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益智课堂范文

益智课堂精选(九篇)

益智课堂

第1篇:益智课堂范文

课堂教学效益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必须要求有强烈的时间分配意识,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关键的问题,实现“时间效益”。二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在“行动”中将知识内化、能力提升、习惯养成,从而实现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行动效益”。三是教师要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对学科知识点尽量删繁就简,择其精要,凸显重点,力破难点,实现“知识效益”。四是教师要力求使学生将学科专业知识转化为与学科相关的能力,还要培养出学生的综合素养,如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倾听能力等,实现“能力效益”。五是教师必须通过课堂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和情智,包括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和谐共存的合作意识、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宽容向善的感恩情怀、顽强坚韧的抗挫能力等,实现“情智效益”。

如果我们能从上述层面审视课堂教学效益,就会发现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三生课堂”教学改革正是朝着这一目标迈进的。

第一,“三生课堂”强调教师尽量少讲(一般每堂课不超过20分钟),尽量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这一教学主张一旦得以实现,将大大提高“时间效益”。

第二,“三生课堂”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个性表达,这样的课堂会呈现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会被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而欲望会驱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因此,“行动效益”得以实现。

第三,“三生课堂”倡导的课前预习与学案制课堂,会使学生对学习任务了如指掌。教师的提要会提示学生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所在。集中深入的小组合作会使问题迎刃而解。如能如此,“知识效益”得以实现。

第四,“三生课堂”所涵盖的“生活化”,意在将知识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运用课堂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生课堂”开放活泼的课堂形式也让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了自己的舞台。或总结、或记录、或力争、或纠错、或陈词、或表演,长此以往,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自然得以提高。

第五,“三生课堂”关注生命与生存,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主张寻找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参与中找到快乐与自信,力图挖掘课程与教材中的人格号情智元素,用发展的眼光采用过程性的评价体制。这种种措施,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的情智。

第2篇:益智课堂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高校 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25-03

[作者简介]李美中,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办公室(浙江杭州310018)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独依靠有限的第一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完成这个任务,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素质拓展的载体,在塑造人格、激发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愈加突出。正因为如此,在第一课堂教学以外,高校愈来愈重视第二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广义的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它是在教学计划中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有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活动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第二课堂不是第一课堂的简单延伸和补充,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挖掘自我潜能,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可见,第二课堂在丰富校园文化、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急待解决。

二、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归因分析

目前,各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包括:(1)社团活动,主要有专业学术社团、政治社团、文化社团等。(2)德育与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法制教育、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形势政策教育活动以及其他相关的报告会、辩论赛等等。(3)各种科技文化节和文化艺术节。开展的活动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科技、专业技能方面的竞赛活动;第二类是提升人文素养和丰富大学生生活的各种文艺、体育活动。总的看,当前各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上已是丰富多彩,但很多活动质量不高,效果不佳,学生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只是看热闹。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1.各种第二课堂活动看似丰富多彩,但很多活动趋向于同质化,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调控。在对第二课堂活动体系进行规划时,首先要明确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目的。传统观念总是把第二课堂活动定位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德育功能方面,而不是定位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意识上。要真正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激发其各方面的潜能。为此,第二课堂活动的规划就要考虑各种活动的功能定位和分类问题,美国大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能为此提供理论指导。

2.有些活动的设计、组织以及参与的学生都缺乏高水平专业教师的指导,这也是第二课堂活动层次和质量难以提升的一个主要原因。

3.缺少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讲,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不愿意花过多精力来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生没有广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都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有关。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学校业绩考核制度中对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付出的努力并不重视,相对其他教学科研活动,其经费支持力度也比较小,致使教师不愿意把精力花费在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上。从学生的角度讲,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了人才培养总体方案,也制定了相关的活动细则。但是,由于缺乏内驱力,并不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有些校园活动的覆盖面也不够广泛,不能为广大学生参加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相当一部分活动成了优秀学生的专场,活动的最终效果是优秀者更优秀、弱者更弱,从而导致许多校园活动出现学生参与率不高、参与积极性不高、受益面不广的“三不”现象。

三、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作用

美国大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其《智力的结构》中提出,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至少存在八种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智力: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不同个体这八个方面的智能也有差异,换言之,每一个个体的综合智能都是这些智能的某种组合,但是不同个体的综合智能中,这八种智能的权重并不一样。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能在本质上是多元性的,这与第二课堂活动本质特征和目标是一致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有组织的各种健康有益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按照多元智能理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就要正视、尊重、善待学生差异,智能之间不存在哪种智能更重要、更优越的问题。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将这些智能充分挖掘出来,并成为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置的内驱力,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可使学生的一种或多种优势智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某些方面的佼佼者,进而促使其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第二课堂活动模式设计

多元智能理论既是多维度又是相对独立表现出来的,而非以整合方式表现出来。因此,第二课堂的活动设计可从八种智能类型人手,开展各种具有开放性、丰富性、灵活性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大学生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并乐于强化自己的智能强项领域。

1.基于身体动觉智能的第二课堂活动。身体动觉智能是指使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来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基于该项智能,可以设置各种体能活动,如各类趣味运动会、球类运动比赛、户外活动(比如定向运动、登山活动)、健美操比赛、形体训练等。本文之所以将基于身体动觉智能的第二课堂活动置于各项智能活动之首,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所有的社会活动都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没有健康的体魄很难有长远的发展。其二,此类活动门槛低,只要是四肢健全的人都可以参加,其参与面应该是最广的一类第二课堂活动。身体动觉智能活动的设置,不仅能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体魄,还能培养其拼搏精神、合作精神。

2.基于语言智能的第二课堂活动。语言智能涉计到对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敏感性,涉及到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实现一定目标的能力。基于该项智能,可以设置简报制作、访谈节目、征文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主持人比赛等。此类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语言表达能力。

3.基于逻辑――数学智能的第二课堂活动。逻辑――数学智能是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和数学运算的能力,也涉及到用科学方法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基于该项智能,可以设置各种棋类比赛、学术科技类报告(讲座)、学科学术竞赛、学术论文和科技成果评比,各类科技节(周)等活动。该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品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成为学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高校学生将攀登科学高峰的理想转化为从事现实科研活动的有效途径。

4.基于空间智能的第二课堂活动。空间智能是辨认、运用广阔的空间中物体的能力。基于该项智能,可以设置广告艺术、多媒体作品、书画、板报设计比赛等活动。

5.基于音乐智能的第二课堂活动。音乐智能包括音乐的表现力、创作力和欣赏能力。基于该项智能,可以设置各种歌舞类比赛、音乐讲座、文艺演出、文化节、高雅艺术进高校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能陶冶学生情操、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此类活动的开展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挖掘潜能的平台,为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积极向上的校风校貌、形成独特校园文化氛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6.基于人际智能的第二课堂活动。人际智能是指一个人理解他人目的、动机和愿望,并最终与他人一起有效工作的能力。基于该项智能,可以设置各种交流讨论会、社团活动、公寓文化节、参与各类公益活动、走进社区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能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互相交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进一步了解社会,为其今后步入工作岗位,更好地适应社会这个大舞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7.基于自我认知智能的第二课堂活动。自我认知智能就是有关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知,了解自己的感情生活和情绪变化,有效地辨别这些感情,最后加以标识,成为理解自己和指导自己行为准则的能力。在当今社会,部分学生面对来自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变弱,在挫折面前应变能力降低,部分学生生活在压抑、苦恼、空虚、焦虑的环境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这也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因此,基于该项智能,设置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等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参与该类活动,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品质,关注自身心理变化,正确评价自身价值,合理调整自己的行为准则,使之拥有健康、完善的人格。

第3篇:益智课堂范文

新课程需要学校领导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转变观念,改变过去单一以学生成绩考核评价的方式,建立对教师全方位、多元化考核评价制度,既有横向比较,又有纵向比较;既考察学生的发展,又考察教师的专业发展;既要看结果,又要考察过程。建立适应新课程实施、高效课堂建设的激励保障制度。实践证明,应试教育下僵化落后的学校管理思想、制度和“一言堂”“家长制”方式已严重制约了高效课堂建设的发展。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工作作风是否民主对高效课堂建设影响很大。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缺乏民主、宽松的教学育人环境,师生就不敢多想,就不会有创新意识,工作、学习也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校长缺乏民主,听不进不同意见,摆架子,动不动拿官腔训人,教师和学生就会对他敬而远之。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样样比别人精通,只有自己干才放心,不相信群众;嫉贤妒能,怕发动群众,不想依靠群众,缺少团队合作意识。过分关注自己的名利,而忽视群众对利益的诉求,师生的建议权、知情权、监督权被忽视。不是靠实践去检验真理,尊重科学,而是凭自己喜恶主观臆断,决策很难科学化,很难形成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

长此以往,这些决策就很难彻底实施,往往是走过场,因为这些决策既不科学,又违背教育规律,搞一言堂,压抑了师生的民主,必然会遭到师生的反感甚或抵触。即使有制度而不依据制度管理,而是随意性很大,时紧时松,高效课堂建设不能正常、持续进行。不是用全面、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是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师生的积极性受挫,师生对高效课堂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不愿意反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得不到师生的认同,他们就缺少参与高效课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效课堂建设就发展缓慢或受挫。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要求我们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应当相信师生,依靠师生,树立师生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高效课堂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必须以广大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来实践和检验,必须依靠团队力量合作、探索、研究,群策群力解决高效课堂建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时,要正确认识领袖个人和群众的作用,任何夸大个人作用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领导的责任主要是用好人,千方百计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让师生以主人翁姿态参与高效课堂建设,才能加快高效课堂建设步伐,而不是件件事都由校长亲自去做、包办代替。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是搞好学校工作的关键。对教师的管理应不同于学生,要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实行弹性机制,把教师个人利益和学校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人无完人,校领导应勇于接受群众的监督,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正如同志所讲,“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实践表明,高效课堂建设出现断断续续、反复现象,往往与校领导的不民主作风有关。高效课堂建设呼唤学校领导加强自身修养,克服主观主义、的影响,发扬民主,以科学发展观、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树立依法治校观念,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规范、科学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为高效课堂建设创设良好环境,保障高效课堂建设有章可循、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教师民主管理对高效课堂建设的影响

应试教育下师道尊严,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被动听,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人地位,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逼着学生学,师生关系紧张。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参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表明,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期,身体发育快,生理早熟,情感复杂;他们处于半独立、半成熟阶段,逆反心理重,不接受压制和说教,渴望向他人倾诉,期望受到成人的尊重,对理性的心理沟通容易接受。实践证明,发扬民主,尊重学生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的前提。我们在课堂上往往看到,同一个班,对待不同任课教师的态度和课堂气氛不同。如果教师教风民主,尊重学生,态度亲和,则学生就敢提出问题,敢说真话,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教学效率高,学生受益面大,效果好;如果教师教风不民主,不尊重学生,动辄训斥学生,表情严肃,缺乏亲和力,则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为不积极、被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敢说实话,更不敢提出问题,不愿配合教师,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沉闷、无兴趣,教学效率低下、效果差。

建构主义理论表明,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引导、帮助、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教师不能仅是机械地传授知识,还要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共同调整彼此的知识结构;重视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反对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学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没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新课程就难以实施。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的智力差异是八种智能组合和发展程度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势智能领域、学习风格类型和发展特点,教师的任务是善于发现他们的潜能,并有效开发他们的潜能。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都是可塑造成才的,不能再以考试成绩把学生划分等级,学业成绩只能是其诸多智能中的一两种体现,不能以偏概全。评价学生要多元化,既要看到学生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学生的长处、亮点,给他们机会,激励他们展示自己。课堂缺乏激励性评价,则会扼杀许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个性。对待“问题生”和“学困生”,我们不能只看结果,更要分析其原因和发展过程。有可能是我们没有为其提供合适的教育,没有发现引导、帮助开发他的潜能造成的;也许是自身以外的社会或家庭等原因造成的;自身问题没有及时解决,长期积累形成的。

第4篇:益智课堂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体现;策略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课堂是教学活动进行的场所,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任何课堂教学都讲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课堂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得是否有效,而是以学生为标准,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有没有收获,有没有发展。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曾以穿越玉米地作为有效教学的隐喻:第一,看谁最先穿过玉米地,那就是速度问题;第二是谁掰的玉米最多,那就是谁收获最多,获得知识最多,就是效益问题;第三个问题,那就是谁身上的伤痕最少,那就是安全问题。只有三个方面同时具备,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率的,才是有艺术性的。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1.教学过程

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所体验。从学生的体验来看,学生能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能够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且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能够主动去发现、理解和解决问题。从教师的体验看,教师能感受到学生在积极地进行思考,对学生充满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的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和强迫思考。师生共同探讨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教学过程的结果,能够充分说明过程是否有效。教学效果的检测可以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述、随堂检测或学习报告等方法进行。学生最明显的就是“我理解了”“我会了”等主观体验,学生对本节课很满意,感受到了成功。这种效果就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

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在教学中笔者更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每节课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能简单地对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做出总结。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发现本节课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检测到本节课是否有效,这样有利于改正教师在课堂中的不足之处,能促进教师再思考,即如何做到更有效。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改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中,各种教学模式不断被提出来并且不断进行着各种实验,如: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教学等,不管哪种教学模式,都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有选择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行学习,而不是一成不变地使用一种教学模式。

2.转变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要改善教学模式,而且更要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下工夫。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之下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学习,而不是进行主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效益可想而知。现在的教学更侧重于学生的发现式和探究式学习,但并不否定接受式学习,这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里,学生在这些学习方式之下,能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学习,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3.掌握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教师在课堂中应具备的基本教学艺术有三个方面,即语言艺术、情景艺术和教育机智艺术。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语言声音饱满、抑扬顿挫、语速适中、生动形象、娓娓动听、引人入胜。情景艺术主要体现在教师以一种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教学激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气氛热烈、趣味盎然的学习情境。教育机智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解决各种突发教育事件的应变能力。面临突发事件,教师要掌握好机会,能够做到随机应变。这种能力有利于教师控制课堂秩序,能保证教学过程的圆满完成。

4.利用非智力因素

第5篇:益智课堂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20

作者简介:王志伟(1985―),男,满族,河北秦皇岛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融合。

Hi-teach“智慧教室”系统,将电子白板、交互式一体机、实物提示机、IRS即时反馈系统融为一体,方便教师和学生使用。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金华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是花都区第一批Hi-teach“智慧教室”试点学校。新科技的引入,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质的改变。本文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Hi-teach“智慧教室”在课堂中所带来的不一样的优势。

一、全员参与,自我提升

Hi-teach“智慧教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积极调动后进生。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一个遥控器,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答结果,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提高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并照顾后进生的学习;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们在小组的讨论学习中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整体的进步。

二、激发兴趣,调动气氛

Hi-teach“智慧教室”激发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抢答、抢权、随机选人功能,增加课堂竞争气氛,为思维活跃的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计时器功能,增进竞赛氛围,提升学生答题速度;淘汰赛功能,激发学生斗志,引导他们认真对待每一道题目。这些功能的灵活运用,让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竞争。例如,在《点的坐标特征》这堂课的巩固练习环节,我利用了Hi-teach“智慧教室”的淘汰赛模式。巩固练习共10道题,给学生10分钟的独立作答时间,然后通过IRS投票系统进行作答。在学生作答过程中,蓝色代表没有作答,红色代表已经作答,黑色代表在上轮的作答中被淘汰。这样的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积极性。如果第一题没有做对,那么后面的题目就失去了作答资格,看起来很残酷,但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细心审题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强化易错

我校数学科组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了一条成功经验,那就是“讲在关键处、提在易错点”。Hi-teach“智慧教室”正好可以帮助我们去分析关键处、易错点。我们可以用粗细不同、颜色不同的电子笔去标注关键的词、句子、图形,可以用投影功能或手机拍摄去展示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这样让教学的重点、难点得到了体现。对于直角坐标系中各个象限的坐标符号特点,初学者会容易混淆。所以,我们既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加深记忆,同时通过电子笔在旁边做一个直角坐标系的符号草图,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知识,加深印象。

四、智能评价,及时反馈

Hi-teach“智慧教室”所包含的课堂反馈和课下反馈清晰准确,精细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作答、得分、排名都能够通过翻牌、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进行直观分析,课下也能够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做进一步的分析,从而全方位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IRS反馈意见,我们可以对我们的教学及时地做调整。对于出现的不同情况,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策略进行展开。例如,当正确率达到85%以上的时候,就代表了班级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这个知识?c,所以,可以一带而过;当四个选项很平均,或者虽然某个选项学生比例大,但是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其他三个,这个结果就表明学生在认识上有了分歧,教师需要停下来进行讨论和分析;经过学生的讨论和分析,大家的认识上又有了变化,这个时候可以利用系统里面的二次投票功能,对比两次投票的结果,看看学生选项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自我修改的学习能力。

第6篇:益智课堂范文

一、教师要实现由“面具化”向“个性化”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大多没有“个性”,教学内容和文本解读严格按照“教参”移植,环节、结构严格按照“规定动作”执行,教师普遍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有“规定动作”,不敢有“自选动作”,教师们“没有自我、难以自我、不能自我”。所以,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教,往往“千人一面”、“似曾相识”。这就如同不同的老师戴着同一副面具演戏,“你方唱罢我登台,人人唱的一台戏”。这种“面具化”教育人生往往导致课堂的“愚昧”。因此,要寻求课堂智慧,不在使用了哪一种教学模式,关键因素在教师,在课堂的主导者本身。教师要敢于跳出框框条条,调整角色心态,追求个性转换,在“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引导中,启迪智慧,优化课堂。

二、教学要实现由“知识化”向“幸福化”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目标,而是倡导在“幸福化”的基础上追求“知识。国外一些教育专家指出,教育要实现幸福教育,力求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幸福。幸福教育,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表现。然而我们现在的课堂,又有多少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幸福?由于高考答案“标准化”因素的影响,教学普遍不敢“以人为本”。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个性化”的理解权限,一切以“标准答案”为“唯一真理”。这样的课堂只有记忆、模仿和移植,与学生的激情和兴趣无关。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学生在课堂中只有被动接受、痛苦和无奈,几乎无幸福感可言,智慧的生成、能力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智慧化教学期盼教学由“知识化”向“幸福化”转变。教学的过程要成为学生追求“成功感”和“幸福感”的过程。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跳、去唱、去质疑、去辩论、去创造。

三、课堂要实现由“教材化”向“生活化”转变

什么色彩的课堂最受学生欢迎?当然是充满生活味的教学。充满生活味的教学往往能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诱导学生产生兴趣,积极理解,加深理解,加快内化,提高效益。这就要求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上“用教材教”,而不是按部就班“教教材”。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往往脱离生活,纸上谈兵,教学与生活、生命的联系纽带被割断,使得知识本身丧失了活力,丧失了智慧,成了‘死’ 的储备、“僵”的教条。教学应该有生活化色彩,应该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把生活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充满活力的过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才会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增加智慧。

第7篇:益智课堂范文

关键词:

高效;健康;阳光;智慧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探求科学、民主、和谐、高效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是每一个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的目标。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在一年多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课前预习、课堂专心听课的习惯

本人发现自己所教的学生体育成绩优、良、及格三者存在一定的差距,后来的运动会成绩也证实了这一点。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之间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第一,是部分中差生在合作学习中,他们侥幸地认为老师很可能提问优生。第二,教师教学素养存在一定问题,亟待提升。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如若只观察个别小组的情况,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日积月累,学生的聆听之态会蜕变。因此,要使民主和谐高效的课堂真正达到民主和谐高效,就必须将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专心听课的优良学习习惯作为重点,能让中差生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熟悉教材,未雨绸缪,能真正理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真谛,同时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督促自己钻研《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只有这样,方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科学贯穿落实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提升小学体育课教学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当今小学课堂上小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之一,既为广大小学教师所吸收、咀嚼、消化,并被其采纳、推广。在推动民主和谐高效课堂时,笔者本着扬弃的辩证观,对自己的每一节教学演练课都进行多次“磨课”,待课生成之后还要进行“课磨”,真正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此,面对学生的嬉戏、兴奋、异举、烦恼、低沉时,笔者神经常常处于迷茫状态,真正感到举手无措。怎么会出现这种教学情景呢?借鉴教育名家之典籍,偷窥教育大家之魁宝,探索、思考、总结小组合作学习之秘诀,笔者怦然醒悟:当代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探究、思考、讨论,并不只是为了活跃学生课堂气氛,关键是要通过小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真正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因此,教师引导、督促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重建新问题成了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师务必引导、督促小学生向高质量性、高德育性,高益智性,高强身性的方向进行科学巧妙地设计问题。可以如此调动学生的注意力。首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就高质量性、高德育性,高益智性,高强身性的问题进行激烈、高昂、智力游戏性讨论;其次,要求学生之间精诚团结、互帮互扶,生生之间不遗余力地进行自由探讨;再次,把不能解决的问题症结放在小组中进行多轮讨论,最终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发散到全班与教师一起探讨。这样构建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小组合作学习科学、民主、和谐、高效的课堂模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的知识的方法,掌握的体育技能的方法,无疑比只通过教师单一的讲解示范,传递给学生的方法更为智慧,更为灵动。

三、巧用课堂评价,是构建民主和谐高效课堂的方式之一

笔者为了验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中评价语言的价值究竟有多大,曾经进行实践探索。在一年内,笔者对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抽样调查出来的数据证明:不同的评价,效果是不一样的。其实,从人性的角度而言,科学、民主、和谐、高效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应该要适当地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原因何在?人皆爱听好话。小学生怎能例外呢?因此,体育与健康课堂中的体育教师除了引导、督促小学生体育运动以外,还必须对小学生体育活动作出科学、公正、公平地评价。体育与健康课堂评价的开展既是教师参与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志之一,又是小学体育教师创造良好体育与健康课堂的氛围、引导小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小学生挑战困难的金钥匙。课堂中的评价,是小学体育教师与小学生情感和思维碰撞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灵动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

四、积极挖掘小学生体育教材的趣味因素,激发小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

要想激发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运动的兴趣,无疑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学习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小学生参与小学体育运动的原动力。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所有的小学生对体育运动方面的参与都依赖其对于该项运动的乐趣,小学体育课堂应该是小学生快乐的田园。自然、欢快、科学、和谐、民主的小学体育课堂,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模仿力、练习力。因此,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从激发小学生的体育运动学习兴趣着手,为终身体育运动学习夯实坚定的基础。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务必具备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素养。这样不但有助于体育教师提升小学体育课堂质量,而且有助于小学体育教师灵动地驾奴小学生并启迪其聪明才智,也利于小学生体育课堂向着阳光、智慧的方向发展。只有做到了这些,我们才能构建民主和谐高效的小学体育课堂,真正地引导、督促小学生向着德育、强身、益智的方向发展。

五、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科学高效的小学体育课堂运动氛围

第8篇:益智课堂范文

打造高效课堂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为此,关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注重课堂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是摆在每一位政治教师面前必须认真思考与探索的实际问题。要不断提高政治课堂效率,寻求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益的新途径,要求政治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把握好以下几个“度”。

1.在教学对象上,应尽可能关注全体学生。受关注、受重视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课堂教学如果只关注部分学生,尤其是只重视成绩较好的那部分学生,那么,客观上就是对大部分学生的忽视,他们就会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就会有不被别人尊重的失落感,从而就会游离于有效的课堂活动之外,甚至做出与教学要求相悖的事情。这种状态的直接后果就是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和目的。

“只有在学生知道你关心他们时,他们才会关注到你的学问”,忽视部分学生将有损于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顾及到全体学生,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启发式提问、激发兴趣、促进师生互动、分片沟通交流等形式来扩大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教学的覆盖面,从而扩展课堂教学的实际受益面。

2.在教学内容上,应尽可能突出认知层次。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思想“总开关”问题,政治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学生主观认识,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变化和发展的教育活动。而认识的发展则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只有体现出认知的层次性,才能符合认识规律的要求。课堂教学,首先需要把教材生活化,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转换和还原成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世界,增加学生对丰富生活的感知和体验,为深化教学做好铺垫;同时还要把生活内容理性化,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中,提炼出知识和能力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使教学内容饱满和深刻起来,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所以,教学是一种将个性共性化,在共性中又体现个性的认识过程。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这是认识发展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遵循认识规律的体现。也只有如此,政治课教学才会有梯度和层次感,才能不断增强政治课教学的渗透力和德育功效。

3.在教学方向上,应尽可能突出两个内涵。任何学问都是作为主体的人同客体相互联系所形成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学问都渗透着人的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因此,都与人相关。所以,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就要突出“人的教育”和“知识传承”这两个层面。

中学政治课是以德育为主德智兼备的特殊学科,其特性决定了政治课教学必须要实现教书和育人的融合统一。为此,政治课堂教学必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内涵,即:一是要突出“两个课堂”,二是要关注“两个因素”。所谓“两个课堂”,就是指专业课堂和德育课堂的融合。只有做到在德育和智育两个着力点上相互渗透,才能有利于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就体现出了“两个课堂”相互交融的教学要求。所谓“两个因素”,就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开发,在不经意之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其实,开发非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许多方面正是体现在对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引导上。课堂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它需要和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失去这个载体的支撑,单纯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往往是死水一潭,事倍功半的。

4.在教学主体上,应尽可能启发学生思考。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政治教师应尽可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这一切都必须围绕着问题的科学设置来展开。教师提出有效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教师有效分析问题,诱发学生探讨;教师有效指导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新等等。这说明,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为有了问题才能思考,有了问题才需交流。对于有效的课堂教学而言,问题是核心,思考是主线,交流是保证。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充斥着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这样,政治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变成师生共同探究、体验生活与学习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过程,才能使三维目标的达成建立在教师启发和学生思考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师生的互动和交流的基础之上,才能增加政治课教学的底蕴和厚度。

第9篇:益智课堂范文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集体备课多采用一人主备集体研讨修正形成共案的程序进行,并且要求同科教师按照共案上课。固然这份共案是学科组教师老师共同探讨、相互补充、集思广益的结晶,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但这份完美共案真的适合每个教师吗?集体备课一定要追求所谓的统一吗?其实并不尽然。

因为即使同一所学校,各个班级也有各个班级不同的学情,各个教师也有各个教师不同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所以,集备时我们不仅要“求同”,更要允许教师“存异”。作为学科教师,面对集备共案,即使再完美,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还需要我们每个人问一下自己:“我的思想在哪里?”,“我的学生适合吗?”“我的风格能更好的发挥吗?”……如此,才能迷失不了自己,才能在“求同”的同时更好的“存异”,然后清醒的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自身的教学实际进行个人的二次复备,形成既有集体智慧又有自我特色的有效教学设计。

在二次复备过程中,我们一要重视对自己班级学情的分析,真正做到备课不仅备教材教法和学法,更要备学生;二要重视对自我课堂生成性问题的研究和准备,让课堂在预设中顺利前行,在生成中绽放精彩,使课堂成为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三要重视对学生课堂质疑的研究和准备,努力使课堂探究不浮光掠影,能够抓住实质,不断引向深入,从而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文本之后的东西,使学生的成长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四要重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的不同的作业和练习设计,保证不同的学生都能在作业练习中有收获,有成就感;最后记下自己集备研讨感受和个人备课、上课的心得体会,形成自我的教学反思,从而更好的指导自己以后的教学,也才能不断促进自我专业化成长。

反之,如果集体备课一味的追求所谓的统一和高质,常导致主备人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不是从自身对教材的研究出发,不是从本校师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而是从网络、杂志、教辅资料等途径寻找名师的教案或教学实录。一些教师直接把网上的名师教案或实录剪贴过来打印出来,又不进行结合实际的重新整合修改、加工完善,于是,出现许多学校集体备课的教学案,几乎是一字不改的从网上下载的教学案,这些网上的优秀教学案好则好矣,但是否适合本校各班学生的学情,是否适应每个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却很难说。再加之部分教师对别人的教学案,根本不去学习、揣摩和研究,对名师教案设计的思想理念不能做到透彻地理解、正确地领悟,对教学环节安排的思路不是很清晰,走上课堂只是“依葫芦画瓢”,结果常常是“画虎不成反类犬”,造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大打折扣。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