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设教学情境范文

创设教学情境精选(九篇)

创设教学情境

第1篇:创设教学情境范文

创设情境要注重形式的新颖活泼,但又不能为形式而形式。因为创设情境不是为了让学生去观赏表演,进行娱乐活动,而是为了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情境的学科性与思辨性,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心生疑惑,激活思维,以促使学生积极探求,自主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注意利用文本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的差异使学生认知失衡,产生疑惑,产生探索的欲望与动力。如讲“商品价格”,我先给学生抛出一个包袱:“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个说法对吗?”这个问题情境借助生活中人们存在的误解给学生制造了思维上的困惑,依据现实生活该观点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学生阅读教材又觉得不对,理论与现实的反差激发了学生穷根究底、探索答案的欲望,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在学生通过一番努力,明白了价格虽受供求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物以稀为贵”恰恰否定了价值的决定作用,因而是片面的道理后,我又向学生质疑:“既然价值决定价格,为什么人们在生活中却感受不到,还会得出‘物以稀为贵’的结论呢?”使学生的认识由失衡到平衡再产生新的不平衡,引导学生一步步向深层开掘。这样,就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提高取决于该行业生产条件的改进,这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所以商品的价值通常比较稳定;另一方面,市场的供求又时常变化,正是由这种价值稳定、供求多变所带来的价格多变易使人产生“物以稀为贵”的误解。再加上价值决定价格是抽象的内在本质,人们难以感觉,而供求引起价格上涨下跌是外在现象,人们易于感知,就更容易让人们产生“物以稀为贵”的错觉。正是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具有思辨性与问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才促使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知识,并帮助学生消除了生活中的误解。

二、创设生活性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化难为易

推进教学“生活化”是教学的内在诉求。因为文本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即便是最简单的知识也是抽象的产物,是从事物原型中提取的“理想化”的思维产品。教师若一味从理论到理论,既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还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枯燥、味如嚼蜡,失去学习兴趣。因而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意情境的思辨性,让学生认识失衡,还要注意情境的生活性,能铺砌台阶,化难为易,使学生既因境生疑,又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台阶,入境释疑,这样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如哲学常识中讲“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许多学生对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反映感到难以理解,我就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其铺路搭桥。我先问学生,生活中有的人明明喜欢与某一异性接触,却往往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既然心中喜欢为什么还要装作“不喜欢”呢?教师这一问让学生心生疑惑,于是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与人的性格有关,是怕羞;有的说这是受旧的封建思想的影响,觉得这是丑事;有的说是怕对方不愿意,感到难堪;有的说是怕别人讥笑,让自己丢脸等等。这时,我再问学生,你们所说的理由都离不开一个“怕”字,这个“怕”字或者说这个“装作”是他(她)内心本意的体现还是歪曲反映?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怕”或“装作”的背后正体现了“喜欢”的本意,“装”就是从反面歪曲地反映其本意。由于学生正处于豆蔻年华,大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这样的情境就能让学生在哄堂大笑中化难为易,释疑解惑。

三、创设启示性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方向

有的文本知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只注意思辨性与问题性,就有可能让学生的探究碰壁受挫,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削弱学生探究的动力与追索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情境产生问题,还要注意通过情境给学生提供信息暗示与思维引导,使学生探究有大致方向,能借梯上屋,登阶入室,而不至于思而无果,屡屡受挫。如“汇率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一个热点问题,但教材对此问题却没有展开阐述,学生对此问题也没有多少接触,缺乏生活经验,若让学生自己探究就难度很大。为此,我在创设情境时,不仅出示了近年来我国人民币与美元兑换的变化情况,还出示了人民币升值后,对某些行业或产品在进出口方面的影响,再让学生去思考“汇率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这样,就使问题既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能为学生降低思维难度,有利于学生通过情境中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带来的影响获得启示,从而进一步分析推导它对生产、消费等其他环节的影响。这样,就使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有一定难度,学生跳一跳又能把果子摘下来,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

四、创设愉悦性情境,营造轻松活跃气氛,添乐增趣

青少年具有求异、求变、求新、求趣的心理特征,他们追求新奇和刺激,喜欢娱乐与趣味。而文本中主要是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公式,本身缺乏娱乐性、生动性与趣味性,教师创设情境时若只注重思辨性与问题性,而忽视愉悦性与趣味性,其情境既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又形式呆板,难以让学生松弛情绪,释放压力,放飞想象,活跃思维。因而教师既要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使学生要学;又要创设生活情境,化难为易,让学生易学;还要创设愉悦情境,让学生轻松愉快,灵感闪烁,促学生乐学。教师创设愉悦性情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选择那些具有趣味性与新颖性的材料,尽量运用投影、录像、录音、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情境图文并茂、音像兼备、动静结合、形象生动;使教学形式多样,轻松活泼;使学生兴趣倍增,疲劳顿消;使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使学习生动活泼,能变成学生的精神享受,变成学生的企盼与期待。如讲“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我就用“各打五十大板”的由来这一笑话来创设情境:古时,有人抓住了一个小偷,便将其扭送官府,县太爷升堂入座,听完原告陈述后,先下令将被告打五十大板,接着又下令将原告打五十大板,然后将两人轰出衙门。旁人问其为何如此结案,县太爷答道:俩人产生纠纷来县衙告状,说明双方都有过失,各打五十大板,公平合理,不偏不倚,还不对吗?教师然后问学生“该县太爷的做法违背了什么哲学道理?”这样的情境既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又让学生增添了笑语欢声,活跃了课堂气氛,产生了一石二鸟之作用。

五、创设感染性情境,依托情境潜移默化,育德瀹智

教学情境应是“情”与“境”的有机统一。有“境”无“情”不仅会让课堂变得死水一潭,“无情无味”,也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冷漠刻板,难以亲近,难以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因而一个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要能传递信息,制造困惑;还要“情”足“味”浓,以情感人,以情传情。“情”“境”互动,既促进学生思考,又具有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作用,获得教书育人的双重效果。因而教师创设情境既要注意其思辨性,又要注意其感染性,力求“情”“境”一体,境中孕情,以情润境,充分发挥“情”的激励与感染作用;以情启智,以情育德,以情导行,使学生既获取知识,又转化思想、升华情感、完善个性。教师创设感染性情境要饱含激情,语言富有感染力;要充分利用歌曲、电视、电影、图画等艺术形式和现代化教学媒介,将文本内容转化成一个个充满感染力的场景,或描绘成一幅幅让人触景生情的画面,或演绎成一段段动人心弦的故事,让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思想被触动,心弦被拨响,心灵受震撼。如讲“一国两制”中“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意愿”,我就一边通过多媒体播放台湾同胞回乡省亲亲人相见时抱头痛哭,离别时依依难舍的画面作为背景,一边诵颂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充满相思之情、离别之痛的诗句和饱含哀愁的语言与催人泪下的画面交融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较好地表达了台湾人民因亲人分离带来的相思之愁、相思之苦和期盼祖国统一的思念之情、思念之心,使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教材知识,也在深切体验、感受台湾人民渴望亲人团聚、企盼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的同时,使自己的血缘之情、爱国之情得以升华,使推动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与领土的思想在头脑中牢固扎根。六、创设鼓动性情境,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加油鼓劲

新课程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创设鼓动性情境,为学生积极进取加油鼓劲,使情境能帮助学生树立攻克知识疑难的勇气;能让学生充满自信,敢于迎接各种挑战;能给学生提供正确导向,促使学生争做好人好事等等。创设鼓动性情境既需要教师积极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自己的思想行为得到肯定、智慧方法获得认可的欣慰中获得激励,产生兴奋,从而动力倍增,自信心、进取心得到激发;也需要教师通过对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普通公民的遵法守法行为或国家改革开放的成就作典型介绍、聚焦渲染,让学生受到教育、得到鼓舞、感到振奋,从而立志践行,朝正确方向前进。如讲“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我以我校一学生患骨髓空洞症,生命垂危,师生闻讯后,你一十我一百,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使这位同学最终转危为安的事例来创设情境。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量的积累能引起质变的道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关爱;还能让那些捐款的学生感到自己做了一件很光彩、很自豪、很有意义的事,从而促使学生更乐于扶困济危、热心助人。

七、创设体验性情境,引导学生学会体悟,关注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学不仅要注重结果,还要关注过程,关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思想政治课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转化、情感激发、方法探索和个性优化,教师就要注意创设体验性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亲历来获得感悟与体会,感受学习中的快乐与艰辛;让学生通过体验对知识形成多元解读,能体验生命价值,感受生命活力,触动思想灵魂;让学生在各种思想、观点、方法面前学会选择,学会表达,学会自我肯定与欣赏。应当说,凡是情境都具有体验性,都能让学生获得体验,我们说创设体验性情境,只是强调其体验的分量更重一些,体验的味道更浓一些,体验的功能更明显一些。如讲“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中“要尊重人”,我就在讲课时,安排一个学生大声随意讲话1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体会不尊重他人、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影响,会让人多么厌恶与反感,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强化法纪观念,培养集体主义思想。

八、创设实践性情境,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学以致用

学生在课堂学习书本知识具有高效、便捷的优点,但由于没有经过实践,理解就容易不深不透,学生容易只掌握书本知识,而无实践能力。因而新课程特别注重实践,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勤于动手,提高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到实践中学习;还要注意在课堂创设实践性情境,让学生在积极动脑的同时,还积极动手、动口,甚至动脚、动身,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如讲“扩大就业”,我就扮演招聘者,让学生扮演应聘者前来应聘,让学生在模拟中懂得应聘的基本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又如讲“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就以产品或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或市场供求大体平衡,但外资企业已挟其优势登陆我国等几种不同情况,让学生扮演企业负责人,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提出相应对策与措施。这些做法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对在未来社会中承担经营角色的要求。

九、创设展示性情境,让学生展示才华,表现自我

青少年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教师创设情境就不能唱独角戏,而应根据学生喜爱表现自己这一特点,积极创设展示性情境,为学生表现自己的才艺和本领创造条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凸显特点与专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有利于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势,增强搞好学习的勇气与信心,这对基础较差、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来说,更有其重要作用。如讲“市场交易原则”,我就以教材中的漫画“朦胧价”为主题,让学生自报家门,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将漫画内容表演出来,结果两位文化成绩较差,但却喜爱文艺活动的学生勇敢地走上来,他们虽没有经过排练,但临场发挥出色,把漫画中的内容作了比较传神的展示,受到大家的欢迎与称赞。又如讲“劳动者要履行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我对学生说,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你们要有自己的绝活,听说你们现在就有了绝活,能不能亮出来让大家一饱眼福,结果有的学生画简笔画,有的学生折纸玩具,有的学生写钢笔字,大家各显神通,各展才艺,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这种展示性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又使教师的导入形式丰富多样、新颖有趣,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同时还有利于教师结合学生表演的内容引导他们分析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十、创设互动性情境,促进学生交流协作,积极参与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结果,而是一种需要主观参与的过程,不是客观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的东西,而是要在学习者的参与中才能生成的存在。这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就要改变过去教师唱“独角戏”的方式,就要积极促进课堂中的多向互动。因为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一能交流信息,使彼此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二能产生思维碰撞,使彼此思维激活,获得启示,促进教学相长;三能促进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四能通过思想互动,使师生统一认识、同频共振;五能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互动性情境,如,用能让学生产生争议的问题作为情境,让学生进行争辩讨论;用连环性问题作为情境,既让学生思考探究,又利于教师适时点拨启示;或让学生自创情境,通过表演、互问互答、抢答等形式而形成互动等等,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合作,使课堂教学既有独立思考、自我见解,又有相互协作、积极配合;既有磋商讨论、碰撞争辩,又有表演观赏、实践体验。这样,就能使师生人人都成为活动参加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

十一、创设生成性情境,在动态中催生灵感,创生知识

新课程认为知识具有主观性与开放性,它体现了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体验和意义的赋予,是基于客观性之上的主观构建,要受个体的经验、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具有生成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注重创设即时性、动态性的生成情境,如,教师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把当下出现的意料之外、始料未及作为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或把学生的质疑责难、猜测设想作为情境,让学生对疑难问题争议讨论。这样的情境更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催生学生灵感,让学生积极创生与自主建构知识。这也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机智,善于借力打力,转“危”为“机”;要求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课堂的“非预期因素”,能让那些转瞬即逝的火花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要求教师能把预设之外的因素转化为“生成”平台,使学生思维发散,灵感闪烁,火花爆发,让不曾预约的精彩也能不期而遇,时常光顾。如讲“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我先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创设情境:西瓜刚上市时价格较高,而大量上市后其价格就会降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让学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来探求背后隐含的价值规律,发现供求与价格相互制衡的内在联系。但有个学生在讨论中却旁枝斜逸,向教师质疑:“既然供求与价格相互制约,价格不会总是上涨或下跌,为什么我国房市只涨不跌?”该学生提出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没有惊慌,而是抓住这一契机,利用其问题作为情境,让学生分析两个问题,一是价值规律的形成与发生作用要求供求与价格之间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二是一种商品在一段时期内只涨不跌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这就使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得以激活,在学生争辩与讨论中,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供求与价格之间必须形成相互制约才能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使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出来。若价格上涨不能增加供给,能影响价格的就只有需求,这时,价值规律的作用也不能充分表现。我国房市价格上涨会吸引投资,但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加之开发商捂盘惜售,使住房不能像其他产品一样迅速增加供给;而近年来人们收入增长较快,其购房需求通过房改政策在短期内迅速激活,处于旺盛时期,房价在一定时期就会持续上涨。而开发商的过度炒作和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使得购房需求更旺,房价上涨更快,这正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价值规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表现,要消除这一现象就要加强宏观调控,既打击炒作行为,抑制需求,又增加住房供给,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房价才会得到抑制。这样的生成情境就有利于教学紧扣学生关注的问题,为学生释疑解惑;有利于结合现实热点拓展知识,促进课堂知识动态生成;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消除认识误区。

第2篇:创设教学情境范文

关键词:情境创设;针对性;趣味性;探究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创设质疑情境,能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创设想象情境,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由单一“保守”思维向发散开放型思维转变;创设生活情境,改变学生心中一成不变呆板乏味的数学学习模式,使数学变为具有魔术般充满奇幻吸引力的东西,使学生心中充满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渴望和冲动;创设交流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达到真正的“身临其境”,从本质上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投入性。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数学教学不只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因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传授者,不能单纯从自身入手,而更应把目光到学生身上。学生的情感喜好直接关系到他们对所学科目及内容的接受程度。因此,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如能在中规中矩的条条框框中,创设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顺应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情境当中能产生情不自禁地想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的兴趣,这样积极性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自然更佳。

如,教《平移与旋转》一课时,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相结合,使学生从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并启发学生学会从现象中归纳出理论性的认识。当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课始展示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参观游乐场,里面有他们喜爱的“激流勇进”“过山车”“滑翔索道”“摩天轮”等项目,这样先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接着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手势描述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然后让学生汇报哪些运动项目属于“平移”,哪些运动项目属于“旋转”。由于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时让他们按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就游刃有余了,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到了平移与旋转的知识。

二、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情境。因此,情境创设的材料与活动要新鲜有吸引力,有使学生跃跃欲试的冲动。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通过课件制作,让学生观看三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车轮的自行车比赛的情景(他们的车轮分别是椭圆形的、圆形的、三角形的)。三只小动物骑车的情形滑稽可笑,学生都很兴奋,“加油”声此起彼伏,此时我让学生猜一猜“谁将是金牌获得者呢?”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热烈的气氛中饶有兴致地猜着。这时,教师可借机由疑问引出所学核心知识:“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方的?”在学生满是疑惑的表情中教师再顺势引出“圆”的知识,“圆”有哪些神奇的魔力呢?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探求,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

数学问题的成功解决,关键要依靠学生自发的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活动的自觉性。这必然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有一定的深意,而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不是单一的公式程序化套用,而是能够激发学生去发挥去思考的问题。

如,《角的度量》一课的最后环节,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红领巾是同学们经常戴在脖子上的东西,今天老师手上也有一块红领巾(拿出展示给学生看,剪去了下面的一个小角)。学生开始议论:少了一个角。有的学生还拿出了自己的红领巾查看。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学习角的度量,抽调3个或更多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他们心中的红领巾图案,同时可让学生用备好的红色粉笔为其涂色。其余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出。鲜艳的红领巾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点缀在黑板上,这时,教师提示学生现在要把画好的红领巾任意擦掉一角。此时,有的学生擦掉了左面的,有的擦掉了右面的,也有学生擦掉了下面的一小角。不论红领巾现在所缺的是哪一个角,现在,教师提出让每一位学生开始用量角器量出自己的红领巾上所缺角的度数。怎么量呢?好多学生都明白了要先把缺掉的角再补出来才可以度量。这时,再发给黑板前的学生绿色的粉笔,让他们把红领巾上各自所缺的角用绿色的再补出来。如何补呢?是直接在所缺部分随意补一块吗?学生异口同声:把缺了角部分的两边延长,直至两条线相交成一个点,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角。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缺角的补充任务,并学会如何进行角的度量。在这个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可让学生对角以外的、关于红领巾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如,关于红领巾的起源等问题。这样的情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四、情境的创设要有探究性

对于一眼就能看出结果的简单问题,学生感觉不到压力,但也感觉不到动力,这便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人都有好奇之心,特别是小学生更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并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银幕上展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圃,然后我告诉学生,这是他们未来将会拥有的一个花圃,在这个花圃上学生可以种植自己喜欢的任何东西,但老师现在想在上面铺上草皮,让它变成“绿茵赛场”,给踢球的学生用。请学生现在帮老师算算,得买多少平方米的草皮回来。喜欢踢球的学生就问了:“足球场不是长方形的吗?”这时,我乘机问学生:“那我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呢?”面对如此有诱惑力的问题,还发愁学生没有兴趣去探究吗?

教学情境的创设,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样,更加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第3篇:创设教学情境范文

清境教学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话题之一,它主要指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更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所以情境教学的兴起正是符合国际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数学的教学中,关于情境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在国内外也大量开展,并形成许多模式.但我们认为,数学情境教学的关键步骤还是在于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本文主要对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问题进行了探索.我们认为,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结合数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把握好情感性、生活性、问题性、全体性、适度性和参与性等原则.具体而言,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立足学生经验,提炼现实生活;培养问题意识,巧设悬念和疑点;揭示知识生成背景,体验数学化过程;开展数学活动,提供操作平台;注重合作交流,展开师生互动;介绍数学史料,讲述数学故事;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由于一节课并不是只用一种教学方法或创设一种情境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情境教学的原则、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多种教学方法和情境有机结合,达到优化数学教学课堂,优化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数学情境教学、情境创设、原则、方法、反思

目录

中文摘要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背景

1.2研究的问题

1.3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数学情境教学的基本理论

2.1情境的内涵

2.2情境教学的内涵

2.3数学情境及数学情境教学的内涵

2.4数学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2.4.1人本主义心理学

2.4.2认知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

2.4.3现代数学观与数学学习观

3.国内外关于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及启发

3.1国内外关于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

3.1.1抛锚式教学

3.1.2’‘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实验

3.1.3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3.1.4新五环节教学模式

3.2国内外关于数学情境教学的研究给我们的启发

4.情境创设的原则

4.1情感性原则

4.2生活性原则

4.3问题性原则

4.4适度性原则

4.5参与性原则

4.6全体性原则

5.情境创设的方法

5.1立足学生经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

5.2关注知识迁移,创设实际应用情境

5.3巧设悬念和疑点,创设深层问题情境

5.4展示数学化历程,创设知识生成情境

5.5提供操作平台,创设数学活动情境

5.6注重互动合作,创设平等交流情境

5.7指导自主评价,创设自主反思情境

5.8介绍数学史料,创设趣味故事情境

5.9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过程演绎情境

6.情境创设教学实践综合案例及评析

6.1综合实践案例:关于“折纸中的图形性质”的教学过程的简单记录

6.2综合实践案例评析

7.情境创设教学反思

7.1走出情境创设误区,避免两个极端

7.2投身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7.3情境的创设与情境的展现都不能脱离教学实际

7.4教材应为教师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

参考文献

后记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背景

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思想经历了以传授和掌握知识为主的“知识本位”阶段,到不仅重视知识,也重视智慧与能力的“能力本位”阶段.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教育思想又发展为关注“人的发展”,充满人性关爱人文关怀的“人本位”阶段.这种教育思想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对人的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随着教育思想的进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我国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包括:第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强调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强调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第三,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由此可知,我国新课程的理念正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1.2研究的问题

贯彻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达到人本主义教育的目的,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肯定是无法适应的.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思想下,开展了大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情境教学等等应运而生.其中,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情境教学重在一个“情”字,主要是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性”.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还可以促进学生将所构建的知识于真实情境中运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情境教学还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新课程与老教材的最大区别在于“新课程是情境带知识”.新课程的教学几乎都是围绕“情境”展开的,情境教学成为新课程提倡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所以说,情境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有效方法.厂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一直以来,我非常关注数学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乐于参与其中.我认为,创设一个有效的、适宜的数学情境,是情境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本文在浅谈情境教学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问题.

第4篇:创设教学情境范文

关键词:情境教学 情境创设 策略

当前,情境教学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加强情境教学已经成为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发展趋势。通过深入中学生物学课堂,笔者发现,教师们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和操作中,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偏差,表现为:⑴创设的情境虽然是具体真实的,然而常常与理论知识难以紧密衔接,或者从具体的理论出发,难以回到恰当的、具体真实的、与学生实际贴近的情境中;⑵教学情境中矛盾的创设和激发,明显地显现出教师有意的、生硬的“设置”的痕迹,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地发现矛盾,从而效果不理想;⑶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可操作性不强,学生不能自己发现问题、产生问题,学生的参与仍停留在被动地回答问题上,不能有效地对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进行主动地分析、综合、探究和讨论;⑷所创设情境的质量不高,明显表现出所创设情境未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或过难或过易,学生对教学情境没有兴趣,使其所创设的情境未发挥相应的教学效益。通过多年的生物学教育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情境创设的策略和方法。

一、直接情境策略

直接情境策略是生物学情境教学中较为常用的策略,指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直接相关,是一些与学生学习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实际问题和事实,这种情境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在应用这一策略时,教师紧密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实践或者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的生活体验。如,在学习“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时,课前要求学生回家向父母(或就近向农民)咨询农作物或蔬菜施肥的有关知识,课堂中教师以一些谚语如“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请同学们说说这句俗语的含义,并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其它俗语,请一两个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有关施肥的知识,教师提问:“在农业生产中,为什么一次施肥过多,会引起‘烧苗’?”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设疑,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高度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思考。例如,关于环节动物门蚯蚓的再生能力,教材是这样讲述的:“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它的身体如果被损伤了一部分能重新长出失去的一部分。”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教材来简单的重复,学生肯定似懂非懂,似知非知。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搜集资料,进行自主探究,验证自己的假设,主动获取知识。采用直接情境策略,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神经联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系统,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辩证途径。”14

二、 间接情境策略

通过这一策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习内容无直接关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引导和点拨,使学习情境与学习内容联系起来。间接性情境策略主要用于理论性教学内容的学习,应用这一策略需要教师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找出知识点和情境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学习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时,我首先播放自制的动画CAI,画面显示三艘颜色、大小不同的小船在淡黄色的水中航行,最大的船是深黄色的(代表白细胞),次大的船是红色的(代表红细胞),最小的船是浅篮色的(代表血小板)。放到这儿,稍作停顿,因为这时的学生正处于心求通而不通,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急切地期盼教师给予解答。教师这时即时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让他们自主探究每艘船代表什么,河中的淡黄色的水代表什么(血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即时点拨,绝大部分同学很好地弄懂了画面的意思。随后,教师再继续播放课件,让三艘船和水拟人化地自述各自的特点和功能。

实践证明,较好地应用间接情境,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激起学生的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分解设置情境策略

分解设置策略是一种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事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学习的策略。在具体操作时,教师首先根据学习主题设计一个大的背景,接着将大的背景进行分解,使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与学习内容相衔接。在教学中,把学习内容与之相结合,并逐步分解背景进行教学。比如,学习传染病的特点和流行的三个环节时,可以说明学生甲和乙是传染源,他们用过的物品如手帕、毛巾、书、笔以及空气、口痰等为传播途径,同学中有的体质较差、抵抗力较弱,则构成了易感人群。关于预防措施的教学,教师结合同学们的建议和措施进行分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应如何控制传染源?”、“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切断传播途径?”、“怎样保护易感人群?”等,组织学生自学教材,展开讨论。通过这样的层层分解,使学生将知识的整体与局部统一协调起来,学得更主动、更积极,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讨论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四、 综合设置策略

综合设置策略与分解设置策略相反,在应用综合设置策略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或问题情境,然后将它们分析综合,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知识进行探索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如,我在进行“营养物质”中关于“维生素”的知识的教学时,先后创设了四个不同的情境:“①张明同学一段时间来,每到傍晚就看不清东西,但吃了一段时间的胡萝卜后,慢慢的他晚上看得见了;②小勇每天早晨刷牙时,牙龈会出血,而且经常发现皮肤下面青一块紫一块的;③吃牛肉、黄豆、猪的肾脏及粗粮等可以治疗脚气病;④王斌经常吃钙片,但他还是得了佝偻病”。情境创设后教师引导同学们对这些现象进行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弄清了以上事实的原因,还弄懂了各种维生素的食物来源和主要功能,通过综合,进一步明白了维生素的特点和主要种类。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定向的学习,层层推进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尝试对问题的各种解答。

五、活动设置策略

第5篇:创设教学情境范文

一、地理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策略分类和具体案例

1、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

多媒体情境的创设是地理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情境创设手段。多媒体能把图、文、声、像结合在一起,把陌生的知识直观的形象的呈现给学生,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其中,利用多媒体视频做为新课导入,能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地球的结构”新课知识传授前,可先让学生观看《地心历险记》部分片段;在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前,可先播放《2012》、《后天》或《冰河世纪》相关视频;在讲“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前,可播放《唐山大地震》或《末日崩塌》片段;在学习“城市化”一节时,导入视频:宁波市中心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密集的高楼大厦。学生有了这些视频的感性认知后,再自然的导入新课,学生就在愉悦或兴趣浓厚的状态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了。

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很多地理事物的的运动,像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等等。这些运动过程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无法展现这种动态变化。但是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制作,就能把这种过程很好的呈现出来。此外,多媒体还可以把不同要素的图层对比或叠加,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时空化进行动态分析。比如对比不同年代城市空间分布图,可以分析城市的发展变化。又如对比同一水域前后面积的变化、水质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景观图片,有热带沙漠、热带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湿地、荒漠化等自然景观图;也有上海、巴黎、深圳等城市景观图;还有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农民农业生产、工人流水线工作等生产生活图。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景观图,带给他们视觉的冲击、美的享受。

2、利用教学实践活动创设学习情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意义的情境创设,是他们(学生)始终以积极态度参与的无形动力”。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想象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识。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前提是兴趣。在地理课堂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经历喜悦,感受到学习地理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比如在“气压带风带”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活动情境:以三个小组为一组合,每一组合可自由选择代表的是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还是高纬环流圈,选定后,左右两小组代表气压带,起立表示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坐下代表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间一小组代表风带,用手势演示具体的风向。

总的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形成的。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3、利用课堂问题创设学习情境

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而利用问题创设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能力的有益手段。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可行、开放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在讲“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可以根据材料和相关视频设计如下问题: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美好体现在哪里呢? ②结合视频和自身,谈谈城市生活相比于农村的优越性?③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④给你诊出的那种城市病开方子。⑤产生这些病的共同性原因是什么?问题情境创设以后,具体开展形式还可以多样化,可以灵活地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小组讨论”、“竞赛”“我来当老师”、“演讲”、“辩论赛”、“最强大脑”、“终极PK”等等

课堂设问、合作探究解答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而问题的设计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能有答案的,根本不存在讨论的必要,而且问题不能大而空,会使学生无从入手。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收获。通过问题式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探索、升华,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好感,做到愿学乐学。

4、利用故事、诗词等创设学习情境

爱听故事是很多学生的天性,利用故事可以制造悬念,可以制造关注点。教师可以根据地理教材课本内容的需要,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事件、神话等,将地理课堂溶入到有趣的故事情境之中,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感知与课堂的气氛融为一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投入积极情绪,最终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比如在讲“季风”的时候,可以引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借东风”,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

学生从小接触着各种古诗名著小说、神话故事、动漫等,其中很多故事诗词中蕴含着地理知识,利用故事、诗词等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神秘感,如果教师在故事的描述过程中能带有一定的感彩,达到的教学效果就更加显著。

5、利用生活实例或新闻创设学习情境

第6篇:创设教学情境范文

一、创设“悬念式”情境

悬念是指对那些悬而未解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而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情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要使教学达到“启蒙而引趣”的目的。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布悬念,也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一种情境。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方向与位置》时,我先让学生随意地说出一个方向,然后根据这一个方向,就可以判断出其他的7个方向。学生都觉得很神奇,也非常想掌握这一技巧,而我就随学生的意,带他们到操场上开始辨认方向,而后再要求他们以家为中心,写写自家的8个方向分别放置着什么物品,令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再把学习当成“苦差事”。这种巧妙的悬念设置,令学生的思维再入教学情境,扩展他们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开启学生智能的宝库,达到最佳的境地。

二、创设“问题式”情境

现在的学生不再回答没有挑战性的问题。他们需要的是与他们的思维相碰撞的问题。那么,教师的问题如果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冲击的话,无疑也成了虚设的问题。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加强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是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探索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就需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触发学生产生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北师大版第四册“统计”中教学小调查时,让学生听完健康歌后,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要想身体健康,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从问题中知道睡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调查每个人睡眠时间的兴趣,在互相交流中感悟调查的重要性。然后再进一步深化问题实质,促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要统计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怎么统计呢?请你们出个主意好吗?”让学生每个人的数据在全班统计表中呈现,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体验统计的过程,从而学习收集数据,描述数据的方法。学生在这样一个个问题情境中掌握要学的知识,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使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产生表象,再把表象内化为概念。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激起疑问,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北师大版《分糖果》这一节课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有100个本子,想平均分给8个同学,你们能帮老师分分看吗?学生听完,觉得非常简单。因为我们已经教过平均分,也就是一根一根地分,所以学生听完,就纷纷拿出100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分,准备把100根小棒分完。可是他们在整张课桌上分满了一根根小棒,花了很多时间,才把100根小棒分完。这时才有学生突然醒悟,并提出为何不几根几根地分呢。从而抓住时机引入:只要我们学习了分糖果,就知道怎样简单地分了。其实这节课是为以后学法当中的试商做铺垫的。这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由于分的过程太复杂,从而引发知识的冲突,产生寻求几根几根分的方法,促使学生大胆猜测、想象、尝试,不仅为今后学习试商做铺垫,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创设“生活式”情境

学生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已有知识越多,对所要学的数学知识倍感亲切,也就越感兴趣。学生在展示自己才能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学习的信心也就不断增强。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活情境,学生的积极性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例如,在教学“8、7、6加几”这节课时,把枯燥的例题融于生活情境中,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乐园的情境,设置这些游乐项目你最喜欢哪两项?一共要花多少钱?利用生活中学生经常碰到的这种问题,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带入到学习中。这样既联系生活又激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也提高了。并初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相互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四、创设“错误式”情境

随着课改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资源,是我们教师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以此创设“错误式”的教学情境。借此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和空间,并通过反思错误的原因,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对错误的认识,从而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

第7篇:创设教学情境范文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事件的机会,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情趣并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题材,设计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并符合儿童年龄特征。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例8: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怎样解答?用你自己的方法探索。这时候电子白板上出现少先队员升国旗的情景。这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开始叽叽喳喳的说出自己探索的方法。有的说13厘米还没有我的直尺长,旗杆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旗杆的高度是13米。还有的学生说升国旗的小朋友和我差不多1米多高才在旗杆的下面,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说:“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从生活中学数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角的初步认识》呈现了一幅课间活动的情景图。我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你能找到哪些角?学生可高兴了,这就是我们的可见生活。太容易了,小朋友玩的单杠、双杆上有角,时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组成了角;工人叔叔手中的剪刀上有角;花坛上有角,太多了学生一下子理解了角。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到处找,黑板上有角,课桌上有角……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掌握了角的特征。

三、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获取知识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和兴趣,因此,把教材中反应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兴趣的事物,就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2―4的乘法口诀》时,我举例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 )张嘴( )只眼睛( )条腿,三只蛤蟆( )张嘴( )只眼睛( )条腿,四只蛤蟆( )张嘴( )只眼睛( )条腿。同时为了熟练地掌握口诀,同桌两个互问互说,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会乘法口诀。

四、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获取知识

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就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机会,所以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境出发,从学生熟悉的语言引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答问题的能力。因此采用合理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空间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例如,《进位加法》,买一个书包35元,买一文具盒18元,一共要多少元?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当营业员,一人当小顾客。小顾客拿出学生用的纸币开始给钱,营业员和小顾客就要像给多少钱呢?35+18=?可以想成5元+8元是13元,30元+10元=40元,13+40=53,所以35+18=53,学生边拿钱说出了算法,从而理解了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一。然后两人互换,还可以互相考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了进位加法。

五、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获取知识

第8篇:创设教学情境范文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好奇、疑惑,从而点燃思维火花,激起学生对学习目标强烈的认识需要,产生急待获得有关知识或尝试自己能力的愿望,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引入“力的分解”一课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用细线系住一重锤,留出两个线端。老师问:“用一根线提与用两根线提相比,哪一种情况线更容易断?”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用一根线提更容易断!”老师不动声色地用一根线颤巍巍地提起了重物,故意举得高一些,学生的心跟着悬了起来;而接下来用两根线稳稳地提起重物的时候,学生的心放了下来,脸上露出轻松的表情,以致于老师不断增大两根线之间的夹角这样一个细节动作学生毫无防备,突然间线断了!学生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啊”的惊讶声。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时可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怎么两根线提反而断了呢?一开始就断了吗?什么时候开始断的?为什么会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突,进入了疑惑的状态,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蓄足了气势。

二、创设活动情境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但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动脑、用手、动口,形成人人参与、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以跃跃欲试的亢奋心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建立新概念,既能比较容易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又符合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同时也完成了学生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深化。例如,在学习“力的分解”一课时,由于力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较难把握,因此,从力的实际效果出发进行力的分解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如果在课堂上积极创设活动情境,就能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与体验中突破这一学习难点。学生小实验1:在水平伸出的手掌上放一本书,然后让手掌缓慢倾斜到使书下滑。当手掌倾斜时,书对手掌的作用效果类似于置于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作用效果。学生在实验中亲身感受到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一是使重物压紧斜面,二是使重物沿斜面下滑,从而按实际作用效果将重力沿这两个方向分解。学生小实验2:每两个学生一组,在原座位上,一个右手(或左手)叉腰,另一人向下拉他的肘部,然后交换,体会拉力对两个手臂产生的作用效果。通过安排这一小实验,使学生对竖直向下的拉力对两杆件支架产生的作用效果有了切身体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创设想象情境

想象是一种高级的形象思维活动,是学习者在头脑中把新、旧知识和科学概念进行加工和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给学生的头脑“插上翅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华。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想象情境:传说牛顿曾坐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行星运动的问题,一个熟透了的苹果在他眼前落下,顿时激起了他思维的波澜:苹果为什么不飞上天而落向地面呢?如果苹果树长得跟月亮那么高,苹果还会掉下来吗?那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呢?月亮不就像一个大苹果吗?带给学生无尽想象的同时,启迪学生理性地思维。又如,学习了重力(或摩擦力)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个没有重力(或摩擦力)的世界;研究了单摆的运动规律以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将单摆放到两极或月球上或宇宙飞船中,运动规律将如何变化;介绍了超失重现象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处于失重状态下的宇航员的生活情景。

四、创设开放情境

新课教学之后,简单地布置作业或机械地“一课一练”,往往会使学生加重疲倦的心态。此时如果能创设开放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就会再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很乐意认真地思考完成迁移训练,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例如,在《平抛物体的运动》新课教学结束时,针对教材上有关飞机扔炸弹的例题可以创设如下的开放情境:炸弹落在地上的炸坑是如何分布的?如果目标是移动的,该怎样投弹才能命中目标?若炸弹是斜抛出去的,又该如何研究呢?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发,课堂又重新活跃起来了,在积极地思维、深入地探讨与争论之后,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恋恋不舍地离开课堂,课后留给了他们更多的思考与讨论。

总之,创设学习情境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应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 教与学的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第9篇:创设教学情境范文

一、达成情境——教师引导

俗话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的“愤”,就是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状态;“悱”,就是想说但又不知怎样表达的情境。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研究透彻教材,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力状况,充当好领导的角色,循循善诱,针对重难点知识设置导向性信息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引导学生,营造“愤悱”的情境,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和积极表现。

中学教材里的很多文章都是蕴涵着深情厚意,有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情感,是难以奏效的。教师要抱着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要与生活相联系,应该跳出课堂,学生才能与文章作者的情感相互碰撞,甚至激起火花,最后引起共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准确深入。比如在教学《背影》这一课中,处处流露着父子间沉重的情感,但现在的学生很难体会到,原因在于现在的学生平时对父母的情感比较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分析到父亲蹒跚着为“我”买橘的背影时,我常常动情地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同时把一些经典的关于亲情的故事读给学生。通过讲故事,学生很快明白父亲的爱就像大海一样深沉,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站起来讲述自己和父亲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创设了一种生活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传送情境——用多媒体

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利用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必要。教学中制作和使用课件已是广大教师的必备手段,因为多媒体课件综合了声音、文字、图形、动画等元素,把抽象事物变成具体事物,使其显得更加形象又直观,还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并提高了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多媒体技术包括:1、录音。如在教学《乡愁》一文时,可以找到相关的朗读录音,当学生听到那富有浓浓感情的朗读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作者真诚的思乡之情和台湾同胞对亲人的思念之情。2、音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选用一些和文章相关的音乐,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们就可以选用刘欢的《好汉歌》作为课堂情境创设的材料,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氛围。3、视频。这方面的材料主要用于小说的教学、诗词赏析等。如我们在教学《泰坦尼克号(选段)》一文时,可以通过这个故事的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男女主角那忠贞不渝的爱情。4、动画。这方面我们主要用于幻灯片的制作,在制作关于文章中的相关课件时,如能插入形象的flas,会让学生更加感受到课件的生动、直观、有趣。5、网络。网络是一个更为宽广的学习场所,学生能找到更多他们想要的资料,还能够使学生养成亲自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如果我们把课件和网络有机地结合,教师的课件会更加丰富多彩。但是要注意,切不可以图片和视频来替代学生对待文本的阅读,语文教学终究是文本的阅读。

三、形成情境——学生实践

实践出真知,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与探究中获取知识、领悟道理。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动手去做、动眼睛看、动耳朵听、动情朗读、动口议论、动笔书写、动脑思考。这些不是分割开来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主次之分,也没有先后之分,完全按学习的实际需要而进行。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要让每一个学生每一时间都动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当中去。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情地朗读、自主地领悟、整体地感知文章的内容。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给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读:有鉴赏性阅读、交流性阅读、质疑性阅读、研究性阅读等等。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验作者的情感,在深情的朗诵中升华情感。最后还可让学生结合现在的学习实际,谈谈他们从文章中得到的启迪,并将之流于笔端。

四、产生情境——师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