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清明的诗句古诗范文

关于清明的诗句古诗精选(九篇)

关于清明的诗句古诗

第1篇:关于清明的诗句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复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238-01

古诗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对它的复习教学也就很有必要进行一番研究。根据近年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来看,对于小学古诗的复习教学,我觉得应该抓好如下几点:

一、要了解作者

学习了一首古诗,首先应对其作者有所起码的了解。要知道该作者的生存年代、朝代、字(学名)、号或别名、籍贯,还有其主要文学成就等。

比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马诗》后,就要让学生熟知作者李贺(790——816年),属晚唐诗人,其号长吉、鬼才、诗鬼等,尤以诗鬼最为著名。属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因其一生体弱多病,27岁就去世。他作诗认真严谨,力求创新,形成了想象奇特、辞采奇丽的独特风格。

二、会背诵、默写古诗

诵读是读诗的基础。人皆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因此,学习一首古诗,一定要将其内容熟读成诵,并且做到字音正确、节奏分明,然后能一字不漏、不错地默写下来。对于篇幅较长的古诗,虽然有些学生全部背诵和默写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也要挑选重点或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背诵和默写。在组织学生进行默写练习时,教师要反复强调难写易混字的正确书写。只有这样,学生在考试中解答按原文内容填空和默写古诗时才不会轻易失分。

三、理解诗句

学习了一首古诗,一定要让学生会讲诗歌中每句话的意思,还要会对其中关键字词进行正确而恰当的解释。比如在复习《马诗》这一首古诗时,就要将其中四句话的意思一一理解如下:“大漠沙如雪”,茫茫大漠上的沙石就像白雪一样。这是一个比喻句,句中的“如”字是一个关键词,属比喻词,意思是“像”。“燕山月似钩”,挂在燕山头上的一弯新月就像一把金钩。此句表达方式完全同上句。以上两句可合并活解为: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何当金络脑”,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此句中的“何”“当”“金”“络脑”四个词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何”应解释为什么时候;“当”要作能够套上理解;“金”不能当金子或金色理解,应作镶金的理解;“络脑”学生更难理解,其实就是马头上套的笼头。“金络脑”指的就是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快走踏清秋”,任意驰骋在秋高气爽而辽阔的原野上。这是最后一句,其中的“走”“清秋”两词学生不好理解,“走”在古代汉语中常当跑讲,而“清秋”则要理解为秋高气爽的辽阔原野,而不是清冷的秋天。后两句也可合起来活译为: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考试中解答古诗释词释句题时才能够得心应手。

四、了解诗文大意,感悟体味意境,明确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道理

诗是语言的精华,其含蓄往往移情于景、情景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学古诗必须培养小学生对古诗中的意境感悟能力。因此,在复习一首古诗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古诗所描述的大意,感悟体味诗的意境,明确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说明的道理。就拿《马诗》来说吧,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能让马驰骋的“沙如雪”“月似钩”的边疆战场景色,并通过咏马抒发了诗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渴望和怀才不遇的愤慨。

五、会改写、扩写和续写古诗

诗的灿烂滋润着已步入古诗世界的小学生,也丰富着师生的文化底蕴。古诗中存在许多“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如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于空白处求精彩,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就是很好的练笔。所以把古诗作为学生写作题材,在学习古诗之余,对古诗进行续写、扩写、改写,也可算是古诗文复习教学中的最后一大环节。实际上,各种形式的写也是对古诗教学的深化、拓展和延伸。

在学生理解诗意,感悟意境的基础上,以诗歌作为参照物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或改写或续写或扩写,写出诗中景和事,抒写诗中情,这样读写结合,效果更为理想。

1.大胆尝试,鼓励改写

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写作训练,就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古诗的大意,将其内容用白话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然,这不仅需要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还要进行必要的补白,从而做到既文通句顺,又明晰表达原诗的意思。

2.根据需要,扩写片断

扩写片断是在能改写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原诗内容进行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对原诗内容进行扩充描写,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如:《江畔独步寻花》要求学生根据诗作,描绘出一幅鲜花盛开、彩蝶翩翩、莺歌燕舞的春日江边美景,对学生写景进行片断训练。古诗中可以作为片断训练的诗作也有很多,像《宿新市徐公店》、《小池》等。

第2篇:关于清明的诗句古诗范文

诗词是古典文学长廊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阅读古诗词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诗词中的名句更是朗朗上口,给人启迪,“欲穷子里目,更上一层楼”激励人们不断地前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表达了人们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相信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印象深刻的诗句,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诗句,注意要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写出来。

写作指导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古诗一直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但我们在学习中还有很多古诗没学过,不少诗句也很难理解,那该怎么办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当个小小研究员,写一份古诗研究报告。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常会碰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去调查了解、分析研究,如果我们能把研究过程和结果写下来,就成了研究报告。

本次习作在写作之前,同学们要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不明白的诗句,确定研究的内容,然后仿照例文进行研究。例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弄清诗句的情况

研究诗句,先要弄清这句诗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这是我们要研究的第一个内容。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研究报告》中是这样交作背景的:“当年,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他是个性格很豪放的人。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思念着自己的家人,直到天亮,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小作者习作前一定认真查找了资料,所以才把词的背景写得如此全面。

二、理解诗句的意思

如果能结合作者的一些生平故事和历史背景进行研究更好。古诗语言简练,一些词语的用法和现在有所不同,所以我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理解诗句意思又是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所以要想读懂一首诗,必须要理解诗句的意思。你可以根据注释来理解,也可以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研究诗句的意思。请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两句是说在二月天里,沾人衣服的,是那杏花开时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脸面而不觉寒冷的,是那杨柳树中吹来的杨柳风。”

三、体会诗歌的感情

这是古诗研究中最难的一步,若能结合生活谈自己的理解,那就标志着你已经真正地弄懂了这首诗的含义。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句,就可以联系生活中那些面对困难不屈服、性格坚强的人来谈自己的感受。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书籍(如《唐诗三百首》《唐诗故事》《古诗文诵读》等)、网络等渠道来查找相关的资料,并及时作好相关记录。最后把你的研究成果按一定的顺序,条理清晰地写下来,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当然,你也可以创新。相信你通过研究,定会有许多新的感受,也一定会增长不少知识。同学们,赶快开始我们的古诗研究报告吧!

精彩推荐

《一句印象深刻的诗句》《思乡之佳句》《最美好的祝愿》

第3篇:关于清明的诗句古诗范文

一、读懂诗歌是前提

诗歌内容都看不懂,却谈鉴赏和解题,那是自欺欺人。我觉得,要读懂诗歌,可以向学生强调要具备几个意识:

1.标题意识。除少数诗歌标题(如《无题》)外,绝大多数的诗歌标题在帮助我们读懂诗歌方面能起很大作用。诗歌标题中往往包含有明示信息或暗示信息:①交作对象。如今年高考大纲版全国卷《落叶》、天津卷《野菊》、北京卷《柳堤》、四川卷《子规》等。②交作内容或缘由。如今年高考广东卷《余杭四月》、新课标全国卷《思远人》、山东卷《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浙江卷《未展芭蕉》、辽宁卷《初见嵩山》、湖南卷《度破讷沙》、湖北卷《送邹明府游灵武》等。③揭示全诗的感情基调。如新课标全国卷《思远人》(思)、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爱)。④暗示写作手法。如《落叶》为借物抒情,《石灰吟》为托物言志。⑤点明诗歌类别。如《送邹明府游灵武》为送别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贬谪诗。⑥交作目的。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留别)。⑦各种的词牌名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情感基调,对其来历加以研究,对读懂词有帮助。如《梦江南》、《望江南》之词最早是李德裕(晚唐政治家、文学家)为亡妓谢秋娘所作,之后写《梦江南》的词多含有怀旧思念、情真意切、凄切感人的特点。而在词牌名后还有标题的,对词的理解更有帮助,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总之,标题的内涵极其丰富,对读懂诗歌很有帮助,值得关注。

2.文本意识。鉴赏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读懂诗歌文本,它是诗歌的核心,也是读懂诗的关键。要读懂文本,我建议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①借助古代诗歌的结构章法来读懂文本。如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按自然段分为梦游缘起、梦游情况、梦醒感慨三部分。近体诗中绝句往往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律诗往往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如杜甫《登高》;有的近体诗讲究起承转合,如李商隐的《锦瑟》。再如词一般分为上片(阕)写景(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次),下片(阕)抒情(主),如柳永《雨霖铃》。

②借助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情景结合”来读懂文本。分为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哀景哀情(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③借助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来读懂文本。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如大纲版全国卷鉴赏修睦注的《落叶》“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诗中第一、三联写到了落叶的颜色,写到了落叶“随流水”、“乱暮空”的衰败,从不同角度更富变化地写出叶落之凄惨和无可奈何。尾联将落叶和立松构成鲜明的对比,一飘零四方,一四季常青。景语即情语,这情就是对落叶的感慨和同情,就是对不畏秋风摧残的松的赞叹和向往。抓住了落叶这一意象的特点,也就不难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④借助古代诗歌中的语言来读懂文本。主要包括: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凝练性,指出诗歌语言所蕴涵的具体意义;分析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与效果;分析诗歌语言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比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沉郁顿挫等)。如江苏卷鉴赏温庭筠的《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千万恨”中最恨是“在天涯”,即远行在外之人,这里的“恨”是“思念不得而怅恨”的意思。“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意思是:山上的明月,一点也不知道我的心事;水面上的轻风,故意把我眼前的花吹落;天边的碧云,恣意地摇曳横斜。自古以来,月亮就是思乡怀人的象征,可是本诗中的月亮却不解人意,水风、落花和碧云也是无情的,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由此可知,这首词塑造的是一个闺中思妇的形象。对这首词中“恨”、“不知”、“空落”、“摇曳”等文字的理解都有益于读懂原词。

3.注释意识。读懂古代诗歌往往离不开知人论世,而注释往往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很大帮助。

例如辽宁卷鉴赏北宋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诗后附[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这首诗如果不看注释,可能只理解为诗人对山的依赖和喜爱,尤其是初见嵩山时的惊喜之情。看了注解以后,就会注意到文字背后的一些内涵。“困尘埃”是由于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多年来辗转流落于风尘之中,空怀抱负,不得施展,因而才把青山作为依赖,对青山特别期待。而结句中的“清瘦”一词写嵩山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诗人用拟人手法突出其峭拔的形象、高洁超脱的姿态,其实正体现了作者清高、不委曲求全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而且,注释中对原诗中一些陌生词句的解释也有助于读懂原诗。

再如广东卷鉴赏元代白珽的《余杭四月》“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后所附[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从“朱樱”起至结尾都体现了一种勃勃生机。有了注释,“生意繁”就不会理解成“生意忙”,而是“生机多、盛”的意思。

二、审清题意是关键

高考将古代诗歌鉴赏作为主观题来命制,涉及的内容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命题时会从中择取几点):①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对诗句内涵的挖掘,如今年安徽卷鉴赏宋代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的第二问、江苏卷鉴赏唐代温庭筠的《梦江南》的第一问;②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特别是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如安徽卷鉴赏宋代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的第一问、江苏卷鉴赏唐代温庭筠的《梦江南》的第二问;③对诗歌风格的判断,对诗歌体裁样式的识别,如湖南卷鉴赏唐代李益的《度破讷沙》(其二);④对诗歌艺术技巧的判别、鉴赏,如广东卷鉴赏元代白珽的《余杭四月》;⑤对诗歌主旨的把握、理解,如福建卷鉴赏宋代李纲的《望江南》。如果没有看清题意甚至看错题意,那么解答肯定也是有偏颇或完全错误。

例如福建卷鉴赏宋代李纲的《望江南》“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第一问是“‘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其重点在“描写”和“赏析”。要分析“描写”的精妙需要想像和还原。可以想像钓鱼翁冒雪独立江边垂钓,凝神定气的形象。“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这两句描写真实、生动,堪称一幅工笔画。而“赏析”主要要抓住“但闻冰散响”和“时振玉花空”分析,前者通过声音衬托钓鱼者的宁静和环境的寂静(“但闻”为“只听见”),后者通过动作衬托钓鱼者的凝定(“时振”为“偶尔振动一下”)。第二问“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重点在“情感”和“联系诗句”。解题思路是先看诗句,再分析情感。“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了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在填写答案时将顺序调整一下即可,先谈情感,再联系诗句解释。应试答题就是问什么就答什么,因而审清题意是关键。

三、掌握术语是诀窍

古诗鉴赏如果能掌握鉴赏术语并准确应用,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而“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也称写作手法、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广义)。它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手法、描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等。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最主要的是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借事(物、人)抒情和用典抒情等。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讲究方式: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讲究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等同于表达技巧,高考通常在狭义上使用它,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像、象征、衬托、对比、用典等。如果考试时能熟练恰当地运用以上鉴赏术语,并能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作分析,就能做到简练规范,轻松得分。

例如湖北卷鉴赏唐代贾岛的《送邹明府游灵武》“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问(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问题(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考查对形象的鉴赏。通过“马不肥”、“债多”、“风透卧衣”等词语可看出其贫穷,人物身份是县令,所以可以得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问题(2)从炼字角度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边雪藏行径”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极写雪之大;“林风透卧衣”的“透”字既写风之猛,又写衣之单,内涵丰富。“清正廉洁”是鉴赏人物(官员)品质的术语,“拟人”是修辞术语,这是给分的重点。能准确答出鉴赏术语,又能结合诗歌内容阐释,就能得到理想的成绩。

四、积累归纳是根本

应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的根本在于平时做好古代诗歌鉴赏的积累和归纳工作。只有平时多读多看古代诗歌,多练多做古代诗歌鉴赏题,才能为真正提高自身的诗歌素养奠定基础。因为作诗需要想像力,而欣赏诗歌需要联想和还原,同样需要想像力。只有认真做好古代诗歌鉴赏的归类总结(分类别、找规律、找方法)工作,才能真正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例如,古代诗歌从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词、曲;从题材上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思乡怀人诗、山水田园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谈禅说理诗、闲适隐逸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游仙诗、悼亡诗等;从诗人创作风格特点上可分为:飘逸洒脱,沉郁顿挫,雄奇瑰丽、朴素平淡、雄劲幽邃、轩昂奔放、清新疏畅、遒劲峭拔、闲雅婉丽、伤感缠绵、豪放旷达、清丽典雅、瘦硬新奇、清新妩媚、富丽精工、雄放流畅、凄婉清丽、峭拔雅丽、沉郁豪放、沉郁悲壮等;从设题角度可分为:检测意象或意境、检测内容和情感、检测表达技巧、检测语言、对比鉴赏等;其它如前文提到的鉴赏术语归类等。常做古代诗歌鉴赏的归类总结工作,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

如湖南卷鉴赏李益的《度破讷沙①》(其二)“破讷沙头雁正飞,辟鸟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辟鸟鹈泉:泉水名。)(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诗;(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第一问检测内容,可以通过注释和“战初归”看出是边塞诗。第二问检测意境,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导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像空间的整体意象。这首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解答此题,如果不明白意境的内涵,那么肯定不能回答出要点。这两题的解答,均以平常诗歌知识的积累分不开。

五、“读、品、议、写”抓落实

“读”,就是学生在鉴赏一首古诗时,先通过个人自读,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品”,就是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解读,提出个人见解或问题;或是针对诗歌鉴赏题提出自己的答案。“议”,就是通过小组讨论或老师点拨,对前面提出的阅读理解或问题或答案发表看法,形成统一认识;或是将自己的答案与命题人的参考答案比对,在思维上与命题人碰撞,找出自己的不足,在思维角度、语言、情感、哲理等方面“悟”到鉴赏诗歌的方法。“写”,就是记下从“读”到“议”过程中自己觉得需要记录的内容,尤其是最后的统一认识。在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时,只要学生能够按要求坚持做,就能够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我们从高一开始就开展“读读、品品、议议、评评、写写”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努力培养自主学习和自主分析作品的能力。进入高三总复习以来,进一步要求他们分文体进行“读、品、议、写”的练习,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

第4篇:关于清明的诗句古诗范文

目前的中学诗词教学,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些教师仍没明确古诗词教学对人的素质培养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或受自身文学素养的限制,往往忽视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表现为用机械的教学方法进行单调枯燥的分析,用过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解剖一首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词。他们或只顾讲清诗句大意,或只顾简单交代诗人身世、写作背景,或只顾罗列诗词的艺术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此教法,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学生成了被动接受诗词的机器,谈何美育?谈何提高学生的素质?“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词,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语)。笔者认为,成功的诗词教学,教师应满怀诗人的激情,创设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紧扣诗词独有的审美特质,填补空白,步入意境,进而达到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和学国优美语言的目的。

一、熟悉作者、作品创作的环境,理清创作根源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创作者的性格根源。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主观审美感受,诗歌更是主体意识的河流,或抒情,或说理,都是有感而发。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作品产生的社会根源和作者性格根源,对学生理解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都至关重要。陶渊明的“隐”,杜甫的“迂”,李白的“飘逸”就是在作者、作品的介绍中实现的。

二、体会诗歌意象、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

诗歌讲究“炼字”,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诗歌意象、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往往体现在字斟句酌中。诗词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意境优美的诗词作品的感染力特别强,王维《山居秋暝》对山村景色这样描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里写了山村中的几种景象:雨后空山、月照清泉、竹间浣女、莲中渔舟。这几种景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一经组合就表现出诗人一种独特宁静的心境,因此这几种景象在这里也是主观的,是诗人王维眼里心中的景象,是他所感受到的,是带着感彩的,这就构成了诗的意象。这几种意象连缀融合而创造出的诗的意境是一种宁静、幽远、平和、安宁的艺术境界。陶渊明多首诗歌序写了飞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饮酒》),“飞鸟相与还”(《饮酒》),“云无心出岫,鸟倦飞知还”(《归去来兮辞》)。这些诗中的飞鸟形象已不再是一个具体的物象,而成为了一个意象,成为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然纯真朴实含义的领悟。所以说“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袁枚《随园诗话》),“言外之意”的产生就在于诗词中“意”的传达由创设意境来完成。诗词的结构形式美,分行排列的整齐美,阶梯式诗歌的错落美,长篇叙事诗的铺排美,某些诗歌因复沓而产生的回环美。律诗八句,句句五言或七言,而且中间两联对仗,表现为整齐美;首尾两联不讲对仗,又是错落美。平仄声,二、四、六分明,是整齐美;一、三、五不论,是错落美。每首律诗都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既有对比,又有调和,这就形成了多样统一美。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口,还来就。”五言一句,句句成韵,颔联、颈联对仗,首联和尾联散合,错落有致,整齐统一,充分体现了诗词的结构美和韵律美。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下时的美丽图景后,胸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涵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三、诗歌教学与诵读

诗以情感表达为主,学习诗歌,也应有情感,情感不仅体现在对诗歌情境的理解和贯通上,还应体现在对诗歌的诵读上。诗歌诵读,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朗读,更不能以背诵代替诵读。新课程标准中对背诵的要求是通过对诗歌的背诵,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在我国古代传统教学当中也一贯注重诗歌的涵咏、体悟、意会,我们并不难发现,诗歌的感性形式主要在于声音的组合,适当的吟诵不仅使得学生把注意力倾注在音乐效果和意义之上,而且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会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

诗歌脱胎于音乐,而节奏是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不同的音乐节奏反映着不同的音乐风格、音乐语言、音乐情感,诗歌虽已完全依附于音乐,但诗的节奏依然是其主要特点之一。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握诗句的节律,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是初步理解诗歌进而吟诵诗歌的基础,这在指导现代新诗诵读时尤为重要。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奏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即使这样,如果机械地以常见节奏程式诵读,也是难以达到以读带悟来体味情感的目的的。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白”一句,以常式读为“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白”,而以情感表达需要,“已”字之后有一个语气的舒缓,诗句读为“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白”则更能把诗人因功业未成鬓先衰的感慨表露出来。朗读中我们会发现,诗句按语义节奏停顿的效果与按词语节奏停顿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单纯按词语节奏停顿的朗读看似琅琅上口,然而单调乏味无变化,而按语义节奏停顿则气韵流转,情感呈自然流动状态,这在新诗的诵读中尤为明显。

诗人作诗,诗句句式的选择也是其抒情写意的方法,舒缓处多用长句,激昂处则用短句,闲适处长短交杂变化。古诗大多受其形式拘缚,少有变化,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本为七言古体,其中却有用四言句式的地方,诵读到此处,必然要读得急促、紧凑方能显其“栗”“惊”的力量。诵读教学,教师应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句式特点,或舒缓或急促,或沉郁或高亢,真正在诵读中进入诗人给我们创造的境界之中。

在古诗诵读指导中,常被人忽视的是诗的韵律,一则古诗尤其是格律诗的韵律烦琐,加上古今语音的变化,学生不易理解,二则终非考试内容,教来无益。其实我们知道,古人之所以给诗词规定些“平平仄仄”,就是为了诗歌能让人读来抑扬顿挫,跌宕有致。袁枚《随园诗话》有“欲作佳诗,先选好韵”的说法。柳永《雨霖铃》以入声字入韵,“切”、“歇”、“发”、“噎”、“阔”,音调下挫、语气短促、音色黯淡,真让人读来如见词人泣不成声、语不成句的情态。吴越方言保留了许多古代语音的特点,如能用好这“资源”,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的一种工具,则不仅诗歌教学会更有情味,而且学生读诗的兴趣也能激发起来。

第5篇:关于清明的诗句古诗范文

关键词:庾信;批评;王夫之;理性

中图分类号:B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1)04-0029-04

庾信批评始于庾信生前,北周以降,历代学者们也都根据各自时代背景和自身经验对庾信其人其出了毁誉不同的评价:北周宇文极力称赞甚至过誉;到了隋唐,出现了王通、令狐德、李延寿的诋毁,以及杜甫的欣赏、学习;两宋时,大多数评论者表示肯定,只黄庭坚等人颇有微词;金代,王若虚偏激否定;明代,杨慎等激赏、盛赞,而胡应麟等则贬斥、否定;清代,则是以政治为风向标的阶段性评价。

本文试图以明末至清中叶的庾信批评为背景,分析王夫之诗学著作中关于庾信的评论及特点,进而从船山特殊的经历、内心体验、史学思想、诗学理想等几个方面,探寻其批评态度的形成原因。

一、明末至清中叶的庾信批评概况

(一)明末清初张溥、倪瑶对庾信的肯定。

明代对庾信批评或褒或贬的聚讼到张溥这里才算结束,他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中说:“史评庾诗“绮艳”,杜工部又称其“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诗家难兼,子山备之;……令狐撰史诋为“淫放”、“轻险”、“词赋罪人”,夫唐人文章,去徐、庾最近,究形写态,模范是出,而敢于毁侮,殆将讳所自来,先纵寻斧欤?”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张溥是从历史和文学发展史的角度,“将既往批评界庾信批评的观点作了整理和综合分析,追本溯源,……从而肯定了杜甫称赞庾信的意见,否定了令狐德和李延寿的观点。”

张溥之后,对庾信做出肯定评价的是倪瑶,他在《注释庾集题辞》中将庾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定位为“穷南北之胜”,并称庾信入北后的文章“篇篇有哀,凄怨之流,不独此赋而已”,还描述了当时或北地羁臣或平生旧友对庾信文词,如《枯树赋》、《伤心赋》、《小园赋》、《拟咏怀》、《连珠》等的接受情况,称“凡百君子,莫不哀其遇而悯其志焉”。

(二)清初至清中叶全祖望、四库馆臣对庾信的否定评价。

清初的明遗民多高倡民族气节,他们对向清廷迎降的变节者表示了强烈的谴责,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对钱谦益的态度上。自然,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庾信必遭到文人士大夫的否定和攻击。全祖望在《鲒亭集外编》中说:“甚矣,庾信之也!失身宇文而犹指鹑首赐秦为天醉,信则已先天而醉矣,何以怨天?”他认为庾信事北本已是行径,继而归咎于世事混乱,更是难以饶恕。当代学者田晓菲在其著作中提到:“没有很多著名的古典诗人好像庾信这样激起这么强烈的相反意见。杜甫,最伟大的中国诗人之一,深深地推崇庾信;18世纪的清代历史学家全祖望称庾信是一个不知羞耻的人。”全祖望的观点看似是一家之言,实则代表了清初大多数遗民士大夫对庾信的认识。

清朝中期,统治者一反入主中原时对汉人士大夫高压诱降的态度,开始大彰忠臣节烈之行为。在此背景下,有着深重民族问题的庾信,不免又要遭受“株连”。其时具有最高学术地位的四库馆臣对庾信作出了否定评价:“信为梁元帝守朱雀航,望敌先奔,厥后历仕诸朝,如更传舍,其立身本不足重。”(《四库提要》卷一四八)四库馆臣认为庾信望敌先奔和历仕诸朝这两大罪状关乎立身问题,立身若不足重,文才又有何用!

很明显,全祖望和四库馆臣都是先判定庾信品行失节,而后再论及其文学的不足取,这种批评意见显然是秉持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传统中“文如其人”的程式。

二、王夫之对庾信的独特评价

王夫之的诗学著作均写于晚年,大约与倪瑶初刊《庾子山集注》同时。在船山之后,即由全祖望开启了对庾信的强烈批评。因此,在倪瑶的肯定评价与全祖望的极力贬斥问,王夫之对庾信的看法在庾信批评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王夫之对庾信的评论在几部重要的诗学著作中均有涉及,以《古诗评选》最为集中。

(一)从《古诗评选》所收庾信诗歌数量来看。

对《古诗评选》中所收诗人及其作品数量进行统计排序,得出下表:

从上表可看出,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收录了庾信27首诗歌,数量与曹丕并列第六。《古诗评选》共选了184位诗人的诗作,因此,从庾信诗歌数量排序所占的位置来看,王夫之对其态度还是比较欣赏的。根据徐宝余在《庾信研究》中提出的区分庾信南北作品的标准,27首诗作中仅有《燕歌行》、《奉和山池》属于庾信南朝时期作品,其余25首作于庾信人北之后,可见他对庾信后期诗歌还是肯定的。

(二)船山对庾信其人其文的评论。

除了对《古诗评选》中所选庾信诗歌的直接评论,船山在其诗学著作中对其他诗人进行品评时,也时常提及子山。以《船山全书》(第十四册)为对象进行统计,船山对庾信的批评在《古诗评选》中还有4处,《唐诗评选》中有3处,《明诗评选》中有2处,《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有2处。

综览船山诗学著作中的评语,可从以下词句中看出王夫之对庾信的欣赏之情:

1、果尔清新!……足为乐府绝技。(《古诗评选・对酒歌》)

2、泪尽血尽,唯有荒荒泯泯之魂,随晓风残月而已。六代文士有心有血者,惟子山而已。(《古诗评选・怨歌行》)

3、句句叙事,句句用比用兴,比中生兴,兴外得比,婉转相生,逢原皆给。故人患无心耳。苟有血性、有真情如子山者,当无忧其不淋漓酣畅也。子山自歌行好手,其情事亦与歌行相中,‘凌云’之笔,唯此当之。……(《古诗评选・燕歌行》)

4、七言长篇,此为最初元声矣。……若子山以上三篇,真性情、真风雅。(《古诗评选・杨柳歌》)

以上四句是对庾信乐府歌行作出的评语,其中“清新”显然是承杜甫诗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而来;“乐府绝技”“歌行好手”是对庾信乐府歌行的高度评价,王夫之一面称赞庾信“有心有血”“有血性、有真情”以及“真性情、真风雅”,一面又极欣赏其乐府歌行的写作技巧。

5、子山小诗,佳者皆挟英气;英气最损韵度,正赖其俯仰有余耳。(《古诗评选・和侃法师别诗》)

6、佳处正在收摄间。(《古诗评选・行赋得四更应诏》)

以上二句是评价庾信“小诗”的,“俯仰有余”和“正在收摄间”称赞的是庾信诗歌的含蓄美、节制美,庾信人北后的由强烈的矛盾心理所引发的种种激越之情因其高超的诗歌技巧,能够含而不露地表达出来。

7,齐、梁之独撰者,十九作稚子语。……后来庾信、江总差无此病,亦由其视息之久延。(《古诗

评选・萧子范(夜听雁)》)

8、六代文士过奖风流,廉隅几丧,不昧初心者,庾开府、颜黄门而已。开府俊朗,遂多得之慷慨,以申悲愤。(《古诗评选・颜之推(古意)》)

9、大似庾子山入关后诗,杜以为纵横,抑以为清新,乃其不可及者正在缅密。(《唐诗评选・李白(古风)》)

以上三句,第一句指出了入北对庾信诗歌的积极作用,如果没有入北的经历,庾信诗歌的内容很有可能也流于齐梁时的“稚子语”,而显得单调和缺少厚度;第二句对庾信人北做出了看法,认为庾信和颜之推“不昧初心”;第三句对杜甫之于庾信的评论表示反对,认为庾信入关后诗歌的不可及处,不在纵横不在清新而是缅密,是诗歌内容与形式的浑然,是一种表达上的老成和天衣无缝。

10、田园诗不为陋俭语,非但松陵让其大,抑使杜陵自视椎野矣。(《归田》、《寒园即目》)

11、句句用事,巧合成片,雕琢极矣,乃自有“始春晴旦”之气。(《奉和赵王游仙》)

以上是对庾信五言近体的评价,王夫之尤为称赞庾信诗歌用典的浑然典雅以及情感表达的有节制。

总之,王夫之在评语中对庾信其人其诗的褒赏有以下几点:(1)庾信入北后那颗宝贵的“初心”以及在诗歌中流露出的血性真情。(2)庾信在诗歌上的经天之才,尤以乐府歌行最为称道。(3)庾信诗歌的技巧,包括结构上的浑成,叙事、取景上的独特,使事用典的无迹,情感表达的含蓄与节制,以及其诗清秀、巧丽、典雅的艺术特色。

(三)船山对庾信诗歌的否定。

王夫之在诗学著作中表现出的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对于庾信这个历来争议很大的诗人,他始终能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待之。他称赞却并没有全然肯定,否定却没有进行人身攻击,而是从自己的诗歌理想出发进行批评。船山对庾信诗歌的否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庾诗中激越情感表露的反感。他认为:

1、子慎之所为遽尽者,情与度而已。子山承之,乃以使才使气,无乎不尽。……两庾相因,升降所在,亦足以为诗宗增陵谷之感。此诗非子山所能至,子山杂心嚣气,不能抑也。(《古诗评选・庾肩吾(游甑山)》)

2、使事用急,一取沉酣。子山纵横,实由阿翁来。杜又全从子山出,愈降愈漫,参考之自知。(《古诗评选・庾肩吾(乱后行经吴邮亭)》)

王夫之在品评庾肩吾诗歌的同时,提及了对两庾诗歌的看法,认为庾信在使事和表达情感方面的沉酣风格是师从乃父,然而在情与度的把握上,由于子山的杂心嚣气,常常将激越情感宣泄而出,其诗往往不如庾肩吾。

第二,对杜甫和后代诗人师从庾诗的健笔纵横表示不满。可从以下评语见出:

3、子山自歌行好手,其情事亦与歌行相中,‘凌云’之笔,唯此当之,非五言之谓也。杜以庾为师,却不得之于歌行,而仅得其五言,大是不知去取。(《古诗评选・燕歌行》)

4、四首一从庾子山人周后诗来,自五言之变体,乃一不用其傲岸,正尔淳气未漓。(《明诗评选・蔡汝楠(荆州杂诗)》)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并学习模仿庾信,杜甫之后的诗人多以杜甫为诗之宗主,难免也对庾信进行模仿。对于模仿师从这一行为本身,船山并没有进行抨击,然而对杜甫等人师从的对象,即庾诗中那些苍莽之章、隐涩之构和纵横傲岸的凌云之笔,却表示了不满。

第三,对庾信以《拟咏怀诗》为主的五言古诗的批评。他说:“《咏怀》二十七首,此作最为完美。余篇非无好思理,要皆汗漫,不可以诗论也。……乃于五言一宗,余虽不敏,不能曲护贤者,而谓非破坏诗体之咎府也。……故五言之亡,倡于沈,成于庾,而剧于杜。自杜以降,澌灭尽矣。”

总之,船山对于庾信诗歌进行了精彩、中肯的品评,欣赏时满含知音的相惜爱慕,否定时又能够做到客观公正。

三、船山庾信批评独特的成因

从上文论述可看出,王夫之对庾信的品评既不同于张溥、倪瑶的肯定评价,也不同于全祖望和四库馆臣对庾信的贬斥否定。在对杜甫的庾信批评问题上,王夫之与张溥不同;在以悲愤为主的《拟咏怀诗》评价问题上,又与倪瑶殊途;在庾信入周事北这一民族问题上,更与全祖望、四库馆臣迥异。在明末至清代中叶这一时代背景下,王夫之的庾信批评显得独特、不徇流俗。那么,船山此种独特批评的原因何在?

(一)特殊的经历与心态。

全祖望和四库馆臣批评庾信,是秉持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传统中“文如其人”的程式,他们都是先判定庾信品行的,然后再言及文学的不足取。这种批评态度,一是站在遗民立场上的士大夫式抨击,一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上的御用文人式批判。全祖望与四库馆臣都距离政治太近,这种因人及文的评价所依据的完全是一种政治功利性的批评标准。

而王夫之从早年的流亡湘南到晚年的归隐船山,对清廷始终是一种反抗姿态。船山关心时局,却从没有成为清廷统治的政治工具。他的诗学著作均写于暮年,这时的他早已远离政治的风云漩涡,在瓮孤灯中潜心著作,这是船山能够拥有一个诗学批评家客观态度的外部环境。

古代士大夫深受儒家忠孝观念的影响,易代对于他们来说犹如天翻地覆,在异族入侵、国家覆灭的情况下,往往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刚烈地死,要么苟且地活。庾信和王夫之并没有与故国同生死,在这点上二人都可谓是“孽子孤臣”,因此,他们有着一些相似的心理体验,正因如此,王夫之之于庾信才产生了深深的理解、同情和悲悯。

相对于庾信的羁臣心态,船山始终是以明遗臣自居。他晚年在自题墓石中说自己是“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这说明终其一生王夫之怀念的都是那个回不去的明王朝,还说:“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邱,固衔恤以永世。”船山景仰西晋刘琨的雄豪,对于明代的覆灭至死抱着孤愤,似乎也只有发愤著作才可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因此,在品评庾信时,当他体悟到了庾信的精神折磨,那种悲愤和悲愤后矛盾的心理困境,以及对故国深沉的无望时,他表达了理解和建立在同情基础上的深深悲悯。所以,他才说:“六代文士有心有血者,唯子山而已。”(评《怨歌行》语)才会在《咏怀・倏忽朝市变》中说:“‘忘情遂食薇’,初心不为后念所掩,一往凄断!”

(二)不徇流俗的史学思想与平和含蓄的诗学理想。

第6篇:关于清明的诗句古诗范文

一、 诵读:读出韵味

1. 什么是“诵读”?“诵读”是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课标”在第三学段教学要求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语调、韵律和节奏都属于“诵读”的要点。

古诗词的语调可分为字调与句调。字调的抑扬顿挫表现在古诗平声和仄声的调节上;古人将声调分成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字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派入阴阳上去四声中,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用普通话的声调读)。平仄在一句中是交替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样不断的交替对立,形成了抑扬顿挫的变化之美。诵读诗句时,应注意每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的平仄,并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诵读。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句调则是通过对诗句的意义表达与情感变化而产生的抑扬顿挫。古诗诵读的韵律感,来自于韵脚的押韵给人带来的回环往复之美。古诗诵读的节奏感,来自于古诗节拍的划分上,五言诗一般是三拍,又称三个“音步”,即二二一。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七言诗一般是四个音步,即二二二一。如《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诵读”与“吟诵”经常混用。“吟诵”是指按照字的音调,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一样地读。郭沫若先生曾说过:“中国旧时对诗歌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唱,也是无乐谱的自由唱。”“诵读”与“吟诵”有许多相同点:都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唱),都是表现音乐美的有声语言,都按一定的腔调进行,行腔使调时都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如“吟”重音乐的节奏,“诵”重语言的节奏;“吟”时声音拉长,乐感明显;“诵”旋律不明显,表意明晰;“吟”复杂难学,“诵”相对简单易学;“吟诵”可用方言,“诵读”多用普通话。“课标”中提出的是“诵读”而不是“吟诵”,即是运用音步与平仄的变化,读出古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感受古诗的美。“吟诵”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度较大,一般不建议教学生吟诵古诗,如若教师有这方面的特长,可以指导学生作为兴趣培养。

2. 小学三个学段如何教“诵读”呢?首先应根据三个学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诵读能力,确定各自的诵读诗文要求,从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第一学段:不添字、不丢字、不错字,不重复,字正腔圆,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在正确、流利诵读古诗的基础上,注意区分五言诗、七言诗的节奏点,读出诗歌节奏,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第三学段:正确、流利地诵读优秀诗文,通过古诗词的语调(主要指平仄与句调)、韵律(韵脚)、节奏(音步)等(五年级可以从平仄与句调方面着手训练,六年级可进行韵脚相关知识的渗透),体味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总之,古诗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充分诵读,读出诗歌独有的韵味,注意文学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二、 解读:读懂诗意

古诗词属于文言范畴,诗中用词遣句与现代表达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小学生学习古诗要重视理解诗意。但是,如果追求逐字逐句理解,甚至将每首古诗翻译成现代文,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不仅与“课标”中的“大意”和“大体”背道而驰,也会在机械翻译中消解诗歌的美感。笔者认为,有的古诗平白如话,浅显易懂,无需翻译;有的诗歌有词语、句式及结构方面理解的难度,需要着重把握。根据“课标”的要求、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我们可用解读的方式,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小学生把握诗意:

1. 扫清文字障碍,理解重难点词语。有的词语古今异义,如“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春日偶成》)一句中的“余”在古汉语中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有的词语为特殊含义,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渠”并非指水渠,是“它”的意思。朱熹是婺源人,在诗中很自然的用到了婺源方言词。有的词语因互文而生新意,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中的“无赖”一词,因为“喜”而发生了感彩的变化,形容小儿的顽皮可爱之状。有的词语来自典故,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句中的“屠苏”是指屠苏酒,这其中蕴藏着一个传说故事,后来慢慢成为元日饮屠苏酒的习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语,可让学生先自行理解、同学交流、提出疑问、教师有重点地指导,注意将重点词语放到整体诗歌中去理解,保持意脉上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而不必过于追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

2. 理清诗句意脉,把握内容与主题。葛兆光先生认为:“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或者换句话说,是诗歌在人们感觉中所呈现的内容的动态连续过程。”这就是诗歌的“意脉”。由于诗歌语言凝练,思维跳跃,表达拥有语序错综与成分减省的特征,会成为学生把握诗意的障碍。如何克服呢?(1)理清语序。我们平时说话和写作的语流,一般是按照空间或时间移动的顺序来思维和表达的。如,“我看到了美丽的牡丹花。”但在古诗中却常常出现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种意象的堆积;或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语序颠倒的诗句。语序错综变化可以凸显诗歌意象,可以强调主体情感,并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张力,因此常常是诗歌表达追求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调整语序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诗歌的语序,加强对诗意的理解。如“浣女归(而使)竹喧,渔舟下(而使)莲动”。(2)补充成分。朱自清先生曾说过:“诗歌是语言的精粹。”古诗用寥寥数十字表达丰富的意蕴,词句间的省略(主语的省略,或内容的减省、虚词的省略等等)是其主要的表达方式,并由此产生了陌生化的表达效果。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便省略了诗人“我”以及“我”对童子说的内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便省去了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联词语。因此,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补充成分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发挥想象,补充串联,由此及彼,推想内涵,就不仅有助于他们顺利地完成对诗意的把握,还能较好地悟得把握诗意的方法。(3)提取主旨。到了第三学段,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从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等处入手,通过人、事、景、物(写作内容)去探究情、理、趣(写作目的),从而完成对诗意的把握。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可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要素,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六月西湖的赞美,以及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三、 品读:展开想象

诗歌由于极为概括和高度凝练,阅读时需要运用想象的手段去理解、再现、补充、活化。在诗词中,情思和景物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三:一是借物言志,二是借物抒情,三是借物明理。因此,品读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诗中描述的“景物”入手,去品味感受诗人寄托、附着、融入在人、事、景、物上的“志”“情”“理”。第一学段,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乐、表演、对话、简笔画等辅助手段品读诗句,想象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如学习《鹅》一诗时,教师借助插图或视频,通过对文字的品读,引导学生想象鹅的姿态与动感的美。第二学段,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展开想象;同时要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诗意,在品读过程中发展想象。第三学段,学生可以通过品读关键词语、联想等手段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可以通过理解“碧”与“绿”在表达上的细微差别,联想满湖莲叶像碧玉一样油亮润泽的生命力。可以抓住“别样红”,让学生通过品味“荷花红得像什么?”“为什么这样红?”去想象六月荷花开得最旺盛、最灿烂、最淋漓尽致的绚烂之美,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 美读:体会情感

第7篇:关于清明的诗句古诗范文

黑格尔曾说:“诗词中必定包含音节或者韵,因为章节与韵是诗原始的唯一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它比华丽的词藻更为重要。”因此诗歌的音乐特征较为突出,诗词的节奏主要是为了迎合舞蹈与吟唱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与人的生理节奏以及生活、自然节奏相统一。人情感的不断起伏、波动和生活节奏的张弛度都决定了诗歌的节奏,古典诗歌的美主要在于音律之美,学生在朗诵时可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们对吟诵的学习。诵读不能只停留在教师的泛读、学生的吟读以及集体齐读等各种层面上,而且还应该在理解诗歌词意的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诗词语言美、音律美的学习与掌握。在诗歌优美旋律的熏陶之下,朗诵过程中会发自内心进行吟诵,甚至可以感受到诗意词意的美境以及诗人的志趣。《诗经》中一句“坎坎伐檀兮”为伐木的节奏。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噫吁喊!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具有节奏的起伏感。在朗诵过程中通过节奏起伏,会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情感的起伏状态。《蜀道难》的开头中如此的突兀沉雄,主要表达了诗人见到蜀道高危时的惊惧情绪,整篇文章节奏比较舒缓,起伏跌宕,节奏的变化会给朗诵者带来美的享受。

在学习古诗中应注重把握好诗歌的朗诵,其实诵读技巧关键在于处理好停顿、重音、语速以及语调。古诗中的节奏并不复杂,五言诗一般为“二/三”或“二/一/二”的形式,七言诗则为“二/二/三”形式。一般情况下诗歌的重音会落在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在朗诵的语调上应注意高低错落,在语速上则注意缓急相宜。在朗诵的感情上特别注意到是慷慨激昂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进行指点,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使用散文的形式还原出形象的图景,让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身临其境,感受到审美的愉悦。

二、解词译句,理解古诗

由于初中生是小学生理解力的提升阶段,对古代汉语以及古代文化常识比较缺乏。初中阶段中所学习的古诗,并不像小学阶段所学的《静夜思》与《春晓》通俗易懂,在初中课本中的“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以及“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等诗句对于初中生来说不易理解。在初中生学习古诗词中普遍遇到的障碍为字面意思不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进行必要的解词译句,连句成篇,然后将调序、补缺等翻译技巧教授给学生们,使其掌握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能力。部分教师认为解词译句是将古诗词进行了肢解,破坏了其意境与整体美,主张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参悟诗词意思。其实在古人诗歌里面没有很大的语言障碍,然而在今天的快餐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的初中生离着古代环境太遥远,对于古诗词里面的表达习惯、句法结果以及字词意义等于今天的用法大相径庭。学习古诗词不能只靠诵读背默、静思内省的方式,否则只会给学生们带来抵制学习古诗的负面情绪。对于诗词中句子的翻译也是需要学生理解,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不能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样极易给学生带来支离破碎的印象。

三、评鉴赏析,掌握写作技巧

第8篇:关于清明的诗句古诗范文

【关键词】名媛诗归;作者考辨;特征;价值

导语

《名媛诗归》是明末竟陵派诗人钟惺所编的一部历代女性诗歌作品总集。全书收录自上古神话人物皇娥嫘祖《清歌》至明代王微《留别林天素》,共约350位女诗人,1600首作品。前有题名“景陵钟惺伯敬父”所作《古今名媛诗归叙》。

《名媛诗归》作者考辨

关于《名媛诗归》作者是否为钟惺,一直以来多有争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旧本题明钟惺编。取古今宫闺篇什,汇辑成书,与所撰《古唐诗归》并行。其间真伪杂出,尤足炫惑后学。王士?《居易录》亦以为坊贾所托名……”

清人朱士楷也说:“不知《名媛诗归》乃吴下人伪托钟惺名字,非真出二公之手,何足深辩? 又向来坊间有《明诗归》,更俚鄙可笑,亦托名竟陵,又足辩耶! ”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尚不足为信,理由如下:

(一)清代官修大书,凡有前人成书为基础的,总是对前人成书进行贬低或秘而不宣,以抬高新修官书的身价。对明代作家、作品更是多有诋毁。

(二)而证明《名媛诗归》是钟惺所编的亦有以下几条理由:

(1)《诗归》收古逸诗至晚唐诗共三千三百余首,而其中所收女诗人,以唐代为例,仅12家,作品12首,其中对女诗人作品评点极简(多仅有一句总体评点),与其评男诗人作品不对称。钟惺很可能对妇女作品另作一书专门收录。

(2)对比《诗归》、《名媛诗归》评语,亦可找到些依据。

《唐诗归》中长孙皇后《春游曲》钟云:“开国圣母,亦作情艳,恐伤圣德”,则天皇后《如意曲》钟云:“老狐媚甚,不媚不恶”, 郎大家宋氏《拟晋女刘妙容婉转歌》“情在一字”,相对应篇目中,《名媛诗归》的评语都引用了《唐诗归》中的全部评语,且更具体详细地加以评论。

针对不同作品,《唐诗归》和《名媛诗归》的评语也都具有明显的竟陵派特征:

论诗观念。如名媛诗归》中长孙皇后《游春曲》有“诗中连用井上、?边、花中、树上,一气读去,不觉其复。可见诗到入妙处,亦足掩其微疵。休文四声八病之说,至此却用不着”;《唐诗归》中王维《赠刘蓝田》有“厚甚,为此一句不入律内,然盛唐人不拘”。两书都讨论了诗歌内容与诗律的关系,并且都强调了内容的重要性。

评诗关键字:《名媛诗归》中评语如深细、厚、雅、气、幽、真、艳、庄、淡、情、清、孤等词都具有明显的竟陵派特征。以“深细”为例,《名媛诗归》有“何等深细”(《游春曲》),“亦觉观1物之细”(《秋风函谷关应诏》),“可见诗贵深细”(《赋得北方有佳人》),“入事俱细泽”(《游嵩山》,“即深于体物矣”(《池上竹》),“穿字说出深曲”(《寒食城东即事》)等。

《唐诗归》有“散字,写景细”(《桃源行》)、“四字甚深”(《西州诸公见过》)、“此尽字说得深”(《饭覆釜山僧》)、“极真极细消人宦况”(《休假还旧业便使》)等。

(3)都注重对诗句用字的评点。如《名媛(下转第100页)诗归》“三字有孤赏,独赏之意”(上官婉儿《其八》),“怕字、类字、当字,俱丑”(《其十一》),“今日两字,用来?慈?入口自能知之”《其十二》),“失却二字,惊情痴语”(蒋蕴《赠郑姑意》),“烛用香字亦奇”(《白蜡烛诗赠人》),“握荡二字,说酒亦有意味”(《谢人送酒》),“挂叶二字,便新,若入柳叶等语,却陋极矣。”(江采苹《谢赐珍珠》)等。

由上我们可以推断,《名媛诗归》应该是钟惺所编。

《名媛诗归》特征

(一)按作者时代先后编排。

《名媛诗归》大抵按诗人所处年代先后进行排列,而不在乎其身份地位的高低。以唐代为例,《全唐诗》将则天皇后列于徐贤妃前,因为按地位而言,武后要高于贤妃,而《名媛诗归》将贤妃列于武后之前。

(二)《名媛诗归》小传

1,小传的内容包括叙述家世、人生事迹,对其德行评价,说明成诗背景,以及注明姓名之他作,概括诗歌风格等。

德行评价。武后小传“然性多,嬖幸诸臣,紊乱朝政”,对其诗亦有“造语造想,必使奇尽露,可以想其心手之辣”、“专欲以巧取胜,不知其为妖矣”、“老狐媚甚,不媚不恶”,当然对诗句中值得称道之处也给予肯定,如评语“低字稠叠纷披,确然其览,非形容如此。然尤在捶字,生得有力”、“入事俱细泽”等等。

成诗背景。如江采苹“帝每念之,时在在萼,夷使贡珍珠者至,命封一斛密赐妃,妃不受,以诗付使者,曰:‘为我进御前也。’上览诗,怅然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号一斛珠曲,名盖从于此”。

注明他作。卷十杜恙妻赵氏小传有“一作刘氏”,卷十蒋蕴小传有“一名馥”。

概括诗歌风格。刘令娴小传中有“辞甚凄怆,父勉本欲为哀辞,及见此文,乃阁笔,萧韶称:‘刘孝仪诸妹,文彩艳质甚于神人也’”。上官婉儿小传中有“又常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公主诸篇,采丽益新。时属辞者大抵浮靡,然所得皆有可观,昭容力也。”

(三)《名媛诗归》评语

这是《名媛诗归》区别于当时其他女诗集的最大特征。这些评点不但可以让读者更易于理解诗歌作品,领悟其艺术魅力,而且在无形中构建起女性创作价值的评论体系。《名媛诗归》的评论是由《古今名媛诗归叙》、小传、句间评语及终篇评语共四个层次构成的。 《古今名媛诗归叙》是评语的纲领。钟惺在此提出了两个关键词: "自然"、“清”。

句间评语是主体部分。这部分是整部《名媛诗归》最精彩的部分,是研究竟陵派诗论的重要资料。卷九评赵氏《拟古》“骤雨满空来,当轩卷罗幕”为“入口亦觉凉气飒然”,评“度云开夕霁”为“度云二字,有升眺清远,势尽川陆之意”,评“孤鸾伤对影”为“伤对影,便幻,若止说伤影,便直”,评“摇心欲何托”为“摇心,‘摇’字妙,泛泛无所适从也,用遥远‘遥’字,便恶俗极矣”。

篇终评点,一般是对诗作的整体艺术风格进行概括。如赵氏《拟古》,其篇末评点为“清适自喜,正以平静为古,拟古中有慷慨深兴一流,却似此和正,亦不失为温纯之质也”。这正是《叙》中所言“三百篇,……唱为怀人之祖,要以不失温柔敦厚而已”的具体运用。

《名媛诗归》的文献价值

(一)文献价值

1,它是一部通代的妇女诗歌作品集,是明代诸多女诗总集之一。对女诗人作品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竟陵派在明末的兴盛,而使女诗地位迅速提高,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保存了女诗人作品字句的不同版本。对比《名媛诗归》卷九和《全唐诗》卷五如下:

结语

《名媛诗归》是一部具有较大价值的总集,它是自嘉靖年间起日益兴起的女性文学结集和研究的代表作品,然而对这部作品集的研究并没有很好地展开。本文只是浅略地对其作者、成书及文献价值作了些梳理,很多问题值得我们作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 1 ] 钟惺.名媛诗归 上海有正印刷所排印 民国七年初版

[ 2 ] [清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m]. 北京:中华书局 ,1997.

[ 3 ] 郑艳玲.题名钟惺评点的《名媛诗归》[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

[ 4 ] 胡文楷.历代妇女着作考[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5 ] 王艳红.解读《名媛诗归》[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年第1期.

第9篇:关于清明的诗句古诗范文

同志说过:“无论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能的。”古诗文是千锤百炼的美文,流传两千多年不衰足于说明它有很强的生命力。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如何让学生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滋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呢?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古诗字数很少,但是学生常常在默写中会写上句写不出下句,写了下句又想不起上句,错别字也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我的体会是:在理解诗意基础上结合绘画的手段,可以快速背诵并且记忆持久。

首先,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和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以教学《山居秋暝》为例,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伴随着古筝的清幽旋律和投影相关图片,教师抑扬顿挫地范读,把学生带入了清幽、静谧、清爽、湿润的一座山林之中。而古诗的大意则以故事形式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中所描写的内容,让学生此时只是远远地在“听”景、“看”景,在“入境”之前做好了这些准备,学生对诗进一步的理解就有了大致的审美方向,也有了对诗歌意境的联想和无限期待。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

其次,在对古诗“入境”之后,快速背诵。诗歌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图画,使教学直观性和抽象性相辅相成,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从而深刻地理解诗歌,对诗歌记忆深刻久远。在课堂上出示诗意的画面,就为学生感受美、领悟美提供场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美丽的画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一切美的形象,最容易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形象思维常与美的情感相贯通,在教学中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在教学古诗时,教师可以画图辅助教学。用简单的几笔勾画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直观、形象、美丽。古诗教学尤为精妙,每一首诗的意境都是美丽动人的画面,不管语言表达得如何生动,但总是比不上图画那样直观、形象,主要是因为图画本身独特的功能。它可以弥补口头表达的不可见性,使未见事物呈现,让抽象事物直观,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将教材内容形成鲜明的表象和观念。

在给诗作画的方法中,我给学生的建议是:不要求精美,不花过多时间,关键要把诗中呈现的景、情以自己最直接、最快想到的事物画出来,一般每句抓住一个关键事物画即可,不需要字字顾及。对某些表达情感的诗句要是无法用画的时候,可以用诗句中关键词语直接标注,以达到记忆的效果。以《过故人庄》为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第一、二句,可以画一只鸡(只要学生知道自己画的是鸡即可)和一个房子(可以在“田”字上加个三角形代表),这样可以让学生迅速记住“鸡黍”和“田家”。通常一首诗的第一个词是最容易记住的,所以一般不用画。第三、四句可以画树和山,因为在第一、二句读完后,学生往往会断点,下句是什么呢?总想不起,所以把句首事物画出,学生印象比较深刻。后面四句看起来好像不好画,第五句在房子前面画个大大的地坪,可以写上“场圃”,第六句画手拿酒杯。第七句在山顶画太阳,最后一句在房子旁边画。画完后照着画面朗读背诵,学生能很快背诵并记忆深刻,很少再会出现默写不出的情况,因为这幅画一直刻在学生脑海中。学生在做题时,一时想不起,想想当时画的画儿,也会记起。在十多年的教学中,我作了调查,我班的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古诗,比同类其他班的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和默写能力要强很多。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