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马的诗范文

马的诗精选(九篇)

第1篇:马的诗范文

1、马诗的意思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2、诗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马的诗范文

关键词:杜甫;咏马诗;诗史性

我们可以将其咏马诗视为他“诗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想就以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为界,试着将其咏马诗分为安史之乱前、中、后三个时期来谈一下它的诗史性。

一、安史之乱前

安史之乱前,大唐帝国正处于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封建秩序井然,到处呈现着“太平盛世”的景象。此时的诗坛也受其大环境的影响,展现了一种阔大、雄放的风格,即所谓的“盛唐气象”。诗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好环境中,如沐春风,再加上年少气盛,所以此时的咏马诗也是意气风发,充满了豪情壮志。

二、安史之乱中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举兵叛乱,繁盛的大唐帝国极端衰落,民族危机严重,人民流离失所,面对国破家亡的处境,作者在此时含泪写下了一首首发人深思的咏马之作。如,《秦州杂诗》之五: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哀鸣思战斗,迥立白苍苍。

作者通过写马来道出自己对时局的感慨,忧国忧民,流露了内心无限的失落彷徨,充满了凄凉之感,我们知道作者仍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对其仍存在复兴的渴望。通过这一匹匹马的变化,我们可清楚感受到此时的大唐帝国已支离破碎了,诗人也由颇具浪漫气质的青年逐步走向了成熟。

三、安史之乱后

安史之乱平息后,大唐帝国经过战争的洗礼,国力遭到了严重削弱,那个昔日的“太平盛世”已一去不复返了,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到处一片荒凉。诗人不由得想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暗自伤心落泪,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咏马之作――《白马》: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这首诗是公元770年杜甫在衡州所作。此时,杜甫处境十分艰难,再加上国家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他的内心十分痛苦。晚年杜甫笔下的马,历经风雨,年迈多病,让人看来不免感叹世事的艰辛,此时的咏马之作更多是作者在为自己、为人民、为国家而弹奏的一首首凄惨的旋律。

杜甫一生处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老杜的咏马之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它及时向我们反映了社会的转变,我们可通过他笔下马的变化清楚地了解大唐帝国的兴衰成败。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蓝旭,马与鹰.杜甫思想性格管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第3篇:马的诗范文

马诗中何当的意思是何时才能够。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马的诗范文

出发前先站在山口 眺望一下异乡的遥远

这比什么都重要。 一个流浪者

如果不能找到埋藏在风雪里的粮食

那么他所有的行程

都将写满饥饿

在回首时眺望一下母亲脸上的皱纹

在哽咽中,摸一摸颤抖的爱

一个孩子,他手中的行囊

盛下了生命中所有的孤独

站在岸上眺望大海的心脏

也许能发现冰山 和美人手中的礁石

如果一个船长,在壮阔的波澜里

找不到自己流淌的血液

所有的方向,都将为他隐匿

在夜晚眺望一下黎明的脉搏

和每―缕阳光的笑容 并相信

自己还幸福地爱着和被爱

在黑暗中,眺望一根火柴的灵魂

和姐姐的故乡并祝福

所有苦难着的孩子实现梦想

在泥上面眺望一下父辈们的影子

在火把中眺望一下大森林的灾难

在急促的呼吸中

认真地眺望 自己短暂的生命

如果一个热爱文明的人

不能在开满鲜花的路上 眺望到自己的祖国

和战争中走散的兄弟

他必将跌倒在 和平的蛋壳上

恐惧和妥协必将他俘虏

女诗人的另一个秋天

她开始穿上那件曾经给她带来过冲动的风衣

没有任何图案的风衣

大红的底色,敞开在九月的大街上

她甚至竖起了领子

仿佛所有的路人

都在有意地同她擦肩而过

这世界一天天热闹起来

而她的寂寞

却像寄到远方的信封

不再带来任何消息

秋深了吗?隔壁的陌生男人

整整一个秋天的陌生

在她的诗里

促成一种牵手的理由

“到天涯去沦落吧!”

她在纸上写道

三十岁的女人,来不及学会

反传统相反道德

她甚至不需要

用一个紧身的词汇

暗示她火热的爱恋

秋确实深了

长青树上挺住的虚伪的叶片

早从心底落下

有一种呼唤始终如隔世的诺言

提炼着她的寂寞

她仿佛定不出狭窄的庭院

像一个趴在别人的房顶上

挥舞着最后一张纸片的女巫

采石场的鸟鸣

那些盘旋在高空的生灵

比石头飞得更低

你刻在岩壁上的影子

却比云朵飘得更高

仅仅是夹在自己翅膀里的一场风雪

在返回故乡之前

将寒冷凿成一幅亘古的岩画

身后林立的高楼,它们交媾的秘密

从未被你看穿

在机器的怒吼中,可以分辨出

一串锈迹斑斑的鸣叫

采石场,空旷的生命线笼罩着一切

你只是一只鸟

在陡峭的漩涡中留下黑色的剪影

金属与石头对话之前

你短暂的吼声

恰如被春天和花朵无数次遗忘的

―声鸟鸣

奔 跑

他在大街上的奔跑 让我想起

风卷着雪花,离开短暂的冬季

一生被困在缝隙里的男人

与蛛网上的昆虫

何其相似

多么潦草的脚印 写在身后

和呆在炉火边慢慢吐着烟圈的人相比

谁先触摸到黄昏的颜色?

大地上的事情永远是那么冰冷

尹马和姐姐的村庄

隔着一张纸,却仇恨般对峙

一个人,他奔跑的速度

让我们彼此感应

那么,他的奔跑

最终只能结束在急促的喘息声中

仿佛一首诗写到最后

什么也没有写出

在母亲的喊魂声中醒来

我死了以后,他们把我丢在山岗上

野狼出没的山岗

连一只鸟都在嘲笑我单薄的身躯

在异乡,我的死在开始和结束之间

毫无意义

母亲在故乡为我喊魂

被阡陌捆绑的村庄

迷路的母亲

让时间在黄昏咆哮

我在母亲的喊魂声中醒过来了

山岗上的每一棵树

都能听到母亲的声音

告诉你们,你们把了

第5篇:马的诗范文

关键词:荷马史诗;德性;英雄;勇敢;荣誉

荷马史诗所提炼的社会背景是一个人神共存、世俗多元化的神灵世界,荷马的尘世人物必须避免做出任何可能招致神明愤怒的行为。而我们以此种社会背景来讨论荷马史诗中德性思想的合理性有多大,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卡尔霍恩(G.M.Calhoun)曾论及“认为荷马史诗中不存在道德问题的错误观念:以基督教的谦逊为中心的美德,在荷马史诗里要么不存在,要么不受推崇,取而代之,正是那些往往被基督教伦理观视为‘恶’的品性……”然而对于文化差异性的宽容,对英雄史诗的惯例和社会真实情况的遵循,荷马史诗中的善恶行为并非完全不同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形。认可这样的社会存在对我们研究后来古希腊社会的一系列道德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比较起来,荷马时代的古希腊,在幸福应该指称并称赞目标这方面认识是一致的。所以,探究荷马史诗中的德性思想必须借助史诗的伦理叙事研究,必须对荷马时代的家族、城邦社会有所了解。荷马时代的英雄由于他所处社会提倡尽力自助,一旦战争爆发,他就必须表现“战斗”的卓越品质,必须要勇敢,勇敢才会取得荣誉,勇敢成为英雄最重要的品质。

一、高贵与卓越

荷马时代的国王是最高尚、最优秀的人,荷马的勇士和国王享有丰富的特权,因他们在保卫自己的共同体或进攻其他共同体时最具有战斗力。他们表现出非凡的胆量,赢得骄人的成功。他们继承财富,这些财富的实质就是土地、奴隶和牧群。因此,荷马时代的社会是土地贵族制,家族或城邦之续存是至高无上的,这个社会关心的是公正行为的环境如何仰赖于举足轻重的法官正义。即使在非战斗的叙事环境中,家族中的首领贡献也是巨大的,《奥德赛》中,奥德修斯远离家乡后,遵照雅典娜的指引,特勒马科斯召集民会,而这场集会关心的是家庭利益,奥德修斯在外征战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各种问题,而并没有给伊塔卡其他家庭带来多少问题,勇士的首要作用就是保卫他的家庭,也保证了竞争优势的优先性。荷马的英雄是社会的贵族或精英,他们出身显赫有杰出的家室族谱,所谓英雄就是卓越的人,对英雄血统和光荣的缅怀,是对当下英雄们的一种鞭策和鼓励。荷马史诗中的勇士、英雄是一个贵族理想,英雄的特点就是在英勇方面“出类拔萃”,身材伟岸的英雄肯定力量非凡,战力超群,战场是豪杰们展示自己的能力,即卓越的地方。英雄史诗属于英雄,史诗呈现出一种悲壮宏伟的诗歌品味,也需要普通士兵的衬托,荷马的英雄史观突出贵族首领,但有时也不抹杀士兵的作用,英雄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模仿、被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服从的对象,做英雄是对做人的一种超越。

二、勇敢与尚武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是“最英勇的人”,英雄不会消极避世,他们要为自己的族人拼搏,力求在短暂的人世留下美好的名声和世人的认可,这在他们眼中,就是人像神一样活着的证据。荷马尚武的英雄必须忠诚于战神阿瑞斯,勇敢是英雄行为的第一要义,骁勇善战是荷马英雄最明显的特点,怯懦的人遭到唾弃,勇敢的人才能获得荣誉,造就英雄业绩的是对自己的责任和获得别人的承认,强调的是个人的名声。英雄的尚武有时可以不计得失,他们对力量的赞美远甚于对美德的追求,英雄具有宏大的心智和愤怒,直面无法避免的结果却义无反顾地尽自己的责任,为了正义和胜利勇敢赴死。英雄史诗在承认英雄这一点上是中性的,战场上的对阵是英雄之间的拼杀,双方都是人中豪杰。战场是产生英雄的场合,是英雄们参与活动实践自己价值的地方,英雄决战疆场,他的第一德性是勇力。荷马强调战力是评估人之价值的基础。然而荷马的英雄不是蛮勇,他们不仅有战力还有战技和智谋。阿伽门农是军中一流,阿基琉斯能熟练使用自己的长枪,奥德修斯智勇双全能出奇谋,最后战胜特洛伊人的决定性的战斗正是依靠奥德修斯的木马计。综合起来,英雄必须具有三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强健的体魄、勇力和智谋。其中,勇敢是英雄最重要的德性。

三、苦难与死亡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具有“有死性”。有死是人区别于神最重要的特征,死亡是凶险的、可怕的,命运也一样。战场是屠人的地方,任何勇士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荷马史诗充斥着一种宿命论的悲剧色调,是满载痛苦的苦难史诗,命运与死亡决定着人生的悲苦,突出人的死亡命运以及人生无法摆脱的胁迫。《伊利亚特》从不回避描写血腥的战斗战场以及战后尸横遍野的悲惨情景,不仅是这种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痛苦也视觉化,如阿基琉斯听闻好友帕特洛克罗斯死亡噩耗时撕扯头发等行为。为了追求战场的荣誉,英雄们落入时间的陷阱,落在必死的命运里,英雄们获得荣誉往往是建立在死亡的基础上。荷马强调阿基琉斯早死的命运,这就带有更强烈的悲剧性,母亲塞提斯曾透露过他的双重命运,如果继续战斗他讲返家无望,但是会获得巨大的荣誉,倘若返回家园他将颐享天年。然而阿基琉斯明知死亡却直视命运,选择放手一搏,对荷马式的英雄而言,死要死得其所,用阿基琉斯的话来说,就是“高贵之士杀人,杀死高贵之人”。命定的死亡并不可怕,怕的是死得不值。赫克托尔明知接受阿基琉斯的决斗会失去生命,会国破家亡,但是他仍旧选择死在战场。阿基琉斯的苦难是个人命运,赫克托尔的苦难却是更深重的国破家亡,苦难是他不得不负的责任,作为英雄,他的伟大在于面对如此重大的压力下仍然扛起责任、毫不退缩,在苦难中坚守自己的义务。阿基琉斯在战场上也有悲天悯人的一面,吕卡昂跪求他饶自己一死时,阿基琉斯想到了自己必死的命运,他对人必死的普遍命运的认识甚至削弱了战场的敌我意识,增添了史诗的悲剧气氛。荷马的英雄接纳生命中的这些苦难,生命虽然短暂却要卓越地展开。

四、荣誉与美德

荷马的英雄勇敢战斗的目的就是获得荣誉,为了荣誉,才会宁死不辱。荷马史诗中的荣誉根植于物质,荣誉通常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但是超越了其“物质”的内涵,获得荣誉意味着提高了社会地位,失去荣誉就意味着地位的根基受到动摇。荣誉在史诗中也具体指的是英雄的事迹被人世代传唱,追求的是“名声永不朽”。每个人分到应得的荣誉和谐的共同体就会形成,荷马的英雄近乎疯狂地为自己的荣誉份额焦虑。《伊利亚特》一开端就是以阿伽门农抢夺了阿基琉斯的财产,阿基琉斯因而愤怒罢战开始的。假设某个强大家族拥有足以保障其家族地位财产的荣誉,假设勇士的主要责任就是保护这些荣誉,那么,勇气和荣誉就是荷马史诗中最重要的价值术语。荣誉可以转移,但涉及荣誉补偿必然有人受到惩罚。荷马英雄的道德观如此单纯,仅仅为了荣誉,为了获得他人的称赞,这是一种带有原始且带有理想性的道德观。(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

“湖南省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14jdzb037

参考文献:

[1] Robert Fowler,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omer,2004.

[2] Jasper Grinffin,Homer on Life and Death.Oxford,1980.

第6篇:马的诗范文

【关键词】 托马斯;诗歌;尼采哲学;透视主义;狄俄尼索斯;虚无主义

威尔士诗人迪兰・托马斯被人们所记住的不仅仅是他非常个人化的并常常是晦涩的诗歌,还有他波斯米亚式的生活方式。成功和赞誉很早便降临托马斯;他的第一部诗集《十八首诗》(18 Poems)发表时托马斯仅仅19岁,但却在评论家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随后的诗歌发表激发了更多的关注并逐步将托马斯推向了公众的焦点,并最终推向了自我毁灭之路。

从一开始,对于托马斯诗歌的艺术地位就存在很大争议。在19世纪30年代,当时主导艺术潮流的主题是社会和政治评论,而托马斯却探究诸如生、死、欲这样一些基于个人体验的非常个人化的主题,当然会被一些评论家批评为“情感过度”、“缺乏智识”、“主题狭隘”。[1]但几乎所有的评论家都会对托马斯精巧的作诗技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生动的意象、巧妙的文字游戏、复杂的句型结构以及极具个人风格的象征等改变了现代诗歌的进程。也因此,很自然地,对于托马斯诗歌的讨论常常过分重视那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恶名昭著”的诗歌形式,而缺少适当的人文关怀。而本文意图以尼采哲学为理论基础展示托马斯诗歌形式背后所体现的生存论意义。

传统形而上学认为存在着人类知识,并将其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实。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拥有对于事物的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观念符合对象。而这可靠吗?在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之后,康德首先回应了休谟的这种怀疑论,提出不是观念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观念,也就是说人按照自己客观的思维结构构造起来一个对象。也就是说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一个对象观念,康德称之为现象界,而那个作为客观实在的对象,康德称之为“物自体”的东西是不可认识,不可知的。康德在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划分经过叔本华的继承与改造,继而在叔本华的门徒尼采这里转变为一种透视主义。“……依照我对现象论和透视主义的理解……我们可以意识到的这个世界只是一个表面世界和符号世界,”[2]或者用更传统的语言说就是“表象世界”。人类知识的特点是“虚伪”和“欺骗”,[3]是从人类的视角对于这个世界的解释,而非真理。因此透视主义认为人根本不可能把握所认知的事物的全部,只能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事物。而从托马斯的诗歌中,人们常常感觉到的正是诗人为了表述一个对象的实质而不停地变换视角,痛苦地似乎想抓住某种超越语言的东西,想找到那恰切的表达的方式。我们以他早期的一首诗歌《拒绝哀悼死于伦敦大火中的孩子》为例说明这一点:

Never until the mankind making 直到创造人类

Bird beast and flower 主宰禽兽花木

Fathering and all humbling darkness 君临万物的黑暗

Tells with silence the last light breaking 以沉寂宣告最后一缕光明闪现

And the still hour 而那静止的时辰

Is come of the sea tumbling in harness 来自轭下躁动不安的大海

And I must enter again the round 而我必须再一次进入

Zion of the water bead 水珠圆润的天庭

And the synagogue of the ear of corn 和玉蜀黍的犹大教堂

Shall I let pray the shadow of a sound 我才能为一个声音的影子祈祷

Or sow my salt seed 或在服丧的幽谷之中

In the least valley of sackcloth to mourn 播撒我苦涩的种子去哀悼

The majesty and burning of the child’s death. [4](1-14) 这个孩子高贵而壮烈的死亡。[5]

这个句子是一个典型的左枝句。句子的主语和谓语(Shall I)被悬置,或者说被三个从句(1-4行,5-6行,7-9行)推迟直到第10行才出现。但是更引人注目的是,在第一个从句中,黑暗(darkness)一词前的定语位置聚合了三个同样的分词结构:(创造人类/主宰禽兽花木/君临万物的)黑暗:

mankind making

The bird beast and flower fathering darkness

all humbling

一个名词前的定语部分确实也允许几个形容词的叠加。比如艾略特的《荒原》中第193行:白身躯裸地在低湿的地上(White bodies naked on the low damp ground):the low damp/ ground。然而,托马斯却在这里堆叠了三个建立在现在分词上的复合结构!而第二个复合结构本身又包含了三个名词:bird, beast, flower!而整个第一个从句主语部分的选择轴会使人联想起尼采的现代继承人德勒兹的“块茎”概念:围绕着突起在一个平面上不断地延伸、发展,朝各个方向散射开来。然而,一旦弄清了这里的选择轴上的关系,读者又会对第三个分词感到更加困惑,因为与前两个“making” “fathering”所隐含的“生成”“生养”意思相比,“humbling”的“君临”之义算是一种变异,因为读者可能更期待的是一种平行关系的词,比如“creating” “创造”。因此,托马斯早期诗歌中这种明显的纵选择轴的不断生成、变异的特点最终导致同一个语法成分中元素的堆积。这种特点会大大延迟读者的理解,更严重的是它威胁到了,或者说有意颠覆一个句子的形而上语义层面。读者常常感到很难在这种精巧的语言游戏中得出深意;诗人似乎仅仅是很随意的将一些能指聚合在一起。因此,阅读托马斯的诗歌,读者经常感到的是诗人似乎在不停地变换视角以期找到一个恰切的表达方式,而这却常常以绝望告终。“这些语词表达的不是我想要表达的,它们仅仅是我能找到的,而且所能表达出的却还不足一半。”[6]

事实上,托马斯一直期待找到的一个恰切的视角,对于尼采来说根本就不存在。尼采认为,一个恰切的视角,或者换句话说一个客体在一个主体那里获得充分的表达,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不存在的。因为主体和客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缺乏对等性,找不到表达方式,仅仅可能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用一种独特的外语结结巴巴地翻译,得到的至多是一个隐喻。[7]世界就是一个隐喻,是人类从自己的视角进行的一次解释。而托马斯诗歌不断变换的视角产生的效果如果不是混乱的话,我们可以命名为狄俄尼索斯式的狂喜、狂欢和轻盈。他的诗歌语言即是富有创造力的,又是极具毁灭性的,是一种不断“生成”的语言,它产生的是不断流动的语义之流,伴随的是其意义的延宕甚至缺失。而这种面向未来,不断生成的力量就是尼采所说的狄俄尼索斯力量。

和乔伊斯、叶芝一样,托马斯也沉醉于语词的世界。对于托马斯来说语词是第一位的,而其意思是第二位的,也就说语言传情达意的功能在托马斯那里被弱化,读者被完全带到了一个重生的语词的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本人会把托马斯诗歌的语言称为狄俄尼索斯的语言,因为这里有的是孩子对于无意义的“有型的声音”的喜爱,[8]而不是成人对于语言交流意义的务实的需求,或者是对于虚假真理的形而上渴求。这一点常常会被一些评论家忽视,他们会说“托马斯的诗歌在这里表现了六层含义……”而事实上他们忘记了重要的一点:托马斯以语词开始而非其意义。正如托马斯自己所说“……意象本身在言说,而非代表了任何事物,”[9]这是一个声与色的狂欢的世界。因此,在托马斯的诗歌世界,孩子般未经污染的知觉之轻,颠覆了成人世界对于形而上意义的诉求之重。

但什么是轻,什么是重?轻就一定绚烂美丽,而重就一定是负担吗?还是说一切意义均来自于一定的限制和重量?米兰・昆德拉在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开篇的讨论后总结说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可以说,接受一种轻盈的存在方式就是接受生命终极意义的缺失,而狂喜于这片刻的令人眩晕的美丽中。然而,似乎只有当我们的负担越重,我们才能感到自己的生命离大地越近,我们的生存才越真实,“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10]事实上,给万事赋予意义,给无序加以限制是人类一种与生俱来,不可祛除的形而上诉求,只有以这种方式人类才能免于在虚无之轻的重压下窒息。这也是为什么在经历了早年具有毁灭性的创造力之后,托马斯绝望地感到自己不是诗人,只是一个“对语词成瘾的变态”。[11]当他带着肢体之痛,歇斯底里般地抓住这些词,却发现他抓住只是语词之死,毫无意义。这也许就是尼采所说的所有的生成变化都必然带着痛苦,因为与永恒相反,它意味着死亡。[12]最有创造力、最有力量的语言,狄俄尼索斯的语言,生成的语言也同时是自我毁灭的语言,死亡的语言,虚无的语言,因为它过于强烈地消耗了自己的生命。所以尼采说只有狄俄尼索斯“超人”才有能力在这永远的流变、不断地毁灭中舞蹈。

【注 释】

[1] TCLC 8:448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Criticism. ED. Dennis Poupard. Detroit: Gale Research Company, 1978-1986. vols. 8.448.

[2] Nietzsche, F. The Gay Science. tr. W. Kaufmann. New York: Vintage Press, 1974. sec.354.

[3] Ibid. sec.107.

[4] “71 Poems of Dylan Thomas.” Free Poetry E-Book. (n.d.).29 March 2007. <http:///dylan-thomas/>.

[5] 狄兰・托马斯:《狄兰・托马斯诗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7.

[6] “Letter to Pamela Hnasford Johnson, 1934.” Selected Letters of Dylan Thomas. ED. Constantine Fitzgibbon.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1965.151.

[7] 见Nietzsche, F. “On Truth and Lying in an Extra-Moral Sense” (1873). Literary Theory: An Anthology. Eds. Rivkin, Julie, and Michael Ryan. Oxford: Blackwell, 2004. 361.

[8] Tindall, William. A Reader’s Guide to Dylan Thomas. New York: The Noonday Press, 1962.18.

[9] “Letter to Herman Peschmann, 1st February 1938.” Selected Letters of Dylan Thomas. ED. Constantine Fitzgibbon.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1965. 186.

[10]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7,第5页。

第7篇:马的诗范文

在亚马逊开店刚刚一年的时间,蔡纪坤的伊诗兰顿旗舰店已经创造了营业额过千万,化妆品种类超过300种的奇迹。如今,伊诗兰顿不仅是亚马逊人气颇高的品牌,更是获得了湖南卫视一档热门栏目的推介。“现在,要不要在冬季增加保湿类产品、哪些产品可以促销,只要看看我手中亚马逊的这份建议。”蔡纪坤相当自信地说。

从网购到网店

两个男人“启航”化妆品事业

两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蔡纪坤在其堂哥的帮助下开始“触网”经商。20万的启动资金让他们通过一个从事化妆品业的朋友购买了一家企业的产品权,这个名为伊诗兰顿的品牌以天然植物精油和面膜为主打。在蔡纪坤看来,化妆品属于快消品,如果产品质量优秀并做好客户体验,就能在短期内达到较高销量,而且回报率颇高,更重要的是,朋友意味着宝贵的资源和经验。

两个从来不化妆的男人,开始和各种色彩的瓶瓶罐罐打交道。厂家的产品有数百个种类,蔡纪坤要学会区分不同系列的名称和功效,将宣传理念铭记于心,再费尽心思地把它变成网页上能打动人心的宣传语。选品、库存管理、员工培训、美工设计、售后服务都是两人亲力亲为,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保持着每天12小时以上的工作强度,几乎没有什么分心的私人事务。终于能离开办公室时,外面已是华灯璀璨。

那时,网购早已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日常,淘宝占据了大半江山,个人卖家的数量超过500万。网络上流传着无数成功店家的励志故事,更多无名中小卖家的衰败甚至倒闭却鲜为人知。

蔡纪坤切身体会着惨烈的竞争前景,他决定重点推广当时刚刚兴起的精油产品,并把这个相对新鲜的概念延伸到面膜、洗面奶和其他护肤品上。伊诗兰顿的商品定价多为几十元,囊括多种产品的套装也只有100多元,直到今天仍延续着这种平民价位。

“我们的目标客户是25岁以下的年轻女性,她们大多是学生或者刚步入职场的上班族,有能力购买我们的产品。”价格实惠,蔡纪坤却不想让商品掉价,在页面设计和产品推广上尽力模仿一些成熟品牌,让顾客感到物有所值。尽管花费了不少心思,但在早已人满为患的淘宝上,刚起步的伊诗兰顿很难杀出重围。化妆品行业从高端到平价无一不在打价格战,蔡纪坤感到完全没有实力和人力在其中过度消耗,对这种局面他早有心理预期。

借道亚马逊

“可能选择其他平台另辟蹊径是一条出路。当时我们的目光瞄准了亚马逊、苏宁和京东。”蔡纪坤的第一个选择是亚马逊,在此之前,他与这家电商的交集只是在那个“卓越网”上买过些东西,知道他的老板靠卖书起家。“那边的第三方卖家平台开放时间不长,商家没有那么多。”

亚马逊的“我要开店”项目上线于2011年年底,那里并没有杀红眼的价格大战,打动蔡纪坤的另一点是平台不收取年费和平台使用费。在低门槛的同时,蔡纪坤也面对着一些在其他平台不曾遇到的眼球,例如提供品牌的直接授权书、厂家证明等。因为被告知一旦商品被投诉就会被严格调查,谨慎的蔡纪坤提前准备了伊诗兰顿产品的完整质检报告。

2013年4月,伊诗兰顿的亚马逊旗舰店开张。因为后台的使用相对简单,同一件商品的不同卖家又可以共享一个商品详情页面,蔡纪坤并没有投入大量人力。3周后,他收到了销售情况统计,正如他平日里的印象,这家店没什么起色。他有些心灰意冷,但还是得继续铺货。

后来的一个月,销售额连1000元都没超过。几个平台网店的事务让蔡纪坤分身乏术,他一度想关掉在亚马逊的旗舰店。犹豫不决之际,一位亚马逊客户经理的人打来电话,说想对这个品牌的低迷状况提出一些建议。

这位客户经理建议蔡纪坤把商品归入亚马逊运营的仓库,并选择亚马逊物流进行标准化管理、包装和运送。另外,商品详情页面上的图片需要重新拍摄、修整,页面更专业美观,才能增添顾客对店家的好感和信任。

一向“自主欲”强烈的蔡纪坤开始被这位客户经理的专业建议所折服。他选取了几样代表性产品入仓,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货品比起没有入仓的商品有明显的销量提升。伊诗兰顿的化妆品不仅加入到满一定金额免运费活动中,还获得了标准化包装、更快的发货和大数据分析的库存分配方案。这为蔡纪坤的繁杂工作又做了一次减法。

短短一个月时间,伊诗兰顿的销售状况大有改观,蔡纪坤随即将更多的商品加入亚马逊的仓库,这让他感受到亚马逊第三方平台的不同之处:自营和第三方平台互相补充,在公平的前提下展开竞争。之后的发展顺风顺水,伊诗兰顿的亚马逊旗舰店从10月开始保持每月100%以上的销售额增长。

“经过与客户经理的反复沟通,对于页面设计、关键词选取、促销活动等,我们做起来更加熟练。”蔡纪坤收获了伊诗兰顿更多搜索次数和靠前排名的成绩,一切形成了向上的良性循环。

第8篇:马的诗范文

记者:你为何选择用诗歌的方式来再现中华历史?是一时心血来潮,还是“蓄谋”已久?

张况:写这部作品的最初念头,大约动于1995年。那时我痴迷于诗歌和抒情,但总读不到一部令我长久和持续感动的大作品,使我总觉得中国新诗好像总在前人的树荫下乘凉一样。我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钟,于是就突发奇想,萌生了要在自己手中诞生一部全方位多角度的关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史诗”的念头。这念头刚一萌动,我自己就吓了一跳,毕竟,这是一件没有人做过的事情。但是,也正因为没有人做过,更激发了我的“好战”心。于是我开始有选择地博览群书,广泛收集相关材料,并暗下决心,一定要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敢于走前人不敢走的路,而且一定要独辟蹊径,一炮打响。1999年中,我觉得材料收集得差不多了,就咬着牙,不知天高地厚地开始尝试动笔了。

记者:创作过程是否一帆风顺?当中遇到过什么刻骨铭心的困难吗?

张况:我的开头很顺利,因为我是待一切准备就绪后才开始动手创作的。

我还记得那年酷暑,每天下班回来,草草吃过晚饭,我就宅在东园街三个单身汉集体合住各人一间的公寓里,不知疲倦地写写写。那时候可真年轻,才二十七八岁,正是青春好年华啊。那时候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往往一写就写到凌晨两三点钟。

那时,我二弟一直黏着我,跟我一起住,他每天下班后把买菜、煮饭、洗碗筷、洗衣服全包了,就差没帮我洗澡了,真像我的全职保姆。我们兄弟从小感情就很好。进行这样近乎“狂妄”的创作工程,有个人支应一下,我也就乐得清闲些。我弟无怨无悔,我也就干劲冲天。

像我这样一个对生活漫不经心、对生存状况很麻木的人,根本不管吃得好与坏,能填饱肚子就行,再无暇或曰懒得理会日常生活,所以也就根本不知道“累”字怎么写!

记得最开始动笔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写出了4000多行。我那时不会电脑,全是手写的“真迹”,然后我妹妹帮我打出来。这4000多行是第一批成品,我欣喜万分,字斟句酌,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直到改到我满意为止。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我信心百倍、踌躇满志的时候,一天晚上,大概八九点钟吧,我妹妹给我带来一个几乎是毁灭性的噩耗――破电脑中毒了!已经作了两次修改的稿子瞬间全部泡汤了,要知道,这打印后做了修改的稿与原稿已相去甚远。这简直像一个晴天霹雳,给我一记当头棒喝!只记得当时脑袋“轰”的一下,差点当场晕了过去。

此后近两年多时间里,我像被浇了冷水的火炭,满腔热情瞬间就要被熄灭了一样,基本上停止了这一令我断肠的创作。断断续续大约隔了两三年时间,我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创作热情,《中华史诗》差点就在这次“事故”中夭折了,创作进展也像老牛破车,乏善可陈。我妹妹急得都哭了,好在二弟一直在默默支持我、劝我别气馁,说他会继续煮饭给我吃的。

事情真是太残酷了!我内心也感到有些惭愧。总之,一拿起笔,就感到头皮很大,根本无法写下去,自己内心直犯嘀咕,难道这是天意?!我甚至都有了想放弃的念头了。那时,只要朋友们一个电话,我就毫不犹豫地出去喝酒去了,气得我弟无话可说。

记者:那后来是怎样又重新开始创作的呢?

张况:后来有一天,我收到东北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李松涛兄的一部2000多行的长诗――《无倦沧桑》。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由头至尾,一字不拉,极其细致地阅读了他的这部厚重的馈赠。

读完后,我顿觉神清气爽,像受到神的启示和高人的点拨一样,灵魂突然就开了窍,在瞬间就积聚起了惊人的力量,于是立马做出郑重决定,一定要重新收拾散落的心情,重新铺排胶着的章节,重新将灰暗的诗笔磨得锃亮!

就这样,我又振作起来,开始了更为疯狂的阅读和创作,中间再无停滞和懈怠,一竿子插到底,直到2010年底,我休了十天干休假,也就是那年的最后一天,史诗终于杀青脱稿。

记者:《中华史诗》分多少章节?都写了哪些内容?

张况:《中华史诗》分三卷共十九章,长诗上溯中国的神话传说时期,下迄中国帝制集权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书写了170多万年宽广厚重的大中华历史。主要从各个社会形态、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进程、重大历史事件、文化发展脉络、时代风貌、历史沿革、社会关系、民族边疆、哲学、史学、、科技发展、历史文化遗产、重要政治历史人物、文化名人、文化传承、国际影响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展示恢弘壮阔的中国历史和文化。我真希望让读者在一排排飞溅的浪花里,能倾听到文化力量和史诗品质里炸响的万顷涛声!

记者:你是以何种态度观照中国历史的?你的历史观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家有什么不同吗?

张况:多少年来,恢弘博大的中国历史,让我如醉如痴。只要沉潜于史海,我的内心就变得无比安详、充实。在中国诗歌界,我想我还算不得一个很张狂的人,但我的赤子之心,曾感动过许多诗人和非诗人。为了良知与正义,为了事实背后的真相,我曾不止一次地与一些专门研究历史的专家、学者,就某个在史学界看来早已是盖棺定论的历史事件进行碰撞,彼此唇枪舌剑,争得脸红耳赤。中国历史的封面非常阔达,甚至没有人能真正看清它的真实全貌。写作《中华史诗》的时候,我是秉持着诗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来观照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我的眼睛里充满了冷静的悲悯、平静的惊雷。诗意的真实呈现也好,豪情万丈的澎湃抒情也罢,这种写作,这种崇高,是伪装不出来的!是百分百拒绝矫情的!我的历史观,有别于史学家,我看见的历史是血肉丰满的、水草肥美的、是接通事件人物就能上天入地的。史学家的历史观则不属这一范畴。如:我对史学家所谓的“封建社会”的既定看法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这基本是从欧洲移植而来的“舶来品”完全罔顾中国历史的实际。我认为用“帝制集权时代”来概述可能会更真实更准确更可信些。诸如此类,还有不少出人意表的观念横贯全诗。读者诸君只要不带有色眼镜用心去读,也许就能领略到有别于过去的无比壮阔而旖旎的中国历史文化风光。

记者:50000行的《中华史诗》该是中国第一长诗了吧?历时13年才艰难脱稿了,心情如何?

张况:是不是第一长诗,尚待确认。我的印象中,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编年体史诗超过50000行。那时还记得次日刚好我的生日,没有任何庆祝方式,但我一辈子都记得。当我在电脑上也敲下了最后一个字,终于完成了整部史诗的全部初稿时。我下意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躺在沙发上,就再也不想动了。写得实在太苦了,整个人都快虚脱了,眼里直冒金星,史册中的帝王将相、文化名人、历史烽烟、厮杀场景、旖旎风光等等在我眼前走马灯似的闪现,感觉就像看到他们坐在历史的车轮上,轰隆隆地向我驶来,脑海中,金戈铁马之声不绝于耳……

写这部作品时,我满头青丝;写完它,我头上已然染了些许白霜了。最初执笔时,稿纸上方的电话号码才六位数;脱稿时,稿纸上方的电话号码已然是八位数了。

记者:对《中华史诗》,你自己有何评价?

张况:我认为,我的作品该由别人来评价,香香臭臭、是是非非我都能接受、都不在意。但从目前看,诗歌界评价还算不错,他们普遍认为,这部作品是目前中国诗坛工程最浩大、诗歌行数最长、叙事最宏阔的历史文化题材长诗巨献。也有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中国诗歌向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大献礼,是目前我国诗歌界罕有的一种巨大冒险与尝试,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强劲文化冲击力、视觉冲击力和经典意味的宏大文学工程,为填补我国编年史诗的历史空白提供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可能。硬要我自己评价的话,说《中华史诗》是世纪工程,我认为并不为过!

记者:文学界对《中华史诗》有何期许?

张况:2012年四月,中国作家协会与广东省委宣传部、省作协联合在北京主办的“广东八位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上,我将这部长诗的目录和个别章节带到北京,请教了部分专家学者,《诗刊》原主编、著名诗人叶延滨、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王兆胜等多位名家都显得很激动,他们表示看好这部长诗的前景;广东省作家协会的有关领导陈国凯、廖红球、廖琪、谢望新、温远辉等,对这部长诗的成型也给予很大的关心;国内几大诗歌期刊的主编都对《中华史诗》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和兴趣,其中,《诗歌月刊》和《现代青年》已有出专刊、专访的初步构想。另外还有部分史学界专家也对这部作品的诞生表示了关切。他们这么高的评价和期许虽然让我有种战战兢兢汗不敢出的感觉,但也让我信心倍增。

记者:《中华史诗》何时出版?你自己对此有怎样的期许?

张况:计划今年中与读者见面,目前还在做第三次修改。我有一个奢望,希望能找一家著名的民族大品牌企业,以一亿元人民币买断这部史诗的版权和发行权!或者支付我三千万元稿酬,我们共同携手向全国镇级以上图书馆赠送《中华史诗》,让《中华史诗》成为每一个图书馆的必藏书。我不敢奢望一夜之间爆得大名,但有信心让《中华史诗》成为中国的《荷马史诗》,因为我认为它具有这样硬朗的品质!

记者:1亿元?太吓人了吧?能说说你为何希望获得如此惊人的版税和稿酬吗?

张况:作为中国新古典主义诗人,我这人是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总在超越与激情的支配下,静静地晴耕雨读,意气风发地抒发万丈豪情。但在我的视野里,不少文人,尤其是一些作为自己好朋友的诗人,有时甚至连三餐一宿都还成问题。这许多年,我用我微薄的薪水和尚不算寒酸的稿酬,先后接济过不少这一类的诗人朋友,他们常常为此泪流满面。这让我心里很难过,我总幻想着有那么一天,我要用足够多的稿酬作为依托,设立一个专门接济穷书生的基金会,为他们解决一些后顾之忧。果如此,则心内稍安。

第9篇:马的诗范文

作为企业家的他,在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与马球结缘,

这项勇者的运动深深地吸引了他,

从此开始了他征战马球的世界旅程。

六年的时间,刘诗来和队友的足迹遍布四大洲,他也成为中国第一位国际马球协会注册会员,从-2级打到1级,直至得到美国公开赛4级冠军。在逐渐成为中国马球领军人物的同时,他也在不断了解马球的历史与文化,游历世界的征程让他清醒的意识到,个人的成功,远远不及民族荣誉,只有中国马球可以几屹立世界成为强者时,作为中国球手,才能得到国际的认可。唐人马球俱乐部由此诞生,在中国举办国际级马球比赛的契机也由此得以实现,2011年10月在唐人马球俱乐部的现场,刘诗来畅谈了他对于马球运动的热爱与见解。

Q:马球比赛中的关键是什么?

A:马球场上分四个位置,每个球员都有自己要守的位置。一片马球场有四个足球场那么大,位置十分重要,你要是丢了你的位置,用马去追球,马的速度虽然快,但球飞行的迅速永远快于马跑的迅速,所以,马一定要在正确的位置上,我们在国外训练时,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位都打遍了,因为训练是一个系统过程,每个位置你都得十分清楚,这样你才能换位思考,好的职业球员,一定是从一号到四号位都打遍了,所以在自己正确的位置上,打出团队的配合,我认为这是马球最关键的地方。

Q:马球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

A:跟马的交流,我是太痴迷于这个了,你去跟马交流,达成默契,共同去完成一个目标,马就是我的脚的延长体,杆就是我的手的延长体,这样才能做到人马合一,你要在打球的时候还想着怎么骑马,那就不可能再打球了。

Q:比赛之后,你会怎么安抚你的马?

A:在国外有这方面的专业顾问,但雇他们太贵了,几乎是按分钟收费的,所以一般都是我自己给马放松,马跟人一样,在激烈运动之后,不能一下子就停下来,要先遛半个小时,不能接触凉水,让他放松安静后,才能洗澡,洗完澡后要马上烤干,然后去检查它的身体,看看关节、筋骨是否正常,像有时会有胀筋的现象,那下一场比赛就不能打了,有条件的话,再给马做十分钟左右的烤焙,让它获得彻彻底底的放松。

Q:马球被誉为贵族运动,您如何看?

A:我不太喜欢这个提法,现在太多人仇富,你一说是贵族游戏,估计很多人都会反感。我更喜欢说马球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其实马在快速转弯和全速奔跑的时候,是很容易摔倒的,我的两个队友,一个高位截瘫,一个是植物人,所以玩马球是非常危险的。

Q:马球运动给你的情感或精神层面上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呢?

A:我是一个很纯粹的北方小伙,特别直,以前特别不善于交流,跟马在一起我学会了交流,在调教一匹马时,一天只能教它一点点,教太多,它脑子就乱了。所以这样把我们这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也磨练出耐心来了,后来我发现跟人交流也是这样,无论是谈恋爱,还是做生意,你都得有耐心,信任才能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

另一个,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稍稍说得大一点,我还是想借着这个运动,来让外国了解中国。想要告诉外国人,或者证明给他们看,中国人的年轻一代里也有会玩你们精英运动的人,不是就你们王室会打,我们也会打,还打得比你们强。其实有钱不一定就能赢得尊重,你去巴黎、罗马,去那些奢侈品商店门口看看,全是中国人在买,你去给他们送钱,他们还要限制你,让你排队,拿护照你也不是想买多少就能买多少的⋯⋯其实在他们眼里,你就是有钱没文化,就像咱们说暴发户没文化一样。所以,我专门为这事还去中央美院学了两年美术史,因为他们动不动还跟你聊艺术。(笑)中国目前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了,老话说,百年盛世出文艺复兴,现在信息时代快嘛,79年到现在也四十年了,也该出“文艺复兴”了——文艺、体育、精神层面上,都该出成绩了,我并不是说一定要跟谁对抗,关键是要推广,让人知道中国现在是什么样,经常还有人问我一些弱智的问题:你们那儿有电话吗,有电灯吗?这就是他们从媒体上了解的中国,他们不知道咱们这儿己经发展成什么样了。

Q:如何看待马球的市场价值?

A:马球除了是一项体育运动之外,马球赛事也是跟顶级奢侈品结合的一项盛会,一个Party,不要把它纯粹做成一个比赛,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名流聚会。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己经是世界第一大国,这些奢侈品进到中国,它需要一个宣传活动的定位,包括跟谁结合,它需要有一个价值判断。那么马球无疑是这些高端品牌最好的一个选择,马球被称之为“运动之王”,又被称作“王者的运动”,在英国,不论是威廉王子,还是查尔斯王子,他们都在打马球,而小公主们在玩马术,所以马球也是一个男人的运动,它的市场一定会非常好,我们五月份做的皇家礼炮杯,就己经是国际标准,而这一次的赛事,来的全都是国际上最好的球员,应该可以算得是上顶级的马球盛会了,我相信未来的市场会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