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面红耳热范文

面红耳热精选(九篇)

第1篇:面红耳热范文

文/安伟

耳朵长疖子、感染发炎,听上去是个小毛病,可疼起来真麻烦。红肿的耳朵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很容易波及周围的组织。

从婴儿到成人,谁都有可能受到耳部感染的折磨。即使是轻微的耳朵疼,也有可能导致耳咽管肿胀,诱发中耳炎等疾病。值得注意的是,专家发现,很多耳部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并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

1.薰衣草精油熏蒸。先将沸水倒在一个大碗或专门的熏蒸器里,加入几滴薰衣草和桉树精油,然后用吸水性强的毛巾盖住脑袋,让头部“沐浴”在精油的蒸汽里即可。要注意精油的量不要太多,沸水要适量,以免被蒸汽烫伤。

2.敷大蒜瓣。取一瓣大蒜,用半杯水煮熟,直到它变软但没有成糊状为止。将其敷在感染面上,或轻轻放入发炎的耳道中(千万不要用力硬推),用消毒纱布或棉球盖好,每天换一次。这种方法有助于把感染部位的渗出液体慢慢吸出来。

3.毛巾热敷。把毛巾浸泡在热水中,然后放在耳朵上热敷。毛巾变凉后,再用热水浸泡,如此反复进行,直到疼痛有所减轻。

4.灯芯草液滴耳。将1茶匙的灯芯草和半杯开水混合在一起,直至完全冷却。接着,将准备好的灯芯草茶水和橄榄油按1∶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放置一个晚上即可使用。用这种自制的滴耳液滴在感染部位或发炎的耳朵里,效果不错。

5.滴几滴母乳。婴儿耳朵、面部等处经常会长出一些发炎的小红点。其实,良药就在妈妈身上,滴上几滴母乳,就能有效缓解疼痛。

红霉素软膏意想不到的5种功效

文/段欣

轻微创伤 如身体轻微挫伤、划伤或其他创伤都可使用红霉素软膏,一般用法是将患处清洗消毒,之后将适量药膏涂于患处,1日2次。

轻度烧烫伤 小面积的烧伤、烫伤可以先用冷水冲洗一下伤口,然后在表面薄涂一层红霉素软膏。

蚊虫叮咬 蚊虫叮咬的情况较严重时,应当及时清洗并消毒被叮咬的局部,取适量本药膏涂抹,每日2次,连用5~7天。

流鼻血 干燥的天气会让一些人原本干燥的鼻黏膜更加脆弱,于是流鼻血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时不妨用红霉素软膏适量涂抹鼻中隔部位,每日4~5次,可以消毒、软化鼻腔,滋润鼻黏膜,改善鼻腔内环境,预防再次出血。涂抹的量不要过多,以防药膏倒流进口中。

第2篇:面红耳热范文

耳鸣烦恼逐个数

朱丽,27岁,大学讲师

我在中学的时候,有一天耳朵突然特别疼,后来诊断为中耳炎,吃药打针之后,疼痛的感觉消失了,本以为病就这样好了,但从此之后落下了耳鸣的毛病,就是总感觉有“吱~吱~”的声音,而且在深夜更明显,常常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

欣意,45岁,会计师

我是在前年照顾生病的老人时,可能因为太疲劳了,就突然出现耳鸣,是“嗡嗡”的声音,伴随着头疼、多汗,后来也查出来我有高血压,一直吃药,血压有时候控制得还好,但耳鸣一直就存在,并越来越严重。

文阿姨,57岁,退休

我以前就有耳鸣的现象,但是因为多年前就有肾病和糖尿病,所以没把这个当回事,也没有治疗。但最近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用了一些新药品,结果耳鸣加重了,耳朵里面总是有多种声音混合,有滴滴答答的发报的声音,有时候又像知了在叫,现在已经明显影响我的睡眠了。

中医耳鸣类型解说

祖国传统医学对耳鸣有更独特的理解,临床上将耳鸣分为5个证型。

风热侵袭型:症状起病较速,自感耳中憋气作胀,有阻塞感,耳鸣,听力下降,大多伴头痛、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多浮大。治宜疏风清热散邪。

肝火上扰型:耳鸣如闻潮声,或如风雷声,每于郁怒之后突然加重,兼耳胀耳痛感,或有头痛,眩晕,目红面赤、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宜清肝泄热,开郁通窍。

痰火郁结型:症见两耳蝉鸣不息或“呼,呼”作响,有时闭塞憋气,听音不清,头昏沉重,胸闷脘满,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火化痰,和胃降浊。

肾精亏损型:耳内常闻蝉鸣之声,昼夜不息,夜间较甚,以致虚烦失眠;听力逐渐下降,兼见头晕目暗,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白淫、食欲不振,舌质红而少苔,脉细弱或细数。治宜补肾益精,滋阴潜阳。

脾胃虚弱型:耳鸣,劳而更甚,倦怠乏力,纳少,食后腹胀,大便时溏,面色萎黄,唇舌淡红、苔薄白,脉虚弱。治宜健脾益气升阳。

护耳有道,按摩食疗齐下手

防耳鸣的5种按摩手法

耳鸣虽然不是急症、重症,但是久鸣不仅会妨碍听觉,严重者会影响正常生活。而且,听神经一旦严重受损便极难修复。自我按摩耳部具有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刺激听神经和调整中枢神经的作用,对预防耳鸣,耳聋有较好的效果。

早晚敲击:口微张开,以两手掌心紧按外耳道口,同时四指在枕部或乳突部反覆敲击,继而手掌起伏,使外耳道口有规律开合,每天早晚敲击四十九次。

来回摩擦:口微张开,用食指和中指夹住耳朵,中指在耳前,食指在耳后,上下来回摩擦四十九次。

按揉耳周穴位:用两手拇指端分别按揉两侧听宫穴、翳风穴,力度以感觉酸胀为佳。按揉时注意张开嘴,每穴1分钟。听宫穴位于耳屏的前方,张开嘴此处呈凹陷状。此穴具有宣通气血,开窍聪耳之功效,对耳病,尤其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耳鸣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翳风穴位于耳垂后颞骨乳突与下颌角之间中点处,此穴具有通络活血,安神通耳之功效,对耳部疾患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揉耳根:用食指在前,拇指在后贴于前后耳根部,共揉3分钟,以耳根透热为度。此手法能有效提高耳内血液循环,特别是针对内耳缺血引起的高音耳鸣,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捻耳法:以拇指与食指指面同时捻揉两耳轮及耳垂,从上向下共揉捻3分钟,令两耳发热为度。耳轮和耳垂上有很多穴位和神经反射点,轻柔地捻揉使这些穴位反射点得到良性的刺激,有助于耳内环境的改善,促进中耳炎症的消除和辅助内耳神经功能的保持。

鸣天鼓:两手掌相搓,使互相产生热,然后按于两耳,掌心对准耳道,四指贴于枕后,作缓慢的重按,缓慢放开(注意放松时要和缓以免内耳痛)3次,如此为1遍,共5遍。此手法也是通过改变耳道内压力给予中耳一定的良性刺激,对低音调耳鸣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揉风池:风池穴位于颈后部枕骨下两侧,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段之间的凹陷处。用拇指按揉以感觉酸胀为佳,每次按揉1分钟,每天3次。按揉风池穴能够有效增加耳内血液供应,对神经l生耳鸣效果最理想。

需要提醒的是,按摩手法重在辅助调理,对耳鸣、耳聋要彻底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对抗耳鸣中医新食谱

事实上,耳鸣是医学认为最难以治愈的问题之一,尽管用药、掩蔽疗法等都可以缓解症状,但最终耳鸣还是不离不弃地跟随着它的主人。中医认为,耳鸣的发展过程缓慢,病程长,可以尝试一些用中草药炮制的饮料或食品,以“养”代“治”。

远离耳朵里面的警报

要做到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减少烟酒、节制脂肪类食物的摄入;

减少噪音对听神经的损伤,在噪声大的环境中工作要配戴防声器;

“随身听”不能随便听,声音不能太大,时间不能太长,最好定期进行听力监测;

第3篇:面红耳热范文

新近研究发现,如果搭配得当,骨碎补还可用来治疗以下疾病:

■ 治链霉素等抗生素引起的耳鸣、耳聋

1.当患者用链霉素等氨基苷类抗生素,炎症已减,但未消退,还不能停药,却出现耳鸣、听力减退、舌苔黄腻者,可用骨碎补15~20克,山栀子6克,黄芩10克,黄柏5克,九节菖蒲10克,柴胡6克,甘草6克,加水煎成400毫升,每日1剂,分2次服(最好在用抗生素2~3小时后服),连用3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后,再服第2个疗程。

2.用抗生素后,炎症已消退,但持续出现耳鸣、耳聋、乏力、便秘、口干、舌质红。

此为热病伤阴,抗生素损伤耳道,可用骨碎补12~15克,麦冬10克,北沙参10~12克,绿豆35克,西洋参6克(后下,只煎15分钟),知母12~15克,甘草6克。每日1剂,煎服法同上。小便黄而少者,加冬瓜皮15克,猪苓10克;耳鸣、耳聋、心烦失眠者,加丹参8克,莲子15克,生地15克,合欢皮12克。

3.炎症性疾病用抗生素后耳鸣或耳聋,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舌质红,舌苔薄黄厚腻,表明湿邪未去,可用骨碎补15克,藿香8克(后下),白蔻仁6克(后下),九节菖蒲12克,胆南星8克,法半夏6克,陈皮4.5克,胡黄连6克,绿豆35克,黄芩6克,柴胡8克,甘草6克。每日1剂,煎服法同上。

4.炎症性疾病用抗生素后热退炎消,但耳鸣或耳聋,面色晦暗,舌质紫晦,舌苔略黄,为热病伤阴留淤,当以化淤清窍为主,可用骨碎补15克,牡丹皮12克,川芎5克,赤芍12克,生地18克,全当归4.5克,生田七粉5克(分2次吞服),九节菖蒲6克,柴胡6克,黄芩5克,甘草6克。每日1剂。煎服法同上。

5.肺结核用链霉素抗痨治疗后,病情好转,但仍未稳定,且出现耳聋、耳鸣,仍有咳嗽,血沉虽降但未达正常,口干,舌质红,心烦间有潮热,脉细偏快,可用骨碎补15克,黄精15克,知母10克,黄柏6克,草20克,地骨皮12克,九节菖蒲6克,白及粉3克(分2次吞服),甘草6克。每日1剂,煎服法同上。

■ 治肾虚牙齿松动易脱落

中老年人牙齿松动易脱,可用骨碎补15克,破故纸(又叫补骨脂)10克,核桃肉18克,千年健12克,两面针15克,熟地12克,露蜂房12克,甘草6克。每日1剂,煎服法同上。便秘者加女贞子15克,肉苁蓉16克;口苦、舌质红、口腔有热感者,去千年健、破故纸,加黄柏6克、泽泻10克。

■ 治皮癣

用骨碎补研成细末,调醋敷患处。

■ 治跌打肿痛

骨碎补65克,川芎20克,田七粉15克,冰片20克,共研成细末,调匀瓶装备用。每次用酒调成糊状,敷肿痛处(有伤口者不宜敷)。

第4篇:面红耳热范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89-01

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倾向湿润,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特点[1]。湿邪为患多缠绵难愈,有的患者病程长达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笔者运用经络理论治疗湿疹取得满意疗效。

《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说明生理状态下,经络是气血循环运行的通路,是联系人体上下内外的枢纽,将人体脏腑肢节等各部分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样,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进退的道路,脏腑疾病也可以通过经络表现在相应的体表部位。阳经的经脉循行部位若出现病变多为疾病初期,病位浅,病程短,致病因素一般为六淫等外邪;阴经的经脉循行部位若出现病变则多为疾病后期,病位深,病程长,大多是脏腑病变。十四经脉不同的循行部位也能反映出相应脏腑的病变,《杂病源流犀烛》说:“凡面部所有之处,其脉俱有以维络之”。如足少阳胆经,络耳、出耳、下颊,颊部属肝;任脉沿胸上行,止于面部,胸部属任脉;督脉沿脊柱上行,止于面部, 背部属督脉。由此可见皮损发生于面颊两侧与肝有关,发于胸部与任脉有关,发于背部与督脉有关。笔者在诊治湿疹时结合经络理论,根据皮损部位确定疾病所属何经,这样就能确定是何脏出现病变,在辨证施治时就选用相应的引经药有针对性的调整病变脏腑,收效甚佳。

病案1 韦某,男,77岁,2013年10月19日初诊,主诉:、腹股沟处反复出红斑、丘疱疹4年。病史:4年前上述部位出密集丘疱疹,痒,未系统治疗。诊见:皮疹对称,边界不清,剧痒,舌红,苔黄厚腻脉弦。诊断为湿疹,证属肝经郁热证,治法:清热疏肝,祛湿止痒。处方:龙胆草6g,黄柏10g,厚朴10g,柴胡15g,荆芥15g,防风15g,丹皮15g,苍术15g,生薏仁30g,白鲜皮30g,通草9g,7剂,每天1剂,水煎服。10月27日二诊:诉瘙痒较前减轻,舌尖红苔黄腻,脉弦。继用原方7剂。11月4日三诊:皮损消退而愈,舌脉同前。口服龙胆泻肝软胶囊。11月20日四诊:已愈,舌稍红苔薄黄,脉弦。继续服龙胆泻肝软胶囊2盒。

按: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与督脉会于巅。”此患者皮损所在部位正是肝经循行之处,故用柴胡,龙胆草等肝胆经要药,从肝论治,效甚佳。

病案2 舒某,女,67岁,2013年4月2日初诊,主诉:右外耳道红肿、瘙痒、渗出10个月。病史:自去年6月右外耳道出红斑、丘疹伴瘙痒、渗出,颈部也有小片红斑。外搽地塞米松霜可减轻。曾在省内多家医院治疗,效不佳。纳可,少寐,易醒,大便正常。左侧头痛。舌红,苔薄白,脉平。诊断:湿疹。证属肝胆湿热。治法:清肝利湿,祛风凉血。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9g,黄芩10g,栀子15g,柴胡15g,白芍15g,生地20g,丹皮15g,炒枣仁20g,白藓皮30g,地肤子30g,甘草5g,7剂,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药后耳部皮损明显减轻,苔薄白,脉平。中药原方龙胆草减为6g,加黄连6g,7剂,每天1剂,水煎服。三诊皮损完全消退,舌红,苔薄白,脉平,睡眠转好。中药初诊方5剂,水煎服。

按:《灵枢经・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本例皮损所发部位,基本上为胆经循行之处,采用清肝胆湿热之剂治疗后,皮损很快消退,热去胆清,心神不再被扰,睡眠也转好。临床体会,皮损发于阳经所过之处者,多属实证,发于阴经所过之处者,多属虚证,据此辨证治疗,效果甚佳。

第5篇:面红耳热范文

文/魏明远

不少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生心绞痛,有的甚至猝死。如果患者将床头垫高一些,就可避免或减少心绞痛的发生。

这是因为,患者平卧时回流到心脏的静脉血量比站或坐位时增加,使心脏的负担加重,当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时,便易导致心绞痛。倾斜床的倾斜角度为10~15度,患者的头位于偏高的一头,这样不仅能减少回心血量,有效预防心绞痛发作,而且还有利于克服服药带来的头晕、头痛等副作用。据测试,睡在倾斜床上的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几率大大降低。

倾斜床不一定要专门制作,可将普通床的一头用砖或木块垫高。患者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对床的倾斜适应情况,选择合适的倾斜角度。

全身健康写在脸上

军事医学研究院王冬兰教授说:“眼通肝、鼻通肺、口通脾、耳通肾、舌通心,脸部就好像一个微缩景区,可以从中看到身体各脏器的运行状况。”

眼白发黄藏肝病

眼白的颜色 如果眼白发黄,那可能有肝病隐忧;贫血的人通常眼睑苍白;有过敏问题的人眼白的颜色会变暗,光泽褪去,黑白不分明。

黑眼圈 伴有一些异常症状的黑眼圈,有时是疾病的苗头。肝硬化、肾炎、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以及血液病或内分泌紊乱性疾病都会出现黑眼圈。休息不好导致的黑眼圈,减少熬夜就会消除。

眼皮的颜色 眼皮里面如出现粉红色则表明身体状况良好,出现红色表明血液、消化器官和生殖器官功能失常,出现白色表明贫血或者血液循环失常,出现红黄色则可能是肾、肝、脾、胰腺、心脏的功能失调。

眼凸 眼睛凸起来,是显示甲状腺有问题。

鼻孔干燥是肺热

鼻孔干 鼻要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必须依赖肺气调和,呼吸畅利。鼻孔干涩,呼吸都带着热气,往往是肺热引起。

鼻塞 一般是由于肺受了风寒引起。日本医学研究证明,鼻塞还与肠胃功能不佳有关,别光顾着通畅鼻子,保养肠胃道也一样重要。

嘴角破裂胃太累

嘴唇颜色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研室副教授吴红娟说,嘴唇和下眼睑一样,都是薄薄的,能完全反映出血色。唇色变浅,可能是血红细胞不足。建议改变食谱,多吃动物内脏和豆腐,从而减轻贫血症状。如果双唇过于鲜红,可能你正被“热证”困扰。当体温上升,身体调节功能减弱,两颊和唇、舌才会局部变红。多吃新鲜水果、喝大量的水,能帮你化解体内过剩热量,让唇色恢复正常。

嘴角破裂 当胃处于疲劳状态,会引发内热,导致嘴角红肿破裂。建议吃饭时多咀嚼几下,充分吸收和消化食物。胃内“温度”降低后,嘴角红肿很快就会消失。

流口水 早晨醒来后,总发现枕边淌着一圈口水?流口水可能是胃肠功能虚弱,无法充分吸收水分,造成水分滞留,唾液被稀释,才流到嘴边。如果你还感到肠鸣、胃鸣,最好去看看消化科。

耳朵发红肾不好

耳朵发红 中医理论中耳朵代表了肾的状况,耳廓呈红色或紫色说明肾脏循环不好。要少饮酒、少细食物,多做运动以促进循环功能。

耳垂皱纹 当动脉出现硬化时,耳朵得到的血较少,会因 “缺血”出现皱纹。当您的耳朵出现了耳垂皱纹时,请及时检查您的心脏。

舌头震颤体力差

舌头震颤 对着镜子吐舌头,如果舌头微微颤动,很可能是精神紧张、体力衰退的征兆。医学调查发现,七成以上的人都意识不到舌头震颤。建议尽快调整作息,否则容易引发神经衰弱。

第6篇:面红耳热范文

四诊摘要耳鸣、耳聋,伴有发热恶寒或不恶寒,头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

辨证分析风邪郁表,故见身热,但邪有风寒、风热之分,故有恶寒或不恶寒之别。风邪上于头部,故头痛;壅遏于耳窍,窍与络脉惧闭,故耳鸣、耳聋。其他如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均属风寒犯表化热或风热郁表之证。治宜宣肺解表,疏风泄热。

首选方剂银翘散:薄荷、淡豆豉、荆芥穗宣肺解表、疏散风热;银花、连翘、竹叶清热宣透;牛蒡、桔梗、甘草宣肺开窍;芦根清热生津。适宜于风邪郁络者。

备用方剂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柴胡宣表疏风;羌活、独活、川芎散风止痛;前胡、枳壳、茯苓、桔梗宽胸利气化痰;甘草和诸药而调脾胃。全方有疏风解表、宣散郁闭之效,适用于风邪郁络者。

随症加减兼咽痛者加板蓝根、射干;口干口渴、热伤津液者加辽沙参、花粉、芦根;兼有咳嗽、鼻衄者可用银翘散配桑菊饮加减。

少阳失疏

四诊摘要耳鸣、耳聋,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喜呕、头晕目眩、胸胁满痛、心下痞硬、不欲饮食、舌苔薄白、脉弦细或沉紧。

辨证分析外邪侵体,邪客少阳之经,使少阳失去疏泄之功,邪气郁遏并上犯于耳,引起胸胁疼痛、耳鸣、耳聋等证。邪正纷争于半表半里,故往来寒热、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烦喜呕、心下痞满,甚或胀痛、不欲饮食,以及脉弦数或沉紧等证。治宜和解少阳。

首选方剂小柴胡汤:柴胡透达少阳半表之邪;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配半夏、生姜以和胃降逆;伍人参、甘草、大枣以扶正达邪。姜、枣有调和营卫、通行津液之功。凡符合少阳失疏者,本方最为适合。

备用方剂柴胡枳桔汤: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壳、桔梗、陈皮、半夏理气化痰,开发上焦;再用生姜佐柴胡以疏达,绿茶助黄芩以苦泄。全方为和解而兼表之剂,适用于少阳失疏证较轻者。

随症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腹痛去黄芩加芍药;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若外感数日不解,或因怒而耳鸣、耳聋加重,兼有心烦而呕、大便干者,宜于小柴胡汤方中去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实、大黄。

痰火壅阻

四诊摘要耳如蝉鸣,有时闭塞如聋,胸闷、痰多、口苦、二便不畅、舌苔薄黄而腻、脉象弦滑。

辨证分析平时饮酒厚味,湿热蕴聚成痰,郁久化火,痰火上攻,或有风热外乘,挟痰火上壅清道,以致耳鸣时作;甚则气闭,渐成耳聋。胸闷、痰多、口苦、二便不畅、舌苔薄黄而腻、脉象弦滑等,均为湿热与痰滞互阻之证。治宜化痰清火,和胃降浊。

首选方剂二陈汤加黄芩、黄连:二陈汤是化痰和胃的代表方剂,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亦化;“脾为生痰之源”,脾健则湿去,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健脾利湿;加黄芩、黄连清中、上焦之火;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有燥湿化痰、清热泻火、理气和中之效。适用于痰火壅阻者。

备用方剂礞石滚痰丸:方中礞石慓悍,能攻逐陈积伏匿之痰;大黄苦寒,荡涤实积,开下行之路;黄芩苦寒,清上焦之火,消除成痰之源;沉香调达气机,为诸药开导。适用于痰火壅盛者。但其药力猛峻,虚人及孕妇不可轻用。

随症加减胸脘痞闷加木香、郁金;有食滞者加山楂、麦芽、神曲;有燥痰者加瓜蒌仁、杏仁、花粉;兼见耳部肿痛,属于痰火挟风热外乘者,加防风、连翘、牛蒡子、薄荷等。

肝胆火盛

四诊摘要突然耳鸣或耳聋、头痛面赤、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心烦易怒,怒则鸣,聋更甚。或兼夜寐不安、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足少阳胆经上人于耳,下络于肝而属于胆,故情志抑郁,肝气失于疏泄,郁而化火,或暴怒伤肝,肝胆之火上扰,清窍被蒙,则生耳鸣、耳聋之证。肝胆火旺,故易怒;怒则气上逆,故耳鸣、耳聋更甚;肝胆邪热上扰心神,故心烦而夜寐不安;大便秘结,乃肠中燥热所致;头痛面赤、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胆火盛之证。治宜清肝泻火。

首选方剂龙胆泻肝汤:龙胆草大苦大寒,泻肝胆之实火;黄芩、山栀苦寒泻火;木通、车前、泽泻清热利湿;火盛必劫阴液,故用生地、当归滋养肝血,使邪去而不伤正;柴胡条达肝气;甘草和中解毒,并以协调诸药。本方适应于肝胆火盛引起之耳鸣、耳聋。

备用方剂当归龙荟丸:龙胆草、青黛直入肝经而折其火;黄芩、黄连、山栀、黄柏清上中下三焦之热;大黄、芦荟大苦大寒,泻火而通胃肠之燥结;诸药苦寒,故用当归之辛温,入肝经和血而补阴,少佐木香、麝香,取其行气而通窍。本方适用于肝胆火盛者。

随症加减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清热通腑;兼有胸闷太息者,加香附、枳壳调气解郁。

血瘀气滞

四诊摘要耳鸣、耳聋多突然发生,伴有头晕头胀,或头刺痛,痛有定处。多有头部、耳部之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或细涩。

辨证分析《医林改错》说:“耳孔内小管通脑,管外有瘀血,靠挤管闭,故耳聋。”说明各种原因导致的耳部瘀血停着,均可闭塞耳窍而发耳聋。若为外伤而脉络受损、血瘀不行,耳聋则多突然发生;亦有久病人络、气滞血瘀而成聋者,则耳聋常为渐渐酿成。其伴发头晕头胀,或头部刺痛,痛有定处,及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而涩等,均属血瘀气滞之象。治宜活血化瘀。

首选方剂通窍活血汤: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麝香开通诸窍、活血通络;姜枣调和营卫;老葱通阳入络,为诸药之使。全方适用于血瘀气滞引起耳鸣、耳聋。

备用方剂血府逐瘀汤: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用枳壳、柴胡疏肝理气;当归、生地活血养血,使瘀血去而不伤正;桔梗、牛膝一升一降,而使血化下行;甘草缓急,通百脉以调和诸药。本方适用于肝气郁滞之耳鸣、耳聋。

第7篇:面红耳热范文

关键词:针灸;痤疮;综述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中医称为“肺风”、“粉刺”,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可形成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囊肿和结节等损害,是困扰青春期男女的顽症,本文对以针灸为主的外用治疗痤疮方法综述如下:

1体针治疗

黄碧玉等[1]取大椎、肺俞、灵台为主穴;肺热血热型加曲池、合谷、耳尖,胃肠湿热型加足三里、阴陵泉、曲池,气血瘀滞型加膈俞、血海。主穴用梅花针叩刺加拔火罐,其余穴位用针刺泻法,隔日1次,有效率为83.8%。魏波等[2]于患者面部病变下缘取穴,用1寸毫针在病变下缘0.8cm左右处刺入,取穴点在8~12穴点之间,每周治疗2次,有效率为100%。贾秀春[3]用圆利针从灵台透至阳,每周1次。毫针治疗取主穴: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配穴:生于面部、颈部、配内庭;上胸部配尺泽;上背部配肩井;行提、插、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总有效率100%。

2耳穴治疗

赵建华等[4]取耳穴肺、内分泌、肾上腺、神门、皮质下、面颊为主穴。肺经风热型加大肠穴;脾胃湿热型加脾、胃、大肠穴;冲任不调型加肝、肾穴。用王不留行籽压贴,隔日换贴1次,总有效率达100%。苗茂[5]选穴:肺、肾、交感、内分泌、耳尖。随症配以胃、脾、内生殖器、小肠、神门、肝、皮质下、心、交感等穴位。针刺所选穴位出血数滴后,埋针耳廓与耳压王不留行籽两耳交替,每次留针5d,总有效率为98.34%。陶琳等[6]选穴:肺、肾、内分泌。肺胃蕴热型加胃穴、脾穴、子宫、小肠,气血郁滞型加神门穴、肝穴、皮质下,痰瘀结聚型加神门、心穴、交感;便秘加大肠穴。患者耳穴刺血后每次选一侧耳廓,埋针3~5个,每次留针3d。总有效率93.3%。张京峰等[7]取穴:耳尖、神门、肺、内分泌、皮质下;肺胃蕴热型加胃、大肠;气血郁滞型加肝、胆。用三棱针点刺所选取耳穴,挤血数滴至血色变淡,隔日1次。总有效率95.46%。张德彦[8]用耳穴贴压治疗痤疮,选穴:心、肝、肾、面颊、肺、三焦、大肠、内分泌等穴,采用耳压王不留行籽法,隔日换耳贴药1次,总有效率91.03%。

3刺络拔灌

李红枝[9]取穴分两组,大杼、肺俞、心俞、膈俞、胆俞与风门、厥阴俞、督俞、肝俞交替使用。用三棱针点刺其中一组出血后加拔火罐,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总有效率为97.5%。吴凤珍[10]取双侧肺俞穴,用梅花针重叩至局部皮肤潮红、渗血后加拔火罐,病变局部采用十字型向中心底部针刺,稍加挤压使之出血。总有效率97.44%。熊涛等[11]取穴双侧耳尖,用三棱针点刺皮肤1点,挤压出血5~8滴,再于大椎穴位用三棱针点刺3~4点,用闪火法拔罐,留罐5~10min,总有效率为93.3%。

4综合治疗

张振胜[12]取耳穴主穴:耳尖、内分泌、肾上腺、相应部位、神门。配穴:肺经风热型配肺、心、大肠;湿热蕴结型配脾、胃、大肠;气血瘀滞型配肝、耳中。方法:均取双侧耳尖点刺放血。其余穴位均王不留行籽贴压。体针加拔罐治疗主穴:肺俞、肝俞、胃俞、大椎。随症配以曲池、大肠俞、合谷、内庭、阴陵泉、血海、膈俞。方法:肺俞、肝俞、胃俞、膈俞、肠俞、大椎均点刺出血,然后用闪火法拔罐,留罐5~10min,随证配穴施以针刺捻转泻法,有效率达92.7%。王乐荣[13]取大椎、灵台,用三棱针点刺3~5下后迅速用闪火法在点刺处各拔一罐,留罐15~20min,耳穴取心、肾上腺、内分泌、神门,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总有效率93.75%。马素慧等[14]采用体针取穴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耳针取穴神门、内分泌;三棱针点刺拔罐法取穴大椎、肺俞、膈俞,三棱针点刺3~4下后拔罐出血1~2ml。总有效率96.03%。王桂泉[15]采用将大椎穴点刺出血2~3滴后拔火罐,出血约1~3ml后起罐,每3日治疗1次。耳穴取神门、交感、子宫、内分泌、皮质下、肺、胃,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两耳轮换使用,总有效率达100%。刘继洪等[16]用多功能针取耳穴肺、大肠、内分泌、内生殖器、风溪、缘中、面颊,将针加热,待针体由红变黑时点在上述各穴上。对于面部痤疮,将针加热至针尖红亮时点在痤疮上;取对侧耳穴内分泌、内生殖器、缘中、面颊,用耳穴磁贴胶布固定在耳穴上,总有效率98.0%。

【参考文献】

[1]黄碧玉,林宏.针刺治疗迟发性痤疮[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2):33.

[2]魏波,陈孝银.散刺法治疗痤疮120例[J].中国针灸,2002,22(8):517.

[3]贾秀春.针灸治疗青春期痤疮40例[J].辽宁中医杂志,

2005;32(4):358.

[4]赵建华,刘炼.中医疗法用于寻常性痤疮的临床观察[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0,10(4):800-801.

[5]苗茂.耳穴刺血结合埋针贴压治疗痤疮6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10):21.

[6]陶琳,秦黎虹.耳穴刺血与埋针治疗痤疮3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9(4):42-43.

[7]张京峰,孙国胜.耳穴刺血治疗面部皮肤病4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1):15.

[8]张德彦.耳穴贴压治疗青少年痤疮[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5):21.

[9]李红枝.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4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3):42.

[10]吴凤珍.刺络拔罐结合挑刺治疗痤疮78例[J].江西中医药,2002,33(4):37.

[11]熊涛,段修芳.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2005,21(8):36.

[12]张振胜.耳穴加体针拔罐治疗痤疮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121):62-63.

[13]王乐荣.大椎、灵台刺血拔罐为主治疗痤疮32例[J].四川中医,2001,19(2):74.

[14]马素慧,吕文英,曹国富.综合针灸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3):360.

第8篇:面红耳热范文

现代医学认为:耳朵上的49个穴位和各部位与体内的五脏六腑等器官以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把它形容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采用扯、拉、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长期对双耳进行刺激,能够疏通十二经脉、加快血液循环、调理五脏六腑,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利于胆道的通畅,增强免疫力,调节肝脏抗病毒的能力。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耳廓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耳轮顶端凹陷处叫足趾,颈肩腰腿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方法:以食指桡侧和拇指罗纹面分别置于耳轮上部的前、后侧,沿耳轮由上而下揉捏8次,再由下而上揉捏8次。

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内火上炎而致齿耳肿痛,或面部生疖时,可用双手拇指揉捏耳垂。经常按捏耳垂,还有美容养颜作用。

方法:两手拇、食二指捏拿耳垂区,做轻微揉按10次,两手指放开,再按上法做10次,直至双耳发红发热。每日2次。

正对耳孔开口处凹陷叫耳甲腔,此处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经常刺激这个部位,对心脑肺和血液系统有补益作用。

方法: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对捏即可,每日3次。或者两手食指或中指尖,在耳甲腔区轻点揉按30次。

耳甲艇区

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按摩此处有助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

方法:两手食指或中指尖在耳甲艇区轻点揉按30次。

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的上缘为上尖端处,按摩此处有退热、镇痛、消炎、降压的作用。

1. 提拉耳垂法

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

功效:此法可并治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

2. 耳尖提拉法

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廊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

功效: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抗过敏、养肾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压、失眠咽喉炎和皮肤病。

3. 双耳搓弹法

两手分别轻捏双耳的耳垂,再搓摩至发红发热。然后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手让耳垂弹回。每天两三次,每次20下。

功效:此法可促进耳朵的血液循环,健肾壮腰。

4. 耳轮手摩法

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

功效:此法有健脑、强肾、聪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阳痿、尿频、便秘、腰腿痛、颈椎病、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病症。

5. 双手扫耳法

以双手把耳朵由后面向前扫,每次20下,每日数次。

功效:只要长期坚持,必能强肾健身。

6. 全耳按摩法

(1). 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向后按摩腹面(即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背面,反复按摩5~6次。

功效:此法可疏通经络,对肾脏及全身脏器均有保健作用。

(2). 两手掌轻贴于两耳上,沿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缓缓摩揉两耳壳各16次。

功效:此式有助听防聋、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7. 耳道加压法

闭紧嘴,以两食指置于双外耳道口内,轻轻转动两食指3次,边转边紧闭双外耳道。3~5秒后,突然松开两食指使两耳鼓膜轻度震荡。重复3次。

功效:以达到明目聪耳之功效。此式有防治耳鸣、耳聋,增进听力的功效。

8 . 耳廓提拉法

以两食指桡侧及拇指罗纹面,分捏住两耳轮中部、上部及耳垂部,向外、向上、向下提拉耳朵各16次。

功效:此式有健身、消皱、保颜的作用,对小孩受惊吓有镇静疗效。

9. 耳根摩擦法

以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分别置于两耳根之前、后侧上下来回地擦耳根16次。

功效:此式有聪耳、消除面部皱纹、美容等作用。

tips

鸣天鼓

第9篇:面红耳热范文

普济消毒饮原方出自金・《东垣试效方》,距今已七百多年。原方由黄芩、黄连、牛蒡子、连翘、板蓝根、马勃、元参、桔梗、白僵蚕、橙皮、薄荷、天麻、柴胡、生甘草共14味药物组成,专为大头瘟而设,功可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因其对大头瘟有卓效而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本人近年来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皮肤病而获良效,兹介绍如下。

1 带状疱疹 病例

王某某 女性 54岁 门诊病例。2009年5月27日初诊。主诉:左侧头面部疼痛起疱两天。现病史:患者于两天前开始自觉左侧额头及耳后有轻微针刺样痛感,并逐渐加重,于今早起发现痛处出现水疱,遂来就诊。检查:患者左侧额头、鬓角可见集簇性水疱,米粒至绿豆大小,疱壁紧张,基底部皮肤潮红。耳后及颌下可触及两枚肿大的淋巴结,伴口干微苦, 溲赤,余(-)。舌红苔薄黄,脉弦浮。中医诊断:蛇丹。西医诊断:带状疱疹。辩证:热毒外感,壅滞经络。治疗:清热解毒,祛风通络。处方:普济消毒饮加银花20g,五剂水煎服。2009年6月2日复诊,自诉疼痛明显减轻,疱疹萎缩干瘪,仍口干,但已不苦。处方:前方去牛蒡子,加麦冬15g,五剂水煎服。药后患者疼痛消失,疱疹结痂,部分已脱落,嘱其继服上方三剂,以滋巩固。

讨论:头面部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蛇丹”、“蛇缠疮”、“丹火”。早在隋代《诸病源侯论?丹火论》中记载:“丹火之状,发赤如火之烧,须臾浆起疱是也。”本病好发于春秋季节,多发于老年人,头面部疱疹严重者可波及角膜形成疤痕而失明,甚者危及生命。本例病人系由外感风火热毒,壅滞上焦经络而成,故选用普济消毒饮以清热解毒,祛风通络,俟风火热毒一去,疱疹自消。

2 银屑病

病例:吴某,男性,47岁,门诊病例。2008年1月26日初诊。主诉:银屑病史两年,加重三个月。现病史:患者素喜饮酒,贪食肥甘,两年前开始双下肢外侧发现几粒红色小丘疹,渐成红斑,上覆白色磷屑,未予治疗,后逐渐漫及双前臂及左股外侧,数目不多。三月前因感冒后开始全身泛发红色皮疹并逐渐扩大。检查:全身泛发红色斑丘疹,小则蚕豆,大则核桃,部分已融合成片,瘙后起屑,屑起可见点状出血,伴口干,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中医诊断:白。西医诊断:银屑病。辩证:血热风燥,肌肤失养。治法:清热解毒,凉血祛风。处方:普济消毒饮加减。药用:黄芩12g、黄连6g、牛蒡子9g、板蓝根12g、元参12g、陈皮9g、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白僵蚕9g、生甘草9g、土茯苓30g、白鲜皮20g、丹皮15g、赤芍15g,七剂水煎服。2010年2月3日复诊,药后皮损变薄,白屑减少,但自觉瘙痒加重,斑疹基底颜色变淡,大便通畅,小便微黄,舌脉同前。处方:前方去薄荷,加蝉衣9g,七剂水煎服。2010年2月10日三诊时,患者面部及双上肢皮损已消退过半,余处皮损部分已见中心消退,瘙痒减轻,知药已中的,前方加减共进三十余剂而告痊愈。嘱其忌食辛温发物,戒烟酒,随访两年未见复发。

讨论:本例患者平素恣酒肥甘,故血热内蕴,加之外受风热,内外相引,遍生斑疹,选用普济消毒饮以清热解毒,凉血祛风。去桔梗、升麻、柴胡、马勃、加银花、土茯苓、白鲜皮、丹皮、赤芍意在减疏风散邪之功,而加重清热解毒,凉血退疹之力。二诊时因其瘙痒加重,故加蝉衣,不仅散风清热,更更可退疹止痒。

3 湿疹合并感染

病例:陈某,男性,21岁 门诊病例。2011年2月28日初诊。主诉:右耳肿痛两天伴发热一天。现病史;患者右耳湿疹史半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近日因痒甚经常瘙抓,三天前曾无意抓破皮损,第二天晨起自觉右耳肿胀疼痛,未予治疗,于今晨起自觉症状加重并伴发热。检查:右耳廓下缘及耳垂前后皮肤湿粘,状若松脂,间有抓痕,血痂,右耳门及耳垂周围皮肤肿胀,绕以红晕,色如丹赤,边界清楚,压之色退,离手复原,触之疼痛。体温38.8℃,余(-)。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中医诊断:抱头火丹。西医诊断:湿疹合并感染。 辩证:湿热壅滞,外感毒邪。治法:清热除湿,解毒消肿。处方:普济消毒饮加减。药用:黄芩12g 、黄连6g 、银花15g 、连翘15 g、元参9 g、板蓝根9 g、滑石15g 、生甘草6g 、升麻6g 、柴胡9g 、车前子15g 、丹皮12g 、赤芍15g 、地丁30g ,五剂水煎服。外用如意金黄散香油调涂,每日三到四次。口服头孢克肟胶囊,每次0.5g ,每日两次。2011年3月5日复诊,患者体温于第三日已恢复正常,患处皮肤干燥结痂,疼痛消失,肿胀明显消退,瘙痒减轻,红晕范围缩小,颜色变淡,舌红苔黄,脉滑略数。知方药对症,处方:前方去元参,五剂水煎服,外用药同前,继服头孢克肟三天。2011年3月10日三诊:皮损处部分痂皮已脱落。处方:前方去板蓝根,加蝉衣9、白僵蚕6、五剂水煎服,停用外用药及头孢克肟。2011年3月15日四诊时患处痂皮脱落干净,周围皮损略显粗糙,嘱其继服前方七剂而至痊愈。

讨论:此例病人素有湿疹,因其不慎抓破,而外染毒邪,发为抱头火丹。抱头火丹多由体肤破损,毒邪入里致病,一经发作多有壮热恶寒,患处红肿疼痛,迅速蔓延扩大之特点,故治疗应投以大剂解毒清热之品,稍之迟疑,热毒内陷,将上扰神明,危及生命。而此例病人素有湿疹,而皮损表现及舌脉亦现湿热之象,故辅以燥湿利尿之品,如黄芩、黄连、滑石、车前子等。而治疗也应彻底,否则遗留余邪,易反复发作。

4 染发皮炎

病例:吴某 女性 42岁,门诊病例。2011年10月15日初诊。主诉:染发后头面部红,肿、痒、痛三天。现病史:患者四天前染发,第二天晨起即觉头面,耳后红肿、发痒,自行口服扑尔敏、V-C两天未见好转,且自觉症状加重,并出现疼痛。检查:头皮、前额、耳前后皮肤红肿连及成片,边界明显,触之灼热,耳廓及额部可见集簇性水疱,个别疱壁已破,流津黄粘,上眼睑肿胀,双目开合受限,伴畏寒,溲赤。舌红苔黄,脉洪大而数。中医诊断:风毒肿。西医诊断:染发皮炎。辩证:血热内壅,外染毒邪。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处方:普济消毒饮加减。药用:黄芩12g、黄连6g、银花15g、连翘15g、大青叶15g、生地24g、丹皮12g、赤芍15g、元参9g、升麻6g、柴胡6g、薄荷6g、苦参6g、白茅根30g、生甘草9g,五剂水煎服。外用:黄芩30g、黄柏30g、马齿苋40g、生地榆20g,五剂水煎冷敷,每日两次,每次15分钟。2010年10月20日复诊,患者双眼睑肿胀已消,余处皮损微红,肿消过半,水疱干涸,自觉痒轻痛止,舌脉同前,守前方再进五剂而愈。

讨论:此例病人因秉性不耐,血热内壅,外染毒邪,发与体肤,故而红肿起疱,痛痒皆盛。选普济消毒饮去牛蒡子、白僵蚕、桔梗、马勃、陈皮、板蓝根,而加银花、大青叶、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元参,意在加重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并配合外用药以清热燥湿,解毒消肿,内外夹击,使热毒速清,故红肿痒痛告愈。

结语:普济消毒饮,功擅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其中黄芩、黄连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牛蒡子、薄荷、连翘、白僵蚕辛凉宣泄,疏散上焦头面之风热;玄参、马勃、板蓝根、桔梗可清利咽喉,又能加强清热解毒之力;陈皮理气,疏散壅滞;甘草调和诸药;而方中升麻、柴胡可引药上行,故对头面部的病症更为适用。以上所列四种疾病,病虽不同,然证相差无几,在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原则指导下,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病机时,可采用相同的治法,虽然用药略有差异,但都可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化裁,只在临证时灵活变通,便可收探囊取物之效。总之凡辩证为热毒壅盛,风火上攻头面引起的各型皮肤科疾患均可加减运用。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