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铜器的价值范文

青铜器的价值精选(九篇)

青铜器的价值

第1篇:青铜器的价值范文

贾文忠,中国著名的青铜器鉴定专家。现为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央电视台《鉴宝》专家,《艺术品投资》顾问,北大、中央民族大学、联合大学等大学的客座教授。

在2005年的一期《鉴宝》节目中,一件商晚期的青铜爵被专家估价为8万元。远远低于同台竞价的其它收藏品,令人大跌眼镜。是专家估价有误,还是市场行情导致?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当前我国青铜器收藏市场的状况确实不容乐观。

面对低迷的青铜器市场,人们对青铜器的收藏价值提出了疑问――青铜器收藏到底有无投资潜力?为此,笔者采访了青铜器鉴定专家贾文忠先生。

贾先生重新鉴定了《鉴宝》中的那件青铜爵,发现它是青铜器发展顶峰时期――商晚期的作品,器型美观,纹饰精致,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从文物价值上看,都是同场其它几件藏品无法相比的,它理应成为全场价格最高的藏品。

那么,在国际收藏品市场不断升温的今天,为什么国内青铜器收藏却陷入了这样尴尬的境地?贾先生认为,青铜器的市场价格与其真正的艺术价值差距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首先国家对这些年代久远的国宝有一定的法规政策保护,这就造成流通的相对困难;另外,近年来,古玩收藏者越来越多,眼界也不断地开阔,而收藏品种也日益丰富,这使许多收藏者将眼光投向了别处;再者,青铜器物年代久远,工艺复杂,最值得收藏的珍品极少露面,一旦露面,其价格也绝不是一般收藏者所能承受的。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国内收藏品市场上青铜器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青铜器的价格无法与自身的艺术价值吻合。

但中国青铜器在世界的影响力却不亚于古老的长城。为什么中国青铜器能深深地吸引众多的外国收藏家呢?实在是器物自身独有的魅力使然。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中,惟有青铜器的艺术价值是被世界各国一致认可的。世界各国任意一家大型的博物馆里,都设有专门的中国青铜馆,而且大多是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建成,其中收藏了许多稀世珍宝。2001年春,纽约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中国商代青铜酒器――“皿天全”方 器身以924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买家为一位法国人。应该承认,青铜器在国际市场上的状况远远优于国内市场,这就造成了一个令所有中国人为之痛心的状况――每年都有一些珍贵的青铜器永远离开了自己的祖国。

在上海崇源2005年秋季大型艺术拍卖会上,一只失散已久的西周青铜器“周宜壶”拍出了2640万元的天价,将青铜器的真正价值展示给了世人。周宜壶的出现打破了沉默多年的青铜器市场,让国内的收藏者们对青铜器的价格进行了重新的评估。

目前国内上拍的青铜器均是它的主人千里迢迢从国外带回来的,为的就是让这三千年前的宝贝回到祖国。贾先生认为:对这种行为,我们应该赞赏,更应该支持。同时我们也希望,国内的青铜器收藏市场早日摆脱低迷状态,让更多的收藏家了解、重视青铜器,还这些三千年前的宝贝应有的身价。最重要的是,吸引更多流失海外的青铜器回流,让这些国之瑰宝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共同的愿望。

第2篇:青铜器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 移动设备 三维展示 青铜器 艺术

一、“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博物馆展示需求分析

(一)基于移动设备的青铜器数字展示的优势

青铜器是人类文明时期的象征,早在6000年前人们就克服了原料的萃取质变,实现了复杂的生产工艺,体现了时代皇权的威严,由于它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欣赏价值极高,目前市场价值也很高。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一直是博物馆中的重量级展品。陶范法、失蜡法、分铸法的铸造方法,使得青铜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器型或纹饰。青铜器的纹饰如环带纹、窃曲纹、兽面纹、夔龙纹等,不仅美观大气,还可以根据图案分析看出器物的年代及时代特点。

利用数字手段如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进行整合加工,可以逼真、生动地再现青铜器历史的辉煌。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实现了博物馆资源最大化共享,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知识传播、教育及欣赏需求职能的高效体现。随着互联网用户及移动终端用户的不断扩充,我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在互联网搜集文物资料,更喜欢走进博物馆去看真真切切的实物。而国宝级的青铜文物非常不方便移动,在博物馆展示时不能灵活多角度观看,更不能轻易触摸。所以我们考虑在博物馆实地参观时,用户可以利用智能移动设备将数字化的文物信息立体展示。如用户可以在平板电脑上直接查看文物,甚至模拟用手指放大、缩小、旋转青铜文物,可以方便、智能地了解青铜器的细节特点。

(二)数字博物馆的开发应具备的条件

数字博物馆主要功能体现在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的信息资源达到较好的宣传利用和保护作用,这包括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分类、传输、展示和利用等。

第一,有丰富的博物馆馆藏品以及相关文化资源作基础,并能够不断地进行资源的扩充和信息的更新,只有这样,数字博物馆才能起到较好的文化传播功能。

第二,需要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络数据库后台,这个数据库涵盖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可以把各项内容和信息上传到Internet空间,实现24小时为全球观众的网络访问提供服务。

第三,拥有除了互联网展示以外的多种形式的计算机多媒体虚拟展示平台,如馆内的互动地面、大型墙体投影系统、穹幕展示系统,以及可以以点带面的平板电脑等,这些高效率和操作方便的多媒体系统,都是数字博物馆的终端表现形式。

第四,实现移动终端与网络信息对接的形式,如用户可以通过设备的拍照功能对博物馆展品进行二维码扫描,获取该文物信息;或直接通过Beacon技术,在博物馆某展区设置文物的丰富信息,直接推送到用户终端。

(三)基于移动设备的三维数字博物馆展示任务概述

该软件要完成的是基于移动设备的平板电脑软件。晋侯墓出土的青铜器居多,按照功能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礼器几类,如果一一展示举不胜举,此次主要选择了酒器中的几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进行三维展示。目的是让博物馆的参观者能够方便获取晋侯墓青铜器的各种历史信息、艺术价值,本系统的特色是将青铜文物进行三维再现,最大程度还原了青铜器文物的立体效果,甚至可以将当时古人用来盛酒的酒器上的盖子打开,用现代化手段清晰揣摩器物内部珍贵的铭文,使参观者想象国宝在自己手中把玩的感觉。

二、“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展示的开发方案

本课题将青铜展品依照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礼器等进行分类。主要选取了山西省博物院收藏的镇馆之宝――鸟尊,及其为首的系列晋侯墓青铜器作为展品呈现。

(一)“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展示的界面设计方案

“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展示的UI设计采用了目前比较流行的扁平化设计风格,而由于青铜器是具有悠久历史考古价值的,且其本身的造型及花纹就极具艺术审美价值,所以在扁平化设计的风格基础上结合了三维图形的设计素材。

1.Icon设计

Icon是指软件系统的图标,在移动终端中也叫“启动器”图标。此次设计采用了我国著名青铜文物“司母戊大方鼎”的形象,凸显青铜器的重要价值。由于同一个Icon文件在高精度的屏幕载体上要比低精度的屏幕看起来会小,就要设计适应不同精度屏幕终端的Icon图片。但是移动平台屏幕的参数多样化,再加上手机平台,则品种更加繁复。所以依据对屏幕的精度尺寸进行分级,设计多种尺寸的Icon,如图1所示。

2.界面设计

界面仍然采用三维写实的风格,营造展品真实的展示空间气氛。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展示界面设计的最主要优势就是能够更整体的把握界面的色调和布局,除了可以设计绘制博物馆的首页展示效果,还可以模拟灯光立体展示效果。界面设计的结构布局、各种UI元素的安排,空间距离、面积大小、放置位置等都会对视觉习惯产生影响。所以,在设计网页时,既要保证内容的准确传达,又要考虑观众的视觉浏览习惯,界面如图2所示。

(二)三维模型制作

此次“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展示挑选了晋侯墓出土青铜器物件当中的一组酒器作为展示主体。为了将青铜酒器的三维立体效果完美展示,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三维模型的制作。青铜器建模时需要了解鸟尊的体积尺寸、整体造型、材质、纹理。在山西省博物院的青铜常设展厅拍摄了一些照片素材供建模使用(图3)。

(三)“晋侯墓青铜酒器”技术开发流程

“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展示主要运用到的技术为3D引擎技术,运用Unity3D软件进行三维场景调试,界面UI布局,实现脚本控制三维互动,最后生成开发包可以安装于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终端。开发所涉及的软件如表1所示。

结语

本文主要对“晋侯墓青铜酒器”三维数字展示设计的开发进行需求分析,并阐述了“晋侯墓青铜酒器”数字展示设计的开发方案,分别从功能设计和技术层面对数字博物馆展示模式的创新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做了进一步的可行性分析。通过此次课题得出研究结论,交互式三维体验,将成为青铜器研究人员、博物馆爱好者的新型交互体验模式。

(注:本文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山西省博物馆数字青铜器展示设计与研究》,项目编号:2014023)

参考文献:

[1]王巍.夏商周考古学的回顾与展望.1999年西陵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文物研究所,

[2]施晶晶.新媒体产业的盛大文学模式[J].文化艺术研究,2012(2).

[3]师丹青.手机的新应用――基于移动终端的博物馆数字化升级[J].装饰,2013(1).

[4]段建华.数字媒体艺术在当代博物馆中的应用[J].内蒙古艺术,2012(2).

第3篇:青铜器的价值范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教学《青铜铸造一枝独秀》时,我首先在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青铜器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并要求他们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我根据学生搜集到的材料制作出一套青铜扑克牌学具,指导学生利用学具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

课上我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先提出一系列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运用了猜一猜、观看视频、讨论交流、分类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青铜器的认识层层深入,感受到了我们祖先在青铜铸造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古老的民族”。《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本单元就是根据这一内容要求而设置的。“古老的民族”这一单元主要是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来介绍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本课则侧重从物质文化方面,以青铜铸造为载体来介绍我国的悠久历史以及劳动人民在青铜铸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在教材中,《青铜铸造一枝独秀》一课对青铜和青铜时代作了简单的介绍,呈献了3件不同种类的青铜器。第一件伯矩鬲是一件食器,它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造型古朴华丽,器内有铭文。通过认识伯矩鬲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青铜器造型的优美、蕴含的历史信息,还可以藉此了解北京的地域特色,这便于学生以后的参观实践。第二件曾侯乙编钟是青铜乐器当中的珍品,虽然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却依然能够演奏乐曲,体现出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第三件人面铜钺是一件武器,同时它也是权力的象征。教材还呈现了一则学生的参观日记,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我结合课程的核心价值,从两个角度重新对教材进行了解读。一个是青铜器的基本情况,包括什么是青铜、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另一个是从青铜器的三种价值进行分析:通过欣赏青铜器精美的造型,感受其艺术价值;通过了解世界领先的青铜铸造技术,感受青铜器中所蕴含的科学价值;通过了解青铜器铭文中所蕴含的信息,知道青铜器具有证史和补史的作用,感受青铜器的历史价值。这样,本课以青铜器的三种价值来说明我国是一个古老智慧的民族这一核心主旨就能够充分地发掘出来了。为更好地挖掘出这个点,我把教材中的人面铜钺换成了知名度极高的越王勾践剑。因为教材和网上关于人面铜钺的介绍很少,而越王勾践剑在铸造过程中运用的复合金属工艺比国外早了两千多年,通过这种世界领先技术的介绍,更加有利于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有利于凸显课程的核心。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掌握学生的情况,我在课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1)学生对这些内容很陌生,知之甚少,但是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对古代青铜器的种类、用途、铸造工艺等怀有好奇心。

(2)对于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缺少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在生活中很少关注,不会欣赏。

三、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青铜器精美的造型、领先世界的技术、高超的工艺以及铭文中蕴藏的信息,从而对祖国的青铜文化产生兴趣,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历史文明感到骄傲和自豪。逐步树立珍视、热爱祖国灿烂历史文化的意识。(教学难点)

能力:初步学习分类、对比、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提高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知道青铜和青铜时代,初步了解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教学重点)

四、教学过程

1.走近青铜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揭示主题,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1)教师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传统文化的画面,并定格在击缶的节目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画面上正在敲击的是什么乐器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缶是我国古代的青铜乐器,青铜器也像四大发明一样是我们古老文明的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青铜时代,去感受一下青铜铸造的魅力。(板书:青铜铸造)

(4)提出问题:关于青铜和青铜时代你们想了解哪些内容?

(5)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不是很明确,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归纳和总结。如学生可能会提:青铜器都是干什么用的?都有什么样的青铜器?

(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并从什么是青铜和青铜时代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探秘青铜器

设计意图:通过三次探究活动,了解青铜的基本情况,感受青铜器的三个价值。在每一次探究活动后进行学法指导,通过总结分类、对比、典型案例分析这三种学习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探:青铜的基本情况

查一查

(1)教师让学生从教材64页和65页中查找什么是青铜和青铜时代。

(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预设:在学习青铜熔点低、硬度高这些特点时,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是在和铜进行比较,也就不容易体会青铜广泛使用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注意适时地进行提问。

(3)教师提出问题:青铜熔点低、硬度高是和什么金属相比?

(4)学生回答(铁)。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首先说明不是和铁相比,因为当时还有发现和使用铁。青铜没有被发现、使用之前,人们是使用铜和石头来制造工具,因此青铜的熔点低、硬度高是和铜相比较的结果。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利用青铜制造工具与用石头和铜制造工具的区别,使学生体会青铜广泛使用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猜一猜、分一分

设计意图:活动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通过猜一猜和分一分这两个活动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我国青铜器具有种类多、用途广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分类这种学习方法的运用。

(1)教师依次出示饕餮纹铜鼓、曾侯乙铜冰鉴、三联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它们的形状猜一猜它们的用途。之后继续让学生猜一猜这些青铜器的功能与现代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功能相似,并出示与这些青铜器功能相似的现代物品图片(现代的鼓、冰箱、微波炉、蒸锅)。

预设:教师注意对学生合理的推测进行表扬,同时注意通过这些青铜器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教师让学生借助青铜器扑克在小组内玩一玩、猜一猜,再让他们根据提示,对学具上面的青铜器进行分类。(每小组可以分到5至7张不同类型的青铜器图片)

(3)学生介绍分类结果。

(4)教师出示学生的分类结果,让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你是怎样得出的?

(5)学生介绍是通过分类的方法得出的种类多、用途广的结论。

(6)教师板书:种类多、用途广;分类方法

二探:铸造工艺和技术

越王勾践剑的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越王勾践剑的铸造工艺,并把我国古代运用复合金属工艺的时间与国外运用的时间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我国青铜铸造技术世界领先的历史地位。

(1)教师出示越王勾践的图片,告诉学生它的主人是成语故事“卧薪尝胆”中的一个,请学生猜一猜它的主人是谁?

(2)学生猜测。

(3)教师结合年代尺,让学生了解越王勾践剑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同时提出问题:这把宝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同学们猜想一下它出土时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学生可能会猜锈迹斑斑,也可能会猜非常锋利。可用“让我们看一段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的视频,验证一下是不是像同学们猜想的那样”进行过渡。

(4)学生观看视频。

(5)教师提出问题:原想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应是锈迹斑斑,可没想到锋利无比,不禁使老师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原因使它如此锋利”。

(6)播放越王勾践剑锋利原因的视频。

(7)让学生结合视频回答锋利的原因。

(8)教师结合学生的介绍进行小结:复合金属工艺的运用使得它锋利无比,而这项技术我国比国外早了两千多年,说明我们的青铜铸造技术世界领先。(板书:技术领先)

曾侯乙编钟的设计意图:从欣赏编钟演奏的乐曲“茉莉花”引出对编钟演奏效果的认识,再通过结合年代尺把编钟和现代钢琴制造时间、演奏效果进行对比、猜想复制全套编钟所用的时间等环节,使学生体会曾侯乙编钟铸造工艺的高超。

(1)教师播放编钟演奏的乐曲“茉莉花”,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2)教师提出问题:刚才大家听到的曲子是北京奥运颁奖曲――茉莉花,在编排这首曲子时用到了一件两千多前的青铜乐器,你们知道是什么乐器吗?

(3)学生回答。

(4)教师出示编钟的图片,并让学生结合教材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介绍一下编钟。

(5)教师结合学生的介绍提出问题:编钟的出土为什么轰动了世界?

(6)教师介绍:编钟轰动世界的主要原因是它的演奏效果。询问学生:你认为现代乐器中的什么乐器演奏效果比较好?

(7)学生回答钢琴(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可以说,专家认为现代乐器中演奏效果最好的是钢琴)。

(8)教师出示年代尺及钢琴和编钟演奏效果的对比资料,并让学生阅读,说一说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9)学生阅读资料,谈自己的感受:两者的效果相似,年代相距很远,我们的祖先太了不起了。

(10)教师小结并提出问题:两千多年前能够达到这种演奏效果的乐器,在全世界是不多见的,因此国家规定不准再对编钟进行敲击,编钟这美妙的声音我们将无法欣赏到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11)学生介绍自己的办法:复制、录音。(教师注意对学生合理的设想给予肯定和表扬)

(12)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复制全套编钟需要多长时间?

(13)教师播放复制编钟的视频资料,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4)教师进行小结:我们以为复制两千多前的编钟,也就一两个月或者一二两年便可完成,没想到却用了7年的时间,这足以看出我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板书:工艺高超)

(1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青铜器的技术领先和工艺高超这两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梳理出对比学习方法的应用。(板书:对比)

三探:青铜造型和铭文

意图:通过分析三件青铜器上铭文的作用,感受青铜器铭文当中藏有的历史信息,再通过认识伯矩鬲上精美的浮雕牛头体会青铜器的造型美。

(1)教师提出问题:刚才我们认识了哪两件青铜器?

(2)学生回答:越王勾践剑和曾侯乙编钟。(出示剑和编钟的图片)

(3)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我国出土的宝剑有很多,出土的编钟也不只这一件,专家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确定这两件青铜器的身份的呢?

(4)学生思考原因。

预设: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出示两件青铜器上面的铭文进行引导。

(5)教师讲解青铜器上铭文的作用:青铜器上面的文字叫铭文,正是有了这些铭文以及对铭文的正确解读,才使得我们确定了这些青铜器的身份。古人认为青铜很坚固,铭文可以流传千古,因此每逢重大事件,都会铸造一些青铜器,并在上面用铭文进行记录。过了几千年,这些铭文就成了我们研究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也就是说在青铜器的铭文中还隐藏着历史信息。(板书:藏信息)

(6)找一找:教师出示伯矩鬲的图片,让学生阅读教材64页,寻找伯矩鬲的铭文中蕴藏的历史信息。

(7)请学生作介绍。

(8)教师小结:正是对这十五字铭文的解读,解决了一个学术界关于北京建城史的争论。结合年代尺讲解伯矩鬲铭文,说明为什么它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9)看一看:出示3件青铜器工艺品,让学生近距离观看它们的造型和纹饰,感受青铜器造型的精美。

(10)教师进行小结: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不但种类多、用途广、铸造技术领先、工艺高超,而且造型优美。(板书:造型美)

3.感悟青铜器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学习感受、欣赏有关青铜器的视频,再次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愿望。

(1)说一说:组织学生说一说――哪件青铜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你想对青铜器的铸造者说些什么?

(2)学生介绍给自己印象最深的青铜器及原因。

(3)教师小结:通过这些青铜器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和智慧。(板书:古老智慧)在青铜时代我们的祖先铸造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无论是种类和用途,还是工艺和造型,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板书:一枝独秀)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无法一一认识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走进首都博物馆亲自去看一看,感受一下青铜铸造的魅力,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去感受青铜时代的辉煌。

(4)看一看:播放首都博物馆青铜器的图文介绍视频。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课主要以课堂上教师言语评价为主,通过激励性评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评价角度而言,主要是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如在让学生根据青铜器的样子猜用途时,学生猜出了饕餮纹铜鼓;通过追问是怎样猜出的,学生说出它与现在用的鼓样子差不多。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这种认真观察和比较的思维给予肯定。

六、教学设计的构思特点

我觉得一节好课就是一顿精神大餐,要色、香、味俱佳,让人胃口大开,产生想吃的愿望。不仅要想吃,还要好吃,最终还要达到吃好的目的,即营养丰富。我就围绕这个“吃”字谈谈自己的创新。

1.兴趣贯穿始终――想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激发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活动。如在课的导入部分利用具有震撼力的视频激发学生对青铜器的学习兴趣;每个教学环节中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总结的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地域特点,搜集博物馆的青铜器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课下走进博物馆进行实践探究的愿望。

2.方法灵活多样――爱吃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以探究式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并将体验、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学习融为一体,体现一法为主、多法融合的特点,使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例如探究千年不锈之谜、运用文本自主学习等。

3.目标和谐统一――好吃

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不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青铜铸造一枝独秀》点评

这节课是“古老的民族”单元中的主题二《青铜时代的辉煌》中的第一小主题“青铜铸造一枝独秀”。本课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讲是有困难的。其一是与他们的生活相距遥远,青铜器早已退出今天人们的生活领域,大多成为文物,再见它只能在博物馆的文物展览中或是艺术欣赏品里面。其二青铜器的名称多是古汉字,即使是大学生、成年人也很难识别其中的一些汉字,更增加了学习的困难。其三就是教师假如没有一些相关的知识储备,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窘况。薛老师又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第一,教学目标设定上,层次清晰、目标明确。薛老师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①通过游戏、故事等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在青铜冶炼技术上取得的成就,知道商周的青铜文明处于世界的前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②通过搜集和调查青铜器的图片和资料,提高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历史的一些方法;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已经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薛老师教学目标意识很强,在这节课上学生应理解什么、掌握什么、体会什么,心中有数,对教学难点、重点、关键,了如指掌,教学思路、教学环节胸有成竹,也说明教师备课十分充分。

第二,对教材的处理上把握准,吃得透,用得活。《青铜时代的辉煌》安排了两个小的主题即“青铜铸造一支独秀”和“手工艺异彩纷呈”。重点内容是前一小主题。教师为突出本主题的重点内容,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有所取舍,例如让学生通过三件典型的青铜器来认识青铜器的铸造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除了教材呈现的伯矩鬲、曾侯乙编钟外,补充了越王勾践剑,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已经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这样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同时商朝铜钺则不再介绍。教师重新组织和处理教材,不仅体现了课程理念,还使教材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既灵活运用了教材,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

第三,在课堂结构安排上,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思路十分清楚,从29届奥运会开幕式编钟演奏的悠扬乐曲导入,把学生带到两千年前,然后通过给青铜器看图分类、对三件著名青铜器的介绍和欣赏使学生了解了我国青铜器的特点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冶炼技术和非凡的智慧。尽管其中的史料十分丰富,但是凡是与主题无关内容决不过多涉及,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课堂内容安排得详略得当,衔接过渡自然,课堂教学脉络清晰,主线鲜明。

第四,多样化教学方法的采用值得借鉴。①注重把历史事物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29届奥运会刚刚过去不久,学生记忆犹新,从这里引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②自制学具,引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自制了青铜器扑克牌,每张牌上面除了有图片外,还有这件青铜器的名称(生僻字注有汉语拼音)、年代、类别、使用的说明。学生通过这件学具,不仅认识了54件青铜器,而且在分类中了解到我国青铜器种类多、用途广的特点。难能可贵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读掌握了一批古汉字。例如“三联”(yǎn),可能很多成人都不一定读得上来。生僻字多也是本主题教学的难点之一。③巧用年代尺,明确概念。青铜器铸造鼎盛于商周时期,为了让学生明确青铜时代的时间概念,教师利用年代尺,学生直观地了解了青铜时代的时间。尽管人教版教材不涉及相关的概念,但是一些相关的名词概念也应该让学生理解。例如教材中提到青铜文化,从哪几个方面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青铜文化,需要教师研究。我感到薛老师这节课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实践经验。④教学资源丰富。无论是视频资料、文本资料还是图片,都体现了选材得当、针对性强的特点。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的复制过程两段视频的使用、大量的青铜器图片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通过创设情景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知,激活了他们头脑中潜在的认知能力,从而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知识能力和较强的生活能力。⑤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最后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方法。学生总结出分类、对比、典型分析等方法。这种引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十分值得学习。

第4篇:青铜器的价值范文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青铜器的合金成份,视用途与器类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我国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分礼器(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四大类。为了维护奴隶王贵族及新兴封建贵族的统治,满足其奢侈生活的需要,工艺美术及雕塑、绘画、书法、建筑等均获巨大发展,其中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称。

1.先秦时期青铜雕塑的审美价值

先秦时期的青铜雕塑、陶塑、玉石雕刻、木雕也有引人注目的艺术成就,这一时期的雕刻作品造型简洁,圆雕、浮雕通常与线刻结合,题材多种多样,风格庄重威严,富有神秘色彩。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为青铜器生产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最初只用于礼仪和祭祀的青铜铸件,很快普及到兵器用具上。兵器有剑、戟、矛、匕首、镞、铤、铁甲、铁杖等 。这些兵器的外形设计,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艺术效果也大为增强。就其特点而言,可以按照设计者的需要,生产出既具有石器的坚硬,又具有陶器特征的兵器,自由地创造实用而美观的器形,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较大的自由。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取得很大的成就,青铜工艺被视为当时社会文明的标志。其中商代是青铜艺术由成熟达到鼎盛的时期。在崇尚“礼治”的奴隶制社会,青铜器物大都被奴隶主当做“礼器”,成为祭祀礼仪之器和等级、权力的象征。青铜器的多寡和规模大小,往往象征着特定的等级和权力。

西周早期的花纹、种类与商代晚期差不多,主要有兽面纹、在乳钉纹、龙纹、凤鸟纹、夔纹、圆涡纹、直纹、联珠纹、变体兽纹、蝉纹、蛇纹、象纹等纹样。花纹装饰一般采用平雕和浮雕的手法,以地纹衬托主体纹的形式,形成主次效果,有的还采用了高浮雕,将兽角突出器体之外,以增加立体感。此时流行的装饰样式是通体满花和三层花,就是既有地纹,又有主纹,同时在主纹上重叠刻花,层次分明,繁缛富丽。图案多采用对称式,即以等分面的中轴或扉棱为装饰的中线,花纹由左右向中心聚集,形成对称,具有稳定的效果。另外,还有连续纹样,这种纹样头尾相接,连续展示,富有规律性。

由于人们审美观点的不同以及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也由深沉凝重逐渐变为灵巧精致、繁缛富丽。铁器的使用,又为青铜器上镶嵌金银丝提供了技术条件,使得青铜器的装饰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例如现藏于日本的战国时期嵌金银龙纹鼎,通体嵌银,盖饰龙纹,腹饰几何纹,腹下饰纹。还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战国嵌金几何纹敦,通过以极纤细的金线嵌成几何图案。此时的青铜器上出现了细如发丝的纹饰,并以生动写实的动物形象代替了平面的兽面纹,其中以鸟兽纹作为题材的较多;同时也出现了如狩猎纹这样的表现劳动情景的图案。这样,青铜器的装饰,从印纹又发展到另一个划纹时期,产生了许多纤巧华美的制品,如宴乐渔猎攻战纹壶、水陆攻战纹鉴等,都是代表作品。

2.先秦时期青铜雕塑的制作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雕塑的加工工艺有以下几种:1)焊接:是在主体上将器物的部件或局部在制作过程中用热加工方法连接起来;2)刻划:是用铁质的坚韧工具,在铜上刻划。刻划的装饰方法,是随铁工具的提高而出现的;3)镶嵌:是在青铜器上嵌饰松石、红铜,或金银丝材料;4)金银错:或称错金银,是在铜器上用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图案花纹;5)鎏金:是将金箔剪成碎片,以一比七的比例加入水银,放入坩埚内加热,然后即熔化成为液体。将这种金与水银的混合物蘸以盐、矾等物涂在铜器上,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金泥则固着于铜器上,这种方法称为鎏金。

3.先秦时期青铜雕塑的造型风格

青铜器在造型方面,或为了提高实用功能,或因生产条件的发展,或因时代风尚,各朝代都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各种器形的美学价值在于形象的创造满足着一定的情感要求,富于变化的造型给人以多样的印象,有挺拔、茁壮、稳重、秀美等等不同的感觉 。

西周后期,青铜文化开始走向衰落,中央王朝铸造的铜器越来越少,诸侯国铸造的铜器越来越多。可能是因为铜的来源减少,或者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这时期出现较多专为随葬用的明器,质量差,花纹粗疏,没有实际使用价值。先前流行的具有神秘意味的兽面纹数量大大减少且渐渐退居次要部位或简而化之,例如以前兽面纹多饰于鼎、簋等的腹部,此时则多移至足根部。鸟纹、简化夔龙纹、重圜纹、垂鳞纹等成为流行的花纹。总体来看,西周后期青铜文化的确在一步步衰落下去,但不可否认,这时期仍出现许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的青铜器珍品。譬如史墙盘、颂壶、号季子白盘、麸簋、晋侯断壶等,不仅器形大,制作精,花纹瑰丽,而且多有行款整齐、字迹工整的长篇铭文,是弥足珍贵的书法精品。

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可谓是转折点,它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对雕塑艺术的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西周、春秋雕塑艺术的延续,又对两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有着重大的影响。长期被奴隶主奴役着的奴隶终于得到解放,他们在思想上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他们开始从自己的角度观察社会,敢于在艺术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所以这个时期的雕塑艺术作品题材更为丰富,更加重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表现在一些青铜器皿的雕刻纹饰上。当秦朝统一六国后,朝廷在全国召集了许多能工巧匠,并且发挥集体的智慧,列出了一批举世瞩目的雕塑艺术作品,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它不仅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而且在世界雕塑史上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振中. 先秦手工业史[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2] 王福谆. 先秦时期的大型青铜文物[J]. 铸造设备与工艺,2010(04).

第5篇:青铜器的价值范文

时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国内艺术品收藏的热潮渐渐兴起。而青铜器作为一种高雅的收藏艺术品,也越来越得到一些古玩收藏爱好者的青睐。那么,作为初涉古青铜器收藏的人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有关业内人士认为应力求注意以下几点:

收藏和保养有其规则

精美的古青铜器是极为珍贵的,不可多得的。喜欢古铜器,收藏青铜器,也是一件好事,但要适度,要遵守国家法律,要符合国家政策。如果违反国家规定,一味着眼于私利,为走私提供方便,好事也变成坏事。那么,哪些青铜器适合民间收藏?哪些青铜器不宜乃至不可在民间收藏呢?有关专家认为,凡属一些小型兵器、古钱、玺印、日常用品如青铜镜、小带钩等,是可以在民间收藏的。例如兵器的戈、戟、矛、、矢镞、弩机等,器件不大,便于收藏把玩,也能增长古代兵器知识;又如带钩这种束腰于皮带一端的挂钩,虽然并不很大,却形状各异,十分精美,有鸭形、棒形、竹节形、琴面形、兽形等,颇具欣赏价值。收藏者出于研究和观赏,留心收集和保存这类青铜器,是无可非议的。而一些青铜重器,如鼎、盘、壶、等,大都属于国家一、二级文物,有的尚属国宝。这样的物件就不宜在民间收藏。

古青铜器保养最关键的是移动时要轻手轻脚,双手捧拿。古代青铜器经过几千年的氧化、腐蚀,有的锈迹斑斑,有的脱胎风化,有的残缺不全,有的表面看似很坚固,其实骨子里早已风化,极易折断。所以,一定要轻拿轻放,而且必须双手轻捧,一手在前,一手托后。有些人将青铜器随意倒翻,以为青铜器是金属,是坚硬之物,漫不经心,实在是危险之举。此外,青铜器一定要放在干燥的地方,不能受潮,受潮会生锈,会便器物变形。青铜器残损是可以修复的,粉状锈也可以得到控制,但修复必须以恢复原状为原则。

青铜器的作伪及鉴别

由于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从北宋起就有人开始仿造、伪造。当时的仿制主要是迎合士大夫的崇古好古心理,并非有意识地骗取钱财。清乾隆以后至民国时期,古玩业兴起,外国人来华纷纷抢购古物,青铜器价格日益昂贵。一部分古玩商争相仿古作伪以牟取暴利,作伪之风愈演愈烈,有的伪器作得相当精巧、华美、逼真,往往能以假乱真,并有了专门行业,直到现在从未间歇过。而古玩商和收藏家因不辨真伪,受骗上当者大有人在。

有关专家认为,近现代青铜的作伪大体有5种手段,一是新造伪器以充旧器法。近百年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江苏等地都有用此法伪制青铜礼器和其他铜器的。二是冷冲法。遇有三代秦汉之器,或落一足、或坠一耳,出土时误为刃器所伤,则以铅补、冷焊、填饰,再点缀颜色,用黄泥调抹,使之成为新出土之状,是为此法。三是屑凑法。即有古器不完整者,或取其耳、或取其足、或取其凿、或取其腹,将各种古器的各部分利用其相似之处而和凑为一器。四是添镌款识。多按照古器合适之文字仿制,再磨熟刀痕,加以药饰,然后再作伪锈。五是补添镶嵌。秦汉以上的镶嵌祭器今日完整无缺者极少,作伪者多搜集古冢遗弃的环佩等物或其他出土珠宝玉器酌量补为镶嵌,或镶嵌而照古器添加。当然,作伪的方法还很多。这里只是提供初涉青铜收藏者作为识别各种青铜器物的参考。

那么,如何鉴别古青铜器的真伪呢?旧时古玩商和一些收藏者是在没有科学仪器的情况下,通过眼看、手摸、耳闻、鼻嗅、舌舐加以判断青铜器的真伪的。他们总结出的“秘诀”概括起来主要是看锈色、辨手头和声响、观花纹与款识、察铜质和器式。用今天的话就是,锈色辨伪、纹饰辨伪、铭文辨伪、铸造辨伪和器形辨伪,即所谓“五辨”。

第6篇:青铜器的价值范文

岐山、扶风两县境内共有四座以西周文物为主要特色的博物馆,即宝鸡周原博物馆、扶风县博物馆、岐山周原博物馆和岐山县博物馆。藏品均以西周时期各类文物为大宗,兼顾其他时期的文物藏品。众多的西周青铜器藏品时代特征明显、器形完整且制作精良,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所以长期以来,这里是研究西周文化的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心目中的圣地,解放后这块土地沿续着它的神奇。如1976年扶风法门镇出土的庄白一号窖藏,出土了103件各种铜器,有铭文的多达74件,其中墙盘、折觥等;1974年在法门齐村出土周厉王所做的王器――胡簋,重达120斤,为国内最大的簋,被称为簋王;在岐山出土西周的早期法律判决文书――朕等。在各馆出土文物中,很多完整藏品由于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精美完整的形态被美誉为国宝。除此而外,在众多的藏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器物却是残缺的或者残损的,著名的如环带纹盂、王盂、爬龙、师宇钟等。残损器中有一部分则相对而言器形较小,残损器物在西周墓葬和窖藏中均有发现,除去墓葬或者窖藏塌陷原因,造成器物挤压受损外,很多器物在埋藏之时,就已经被人为损坏,受损痕迹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且从出土的残损器物看,似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窖藏的残损器形普遍较大,均系人为破坏。墓葬里残损铜器形制相对较小,如被折断或者弄弯的矛、戈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有关学者研究认为,墓葬中折弯的小件兵器应该是受当时的丧葬习俗影响造成的,把兵器(以戈最为多见)砸弯折断,放在墓葬里是用来辟邪(驱鬼一说)的,为死者保得平安,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死者为祈求和平的举动,显示出息兵之意。那么窖藏中的青铜器残器又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呢?笔者以为,这是由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即礼器管理制度的约束力、青铜器的财富特征、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以及有限的运输能力,造成了很多残损器物的出现。

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使得大大小小的青铜器窖藏出现成为普遍现象,从而使得残器的出现更为多见。西周时期尤其在西周晚期,诸侯征伐、国人暴动等乱象不断上演,贵族的生活常常处于风雨飘摇和不安之中,生活环境的不稳定,首先影响到那些地位较高、财产丰厚的贵族对于青铜器的处置上,一方面出于礼(祭)器管理条款的要求,不能把所有礼器带走,同时以备日后卷土重来,他们把重要的器物和其他财富,秘密地埋在自己的封地内,幻想社会稳定后再回来取出,但是往往由于种种原因,此后他们却没能再回来或者回来,后找不见埋藏位置,以致于礼器被永远埋在地下而形成了现在的窖藏,所以说窖藏的青铜器,最能说明西周时期贵族的封邑所在地及其范围。但是在埋藏各种青铜器的时候,一些器形较大的器物由于受运输工具马车空间的局限性(据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当时的车辆空间都很小。以2015年岐山县京当贺家村发现的马车尺寸,这个被媒体称为“体积大”、“尺寸大”的马车长2.4米,宽1.8米,面积约为4.3平方米,其他扶风出土的马坑、宝鸡鱼国墓地等地出土的马车体积则更小,在坐上驭手和贵族之后,空间更加狭窄,所以很难用来做运输,且在极度混乱的社会中,携带珍宝重器出行也难免盗抢之虞),必须埋在当地,所以把器物分开埋藏或者把大件打碎埋藏,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在窖藏中可以看见更多的大体量青铜器残件。

青铜器的财富特性决定了它们可以被流通或交换,作为一种特殊器皿,它们只是少数特权贵族阶层的专用品,它们既是拥有者等级和身份的象征,又是实实在在的财富,这一点从青铜器上铭文铜被称为“吉金”可以看出。有学者通过研究相关文献记述认为,青铜同样具有货币的流通性质,尤其对于违法的贵族,可以用上交一定重量的铜来代替刑罚,当时所谓五刑均可以以缴纳铜来免除。也有学者研究认为,一部分被打碎的青铜器残块,属于战争胜利后的战利品或者赏赐品,这些被缴获的敌方青铜器,打碎后既可以作为铸造新铜器的原料,也可被当做一定价值的财物,用于交换或者购买东西,所以由于这样的原因,往往在窖藏中见到有好几块残片而不能拼合的情形。

青铜器残器虽然从形观上出现残缺或者残损,但是却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社会现实,残缺并不妨碍对其全貌的认识和感受,如果说完整是一种美,那么残缺同样具有让人心动的吸引力,正如维纳斯的雕像一样,在我们对残损凝神审视的时候,同样能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辉煌和无穷的魅力,残损器物往往会给我们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部分残器保留了较多铭文,其历史科研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如1986年在陕西安康县王家坝出土、铭文反映民族冲突战争内容的史密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关注重视残器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可以更为细致地观察器物的细部特征,或用于采取科技手段进行微损采样测定和分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的价值更大于完整器物。基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特选扶风县博物馆馆周部分青铜礼器残件(主要选器形较大器壁略厚,而且明显为人为损坏特征者)做一介绍,与同好共赏。

■镂空豆座

座残高20.5厘米,重5.25千克,1979年12月出土于扶风法门镇陈村。为豆盘的下部,侈口束腰,下有喇叭状镂空圈足,上部可见四个用于焊接的缺口,表面饰变形的夔龙纹,周原遗址扶风县庄白一号窖藏曾出土过完整的此类镂空豆。

第7篇:青铜器的价值范文

收藏理由 中国书画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欣赏习惯及学术修养有密切联系,是广大民众最为喜爱的艺术门类。因此,书画一直是文物拍卖市场上最主要的门类。而书画作品的价格价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表现在奇货可居、永不过时。书画作品的交易又更多是在拍卖场上,容易获得一个相对公平的价格。其投资效益往往比别的项目更显著,增值幅度也更大。

二、和田白玉、翡翠精品、大颗珍珠

收藏理由自古品质优良的和田玉都被王公贵族所专享,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真正上好的和田白玉越来越少。一直以来,收藏界的导向是,越少的东西越值钱,收藏越有价值,因物以稀为贵。因此,和田玉的收藏在历代都为收藏家们所重视。翡翠是在清中期以后才开始在中国广泛使用的一种来自缅甸的硬玉,但在玉器收藏界中呈现出一股后来者居上的劲头,价格扶摇直上,越来越受到收藏者的关注。在近年来的艺术收藏品中,色艳质美的收藏级翡翠异军突起,价格迅速上涨,翡翠收藏者数量也日益增多,但也同样面临着高档原材料开采接近枯竭的状况。玉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的价格价值和收藏地位,所以说,它也是投资与收藏的首选门类。

三、与历代皇家贵族有关的艺术品

收藏理由 源出皇室贵族名门的艺术品,由于系皇族所用,是皇权的象征,更是艺术品中的精品。在古代中国,皇家专设宫廷造办处,集国内能工巧匠于一营,所出作品代表了当时国内的最高工艺水平。再加上选材的精良及皇族使用的经历,尤为珍贵。其艺术观赏性和历史价值深受藏家重视与青睐。近年来,皇家御用物品专场已成为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亮点,屡屡创下同类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纪录。

四、历代文人、名人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及书房内的陈设器

收藏理由 古人有“笔砚精良,人生一乐”之说。精美的文房用具,在古代文人眼中,不仅是实用的工具,更是精神上的良伴。文房用具除笔、墨、纸、砚这四宝之外,明清时期我国还大量发展了 一些文房所需辅助之物,如笔筒、笔架、笔洗等,这些文房用具凝聚了中国古代工艺的精髓,更融入了大量人文精神,具有极高的赏玩、研究和收藏价值。由于文房用具是古代文人书斋里的器物,如果它的主人是名人的话,不仅流传有序,更能彰显收藏者的文化涵养和审美情趣,自然也为艺术品本身增添不菲的价值。

五、资源性的艺术品:犀角、象牙、田黄、鸡血石、黄花梨、沉香木、紫檀

收藏理由 这些艺术品由于材质的特殊性,属于最珍贵的稀缺资源。如犀角的主要成分为碳酸,埋于土中极易腐烂,基本没有出土器物,传世的也极少。如果品相好、材质优良再加雕工精美,将极具投资潜力。如佳土得2010年春拍中,30件犀角拍品成交率100%,17件高出最高估价4倍以上,6件高出最高估价8倍以上。一个清康熙犀角莱菔尊以3499.7万元创造了犀角雕艺术品新的世界纪录。

六、高古(夏、商、周、春秋战国、汉)青铜器

收藏理由 高古青铜器主要是指上古三代文化中的精品,是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古玩藏品。青铜器以其雄浑的造型、华丽的纹饰、精美的铸造及高深的创意,在中国乃至世界青铜史上独具特色。青铜器作为国之重宝,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收藏价值极高。但由于国内的青铜器尚未开放交易,很多人并未意识到青铜器的收藏价值,目前青铜器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整体偏低,这也为这一门类藏品的升值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藏家关注这一收藏领域。

第8篇:青铜器的价值范文

青铜器以其奇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而又简练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史学家们对青铜器有着很高的评价,称之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由于青铜器价值连城,并随着行情的一路高走,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的仿品。历代伪制伪器的方式很多,有伪制全器的,有乱拼凑的,有单刻花纹的,更多的是伪制铭文的,因为一些古玩收藏家和学者比较重视有铭文的青铜器,所以,三代青铜器仿品的焦点便集中在铭文上。因而通过鉴定铭文来判断青铜器的真伪,便成为青铜器鉴定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

青铜器铭文习称金文,有铸铭与刻铭两种。战国以前多铸铭,战国时期有较多的刻铭。这些铭文不仅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由于铭文的字体、布局、内容随着时展而发生变化,因此各个时期的铭文就留下了自己的特征。

商代的金文依墨书的周缘雕刻,笔画的起止多显锋露芒,间用肥笔(图一)。常见的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族氏铭文,用以表示作器者之属;第二种是在氏族明号外还同时铭有本家族死去先人的“日名”(以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已、辛、壬、葵接在亲称“祖”、“父”、“匕”、“母”等之后),或仅有日名而略去亲称,这表明此种器物是该家族的贵族专为祭祀具有这一日名的先人之祭器;第三种是仅铭 “日名”,这似乎可视为以上第二种形式的省略; 第四种是仅铭有作器者名。由于商代晚期铭文多数属于上述内容,所以此时期铭文篇幅很短,但是许多金文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完整意思。

西周青铜器铭文的特征,总体来说一改商代以器物为主、文字为次的规律,商代铭文一般是一字到十几字不等,二三十字已经很少见,最多者四五十字,这也仅是个别者。而西周青铜器有很多带有长铭,是以文字为主,器物为辅,其中铭文最长的毛公鼎达到了497个字。然而,西周初期、中期和晚期又有着各自的阶段特色。

西周初期的铭文仍保留了不少商晚期金文的特点。首先是布局不够规整,依然是竖成行而横不成排,字形大小仍不均匀。其次,象形性较强。另外,书写气势亦较豪放,笔画较浑厚、凝重,有的笔画中间粗肥,而首尾出尖,笔捺皆有波折。如图二令簋中的铭文瘦肥结合、强劲流畅,其中“人”形的字特色十分的明显。

西周中期的铭文笔势柔和、圆滑,字型小而规整,拘谨,总体显现出一种整洁的风貌(图三)。文字的象形性已较弱,表现人体的字多不再作下跪状而是下肢向下伸展。自共王至懿王时,笔道已粗细一致,进一步向线条化方向发展,波折与粗肥笔画皆已不存在。

西周晚期的金文是大篆的成熟形态,本期铭文布局工整规范,横成排,竖成列;字形典雅,行列整齐,总体上显得庄重、肃穆。典雅的字形,一是普遍作长方形,字形大小相近同;二是笔道绝大多数为细劲均匀的线条(图四)。

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主要由各诸侯国及各国内卿大夫所制,因此这一时期金文多反映诸侯、大夫之社会活动与其典章制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均表现出浓厚的地域性,从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采的局面。这种情况与周王室衰微后,列国以自立之意识竞相发展自己之势力,国内卿大夫室家亦逐渐兴盛之政治形势也是相符合的。

春秋早期部分器铭布局较散,横不成排,字形亦不规整,大小不一,也并不都是长方形。在淮河、汉水流域与汉淮间诸国,有的在春秋早期即较明显地体现出与西周晚期不同的风格。如陈伯元F铭文,又如楚赢F铭文,文字皆大小不一,多曲笔、并有故意将笔画拉长之趋势。

至春秋中晚期,列国金文在形体上均已形成较鲜明的时代特色。如齐系文字形体稍长,笔画较细;楚国是战国时代最大的国家,战国早期的楚系铭文基本沿袭春秋中晚期楚系铭文的风格,字体悠长,笔画诘曲,显得十分华贵典雅。(图五)

第9篇:青铜器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青铜器 动物纹饰 艺术设计 特征 启示据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这也许是青铜器历史的开端。从现代的考古学来看,青铜的初始是在夏代,史料上也有关于禹之子炼铜的记载。青铜器的到来并不是偶然的,在其之前还有一个红铜时代作为过渡期,或者称之为石、铜并用的时代。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制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把红铜、锡等金属混在一起冶炼出硬度更高、更容易造型青铜的技术,因其颜色灰青,故曰青铜,青铜器到了商、周时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开辟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青铜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性能更优质的铁的出现,青铜作为主要造器物、兵器的原料而让位于铁,但是青铜作为装饰镜子等日常生活的制作材料还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一、青铜器的动物纹饰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晚期,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关于这些纹饰的起源,最主要还是来自于陶器的影响。青铜器的纹饰,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来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进行雕刻,这样能产生浅浮雕的效果,同时产生了装饰上的主文和地纹之分。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其中动物纹,又可以分为怪兽纹和一般自然界的动物纹两类。

怪兽纹,是一类变形奇特,而在现实世界根本找不到的动物纹样,例如:饕餮纹、龙纹、凤纹等。这类纹饰在青铜器的装饰上占据着主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商代。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的重要纹样,其主要特征是首面、大眼、有鼻、双角。大多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最上面是角,角下是眉,眉下是目,两侧为耳,另外还有锋利的爪子。根据角型的不一,还可以有牛角型兽面纹、羊角型兽面纹,龙角型兽面纹等。据《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报更也”。《左传·宣公十八年》说饕餮是贪于饮食、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从此也可见饕餮是一种凶悍的动物,但是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龙纹,也是商代比较常见的花纹,在我国器物装饰纹样中应用的最为久远的一种纹饰,到了封建社会,龙成了真明天子的象征,龙纹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但是它在皇家的使用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青铜器的纹饰当中,凡是形体蜿蜒者都可以称作龙纹类,龙在商朝人们的心目中还没有现在这样确定的形象,不同的区域都有自己的龙的造型,这些龙在角形、头型、鳞节、爪子、身躯大小等方面都不相同,它可以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双体龙纹等。

凤纹,在东周典籍《诗经·商颂》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说,所以大家公认鸟应该是商代的图腾,以至于青铜器纹饰和时代的图腾崇拜有关系的论断在商代没有体现出来。凤是传说中的神鸟,自然界美丽羽饰和华丽鸟冠的大集成者,凤纹的鼎盛时期是在不在商朝,而在西周早期,那时候的青铜器纹饰有大量的凤纹出现,那个时代的在青铜史上被称为凤纹时代,凤纹中除了羽饰华丽,在凤冠上面也有很多的变化,根据冠的造型不同、可以分为多齿冠、长冠和花冠等种类。

一般动物纹,是指的从纹饰上看,能够看出动物的具体的形象来,这类纹饰虽然没有占据青铜器装饰的主要地位,但是它的种类繁多,例如牛纹、马纹、羊纹等家畜、虎、兔、鹿等野生动物,还有蛇、鱼、蟾蜍等小动物,都在动物纹之列。

虎纹青铜器的经典之作是比较著名的是司母戊大方鼎的耳部,对称的两虎食一人头的形象。一般的虎纹出现的时候,是那种具有威吓、森严的纹饰,这也符合商代的统治阶级的需要;牛纹单独的在青铜器的装饰比较少见,但是饕餮纹的主要造型来源于牛头形象的说法也是比较盛行的,因为牛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牛的地位相对的也是较高,所以有些地方的青铜器上面装饰牛纹。

二、动物纹饰的历史价值

李泽厚先生在他的《美的历程》中称青铜器的饕餮纹为一种“狞厉的美”,的确有他的道理,同时也体现出了动物纹饰在当时的历史价值。青铜器在商代和周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用途是有区别的。在商出土的青铜器中,以酒器居多,以祭祀为主,可见当时的人们特别是上层阶级比较尚酒。并且纹饰以饕餮居多,饕餮纹的威严、恐怖、神秘、诡异、残酷、凶狠的形象,始终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力量,指向某种似乎是超出人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这主要由于在商代生产力相对比较落后,一些在生活中间解释不了事情,而又想去努力的解释,最后只有走向了唯心主义的神,这也是那时候的人类的一种精神寄托,统治阶级那些劳心者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利用了这一点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占卜在整个社会活动中占有很大的地位,所以不论是在农作、出行、还是战争、祭祀、帝王登基都要巫师占卜问天。在此之前的陶器上面的生动活泼的写实的形象已经不复存在了,取代它的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到了周朝,统治者吸取了商沉迷酒色以致灭亡的原因,基本上就不再饮酒,到了周朝青铜器基本上都是食器或者礼器,开始以“礼”治国安邦平天下。周朝的列鼎制度也正是通过青铜器鼎的区别来树立统治者的地位,那种威严、狞厉的饕餮纹也逐渐的减少,取代它的是窃曲纹,其实这也是动物纹样的简化和抽象。另外,在周朝的青铜器上出现了“明贵贱,辨等列”“记功烈,昭明德”的铭文,这些主要记载祭祀、战功、婚嫁等的青铜器是上层阶级重大事情发生的见证,也是他们树立自己统治地位,彰功显德的重要手段。到了春秋战国,铁的出现也迫使青铜器走下坡路。“礼崩乐坏”也验证了周朝的统治地位不存在了,青铜器出现比较多的是兵器、食器,开始向生活日用器皿上发展。青铜器的应用,则是是钟鸣鼎食的组合,那种以“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已经消逝了。在纹饰上逐渐摆脱了宗教神秘的气氛,开始向几何纹发展,并且出现了很大场面战争、狩猎或者生活的图案场面,例如“宴乐水陆攻战铜壶”的纹饰就属于此类。由于青铜器是只有帝王、将相等上层阶级才可以使用,这些器物反映是只是当时上层阶级的生活、以及当时的政治、军事活动,尽管这些青铜器是由普通劳动者或者是奴隶来制作的,但是,整个造型设计和装饰基本都是当时的上层阶级来实现的,体现的也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意志,青铜器文化基本也就是帝王文化。

三、研究青铜器动物纹饰的现代价值

作为现代人来研究青铜器纹饰,只有靠出土的实物和历史记载资料来考察。出土的实物靠科技手段来推测年代比较可信,但是,历史文献资料的考证就很困难了,因为这些在夏、商、周三代,中国的文字还不是很成熟,处于发展阶段,后来的文献记载也是自己的研究和听闻。但是,我们不可能回到那个时代来考证,就会出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局面。但是这些青铜器纹饰对我们今天的艺术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以及艺术设计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不论是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还是龙纹、虎纹、鸟纹等,是夸张、想像力的精华和浓缩,是富有很大的创造性,但究其设计的创意源泉仍是生活、自然界以及当时的宗教、图腾崇拜的对象。对今天的艺术设计工作者,无论深居高校,还是战斗在设计工作的第一线,在进行设计创意的时候,都在思索同样的问题:设计的创意点是什么?设计创意的源泉在何处?为什么有的设计师作品层出不穷,个个令人拍案叫绝;但是有的设计师的作品却依然平淡无奇。研究青铜器的纹饰,就会给出我们这个谜底。青铜器上的怪兽纹、夔纹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动物的抽象,那些动物有的生产劳动中所必须的畜力,在生产劳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的是部族图腾崇拜的对象;这些都和生产生活有关,我们现在的设计也不能脱离生产生活而存在。这也给我们现在的设计师指出了一个途径:当设计遇到难题的时候,不妨出去深入生活,了解一下各个民族的文化、生活,给自己的设计思维添加新的活水。

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是否也应该深思一下?设计高校培养的未来的设计师,培养的对象是一些在教室中成长的孩子,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体验真正的生活,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的学习就是从素描、速写、色彩应试的基础课开始,进入高校就强化基础、构成的训练,一般只有一、两次简短的采风,这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到农村,第一次以设计的眼光考察中国传统建筑、服饰等,当他们毕业成为职业设计人的时候,才思枯竭是不会令人感到以外的。增加采风时间、深入体验生活是我们高校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学三书,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

2、中国青铜器宝典,郑春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3、美的沉思,蒋勳,中国艺术思想刍论,文汇出版社,2005年

4、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