此时可能的心理活动),内心不禁涌起___________,立刻写下《使至塞上》,以记这次出使。

2.拓展:

燕然:古山名。东汉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燕然”泛指边塞。诗文中常用其表示打胜仗,建边功。

3.齐读尾联(读出热血沸腾,读出豪情万丈)。

4.齐读全诗(读出情绪的变化)。

课后反思:

虽然我在备课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容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尤其在方法引领和形式多样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堂问题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诗句的赏析也比较吃力。总结下来,大致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对学情把握不清;其次,赏读过程中的方法引导不够具体;最后,课堂拓展环节略显凌乱。为此,我减少了知识量,降低了问题难度,同时加强在赏读过程中的引导。

课堂亮点:

1.出关日记的形式。

2.泛读―赏读―联读的课堂结构。

3.对重点语句的多角度赏析。

改进方法:

1.删去赏读环节中的初领情感环节,这部分与后文赏析过程中的情感领悟重复。

2.在赏读环节增加方法的提示。

3.重新设置课堂拓展环节。

二、第二次备课:研究学情、调整策略

(一)导入(同第一次备课)

(二)泛读(同第一次备课)

(三)赏读

展示《王维出关日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公元737年九月十五日,我35岁,奉皇帝诏书,以___________(身份),从长安出使到凉州,去___________(何事)。

其实我知道我被排挤出了朝廷。

路过居延时,我看到_____________,它是那么___________,我感到_____________。

(按顺序关注景物及景物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

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意。

(2)抓住景物的特征,把握诗句情感。

(3)抓住重点字词,感悟诗句意境。

(四)联读

1.学生继续补充《王维出关日记》

一路奔波,到了___________,恰遇一个___________,他说他们的统帅在 ___________,听到这个地名,我忽然想起___________(联系自己过往的阅读体验,写上王维此时可能的心理活动),内心不禁涌起__________,立刻写下《使至塞上》,以记这次出使。

(1)领悟诗歌的情感变化。

(2)领悟诗歌的情感变化。

2.拓展:《破阵子》――(唐)辛弃疾。

(1)分析其中的情感变化。

(2)齐读全诗(读出情绪的变化)。

课后反思:

在自我研读的基础上,我收集了相关的赏析材料,尤其对诗中诗句存在争议的地方进行了重点研读。为此,我增加了对经典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炼字的赏析,即“直”“圆”可不可以换为其他字,从而进一步细化在方法上的引导。

在这次课堂操作中,课堂拓展环节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破阵子》这首词是学生学过的,对其中的情感都有较好的把握,所以没有起到拓展学生思维和锻炼方法运用的效果。课堂拓展过于简单,可以更换为难度稍大些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改进方法:

1.减少课堂拓展数量,增加课堂拓展深度,对拓展的内容进行替换。

2.增加对学生赏析方法的引导,采用图片展示、学生绘画与语言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比和赏析。

3.加强对学生在赏析诗句过程中的引导。

三、第三次备课:精雕细琢、完善定稿

(一)导入(同第一次备课)

(二)泛读(同第一次备课)

(三)赏读

出示《王维出关日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主理解填空。

公元737年九月十五日,我35岁,奉皇帝诏书,以___________(身份),从长安出使到凉州,去___________(何事)。

其实我知道我被排挤出了朝廷。

路过居延时,我看到_____________,它是那么___________,我感到_____________。

(按顺序关注景物及景物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

点拨预设: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学生到黑板前画出自己想象到的景象。

(2)“直”字无理,“圆”字俗气,现改为“大漠孤烟缈,长河落日红”,你赞同吗?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记下所思所想,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推举代表发言)

解析:“大”“长”“孤”传达出寥廓苍凉之感。

直: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用PPT展示高建群《西地平线上》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境落日,又圆又大的落日给人以壮美之感。

(四)联读

1.学生继续补充《王维出关日记》

一路奔波,到了 ___________,恰遇一个 ___________,他说他们的统帅在 ___________,听到这个地名,我忽然想起___________(联系自己过往的阅读体验,写上王维此时可能的心理活动),内心不禁涌起 ___________,立刻写下《使至塞上》,以记这次出使。

燕然:泛指边塞。诗文中常用其表示打胜仗,建边功。

2.拓展:《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3.简要分析其中的情感变化。

4.齐读全诗(读出情绪的变化)。

课后反思:

在内容符合学情的基础上,通过教学策略的调整,教学的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唯一的问题就是学生在赏析个别诗句时,还不能准确地把握其中的精华,所以,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教师只有在课前对诗词进行充分地研读,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预设。预设的是否准确、充分,则直接关系着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效果如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多次备课过程中,我们应进一步明确两条原则:一方面,学生是课堂主体。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不唯书,不唯上”,让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质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另一方面,教师是课堂主导。我们应该在课前充分预设,在对学情全面掌握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和激励学生从不同层面进入课堂情境,从不同角度感悟教学内容。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些前辈无不教导我们要以教师的主导地位调控课堂,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在我国当下的课改潮流中,这种主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备课,并在多次备课中通过对教学策略的不断调整来整合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