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范文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精选(九篇)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

第1篇:多发性骨髓瘤诊断范文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MM)  X线、CT表现  骨质疏松  骨质破坏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原发于骨髓浆细胞单克隆异常增生所引起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缓慢,累及多个系统,可引起较复杂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误诊、漏诊率较高,为进一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现将我院2003年~2010年经骨髓涂片及其它实验室检查病理证实的26例MM患者的X线、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MM患者是,男性19例,女性7例,年龄39~78岁,平均58.5岁,临床表现为全身性疼痛17例,疼痛部位多在腰骶部,其次在胸廓和肢体;贫血15例;肺部感染3例;泌尿系感染6例;高粘滞综合征9例,表现为头昏、眩晕、眼花、耳鸣、手指麻木,慢性心衰等;肝脾肿大3例;肾功能损害5例。本组所有病例均摄有全胸片、脊柱X线平片,同时选择性摄有其它部位,头颅及肋骨斜位片23例;骨盆19例,肩关节7例,股骨12例。23例MM患者做了胸部CT及脊柱检查,16例做了脑部CT检查。

        2  结果

        2.1  26例MM患者全胸片、脊柱X线平片表现为骨质疏松21例,伴有肋骨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双侧肱骨上段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脊柱溶骨性骨质破坏11例,多发生下部胸椎及腰椎,8例合并病理性骨折而椎体塌陷呈楔形变,椎间隙多保持完整;肋骨斜位片23例表现为骨质疏松21例,伴有肋骨溶骨性骨质破坏9例,多位于第7~10肋的腋中线附近,可为小的囊状溶骨性破坏,有时肿瘤较大可产生骨皮质的轻度膨胀,常发生病理骨折;头颅正侧位23例中表现为骨质疏松19例,产生溶骨性破坏13例,多为圆形穿凿状或鼠咬状缺损,大小不一,边缘清楚锐利;骨盆19例表现为骨质疏松15例,产生类似头颅溶骨性圆形穿凿状或鼠咬状缺损7例;肩关节7例均表现为骨质疏松,双侧肱骨上段溶骨性破坏2例;股骨12例均表现为骨质疏松。

        2.2  23例MM患者做了胸部CT及脊柱检查均表现为骨质疏松,显示肋骨溶骨性骨质破坏13例,脊柱溶骨性骨质破坏16例,共有4例全胸片及肋骨斜位X片未发现的肋骨细微溶骨性破坏CT扫描得以发现,5例脊柱X平片未发现的椎体细微溶骨性破坏CT扫描得以发现;16例脑部CT检查均表现为骨质疏松,显示颅骨溶骨性骨质破坏15例, CT扫描得以发现2例头颅正侧位片未显示的溶骨性破坏。

 3  讨论

第2篇:多发性骨髓瘤诊断范文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磁共振;X线;影像学诊断;分期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b)-0109-03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MRI and X ray performance of multiple myeloma in different stages,and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level of multiple myeloma.Methods 72 cases of multiple myeloma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1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nd confirmed by bone marrow puncture and biopsy.MRI and X-ray imaging data of all patients were analyzed,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methods in the staging diagnosis of multiple myeloma was compared.Results 72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had 120 involved diseased regions.MRI evaluation revealed 61 cases (84.72%) of multiple myeloma patients,and 102 regions (85.00%) were detected.X-ray examination revealed 46 cases (63.89%) of multiple myeloma patients,and 78 regions (65.00%) were detected.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patients and the detection of involved sites of MRI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X-ray,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Multiple myeloma;Magnetic resonance;X-ray;Imaging diagnosis;Staging diagnosis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以异常浆细胞在骨髓异常增生,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产生异常增多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并导致多发性骨骼破坏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为特征的浆细胞疾病[1],临床多表现为骨髓改变、贫血、骨骼破坏、肾功能损伤、高血钙、淀粉样变化等症状[2]。MM是目前第三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仅次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和白血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我国MM发病率约为1/10万,多发于50~60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3∶2[3-4]。MM可累及全身各个部位,主要侵犯部位包括头颅、脊柱、肋骨和骨盆等,影像学技术如CT、X线、MRI等的应用给临床进行MM诊断提供了丰富且有力的数据[5-6]。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普及应用,其在MM诊断中的作用愈发重要[7]。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分期MM的MRI和X线表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旨在提高MM的影像学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我院诊治的72例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骨髓穿刺病理活检确诊,符合国际骨髓瘤工作组新修订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包括MM及其相关疾病)命名及诊断标准[8]。其中男性45例,女性27例;年龄45~75岁,平均(56.3±3.9)岁;50~60岁67例,占93.05%。入院时病例资料显示,不明原因导致的腰背痛、四肢痛、胸痛等骨痛62例,贫血、乏力、头晕症状10例,免疫力降低、反复性感染、发热等症状6例,肾损伤5例。

1.2检查方法

1.2.1 X线检查 所有患者X线检查主要为轴向骨检查,包括前后位、侧位,含颈椎、胸椎、腰椎、颅骨、胸骨、骨盆、肱骨和股骨。X线拍片条件:90~120 kV,400~500 mA。CT扫描机为Philips公司生产的16排全身螺旋CT扫描机。

1.2.2 MRI检查方法 MRI扫描部位包括腰椎、骨盆、头颅等3处,其中腰椎扫描矢状位和轴位,扫描厚度为4 mm,扫描序列为SE T1WI、T2WI、STIR和轴位T2WI;骨盆扫描轴位和冠状位,扫描厚度为4 mm,扫描序列为SE T1WI、T2WI和STIR;头颅扫描轴位T1WI、T2WI、FLAIR和DWI,矢状位T2WI,扫描厚度为5 mm。MRI扫描仪为东芝公司1.5T全身MRI扫描仪。

1.3 MM的X线与MRI诊断标准

1.3.1 X线标准 ①骨质疏松;②多发性骨质破坏,可呈蜂窝状、穿凿状、皂泡状等;③骨质硬化;④软组织改变,在病变周围、胸膜下可见,不跨越椎间隙。

1.3.2 MRI诊断标准 ①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②少数T1WI与T2WI均为低信号。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 MM累及部位情况

72例MM患者累及部位共120处,包括胸椎16例,腰骶椎11例,颈椎9例,肋骨21例,骨盆12例,颅骨10例,胸骨17例,肱骨7例,股骨9例,锁骨7例,胫腓骨1例。

2.2 X线和MRI扫描检出结果的比较

MRI扫描检查出MM患者61例,检出率为84.72%,检出累及部位共102处(85.00%),包括胸椎13例,腰骶椎9例,颈椎8例,肋骨19例,骨盆9例,颅骨9例,胸骨16例,肱骨6例,股骨7例,锁骨5例,胫腓骨1例。MRI表现:骨质破坏63例,软组织肿块3例,病理性骨折19例,骨质疏松15例,骨质硬化6例。

X线检查出MM患者46例,检出率为63.89%,检出累及部位共78处(65.00%),包括胸椎11例,腰骶椎7例,颈椎5例,肋骨15例,骨盆7例,颅骨6例,胸骨14例,肱骨5例,股骨6例,锁骨2例。X线表现:椎体压缩破坏60例,其中典型“椒-盐征”25例,骨质破坏9例,软组织肿块23例,骨盆破坏3例;骨质疏松17例,骨质硬化8例。

MRI的患者检出率和累及部位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X线和MRI扫描诊断MM分期结果的比较

根据X线和MRI扫描检测结果,结合Durie/Salmon plus MM分期标准对72例MM患者分别进行分期,结果见表2。两种方法对于MM分期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MM又被称为浆细胞骨髓瘤或者Kahler病,是以单克隆浆细胞在骨髓中无节制的增殖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产生为特征的疾病[9]。MM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①骨髓瘤细胞对骨髓和其他组织器官的浸润和破坏,表现为骨痛、器官肿大、神经损害、浆细胞白血病等;②骨髓瘤细胞分泌单株免疫球蛋白(M蛋白)引起全身紊乱,如感染、高黏滞综合征、出血倾向、淀粉样变化和雷诺现象等;③肾功能损害[10]。目前,临床治疗常采用化学药物、IFN-α等治疗MM[11-12]。

第3篇:多发性骨髓瘤诊断范文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异常免疫球蛋白; 实验室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是以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恶性增殖和异常积累为特征的肿瘤,是恶性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临床症状繁多,常见贫血、骨痛。低热、出血、感染、肾功能不全,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髓外组织浸润、M球蛋白比例异常增高,从而导致肝脾淋巴结肿大、反复感染、出血、高粘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等。MM的发病年龄多见于中年和老年,近10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日益明显,本病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就诊科室多,易发生误诊、漏诊。为提高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水平,减少漏诊,结合28例报告就多发性骨髓瘤实验室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1992年至2006年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的28例住院病人,所有病例均符合目前国内诊断标准[1]。28例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为1.8:1,年龄最大76岁,最小36岁,平均56岁。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多发性骨髓瘤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象、尿蛋白、尿轻链、血沉、血清免疫球蛋白、肾功能、骨髓象。

2 结果

2.1 血常规、尿常规、血液生化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28例MM血、尿常规、血生化检验结果(略)

表2 23例MM的M蛋白带位置及Ig检查与分型(略)

注:参考范围IgG6~16  IgA 0. 7~5  IgM 0. 6~2  (单位:g/L)

2.2 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学检查及分型:28例中, 27例作了血清蛋白电泳, 检出M 蛋白23 例(占85.2% ) , 23例均作了Ig 免疫电泳检查及免疫学分型,结果见表2。

2.3 骨髓检查: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者24 例,浆细胞占9.2%~74.8%,增生低下者4例, 浆细胞占21%~ 96%。28 例中92.9% (26 例) 有原、幼浆细胞及浆细胞形态异常。形态大小悬殊, 有双核、三核乃至四核浆细胞。71.4%病例(20/28) 一次骨穿确诊, 28.6% (8/28) 病例大于2次骨穿确诊。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恶性浆细胞病无节制地增生,广泛浸润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出现及沉积,正常多克隆浆细胞增生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受到抑制,从而引起广泛骨质破坏、反复感染、贫血、高钙血征、高粘滞综合征和肾功能不全等一系列临床表现[2]。本文实验室相关结果为贫血(血红蛋白平均为89g/L),血沉增加(平均为116.8 mmPh),蛋白尿15例(平均为++),本组病人晚期肾功能多有改变,尿素氮平均为18.35 mmolPL ,尿本周氏阳性率39.3 %,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变化与既往研究[3]基本一致。

由于多发性骨髓瘤起病隐缓,症状复杂多样,接诊科室多,故易被首诊医生所漏诊,所以实验室检验尤为重要,遇有原因不明的贫血,血沉增快,持续性蛋白尿,特别是末梢血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发现幼红,幼粒细胞,成熟红细胞为缗钱状排列时,应提示或建议临床做骨髓穿刺。免疫学及生化检查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有着重要的协诊作用,然而,本文认为,细胞形态学仍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指标之一。骨髓象对MM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MM病人骨髓中都可见形态多样的骨髓瘤细胞,特别瘤细胞形态呈明显的多变性,多呈群体疑集状分布,细胞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多为长圆形,偏位,核染色质细致疏松,排列紊乱,多有1~2个大而清楚的核仁,细胞浆中等量,深蓝色,常含少量天青胺蓝颗粒和空泡,对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更有支持。骨髓分析错误相对较少,问题主要在于骨穿部位为瘤细胞浸润区,可找到瘤细胞,非浸润区则很可能无瘤细胞或极少瘤细胞,所以对于高度怀疑MM者,应多部位抽取,以免漏诊。本文对2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资料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的恶性浆细胞在骨髓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易取出故部分患者必须经多次,多部位的反复骨髓穿刺方能获得最后的正确诊断,不能以一次骨髓穿刺涂片中的浆细胞比例高低为定论。

综上所述,由于骨髓瘤细胞的增生程度和浸润范围不一,合成分泌单株异常免疫球蛋白多少也不同,导致本病临床表现较复杂,因此本病确切诊断是依据骨髓穿刺分析骨髓。因此作为检验工作者一定要加强骨髓瘤细胞形态学认识,熟练掌握细胞的各型形态特点,从量和质两方面同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中的浆细胞区别开来,特别是浆细胞比例低,但有质的异常,应考虑到多发性骨髓瘤并提示临床做实验室相关检查,如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蛋白电泳,提高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78.

第4篇:多发性骨髓瘤诊断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中,贫血症状33例,骨骼疼痛28例,双下肢活动障碍3例,发热3例,有明确感染部位9例,下肢水肿7例,蛋白尿20例,肾衰竭14例,出血倾向3例,误诊18例。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单克隆增殖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为减少漏诊及误诊,争取早期发现、诊断与治疗。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诊断临床特点

Clinical analysis of 40 cases of multiple myeloma

Chen Doujia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Hospital Affiliated to Zunyi Medical College(Zunyi City,Guizhou),56300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multiple myeloma,and analyze the reason of misdiagnosis.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40 cases with multiple myelom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In 40 cases,33 cases had anemia symptoms.28 cases had bone pain.3 cases had both lower extremities movement disorder.3 cases had fever.9 cases had the clear infection position.7 cases had lower limb edema.20 cases had proteinuria.14 cases had renal failure.3 cases had hemorrhagic tendency.18 cases were misdiagnosed.Conclusion:Multiple myeloma is a plasma cell malignancy monoclonal proliferative diseases.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diverse and complex.In order to reduce the missed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is,it should be early detected,diagnosed and treated.

Key wordsMultiple myeloma;Plasma cell;Diagnos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单克隆增殖性疾病,目前仍被视为不可治愈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易导致误诊及漏诊。笔者对近年来40例因不同原因收治他科,而最后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转入血液科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误诊病例18例,分析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诊断符合标准[1],其中男24例(60.00%),女16例(40.00%),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59岁,中位年龄60岁。贫血症状33例(82.50%);骨骼疼痛28例(70.00%),以脊柱、骨盆及颅骨等处多见;双下肢活动障碍3例(7.50%);发热3例(7.50%);有明确感染部位9例(22.50%),其中肺部感染9例(22.50%),痰液培养出细菌及真菌7例(17.50%);下肢水肿7例(17.50%);蛋白尿20例(50.00% );肾衰竭14例(35.00%);出血倾向3例(7.50%)。40例患者中4例因蛋白尿、下肢浮肿及夜尿增多收治肾内科诊断慢性肾炎、肾性贫血及慢性肾功能衰竭;5例因发热、肺部感染收入呼吸科,3例诊断肺结核,1例疑诊结核性胸膜炎,2例诊断肺炎,1例诊断COPD;4例因贫血误诊营养性贫血;3例因骨痛、骨骼局部肿块收入骨科,误诊骨质疏松症及骨肿瘤;1例因“腹痛原因”考虑胃部肿瘤收治消化科;1例因对称性紫癜误诊过敏性紫癜。误诊率45%。

方法:对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实验室特征:①血象:血红蛋白(Hb)>100g/L 7例(17.50%),Hb 85~100g/L 9例(22.50%),Hb100×109/L 31例(77.50% ),PLT2个部位)溶骨性损害21例(52.50%)。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受累骨髓呈多发性、局灶性损害。国外报道的发病年龄平均为60岁,

本组资料中,骨髓检查骨髓浆细胞30% 18例(45.00%),甚至有骨穿提示浆细胞数量未达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标准,提示本病骨髓浸润的局灶分布特点。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容易导致误诊后漏诊,本组病例误诊18例,误诊率45%,而国内有统计60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例误诊率高达57%,分析误诊原因主要与本病导致的骨病常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相似;浆细胞分泌异常免疫球蛋白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反复感染,容易被一般细菌性感染疾病掩盖;临床医师对本病重视度不够及当地诊疗水平有限等情况有关[4]。

对高度疑诊多发性骨髓瘤的病例,为提高早期诊断及治疗,高度警惕存在以下特点的患者:①中老年患者;②不明原因以骨痛为表现;③不明原因贫血,伴有骨痛;④反复肺部、泌尿系感染,抗感染疗效差,伴有尿异常;⑤血沉增快,特别是>100mm/小时;⑥血涂片红细胞呈缗钱样排列;⑦肝功能中总蛋白增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球蛋白异常;⑧高钙血症;⑨骨骼影像学有溶骨性破坏或病理性骨折[3]。根据以上情况进行筛选检查,可进一步检查血免疫球蛋白、蛋白电泳、尿本周氏蛋白以及骨髓检查,减少本病的漏诊及误诊,争取早期发现、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32-235.

2Robenk,Morie G,Thonlas W,et al.Review of 1027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J].Mayo C1in Proc,2003,78(1):21-33.

第5篇:多发性骨髓瘤诊断范文

多发性骨髓瘤(MM)与多发骨转移瘤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多发骨髓瘤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为了提高多发骨髓瘤与多发骨转移瘤的诊断水平,本文从影像学(包括X线、CT、MRI、ECT)和临床的角度对二者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以提高对这两种恶性肿瘤的诊断水平。

首先从影像学诊断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多发骨髓瘤好发于富含红骨髓的部位,如颅骨、脊椎、肋骨等。而骨转移瘤全身皆可发生,但以骨盆、脊柱、颅骨和肋骨最多见。影像学方面的检查主要是骨骼的普通X线片、CT及核素骨扫描及MR检查。

X线平片:MM常有广泛的骨质疏松、多发骨质破坏,生长迅速者破坏区如穿凿状、鼠咬状,无硬化边及骨膜反应,生长缓慢者破坏区呈蜂窝状、伴有骨膨胀[1]。骨转移瘤X线表现可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以溶骨型多见,骨质骨破坏边界较模糊且形态不规则。多伴成骨形成,溶骨性缺损周围有骨密度增加,且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有原发病灶存在[2]。MM骨破坏数量较多,范围较广,大小相近,而骨转移瘤则相对稀少,大小不一,差别悬殊,当下颌骨发生破坏时,应当首先考虑MM。

CT:MM典型表现为松质骨内弥漫分布的边缘清楚的骨性破坏区,呈圆形及类圆型病灶,病灶边缘大多清楚,即穿凿状的骨破坏,大小多在0.5~1.5cm范围,而无明显骨膜反应,常见软组织肿块,脊柱常可见病理性骨折,胸骨、肋骨破坏常呈膨胀性,膨胀程度可非常明显,病变部位骨小梁消失,为密度均匀边缘清楚的软组织密度灶替代,对邻近软组织为压迫性改变。骨转移瘤是浸润性生长,以溶骨性骨质破坏最为常见,病灶边缘多不清楚,大小差别可很大,常可见到骨质广泛破坏。溶骨性骨转移瘤膨胀程度轻微,对周围骨及软组织呈浸润性改变,于病变范围内见不规则的斑点状高密度的残留骨或肿瘤骨。

MRI表现:X线平片及CT对骨破坏之前的改变不能显示,MR对检出病变、确定范围非常敏感。MRI是目前唯一能够直观、清晰地显示骨髓形态结构的检查方法。骨髓瘤的骨破坏或骨髓浸润区在T1WI上呈边界清楚的低信号,多位于中轴骨与四肢骨近端。病变弥漫时,为多发散在低信号,分布于高信号的骨髓背景内,呈特征性的椒盐状改变,T2WI上呈高信号,STIR序列由于脂肪信号被抑制,病灶高信号较T2WI更明显。大多数转移瘤也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但转移瘤的MRI表现呈更粗大颗粒状或块状均匀异常信号。T1WI标准的SE序列因显示正常黄骨髓为高信号,而病变通常由于水含量增多于T1WI呈低信号,二者有明显对比,此点在转移瘤中尤为突出。而MM由于广泛骨髓浸润,其正常黄骨髓残留较少,因而缺乏对比。MM局灶型骨破坏大多呈圆形及类圆形,大小多在0.5~3.0cm范围内,并在T2WI呈现中央等信号,病灶周围低信号环绕,压脂像对局灶性病灶显示较为清晰。转移瘤病灶周围骨小梁破坏时部分黏液和其他细胞结构充填所致含水量较多,在T2WI上转移灶周围常有一条状高信号环包绕(晕征),它的出现常高度提示转移瘤。

ECT:骨显像的高度敏感性,使其在寻找恶性肿瘤骨转移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诊断价值。目前已列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成为核医学诊断的优势之一。但是其特异性不高,在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时仍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结果。核医学的骨髓显像不仅能直接显示全身骨髓的分布,而且能显示身体各部位骨髓造血功能的变化,是研究骨髓功能和诊治造血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比骨显像的灵敏度更高。

其次,从临床病例及实验室检查的方面来分析

MM是一种起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细胞肿瘤,通常引起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大量过度生成。多发性骨髓瘤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好发于中老年,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多发骨髓瘤的病因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C—myc基因重组,部分有高水平的Hras基因蛋白质产物,可能与本病发生有关。多发骨髓瘤约占骨恶性肿瘤的6%,好发于40岁以上,男女比例约2:1,临床表现复杂,在骨骼系统表现为全身骨骼疼痛、软组织肿块及病理性骨折。骨转移瘤是骨外其他器官、组织的恶性肿瘤。骨骼是最容易发生转移的器官。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肾癌及甲状腺癌最容易发生骨转移。肿瘤发生骨转移的途径主要是血行转移。骨转移瘤多见于老年人,以51~60岁居多,男女发生率因原发肿瘤的类型而异,但总体而言,多数报告以男性为多。骨转移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常在夜间加重。其次骨转移瘤患者还可出现病理性骨折肋骨骨折和椎体塌陷,最终导致椎体高度减少,脊柱后凸和一定程度的肺限制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多发骨髓瘤的标志是在血清或尿液中发现由异常浆细胞产生的单克隆蛋白—M蛋白。75%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可见一染色深而密集、单峰突起的M蛋白。使用免疫固定及免疫电泳等更为敏感的技术,99%患者的血清或尿液中可以发现M蛋白。对于疑似患者,除骨骼的影像学检查外,骨髓穿刺活检也是必不可少的。骨转移瘤:溶骨性转移时,可以发现血钙升高,然而这并非特异性的,因为肺鳞状细胞癌、乳腺和肾脏腺癌和一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尤其是多发骨髓瘤和淋巴瘤)也都可以有此异常[3];当发生成骨性转移时,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前列腺癌骨转移时,酸性磷酸酶升高。

综上所述,MM与转移瘤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上虽有相近之处,但二者之间仍有一定区别。通过仔细观察、鉴别影像表现,结合临床信息及实验室检查,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更好的为患者解除痛苦。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79.

第6篇:多发性骨髓瘤诊断范文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造血干细胞

中图分类号 R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0161-02

骨髓瘤即多发性骨髓瘤(MM),或称浆细胞肉瘤。属于造血系统肿瘤,是浆细胞异常过度增生所致的恶性肿瘤。MM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总体来说目前还是难以治愈的疾病[1]。多发生于50~70岁的老年人,男女比例相当,随着老龄化的延长,MM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是异常浆细胞侵袭到骨髓及软组织当中,进而M球蛋白产生,从而导致骨骼损害、血液系统损害、肾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出现异常。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慢性感染或者炎症、病毒感染、电离辐射以及遗传因素有关[3]。有关多发性骨髓瘤的起源存在不同的假说,其中较为公认的是肿瘤前提细胞学说[4],是骨髓中的前B细胞受到某种抗原的刺激,发生增殖、恶变,继而发生克隆性扩增,分化为恶性浆细胞,形成骨髓瘤。

1 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起病多徐缓,患者可有数月~10多年的无症状期。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主要由恶性增生的浆细胞、骨骼及髓外组织的浸润及M球蛋白增多所导致[5]。(1)骨痛,骨痛常是早期和主要症状,其中以腰骶部疼痛最常见,其次是胸痛、肢体和其他部位疼痛,早期疼痛较轻,后期疼痛较为剧烈,活动和负重时加重,休息或治疗后减轻。(2)骨骼变形,引起弥漫性的骨质疏松,局限性骨质破坏,破坏处易引起病理性的骨折。(3)造血系统损害,中度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常见,可为首发症状。(4)可出现肾脏损害,易受到病毒感染以及出现高黏稠综合症和出血的倾向。

2 诊断标准

根据WHO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主要指标其中之一和次要其中之一即可诊断。主要指标包括:(1)浆细胞在骨髓中显著增多,大于30%。(2)取组织进行活检确诊。(3)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的出现。次要指标:(1)浆细胞增多,在10%~30%。(2)血清中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但蛋白量低于主要指标。(3)出现溶骨性病变。(4)正常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IgG小于6 g/L;IgA小于1 g/L;IgM小于0.5 g/L。其中骨髓穿刺活检是最主要的诊断依据[6]。刘健等[7]分析骨髓涂片与活检联合应用诊断MM的价值中,结果示骨髓活检与骨髓涂片诊断MM的敏感性分别为91.2%和71.6%,说明MM患者应同时进行骨髓涂片和活检,才能够充分评估MM的诊断与病情。

3 治疗

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全身化疗和支持治疗等对骨髓瘤细胞的减少、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健康状况的改善已经有明显的进展。

3.1 化学治疗

目前临床上主要以化学治疗为主,而化疗最为有效的药物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主要有PAD、VAD、VTD方案,庞迎旭等[8-9]采用硼替佐米联合阿霉素和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28例疗效观察中,每28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固定期限接受静脉滴注,在可以耐受的情况下每个患者接受4个疗程的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28例患者均有效,有效率高达100%,且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钟明星等[10]应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肯定,使用安全,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时艳荣等[11]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VT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29例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9例缓解,13例部分缓解,进步4例,总有效率为89.7%。多数研究表明三氧化二砷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效果满意,每28天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结果,总有效率高达70%以上[12-13]。李佳丽等[14]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和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中,应用VTD治疗初治的MM患者有效率为36%,且治疗复发和难治的MM患者有效率为60%,不良反应主要有消化道症状、感染、周围神经病变及血小板减少,副作用少且一般较轻微,值得推广。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治疗MM效果较为满意[15],联合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单一的化疗方案,且对非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应用艾迪注射液联合治疗感染率明显减低。周仲昊等[16]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观察效果满意。关则兵等[17]采用VTD方案与VAD方案进行对比观察,VTD化疗有效率为83.3%,而VAD化疗有效率为78.3%,两组均有明显效果,但VTD化疗方案可以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3.2 支持治疗

对患者出现的伴随症状,对症或紧急处理,输入红细胞及注射雄激素,促进正常造血以纠正贫血。出现高血钙症应用大剂量泼尼松等,口服别嘌呤醇治疗高尿酸血症。脊髓压迫者应用大剂量的激素,局部放疗或紧急行椎板切除减压术等治疗[18-19]。对于骨痛应用止痛药物或者放疗。对于病理性骨折者,按照一般骨折治疗原则处理,可做内固定手术。

3.3 放射治疗

本病对放疗较敏感。病理性骨折者出现局部骨痛时,局部照射可以减轻症状,但是对病程经过帮助不大。

3.4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中年以下患者应尽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患者则不宜进行此种方法进行治疗[20]。目前有两种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法,包括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一大突破,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且此种疗法价格低廉,操作简便,造血功能恢复较快,目前广泛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彻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唯一方法,由于此种方法危险高,目前只对年轻患者进行。

3.5 免疫治疗

α-干扰素能提高患者的化疗完全缓解率,延长无病生存率。但在注射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类似流感样的症状,口服解热药即可缓解,此种方法应用时间较长。

4 展望

多发性骨髓瘤(MM) 属于浆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总的来说目前还是难以治愈的疾病,近年来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临床特征多样和细胞遗传学等生物学特征为基础的新预后评价系统仍要不断完善,新药单用或新药联合方案还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

参考文献

[1]周波.多发性骨髓瘤2例诊治体会[J].当代医学,2011,17(2):96.

[2]刘志刚,季杰,常红.多发性骨髓瘤诊治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2008,34(5):386-388.

[3]Brown L M,Gridley G,Check D,et al.Risk of multiple myeloma and 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among white and black male United States veterans with prior autoimmune,infectious,inflammatory,and allergic disorders[J].Blood,2008,11(1):3388-3394.

[4]李娟.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新进展[J].家用医学杂志,2005,21(3):225-229.

[5]梁艳丽,范婵,蒲泽宴,等.23例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8):952-953.

[6]陆德炎.多发性骨髓瘤诊治进展[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6,20(2):126-128.

[7]刘健,欧阳清,王晓桃.骨髓活检与形态学检查诊治多发性骨髓瘤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8):2249-2250.

[8]庞迎旭.硼替佐米联合阿霉素和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28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4):136.

[9]陈飞,王玉娟,张克俭,等.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观察[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24(3):176-177.

[10]钟明星,谢鹏鸿.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56例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8):2771-2772.

[11]时艳荣,李录克.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 VTD 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2,33(5):97-98.

[12]丁忠奇,李毅,向昕,等.三氧化二砷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9):102-104.

[13]张静,徐敬根.三氧化二砷联合沙利度胺治疗难治或复发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0):4124-4125.

[14]李佳丽,刘耀,曾东风,等.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和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24):2515-2517.

[15]石希均.艾迪注射液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0):21-22.

[16]周仲昊,王智.蛋白酶体抑制剂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1739-1740.

[17]关则兵,叶昌雄.含吡柔比星与多柔比星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20):125-126.

[18]陈钢,黄宏伟,陈永雄,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椎体病理性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5):1436-1437.

[19]江晓兵,梁德,晋大祥,等.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椎体病理性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2,4(10):61-62.

第7篇:多发性骨髓瘤诊断范文

Diagnosis Value of Medulla Vivisect Assay Tissue Printing Slice

Key words:Medulla ;Vivisect assay tissue; Printing slice;Diagnosis value

对血液肿瘤疾病、骨髓转移癌或骨髓穿刺呈干抽时,用骨髓活检组织印片(骨髓印片)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并包括细胞化学染色,可大大提高疾病的诊断符合率。

1 导致骨髓穿刺干抽的主要疾病及病理基础

叶宝国等[1]报道骨髓穿刺干抽发生率占3.6%(47/1 319)。在这47例干抽中,有2例骨髓活检正常。根据骨髓细胞的密度和间质纤维增生的程度,干抽的原因分为4类:高细胞伴间质细胞增多占42.2%(19/45),高细胞占17.8%(8/45),间质细胞增多占31.1%(14/45),低细胞占8.9%(4/45)。主要疾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占25.5%(12/47),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占17.0%(8/47),慢性白血病占14.9%(7/47),骨髓转移癌10.6%(5/47),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占6.4%(3/47),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占6.4%(3/47)。27例白血病占47例干抽的57.4%,占同期385例白血病患者的7.0%,其干抽原因与间质细胞增多和(或)高细胞性有关;5例骨髓转移癌占同期15例骨髓转移癌的33.3%,其干抽与继发骨髓纤维化有关;3例再障占同期92例的3.3%,其干抽与骨髓细胞显著减少有关;3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占同期3例的100%。

2 骨髓活检组织印片的制备方法

按骨髓活检常规方法进针,先抽取0.2 ml骨髓液涂片,后转换方向,咬取骨髓组织0.8 cm~1.2 cm,组织取出后,先置于载玻片上,用一推片轻轻滚动骨髓组织,留取2张~4张组织印片,如印片上骨髓液较多,可用推片推开[2,3]。

3 骨髓活检组织印片对骨髓活检组织结构的影响

对比常规操作的骨髓活检组织切片(骨髓切片)及印片后的骨髓活检组织切片,未发现印片对组织结构的破坏[2]。

4 骨髓涂片、印片、切片中骨髓增生程度的比较

由于骨髓细胞与基质的粘附力大小不同、细胞塞实程度不一、纤维化的有无及程度不同,骨髓涂片容易受到骨穿干抽及稀释的影响,其增生低下及极度低下的比例明显多于骨髓印片、切片,而印片和切片显示的差异程度不大,且均能确切反映骨髓增生的真实情况,对再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等疾病的诊断更具客观性[2,3]。张永聚等[4]对比231例血液病患者的骨髓涂片、印片、切片,以切片的骨髓增生程度为金标准,得出骨髓涂片的增生程度符合率为87.0%(201/231),骨髓印片的符合率为97.4%(225/231)。

5 骨髓涂片、印片、切片对血液病的诊断价值

万楚成等[3]报道326例血液病患者的骨髓涂片、印片、切片诊断率分别为79.1%(258/326)、88.0%(287/326)、85.6%(279/326)。张永聚等[4]报道231例血液病患者的骨髓涂片诊断符合率为84.0%(193/231),结合骨髓印片可使诊断符合率提高到89.2%(206/231),结合骨髓切片诊断符合率提高到94.3%(218/231)。张虹等[5]报道65例贫血患者的骨髓涂片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骨髓印片、切片,尤其对骨髓纤维化、再障、骨髓转移癌等疾病,相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印片与切片之间的诊断符合率基本相同。对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涂片、印片的诊断符合率高于骨髓切片[3],对白血病,骨髓印片的诊断符合率高于骨髓涂片、切片[3,8],对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纤维化,骨髓涂片、印片、切片的诊断符合率依次增高[3,5,8],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涂片的诊断符合率低于骨髓印片、切片[3,5,8]。

6 骨髓涂片、印片、切片对骨髓转移癌的诊断价值

Moid等[6]报道骨髓涂片与骨髓切片诊断符合率相对值为:小细胞肺癌36.3%(4/11),乳腺癌35%(7/20),前列腺癌11.1%(1/9),霍奇金病5%(1/20),提示涂片对骨髓转移癌容易漏诊,尤其对霍奇金病。Kjurkchiev等[7]报道骨髓印片与骨髓切片对骨髓转移癌的诊断阳性率相等同。印片有助于观察细胞的细微结构,并具快速、操作简单、确诊及时等优点[3,7],切片保留了组织结构,有助于判断肿瘤细胞对骨髓的侵犯范围、肿瘤转移引起的继发性纤维化、纤维化与骨质的关系、间质的反应、肿瘤细胞的分布特点等,这些有助于推测恶性肿瘤的组织发生[7]。

7 骨髓涂片与印片的比较

AboulNasr等[8]对87例“正常骨髓”进行细胞分类计数比较,证实骨髓涂片与骨髓印片在诊断上的高度一致性,对173例血液肿瘤疾病进行细胞分类计数比较,涂片则低于印片的诊断价值。印片可观察到更高比例的原始细胞、淋巴瘤细胞、毛细胞、浆细胞等。

8 骨髓穿刺干抽或稀释时骨髓活检组织印片与切片的比较

骨髓印片在诊断骨髓纤维化、骨髓坏死等方面不如骨髓切片,而在诊断急性白血病及其分型等方面则优于骨髓切片[2,3]。

9 骨髓活检组织印片对判断急性白血病预后的作用

万楚成等[9]报道,骨髓涂片显示46例急性白血病骨髓达CR,相同病例骨髓印片仅显示30例骨髓达CR(65.2%)、11例部分缓解(23.9%)、5例未缓解(10.9%),即骨髓中仍有相当比例的原始及幼稚细胞,实际上骨髓尚未达到真正的CR。经追踪观察显示,只有涂片与印片同时CR者,其复发率低、缓解期较长;仅涂片CR而印片未达CR者,未继续诱导治疗或虽经诱导缓解治疗仍未达CR者,绝大多数在短期内复发;印片虽未达CR,但经诱导缓解治疗达CR者,若能坚持CR后的巩固强化治疗,仍有较长的生存期。以印片作为判断CR的标准,更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进一步提高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总之,对疑难血液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可结合使用骨髓涂片、印片及切片,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疾病的诊断符合率。

参考文献

[1] 叶宝国,游慧萍,林骥,等.47例骨髓穿刺干抽的临床及病理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1994,7:2023.

[2] 王钧,薛重重,杨丽萍,等.骨髓活检组织印片辅助血液病诊断价值的探讨[J].临床血液学杂志,1997,122123.

[3] 万楚成,刘瑜,夏云金,等.骨髓活检组织印片在血液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1051107.

[4] 张永聚,夏得军.骨髓液涂片结合骨髓组织印片及切片对血液病的诊断意义[J].新医学,1996,27:579580.

[5] 张虹,胡兵.骨髓活检组织印片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2,10:131132.

[6] Moid F,DePalma L.Comparison of relative value of bone marrow aspirates and bone marrow trephine biopsies in the diagnosis of solid tumor metastasis and Hodgkin lymphoma[J].Arch Pathol Lab Med,2005,129:497501.

[7] Kjurkchiev G,Valkov I.Role of touch imprint and core biopsy for detection of tumor metastases in bone marrow[J].Diagn Cytopathol,1998,18:323324.

[8] AboulNasr R,Estey EH,Kantarjian HM,et al.Comparison of touch imprints with aspirate smears for evaluating bone marrow specimens[J].Am J Clin Pathol,1999,111:753758.

第8篇:多发性骨髓瘤诊断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37例,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31~83岁,平均61岁。患者多数有脊柱疼痛症状。原发肿瘤中肺癌7例,肝癌、胃癌各6例,食管癌5例,肾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各2例,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直肠癌、甲状腺癌各1例,原因不明者3例。所用设备为XGY OPER 0.35T MR扫描仪,常规自旋回波序列:矢状位SE T1WI 450 ms/20 ms,FSE T2WI 4000 ms/90 ms,轴位FSE4000 ms/130 ms,STIR序列T2WI 1000 ms/20 ms,T175 ms,层厚5 mm,层间1 mm,注射GDDTPA增强对比剂,剂量为0.2 ml/kg。

2 结果

2.1 病变椎体部位及形态 单椎体破坏信号异常为9例,多椎体28例,其中颈椎多发转移8例,胸椎9例,腰椎10例,骶椎2例,颈胸多发转移8例,胸腰多发转移13例,腰骶7例,颈胸腰多发转移2例,17例病变呈跳跃颁分布,合并附件受累8例,合并椎旁软组织肿块3例,椎管受累10例,合并压缩性骨折6例。

2.2 病变椎体信号改变 T1WI信号呈低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T2WI信号不均,可呈稍低、等、或高信号,STIR压脂序列多为高信号。9例行增强扫描,病变椎体轻至中度强化,椎管内病变明显强化。

3 讨论

3.1 MR对脊柱转移瘤诊断的优越性 MRI敏感性高,可以反映细胞生物学变化,对骨髓信号的早期变化即能做出诊断。早期脊柱转移瘤当肿瘤细胞在椎体与附件的骨髓浸润尚未侵犯骨小梁或引起骨皮质破坏时,CR检查及CT扫描不易诊断,而MRI即可检测髓腔内的病理变化。MRI为多方位成像,能够对脊柱整体情况观察,病灶及解剖显示直观,且观察范围广,如MRI显示腰骶椎破坏的同时,可容易发现髂骨、髋关节等骨质破坏,也容易显示子宫、前列腺等部位的原发肿块,更有利于定性诊断。

3.2 脊柱转移瘤的MRI信号特点 脊柱转移瘤以脊柱静脉型为主。由于椎静脉丛与胸腹腔静脉相交通,且无静脉瓣,肿瘤细胞很容易以体循环侵犯椎体。脊柱转移瘤病变分早期的代谢改变和后期的形态改变,早期当肿瘤组织浸润骨髓发生骨髓脂肪替代,加之肿瘤组织游离含水量增加,使肿瘤组织于T1WI呈低信号改变,T2WI呈稍高信号改变,因而骨髓的脂肪替代是脊柱转移瘤的早期MRI表现。椎体破坏以后缘为多见,且前后径增宽,硬膜囊和脊髓受压,可出现附件受累,椎旁及椎管内软组织肿块,而相邻椎间盘结构完整。根据转移瘤的骨破坏类型不同可产生不同的MR信号:溶骨型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信号基本均匀,本组占67%,多见于肺癌、肝癌及食管癌,成骨型呈长T1短T2信号,多见于前列腺癌、乳腺癌,混合型表现为不均匀长T1信号,T2WI为高低混合信号,STIR序列多为高信号。本组病例椎体受累的T1WI信号及STIR序列比T2WI敏感,因此T1WI和STIR是脊柱转移瘤MR检要且首选的扫描序列,且STIR序列的信号改变对于椎体内局灶性脂肪浸润、软骨岛、局灶性红骨髓区及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鉴别明显优于常规T1WI、T2WI。

4 鉴别诊断

4.1 脊柱结核或化脓性感染 脊柱结核常发生在相邻椎体,并同时侵犯椎间盘,而转移瘤多呈跳跃征[3],结核常致椎间隙狭窄,相邻椎体有融合趋势,附件受累少见,合并椎旁冷脓肿,呈长T1长T2信号,并有流注现象,脊柱结核影像改变明显而临床症状相对轻。脊柱化脓性感染症状重,椎体压缩不明显,破坏的椎体多呈增生性改变。

4.2 原发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女性,无明显原发恶性肿瘤史,常伴疼痛症状。椎体压缩多呈凹陷形及楔形,压缩椎体后上角突入椎管,相邻椎间肋有膨突改变,椎体信号异常多出现在椎体压缩变形初期,表现为T1WI椎体终板下带状低信号或除椎体后角外全椎体呈低信号,STIR像多为正常表现。病变椎体前后径不宽,硬膜囊无明显受压,椎旁及硬膜外无软组织肿块等。

4.3 多发性骨髓瘤 血清中异球蛋白和尿中本周氏蛋白增高。好发于扁平骨及不规则骨,表现为多椎体穿凿样溶骨型破坏,附件破坏相对少见,约为4.7%[4]。椎旁软组织肿块少见,结合临床资料可鉴别。

总之,MRI对于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极大,其灵敏性同核素骨显像一样,但特异性明显优于骨显像。在显示解剖学结构和累及软组织的病为比骨显像和CT更准确。MRI可比较早期检测脊柱转移瘤,有助于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和评价预后,可作为脊柱转移瘤的最佳检查方法之一。

参 考 文 献

[1]高元桂,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9,658.

[2] 庞志贤,刘苏英.脊柱转移瘤MRI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1993,12:237239.

第9篇:多发性骨髓瘤诊断范文

【关键词】转移瘤;脊椎;磁共振成像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he spinal metastasis in low Field MRI

XU Xu-chu.Department of Radition,Yixing Hospital Affiliatedof Jiangsu University,Jiangshu 214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low field MRI features of metastasis of spine and improv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he spinal metastasis.Methods The MRI features of 50 cases of the spinal metastasis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and concluded the different MRI features.Results MRI examinations demonstrated that,there were 146 lesions of spinal metastasis in 50 patients,which comprised 12 single and 38 multiple.Conclusion The low field MRI is sensitivity in detecting the spinal metastasis and helpful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spinal metastasis,and which may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diseases in combination with clinical data.

【Key words】Metastasis; Spin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脊椎是肿瘤转移最常见的部位,而脊椎转移性肿瘤是恶性脊椎肿瘤中常见的肿瘤类型。MRI在脊椎转移瘤诊断中具有较高敏感性,对发现转移灶的数目和范围较准确。目前MRI已成为脊椎检查的主要方法之一。MRI扫描序列法繁多,因此了解各序列设计特点、信号特点及适用性,从而既快速又经济地早期诊断脊椎转移瘤有重大临床意义。笔者就近几年来收治50例脊椎转移性肿瘤的MRI表现进行分析,主要讨论MRI在脊椎转移性肿瘤方面的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50例脊椎转移瘤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4~81岁,平均56.8岁。原发肿瘤包括:肺癌21例,癌9例,肝癌6例,结肠癌5例,食道癌3例、鼻咽癌、宫颈癌及前列腺癌各2例。

MRI检查采用Siemens magnetom open 0.23 T 磁共振全

作者单位:214200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放射科

身扫描机,用体部线圈对患者进行检查,层厚4~5 mm,行矢状面及横断面扫描,必要时行冠状面扫描。常规使用SE T1WI、T2WI 。检查时患者仰卧,双腿弯曲约为30°~50°,行矢状位及轴位扫描。

2 结果

2.1 病灶分布 50例中有146节椎体累及,其中累及单个椎体12例,多个椎体38例。其中颈椎12节;占8.2%,胸椎91节;占62.3%,腰骶椎43节;占29.5%。22例病变呈跳跃分布,受累椎体呈楔形改变7例,矩形改变2例。全部椎间盘未见受累。

2.2 椎体形态及椎旁软组织的改变 椎体形态改变146节椎体中,有62节椎体呈单发病灶,其中47节位于椎体后缘,呈圆形、卵圆形或累及椎体大部分,椎体残留部位信号正常,椎体形态正常,29例椎体全部信号异常,同时伴有楔形改变-压缩性骨折,病变椎体前后径增生。146节病变椎体中,108

节椎体前后缘隆突。椎旁软组织的改变软组织肿块12例,软组织肿块常以破坏区为中心生长。软组织肿胀9例,软组织肿块压迫硬膜囊12例,脊髓受压3例。

2.3 病变椎体的信号特点 在50例例转移瘤,26 例(52%),表现为均匀性或稍不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呈不规则斑点状、片状或累及整个椎体及附件;3 例(6%),T1WI、T2WI均为低信号,呈斑片状,均匀发生于椎体;2 1 例(42%),T1W I呈极不均匀性低信号,T2W I为高低信号并存的混杂信号,呈不规则斑片状,累及椎体及附件。

3 讨论

3.1 脊椎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转移灶具有溶骨、成骨或溶骨成骨相混。 在MRI上,溶骨型一般表现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后肿瘤组织发生异常对比增强。成骨型在SET1WI,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但以SET1WI显示更清晰。混合型的MRI信号与溶骨型的MRI信号相似,但信号强度不均匀。MRI对骨髓信号的早期变化较敏感,特别是T1加权像。正常骨髓在T1WI表现为高信号,转移性肿瘤常常在T1WI表现为低信号。而脊椎转移瘤大部分为中老年人,本组50例中,55岁以上者31例,约占62%。这些人群中骨髓脂肪含量较高,在T1加权像上转移瘤代替高信号的骨髓,呈低信号或混杂信号,所以T1WI转移瘤较易发现。T2WI转移灶一般常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

3.2 脊椎转移瘤的鉴别诊断[3] 脊椎转移性肿瘤具有以下MRI特点:多椎体转移,呈跳跃式分布;椎间盘不受累,往往是转移瘤的典型表现之一;瘤体显著强化,亦是转移瘤的显著特征之一;转移瘤附件常常受累。结合以上特点诊断脊椎转移瘤并不是十分困难。对于原发瘤明确的脊柱转移瘤诊断多不难,对于原发瘤不明确的脊柱转移瘤需与下列疾病鉴别:脊柱结核、外伤性骨折、骨质疏松与局灶性脂肪浸润、多发性骨髓瘤、椎体血管瘤等鉴别。

3.2.1 脊椎结核的鉴别 脊柱结核发病年龄较轻,常累及单个椎体,成人好发于腰椎,常侵犯邻近两个椎体。MRI是显示脊椎结核病灶和范围最敏感的方法,常伴有椎旁脓肿,干酪样坏死物质在T1、T2上均为低信号这种特征性表现有助结核的诊断。少数病灶呈混杂低信号,T2WI多呈现混杂高信号,增强检查多不均匀强化,在椎体终板附近可见米粒状低信号影为死骨的信号。

3.2.2 外伤性骨折的鉴别 椎体压缩多为楔形,有明确的外伤史,新鲜骨折有信号异常,常伴有椎间盘损伤变形,脱出及椎旁软组织损伤表现,可合并椎体滑脱、脊髓损伤或断裂,T1WI 可出现点状出血之高信号,椎体陈旧性骨折仅见楔形改变而信号正常,较易鉴别。

3.2.3 骨质疏松与局灶性脂肪浸润的鉴别 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以老年女性多见,椎体压缩多呈反凹陷形,扁平形和楔状,有时后上角突向椎管,变形椎体邻近椎间盘膨大,有时出现Schmorl结节。在T1WI及T2WI上均为正常骨髓信号,在STIR图像上为低信号,这是由于其是骨小梁的直径和数量的减少,但骨髓仍保持正常。压缩性骨折表现为局限性的T1WI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这可能与水肿有关[1]。位于椎体中部,呈不规则线状、带状、片状,被脂肪浸润的椎体在T1WI和T2WI上均为高信号,脂肪抑制为等信号。

3.2.4 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 多发性骨髓瘤多为连续多个椎体受累,而转移瘤的椎体受累常表现为跳跃状分布。多发性骨髓瘤局灶性破坏大多呈圆形及类圆形,在T2WI上呈中央等信号,病灶周围低信号环绕,压脂像对局灶性病灶显示较为清晰。而局灶性转移瘤在T2WI 转移灶周围常有一条状高信号环包绕。多发性骨髓瘤所形成的软组织块多围绕椎管发展,累及硬膜外间隙,硬膜囊狭窄,附件形态原本保持完整,而转移瘤所形成的软组织常以破坏椎体为中心发展,而无“围管状”生长的特点[4-5]。

3.2.5 椎体血管瘤的鉴别 多发性椎体血管瘤亦可与转移瘤一样呈跳跃状分布,分为两型:A型为非压迫性椎体血管瘤,根据椎体形态又分为两个亚型:A1型椎体高度正常,在T1WI呈典型的栅栏状改变;A2型椎体有不同程度的压缩变扁,其与转移瘤的鉴别要点在T2WI上,转移瘤不像血管瘤那样随着TE的延长而逐渐增高。B型为压迫型椎体血管瘤,亦可分为两个亚型:B1型指受累椎体高度正常,脊髓或马尾压迫是由于椎体血管瘤突入椎管或血管瘤本身位于椎弓根等附件部位,瘤体向椎管发展所致;B2型指血管瘤侵及椎体大部或整个椎体,椎体因骨质疏松而塌陷,塌陷的椎体前后径增大而压迫脊髓或硬膜囊。其与转移瘤的鉴别点是转移瘤所造成的脊髓压迫往往有软组织肿块。

3.2.6 脊椎原发性肿瘤的鉴别 脊椎原发性肿瘤明显少于转移瘤,脊椎良性肿瘤主要有血管瘤、骨样骨瘤、巨细胞瘤、骨纤维结构不良等。恶性肿瘤有软骨肉瘤、脊索瘤等。二者在MRI信号多无大的区别,原发肿瘤多侵犯单个椎体及附件,无跳跃征,椎间隙基本正常。结合临床找到原发病灶有助于转移瘤的诊断[2]。

3.3 MRI对诊断脊椎转移瘤的优势 在脊椎转移瘤诊断中,MRI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①脊椎转移瘤的MRI表现明显;②MR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与其他影像技术相比,MRI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分辨率;③MRI具有较大的扫描野,尤其在矢状位扫描时。MRI可同时观察多个椎体,因而易发现多发椎体转移病变。

总之,MRI在诊断脊椎转移瘤方面以其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扫描的特点,较其他影像学检查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参考文献

[1] 戴力杨.MRI 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与转移性肿瘤所致椎体骨折的鉴别.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0,7(3):195-199.

[2] Arahami E,Tadmor R,Dally O,et al.MR demonstration of spinal metastases in pantients with normal radio graphs and CT and radionuclide bone put Assist Tomogr,1989,13: 598.

[3] 胡日权.脊椎转移瘤22例MR I诊断分析.九江医学,2008,23 (1): 27-30.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