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

直升机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直升机技术论文

第1篇: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

让“战神”换新颜

80年代末,一种新型国产高空高速歼击机装备到了部队。但是,由于这种新型飞机的火控和雷达系统存在先天不足,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形成战斗力。在蓝天,人们只能欣赏那优美的飞行姿态,却感受不到它做为航空武器的那种空中利箭的锐气。在训练之余,许多飞行员便把这种飞机戏称为“和平鸽”。

眼睁睁地看着用巨资研制出的航空装备形成不了战斗力,上级主管部门心急如焚,军委和空军领导也为此焦虑。为把这只“鸽”变为能攻善守的“鹰”,军委决定不论用何种手段,一要给该型飞机加装一套先进的雷达和火控系统,为这只“和平鸽”装“火眼”、配“铁拳”。

飞机研究室的科研人员闻听此讯,个个摩拳擦掌,纷纷递交请缨书,要求完成这一艰苦任务。经过激烈竞争,最后重任落到了60年代初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女高级工程师彭志焕肩上,由她担任课题组组长。

由于提高了科研起点,加上加改装的机件多、重量大,随之也带来了加装结构空间紧张、全机电磁兼容和雷达通风、增压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给课题增加了很大难度。这时一些知道内情的人开始劝老彭:“这些都是目前很新的技术,国内还没有人搞过,你们就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了,何必要冒这个风险呢。”对此,课题组的同志们觉得,对现在落后的航空装备进行改装,就是在与自己过不去,就是要给自己出难题。今天我们多攻下一个技术难题,在明天的空战中我们的军队就能多一份胜利的把握。

改装过程中,课题组长彭志焕一次骑自行车不慎摔倒,造成股骨骨折,手术时用了3根钢钉固定。因为课题任务急,术后没有很好恢复就参加了科研,以至引发了股骨头坏死,后经再次住院进行矫正,医生反复嘱咐她一定要注意休养,否则极易造成瘫痪。可这时的课题已经进入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实在容不得半点马虎,没办法,彭志焕只得提着药罐、拄着双拐、一瘸一拐地带着课题组的同志南征北战。

经过3年多的奋力攻关,课题组的同志历经种种磨难,终于为这种新型歼击机加装上性能优良的雷达和火控系统,使之具备了全天候作战能力。该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改装后的战机整体作战能力提高了80%以上,成为我军新型主战装备。昔日这只温顺的“和平鸽”,如今终于变成咤叱长空的“雄鹰”了。

铸造蓝天“神毯”

1996年5月22日,在一片荒芜的草地上,聚集着一群各种肤色的人。此刻,他们的目光都注视着草地中央的一个模拟座舱上。

“发射!”一声令下,只听“嘭!嘭!”两声,飞机座舱盖和座椅迅即弹起,在空中划出两道优美的弧线。这时,测试仪表显示的数字令人吃惊:0.289秒!“成功了!”“成功了!”人们欢呼起来,庆祝这一新的世界纪录的诞生。外国武官也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连称“OK!OK!”。

短暂的欢呼兴奋之后,人们不约同地把手伸向一个戴着眼镜、头顶微秃的中国军人,他就是飞机研究室高级工程师杨新明。

此时此刻,杨新明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泪水夺眶而出,思绪回到了6年前他亲眼目睹的那一幕:北疆航空兵某师一架某型歼击机,在进行夜航训练返航四转弯时,发动机突然熄火停车,当时飞机的姿态比较好,飞行员要求迫降。然而就在飞机着地时,前起落架折断,座舱突然起火,飞机在地面,飞行员无法弹射出舱救生。到这个部队进行调研的杨新明看到现场,作为搞了大半辈子航空救生的专家,在眼皮底下发生的这一幕,就像沉甸甸的包袱压在他的心头。从那一刻起,杨新明心里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设计出一套世界最先进的救生装备,铸造出一条神话中“天兵天将”的蓝天“神毯”。

装备在这个师的这种某型歼击机是我军的主战机种,但其救生系统缺乏在“零高度、零速度”(通常简称“0-0”)范围内的救生能力。一旦出现这种恶劣的险情,飞行员很难获救,座舱成为“死亡之舱”。

有统计资料表明,飞机发生事故的机率在起飞、着陆过程中占的比例最大,美军为55%。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弹射救生性能作为衡量战斗机性能是否先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0-0”状态下实现安全弹射救生,要求舱盖抛离迅速、弹射通道清除彻底、座椅启动快、弹射轨迹高、空中姿态良好、人椅分离及时和救生伞稳定好,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飞行员救生都可能失效,技术难度很大。国际上救生的主要技术指标――抛盖时间要求不大于0.3秒。美军装备的最先进飞机的抛盖时间为0.3秒,为世界上最短的抛盖时间。要想实现“0-0”弹射救生,必须解决“0-0”弹射通道清除和座椅“0-0”性能改进。

刚立项时,由于上级给的经费不足,没办法,杨新明只得带领课题组的人员挤进一间被列为危房的仓库做实验。这间仓库墙上的裂纹能放进一个手指,遇到刮风天是房外刮大风,室内刮小风;下雨了,雨水会顺着墙壁往下流。做实验需要有飞机座舱,可买一个座舱需要十几万元,他们买不起,怎么办?无奈之下只得用别人淘汰的模拟座舱应急。就这样一个座舱盖也得要6万块钱。为了不让抛起来的座舱盖掉在地上摔坏,他们采取了用人工接的办法来完成。一个盖有几十斤重,接不好落在人身上,轻者砸伤,重者有生命危险。就是这样也没有一个人后退,因为他们把这些实验设备看得比他们的生命都重要。他们说,那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保护好实验件!

刚开始试验时很不顺利,设计了几十个方案都失败了。杨新明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方案就是出不来,连急加累,不几天,他的耳朵听力突然下降,左耳朵几乎失聪,眼睛的视力也下降到了0.3左右。在战友的劝说下,杨新明勉强同意住进医院。那几日,杨新明真想退缩了,可一想起那名牺牲的飞行员,他的信心又足了。渐渐地,“要用我的生命去救飞行员”这个信念,在杨新明的心底牢牢扎了根。

出院后的第二天,杨新明又走进了实验室。

经过两天的思考,他改变了主意,把试验场由室内挪到了室外。找不到合适的场地,杨新明就带领大家在实验室边的垃圾场上清理出一角,建起了后来蜚声军内外的弹射救生实验场。这个简陋的实验场夏天气温高达40多度,工作时臭气熏天不说,有时连计算机都“罢工”,不得不专门买一台电扇给它吹风降温;冬天天寒地冻,风一吹,沙土、废纸满天飞。但他们全然不顾,干劲不减,有时一天要进行4次试验,每次试验都要把所有的系统全拆装一遍,座椅加上假人就有三四百公斤,没有升降设备,就靠他们几个人抬上抬下。

课题组只有四五个人,他们既要当设计员,又要当试验员、记录员,每个人干的相当于通常情况下几个人才能完成的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多100多次综合试验,杨新明带领课题组同志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研制成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航空装备,其座椅“0-0”性能、防掉盖技术、抛离机体、结构形式、余度可靠性等均挤进了国际前沿。这一成果当年便荣获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让“魔振”永失“魔力”

金秋10月,在以色列召开的第16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上,一个带着眼镜、个头不高的中国人,用流利的英语在宣读论文,会场鸦雀无声。当他将《直升机空中振荡的试验研究预防》论文宣读完毕,立即响起了热烈掌声,与会专家对该文给予了很高评价。这个中国人就是飞机研究室的高级工程师忻志明。

忻志明是有两个硕士学位的直升机专家,他前后上了11年大学,有相当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积累,同时,他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格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越是难的事情,越是高精尖的科研,越有挑战性,他就越干越有劲。

80年代初,一架某型直升机在进行本场飞行时,突然发生骑马式剧烈振动。尽管飞行员立即采取了措施,可飞机还是没有解除抖动,最后不得不中断飞行任务进行紧急着陆。回到地面开车再检查时,振动却已经消失了。飞行故障的原因也随之查不清了。直升机空中振动故障一直是困扰国际航空界的一个难题,经常“突然”出现又往往神秘消失,被航空界喻为“魔振”。振动轻微时,直升机像“筛糠”一样颠簸、摇摆;振动强烈时,直升机又像惊马一在空中乱跳乱窜,常把飞行员颠离座椅。

任务下达给了空军某研究所,该所立即组成了以飞机研究室为主的课题组。室领导马上组成一个强有力的班子,汇集了各专业的专家,对故障展开了攻关。忻志明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他和课题组同志一起,大胆提出了国内还没有采用的全机地面物理模拟试验研究的新途径。

所谓地面物理模拟试验,就是用一架真实直升机与地面飞行模拟转台、以及计算机交联进行试验研究,以使空中振动故障现象再现,同时研究各种参数的影响关系,寻找故障机理原因。

在攻关的3个多月中,忻志明日夜拼搏,走遍了北京地区航空科技情报部门,翻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他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回母校与老师商讨计算方案,冒酷暑、顶雷雨到驻在江西山区的某研究所去搞计算,探索出了一种简便计算修正法。在分析大量实测数据和模拟计算的基础上,经过各方案的试验,课题组终于使故障再现,弄清了发生故障机理原因,研究出了预防措施和处置方案,“魔振”的来去行踪终于让他们捕捉到了。

问题解决后,他又和课题组同志们给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将这些宝贵的研究结果和大量的试验数据上升到理论。善于挑战、勇于攀登的他,整整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整理出了一份试飞记录报告和密密麻麻的试验数据。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论文。课题组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彻底解决了该型直升机空中振动难题,开创了我国计算机模拟技术参与飞机故障研究的先进途径。该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开辟高原的空中通道

五六十年代,在祖国的疆土上,高原是直升机还未涉足的领域,也成了世界上直升机要攻克的主要堡垒。这片神秘的疆土被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山脉所围隔,四方都是险要的门户:南有喜马拉雅,西有喀喇昆仑,北有唐古拉山脉,东有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这里含氧量是海平面的一半,任何以氧气作为助燃动力的机器到这里都会像人一样害上高原症,功率减少40%。在世界屋脊上使用直升机,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不能让祖国的任何一寸疆土没有空防。”敢于挑战困难的飞机研究室科技精英们面对现状,主动要求对装备我军的某型直升机进行挖潜改进,成功地开辟了世界上第一条海拔4000米以上的直升机航线,打通了直升机进藏的空中战略通道。此后,又成功地使我军现役歼击机、强击机、直升机、运输机全部实现了从平原到高原的战略跨越。

开辟一条从内地通往雪域高原的航线,打开空中战略通道,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由于国情所限,当时我军装备的直升机是建国初期仿制苏联的某型直升机,战术技术性能比较差:飞行距离短,载重量小,飞行升限低,最高只能达到3000米,无法飞上青藏高原。况且,这种直升机在气候条件恶劣的高原执行任务,国内没有搞过,国外也没有先例。

当时前苏联专家断言:直升机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无使用价值。

为了实现军委尽早开辟通往高原的空中战略通道的战略意图,飞机研究室成立了课题组。课题负责人由新中国培养的直升机设计专家、研究室直升机组组长温清澄担任。

到世界屋脊去飞行,首先要确定3000米以上的飞行包线、各种高度的起飞重量和载重、解决起动功率等技术难题,然后再实地试飞验证。接到任务,温清澄便带领课题组赵长年、游中校等同志进入了紧张的考察和研究中。当时确定进藏的某型直升机因为有许多先天不足,必须经过严密的计算和试验之后才能进藏。他们先与地方航空工厂一起,大胆采用增压二速的起飞状态,通过了功率关。之后又攻关解决了发动机在零下30多度的低温条件下顺利起动问题。经过3个月艰苦的计算、试验,取得了数十万个数据,并重新制订了新的最大起飞重量计算图,把苏联人规定的最大标高3000米的包线图延伸到了5000米,为直升机的高原试飞和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摸清进藏航线,温清澄小组找来标注精密的军事地图,反复分析、研究直升机进入和通过高原的最佳路线,查阅了大量气象资料,对航线沿途地区温度、湿度、风雪、空气密度等各种可能影响飞行的条件,都进行了详细调查,掌握了进藏试飞的第一手资料。之后,他们就开始了不同季节、不同标高场地的试飞,一步一步地探索着直升机的高原使用性能。

温清澄、赵长年从海拔1700米的某机场开始向高原试飞。初来高原,他们无不眼冒金星、两腿打飘。为了测试直升机载重,他们用卡车拉了一车的水泥块,每块25公斤左右,搬上搬下地给直升机加配重,高原缺氧,走路都喘大气,弯腰搬一块石头就感到双臂发酸、脑袋发沉、脸色发紫。

这是一片没有生命的土地。在标高4200米的鄂拉山,的戈壁用凹凸勾勒成一片令人惊骇的轮廓,使人想到一座座坟堆。初到这里,他们看不见一片树叶、一根青草、一缕灯光,他们找了一个场地作停机坪,跳下直升机进行测试不到10分钟,就有好几个人晕倒,除两名藏族向导外,所有人都感到血压已不是正常值。因为在天气、饮食、住宿等方面极为艰苦的情况下,谁的身体也抗不住。温清澄的心率过速,血压开始升高;过去血压就偏低的赵长年,这会儿血压更低,太阳穴的血管老是“蹦蹦”地跳……试飞从标高3000米到4500米,一直飞行到沱沱河。在沱沱河住的几日,南国长大的温清澄和水乡出生的赵长年只用冰冷的雪水洗过一次手,洗脸洗脚却不敢奢望。以后赵长年接受了试飞东线的任务,先到拉萨、日喀则、林芝和墨脱等地区进行了试飞。

几度春夏秋冬,他们逐渐增加海拔高度。游中校等同志接受了本线试飞和开辟航线的任务。西起阿里狮泉河的冈底斯山脉,海拔多在五六千米,亘古的永冻层,被生物学家称之为生命。沿新藏线试飞阿里地区航线选在了当年初冬。这种考虑是因为低温下的空气密度大,可以使直升机飞得更高一些,然而这个季节对于千里新藏线来说,却是一年中大雪封山期的开始,很多路段其实已不允许通车了。

游中校乘直升机从新疆和田到沿途海拔最低的喀拉喀什河山口观察地形。山口比较窄,宽度仅有100米左右,直升机贴着山飞时,他觉得就象穿梭在天井内,随时都会碰着两边的崖壁,但他全然不顾,继续测试着数据。以后,一站一站地选择起降点,并作出准确的计算和试飞。课题组乘车经过6000多米的界山时,头疼、恶心更为厉害。汽车水箱80度就沸腾。每当夜幕降临时,课题组的同志只得伴着直升机露宿在荒芜人烟的高原上。夜里温度低,怕发动机冻坏,也为了保证发动机起动,大家把所有能够挡风的物件搬来把发动机围住,并用暗火保温。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征程,直升机终于第一次飞过了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昆仑山,降落在中国人口最稀少的阿里地区首府。

仅有上千人的狮泉河小镇沸腾了,老百姓倾城出动,夹道欢迎,人们载歌载舞,敬哈达、献酥油茶,像过节一般,围着有史以来第一次降落在此的直升机唱呀跳呀,尽一切所能来表达自己对直升机飞来的欢悦心情。

三度春又回。1000多个日夜的奋斗,直升机组迎来了丰硕成果:由温清澄主持的《直升机在高原的使用与维护》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当老温在国际直升机基础技术理论研讨会上用英文宣读论文时,引起了与会的150多位世界直升机专家的兴趣,会议专门留出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提问。美国直升机学会主席迪克・刘易斯对这篇论文给了很高评价:“直升机在像这样的高原地区使用是非常困难的。温先生的研究,开辟了直升机使用的新领域。”之后美国学会还专门将此文印成单行本公开发行。

其实,谁都清楚,课题组的成功并不在于论文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公认,而在于这一试飞成功,为我军在高原地区执行作战任务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打通了直升机进藏的空中战略通道,也为其他军用飞机上高原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和探索。

直升机飞进雪域高原后,飞机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又进一步挖掘其它型号飞机的高原作战潜能,经过长达10年的攻关,使现役的歼击机、强击机、运输机的作战能力,全部实现了从平原到高原的跨越。

如今,只要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我人民空军的作战飞机便可立即飞赴祖国西疆任何地方,并能对指定目标实施符合要求的防御。

独演活剧的“神雕”

面对军事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飞机研究室的科研人员感到要缩小我军航空武器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必须瞄准世界航空技术前沿,提高科研选项的起点,奋起直追,自觉把科技强军落实到攻克科研难关的具体实践中。

当高技术含量正以加速度在战场上递增的时候,只有那些具有一流想象力的军事专家,才能构想出未来战争的大致轮廊。

1997年的秋天刚刚来临,一架墨绿色的武装直升机轰鸣着飞向华北山区某机场。只见它稍一低头,一簇簇火舌从机腹喷射而出,紧接着,“敌阵地”区域的要地上腾起团团烟柱,传来阵阵隆隆巨响……这架武装直升机是由运输直升机改装成的。而承担改装设计任务的,就是飞机研究室高级工程师游中校任组长的课题组。

游中校,飞机研究室直升机专业组的老高工,晒得黝黑的额头雕印着岁月留下的深深皱纹,眼镜后面,眼睛常眯着缝。当他谈起对某型直升机改装的事,总是呈痴迷状:某型运输直升机是我军近年来新装备的一种中型运输直升机,为这种直升机装上“铁拳钢牙”,一直是部队指战员的迫切愿望,也是打赢未来战争的迫切需要。

游中校等承担这个研制课题之初,难题是一个接着一个。课题组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酝酿论证,对各种数据进行了测量计算,建立了计算机计算模型,撰写各种成文资料,摞起来足有1米多高,成功地扫清了设计路上的一只只“拦路虎”。

经过近一年的苦干,终于进入到了改装阶段。改装地选在河北某机场。天不作美,这一年的夏季气温特别高,机场水泥地经过太阳的烘烤,温度达50多摄氏度,机舱内时常是近60度的高温,参加改装的同志,身上的汗几乎没有干过,工作服上的汗盐纹一层叠着一层。由于机场地理位置偏僻,周围没有旅舍,课题组的人员只能住在机场放零件的小工作间里,有好多人得了皮肤病。机场里的蚊子特别多,进行振动测试时,由于仪器受不了白天的高温烤晒,只能晚上做,晚上的蚊子一会儿就咬得人满身满脸疙瘩。几个月下来,课题组的人拉肚子、感冒、中暑者不断,尽管如此,但没有一个下火线。

改装完成后,为了检验飞机加装后的综合性能,已经年近60岁的游中校顾不得个人安危,第一个踏上直升机与飞行员一起进行首次试飞。试飞成功后,研究进入到关键的实弹打靶阶段。这一次加装的航空火箭,是历次直升机加改装武器火力最猛烈、杀伤力最大的一次,在靶试准备会上,打靶部队的领导很担心安全问题。为消除大家的疑虑,满头银发的游中校当众立下军令奖:“靶试安全我用脑袋担保。”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寂静的会场上,众人目光都注视着这位老专家,许多人的眼中都含着泪花。

第2篇: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资本有机构成;新兴市场;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G633.23;F2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4.1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29-03

一、引言

自从《资本论》诞生以来,一些经济学家,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证方面都对其经典理论进行推导与验证。当然,作为《资本论》重要的理论之一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也被中外经济学家不断的求证。资本有机构成的基本内容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称作资本技术构成,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和购买动力的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称作资本价值构成[1]。马克思预言,在长期资本有机构成有上升的趋势。

吴欣旺等 [2]用中国1995—2007年各省的数据面板数据,验证了在中国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命题。蔡晓辉 [3]论述了随着资本技术进步,并非只有资本技术构成提高,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一种发展趋势。从蔡晓辉的论述,我们可以思考资本影响本有机构成的因素有多种,并不只是技术的进步。郑久平等 [4]通过对我国省际1978—200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资本有机构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较高的资本有机构成将减缓经济增长。林毅夫 [5]认为制造业过高的资本技术构成,会显著降低人均GDP增长率,导致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

现有文献虽然对资本有机构成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但是仅局限于一国数据的研究,一些结论是否能够在其他国家适用,尚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在接下来,我们提出相关假设以及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资本有机构成的各个因素。

二、研究假设

近十多年来,新兴市场的经济快速增长,引起了经济学界对新兴市场的发展极大的关注。经济的增长不断地积累资本存量,人均资本存量也不断地增加。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逻辑推理是按人均推动物化的劳动资料来计算的。按照这个逻辑推理,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增长越快,该国的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趋势就越慢。

外商直接投资(FDI)通过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的引进,节省活的劳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此,本文预期该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越多,该国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也越快。从而提出假设2。

假设2:一个国家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越多,该国的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趋势越快。

一个国家的投资率越高,用于投入固定资本中的比重也就越大,同时机器等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也就加速,从而推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应的假设3。

假设3:一个国家的投资率越高,该国的资本有机构成上升的趋势也越快。

三、资本有机构成的计算与变量的选取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计算

资本有机构成(C/V)在文中作为被解释变量。依据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的定义,可以理解为资本有机构成与资本技术构成同方向变化,表现在购买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价值上。用公式来表示: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按现值美元计),可变资本用用当年已收劳工汇款和职工报酬(按现值美元计)来替代,劳工汇款和职工报酬包括流动工人创造的经常转移以及非本地工作人员挣得的工资和薪水。

(二)解释变量的计算

经济增长文中用人均GDP增长率来代替,用PGDP来表示。依据假设1我们预测该符号为负号。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GDP的百分比来计算外商直接投资。投资(INVEST),由于国际数据很难统一,本文用世界银行提供的国内贷款占GDP的百分比来代替。投资率越高,用于投入固定资本中的比重也就越大,同时机器等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也就加速,从而推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预测符号为正号。人力资本(HC)是用中学入学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的。剩余价值(m)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工人劳动报酬总额之和。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工人劳动报酬。

四、模型的建立与数据选取

(一)模型的建立

结合上面对各个指标的分析,建立i个国家t时期的面板模型:

(二)数据选取

本文从新兴市场的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国家中,选取了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国家,从中选择出8个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俄罗斯联邦、巴西、土耳其、韩国、墨西哥、南非和埃及。基于文中各变量数据的有效性为原则,为尽可能的采取时间跨度较长的数据,本文选择从1980-2010年的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文中所有数据都来自世界银行。相关变量和实证部分均采用excel2010及stata12.0软件进行处理。

五、实证分析

对方程(1)分别采用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在表1中,栏(1)和(2)是用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的结果。栏(3)和(4)是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的结果。

第3篇: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分工;服务业;结构升级

20世纪后半期兴起了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一个新的显著特征是:国际分工对象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被拆分为不同的生产阶段,分散到不同的国家与地区进行。这种生产环节跨国界分布并通过垂直贸易链相互链接的现象,称之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i/2"。目前,对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益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对收入分配、技术扩散和世界贸易增长的影响上。本文通过对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产业效应研究,分析其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演进之间的机理,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一、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演进的机理分析

(一)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趋势及其动因

国际分工经历了产业间国际分工到产业内国际分工,再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20世纪末以前,对国际分工格局的论述依然是以发达国家间的水平分工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垂直分工为基本特征,表现为:发达国家间进行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大量的产业间贸易。例如,日本和美国之间相互进出口大量汽车,日本向中国大量出口机电产品,而中国向日本大量出口服装;发达国家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发展中国家专业化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国际分工发展到了今天,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替代了国家成为了国际分工的主体。分工关系也由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大型跨国公司将越来越多的功能分割承包给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独立公司,总部则集中在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段。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通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使得使用全球资源的成本降低和远距离经营费用降低、经营交易更加便捷是分工的技术条件;全球投资政策更加自由导致生产要素流动障碍的消除是企业而不是国家主导国际分工走向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制度保障;比较优势仍然是全球化下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础和原则。杨小凯、张永生(2003)认为,专业化分工可以形成绝对优势。

(二)中国服务业升级趋势及其动因

李江帆、曾国军(2003)分析了从1991--2000年的中国服务业的有关数据,得出:“中国第三产业第一层次比重逐渐降低,第二层次比重逐渐升高,体现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方向。”根据中国统计局对中国服务业的划分,中国服务业可以分为: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电通信业、餐饮业、商贸业等);第二层次是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管理、居民服务业、公共事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包括科研、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对于中国服务业升级的动因,李江帆、曾国军(2003)归因三点:(1)第一层次产业属于先行产业,在发展初期占有较高比重,随着后发产业的兴起,使得先行产业比重趋于下降。(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服务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促使第二层次比重增大。(3)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化阶段,出现国民经济软化现象,推动第二层次比重增大。除了以上三点,笔者认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服务业升级也有较大的影响。

(三)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fdi、服务贸易结构和技术扩散三大方面。

1 fdi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其他初级产品以及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随着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大规模流向技术密集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使得服务业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20世纪70年代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仅为25%;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比重迅速增长到40%;而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服务业已稳获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50%以上。最初,发达国家通过对外投资向中国转移一些附加值较低、盈利较少的服务业项目。

第一层次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额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七年内投资额几乎下降了一半;第二层次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额逐年增加,无论是金融、保险业,还足社会服务业,或是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从1999--2003年呈现大幅上升;第三层次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额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方向趋于一致。

2 服务贸易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复苏与增长,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的国际间流动逐步兴起,服务贸易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据wto的统计,1990~2002年的服务出口年均增长7%,高于同期货物出口增长率的6%,服务出口规模达到货物出口规模的24.7%。中国的服务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根据当时的统计只有46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比重不足0.6%,居于世界第34位。2004年,中国对外服务贸易总规模达到1346亿美元,增长32%,出口居全球第九位,进口居第八位。从服务贸易项目的进出口对比来看,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广告与宣传、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呈现顺差;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技术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电影与音像、政府服务等项目为逆差;顺差最大的项目为旅游,逆差最大的项目为运输和保险服务。

从贸易结构上可以得出,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口主要是第二层次的服务业,说明第二层次服务业受到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较深;而第一层次中的服务业。

3 技术扩散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服务业国际化的推进成为了现代技术的发源地、传播者和推动器。制造业跨国公司建立国际分支网络的目的是实施相似体系内的劳动分工,将劳动密集度相对高的生产段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生产,而保留资本和技术相对密集度高的生产段在母公司,从而拉开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技术层面。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跨国公司用于硬件技术研究和开放的投入并不多,而软技术优势见长,而由于服务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从母公司生产中分离出技术相对低的那部分服务的可能性很小。因而,当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对外建立子公司时,必然将先进的软技术带给子公司,从而带动子公司所在地的服务业的软技术提高。服务业跨国公司来中国建立子公司,可以引进能够高效率使用先进技术的管理能力;通过多种方式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对国内关联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引进研发能力,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了较多的带有设计和研发功能的项目,其中多个项目是全球性的独立研发中心,中国已经是发展中国家接受跨国研发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第一层次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呈现比较平稳,七年内企业数目没有太大幅度的变化,对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而言,企业数目略有上升,而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则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第二层次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逐年增加,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七年内上升了224%,而社会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2003年比1997年增加了1961户,金融、保险业的上升趋势也相当明显;第三层次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表现为逐年大幅下降的趋势,其中,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2003年比1997年下降了51%以上。

二、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力度开放中国的服务业,以促进中国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多半是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近些年国际上,一些技术进步速度快的产业,核心技术和产品更新迅速,需要持续的巨额研究和开发费用,生产能力投资额巨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口替代显然是一种风险巨大的选择。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中国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利用“返回头效应”先占领国内市场,再出口到国际市场中,是进口替代模式的理想轨迹。

(二)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大力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三者构成了完整的比较优势理论体系。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中国是劳动力比较丰富的国家,那中国就应该充分利用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专业化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从世界上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上看,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劳动力和资源上的优势,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尽管获得了一定的利益,其结果是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第4篇: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铝型材 双牵引 技术 探讨

中图分类号:TG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17-02

铝型材挤压生产的专业技术要求高,使用双牵引装备技术不仅能够连续挤压,促进挤压效率的提高,而且可在停车环和焊接环之间将铝型材锯切分离开来,提升成材率,因此,加强双牵引装置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双牵引装置结构分析

双牵引装置有接力式与交替式双牵引b置之分,其中前者在大型挤压生产线中应用较为广泛,而交替式双牵引装置在中小型挤压生产线中应用较为普遍。接力式双牵引装置中两个牵引机共同使用一个导轨,传输装置由电机进行驱动,带动牵引机在导轨上进行运动。因使用同一个导轨,两个牵引机前后位置得以确定,借助接力式方式对铝型材进行交接,完成连续挤压操作。交替式双牵引装置,不同牵引机有着单独的导轨,不同牵引机可实现对铝型材进行单独的牵引操作,借助交替式运动对铝型材进行连续挤压。铝型材的锯切分离主要由移动热锯来完成,牵引机和热锯一起进行运动,当两者同步时便对铝型材进行锯切分离,该结构形式不仅能够实现对铝型材的连续挤压,而且使得铝型材的成材率大大提高。

2 上夹式与侧夹式双牵引技术

2.1 上夹式双牵引技术

上夹式双牵引装置的钳口驱动装置处于铝型材上部,下钳口从铝型材两边摆入,并由齿轮旋转装置进行驱动,对铝型材起支撑作用。上钳口受升降油箱驱动,从上面将铝型材压紧,而后在电机传动装置驱动下,沿牵引机路轨由牵引机对铝型材进行牵引操作。为铝型材交接的顺利进行,主牵引机的升降可由机架升降装置进行驱动。但分析发现,生产实践中此种牵引机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牵引机具有较高的重心,牵引及快速回程中,容易出现摆动或晃动,给挤压出铝型材的平直度造成不良影响。其次,为进一步提高牵引机的稳定性,需要导轨具备较大刚度,使导轨重量增加,无形中增加投入成本。最后,下钳口运用摆动夹料形式,为促进下钳口对铝型材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需增加其摆动范围,使得牵引机行走及高度存在较大不稳定性。

2.2 侧夹式双牵引技术

针对上夹式牵引机存在的不足,人们研制出了侧夹式双牵引装置,其主要由下钳口装置、钳口伸缩油缸、牵引机机架等构成,下钳口装置借助下钳口伸缩直线导轨安装在牵引机机架上,部分下钳口装置下部安装下钳口,上部安装上钳口升降直线导轨,上钳口臂在升降直线导轨上固定。

侧夹式牵引装置工作时对制品进行侧向夹持,设计过程中并不需要考虑牵引机上方夹持产生的空间影响,使得牵引机的重心与高度得以降低,设备运行更为平稳。另外,设备使用的材料大大减少,设备制造成本明显降低。而且采用该种技术牵引机之间能够更为顺利地进行交接,控制更为方便。

3 双牵引装置的通信及驱动技术

3.1 双牵引装置的通信技术

众所周知,双牵引装置动作复杂程度较高,而且不同牵引机上控制较多的动作电气信号。考虑到牵引机做往复运动,信号通过线缆连接困难程度较大,因此,有关双牵引装置通信技术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重视与关注。

牵引机通信技术的发展由先前的移动拖链线缆连接、发展至无线网络技术,使得信号通信质量与效率得以明显提升。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为第四代通信技术,能够在不需要传输介质的情况下向三维空间进行数据的传输,在组网区域中设计、安装接入点设备便可构建局域网,为自动化设备、智能设备间的通信提供高宽带无线数据链路。尤其在移动终端上安装无线网卡便可在一定范围内接入网络。由此可见,在一些较为复杂的环境中无线通信技术不仅能够很好地弥补有线网络的不足,而且使得网络信号的传输性能得以很好地提升。使用知名公司生产的无线交换机设备,将双牵引装置当作接入点加以控制,并且也可将成品锯、尾架、拉伸矫直机移动头当作接入点,以全面覆盖整个设备。

3.2 双牵引装置驱动技术

牵引机主要靠电机进行驱动,电机可分为交流变频电机、直流电机、直线电机等,其中直线电机在轨道上运动,牵引机机架在直线机的支撑架上固定,轨道在发挥导向作用的同时,安装有相关的磁极。以该种方式对牵引机进行驱动,在降低设备成本的同时,使得牵引的工作效率得以明显提升。不过考虑到直线电机驱动时对两个电极间的间隙要求非常高,无形中增加设备的故障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双牵引装置之前运用直流电机进行驱动,借助电机的电压环与电流环分别对牵引力、牵引速度进行控制,在保证牵引力不变的基础上对牵引速度进行调节。直流电机的优点有:转矩比较大,而且调速操作简单,但存在投入成本高、碳刷容易产生火花,维护难度大等缺点。

近年来变频技术发展迅速,尤其在矢量变频技术发展推动下,当前使用变频电机可实现对直流电机的模拟。矢量变频技术基于DQ轴理论,将电机电流分为D轴与Q轴电流,前者为励磁电流、后者为力矩电流,从而能够对交流电机的力矩与励磁电流分别加以控制,使交流电机具备与直流电机相近的功能,给牵引机力量环与牵引机速度的分别控制奠定基础。

4 结论

铝型材挤压双牵引技术水平的高低,往往给铝型材生产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为生产出更多优质,符合社会生产要求的铝型材产品,有必要对铝型材挤压双牵引技术进行研究。该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与上夹式双牵引技术相比,侧夹式牵引机牵引过程非常平稳,不仅返回速度快,而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在双牵引装置中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在减少设备成本的同时,故障发生率也大大降低,尤其使得精整设备自动控制范围得以扩大,实现了全自动化。

(3)对交流电机进行矢量变频器控制对牵引机进行驱动,不仅方便设备的维护,而且使成本得以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 隋永丰.铝型材挤压双牵引关键技术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7(2):47.

第5篇: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

过多的选择往往比没有选择更令人痛苦。在产业变革之际,探究企业和产业发展背后的驱动力,便显得有意义起来。

上篇:拥抱创新经济学

创新推动经济

在从经济学角度审视IT产业之前,不妨让我们先戴上生物学的“眼镜”观察一番。

Facebook、微博等社交媒体之所以替代搜索引擎成为互联网发展新的引擎,并非因为技术上的优势,而是凭借了“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一兼具生物学和社会性的属性取胜的。

类似地,人们也常常用“优胜劣汰”这一自然法则来描述开放市场的竞争,这往往是在相关技术平稳发展中,比如说,诺基亚多年称雄功能手机市场,可谓是强者恒强。但当新的颠覆性技术出现后,苹果凭借智能手机取而代之,这个时候,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就要比“优胜劣汰”来得更为重要,过去的强者在技术变革时并非总能大者恒大。究其原因,还要借用“生命周期”这一生物学的概念。

生物学上,物种因为个体生命周期的存在得以进化。同样,正是因为有了生命周期,新的技术、产品和产业才能替代原有的技术、产品和产业,进而推动经济乃至社会的进步。

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从1922年开始发表有关经济长周期波动的论述,因而被称为长波理论的奠基人。在长波理论看来,从农耕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200多年的经济,呈5次长周期的波动性发展,这5次长波周期分别是由水力、蒸汽机、电力、内燃机和信息技术等5项主导技术依次推动的。随着该长波周期内具主导地位的新技术的扩散,围绕该主导技术将建立起新的技术集群和相应的产业,并逐步影响到经济、政治乃至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长波周期始于主导技术的扩散,扩散意味着主导技术在更大的范围得到应用,因而能在更大的范围影响市场,进而影响产业乃至经济,这也是其颠覆性逐渐由显现到强化的过程,与之对应的是技术生命周期中的发展期而非导入期。

到了1939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出版著作《经济周期》。他认为,经济的发展是动态的,在经历繁荣——萧条——繁荣后,经济从现有均衡走向新的均衡。这是一个创新过程,而正是企业家通过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扮演着创新开拓者和推进者的角色。

事实上,康德拉季耶夫注重主导技术的扩散与熊彼特侧重企业家推动的创新,虽然表达方式不同,实则异曲同工,主导技术正是在企业家的创新过程中被采纳,才得以扩散。

创新经济学的价值还体现在,当经济处于非均衡态时,凯恩斯理论的部分失灵。凯恩斯主张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当经济处于均衡时,也就是主导技术处于生命周期第二阶段的成长期和第三阶段的成熟期,凯恩斯理论是适用的。但当经济处于向新的均衡过渡的非均衡态时,也就是旧有主导技术处于生命周期第四阶段的衰退期,本该被新的主导技术逐步替代,而凯恩斯理论的实践只会将衰退期人为拉长,从而延缓了技术的更新换代,进而影响到产业的转型升级。

细分信息技术长波

既然主导技术决定长波周期,那么,道琼斯指数就成为验证当今处于信息技术长波周期的有力证据。

在由《华尔街日报》的道琼斯工业、运输业和公用事业等3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中,以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最为著名,它收录的美国3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通常被成为道琼斯指数。道琼斯指数不仅是美国工业的晴雨计,而且还是产业变迁的记录者。

截止到2009年,共有AT&T、思科、惠普、IBM、英特尔、微软、威讯(Verizon)等8家信息通信企业榜上有名,占总数的26.7%,就行业而论,已经名列榜首。若以当前市值而论,亚马逊、苹果、谷歌、甲骨文、高通都超过了道琼斯指数的入门门槛。而从1991年至2009年不到20年时间,道琼斯指数新入选或重新入选的企业达到16家,更新率高达53%,折射出这一时期美国产业格局的急剧变化,其中入选的信息通信企业达到6家,占据三分天下。这就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印证了始于1990年由信息技术引发的第五次经济增长的长波周期。

应该说,计算技术发源于1945年全球首台电子计算机ENICA,而通信的历史还要悠久。从那时开始到1990年,计算设备的形态经历了主机、小型机、PC,从主机到PC,计算技术的颠覆性体现在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非性能的提高,应用范围的扩大在创新经济学上就是主导技术的扩散。很大程度上说,是PC启动了信息技术长波周期。

当我们把信息技术长波依次细分为由主机、小型机、PC、平板电脑等4种计算设备形态相关技术主导的4个子波的话,长波理论依旧适用。如今,霍尼韦尔、控制数据公司等主机厂商,数据通用公司、数字设备公司等小型机厂商已经消失。究其败因,就是这些企业的主要产品与相关技术主导的子波紧密捆绑,当技术进入衰退期后,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转型,那么只有被颠覆。

技术价值之判断

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角度看,产品成功的意义在于,在合适的市场时间窗口兑现了产品承载的技术所具有的商业价值。因此,如何把握技术的价值便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果再往前延伸,就是如何做有价值的基础研究。

中国工程院汪成为院士早在1998年全国首届计算机系系主任论坛上,就博士生如何选择研究方向提出了两个判别标准:要么能够拓展人的物理空间,要么能够拓展人的思维空间。符合这两个标准之一的研究是有价值的。

尽管技术开发与基础研究有着很大的不同,但还是可以找到普遍规律。从知识的角度看,企业的技术开发阶段,就是不断提高知识复杂度的过程,而企业的产品设计阶段更多地是尽可能将这种复杂性封装在产品中并提供开放的对外接口。提高知识复杂度主要是应对同行竞争,封装复杂性则是为了更好地用户体验,而开放的接口则是为了营造生态环境。

当前,苹果在消费市场、甲骨文在企业级市场引领的垂直整合将对IT产业带来深刻影响。甲骨文在推出一体机之前,耗资数百亿美元收购SUN、PeopleSoft、Siebel等行业技术领先的企业,形成从CPU、服务器、操作系统到数据库乃至一些企业应用,均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加之在垂直整合前,各层技术相互之间进行优化,从而显著提升了技术复杂度。之后,通过垂直整合,将技术的复杂性屏蔽在系统内,从而给用户以更好的使用体验。苹果则更不消说。

从长波理论看,垂直整合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降低了使用门槛,从而加速了计算技术的扩散。在消费市场上,iPad老少皆宜,无需培训,拿来就用,便是最好的说明。而在企业市场,垂直整合不仅优化了系统性能,提高了系统可靠性,还降低了企业IT部门的人力物力投入,最终会在总体拥有成本上胜出。

最终,商用技术的商业价值兑现,还有赖于企业家的不断创新。最近,亚马逊CEO贝索斯当选财富杂志2012年度企业家。贝索斯简直可以说是创新经济学的活广告,从网上书店到电子书阅读器再到云计算,亚马逊一直以信息为业,而贝索斯则让亚马逊不断地创新和超越。更为可贵是低利润模式扩张。很难想象一个市值近千亿美元,2011年营收480亿美元的企业,净利润只有6.3亿美元,利润率只有1.3%,这就是亚马逊。这种低利润模式让更多的人有能力使用信息技术,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的扩散。

下篇:改变产业的力量

PC产业模式变迁

要想了解PC产业模式的变革,还得从历史说起。1981年,IBM推出IBM PC个人电脑,由于当时IBM正忙于美国司法部就其大型机涉嫌垄断进行调查,为了避“软硬件捆绑”之嫌,IBM PC的CPU和操作系统分别由英特尔和微软提供,这一开放的架构客观上使得兼容机厂商大批涌现。里根上台后结束了垄断案的调查,IBM开始放手一搏,1987在推出采用专有系统总线——微通道架构的PS/2电脑。

直到英特尔在1991年推出开放的PCI系统总线后,PC产业才最终奠定了其开放性,从CPU、板卡、外设、整机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各个层面引入竞争,水平划分的产业模式让PC迅速崛起。凭借着PCI总线的制定,英特尔开始主导PC系统的发展,到了1997年,英特尔和微软开始为PC系统厂商提供PC 97系统设计规范,之后还提供过1998、1999和2001三个版本。

至此,个人计算市场的竞争已经从零部件的技术竞争上升到PCI总线的平台竞争。凭借着平台优势,英特尔与微软交替升级CPU和Windows,从PC市场获得丰厚的回报。康柏、戴尔和联想分别抓住386、486和奔腾三次CPU升级换代的机会,成就了各自在全球或者中国市场的霸主地位。而垂直封闭体系的苹果,在个人计算市场上迅速边缘化,长期维持不足5%的市场份额。

当然,在PC的发展进程中,芯片也做了一定的整合,比如说,486 CPU将协处理器整合进来,又如,用芯片组整合控制电路,再如板上集成声卡等。但这种整合并不彻底,比如说,将芯片组的北桥芯片整合到CPU中,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CPU厂商却迟迟没有行动,原因很简单,少一块芯片意味着收入的减少。

然而,苹果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的iPhone智能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凭借一体化的垂直整合和基于应用商店的生态环境,给水平划分的PC产业模式带来强烈的冲击。

战略转折点

英特尔前CEO格鲁夫在《只有偏执才能生存》一书中创造了战略转折点理论:当企业遭遇战略转折点时,要么以十倍速发展,要么以十倍速衰落。

或许很多人会以为,PC企业将会面临战略转折点。事实上,这一战略转折点早已到来,只不过因为发生在移动通信领域而被PC厂商所忽视。

实际上,移动通信已经经历了不止一次战略转折。在1G时代,生产大哥大的摩托罗拉凭借其在模拟电路上的优势,成为市场当之无愧的“大哥大”。2G的GSM是移动通信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的切变,也是移动通信市场的第一个战略转折点,因为数字技术的通话质量不受距离的影响,当摩托罗拉还在绞尽脑汁提高1G通话质量时,诺基亚凭借2G技术异军突起。

第二个战略转折点是3G,从2G到3G最大的变化是带宽从窄带变为宽带。实际上,笔者早在2002年对时任英特尔CTO的帕特·基辛格独家专访时,就明确表示:“数据早已替代语音成为通信的主角,这一现象也将在移动通信中重现。

我个人认为,3G通信就是计算,如果现有的通信厂商不去弥补他们在计算方面的弱势,未来的通信市场将由计算厂商唱主角。”(《90纳米:IT产业开始洗牌》)。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传统手机厂商都没有认识到,数据是计算厂商的优势,苹果正是借助3G,颠覆了整个移动通信市场,如今,语音沦落到只是智能手机众多种功能之一。

因为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迫切需求,智能手机得以迅猛发展,从而导致信息技术在移动通信市场迅速扩散。从长波理论看来,主导技术的颠覆强度与扩散速度正相关。

严格说,智能手机并不能对PC带来足够的威胁。我们知道,PC产业之所以辉煌,除了基于标准的开放之外,PC作为个人计算通用平台也是很重要的原因,PC通用平台的属性让PC扩散到各行各业。相对于功能手机而言,智能手机可以加载众多的应用,但受限于屏幕尺寸,还难以满足图像与视频应用的要求,因此,智能手机只能说是个人移动计算的准通用平台。

2010年,苹果公司iPad平板电脑,跨越了智能手机与PC之间的鸿沟。平板电脑的问世,才是PC企业遭遇到的战略转折点。因为平板电脑才是个人移动计算通用平台,它的威力在于:笔记本电脑上能做的事,平板电脑也能做,反之则未必。而且,通用计算平台的属性让平板电脑既可以跑消费应用也可以跑商业应用。

笔者搞不懂的是,苹果和谷歌都把平板电脑定位为消费应用,为微软借助商业应用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最后机会。笔者更搞不懂的是,微软还在忙活着把Office移植到iPad上,这不明摆着要自废武功吗?

PC市场玩法变了

较之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甲骨文一体机、IBM专家集成系统,包括PC服务器在内的PC厂商更应关注英特尔和微软的下一步举动。因为英特尔和微软位于PC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顶端。

长久以来,英特尔都将芯片设计与制造两个环节的相互优化,视为核心技术竞争力所在。这种相互优化提升了芯片的性能,与此同时,英特尔采用“1年升级架构,1年升级制程”的钟摆战略,每两年一次的制程升级需要投入数十亿美元,也让AMD在追随过程中陷入财务困境。直到2008年,AMD被迫将制造业务剥离,成为一个纯芯片设计公司。

而这几年,ARM公司在移动市场发力后,开始垂涎服务器市场,先是定位在服务器市场的Cortex A15内核去年9月在台积电22nm线上流片成功,后又传来在新推出的64位服务器内核上与AMD合作,显然是想借AMD在服务器芯片设计上的经验,打入服务器市场。

在企业级市场垂直整合之风劲刮下,今年3月,花了3.34亿美元收购微服务器厂商SeaMicro的AMD,已经具备ARM CPU内核、芯片组、GPU和服务器在内的所有系统硬件技术。在这样的情况下,AMD会设计ARM内核的CPU,然后卖成套服务器的散件供人DIY呢,还是索性从CPU到服务器,自己来个垂直整合?答案不言自明。

相比之下,英特尔的举动却扑朔迷离,今年夏天英特尔宣布,22nm之后不再生产通用CPU,按照钟摆战略,明年制程将升级到14nm,届时,英特尔将会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英特尔有多种可能做法:一是为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客户端的特定应用生产SoC(片上系统)芯片;二是将第三方IP与自己的IP通过SoC整合,2011年已将Alter公司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集成到凌动CPU中;三是像ARM那样开放授权,英特尔2010年已与台积电商谈代工凌动CPU,但最终未果;四是开放全球最大最先进的生产设施,英特尔已经用22nm制程为Achronix公司代工FPGA芯片;五是从CPU到服务器整合。

谈到整合能力,PC市场只有微软能够从CPU整合到SQL Server。如果说Google能够自己设计服务器和存储器,那么对于坐拥ARM架构授权的微软,生产SQL Server一体机在硬件整合上并没有太大的障碍。

第6篇: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税收收入;税收征管效率;税收增长;GDP增长;技术效率

中图分类号:F81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0)08-0020-06

一、引言

自1997年以来,我国税收一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往往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速度。税收超GDP增长也成为学术界近年来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在这一过程中是否伴随着税收征管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如何对税收征管效率的变化进行定量测量?税收征管效率的变化是主要源于征管技术的变化,还是源于管理水平的变化?这些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相关税收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研究者围绕征管效率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杨得前(2008)利用1994-2005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税收征管效率进行了定量测算。结果表明,税收征管效率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为28.11%。税收征管效率的提升是税收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王德祥、李建军(2009)以随机前沿函数为基础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参数方法主要是通过数据拟合求得模型中各参数,从而计算效率值。其主要局限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如果设定的税收产出函数与实际相差甚远,则必然导致最终测算结果出现较大误差。二是设定的模型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从而使参数方法无法使用。

与参数方法相比,非参数方法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无需对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进行设定。它主要包括DEA和自由处置壳(FDH)等方法,其中又以DEA应用最为广泛。如孙静(2008)基于传统DEA方法对湖北省若干市的税收征管效率进行了测算。传统的DEA方法的局限在于:一是无法对DEA有效点与弱有效点进行准确区分;二是无法对效率提高的程度进行准确计量。

此外,一些研究者对影响税收征管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这类研究虽针对性较强,但在理论上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为更进一步揭示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变化及其成因,本文以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1997-2007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法对我国税收征管动态

于1,则表明它是生产率提高的根源;如果小于1,则表明它是生产率下降的根源。

(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征税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投入一产出过程,征税过程中的投入主要包括税源数量、税源质量、税务机关投入的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物力及财力,其产出主要是税收收入、纳税服务等。合理地定义投入与产出,是正确利用Malmquist指数计量征管效率的一个关键问题。借鉴杨得前(2008)、王德祥和李建军(2009)选择的指标,本文中选取的投入指标有:

1 税源数量。税源可以从宏观、微观等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从宏观层面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税收只能来源于对GDP的分割。所以,GDP是能够较好地代表宏观层面的一个税源指标。但由于我国目前第一产业提供的税收较少,因此,采用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来反映税源数量更为合适。

2 税源质量。税收不仅受税源数量的影响,而且也受税源质量的影响。在税源数量相同的情况下,税源质量越好,最终的税收产出越多。营业盈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因此,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能够近似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效益水平。本研究用其表示税源质量的高低,其比重越大,说明税源质量越好。

3 人力资本数量。任何税法在实施过程中都会产生管理费用。它主要是税务机关为保证税法的顺利实施而付出的各种费用。如税官的薪酬、津贴、办公经费、差旅费等。征税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活动,税务人员数量的多少会对最终的税收产出及管理成本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税务人员数量作为一个投入指标。

4 人力资本质量。在税收征管过程中,人员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税收征管的质量与效率,而受教育水平是人力资本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本研究用各地税务人员中大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员所占比重作为人员素质高低的替代变量。

由于各省税务机关的办公经费没有较准确的统计数据,因此,本文没有将其列为投入指标。税务机关的产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税收收入,二是纳税服务。但是,由于在对纳税服务的定量测量上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因此,本文没有将纳税服务作为一个产出指标,而是仅将税收收入作为税务机关的产出指标。

三、数据与实证

本文使用1997-2007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其税收征管效率及其提高进行

测算,在研究中没有将作为样本,其原因在于税务统计年鉴中没有地方税务机关人员构成的相关数据。其中,税务部门征收的税收收入、税务机构人员数、教育程度数据取自于1998-2008年《中国税务年鉴》;各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营业盈余占GDP比重取自于1998-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列出1997-2007年各地税务机关的投入产出数据,而仅列出了分析结果。采用DEAP 2.1软件对1997-2007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税收征管效率的变化情况进行计算,并将Malmquist指数分解为技术变化指数(TECH)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FF),其中,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PECH)和规模效率指数(sECH)。结果报告在表1、表2和图1中,从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基本判断。

1 从总体来看,1997-2007年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具体表现是,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年平均提高3.6%,技术变化指数平均提高8.4%(此为所有指数中变动最为显著的一个指数),综合效率指数平均下降4.4%,纯技术效率指数下降3.6%,规模效率指数下降0.9%。在分地区方面,从税收征管效率指数来看,1997-2007年,除河北、安徽、湖北和湖南外,其他地区的税收征管效率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来看,除上海外,其他地区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从技术变化指数来看,所有省(市、自治区)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2 经济发展水平对征管效率有显著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1997―2007年,税收征管效率提高幅度排名前6位的依次为:江苏、上海、北京、山东、天津、广东。征管效率提高较快的多为经济发达省份,这表明征管效率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经济发达省份的税务机关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税收信息化建设中,从而有效提高税源管理与监控能力;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税源数量较充足,税源质量较好,纳税大户多,这些都有利于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

3 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主要源于税收征管中新技术的采用。从表2和图1中可以看出,1997-2007年,在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下降和技术变化指数上升的同时,税收征管效率指数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所以,技术变化指数的上升是引起征管效率提高的最重要原因。另外,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的下降表明了组织管理水平在1997-2007年间呈下降趋势,技术变化指数的上升则表明1997-2007年我国税收征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至此,可以得出结论,1997-2007年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主要源于税收征管中新技术的采用,而不是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

4 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的下降。从表2可以看出,1997-2007年纯技术效率指数平均下降3.6%,而规模效率指数变化不大,平均下降0.9%。由于纯技术效率指数反映了生产中现有技术利用的有效程度,因此,纯技术效率指数的下降说明新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有效利用程度在下降。另外,组织管理水平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税收管理中现有技术利用有效程度的下降,而不是规模效率的下降。

四、对征管效率提升原因的进一步讨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1997-2007年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平均每年提高3.5%,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是我国税收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主要源于税收征管中新技术的采用,而不是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税务机关开始把计算机技术引入税收管理的各个环节,使税收管理实现了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向现代化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1998年后,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科技加管理”、“信息化加专业化”的总体改革思路。1998年初启动的“金税工程”二期、2003年10月开始的“金税工程”三期都显著地提高了税收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有效提高了税务机关监控税源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税务机关税源管理的效率,降低了税源管理的成本。从表2可以看出,2003年也是征管效率指数和技术变化指数最高的一个年份。另外一个显著的标志是,增值税的征收率由1997年的44.6%上升至2006年的86.26%。

1997-2007年我国税务机关组织管理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其根本原因是在税收征管中,我国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忽视了对新技术的充分利用,忽视了合理处理好人与先进技术、设备的关系,强调了科技兴税,淡化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进而导致相应的管理没有同步跟进。其具体表现是一些税务部门对税收信息化的应用仅仅停留在对手工劳动的替代上,现管信息系统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还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7篇: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变频调速技术;煤矿;提升机

中图分类号TD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0-0140-02

0 引言

提升机是煤矿企业井下应用最广泛的设备之一,在整个提升运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煤矿耗电量较大的设备之一,而应用变频技术于煤矿提升机中,不仅能减少耗电量,节约电能,而且操作方便,运行平稳能满足当下矿井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并降低了煤矿企业的成本,因此说变频技术应用于矿井提升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提升机的分类

1.1 按用途分

1)主井提升机。主井提升机的任务是专门提升井下生产的煤炭。年产30万吨以上的矿井,主井提升容器多采用箕斗;年产30万吨以下的矿井,一般采用罐笼或串车;2)副井提升机。副井提升机的任务是提升矸石、废料、下方材料,升降人员和设备等。副井提升容器采用普通罐笼和串车。

1.2 按提升机类型分

1)单绳缠绕式提升机。单绳缠绕式提升机是目前大部分为等直径圆柱型滚筒,在个别的老矿井,还有使用变直径滚筒提升机;2)多绳摩擦式提升机。多绳摩擦式提升机可分为塔式和落地式。

1.3 按拖动方式分

按提升机电力拖动方式分为交流拖动提升机和直流拖动提升机。

1.4 按井筒的倾角分

提升机按井筒倾角分为立井提升机和斜井提升机。立井提升时,提升容器采用箕斗或罐笼等。斜井提升时,提升容器一般采用矿车(串车)或斜井箕斗。串车提升适用于井筒倾角不大于25°;斜井箕斗提升适用于井筒倾角在25°~35°范围内。近年来大型斜井提升多采用胶带输送机。目前,从国内、外矿井提升机的发展来看,都在采用最新的技术,最新的工艺,最新的材质,使提升设备向大型化、高效率、体积小,重量轻,能力大,安全可靠,运行准确和高度集中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2 变频调速技术

变频调速技术就是完成变频调速系统调速传动任务的技术。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变频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所用的功率器件、电动机运行的特性、调速系统所驱动的各类工作机械(即负载的特性和要求)。为了达到传动的转速转矩要求、保证静、动态性能稳定,还要应用各种控制技术。此外,消除变频器对外干扰和变频器实际应用的经验也是变频调速技术研究的范畴。总之,变频调速技术是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自动化、控制理论、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综合,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分支。因变频调速具有优点全面、适用面广等特点,所以说变频调速技术将是称为调速领域中的主要技术,并有统一调速领域之势。

3 变频调速的发展过程

3.1 变频器采用的电力电子器件

电力电子器件是决定变频器性能的关键,早期是晶闸管,由于它是半控器件,需要换相回路,后来被全控器件所取代。早期是晶闸管(SCR),被今天的全控器件所取代。今天的全控型器件,不仅可以自行开关,而且还可以提高功率;并能完善和提高变频器的各种功能。

3.2 线路结构

整个变频装置是由元器件和线路连接而成的,1990年以前,线路基本上是由模拟电路分立元器件组成的,只有少量数字电路和集成块。以后由大规模集成的数字电路逐渐增多,20世纪末就全面数字化;整流器、逆变器、SPWM波形形成、矢量控制等,都集成为一块,甚至集成为一体,因此装置体积越来越小,可靠性大大提高。

3.3 计算机的使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进入了变频器的结构和运行领域,提供多种功能:1)取代一部分模块的功能,如SPWM波形的生成,矢量控制的实时计算等;2)实现各种保护并且智能化,如自监控、自诊断;3)进行运行控制,如开机停机、加减速、正反转、制动等。总之,计算机配合模块及其他电气设备,进行协调、控制、通信、执行变频调速系统各项功能,成为系统的神经枢纽,目前正向网络化发展。

3.4 变频器主电路拓扑结构

应用最广的是交-直-交变频器的主电路拓扑结构是逆变器为六拍三相桥,一直保持了多年,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发成功多电平电路如功率单元串联电路,改进了性能,扩大了适用面,如制作高压变频器及特大功率变频器。整流器原来是单一的半控和不控整流,90年代后发展为双SPWM和SVPWM,不仅便于作四象限运行,还能改善网侧的波形和功率因数。

目前国外很多公司生产矿井提升机用的变频器,都采用了数字控制。如德国Ensdorf矿井提升机为双交-交变频器供电系统,由高速可编程序控制器执行数字控制和欧洲ABB公司技术,当时都是十分先进的技术,今天也被IGBT变频器供电取代。

4 变频调速技术在提升机中的应用

变频调速技术应用于矿井提升机中能应付井下不同的电网。矿井提升机利用全新双CPU冗余控制实现平台控制,这样就能使控制性能有大幅度提高,从而来实现恒转矩的提升功能,并不因电网波动而影响负载的提升。变频调速技术应用于矿井提升机中能加大提升机的负载能力,使启动力矩增大,从而实现了电机的软启动。

4.1 直流制动作用

当矿井很深,惯性滑行的减速度太小,使减速阶段的时间太长,降低生产率时,需要采用直流制动方式减速。提升机中停止工作时,应用变频调速技术能可靠地闸住提升机,正常停车。在减速阶段下放重物时,变频器能平滑地从高速降到低速,参与提升机的控制,利用机械抱闸作用使重物停止在中间位置。当发生紧急事故时,能迅速而合乎要求低闸住提升机,使重物不发生下滑,避免了“溜勾”现象。

4.2 S形速递曲线

矿井提升机过程必须要求平稳、安全、可靠,在副井提人时还应保持矿井上下人员的舒适感。梯形速度图是我国提升机运行中广泛采用的一种速度图。变频调速技术应用于矿井提升机中,就能使提升机连续、平滑的运行,就能形成S型速度给定曲线。并且通过修改有关提升控制参数,无论是加速启动段,还是减速制动段,都能够实现较为复杂的控制措施。采用变频调速技术,不仅使提升机控制系统可靠的工作,而且基本不用维护。

4.3 节约资源

由于变频器具有平滑调速、软启动、节能效果显著等优点,变频器应用于矿井提升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输出功率连续调节,实现了动机无级调速;2)提升机动力制动采用硅或可控硅整流电源装置。采用该装置的动力制动与采用机械或电动机-发电机组制动的方式相比,前者具有既能节电,又能使提升机制动准确可靠、跟随性能好的优点;3)提升机采用低频发电机组实现箕斗提升自动化,缩短了提升周期,提高了提升能力,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4)稳压性能好。提升机在额定功率下运行,变频器保证了电动机在额定电压下运行,避免了因电压高(低)对电机所造成的危害。

5 结论

实践证明,矿井提升机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彻底避免了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起动、制动速度无法准确控制的特点,可靠性大大提高。随着电子元器件性能不断飞速发展,变频调速技术毕竟更广泛应用于矿井提升机上,为煤矿企业的发展节能大量人力、物力,为矿井创造客观的经济效益。变频调速技术作为矿井发展的基础技术和节能技术,已经广泛到应用于煤矿生产过程中,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廖晓钟,刘向东.自动控制系统[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华德.变频调速系统控制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宋胜利.智能控制技术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4]张皓,续明进,杨梅.高压大功率交流变频调速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冯垛生.交流调速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陈国呈.新型电力电子交换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第8篇: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

(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

信息科技课程学什么?这是课程的建设者、执行者无法回避的课程基本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对“技术”这一人类社会活动的哲学认识。不同的技术观,回答的内容大相径庭。工具论的技术观认为技术就是工具操作,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就学习具体软件的使用。文化论的技术观认为技术是文化,在个体与整体的震荡互动中,逐渐生成新的形态,只是文化,技术化得很模糊。现象学和社会批判理论的技术观则认为技术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主动构造,因为这类构造才会涉及工具。于是,对这类升级问题的回答分别是:马上升、暂缓升、升不升不重要。人类对技术的认识不断发展,我们逐步把握到了技术的本质,若还是局限在工具论的认识上,马上就会被社会自然淘汰。

徐冬青

(山东省烟台市第五中学)

信息技术课程从文化论到工具论走到现在,又有向文化论回归的迹象,但这个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结果就是对课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但不同的人理解是不同的。基于工具论的进一步理解,是技术流派;基于文化论的进一步理解是非技术流派,或者叫做去技术流派。

根据以上简单的分类,可以看到,武健所谓的需要升级(工具倾向为主)的归纳是没有任何进步的原始工具论,它的目标就是学以致用,这种课程观应该被技术观取而代之,那就是课程的核心是技术,而非各种软件本身,基于此,技术派并不支持跟在不断更新的软件后面疲于奔命,而是要抽象出这些软件背后的技术操作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从而构建出信息技术课程自己独有的学科结构体系。

而文化倾向的本质是学习计算机的原理性知识,如软硬件结构、进制编码、编程等知识,如果说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那么编程就是灵魂的灵魂。但这条路也不是简单的回归,实践已经证明此路不通,当前的回归,主要体现于一些儿童可视化软件工具的学习和使用,如MIT出品的Scratch软件。文化倾向立足于编程,远离各种应用软件的操作学习。

而科学化倾向,定位于信息这一概念,它认为课程不应该受限于计算机这一工具,而应该依托于信息科学。信息技术,是信息的技术还是处理信息的技术?两种理解的不同,就造成了课程核心的不同,前者的课程核心是信息,后者的课程核心是技术,前者要依托信息来生发出整个课程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后者要依托技术来建构。

信息技术到底学习的是人处理信息的技术还是学习计算机这类智能工具处理信息的技术?是培养人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是培养人使用智能工具的能力?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

对课程的理解出现各种不同的观点,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不同的课程观没有对错之分,一切都留待实践的检验吧。

钱薇旭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的新技术、新平台仅凭简便与高度集成这两点,并不能颠覆信息处理的整体流程与思想,也不能消弭在信息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问题。新技术的冲击还远未达到撼动课程目标与价值的程度,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会在国家课程的设计层面发生大的变化。

但从课程实施的层面来看,我们的教师肩负着课程建设与开发的责任,在尊重课标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设施等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用新技术改建新机房,将新技术引入课堂以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组织形式都是值得倡导的。而在条件一般的地区,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设备与平台,同样可以达成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与先进的设备相比,我们更需要像武健老师这样以敏锐的视角积极关注课程发展问题,并一直在努力前行的课程开发者与实践者。

邱元阳

(河南省安阳县职业中专)

没有使用就没有发言权。为言之有据,我特地安装了Windows 8客户预览版。因为我并不打算使用它,不想在现有电脑上安装,也没有找到合适的电脑来安装,只好在虚拟机里面安装了,因而费了不少周折,但终于见到Windows 8的庐山真面目了。

初看起来,比之以前的Windows版本,Windows 8似乎变化非常大,启动之后是触控风格的界面,没有了开始菜单(或者说变成了“开始面板”),让用惯了Windows桌面的人有些无所适从。实际上,用户可以在开始面板和传统桌面之间切换。在桌面和资源管理器中,我们看到的是熟悉的Windows 7的身影,操作习惯没有什么变化。开始面板模式也许是为触控设备设计的,里面的一些应用程序(如游戏)进入后也没有了关闭按钮,采用了手持设备的操作方式。关机隐藏到了设置中。

从简单的使用体验感受来看,Windows 8最大的变化就是支持触控,这为它统一各种不同硬件平台的操作系统埋下了取胜的伏笔。可以想象,在安装Windows 8的触摸笔记本面前,iPad只能是浮云了。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Windows 8就值得升级了。既然是在普通的PC平台上,升级Windows 8也就没有使用触控的可能,支持软件的稀少也会阻拦应用的进程,它是否会为用户接受尚未可知。试想以前Windows XP的成功和Vista的失败,以及Windows 7的成功,不难看到用户接受程度的重要。

第9篇:直升机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无论是科研人员应用的试验模拟软件,还是大学生日常娱乐的网络游戏,亦或是医院应用的管理系统,这些都属于计算机软件的范畴,可以说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杰出产物计算机软件早已与我国科研、教育、娱乐等多种领域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为了保证计算机软件能够更好服务于我国多种领域发展,正是本文就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探讨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现状

随着计算机软件与我国民众工作、生活的紧密结合,近年来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很多国际知名软件公司入驻国内,也为这一发展速度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年来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产业的建设日趋完善,这就使得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技术与人才都处于积极的发展态势之中。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在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发展到今天的高度离不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支持。

2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组成

在简单了解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现状后,我们还需要就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组成进行深入分析,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实际调查,笔者将对生命周期法、原型化方法、自动形成系统开发法三类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进行简单介绍。

2.1生命周期法

对于生命周期法这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来说,其也被称为结构化系统开发法,这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在国内外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其较为适用于大型复杂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在生命周期法的具体应用中,这一开发技术能够从软件开发的大局入手,通过分阶段方法将软件开发划分为一个个小的版块,而通过这种递进式的软件开发,相关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难度就将实现较好降低,不过需要耗费较长开发时间是这一技术存在的不足。

2.2原型化方法

对于原型化方法来说,这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同样应用较为广泛,在具体软件开发前实现开发人员统一意见是这一技术的核心。在具体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原型化方法能够在统一意见的支持下实现原型的开发并运行,而由此展开的原型不断修改,就能够顺利完成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相较于生命周期法,原型化方法具备着开发目标较为明确、开发周期较短的优势,不过仅适用于小型计算机软件开发是这一技术的局限所在。

2.3自动形成系统开发法

除了上述两种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外,自动形成系统开发法在业界同样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对于自动形成系统开发法来说,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表明开发目的与功能是这一开发技术的关键,而其所实现的详细解说省略,就使得其具备着较高的软件开发效率。

3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

对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来说,其在我国的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企业办公领域、教育教学领域、医疗服务领域、游戏娱乐领域等都属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应用的热门领域。

3.1教育教学领域

对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来说,近年来在我国各地不断普及开来的网络课堂教学系统、在线考试系统、校园管理系统等属于这一应用的最直观体现,而这些应用对于我国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带来的支持也切实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2游戏娱乐领域

对于游戏娱乐领域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同样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各类网络游戏、音乐软件、聊天通讯软件的开发都属于其应用的最直观体现,而这些对于丰富我国民众精神生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必须引起我们重视。

3.3企业办公领域

除了上述两方面外,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在我国办公领域的应用也不容忽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也少不了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支持。在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中,企业内部控制信息能够由此综合为一个管理系统,企业的内部生产、经营、销售都能由该系统实现实时分析,这就对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带来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3.4医疗领域

在医疗领域中,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同样能够发挥不俗的效用,医院信息存储数据系统、各类先进医疗技术的应用都需要得到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支持,也只有这一支持才能够真正实现医疗信息的长期存储、医院综合医疗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见计算机软件技术对于医疗领域的重要意义。

4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较为全面认识了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而由此笔者将结合自身认知对该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论述,这一论述将围绕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三方面展开。之所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将出现网络化发展趋势,主要是由于计算机与智能手机不断普及使得互联网在我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而由此带来的我国民众生活方式影响也将同样作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之中;而对于智能化发展趋势来说,这一发展趋势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速所致,笔者相信未来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与人工智能之间的联系将日渐紧密,软件开发技术自然将不断向智能化发现发展;而对于服务化发展趋势来说,这一趋势源自于软件开发技术自身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死的其能够根据客户实际需求更好开展软件开发,我国软件开发领域由此也能够实现更为喜人的进步。

5结论

在本文就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探讨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现状、组成、应用、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而由此我们就能够较为深入的了解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这就将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范伟.浅论新时期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3):80+82.

[2]沈亮亮.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研究与趋势展望[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22):73.

[3]贺丽娟.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及未来趋势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3):58.

[4]林成文.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23):66.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