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童话的作文范文

关于童话的作文精选(九篇)

关于童话的作文

第1篇:关于童话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王一梅 抒情童话 生命意识

1970年出生的王一梅,15岁时考入苏州幼儿师范学校,在校学习期间,她热爱文学创作,担任了学校的文学社社长和童话剧团团长。18岁毕业后担任幼儿园老师,一直在幼儿园工作了13年。1994年起开始发表童话作品,至今已经出版了《恐龙的宝藏》《鼹鼠的月亮河》《木偶的森林》等多部长篇童话和数百篇短篇童话,她的作品曾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第六界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第十三、十四届冰心图书奖等奖项。有评论家称王一梅的作品“可以用以标示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所达到的一定的艺术高度”[1],“王一梅是当前抒情派的一个探索者,一个认真、勤奋、执著的、有理想、有才华、有个性、有追求的探索者”,“她的思索与创作对童话界、对热爱阅读童话的孩子们有重要的贡献与意义”。[2]

目前,对王一梅童话艺术的研究虽然不是很多,但也有一些。较早对王一梅童话进行研究的是黄云生的《丑小鸭情结及其它――评王一梅的童话》。

文章认为,从少女时代便从寻常家庭走出来,并曾经长期生活在幼儿园的普通幼教工作者王一梅的内心深处一定深藏着丑小鸭情结,在童话创作中,她自觉不自觉地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努力张扬着“一个具有她的个性特征的情感主题――从平凡中崛起,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实现美好的理想”。因此,研究者得出一个结论:安徒生的《丑小鸭》对王一梅的童话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一梅笔下的童话形象,如月亮河的小鼹鼠米加、书本里的小蚂蚁、愿与寂寞的乌鸦作伴的第十二只枯叶蝶、住在雨街的黑猫阿洛等,和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是属于同一情感类型的。但是,王一梅并没有重复安徒生,她的丑小鸭情结,“明显地烙有她自己的情感体验的记印”: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形象具有一种的倾向,丑小鸭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群体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王一梅笔下的童话形象具有不同凡俗的理想和品格,却没有远离普通人的社会群体。“安徒生笔下的那种势不两立的人际关系,那种阴冷、酸楚的情感氛围,在王一梅的童话里已荡然无存,即使有时也会涉及一些不怎么和谐的社会矛盾和生存遗憾,也会有一些淡淡的感伤情调,但并不影响其作为‘温馨童话’的整体评价”。

王一梅的丑小鸭情结还表现在她对完美童话艺术的痴迷追求上。王一梅的童话“布局精巧别致,结构玲珑剔透”,同时又“散发着淡雅清香的诗意”。她“并不热心于编织故事”,相反“十分关注童话人物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命运,关注人际的情感关系,并对它们作出一种纯真而优雅的审美评价”,所以才创造出“构思精妙而又极富诗意的抒情佳构”。这种“诗性童话”“与上个世纪80年代冰波的童话有几分相似,但又不尽相同。冰波的童话更多一些诗的成分,更唯美些,更适合青年读者欣赏;而王一梅的童话则依然有较多的儿童立场”,“她毕竟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儿童中间,她在试图表现深层次情感主题的同时,总能设计一个儿童可以接受和感兴趣的故事”。

文章也指出王一梅童话的“洋味”“正在加浓”:“最明显的是女巫(雨女巫、阳光女巫、风女巫、雾女巫等等)开始多起来了,据说她还准备专门写几个关于女巫的童话,看来王一梅对女巫形象确实是情有独钟。那种骑着扫帚满天飞的长寿女巫,在西方童话里是家喻户晓的,但是在中国传统童话里却十分陌生。此外,有一些童话形象大都有一个非常洋气的名字,如鼹鼠米加,兔子萝里,大狼托克,雷特船长,雷莎太太等等。”“洋味”“读来总是让人不太舒服”。研究者希望“王一梅和当今儿童文学创作界的青年作者们”能够注意处理好西方童话与中国传统童话融合的问题。[3]

2007年,胡志远发表了《抒情童话的探索者――王一梅长篇童话的解读和思考》一文。文章指出,“浓郁的抒情风格是王一梅长篇童话的重要特点”,“在故事的情节细节中营造气氛,在童话细节链和童话情节链中进行抒情”是“王一梅抒情童话写作的特色之一”。王一梅的童话善于营造充满温馨的成长氛围,充满着诗情画意,传达着永恒的爱的主题,“蕴含着深刻的生命的思考”。关于王一梅的抒情童话观,研究者总结道:“王一梅认为的抒情童话是这样的:1.儿童文学是文学,童话中的抒情不是普遍的抒情,不仅要有意境,作品还要十分重视完整的结构,不能因为抒情,就忽略了故事情节结构。2.抒情不是用大段大段的文字来描述优美景物就足够了,抒情最主要的是要善于营造抒情的氛围,‘要有一种情感在里面,有一种能够扩大到空气当中的东西,慢慢在空气当中弥漫开来’。”因此,叙事在王一梅的抒情童话中仍占着重要地位,且故事中的人物是个性鲜明的,她“没有忽视儿童阅读的实际接受水平”。文章最后希望王一梅能够“循着抒情童话的道路,一点点摸索”,“追求一种博大、哲学气和艺术美的良好格局”,“创造更多的自己的特色,将艺术童话再向前推进”。[2]

2008年,彭波在其硕士论文中对王一梅的童话进行了综合研究。他指出,“王一梅是当代中国童话界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她的童话“具有强烈的当代意识”,“作者在童话里表达了对当下自然生态的忧虑,用文学的话语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深刻的命题”。[4](P3)《木偶的森林》和《恐龙的宝藏》“表达了人类远离自然的忧虑和亲近自然的渴求,竭力寻找人的一种本真状态”。[4](P4)王一梅的童话还对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这一话题作出了属于自己的思考。《鼹鼠的月亮河》传达了人们“寻求认同的愿望”,鼹鼠米加的旅行经历,“既是个性寂寞的预言,也是个性从孤独,不被理解到确证自我,并最终被承认的现实投影”。《大狼托克打电话》则告诉我们:“一味的等待是消极的、被动的,主动出击才能找到生命中的爱,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同。”[4](P9)《兔子的胡萝卜》“成功探索了人与人之间相交相处的合理模式,将美好而理想的人物形象带到读者面前”,兔子、雪人、小鸟的故事演绎了一个真理:“只有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联系中才能获得生命的灵魂,生命才能释放出应有的价值。”[4](P10)王一梅的童话在三个方面实现了对古典童话的超越:用性格复杂的圆形巫婆形象颠覆了性格单一的扁平巫婆形象,如《米粒与糖巫婆》中的糖巫婆具有多种性格特征,善与恶并存,而传统巫婆是恶的集中体现;机智勇敢的新女孩形象代替了古典童话中的胆小怯弱的女孩形象;古典童话中魔法、宝物的威力得到消解,“拉近了与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的距离,凸显了人类思维的巨大前进”[4](P14)。

文章认为王一梅童话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深度写作意识;温馨、宁静、诗意的氛围;高超的幽默技巧。王一梅用浅显的故事表达深刻的哲理,能够拥有成人和儿童双重读者;她“使用散文化的笔法来传达自己的感情。舒缓的叙述、淡淡的忧伤营造出空灵的诗境。这种忧伤不那么强烈,但却悠远,充满悲悯情怀”[4](P25);王一梅的幽默中涌动着一种真实的感情,这样的幽默话语在她的童话中俯拾可见。[4](P29)

文章还探讨了王一梅的童话与她的生活环境、自身经历的关系,指出:“江南水乡、苏州园林的文化意蕴和内在品质深深地影响着王一梅的童话。”江南水的细腻和细润塑造了王一梅的审美品格和审美情趣,江南水的流动感、生命感和神秘感的品格弥漫在她的童话中。“苏州园林影响了王一梅的性格,王一梅也写就了‘苏州园林’式的精致童话。”[4](P31)最后,文章探讨了王一梅的童话观,认为,《走进童话》反映了作者的童话观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以作者为主体,第二阶段以儿童为主体,到了第三阶段,王一梅提出“以儿童为主体,作者为主导”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产生了成熟的童话观,这一演变过程与中国童话界走过的从训诫到交谈的道路是一致的。[4](P36)

最近,还有两篇文章分别阐释了《鼹鼠的月亮河》和《木偶的森林》的主题意蕴。马建美的《迷失与重构》认为《鼹鼠的月亮河》反映了儿童的自我认同过程:米加由最初的怀疑自己是不是好鼹鼠,到离家流浪,表演魔术,发明洗衣机,最终成为鼹鼠中的精灵。“作品实际上清晰地呈现了儿童成为主体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帮助阅读的孩子建立自我认同感”,“在儿童成长中,自我和他者之间尚未定型,童话就以一种故事的形态帮助儿童完成自我建构”。“王一梅的童话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对童年生命的人文观照。”[5]丁娟的《论王一梅童话的童年生态观照――以为个案》认为《木偶的森林》是“一部彰显其童年生态观照的长篇童话”。成年人应该为儿童创建“健全且自由的成长环境”,白黑黑的妈妈对白黑黑的外出闯荡并没有表现出失望和不满,这是“一个能对孩子的自主选择持理解与支持态度的成人形象”。《木偶的森林》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健全生命成长的关注,而且传达了儿童间真诚相待、平等互爱以及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观照童年生态,不仅是对儿童一代的关怀,也是提升和保障人类美好精神世界的大事,唯有正视并守护它,未来才有明亮的光景。”[6]

从以上对王一梅童话创作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王一梅的童话创作已取得明显的成绩,但没有引起研究界的足够重视;第二,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大多围绕王一梅童话的代表作品进行主题阐释、艺术风格分析、童话观总结,以及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与作家创作关系的探讨,研究视野有待进一步开拓和深化,在研究方法上也需要对王一梅童话创作作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第三,在研究过程中,基本对王一梅创作持肯定和赞扬态度,而对其创作的不足缺乏必要的分析和研究。

注释:

[1]朱自强:《寻找家园――评王一梅的》,文学报,2005年9月1日。

[2]胡志远:《抒情童话的探索者――王一梅长篇童话的解读和思考》,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3]黄云生:《丑小鸭情结及其它――评王一梅的童话》,中国儿童文学,2005年,第1期。

[4]彭波:《王一梅童话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马建美:《迷失与重构――论人物成长的自我认同》,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第1期。

第2篇:关于童话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童话世界;超越性要求;把握方式;真实。

通常说起童话,人们的直觉反应就是想到孩子。童话是属于孩子们的,他们有七色花,有格林童话、也有安徒生和丑小鸭,还有最近的哈里波特。可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有的人也许会补充说,童话也属于曾经的我们,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的确,真实情况的一部分是这样的,那么另一部分呢?这让我想起了那部著名的法国童话《小王子》。《小王子》是圣·德克旭贝里(也译作安东尼 ·圣修伯里、圣爱克苏贝里或者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的作品,它写于1943年。如果在互联网上搜索关于它的介绍,就能看到许多关于它的数据。比如:全球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最佳书籍,全球发行量已超过5亿册,译本至少在102种以上。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一个有些让人惊讶的事实,也可以引用关于这部童话的另一种介绍来描述:“它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的童话故事”。真实情况的另一部分就是:这个世界上除了孩子,许多成年人也在看童话;不仅是在他们小时候看,长大之后也看;不只是重温他们小时候看过的童话故事,也看新的、可能是专门写给他们这些大人的童话。www.133229.Com真实的情况就是,人们需要童话。

在开始关于童话这种现象的全面考察之前,首先我要弄明白什么是童话。《辞海》对童话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 教育 。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 自然 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1]这种从文学体裁的角度对童话的解释,让我们了解了作为大的文学现象的一部分的童话是什么样子的,也了解到了想象、幻想和夸张对它的重要性。不过,这些似乎还不足以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童话,和人们需要的童话到底是什么的问题。那么把视线转向童话本身来试试,看看童话里面都有什么。乡村、农场、城堡、公主、巫婆、精灵、士兵、小女孩、会说话的各种动物和植物、能实现愿望的花、能画出真东西来的毛笔、骑上去可以飞上天的扫帚,甚至是别的小行星上面来的小王子……这些东西里面有的在现实里(或者说在 历史 上的现实里)就能找到,比如农场、城堡、公主、士兵、小女孩和小行星;可是我们没见过动物和植物说话,也没见过会飞的扫帚,更没见过用氢气球做太空旅行的叫做小王子的小男孩。这些显然不是我们眼中现实世界里面的存在物,它们违背了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基于理性和逻辑的认知。那它们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些虽然不曾在现实世界里面出现,却又是似曾相识的,来自我们记忆深处的某个地方,在那里这些似乎就是我们对世界的印象的一部分,它们以记忆碎片的形式被保存下来了,而存储了这些碎片的地方的时间坐标就是童年。也许这样我们就能知道了,童话是一个用真实的和想像的材料共同搭建起来的孩子眼中的活的世界,当这个世界被以文学的形式再现出来,就是童话。童话的世界,和我们所在的这个真实的或者说现实的世界相比,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海德格尔认为“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2]童话的本质和魅力就在于它构筑了一个和我们所生活着的现实完全不同的世界,人们看童话,就是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同时,又因为童话是以孩子的眼光去创造和发现的世界,人们看童话,也是回到一个过去的旧的世界。童话就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在于对世界的把握方式不同。童话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孩子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捕捉关于他们眼前的这个世界的信息,再去建造一个属于他们的世界。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认知,更不知道什么是理性和逻辑,他们甚至分不清现实和想象的差别。对于一个孩子,世界可能就是一片叶子、一只蜻蜓、或者天空中的一团云彩,或者这些东西的简单混合物。在这个世界里面,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是有生命的,有思想和有感情的,那是一个活的世界。与之相对或者说相反的是属于成年人的现实世界。(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所说的孩子和成年人不只是年龄上的区分,而是一种认知方式或者生存方式的区分,比如一个成年人可以拥有孩子的心境,拥有自己的童话世界,而一个孩子,在他长大的过程中也可能失去童话世界,而完全进入现实世界。)现实世界里面,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认识性的,把世界作为客体和对象来加以认识。另一种是实践性的,它遵循价值原则和功利原则,旨在处理好自己和作为客体和对象的世界的关系。而这两种把握方式其实并不是他们选择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被赋予的,或者被强加的,伴随着每个人受到的教育和他们的成长,这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渐渐成了他们的内在本质,于是童话的世界消失,世界失去了生命,成为严谨的、丰富的却也是对象化了的现实世界。一个人对世界的把握方式,决定了他拥有什么样的世界。孩子满怀生命热情的眼睛里面,有一个充满各种可能的活的世界,他们自己就是这世界的一部分,这世界也是他们的一部分。成年人的眼中也有一个世界,他们用冷静的眼睛去认识这个充满秩序和法则的世界,他们在世界之外,世界也在他们之外。作为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的童话,则是那些还没有完全失去童话世界的成年人对于童话世界的怀念和再现。

现在,知道了童话是什么,就要解决另一个问题了——人们为什么需要童话?人们生活在自己的现实世界里,他们在现实世界里面呼吸,喝水,吃饭,睡觉,学习,工作。他们为什么需要童话的世界呢,为了放松和娱乐吗?可是他们有杂志、电影、电视节目、健身房和游乐场,这些都比童话更能让一个工作疲惫的成年人感到快乐。为了显示对过去曾经有过的生活的怀念吗?那么从前的玩具、旧相片,日记和回忆录就能实现这个目的,并且会更生动更具体。为了探寻人的意识和心理更深层次的奥秘吗?可那样读童话就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需要,而变成一种工作了,那显然不是我所要研究的作为人类生活中一种现象的童话了。那么到底是为了什么,人们要对这个并不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显示出这么大的兴趣和热忱呢?这可能要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去寻找答案了。

首先,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童话的需要来自于对他们所在的现实世界的超越性要求,这种超越要求体现在童话现象中,既是通往未来的,又是指向过去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童话世界可能就是他的世界,是他的世界的全部内容。而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童话世界却变成了这个巨大的、无处不在的现实世界之外的一个奢侈的小角落。绝大部分的时间里面,人们只能在现实世界里面遵循着现实世界的法则,以一个成年人的身分生存着,童话世界只是作为一种有时模糊有时清晰的记忆存在在他们的脑海里面,只在偶尔的哪一刻,以一本童话故事的形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里。两种世界的这种巨大的差别和距离感,让我想到了宗教和现实的关系,宗教之于现实,是一种彼岸和此岸的的关系。当人们在此岸世界感到挫折和空虚,就会倾向于呼唤一个彼岸世界的存在,把希望寄托在那里。因为有了彼岸世界的存在,此岸世界的种种不如意之处才显得可以容忍了。童话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和这种关系有些类似,但又不太一样,童话世界是可以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的,它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或者说可以相互替代的,而是共存的。但是人们对童话或者说童话世界的期待,却和人们对宗教彼岸世界的希望一样,是出于一种超越现实世界及其法则的深层心理的需要。人的大脑和心灵是很复杂的东西,它们并不是现实世界和它的理性法则和功利法则能够完全规范在内的。事实上,正因为身处在现实生活之中,人们才更想跳出现实世界,去拥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而这正是童话所能带给他们的,如前面提到的,既是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又是回到一个旧的世界的感觉。从这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童话,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暂时逃离出来,躲到童话的世界中去度假,或者说疗养。

其次,从深层心理结构上看,对童话的需要源自人类早期经验中对世界的独特的把握和感知方式。童话和童话世界代表了一种人类早期阶段把握和感知世界(这里所说的世界也包含他们自身)的模式。在人类文明前进的过程中,这种早期的把握世界的方式逐渐被更为复杂也更为精确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推理所代替,而沉淀为人类深层心理结构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演变过程也被再现在了人类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儿童以一种非己非物的态度去认识世界,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有生命的的混沌一体的世界,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想象与现实……所有这些后来出现的东西在那里都是融为一体的,而这就正是童话产生的心理基础;随着儿童成长为少年,青年,直至成为完整意义上的成年人,他开始更多的用理性思维方式去认识面前这个对象化的世界,用归纳和分类的方法去收集和整理来自于这个世界的信息,用逻辑判断和推理去解决这个世界里面的具体问题,用现实性的实践原则和功利原则去处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这样,儿童时期所拥有的世界和拥有这样的世界所依赖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就成为了一个人的个人历史的内容,就象作为整体的人类早期把握世界的方式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那样。而这段个人历史通常不是被肯定的,至少不是被重视的,人们对待它的态度就是把它当场第七个烧饼之前的某一个烧饼,或者认为它是在通往真理的路上必经的坎坷。但是即使不被肯定和重视,作为童话和童话世界的心理基础的这段历史却实实在在的人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痕迹,成为超越了理性所能把握和解释的领域的深层心理结构的一部分,而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正是这种人类早期(包括群体早期时代和个体早期阶段)把握和感知世界的思维情感模式的存在和影响,人们才在现实世界里面感受到了对童话世界的需要和呼唤。读童话,进入童话世界,会让人产生一种故地重游的亲切感和幸福感。

关于童话现象的考察,还有第三个问题,那就是童话的意义问题,也是关于童话的价值判断问题。这就要谈到童话和真实的关系问题,它决定了我们从“真”这个具有终极价值判断性质的层面上对童话的价值做出怎样的判断。

通常,人们谈起童话,就会自动地把它和“美好的”、“奇妙的”这样的词语联系起来,对他们来说,童话的魅力正是在于它不是现实。这样是不是说童话就不是真实的?或者对童话的价值判断不能从“真实”的层面上去进行探讨了呢?这涉及到了我们对于“真实”的定义和“真实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什么是真实?是否我们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和所被告知的关于这个世界的那些“常识”就是真实的?事实上,比起真实来,这些更应该是属于现实(包括当下的现实和 历史 的现实)的范畴。胡塞尔认为这是“ 自然 的态度”和“历史的态度”,他以“悬置”的方法对这两种态度加以限制,并试图以此实现对它们的超越,从而走向一种“面向事物本身”的态度。“面向事物本身”就是通过“现象学还原”回到认识过程的始源和客观性,只有在认识的始源处才能获得“真实的实在性”。胡塞尔现象学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意向性”,也支持了他关于“真实”的这种看法,他强调一切对象都是在意识中生成的意向对象,而一切意识都必须指向意向对象。也就是说,人们习惯了的“真实”(实际上是“现实”)其实只是在意识中受到了意向性限制和被它构造出来的,每个人都只能拥有事实的一角或几角而非全部。这样,“自然的态度”和“历史的态度”就失去了它们的根基,成为了被置疑和超越的对象。根据现象学的这些观点,现实不能等同于真实,真实不是像现实那样直接就可以获得的,它需要通过努力来实现把握。现实不等于真实,那么作为与之相对应的概念的童话,它和真实的关系是什么呢?童话世界里面有许多我们在现实世界里面无法见到和无法实现的东西:会说话的蜘蛛、会飞的扫把……然而是否这样童话就是不真实的?如果这样去判定一种事物是否真实,那就仍然是一种认识的态度和一种自然的态度。要真正理解童话和真实的关系,我们就要回到童话作为文学作品的本质角度来看。在海德格尔看来,文学是存在的“显现”,文学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在呈现被遮蔽了的存在本身,因此它就可能比我们的常识状态下体验到的现实生活的本身更接近真实。童话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比起现实世界中人们对世界的对象化的认识态度,更接近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正因为不够明晰和确切,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如童话的世界不会简单地否定某种事物存在和表现的可能性,而是采取一种平等的态度,去感受它们的存在,探究它们的的意义,这就减少了因为过分追求对象的明晰所带来的那些源于意向性的限制。童话世界中那些由想象生出的各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个世界更本原的面貌的体现。比如童话中那些会说话的动物和植物,通过“语言”这种特殊的能力的获得,它们重新拥有了与人类进行对话的平等的身分,而这正是摆脱了我们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之后所显现出来的真相,童话就是以这种简单的方式揭示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关系的命题。童话所反映的是另一种真实,它是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在者”的真实的更接近于海德格尔的“存在”的真实。童话与真实的这种关系,也许正是它具有真正巨大的魅力的最终原因。我们也可以说,童话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它的真实。

【注释】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年,第4049页

[2]尔伯特·霍夫塔特《诗歌,语言,思想》44页 见 《西方美学通史》第六卷 《二十世纪美学》上 蒋孔阳 朱立元主编 朱立元 张德兴等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年,第471页

【 参考 书目】

第3篇:关于童话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语文教学 童话教学

一、童话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童话可以让学生更加的纯真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一般不会超过十岁,都是在爱幻想的年纪,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在他们的眼中,上至浩瀚的天空、下至一只蚂蚁都非常的神奇。童话就是将自然界的一些事物都合理化,成就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童话拥有最纯真的语言,最简单而精彩的内容,趣味的情节让学生更加的快乐,童话里有简单的语言和浅显的道理,学生通过童话的编排了解这些道理,接触世间美好的事物,使得学生的心灵更加的纯真快乐。

(二)童话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想象力是最活跃的时候,他可以将自己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新的个体。低年级的学生的想象力是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这是天性使然。童话就是利用童话将道理通过虚拟的故事讲述出来,也是充满了幻想,这与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相吻合。其实幻想不一定就是不存在的,其可以说是现实状态的另一种艺术手段,学生学习童话可以丰富其想象力,从而激发其想象力的提高,从而成为创造力。

(三)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情商

在低年级学生的意识里,他们认为自己与童话里的主人翁是一样的,或者说自己就是主人翁,一切美好的都是应该存在的,童话的教学科研让学生潜移默化中了解世间的美好感情,了解社会习俗,吸收人类的智慧,传承美德。童话故事虽然浅显,但是情节还是很丰富的,学生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经验,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童话是美好的,善恶是分明的,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的人格。

二、现阶段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教师专业度不高

对于教师来说,童话不是他们这个年纪所要接触的东西,因此对于童话不是很了解,分类不明、艺术特征不明确,所以导致童话被当成普通的文章来教学,没有起到童话关键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教师的专业度不够高,阅读面太窄,因此对童话文学不够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教师的童话素养进行培养,首先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多途径去了解童话相关的理论知识,童话分为超人体、拟人体、常人体这三种类型,这些主人翁都具备优良的品质和绝佳的运气,都是基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存在。童话兼具有文学性和儿童性,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生活阅历去看待童话,而是需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学习。其次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童话是虚构的,但不能说就不具备现实意义,因此在进行童话教学的时候要以想象力为依据进行教学,而不是强调现实需要。最后就是童话本身的存在也具有审美性,只不过不适合大人阅读而已,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因此要多参加与童话相关的活动,真正的去了解童话的美,从而来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

(二)童话教学理念模糊不清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先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然后进行将生字词进行学习,然后学习课文内容,最后分析课文,这样的传统教学法完全没有一点的新意和独特性、童话与其它的文章不同,具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魅力,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知道教学理念是什么,然后才能进行教学。学生对于童话的需求不同,因此首先就是要确立一个教学的基本目标,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灵活的选取教学方法,如表演、讲故事等等,然后根据不同的学段的要求来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师必须选取与当前总的教育目标相吻合的作品进行教学,灵活的调整,以保证童话教学能真正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学生课外童话教学力度不足

很多父母在乎的是学生的成绩,他们认为童话都是骗小孩子的,因此不会给小朋友买喜欢的童话书,学生接触童话就仅仅在电视播放的动画片上,接触面太狭窄,这对于学生对童话的学习面非常的窄,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童话时非常的吃力,没有充分的感悟能力。针对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的了解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爱好,然后教师通过其特点进行教学,充分融合问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方法,让学生对童话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导其学习。其次就是在班级内开展读书角,将适合该年级学生阅读的童话故事书集合起来,让同学们能自由的阅读,营造良好的童话学习氛围。最后就是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活动、话剧表演活动、讨论会等等,让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进行引导,让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通过活动来了解童话的内容与道理。

三、结语

本文首先说明了童话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了解童话在语文中存在的意义,其次说明了童话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童话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并且对应的提出了解决的措施。童话是利用奇特的想象力来展开一个故事,利用丰富精彩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利用简单的剧情来说明道理并引导学生认知世界,形成健全积极的人格。新课改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童话,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去教学童话,用童话走入低年级学生的世界,用童话去引导低年级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世间教育方法还有很多,怎样才能发挥童话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最大作用,这需要根据时代的进步一直研究下去。

参考文献:

[1] 张学青. 擦亮童话――对小学童话教材和童话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J]. 人民教育. 2011(Z1)

[2] 寿永明. 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论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思想[J]. 教育研究. 2007(05)

[3] 韦宏.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 重庆社会科学. 2006(07)

第4篇:关于童话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童话教育;儿童智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6-0061-04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人的所有发展都离不开智慧,促进人的智慧发展是学校教育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童话教育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孩子)是最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无疑对儿童智慧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依据学校特色,开展了童话教育促进儿童智慧发展的校本课题研究。

一、思考:让童话教育与智慧发展有机关联

(一)概念的重新界定

我们认为“童话”是为了儿童、基于儿童并适合于学生阅读、品味、享受的各种儿童读本、教育手段与活动形式。“童话教育”,就是通过对已有童话作品的阅读、思考、演绎,以及对未知童话作品的创作、改编、吸纳而在思想、品行、情感、性格、智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与培养,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教育形式。

智慧是一种系统,是由智力、知识、方法、技巧、意志、情感、个性意识倾向、气质与美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智慧更是一种能力。包含丰富的阅历、宽泛的见识、高深的知识以及领悟能力、接受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我们认为的儿童智慧是校本化的概念,即表现为儿童在童年生活中所反映出的各种应对才能,它包括生活智慧、学习智慧、创新智慧等。

智慧发展就是借助童话教育平台,暗合学生年龄的增长、生理条件的成熟,逐渐提高学生各方面智慧“指数”,实现智慧生成和健康发展。

(二)联系的重新定位

我们从童话与智慧的内涵着手,重新确定两者之间的联系形式,为研究提供便捷的通道。我们的定位是:

树立“童话即生活”的教育新理念——用童话的趣,催开学生智慧的花苞;用童话的情,激励学生智慧的生发;用童话的真,引领学生智慧的品质;用童话教育,提高学生的智慧指数……总之,用童话教育进一步促进儿童智慧的有序与可持续发展。

(三)方案的重新部署

落实童话教育促进儿童智慧发展的行动,是是一个课题,要有研究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为此,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相关的童话教育理论,并通过精心研究,确立了“六大行动”方案:

1.经典童话阅读行动: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经典童话,汲取精神营养。

2.童话课堂构建行动:愉悦课堂氛围,趣化课堂语言,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童话般的乐趣和学习的快乐。

3.童话环境创设行动: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深远意义,努力使每一块墙面、每一个角落都有童话,都能与学生互动,与学生“对话”,优化环境的育人功能。

4.乡土童话资源开发行动:带领学生到社会中寻找、挖掘童话素材,创作与乡土生活紧密相连的童话作品,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的情结。

5.师生童话创作行动:通过创编童话,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童话写作能力、绘画能力,感受童话带来的快乐。

6.童话生活演绎行动:引领学生编排童话节目、参与社会活动,展现童话带给我们的精彩,让生活更加丰富、美丽。

二、行动:让童话教育与智慧发展相互搀扶

(一)建立严密的研究组织:以机制保障为课题研究撑伞

校本研究具有学校特色的实践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等优势。为了确保研究的正常有序,学校成立了研究中心组,定期围绕重点问题进行学习思考,做到有计划地协商,有目的地分析,有针对地研究,有部署地落实,从而确保正常研究活动的开展,并且形成了教导处与教科室、教研组与课题组、课堂与课题和谐共融的研究形式。

为了推进“六大行动研究”,各负责人都制订相关的实施方案,并于每周二或三下午,与教研组、学科组一起进行研讨、学习、反思,子课题负责人或教导主任做中心发言,使课题思想浸润每一位教师的心田。

(二)形成科学的过程管理:以服务思想为课题研究铺轨

1.以学习借鉴为踏步,促进研究水平的提升

课题研究的过程如何做到完整、具体?我们的想法是:课题有计划、活动有反思、经验有总结、成果有推广。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教师的研究水平之上。为此,我们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召开研讨会,思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组织子课题负责人外出学习,听取专家讲座;带领骨干教师和课题组成员到各地名校进行考察借鉴。我们还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专著,提高研究老师的理论水平,培育“童心”。

我们还编辑了《童话课题研究引领》小册子,共三册。收集了与我们童话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与文章,供大家学习。

2.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促进教科教研的联姻

我们将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结合,要求课题组每一位成员都将课题研究植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两年来,老师们与课题组成员抓住每一次展示、交流的机会,将“童话课堂”呈献给全国新教育研讨会,带到灌南,带到各区域共同体学校,这些课扎根于老师们的教学实践,操作性强,实在,有价值,有生命力。

学校还注重小课题研究与小教研活动,在教学开放、小请客等活动中,努力创设浓郁的童话氛围。

3.以特色活动为平台,促进课题活动的深入

我们开设了“金钥匙大讲坛”,先后由校长、教科室主任、课题组成员上坛开讲,并先后邀请了许新海、冯卫东、李庆明等专家开讲,提升教师对童话教育的认识水平。

我们举办了“童话课堂情境创设”专题研究活动,以童话情境的创设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

我们成立了“1+5”教师读书社,组织教师学习与课题相关的著作与论文,开展读书交流会;

我们开展了“童话与童心”主题沙龙,围绕童话在教师和学生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展开对话。

我们还定期出刊《金钥匙报》、《附小教苑》,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童话六边形》,童话晨诵读本《金色的小螺号》,以及十二个童话经典剧本《月光下的长笛》,并将《童话六边形》的阅读指导引进课堂,将《金色的小螺号》引进晨读,将《月光下的长笛》按学期进行排练,让参与成为孩子永远的童年记忆。

(三)开展多项研究活动:以导向姿态为课题研究服务

1.构建积极向上的童话环境——为孩子的生活打底

童话教育的提出,顺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我们不仅重视童话环境布置,更强调童话教育理念的浸润,而目标都指向学生的快乐成长。

走进我们的校园,吸引你的那一堵堵墙、一扇扇窗上,都是学生自创自编自绘自制的童话故事。站在这里,感觉走进了童年时代、童话天地,孩子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无穷的快乐。

我们放大金钥匙文化。金钥匙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大理石铺成的阶梯,汉白玉做成的大书,闪亮的金钥匙塑像上有六只鸽子展翅飞翔。金钥匙的含义被注释为:向上的阶梯,是攀登者之路;厚厚的书本,是求学者之源;闪光的金钥匙,是全体师生追求的动力。

活泼、微笑、文明的小金娃动画形象,成为校园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学校借坡上路,设立了“小金娃提示语”,在学校草坪、操场、楼道等公共场所树立标牌,营造小金娃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场景,为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校还开辟了富有创新意味的童话林:π形路线,魔方风景,童话贴士,名家介绍,名著推荐,这里有引领、有鼓动、有敦促。童话生活的教育理念,彰显无遗。

各班级还形成了各自发展的特色——班级图腾。“班级图腾”是各班根据学生的特点或班级现状确立的班级形象,有坚韧不拔的“小蜗牛”,有锲而不舍的“小神蚁”,有搏击风浪的“矫海燕”,有立志飞翔的“飞飞马”……班级图腾,均由学生自己设计形象,自己提炼精神,成为学生不断向前的又一动力。

2.引领丰富多彩的童话阅读——为孩子的精神着色

童话教育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带领并指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和书本世界,走进五彩斑斓的阅读生活。

创设童话阅读文化,学校确立了一套独特的做法。

首先,学校建立了校阅览室——班级图书角——家庭小书房的阅读路径。

班级图书角是教室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班以班图腾命名图书角名称,并附有读书名言。图书角里除了班级藏书外,每位学生还自带3—5本好书,不但充实了图书角的数量,而且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了好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阅读取向。

其次,学校搭建了读书节——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的阅读平台。

每个学期学校都举行读书节,读书节内容、形式广泛多样,分为班级和年级两个层次进行,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还评选书香学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

利用中午时间进行师生共读,利用星期天和传统节假日进行亲子共读,则更使学生提高了阅读兴趣和热情。

再次,学校推荐了优书必读——好书泛读——常书略读的阅读方法。

所谓优书,除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名著外,还包括影响力较大的作家新书。近年来,学校分别邀请曹文轩、沈石溪、黄蓓佳、彭懿、梅子涵、晓玲叮当、童喜喜、程玮等著名作家来校讲学,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不但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生活,更为阅读注入了活力。

童话阅读,除了阅读书本,我们还倡导阅读艺术、阅读生活。我们每年都举行童话艺术节,并与时事、节日相结合。使孩子能以童话的视角欣赏艺术、享受生活、热爱世界。我们学校推出的舞蹈《海之精灵》,童话剧《清水塘畔》,书本剧《巨人的花园》等分别获得了海门、南通、江苏省展演的一等奖。

正是这种阅读生活,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一大批优秀学生涌现,一个个普通孩子,茁壮成长。

3.创设了趣味盎然的童话课堂——为孩子的学习润色

学校以童话课题研究为抓手,将研究成果作用于课堂教学,形成了学科教学童话化的初期目标。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低年级学生,戴着头饰,蹦蹦跳跳,表演着课本内容;高年级学生静思默想,深入课文,与文本人物对话交流。童话,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借鉴。

更为可贵的是,学校确立了各学科的研究框架。有指导思想,有指向性目标,有实施办法。特别是以语文童话课堂为突破口,加强童话与课堂的结合:

指导思想:语文即童话

指向性目标:在交流中长阅历,在合作中长见识,在阅读中长知识,在探究中长能力。

实施办法:

(1)开发校本教材,提供童话语文阅读蓝本。学校开发适合自己的校本教材,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在校报《金钥匙》和校刊《附小教苑》上开辟童话专栏。二是印制以班级图腾为主要特征的班级童话集子,三是出版童话校本教材《童话六边形》、晨诵读本《金色的小螺号》。

(2)开设阅读课程,构建童话语文指导体系。一、二年级学生,在阅读课上着重以听故事、讲故事为主,从故事中汲取知识,培养习惯;三、四年级学生,伴随作文启蒙,以童话故事创作指导为主,着重分析角色的确定、情节的发展、语言的锤炼、主题的提炼。五、六年级学生,借助已有的作品鉴赏能力,在阅读指导中以童话赏析为主,进行不同作品的人物会审、情节变换、结尾续写或改写等,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开通课程壁垒,拓宽童话语文界域视野。一是全面铺开,左右联动。比如加强与少先队活动的结合,以活动的形式展示童话语文的成果;与后勤联手,添置阅览室童话图书的数量,而且将它们放于显眼的位置。二是学科渗透,多元合作。如编写数学童话,排演英语课本剧,指导科技童话小报制作,教唱童话歌曲等。三是延伸网络,信息共享。鼓励学生个人开博,并链接到教师、学校的博客群,拓宽阅读平台,增强阅读与创作的兴趣。

三、收获:让童话教育与智慧发展并蒂开花

(一)学校:行进在童话的高速路上

首先,学校面貌取得了鲜明的改观,童话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诠释,文化影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先后有十多批省内外考察团来校参观学习。其次,学校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平安校园、南通市绿色学校、海门市法治学校、江苏省和南通市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再次,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连续两年获海门市教育质量百分考核综合考评一等奖。在体育、艺术、科技等竞赛中也屡获佳绩。其中,《童话教育:爆发蓬勃的活力》、《童话教育:给生命以成长智慧》、《打造新教育的童话园》分别发表于《江苏教育报》、《南通教育报》、《海门日报》。由主持人顾云辉编著的《童话教育促进儿童智慧发展的校本研究》正式出版。

(二)教师:徜徉在童话的风情园中

由于童话教育的不断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迅猛。我们为各级教育教研活动提供了二百多节童话教育课堂,给与会领导与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2009年新教育第九届年会上,我们的课堂教学得到全国各地行家的高度赞扬。学校有3位教师获省级优课评比一等奖,12位教师获市级优课评比一等奖,发表省级以上论文80多篇,获省市级论文评比一等奖的有60多篇,38位教师获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称号。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三)学生:流连于童话的快活林里

第5篇:关于童话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童话教学 情境设置 拓展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48-02

作者简介:邹一军(1978―),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苏教版低年段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绚丽多彩的童话,这些童话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对于儿童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美,更吸引儿童去阅读。而教学童话故事,则是帮助学生浸润在童话作品中,体会至真、至纯、至美的情感,获得文学的启蒙,体悟美的内涵。如何更好地进行童话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走进儿童的心中去讲童话。

一、激趣,入境感悟,创设学习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一、二年级学生要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要达到这一要求,激发学生的情趣,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意境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让童话走进儿童内心,帮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呢?教学童话前,可以出示童话图片,让学生猜测童话题目的形式,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这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学习期待,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老师所创设的关于童话的情境。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就会被调动起来,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到积极的状态。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童话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借助故事情节展开教学也是一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进入学习情境,同时能够进入角色,将文本具象化,走进文本所营造的意境,产生情感体验,有利于学习的进行。

二、随文识字,重视指导,夯实写字根基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写字教学,童话教学也应该包含写字教学。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要掌握好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如何把握住生字教学的量和度常常是语文教师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这时,可以借助文本,运用多种方式随文识字,让识字教学变得灵动起来。

以《会走路的树》一课的生字教学为例,在出示课题后,对于课题中的“路”这个字,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第一步:你知道哪些路呢?这是在让学生进行组词训练;第二步:你看,这些路都是让大家行走的,所以“路”是什么旁?这时则是让学生对生字进行辨形;第三步:你还知道哪些足字旁的字呢?这又是对生字的拓展;第四步:我们学的字越来越多了,就可以把相同偏旁的字归归类,来帮助你记住它,你们说,对吗?这一步就是在教会学生学字时要归纳方法;第五步:让学生一起来写“路”,注意足字旁要把撇改成竖,把捺改成提。简单的一个小环节,将老师要进行的识字教学十分巧妙地完成了。

教生字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应从儿童的情感出发,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方法,老师就应该多用什么样的方法。为了便于学生记忆,还可以通过编儿歌、读童谣、猜字谜等方式学习生字。如在教学“奇”字时,可编儿歌:“这个字真奇怪,大字一捺改成点,一横长长托上面。”这样的教学生动有趣,学生对这个字要注意的地方一目了然。

在帮助学生理解多音字时,还可以借助语言环境来学习。如“好”这个字,可以这样来引导:这么多老师来我们学校做客,我们很热情就叫做――好客;我们很爱学习,就叫做――好学;你有不懂的地方,总喜欢问问别人就叫做――好问。这样的教学潜移默化,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掌握扎实。

三、关注细节,点评精当,提升阅读水平

细节决定成败。一堂好的童话教学课,在备课时要注意到学生真正需要什么,也要关注语文教学的持续发展性,还要关注儿童的年龄特征,把握住细节。

低年级教学,课堂上要留至少十分钟的写字时间,教师教学时除了要教会学生识字、写字外,还需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对生字的写法、组词、意义等进行当堂复习,检查学生学字的效果。有一些童话课,教至最后,可以用回信的形式来进行复习,同时,这封回信还可以以信的格式出现,开头有写信的对象,有问侯语,结尾有祝福语、署名、写信的时间等,虽然低年级学生还没有接触到信的格式问题,但是,这样精心、精致的备课,为的就是给学生今后学习写信做好铺垫。

当然,在童话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当堂点评。要关注点评的即时性,重视点评的激励性,加强点评的针对性,注重点评的情感性,把握点评的学科性,让学生能够在老师或是精当的肯定中,或是巧妙的引导中,或是委婉的提醒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不断提升学生阅读童话的水平。

四、感受内涵,拓展阅读,提升辨析能力

童话往往是一些有趣的故事,同时也是一则蕴含着深刻道理的故事。童话总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提示某种道理,对儿童进行多方面的教育。

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将品德教育融入课堂,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感悟童话中所体现的道理,使学生从童话故事中充分感受到文本的内涵。

如在教学时,可针对文本的特点,选择学生最感兴趣、最有感受的切入点,提出这样的话题: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最不喜欢哪个人?这样,学生会轻松地走进个性化学习的世界,在情感体验中明辨是非,扬善弃恶。围绕童话故事的情节,拓展师生、生生的对话空间,引发对话的欲望,在生生和师生对话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自我意识,使其形成自尊、自信,从容对待困难的心理品质。学生置身在优美的童话世界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步步加深,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自己的心灵走向另外一个心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在学习中必会得到熏陶和洗礼。

阅读其实是一种心灵之间的对话,好的故事能使读者的情感世界更丰盈,能带给读者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所以,好童话是那些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和惊奇的故事,是具有独特原创价值的故事。上完一堂童话课不意味着结束,而应是阅读一系列童话的开始。好的童话课的教学,应该是走进学生心中讲童话,让学生真正掌握阅读童话的方法,拓展童话阅读,让阅读童话的琴声继续感动孩子的心灵。

“课内精耕细作,课外跃马平川。”进行童话教学时,教师应做到对学情的敏锐把握,把握好故事的趣味、识字的意味、文化的意蕴等,这样才能让童话教学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深处。

参考文献:

第6篇:关于童话的作文范文

由于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既精通外语又有精深儿童文学素养的专门人才――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界很少与国外交流,长期以来几乎是在一种“与世隔离”的状态下,独立特行,自说自话, 致使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错失了不少与国际对话、交流、互补的机会,这显然是十分令人遗憾的。舒伟曾留学英国,精通英语,对英美文学造诣颇深,难得的是,他又十分爱好儿童文学,而且有志于儿童文学研究。现在,舒伟的新作《中西童话比较研究》面世了。

这是一部学术视野相当开阔、学术品位颇高的专著。舒伟以古今对话、中西比较、宏观微观互补的多视角、多层面复合研究法,选择中西童话的本体论比较研究视角,对童话的特质和根本属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古今对话包括古老的童话历史与当代童话研究话语、中西古代神话与当代童话理论观念之间的对话;中西比较包括古希腊、古中国童话,以及中国的《山海经》《西游记》与英国托尔金的《魔戒》及其童话观的比较;宏观微观互补则贯穿于全篇,呈现出一种宽厚的学术背景与理论气度,并有精细缜密的个案剖析。虽然全书有二十余万字,但读来却使人有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又如漫步苏州园林,景随步移美不胜收之感。特别是此书对托尔金的童话文学观,对弗洛伊德、荣格学派的童话心理学与贝特尔海姆的童话心理学的阐释,所具有的学术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舒伟的这些阐释,在国内学术界尚属首次,对于深化中国童话与儿童文学、文艺学研究,拓宽学术空间,均具有十分积极的学术价值。

这里,我想就托尔金的童话观多说几句。在中国的文学观念和语境中,文坛对童话常有误解,认为那不过是“小狗叫、小猫跳”的“幼儿文学”。而实际上,童话是人类文学大系统中的一种高级文体。童话从本质上说是小说,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这是一种既吸纳了古老的神话思维特征又具有现代性小说叙事特征的独特文体,兼具神话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与小说叙述故事的灵巧艺术的双重优势。托尔金在《论童话故事》中提出,童话应当具备“幻想、恢复、逃避、慰藉”四种因素;童话的本质在于人类愿望的满足性(托尔金:“童话故事从根本上不是关注事物的可能性,而是关注愿望的满足性。如果它们刺激了愿望,在满足愿望的同时,又经常令人难忘地刺激了愿望,那么童话故事就成功了”);童话的创作、构思应巧妙地将神话意识想像与童话的小说艺术手段融合贯通,创造出既反映“第一世界”(The Primary World)而又异于和超越这一世界的“第二世界”(The Secondary World),使文学真正成为人类的诗意栖居地与精神乐园。因而童话决不是向幼童讲述的道德故事,“把童话故事降低到‘幼儿艺术’的层次,把它们与成人艺术割裂开来的做法,最终只能使童话受到毁灭”。托尔金的童话观念对于中国文坛尤其是儿童文学,可以说是“耳目一新”,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童话,更新童话理论,进而促进童话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古已有之的类似于《魔戒》那样的幻想性作品,例如《西游记》的童话特色。

舒伟老老实实读书做学问,坚执中国话语、问题意识、原创品格,向中国儿童文学界、学术界奉献了一部厚重的学术专著。他数年的心血终于转化为可以让整个中国儿童文学界、学术界共享的精神“公器”,自然令人感到十分欣慰。

第7篇:关于童话的作文范文

摘要:儿童的人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对于性格等类似与社会因素相关的特质,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大众传媒影响着儿童的性格发展,童话中的经典之作《格林童话》中男性和女性在性别特点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的性格特点更多的偏向于意志或理智,而女性更多偏向于情绪或理智,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发展。

关键词:童话;人格;性格;心理健康

一、引言

童话是一种特别的儿童文学品类,是有符合儿童心理、生理和想象特点的文学形式,是每个人心灵成长的起点。童话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以丰富的想象、多变的情节、传神的描写和奇幻的意境深深打动着每个少年儿童,而且对少年儿童性格的形成,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儿童心理健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处于一种与自然、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之中,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发展机能与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等,具有相对理想的人格特征[1]。

性格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是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在影响性格的后天的因素包括:家庭因素,早期经验因素,大众传媒因素,经历和社会转折因素,文化沉淀因素和学校教育的因素等等。家庭的因素包括家庭早期教育的方式,父母的态度等,家庭的结构和出生的顺序。孩子自出生落地,首先接触的就是家庭环境,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时代,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这个时期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影响,性格迅速形成的时期,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2];已有论文比较了北京远郊区297名来自不同家庭结构儿童的性格特征。结果表明,来自两代人家庭的儿童在好奇心、坚持性、伙伴威望、与人关系及对劳动态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三代人家庭的儿童。非独生子女在独立性、坚持性、任性、与人关系、自我中心、劳动态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女孩在独立性、坚持性、自尊心、与人关系、劳动态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这些结果都表明家庭的结构对儿童性格发展有重要的影响[3];也研究表明在同一个家庭,所有的孩子都由同一对父母所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然而由于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顺序不同,性格也不相同[4];在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双胞胎能够形成完全不同的性格特点。也有研究表明过量的甜食会造成儿童性格的怪癖[5]。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态度、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师生关系、教师的性格等因素都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6]。有人研究了从弗洛伊德、阿德勒和霍妮的理论,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不容忽视, 一个人的良好早期经验将有益于其一生[7]。

在众多对儿童性格发展有影响的因素中,大家比较多地研究了家庭因素,早期经验的因素,学校教育的因素,而大众传媒的作用很少被人们所重视, 本文将研究大众传媒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童话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对儿童的性格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理论上帮助完善影响性格的因素,其目的在于帮助家长和教师选择有利于儿童性格发展的童话故事,传播童话中有利于儿童性格发展的思想,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童话起源于民间传说,反映了人类集体的记忆和人类生存的经验,但是和其他传统文学不一样,许多童话难免被打上了性别差异的烙印。

翻开世界童话史卷,有三位作家我们无法忽视:法国的夏尔・贝洛 (Charles Perrault),德国的格林兄弟(Grimns)和丹麦的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他们为童话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各自时期的卓越代表。本文以格林童话为例,分析童话中人物性格的差异,揭示传统童话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二、《格林童话》中人物的性格分析

人格是心理中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一个领域。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格的独特性

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的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以下是从童话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格林童话》中的人物性格。

(一)童话中的人物性格统计。

《格林童话》共215篇,其中涉及人物性格的有172篇,占童话总数的80%,未涉及人物性格的童话43篇,占童话总数的20%。在172篇涉及人物性格的童话中,男性人物所涉及的重要性格特征包括勇敢、理智、善良和邪恶、勤劳和懒惰、忠诚、诚信和说谎、自私和贪婪等,女性人物所涉及的主要性格特征包括善良和恶毒、勤劳和懒惰、任性和傲慢、诚信和说谎、勇敢、坚韧、理智等,根据童话的描写,初步统计结果为:对勇敢性格的描写中,男性有48次,女性的次数为18次,对理智性格的描写中,男性有38次,女性有3次,对善良和邪恶的描写中,男性有83次,女性有71次,对勤劳和懒散的描述中,男性有34次,女性有27次,在对诚信和说谎的描写中,男性有16次,女性有12次,在自私和贪婪的描写中,男性有18次,女性有8次,在任性和傲慢的描写中,男性有4次,女性有11次。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男性和女性在性别特点上存在显著差异(χ2=33.577,df=6, p

1.勇敢 2.理智 3.善良和邪恶 4.勤劳和懒惰 5.诚信和说谎 6.诚信和说谎 7.傲慢和任性

(二)童话中人物性格的分析。

童话在人物性格的描写上,易把男性人物赋予勇敢、理智即聪明、善良的性格特点,女性人物倾向于赋予善良、柔弱、勤劳与懒惰等性格特点,在童话中王子解救公主的故事屡见不鲜,《白雪公主》中的王子,《莴苣姑娘》中的王子都能凭借着自己勇敢、理智等性格特点把公主救出。

这些童话故事人物性格特点的差异是儿童性格发展的性别差异的原因之一。性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构成物,它包含着各个侧面,具有各种不同的特征。性格的特征就是指性格各个不同的方面的特征,一般按照下列四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

1.性格的态度特征。

人对现实的态度系统的特点是性格特征的重要部分。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对自己态度的性格特征。 在《格林童话》的描写中,如善良、富有同情心、勤劳、骄傲的性格特点在女性人物身上出现的比例大于男性,但男性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忠诚,很少在女性人物身上表现。如《青蛙王子》和《画眉嘴国王》中的公主表现的很任性和骄傲,在《忠诚的约翰》中,约翰对国王很忠诚,甚至为其失去生命。

2.性格的意志特征。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往往反映出性格的意志特征。意志特征是性格特征的又一重要部分。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在《格林童话》的描写中,勇敢这个性格特点更多的表现在男性人物的行动中,如《玫瑰公主》中的王子勇敢的冲破荆棘,救出了沉睡的公主;《无畏的王子》勇敢的忍受着魔鬼们的折磨,最终破除了公主身上的咒语。

3.性格的情绪特征。

一个人稳定的经常表现的特点,就是他的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包括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童话中较少涉及这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牲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的性格特点,人的认知水平的差异称为能力特征,人的认知活动特点与风格被称为是性格的理智特征。在通话故事中的人物描写很少涉及性格的理智特征。

在《格林童话》中,对女性人物强调的更多是善良的性格特点,女性人物善良的性格特点出现比例大于男性人物这种性格特点出现的比例,具不完全统计,对男性人物强调的正直等特点在女性人物身上也经常出现。在《格林童话》中,勤劳或懒惰这种性格特点赋予女性人物的次数比例大于男性人物,骄傲和任性等性格特点多半出现在女性人物身上,很少在男性人物身上表现出来。

总的来说,在《格林童话》中,男性的性格特点更多的偏向于意志或理智,而女性更多偏向于情绪或理智。

三、童话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一)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向自律道德阶段转化的过程。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阶段或道德相对论阶段[8]。

童话是人生中的第一部书籍,童话中的人物形象难免具有道德色彩,根据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表明,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由权威所给于的,而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的协商来制定或改变。而且童话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朗读传递给儿童,这时期的儿童对教师怀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对于老师的传授的思想和知识深信不疑,这时老师在儿童心目中极具有权威。在这种传播过程中,家长和教师的作用非常的明显,儿童会将家长和教师所肯定的任何事物视为权威知识,并依照这些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二)童话故事自身的强化作用。

强化是一个客观中性的概念,指的是在条件作用中,凡能使个体操作性反应的概率增加的一切刺激和事件。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这种刺激的增加就是正强化,但环境中某种刺激的减少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时,此种刺激的减少就是负强化[9]。童话故事的结果本身就是一个强化,如勤劳善良的灰姑娘最终和王子结婚,恶毒的王后最终悲惨地死去,这些结果都在强化着儿童,儿童通过模仿学习那些被人们认可,能够带来好处的行为,尽量避免那些不被人们所认可,给自己带来的麻烦的行为。

(三)现实生活中的强化作用。

除了故事结果本身具有强化作用,现实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强化和消退。家长和教师是儿童的监护人,会对儿童的行为举止做出一定的评价,而且有可能将儿童的行为与童话中某个人物的行为进行对比,这些评价对儿童起着强化和消退的作用,如果儿童得到了表扬,儿童的行为就受到了强化,这种行为以后出现的概率会增加,如果儿童得到了批评或者是纠正,儿童的这种行为以后出现的概率就会降低,最后逐渐消退。

童话是我们识字前第一次接触到的语文,是长大离家前接触的第一个社会雏形。儿童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听故事和阅读是他们认识社会的重要方式。在接触那些故事的过程中,儿童还没有学会将自己和书中的世界保持距离,他们会下意识地将同一故事中的不同人物与自己的不同侧面联系在一起。他们像小学徒一样,通过反复接触不同故事中相同的寓意,会不自觉地拿自己原来的想法和书中的人物形象作比较,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从而逐渐理解和消化社会文化通过书籍传递给他们不同性别的优秀的性格特点。久而久之,就接受了因性别不同而引起的性格特点的差异,对于男孩子,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勇敢和理智是他们优秀的性格特点,他们也努力将自己塑造成这样的性格;对于女孩,她们会逐渐认同女性是善良的,勤劳的并努力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等到他们能够完全独立阅读与思考时,性格已经大致形成,并开始自觉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行为处事,担当着他们的角色。

四、启示

诚然,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西方传统童话的文学价值无法抹杀, 童话这朵美丽的鲜花永远在现实与幻想间摇曳,引领人们走入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幻境地,它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无可取代,对儿童心理健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童话故事对儿童性格特征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有些童话故事中含有暴力血腥的成分,如《杜松子树》中的继母把儿子杀掉,之后做成肉汤给爸爸吃,《没有手的女孩》中爸爸把女儿的手砍掉,在读这些血腥暴力的场景时,尽量注意语气和声调,对故事中恶毒的人给与批评,对强调这些恶人都没有好结果,避免给儿童心理留下阴影;有些童话中含有性暗示的成分,如《希尔德布朗老哥》中妇女与教父的关系,在读这类的童话故事时,要给与正确的解释,并在适当的时期告诉儿童基本的伦理常识;有些童话中惩罚恶人的手段过于残忍,对这些故事的解说要注意与现代和平的思想相一致,强调对恶人的教育,给恶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在童话故事中,很多人物具有相同的性格特点,这无疑会给儿童留下刻板印象,如继母总是阴险恶毒,对非亲生的孩子很残忍,那些邪恶的巫婆也总是女性,而且有很狰狞的嘴脸,女生都是温柔漂亮的,男生都是勇敢帅气的等等,这些刻板印象对儿童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儿童就机械地认为继母总是凶狠的,长相狰狞的人的内心也是恶毒的,女生温柔漂亮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男生勇敢帅气才是最棒的。这些对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性格的发展都是不利得,进而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由于儿童在儿童阅读或听别人讲这些童话故事时,还没有形成相对正确的评价标准,作为家长或教师应该以适当方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选择地吸收故事所传达的思想,取其精华,适当增加现代社会的正确思想,从而培养儿童相对理想的人格特征,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闵永胜.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标准探讨[J].中共卫生事业管理,2008,(11):779 -791.

[2]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J]. 教育长廊,2009,(2):101.

[3]范存仁,林国彬,万传文.家庭结构对农村学前儿童性格特点的影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24-26.

[4]李慧静.出生顺序与性格关系的进化心理学观点[J].改革与开放,2009,(8):113.

[5]刘跃梅.儿童性格异常与多吃甜食有关吗[J].家庭医学,2004,(19):13.

[6]苏勇. 学校教育中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J]. 克山师专学报,2004,(3):105-106.

[7]刘芳.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J]. 中州大学学报,2006,(4):115-116.

第8篇:关于童话的作文范文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对策一、了解小学生的阅读心理,激发小学生童话阅读童话的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层次较低,兴趣点一般都停留在对童话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了解,而不会对包含在童话中的内涵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但这并不会影响小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和欣赏。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使得其更容易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锻炼思维能力和提升阅读欣赏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进行童话阅读时,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特点,多采取一些丰富多彩的童话教学模式,如播放与童话故事对应的动画片,展示童话故事插图等方式,以增强学生对童话阅读的兴趣。

例如,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童话故事《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时候,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增强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一环节:为帮助学生了解狐狸的生活习性和个性特点,在教学之前可以为学生播放与狐狸相关的动画片,在播放动画片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得学生狐狸的形象进行思考。然后向学生展示一些《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的插图,指导学生对插图进行观察和辨识,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插图中的狐狸是什么样子?这些狐狸在做些什么?通过这些画面可以联想到什么情景?插图中狐狸的形象与人们眼中狐狸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狐狸爸爸”与人们眼中狐狸的形象进行对比,并对《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狐狸爸爸”的形象设置悬念,将学生引入《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故事中。

第二个环节:与学生一同进入漫画大师罗尔德q达尔创作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故事的学习中。

第三个环节:为学生播放《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精彩的动画片段,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动画片中“狐狸爸爸”的形象特点,并对故事情节进行总结,让学生说说“狐狸爸爸”是怎样对付故事中卑鄙的农场主?

第四个环节:指导学生阅读童话作品《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对《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篇童话的兴趣显著提升,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阅读资料,交给学生一定阅读时间,并在阅读完成后提出相应问题,增强学生对童话故事的鉴赏能力。

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童话作品

小学生阅读童话作品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阅读资料,增加学生的童话阅读量。需要注意的是课外读物的选择必须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优秀童话作品,应以经典童话作品为主,这是因为经典童话都是经过历史的筛选和时间的沉淀,因而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不仅能够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更丰富的精神养料,还能够对开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产生积极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童话故事时,还需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增强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应为学生留出充足的童话阅读时间。例如,在学习童话故事《丑小鸭》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经典的《安徒生童话》全集,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童话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严格遵照国家语文课程相关标准,同时也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特点,激发小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

目前市场上童话故事读物的种类繁杂,质量良莠不齐,这里向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推荐一本优秀的童话故事书《优秀小学生应该阅读的中外童话故事》,该书中童话作品的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简洁生动,可以供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使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向小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童话阅读作品,还可以鼓励家长与学生一同阅读,方便家长及时向学生讲解童话故事中的道理和知识。

三、营造良好的童话阅读环境,让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和家长应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童话阅读氛围,使得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展童话阅读。首先,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采取“休闲阅读”的方式更适用于小学生童话阅读的需求。教师可以号召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童话读物,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等教学资源,建立学生喜欢的童话阅读资料库,方便学生随时进行童话阅读。总之,应在学校和家庭两个地点建立浓郁的童话阅读环境,使得学生可以真正享受童话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新奇的体验。其次,应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童话阅读时间,阅读时间的安排可以集中布置也可以分散布置,方便学生进行自由阅读。第三,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以增强学生童话阅读的兴趣。第四,积极发挥教师和家长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鼓励亲子阅读、师生共读,在学校和家庭中共同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得学生可以真正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落实对童话阅读的评价要求

加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效果既要保证童话阅读的数量,也要保证童话阅读的质量,而保证童话阅读质量的关键一点在于落实童话阅读的评价要求。学生应在童话阅读的过程中对所阅读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记录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读书成果展示,从而了解学生的童话阅读情况,掌握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范围,还可以从中考察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

每学期末,教师应根据童话阅读评价要求对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进行评价,评价依据为学生在本学期内的童话阅读数量、阅读内容、阅读心得体会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开展一些阅读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故事演讲、故事表演等,既可以让学生分享阅读的乐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读书的兴趣。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立足于课内童话作品,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扩大童话阅读量,在学校和家庭两个地点共同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丽.小学语文童话教学问题及对策[J].成功,2012,(18):81.

[2]杨迪.浅谈童话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01):40.

[3]马天凤.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之我见[J].才智,2013,(31):140.

第9篇:关于童话的作文范文

随着国家对边疆文化策略的极大重视,21世纪的新疆当代文学迎来了各方关注,新疆当代文学的大发展,促成了新疆当代儿童文学的脱颖而出。21世纪,新疆当代儿童文学无论是在作家队伍、传播媒介还是文学团体、丛书出版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首先,各界对新疆儿童文学的重视使其正式纳入了新疆当代文坛的视野中。近年来新疆政府对本土文学大力扶持,在政策及投入方面都较以往加大力度,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应运而发展起来,对新疆儿童文学的投入从人力到物力都是前所未有的。新疆作协也将儿童文学正式纳入到新疆当代文学的轨迹内,提出要繁荣新疆少儿读物创作,创作具有新疆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这项提倡使新疆当代儿童文学激发出新的活力与潜力。其次,对作家队伍的全面建设是促成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发展的基础。作家是文学作品的直接生产者,没有作家创作就没有作品,也就没有文学系统的其他诸多活动。新疆儿童作家队伍由老、中、青三代组成,有专业作家,也有业余作家。既有二十多年来一直潜心儿童文学的老作家刘乃亭,也有以前写诗后转型儿童文学的作家毕然;既有学者出身的儿童文学作家王功恪,也有新闻出版系统出身的作家于文胜,还有少数民族作家如帕尔哈提•伊力牙斯。

目前较为活跃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家有近30人,他们成为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的主要创作力量,他们也是促进新疆儿童文学发展繁荣的根本资源。随着新疆儿童文学作家队伍的发展壮大,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作家队伍的培养已成为新疆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再次,新疆儿童文学的“出版热”为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增添了勃勃生机。专著具有系统化、个性化等特点,是作者文化积累的重要成果,对于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据新疆作协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刘乃亭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前,新疆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少,几乎没有出过专著。进入21世纪以来,儿童文学作家王功恪出版了儿童科幻系列小说专著《小博士漫游科学王国》,李丹莉出版了科普系列童话专著《回家》、《贯穿沙漠的神奇丝带》等,毕然出版了童话集《树林消夏音乐会》;尤其是维吾尔儿童文学作家帕尔哈提•伊力牙斯儿童文学作家帕尔哈提•伊力牙斯以多种文化为一体创作的童话式长篇小说《楼兰古国的奇幻之旅》深受广大小读者的欢迎,引起很大反响。本书被译成汉文出版后同样受欢迎,2008年,维文版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09年,汉文版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并进入《当代》杂志2009年度全国最佳长篇小说提名名单,为维吾尔儿童文学争得了很大荣誉。

这些新疆本土的原创专著不但推出了一批有力的新作,而且对于新疆儿童文学的交流及新疆儿童文学走向全国都有积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为扶持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传部和新疆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5月,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赵光鸣、刘乃亭主编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品集》,目前,此书已被列为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这本书收录了近10年内在新疆儿童文学创作勤于笔耕的作者30人,共计41万字的作品,可谓给新疆儿童文学作家予以极大的鼓励。最后,新疆儿童文学的研讨会、笔会及其对外交流为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提供了不断发展的机遇。近年来,新疆儿童文学研讨会、笔会的不断举办使新疆儿童文学进行创作探讨、信息交流、佳作观摩、平等对话的机会越来越多,作家与评论家、作家与出版社编辑、作者与小读者、作家与作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趋于密切、和谐。成立于21世纪初的新疆儿童文学研究会几乎每年都定期举办各种与儿童读物有关的读书会、讲座、座谈会等,开展出版社与作家之间的互动。新疆教育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新疆科技出版社等都加入到与新疆儿童文学作家面对面的交流中。出版社与作家的这种互动既为作家找到了合适的出版途径,也为出版社解决了稿源问题。正是由出版社的扶持,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得到了发展的园地。此外,由乌鲁木齐市图书馆、新疆朗诵艺术协会共同举办的“天山珠玑———新疆优秀文学作品系列朗诵会”中专门开辟了“新疆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朗诵会”,已经成功举办了“黄山儿童文学作品朗诵会”、“毕然儿童文学作品朗诵会”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新疆本土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推广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新疆本土儿童文学作家的广泛交流对新疆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成效,在新疆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作家们的创作水平。

二、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

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的创作特点是极其鲜明而独特的。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于文体、地域、主题等方面。

1.新疆儿童文学作品文体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的文体丰富性为新疆的各族青少年儿童提供了各取所需的文本。童话故事、童话诗、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各种文体都在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中有所体现,文体的丰富多样性充分显示了新疆儿童文学作家活跃、丰富的创作景象。童话故事如刘乃亭的《角马过河》、毕然的《买梦的小王子》;童话诗如于文胜的《小蘑菇》;小说如《葡萄园的影子舞会》、茹青的《沙海觅宝》;诗歌如于文胜的《我和别克的故事》、尹必桥《我的家乡亚克西》;散文如尚崇龙的《童年是个梦》、《我的鞋子》;戏剧如茹青的《会飞的巴郎》等。这些丰富的各类文体使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2.新疆儿童文学的题材选择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新特的自然资源赋予了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话题资源。在他们的作品中,新疆的地域景观表现出鲜明的特点。毕然的《森林消夏音乐会》以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作为故事背景,使新疆的小朋友们从心理上产生了对于家乡地名的认同感。于文胜的《海孜勒罕》中“额尔齐斯河啊美如绸缎”,令儿童对新疆的额尔齐斯河产生了秀美的印象,增添了对新疆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作家蒋南桦的动物童话系列中,新疆所特有的动物貂熊、盘羊、野驴等在新疆儿童读者中得到了宣传与普及,新疆儿童对于新疆丰富的动物资源有了自豪感。其中儿童文学作家李丹莉的《回家》通过对新疆雪豹回家的曲折经历描写,不仅使儿童认识到新疆珍稀动物的宝贵性,而且唤起了儿童对于动物的保护之情,可谓是一举两得。作家李丹莉是新疆本土成长起来的儿童作家,她自称新疆特有的野生植物、野生动物、珍稀地矿、地貌为她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她希望让小读者在与童话故事的亲密接触中轻松汲取新疆特色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新疆大自然中那些具有神秘气息的珍宝。

3.新疆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对新疆当代儿童文学的塑造性。对于新疆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的描写在新疆儿童文学中极具吸引力。除了新疆的自然风物外,新疆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在新疆儿童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现。如维吾尔儿童文学作家帕尔哈提•伊力牙斯的作品《楼兰古国的奇幻之旅》通过几位少数民族儿童在神秘的新疆楼兰古国的探索,将新疆历史文化地理融入了作品中,文中对玛雅文石碑的介绍不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而且具有神秘性,引起小读者对新疆历史文化的强烈兴趣。在《送给孩子们的诺鲁孜礼物》中,作者帕尔哈提•伊力牙斯通过儿童对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诺鲁孜节的喜悦之心,展现了这个节日所特有的风俗,如吃诺鲁孜饭粥等。茹青的《会飞的巴郎》中以维吾尔族小男孩巴哈提与爷爷的对话对新疆的人文景观毡房作了介绍,通过爷爷教巴哈提挤奶将新疆以奶制品为主的饮食习惯作出描写。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在内容上的本土化,一方面是由于作家敏锐地发现了新疆地域文化的创作资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疆文化地理对新疆儿童文学作家的塑造意义,新疆文化地理成为新疆儿童文学作家们创作的原点和支点。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中关于新疆风物及习俗的描写充分展现出地域性对文学作品的塑造作用。

4.21世纪新疆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话语:团结与智慧。在不同文体及不同内容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品中,对于团结与智慧主题的描写是其主流话语。邬庆丰《民族团结童谣》中的《阿凡提爷爷讲故事》以新疆家喻户晓的民间人物阿凡提之口说出:“新疆内地是一家,名字就叫大中华。丝绸之路通四海,民族不分你我他。和和睦睦在一起,自古从来不分家。”他的《古丽,我的朋友》一诗中“:你帮我来我帮你,彼此友谊好深厚”等都对于民族团结的主题进行了弘扬。尹必桥出版的太阳花儿童诗集《我的家乡亚克西》通过童谣的形式使新疆各民族儿童牢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刘乃亭的《小小螳螂》中通过小螳螂战胜大蟒蛇的童话故事,将小螳螂智勇双全、善于动脑的特性描写得活灵活现,使小读者认识到智慧的力量。在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表现智慧的作品各具形式,动物与人,动物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无不充满斗智斗勇的主题。

三、如何拓展21世纪新疆当代儿童文学的深层发展

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已经摆脱了20世纪悄无声息的状态,获得了新的独立建构,它超越了以往新疆儿童文学的任何时期,形成多维的文学品格与价值。可以说,21世纪的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已是一个适应新疆儿童同化机能的多层次的艺术载体,它在走向新疆儿童世界的同时稳健地走向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艺术个性的自觉。如何使新疆当代儿童文学更好地理性发展,拓展出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深层,笔者认为有以几点需要关注。

1.不断增添新的儿童文学观念,确认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具有的价值功能。根据以往新疆儿童文坛的创作,可以看出新疆当代儿童文学虽然特点性强,但多数作家对儿童文学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反映出儿童文学观念的陈旧性与模版性,多数作品囿于既有的题材内容,如对新疆自然风光、动物介绍的大量描写等,这种状况势必会将新疆儿童文学局限在原有的文学创作旧圈里。作为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应当不断提升自我的儿童文学创作观念,积极探索儿童文学创作理论,不断提升自我的使命意识与人文关怀,汲取儿童文学的新观念、新方法、新话语,表达新疆当代儿童的独特感受,表现出21世纪新疆少年儿童多姿多彩的生命气象与精神成长,让新疆当代儿童文坛奇葩纷呈。

2.走向多元共生的创作状态,创造百花齐放的艺术格局。“儿童文学以其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接受机制与审美情趣,区分为少年文学、童年文学、幼年文学三个层次。”21世纪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以表现儿童文学与幼年文学为主,其中童话占了大半壁江山,对于少年文学几乎没有问津。新疆青少年的成长历程、花季人生应成为新疆当代儿童文学新的生长点与激发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秦文君、杨红樱等描写的少年文学为什么会吸引大量的中小学生是值得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思考和借鉴的。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的趋向应当是多元共生、百花齐放的,新疆当代儿童文学不仅要创作童话,更要创作贴近新疆青少年日常生活与学习,反映新疆青少年青春文化特征,符合他们自然心态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因此,在今后的新疆儿童文学创作中,如何增加少年文学的创作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课题。

3.走向儿童文学的全国对话,提升新疆儿童文学的全面视野。儿童文学是没有边界的,21世纪的新疆儿童文学不仅是新疆的,也是中国的。21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视野已从中华大地走向世界华文儿童文学,走向更为广阔的与世界儿童文学的交流与对话。新疆儿童目前的局面还在新疆本土发展,与中国当代的儿童文学存在很大差距,尽管新疆本土化的儿童文学创作是有优势的,但从长远的儿童文学创作来看,新疆儿童文学应当与国内其他的儿童文学在话题上对接,在创作上趋于同步。新疆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应关注当前信息化、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等,关注人类的共同话题: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当代儿童的生存困境、青少处犯罪等焦点、热点与难点话题,发出新疆儿童文学的声音。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新疆儿童文学的全国性格局,孕育出当代新疆儿童文学的大视野。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