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反应测试范文

反应测试精选(九篇)

反应测试

第1篇:反应测试范文

关键词:反拨作用;正面作用;负面作用;有效策略

一、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

(一)正面反拨效应。语言测试的最大的正面效应是它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语言测试,像其他测试一样,主要目的是获得有关测试对象的准确信息,从而为我们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标准。教学需要测试来评估教学效果和对学生进行选拔、分班、分级;社会机构需要测试来招聘和考核员工;研究机构需要测试来完成科研项目。可以说,测试无处不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方式能够替代它,语言测试也一样。目前,语言测试的主要作用是服务和影响教学。语言测试本身如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以及可行性,它可以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好的语言测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凯斯(N.Keys)的研究发现,每周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试比每月进行一次测试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约提高12%)。这是因为前者给予学生的信息比后者的多,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也随之提高。另外,语言测试还可以给学生一种成就感。测试还可以给学生一种学习压力,迫使学生进行学习。大多数测试需要学生在考前进行积极的学习准备,而这种准备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利用测试的反馈信息,发现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测试对教师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学生的测试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的一种反映,教育管理部门在对教师进行评估时要参照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使教师要努力地搞好教学。客观、公正、准确的测试结果可以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为社会用人单位提供可靠的衡量标准,而社会用人单位的反馈,又为教学提供有益的信息,使语言教学与社会需求形成互动。

(二)负面反拨效应。语言测试也有一定的负面反拨作用。它可能会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下降变成高分低能,致使教师一味地追求成绩第一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管理部门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来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的工作表现以及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总之,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正面和负面反拨作用是并存的,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减少语言测试的负面作用,增大其正面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提高语言测试正面反拨作用的一些策略

要提高正面反拨效应,首先要保证测试本身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提高测试的信度,可以使测试公正、客观、准确地反映所要测试的语言能力;提高测试的效度,可以有效地测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语言交际能力。但是,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之间存在固有的矛盾,许多测试都只能求一个妥协或折中。有的测试可能信度要求高些,效度要求低些;而有的测试则有相反的要求。这主要取决于测试的使用目的。如果是划线或选拔性的测试,如单位组织的招聘考试,信度就应放在首位,因为这类测试首先要求客观、公正。如果是教学服务测试,效度就应放在第一位,因为效度越高的测试,反拨效应越大。因此,从提高测试的积极反拨效应方面考虑,这类测试的效度应该放在首要位置。“不言而喻,越是引起广远的反拨效应的考试,越需要有效度”,“一种考试对教学的反拨效应的大小,应该成为决定它应该有多少效度的一个考虑因素”。我们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就属于后一种测试,因为其主要目的和中心任务就是服务外语教学、促进外语教学。

综上所述,要提高语言测试的正面反拨作用,最主要的是要提高测试的效度。那么怎样提高语言测试的效度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增加产生性运用试题和综合技能试题的比重。提高语言测试的效度必须设计出能有效反映受试者语言能力的题型,努力使主观题的评分客观化。在这方面近年来我国的学者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如有学者主张引入交际测试;有学者建议增加同时能测试听、说、读、写(或其中的两至三项)的综合技能试题的比重。人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灵活地使用语言。语言测试既然是为语言学习服务的,就应该测试学习者对目标语的灵活运用程度。这样做,可能会给测试工作和阅卷带来很大困难。但是,如果这样的测试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语言教学,这样做是值得的。如果与简便的客观题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相比,这种以主观题,能力题为主的测试就更有价值了。

(二)语言测试情景化。这主要是指测试材料本身的上下文和材料以外的情况环境应尽可能真实。李筱菊认为,语言教学应该结合真实的情景去教和学,语言测试也应结合真实的情景去考,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语言测试的高度情景化提供了可能,使语言运用的测试能在更加真实的情景中进行。这种情景化的语言测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总之,要提高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除了提高效度外,还应提高人们对测试结果的正确认识和正确使用。语言测试,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测试,多是用于检测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手段,我们不能只凭测试成绩一项来评价学生的目标语的语言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这一点对教育管理部门来说特别重要。

第2篇:反应测试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题型的变化,说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同时还阐述了CET测试对英语教学和学习所产生的反拨效应。

语言测试作为一种实现教学目标、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外语教学和学习起到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反拨作用(washback)(Huges,1989)。国外语言学家对反拨作用有以下几种解释:Buck(1988,17)指出:“教师和学生使他们的教和学适应测试的要求是很自然的。特别是当测试对学生的未来非常重要时,当测试通过率成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依据时。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这种影响(即语言测试者所指的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反拨作用的影响可能促进或阻碍教学和学习。”Shohamy(1992,513)认为反拨作用就是“利用外在的测试来影响和推动学校范围内的外语学习”。根据近几年来主要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成果可以得出:测试的反拨效应既有正面的,对教学起积极有益的促进作用;另一种是也可能有负面的,对教学产生消极的甚至是有害的反拨作用。因此,我们要研究如何不断提高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指导我们的语言教学以及语言学习。

1.对学生的反拨作用

语言测试本身虽不能提高学习者主体的语言能力,但测试作为促进学习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过程与结果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1.1确立英语学习的新坐标

目前,四六级合格证书不仅是大部分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之一,还牵涉到学位、奖学金、评优、保研等多方面的利益,这使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利益之战”,其为教学服务的功能几乎为其社会功能代替,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失之偏颇,将“通过四六级”作为大学英语学习唯一的、甚至终极的目标,认为只要通过四六级,就万事大吉了。据调查,备考四、六级占据了大学生日常学习10%到20%的时间,一些学生为了通过考试,不惜铤而走险,考试舞弊、泄题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改革后,四六级考试不设及格线,未要求与学位证书挂钩,同时还采取了其它措施如只面向在校大学生、明确将考试定位为“为教学服务”、强调各校应尽力避免应试教育等等以降低考试的社会权重。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考生对四六级考试产生的焦虑情绪,让学生不致于因为担心通不过考试而不惜荒废专业课的学习,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英语上,因此有助于大学英语学习返归理性。

1.2有助于今日之所学为日后之所用

由于大型标准化考试的局限,四六级考试75—85%为多项选择题,其结果是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如著名语言测试专家J.C.Alderson指出的:“参加多项选择题考试的学生能够学会一些应试技巧……使自己的分数‘人工地’提高许多。”加之四六级长期不注重口语测试,导致“哑巴英语”成为其代名词。而将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单列出来进行考试,将语言能力看作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组成的离散系统,显然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语言测试界占主导地位的“分立语言测试观”的体现。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对考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听力比重被提至35%,且将采用更具真实性的听力材料,阅读增加了快速阅读,主观题如听写、改错、翻译、写作等所占比重“可以增加到35—45%”,考委会还计划在技术成熟的时候用机考的方式,使口试成为所有考生的必考项目。这些措施向考生明确传递的信息就是:这是确确实实对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要通过这样的考试,靠背词汇书和语法规则或“钻空子”是行不通的,必须老老实实地去提高听说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改革因此能有效地促进广大考生调整英语学习的结构,重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使考试能更准确地检验考生的英语学习效果,考试结果与考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更加吻合,有效地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

2.对教师的积极反拨作用

2.1探索采用新模式

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有三个方面:一是修改原来的教学大纲,二是改革教学模式,三是四六级考试改革。显然,第一步修订教学大纲是后两步的基础,它提出教改的方向,提出教学新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然而,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与教学设备。为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第二步特意提出改革教学的模式,把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改变为网络教学、教学软件和课堂教学三者为一体综合应用的个性化、主动式的学习方式,这是朝着改革目标所作的外部条件的适应与配合。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第三步:改革四六级考试等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系统就是对监控机制的改革。由于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间的“伙伴关系”,测试既为教学服务,又直接影响教学,并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反拨作用。因此,如果说此前的四六级考试极大地束缚了广大英语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的话,此次对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将能最有效地引导和推动教师配合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利用新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2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我国大学生获得以英语为工具参与国际交流、获取本专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的能力。新的四六级考试以其一系列有助于考察考生实际英语应用能力的措施,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课堂上要提供给学生更多语言表达和听的机会,同时也不可放松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多样性的小测试,比如课堂听写、口头报告、专题测试等,测试的目的当然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循序渐进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能力。教师还要在教学中适度地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如:广泛阅读的习惯,泛听的习惯等对学生都必将大有益处。而且,一旦这些习惯形成,学生不再会受到各种教材和考试的约束,无意中就能将一门外语学好,且会终生受益。

3.对用人单位的积极反拨作用

考试改革的实施将促使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改革前,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后往往会发现,很多手持英语四级、甚至六级证书的毕业生并不具备足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此次考试改革也将促使用人单位重新审视考试结果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关系,变“证书第一”为“能力优先”,同时考试改革还有望促使用人单位在人才录用时能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拔合适的人才。

4.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消极反拨作用

不管如何,都应当承认,任何一种标准化的考试对教学本身的影响,消极的总是远远超过积极的。越是标准化的考试,对教学的负面效应越大。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坚决反对选择题进入教学,而且也反对考试中的主观题形式进入课堂。由于各种因素限制,考试永远只能测试有代表性的(当然不是全面的)、很小一部分考生的能力。用这很小一部分来指导教学,后果是可想而知的。由于种种原因,四、六级考试已成为一种高风险的考试。外语测试的实施、规模、分数权重、项目设置乃至权威性等都是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们国家,要完全改变目前四、六级考试的现状,摆脱英语应试教学,消除作弊等种种负面影响和弊端,或简单地说取消统一考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5.结语

针对上述的大学英语改革的积极和消极反拨作用,要想使四、六级测试能真正以考促学,为教学服务,就必须大力实施其积极作用的一面,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英语基本技能,学以致用,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韩宝成.从一项调查看大学英语考试存在的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

[2]李炯英.中国现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问题与思考[J]外语教学,2002,(5).

[3]牛强.现行高校英语测试中的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4]肖云南.关于英语测试的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

第3篇:反应测试范文

【关键词】语言测试;反拨效应;初中英语教学

一、研究现状

语言测试是英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两者相辅相成,但测试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为评价教学成效提供一种科学的测试工具,其最终目的是利用测试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及时了解教学的情况,从而为教学服务。英语测试研究既要关注语言能力的科学测量,也要关注测试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或反拨效应。

(一)国外研究情况:首先对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进行比较深入探讨的是Aiderson & Wall(1993)。他们提出了15 个反拨效应假设,勾勒出了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大致轮廓,如测试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测试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测试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容、测试会对所有学生和教师产生反拨效应等。Hughes认为反拨效应是“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1】美国著名语言测试专家Bachman也持此观点,他认为任何测试都有反拨效应,测试既可对教学产生正面反拨效应,也可以产生负面反拨效应,反拨效应是语言测试对教学产生的影响。【2】。他们认为,设计一个考试首要考虑的问题是考试结果的使用对涉考者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后果,怎样才能使他们从中受益。可见,反拨效应在测试领域受到高度重视,只有将它研究透彻,才能正确的利用它指导英语教学。

(二)国内研究情况:亓鲁霞的反拨效应理论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 一是定义反拨效应的属性,二是界定它的各个维度,三是提出假设,构建模型,勾勒反拨效应范围层面和运行机制。黄大勇在综合分析前人对反拨效应的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测试效应发生模式,探究其产生机制。多年来的探索丰富了反拨效应理论研究,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操作框架,深化了我们对反拨效应的认识,对英语教学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以上综述表明,测试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比较明显,一个考试的反拨效应是正面还是负面,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考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考试须反映课程的全部内涵,而不只是一部分。考试要涉及到高级认知技能,以考促教,如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包括书面、口语、听力和实用考试,[3]而且所考技能不能仅限于完成学校学习任务的技能,还要包括完成校外任务的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反拨效应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反拨效应是考试构念效度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或归属于超考试效度,【4】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多个方面,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一)听力测试。一直以来,听力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占据着一定地位,很多老师都已经习惯了几乎每节课都要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同学们听录音,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听力进行测试的时候,不仅包括对单词的变音,涉及的更多的是一些细节问题。在题型方面,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听力测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适合初中生的性格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是,如果过度的使用或采用的方法不当,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优势,使学生丧失兴趣或出现抵触情绪。

(二)词汇和语法测试。关于词汇和语法这两个维度,由于它们联系较为密切,出题时大都放在一起进行,一般采用选择题或完形填空的形式进行考察。词汇和语法的考察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可根据测试的结果,知道自己的弱项,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的加以训练。教师也可通过对这一部分的检验,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调整教学的重难点。可见这部分的反拨作用较为明显。

(三)阅读测试。阅读题分为快速阅读和一般阅读,快速阅读主要是考察学生的阅读策略,看学生能否在较快的时间内,正确使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快速捕捉信息。而一般阅读考察的方面也比较多,可分为主旨题、逻辑推理题、归纳概括题等。通过对这一部分的考察,可分析出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情况,但是总的来说,不能细分出到底是学生哪个知识点掌握的不好,因此,反拨作用在这方面的影响不如在词汇和语法题上明确。不过由于对阅读题的测试大多采用的是客观题,信度较高,得出的结果客观公正,有较强的说服力。

(四)写作测试。写作测试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命题、制定评分标准和评分。【5】写作测试考察的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初中英语写作主要是叙事短文,也有的是一些应用文写作,如书信、便条、说明介绍等,测试题上一般会列出一些写作提纲供学生参考。书面语严谨得体,采用主观题的形式,它的效度很高,能较好的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但由于阅卷人对评分标准的把握不是很统一,缺乏信度,分数偏高或偏低都会对学生的产生较大影响,对教学的反拨作用不强。

三、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途径

(一)从测试的角度看,要注重测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只有高信度的测试,才能对学生有较大程度上的说服力,老师才能借助测试的结果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以指导,帮助学生进步。反之,在期末学业成绩检测中,总体偏高或偏低的成绩,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从教师的角度看,要更新教学方法,变革教学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体制改革,要求教师对自身角色要重新定位,从教学的主导者、指挥者到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搞题海战术,提高对学习策略的掌握,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提高多元读写能力。

(三)综合来看,要增强协调配合能力,营造良好氛围。

杨惠中、桂诗春认为,要想加强考试的正面反拨效应,减小负面影响,单靠考试人员是无法做到的,需要社会环境及舆论等各方面的协同努力。【6】只有师生之间充分信任、协调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出反拨效应的正面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反拨效应虽然源于测试,但诸多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能够促进反拨效应性质和强度的变化。

总之,语言测试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在形成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过程中必不可少,充分发挥好它的反拨作用,对促进中学教师职业专业化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较大影响。在目前的理论框架继续加以完善,可以进一步整合提炼反拨效应的几个维度运行机制及范围层面,以增强解释性。

【参考文献】

[1]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Bachman L.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3]黄大勇,杨炳钧.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第4篇:反应测试范文

【关键词】翻译测试功能;翻译测试实践;英语教学;反拨效应

一、引言

综观我国外语教学,尽管借鉴了国外不少新的测试题型,如单项选择题、完型填空等,但翻译一直被作为重要的测试手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选择题用得过多过滥的反思,翻译测试题的地位更加得到了巩固。翻译测试实践证明:翻译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英语语言能力的测试形式,而且对日常英语教学还有积极的反拨作用。

1.两对重要概念

在进一步探讨翻译的语言测试功能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前,有必要先来区别两对重要的概念:交际型翻译与教学型翻译,翻译能力与外语能力。

(1)交际型翻译与教学型翻译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活动”。但如果这种翻译活动的目的不同,其进行方式、翻译质量的评判等要素也会是不同的。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区别以交际为目的的交际型翻译和以外语学习为目的的教学型翻译。交际型翻译的主要功能在于不同语言间的信息转换传递,为了完成交际任务,这种信息的传递必须是全方位的,既有语言层面的,也有社会、文化、心理等层面的;而教学型翻译是为外语学习服务的,此时的翻译就像阅读、写作一样只是(或者主要是)一种外语学习的手段:始发语往往只是教师下达的一项语言指令,学生用目的语写出句子,表示是否掌握了目的语的某项(或某几项)词汇或语言结构。

在使用翻译作为测试形式时,区别交际型翻译与教学型翻译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前者实际上反映的是翻译能力,而后者才是专门用来针对外语能力进行的测试。

(2)翻译能力与外语能力

外语能力与翻译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两种能力。简单地说,外语能力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各种微观技能为基础、用听、说、读、写等形式使用外语的一种语言能力。而翻译能力的构成则更为复杂,它不仅包括始发语理解能力、而且还包括翻译决策能力和目的语表达能力。特别是翻译决策能力的运用不是语言层面可以完全解决的,因为它不仅涉及到类似转换词性、合句、分句等微观解决方案,还需要诸如归化、异化等受文化因素影响的宏观解决方针。(邹申:398)显然,外语能力强,不等于翻译能力强,因为翻译能力还至少包括翻译策略和母语表达水平。同样翻译能力强,也不等于外语能力强,例如笔译能力强,听力、口语未必理想。区分外语能力与翻译能力,对于明确翻译的测试目的,正确运用翻译测试形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两者在测试目的、组题、评分等方面是截然不同的。

二、翻译测试实践

这里所谓的翻译测试实践是指在学校的英语教学中,以教学型翻译理念为指导,在各类期中、期末等重要考试中采用翻译题形式进行英语能力测试的教学实践活动。

1.测试实践概况

测试对象为普通高校大学英语一、二年级的学生。翻译题的最常用形式是单句中译英,其次是一个长单句(或二、三个短句构成的小短文)英译中,还有短文中划线句子英译中等。翻译题的分值一般占整个考试的10% - 15%。评分由任课老师根据评分标准确定。

2.翻译测试与其他形式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随机选择两批学生的英语期终测试成绩,进行翻译成绩与其他形式测试成绩的比较分析。目的是考察翻译测试是否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英语水平。

第一批学生:大学英语一年级学生75人

试卷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大学英语教学试卷题库试题(1600002C1)

总分100分,翻译题题型为5个单句中译英,分值15分,占总分15%。

对比的其它测试形式:(1)单项选择题,(2)写作题,分值均为15分,分别占总分15%。

比较分析的方法如下:

(1)分别计算出每一位学生的“单项选择题”、“写作题”和“翻译题”的得分百分比,例如A学生单项选择题得分为9分,则得分百分比=9/15=60%。

翻译得分12分,则得分百分比=12/15=80%,写作得分10分,则得分百分比=10/15=67%。

(2)将每一位学生的“单项选择题”、“写作题”和“翻译题”的得分百分比,分别与学生总得分相比。由于总得分即为学生的总的得分百分比,而且,总得分被理解为反映的是该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这三个单项得分百分比与总得分之差,可以从一个方面大致反映出这三种不同测试方式得到的结果与学生总体英语水平的一致度。

(3)将所有学生的三个单项得分百分比与总得分之差分别相加,再除以学生数便可以分别得到“单项选择题”、“写作题”和“翻译题”的得分百分比与总得分的平均误差。误差大小可大致反映出该测试形式对学生总体英语水平的表示精度。

比较分析结果:

单项选择题得分百分比与总得分平均误差:- 10. 4 分,

写作题得分百分比与总得分平均误差:- 1.9分,

翻译题得分百分比与总得分平均误差:+ 2.57分。

第二批学生:大学英语二年级学生65人

试卷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大学英语教学试卷题库试题(160000269)

总分100分,翻译题题型为5个单句中译英,分值10分,占总分10%。

对比的其它测试形式:(1)复合式听写,分值为10分,占总分10%,(2)写作题,分值为15分,占总分15%。

比较分析的方法同上。

比较分析结果:

复合式听写得分百分比与总得分平均误差:+ 14分,

写作题得分百分比与总得分平均误差:+ 10.3分,

翻译题得分百分比与总得分平均误差:+ 10.1分。

3.初步结论

(1)翻译完全可以像其它常用测试方式一样用来测试英语语言能力,而且对英语总体水平的表示精度还可能比较高。

(2)翻译与写作这样的主观题一样,平均误差小于单项选择题这样的客观题,因此总体测试效度较高。

(3)两次翻译题与写作题的平均误差差别很大,反映出主观题测试信度较低,需要在组题、评分等方面作出改进。

三、对教学的反拨效应

任何测试都会对教学产生某种反作用,如国家考试中引进听力测试,学校在教学中就会重视听力教学,这种作用称为“反拨”效应。这里借用这个概念来表示英语考试中采用翻译题对日常英语教学的反作用。

通过对3个英语教学班的翻译测试实践可以发现,采用翻译形式测试英语能力至少具有下列积极意义:

(1)学生更加注重英语单词的拼写

问卷调查表明:86%的学生认为考试中采用翻译题,促使他们更加重视英语单词的拼写,其中29%的学生表示因为有翻译测试,他们从过去考试前从不背单词,到现在专门复习课本上的相关单词。

(2)教学重点得到有效提示与巩固

由于翻译测试往往可以从微观层面反映学生对英语词汇、语法结构的掌握程度,而且提供的反馈信息比单项选择题更具有综合性,因此教学重点得到更加有效的提示与巩固。63%的学生表示单句中译英对教学重点的提示比其它诸如完形填空、选择题更加明显,从而对这些语言重点的复习巩固更加明确有效。

(3)促进了对语言表达多样性与适用性辨证关系的认识

在英语中,同一个概念往往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和结构来翻译,但其适用范围往往要受上下文的限制,翻译测试中,教师的不同评分可以向学生传递出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如何与适用性有机结合的信息。58%的学生表示,对翻译题的详细讲评可以有助于他们理解语言表达多样性与适用性之间的关系。

四、结束语

在翻译测试中区别交际型翻译和教学型翻译有助于明确日常英语教学中翻译测试的目的。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的翻译测试实践表明:翻译完全可以像其它常用测试方式一样用来测试英语语言能力,而且对英语总体水平的表示精度还可能比较高。采用翻译形式测试英语能力还具有使学生更加重视单词拼写、有效提示教学重点、认识语言表达多样性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Hughes, Arthur.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p3 16.

[2] 邹申.语言测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p180-200,p28-30,p390-404.

[3] 李莜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p45–63,109-110.

[4](英)麦克多诺.英语教学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第5篇:反应测试范文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试剂盒;儿科

C反应蛋白(CRP)能够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同时发挥抗炎及促炎的双重作用,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中变化最为明显的一种。绝大多数疾病如细菌感染、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均与CRP的升高有关[1],在临床上将其作为一种具有非特异性而且敏感的炎症指标使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用更加敏感的方法可以检测到浓度更低、计量单位更精密的C反应蛋白,称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近些年随着hsCRP(可定量1 mg/L以下)检测的普及,hsCRP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对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2]。但现在常见的CRP及hsCRP的检测所用标本都采取血清,采血量最少也需要2~3 ml,增加了采集的难度,从开始测定到完成报告耗时也较长,无法满足儿科门诊需求。本文通过用生化仪与CRP联合检测试剂盒对同一批标本进行相同检测来评价此试剂盒的性能及可靠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3月~7月来我院就诊的患儿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8个月~6岁。

1.2仪器与试剂 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仪及配套试剂,韩国BodiTech公司生产的i-CHROMA(艾可美)免疫荧光分析仪和杭州丽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hsCRP联合检测试剂盒。

1.3试剂盒主要组成成分 hsCRP联合检测试剂盒由反应板和检测缓冲液组成。反应板有独立包装,内有干燥剂,检测缓冲液被分装在小管子中,与反应板分开运输。

1.4方法 所有检测对象均于就诊当日抽取1ml静脉血于加有EDTA的抗凝管中摇匀备用以及3 ml静脉血于促凝管中制备血清,避免溶血发生。

全血样本严格按照hsCRP联合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加样,然后将反应板放到艾可美免疫荧光分析仪中进行检测。血清样本用生化仪按操作程序设置参数,两组样本同时进行hsCRP测定,记录检测结果。

1.5统计学处理 所获得的各项数据中,hsCRP值>3.0 mg/L为阳性,

2结果

对两种检测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见表1。再将测定值经线性回归方程计算相关系数r=0.986,其相关性良好。

3讨论

韩国i-CHROMA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CRP联合检测试剂盒是一种利用免疫荧光的定量检测技术,测定方法为干化学层析法:将检测缓冲液和血液样本在检测瓶中进行混合,缓冲液中的荧光标记抗CRP抗体与血液中的相关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然后将混合样本放到反应板上,通过毛细管作用扩散到硝化纤维基质的测试带,该复合物会被测试带上的抗标记抗体捕获。因此,血液样本中的CRP越多,测试带上的复合物聚集的越多,产生的荧光抗体的信号强度能够反映被捕获的CRP的量,再通过艾可美免疫荧光分析仪的处理,从而确定血液样本中CRP的浓度。测试样本可以采用血清、血浆或全血,摆脱了生化法只能用血清检测的限制。样本用量仅为10 μl,门诊初诊病患检测时采集手指或足跟部的末梢血即可,使标本的采集难度降低。测定方法简便快速,5 min即可获得检测结果,方便对婴幼儿及儿童病患的检测,有效避免了生化法病患抽血困难、检测时间较长等不利于儿科临床早期诊断的问题[3]。

作为一种新型的快速检测方法,该试剂盒的局限性表现为:①检测值超出了检测限(hsCRP的检测限为0.5~5.0mg/L,CRP的检测限为5~200 mg/L),其相关性会相应下降[4];②人类血液中某些非特异性成分具有相似抗原决定基捕获缓冲液中抗体导致假阳性;③某些未知成分屏蔽了抗原决定基使之无法与抗体结合而导致假阴性,但经过稀释后再检测就可避免。④不稳定的CRP抗原随着时间和温度逐渐退化而无法被抗体识别,想要得到准确的测试结果需要依靠良好的试剂存储环境和规范的操作流程。但总体来说,检测CRP和hsCRP比起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作为炎性反应的标志要更加可靠[5],CRP含量升高和降低的过程非常迅速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应该采用方便快捷而且可以多次复查的检测方法。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CRP联合检测试剂盒替代生化法用于对儿科初诊病患的CRP检测上还是很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王金良.超敏CRP检验的临床价值[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1,2(1):15.

[2]林德美.血清C反应蛋白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变化情况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8):11-12.

[3]焦瑞宝,唐吉斌,陈然,等.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4):528.

第6篇:反应测试范文

关键词: 中考英语测试 初中英语教学 正面反拨效应

教育界把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称为反拨效应(washback effect)。中考英语测试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是中国除高考以外最大规模的英语测试。它对初中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其负面反拨效应极其明显。下面我以反拨效应的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考英语和初中英语教学现状,针对如何使测试对教学产生正面反拨效应提出几点建议。

一、测试的反拨效应

在英语教学中,测试无时无刻地影响教与学的双方。Hughes认为测试对于教与学有各种各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正面和反面同时表现出来的。

1.正面反拨效应

英语测试和英语教学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对英语教学有指导和促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好的测试可使教师看出学生存在的较普遍的错误或缺陷,掌握授课情况,认识到自己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及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弥补和解决。科学合理的英语测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2.负面反拨效应

对英语测试对英语教师教学的负面反拨效应,Hughes认为,过去语言测试一直对教师产生负面影响,大多数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测试成绩,常常忽视对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科学、不合理的英语测试不能准确地检测出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挫败感、焦虑感。过于强调英语测试的结果,就会影响英语学生的学习情绪。英语测试对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有正面与负面之分,正面的测试给予英语教学正确引导,负面的测试则会将英语教学引入歧途,影响教学质量。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减少负面反拨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英语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

二、中考英语测试对英语教学产生的反拨效应

中考英语是初中英语毕业(升学)考试,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科终结性考试。考试结果是衡量学生能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学生能否升入高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针对中考英语现状,正面反拨效应有:中考作为大规模的英语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手段,能够对各个学校教育的情况起到一定的检验作用;激励师生,中考英语成绩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检验,中考成绩的提高会强化教师的工作动力。同时,可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负面反拨效应有:没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试题重点考查了其中的词汇和语法两方面,而对语音、功能和话题这三方面涉及较少,导致学生会写不会说,无法利用所学内容进行交际;试题覆盖面小,难度和区分度较低,不能全面考查新课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客观题数量多导致试卷效度低,无法考查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三、关于使中考英语对初中英语教学产生正面反拨效应的几点建议

1.加快中考英语改革步伐。

荆州教研室针对2014年的荆州英语中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有以下方面:在阅读题总数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阅读的篇数。这样的改革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再仅仅是将考试的重点放在单一的对语法和词汇的考查上。在中考英语试题中增加词汇填空题的比重,这样做是为了适当增大试题难度,但重要的是它注重试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从这一系列改革中,不难发现教育部门为了提高正面的反拨效应已经做出了一定努力。

2.更新教学角色,改革教育方式。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角色。新课改为教师提供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应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开拓学生思维,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应该不再采用应试教育。要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学会制订学习计划。总之,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出合格的人才。

3.改变对中考英语的认识。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于中考存在错误认识。中考成绩是评价一所学校和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尺,使得一些教师以成绩为重,学生以分数为“命”。学生能力无法提高。因此,要改变人们对中考的认识,改变对分数的盲目追求。

中考在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对英语基础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中考的反拨效应渐渐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我们要避免或削弱中考英语对初中英语教学的负面反拨效应,使其对教学产生正面反拨效应。只有这样,中考英语才能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为下一阶段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Hughes,A.Backwash and TOEFL 2000[Z].Unpublished manuscript.England:University of Reading,1993.

[2]亓鲁霞.意愿与现实:中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英语考试的反拨作用研究,2004.

第7篇:反应测试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口语测试”(TEP);语言交际能力;反拨作用(backwah effect)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65-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知识经济不断融合,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社会对英语教学和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用人单位也更加青睐口头表达能力突出,能够运用英语自如的与外国人交流、沟通、谈判的实战性人才。相比之下,英语四、六级证书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阅读、听力和写作能力,而现行的教学和测试却无法满足很多行业对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能力人才的需求。近两年来,作为对传统教学及测试形式的反思和对传统评分制的补充,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牵头实施了重大教改项目,在近20所高校本科生中试点进行“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口语测试”(简称TEP),旨在逐渐改变公外英语教学模式和“哑巴英语”的应试模式,建立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口语和听力实用技能的测评机制。

一、语言测试的理论依据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之一是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一个涉及不同领域的多元理论,它的建立与发展对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同时期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交际能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不断引向深入,其中语言交际能力更是被明确认定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由海姆斯(Hymes)在1972年首次提出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指出,一个人的语言学习不仅应包括对语法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掌握,而且还应包括心理、社会文化以及应该知道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用什么方式的语言应用交际能力。卡纳尔(Canale)和斯温(Swain)(1980年,1981年)在海姆斯(Hymes)的理论模式基础上提出了由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及策略能力组成的新型交际能力理论构建模式,丰富了海姆斯(Hymes)的交际能力学说。Taylor(1988年)在评述“交际语言能力”时表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交际语言能力通常是指用第二语言行事或交际的能力,尤其是确定教学目的时主要感兴趣的还是语言运用。对交际能力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的还有Bachman(1990年)模式。Bachman把交际能力改称为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认为语言能力应由语言的组织能力(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言外行为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组成。该模式更加强调语用能力和语言的功能,突出了话语的交际意图。从这些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语言教育者要关心的不仅是学习者大脑中有什么样的语言知识系统,更重要的是如何获得这种知识,如何培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以及如何用分析语言运用的手段和结果(口头的)来衡量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二、TEP考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backwash effect)

由于笔者所在院系是TEP项目试点院校之一,因此笔者在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作为项目团队骨干成员,参加了TEP考官培训,并全程参与了出题、规范考评机制、实施考试、成绩统计分析等教研活动。在此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学生在英语交际和口语水平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切体会到口语测试对语言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产生的反拨作用。

(一)促进公外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转变

2007年7月,教育部在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强调:“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使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多以讲授语言点、句法结构、分析文体为重心,教师很少顾及学生的个人语言需求、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而TEP考试中的自我介绍、交谈、看图说话、问答等环节所考查的学生阅读理解与口头概括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及语言反应能力无疑给现有教学方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随着口语测试改革的推进和完善,这种忽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听、说、表达全方面复合型语言人才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转变教学思路和方式势在必行。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笔者在自己的教学班进行了两学年的传统教学和合作学习的对比教学实践和研究。合作学习以微型的合作性异质学习团体为单位,将传统意义上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拓展为多向交流,全体成员共同分担学习中的压力,在与组员之间的相互接触、有效沟通和分工中,极大地满足了与人互动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需求,充分实现了课堂教学交际化。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通过小组调研、讨论、合作成果展示,极大地增加了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机会,在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教学目的。

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Unit 3 “My First Job”为例,表演式合作学习方式被用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课文讲解结束后,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为真实、人性化的口语交际环境,笔者设计了一些面试场景,让各学习小组依据课文内容、网络资源,自行挑选场景,运用新旧语言知识,自编对话,进行角色扮演。在该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发挥各自所长,积极参与角色分配、编写台词、准备道具、表演、拍摄、视频后期编辑等一系列的活动。在小组成果展示中,可以看到学生们穿着借来的职业装,使用着学习过的知识点,惟妙惟肖地模仿着雇主和求职者进行面试表演。学生们将课文里所学到的知识点和辅助材料里查询的实用口语表达融会贯通,成功实现了语言的实用交际功能。

(二)完善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学生对TEP测试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认为考试形式新颖,内容有趣,对提高口语能力很有必要,也很实用。尽管TEP测试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学生更加迫切地想要提高英语的实用能力,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突出自身优势,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公外大学英语教学中弱化口语技能的培养,导致教学课程设置与学生的期望值相差较远。公外学生有动力、有热情,却苦于没有系统学习提高英语口语的平台,因此,在公外大学英语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来满足公外学生提高英语口语的愿望。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下。

1.在公外英语教学课程中增设英语口语基础班和提高班,在学期测试中进行分级口语测试,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教师也可以通过口语教学和测试得到反馈和参考数据,调整和改进以后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从而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

2.增设公外英语视听说课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聘请有经验的外教授课。外教可作为TEP考官之一,参与TEP期末测试。外教全程参与授课、评估及反馈,以增强TEP测试的效度和信度。

3.根据教育部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战略部署,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将是未来高等教育改革要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学习平台,设置在线开放课程(慕课),以拓展教学时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特别是对于部分上课“吃不饱”的学生来说,传统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其进一步提高的需求,优质的在线开放听说课程可作为理想的补充资源。

三、结语

“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口语测试”(TEP)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及交际策略能力的考察是现行笔试所无法比拟的。随着实践的不断完善修正,口语测试作为体现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考试将成为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最有信度的语言测试体系之一。通过近两年在我校实行的TEP测试分析、问卷调查反馈和教学实践可以看出,TEP测试的确对于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学英语教学可以通过合作小组学习活动,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听说能力的训练环节,增加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机会,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另外如何更加科学地制定考察内容和评价标准,做到对学生语言能力进行公正准确科学的考评,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陈昌义.Hymes交际能力理论的反思[J].外语学刊,2003,(2).

[5]李晓玲.非英语专业学生实施学期口语测试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6,(5).

[6]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Z].教2015,3号.

第8篇:反应测试范文

关键词:技术侦查;测谎;反测谎

新刑诉法出台后,在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审判程序等诸多方面均做出重要修改。其中,针对检察技术领域,新刑诉法进一步明确了“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律地位,是我国司法界的一项重大突破,也是犯罪侦查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在众多技术侦查措施之中,测谎技术作为高科技的技术侦查措施,是侦破刑事案件的有效机制与手段之一。但在测谎技术不断成熟的今天,随着现代犯罪技术的日益先进以及犯罪分子文化素质的相对提高,反测谎手段逐渐出现并有被受测试者普遍使用之势,测谎技术因此面临严峻挑战。在司法实践中,为确认反测谎手段的可能性,笔者就曾与同事一起,在配合一定技巧的情况下,尝试使用了反测谎手段中的一种来干扰测谎进程,不可否认的是,在短时间内的确成功骗过了测谎仪。

由此,对测谎与反测谎技术的同步跟进与深入研究,成为当前刑事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研究二者,可以在相互比较中,实现对测谎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使测谎手段更加行之有效地服务于刑事案件侦查工作。

一、测谎技术概述

测谎技术的主要载体是测谎仪,测谎仪全称为“多通道生理记录仪”,是综合心理学、生理学和现代电子学及其它应用科学技术,经过近百年实践研制而成的。测谎仪所测的其实不是谎言,而是情绪信号。人在说谎时的生理变化或人记忆中某些事件再现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必然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呼吸和吞咽的频率加快、脑电波异常、排汗量增加、心跳加快、瞳孔缩放、皮肤电异常反应等),这些变化一般只受植物神经系统制约,而不受大脑意识控制。通过仪器测试这些生理参量变化,可以分析其心理变化,从而判断是“真实”还是“谎言”。

自1921年世界上第一台专用测谎仪被研制成功以来,测谎以其科学性和效率性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民事审判、保险调查、刑事侦查、国安反恐等诸多领域,其中,在刑事侦查和诉讼中的作用最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测谎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各国司法实践中,尤其是刑事案件中的职务犯罪案件,因该类案件的言词证据地位突出,为鉴别其真伪,测谎技术在其侦查阶段应用极为频繁,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但与此同时,随着测谎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测谎的准确性、可信性开始出现质疑。大家会提出疑问:不同受测试者或同一受测试者在不同生理心理状态下,是否会产生一致的生理反应?受测试者的生理反应是否必然与欺骗行为有关?此外,更为严重的潜在问题是——受测试者如果能够运用某些行为进行反测谎,有意产生“非欺骗”的测谎结果,测谎人员是否能够发现。由此,通过研究反测谎,有助于找出当前测谎技术的缺陷并加以改进,从而在技术器械层面上进一步提高测谎技术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二、反测谎方法综述

所谓“反测谎”,是指受测试者采用一定方法,故意控制或制造一些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以欺骗或扰乱测谎人员判断的行为,从而获得能表明自己是无辜、诚实的测试结果,是一种受测试者针对测谎技术采取的抗制手段。如果在测谎过程中存在“反测慌”,则会一定程度上干扰测试人员对图谱的分析,由此,反测谎的出现已成为影响测谎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反测慌,国内外还没有一致被大家认可的分类方法,Donald J.Krapohl等将反测慌分为:生理反测试、精神反测试、药理学(化学)反测试和动作反测试。我国陈云林[1]等认为常见的反测试手段有体能性反测试、精神性反测试、催眠与生物性反测试和药物性反测试。在实际办案中,常见的犯罪嫌疑人反测谎手段大体可归类为三种情况——心理反测谎、躯体反测谎、药物反测谎。

(一)心理反测谎手段:

心理反测谎是受测试者企图通过自己注意力、记忆力、情绪、认知及语义学等方法来干扰测试的一种对抗测谎的措施。心理反测谎的方法包括控制思维,控制不想案情,转移注意力,假装愤怒,内心默默倒数数或默默背诗、在不相关问题上故作紧张等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

1、注意力:改变注意力是最容易、最常见的反测谎方法。一般情况下,办案人员在进行刑事测谎侦查时,要求环境保持清净,受测试者只需简单回答“是”或“不是”,也可保持沉默。这时,如果受测试者试图反测谎,则其注意力可以不集中在测试人员的问话上,而是集中在自己想集中的地方,尤其是在讲究传统气功的中国,有许多人熟知气功的锻炼方法,而气功讲究的是意念集中于一点(如丹田)、一事(如呼吸),或无念无为,甚至部分气功练习在任何状态下均可进行。因此,这类受测试者从外表上看依然很清醒、很配合,但实际已对外在刺激不再敏感,很难唤起其应有的生理反应。此外,如果受测试者任由自己的思维天马行空,或沉溺于各种幻想、联想之中,而对外界事物不予注意,则同样会导致测谎失败。

2、记忆力:记忆力涉及识记、保存、再认、再现等数个过程。在这一方面,常见的反测谎手段是刻意去记住测试者的讲话内容,如反复默念、背诵等,由于其占用了信息加工渠道,没有其他资源可以利用来对测试人员的问话进行反应,从而有可能导致测谎出现假阴性结果,即被认定为没有说谎。

3、联想:一般情况下,联想存在一定规律,这些规律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当开始测谎时,受测试者为实现反测谎的目的,可以任意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联想。可以按照规律联想,也可不按规律而直接联想令人恐慌、紧张、焦虑不安、担心等情景或事件,从而产生情绪波动,进而引起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电等关键数据的改变。这些改变后的数据,与测试时受测试者感到有罪而引起的图谱改变是完全一致的,由此测试人员面对众多“说谎”反应,就会无从下手,不知哪个是有效目标。

4、情绪:当受测试者对测谎有很强的敌对情绪,或对实施测谎的办案人员有很强的轻视态度和优势感时,就不会特别在意办案人员提出的问题,只是随意回答“是”、“否”或不做回答。一些善于说谎、善于表演者就可以控制自身情绪、行为和某些生理反应甚至达到随意自如的地步,从而对测谎仪不发生反应。此外,有的受测试者利用焦虑、紧张情绪对抗测谎,有的则采取放松心情的方式对抗测谎。这些反测谎手段在有经验的测试人员面前是可以识破的,因为反测谎所产生的焦虑和紧张,与对目标题目产生的紧张或不安,两者所记录的图谱在诸如振幅、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升支斜率等诸多重要参数上均存在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个体差异、编题技术、测前分析、仪器性能等因素的影响,个别测谎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结果是依然存在、无法避免的。

5、语义学:常见的语义学方面反测谎手段有:装作听不懂、听不清,做出努力听的样子;歪曲词义(例如认为自己的动作是“扎”而不是测谎提问中所说的“刺”);多说话,对所提问题进行解释,通过说话来干扰生理曲线的波动并扰乱测试人员注意力。

(二)躯体反测谎手段:

躯体反测谎手段的身体动作一般非常细微,无论是测谎人员还是旁观者都很难察觉,如美剧《lie to me(别对我说谎)》中提到的微表情即属于这一范畴。常见的躯体反测谎手段有:咬舌头、咬嘴唇、吞咽、动手指,在鞋内放置硬物制造疼痛,绷紧肌肉,控制呼吸(包括搞乱呼吸、加大或加快呼吸、放慢呼吸、憋气)等。现阶段,为了反制这些手段,在测谎过程中一般均安排有独立摄像机专门拍摄受测试者躯体尤其是面部特写,以便最大限度发现躯体反测谎。

(三)药物反测谎手段:

药物反测谎手段最为不易发现,药物使用的主要目的是改变被测人的整体生理反应水平,使测试人员不能通过有效的生理数据来形成判断。常见的药物有:催眠镇静剂(例如佳乐安定、舒乐安定、硝基安定等)、兴奋剂(如咖啡因)、致幻剂、吗啡、海洛因、冰毒等。这种手段虽然隐蔽,但已有证据表明这些药物在测谎实践中,最大程度上只可能导致“不结论”而不是“通过”。

三、反测谎的效果与对策

国内外研究表明,只有告知心理测试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反测谎的方法,并且在专家指导下用测谎仪进行至少两周训练,才能有效降低测谎准确率,任何自发的生理或心理反测谎方法都是无效的。

在侦查实践中,受测试者最常使用的反测谎手段是躯体反测谎和心理反测谎两种,针对这一点,办案人员可以在测前谈话以及测谎过程中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策略:

(一)测前谈话阶段:紧紧抓住测前谈话是整个测谎成败的关键,测谎人员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的测谎环境,树立自身威信,赢得受测试者信任。着重强调只要“说谎”就一定能测出来,并表明自己的“第三方立场”,让被测者打消紧张、侥幸的心理,自觉配合测谎员进行测试,确保测试的准确度;要善于利用与被测人建立起来的信任,适时劝其主动坦白交待其犯罪行为。尤其在针对有罪的受测试者时,由于其经常使用转移注意力、努力回避案情的方式进行反测谎,此时一方面在测谎技术上可以采取一些专业反制方法,另一方面要向受测试者强调主动交代对其有利,测出其“不通过”反而对其不利,以此增加其对不通过测试带来后果的恐惧。通过使其对案件的回忆、唤醒其作案时的情绪,加上对不通过测试带来后果的恐惧,即可增加有罪者的认知负荷,增加其回避案情的困难性。

(二)测谎阶段:在测谎过程中,测谎人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反测谎行为:增加测试的硬件设施(例如加接动作传感器、提升测试椅高度使被测人双脚悬空等);及时指出受测试者的不当行为;采取一些专业反测谎提问技巧;增加问题的提问遍数;在测试题目中适时加入一些回答“是”的问题,如受测试者的真实姓名、年龄、籍贯等, 避免产生机械问答的局面。

刑诉法的修订,确立了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律地位,为合理合法地应用测谎技术铺平了道路。自测谎技术问世以来,各国学者就测谎结论的准确率进行了诸多研究,结果表明,由合格的受过专门培训的测谎专业人员进行测谎,其结论的准确率在85%-98%之间。任何一种证据都不是百分百可靠的,诚如笔迹鉴定、指纹鉴定、法医鉴定等科学证据,都存在着一定误差。但随着科技进步,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测谎的准确率必然会进一步提升。客观地认识测谎技术,并深化其服务于法制化、人性化办案的程度,能为打击犯罪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第9篇:反应测试范文

关键词: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参数设置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81―02

1试剂盒的分类

临床生化诊断试剂种类繁多,有液体型、粉剂型、片剂型,有单一试剂、双试剂、干试剂、多试剂等。

1.1 液体型试剂。优点是液体型试剂的试剂组分高度均一,瓶间差异小,测定重复性好和使用方便;也无需加入任何辅助试剂及蒸馏水,避免了外源性水质对试剂的影响,性能较稳定,测定结果较为准确。

1.1.1液体单试剂。所谓液体单试剂就是将某种生化检验项目所用到的试剂科学地混合在一起,组成为一种试剂。应用时,只需将标本和试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即可进行相应的生化反应,然后用适当的方法检测结果。

单试剂存在抗干扰能力差的缺点,给测定结果带来相当大的分析误差。例如,内源性甘油对甘油三酯测定的干扰。内外源性NH/对尿素酶法测定的干扰。内源性丙酮酸对ALT、AST测定的干扰等。维生素c和胆红索对Trinder反应的干扰。

1.1.2液体双试剂。所谓液体双试剂就是将某些生化检测项目所用到的试剂,按用途科学地分成两类,分别配成两种试剂,通常第一试剂加入后可起到全部或部分消除某些内源性干扰的作用,第二试剂为启动被检测物质反应的试剂,两种试剂混合后才共同完成被检项目的生化反应。然后用适当的方法检测结果。

1.2粉(片)剂型试剂。所谓粉剂型及片剂型试剂,即是将试剂的各组分用球磨技术粉碎成粉剂或混合后压成片剂,使用前再加入指定的溶液复溶成液体试剂。用固体原料研磨后制成粉剂或片剂,存在许多问题:①要使试剂各组分混合得非常均匀,技术难度很大;②分装过程中的称量误差及复溶时加水量的准确性影响试剂的瓶间差;③水质优劣对试剂的稳定性和测定的可靠性有相当大的影响。

2 生化试剂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随着检验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化分析仪广泛应用,商品化的试剂盒不断涌现,自20世纪80年代末液体双生化试剂开始应用,其中分为单一试剂和双试剂,同样对应单一试剂和双试剂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测定程序。一种是以样品启动反应的一步测定程序,使用单一复合试剂工作溶液;另一种是以试剂启动反应的二步测定程序,用双试剂。

一步测定程序,如ALT测定,单一的工作溶液中含有全部反应系统所需的成分。样品加入试剂中,混均即开始了待测的反应过程。试剂+样品一反应开始。

二步测定程序,同样以ALT为例,R。中不含有ALT的底物之-a-酮戊二酸,后者是作为启动试剂如分开包装的。&一般是待测反应中的关键组分之一,如ALT测定中的a一酮戊二酸,CK测定中的肌酸磷酸等;或是待测反应的起始酶,如尿酸试剂中的尿酸酶,尿素测定中的脲酶等。二步测定程序,可表示如下:R+样品一第一步预反应+R。一反应开始。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