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伤感爱情诗范文

伤感爱情诗精选(九篇)

伤感爱情诗

第1篇:伤感爱情诗范文

一、落寞翅膀飞向理想天空的诗意之美

在《时光的碎片》中,处处散发着一种人类伤感甚至悲情的情绪意味,而在这种悲情伤感的情绪表现之中,又往往渗透着理性的思索。情与理的这种结合,构成了唐象阳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唐象阳的诗遵循情是基础的艺术原则,创作技巧上让思理在情的基础上展开。彰显了他悲悯艺术的诗歌风格。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就指的是诗因情而发。在唐象阳《时光的碎片》这本诗集中,到处都可以触摸到诗人心中那种温热伤感的情感火花和毛羽。诗人深沉的叹息和幽幽感伤从诗意的文字里流溢,萦绕心扉,挥之不去,让人久久不能从诗人的意境里拨出来。在《遗落的誓言》中,诗人感叹爱情的誓言已经遗落,冬季老村渡口的苦苦等待,换来的是“旅程不改”“方向已变”的口信;在《静静的栈桥》一诗中,栈桥旁的静静守候与相思,犹如古代巫山神女般的坚贞,同时亦不免有着湘妃的彷徨:“当有一天我在沧桑中摇曳/你呵——/归航时是否依然”;《情人节》,暴露了恋人间的虚荣与虚伪,展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憧憬:“我们的爱情,如此黑暗地/回到了诗歌,也回到了伤感”;没有爱情的婚姻,虚伪的可怕,夫妻间“似近非近”“似远非远”的距离令人尴尬,在感性与理性的纠结中不明去向,“向前走抑或向后退/都是一种错误”,令人痛苦,没有选择的选择只能是坚忍的“咬咬牙”,然后是“长嘘一声叹息”,无奈而又悲壮(《一声叹息》);“线断了/我也走了/或许你只是我来世的女人”,绝望中的期冀,似乎又是对自我的安慰(《遥望》)……这是中国式婚姻现实的无奈,不是诗人个人的能力所能改变的。不能改变,就只能在内心里期望,于是在几乎绝望的情境中诗人透露出坚定的希望:即便沧桑,依旧等待;即便爱情黑暗的回到伤感,依旧有梦;即便婚姻不幸,也能“咬咬牙”;即便此生无缘,也能“在我来生的天涯海角/等你后世的地老天荒”(《遥望》)这是诗人站在人类的高台上对美好爱情的呼唤……在雾霭笼罩,满是阴郁,情感低沉与令人窒息的心境下,悲哀现实中的那抹希望最能触痛人的心潮,引领人走近悲壮的美。诗人为我们做到了。

以上这些诗篇,情感流泻起伏,悲情浓厚,而在另一些诗篇中,则更多地表现着诗人对爱情的理性思索和对人类情感的追问,自然也就真实蕴含着对生命的淡淡的感伤:“隐隐约约/她们就一个个站在面前/没有走远”(《阅读往事》)这样的“阅读”,既有对过往美好华年的回忆,也暗藏了时光流逝的忧伤,“爱情是怎样的难解和独特/每一个故事因不同的幸福开始/又结束于同样的苍白与虚伪”的结论,则是沉静中对情的思考与感叹。同样的思考在《这个冬天》里也有体现,“爱情,究竟适合生长在怎样的季节”,随后“在一望无际的人世间/我就用这简朴的虔诚/爱你到枯萎”展现的是对过往美好坚定的守护,是心潮跌宕后归于的平静;在《有雨的日子》里,作者明明白白的表示他“幻想一种至高的爱情”,他理解恋爱时的疯狂是“理智洞开的一个天窗”,作者站在生命的角度,对爱情进行冷静的思考。在这部诗集中,诗人的抒情很多都带有这种知性的意味,其知性的思索在一定的程度上化解了低郁的心境,使人进入理性澄明的天空。

这种思考不仅体现在爱情上,同样也体现在对人生的理解上,通过对“岁月的残酷”的深深感受,开始了对人生“聚不是开始/散不是结束”的哲理解读,形成了“只有守望一份美好心情”才能将“岁月的寒流”“流放于青山之巅绿水之上”(《感爱春雨》)的人生观。在组诗《岁月的痕迹》之《过去的风景》中,“现实中的浮华”与“风光”无关的领悟以及“在四季的风景中/淡然笑对枯荣”的人生姿态,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通达,看到了“落寞的翅膀飞向理想的天空”。《淡泊》与《佛门》展现的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思想境界,脱离了小我的情情爱爱、缠缠绵绵,而进入到了一个大我的状态。当然,悲情达到理性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回味中慢慢实现的,《星月幽幽》《今夜,旧梦依稀》《走进九月》《秋天的思念》《把往事搂进胸怀》《岁月的痕迹》《回首岁月》……均是对过往的回忆、思念、追寻与感慨,淡淡的忧伤郁结在心头,吞不下,吐不出,悠悠扬扬,即使有了哲理的思辨,这种忧伤依旧细细流淌,成就了此诗集的情感基调,也体现了诗人的生活基础与人生阅历。

诗情与诗思的慢慢转变是诗人思想日臻成熟的表现,诗人也在后记中指出此诗集“收集的作品跨越的时间比较长”,由此,也可以印证诗歌情感与诗歌哲思转变的事实。从痛苦叹息到忧伤怀念再到理性通达,体现了思想的飞跃,是落寞的翅膀飞向了理想的天空。

二、古典意象融入现代诗篇的美学价值

第2篇:伤感爱情诗范文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唐宋婉约词;关系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晚唐诗歌的艳丽而婉约给人一种美妙的感受,“晚唐之诗,秋花也;”晚唐的诗歌就像秋花一样幽艳,对于宋代的词曲也有着引导的作用。正如李商隐的诗歌一样,对于宋代西昆派的诗歌,唐宋婉约词人以及后来清代的许多关于爱情戏曲的戏曲家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他的诗歌很多都参透婉约词,表达了爱情真挚纯洁的高贵品质,同时对于受到重伤后仍然保持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态度和坚守着一份执着,这对于唐宋婉约词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本文想浅谈李商隐诗歌与唐宋婉约词的关系。

在李商隐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他的爱情诗,个人认为这与李商隐的爱情生活是分不开的,李商隐对于爱情所抱有的真诚,包容及理解的态度却都总是以悲剧收尾。所以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大部分都是抒发了爱情的痛苦情感。《无题》(一)“作夜星辰作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歌中双飞翼完美的表达了相见时的幸福,温暖,分开时的痛苦和难过,这是恋爱中所有恋人都有过的爱情别离情结。抱着对爱情有着非常浓厚的相思和期盼,有着无限美好的回忆,拥有着对方的喜悦以及对于爱情精神生活的美好追求,同时,这其中又有着无法言语的无奈,辛酸与痛楚,对于爱情的间隔,也有着爱情的重重艰难阻隔,苦苦的守候着爱情,守候着回忆,期盼着与恋人的相见这一复杂纠结的心情。《无题》(二)中也有着同样的感伤和期盼,“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用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多么沉重的一声叹惋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他在爱情中是真诚投入的,但是却又有那么多的无奈,刚与恋人愉快的见面却又要面对即将的分离,想到此后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够再次相见,这让他又多了一分感伤。更何况青春即将逝去,东风无力,百花凋残,自己的伴侣,自己心爱的人究竟在哪里呢,这样让人苦苦期盼,苦苦等待的情景,让人情何以堪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以“丝”谐音为“思”让人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对于恋人,对于爱情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由思恋转变为对于别后的设想。早上起来对着镜子梳妆;“愁”“改”两个字展现了她因为想念他而引起的现在忧愁,忧伤的感情状态。“月光寒冷”将男主人公因为女主公不在自己的身边,感到孤单,寂寞,空虚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活的现实让这一对恋人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承担爱情的这份责任,让两个相爱的人忍受着分离的痛苦,让人为他们流下同情的泪水。

晚唐诗人李李商隐还有一些著名的关于夫妻爱情的诗歌,比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在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最朴素的文字,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郁闷、孤独、苦寂的孤苦心情,同时又想象了与妻子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完美的展现了诗人对离别之苦、对妻子的思念,同时又满怀相逢期盼的复杂心情以及作者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精神。而从侧面也看出诗歌中所包含的诗人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愤怒,他只有希望着,憧憬着,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和妻子重逢。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唐宋婉约词中,相思,别离的爱情是核心主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竟无语凝噎。”,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都曾让我们无数次的为之感动。这些表现的方法不同,风格也是各具特色,但是都同样拥有着李商隐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对于爱情执着与坚守,真挚与纯净,憧憬和忠贞的追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的诗词对于婉约词的影响和启迪,但是又有人认为李商隐的诗歌并不能仅仅只把它当情诗来看待。蒋凡曾经就这样说到:“我们可以把它当情诗,但是他又不仅仅只是爱情诗,因为诗人坚贞纯净的爱情与高尚的精神寄托在同一诗歌中得到了完美和谐的高度统一.在此,爱情说与寄托说已经不再是截然对立的了,而是有所沟通和协调的,也就是说,寄托说并没有否认这其中确实有爱情之意,但是爱情说也同样没有将其中的一些寄托排除出去,两者是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 正如诗人李商隐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一样,其中不仅仅只有爱情的存在,其间还表现了一种精神的寄托。在婉约词中,同样也如此,在表现了爱情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更高的理想抱负和人生追求的态度,有着对于国家,对于人世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些思考与追求所引起的失落与感伤的心绪深深的沉淀在词人的心里的最深处,所以,在写艳情词的时候就无意间展露了出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李商隐的诗歌和唐宋婉约词都把身世与艳情完美的柔和,使诗词有着政治与爱情,感伤与执着等这样多重的感伤凄楚的心绪。

李商隐的诗歌非常注重在艺术上的构思和遐想,从生活中非常一般的题材中发现新的意境,给人意想不到的感受。在思想内容上,李商隐的诗歌展现了爱情真挚,美好的品质,启迪了唐宋婉约词中对于爱情主题的色调,为唐宋婉约词的风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把自身的感受与艳情完美的结合起来,使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感伤与憧憬,绝望与执着等多重律感得到有效的表达,展露了更深层次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 张英论.李商隐诗歌与唐宋婉约词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6.

第3篇:伤感爱情诗范文

【关键词】李清照 感伤情怀 原因和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34-01

诗言情,情的内涵丰富广博。当品读李清照的诗作时,我们会强烈地感应到她那柔情似水的情怀。当深入李清照的诗作,我们发现在这个宋代才女的心灵之中,感伤情怀的意味浓得让人心醉。写诗以抒感伤情怀,是诗人常有的艺术创造。可是,为什么只有李清照的感伤情怀才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憾呢?主要原因是:李清照感伤情怀产生的原因和意义以及蕴含的内涵之美使然。下面论者试作分析。

一、李清照的感伤情怀,源自出生背景和教育历程。她出生诗书之家,气质高贵,多情优雅,心思细腻。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王灼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①父亲李格非给了李清照以正义才华,母亲给了李清照以多情多思。加之她天资聪慧,多才多艺。有超强的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因此,她遇到事情,会比一般女子感受更深;思考问题,会比一般女子更广远。别人想不到的,她想到了;别人不会痛苦的事,她偏偏欲罢不能。我们来读她的作品《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②

此诗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感受和热爱。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清晨时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二、李清照的感伤情怀,源于文化传统和现实的社会重压。封建文化传统,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要守三从四德,没有独立人格。女子在社会上,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受歧视凌侮。而李清照偏是一个十分要强的女子,她要与男子平起平坐。她有远大的抱负,她要为女子争取做人的尊严。她有一首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表面写英雄项羽,其实是李清照的心灵独白。可见她的抱负之大,自强之烈。

可是,一个女子如何撼动文化传统?如何改革得了社会习惯呢?连诗人陆游对她都颇有微词。因此,她注定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独自品尝感伤的浓酒!

三、李清照的感伤情怀,源于她始终徘徊在婚姻幸与不幸之间。有人说,宋词是一朵情花,而李清照更是这朵情花最佳的意象代表。她天生丽质,多情婉约,心思细致。在少女时代,她相遇了心中的白马王子。请看《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但她想看看来客,又不敢表现自己看人的样子,因此她装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神态。此诗,其实是李清照的怀春诗,是一首爱的初恋诗。

天公此时对李清照似乎特别关爱,让她与赵明诚结为伉俪。赵明诚是李清照的知音,港湾,爱巢。俩人生活和谐,相敬如宾。如此一来,一旦分别,一旦失去,必然伤心痛心。请看《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的《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相思之伤。

爱神好像是为了考验李清照,给她设置了人生的苦难。因为社会动荡,国家破碎,外敌入侵等原因,赵明诚很快逝世了。留下她一个人。从此,李清照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后来李清照在昏迷之中,被亲人安排了一场不幸的婚姻。李清照没有获得新的爱情,反而得到摧残,严重的心灵伤痛。

四、李清照的感伤情怀,源于国破流离。李清照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金兵大举入侵,她也饱受国破家亡之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辗转江宁、建康、芜湖、越州、杭州、金华等地,至晚年仍客居他乡,这种苦痛无异对李清照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创伤。请看《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词中表达多种感伤情怀,内涵丰富,感人至深。爱的幻灭,忧国忧民,青春似水,救国无门,人生短促……种种情缘交集一起袭击诗人多愁善感的情怀。

综上所述,主要从四方面论述李清照感伤情怀产生的原因和内涵之美。当我们读李清照,品析她的感伤和痛苦时,我们并不感到消沉。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由李清照的感伤意义决定的。李清照的感伤,不是逃避,不是消极,不是颓废,不是堕落;相反,是面对现实和苦难的挑战,是积极改变命运,是寻找前途的努力,是升华人生价值的意义的抗争。这种感伤,是一种深厚的情怀,是一种力与美的表达,它能够促使我们珍惜人生,创造人生,享受人生,因为人生只有一次!

参考文献:

第4篇:伤感爱情诗范文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悲美意境

李商隐的诗不受人、事、景、物之限,而是处处浸染着无端的悲思慨绪,隐含着一颗寥落、幽怨、缠绵悱恻而又似有某种追求的心理。他的诗是如同是艳丽抹上一层愁绪,于朦胧深处透出一丝光亮,感情的影子徘徊在诗行之中如烟似云,扑朔迷离,显露出他政治和人生追求上的失意和执意的矛盾心理。

(一)坎坷的人生经历

十岁那年,李商隐之父卒于幕府,孤儿寡母“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虽在故乡,却如同外来的逃荒者。家世的孤苦不幸,病弱的身体,形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来振兴家道。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不仅被聘入幕府,又帮他在开成二年(837)中进士。同年底,令狐楚病逝。李商隐于次年春入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当时朋党斗争激烈,令狐父子为中党要员,而王茂元被视为亲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在牛党眼里是“背恩”的行为,从此为令狐绹所不满。党人的意见,孤介的个性,使得李商隐一直沉沦下僚, 30年中有20年辗转于各处幕府,远离家室飘泊异地。不由自主陷入到朋党倾轧的漩涡之中,政治上受猜忌和歧视,人格也受到极大诬毁,这巨大的精神压抑和心灵创伤使李商隐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积郁了浓浓的一腔悲愤,也为其诗歌悲美意境形成奠定了基础。

早年的学道经历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另一原因。唐自高祖起就尊崇道家。晚唐时期,学道崇道已成社会风气。李商隐正出生和成长在那个崇道的年代,无可避免的受到当时风气影响。在玉阳山学道时,他对道家经典《道藏》下过苦功,他还学会了道教中“秘决隐文”的表达方法。在学道过程中,有一个人对李商隐诗作甚至是爱情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李商隐一生爱着的女冠宋华阳。李商隐出没于千年道观,沉浸在《道藏》之类古籍中,为什么会引起一场爱情悲剧?究其原因,首先是晚唐社会的影响;其次是晚唐的道教分两大支金丹(又称外丹)与内丹(气功等)两派,都与房中术有关,天性颖悟,热爱生活的李商隐,在背诵这些典籍时,自然会萌动春心,向往爱情;再次是道观里有美丽的女冠,其中不少是豆蔻年华的美女,甚至还有皇家公主,而女冠宋华阳就是随公主入观的。李商隐正值青年时期,天天阅读房中术那样的书籍,又遇到了宋华阳那样美丽的女冠,产生恋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情于欲也是正常的反应。但道门中宗派林立,教规森严,所以,李商隐和女冠宋华阳的恋爱自然又变成不合法的。这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根本原因。

时世、家世、身世多方面原因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性格与心态。秉赋的才情、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心灵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种种不幸加深着他内心的沉痛,崇高美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中的消沉、幻灭,引起了他的关切、彷徨和探索,这无疑成为他的艺术创造中悲美意境的特点。

(二)诗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以其特有的才情,创构出许多美丽空灵的悲情诗歌,其中有取材自神话传说、佛道故事的,也有现实和日常生活的。这些诗,意境迷离,诗势飘渺,诗语艳丽,诗旨沉博,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1.朦胧诗歌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的笔下往往是美的悲剧,充满了浓重的失落、怅惘与悲哀。透过悲美的意境,我们能看到诗人的理想,看到一颗寂寞追求的脆弱的心。朦胧的美学特征,使人读来如雾中观花,云中望山,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天地,令人陶醉。

如《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首传诵千古的诗篇,感情强烈且带有悲情伤感。诗中写到的爱情不但受到了封建礼教桎梏束缚,还加上了道教森严的教戒限制。首联以“相见时难”起句,以悲美的情感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从爱情方面言,相恋之人自然是“别亦难”,怎样的“别亦难”?诗人用“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来表达。暮春时节,百花调残。百花这象征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摧残了,诗人用“百花残”的意象来写它的“别亦难”。情人“相见”带来的是巨大快乐;分别随之而来的则是巨大的痛苦。“丝”和“思”是谐音,颔联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写情人手别后的缠绵悱恻的情感,比喻新颖、准确、易解,诗的艺术浓度也大大增强了。“相见时难”又“别亦难”,“东风无力”却“百花残”,“难”、“残”、“尽”、“干”、“寒”又表达了伤感的凄凉、萧瑟。全诗笼罩在悲美艺术境界之中。

再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历来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是爱情诗,诗人在追思年华,回首往事,感伤身世。首联中“无端”是惊讶之词,由此而回首往事,万感丛生;颔联中凄然凝虑,令人为之动容,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颈联以沧海明月、鲛人泪珠、良玉生烟来比自己的清词丽句,来比自己的诗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尾联中表现诗人面对三卷诗集,一首诗,其情跃然纸上,此之谓“可待”。然而现在,只供追忆而已。痛定思痛,再追忆华年的情景深感这一切令人难以忘怀之情,即使在当时,也是若有若无,若即若离,怅然若失;回首往事,只有更伤感、悲情而已。也有人认为此诗只是描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音。但这种观点似乎毫无根据。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悼念故去妻子的。从意义结构看,诗人对瑟存在的理由发出疑问,继而对人生目的质疑,接着又探究了 梦境与现实的相对性,蝴蝶与杜鹃就是这样的典型例。随后,又表现出人生悲剧的情景,而这种情景是通过流泪的珍珠和锁于烟雾中的不可得到的玉体现出来的。最后,道出自己的惆怅感。仅仅这样描述,未免过于肤浅。事实上,诗意并非这样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诗歌丰富多彩的语言中。诗中用语的锤炼很值得注意。“锦”这个词,不仅具有视觉上的感染力,还代表着富丽堂皇。“锦瑟”意味着幸福,意味着人的青春年华。首行中的“无端”使人对人生的意义产生的怀疑。而且,“一弦一柱”的更迭使用,使我们不仅详尽地看作瑟这一物象,又复现了往日,强调了以往的岁月。第三句中的“梦”、“迷”二字,深刻表达了迷惘的情感。第四句上的“春”一词,则引起情欲的联想。在接下的两行诗中,“泪”自然而然(下转第91页)(上接第90页)的增加了感伤情绪,“烟”加强了上文中的迷离感。尾联中“可待成”再次表现出飘乎不定。“瑟”、“蝴蝶”、“杜鹃”“珍珠”、“玉”是诗中的关键词,“瑟”是这首诗的主要象征物,即可代表婚姻,也可代表人生。蝴蝶象征人生的转瞬即逝、扑朔迷离。杜鹃象征着悲剧性的婚外恋爱。珍珠或者代表分离的情人,或者不被赏识的才华,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玉,很可能象征着追求不到的物或理想,这一切都在朦胧美中体现了一种悲美的意境,通篇体现出作者的伤感之情。

2.含蓄诗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诗的绵邈含蓄是在风雨穷年中扎根而又在“想象咸池日欲光”的领域中展开浮想的,其诗情调幽美含蓄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诗歌表现采取的是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不仅无题诗的情感是多层次的、含蓄的,而其他一些诗常在悲美意境中表现得幽深含蓄窈渺。

如《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咸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歌中为所爱者远去而“怅卧”、“寥落”、“意多违”的心境是一层情思;进入寻访不遇,雨中独归情景之中是又一层情思。设想对方远路上的悲凄,是一层情思;回到梦醒后的环境中来,感慨梦境依稀,是又一层情思。书信难达的惆怅,表达得十分含蓄。思绪往而复归,盘绕回旋。雨丝、灯影、珠箔等意像,美丽而细薄迷蒙,加上情绪的暗淡迷惘,诗境遂显得凄美幽约,处处在含蓄美中体现出悲美意境。

再如《嫦娥》:“云母屏风独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此诗分明借对嫦娥的处境和心理描写,象征那些慕仙入道却不堪孤寂的女冠,诗歌生动真切地描绘了高远澄澈神奇莫测的月宫景象,传达出月里嫦娥复余微妙的感情,表现出诗人对她们的同情和体贴,蕴含着可供多种解读的含蓄的意蕴。

创作诗歌需要丰富的想象,诗人受自然景物的感染而激发出创作冲动时,还有其他主观因素在起作用。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不是纯客观的,而是通过世界观的折光来感受和反映客观事物。正因为每个诗人都有各自的主观因素,所以他们在反映客观的自然景物中便显示不同的创作个性,创造出不同的意境。正因为李商隐的悲剧命运,便使得其诗中充满了悲情伤感,创造出了悲美意境。然而,李诗的感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伤春悲秋,而是生发出一种人生感慨,其中既包含了对美好事物衰减的深深挽惜,也包含了诗人对生命、光阴的无限珍惜和依恋,蕴含诗人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

李商隐出生寒素之家,挣扎在沦贱艰虞的处境中,在大半生的幕僚生涯中,一方面饱受孤寂、漂零之苦,一方面倍受感情的煎熬,中年又遭受丧妻之痛。这种漂零落泊,情无所依的孤寂生活,使他积郁的悲愤之中更添一份悲情哀怨。情感世界深处的冷寂是诗人悲寂,感慨的心态即为悲美意境的形成重要原因。情感因素往往是心态的核心因素,而诗人情感郁积得既深又广,这也就必然导致李商隐悲美创作的情感内聚力不断增强,进而对他诗歌的悲美意境产生持续不断的作用力。

参考文献

[1]万四华、黄小蓉. 李商隐的悲慨心态与诗美追求[J]广西师院学报:1988(01)

孙建芳.感伤美的心理描述[J]遵义师范学院学:1994(01)

刘修明.牛李党争和李商隐的无题诗,史林:1995(04)

郝瀚.无端的思绪、无限的时空、无尽的怅然——李商隐诗锦瑟的又一种解读,名作欣赏:1995(02)

第5篇:伤感爱情诗范文

戴望舒原名叫戴梦鸥,戴望舒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所以,在他的诗里,多带有伤感的情感,这一份孤独融入到诗里,让人禁不住的心灵触动。

作为杭州人的戴望舒,也有一份江南人的细腻之美。戴望舒写的诗,都带有浓浓的颓废与伤感之情,形成了特有的韵味,戴望舒也被世人所称赞。

戴望舒的《雨巷》是他最出名的诗,这是一首好的抒情诗,也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读过《雨巷》,不禁让我思绪膨胀,那种哀怨、那种凄清、那种惆怅…脑海中浮现出朦胧的画面。“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在这首诗中,我独爱着一句。它带给我深思,给我的想象装上翅膀。想象起当时的忧郁环境,诗人独自漫步在小巷中,心便宁静了,身边凉丝丝的,斜斜的雨丝打落在油纸伞上,无助的彷徨,漫步在这落寂的小巷中,直到后来遇见了那位丁香一般,令他记忆深刻的姑娘。因此,戴望舒也被世人称为“雨巷诗人”。

第6篇:伤感爱情诗范文

关键词:杜甫;爱国忧民;杜诗

一、杜甫的爱国忧民情结的形成

(一)环境因素

1.受家庭影响。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后代,祖祖代代在朝为官,以儒家思想为主,希望利用儒家思想帮助君王实现统治人民的目的。在这种家庭当中,他的思想自小受到了极大影响,希望自己能够做官为君王效力。他的《进雕赋表》中有着明显表现,但中国封建社会实现一人专制,因此那个时代的爱国就是对君王的无限效忠,杜甫自小受家庭影响,自然形成了爱国思想,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够做官。

杜甫在年轻时一心想着做官,将人生发展确定在辅佐君王方面,并没有深入了解百姓生活,因此形成其忧民情结的主要原因在其他方面。

2.时代与经历的影响。唐代读书人大多在年轻时游历祖国大好河川,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见识而且也可以积累知识,对外宣传自己,有利于自己今后的生活。杜甫在二十岁到二十九岁的期间也曾外出远游,使他增长了不少见识,对其以后的诗歌发展积累了丰富素材。

后来他来到了人民群众中间,其诗歌创作也自历史事实转变为对人民的同情与爱怜,进一步得到了发展。而在他流亡与游历当中,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因此其胸怀更加宽广,诗歌中的气势也增加了许多。

(二)内部因素

杜甫在诗歌方面有着巨大贡献,被后人称之为“诗圣”自然有着一定的道理,他从小就学习文章的写作,七岁时就可以写诗,年轻时外出远游,为他的诗歌创新积累了大量材料,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句。自此可以看出诗人胸怀的宽广,有着这样的胸怀自然会联想到人民生活的困苦,随着与劳动人民接触的日益增多,他的眼光更加开阔,将国家、人民、自然有机融合在一起。

1.热爱自然。杜甫的诗不但描写一定的史实,而且也包括一些描写自然的诗。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其中生动描写了泰山的美丽景色。他还热爱着自然界中的动物,如鹰“何当击凡鸟”,燕“旅食惊双燕,衔泥入北堂”,鸭“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利用自己对动物的细致观察写出了生动的动物形象,如果心中没有爱,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

2.热爱人民。早期的杜甫希望通过当官为君王效力,由于当时生活较为富裕,因此也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经历“安史之乱”以后,他在自己的流亡中感受到了生活的艰难,深入接触了广大的劳动人民,了解了劳动人民生活的不易,产生了同情爱惜的想法,此时的诗大多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其中充满了同情。

战争是为了扩大疆土,但最终伤害最大的还是老百姓。杜甫笔下有着大量的人物,有老人、有儿童。他们当中有的为国家出力,死于战场;有的被征为民夫,离开家庭;有的在离别时伤感哭泣,为自己面临的不公平感到气愤。其中都是诗人真实心理感受的写照,都是对当时真实生活的反映,饱含丰富的感情。

3.热爱朋友。他对自己的亲人与朋友有着无限的爱。年轻时的李白、高适,后来的岑参、郑虔、严武,还在自己人生的最后遇到了苏涣,他都对友人一片真情。利用诗歌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感情,分离后又写出大量的伤感之诗。而以描写与李白友谊的诗歌最多。

二、杜甫描写了爱国忧民的大量诗篇

(一)以爱国情结为主的诗歌

没有战争的时候,他认为应该尽力辅佐君王,帮助其统治天下。发生战争后,应该帮助君王消灭叛乱军队。在发生“安史之乱”前,唐朝处于兴盛时期,此时杜甫以当官为主要人生目标,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真实写照。虽然杜甫是一名文人,但在“安史之乱”以后,他也不甘寂寞,经过自己的艰难奔走希望为皇上效力。但此时已经满身疾病,但还写出了“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这样效忠皇上的诗句。

在自己人生的最后时期,诗人虽然已经不能起床但还关心着国家大事。在他的文章中也大多包含了自己将希望寄托给家人的思想,如《莫相疑行》,描写了对当前朝廷腐败的忧虑,也有着对皇上的希望,“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在他送别严武时写道“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提出严武应该做官为朝廷效力。

(二)以忧民情结为主的诗歌

在他的《兵车行》当中,写出了征夫与家人离别时的凄惨场景,使人读来感觉到哭声就是身旁。皇上一味开展战争,但受伤的还是老百姓,他们离开自己的妻儿,家中生活困苦,但朝廷却在“急索租”,诗人在此写出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在战争中大量生灵死亡,又写出了“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让人读来感到心肠寸断,痛不欲生,也在其中看到了皇上的无情,其中充满了对人民的爱惜与同情。

“小别胜新婚”,但刚刚结婚的夫妻就要分别,丈夫就要奔赴战场,使人难免会感到忧伤与不安。但妻子还是“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为了让丈夫放心,强忍心中悲痛“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说道“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在此可以看出,虽然妻子对丈夫充满了爱怜之情但也感到无可奈何,老人看着新婚夫妻的离别,心中也充满了悲伤与无奈,“投杖出门去” “幸有牙齿存”;老太太悲伤过度,已经哭死在道路旁,虽然天寒地冻,但身上依然穿着单薄的衣服。虽然知识一旦离开将永无相见之日,但还是劝老伴多吃一点,读来让人泪如雨下。在《无家别》中,“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乡亲们都已经离开了家乡,都不知道相互间的生死,他所能看到的只有一只竖着毛的狐狸,但在这种情况下,县吏依然要求他当兵,他只能告别家中年迈的老娘,但老娘今后将如何生活,他都不得而知。

三、结论

总之,在杜甫的诗歌中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与关怀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闻一多先生这样评价“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参考文献:

第7篇:伤感爱情诗范文

关键词:古代诗歌;意象;雁;鸿;雁意象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是文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意象的形成,是文人对客观事物外部和内在特征的深刻认识,也是文人对客观事物的强烈感受。雁,又称鸿。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礼记*月令》里就曾对大雁春季南归, 秋日北回的生活习性做了明确的记载。“一行雁影, 几声雁鸣”就让人勾起无限的离愁别绪。因此, 雁意象在意蕴上更容易表现出低、深沉的情绪, 抒发伤时感怀的情怀。由此,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 诗人往往借助雁意象, 抒发爱国之情, 或者寓寄对故乡的思念, 或者作为相思情爱的象征。雁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它负载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情感希望和理想追求,也体现出我们这个民族深层的文化特征。雁意象作为古典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之一, 一般来说, 它既可以用来传书传情, 抒写离愁别绪, 寄托游子怀乡之情, 又可以用来展示边塞风情、征战之苦, 也可以用来昭示时光流逝, 表达忧国爱民情思。成为了古代文人墨客展现内心世界的重要寄托。

一、雁与相思情爱

要探寻雁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征内涵,我们必然不能绕过《诗经》这座大山。《诗经》中提到雁意象的《郑风*女曰鸡鸣》以男女对话的形式描述了一对夫妇的两情相悦情景。雁作为一种感情忠贞的情鸟,自古以来便作为男女之间的爱情的象征,这也体现了亘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爱情的不懈追求。金人元好问的《摸鱼儿》也借雁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并作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

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同行者多赋诗,予亦有《雁邱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雁,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元好问《摸鱼儿》

作者以一个“情”字为中心,通过作者的联想与想象,塑造了一个可歌可泣的的雁的形象,谱写了一曲悲情的恋歌。“问世间、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许?”漫漫人生路,情爱究竟为何物?这首词在用雁意象表达坚贞爱情时个性化十分明显。在古代诗词中, 表达爱情坚贞的作品, 不可胜数。那些成功的诗篇, 总是善于把普遍性的内容个性化, 从而达到增强艺术的感染力的目的。在这几首词中词人成功地利用雁意象, 把爱情这一普遍的人生体验个性化, 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意象世界, 给人不同的艺术享受和审美韵味。一方面这首词的字里行间都浸染着对爱情坚贞情愫的雁意象; 另一方面雁意象, 在词中的位置都十分突出。因此, 我们在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大雁意象的时候,我们不仅应该看到它的文学美, 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艺术机制中的主体和个性美。

二、雁意象与感时伤怀。

雁作为候鸟,秋去春来,长途迁徙,在漫漫路途中常常会蒙受自然界中的鹰,狐及猎人的威胁。而处于政坛的文人由此而联想到自身的处境,常以处于危难之中的雁自比,抒发了仕途的险恶,官场的黑暗。魏晋时期的何晏在《言志诗》曰:“鸿鹄比翼游,群飞戏太清。常恐夭网罗,忧祸一旦并”。虽然鸿鹄能在天空自由的飞翔,而内心担忧身陷“网罗”的忧虑,正如自己位踞高官,但无法摆脱政治危机感。宋代的苏轼在饱经风雨之后在《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中写道:“野雁见人时,未走意先改。……弋人怅何慕,一举渺江海。”而清代的顾炎武也曾感叹:“孤迹似鸿冥,心尚防弋”(《寄次耕时被在燕中》),都引用了这一典故,借用古人之意,以鸿雁自喻,言尚隐晦。感时伤怀是中国文人的常见心态,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相当的地位。在涉及雁的作品中这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大意象,诸如此类的诗很多。这类写雁的作品以表现离别挚情,深婉动人。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天清一雁达,海阔孤帆迟。”以雁喻友,写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意。在古代文学中,涉及雁的作品表现得尤为突出。萨多刺《送景南亨上人归江西》:“登高伤远别,鸿雁几行飞”。以雁分行寓分手之感,不言愁而离愁自见。王实甫在《[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从雁落笔,由雁及人,衬托离人的惆怅的心情。

三、雁意象与离愁别绪

雁被当作一个典型意象进入了创作者的诗作情感之中,而这种意象它不同于一般的意象,自有其特殊性。雁在意象殊之处体现为它的主悲情蕴,给人留下的情感是悲伤愁怨。而这种意象为征人所见,游子所闻,更能表达离人的那种缭绕不尽的万里愁思,意境高远,感情凄惨。他们虽心恋本土却必须人在旅途,或暂离家园求仕求学,或辞亲去友求官赴任,或离妻别子从军服役,或躲避战祸背井离乡等等。作为逆旅人生的匆匆过客,别离已无可逃避地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而雁意象本身具有悲伤愁怨的情蕴,这与离人的分别时的心境不谋而合。

雁成为文人们常用的意象,出现在诗作当中,特别是送别诗。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写塞中飞雁,雁的生态特征与人的生存状态相关联,揭示人的种种生活境遇,以抒泄胸中之不平,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和美学启示。雁属于野生禽类,它们栖息于人迹罕至的湖边水际,而总是尽力避开喧嚣的人类聚居处。因而,古代的隐逸文人常常以雁入诗,表明自己孤寂心境和孤傲性格,表达对黑暗、污浊现实的愤懑之情,流露出对恬然淡处的人生理想境界的向往。在魏晋时期,是我国隐逸文学兴盛时期,许多的文人在涉及雁的作品中表露出自己的心迹。阮籍在《咏怀诗》中曰:“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诗人运用“孤鸿”、“鸣雁”等意象,传达出人的主观生命感受,表达生命的不安全感,抒发自己孤寂的郁闷之情。

在许多古典作品中,以雁出现的节侯来表示时间的进展和流逝,借以抒发相应的生活感受或生命焦虑,借以表达人生的观念。古人有感于分别,创作了大量的有关分别题材的涉及雁的作品。汇聚了中国文人的人生百感及生命悲叹。(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程千帆等. 唐诗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唐圭璋.全金元词[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黄瑛.中国古代文学中雁意象的文化内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6]王立等.雁意象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第8篇:伤感爱情诗范文

[关键词]莎士比亚 诗 词汇 艺术

[中图分类号]IO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24-02

研究英国文学不可不论及莎士比亚,因为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标志,是文学艺术的顶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精华与宝库。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喜爱他的作品,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欣赏他诗歌的美句、戏剧的悲戚与欢喜,并从中感悟到无尽的乐趣与哲理。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无论是戏剧还是诗歌,都是一门科学,自成体系。他的每一部精品佳作,几乎都具有无所不包的深刻内容,震撼着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生(Ben Jonson)说: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是一座不需要陵墓的纪念碑。他不属于一个世纪,而属于所有时代。(He was not of an age,but for all time)。数百年来,人类精神文明史证明,凡是有文字的地方就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戏剧的伟大之处世人皆知,人们大凡从四个层面来探讨:主题、剧情、人物及语言。其悲、喜剧总是在探讨人性,人性的阴暗面与光明面。然而,他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他的154首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犹如一位阅尽人间冷暖的沧桑老人,在或是优美或是哀怨的诗句中道尽人性的冷暖亲情、野心与邪恶、友谊与爱情。我们阅读莎士比亚的一些诗句,美律中总是给人留有一丝伤感,让人回味、使人感叹。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世界文学历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在英国诗坛上绽放的一束绚丽花朵。这些诗句不但包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也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本文选择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第18首”来赏析莎翁是如何在优美的诗句中运用悲剧艺术渲染作品,使他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得以完美结合的。本诗是莎士比亚的代表性诗作之一。莎学专家爱德华•故勃勒( Edward Hubler) 认为,莎士比亚的第18首十四行诗主要讴歌三个方面:1.诗歌的威力;2.爱友的美色;3.爱友的天性。国内学者认为,此诗情调优美又有足够的思想深度,其主题是表达“惟有文学可以和时间抗衡,文学即是人所创造的业绩,因此这又是宣告人的伟大与不朽,其寓意大胆地表达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新思想”。由于此诗精湛的艺术技巧历来为世人称道,几乎各家选本必加选注,对其的评论也比比皆是。人们从诗的深刻含义作分析的居多,而对其诗句词语的选择注意的很少。众多消极意义浓重词语的使用,有力地烘托了全文的感染力,令人感觉凄美,回味无穷。诗中写道: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 ‘re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我能否把你比作夏季的一天?

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

狂风会吹落五月的娇花嫩瓣,

夏季出租的日期又未免太短;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他金光闪耀的圣颜也会被遮暗;

每一样美啊,总会失去美而凋落,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绝不会凋枯,

你永远不会丧失你美的形象;

死神夸口你在他的影子里踯躅,

你将在不朽的诗句中与时间同长。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这里,诗人企图用诗歌来使他所爱的人“无与伦比”的美貌永生。用于比喻所爱之人的美丽时,诗人选用了“夏日”“花”“天的巨眼”(太阳)等柔美的事物。但论及它们的美的同时,却使用了“rough winds”“shake”“too short”“dimmed”“decline”“untrimmmed”“fade”“death”等一连串令人感伤的词句,使读者眼前立刻浮现出娇嫩的五月之花蕊被“无情的狂风”摧残,无助地在空中摇摆跌落的哀怨。还有那温暖的夏季,也会转瞬即逝,留给人无尽的遗憾。就连太阳也会时而过于灼热使人难耐,时而过于阴暗,使人方向难辨。接着,便是死亡阴影的步步逼近。这一系列凄凉的画面,有效地衬托出在诗人的诗句里,爱人之美将在诗句里永存这一主题。使人心灵震颤的悲戚词句的使用,生动地描写了大自然的无情与冷漠,人生之短暂与凄凉,美丽事物的逐渐凋残及死亡的无法逃避。这些生动的描述,都赋予了诗歌凄美的悲剧艺术效果,同时表达了诗人无力抗拒时间的流逝,只能使他所爱的人之美丽在诗的表现中克服时间得以永生的强烈情感。

“rough”一词的含义是“汹涌的”“狂暴的”“剧烈的”,用以形容事物的粗狂与性烈。此处,诗人用来形容夏季里吹落花蕾的风,着实让人感到一阵阵寒意。更深层面上,也寓意着社会之复杂与险恶,人生道路之崎岖与不测,消极意味浓重;而“shake”一词就更加剧烈,本意为上下剧烈的“摇撼”“摇动”“抖动”“抖颤”。五月里,美丽初开的花蕊被狂风吹得在空中剧烈抖动,犹如一个无助的少女,任凭命运的摆布而无力抗争,消极色彩鲜明;诗人此处使用“too short”,意指夏季时间的有限,但其中却包含着对生命之短暂的感叹,对一切美好事物都会在一定时间内消失的感悟,很是哀伤;“dim”一词的原意是“暗淡”“无光泽”,此处诗人用来指太阳的光辉也会被遮暗,光彩照人的另一面体现得明确而具体。再也没有“死亡”给人带来的悲伤更加强烈了。诗的结尾处,诗人用了“decline”“untrimmed”“fade”等词,意为“衰退”“摧残”“失去光彩”等,衬托死亡的一步步逼近和不可逃避,消极情节凄凉。在使用了上述大量消极词汇后,谈及他的爱友的美丽和他诗歌的不朽时,诗歌的意境立刻转为积极向上的坚定信念,让我们眼前一亮。莎士比亚试图通过所有这些伤感色彩鲜明的词句的使用,说明世间一切美好的人和事都抵不住自然的摧残和时间的考验而慢慢褪去并消失,只有爱人的美丽被写进诗里,才可使其美丽永留人间。“只要人类能呼吸,眼睛看得见,我的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诗歌到结尾处进入了最高层次的寓意:真正伟大而永恒的是诗人的不朽诗作,由此表现出诗人对文学的热爱和人文主义思想。

对于大多数的中国读者而言,由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距今久远,产生传统艺术文化的隔膜是必然的。但大多莎翁的十四行诗与他的戏剧比较起来,要通俗易懂得多。我们的目的在于通过诸如此文类的评述,让更多的读者熟悉莎士比亚,喜爱莎士比亚的作品。当然,把莎士比亚的语言从它天然的土壤和野生的充满诗意的花园里移植过来,无论怎样总要损伤不少它固有的美,但这在所难免。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评论和赏析,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丰富大家的想象力,提高大家的品质,使更多的人抛弃一切自私的、惟利是图的观念,保留和珍惜一切高贵的、美好的思想和品质,这也就达到了我们的愿望。

【参考文献】

[1](英)波西,比西,雪莱等(著),徐翰林(编译).最美的诗歌[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李正栓,吴晓梅.英美诗歌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9篇:伤感爱情诗范文

【关键词】形象;结构;语言;艺术美

《采薇》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征役诗,出自“小雅”,风格却颇似“国风”,后代文人给予极高的评价,成为《诗三百》中的名篇佳作之一。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美的创造,是人类美的艺术体现。《采薇》的艺术美主要表现在戍边征夫的形象美、富于变化的结构美和摇曳多姿的语言美等方面。

一、戍边征夫的形象美

一切种类的文学作品,都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吸引读者、感动读者。真正的典型人物,“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典型人物形象以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方式而生存,既具有认识社会的巨大思想价值,又有给人以情感激动的较高审美价值。《采薇》中成功塑造了戍边征夫的典型形象,在这个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物身上,充满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既有忧时伤世之情感,又有抗敌爱国之情怀,更有思乡念家之情思。不仅反映了周代的战争生活,而且揭示了守边士卒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1、忧时伤事。《汉书·匈奴传》载:“(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守边戍卒为何远离家园,为何无暇安息,为何战事不断,诗中反复强调“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是因为外族入侵的缘故。诗中主人公在社会大背景下观照个人的命运,充分体现出戍边征夫忧心国事,感伤国运的思想情感。因此,与其说本诗是“厌战诗”之始祖,更确切地说应是“反战”、“怨战”诗,因其所痛愤者是猃狁而非周天子,反对的是挑起战争者,怨恨的是战争侵略者。所以,将士们能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忍受着思归之苦,坚持抗击入侵之敌。

2、抗敌爱国。正因为主人公清楚地意识到是异族入侵破坏了安定的生活,为国御侮是应尽的责任,自己投身的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所以四、五两章笔锋陡转,描写戍边将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令人振奋。其情感基调也由忧伤的思家盼归之情转为昂扬的抗敌之情和赤诚的爱国之心。这两章呈现出激昂豪迈的雄壮美,那竞相开放的棠棣,雄俊强壮的战马,频繁激烈的战斗,从容指挥的将帅,冲锋陷阵的士卒,整齐行进的战车,华贵精良的武器,日日警戒的将士,处处洋溢着为保卫家园、浴血奋战,甚至不惜血洒疆场的豪放旷达情怀。诗中充满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使主人公的爱国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思归念家。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方玉润说:“嗟嗟,我征夫也,独非民哉?胡为遭此离乱,弃其家室,几至无人不鳏也哉?盖怨之至也。”《采薇》诗中表现了主人公抵御外侮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虽然主体民族的自豪和抵御外侮的目的使周人勇敢地拿起了战斗武器,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周人并非好战的民族,而是热爱家园的民族。因而,即使是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他们仍然表现出一种思归念家的情结。诗中“日归日归”的哀呼,“靡室靡家”的悲叹,“忧心烈烈”的煎熬,“忧心孔疚”的自伤,都极为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饱受战争之苦的士卒思家心切、心忧神伤的真实情感。尤其是最后一章士兵久战归家时百感交集的心境更是令人悲怆。对入侵敌人的痛恨与对自身遭际的哀伤的矛盾心情,如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折射出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深刻思想,也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量。

二、富于变化的结构美

任何事物的内在美,都必须通過外在的形式来表现。美的主题,美的形象,必须凭借美的组织形式,才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感受。在外在形式上,结构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诗歌结构可分为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优秀的诗作必然是外部结构与内在结构完美和谐的统一。《采薇》以全篇倒叙式的外部结构,中间直线式的内部结构,二者有机构成富于变化的美的结构形式,充分表现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1、倒叙式。全诗选择了一个最佳叙事角度——“归途中”。一位饱尝思家之苦的解甲退役的征夫,蹒跚而行在回家之路上,回忆起往昔的征战生活。全诗共六章,以倒叙的方式巧妙地安排外部整体结构。以采薇起兴,前五章着重写强烈的思乡情绪和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以及久戍未归的原因,末章以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悲苦之情结束全诗。前五章侧重于叙事,最后一章侧重于借景抒情。富于变化的表达方式,恰当地表现出主人公矛盾的心绪。

2、直线式。从内部结构上看,《采薇》采用的是直线式,即按照时间推移或空间转换进行叙述。本诗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戍边战士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抒发思归之情,点明难归的原因。尤其是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叠句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层深入地表达守边兵士思家盼归的焦虑情结。第四、五章追叙奋勇抗敌的战斗生活。以空间转换的形式追述与敌作战的激烈的战斗场面,展现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精良的装备,频繁的战斗,再次说明久戍难归的原因。

三、摇曳多姿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生动传神的诗歌艺术语言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引发心灵的共鸣。《采薇》语言技巧的综合运用,摇曳多姿,穷形尽意,奇妙独特,也是感染读者的重要因素。

1、形象鲜明的比兴。比兴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采薇》中比兴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具有形象鲜明、兴与比融合的特征。诗中前三章以采薇起兴,由薇菜的破土发芽、幼苗柔嫩、茎叶老硬,喻示时间的流逝,出征时间之长,以此彰显征夫久戍不归之忧愁,衬托企盼早归之心情,渲染对家乡亲人之思恋。以戍卒正在采摘用来充饥的薇菜起兴,借眼前景,抒心中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盛开的常棣之花起兴,比喻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颖奇特,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鲜明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