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茶酒文化论文范文

茶酒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茶酒文化论文

第1篇:茶酒文化论文范文

一、开设酒店管理专业茶艺展示课程的重要性

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自我修身的品味积累,收入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人们对于服务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不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艺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所以,大多数星级酒店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开设了很多的茶坊、茶馆等品茶场所,人们进入茶馆不仅仅是因为口渴,而是由于茶馆宁静、舒适的环境,能够陶冶情操,属于一种时尚的文化消费。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艺是茶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时展的需求。在这种需求下,茶艺师作为新兴的职业受到市场的欢迎,并已经逐步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具体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的贴合宾客要求,丰富服务项目,进行了茶艺展示课程的设置。就酒店服务行业来说,为该行业输送应时之需的人才,使得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复合化,以至客观性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茶艺展示课程已经是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备课程,不仅能增强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出与酒店服务当中相匹配的人才。教学活动的成败衡量标准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活动之后是否能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即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和社会需求相吻合。那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就必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率、丰富教学的内容、优化教学的理念等。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要依据市场的需求开设茶艺展示课程。课程的设置不仅是更新教学理念的过程,也是教学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必然之路。然而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要具备以下的基础:首先,做好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理念的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是开展好茶艺展示课程的前提,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于是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力的时候才能对“茶艺”的内涵形成一个系统化、全面化的认识。但是其他的影响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意识都是影响茶艺展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在教学活动当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自觉根据教学目标设定学习内容,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熟悉牢记基础知识,为实践性学习内容奠定了基础,达到教学目的。其次,有效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巩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茶艺基础知识和技能。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茶艺展示课程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也是较高的,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的茶文化知识,更多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任务驱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就是对示范能力的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业务水平对学生的影响还是较大的。总之,教学模式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应用所学内容适应市场灵活性,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职业茶艺师。随着高职教育体系的不断更新及变革,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条件也在不断的得到改善,致使酒店管理专业具备了一定的实训设施设备以备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包括识别茶叶、泡茶、饮茶、茶礼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服务技能,更好的对客服务。因此,从社会的需求来看,将茶艺展示课程融入到酒店服务当中的比例不容忽视。

二、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及教学相关理念的探讨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想要和茶艺展示课程设计的教学相融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一点,从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理念来看,将茶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教学的指导理念要根据现代性及开放性的特征为依据,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技能内容,可以有效的加强理论的实用性,从而将茶艺知识深化为技能教育。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要丰富茶艺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好现代教育当中的设备资源,力求资源利用最大化。激发教学主题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要做好茶艺展示课程的引导活动,以便更好的开展茶艺展示课程的教学。同时把教学的模式、方法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来实现提升茶艺展示课程实质性的教学质量。第二点,从茶艺展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来看,要根据当前国家在茶艺师方面的要求为切入点,并且将传统的茶文化和现代的茶艺内容结合起来,进一步为茶艺展示课程的内容创新提供有效的依据。除此之外,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更要注重的是课程内容的层次性,课程的设置要达到体系化就必须注重茶艺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及茶艺活动的核心内涵。在课程教学体系中,首先从茶的起源与茶叶分类、茶叶的辨别知识以及茶叶的加工技术知识,亦或是茶叶的品种特征以及品牌等,这都是需要纳入到平时的茶艺展示课程的模块教学活动当中,有层次的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教育。凡是能够对学生理解茶艺知识和运用茶艺技巧的教学方法都可广泛的运用到课堂当中,茶艺展示课程的模式也要做到创新。第三点,从茶艺展示课程设置的思路来看,茶艺展示课程主要的关键点就是将茶艺展示课程的教学任务要与市场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好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之间的高度吻合,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计茶艺课堂的教学方式以便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保证有效课堂。

三、酒店管理专业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及教学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基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当前大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就要对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强化服务技能等有一定的积淀,为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保障。第一,在具体的茶艺教学活动当中,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展开,如茶艺人员的服务礼仪、茶艺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人文精神等。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对职业技能要求较高,所以学生职业能力的表现是由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决定的,而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也关系到茶艺活动表现的好坏。我国的茶文化在世界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茶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我国的茶叶出口是我国出口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不论是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还是茶文化的普及和应用优势都是很明显的。而酒店管理专业当中的茶艺展示课程不单是对茶文化及茶艺技巧的学习,同时也融入了多样元素的教学体系,就让我们必须重视在课堂上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整个茶艺展示课程的教学活动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不仅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更要融入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教学体系当中必须包含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在实训室。在茶艺展示课程实践教学当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实践活动。茶艺是修习涵养的综合技能,简单的教学模式(实训室)是无法全面展现茶艺技能以及茶艺的对客服务。所以,课程的教学活动就要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茶艺理论投入到实践活动当中,从而达到茶艺教学的目的和良好的效果。在我院系部的茶艺展示课程的实践教学除在茶艺实训室中教师示范、学生模拟、教师一对一指导外,还纳入了任务驱动进行茶艺馆市场调查、身临其境参观大型茶馆、茶艺顶岗服务等。学院就此也为学生提供了基本平台,接待中央、区外等大型实训基地观摩团,在接待服务中进行茶艺展示服务环节,达到实训目的,同时也受到全国各地职业院校、行业及相关同行的一致好评。通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教师进行实地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茶文化的理解和茶艺展示技巧的熟练掌握。总而言之,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去,学生毕竟是实践活动的主导,即使教师做的再好,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也是难以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因此,要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潜力,最终实现茶艺展示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第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当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随着当代茶文化的发展和茶艺技巧的创新,教师要与时俱进的贴合市场需求,时刻吸收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要对茶艺理论知识有一个熟练的运用能力,对于新的专业技巧不断进行业务钻研,反复磨合,从而提高业务水平,这也是具体的茶艺展示课程的实践可行性和艺术性所决定的。这样教师不仅仅做到充实学生的基本理论和技巧,还能够提升实训课堂的趣味性,培养茶艺美学意识,有效的带动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因次,茶艺展示课程是为酒店服务行业人才的需求所开设的课程,更是为了实现当代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而应时之需的一门专业课程。

四、结语

第2篇:茶酒文化论文范文

一次给朋友们沏茶,分茶时竟给朋友们的杯子斟得满了溢出来。一朋友嗔怪道:“还说你是茶乡人,连用茶规矩都不懂。告诉你: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呐!”我本一片真诚待客之心,只因不谙茶俗,招来责怪。在喝茶这件事中,我算是吃了一堑,但更是长了一智。

武夷山人向来“知茶达礼,通酒感恩”。待人接物少不了“茶酒为媒”的繁缛礼节,连喝茶饮酒也要循规蹈矩,若时时在乎这些,确实有些让人受不了。但面对越来越重视礼仪交际的今天,你又不得不尊重自古皆然的礼俗。自古以来茶酒两样东西,是待客常物,也是待客珍品。这两种液体形态的“礼节大使”,若摆弄不好的话,还真敢濡湿了你的完美形象。酒与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仕宦大夫,还是布衣荆钗,都要借助它们来践履礼仪。

酒与茶,是中华礼仪重要的载体,两种能融礼仪文化的液体,只因满盛与浅盛,就存在着敬人与欺人的误区。说来也怪:酒会令人醉,醉会令人神志错乱惹事生非,“酒满”害人之处更大,“敬人”之意又从何而来?而茶是最佳饮品,多喝只会搜肠刮肚,消除积食,能破解孤闷,更能提神醒智,按理说让人喝满杯茶才是好,“茶满”又何来“欺人”之意?这不成文的俗约,居然成了我们今天接待礼仪中要恪守的潜规则。

如此说来世间有些事真不可理喻。从敬酒敬茶的相悖定律中,就窥见了一斑。有句话说敬酒不吃吃罚酒,是说主人敬客的热心过了头呢?还是将文雅的礼仪扯入野蛮中去了?武夷山是茶之故乡,历代高僧隐者以茶会友,每为山中乐事。慧苑寺有一对门联写道:“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与竹为邻”。说的是寺庙清净,远离世尘,酒色财气俱在拒绝中,僧人只能尚茶,敬客之礼也只能用茶。茶通谨慎,酒助妄为;茶能收住心,酒能放。酒属阳刚,力胜于茶;茶属阴柔,劲可克酒。醉酒者,方恨少了茶,便寻茶痛饮,那顾忌什么半杯半盏?贪酒,滋是非惹事;恋茶,清烦忧养心。如此说来,就是为茶友或知己斟满杯茶,怎敢说是“欺人”呢?

恩格斯当年批评英国上流社会效仿东方茶礼时就说过:俗约会把热情捆绑至死。时代在变化,我们若是过多地拘于礼俗,并不适应多元化的道德张扬。老舍《茶馆》中北京胡同里,也流行大碗茶待客,江南阿庆嫂茶馆里的铜壶,烧的也是大碗茶,武夷山村野百姓家中敬客之茶,也用大青花瓷碗满盛,你捧起大碗仰脖一喝个精光,主人才高兴。当然,若是茶艺表演所需,必用小如桃形之杯,方能展示高雅。但那是艺术,不是生活。我们今天在迎敬客人时,虽有许多饮料可供选择,但茶、酒这两样看家东西,决不会少。爱酒爱茶,只是嗜好不同,不能厚茶薄酒,或厚酒薄茶。我长在茶乡,人生从风雨中走过近五十年,也借助过酒的燃烧,也借助过茶的冷却。但从养生角度来说,我的看法是置换一下那句礼俗的意思为好:“酒满欺人,茶满敬人”。不知诸君认同否?

第3篇:茶酒文化论文范文

茶文化在中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茶文化中的语言、精神以及茶文化产生的社会效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有效融合茶文化和商业行为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茶文化和主题餐厅融合在一起,打造深度体验的茶文化主题氛围,能保证消费者在体验茶文化深远意境的同时体会不一样的消费感受,真正创设了独具魅力的主题品牌餐厅。本文从茶文化主题酒店内涵分析入手,对茶文化主题酒店的社会价值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从宗教、养生、生态三个方面分析了茶文化主题酒店的管理理念和策略,最后针对发展原则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

茶文化;主题酒店;管理;发展

1茶文化主题酒店内涵

茶文化在中国具有非常深远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我国作为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和传播中心,不仅全国茶品种类十分丰富,茶叶的种植和销售路径也非常多元化,将茶文化和其他项目融合在一起,形成捆绑式销售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我国,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载体,融合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学、宗教学、哲学等文化思想,具有非常深远的研究意义和社会价值,值得相关研究人员深度思考。另外,我国茶文化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以及文化密码。人们在研究茶文化的过程中,对于文化根源以及文化的厚重感都十分重视[1]。也就是说,茶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价值体现,茶文化和其他行业之间的融合机制,也是顺应时展需求的必然选择,真正实现了文化的二次创新和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不可比拟的社会价值。主题酒店的概念来源于国外,主要是指酒店的整体布局和销售理念围绕统一主题,能为消费者带来专享式的消费体验。在具体社会价值导向下,整个酒店为了更好的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从硬件、软件到整体酒店布局设施围绕统一主题建立相同的运行侧重点,就是主题餐厅的经营要旨[2]。茶文化主题餐厅在经营过程中,主要是利用自身创设浓郁的茶文化背景和茶文化气息,确保主题酒店能给消费者不一样的体验。另外,在茶文化主题酒店运行过程中,酒店具有无法复制和对比的经营特色以及个性化设计结构。

2茶文化主题酒店的社会价值

茶文化主题酒店主要是向消费者提供休闲的娱乐场所,并将休闲和商务结构融合在文化视域内,能保证消费者在茶文化主题酒店中获得真正的放松和休息。传统的单一化商务酒店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要求,因此,茶文化主题酒店的设计具有非常深远的市场价值和社会意义。

2.1利用茶文化主题酒店实现创新发展

在茶文化主题酒店建立的过程中,最大的优势和社会价值就是能建构一种完全创新的理念和经营体验,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能为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消费感受。茶文化主题酒店的服务宗旨就是为到酒店居住的消费者带来宾至如归的感受,并且能体会到不一样的酒店居住经历[3]。消费者在茶文化主题酒店中居住,能时时刻刻感受到茶文化主题酒店与众不同的茶文化特征,并且在创意化茶文化主题酒店环境中,不仅能实现管理系统全面延伸和管控结构进一步优化,也能从茶文化主题装修结构中体会到设计的美感和服务流程的标准化。

2.2利用茶文化主题酒店打造核心品牌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业之间的竞争模式也在发生改变,不仅要关注自身产品的优势,也要对管理、品牌效应以及企业文化进行深度分析和集中解构。品牌效果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值得研究人员深度挖掘并积极寻找创新发展路径。主题酒店的建立,能充分实现这一目标,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建立自身的品牌结构和特色优势,将茶文化融合在酒店结构和运行机制中,能实现耳目一新的体验和感受。也就是说,茶文化主题酒店就是一道丰富的茶文化盛宴。

2.3利用茶文化主题酒店美化酒店形象

要想在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中站稳脚跟,树立有效的酒店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要想真正提高行业的市场份额,就要提供给消费者不一样的消费体验,通过茶文化和主题酒店的融合,能进一步美化酒店的形象,树立独树一帜的经营理念,从而也能使得消费者在众多酒店品牌中对其产生深刻印象[4]。不仅主题内容和主题体验会为消费者创设不同的茶文化理解路径,也一定程度上优化展现了酒店经营者的创意性思维,在酒店经营结构中将茶礼仪、茶艺以及茶道等融合在经营结构中,能为消费者提供最美好的消费体验和回忆。

2.4利用茶文化主题酒店激发消费者兴趣

茶文化主题酒店也能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者已经较为疲劳的消费神经,通过激发消费者兴趣提高整体经营实力,将传统、厚重的茶文化和主题酒店统一在一起,从而引发消费者的不同消费兴趣和体验。

3茶文化主题酒店的管理理念和策略

3.1建构茶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融合机制

在茶文化主题餐厅经营过程中,茶文化主题酒店的运营需要进行文化结构的融合和发展,并且能实现整体经营结构的优化。将茶文化和宗教文化融合在一起,也是经营策略升级的重要体现。多数主题酒店在运行茶文化的过程中,都将“禅茶”作为经营重点,不仅整个茶文化主题酒店的主题结构是禅茶文化,也会在酒店内部开展禅茶知识讲座,并且整体设计风格和管理理念都是围绕禅茶展开。

3.2建构茶文化和养生文化的融合机制

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关注点开始从温饱问题转移到养生方面,而茶文化中,养生怡情是最重要的特征,正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因此,将茶文化和主题酒店融合在一起,也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5]。茶叶中富含多种氨基酸和茶多酚等有益元素,这也是茶文化主题酒店的主要经营管理路径。酒店能利用茶膳、茶品鉴赏等作为经营主体,建构更加完整的健康计划,确保消费者在茶文化主题酒店入住时,能充分进行身体的养生调养,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3.3建构茶文化和生态管理的融合机制

在中华茶文化中,茶道精神是美学的延伸,不仅包含了静态的美感,也包括天地人和的中庸思想,其中渗透的生态理念具有一定的社会研究价值。因此,在茶文化主题酒店管理的过程中,也要将其和生态文明融合在一起,倡导回归自然的生态理念,并且整体主题酒店管理结构和宣传策略在建立过程中,能实现茶文化生态内容的整体升级。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主题酒店利用砖茶作为装饰结构,也充分渲染了茶文化的理念,真正实现了整体酒店的生态环保目标[6]。

4茶文化主题酒店发展原则

4.1实现茶文化主题酒店的整体设计定位优化

经济的发展在增速,主题文化餐厅的经营前景也将越来越好,融合茶文化的餐厅管理要与时俱进,也要具备一定的地域特征,并且要融合城市、建筑等特点,建构以生态要素为设计核心的茶文化主题结构,实现整体设计结构和应用类型的优化,确保在茶文化主题餐厅营业的过程中,能保证设计定位结构贴合消费者的实际消费诉求。例如,在峨眉雪芽茶文化和主题酒店经营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中,酒店利用“寻茶”的方式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感受,能在茶文化氛围内体会茶文化的深刻底蕴。

4.2实现茶文化主题酒店的空间规划定位优化

在茶文化主题酒店经营的过程中,要想保证茶文化主题理念渗透到细节化管理中,就要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计两方面双管齐下,才能保证形成全方位的设计形态。在主题酒店大厅设计方面,将公共区域设定为茶文化主题,能向消费者展示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其中制茶技艺、饮茶工具以及茶道精神等都需要得到有效的设计和空间布局。另外,在酒店餐饮部分,要结合茶文化进行深度探索,创设充分的茶文化环境,也要保证消费者能亲身体验茶艺的魅力[7]。

4.3实现茶文化主题酒店整体装饰风格定位优化

在茶文化主题餐厅的发展进程中,要想实现整体茶文化主题酒店项目的可持续性进步,就要打造专有的酒店特色和风格,确保形成茶文化宗旨下的多元化设计结构,将茶文化的相关要素和结构特征融合在经营结构和整体设计理念中,考量茶文化主题酒店的整体空间布局结构,真正实现茶文化的过渡[8]。除此之外,也要在茶文化主题酒店建构过程中,结合茶文化中的茶曲、茶艺以及茶画等特色对酒店进行整体装饰,确保茶文化主题酒店能具有更加浓重的茶文化情趣,不仅能突显文化氛围下的高雅气质,也能进一步升级酒店的市场竞争力,确保茶文化主题酒店的整体布局和结构更加贴合中国传统文化。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茶文化主题酒店建构和发展的进程中,要从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消费体验、观念入手,提升整体酒店的布局设计,确保文化结构和设计形式符合经营要求。要保证风格的创新和主题结构的优化,真正将主题酒店的设计、管理和经营服务理念等多方面进行文化改造,在满足消费者茶文化体验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茶文化主题酒店的经营水平,也为茶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加有效的载体,促进茶文化主题酒店的高效进步。

参考文献

[1]何樾.主题酒店设计探析———以5家国外主题酒店为例[J].建筑学报,2013(5):86-94.

[2]景曦.民族地区主题酒店的文化定位和建设依托———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3(7):92-95.

[3]郑洁,王欣.北京四合院主题酒店感知服务质量的调查研究[J].中国商贸,2016(3):1-4.

[4]张水芳.拉斯维加斯主题酒店特点及其对中国酒店业发展的启示[J].价值工程,2014(34):164-165.

[5]王雯.主题酒店景观的设计特色———以香港迪士尼乐园主题酒店景观设计为例[J].现代园艺,2016(4):9-92.

[6]路蔷.主题酒店的发展对策研究———以沈阳清文化主题酒店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3(12):183-184.

[7]徐静.民族文化主题酒店设计问题与对策思考———以中国首家草原文化主题酒店为例[J].前沿,2014(11):107-109.

第4篇:茶酒文化论文范文

茶有隐士之风,酒有侠者之气。梦中人虽非隐士,却活在大观园中,故诗画嫣然。天罡地煞下得界来,散在红尘市井,故侠骨铮铮。

茶酒之异甚多,茶酒之同也不少。最大的相同莫过于茶水酒水都是水。大观园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梁山好汉聚于水泊。

可惜,“从来佳茗似佳人”,烈酒只是英雄泪。故不近女色。成日里打熬筋骨的好汉便无福闲啜佳茗;冰清玉洁,风儿尚且不禁的红楼女儿更难胜烈酒。

大观园是女儿世界,神瑛侍者来自三生石畔只为护花。纵然红楼世界酒会多于茶会,酒诗多于茶诗,红楼梦阅来依然茶香满纸,袅娜氤氲;水泊梁山却是男人世界,好汉一百单八,母大虫、母夜叉等恁算女人?!好汉们渴了只找酒喝。谁觅茶来?是以水浒文字自然酒水淋漓。书中便偶有饮茶也非饮,吃而已。

同样是水,茶是水面漾过的清风,酒是水中升起的烈焰。茶生天地间,云峰乱石,阳崖阴林,受日精月华雨露清风,经纤纤之手撷掇而入筐,下得山来,再受慢火炙焙,终被沸水冲泡,不可谓不火热而水深,本是世外仙姝无戾气,又经修炼成高士。是以卢仝叹道“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而酒,以五谷精华酿醅。闻之沁人心脾,啜之甘美如饴,饮后感受奇妙;虽然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然慷当以慨,“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同是出家人,妙玉在栊翠庵品茶,鲁智深在五台山喝酒。有趣的是。智深“听潮而圆,见信而寂”,成了正果:妙玉却“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

茶有茶文化,酒有酒文化。一旦成了文化,便有了许多讲究。然而也看是谁,同样是喝酒,梦中人便因为有文化有修养也有闲,便有情调得多,更勿论品茗了。

妙玉道: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梦中人干喝酒也有许多讲究。宝玉在梨香院喝冷酒,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得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它,岂不受害?”好汉们却哪理会这许多,只管“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一坛酒,二斤牛肉,有的尽管将来。不讲究,也懒得讲究。所以讲品位,品茶饮酒梁山上都无法上台面与大观园争胜媲美。大观园有绍兴黄酒、惠泉酒、屠苏酒、合欢酒、西洋葡萄酒、果子酒……好汉们喝了些什么呢?基本是无名散酒,有坛女儿红便非常好了。虽然宋江蒙九天玄女赐得仙酒算是极品,只怕也比不得宝玉在太虚幻境喝过的“万艳同杯”。至于环境氛围、酒具酒食的讲究,就更无法可比了,连醉态都有雅俗之别:憨湘云醉卧芙蓉茵,花和尚醉打山门。当然男人之间酒后乱性还是有相似之处的,呆霸王在酒席上胡诌哼哼诗,后来调情遭苦打;贾莲借酒遮脸,持剑追杀王熙凤;连宝玉喝醉了也撵过李嬷嬷和茜雪。还有一点相同,就是酒后大家都爱说点什么,识几个字的便吟风弄月。大观园自是诗的园苑诗的世界。便是宋江,几杯酒下杯,也露了狐狸尾巴,题反诗:不再“潜伏爪牙忍受”想要“血染浔阳江口”。

第5篇:茶酒文化论文范文

其实茶和葡萄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根植于大地,是自然的精灵,因此人们对于茶和葡萄也就有了类似的关于产区的划分和品种的分类。

追宗溯源,可以将世界上的葡萄酒产区分为“传统世界”和“新世界”两大旗帜鲜明的阵营。这种将葡萄酒分为两大世界的标准是由著名葡萄酒作家休・约翰逊首先提出的,现已为葡萄酒界广为接受。“传统世界”是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主要有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葡萄牙等国,是老牌的葡萄酒生产国。以法国为首的“传统世界”特别强调一个地区气候、土壤类型,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葡萄品种,并为之划分了严格的等级,法国人更是为他们所强调的产地概念创造了一个单词“terroir”。“terroir”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它表明产品的特定质量是在特定地理区域的土壤、气候、地形、地质、牲畜的种群、劳动者的技能等各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在这种近乎教条的葡萄酒产区划分下,其生产的葡萄酒也等级分明。以“传统世界”最为经典的法国葡萄酒分级为例,他们将法国产的葡萄酒分为“AOC”法定产区葡萄酒、“VDQS”优良地区餐酒、“VDP”地区餐酒和“VDT”普通餐酒。在这个分级规范下,法定产区的区域界定、产区内能种植的葡萄品种、葡萄树的种植方式、葡萄树的管理方法、葡萄的最高产量、葡萄酒酒精含量以及葡萄酒酿造工艺等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在他们的分级标准下,最高等级的葡萄酒可以傲视其他等级的葡萄酒,高的等级是质量的金字招牌,当然价格也不菲。在15、16世纪西方列强向全世界殖民的时候,他们不光输出了资本,运回了黄金,他们也将他们的宗教基督教带向了全世界,作为宗教仪式中必需品的葡萄酒随之到达世界各地,进而葡萄种植技术和酿酒技术也被带到了殖民地――包括现在的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等国,就是葡萄酒的“新世界”。“新世界”的葡萄种植没有“传统世界”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他们首先是老老实实地学习传统世界的酿酒技术,但是又强调实用性、技术至上,强化工业化生产,勇于在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上大胆使用新技术,使新世界的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葡萄酒质量也稳定提高。

传统世界和新世界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深深烙下不同国家、民族,不同个体和群体的伦理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1976年著名的葡萄酒“巴黎之评”,本来是一种法国(传统世界)和美国(新世界)葡萄酒文化的交流,但是,“巴黎之评”结果的公布,却引起了法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激烈冲撞!至今新世界生产的葡萄酒仍被“传统世界”的一些人嘲讽为可口可乐,就像一些中国茶道中人对速溶茶及各式各样冰红茶的不屑之感。

与“传统世界”一个产区就是一种标志的葡萄酒品种名片不一样,“新世界”的葡萄酒产区划分没有更多的地域色彩。故“传统世界”的葡萄酒产区划分与中国的茶叶产区更有可比性。

数千年来,在中国茶文化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茶区的依据、方法、提法等不尽相同。最早对中国茶产区比较系统论述是茶圣陆羽,陆羽在《茶经》中,将中国当时43个州郡划分为8个茶叶产区。陆羽划分中国茶区是依他个人对茶叶生产区的调查考察、资料的收集、样茶的鉴评以及实践经验等,结合当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归纳的结果,按照茶品质等级分为不同的行政区域,从而给不同的区域划分不同的等级。而到了现代是根据茶区的行政区域、山川、地势、气候、土壤、交通及历史习惯等因素重新划分,茶区分布辽阔,东起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5度的自治区易贡,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省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山东省荣城县,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共有21个省(区、市)967个县、市生产茶叶。我国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按全国性划分,分为4个茶区:即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二级茶区,系由各产茶省(区)划分,进行省区内生产指导;三级茶区,系由各地县划分,具体指挥茶叶生产。

茶和葡萄酒,都是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经纬度、海拔及其周边环境去划分产区的优次等级。葡萄酒的土壤要求贫瘠、排水性好、矿物质比较丰富的土地,而陆羽在茶经里讲“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这正和西方的葡萄种植不谋而合。

茶叶和葡萄酒都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式,是人们依据不同的需求划分的。

从植物学的角度,葡萄属是栽培最广泛的一个属,包括约70多个种,分布在我国的约有35种。其中仅有20多种用为生产果实或作为砧木。按地理分布生态特点,一般把葡萄属的各个种划分为三大种群,即欧亚种群、东亚种群和北美种群。欧洲种葡萄,也即今天大多数的酿酒用葡萄。黑海、里海和地中海沿岸是欧洲种葡萄的原产地,大约有5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最初分布于中亚、中东、南高加索和北非,然后沿地中海传播至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等国。15~19世纪发展到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洲等地。日本的葡萄大约在1000多年前从中国引入。葡萄酿酒在唐代已颇为盛行,刘禹锡的葡萄歌中写道:“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

现今人们对葡萄酒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种。1.按色泽分,有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红葡萄酒;2.按含糖量分,有干葡萄酒、半干葡萄酒、半甜葡萄酒、甜葡萄酒;3.按二氧化碳含量分,有平静葡萄酒、起泡葡萄酒、高泡葡萄酒、低泡葡萄酒。

茶叶也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1.按茶的颜色分类;2.按茶叶的发酵程度分类;3.按烘焙程度来分类;4.按萎凋程度不同来分类。

现在市场上的茶叶分类可算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其实茶叶的名称多样化是各产地茶商为了促销刻意造成的,绝大多数属于文化概念。例如根据茶叶形状的不同而命名,如珠茶、银针等等;还有的结合产地的山川名胜而命名,如西湖龙井、普陀佛茶等等;也有的根据传说和历史故事命名,如大红袍、铁观音等等。其实名称并不代表茶叶的类型,而茶叶的类型才能代表其内含和特性。

虽然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分类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叶加工过程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将其归纳为六大类型,即是白茶、绿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有学者也把普洱茶列为一类)。绿茶中的茶多酚氧化最轻,红茶氧化最重。这六大茶类被称为基本茶类。

第6篇:茶酒文化论文范文

中国人饮茶,饮的是淡雅清虚的艺术情趣;西方人饮酒,则专注于对美酒本身的体悟。从人们对待茶与葡萄酒的态度上便已经可以看出东西文化特性的区别了。

中国茶文化的丰碑自然是《茶经》,但陆羽之前早已有吟茶的诗篇,如杜育之《赋》云: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中国人对于茶似乎具有天然的亲切感,这亲切感是出于对大自然的欣赏,也是源自一种精致而清淡的生活情趣。杜育之后赞美茶的诗文不绝如缕,但也多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陆羽的贡献则在于真正将饮茶变成了一门艺术。《茶经》“五之煮”中所规定之煮茶过程极为复杂,且对于材、水、火候、时机等均有极高之要求,但所得之茶汤不过五碗而已。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求饮者欣赏汤上浮沫的美丽。陆羽描写道,“如皂化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萍萍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至于茶碗,则以为“青则益茶”,因“越瓷青即茶色绿”,即将茶汤的颜色与碗的颜色配合起来好看作为好茶碗的标准,即将审美的标准作为好茶碗的一个首要条件。

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是希腊。希腊文明的兴盛,使人们对葡萄酒兴趣盎然。可以说,在这一时期,葡萄酒文化达到了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西方的葡萄酒文化并没有因此走上一种内敛的审美路途,古希腊神话里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葡萄酒与狂欢之神,也是艺术之神。可见即便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希腊人对葡萄酒的美学解读也是更为开放和热烈的,葡萄酒是狂欢的催情灵药。

希腊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很好的继任者是罗马人,他们从希腊人那里学会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后,很快在意大利半岛全面推广。古罗马时代,葡萄种植已非常普遍,“罗马法”(十二木表法 Twelve Tables ,颁布于公元前450年)规定:若行窃于葡萄园中,将施以严厉惩罚。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迅速传遍法国、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国莱茵河流域地区,并形成很大的规模。直至今天,这些地区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区。

15~16世纪,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朝鲜和美洲等地。

19世纪中叶,是美国葡萄和葡萄酒生产的大发展时期。1861年从欧洲引入葡萄苗木20万株,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了葡萄园,但由于根瘤蚜的危害,几乎全部被摧毁。后来,用美洲原生葡萄作为砧木嫁接欧洲种葡萄,防治了根瘤蚜,萄萄酒生产才又逐渐发展起来。现在,南北美洲均有葡萄酒生产。阿根廷、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以及墨西哥均为世界闻名的葡萄酒产区。

西方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葡萄种植,商业的内在驱动力自然是重要的,但是期盼回归到与酒神和众人的狂欢中,想必更是他们内心隐秘的情感诉求。所以葡萄酒永远不可能在西方成为文化精英的审美载体,它是属于大众的,属于酒神和狂欢的。

而中国的茶文化,却在文化精英的参与下走向了更为深远的心灵情境。其实,在整个煮茶,饮茶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未经道出的潜在要求,即参与这一艺术创造与欣赏的人要保持一种心平气和、宁静从容的心态。没有这样一种心态,事实上是不可能去欣赏那些色彩与形状的,更不可能去分辨出五碗茶之间细微的差别。中国人对精致而清淡的生活情趣的追求,其核心就是对心平气和,宁静从容的精神状态的追求,饮茶的艺术则是为这种情趣与心态找到了一个营造与表现方式。

不仅如此,在饮茶过程中所要求、营造出的这种心态,还与茶的物质特性构成了内在的一致性。作为饮料,茶只有一点使人兴奋的作用,或者说使人清醒的作用;至于其滋味,则只能用微妙来形容。所谓“啜苦咽讨”自然是过于简单了。茶在口中尚有醇、香、滑、嫩、清、爽等诸般滋味,然而它们又永远也不会强烈,只是淡淡的在似有若无之间,这品味的过程自然要求心止如水,而所尝到的滋味则是清淡而丰富的。正如人生的平凡,却又百味杂陈,只是要有心人才体会得到,才能领悟其中的情趣。

汪曾祺《老年的爱憎》一文中说:“大约30年前,我在张家口一家澡堂洗澡,翻翻留言簿,发现有叶圣老给一姓王的搓背工题的几句话,说老王服务得很周到,并说:‘与之交谈,亦选通达’。”“‘通达’是对世事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不太容易着急生气发牢骚。”

反过来说,就是不太着急生气发牢骚的人,是对世事看得很清楚,很透彻。可见,能做到心平气和,首先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境界。说喝茶是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方式,倒不如说喝茶是在养成一种看透世事与人生的清明理性。陆羽说得很明白,“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这“荡昏寐”自然也包括去除生理上的昏沉,但更主要的是去除认识上的混沌。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曰:“一饮涤昏寐,情来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与陆羽的意见互相映发,却说得更加清楚。“涤昏寐”“清我神”“便得道”,指的都是获得清醒的认识。陆羽、皎然的这一思想往往被后世所忽略,人们所关注的多是饮茶过程殊的艺术情致。

赵佶《大观茶论》即强调饮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简洁,韵高致静”的作用,指的也是恬淡闲适的生命状态与高雅的艺术趣味。

其实,喝茶不仅与个人的性格、气质有关,而且与中国人的性格、气质有关。中国人固然也有壮怀激烈、狂放不羁的时候,但骨子里似乎永远也摆脱不了对那种平和冲淡的心境的向往。所以,狂放不羁的徐文长说出:“茶宜精舍,宜云林,宜瓷饼,宜竹灶,宜幽人雅士,宜衲子仙朋,宜永昼轻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石,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这样的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茶天生就是属于中国人的,属于中国人内敛的性格与气质。

第7篇:茶酒文化论文范文

一、国内的中国饮食史研究状况

中国饮食史作为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它的兴衰演变随着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的状况及政府的政策而变化,时兴时衰。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兴起阶段(1911年至1949年)

中国饮食史研究始于1911年出版的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一书。在该书中,作者将饮食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叙述,并对饮食的作用与地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后,相继发表有:董文田《中国食物进化史》(《燕大月刊》第5卷第1-2期,1929年11月版)、《汉唐宋三代酒价》(《东省经济月刊》第2卷第9期,1926年9月),郎擎霄《中国民食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全汉昇《南宋杭州的外来食料与食法》(《食货》第2卷第2期,1935年6月),杨文松《唐代的茶》(《大公报·史地周刊》第82期,1936年4月24日),胡山源《古今酒事》(世界书局1939年版)、《古今茶事》(世界书局1941年版),黄现璠《食器与食礼之研究》(《国立中山师范季刊》第1卷第2期,1943年4月),韩儒林《元秘史之酒局》(《东方杂志》第39卷第9期,1943年7月),许同华《节食古义》(《东方杂志》第42卷第3期),李海云《用骷髅来制饮器的习俗》(《文物周刊》第11期,1946年12月版),刘铭恕《辽代之头鹅宴与头鱼宴》(《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7卷,1947年9月版),友梅《饼的起源》(《文物周刊》第71期,1948年1月28日版),李劼人《漫游中国人之衣食住行》(《风土杂志》第2卷第3-6期,1948年9月—1949年7月),等等。

(二)缓慢发展阶段(1949年至197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9年的30年时间里,大陆由于各种政治运动的不断开展,中国饮食史的研究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发表的论著屈指可数。

在20世纪50年代,有关的中国饮食史论著有:王拾遗《酒楼——从水浒看宋之风俗》(《光明日报》1954年8月8日)、杨桦《楚文物(三)两千多年前的食器》(《新湖南报》1956年10月24日)、冉昭德《从磨的演变来看中国人民生活的改善与科学技术的发达》(《西北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林乃燊《中国古代的烹调和饮食——从烹调和饮食看中国古代的生产、文化水平和阶级生活》(《北京大学学报》1957年第2期),等等。

此外,吕思勉著《隋唐五代史》(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版)专辟有一节内容论述这一时期的饮食。

20世纪60年代的论著主要有:冯先铭《从文献看唐宋以来饮茶风尚及陶瓷茶具的演变》(《文物》1963年第1期)、杨宽《“乡饮酒礼”与“飨礼”新探》(《中华文史论丛》1963年第4期)、曹元宇《关于唐代有没有蒸馏酒的问题》(《科学史集刊》第6期,1963年版)、方杨(《我国酿酒当始于龙山文化》)(《考古》1964年第2期)。

20世纪70年代,大陆在“文革”结束后,又有学者对中国饮食史进行研究,其中见诸报刊有:白化文《漫谈鼎》(《文物》1976年第5期)、唐耕耦等《唐代的茶业》(《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4期)。

这个时期台湾、香港地区的中国饮食史研究也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主要成果有:杨家骆主编《饮馔谱录》(世界书局1962年版)、袁国藩《13世纪蒙人饮酒之习俗仪礼及其有关问题》(《大陆杂志》第34卷5期,1967年3月)、陈祚龙《北宋京畿之吃喝文明》(《中原文献》第4卷第8期,1972年8月)、许倬云《周代的衣、食、住、行》(《史语所集刊》第47本第3分册,1976年9月)、张起钧《烹调原理》等。在这些成果中,张起钧先生的《烹调原理》一书,从哲学理论的角度对我国的烹调艺术作融会贯通的阐释,使传统的烹调理论变得更有系统性。另外,刘伯骥《宋代政教史》(台北中华书局1971年版)、庞德新《宋代两京市民生活》(香港龙门书局1974年版)等书都辟有一定的篇幅,对宋代的饮食作了比较系统、简略的阐述。

(三)繁荣阶段(1980年至今)

1.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饮食史研究

进入20世纪80年代,大陆的中国饮食史研究开始进入繁荣阶段。据统计,《中国烹饪》杂志创刊后,至今已相继发表了数百篇中国饮食史方面的论著。20世纪80年代大陆的中国饮食史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有关中国饮食史的文献典籍进行注释、重印。如中国商业出版社自1984年以来推出了《中国烹饪古籍丛刊》,相继重印出版了《先秦烹饪史料选注》、《吕氏春秋·本味篇》、《齐民要术》(饮食部分)、《千金食治》、《能改斋漫录》、《山家清供》、《中馈录》、《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易牙遗意》、《醒园录》、《随园食单》、《素食说略》、《养小录》、《清异录》(饮食部分)、《闲情偶寄》(饮食部分)、《食宪鸿秘》、《随息居饮食谱》、《饮馔阴食笺》、《饮食须知》、《吴氏中馈录》、《本心斋疏食谱》、《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调鼎集》、《菽园杂记》、《升庵外集》、《饮食绅言》、《粥谱》、《造洋饭书》等书籍。

二是编辑出版了一些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中国饮食史著作。如:林乃燊《中国饮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林永匡、王熹《食道·官道·医道——中国古代饮食文化透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陶文治《中国烹饪史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烹饪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版),王仁兴《中国饮食谈古》(轻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年节食俗》(中国旅游出版社1987年版),洪光住《中国食品科技史稿(上)》(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年版),王明德、王子辉《中国古代饮食》(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杨文骐《中国饮食文化和食品工业发展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饮食民俗学》(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熊四智《中国烹饪学概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施继章、邵万宽《中国烹饪纵横》(中国食品出版社1989年版),陶振纲、张廉明《中国烹饪文献提要》(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年版),张廉明《中国烹饪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曾纵野《中国饮馔史》第一册(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版),林正秋、徐海荣、隋海清《中国宋代果点概述》(中国食品出版社1989年版),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陈椽《茶业通史》(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贾大泉、陈一石《四川茶业史》(巴蜀书社1989年版),吴觉农《茶经述评》(农业出版社1987年版),王尚殿《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简史》(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在论文方面,主要有:彭卫《谈秦人饮食》(《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马忠民《唐代饮茶风习》(《厦门大学学报》1980年第6期),韩儒林《元代诈马宴新探》(《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第4期,1980年版),刘桂林《千叟宴》(《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2期),张泽咸《汉唐时代的茶叶》(《文史》第11辑,1981年版),黄展岳《汉代人的饮食生活》(《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孙机《唐宋时代的茶具与酒具》(《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总4期,1982年),贾大泉《宋代四川的酒政》(《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4期),王树卿《清代宫中膳食》(《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3期),李春棠《从宋代酒店茶坊看商品经济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蔡莲珍、仇士华《碳十四测定和古代食谱研究》(《考古》1984年第10期),赵峰元《从〈浮生六记〉看清中叶的饮食生活》(《商业研究》1985年第12期),余扶危、叶万松《我国古代地下储粮之研究》(《农业考古》1983年第1期),曹隆恭《关于中国小麦的起源问题》(《农业考古》1983年第1期),叶静渊《我国茄果类蔬菜引种栽培史略》(《中国农业》1983年第2期),樊维纲《沙糖、甜盐、吴盐》(《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3期),史树青《谈饮食考古》(《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6期),彭世奖《关于中国甘蔗栽培和制糖史》(《自然科学史研究》第4卷第3期),赵匡华《我国古代蔗糖技术的发展》(《中国科技史科》第6卷第5期),刘文杰《汉代的种芋画像实物与古代种芋略考》(《四川文物》1985年第4期),孟乃昌《中国蒸馏酒年代考》(《中国科技史料》1985年第6期),童恩正《酗酒与亡国》(《历史知识》1986年第5期),王慎行《试论周代的饮食观》(《人文杂志》1986年第5期),贾文瑞《我国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变迁》(《商业流通论坛》1987年第2期)。赵荣光《试论中国饮食史上的层次结构》(《商业研究》1987年第5期),史谭《中国饮食史阶段性问题刍议》(《商业研究》1987年第2期),郭松义《蕃薯在浙江的引种和推广》(《浙江学刊》1986年第3期)、《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清史论丛》1986年第7期),胡澍《葡萄引种内地时间考》(《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庄虚之《我国古代新鲜果蔬贮藏方法的分析研究》(《中国农史》1987年第1期),方心芳《关于中国蒸酒器起源》(《自然科学史研究》1987年第2期),赵桦、陈永祥《试述春秋战国时期楚人的饮食》(《湘潭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李存山《饮食——血气——道德(春秋时期关于道德起源讨论)》(《文中哲》1987年第2期),林正秋《宋代菜肴特点探讨》(《商业经济与管理》1987年第1期),林永匡、王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初探》(《中州学刊》1989年第2期),赵锡元、杨建华《论先秦的饮食与传统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4期),李霖、叶依能《我国古代酿酒技术的发展》(《中国农史》1989年第4期),王岩《中国食文化的发生机制》(《中国农史》1989年第4期),王守国《中国的酒文化》(《学术百家》1989年第5期),纳古单夫《蒙古诈马宴之新释》(《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刘兴林《我国史前先民的食物来源与加工》(《中国农史》1989年第4期),姚伟钧《先秦谷物品种考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王洪军《唐代的饮茶风习》(《中国农史》1989年第4期),龚友德《云南古代民族的饮食文化》(《云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2.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饮食史研究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饮食史研究,无论是研究的角度还是研究的深度,都远远超过80年代,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关中国饮食史研究的著作纷纷涌现。其中,代表性的有:李士靖主编《中华食苑》(第1-10集),林永匡、王熹《清代饮食文化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林永匡《饮德·食艺·宴道——中国古代饮食智道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王子辉《隋唐五代烹饪史纲》(陕西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陈伟明《唐宋饮食文化初探》(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版),王学泰《华夏饮食文华》(中华书局1993年版),万建中《饮食与中国文化》(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版),王仁湘:《饮食考古初集》(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姚伟钧《宫廷饮食》(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谭天星《御厨天香——宫廷饮食》(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赵荣光《中国饮食史论》(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赵荣光《满族食文化变迁与满汉全席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赵荣光《中国古代庶民饮食生活》(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年版),苑洪琪《中国的宫廷饮食》(同上),王仁兴《中国饮食结构史概论》(北京市食品研究所1990年印行),鲁克才《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李东印《民族食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傅允生、徐吉军、卢敦基《中国酒文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季羡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胡德荣、张仁庆等《金瓶梅饭食谱》(经济时报出版社1995年版),黎虎主编《汉唐饮食文化》(北京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等等。

二是在研究力度和研究深度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在宏观研究方面,有姚伟钧《论中国饮食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争鸣》1992年第1期)、《饮食生活的演变与社会转型》(《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4期)等文。

在食物种类的栽培和加工制作方面,有严文明《中国稻作的起源和传播》(《文物天地》1991年第5、6期),杨希义《大麻、芝麻和亚麻栽培历史》(《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徐晓望《福建古代的制糖术与制糖业》(《海交史研究》1992年第1期),刘士鉴《蔗糖在中国起始年代的辨析》(《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谢志诚《甘薯在河北的传种》(《中国农业》1992年第1期),谢成侠《中国猪种的起源和进化史》(《中国农史》1992年第2期),梁中效《试论中国古代粮食加工业的形成》(《中国农史》1992年第1期),顾和平《中国古代大豆加工和食用》(《中国农史》1992年第1期)。贾俊侠《古代关中主要粮食作物的变迁》(《唐都学刊》1990年第3期),张涛《试论石磨的历史发展及意义》(《中国农史》1990年第2期),陈伟明《唐宋食品贮存加工的技术类型与特色》(《中州学刊》1990年第5期),胡志祥《先秦主食加工方法探折》(《中原文物》1990年第2期),袁华忠《“枸酱”是一种果汁饮料》(《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冼剑民、谭棣华《明清广东的制糖业》(《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姚伟钧《中国古代农圊业起源新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在酒史方面,有萧家成《论中华酒文化及其民族性》(《民族研究》1992年第5期)、张国庆《辽代契丹人的饮酒习俗》(《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1期)、张德水《殷商酒文化初论》(《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李元《酒与殷商文化》(《学术月刊》1994年第5期)、张平《唐代的露酒》(《唐都学刊》1994年第3期)、拜根兴《饮食与唐代官场》(《人文杂志》1994年第1期)、吴涛《北宋东京的饮食生活》(《史学月刊》1994年第2期)、陈伟明《元代饮料的消费与生产》(《史学集刊》1994年第2期)等文。

在茶史方面有:陈珲《饮茶文化始创于中国古越人》(《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姚伟钧《茶与中国文化》(《华中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曾庆钧《中国茶道简论》(《东南文化》1992年第2期)、王懿之《云南普洱茶及其在世界茶史上的地位》(《思想战线》1992年第2期);程喜霖《唐陆羽〈茶经〉与茶道(兼论其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陈香白《潮州工夫茶与儒家思想》(《孔子研究》1990年第3期)、刘学忠《中国古代茶馆考论》(《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5期)等文。

在少数民族饮食史研究方面有:陈伟明《唐宋华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初探》(《东南文化》1992年第2期)、辛智《从民俗学看回回民族的饮食习俗》(《民族团结》1992年第7期),黄任远《赫哲族食鱼习俗及其烹调工艺》(《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第1期)、贾忠文《水族“忌肉食鱼”风俗浅析》(《民俗研究》1991年第3期)、蔡志纯《漫谈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北方文物》1994年第1期)、姚伟钧《满汉融合的清代宫廷饮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在食疗方面,有任飞《医食同源与我国饮食文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等文。

在饮食礼俗方面有:姚伟钧《中国古代饮食礼俗与习俗论略》(《江汉论坛》1990年第8期)、《乡饮酒礼探微》(《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林沄《周代用鼎制度商榷》(《史学集刊》1990年第3期),裘锡圭《寒食与改火》(《中国文化》1990年第2期),万建中《中国节日食俗的形成、内涵的流变》(《东南文化》1993年第4期),杨学军《先秦两汉食俗四题》(《首都师大学报》1994年第3期),张宇恕《从宴会赋诗看春秋齐鲁文化不同质》(《管子学刊》1994年第2期)。

在饮食思想观念方面有:姚伟钧《中国古代饮食观念探微》(《争鸣》1990年第5期)、王晓毅《游宴与魏晋清谈》(《文史哲》1993年第6期)。

在文献研究和饮食器具以及饮食文化交流方面,也有不少论文。

在断代史研究方面有:胡志祥《先秦主食文化要论》(《复旦学报》1990年第3期)、姚伟钧《先秦饮馔技艺考论》(《文献》1996年第1期)、万建中《先秦饮食礼仪文化初探》(《江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杨钊《中国先秦时期的生活饮食》(《史学月刊》1992年第1期)、宋镇豪《夏商食政与食礼试探》(《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杨爱国《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考古》1991年第11期)、余世明《魏晋时期粮食生产结构之变化》(《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关剑平《“兰肴异蟹肴”(南北朝食蟹风俗)》(《北朝研究》1991年总第5期)、黄正建《敦煌文书与唐五代北方地区饮食生活(主食)》(载《唐长孺先生八十寿辰纪念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唐代官员宴会的类型及其社会职能》(《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2期)、陈伟明《唐宋时期饮食业发展初探》(《暨南学报》1990年第3期)、何泉达《五代以来扬州值蔗献疑》(《史林》1992年第2期)、徐吉军《南宋临安饮食业概述》(《浙江学刊》1992年第6期)和《论南宋临安市民的饮食生活》(《中国古都研究》第10辑)、程民生《宋代果品简论》(《中州学刊》1992年第2期)、陈高华《元代大都的饮食生活》(《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4期),姚伟钧《汉唐饮食制度考论》(《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1期),《唐代的饮食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和《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中国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张国庆《辽代契丹人饮食考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闻惠芬《太湖地区先秦饮食文化初探》(《东南文化》1993年第4期),杨亚长《半坡文化先民主饮食考古》(《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3期),张萍《唐代长安的饮食生活》(《唐史论丛》第6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黄正建《敦煌文书与唐五代北方地区的饮食生活》(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1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转贴于

二、海外的中国史研究状况

海外的中国饮食史研究,当首推日本。日本在世界各国中对中国饮食史的研究时间较早,也最为重视,成就最为突出。

早在上世纪40~50年代,日本学者就掀起了中国饮食史研究的热潮。其时,相继发表有:青木正儿《用匙吃饭考》(《学海》,1994年)、《中国的面食历史》(《东亚的衣和食》,京都,1946年)、《用匙吃饭的中国古风俗》(《学海》第1集,1949年)、篠田统《白干酒——关于高梁的传入》(《学芸》第39集,1948年)、《向中国传入的小麦》(《东光》第9集,1950年)、《明代的饮食生活》(收于薮内清编《天工开物之研究》,1955年)、《鲘年表(中国部)》(《生活文化研究》第6集,1957年)、《古代中国的烹饪》(《东方学报》第30集,1995年)、同人《华国风味》(东京,1949年)、《五谷的起源》(《自然与文化》第2集,1951年)、《欧亚大陆东西栽植物之交流》(《东方学报》第29卷,1959年),天野元之助《中国臼的历史》(《自然与文化》第3集,1953年)、冈崎敬《关于中国古代的炉灶》(《东洋史研究》第14卷,1955年)、北村四郎《中国栽培植物的起源》(《东方学报》第19卷,1950年)、由崎百治《东亚发酵化学论考》(1945年);等等。

60年代,日本中国饮食史研究的文章有:篠田统《中世食经考》(收于薮内清《中国中世科学技术史研究》,1963年)、《宋元造酒史》(收于薮内清编《宋元时代的科学技术史》,1967年)、《豆腐考》(《风俗》第8卷,1968年),同人《关于〈饮膳正要〉》(收于薮内清编《宋元时代的科学技术史》,1967年),天野元之助《明代救荒作物著述考》(《东洋学报》第47卷,1964年)、桑山龙平《金瓶梅饮食考》(《中文研究》,1961年)。

到70年代,日本的中国饮食史研究更掀起了新的高潮。1972年,日本书籍文物流通会就出版了篠田统、田中静一编纂的《中国食经丛书》。此丛书是从中国自古迄清约150余部与饮食史有关书籍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分成上下两卷,共40种。它是研究中国饮食史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其他著作还有:1973年,天理大学鸟居久靖教授的系列专论《〈金瓶梅〉饮食考》公开出版;1974年,柴田书店推出了篠田统所著的《中国食物史》和大谷彰所著的《中国的酒》两书;1976年,平凡社出版了布目潮fēng@⑧、中村乔编译的《中国的茶书》;1978年,八坂书房出版了篠田统《中国食物史之研究》;1983年,角川书店出版中山时子主编的《中国食文化事典》;1985年,平凡社出版石毛直道编的《东亚饮食文化论集》。1986年,河原书店出版松下智著的《中国的茶》;1987年,柴田书店出版田中静一著的《一衣带水——中国食物传入日本》;1988年,同朋舍出版田中静一主编的《中国料理百科事典》;1991年,柴田书店出版田静一主编的《中国食物事典》。

近年来,日本已相继出版了林已奈夫教授的《汉代饮食》等书。在日本研究中国饮食史的学者中,最著名的当推田中静一、篠田统、石毛直道、中山时子等先生。

第8篇:茶酒文化论文范文

他们是专门冲着咸亨酒店而来的,目的就是想体验一回鲁迅笔下当年孔乙己喝酒卖斯文的情景。吃罢饭,他们又与门前的孔乙己塑像拍照合影,然后高兴离去。这就是文化主题饭店—咸亨酒店呈现出的独特魅力。

应运而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当今,旅游业饭店仅仅满足客人的食宿需求是不够的,还要为客人提供独特的文化享受。

2009年,浙江省召开了全省饭店业特色文化主题建设发展论坛。之后,浙江省旅游局在充分调研和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完成了《浙江省特色文化饭店划分与评定标准》的制订工作。该标准提出: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形成以地方区域文化为内核,以省会城市为中心,以市县城镇为辐射圈,以浙江人文及山、海、湖为特色的文化主题饭店网络。该标准根据特色文化的多样性、特殊性、差异性,以反映浙江省地域文化和饭店行业实际为基点,将地域与行业、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动态与静态等有机结合,把文化主题饭店分类,同时鼓励创新。

自提出创建特色文化主题饭店以来,全省各地饭店主动参与创建的热情高涨。如今,一批特色文化主题饭店脱颖而出,引领了酒店业发展的新潮,令客人耳目一新。它们中有以鲁迅文化著称的咸亨酒店,有以知青文化见长的70公社知青饭店,有以茶文化取胜的陆羽山庄,有以江南水乡民居文化闻名的大禹开元度假酒店……这些特色文化主题饭店外观或保留了当年的建筑风貌,或新建时突出地域特色,或强化外表的文化符号,且饭店内部的现代化设计又迎合了当今人们对品质生活的需求,营造了别有风情的住宿休闲环境。

独特内涵

文化主题饭店,顾名思义是以文化来体现饭店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以及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客人获得富有个性的文化感受。文化主题饭店与当前都市酒店的最大区别是:通过众多的文化设施,为客人提供一种具有独特历史内涵的氛围,感受和体验饭店的特色主题,从而得到愉悦的精神享受。

咸亨酒店是一家以鲁迅文化为特色的主题饭店。前厅造型如船篷。总台仿书柜,背景墙有“品物咸亨”四个大字。大堂以文房四宝为主要装饰。主题套房玄关处贴鲁迅影印手稿,房间里摆放《鲁迅全集》与越瓷花瓶、古梳妆台式化妆盒等。风味餐厅是三间当街门面,设曲尺大柜,供应绍兴传统小吃和特色菜。小戏台定期演出地方戏。正是这样的鲜明体现,由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已经在此连续举办五届并永久性落户;获奖作品均在酒店的书店内展出并销售。

绍兴饭店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宣传绍兴酒文化,同时还与中国黄酒博物馆、兰亭景区合作,为客人提供参观黄酒酿造过程、体验曲水流觞等服务。晚上,饭店邀请游客参加斗酒会,给予斗酒获胜者奖品,奖品就是绍兴酒。

大禹开元度假酒店力打“江南水乡民居”文化主题牌,保留古村落自然生态环,凸显明清以来的建筑,以独栋的松散形式沿河展开,打造出河景庭院套房、河景庭院别墅等特色房型。独立景观、私密庭院,休闲餐叙、怡情小酌,实现了民居住宅与现代酒店配套设施的结合。这里白天可以乘坐乌篷船,晚上可以到古戏台听戏;还能在禹裔馆领略有关大禹的文化,感受四千年的历史传承。

余杭双溪漂流景区内的一座陆羽山庄,有青翠茶园环绕,有葱郁竹林掩映,门前清溪流过,环境优美宁静。鹅卵石小道上镶嵌着名家书写的75个正草隶篆的“茶”字。大堂陈列着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紫砂茶壶。总台背景装点着茶圣的《茶经》及古人的品茶图。茶厅时有茶艺表演,茶香袅袅。

让人体验

文化主题饭店在视觉上、体验上各有自己的特点,能让游客通过参与活动、观赏娱乐、体验服务,达到赏心悦目、心灵舒畅的,因而受到客人的交口赞誉。文化主题饭店还与周边的人文自然风光有机结合,深挖自身潜力,创新地将“旅游目的地酒店”作为定位,使饭店除了提供传统服务外,直接转变成为地标、景点。

在2003年1月揭晓的“古城绍兴十大风情评选活动中,咸亨酒店以“咸亨酒韵”之名列入其中。眼下不少游客就是冲着咸亨酒店而来,享受做一回孔乙己的滋味。难怪有鲁迅专家专程入住咸亨酒店,一住就是个把月。著名作家李准还为咸亨酒店留下“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的墨宝。

春季来到陆羽山庄,游客可以到茶园采摘茶叶,也可以到饭店大堂学习炒茶,然后泡一杯自己亲手采摘和炒制的新茶,氤氲茶香沁人心脾。品完茶,游客还可以选择以“龙井”“碧峰”“银芽”等各地名茶命名的包厢,听着悠扬悦耳的《采茶舞曲》,品尝精心烹制的“龙井茶香焗土鸡”“径山问茶”“禅茶豆腐”等菜肴,真可谓食在其中,乐在其中。

文化主题饭店是一个景点,能满足游客的游览需求。许多游客把文化主题饭店当成了旅游目的地。

作为省级“文物饭店”的杭州新新饭店,将百年历史文化与现代人所需的舒适度很好地结合,在配置与细节中注重历史文化的还原。重新复原的胡适下榻过的房间和秋水山庄史量才夫妇的房间,自推出后,备受客人欢迎。胡适的多位台湾学生来杭州交流旅游时,指定要入住先生曾下榻的房间。张艺谋、濮存昕等影视名人都曾下榻过史量才夫妇的房间。

今年春节,上海李先生和刘女士夫妇经朋友介绍来到大禹开元度假酒店,一住就是5天。离店时,李先生动情地对总台服务员说:“今年春节是我们过得最开心的一个春节,来这里好像回到了久违的江南水乡老家。”

第9篇:茶酒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茶企环境;生态意识;茶园区酒店;管理;培养

1茶企环境生态意识

所谓的生态环境意识,在生态理论体系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建设生态文明阶段,若人们生态环境意识匮乏,生态文明观念不足,就很难缓解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而茶企环境的生态意识,就是在茶企经营和发展过程中的生态意识,将生态意识融入到茶企的环境当中,对于其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也同样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具体的要求就是要积极地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进而从保护生态环境转化成个人自觉的行为,进而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所以,在茶企环境当中融入生态意识,不仅能够推动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1]。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狩猎、取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物与自身生活的环境。人们长期改造自身的生活环境,在城市的工业、农业与交通等领域中,对自然资源大量地获取,将其作为重要的燃料,虽然积极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其生活的质量,但是,对生态环境确实是空前的灾难。同样,茶企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因为自身的经济利益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所以,茶企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态环境,不断将生态意识融入到日常的运营当中。不仅能使茶企向着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是有效的手段。

2茶园区酒店管理工作生态化的必要性

目前阶段,全球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生态危机,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逐渐匮乏,随之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甚至出现了温室效应。因此,人们开始关注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两者是有机整体,而且,自然界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人们的生活与生产都要依赖生态环境。因此,人们逐渐形成了人和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注重的是人和自然的统一,将人和自然当作两者协调发展的出发点,不仅重视人对于自然的权利与利益,同时,也需要人们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而且,人类价值就应该基于自觉维护自身价值并推动自然进化,并且在实现自然界完整与繁荣的基础上,积极地实现人类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态危机并不仅仅需要人类进行生态系统的管理,同时,还应该将生态意识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工作当中,进而实现企业的生态管理。企业管理的生态化能够真正地贯彻并落实生态意识,将其融入到生活中的多个领域[2]。任何的管理活动,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一定要始终遵循自然,也就是遵循生态规律。然而,传统管理工作对于生态环境并不重视,而且人们也不会承担社会的责任,因为个人利益使得企业严重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并且形成了自我利益为中心并追求科技进步的理念。其实,人类的主要困境并不是科技发展产生的问题,而是因为传统的自然观影响。当前的管理理念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所以,使用资源的主体企业一定要遵循生态自然观的指导方向,并且对科学技术进行合理地运用,最终更好地开展生态管理工作,保证企业和自然的协同发展,促进企业的发展同生态环境的相互融合。

3茶企环境生态意识在茶园区酒店管理的培养策略

茶园区酒店同普通的酒店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供游人、顾客休息的场所。然而,茶园区的酒店在管理工作方面却同普通酒店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生态化的管理方式与手段。茶园区酒店在管理工作方面虽然始终秉承采用生态环保化的管理方式,然而,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却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将茶企环境生态意识应用在茶园区的酒店管理工作中,进而有效地提升茶园区酒店的管理水平与质量。

3.1战略生态管理

该管理指的就是将环境保护融入到长期发展的战略与决策当中,并且重视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积极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确保经济增长所一来生态环境的有序性特征。在企业战略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实施战略生态管理,可以使企业在选择战略行为与竞争手段方面更加具有科学性。其中,战略生态管理工作就是企业个人所采用的战略以及对其进行识别、规划和评价、自我更新过程的一种管理。这种管理工作强调的是企业制定与实施战略过程中对生态系统成员利益的全面考虑,重视将大环境当作构建战略生态系统的基础,并且始终遵循生态平衡、优化与协调的相关原则。其中,茶园区酒店战略生态系统主要包括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有利益相关者等多种要素。另外,还有酒店本身与供应商、消费者与市场中介机构与竞争对手等多种关系。茶园区酒店管理工作实施的战略生态管理,不仅能使其更加实用网络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同时,也能使其运用新技术的弹性不断增强,使酒店对于战略环境的长期性逐渐适应,进而保证茶园区酒店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3]。

3.2人力生态管理

正是因为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使得人们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其中人力生态管理就是基于此发展出来的。生态人的特性就是:人类是自然生物当中的一部分,所以,也必须要服从人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人在生物圈当中并不是主宰,所以,不能够通过科技来征服自然,而是要充分利用自然,并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所有行为的标准就是要利于自然完整、和谐与稳定,并且跟随自然环境来有序地进化,同时,人作为活动主体也同样需不断增强生态意识。所谓的人力生态管理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但是,同时还应该重视人类活动并积极地解决其当前所面对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站在整体层次方面来进行,始终服从生态系统的相关规律,而且,必须要保证企业工作人员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与自然环境相吻合,并且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中所提到的生态人,其实就是站在生态系统的整体角度来对人和自然关系进行全面地审视,其中也涵盖人类实践活动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然而,站在生态系统整体性角度上来看,人类社会仅仅是地球中的一小部分,而且,人类是无法脱离地球这个系统而独立存在的[4]。由此可见,企业的管理者也必须要站在社会大环境以及企业整体方面对企业工作人员及其自身行为予以合理地管理和审视。在茶园区酒店管理工作当中实施人力生态管理,同样对酒店的经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3营销生态管理

这里所阐述的营销生态管理就是企业在产品的包装方面需要尽可能地减少产品的包装物或者是产品使用剩余的污染,对消费者进行积极地引导,使其正常进行产品的消费,正确地处置废弃物,进而使环境污染得到缓解,而具体的表现就是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具体指的就是企业在分销与促销的环节当中实现管理的生态化,其中会涉及到运输工具选择,中间商选择与具体的促销方式和实施计划等等。企业开展绿色销售的途径有很多:首先可以利用绿色通道,也就是选择使用无铅的燃料,采用能够控制污染的装置,使用的运载工具需要节约燃料,同时,应尽可能地将供应配送的体系简化,进而降低运送过程中造成的浪费。其次,可以根据产品或者是企业的独特特点来缩短分销渠道的距离,并且构建企业的绿色分销系统,对于销售渠道予以强化控制,降低在分销过程当中产生的污染,向消费者直接提供服务[5]。再次,如果选择使用中间商,那么一定要重视其绿色的形象,以及环保的意识等多方面,保证期在实际销售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突显绿色的形象。最后,应当积极地开展电子商务,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来实现销售。电子商务这种销售的方式完全吻合环保的原则,而且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茶园区酒店的管理工作中,也同样应该实施营销生态管理,针对酒店内部的餐具、桌椅等产品都进行生态化的管理,并且通过互联网来实现酒店自身的宣传工作,为其后期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有力的保障。

3.4生产生态管理

企业本身产品对于环境的影响大部分都来自产品生产的环节,而在企业中实施生产的生态化管理就是不进要满足顾客的需求,同时还应该对环境与资源予以合理地运用,进而有效地节约原料与能源的消耗。其中,企业的生产生态管理就是生产环境的绿化,对资源进行合理地利用,尽可能地使用无毒无害的材料,并且采用污染尽量少的技术设备,通过低污染和低能耗的材料来积极地倡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有效地分解并拆卸残余的产品,甚至可以实现重新利用,保证被废弃的产品对生态影响的程度最小。目前,清洁生产逐渐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使用生态控制方法,将降耗节能当作主要的目标,通过生态化的工艺来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保证将污染物最小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不变的法则。因此,在茶园区酒店的管理工作当中,应该充分发挥茶企环境生态意识的作用。文章对茶企环境生态意识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阐述了茶园区酒店管理生态化的重要作用,最终重点阐述了如何在茶园区酒店管理中应用茶企环境生态意识的途径与方法,这不仅是为了推动茶园区酒店的发展,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生态环境的危机。

参考文献

[1]蒋竺晓.提高公民环境生态意识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

[2]刘卉.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美术教育研究,2014(8):48-48.

[3]范林生.酒店企业生态管理初探[J].科技创业月刊,2012(5):55-56.

[4]刘戈衡.我国旅游酒店的生态管理研究[J].科教导刊,2013(32):220,237.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