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精选(九篇)

反映社会问题论文

第1篇: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

自从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原理以来,包括文艺理论在内的中国新文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就始终与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即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息息相关。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命运问题突出地摆在了人们面前的时候,提出建设以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导的当代中国文艺学整体结构体系的目标,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了。

文艺具有什么本质特性,这是文艺研究最核心、最基础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文艺,规定文艺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也就是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规定着文艺的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和对文学艺术的考察,也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入手来揭示文艺的本质特性的,但他们对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揭示又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所不同。而且,由于时代所提供的理论条件的差异,他们的文艺思想也表现出各自理论形态上的特殊性,从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下,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以新的内涵。

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在那里被具体化、现实化为文艺与社会生活、文艺工作者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兵群众的关系问题。这里的“社会生活”,是对“经济基础”这一概念的更具体化、更易于让人接受的表述。认为文艺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基础,实际上就是反映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生活实践,文艺为经济基础服务,说到底就是为人民服务。他因此而提出了著名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这一事关中国文艺发展方向的重要命题,并以此为核心贯穿和解决其它一切文艺问题,确立了“文艺为人民”这一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这是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一个创举,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创新。沿着侧重从意识形态的建构实践方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把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深化为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把创造生活的人民大众放在了核心和主导的地位,这时的文艺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也就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说,文艺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文艺为谁服务这一现实的中介来完成和实现的,这恰恰是文艺不同于其它意识形态的特点。因为经济和政治的内容在文学艺术中并不以裸的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和融汇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是政治和经济的人学内容。邓小平所提出的“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著名论断,是把文艺意识形态理论从自在的社会客体结构向自为的人与人的主体结构的扩展和延伸,是对文艺主客体关系的更加明确和全面的规定。这里的“人民需要艺术”,是从文艺表现的对象方面讲文学艺术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的问题;这里的“艺术更需要人民”,则是从文艺主体方面讲文学艺术家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以什么样的世界观来对待人民群众,来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并把这一点作为文艺与人民关系的主导方面。面对相同或相近的客观现实生活,由于文学艺术家的立场不同,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他所把握和反映的内容也就不同,所形成的文艺意识形态观念也就不同,只有那些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文学艺术家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邓小平从强调文学艺术主体的自由创造和历史选择的角度来揭示文学意识形态的本质,这可以说是一种崭新的闪烁着入学思想的艺术本质理论,只是它不同于抽象的人本主义和人性论的文艺观,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

第2篇: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

民间谣谚的界定及其本质

这里的民间谣谚,并不针对社会上无足轻重的个人私生活或个人事件,而是关于社会某些公共事务和突出问题的舆论和评价,它反映的是普通民众对转型期社会政治现象的评价和态度。其内容往往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许多“热点”、“焦点”问题密切相关,并能迅速触及人们敏感的神经。

这些谣谚短小精悍,幽默诙谐,调侃味十足,语言通俗质朴,朗朗上口,非常便于传播和扩散。其内容有褒有贬,有的较为夸张,甚至片面、偏激。它或反映焦点、热点,或批评官僚主义,抨击腐败现象,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时代色彩。因此,内容多以讽喻和暴露性为主,其本质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评价,反映的是社会转型期民众对社会政治现象的基本态度。如“喝白酒一斤两斤不醉,下舞池三步四步都会,搓麻将五夜六夜不睡,玩女人七个八个不累,收礼物成千上万不退!”是对某些干部作风腐败、耽于女色的辛辣讽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父子室,夫妻科,外甥打水舅舅喝,孙子开车爷爷坐,亲家办公桌对桌”是对一些地方选干任人唯亲的不满;“大盖帽,两头翘,吃完原告吃被告”是对司法腐败的揭露;“决策前拍胸脯,决策时拍脑袋,决策后拍屁股”的“三拍’则是对某些领导工作极不负责任的愤激与批判。

民间谣谚的创作主体多为普通民众,其流传范围也多在基层、民间,它是民众政治情感、舆论倾向的流露与宣泄,是民众对政治的一种特殊的参与形式。尖刻的讽刺话语背后是一颗颗热切期盼的心灵,他们试图通过这种形式对现实政治生活施加某种影响。

因此,民间谣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民政治素质与参政意识的提高。这种参与形式使得民谚成为一定的民众群体协调一致的有效媒介,也使得民谚具有了社会舆论的实际功能。

社会舆论是一定社会群体内相当数量的成员对于社会现象所发表的较为一致的议论。社会舆论通过诸多个体的评价意见,在表达人们不同的见解、偏好与要求的同时,也表达了共同的倾向、愿望与心声,反映了一定社会群体的共同需要与利益。因此,社会舆论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评价活动。民间谣谚本质上也是群众性的社会评价,它与社会舆论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但民间谣谚并不等同于社会舆论,前者是后者的非体制性产物,是后者的否定形式。也就是说,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社会舆论就转化为民间谣谚。

言论形态是社会舆论的外在形式。作为议论形态也就是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社会舆论有关的“公开”,主要有两层含义:首先是个人公开,即个人把话讲给别人听,别人听到后形成传播与交流。这同时也是社会舆论取得社会肯定与认同,扩大声势与影响的过程。其次是社会公开,即社会允许个人合法地利用某些表达和传播方式,公开地表达和交流评价意见。具备这两点,社会舆论才得以形成。当社会舆论对社会当局不利,当局可能采取专政手段,不允许人们公开发表意见。然而,一旦某社会事件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关,且公众业已认识到这种利害关系时,要想让公众不发表意见实际上已不可能,正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时,社会舆论就会转而利用非官方的、民间的甚至非法的渠道与形式。这从“公开”的第一层含义讲,仍然具备“公开”的特征,因而社会舆论能够形成。只不过因社会的挤压而使其非常态生长,转化为民谚等变态形式。“大道不传,小道流传”,民间谣谚正是以民间化的议论形态表达了人们的倾向较为一致的评价性意见。因此,民间谣谚也是社会舆论,只不过它是社会舆论受到社会挤压后的非体制性产物。

民间谣谚就其来源而言,是非官方性的,就其传播渠道而言是非大众传播性的。它是无邀请的自发性的匿名评价,具有反权力、反权威的某些特点。它蕴涵有特定的情感倾向,体现人们复杂的社会心态,因而也极易为人们接受和传播,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对现实国家政治生活的评价。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民间谣谚也借助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大大加快了其传播速度,增强了其影响与威力,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现代民谚的成因机制

以辛辣、尖刻的话语针砭时弊、警醒世人,反映社会政治现象的谣谚的历史源远流长。东汉时就有“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小民从来不可欺”的民谣。从明朝的“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到清代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三元里抗英时的“百姓怕官府,官府怕洋人,洋人怕百姓”,以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想中央,盼中央,盼来中央更遭殃”,每一历史时期都有特定的民谚。这些谣谚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中不少深刻反映了当时环境下的政治现象。

民间谣谚在阶级社会里是阶级剥削与压迫的产物,反映了深刻的阶级矛盾,其中大多体现了民间社会对当时社会政治现象的否定性评价。流行于当代的民间谣谚虽已没有阶级矛盾与对立的性质,但它本质上属于社会政治文化范畴,是社会中某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因此,它的产生与传播也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紧密相联。

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方面来说,当代中国正处于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改革的实质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它在创造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发展奇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和引发了各种矛盾与问题。正如一些发达国家一样,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并未完全获得抵抗腐败侵扰的免疫能力,加之体制不健全、监督机制匮乏,政治领域出现了以腐败为特征的严重病态现象。腐败,本质上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就是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其实质是对社会和人民利益的肆意侵犯。腐败使得社会利益分配极其不公,使公民(尤其是下岗职工和贫苦农民)产生相对被剥夺感,引发和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等社会痼弊。现实的社会政治状况必然引发民众的警醒与思考。一方面,民众关心国家的发展,关心政治,对党和政府寄予厚望,希望公共权力机关为政清廉;另一方面对腐败等现象深恶痛绝,对官员自律和反腐败成效表示失望与不满。这就是现代民谚产生和流传的现实政治土壤。 从体制方面来说,相对于经济体制获得较大程度的改革与开放,政治体制相对封闭,面对日益开放的外部环境,尚不能充分与社会环境进行能量变换和物质循环,实现政治与社会的动态平衡。体现在社会政治文化上,其问题主要有:政治参与渠道不畅;政治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政治透明度不高,缺乏公开性。我国的政治信息沟通渠道均隶属于各级党政机关,它在信息的取舍与传递上带有很强的倾向性和自我保护意识,有的地方非正常渠道所反映的信息有时很难如实向上传递反映。对于民众来说,正式渠道不能如实表达对政治的看法,只有付诸自由无拘的现代民谣。由于政治透明度不高,民众只能根据部分公共权力机关和官员的作为与表现来进行评价,因此不免带有片面与某种偏差。

从社会心理方面来说,当社会经济、政治急剧转型时,人们的心理往往会失去平衡,从而产生社会挫折感,并试图寻找发泄的机会。谣谚就是可能利用的形式之一,并且极易得到民众群体的认同。如果人们对某一政治现象、突出问题具有同一的认同或厌恶感,也会通过制造与传播反映其好恶的谣谚而得到心理上的平衡与满足。谣谚实际上是“在民间流布的一种社会抵抗”。

从思想文化背景来说,进入转型期后社会主导价值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结构出现分化,价值观念和社会利益日益多元,民众个体的主体意识开始增强。在相对宽松的政治与文化氛围下,民众对政治的认同也呈现多元化。民众开始用自己的头脑理性地来观察和思考现实政治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再用不着像“文革”时期那样违背良心说话,也用不着担心背后有人整黑材料打击报复。于是,作为最能自由表达的民间谣谚便应运而生。

民间谣谚的社会影响及其调适

现代民谚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其内容有高雅、庸俗之分,其社会效果有积极、消极之别,对政治现象的评价既有客观公正的一面,也有片面偏激的成分。因此,必须一分为二,科学分析,正确对待。

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政治信息传递功能。作为来自民间的政治信息,谣谚反映了民众对某些政治现象的看法,揭露了某些社会问题与矛盾。社会问题和矛盾越多,暴露性的民谚就越多;反之,就越少。因此,注意研究宣泄、暴露、牢骚类民谚的多少,就可知道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多少,就可明了某地党风、社会风气的好坏。所以,民谚是社会政治的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预感社会危机,从而对症下药,予以整治。

(二)舆论监督与道德评价功能。民间谣谚实际上是民众对政治实施民间舆论监督的工具,它激浊扬清,通过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批评,造成全民道德评判的环境,从而形成较强的道德约束力,有利于官员的自律与警醒。

其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削弱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一般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某种价值信仰而对政治统治的正当性表示认可。这种社会主导价值信仰,不仅影响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心目中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该国行使“软权力”的关键性因素。但大部分消极性民谚以普遍的怀疑主义为其价值基础,改变主导价值信仰体系,使人们的政治情感、态度、思想立场发生改变,导致一种不合作态度,左右人们的政治行为。而民谚的网络传播更是强化了这一社会效用。

(二)影响社会稳定与政府权威。现代民谚大部分是发泄民众的不满,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和偏激的成分。所以,当其快速大面积传播时就会强化和扩大这种不满与负面影响,结果影响干群关系。处理不当还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可见,民谚对于现实社会政治而言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所以,我们对待流行于当代的民谚应当采取明智、务实的态度,既不可一棍子打死,也不可听之任之,不采取任何应对措施。春秋时期“子产不毁乡校”的遗训,为我们处理民谚提供了借鉴。古代的贤君明主尚能派使者赴民间采风访谣,通过民谚分析民情政弊,调整政策;今天我们的党和政府对待现代民谚更应有宽阔的胸襟,把它视为考察政治得失的一面镜子。对民谚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有之,则知弊而改;无之,则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同时,也应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大反腐力度,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努力消除消极性民谚产生的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①【日】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②张成福:《大变革——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与行为选择》,改革出版社1993年版

③戚珩:《政治意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3篇: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

民间谣谚的界定及其本质

这里的民间谣谚,并不针对社会上无足轻重的个人私生活或个人事件,而是关于社会某些公共事务和突出问题的舆论和评价,它反映的是普通民众对转型期社会政治现象的评价和态度。其内容往往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许多“热点”、“焦点”问题密切相关,并能迅速触及人们敏感的神经。

这些谣谚短小精悍,幽默诙谐,调侃味十足,语言通俗质朴,朗朗上口,非常便于传播和扩散。其内容有褒有贬,有的较为夸张,甚至片面、偏激。它或反映焦点、热点,或批评,抨击腐败现象,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时代色彩。因此,内容多以讽喻和暴露性为主,其本质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评价,反映的是社会转型期民众对社会政治现象的基本态度。如“喝白酒一斤两斤不醉,下舞池三步四步都会,搓麻将五夜六夜不睡,七个八个不累,收礼物成千上万不退!”是对某些干部作风腐败、耽于女色的辛辣讽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父子室,夫妻科,外甥打水舅舅喝,孙子开车爷爷坐,亲家办公桌对桌”是对一些地方选干任人唯亲的不满;“大盖帽,两头翘,吃完原告吃被告”是对司法腐败的揭露;“决策前拍胸脯,决策时拍脑袋,决策后拍屁股”的“三拍’则是对某些领导工作极不负责任的愤激与批判。

民间谣谚的创作主体多为普通民众,其流传范围也多在基层、民间,它是民众政治情感、舆论倾向的流露与宣泄,是民众对政治的一种特殊的参与形式。尖刻的讽刺话语背后是一颗颗热切期盼的心灵,他们试图通过这种形式对现实政治生活施加某种影响。

因此,民间谣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民政治素质与参政意识的提高。这种参与形式使得民谚成为一定的民众群体协调一致的有效媒介,也使得民谚具有了社会舆论的实际功能。

社会舆论是一定社会群体内相当数量的成员对于社会现象所发表的较为一致的议论。社会舆论通过诸多个体的评价意见,在表达人们不同的见解、偏好与要求的同时,也表达了共同的倾向、愿望与心声,反映了一定社会群体的共同需要与利益。因此,社会舆论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评价活动。民间谣谚本质上也是群众性的社会评价,它与社会舆论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但民间谣谚并不等同于社会舆论,前者是后者的非体制性产物,是后者的否定形式。也就是说,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社会舆论就转化为民间谣谚。

言论形态是社会舆论的外在形式。作为议论形态也就是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社会舆论有关的“公开”,主要有两层含义:首先是个人公开,即个人把话讲给别人听,别人听到后形成传播与交流。这同时也是社会舆论取得社会肯定与认同,扩大声势与影响的过程。其次是社会公开,即社会允许个人合法地利用某些表达和传播方式,公开地表达和交流评价意见。具备这两点,社会舆论才得以形成。当社会舆论对社会当局不利,当局可能采取手段,不允许人们公开发表意见。然而,一旦某社会事件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关,且公众业已认识到这种利害关系时,要想让公众不发表意见实际上已不可能,正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时,社会舆论就会转而利用非官方的、民间的甚至非法的渠道与形式。这从“公开”的第一层含义讲,仍然具备“公开”的特征,因而社会舆论能够形成。只不过因社会的挤压而使其非常态生长,转化为民谚等变态形式。“大道不传,小道流传”,民间谣谚正是以民间化的议论形态表达了人们的倾向较为一致的评价性意见。因此,民间谣谚也是社会舆论,只不过它是社会舆论受到社会挤压后的非体制性产物。

民间谣谚就其来源而言,是非官方性的,就其传播渠道而言是非大众传播性的。它是无邀请的自发性的匿名评价,具有反权力、反权威的某些特点。它蕴涵有特定的情感倾向,体现人们复杂的社会心态,因而也极易为人们接受和传播,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对现实国家政治生活的评价。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民间谣谚也借助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大大加快了其传播速度,增强了其影响与威力,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现代民谚的成因机制

以辛辣、尖刻的话语针砭时弊、警醒世人,反映社会政治现象的谣谚的历史源远流长。东汉时就有“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小民从来不可欺”的民谣。从明朝的“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到清代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三元里抗英时的“百姓怕官府,官府怕洋人,洋人怕百姓”,以及统治时期的“想中央,盼中央,盼来中央更遭殃”,每一历史时期都有特定的民谚。这些谣谚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中不少深刻反映了当时环境下的政治现象。

民间谣谚在阶级社会里是阶级剥削与压迫的产物,反映了深刻的阶级矛盾,其中大多体现了民间社会对当时社会政治现象的否定性评价。流行于当代的民间谣谚虽已没有阶级矛盾与对立的性质,但它本质上属于社会政治文化范畴,是社会中某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因此,它的产生与传播也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紧密相联。

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方面来说,当代中国正处于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改革的实质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它在创造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发展奇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和引发了各种矛盾与问题。正如一些发达国家一样,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并未完全获得抵抗腐败侵扰的免疫能力,加之体制不健全、监督机制匮乏,政治领域出现了以腐败为特征的严重病态现象。腐败,本质上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就是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其实质是对社会和人民利益的肆意侵犯。腐败使得社会利益分配极其不公,使公民(尤其是下岗职工和贫苦农民)产生相对被剥夺感,引发和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等社会痼弊。现实的社会政治状况必然引发民众的警醒与思考。一方面,民众关心国家的发展,关心政治,对党和政府寄予厚望,希望公共权力机关为政清廉;另一方面对腐败等现象深恶痛绝,对官员自律和反腐败成效表示失望与不满。这就是现代民谚产生和流传的现实政治土壤。

从体制方面来说,相对于经济体制获得较大程度的改革与开放,政治体制相对封闭,面对日益开放的外部环境,尚不能充分与社会环境进行能量变换和物质循环,实现政治与社会的动态平衡。体现在社会政治文化上,其问题主要有:政治参与渠道不畅;政治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政治透明度不高,缺乏公开性。我国的政治信息沟通渠道均隶属于各级党政机关,它在信息的取舍与传递上带有很强的倾向性和自我保护意识,有的地方非正常渠道所反映的信息有时很难如实向上传递反映。对于民众来说,正式渠道不能如实表达对政治的看法,只有付诸自由无拘的现代民谣。由于政治透明度不高,民众只能根据部分公共权力机关和官员的作为与表现来进行评价,因此不免带有片面与某种偏差。

从社会心理方面来说,当社会经济、政治急剧转型时,人们的心理往往会失去平衡,从而产生社会挫折感,并试图寻找发泄的机会。谣谚就是可能利用的形式之一,并且极易得到民众群体的认同。如果人们对某一政治现象、突出问题具有同一的认同或厌恶感,也会通过制造与传播反映其好恶的谣谚而得到心理上的平衡与满足。谣谚实际上是“在民间流布的一种社会抵抗”。

从思想文化背景来说,进入转型期后社会主导价值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结构出现分化,价值观念和社会利益日益多元,民众个体的主体意识开始增强。在相对宽松的政治与文化氛围下,民众对政治的认同也呈现多元化。民众开始用自己的头脑理性地来观察和思考现实政治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再用不着像“”时期那样违背良心说话,也用不着担心背后有人整黑材料打击报复。于是,作为最能自由表达的民间谣谚便应运而生。

民间谣谚的社会影响及其调适

现代民谚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其内容有高雅、庸俗之分,其社会效果有积极、消极之别,对政治现象的评价既有客观公正的一面,也有片面偏激的成分。因此,必须一分为二,科学分析,正确对待。

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政治信息传递功能。作为来自民间的政治信息,谣谚反映了民众对某些政治现象的看法,揭露了某些社会问题与矛盾。社会问题和矛盾越多,暴露性的民谚就越多;反之,就越少。因此,注意研究宣泄、暴露、牢骚类民谚的多少,就可知道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多少,就可明了某地党风、社会风气的好坏。所以,民谚是社会政治的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预感社会危机,从而对症下药,予以整治。

(二)舆论监督与道德评价功能。民间谣谚实际上是民众对政治实施民间舆论监督的工具,它激浊扬清,通过对和腐败现象的批评,造成全民道德评判的环境,从而形成较强的道德约束力,有利于官员的自律与警醒。

其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削弱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一般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某种价值信仰而对政治统治的正当性表示认可。这种社会主导价值信仰,不仅影响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心目中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该国行使“软权力”的关键性因素。但大部分消极性民谚以普遍的怀疑主义为其价值基础,改变主导价值信仰体系,使人们的政治情感、态度、思想立场发生改变,导致一种不合作态度,左右人们的政治行为。而民谚的网络传播更是强化了这一社会效用。

(二)影响社会稳定与政府权威。现代民谚大部分是发泄民众的不满,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和偏激的成分。所以,当其快速大面积传播时就会强化和扩大这种不满与负面影响,结果影响干群关系。处理不当还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可见,民谚对于现实社会政治而言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所以,我们对待流行于当代的民谚应当采取明智、务实的态度,既不可一棍子打死,也不可听之任之,不采取任何应对措施。春秋时期“子产不毁乡校”的遗训,为我们处理民谚提供了借鉴。古代的贤君明主尚能派使者赴民间采风访谣,通过民谚分析民情政弊,调整政策;今天我们的党和政府对待现代民谚更应有宽阔的胸襟,把它视为考察政治得失的一面镜子。对民谚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有之,则知弊而改;无之,则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同时,也应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大反腐力度,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努力消除消极性民谚产生的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①【日】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②张成福:《大变革――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与行为选择》,改革出版社1993年版

③戚珩:《政治意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4篇: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

 

一、恩格斯《反杜林论》创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也经历了1848年的欧洲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总结经验教训,并在工人运动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机会主义滋生。

 

当时,特别流行的观点是伯林大学的讲师欧根·卡尔·杜林。他在演讲和著作中极力宣扬反动市侩的社会主义思想,并自诩为真理。早在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问世时,杜林便在同年发表了题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文中批判了《资本论》中的价值理论和辩证法思想。此后,他连续出版了《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哲学教程严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著作,创造了一套社会主义体系并自诩为“社会主义改革家”。

 

由于杜林言论的影响不断扩大,1876年恩格斯在疗养时读了杜林的书,并与马克思商议,确定反驳杜林的总计划。他从下半年开始撰写书稿,第二年该书第一编发表在党中央机关报《前进报》上。至1878年,全书以三组论文形式出版。对杜林“体系”的批判,使恩格斯阐明了他本人和马克思的观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百科全书式地概括了我们在哲学、自然科学和历史问题上的观点”。

 

二、《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主要的宗教思想

 

(一)恩格斯对宗教的定义

 

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完整的宗教理论体系,恩格斯则言简意赅对宗教的本质有明确的定义,“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在生产力发展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力量首先获得了这样的反映,图腾崇拜、妈祖现象、巫术等等人们通过现实幻想出来的,以“神”的形式表达,以求达到庇佑自己的目的。所以,我们时常发现“神”的形象与人颇为相似,这不过是人脑的反映。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宗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宗教的产生来源于人们的物质活动、现实生活,是人们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恩格斯发现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们就像受某种异己力量的支配一样,受自己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的支配。因此,“宗教反映活动的事实基础就继续存在,而且宗教反映本身也同它一起继续存在”,恩格斯通过欧洲宗教的分析,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

 

宗教消亡问题上他认为,“当社会通过占有和有计划地使用全部生产资料而使自己和一切社会成员摆脱奴役状态的时候,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失。理由很简单,因为那时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反映了”。宗教本身随着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它是社会的产物,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不受外在的奴役,那么宗教便失去它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教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并不像杜林所说的是“神秘的力量”,这也是杜林言论对于宗教表述的荒唐之处。

 

三、《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宗教思想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宗教思想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恩格斯同马克思共同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尤其是《反杜林论》中涉及宗教的本质、宗教存在的根源、宗教消亡的必然性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宗教问题的态度和政策等作了明确的解答。

 

第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传播。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德国民主党的理论水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宗教思想本质上源于当时的欧洲显示,揭露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目的和利用宗教剥削民众的事实。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宗教思想的通俗化,为马克思宗教理论的传播树立了典范。

 

第三,对于我国处理宗教问题、管理宗教事务有实践指导意义。恩格斯从唯物主义角度阐释了宗教的方方面面,十八大以来,就怎样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要求。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精心做好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恩格斯的宗教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不仅将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引向光明,对现今的中国宗教问题具有指导实践意义。我国处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时期,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对达赖集团斗争的方针政策不动摇。在宗教问题上要大力“做好藏传佛教工作,发扬藏传佛教界爱国爱教传统,推进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支持藏传佛教按照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进行教规教义阐释。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等宣传教育活动,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识。要落实依法治藏要求,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都要依法打击。”

第5篇: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

一、活动基本情况

在我们对各社区党建工作进行调研时,发现社区普遍反映群众民主意识增强,对社区事务爱管、爱问。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进步,社区可通过精心运作,把群众的热情与社区工作的需要相结合,增强社区工作的互动性,真正达到“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各社区党员中正式启动了“评事街”活动。活动开展一年多来,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在活动内容上,突出围绕三方面问题:一是居住环境,如小区绿化,违章搭建小区车棚等。岗虹苑社区在小区出新工作中获全市第一名,成绩来之不易,而某居民并不珍惜,因自己从事货运,为图方便经常把三辆大货车停在草坪上,既破坏了绿地,又影响小区美观。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敢怒不敢言。社区党支部得知后,决定用“评事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于是组织了社区党员、积极分子四五十人来到现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意见,使该居民终于羞愧难当,改正了错误,并改变了过去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的态度,积极主动参加社区一些公益活动,尤其在抗“非典”工作中配合社区居委会做了很多工作。二是小区治安问题,党员、群众通过“评事街”反映治安方面存在的隐患、漏洞,社区党支部认真研究,采纳居民的建议,采取措施,消除隐患。三是农贸市场环境卫生问题,如武定新村居民对武定农贸市场脏、乱、差的现象意见很大,通过“评事街”活动将意见反映到街道,街道工委高度重视,在规划建设武定大棚农贸市场工作中,采纳了居民的很多意见,农贸市场预计8月底竣工,市场开业后将极大地改善武定新村周边居民购物和生活环境。

在活动形式上,一是利用文字形式,部分党员把意见、建议写成文字,向社区党支部反映;二是打电话反映,尤其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党员,往往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与党支部交流;三是登门反映,大部分党员习惯于直接到社委会反映情况,认为这种方式更直接,效果更理想;四是匿名反映,特别是当反映的问题直接针对社区具体的居民时,个别党员担心暴露身份招惹当事人,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通过匿名电话或匿名信向社区反映情况。社区党支部在接到党员的“评头论足”后,无论党员采取的是何种方式,都能认真对待,对于意见如实,建议合理的,都能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同时,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在社区群众中的凝聚力。

二、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评事街”活动中,我们既总结了经验,又认真查找、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目前,社区党员、群众评论社区事务,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问题多,对策少。在党员、群众反映的诸多问题中,我们发现他们多半只是提出问题、意见,摆现象多,讲办法少,究其原因:客观上受文化程度影响,社区离、退休党员学历普遍不高,制约了他们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主观上还缺乏为党支部出谋划策,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翁意识。

2、微观多,宏观少。反映的问题大部分集中在琐碎的事情上,缺乏对社区整体建设、管理的宏观把握。问题停留在低层次和有限的层面上,“评事街”的内容还需进一步拓展,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3、“老面孔”多,“新面孔”少。尽管社区党支部在组织生活会、党员大会上反复宣传、强调,但参与“评事街”活动的往往集中在部分党员身上,他们的积极性很高;而其他党员却缺少参与热情,以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待社区事务,即使对某些事情存在意见、看法,他们也不能通过“评事街”来反映。

4、离退休党员多,在职党员少。尽管前几年开展了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活动,但在职党员由于工作繁忙,关心社区事务的意识不到位等因素,参与“评事街”活动的绝大多数是离退休党员,在职党员参与者寥寥无几。

5、报送多,反馈少。对党员及部分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社区党支部都能十分重视,但客观上社区工作面广量大,主观上因活动刚起步缺乏经验,对某些与事实有出入或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社区未能做到向“评事人”解释、反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群众的积极性。

三、几点想法

针对“评事街”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近期对社区的调研,认为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把“评事街”活动逐步引向深入。

1、广发动,赢得支持。活动要拓展参与面,提高参与率,就必须在党员、群众中进行广泛地宣传发动,使大家明确“评事街”活动的意义,认识到活动能切实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同时对社区建设也大有裨益。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产生共鸣,就会有行动上的支持、配合。要坚持以党员为活动主体,强化党员意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发动离退休党员参与的同时,吸纳在职党员、楼幢长、积极分子参与,逐步形成人人参与“评事街”,人人关心社区事务的良好氛围。

2、理思路,突出重点。社区党支部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如何围绕社区建设的重点开展“评事街”活动,引导党员、群众提出立意高、有深度的意见、建议,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社区可根据工作实际,阶段性地提出评议重点,让大家围绕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才有利于社区集思广益,集中力量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社区还可以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一些题目,发动大家各自选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避免活动缺乏主题,内容过散、过杂以及舍大抓小的现象。

3、建制度,规范运作。一是建立奖励制度,每年对积极参与、质量较高、帮助社区解决问题的党员及群众,进行奖励,鼓励更多的同志参与“评事街”活动。二是建立反馈制度,对意见、建议办理情况要与“评事人”沟通,特别是一些社区无力解决的问题,在向上级反映的同时要向“评事人”做好解释工作,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公示制度。每季度将党员、群众提出的问题、答复意见、解决方案,在党员大会、积极分子会议上集中向党员、群众公布,征求大家意见,努力提高党员、群众对办理结果的满意率。

第6篇: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

关键词:食品行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01

一、食品行业与社会责任

诚信经营是企业立足之本,而食品企业的诚信经营主要表现食品的质量安全。无法保障食品安全的食品企业,无论再强大,都可能一夕之间破产同时导致整个行业走入寒冬。

民以食为天,2012年2月的《2011年中国家庭消费状况及2012消费预期》报告显示,食品安全以72.4%的比例当选为消费者最为担心的安全问题。正由于经营者急迫的追求短期利益引发的不良行径,食品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企业忽视对社会责任各个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导致人民逐渐对我国食品失去信任。食品饮料业产业链较长、社会带动效应显著,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也社会也无法从国家行政层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进行规范,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标准,也就无法运用理论来指导企业的实践。因此,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现实正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情境,食品行业作为人们关心的热点行业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解读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颠覆了“股东至上”论,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著名学者Carroll在1979年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其后社会责任研究领域内最著名的理论之一。他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是多元的,包括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成份。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不断发展,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框架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其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本文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社会责任履行评价指标完整涵盖了食品行业所涉及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将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区分为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会、环境资源等八个方面,以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独特的背景为依托,构建专门用于评价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履行评价指标体系。

三、食品行业社会责任体系

李立清、李燕凌(2005)所著《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里,构建了一个评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指标体系,从雇员权益、人权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社会公益行为五个方面构建了38个指标并设置指标权重。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目前理论界较为流行的SA8000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但此指标体系主要侧重企业对员工的责任,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其他方面涉及不多。

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尝试性的建立了一套评价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11项。

1.对消费者责任的衡量。(1)销售增长率。食品行业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履行情况可以通过销售额直接体现。指标值越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可度越高,间接反映了企业已较好地履行了对消费者的责任。(2)媒体曝光率。该指标用于反映企业每年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存在因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遭媒体特别爆光的次数,媒体曝光率越高表明企业的食品安全越有可能存在问题,即越有可能存在威胁消费者身心利益的行为。

2.对股东责任的衡量。(1)每股收益。每股收益是指可分配给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与流通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股数的比率,该指标越高,企业对股东利益的保障程度越高,即企业对股东责任履行的越好。(2)净资产收益率,指净利润与股东权益的比率,反映企业总体盈利水平,该指标越高,则股东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越强,企业对股东责任的履行越好。

3.对债权人责任的衡量。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企业全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是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对于债权人来说,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企业所面临的短期流动风险也就越小,即债权的安全程度越高。

4.对员工责任的衡量。(1)工资支付率。即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与营业收入的比值。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对员工工资的支付越积极,反映企业对员工责任的履行越好。(2)人均年教育经费。该指标反映企业对员工素质的提升和未来发展所承担的责任。该指标值越大,反映企业对员工教育和素质提升的重视程度越高,即企业对员工责任的履行越好。

5.对供应商责任的衡量。应付账款周转率,是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净额与平均应付账款余额的比值,反映企业占用供应商资金的时间长短,食品行业的下游产业一般是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对农民,农贸市场等供应商责任的履行通过还款时间体现。

6.对政府责任的衡量。资产纳税率。该指标反映企业每一单位资产缴纳的税收比例,可以间接反映企业的纳税水平以及对国家的贡献程度。

7.对社会责任的衡量。捐款支出比率。捐款支出是指企业对社区建设、希望工程、社会灾难以及弱势群体等的捐助,反映企业作为法人公民对社会的关注和贡献,企业对社会公益事件的参与程度越高,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就越好。

8.对环境责任的衡量。环保费用占收入比例。环保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反映企业在环保设施运营等方面的费用与其年收入的比值。环保费用主要包括企业在购进和维护环保设施、治理污染和绿化环境等方面的费用以及在环境管理与科技方面的投入,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越高,对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越强。

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假设所有相关的需求信息都可以满足。鉴于企业社会责任包含多方面内容,收集的11项评价指标虽然己经能够比较全面的度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但在社会责任衡量体系建立后,对食品行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具体评判还需要进一步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工作。

参考文献:

[1]Carroll A.B.1979: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4:497-505.

[2]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第7篇: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

这是因为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中反映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和思想要求、利益、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观念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先在的,就像葛兰西所指出的,“是由每个人从其进入这个意识的世界之时起,就自动陷入的许多社会集团所强加的”()。人们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进入一定文化、接受一定意识形态的过程。阿尔都塞也认为只要一个人进入社会,就不可避免地落入到“巨大的意识形态的襁褓”之中,他的思想和行动无不受一定意识形态的支配和规范,所以他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文化客体”,是人们必须接受的赠品。出于对意识性质以及它与人的思想、行为之间关系的自觉认识,马克思主义才从根本上把文艺界定为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并要求无产阶级文艺自觉地担当起以无产阶级世界观来改造世界,以社会主义精神来教育和鼓舞人民大众的历史使命。因而意识形态性也就成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思想灵魂。

正是由于这样,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这个命题自它提出之后就遭到许多“纯艺术论”的倡导者的反对,新时期以来,在我国文艺理论界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和否定,以致有些文艺部门的领导也回避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不敢理直气壮地坚持文艺的意识形态性问题,这实际上是在思想上放弃了对文艺的领导。这些年来,我们的文艺事业在走向繁荣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与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完全背道而驰的创作倾向,起着腐蚀人们的意志、毒害青少年的灵魂、败坏社会风气的作用,这显然是与文艺界所出现的一股淡化和消解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思潮是分不开的。

这股思潮在我国出现自然不是没有原因的,分析起来大概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了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想的影响。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有些思想家就竭力否定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否定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中个人存在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意识形态直接等同于国家意识形态,等同于一个纯粹的政治性的概念,并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而纯粹是一种意识形态,断言随着剧变,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也宣告终结。这观点很契合我国某些长期以来深受极“左”思潮压制和饱受“”文化专制之苦的作家和批评家的思想和心理,他们也就趁我们不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之机,以批判文艺界的极“左”思潮之名,跟着在我国掀起一股否定和消解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思潮,试图以文艺是一种“美”、一种“文化现象”来取而代之。这些观点在理论上自然是经不起分析的,因为“美”不可能完全脱离“真”和“善”而独立存在的,所以审美评价和审美选择在根本意义上来说无疑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因此审美观的差异说到底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差异,它是不可能与意识形态完全没有联系的。另一方面,也与以往我们对意识形态理解上的片面性和不确切性是分不开的,这种片面性和不确切性具体表现为:

一是纯科学的倾向,亦只是从意识论、认识论的观点,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关系、反映被反映关系的角度,来说明意识形态的性质,对于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和价值内涵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阐明。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它作为反映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思想要求、利益、愿望的那一部分思想观念,是属于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信念体系和行为规范的范畴的,它的任务就是为了凝聚人的思想,把人的行为引导到同一的方向、共同参与到对社会的变革实践。所以,它不仅有认识的属性,同时还有价值的属性,不仅有理论的功能,同时还有实践的功能。这些方面,葛兰西、阿尔都塞和晚年的卢卡契都曾有不少合理论述和发挥,并得到西方学界较为广泛的认同。如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作为表象体系之所以不同于科学,是因为在意识形态中实践——社会的职能比理论的职能重要得多”。卢卡契认为意识形态的“目的是使人的社会实践变得有意识有活力”,“所有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决定性问题是:Wastan(做什么)?”《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解释意识形态时也认为它是“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的一种形式。其中实践的因素与理论的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观念体系,旨在解释世界并改造世界”。这些见解都是值得重视的。但是在我国过去,可能为了与马克思、恩格斯早年以意识形态所指代的“虚假的意识”,亦即指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合法的统治而制造出来的一种虚幻的价值观念划清界线,在阐述意识形态时都侧重于从它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方面,亦即认识论的、科学性的观点来进行发挥,而忽视从实践性的、对社会变革的功能方面来进行理解,这就把意识形态实证化了、认识论化了、纯科学化了。这理解显然是不够全面、准确的。

二是纯理论的倾向,侧重强调意识形态是自觉反映一定社会存在的思想(理论)体系,而无视它与社会心理、个人心理和日常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认识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自觉的思想观念,不但是从对社会心理加工、提升而来,如同普列汉诺夫所说的是以社会心理为“共同根源”的,同时还表现为只有经由社会心理,意识形态才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样,就把意识形态混同于意识形态理论和意识形态科学,视意识形态为远离生活、高高在上、只是少数意识形态专家在研究的纯思辨的、理论形态的东西。尽管我们在理论上都承认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是相互影响并积极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但由于对这种反作用的内在机制和内在环节没有足够的注意和深入的揭示,从而使得我们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说明上,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几乎显得无所作为。而我们之所以强调要真正阐明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道理必须深入分析揭示它的内在机制和内在环节,就是由于马克思所说的:“思想从来也不超出世界秩序的范围”,因为思想不可能直接打破现实关系实现对社会的变革,所以“思想根本不可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表明意识形态总是以现实的人为物质载体的,它要在现实中发挥作用,首先必须融入生活、融入大众、融入社会心理、融入人们的人格无意识之中,唯其这样,它才有可能转化为一种实践的精神动力。在这方面,葛兰西、赖希、弗洛姆等人都曾做出许多有益的探讨,如葛兰西提出:必须革除“哲学是一种奇怪而艰难的东西,认为它是由特定领域内的专家或专业的和系统的哲学家所从事的专门理智活动”的观念,“不应把所谓‘科学的’哲学的东西,同只是观念的和意见的片断汇集的、日常的和大众的哲学分割开来”。他批评当时意大利流传的以克罗齐和金蒂雷为代表的“内在论哲学”,认为它的最大的缺陷之一就在于:“它们不能在上层建筑和底层之间、‘普遍人’和知识分子之间建立起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这些探讨对于我们克服对意识形态理解的纯科学、纯理论的倾向,全面、深入理解意识形态性质,实现意识形态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是有突出贡献和积极意义的,它应该被吸收到我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中来,并作为我们探讨文艺意识形态性的重要理论依据来加以研究。

鉴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要对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有一个准确、全面的理解,就必须从克服以往对意识形态理解上的纯认识论化、纯科学化和纯理论化两方面入手。首先是纯认识论化、纯科学化的倾向。

第8篇: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

社情民意是政协组织开展协商讨论的客观依据,是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参政议政的基本素材。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是政协各参加单位、各专门委员会、政协委员、各派和工商联成员及无党派人士,围绕国家大政方针,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各级政协组织的内部刊物,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重要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这项工作抓好了,不仅可以提高政协自身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基本职能的水平,充分发挥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对促进党政科学民主决策,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前各级政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很有必要。

(一)社情民意是党和国家及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舆情是指社会的舆论情况。社情民意是指社会基本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社情包含民意,民意是最重要的社情。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六中全会和十七大先后提出,要建立和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人民政协的组成来自方方面面,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是社会舆情信息的富矿区和集散地。人民政协的社情民意信息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信息和网络信息,也不同于科研机构和社会调查组织的信息,它同党委、人大、政府信息一样,同属于政务信息,是政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政治代表性、民主建构性、内容广泛性、形式多样性这四个与其他信息所不相同的特性,在整个社会信息系统中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党和国家及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政协信息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指的是各级政协委员、政协组织及其参加单位、内设机构向党和政府经常性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的渠道与信息。广义的政协信息是指除此之外,还含有提案信息、视察信息、专题调研和协商信息、会议发言信息、祖国统一和海外联谊信息、政协对外交往信息、政协文史信息、政协报刊网络信息等。

(二)加强和改进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是中共中央对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

政协的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具有与高层直接联系、报送快捷及时,能够得到及时处置的特点和优势,是党和政府与各界群众联系的桥梁,是各级领导了解社会舆情的重要渠道。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政协的社情民意工作。20__年2月和20__年2月, 中共中央连续制定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要求各级政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履行好三项基本职能。总书记最近又强调指出:“人民政协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掌握社情民意,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情况和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继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协助党和政府进一步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国务院总理等领导同志也多次对政协报送的重要社情民意信息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采纳和办理,为我们政协做好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按照党中央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

(三)加强和改进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是信息化新时代对政协提出的新要求。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新的重要动力,并正引领世界经济和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随着现代信息网络逐步跨越国界,跨越地域,跨越富贫、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向地球各个角落不断延伸和扩展,世界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文化交流愈益频繁,千百年来人类的利益和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联、休戚相关。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推动信息社会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和共同任务。

目前,美国已实现家庭微机国际联网,约有20-30%的人在家里办公,在信息社会建设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就结合中国国情,高瞻远瞩,适时地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我国信息产业,不断地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7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已突破1亿人,宽带用户达5300多万户。在这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各级政协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不与时俱进,用全球信息化和全国信息化的新思维新视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必然落在党政信息和其他组织的信息工作的后面,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和改进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是人民政协在新时期更好地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

人民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人民政协的工作主题是团结和民主。人民政协的性质要求重视民情、反映民意、广集民智。只有真正了解民情、尊重民意、顺乎民心,才能真正实现团结和民主。因此,各级政协如果不重视不狠抓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就是扔掉了协商讨论的客观依据,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参政议政的基本素材。一句话,

就是丢掉了政协在新时期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不可能做好全部政协工作。所以,当前及今后,我们务必要把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作为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好,并使其与相关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使政协的各项工作与活动都包含有反映社情民意的意义。

(五)加强和改进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各种矛盾“凸显期”。社会上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在不断增长,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矛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也在日益增多,它集中地表现为:一方面人民群众表达的诉求和愿望非常强烈和迫切,另一方面,我们的诉求表达机制还不够完善,渠道还不够畅通。这个难题如果不及时予以破解,就无法顺利构建和谐社会。而人民政协在这个方面恰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一是人民政协联系面广、代表性强、信息量大,能够比较快比较好地反映各方面群众的意见、愿望和诉求。二是人民政协位置超脱,视野宽阔,能够比较客观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雄厚,能够比较深入研究一些客观的、重大的、深层次的问题。四是人民政协下通各界,上达中央,能够较好发挥直通车的作用。因此,政协的社情民意工作,是联系党委、政府与各界群众的一条重要纽带和沟通渠道,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可以让党委、政府及时了解到其他渠道不易得到的社会信息,获得其它形式不易反映上来的意见和建议,听到一般途径难以听到的批评,有利于推动党委、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理顺各界群众的情绪,化解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是党政机关听取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的有效途径。

总之,加强和改进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是新时期中共中央和信息化新时代对人民政协的要求,是政协更好地履行职能和促进党政科学民主决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畅通社会主义民主渠道的重要举措。它对各级政协当前及今后进一步发挥广大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活跃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近几年政协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上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及各地党委的领导、各级政府和各方面的支持下,全国政协、各级地方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紧紧围绕国家及地方的大政方针,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积极地了解、汇集、分析和反映社情民意,向中央及地方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不仅使政协社情民意信息成为党和国家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的有效渠道;而且向党委、政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有份量的意见与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党政科学民主决策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从20__年以来,紧紧围绕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政府职能的转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企业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粮食安全、产业结构调整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组织政协委员和专家进行调研、视察和研讨,向中央报送了39份专题调研报告,78篇重要的社情民意信息,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分别被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所采纳,对国务院科学地编制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制定“非公经济36条”和深化国企改革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浙江省杭州市政协近5年来紧紧围绕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全市中心工作,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共向全国政协和市委、市政府报送《政协信息》和《社情民意》1287期,被全国政协采用190余篇。其中“建议尽快出台《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关于农民增收的若干建议”等10余篇重要社情民意信息分别得到了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有150多篇重要社情民意信息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的批示,委员许多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被纳入到中央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之中。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不仅成为该市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有效形式,而且也成为党政领导和党政机关了解、掌握社会实情的重要渠道。市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连续五年获得全国政协系统信息工作一等奖。

北京市政协近几年来进一步健全了反映社情民意的制度和信息工作网络,信息稿件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增加和提高。仅20__年,就编发《社情民意》和直报信息352期。被全国政协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用120篇,使全市政协组织和委员们所反映的社情民意信息成为党委、政府汇集和分析社会舆情的重要渠道。

__市政协近些年除了始终坚持政协信息“直通车”制度,使《政协信息》成为市委、市政府领导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窗口之外,还不断创新信息工作方式,促进党政民主科学决策与和谐社会建设。例如,20__年他们首次组织了140多名政协委员到14个社区参加“政协委员进社区”活动,通过直接与居民座谈、实地查看等形式,了解到许多重要的社情民意。对于社情民意中反映的个性问题,市政协及时协调有关方面处理。对社情民意中反映的相对集中的问题,则在汇集和分析后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专报市委和市政府。目前,这些意见和建议已被吸纳到最近出台的《__市人民政府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这份重要的政府文件之中,从而使该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工作条件差、社区工作人员待遇低等突出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此外,他们还与__日报合办了“政协热线——听民声”栏目,每月月初两天由政协委员接听群众电话。这个栏目自去年开通以来,委员们共接听了600多个市民电话。了解到20__多个群众盼望解决的具体问题。目前,群众反映的有关“4050”人员就业援助问题,公共交通建设和管理问题,城市绿化与环境保护问题,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群众冬季供暖问题等都在政协委员积极协调沟通之下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再从我们自身近几年工作来看。近四年来,我们紧紧地围绕着国家

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实施、“两型”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黄家湖大学城、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珞瑜路科技一条街、鲁磨路珠宝一条街、九峰高科技产业园、马湖创意产业园、地方财源、和谐社区等建设,以及农民增收难、饮水难、看病难、大学生就业难、城市特困户和低收入户生存难、城中村改造、湖泊保护、失地农民的安置等诸多党政领导重视,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建言献策,多次被省市区三级党政领导所批示,作为决策之重要参考。四年累计编发政协社情民意等信息300多篇,被全国政协、省政协、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市级党报内参、以及区委、区政府采用100多篇,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政协信息工作先进单位。不仅活跃了本区的政协工作,而且对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及党政科学民主决策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当前,政协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领导重视程度不一。当前,绝大多数地方政协领导同志对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比较重视,有些地方政协主要领导还亲自抓。如全国政协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和信息直报点--北京市海淀区政协主席彭兴业目前就是亲自主管区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并亲自签发每条社情民意与直报信息。但是也有少数地方政协领导同志仍不太重视,认为政协信息工作可有可无,存在着理论上重,实际上轻;会上重,会下轻,说起来重,做起来轻,动口不动手等现象。

2、制度不够完善。有的政协迄今仍未建立完备和科学的社情民意信息采集、分析、登记、编辑、签发、报送、跟踪、反馈、通报、奖励等制度,没有纳入政协主席工作、常委会工作、专委会工作和政协机关、政协委员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畴。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工作制度,做多少算多少。

3、委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信息工作网络不够健全。有的政协迄今仍然只依靠少数委员和机关干部做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没有正式地建立一支以政协委员为主体、专委会为基础、特约信息员为骨干、各派、人民团体和各界别等都积极参加的完整的政协信息工作网络。有的虽然发了文件,名义上建立了信息工作网络。但实际上依然是少数人在写稿,多数人不采集和不报送社情民意信息,有名无实,网络的作用并未真正得到发挥。

4、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来源不广。有的政协不注重深入实际和不深入群众、不注意广开社情民意信息收集渠道,不善于汇集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每年收集到几篇社情民意信息,就向上级政协及当地党委、政府报送多少,社情民意信息稿源严重不足,很多应当采集和报送的重要社情民意信息被漏掉了,没有充分发挥好政协信息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以及党政决策中的重要参考作用。

5、采用率较低,信息质量丞待提高。有的政协对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不够,造成不少信息员业务素质不够高,工作能力不够强,抓不住重点和要点,收集和报送的社情民意信息一般化,采用率比较低,不少信息不能引起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不能对党政的科学民主决策和社会稳定和谐等起到建言献策的帮助作用,从而使政协信息在党和国家及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6、思路、方式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有的政协目前仍然是采用常规工作办法采集、编发、报送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思路、方式、机制等都缺乏应有的创新,不能适应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两型”社会的新形势,信息工作停留一般化水平上。总之,目前的新形势迫切要求我们科学地总结过去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准确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开展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为促进党政科学民主决策、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作出新的贡献。

三、当前应怎样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协的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

当前,各级政协宜紧密结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新形势新任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协的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

(一)深化认识,创新思路。

及时地了解和准确反映社情民意,是党委和政府科学制定方针政策,实现正确领导的重要前提,也是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各级政协要深刻地认识到切实做好新时期的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不仅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做好各方面的团结工作,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有利于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抓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在密切政协组织与各参加单位与委员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提高政协履行职能的成效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此,当前各级政协组织务必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全国政协章程》和《全国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条例》等重要文件精神,尽快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高度重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并使其体现在政协工作的各个方面。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当前各级政协应进一步破除信息工作单纯是信息部门的事等旧观念,把信息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由主席直接领导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并把信息工作纳入政协主席会议、常委会议的议事日程,定期听取信息工作情况汇报,提出信息工作新思路,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对向党委、政府及上级政协组织报送的重要《社情民意》,各级政协主席要做到每期必阅,亲自签发,严格把关。各级政协要定期召开政协信息工作会议,对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进行总结和部署。要建立专门信息工作机构,配备得力干部,专司社情民意编辑和报送工作。要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政协所有领导同志和机关干部的评先及年度绩效工资挂勾。只有这样,各级政协的反映社民意信息工作才能由软任务变成硬目标,才能调动上下左右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二)完善制度,创新机制。

当前,各级政协应进一步加快信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步伐,形成更新更完备的信息工作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政协信息工作责任制度,形成政协领导、机关工作人员和政协委员人人有责新的组织保障机制。

二是要建立健全政协信息业务学习培训制度,形成政协领导、机关工作人员和政协委员,每年都要参加信息业务学习培训新机制。

三是要建立健全政协信息采集制度,形成政协主席、副主席、机关工作人员、政协委员每人每年都要搜集若干篇社情民意信息的新机制。

四是要建立健全政协信息来稿登记、分类、筛选、编辑、审稿、签发、传送、存档等制度,形成有专门领导和工作人员专司社情民意信息汇集、分析和编发一体化新工作机制,切实做到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了解的信息不漏报和不误报。

五是要建立健全信息跟踪

反馈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掌握和反馈政协信息的采用、批示、办理和落实情况。一旦报送的政协社情民意信息被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所采用、批示、办理和落实,就立即向社情民意提供单位和个人进行反馈,形成政协信息采用结果迅速反馈新机制。

六是要建立健全政协信息保密制度,加强对信息工作人员的保密教育,配备必要的保密设施。凡不宜公开,又事关决策的重要情况和意见建议,应通过内部予以反映。形成既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又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保密法的新机制。

七是建立健全信息工作评先和奖励制度,切实做到每年对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信息员进行一次奖励,形成对其精神和物质双激励新机制。总之,就是要进一步加强“三化”建设,建立新的信息工作机制,用制度创新来推动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不断创新。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一是要采取多种有效办法广泛发动全体政协委员积极参与政协信息工作,建立健全以政协委员为主体、专委会为基础、各派、工商联以及各级政协组织为网点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网络化。二是认真抓好政协信息员的政治、业务培训和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协信息员队伍。三是要更新通讯方式和手段,配齐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加强政协信息网站建设,搞好与党政信息网的链接,建立和健全反应快捷、渠道畅通的信息网络,确保政协组织的信息部门能够迅速及时向中央、上级政协以及地方党委、政府报送社情民意信息,充分发挥政协信息在党情政情和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四是要在基层地方政协组织中确定一批直报信息联系点,尽快地克服当前信息工作人手少,网络不健全等问题,为今后加强和改进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打下更好基础。

(四)拓宽渠道,广辟来源。

一是在召开政协全体委员会议、常务委员会议、专题协商会议及其他重要会议时,设立信息组,或安排工作人员专门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反映。

二是在组织政协委员调研、视察、外出考察及对国家机关工作等进行民主评议时,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及时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

三是在接待港澳台同胞和国际人士来访时,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及时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

四是把政协委员和各派的提案,专题调研报告,视察考察报告,以及他们在各种重要活动中的发言,及时搜集和整理成政协社情民意信息上报。

五是采取专人走访、问卷调查、网上调查、委员接听市民电话、界别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汇集和反映信息。

六是建立主席约谈制度,设立政协主席热线电话和政协委员反映社情民意接待室等,及时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

七是在企业、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设立社情民意信箱,并聘请部分群众代表担任政协特邀信息员,收集和反映“第一手”社情民意信息。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能有效地克服当前信息来源不广的难题。

(五)把握特点,提高质量。

质量是信息的生命。政协信息的质量不高,就难以被党政领导重视和采纳,就会严重地影响其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以及科学民主决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各级政协在信息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四个特点,并把它作为当前及今后加强和改进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核心。

第一是前瞻性或针对性。政协信息工作的立足点是为党政领导决策服好务。因此,必须围绕党政中心工作,着眼大局,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注重实效,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冷点、重点、难点以及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地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主动地从服务全局的高度提出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努力做到反映问题不片面,提出批评不偏激,对策建议不浮华,为党政科学民主决策,及时正确处置各种突发事故、事件、矛盾、纠纷、自然灾害等情况,提供重要依据,当好“智囊”。当前,应着力做好各级政协委员、各界人士对国家和地方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的意见与建议,特别是有关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方面的重要决策、部署出台前后的反应;人民群众关注的就业难点、热点问题,有识之士的警示性、批评性的意见;群众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廉政的意见与建议,对旱灾、水灾、雪灾、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各种重大突发社会事件的建议以及保障政协委员正常履行职责的意见等收集与反映情况,努力克服政协信息工作中存在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不够强的问题。

第二是真实性。真实客观是信息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各级政协对编报的每一条社情民意信息,都要做到情况真实,准确可靠。不能弄虚作假,更不能无中生有。严防信息失真而对党政决策造成误导,给党政工作造成损害。

第三是可行性。政协在社情民意信息中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能否被党政领导所重视、批示、采纳,关键在其有无可行性。而不仅仅是只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够了。因此,千万不能停留在人民群众意愿的简单反映、社会基本情况的直接映像、原始素材的编辑整理和人所共知的议论上,一定要认真地对大量零星的、分散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加工提炼,并及时地从中发现带有规律性、普遍性、苗头性问题;一定要善于挖掘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的真知灼见,提出能被党委政府所采纳和实施的对策与建议,使其确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否则,信息的质量就难以提高,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难以被党政领导所重视、批示、采纳和办理。

第四是时效性。信息的生命力是在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快速反映。所有的信息,包括党政信息、社会信息等都是要讲时效的。错过了时间或良机,再重要的信息也失去了价值。甚至会贻误国家和地方的大事。政协信息也不例外。因此,各级政协当前及今后在编报社情民意信息时,除了要有针对性、前瞻性、预警性、真实性、可行性之外,还应做到“三快”即搜集快、整理快、报送快,对重要信息、重要情况和重大事件实行一事一报,急事急报和跟踪连续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政协信息漏报和失效。

(六)多方协作,形成合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在信息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也是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主力军,政协信息的源头。他们大多数处于第一线岗位,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方便,能够及时地捕捉群众中的“第一信号”,了解群众思想上的“第一意愿”,体察群众的情绪变化,集中群众的智慧,反映群众的意见与要求。因此,各级政协组织务必要进一步广泛动员和组织政协委员,特别是那些善于思考,敢于直言,热心信息工作的政协委员积极地做好社情民意的采集和反映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政协信息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尽快扭转目前一些地方政协存在的信息来源不广和写信息稿件人手少的被动局面。

二是要充分发挥各专委会在信息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政协专门委员会是政协所有工作的基础。各专委会不仅集聚了各专业的代表人才,是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富矿”。同时又是政协委员开展调研、视察、考察、民主评议、建言献策、联谊等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产生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各级政协务必要充分发挥专委会在信息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指导和督促各专委会每年在组织委员开展座谈、调研、视察、民主评议、参政议政等活动时,自觉主动地做好了解、汇集、分析和反映社情民意

信息工作,努力使其始终贯穿于专委会各项工作之中,并互相促进。

三是要充分发挥各派、工商联在信息工作中支柱作用。

各派、工商联政治代表性和组织代表性都很强,是政协主要参加单位和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所反映的社情民意信息不是普通信息,往往具有战略性、政治性、超前性的特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比较宏观、长远,立足于政治和全局。因此,各级政协领导和政协机关一定要做到不断地加强与各派、工商联的联系,及时把各派、工商联成员的愿望和要求,意见与建议通过政协信息这个渠道反映给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供他们在决策时参考和工作中采用。各派、工商联自身也要主动加强与政协机关的联系,多向政协机关报送一些高质量的社情民意信息,使其能够在政协工作和党政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四是要充分发挥各界别在政协信息工作中的纽带作用。

政协是一个由不同的界别所组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因此,界别完全可以说是政协组织的一条不可缺少的纽带。界别工作是政协最富有特色的一项工作。界别组织信息是一种很特殊的信息,不是一般的社情民意,而是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形成价值共识后所联合反映的一种带有群体性普遍性、突发性、倾向性的“信号”。因此,各级政协要进一步抓好界别视察、界别协商、了解和反映界别集体社情民意等活动,使各界别在政协信息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出纽带作用。

五是要充分发挥政协机关的信息平台作用。

第9篇:反映社会问题论文范文

摘 要:本论文主要研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文章通过对人文性这一概念的剖析,并结合文化学的研究成果,深入地论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本质特征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一种观念性的人文性,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实现以解读文本为主,语文学科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原则、评价都应具有人文特色。这是对语文学科属性研究的最深入的阐述,填补了此项研究的空白。

关键词:语文学科 人文性 本质特征

(一)

自1904年中国语文单独设科以来,国内学者对于其性质的探讨一直就没有停止过。百余年的时间内,人们对语文学科属性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工具说、思想说、人文说、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说等。这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研究的发展,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同时也反映出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近十几年来,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此项研究的成果也很多。《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应当是多年来对语文学科性质探讨的总结的体现。

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对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阐述只是停留在一个较含糊的一般认识上,缺少对这一命题的深刻的实证分析,也就是说对这一命题还不能作出明晰、系统、既有一定理论高度又能指导语文实践的令人信服的阐释;另外,笔者认为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征、语文人文性的层面、语文人文性的时代特征等,我们的研究还没有很好地将其解决。

所以,探讨语文学科人文性质、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语文学建设、对于语文教育,对于培养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笔者一直非常关注这一问题,并作了一定的思考和研究,写成此文,以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二)

什么是“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同人类社会中其他事物所体现的“人文性”有何不同?语文的人文性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人文”这一概念,既古老而又年轻。成书于三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近代西方的“人文”来源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概念,是指与中世纪神学对立的一种以人为中心审视世界的文化思潮,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反对神学对人的精神控制。

有学者把“人文性”定义为“人的文化性和文化的人性”,笔者认为不无道理。人只有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充分地参与人类的社会活动,也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的价值,这即是“人的文化性”;但这只是“人文性”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一种极不健全的方面,因为文化毕竟是一个复杂而多义的概念。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所以这种解释的后半部分“文化中的人性”可以说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把文化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他认为广义的文化结构包括四个层次:

(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四)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浸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意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的范畴.

(三)

笔者认为,语文学科反映出的人文性具有多层含义,主要包括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两方面:

(一)物质形态性的,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教室、教案、教学设备、作业、语文读物等语文教育资源;

(二)关系性质的,如语文学科的历史沿革、制度规范、语文课程和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及学生的关系、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的关系、汉语教育与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关系等;

(三)活动性的,如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语文课外活动、语文教研活动、语文实际活动;

(四)观念性的,如语文知识、思想、心理活动、伦理观念、语文审美、信仰等。

这四方面人文性的含义,哪一种揭示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呢?很显然,前三种只是揭示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性的一般特征,具有其他学科的共同特征,因此,应属于广义的人文性,不能叫做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是通过文本来反映人类生活中物质形态的人文性、制度形态的人文性、行为文化形态的人文性,同时也反映人类观念形态的人文性。它的存在绝对离不开其他形态的人文性,它区别于其他人文性的本质特征在于其观念性。第四种含义,即语文是一种体现在人类观念中的人文性或者说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观念形态的人文性,这类形态的人文性应是语文学科性质的本质特征。

总之,语文学科正是由于其观念的人文特征,从而使得其本身真正负起体现、承载、反映人类文化的任务,使语文真正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本质特点是指语文主体在从事以解读和创造文本为主的语文活动过程中接受、感悟、体验透过文本所反映、折射出的人文性的观念性活动。这一定义包含如下含义:

第一,语文的人文性是一种观念性的人文性,它是外部世界的人文性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也包括语文主体自身对这些反映的反映。

第二,语文人文性的实现以语文主体解读文本为主,还包括语文主体所从事的其他活动如口语交际活动、写作活动、倾听等等。

第三,语文的人文性是人类文化的综合反映,正因为此,决定了语文学科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原则、评价都应具有人文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王文彦 蔡名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饶杰滕编 《语文学科教育探索》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