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易地扶贫搬迁交流材料范文

易地扶贫搬迁交流材料精选(九篇)

易地扶贫搬迁交流材料

第1篇:易地扶贫搬迁交流材料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开发区党工委的悉心指导下,******乡镇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现就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脱贫攻坚工作

(一)基本情况    

******乡镇成立于2012年11月28日,前身为石桥片区办事处,总面积约25.9平方公里,辖白泥、石桥2个居委会(其中:石桥12平方公里、白泥13.9平方公里),26个居民小组(白泥社区12个,石桥社区14个);户籍人口7651人。

******乡镇共有建档立卡人员104户312人,已脱贫72户256人,其中2015年脱贫人数54户195人;2016 年度脱贫人数9户29人;2017年脱贫9户32人。现有贫困户32户56人(一般贫困户9户24人,政策兜底户23户32人),两无户23户32人,两因户1户1人,两缺户8户23人。贫困发生率为0.73%。建档立卡在校学生30户56人,享受教育扶贫资助16户23人,其中未脱贫贫困户6户9人,已经全部获得教育扶贫资金;建档立卡劳动力63户156人,实现就业63户77人。

(二)取得的成效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了由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及各村书记、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省、市、开发区关于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先后制定了《贵州钟山经济开发区******乡镇2018年度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工作实施方案》、《******乡镇2018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乡镇2018年度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乡镇夏秋攻势行动方案》、《******乡镇关于落实省委第八巡视组反馈脱贫攻坚存在问题整改方案》、《******乡镇2018年度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实施方案》。采取召开动员会、印发宣传资料、入户动员、召开院坝会等形式,广泛宣传脱贫攻坚工作相关政策,为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2、规范程序、精准识别、精准脱贫,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完成7个专项治理工作。

为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严格按照《六盘水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六盘水市贫困人口漏评错评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七个方案的通知》(六盘水扶领办发〔2018〕24号)文件要求,完成7个专项治理工作,严格遵循“五定五看”统一标准、全面调查、精准识别;坚持做好“四访”,采取在农户申请的基础上,调查人员进村入户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各户收入情况,逐户计算人均纯收入,把收入低于收入标准以下的农户拟定为贫困户。我们坚持“六个到村到户”,严格按照“两公示一公告”,完善贫困户“一户一档”建档立卡相关资料,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台帐实。

    3、打赢脱贫攻坚“四场硬仗”。

(1)产业扶贫成效明显。春风行动开展以来,******乡镇始终坚持“六个引领”,牢牢把握好产业发展“八要素”,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一是以“三变”1+N为引领,采取“合作社+农户+扶贫”模式,成立合作社5家,先后实施种植红豆杉、刺五加、白芨、草莓和培育羊肚菌、人参育苗等项目,流转土地1139亩,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312人,实现脱贫72户256人,脱贫率达到82.5%。二是以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完成产业结构调整1167.86亩,涉及260户,发放产业结构调整资金350358元;完成退耕还林1692.37亩,发放退耕还林资金846185元,新增退耕还林面积1100余亩。

(2)“组组通”项目稳步推进。今年以来,******乡镇始终把“组组通”项目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以建设“脱贫攻坚致富路”为目标,全力打好公路脱贫攻坚战。******乡镇涉及“组组通”公路5条约16.38公里,主要涉及辖区海坝组、罗家寨组、石桥八组、十三组、十四组,目前均已完工投入使用4条12公里,未完工的1条已经完成工程总量的90%,预计年底完工投入使用。

(3)易扶搬迁动员效果显著。******乡镇2017、2018年易扶搬迁总人口125户640人(贫困户30户118人)。其中2017年易扶搬迁总人口45户197人(贫困户30户118人、非贫困户15户79人);2018年易扶搬迁总人口80户443人(贫困户0户0人、非贫困户80户443人)。工作开展以来,组织召开易扶搬迁培训动员会、群众院坝会累计50余次,发放易地扶贫搬迁明白卡200余张,出动宣传人员120余人次,宣传覆盖群众累计1000余人次。

截至目前,2017年易扶搬迁总人口中已签订搬迁合同41户185人(贫困人口29户116人);已搬迁入住42户191人(贫困人口28户114人),完成率是91%;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16户2456平方米,拆除率35%,预计12月底达60%。

(4)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全面落实。******乡镇始终按照“精准资助、应助尽助”的原则,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的支持力度,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得到全面落实。一是按照应助尽助原则,争取教育帮扶贫困学生9人,获取补助资金5530元。二是减免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312人合作医疗参合资金37200元,申请临时救5000元帮助贫困户解决医疗救助问题。三是将住房困难群众125户640人全部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计划,通过异地扶贫搬迁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4、多措并举,建立脱贫帮扶长效机制

一是充分利用“特惠贷”优惠政策,采取“贫困户+政府公司”的运作模式,贫困户人均可贷款5万元,资金由政府开发投资公司统筹运作,贫困户不承担风险,资金收益有保障,投资收益分配暂定3年,收益为投资金额的3%,目前完成特惠贷任务28户72人,贫困户年末可分红达10.8万元。二是通过上门服务企业,向企业汇报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企业形成扶贫联动,计划争取企业帮助解决就业18户39人,目前已经解决就业16户30人,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三是按照“五级包保”的帮扶原则,结对帮扶104户312人。户均制定帮扶计划3个,落实帮扶措施3条,协调投入帮扶资金达50万元。四是统筹实施低保兜底政策。完成低保兜底23户32人。积极做好扶贫开发和低保扶助两项制度衔接。五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实现生态效益、贫困户及低收入群众增收“双赢”,力争在2018年年底退耕还林3000亩。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存在问题:一是部分群众特别是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特别是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很多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导致易扶工作推进缓慢。二是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对滞后,项目扶持、资金帮扶管理等有待加强。三是贫困户就业困难,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40岁至60岁的劳动力占比超过50%以上,就业非常困难。四是三块地盘活方面的问题。群众担心不能及时获得退耕还林补偿资金,担心得不到第九年以后的占股比分红资金。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扶贫先扶志的要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帮扶措施,不断加大“三变”改革力度,集中力量搞好贫困户脱贫规划,重点完成“五个三”中的盘活“三块地”、落实“三个保”、确保“三个就”,集中火力打好退耕还林、易地扶贫搬迁工作、1户1就业工作硬仗。让贫困户逐步靠勤劳致富,最终实现全面脱贫致富。

一是进一步整合资金和项目,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进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创建工作,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亮化农村环境。

二是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落实农村“三变”改革要求,同时探索发展城市“三变”,保证一村至少发展一个良好的“三变经营主体”,让产业发展真正惠及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

三是充分利用开发区吸纳就业的优势,充分挖掘对知识水平和技能要求不高的工种,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业,巩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成果。

四是实现脱贫攻坚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把退耕还林工作与城市近郊旅游发展相结合,形成脱贫攻坚长效发展机制。退耕还林打造万亩红豆产业园,前期推进青山红豆杉生态养生园旅游综合体农旅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山地旅游与休闲度假、农业生态观光、民风民俗体验融合发展,形成脱贫规划长效发展机制,实现贫困户脱贫和农户持续增收。

二、省委第八巡视组反馈脱贫攻坚存在问题整改工作

根据《六盘水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落实省委第八巡视组巡视反馈脱贫攻坚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文件要求,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整改实施方案。我社区积极对省委第八巡视组反馈的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进行逐项整改,现就整改情况分项汇报如下:

    (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搬迁贫困户的就业、就医、孩子读书等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1、工作开展情况。******乡镇2017年度有易地扶贫搬迁人口45户197人(贫困人口30户118人),目前已完成搬迁合同签订41户185人,参加易地扶贫搬迁户搬迁的贫困户中,已完成引导就业22户,其中有3户贫困户因年事较高无劳动力,已督促子女进行赡养,其中有1户贫困户全为在校学生,已于2016年纳入低保户进行政策兜底,现在正在落实低保兜底政策,目前剩余4户搬迁贫困户正在积极引导就业。

    2、工作存在的问题。部分搬迁的贫困户因各种原因暂未完成引导就业。

    3、整改情况。在今后的帮扶工作中,石桥社区将继续注重引导该4户贫困户进行就业,以帮助搬迁贫困户能够安居乐业。同时,2017年度参加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贫困户于2018初由开发区代缴新农合医疗保险,目前,参加搬迁的贫困户的基本医疗全部保障到位。对于搬迁户孩子就学事宜,石桥社区服务中于2018年6月完成搬迁户孩子就学意愿的统计工作,并将统计结果上交开发区社事局,目前,上级部门正在对接搬迁户孩子就学事宜。

(二)贫困户脱贫存在数据脱贫、统计脱贫、平均主义脱贫等现象的整改情况

    1、工作开展情况。目前,******乡镇共有建档立卡人员104户312人,其中2015年脱贫人数54户195人;2016 年度脱贫人数9户29人;2017年脱贫9户32人。现有贫困户32户56人(一般贫困户9户24人,政策兜底户23户32人),两无户23户32人,两因户1户1人,两缺户8户23人。贫困发生率为0.73%。

石桥社区所有脱贫的贫困户均在满足“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条件以及基本生活生产条件达标时才进行脱贫,未发现数据脱贫、统计脱贫、平均主义脱贫等现象。

2、工作存在的问题。在贫困户脱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居住石桥社区山上的六个组的少量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存在困难。

3、整改情况。针对部分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存在困难的问题,******乡镇已多次向发区社事局写报告,寻求帮助,目前,正在协调处理中。接下来,我社区将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及基础生活设施改进工作,不断改善辖区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三)“三变”改革及产业扶贫工作抓得不够认真,抓得不实等现象的整改情况

    1、工作开展情况。石桥社区以农村经济组织推动“三变”改革工作,目前在石桥辖区两个村参与“三变”改革的经济组织共有5个,包含3家合作社和两家企业,5个经济组织共计流转农户土地约1100亩,包含贫困户土地约200亩,目前完成红豆杉种植约630亩,草莓种植约50亩,刺五加等中药材种植约340亩,独角莲等中药材种植约70亩,支付土地流转金约53万元,包含贫困户土地流转金约10万元,引导农户到“三变”改革经济组织务工约110户120人,包含贫困户约20户20人,发放工资约30万元,包含贫困户务工工资约6万元。引导参与“特惠贷”贫困户28户72人,共计贷款360万元,2017年底发放该28户贫困户“特惠贷”分红金10.8万元,人均分红1500元。辖区两村的“三资”清理工作及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工作已与2018年1月开始开展,目前完成1个村的“三资”清理并完成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约2500人。

2、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石桥社区参与“三变”改革的产业发展周期长,短期很难产生效益。如红豆杉种植产业前期投入大,种植周期长,需生长多年才可用于发展红豆杉附加产品。二是对“三变”改革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很多群众对“三变”改革工作不理解,仅同意将土地流转于合作社或者企业,不愿意将土地入股承担风险,导致“三变”改革扶贫项目对群众的覆盖面不广。三是自然条件限制。石桥辖区属于开发区统一规划开发区域,大部分土地用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剩下的土地较为贫瘠,不利于种养殖产业开发,同时,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导致现有的“三变”改革产业发展不理想,目前仅有白泥村裕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草莓种植销售额达到15万元左右,其余项目,暂未出产品。

    3、整改情况。加强“三变”改革工作政策宣传,让群众加深对“三变”改革工作的理解,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三变”改革工作中来。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三变”改革等扶贫项目的监管,督促辖区经济组织良性发展,同时积极向上级部门寻求技术指导,对辖区闲置土地进行同意规划使用,项目规划时进行严格技术测试,确保“三变”改革等扶贫项目的成功实施。

   (四)驻村结对帮扶不扎实、流于形式等现象的整改情况

    1、工作开展情况。******乡镇办公地点位于辖区白泥居委会及石桥居委会交界位置,同时和两个居委会联合办公,离群众较为接近,能达到驻村的效果。目前辖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314人,该104户贫困户共有结对帮扶责任人125人,包含开发区级结对帮扶责任人55人,涉及8家单位,在帮扶单位中仅有一家单位为学校(钟山区职业技术学校),涉及帮扶责任人7人,该7人帮扶的贫困户均已脱贫,目前正在稳固脱贫效果,未对该7名教师造成较大压力。社区在帮扶过程中力求“扶贫扶志”的效果,积极引导贫困户参加劳动改善生活,同时对于无劳动力的贫困户,积极引导参与“特惠贷”等国家优惠政策,并将上级针对贫困户的政策积极落实到位,并为贫困户进行家庭医生签约,目前已完成家庭医生签约88户245人。

    2、工作存在的问题。部分帮扶责任人思想意识不到位,对帮扶公共还在流于形式,未对贫困户采取具体帮扶措施,同时部分帮扶责任人自身业务能力不强,对精准扶贫政策学习不够,导致帮扶结果不理想。

    3、整改情况。在以后的精准扶贫工作中,我社区将会加强各帮扶责任人的思想意识教育,提高帮扶责任人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同时加强帮扶责任人的业务培训,针对不同贫困原因贫困户制定合理帮扶措施,努力提升帮扶效果。

(五)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现象的整改情况

    1、工作开展情况。石桥社区所有贫困对象在纳入贫困时均是按照“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民族评议、一公告、两公示”等程序进行评定,再将结果进行上报,在评定贫困户过程中,因社区权限有限不能精确查询贫困中的“四有”人员,仅能通过走访调查的形式核查贫困生产生活状况。同时社区对贫困户的管理严格按照上级政策进行动态管理,对贫困户人口情况等信息积极按照工作程序进行动态更新。

第2篇:易地扶贫搬迁交流材料范文

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动员全县上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切实做好移民扶贫搬迁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移民扶贫搬迁工作的重大意义

移民扶贫整体搬迁是一项浩大的惠民工程,也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我县当前和今后几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非常深远,责任非常重大。

1、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提出,到2020年建党100周年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____农业人口近30万,__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7990元,离小康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深山区,还有近10万困难群众,这些地区生产条件很差,要想同平坦地区一样,通过就地发展产业来就地解决贫困问题,难度相当大,成本相当高,效果也好不了。只有实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才能使这些地方的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与全县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2、是全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4月份,全省搬迁移民扶贫研讨会在修水召开,确定修水、龙南、于都、遂川四个县为全省搬迁移民扶贫试点县。目前省里已明确增加____县为全省搬迁移民扶贫的第五个试点县。最近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城乡居民增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积极推进移民搬迁进城进园,到2020年完成搬迁安置100万人目标”。种种情况表明,省里已经把移民搬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我们务必与省委保持高度一致,着力抓好移民扶贫搬迁试点工作,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勇于先试先行,创出____特色。

3、是改变深山农民命运的历史机遇。居住在深山区的农民,有的是因为祖先在解放前躲避战乱,有的是解放后支持国家水利建设而搬迁后靠。目前这些地区群众生存条件和生活处境非常艰难,可以用“五难”来概括:一是行路难。平时村民运送生产生活资料都靠肩挑背扛。二是生产难。深山区的田地普遍面积不大,基本是靠天吃饭。三是上学难。山区教学网点少,读小学都要走较远的山路,很多村小都是复式教学,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四是就医难。很多农民得了病必须跑几公里山路去看病,有些困难群众得了病,只好“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五是娶妻难。不少山区青年男子已经过了结婚年龄娶不到妻子,有不少男青年在外打工谈了对象,女朋友就是不肯嫁到山里去。正如群众所说,“山好水好空气好,只见哥哥不见嫂”。有的青年男女只有选择近亲结婚,结果对子孙后代是一个灾难。在深山区,大部分群众都体会到生活的不便和生存的艰辛,搬迁的愿望比较强烈,但没有政府组织,没有政策支持,搬迁就只能是个美好愿望。现在省里把我们县作为移民搬迁扶贫的试点,这是改变深山区群众命运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抓住。

4、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要。深山区群众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实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把农村人口搬迁到工业园和城镇,把农民从耕地上解放出来,可以将宅基地复垦,可以加速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流转,让农业开发公司和经营大户集中边片发展规模农业,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同时,把深山区农民搬迁进园,就是把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送到企业门口,既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又解决了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互利多赢的好政策。

5、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近年来,我们按照建设景区城市、旅游城市、养生城市,建设“全国最美县城”的目标定位,对城市进行大手笔、高品位的规划建设,建成后的城市面积将达124平方公里,可容纳30万常住人口,还可容纳8万来____旅游的流动人口,目前县城只有不到10万人口,吸纳人口的空间还很大。通过深山移民搬迁,把农民从“一亩三分地”里解放出来,引导他们在城里打工、经商、买房子,或者在集镇集中建房,可以让更多农民转变为市民,可以提升城市人气,繁荣城市经济,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特别是实施移民搬迁,可以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把宅基地、废弃厂矿、砖瓦窑等复垦节约出来的指标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这就较好地破解了城镇建设用地难问题。

6、是恢复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良好的生态是____最大的潜力,最大的优势,最好的品牌。____现有的生态优势,主要还是建立在过去交通不发达、工业化程度较低、发展仍然不足的基础上的,还相当脆弱。如果不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我们所引以自豪的生态优势和绿色品牌,就可能最终丧失。长期以来,我县深山区、库区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的一些粗放式生产、随意耕种、无章砍伐行为,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地>:请记住我站域名/

7、是建设幸福____的具体实践。当前,我县深山区群众还有不少家庭居住在土坯房或危旧房当中,还有不少群众居住在受到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的地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他们的生存环境得不到改善,就没有幸福可言,我们提出建设幸福____的目标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实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就是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是建设幸福____的具体实践。

二、要切实抓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工作的关键环节

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工作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社会关注度高。为此,在推进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好五个关键环节。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要符合上级要求。省里提出,到2020年,全省要实现“人口3个1/3的分布”的目标,即:1/3在城市、1/3在集镇、1/3在农村。市里提出到“十二五”末,全市重点抓好60个左右重点镇、200个中心村、20__个基础村建设,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4%。我县目前的城市化率是47.5%,按照省市的要求,我县要迁多少人、搬到哪里去,必须提前做好规划。二要注重总体谋划。要以全域理念编制县域移民搬迁规划和年度 计划,实现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规划相互衔接和配套,构建“县城—园区—乡镇—中心村”规划框架,形成功能互补、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全域规划体系。三要突出地方特色。在集中居住点的房屋设计上既要美观大方,又要经济实用;既要考虑建筑结构,又要考虑环境美化;既要考虑居住舒适,又要考虑综合成本,考虑节约用地。要使规划好操作、能管用,便于群众理解和接受。

2、选准对象,整体搬迁。一要摸清底数。各乡镇要结合县委、县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组织干部进村入户,把自愿搬迁农户的家庭情况摸全摸准,做到一户一表、一村一册,详实登记。尤其是适合整体搬迁的行政村、自然村或能实行土地“增减挂”的边远零星户,要重点做好摸底统计工作。二要典型带动。一方面,抓好能搬迁的典型。要重点引导那些符合搬迁条件,且有搬迁意愿和搬迁能力的农户先行一步。另一方面,打造安置点的典型。在园区、城区,以及鲁溪镇、新宁镇、船滩镇、澧溪镇、宋溪镇、巾口乡等集镇打造几个移民搬迁安置的样板工程。三要妥善安置。要根据搬迁对象的意愿和经济状况,确定不同的安置方式,该补助的一次性补助到位,尽量满足每一位搬迁户的合理需求。对于那些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等特困群体,不能让他们受冷落,各级组织要给予他们特殊关照,特事特办。能够自食其力的,根据其意愿可以免费安置进城入园;基本没有劳动能力的,可以安置到敬老院,真正使移民搬迁成为他们的福音。当前,全县移民扶贫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地主要在工业园区。园区占地面积900亩、可安置3万人的武安锦城安置小区一期已动工兴建,____年元旦前主体工程就可完工。选择入园安置的,人均居住面积可达30㎡,居住比较舒适;小区还建有小学、幼儿园、医院和超市,配套比较完善;有劳动能力的人还可以就近到企业上班,生活有保障。

3、用好政策,盘活土地。当前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要抓好权属认定。要加快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五权”登记颁证工作。二要抓好土地复垦。移民搬迁后,各乡镇要及时组织农房拆除,实施土地复垦。在复垦拆迁中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对深山区那些有文化保留价值的老屋、祠堂、庙宇不能一拆了之,要进行有效维护,并联系文化部门建好档案。三要抓好指标分配。增减挂用地指标原则上要优先用于本乡镇集镇建设使用,有节余的由县里统一收购。国土部门要强化操作培训,指导项目申报立项、加快验收审批,尽快组织实施。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县、乡两级流转信息网络,建立健全流转价格评估制度和纠纷仲裁制度。

4、整合资源,发展产业。一要用好人力资源,把工业做强做大。我们要通过移民搬迁,变农民为工人,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园区企业做强做大。二要用好土地资源,把农业做优做特。移民搬迁后,农民手中零散的耕地就可以集中起来。我们要促进土地向大户集中,这种集中既可以流转,也可以入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种养大户,建设家庭农场,注重引进有实力的龙头加工企业,大力发展蔬菜、药材、花卉苗木、香榧、山核桃、油茶等特色农业。三要用好生态资源,把旅游做旺做活。要充分利用我县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游、度假养生游、农家体验游,吸引高端客源到____呼吸新鲜空气,体验山水之乐。同时,依托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我县丰富的农副产品贸易,让农民从中受益。

5、夯实基础,完善配套。一是建设标准要高。要精心规划设计,选择好的施工队伍,选用质量可靠的建筑材料,严格监管建筑质量,用心管好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打造精品工程。二是配套设施要全。做到水、电、路、气等基本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学校、诊所、菜场、超市、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尽有,休闲广场、庭院绿化、车位设置等都要统筹考虑,同步建设。同时,对于迁出地的相关政策也必须作个明确的界定,就是“四个不”:不再安排水、电、路、学校、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再安排农村危房改造指标,不再审批非农建设用地手续,不准新迁入人口,确保所有的项目和资金都向安置点集中。三是社会管理要细。医保、社保、户籍、计划生育、上学、务工、选举等始终是移 民关心的大事,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服务,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集中安置地的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安置点设置便民服务点,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管理办公室,切实解决移民的后顾之忧。

三、要牢牢把握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工作的重要原则

实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是一项创新的举措,没有固定的套路可走,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要把这件好事办实,必须坚持相关原则,做到积极稳妥推进。

1、要坚持乡村主体、部门联动原则。做好农民工作,主要靠乡镇和行政村的干部;抓好农村宅基地复耕,推进农业产业化,同样要靠乡村干部的努力。而且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有利于减轻基层工作的压力,不至于计划生育找不到人、森林防火管不住人、紧急避灾劝不动人。作为乡村干部一定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把这项惠民工作办实办好。发改、财政、扶贫移民、交通、国土、建设、规划、房管、农业、林业、水利、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县移民扶贫整体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抓好统筹协调工作。

2、要坚持统筹安排、分步推进原则。实施移民扶贫整体搬迁,不是一次性全部搬迁到位,必须坚持统筹安排、分步推进的原则。要先缩小范围,把最需要、最适合搬迁的整村、整组、整自然村以及不属于整体搬迁的农村特困户、低保户中的无房户和危房户作为首选对象,引导群众向县城和工业园、集镇、中心村转移,不断积累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再逐步扩大搬迁范围,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形成以点带面、以部分带整体的全面发展态势。

3、要坚持政策引导、群众自愿原则。移民扶贫整体搬迁的目的是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解决“三农”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一阵风、搞运动,更不是赶农民进城。我们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大力发挥乡村的主体作用。要做到工作人员上门到户,把政策宣传透,把疑惑解释清,把方法操作好,让群众算好“明白账”,能够“走出去”,敢于“变市民”。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大力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利益的杠杆作用,通过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来推动群众搬迁。要把搬迁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给老百姓宣传好、讲清楚、说明白,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强迫农民搬迁,确保工作不出现偏差,防止好事变成坏事。

第3篇:易地扶贫搬迁交流材料范文

7月中旬以来,江淮、江南大部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南方部分地区旱情迅速发展,给农业生产和群众生带来严重影响。、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此十分关切,要求有关方面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和正常生产。7月31日至8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到旱情较重的湖南省指导抗旱救灾工作,转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干部群众的亲切慰问。他强调,受旱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迅速行动起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抗旱责任制,强化抗旱举措,千方百计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努力满足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用水,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先后到受灾严重的衡南县芳冲村、合西村和株洲县青塘村等地,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实地察看中晚稻受灾、河溪断流、沟塘干涸、抗旱打井、饮水浇灌和拉水送水等情况,与基层干部和当地农民进行了交谈。仔细询问持续高温少雨和农业干旱受灾情况,详细了解抗旱措施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他强调,要把保证群众饮水安全放在抗旱工作首位,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解决受旱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当前正值南方水稻生产的关键时期,干旱易造成减产甚至绝收,要多措并举开辟抗旱水源,加强科学调度,强化节约用水,确保有限的水资源用在最为关键的地方。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强化抗旱技术服务,指导农民因时因墒因苗落实抗旱田管措施,及时改种补种,积极开展生产自救。要根据一些地方旱情可能会继续发展的情况,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充分准备。要适应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新形势,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农业保险,加强和改进理赔服务,多途径提高农业灾害防范水平。

指出,湖南各地采取抗旱措施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特别是湖南各地科学运用水利工程引水、调水和灌溉,抗旱减灾效益十分明显。一些缺乏水利工程的地方,县级抗旱服务队深入旱区打井、拉水,千方百计为旱区群众提供抗旱服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抓好当前抗旱工作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冬春时节,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加强清淤挖塘、开渠引流、打井灌溉等措施,下决心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抗御旱灾的能力。

指出,目前全国仍处在“七下八上”的防汛抗洪紧要期,务必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旱区要提防旱涝急转,做好局地强降雨的防御工作。要针对一些地方干旱常态化的趋势,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抗旱减灾能力。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等陪同。

(人民网)

贫困地区中小学及特教老师太极拳公益培训启动

8月10日,“侠友心·太极梦——全国贫困地区中小学及特教老师太极拳师资公益培训计划”启动仪式在北京“绿洲水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5名特教老师、边远乡村教师,将在12天里圆自己的太极梦。此计划将进行3年,交通、食宿、培训全部免费。

(人民日报)

“地下”回报“地上”“黑色”反哺“绿色”山西产业扶贫出实招

山西“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动员大会”传递信号,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全面打响。这是山西省委、省政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转型,加快跨越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近年来,煤炭大省山西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生产总值进入万亿元大省行列。但在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还有86万贫困人口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6500多个山庄窝铺和自然村,年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为如期实现农民收入翻番达小康目标,山西省年初做出“大型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开发”部署,并围绕“地下”回报“地上”、“黑色”反哺“绿色”,实现企业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相互促进,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

出台“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三大任务: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现代特色农业、易地扶贫搬迁加快城镇化步伐、实施开发性农业建设,尽快在贫困地区形成一批年度投入产业开发资金亿元以上、开发土地面积万亩以上、带动千名以上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大型农业开发企业。到2015年,企业产业扶贫开发带动贫困村2000个以上,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前实现翻番;到2020年,带动贫困村5000个以上,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支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工商资本进入贫困地区,发挥企业资本、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和贫困地区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优势。在北部贫困地区建设“菜篮子”和全产业链的杂粮生产加工基地;在太行山贫困地区发展中药材生产加工、干鲜果经济林基地;在吕梁山贫困地区发展优质核桃和红枣生产加工、果蔬结合的水果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一体推进,实现企业转型、农业壮大、农民增收致富。

出台土地、财税、金融、项目审批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大力支持企业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开发性农业建设。同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责任制,把农民增收作为主要考核指标。3年内将省属国有企业投入产业扶贫开发的资金视作企业当期考核利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党政干部,在享受各类优惠政策、选拔任用等方面优先考虑。

目前,山西省已有203家企业展开项目洽谈,其中52家洽谈项目陆续签约,涉及总投资近500亿元。

(人民日报)

引入市场机制放大资金效益广东旅游扶贫靓乡村

苏家围是粤北东源县一个千年客家风情古村,全村只有200人,但今年上半年接待了18万游客,旅游总收入超过300万元。自列为广东第一批旅游扶贫项目后,苏家围安置了500多人就业,全村人均纯收入由10年前的1600元增长到目前的8500元。

2002年,广东实施“旅游扶贫”行动,以开发、挖掘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为切入点,集中资金扶持16个贫困县。截至2012年,全省共投入扶贫资金5.1亿元,扶持的重点项目共10批695个,覆盖全省包括16个贫困县市在内的90个欠发达山区县。

广东努力探索旅游扶贫新思路、新模式,从前期注重均衡扶贫逐步转为点面结合、选择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并引入市场与竞争机制,放大扶贫资金效益。2008年起,广东省旅游局开始对旅游扶贫项目贷款给予贴息;2009至2011年,以专家现场评审的竞争性分配方式对欠发达地区的大型旅游项目进行重点扶持;2010年,广东省旅游局为推动乡村游发展,在粤东西北地区遴选出155个当地农户自主开发的农家乐给予资金扶持。

广东旅游扶贫资金大多用于项目启动或投向为景区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既为贫困地区的政府“雪中送炭”,又为投资旅游项目的企业“排忧解难”。10年来,在旅游扶贫资金的带动下,全省交通部门协助旅游扶贫项目所在地道路建设490条共计7600多公里;全省旅游扶贫项目所在地吸引外资、侨资、民资开发旅游项目协议资金共1412亿元。

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百姓。广东旅游扶贫以投入少、见效快、返贫率低、带动作用大显示出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时还促进了贫困地区转变发展思路。他们以绿色GDP为目标,一方面严控高能耗、污染环境的招商项目;另一方面,把对旅游资源、景点的开发作为重点工程,深度挖掘山水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借助旅游扶贫,广东山区贫困县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周边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广东省扶贫信息网)

中国农产品食品10万亿商机暨农业品牌建设济南论坛成功举办

8月3日,由山东省农产品产销协会主办,济南博思特创典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农产品食品10万亿商机暨农业品牌建设济南论坛”在济南举办。论坛邀请省内外政府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就如何解读十后农业新政,食品安全背景下企业如何实现品牌聚变,如何加快山东农业品牌建设等进行了专题交流。

论坛认为,创建和实施农业品牌,对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大多数农产品仍处于“有名品、有口碑、无名牌”的窘境中,品牌建设的欠缺已成了参与市场竞争的一大软肋。应该抓紧组织制定和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并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以推动全省农业品牌建设快速发展。

(山东省农业信息中心)

湖北省家庭农场登记规定出台

7月23日,湖北省工商局、省农业厅联合出台《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登记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家庭农场的组织形式、登记类型、登记要求、名称使用规范、经营范围等作了明确规定。《意见》规定,申请家庭农场设立登记,应具备以下5个条件:投资人为农村户籍或具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然人;经营范围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其中,从事粮棉油大宗农产品种植的,土地经营面积不低于50亩;土地经营期限不低于5年,土地流转合同依法经乡(镇)财经所(经管站)备案;相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设立条件。

湖北省工商局介绍,家庭农场主要是家庭自己的劳动力即专业农民从事生产,与农村专业合作社这种市场主体区别较大。目前,湖北省以“家庭农场”字样登记的市场主体有302户,其中有些需要按《意见》规定的4种市场主体形式重新变更登记。

据介绍,家庭农场开办者在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办结后30日内,向当地县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报送备案材料,可享受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

(湖北农业信息网)

赣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获中央投资3381万元

近日,江西省发改委下达赣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399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381万元,占全省该批中央投资的61.5%。

据悉,资金主要用于宁都、于都、会昌、安远、瑞金、石城、南康等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罗霄山特困片区县(市)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为搬迁群众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和基本的生产条件,包括住房、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

工程将安置农村贫困人口1181户、5639人,新建搬迁群众住房1181栋、总面积94480平方米,新修道路40.7千米、排水沟36.6千米等。工程将尽量采取以自然村落为单元的整体搬迁方式,避免出现“搬富不搬穷”现象。

(中国江西网)

吉安市掀起新一轮扶贫攻坚热潮

今年以来,吉安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密切联系群众,以优良作风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打出基础设施扶贫、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劳务扶贫、保障扶贫组合拳。各县(市、区)积极响应,迅速行动,狠抓落实,掀起新一轮扶贫攻坚热潮。

遂川县全力推进移民进园工程,把移民扶贫试验区列入全县重点调度项目,优先安排108个贫困村群众搬迁,力争今年内首批进园安置移民2000人;吉安县率先开展扶贫到户产业发展贷款担保试点工作,安排400万元,注册“吉安县扶贫到户产业发展贷款担保基金”,以1:8的比例放大贷款规模到3200万元,解决贫困农户产业发展贷款难问题;井冈山市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险合一”,不断扩大保障扶贫的覆盖范围;万安县在工业园区附近规划200亩地,打造移民安置小区;永新县筹措3527万元,开展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泰和县建立健全贫困群众家庭富余劳动力台账,实现培训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鼓励园区企业优先安排贫困人口,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人外出务工;峡江县采取贷款贴息、资金直补、建立互助资金组织、建设示范园等方式,扶持贫困户和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计划两年内实现每户贫困农户有1—2项致富项目;永丰县把定点帮扶工作列入县直单位目标考核体系,实行定期督查和通报制度,并与单位、干部年底考核评先挂钩;吉水县定期举办招聘会,开展送岗位下乡活动,大力推进劳务扶贫;新干县开辟贫困群众就业绿色通道,提供就业岗位3600个,为1420名贫困群众提供务工指导和维权服务等就业援助;青原区安排600万元对全区“蔬菜、花卉苗木、生猪养殖”产业进行扶持,力求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100亩的产业基地;吉州区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统筹农村各项保障政策和措施进行帮扶,以低保保障其基本生活,并全额享受农村医保,子女全部入学等;安福县财政安排每个乡镇lO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当地的扶贫攻坚。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公室)

泰和县“民嘴讲堂”走进贫困村宣讲

8月1日9时,尽管天气炎热,但在江西省定点扶贫开发重点村泰和县螺溪镇藻苑村的小广场上,却热闹非凡,在几棵百年的樟树下簇拥着几百个村民,他们时而微笑、时而欢呼鼓掌。原来今天是泰和县的“民嘴讲堂”在给村民宣讲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及惠民政策。

曾获江西省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的泰和县的“民嘴讲堂”就像央视“名家讲坛”一样,是当地响当当的文化服务平台,人人可以当“名嘴”上台讲,人人可以当听众台下听。

2011年11月25日“民嘴讲堂”首场在泰和县澄江镇石岭村开讲以来,宣讲的“名嘴”达30多位,听众已达5万多人次。教师讲教育、医生讲医保,民警讲法治,青年干部讲理论信息,身边人讲身边事,没有“官腔”是“干货”,大家爱听效果好。

(泰和县扶贫和移民办公室)

倾力护水换来绿水青山 生态指标位居全省第一

近日,上犹县陡水湖上的1 4家水上餐馆全部搬迁上岸、全面规范布局网箱养鱼、沿江一公里以内的小微企业实施搬迁入园……“同城发展、绿色赶超”发展战略暨《若干意见》实施一年来,上犹县以呵护一江清水为核心,倾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上犹。

上犹江库区是赣州市重要的水源地,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赣州的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中心城区几十万居民的饮水安全。对此,上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重点开展了20多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建成生态公益林lD0余万亩。深入开展护江行动,全面清理水上餐馆,帮助“水上漂”农户搬迁上岸。严把项目审批关,在上犹江沿线1.5公里范围内禁止审批建设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项目。同时,加大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力度,并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

第4篇:易地扶贫搬迁交流材料范文

较大。

为了打破“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发展困局,贵州省将扶贫开发列为“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了猛攻。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州)是贵州的南大门,苗岭横贯,“两江”流经,肩负着“保生态”和“促发展”的双重使命。在贵州省这场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战中,黔南州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有效地将“生态”与“扶贫”紧密结合起来,用生态的“长腿”,迈出了脱贫致富的大步。

巧用政策红利,保生态促扶贫

黔南喀斯特发育的独特性,孕育出峡谷风光和高原风貌交相辉映,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但同时也带来了守住生态底线的压力。在挑战面前,黔南州充分利用选聘生态护林员、定点帮扶扶贫、生态补偿等林业政策,破解了群众坐拥绿色银行而饱受贫穷之苦的难题。

夏季的黔南州山峦叠翠,骄阳下,荔波县小七孔镇的护林员何可彪正巡护着自己负责的那片林区。在他管辖的林区内,他需要协助执法机构调查涉林案件,遏制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和火灾事故的发生,宣传护林防火、保护生态……“我每周需要巡护自己的责任林区三次以上,在防火期,只要是太阳天,我必须确保一天巡视一次。”

在黔南州,像何可彪这样的护林员还有数千名。护林员的设立不仅保障了黔南州的林业生态安全,更成为消除经济贫困的重要手段。“我们选聘的护林员全部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每年能得到近万元的补助,直接增加了参与者的家庭经济收入。”黔南州林业局副局长向其红告诉记者。

据统计,2016年,黔南州通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实现0.72万户2.8万余人精准脱贫,在黔南脱贫攻坚行动中,护林员这个岗位已被赋予新的

意义。

山区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我国贫困人口的聚集区。据国家林业局调查显示,我国6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区。为推进“生态补偿脱贫,富穷山破穷局”,自“八七扶贫攻坚”开始,按照国务院扶贫办部署,国家林业局主抓黔桂九万大山地区19个县的定点扶贫。

2016年,黔南州独山、荔波两县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定点帮扶,共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扶贫资金16.03亿元,新一轮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项目资金1.53亿元以及国家公益林、地方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3700余

万元。

黔南州及时、准确、足额地兑现这些补助资金,2016年完成10554.5万元国家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兑现,惠及贫困户48022户175256人,贫困户从中获得补偿资金1867.16万元;完成9061.2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兑现,惠及贫困户28379户101239人,贫困户从中获得补助资金1537.6万元。

“定点帮扶期间,我们加强与群众脱贫致富有密切联系的林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极大地改变了基础设施落后的F状,增加了林农的政策性收入。”向其红欣喜地说。

黔南州将政策扶贫作用发挥最大化,既让贫困群众收入了真金白银,又让呵护绿色、守护生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实现双赢。

“‘生态治州,幸福黔南’是我们工作的目标,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到2016年底,我州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9万人,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贫困面广、程度深,是多年扶贫攻坚未啃下的硬骨头,这些地区山高坡陡、土壤瘠薄、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他们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山,其他扶贫措施难以覆盖。因此,生态扶贫攻坚任务极其艰巨。”黔南州政府副州长黎燕萍坦言。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补偿脱贫,富穷山破穷局”,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多政策扶贫红利,发出生态补偿脱贫最强音。黔南州将继续争取国家生态护林员资金投入,让更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积极争取退耕还林任务,及时帮助贫困户将所有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坡耕地全部种上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大力争取工程项目投入,统筹考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今后增收打好基础,并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建设,促进贫困农户就业增收。

培育金山银山,助推脱贫增收

“好花红、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长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花季,从贵阳机场到黔南州贵定县,从山脚到山顶,粉红色的刺梨花漫山遍野地绽放着,繁花似锦,灿若云霞。

望着自家地里开得正艳的刺梨花,贵定县昌明镇火炬村村民彭吉英乐得合不拢嘴。“我以前是个贫困户,家里有两个孩子,负担重。为了贴补家用,抱着试试的心态,2011年我开始种植刺梨。到2015年,我那3.7亩刺梨光卖鲜果就能收入4.3万元,没想到这小小刺梨的效益居然是传统农业种植的10倍。”

彭吉英所在的火炬村,原属一类贫困村,2010年,火炬村全村农户开始种植刺梨,现全村种有刺梨3000余亩,每户种植刺梨均在3亩以上,2015年全村刺梨鲜果销售收入就达1000余万元,加上刺梨苗木销售,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刺梨种植专业村,通过刺梨种植实现了产业脱贫、生态脱贫。

在黔南州,像火炬村这样,通过种植刺梨脱贫致富的示范村比比皆是。黔南的“人工种植刺梨”,已成为山区老百姓“点绿成金”的经典案例。

贵州是民间利用刺梨资源最早的省份,黔南是贵州刺梨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刺梨资源,拥有响亮的民族文化品牌,刺梨产业成为黔南践行“生态美、百姓富”发展理念的首选生态扶贫产业。

向其红介绍,近几年,黔南州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等项目,大规模发展刺梨产业,黔南州有刺梨种植农户约20万户,其中一半以上为贫困农户种植。在林业脱贫人口中,通过刺梨产业实现脱贫的就达到10万人。

小刺梨在林业扶贫中发挥了大作用,谱写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

茶产业是黔南州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的重大成果,也是黔南农业“接二连三”的典范,为黔南打赢脱贫攻坚战找到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比翼双飞。

在贵定县云雾镇营上村,一坡坡油绿的茶树长势喜人,满山青绿中隐约可见穿着民族服装的苗族村民正背着竹篓,弯着腰采茶。

“从前这里可都是荒山哪,我们这些村民也都穷得叮当响。现在好了,都种上了茶树,我已经在这种茶五六年了,现在光靠采摘茶叶,一天就能挣100多元。”陈大娘高兴地说。

贵定茶叶产业化管理办公室主任杨芹介绍,云雾贡茶是贵定县的一张生态名片,全县人均茶园面积有1亩以上,目前可采茶园面积达到13.58万亩。茶园从种植管护到采摘加工,各环节都能带动农户增收。“这满山的茶叶可都是‘绿色金子’啊,就拿采茶来说,熟练采茶工一天能采80斤,每斤4元,一天就有三百多元收入,目前我们这种茶的茶农都脱贫了。茶园按每亩900 株茶,每公斤干茶按600元计算,一年就有2.7 万元的收入。”

除了贵定县,黔南州都匀市同样将荒山变成了美丽的茶园。

史料记载,都匀的“鱼钩茶”在明清时期曾经作为皇家贡茶。1915年,“鱼钩茶”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得优胜奖。1983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56年被主席亲笔赐名为“都匀毛尖茶”。“都匀毛尖”被赋予了“引领黔茶出山”的使命,成为贵州绿茶的领军品牌。

2002年以来,都匀市充分发挥都匀毛尖茶的品牌优势,将发展茶产业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把茶园打造成“茶旅一体化”的旅游区,带动了3万多户10余万群众投身种茶大军,全市近90%的行政村种上了

茶叶。

“2005年,我获得退耕还茶项目支持种植茶叶24.17亩。如今,我合作社茶园的面积已从当初的400亩发展到5000多亩,入股社员发展到346人。2016年,我们社的毛收入达到2500万元,每个社员能分红近4万元呢。你看到的这满山的茶树,可都是一棵棵‘摇钱树’啊!”都匀螺丝壳河头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光辉激动地说。

截至2015年,都蚴胁柙懊婊达到33.15万亩,总产量4310吨,综合产值12亿元。全市规模茶叶企业5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遍布全市所有产茶乡镇办事处。产业从业人数达到10余万人,茶农年人均收入达1万余元。发展茶产业以来,全市1万余户贫困农户通过茶叶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

茶产业让山区群众走上了一条稳定的致富路。通过发展企业精深加工,拉长了茶的产业链,提高了茶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同时,利用茶园片区旖旎秀丽的风光,开发以茶为载体的高端休闲养生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茶树属于深根性树种,能较好地固定土壤,种植密集成片,还能有效拦截地表径流,保持水土。茶产业已经成为贵定、都匀乃至黔南的一大支柱产业,为黔南州维护‘两江’生态屏障和脱贫攻坚立下了汗马功劳。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黔南州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重点和亮点。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为指导,黔南州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刺梨、茶叶、特色经果林、木本中药材、木本油料林等产业,2016年共计完成特色经济林种植40余万亩,可覆盖贫困户5万余户20余万贫困人口。

在荔波县驾欧乡联山湾村,村民蒙利磊正忙着招呼客人。这十年,通过旅游带动,他经营的农家乐越办越红火,每到旺季一天可接待10多桌游客,最多的一天能收入6万元,从前靠着一头老黄牛和一把犁,一年辛苦到头生产的粮食只够吃半年的生活早已大变样。

“我们村原来只是个紧靠着大、小七孔旅游线路的普通布依山寨。10年前村民自发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经过发展,如今的村子已经成了休闲度假旅游区。” 蒙利磊说,“来大、小七孔旅游的人,说我们村也是一道风景,得来看看。”

近年来,黔南州主动适应旅游发展新常态,以改革举措打造旅游升级版,发展全域旅游引领脱贫、推进共富,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林地、林木等森林资源是山区老百姓的重要生产资料。“实践证明,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林业,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可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改善生态状况,促进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协调发展。”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说。

2016年,黔南州林业产值增加到了203.56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407.5%,林业在脱贫攻坚中的贡献率达40%左右。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黔南州走出了一条生态美、民众富的山区特色产业化扶贫之路。

实施易地搬迁,走上致富道路

40多岁的谢永光有三个家,第一个是原始的“山顶”,第二个是贫苦的“山脚”,第三个是让他发家致富的拉片移民新村。

“以打猎为生,挣不到钱,生活没奔头……这就是我在前两个家的生活。”回想起过去艰难的日子,谢永光的脸上仍会露出苦相。“现在好了,我搬到拉片移民新村后,不仅住上了楼房,钱也越挣越多,生活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啊!”谢永光笑得很灿烂。

瑶山瑶族乡是贵州省极度贫困的“三山”地区之一,解放前,世代生活在这片神奇美丽土地上的白裤瑶先民,一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原始社会生活,以狩猎为生,居无定所,大多数人住的是山洞。

为嚼碎瑶山瑶族乡这块扶贫脱贫工作难啃的“硬骨头”,2012年以来,以实施国家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工程为契机,瑶山乡先后实施了四期生态移民。生态移民后,村民用上了电磁炉、电饭锅等电气设备,并享受了退耕还林补助金。

如今的谢永光算得上是瑶山乡拉片移民新村年收入最高的人家,已成为瑶族同胞中通过生态移民发家致富的典型代表。但“独富不如众富”,作为村支部书记,谢永光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拉片村紧邻大小七孔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又是一个以瑶族为主体,布依族、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青山绿水、民族风情一应俱全,于是谢永光将目光放在了开发民族旅游、乡村旅游上。

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拉片村不断挖掘和打造瑶族文化,逐步将移民村打造成了著名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在谢永光的带领下,拉片村还鼓励并扶持有条件的瑶族农户创办农家旅馆、农家乐接待等旅游服务业,通过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让一、二产业为旅游餐桌经济服务,同时为“千户瑶寨”提供就业支持。

目前,瑶山乡已有1600人左右的瑶族青壮年劳力从传统农业中分流出来,一部分人事旅游服务业(含表演、农家接待、旅游商品加工和销售等),一部分从事特色种养业(蔬菜种植、瑶山鸡养殖、瑶山猪养殖等),一部分外出务工。

同时,谢永光还带领群众制作销售瑶族花腰带、陀螺、瑶族服饰、草凳、沙箩等瑶族旅游工艺品(特色旅游商品)。目前在瑶山古寨景区从事工艺品制作或销售的有30多家,年收入均达5万元。

瑶山乡的变迁,是黔南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百姓搬出穷窝,让生态得到静养的一个缩影。在黔南,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像瑶山乡村民一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拔掉了“穷根”,实现了他们的致富梦。

“我们结合小城镇建设、扶贫项目、移民搬迁项目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对居住在深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发展潜力不大,并且会对天然林生态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的群众,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搬迁,以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黎燕萍告诉记者。

“十三五”期间,黔南州规划搬迁23.66万人,其中,搬迁贫困人口18.58万人,占全州贫困人口的30%;整组整寨搬迁2.15万户8.91万人,占全州搬迁总人口的40%;麻山、山、月亮山“三山”地区搬迁3.6万人,占三山地区贫困人口的50%。

第5篇:易地扶贫搬迁交流材料范文

在全区上下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区委、区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专门安排部署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目的就是总结分析前一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交流工作经验和好的做法,推动全区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统一思想认识,把工作重心倾斜到开展精准扶贫上,把精力集中到帮助群众脱贫上,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实在的行动,坚决打赢这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稍后,区委靳书记还要做重要讲话,希望同志们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自__年10月召开了精准扶贫攻坚工作动员会以来,我区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重要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及时召开区委常委会、全体会等多种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扎实推进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将任务细化分解到村、到户、到人,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健全了扶贫机构。区、乡、村三级及时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区有指挥部、乡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组织保障体系全面建立。二是强化干部培训。切实加强对扶贫干部的教育培训,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67期,培训人员3600人(次)。三是完善工作机制。为44个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44名、驻村工作队员78名,严格按照“五步两公示一公告”程序,完成了2306户7530人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全面实行精准扶贫“联点包户”工作机制,实现了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全覆盖。四是狠抓工作落实。建立健全了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干部召回、联村包户、资金审计等17个精准扶贫相关制度,实行乡镇每周一汇报、区上每月一汇报制度。结合全区44个贫困村的地域特性、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紧紧围绕贫困群众需求,做实做细了脱贫攻坚方案、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五是攻坚目标明确。制定出台了《__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制定了“1+17+5”精准扶贫工作方案。2016年计划实现脱贫1133户3761人,22个贫困村退出,巴藏沟乡整乡脱贫摘帽。2017年计划实现脱贫1173户3769人,22个贫困村退出,全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总体上看,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局良好,但与省、市和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有待加强。从中央到省、市,都把精准扶贫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但从目前工作推进情况来看,全区上下还未形成党政同责,各部门参加、全社会参与、齐心协力推进工作的局面。各县级领导深入到联点村开展蹲点调研,督促、检查和指导力度还需加强。个别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工作安排给包片领导和驻村干部后,习惯于听汇报,作指导,亲自深入贫困村和贫困户中开展调研、指导工作,解决具体问题力度不够,没有真正做到亲历亲为,一些工作仅仅是说在嘴上,还没有真正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工作被动应付,缺乏积极作为精神。区扶贫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顶层设计做得不扎实,对部门、乡镇开展工作督导不力。各部门在工作中未能形成联动机制,工作落实不到位,制定的行业方案缺乏可操作性。“联点包户”制度未能得到及时落实,还未开展实质性工作。

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乡镇和部门对精准扶贫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把精准扶贫工作当做一般性工作,主要负责人过问少,亲自抓得少,仍然停留在召开会议、宣传政策上,没有实质行动。部分乡镇、村“等靠要”思想严重,张口要政策,伸手要条件,工作被动。有的部门大局意识不强,认为精准扶贫主要是扶贫部门的事,行业部门只要凑凑数就行,把精准扶贫当作工作负担。个别乡镇和贫困村不同程度的存在拿来主义的思想,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注重于等上面政策和资金支持,缺乏主动突击、积极争取的精神,部分贫困群众还没有真正形成“我要脱贫”的思想,主动参与和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自觉性不高。

三是基础工作不扎实。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前一阶段工作中,不少村上的贫困户精准识别还有不精准的问题,对贫困家庭的收入支出、致贫原因、发展意愿等基本情况了解掌握的不详细,基础工作做得不扎实。大多数贫困村普遍存在建档立卡工作程序不规范、村户档案缺页漏项,基础资料不齐全、数据逻辑混乱、致贫原因界定不准确等问题。各贫困村制定的脱贫计划不科学、不完整,操作性不强,乡镇与乡镇之间、贫困村与贫困村之间的工作水平参差不齐、进度不平衡。

四是宣传引导不深入。宣传工作仅仅局限于做宣传牌、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在深入宣传政策和先进典型经验方面还做的很不够,营造氛围不浓。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成员经常性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工作力度不大,宣传工作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没能真正与贫困户拉家常、问寒问暖,向群众讲清讲透相关政策,导致部分贫困户对政策理解的不深不透。各乡镇、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和扶贫干部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主动学习不够,自身对相关政策理解掌握不深不透,对下一步如何开展工作说不到点子上,心中无数,工作方式方法上有待改进和加强。

五是发展思

路不明确。各乡镇、各部门、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在精准扶贫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如何脱贫致富谋思路、想办法、出点子、定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各乡镇、各部门为贫困村、贫困户精准施策上出实招、精准推动上下实功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就培育增收产业和特色产业方面思路不清,制定的产业发展措施与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联系不紧密,甚至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对贫困户如何持续发展产业、确保脱贫不返贫等的研究不深,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去谋划,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措施不细不实。制定的脱贫攻坚方案和计划不具体、操作性不强,甚至个别乡镇、村还存在照抄照搬和雷同现象,没有集中精力去潜心研究,没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对于以上这些问题,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主动认领、对号入座,认真加以研究,切实抓好整改落实。

目前,全省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已陆续出台,各项精准扶贫项目也已基本确定,下一步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如何在推动工作上求突破,在抓好落实上下功夫。一季度已经过去,要完成今年的精准脱贫攻坚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各部门和驻村工作队要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要求,对当前工作进行再梳理,再完善,再提高,理清轻重缓急,明确完成时限和节点,确保全区精准扶贫攻坚既定目标任务全面实现。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六个精准”、“八个一批”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就近期工作而言,既要抓好全局,更要突出工作的重点,要把产业扶贫、易地搬迁、金融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摆在突出位置来抓。

(一)切实做实做细产业扶贫措施。按照精准扶贫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或一户多策的要求,要在突出抓好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增收脱贫措施落实的基础上,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围绕各自的职责和优势,分别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切实做实做细产业扶贫各项措施。一是农牧局牵头,各乡镇、各相关部门配合,紧紧围绕富硒资源优势,在“五大富硒产业链”培育中,重点通过财政投入(5400元/人)、金融支持(每个贫困村50万元产业发展互助金、银行3-5万元/户贴息贷款)、行业部门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在规模化种植、养殖,发展家庭牧场上下功夫、出实招。二是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牵头,各乡镇、扶贫局配合,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徒步采风、滑雪滑草、农家乐、美丽乡村游、休闲农业等旅游项目;认真实施好投资300万元的三合镇邦业隆村旅游扶贫项目,带动周边两个村的100户贫困群众实现增收。今年,区上重点确定10家基础好、有规模、有特色、诚信经营的农家院,政府给予重点帮扶,提升农家乐档次和水平,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三是各乡镇牵头,区扶贫局、市场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配合,鼓励贫困户大力发展运输、餐饮、小加工、小卖部等家庭经营,带动贫困户增加经营性收入。四是由各乡镇牵头,扶贫局、农牧局、工业和商务局等部门配合,加大积极扶持经济效益好、社会责任强的农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商贸流通等企业,对无能力发展产业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带资入股的形式,实现资产收益脱贫。今年,巴藏沟乡要依托郭尔三村已建的100个家庭牧场和李家村奶牛养殖基地,重点发展养殖业和富硒大蒜、饲草种植。沙沟、古城和石灰窑乡等依托与威斯顿公司签订马铃薯购销合同,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建立油菜、蚕豆、树莓等特色种植基地,大力发展牛、羊和蛋鸡等规模养殖。三合镇重点发展乡村旅游,马铃薯、大蒜种植,生猪养殖等产业。洪水泉乡依托土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燕麦种植和家庭牧场、生态牧场等规模养殖场建设。平安镇和小峡镇,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好政策兜底扶贫的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实施家庭养殖、小卖部、扶贫资金入股分红等帮扶措施。以上各项措施要在4月底完成基础工作,5月份全面付诸实施。总之,我们要切实发挥好每户5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金融扶贫资金的支撑,立足贫困实际,千方百计发展增收产业,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

(二)全力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今年,全区扶贫易地搬迁将重点在三合镇和石灰窑乡的5个贫困村的832户3204人当中实施,其中,对三合镇翻身、邦业隆、窑洞、索尔干4个村采取“进镇上楼”方式,在三合集镇集中安置409户、货币安置184户;对石灰窑乡上法台村采取整村就地安置227户、货币安置12户。整村搬迁安置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推动人口向城区、集镇和中心村聚集。对集中安置的农户,要全面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搬迁建房资金不足的群众,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提供贷款和贴息补助,对自主安置的农户给予货币补助。2月9日和4月16日,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在石灰窑上法台村和三合镇分别召开了扶贫易地搬迁专题调研和现场办公会,对全区易地搬迁安置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和部署,石灰窑乡、三合镇和区扶贫、住建、水利、林业、交通、

国土、新农办、供电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既定任务目标,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搬迁安置任务全面完成。4个村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一期工程要在8月底按期完工,保证192户群众在年底全部搬迁入住;二期工程要在5月底完成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6月上旬正式开工建设。石灰窑乡要在4月底前制定完成上法台村整村就地搬迁安置工作方案,确定具体安置地点,农房户型、建设面积、投资预算、资金筹措、建设方式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资金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5月份正式开工建设。(三)抓紧落实扶贫产业园建设项目。区扶贫局要积极与省市相关部门进行对接,尽快落实项目资金700万元,按照省上的要求,抓紧落实扶贫产业园项目。一是区扶贫局牵头,各乡镇、农牧局配合,依托现有的绿雏、成贵、金阳、联胜等规模养殖场,以公司+农户、贫困户带资入股、利润分红等形式发展特色养殖,带动农户1200户,养殖畜禽1.08万头(只),平均每户增收1500元以上,该项目要按照省上的新要求,至少将一半以上的农户确定到建档立卡户贫困户中,同时建成家庭牧场65个。二是农牧局牵头,各乡镇、扶贫局配合,对发展产业受限制的贫困村,采取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在川水地区流转土地集中种植富硒大蒜300亩、蔬菜1000亩,带动520户贫困户增收。三是区就业局牵头,各乡镇、扶贫局配合,支持有实力的公司,通过平安旅游产品开发基地“公司+农户”形式,带动500名离不开家又无条件发展产业的贫困妇女从事刺绣、串珠等工艺品制作,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四)进一步加大金融扶贫力度。由各乡镇牵头负责,区扶贫局、财政局、金融服务中心、信用联社配合,对贫困村需求贷款的农户和资金需求量进行详细的摸底,抓紧在各个贫困村组建扶贫资金互助社,最大限度的发挥扶贫资金的撬动作用。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切实用好、用活国家在金融扶持方面的各项政策,将贫困村的50万元产业发展互助资金与“三农惠农”贷款、财政支持贫困户贷款贴息、信用小额信贷免担保、免抵押等资金紧密结合起来,全区精准扶贫融资达到5000万元以上,切实解决规模种养殖、小型加工、商贸餐饮等创业计划中的资金难题。对每个贫困村50万元的扶贫互助社资金,实行村财乡管,制定精准扶贫资金互助社具体操作和管理办法,将50万元资金放大3倍向农户借贷,支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区扶贫局尽快制定资金互助社的指导意见,促使互助资金尽快发挥效益。对2017年的产业扶贫到户资金要从今年及早着手,制定具体的金融扶贫工作方案,由政府贷款,将每户5400元产业扶持资金以贷款方式提前落实,及早实施,确保资金发挥好效益,保证明年全面实现全区脱贫目标。要继续深入开展信用平安建设,加快对信用村、信用户的授信,及时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信贷支持。

(五)全面落实各项民生扶贫项目。按照精准扶贫“八个一批”要求,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好省、市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确保精准扶贫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积极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安排专项经费,以就业为导向,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实施力度,抓好烹饪、机械操作、刺绣、种养殖技术等技能培训,实现贫困户再就业,靠技能增收脱贫。今年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131人次,劳务输出787人。二是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完善贫困家庭学生助学体系,加大对就读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和助学贷款力度。积极鼓励和扶持贫困家庭的子女“两后生”到教学质量高、就业渠道广的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今年通过发展教育脱贫103户105人,对全区70名在校大中专贫困生进行补助。三是对贫困人口实行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全覆盖,构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有效遏制和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今年实现医疗救助脱贫304户309人。四是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无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实现脱贫的贫困户,实行居家养老。今年通过政策性保障兜底脱贫148户365人。同时,各乡镇要牵头抓总,区扶贫、水务、交通、林业、住建、文体、卫计、教育、新农办、供电等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作为,密切配合,按照贫困村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整合资金,全面解决在贫困村水、电、路、气、网、绿等基础设施短板,补齐村级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幼儿园、早教点、卫生室等公共设施缺口,有效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和公共服务。

(六)抓紧建设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由区精准扶贫指挥部办公室和区扶贫局牵头,各乡镇配合,扎扎实实做好贫困户基本信息、档案资料等各项基础工作和相关数据、信息采集,对全区2306户7530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户的基础资料进行全面核实,立即着手信息采集和数据录入等工作,确保在4月底前完成大数据平台建设任务,5月份正式联网启动使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狠抓责任落实上下功夫。各乡镇作为精准扶贫攻坚工作的主体,要主动承担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管、亲自干,至少承包1个贫困村,经常性的开展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对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实行挂图作战,确保乡精准扶贫工作站和村工作室的高效运转,切实把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特别是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的农牧、水利、民政、教育、财政、扶贫、供电等部门,既要履行好包村帮户责任,更要落实好行业主管责任,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做好产业帮扶等工作,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局面。各乡镇、各部门要把精准扶贫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精准扶贫上,把措施和力量聚焦到精准扶贫上,做到精准扶贫工作优先安排、优先落实、优先保障。

(二)强化宣传引导,在营造浓厚氛围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及省、市、区出台的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知识,确保我们的各级干部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熟记熟知,做到开展精准扶贫“自身过硬”。另一方面,各级干部要主动深入到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群众喜闻乐见的办法,扎实开展宣传工作,切实加大对精准扶贫扶持政策、相关规定及相关程序的宣传力度,在全区上下营造精准扶贫攻坚的浓厚氛围,确保群众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精准扶贫政策,并积极主动支持和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三)夯实基础工作,在实现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各乡镇和驻村工作队要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再进行一次“回头看”,对贫困户进行一次再走访、再宣

传、再识别,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发展意愿等逐一进行核实认定,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任务清、责任清,坚决杜绝张冠李戴,巧立名目等现象,为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真实情况和准确依据。各乡镇要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区有档”的要求,切实做好数据纠错和资料归档工作,对贫困户基本信息、建档立卡工作进行再完善,实行台账化管理,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和帮扶成效。区扶贫部门要按照样板村的标准,进一步规范精准扶贫各类表册、账簿等资料样式,抓紧印发到乡镇和各驻村工作队,最迟在5月上旬完成规范的档案资料填写、整理、归档工作。(四)对接需求清单,在推进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各乡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贫困群众的迫切愿望出发,按照不同致贫原因(因灾、因病、因学、缺资金、缺技术等),详细分类汇总出贫困村、贫困户年度脱贫需求清单,分类建立工作台账,一户一策的确定脱贫计划和措施。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全区扶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和时序安排,制定详细的路线图、时间表,把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个人,细化到每周甚至每天,确保天天有事做、周周有变化、月月有总结,不折不扣、按时按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根据确定的需求清单,进一步强化协调服务实施项目,盯紧目标任务,按照边规划、边建设的原则,对已确定的易地搬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要落实责任、倒排工期、抓紧实施、全面推进,确保按期完成。各乡镇要对各贫困村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情况再做一次详细的摸底调查工作,在4月底前汇总上报区扶贫办,指挥部将需求清单汇总,分类后归口分解给各部门,各部门要上报项目,筹措资金,确保落实,杜绝放空炮。

第6篇:易地扶贫搬迁交流材料范文

镇镇移民扩镇扶贫搬迁示范项目工程的指导方针是: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集约经营、快速致富”的方针,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宗旨,在充分利用城镇经济发展快、信息灵、观念新、基础设施完备等优势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集中开发,整体搬迁方式,坚持先开发后安置的原则,切实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加快脱贫步伐,尽快实现致富达小康的目标,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谐统一,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健康发展。

示范区项目一次规划,分两年实施。年主要组织摸底调查,确定示范项目建设区、编制设计、可研论证、制定实施方案、筹措建设资金、进行工程招投标及生产开发和住宅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年进行完善生产开发项目,启动生产项目,移民安置、组建基层组织,对移民进行技术培训、帮扶等后续服务工作,重点是移民安置和生产项目的组织实施。

二、基本原则

(一)继续坚持分级负责,以旗为主,落实责任、权利、资金、任务四到旗的原则。

(二)坚持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扶贫开发、城镇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

(三)坚持政府组织与群众自愿搬迁相结合的原则。

(四)坚持以种养业为基础,采用高效农业、集约经营、劳务输出等多种开发模式,推动示范区与城镇经济区域的融合和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原则。

(五)坚持以工代赈,组织移民投工投劳,积极参加示范区建设和城镇经济的发展原则。

三、迁出、迁入区概况

(一)迁出区

项目迁出区确定在镇村和村。移民101户411人,其中:村61户251人,村40户160人。

镇村。地处干旱硬梁地区,总土地面积6.5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1.5万亩,辖5个农牧业合作社,共227户、985人,其中贫困户152户、772人,现有水浇地710亩,饲养牲畜1680头只,全村人均纯收入106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674元,整体处于贫困状态,属不稳定温饱的贫困户。

镇村。地处沙区,总土地面积9.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4.2万亩,辖4个农牧业合作社,总户数343户1362人,其中贫困户142户570人,占总人口的41.9%,现有水浇地1900亩,牲畜3200头只,2002年人均纯收入1160元,贫困户人均收入720元。

致贫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自然环境恶劣。主要表面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加之超载过牧,人口稠,长期开荒耕种,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同时风大沙多往往与旱灾并发,造成土地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另一方面水资源缺乏。这一地区既无地表水,又无地下水。水利局和有关部门曾经试打过多眼井,深达360米,却未找到出水量充足的可开采利用的地下水。全村的人畜饮水仅依靠几公里外拉运提供,遇雨受淹,遇旱则干,且水质特别差,矿化度和含氟量严重超标,造成多种地方病的流行。

二是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差。由于人口相对集中、密度大、地质差、不具备开发建设条件等原因,造成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滞后,种养加、产供销不衔接,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造成该区已丧失了基本的生产生存条件。

三是人们的观念落后,由于缺乏必要的生产生活条件,当地群众靠天吃粮、靠天养畜,基本是一种自然的经济发展状态,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原本就很低的产量也无保证,只是广种薄收,完全靠扩大开荒面积来增加吃粮,因此,越开越穷、愈穷愈开,形成了生产与生活的恶性循环。

(二)迁入区

迁入开发区位于旗府所在地镇镇东侧,这里紧靠镇区,人口相对较少,各项基础条件较好,地下水资源丰富,且水质好,易开采,宜开发土地2万多亩,且土质肥沃,集中连片,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社会事业(医疗、学校、幼教等)纳入镇镇总体发展规划。

四、主导产业的选择

移民迁入后,依托于镇区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劳务输出两大市场,主导产业以“红、白、绿”种养业为主,劳务输出为辅。红是指肉牛、肉羊等肉产品,白是指奶牛乳产品,绿是指种植优良牧草、高科技无公害绿色蔬菜等。

五、移民安置的规模及标准

年镇移民扩镇扶贫搬迁示范工程计划从镇村移民61户251人,村移民40户160人,总规模达到101户411人,统一搬迁到镇乌兰新区。安置标准是:

人均3亩水浇地;户均200平方米宅基地,60平方米简易住房;1亩棚圈地33.75平方米温棚;1头奶牛5只小尾寒羊;水地打井配套,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在生产、生活区实现“五通”。

六、移民搬迁计划及实施步骤

年镇移民扩镇扶贫搬迁示范工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有四项,一是健全组织机构,确定迁出区、迁入地地点;二是开展宣传动员、核实、确定搬迁户,办理土地征用手续;三是制定实施方案,完成规划设计;四是筹措建设资金,完成项目其他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搬迁区建设阶段)。其中:住宅、养殖棚舍、街道柏油路、电力建设、打井等竣工,土地平整、节水管道、防护林、田间道路、围栏于。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有四项。一是确定项目建设计划,按照招投标方案搞好项目招投标工作;二是按计划组织实施搬迁区项目建设任务,并由新区管委会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严把建设过程中的工程质量关;二是对已完成的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四是分配住宅、土地,安置移民,并按项目要求,组织移民开展生产活动。

第三阶段(集中服务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有四项。一是落实移民开发政策措施,优化移民生产生活环境;二是对迁出区进行规划治理,移民户口消转及解决存在的其他遗留问题;三是由旗镇两级选派科技人员深入到移民区,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和二、三产业发展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移民科技知识水平;四是围绕移民区的实际情况,由新区管委会协调领导小组协调各有关部门及时搞好其他各项服务工作。

七、建设内容及投资估算

此次移民扩镇扶贫搬迁示范工程共需划拨土地面积1423亩,地方政府一次性划拨,其中开发水浇地1233亩,宅基地面积70亩,养殖区120亩。具体建设内容有:

(一)农田

水利工程

1、土地平整1210亩×250元/亩=30.25万元

2、打井12眼×1.9万元/眼=22.8万元

3、节水管道9440米×14元/米=13.22万元

4、防护林33238株×0.6元/株=2万元

5、围栏0.674万米×4元/米=2.7万元

合计70.97万元

(二)养殖设施工程

建牛棚101处×33.75平方米×130.37元/平方米=44.44万元

(三)住房建设工程

建房101户×60平方米/户×190元/平方米=115.14万元

(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街道柏油路建设1公里×40万元/公里=40万元

2、电力建设10kv2.4公里×3万元/公里=7.2万元

0.4kv3.6公里×2.8万元/公里=10.08万元

50kva变压器4台×1.2万元/台=4.8万元

3、田间道路建设7.13公里×2万元/公里=14.26万元

合计36.34万元

(五)项目前期费及管理费10万元,工程监理费6万元。

八、资金筹措

该项目总投资527.0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投资200万元,地方配套275万元,搬迁户自筹52.02万元。

九、经济效益分析

(一)户均饲养1头奶牛,根据目前市场情况,每头优良品种奶牛日可产鲜奶40公斤,年约产10吨牛奶,每吨售价1500元,则每头奶牛每年创收15000元,除去成本开支可创纯收入6000元。

(二)户均种植优良牧草12亩,每亩年产干草2500公斤,目前市场价格每公斤0.4元,则每亩创收1000元,12亩可创收12000元,除去成本开支,户均可创收收入7200元。一户按4口人计算,人均增收3400元。

十、项目管理

1、实施项目法人制:项目建设镇法人代表为项目法人,项目法人在项目建设期内原则上不能变动,确需调整,须接受离任审计。

2、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工程要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认真按工程招投标程序选择四级以上的工程队,确保示范项目建设的工程质量。

3、专业监理制:工程建设过程中,要聘请具有专业监理资质的工程师对工程实行驻地监理,单项工程、工程的隐蔽部分随时、分阶段抽查记载,保证工程质优。报帐时要有监理工程师签字和认真的工程实行进度表。

4、阶段验收和分级验收:按照工程进度由项目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监理人员按基础、主体、装修及上电、修路、绿化等工序,分项目、分阶段进行验收,并形成阶段验收报告,全部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工程全部完工后,实施三级验收,先由旗组织自验,市复验,区终验。验收采取逐项验收,从工程质量、迁出迁入区搬迁对象、财务帐目、工程档案等方式进行。

5、资金报帐:工程项目启动按要求拨付项目启动资金,工程进度超过50%后按工程进度,提交进度报告,到扶贫办报帐,直至工程完成。为了控制质量和进度,将预留10%的资金终验后再拨付。资金设专户直拨,各项目单位按形象进度出具提款报帐凭证,到扶贫办审核报帐。

十一、迁出区的管理

为了便于管理,促进迁出区植被恢复,加速生态建设步伐,本期移民扩镇示范工程搬迁后,迁出区的土地由镇政府统一搞生态建设。

迁出区土地由旗生态办进行勘测设计,所属镇拿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年全旗生态建设工程投资将优先予以安排。要抓紧对迁出区土地的围封抚育、还林还草。对种植的林草要进行特别保护,旗镇要设专职人员,按生态建设实施方案,进行常年蹲点管理和技术指导。旗生态办和镇人民政府要切出一块生态建设资金,补助过渡时期搬迁的无畜户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农牧户,保证移民的经济收入不受大的影响。

十二、移民安置补贴

示范区建设实行国家补贴资金包干使用,人均补贴严格控制在5000元之内。凡户均超过4口人的,超1人补贴2000元;4口人以下的(含4人)按实际人口补贴,总规模控制在101户411人以内。专项资金只补贴生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与住宅建设两项,且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

十三、资金管理

移民专项资金由旗扶贫办统一管理,按进度拨款,留10%待自治区终验合格后拨付。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图纸施工。资金实行专款、专帐、专人、报帐制的管理制度。工程项目一律实行招标制,严格执行《自治区移民扶贫开发项目及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采取专项下拨的办法。扶贫办将对专项资金定期进行审计、抽查。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要认真组织决算,并及时上报扶贫办。

十四、开发政策

针对移民实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落实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的同时,特制定如下移民开发政策:

1、示范区要无偿划拨一定数量的土地用于移民生产生活,划拨土地属集体所有,但承包期一律为30年。

2、凡确定移出的贫困户,在迁出的当年,免除其各种农业税费。

3、为移民免费办理城镇户籍。

4、移出的贫困户在原地免除当年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

5、减免扶贫开发移民扩镇示范区建筑税。

6、从移入当年算起,三年内免收移民农业税、特产税。

7、电力部门免收移民示范区电力增容费,建设、国土部门免收土地变更登记费、房产证费。

8、移民就医、子女上学、参军等与移入镇区人口享受同等待遇。

十五、组织领导

坚持分级负责,以旗为主,四到旗的原则,各级移民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都要履行相应职责,发挥协调、指导、监督、服务的作用。建立二级项目实施保障体系。

旗扶贫开发移民扩镇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移出区调查,编制移民规划,做好搬迁开发的组织管理工作。

2、确定移出村(嘎查)、移出户的选择标准、移入地区的实施方案,制定旗移民实施细则。

3、制定与自治区移民开发总体方案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4、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和生态恢复、城镇建设资金。

5、做好移民搬迁的交通运输管理和安全工作。

6、负责移民开发工作的阶段与工程项目验收。

7、定期向市、自治区移民开发办汇报工作。

8、其他善后工作。

十六、基层组织建设

示范区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原则要求组建党支部、居(村)委会,使移民的生产生活有组织进行。

十七、技术培训和社会帮扶

针对移民底子薄、素质低、基础差的具体情况,要在移民安置后,立即开始技术培训工作,切实让移民掌握一、两门生产实用技术。同时,要加强社会帮扶,采取科局帮扶、结对子等多种形式,促进移民生产项目的有序进行,并尽快熟悉和适应示范区的生产、生活方式,确保移民“移得出、稳得住、富起来”。

第7篇:易地扶贫搬迁交流材料范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交流材料

发言人:XXXX

2019年10月28日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机关干部挂包到户、联系到人,与群众一起生活、一起劳动的时间越来越多。在此过程中,干部在基层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能力以及与群众交心的能力越来越成为群众认可工作、认可干部、认可政府的最直接体现,事关群众满意度能否提高、政府公信力能否提升,事关经济稳定提升、社会和谐发展。与曾经机关干部“喝喝茶、看看报”过日子的工作大相庭径,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代表党委政府的形象,特别是从2018年9月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为扎实提升群众满意度,我们借助主题教育的开展,将干部全部下沉基础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实行“一月三会”(每月10号开好扶贫政策宣讲会、20号开好经验交流座谈会、30号开好思想教育交心会),一条一条列出问题清单和群众诉求清单,集中时间解决群众诉求,促进干部转作风、群众转观念,促进干部有方法、群众有办法。

在此背景之下,对干部到基层、到前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要求便越来越高。干部政策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宣讲不透、问题解决不好等“本领恐慌”问题逐渐暴露,导致干部与群众之间存在误会、存在芥蒂,干群关系越来越疏远。如何提高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满意地解决群众在“三会”中提出的困难和问题,成为摆在当前基层干部面前的首要难题。

为此,我们紧跟脱贫攻坚工作步伐,实行“三天一学”,加强各种学习,让干部不断给自己充电蓄积能量,解决干部“本领恐慌”问题。

具体做法和启示:

一、学政治理论,解决“墙头草”问题,做立场坚定的人。

按照主题教育“理论学习有收获”的要求,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是基础,信念坚定是我们每个党员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精神上的“钙”。只有理想信念坚定,我们的党员干部才能在当前脱贫攻坚这种新时代背景下、新政治使命下,坚定立场、无所畏惧,在脱贫攻坚攻城拔寨的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针对部分干部信念不坚定、思想有动摇的情况,我们县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精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列出“精神学习之坚定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旗帜鲜明讲政治、持之以恒转作风”等系列专题学习清单,要求班子成员三天一学,并由班子成员带领自己的局办部委、挂钩帮扶的乡村进行学习,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补足“精神之钙”,做立场坚定的干部。

例如,通过引导学习,让干部坚定脱贫信心并由干部引导群众坚定脱贫信心,我们通过文化墙、文化活动室、村民小组活动场所、文化广场、大喇叭等宣传阵地,搭建完善活动载体,为精神扶贫活动开展提供平台,广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活动,让干部不再一味“按群众尾巴”,不再让群众牵着干部鼻子走,而是由干部引领群众走,使干部和群众对脱贫攻坚都有信心,对发展都有想法、有办法。

二、学政策文件,解决“开黄腔”问题,做政策的明白人。

县乡村三级都是基层,我们的干部作为脱贫攻坚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要履行好“宣传员”职责,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群众政策知晓度是拉近群众距离、取得群众认同的首要基础。如果作为一线干部,连基本的脱贫攻坚知识、农业农村政策都不清楚,给群众宣传和讲解政策结结巴巴、期期艾艾,群众如何信任你?因此,针对部分干部宣传政策“吞吞吐吐”、接访群众“躲躲闪闪”、解答问题“支支吾吾、掖掖藏藏”现象,我们组织干部职工从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最基本的政策贫困户识别标准、纳入程序,贫困户剔除、退出标准和程序,易地搬迁、农危改政策、低保五保特供享受政策、教育医疗养老等政策进行集中学习;并将政策印制成“应知应会手册”、口袋书,让干部特别是帮扶干部揣在兜里,随时随地熟知熟解,确保我们的干部不开“黄腔”,做到说话行事有依有据、有的放矢,做政策的明白人。

例如,我们县的XX乡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院坝会的形式召开“一月三会”,将脱贫攻坚政策解读、环境卫生宣传、群众诉求收集和解答,特别是在群众诉求收集和解答过程中,XX乡将群众诉求分为A、B、C三类。A类为急需办理且有法律、政策、项目资金支撑的,限期解答办理并公示告知;B类为符合情理和实际,但目前没有法律、政策、项目资金支撑的,从村、乡、县逐级研判上报,定期公示;C类为不符合情理和实际且没有法律、政策、项目资金支撑的(即部分群众无理取闹的),现场予以解答清楚并驳回,同时合理运用“歇帮机制”的“黄名单”在一地范围内予以公示批评教育。通过这种方法,既提升了干部形象、又树立了政府公信力,同时还大幅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三、学技能经验,解决“白眼书”问题,做群众的贴心人。

第8篇:易地扶贫搬迁交流材料范文

根据xxxxxxx要求,现就加快推进我县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是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延续。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按照国家及自治区的要求,到2020年底完成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完成符合条件的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登记发证率90%以上,农村不动产的数据库基本建成,初步实现数据汇交。

二、工作原则

(一)身份合法、自愿申请原则。以“农户自愿申请、权属来源合法、产权清晰无争议、面积量算准确”为前提,农村宅基地权利人必须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且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或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但经依法批准使用宅基地建房的,可以申请进行农村宅基地及房屋确权登记。

(二)“一户一宅、面积法定”原则。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面积及房屋建筑面积不得超过规定标准。因继承或受遗赠形成的“一户多宅”除外。

(三)依法、便民、高效的原则。农村宅基地及农房确权登记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坚持乡(镇)主体、部门指导、统筹推进,严格法定程序,简化登记流程,降低登记颁证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切实方便群众。

(四)“四级确认”原则。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依法确权、和谐稳定为前提,符合宅基地使用条件,无用地和建房审批手续的房屋,权利人申请登记的,可按照“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委会核实—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农业农村局审核”的“四级确认”程序进行。确认结果可作为农村宅基地和农房所有权登记的权源证明材料。权利人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三、登记工作开展范围和要求

工作开展范围为尼勒克县城镇规划区外的农村宅基地及房屋产权登记,包括新农村聚居点、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拆迁安置、地灾避险搬迁等已建成的房屋。尼勒克县农村房地一体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以乡(镇)或村为单位,严格落实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及房屋的法律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自治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收集农户、宗地相关资料,开展地籍调查、房屋产权调查,对符合登记条件的,颁发《不动产权证书》。

(一)登记申请人界定

1.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作为申请登记的权利主体。

2.户籍不在本村,因继承或受遗赠的房屋占用农村宅基地的,在登记时继承人或受遗赠人可作为申请登记的权利主体。

3.户籍不在本村,因政策性原因回原籍定居的离退休职工、华侨等可作为申请登记的权利主体。

4.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户籍迁移至其他集体经济组织,但未再次申请使用宅基地,仍继续使用原宅基地及房屋的,可作为申请登记的权利主体;

建房时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建房后户籍转为城镇居民,原宅基地及房屋未改扩建、仍继续使用的,可作为申请登记的权利主体。

5.其他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居民,因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地灾避险搬迁等政策性原因在本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宅基地和房屋的,可作为申请登记的权利主体;

其他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居民,购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宅基地和房屋的,须经三分之二以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村民代表大会同意,且在其他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宅基地和房屋的,可作为申请登记的权利主体。

(二)登记范围的界定

1.经依法批准用于修建房屋的宅基地以及建设的房屋,不同历史时期颁发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用地批文等作为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材料进行确权登记。不同历史时期颁发的房屋产权证书,相关部门出具的建设规划手续、证明等,可作为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依据。

2.申请所有权登记的房屋必须是具有永久性屋盖、有围护结构且结构牢固的永久性建筑,土木结构房屋不予登记。 

3.新农村聚居点、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拆迁安置、地灾避险搬迁等农村集中居住区内依法属于全体村民共有的道路、绿地、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等一并申请登记。

(三)宅基地及房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不动产权登记或暂缓登记。

1.一户超过一宅的第二处及以上的宅基地申请的,不予受理(继承或受遗赠除外)。

2.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或违法建造住宅,申请宅基地及房屋登记的,不予受理。

3.违法占用集体土地建设的房屋,不予受理。

4.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权属有争议(含房屋共有权人有异议的)未经处理或无处理结果的,暂缓受理。

5.不能提供宅基地及房屋权属有效证明文件的或未提供“三级确认”会审表的,不予受理。

6.被依法征收、查封、抵押、没收的房屋,被列入拆迁冻结范围的房屋,不予受理。

7.属于违章建筑或临时性建筑的房屋,不予受理。

8.非法出售房屋后再建的房屋,不予受理。

9.在永久基本农田调划后,新建住房占用基本农田的,不予受理。

10.房屋正在新建还未竣工的,原旧宅基地上的房屋不予受理。

11.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予登记的情形。

(四)农村宅基地及房屋办理登记具体要求

1.以户为单位申请登记,户的确定原则上以公安部门户籍登记的家庭户为单位。

2.符合分户条件又无分户户口簿的,由符合分户的申请人向当地派出所提出书面申请,村组签署意见,派出所签署符合分户条件的意见,乡自然资源所所签署符合房屋登记的意见,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再按程序办理产权分户登记,派出所根据《不动产权证》复印件办理分户户口簿,并将户籍证明抄送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存档。

3.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及其房屋的面积按照《农村地籍测量规范》和《房屋测量规范》执行。

4.分阶段处理集体经济成员超面积问题。农民集体成员经过批准建房的,按照批准面积予以确权登记,未履行批准手续建房占用宅基地的,按以下规定处理:

1982年2月国务院《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前,农村村民使用宅基地建房,至今未改建、扩建、翻建的,按实际使用面积确权登记宅基地使用权,按实际建筑面积登记房屋所有权。

1982年2月至198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前,农村村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规定面积标准的,超出部分当时已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的,可按处理后的实际使用面积确权登记宅基地使用权,按实际建筑面积登记房屋所有权。

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农村村民占用宅基地,超过每户最高标准的,将超出的宅基地和房屋面积备注在不动产权证书“记事栏”内。

5.依法确定非本农民集体成员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使用权。非本农民集体成员因扶贫搬迁、地质灾害防治、新农村建设、移民安置等按照政府统一规划和批准使用宅基地的,在退出原宅基地并注销登记后,依法确定新建房屋占用的宅基地使用权。

198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前,非农业户口居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或因合法取得房屋而占用的宅基地,范围在《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后至今未扩大的,可按实际使用面积予以确权登记。198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起至1999年《土地管理法》修订实施时止,非农业户口居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或因合法取得房屋而占用的宅基地,按照批准面积予以确权登记,超过批准的面积在登记簿和权属证书附记栏中注明。

7.夫妻一方是城镇户口,另一方是农村户口,且在农村只有一处房屋的,可以以农村户口一方为权利人,在所属集体经济组织内建造的房屋办理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也可以根据权利人要求办理共有产权登记。

8.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合法流转(受让人应具备取得宅基地的条件和资格)和通过法院依法判决等取得的宅基地和房屋可以确权登记。

9.户籍不在本村,因政策性原因回原籍定居的离退休职工等,其宅基地及房屋通过政府批准后或在原农村合法取得的宅基地及房屋产权现状没有变化的,可依法办理登记,在产权证书记事栏上备注“该权利人为非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10.继承人、受遗赠的权利人,可依法公证或由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召集家庭所有权利人进行人民调解,在家庭所有权利人达成一致意见的前提下,出具调解意见(协议)书,作为登记申请人的身份证明材料。并在权属证书上注明“该权利人为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原成员住宅的合法继承人”。

12.分阶段依法确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1987年《土地管理法》实施前,使用集体土地兴办乡(镇)村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经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可依法确定使用单位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乡镇企业用地和其他经依法批准用于非住宅建设的集体土地,至今仍继续使用的,经所在农民集体同意,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依法确定使用单位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1987年《土地管理法》实施后,乡(镇)村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和其他经依法批准用于非住宅建设的集体土地,应当依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文件,确定使用单位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13.其他可以登记的情形。

四、工作流程

(一)调查核实权籍调查单位提供的档案资料,查漏补缺

乡镇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村组具体负责开展调查核实工作。调查核实以本村农村户籍册为依据,以户为单位收集户口簿(或户籍证明)、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或用地、规划审批资料(无以上资料的提供“四级会审表”)、权籍调查表(由权籍调查单位制作,村组负责四邻签字盖章)等资料。

(二)不动产权籍调查

对经权属调查和进行拟登记的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制作《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首次登记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就地予以公告,并拍照存档。公告期为15天,公告期间集体经济组织、权利人及利害关系人提出异议的,登记机关应及时予以复查。

(三)“四级确认”

在满足登记原则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按照“权利人申报——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委会初审(集中初审上报)——乡镇政府审核(组织国土规划集中审核)--县农业农村局审核”的程序进行“四级确认”,解决登记区域内符合宅基地及建房申请条件但无用地和建房规划审批材料的问题。经“四级确认”出具的会审表可作为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及房屋所有权的权源证明材料。

(四)提交申请、受理

申请人需提供以下资料:1.不动产登记申请表。2.户口簿、家庭户籍所有成员身份证复印件。3.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或建房用地、规划审批等资料。增减挂钩、易地扶贫搬迁、拆迁安置、地灾搬迁等提供用地批文、验收合格证或立项批复等资料。无以上资料的提供“四级确认”审批表。4.不动产权籍调查表。5.继承的需由合法的继承人共同到县不动产登记中心申请,除以上资料外,还需提供《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或《公证书》;两户及以上共同共有的房屋需权利人共同到县不动产登记中心申请,需提交财产分割协议等资料。6.承诺书及其他材料。

以户为单位提交资料装入档案袋,以组为单位统一收集,以村为单位集中上报当地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所,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所逐户进行资料审核,待资料审核合格后,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所以村为单位上报至县不动产登记中心,由县不动产登记中心派专人负责再审。

(五)审核、公告

县不动产登记中心落实工作人员,集中组织培训,具体负责资料的再审核,对不符合登记规定的要注明不予受理的原因或需要补正的资料。对资料齐全,达到办证条件的公告后,由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所不动产登记工作人员进行受理、资料扫描,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审核登薄、制作《不动产权证书》。以村为单位打印整理证书,制作好证书领取台账。通知当地国土空间规划所统一领取。

(六)发证

国土空间规划所统一领证后通知村委会统一领取证书并在领取台账上核对签字。村组干部不得搭车收费或变相收费,一经发现将严格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不得扣留权利人的证书,要将《不动产权证书》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

(七)归档移交

县不动产登记中心按照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指导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做好登记颁证资料的整理、归档和扫描工作。

五、工作计划:

3月-4月,前期准备阶段。开展设备调试,人员培训,纸质调查档案移交等工作。

5月-6月,登记资料核实阶段。各乡镇收集登记资料,逐户核实。

7月-11月,落宗、受理、缮证、发证阶段。各乡镇以村为单位提交登记资料,由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审核,审核通过的落宗。再由乡镇上传已落宗资料,不动产登记中心缮证、发证,各乡镇移交办证档案。

12月,收尾阶段。对此项工作查漏补缺。

第9篇:易地扶贫搬迁交流材料范文

他“有”钱:经手过众多的扶贫项目,有的项目资金达几千万。却很抠门:在外出差,一碗十块钱不到的刀削面就能让他精力充沛;病重检查,医生让做CT,他嫌贵,改做B超。

他常对别人说“没问题”: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度有了难题,龙头企业的发展遇到瓶颈,穷孩子考上大学愁学费,他都和气地说句“没问题”。但问题在他的心里:他总在想办法,总在积极协调,而他想出的方案,总是那么缜密、可操作。这个总说“没问题”的人,自己的健康却成了大问题。发现时,已经太晚,太晚。

2013年10月21日,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扶贫办主任柳本星英年早逝,年仅51岁的他,未能给双亲送终,未能替儿子操办婚事,就撒手人寰。

他走了,但他的故事却在三晋大地传播,很多人为他洒下了热泪。

6万亩撬动20万亩

1982年,毕业于运城农校的柳本星被分配到垣曲县科委工作,从此,这个老家在平川地区临猗县的外地人,把生命中的31个春秋奉献给了位于中条山旮旯儿的垣曲县。临猗县境内无山,是山西唯一的平川县,交通、经济、教育等多方面优于垣曲。运城市扶贫办主任陈立社之前曾在垣曲县委任组织部长,他告诉记者,从农业院校毕业分配至垣曲的外地学生中,柳本星应该是党政系统中工作时间最长的干部。与柳本星同时分配来的不少外地人,大都先后离开,或调往城市,或回到老家,柳本星若想走,自然也有机会,但他却在垣曲这个穷县一直干了下来。

19岁的柳本星一去科委报到,就被派往离县城30多公里的亳城村从事小麦良种试验。这个来自外县的小伙子,吃住都在农民家,用心记录农业数据,一个多月后,他回到单位向领导做出了详尽的汇报。第二年,该品种被推广,大获丰收。工作之初的柳本星,就表现出贴近农民、工作严谨的特征。

此后,柳本星在乡镇、在县农业局工作,都未离开过农口。

1998年10月,正值国家“八七”扶贫计划的攻坚阶段,垣曲县成立扶贫办,柳本星挑起了县扶贫办主任这一重任。上任当天,面对崭新的机构和几位兴奋中带些懵懂的同事,他立下了这样的誓言:“扶贫工作必须干实的、来真的。我,干不好工作主动交‘帽子’。” 那时,垣曲县人均纯收入仅为700元,贫困人口超过7万。

垣曲县东跨王屋,西踞中条,南界黄河,北接太行,沟壑纵横,地貌破碎,全境地形的水平轮廓呈一个极不规则的四方形。全县总人口23.1万,其中农业人口16.1万,集山、老、穷、库(小浪底库区)于一体,长期以来发展受限。尽管“八七”扶贫攻坚阶段摘掉了部级贫困县的帽子,但由于历史、地缘等诸多因素,仍为省级贫困县。不过,垣曲县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境内山多水多,林地、土壤资源丰富,特别是南北两山地区,四季温差大,为栽植干果的理想之地。

2010年,经过调研论证,垣曲县委、政府做出了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可以说,这个决定是咬着牙做出的,要让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县领导最愁的就是资金来源。

为服务全县这一工作大局,柳本星抓住全省实施片区扶贫开发的机遇,在运城市5个贫困县中第一个要项目,在2个月的时间里5次跑运城、7次上太原,终于在省、市扶贫办的支持下,争取到了两轮片区扶贫项目。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片区扶贫项目对于垣曲县的核桃产业来说,便是一个有力的支点。用运城市扶贫办主任陈立社的话来说,就是6万亩撬动了20万亩。两轮片区4000万元扶贫资金的到位,使发展核桃林这一宏大计划有了启动资金,这对当时的垣曲县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柳本星去世后,在有20多位省、市、县、乡镇领导参加的“向柳本星学习”座谈会上,垣曲县委书记史凯这样评价这笔扶贫款的作用:“为县委、县政府解了燃眉之急。”

县扶贫办副主任赵义亭,和柳本星一起工作了18年,俩人是并肩战斗在扶贫一线的同事,更是无话不谈的好友。赵义亭和柳本星共同经历了项目申请的整个过程,也见证了柳本星“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欢乐:

项目敲定的当天,柳本星就急着要从太原赶回县里,我和他同车,上车前,柳本星花20多元买了一瓶二锅头,他难以按捺心中的喜悦,也难以忘记多日的辛劳,上车后,他一边喝酒,一边开怀畅笑,眼泪不时地洒落在衬衫上。这笑声是他对垣曲父老乡亲最好的汇报,这泪珠是一个扶贫人在内心深处酿造的甘露。

――摘自赵义亭“向柳本星学习”的宣讲稿

4000万元扶贫资金落户后,县林业局、财政局等多个部门整合资金、形成合力,垣曲县的核桃种植迅速推动开来。

在这一全县的中心工作中,县扶贫办聘请省级林业专家进行全程跟踪培训,仅2011年就进行了4轮;组织联合考察调苗小组,赴多个苗木育种地区考察,确保所购苗木品种纯正、根茎完好。核桃种植5年以上才进入盛果期,为弥补见效慢的短板,垣曲各乡镇同时发展林下经济,间作了花椒、南瓜、山樱椒、棉花、花生、豆类、红薯、中药材等,既让农民前期收入不减,还使干果经济林栽得活、管得好。

赵义亭说,从种植规划的制定、种植技术的培训,到苗木的考察、调运、发放,再到打坑、栽植、管护、整形,柳本星对每一个环节都时时处处操心,甚至亲力亲为。一次,他和柳本星利用星期天去长直乡上洼村查看核桃栽种情况,到了地头,发现已经栽下的核桃苗不够整齐,柳本星二话没说,便走到地里弯腰打开了方格,以便栽在方格交叉点上的树苗能横成排、纵成列。在每次和专家的接触中,柳本星总要打听很多问题。几年下来,他几乎成了核桃种植的专家了。

为了把核桃林养护好,柳本星就像培养自己的孩子般倾尽所有。解峪乡差沟村2008年移民搬迁后,500亩耕地出现了撂荒,在柳本星耐心细致的工作下,村民同意发展干果。柳本星为该村协调到扶贫资金18万元,村民在自家地里种植了核桃。但已经移民搬迁到县城的村民,再回去管理核桃多有不便,眼看着核桃地里杂草丛生、核桃苗萎靡不振,从村干部口中得知因缺钱没法儿雇人拔草后,柳本星当即拿来2万元。村支书张社后来才知晓这是柳本星自掏腰包,去年前半年,村里才把钱还上。现在,该村的核桃已经挂果。

发展干果经济林,不仅使垣曲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的轨道,也使该县的生态建设有了质的飞越。正如县长杨彦康所说:“全国核桃栽植面积10万亩规模以上的县绝无仅有,垣曲将是名副其实的‘核桃县’” 。

由于第一轮项目质量高、效益好、进度快,2012年6月,在山西发展核桃扶贫产业工作会议上,运城市扶贫办决定将第二轮的片区扶贫开发项目放到垣曲县。此时,运城市其它4县的第一轮还未搞完,垣曲县的第二轮就已启动。

“如果说第一轮项目是垣曲县委政府和柳本星同志一道努力跑来的,那么,第二轮项目就是天上掉馅饼,掉到了垣曲。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陈立社这样说。

如今,全县18万亩核桃树全部成活,2万亩已挂果,垣曲人高兴地称之为摇钱树。今年3月底,记者赴垣曲县采访,沟沟岔岔间到处都能看到青枝翠叶的核桃树。青枝迎风舞,斯人已不在。几年前为发展这漫山遍野的经济林而四处奔走、呕心沥血的柳本星,已留下他的事业而去。

1.5万山民挪穷窝

事物总是利弊相生。垣曲全境内,山区面积达1170.8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2.24%,素有十里不同天之说。沟壑纵横、地貌破碎,对发展干果是有利条件,但当地群众却饱受居住分散、出行困难之苦。

解峪乡乐尧村,全村1300多口人散居在72个自然村,故有“72乐尧”之说。同是乐尧人,难饮一井水,有的村吃水要跑到20多里外,山路又狭窄难行,散居在各自然村的光棍近百人。进入新千年,生活在这些古老村落里的山民,迎来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曙光。

在垣曲县城东部,有不少移民小区,这些楼不仅外观漂亮,房屋格局也好。3月底的一个下午,记者随意走进一个小区,看到一些妇女、老人正坐在院里聊天。“搬下城里后,年轻人好挣钱,也好找对象了。现在后生们找对象,女方要是一听说县城没楼房,连面儿都不见。现在不愁了。”他们热情地说。

今年51岁的崔女士全家住在99.8平米的三室一厅,房子采光、通风都很好,卫生间、厨房收拾得很是利落,放在阳台上的几件农具,还能体现出移民搬迁的特征。丈夫在城里搞建筑,打工一天能收入一百元左右。为方便母亲出入,她花一万多元购买了同单元一楼的车库,可以很方便地照料母亲。在她看来,母亲晚年住进城里,也算是让老人家享了福。

2001年至今,垣曲县有103个山庄窝铺、3740户、1.485万人实现了移民搬迁。移民搬迁是扶贫开发工作的硬骨头,省扶贫办主任王立伟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做起来难度较大,有的地方不愿搬迁,垣曲县却把这项工作做好了。只有百姓接受了,工作才算是做好了,如果百姓不接受,工作就是有问题的。”

那么,柳本星是如何啃这块硬骨头的呢?

在解决乐尧村的搬迁中,柳本星、赵义亭俩人曾连续三天三夜分头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但有对老夫妻,就是故土难离不愿搬,赵义亭为难了,柳本星告诉他:“你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父母就有办法了。”随后,柳本星亲自坐在老人家的坑头,和老人交谈到深夜,终于做通了老人的工作,实现了全村的圆满搬迁。

县人大主任郭儒社联系的村是历山镇文堂村,他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开展工作,但受思想观念制约,村民始终形不成统一意见。柳本星知情后,便在全县的移民安置点中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领着文堂村的干部和村民代表去参观。后来,全村要求扶贫搬迁的群众多达90%。项目批准后,该交的费用村民一分没拉。

移民安置,既需要解决人的问题――愿意挪穷窝,地的问题――往哪里搬,还需要解决房的问题――让群众住得起、住得好,同时还不能不考虑产业的问题――能致富。工作稍有不慎,群众利益就会受到损失。

现任华峰乡党委书记李海勇记得这样一幕:2004年他担任蒲掌乡副乡长时,洼里村有12户、53口人涉及搬迁,柳本星从一开始的选址、规划就和乡镇两委一起研究讨论,以形成最佳方案。到了放线开工之际,没想到柳本星再次赶来,指出原规划中沼气池建设存在问题,并立即组织讨论、修改规划,还手把手地指导放线。“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柳本星这种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给从事乡镇工作的李海勇很深的启发。

距县城56公里的解峪乡原中村,2012年搬迁的47户已乔迁新居。村委会主任郭忠良介绍,村民搬离前,柳本星就往村里跑了3次,搬到城里后,又经常利用星期天来了解情况,询问村民有哪些地方不适应、不方便,买房的经济负担有多重,家人的就业、孩子的上学问题如何解决,并根据具体情况帮忙想办法、找出路。“俺们县是个山区县,一万多人搬出来,柳主任得操多少心呀!他就是操心操得太累了,啥事情都考虑得过于周全。”郭忠良感慨道。这几年,他总想请柳本星在县城吃顿饭,但心愿一直未了。柳本星要么自己解决,要么就在村民家吃便饭。

垣曲县移民安置房每平米低于市价五、六百元,最近几年,每年都有几百套安置房竣工。为了以移民指标便宜买到一套房,和柳本星是中学同学的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裴水生曾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想法,柳本星说:“扶贫工作是高压线,真的碰不得,这件事我真的做不了,如果你符合条件,我一定帮你。”当时,这位老同学觉得柳本星真有点不近人情,柳本星去世后,说起这一幕,裴水生由衷地说:本星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做得对、做得好。

为防止安置房的倒卖,不给投机者提供牟利空间,柳本星还独创了一个办法,即将安置房的房产证由县扶贫办保管5年。群众需抵押、贷款,可从扶贫办暂借,用完还需还回。

入农家沟通思想,开大会讨论方案,去工地查看进度,赴新村倾听感受,建制度防漏补缺……在移民安置中,柳本星总有忙不完的事,总想尽力把每件事做到最好,总想把每一笔钱花得最值。当搬出山旮旯儿的1.5万名村民已经或正在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时,柳本星,却已与他们阴阳两隔。

雨夜来电遏灾情

兴建于2006年的燕鑫薯业,现在是垣曲县的龙头企业,拥有红薯基地2000亩,农民每种一亩就能收入1800―2000元。谈到企业的由小到大,董事长台燕波,这位走南闯北的男人几次落泪。从取得土地到审批手续,从基地培育到产品规划,只要企业有困难,柳本星便总能想办法解决。

企业建立后,基地规模很不理想。如何让更多的农民自愿种红薯?台燕波犯了难。柳本星安慰道:“没问题,这个问题能解决。”垣曲距河南近,气候也相似,柳本星和台燕波一同外出考察,引回红薯优良品种,并免费向农民提供秧苗,请来专家进行培训。种植规模刚解决,产品品种和销路又成了问题。柳本星建议增加产品种类,以减少市场风险,推荐开发红薯休闲食品。为拓展销路,他们一起出差十多次。晚上住宿,俩人登记一间便宜旅馆,吃饭就更是咋简便咋来:“在太原出差,我们吃遍了羊杂割、刀削面;在运城出差,我们吃遍了羊肉泡馍;到了西安,我们就吃面皮。他帮我办事,从来没进过大饭店,一是知道我办企业不容易,另外,行程紧张,确实也没时间。”

最让台燕波难忘的,是去年6月雨夜的一个电话。那天晚上11点多,已经睡着的台燕波接到柳本星的电话:“外面雨下得挺大,你赶紧看看厂子有事没?”

放下电话的台燕波既感到温暖,又觉得会不会是柳本星想多了,但他还是不放心,给看门的保安打了电话。由于厂区地形低,已连续下了一个多小时的大雨从四周汇聚到厂区,流入了保安值班的房间。大雨冲毁了厂区院墙,淹没了变压器,全厂停电一片漆黑。台燕波赶到时,水还是齐腰深。

“要不是那个电话,我的厂子得受多大损失?柳主任真是连我们自己想不到的心都操。”台燕波连连感叹。

后来,柳本星给燕鑫薯业争取到了8万元补助,台燕波重砌了院墙。在此后的发展中,柳本星共为企业解决资金400多万元。

为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有两个春节,台燕波拿了5000元进了柳本星家。第一次,柳本星没生气,只是在他掏钱时,把他推出了家门;第二次,柳本星动怒了:“你要是再这样,以后就别来了!”从此,台燕波就断了给柳本星送礼的念头,只是在每年正月,柳本星从老家回到垣曲上班,会在台燕波家里吃顿饭。

“你说,天底下咋就有这么好的干部呢?好人咋说没就没了呢?”说到这里,台燕波又一次低下头,抬起胳膊擦泪。

据了解,仅“十一五”期间,垣曲县扶贫办就扶持了6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果、菜、烟、菌、桑、畜六大主导产业,目前这些企业已成规模,并带动了16万农民从业增收。

牺牲双休入村户

3月18日下午,在“向柳本星学习”的座谈会上,华峰乡党委书记李海勇这样说:“去年底,我到华峰任职,短短几个月里,我在到农户家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老百姓都能直接叫出柳本星的名字,我非常震撼。这就是真正的雁过留名。”

这些年来,柳本星的办公室里,接待过很多家境贫困的群众。在很多人眼里,他“总是笑着,脾气很好”,因着这个口碑,找他的人越来越多。

一次,厉山镇一位残疾人拄着双拐,到县扶贫办打听贫困大学生上大学的补助。交谈中,柳本星了解到,这位残疾人的家庭十分困难,全家仅靠妻子在县城二中打零工做保洁维持生活,儿子当年考上大学,家人很为学费发愁。柳本星让他留下相关信息,告诉他补助下来后,一定会按照政策标准补助他家5000元。交谈结束时,柳本星掏出200元,说:“大热天的,让你跑这么远是我的失职。这200块钱是我给咱娃拿俩路费。”

柳本星有个习惯,不管谁来办公室,他都是对方一进门就握手、让座,事情谈完了再握手送出。这一次,送出办公室的柳本星并未返身,而是护送着这位残疾人从四楼下到一楼。没过多久,5000元补助便打到了这个贫寒家庭的账户上。

扶贫要扶真贫,真扶贫,在这点上,柳本星对自己有点苛刻。他甚至认为,让人家找上门来,说明他工作还不到位,因此,只要得空,他就“往下跑”――下乡入户。而拥有23万人口的垣曲县,扶贫办只有9名工作人员。于是,柳本星就总是步履匆匆、风尘仆仆。

“柳主任走路很快”,这是他给大家的印象。对柳本星来说,下乡路远,不是问题;路险,也不是问题。有一次,去解峪乡和平村调研时,雨大、路滑,车辆险些翻沟,车上的同事都说“还是回吧,别往前开了”,他却说“老百姓盼着咱去,指望咱为他们办事哩!走,咱们走着去”。最终,一行人步行十几里入村,进村时,个个成了泥人。

2006年,经过选址、规划、建设后,蒲掌乡洼里村的易地安置项目接近尾声。当时一卡通还没办下来,扶贫资金需由县财政转移到乡财政,12户农民再到乡财政领取。柳本星在和乡镇协调后,把钱先取出来,和乡镇干部进村入户,亲手送钱到户。在入户交流中,柳本星又掌握了搬迁户对这项工作的更多反馈。这种变农民上门领为干部入户送的做法,节省了农民的时间,体现了党的温暖,也为后来其它村庄的易地扶贫搬迁积累了经验。当时在蒲掌乡任职的李海勇亲历了这一幕,深觉“对自己触动很大,对自己后来的成长影响很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凡和柳本星熟悉的干部,都知道他有这样一个习惯――双休日下乡,就连裴水生也多次被拉去,以至于有些村民认为裴水生也是搞扶贫的。和柳本星并肩战斗了18年的赵义亭,双休日就更是难得休息,年头久了,自然也适应了这一生活节奏。周一至周五,他们要么去省、市跑项目、做考察,要么在单位处理事情,六、日双休,就成为他们了解群众疾苦、帮群众排忧解难的宝贵时间。记者在垣曲采访期间,看见头几天穿正装的赵义亭,周六早晨换了深蓝色的运动装。原来,这天他又要下乡,这身运动装,正是他的下乡服。只是,现在下乡,他的身边少了柳本星。和一个人配合默契地一起工作那么多年,柳本星的离开,让赵义亭直到现在还难以适应。

采访中,面对记者“柳本星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的提问,赵义亭这样说:“其实说起来,他也是个平凡的人,我们扶贫办做的就是平凡的工作,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把能争取的项目、资金争取到,把该做的事情做扎实,把该帮的人帮到位,这就是我们的职责。柳主任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这个人心肠好,见不得群众为难,做事又认真,总想做得完美。这也是性格决定的。” 赵义亭这真挚、朴实的话语,可谓言简意赅,是对柳本星情商的高度概括。做农村工作,尤其搞扶贫,确实需要高情商。

柳本星在任的15年间,为垣曲争取了上百个项目、两亿多资金。2013年底,垣曲县人均纯收入达到4794元,在贫困线标准提高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4万余人,比他刚上任时减少了一半。

在“向柳本星同志学习”的座谈会上,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计财处处长宋坤政这样说:“垣曲县是省定贫困县,却享受的是国定贫困县的支持,为什么?就是因为本星同志能把垣曲的贫困状况充分反映出来。他经常给我们讲垣曲发展的困难,讲垣曲百姓的不容易。他是用感情打动了我们,我们要不帮他,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因时间紧张,自家的事情柳本星常无力顾及。前几年,80多岁的母亲身体不好,是他的弟弟陪着去西安、太原做治疗,治疗结束后,他才接母亲来家住了一段时间。一个星期天,他正准备给父亲过生日,得知乐尧村的整村搬迁中出现困难,个别村民以运料车太重会压坏自家门前路面为由设置路障,他放下电话便赶赴现场、解决问题。

总是微笑着的、喜欢下乡的、走路很快的柳本星,就像一只飞在城乡间的蜜蜂,不知疲倦、不求索取,把富裕、方便留给了垣曲群众,把党的温暖、扶贫的情怀传播到百姓心头。而今,他已停下了匆匆的脚步。

淡泊名利能“三让”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1年以来,柳本星领导的垣曲县扶贫办,多次荣获山西省扶贫开发成绩突出单位、运城市扶贫开发先进单位、全县目标责任制完成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2011年,他当选中共垣曲县委委员,2012年,经垣曲县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选举,他又荣获“人民公仆”荣誉称号。陈立社告诉记者:“县委委员这个荣誉分量很重,得有过硬的工作业绩和很好的群众基础才能当选。运城市各县的扶贫办主任中,只有本星是县委委员,可见县委、政府对他扶贫工作的肯定和支持。”

在垣曲县,还流传着柳本星的“三让”:

让车。柳本星坐的车很破,为了支持扶贫工作,县政府想给他配个越野车。他却对县长杨彦康说:“按照标准配一个,我就满足了,不要超配,给县里抹黑。”

让钱。由于在全县发展核桃林产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2012年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县政府计划拨付给扶贫办50万元办公经费。柳本星说:“县财政不宽裕,给我们30万就足够了”。

让位子。2012年干部调整时,县委、政府准备安排柳本星到一个政府组成部门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征求意见时,柳本星这样说:“扶贫的四大工程还在攻坚阶段,我不能走。”

给而不要,做到“三让”不容易。与当今一些领导干部受贿索贿、跑官要官的表现相对照,柳本星的“三让”,体现了真正的共产党员对党忠诚、公而忘私的政治品格,树立了扶贫干部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在垣曲,众多的党员、干部从他身上看到了新时代的焦裕禄形象。

逝前情系未了事

长期劳累、饮食无规律,加上频繁的工作应酬,近几年,柳本星时常感觉胃难受,几元钱一瓶的胃药便总带在身边,难受时吃上两片就管用。县扶贫办的多名工作人员说,近两年柳本星已很少饮酒,但饭量还很不错,精力也充沛,大家都觉得,他只是胃不好而已。没有人想到,走路快、思维敏捷、周末都要下乡的柳本星,已患多种癌症到晚期。

2013年9月10日,垣曲县人民医院的检查报告出来,医生建议柳本星去省城治疗。台燕波说:“我和柳主任去太原时,他可能已经大致明白了病情,一路上表现得很淡定。到了太原,我们住在省肿瘤医院附近的小旅馆里,房费只有80元。检查时,医生让做核磁,为省钱,他只做了一张x光片。”

赵义亭说:“柳主任上午从县医院检查回来,下午还到单位安排工作。他跟我们说,去太原看个小病,过完中秋节就回来上班。”

9月17日,柳本星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做了手术。没有人想到,上了手术台,他就再未离开病床。胃、十二指肠、胰腺、肾等多个器官皆发现肿瘤。术后病情急剧恶化,高烧不退,伤口一直无法愈合。

“伤口长不住,颜色都发黑了,里面的内脏都包不住,肾衰竭了,腿肿得吓人。可他没叫唤过一声疼,也没跟身边任何一个人发过火。那些天,我都不敢看他的伤口。我怎么能算他的好朋友?我为什么在他胃疼的好几年里,不懂得提醒他早点做个胃镜?他为我的企业操了那么多心,我对他咋就像个木头人……”向记者描述柳本星术后的情况时,台燕波难过得拳头直捣自己的胸口。

病床上的柳本星,身上同时插着6根管子,但他意识一直很清醒,仍然惦记着下一步的扶贫工作,在病床上拨打了一个又一个电话,以至于手机断电。一天下午,陈立社接到了一个陌生号码多次打来的电话(是柳本星妻子的手机号),最后一次接通,传来一个虚弱的声音:“陈主任,我是本星,垣曲还有个项目,有一批资金,我们还是要争取的。希望市里还支持垣曲。”

接听电话的陈立社,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本星,都什么时候了?健康第一,身体第一,其他的事情不要再考虑了,好不好?”

病床上,柳本星还发出了一条条短信。他自己不能编发,就让妻子拿着手机,他自己用手指点着,由妻子给相关人员发出。“我已经给省办联系过了,你抓紧时间打好报告,到省办办理有关手续”,这是赵义亭收到柳本星的最后一条短信。

柳本星住院期间,省、市扶贫办领导,县委政府领导都曾前去探望。赵义亭在医院陪护了10多天,后来还是柳本星硬把他撵走的:“医院有医生、护士,你赶紧回家去,家里事情离不了人。”柳本星说的“家”,就是单位。

政声人去后

2013年10月21日,手术后的第34天,柳本星去世,年仅51岁。

“本星生命弥留之际我在医院,垣曲很多干部群众给我打来电话,一定要让他回垣曲。”副县长王小虎说,那时他的压力很大,是让本星回到临猗县老家,还是应垣曲民意,好好安葬这位将生命奉献在山区垣曲的外地人,他左右为难。最终,柳本星还是魂归故里。一来,他上有年过八旬的父母,下有未成家的儿子;二来,柳本星本人也不愿给垣曲添麻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的,还是别人。

金秋十月,他静静地走了。留下了20万亩挺立山间的核桃树,留下了1.5万乔迁新居的搬迁户,留下了能带动农民致富的龙头企业,留下了 110个经过培训找到工作的农民工,留下了正改变贫困面貌的父老乡亲,也留下了“本星扶贫精神”。

峨眉低垂祭忠魂 苍天落泪

黄河呜咽思英灵 大地同悲

好党员 好干部 好公仆

好儿子 好丈夫 好父亲

陈立社说,这两幅张贴于院门、灵堂的挽联,虽经集体精心构思,却还是难以尽意。

山西省扶贫办主任王立伟送来花圈。主持追悼会时,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垣曲县委原组织部部长李永辉几度哽咽。

这次追悼会上,还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幕:每隔一会儿,就有几个农民模样的人,急匆匆地走进院里、来到灵堂前,默默地点燃香火,恭恭敬敬地磕头。面对着柳本星的遗像,他们不时抬起粗糙的手擦掉泪水。

他们中,就有解峪乡原中村主任郭忠良,那天,他是拄着双拐赶来的。他之前在村里修渠时不小心砸伤了左脚,得知柳主任不在的消息,便立即与其他几位村干部找了一辆车,一路打听着赶了过来。出殡时,他拄着双拐一直送至坟头。郭忠良介绍,那天,由垣曲各村自发赶到临猗送柳本星最后一程的农村干部或农民,至少有二三十位,他们中,有的是已经移民搬迁的,有的是通过产业扶贫已脱贫致富的。

这次追悼会上,有一个特别的花圈,它是新加坡一家慈善组织的负责人谢先生托宋坤政送来的。2006年,谢先生考察了不少地方后,最终决定让他的投资帮助垣曲县上洼村重建新村。原因不仅仅是这里条件的确很艰苦,还因为柳本星的爱民之心、敬业精神让他感动至深。谢先生告诉宋坤政,下次来中国,他一定到柳本星坟前亲自祭奠。

柳本星走后,垣曲县委、政府把后事安排得很好,这让每一个肯付出、想干事的干部,体会到了党组织的温暖。

柳本星走后,赵义亭接任垣曲县扶贫办主任一职。作为领导,柳本星后继有人,带出了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扶贫干部队伍。

2014年2月18日,中共山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作出《关于开展向柳本星同志学习的决定》,要求全省扶贫系统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迅速开展学习柳本星先进事迹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