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精选(九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

第1篇: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

老师:“关于‘孔融让梨’,你们怎么看?”

学生:“爸爸的朋友为什么要给孔融家带梨?”

老师:“作为礼物。”

学生:“既然是礼物,一定是好梨,为什么还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吗?”

老师:“……”

学生:“既然梨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要让四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难道把分出去的梨再要回来吗?”

老师:“……”

学生:“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谁愿意吃自己拿不行吗?”

老师:“那样或许会不公平。”

学生:“但孔融这样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据孔融的喜好而不是自己的喜好得到梨子,拿到最大的梨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欢吃梨呢?”

老师:“你说的对,这个故事的确得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吃梨的假设前提。”

学生:“孔融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的标准呢?他难道没有一定的做事原则吗?”

老师:“他是在表现谦让。”

学生:“他只是表现了自己的谦让,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

老师:“那你怎么看孔融?”

学生:“我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的权利。”

学生:“我觉得孔融不诚实。”

老师:“为什么?”

学生:“这件事情是一个悖论。孔融可能是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拿了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吃就该直说,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反过来,要是他喜欢吃梨却把大的都给了别人,那就是口是心非,喜欢要大胆承认才对。”

学生:“我不喜欢孔融的爸爸。”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他不负责任,让年仅四岁的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没有是非观念,孔融分梨的行为明明很主观武断,却得到了父亲的表扬。”

老师:“……”

学生:“这个故事不好,鼓励特权,剥夺了民主,这种通过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赢得赞扬的心理是不健康的。”

老师:“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把梨放到桌子上,谁吃谁拿好了。”

第2篇: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

孔融让梨读后感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我兴致勃勃地读了《孔融让梨》一章节,让我深受启发。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孔融在六岁那年,他的妈妈买回来了一些大大的、甜津津的、水淋淋的黄梨,洗得一干二净后,让孔融来分发给他的五个哥哥和他的姐妹们,而却留下了一个最小的黄梨给自己,妈妈十分不明白:"孔融,你为什么留下一个最小的黄梨给自己,小的不好吃,大的好吃极了。"孔融笑了一笑说:"老师说过,要尊老爱幼,所以大的你们吃吧!"妈妈听后,连忙点了点头,说:"你是一个礼让的好孩子。"

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尊老爱幼,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令我万分敬佩。现在有不少小孩子被父母称为心肝宝贝,十分地溺爱,所以孩子们把懂礼貌这三个字忘记得一干二净,认为自己吃的、穿的是最好的,只以我为中心。 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次,在过年的时候,我明知妈妈刚下班回家,已经口干舌燥了;虽然家中还有一瓶果汁,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果汁就一饮而尽了,完全不理爸爸、妈妈,喝完还要他们再去买。想想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不由惭愧了。

这个故事,使我深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希望,像我一样的孩子们能改正自己自私的缺点,多向孔融学习。

第3篇: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

“温良恭俭让”

“温良恭俭让”的说法来自《论语・学而》。有人问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为什么孔子他老人家每到一个国家,人们都会把当地的治政得失告诉他?”子贡回答说:“因为老师为人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所以别人都愿意把事情说给他听,这就是老师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温良恭俭让”这五种美好的德行,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做人之本。

孔融让梨

《三字经》中写的“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东汉文学家孔融的故事。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从小就聪明好学,才思敏捷。有一次,父亲的朋友带了一些梨给孔家兄弟们吃。父亲让儿子们按照年龄从小到大地挑梨,于是最小的弟弟挑了一个最大的梨。

轮到孔融了,只见他挑了一个最小的梨。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孔融为什么这么做。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梨,大梨让给哥哥。”父亲又问:“可是你的弟弟也比你小,却拿了一个大梨。”孔融说:“正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可见孔融从小就懂得了谦虚礼让这一道德。

六尺墙

清朝年间,安徽桐城有户姓张的人家,家中有人在朝廷做大官。有一次,张家的邻居想把院子建得大一点,请张家让出与其相邻的三尺地,以便修墙。张家自然不肯答应,两家争执起来。无奈之下,家人只得给那位做大官的亲戚写了封信,请他出面做个了断。不久后大官回信了,信上只有一首诗,大意是“你为了一堵墙就写了一封信给千里之外的我,其实让邻居三尺地又有什么关系呢?”

家人看后顿时醒悟,马上主动退让了三尺地。邻居看到后深感愧疚,自己也退后了三尺。从此,桐城就留下了一道宽六尺的“六尺墙”。

第4篇: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

近几天,上海某小学火了一把。该校语文老师的一道关于孔融让梨的语文试题,使该校成为舆论焦点。

试题要求学生阅读有关孔融让梨的故事回答问题:“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其中一名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判错。该试卷被其父贴到微博上,瞬间引来无数围观。有人说孔融原本不喜欢吃梨,所以就把大的让给了别人;有人说孔融牙痛吃不了……

孔融到底有没有让梨?为什么让梨?早已无从考究,或许这个故事只是后来人的杜撰也说不定。

由于我是语文教师的缘故,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感觉就是:语文老师,你怎么了?

我不认识出题者何许人也。或许他只是无奈地依据某个标准答案,或许他本人认定小朋友一定要像孔融一样让梨,或许他需要通过这个题目进行道德或伦理的教育。但不论出于哪种原因,对于同样是语文教师的我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

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一味参照所谓的标准答案,我只能说,这不仅是老师的悲哀,而且是整个教育的悲哀。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多元化,强调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难道这一切努力都没有使这所小学这位老师的心灵有丝毫的改变?

我读中学的时候,就常常听到这样一个故事:语文老师问学生冰雪融化了是什么。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了,基本上,小朋友都知道会变成水。如果在我小时候有人这样问我,我也会说出同样的答案。然而有一个小孩说,冰雪融化了变成春天。令人心寒的是,那个提问的老师武断地给予了否定。这个故事,在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成为一位语文教师,当我的学生有这样的灵感的时候,我一定要给他高度的赞美和鼓励。

我十分欣赏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一段论述:“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去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的,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

语文教师更应该身先士卒,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他们的心灵长出翅膀,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自由飞翔,让他们学会和心灵对话,学会用心灵阅读。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你不能在应试教育和孩子之间修筑一道“防火墙”,那么学生只能成为考试的机器,将来有一天,他们做了老师,也同样会对那个说冰雪融化后会变成春天的孩子说不。

关于“现代孔融让梨”的故事,我觉得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道德和伦理的说教,到底在语文教学中要占多大的比例。我不否认文学作品要有一定的道德和伦理价值取向,但是,语文教学绝不能拘于道德和伦理的说教不能自拔。如果这样,语文课和思想道德课就没有两样了。

我一直觉得,语文教师一定要有一颗长着翅膀的心灵,在他的引领下,孩子学会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自由翱翔,或许那些梦想很多时候只是幻想,有些飞翔是以价值判断为目的的,但更多的时候只是飞翔而已,没有任何目的可言。好比自然界的花朵,每一朵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旅程,然而生命的尽头并不是都拥有沉甸甸的果实。有些花朵绚烂的绽放,留给这个世界短暂的芬芳,他们是不以结果为目的的,或许它们自身就没有任何目的。有些花朵,灿烂之后会结果,被人们欣赏和赞美,收获成功,收获喜悦。开花无果,人们也一样会记得它曾经带来的绚烂和芬芳。语文教学就应该像花儿一样,不要给语文学习加上鲜明的功利目的,心灵的飞翔有很多时候只是寂静的飞翔,没有目的,没有方向。

带着明显的功利目的进行语文教学,教出来的学生最多只是没有灵感、没有创造性的考试机器。语文教学中道德和伦理的价值判断或许无法割舍,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选择任何方式,唯独不能选择通过承载不确定的多元化答案的语文题目去承载确定的价值判断。所以,我认为,学生让不让梨只是他的价值取向问题,与语文学习没有必然的关系。这所小学的语文教师不应该出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做,这样的题目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来完成吗?

如果,我们的语文学习只是为了考试,把所有多元化的思考归为一元化的答案,孔融一定要让梨,不让梨就一定是错的,那么,只会让我们的小孩子从小学会趋炎附势,不讲真话。或许这位语文老师真的应该重读《皇帝的新装》,好好思考那个敢说真话的小孩的价值到底何在。

第5篇: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

他,胖乎乎的身材,乌黑发亮的头发,白里透红的小脸蛋,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个大鼻子和一张樱桃般的小嘴,虽然现在刚五岁,但个头却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大截,身高已有一米三了一次,他家来了一位做客的阿姨说:“我好胖呀!我现在正在减肥。”这句话被弟弟听到了,他稚气的说:“大家听好了,我也要减肥!”让大家听到后都哭笑不得。我对他说:“减肥可就不能吃零食,要多吃蔬菜,少吃肉,你还减吗?”弟弟焦急的的说:绝对不减了,不吃肉和零食我还怎么活呀!”“哈哈”家里又出现了爽朗的笑声。

弟弟有一次放学回到我的家,他在学校学了《孔融让梨》这篇故事。我问弟弟:“今天在学校里学了些什么?”他不假思索的回答:“学了《恐龙让梨》这个故事。我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我又问他:”是《孔融让梨》还是《恐龙让梨》呀?“哦!对、对、对是《孔融

让梨》。我笑着对他说:“学了这篇故事,你有何感想?”弟弟严肃的对我说:“这篇故事一点都不好,因为哥哥吃了大的梨子,弟弟就只能吃小的,就吃不饱了呀!”

该文章转自[大公社文档] 原文链接:xxszw/20105/24104531.shtm

第6篇: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

记得每天晚上,妈妈都会慈祥地坐在床边,温柔地跟我讲了一个个动听的神话故事。有一天晚上,依旧像往常一样,那么平常,那么静谧,那么让人期待又令人遐想。妈妈果如像往常那样娴熟地坐在床边,给我讲故事,今天妈妈给我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叫孔融,他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的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了摇头,却另拣的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大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妈妈讲的绘声绘色,而我听得似懂非懂,却在另一个晚上,吃水果时,把最大的苹果给了爸爸,妈妈,而选了最小的一个留给自己。

长大了以后,我不再需要了妈妈那张会讲故事的“嘴巴”了,不再听书,而学会了看书,什么《鲁宾逊漂流记》啦,《朝花夕拾》啦,《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啦,等等都是我的最爱。

那个夜晚,我脱离的喧器的城市,独自一人坐在阳台上,凝视着不曾翻动的书页。

第7篇: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

很早就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这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最典型的就是被写进《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喻义很明显,教育人们应该懂得尊长爱幼,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也一直是中国人信奉的道德标准。

我们小时候物质远不像现在这样丰富,能有水果吃,真是稀有的事情。偶尔有,永远是不够每个人分到一整个。只好由大人切开来,每人分得一小块。我们家基本是大让小,年龄小的孩子可以分得多一点。靠的也是传统的道德秩序。我一个发小,他们家也是五个孩子,但分配的办法完全不同,靠的是“规则”约束。他母亲是个有智慧的人,很早就用合理的规则来管理这些事情。比如一个梨,要平均分给五个孩子,他们家的办法是,让最大的孩子负责切梨,然后从最小的孩子开始,由小到大逐个挑选。最后剩的那一份,归负责切梨的那个孩子。所以他自然要切得均匀,切得公平,让其他先选的人,占不到任何便宜。比起主动让,我觉得公平分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几个月前,一个上海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上大叉。“孔融让梨我不让”,这一明显挑战传统的说法,马上引起媒体的广泛争议。那期间,我也有过想说话的欲望,但看大家吵得那么热闹,终于没有再去加塞。如今热闹已过,不妨说一点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让不让梨,并不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唯一标准。对一个小孩子来说,让,是一种美德;不让,也实在是没有什么过错。不让梨不等于就丧失了基本的道德伦理,也不等于从此就走上了与“光明正道”相背离的歧途。而且,这位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本身无可厚非。敢于说真话,不论对成人还是未成年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比起那些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人,不知要强过多少倍。

试着再进一步探讨。类似“孔融让梨”一类的道德榜样和优良传统,自然有它肉眼看不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但也有相对软弱的一面,并没有法律法规那样的强制力量。由此想到时下大家都特别关注的问题。廉洁自律作为一种良好的品质,固然值得称颂,但仅仅依靠道德的力量来约束人,肯定不是最好的办法。必须要靠健全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使心存“贪念”者无机可乘,让那些意欲“伸手”者无从下手,这才能真正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是主动让,还是靠合理的规则公平地分?我不想简单地否定一方,肯定另一方,下一个确切的定论。在生活中,在这一类的问题上,并没有绝对的答案。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允许大家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大概不算是太过分的要求吧?

第8篇: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牵手美德,人人争当美德少年》。

    同学们,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拣了一个最小的梨。他说:“我年纪小,应该吃最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从此,孔融的故事传遍了全国各地,并且流传下来,他成了一个给予比接受更快乐的美德少年。

    在本学期,我校评选出两名“美德少年”,初一九班王宗哲和初一六班高帅同学,他们的事迹要在班级前面墙壁上展示。我想,这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是对每一个少先队员的鞭策与鼓励。我向全校同学发出号召向他们学习,争当美德少年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去争取:

 1.文明有礼。尊敬师长,用文明的礼貌用语,谦虚,宽容,积极,见面主动向老师问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品。

2.自强自立。积极进取,奋发图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不妥协,具有坚强的意志力。

3.诚实守信。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言行一致,勇于承担责任。

4.热心公益。与同学互帮、互助、互学、互爱,共同进步,积极参加献爱心、送温暖等关爱活动。

5.尊老孝亲。懂得感恩父母,孝敬长辈,自觉做到问候父母辛劳,记得父母生日,关心父母健康,帮助父母分担家务。

6.助人为乐。与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尽自己所能,解除同学们遇到的难题,使你的同学或朋友感觉到幸福和快乐。

同学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我们铭记中华美德,让美相随,德相伴,以爱心、恒心、信心托起自己。

第9篇: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

就在不久前,我乘坐公共汽车,经历了这样一幕:有位青年男子抱着个年幼的孩子上了车,没有人给他们让座。没想到,一位年过七十的老先生站起来给他们让了座,慌忙中男子踩了老先生的脚,疼得老先生皱紧了眉头“哎呀”直叫,可男子抱着孩子一屁股舒舒服服地坐了下来,丝毫不顾老人,连看都不看老人一眼。乘客中马上就有人看不过去了。

一位中年妇女大声地指责男子不懂礼貌,男子还理直气壮地喊道:“给抱小孩的人让座是应该的,况且他也是自愿的,跟我有什么关系?”于是,乘客们对这个不懂礼貌的人纷纷指责:“给抱小孩的人让座不管应不应该,让老先生给你让座就是应该?老先生岁数这么大,给你让座,你踩了人家非但不道歉,连句“谢谢”都没有,真是太没礼貌了!”男子听后越来越不服气,大声与人争吵,让座的老人出面劝解,让双方都少说两句,为这事吵架不值。

这位老先生让座又被踩,应该说有理,但老先生得理让人,品质可贵。这也是知书达礼的一种表现。

说到知书达礼,让我想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特地挑了一个最大的梨给孔融,可孔融摇摇头,在梨中挑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那个大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很是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好例子。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待人以礼,如一抹阳光普照大地。礼仪,让黑暗变得光明;是它,让世界变得美丽;是它,让生命充满活力。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礼仪的世界,感受生活的幸福与美好,。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一抹礼仪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