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办职业学校范文

公办职业学校精选(九篇)

公办职业学校

第1篇:公办职业学校范文

>> 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内涵、特征、体系 职业学校成功教育中的评价体系构建 构建职业学校“立体”公民教育体系的思考 构建关于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体系的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幸福校园”体系构建 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初入职业学校对教育的探讨 职业学校应重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素质教育视角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和原则 职业学校职业指导课程构建的思考 引进民间资金发展公办教育的制度思考 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制度规约 浅谈职业学校的制度建设和人文管理 《职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研究》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职业学校发展策略分析 职业学校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手段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1.

[2]蔡中宏.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兼论高校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J].科学・经济・社会,2008(2):101-105.

[3]柏晶.校企合作举办高等学校的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谢臣英.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政府角色与功能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0(36):14-16.

[5]杨秀萍.公立高校合作办学:社会资本引入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6-49.

[6]刘存刚.美国校企合作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7(32):67-68.

[7]袁新文.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校企合作如何真正“水融”[N].人民日报,2010-05-14.

[8]王远东.论共识基础上的校企合作立法[J].职业技术教育,2012(10):60-62.

Construction of System for Introducing Non-governmental Capital into Public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Case Analysis on a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H Province

WANG Xuan1,2, YAN Zhi-li1

(1.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2. Xuchang Health School, Xuchang He’nan 461000, China)

第2篇:公办职业学校范文

关键词:云南省;民办职业教育;存在问题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越来越注重科教事业的发展。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质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型人才,而职业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粗放型的经济仍然存在,比如:低附加值基础产品生产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等。要改变这些,关键在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国务院及其常委会不断召开会议,部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各种政策措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2014年6月16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规划》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体系发展的重要任务。

对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而言,经费不足是制约其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但现有文献对民办职业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当前我国大量的学者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廖礼辉,陈敬良,沈有禄(2009)、韩永强(2014)分别基于对2005~2006年、2005~2011年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统计数据的梳理和分析,得出我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存在以下特点:职业教育经费总量稳定增长,但存量小,在全国各类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小;各类职业教育投入差异明显,高等职业教育财政保障优于其他各类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依赖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社会投入比例偏低;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凸现职业教育常规性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职业教育投入地区性差异明显,归因于经济和制度因素。同时,我国职业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生均经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比等都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冉云芳(2013)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等分析工具对2000―2010年我国中职生均经费投入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中职经费仍然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古翠凤,董凤(2015)认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东西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发现:东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投入高,经费来源渠道多;反之,西部投入较少,经费来源渠道也少。郭文富,陆燕飞(2015)向部分地区进行问卷调研,结果显示:职业院校一线教师认为:职业教育办学标准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经费不足,基础能力建设和内涵提升所需经费有待提高;业内专家认为: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未建立生均拨款标准,行业企业投入不足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学校方面则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基建经费紧张,(生均)财政拨款不足,债务压力较大,发展性经费短缺,学费收费偏低等。

二、云南省民办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民办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特殊的一类群体,在其发展壮大中有大量困难制约其发展。通过对云南省一些民办职业学校的调研基本可以归纳出如下困难:

(一)经费不足,办学困难

民办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举办者或董事会的成员的自有资本构成。学校的日常运行主要依靠学费收入。“以学养学”的状态使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没有招生就没有学费,没有学费就没有经费,没有经费学校就不能正常运转。例如,云南省民办职业学校的教师工资由学生学费担任,公办职业学校的教师工资由财政经费拨款,虽然民办职业学校的学生学费很高,但学费的用途也很多。另一方面,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公办和民办的学生收费差异不可能太大,因此,相对来说,云南省民办职业学校的经费就显得很紧张。此外,经费不足会影响到一些硬件设施的水平和质量,如,校舍面积小,实训基地少,教学设备少,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实训性、操作能力。教育的产出本身就有滞后性,加之质量不优,势必会影响投资者的后续投资,不利于云南省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政策措施未落实到位

2002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首次把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放在平等的地位上看待,但现实情况中,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仍然被区别对待。例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2004年的《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第一条第十项

规定:对学校批准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入不征收企业所得税。①但民办职业学校的学费收入未纳入预算内管理,也未纳入预算外的资金专户管理,因此,需要纳税。税收优惠政策不能在民办职业学校中落实。换而言之,在税收优惠中,民办职业学校并没有被公平对待。再如,云南省民办职业学校与公办职业学校的教师待遇也有很大不同,民办职业学校的教师身份是民办非企业,养老保险按企业职工购买,退休后的养老保险远低于公办学校。在福利上,云南省民办职业学校的教师无法享受公办教师在医疗、住房上的各种补贴和社会保障。

(三)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民办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影响着民办职业学校的发展,而云南省民办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构成一般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和返聘教师。刚毕业的大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较少,无教学经验,无职称,常被社会认为是教学质量差。民办职业学校教师的身份和地位不被社会认可。而云南省公办和民办明显的教师待遇差别很容易使一些教师把民办职业学校当作跳板,在民办职业学校获得经验和职称后,投入到公办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从而获得更好的待遇。对民办职业学校而言,是巨大的人才流失。民办职业学校反而成为公办学校培育优秀教师的实训基地。严重影响民办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不断的加剧民办与公办师资力量的差距。

(四)生源质量有待提高

社会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民办职业教育并没有正确的认识。更多的人认为接受高等教育才会成为高薪阶层,才会成为社会上有地位的人。而职业教育培育出的人才只是低学历的技术工人、体力劳动者。对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才的不充分肯定,造成成绩好的学生优先选择高等教育,成绩较差的学生选择职业院校,而这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通常都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能力较弱等特点,进入职业院校后会进一步影响学习成绩。

三、推进云南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校企合作,拓展经费来源

职业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育技术性、操作性人才,民办职业教育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人才规划较快,专业设置更新较快,能紧密配合企业的人才需求。云南省民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经费,拓展了民办职业学校的经费来源,缓解了经费紧张的困境;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学校根据企业需要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毕业即上岗,也为企业的人才培训缩减成本。校企合作实现了双赢,不仅民办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有了保障,企业的人才需求得到满足,避免了出现“学生不能就业,企业招不到人”的尴尬局面;而且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技术和劳动者素质,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之促使学校培养更优质的劳动力,提高了办学质量,有利于云南省民办职业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完善与落实相关政策

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政府的扶持政策对民办职业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虽然在不断的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但有关民办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仍然比较少,且相关的规定并不全面,致使相关政策无法落实。因此,国家应该颁布更多的政策措施,对相应的实施细则,程序性法规做出说明,规范民办职业学校的办学。真正实现民办与公办职业教育的平等。对于政府的财政补贴,对云南省民办职业学校的学生只补贴两年,而对公办职业学校的学生补贴三年,对民办职业学校是不公平的。政府的扶持政策目的是为了促进公平,因此,公共财政应给予优质的民办职业院校一定的扶持,如设定办学标准,民办职业院校达到办学标准则可以拨生均经费,为云南省民办职业院校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大环境。

(三)壮大师资力量

对于云南省民办职业院校人才的流失,教师的高频繁流动,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足以改变现状的,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扶持。对于这种流动无非就是对社会地位的认可和待遇的差距。首先,应对民办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给予充分认可和肯定,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到民办职业院校任教;其次,给民办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公办职业院校的教师同等的待遇,在民办职业院校获得职称以后,给一定的财政补贴,使其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公办职业院校教师的水平相同。

(四)提高生源质量

社会上的思想观念早已把各种教育分为“三六九等”,招生总是按照重点、非重点、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先后顺序录取,筛选制录取使职业院校生源少,成绩较差,职业院校对招生基本没有选择权。对此,政府应该进行一定的政策引导,让各类教育同时招生,形成市场竞争,公平招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职业规划选择学校,而不是成绩好的就必须进入重点大学,成绩差的就进入职业院校。并提倡给予成绩好进入民办职业院校的学生一定的财政补贴,打破社会上的传统观念,促进各类教育的公平招生,学生资源的优化分配。(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

本文来源于,张丽华教授主持的云南省财政厅委托项目:云南省职业教育财政体制与公共政策研究。

注解:

①赵颖.民办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3.

参考文献:

[1]和震.当前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49-52.

[2]赵颖.民办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3.

[3]廖礼辉,陈敬良,沈有禄.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J].职业与教育,2009,8:11-14.

[4]韩永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其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8):48-53.

[5]冉云芳.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现状分析与对策――基于2000-2010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60-66.

[6]古翠凤,董凤.东西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比较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5,2:9―12.

第3篇:公办职业学校范文

一、考察情况

1、修水县职业中专

修水县职业中专采取的是政府主办,各部门共同参与,集全县之力做大做强公办职业教育的模式。(1)投入:采取“以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方式,县财政坚持“预算内保证、预算外倾斜”的原则,从XX年起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00万元以上,政府和社会累计投入资金XX余万元,给县职业中专增加划拨土地100亩。该校目前已成为校园环境整洁优美、配套设施齐全、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的中等职业学校。(2)规模:现有在校中专生2700人,短训学员1000人。累计培训技能人才6000人,培训实用型农民4万余人次。开设专业16个,与日本住友财团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开设了4期赴日研修班。毕业生就业率在97%以上。尤其是针对新农村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开办了蚕桑、茶叶、林果、畜牧、水产、矿产加工、水利电力、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城镇规划设计等十个重点专业班,学杂费由县财政全免,并适当补助生活费,毕业后主要安排在县内就业和创业。(3)师资:该校原有师资80余人,近年面向社会公开选调、选聘了50余名优秀教师。教师工资由县财政全额负担,并实行职教津贴制度,对专业教师普遍上浮两级工资,还创造条件逐步解决教师住房问题,使该校成了全县教师最向往的学校。(4)管理:该校由县政府直接管理,县长亲任第一校长,分管教育副县长任第二校长,财政局、教育局、劳动局局长分别兼任第三、四、五校长,具体主持工作的第六校长是通过公开竞聘后,由人事局一名副局长担任,彻底打破了部门资金协调难问题,真正做到集全县之力办一所优质职校。该校先后被评为“江西省重点职业学校”和“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并成功申报全国“星火学校”。

2、崇阳县职业教育中心

崇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是政府主导,公办为主体,民办为补充,部门齐配合,多元化投入的股份制学校。(1)投入:该校政府出资1400万元征地174亩,并完成“三通一平”工程。XX年浙江客商陈定模投入XX多万元建设了综合大楼和教学楼、宿舍楼,劳动局投入900万元建设了短训大楼,阳光电脑(民营)投入800万元开办中专部,本地建筑商投资360万元建设食堂(以30年经营权作抵回报),总投入5500万元,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有12个标准化专业实训室,可容纳学生5000人。XX年,县政府将崇阳卫校及众望高中公有股份折价后抵给陈定模,让其退出职教专心办普高,还差陈定模600多万元债务由县教育局认领。政府和教育、劳动部门是最大控股股东,参与管理,但不参与分红。(2)规模:该校同时加挂了崇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湖北仪表学校崇阳分校、广播电视大学、人力资源市场,现有在籍学生2700余人,其中中职学生1462人。(3)师资:该校现有教师126人,其中公办教师48人,公办教师财政预算全额工资,校长和管理人员是在全县公办教师中公开竟聘产生。(4)管理:XX年全省职教工作会后,县委常委会决定成立职教中心项目指挥部,分管教育的副书记任指挥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一年后,发现普教、职教混合办学有诸多弊端,于是今年6月,县长办公会又决定作通陈定模思想工作,让其退出全部股金和普高部。改成政府主办的股份制职业学校,实行统一招生、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就业,整合教学资源,整合专业设置,整合教师队伍。目前,县政府已决定从XX年下年起,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春风行动等多种职业培训资金全部集中到职教中心,断绝其他零散民办技校的补助,将该校做大做强。

3、嘉鱼县东方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嘉鱼县东方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政府免费提供土地,通过招商引入的一所民办职业技校。(1)投入:XX年3月,县委、县政府为了彻底解决职教发展滞后问题,决定在新城区以每亩3万元包干的办法征地300亩,引进广东省增城市松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云珍)创办该校。XX年8月正式动工,第一期工程现已投入8000多万元,竣工总面积8.2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行政楼、培训楼、实验楼、实训楼、图书馆、学术报告中心、多媒体教室、标准运动场、学生公寓。(2)规模:该校可同时容纳在校学生5000人,年培训3000人次。XX年9月首次招生,现有学生1359人,32个教学班,开设了12个专业。(3)师资:该校现有教师88人,其中有37人是教育局从公办教师中选拔抽调的,平均每班有1名公办教师,工资保持不变;校长是教育局推荐给董事会聘任的。(4)管理:该校由董事会自主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县政府在引进该项目时除了无偿配送300亩土地外,还配套了其他优惠政策,如协助投资方办理筹建相关手续;各职能部门应收缴的行政规费,由县行政服务中心统一收取,按每平方米不超过10元包干;前三年每班配备1名公办教师,保留公办待遇,三年后公办教师愿留的脱离公办身份,不愿留的返回公办学校;政府负责将水、电、电信、电视、公路通到学校门口;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将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岗位培训等项目主要委托给该校举办。

二、考察思考

通过考察三县三校三种不同的职教发展模式,我们感受深刻,启发很大,虽然这三种发展模式各有所长和所短,但都得到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充分肯定,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县学习和借鉴。

1、统筹管理是关键。三县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职教统筹发展,思想高度统一,步调高度一致。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和分管领导自始至终把职业教育发展和项目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同等对待。修水县在统筹发展上是做得最好的,各职能部门高度配合和支持,资金高度集中,政策空前优惠,财力全力支援,管理全面完善,打破了部门互不卖帐的格局,摆脱各方利益关系相互竞争、相互拆台的困惑,办学效益、就业质量迅速上升。

2、整合资源是前提。三种模式都是为了全面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集中力量,集中资金,集中管理办好一所优质中职学校,使其成为集招生、教学、实训、就业于一体的职业学校。崇阳县劳动局在职教中心建设的短期培训大楼就是最成功的办法,不愿意整合进来的民办职业技校只会被自然淘汰出局。

3、服务经济是目的。三县发展职教的目的都是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非常重视针对在县内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专业设置,注重了各种项目资金的效益管理,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和兴工强县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修水县就特别侧重为地方招商引资服务的专业建设,资金集中后不撒胡椒面,不搞重复补贴,就读县内就业专业的学生不仅不交一分钱,还有生活补贴,而向县外就业的专业补贴相对要轻得多,既解决了县内企业“劳工荒”问题,同时降低了学生县外实习成本和企业员工培养成本。

4、因地制宜是原则。三县为什么选择三种不同的模式?这主要是站在各自的县情基础上考虑的。修水县职业中专原来虽然规模不大,但始终保持了公办职校这面红旗,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因此该县确定集中力量办好公校。问题是政府投入压力很大,每年100万元的预算与新的职教政策要求相比明显偏慢。崇阳县公办职校与民办技校都有一定的基础,因此采取以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股份制合作办学,既保留了各自品牌,又壮大规模。问题是政府已投入的征地成本和教育局承担的债务压力较大,只有期待学校出效益后,能得到上级更多更大的项目资金来填补。我县情况与崇阳比较接近,不同的是我县民办学校过多过滥,资源过于分散,整合难度要远高于崇阳。嘉鱼县职业教育在XX年前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品牌和规模,而是采取招引外资来发展。问题也是政府承担了高额的征地成本,各部门资金难以协调,教师难以招聘,且面临较近的赤壁粮校、咸宁技校等强劲对手,投资者要收回成本最少在30年之后,投资风险很大。我县能否遇到这种大商完全要靠机缘,300亩以上的征地困难也可能比嘉鱼更大。

第二部分职教发展现状与问题

据调查,全县职校共有15所,其中公办3所(职教中心、农广校、驾校),企办1所,民办11所。共有校园面积180亩(含租赁),固定投资近XX万元,教职工285人(专业教师124人),年培训能力5000人。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一条规定,我县民办职业学校都只能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不能承担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只有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通城县职业教育中心,才是全县唯一合法的具有中职招生资格的公办职教学校,已经教育部确定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市仅2所)。该校现占地61亩,建筑面积14680平米,教职工102人(含专业教师28人),在籍学生1843人(含电大269人,职高生848人,联校726人),共设了电子电器、机械、中西医、数控、模具、旅游等11个专业,其中电子电器为省级重点专业,今年职业高考质量再次排全市第一位。

由于当前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全县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与经济发展需求极不适应,主要表现:

1、多头管理,无序竞争,导致招生环境恶化,生源外流。农广校属农业局主管,职教中心属教育局主管,驾校属公安局主管,其他民办技校属劳动局主管。民办技校审批单位只有一家,但能够给钱的单位涉及到教育、劳动、农业、团委、扶贫办、妇联等多个部门,重复补贴。各职教学校普遍存在着散布虚假广告、攀高招生回扣,互相抵毁、挖夺生源等问题,学生和家长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干脆选择县外职校,今年外流生源高达1500人以上,职校“招生难”与学生“择校难”同时并存。

2、设施落后,师资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低劣,品牌不优。绝大多数学校固定资产投入少,且设备陈旧,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加之学校又没有规范的培训教材,没有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师教学效果低微,技能培训纸上谈兵,这对于文化功底本来就弱的学生来说如同雾里看花,不知其然。因此,70%以上学生毕业后反映“学不到什么东西”。即使是县职教中心要达到部级中职办学标准,还需新增80个教室、435间寝室、28间实验室、8个实训车间和1个图书馆等。

第4篇:公办职业学校范文

1、*县职业教育中心

*县职业教育中心是政府主导,公办为主体,民办为补充,部门齐配合,多元化投入的股份制学校。(1)投入:该校政府出资1400万元征地174亩,并完成“三通一平”工程。20*年*客商陈定模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了综合大楼和教学楼、宿舍楼,劳动局投入900万元建设了短训大楼,阳光电脑(民营)投入800万元开办中专部,本地建筑商投资360万元建设食堂(以30年经营权作抵回报),总投入5500万元,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有12个标准化专业实训室,可容纳学生5000人。20*年,县政府将*卫校及众望高中公有股份折价后抵给陈定模,让其退出职教专心办普高,还差陈定模600多万元债务由县教育局认领。政府和教育、劳动部门是最大控股股东,参与管理,但不参与分红。(2)规模:该校同时加挂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湖北仪表学校*分校、广播电视大学、人力资源市场,现有在籍学生2700余人,其中中职学生1462人。(3)师资:该校现有教师126人,其中公办教师48人,公办教师财政预算全额工资,校长和管理人员是在全县公办教师中公开竟聘产生。(4)管理:20*年全省职教工作会后,县委常委会决定成立职教中心项目指挥部,分管教育的副书记任指挥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一年后,发现普教、职教混合办学有诸多弊端,于是今年6月,县长办公会又决定作通陈定模思想工作,让其退出全部股金和普高部。改成政府主办的股份制职业学校,实行统一招生、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就业,整合教学资源,整合专业设置,整合教师队伍。目前,县政府已决定从20*年下年起,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春风行动等多种职业培训资金全部集中到职教中心,断绝其他零散民办技校的补助,将该校做大做强。

2、*县职业中专

*县职业中专采取的是政府主办,各部门共同参与,集全县之力做大做强公办职业教育的模式。(1)投入:采取“以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方式,县财政坚持“预算内保证、预算外倾斜”的原则,从20*年起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00万元以上,政府和社会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给县职业中专增加划拨土地100亩。该校目前已成为校园环境整洁优美、配套设施齐全、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的中等职业学校。(2)规模:现有在校中专生2700人,短训学员1000人。累计培训技能人才6000人,培训实用型农民4万余人次。开设专业16个,与日本住友财团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开设了4期赴日研修班。毕业生就业率在97%以上。尤其是针对新农村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开办了蚕桑、茶叶、林果、畜牧、水产、矿产加工、水利电力、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城镇规划设计等十个重点专业班,学杂费由县财政全免,并适当补助生活费,毕业后主要安排在县内就业和创业。(3)师资:该校原有师资80余人,近年面向社会公开选调、选聘了50余名优秀教师。教师工资由县财政全额负担,并实行职教津贴制度,对专业教师普遍上浮两级工资,还创造条件逐步解决教师住房问题,使该校成了全县教师最向往的学校。(4)管理:该校由县政府直接管理,县长亲任第一校长,分管教育副县长任第二校长,财政局、教育局、劳动局局长分别兼任第三、四、五校长,具体主持工作的第六校长是通过公开竞聘后,由人事局一名副局长担任,彻底打破了部门资金协调难问题,真正做到集全县之力办一所优质职校。该校先后被评为“*省重点职业学校”和“*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并成功申报全国“星火学校”。

3、*县东方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县东方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政府免费提供土地,通过招商引入的一所民办职业技校。(1)投入:20*年3月,县委、县政府为了彻底解决职教发展滞后问题,决定在新城区以每亩3万元包干的办法征地300亩,引进广东省增城市松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云珍)创办该校。20*年8月正式动工,第一期工程现已投入8000多万元,竣工总面积8.2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行政楼、培训楼、实验楼、实训楼、图书馆、学术报告中心、多媒体教室、标准运动场、学生公寓。(2)规模:该校可同时容纳在校学生5000人,年培训3000人次。20*年9月首次招生,现有学生1359人,32个教学班,开设了12个专业。(3)师资:该校现有教师88人,其中有37人是教育局从公办教师中选拔抽调的,平均每班有1名公办教师,工资保持不变;校长是教育局推荐给董事会聘任的。(4)管理:该校由董事会自主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县政府在引进该项目时除了无偿配送300亩土地外,还配套了其他优惠政策,如协助投资方办理筹建相关手续;各职能部门应收缴的行政规费,由县行政服务中心统一收取,按每平方米不超过10元包干;前三年每班配备1名公办教师,保留公办待遇,三年后公办教师愿留的脱离公办身份,不愿留的返回公办学校;政府负责将水、电、电信、电视、公路通到学校门口;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将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岗位培训等项目主要委托给该校举办。

二、考察思考

通过考察三县三校三种不同的职教发展模式,我们感受深刻,启发很大,虽然这三种发展模式各有所长和所短,但都得到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充分肯定,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县学习和借鉴。

1、统筹管理是关键。三县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职教统筹发展,思想高度统一,步调高度一致。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和分管领导自始至终把职业教育发展和项目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同等对待。*县在统筹发展上是做得最好的,各职能部门高度配合和支持,资金高度集中,政策空前优惠,财力全力支援,管理全面完善,打破了部门互不卖帐的格局,摆脱各方利益关系相互竞争、相互拆台的困惑,办学效益、就业质量迅速上升。

2、整合资源是前提。三种模式都是为了全面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集中力量,集中资金,集中管理办好一所优质中职学校,使其成为集招生、教学、实训、就业于一体的职业学校。*县劳动局在职教中心建设的短期培训大楼就是最成功的办法,不愿意整合进来的民办职业技校只会被自然淘汰出局。

3、服务经济是目的。三县发展职教的目的都是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非常重视针对在县内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专业设置,注重了各种项目资金的效益管理,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和兴工强县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县就特别侧重为地方招商引资服务的专业建设,资金集中后不撒胡椒面,不搞重复补贴,就读县内就业专业的学生不仅不交一分钱,还有生活补贴,而向县外就业的专业补贴相对要轻得多,既解决了县内企业“劳工荒”问题,同时降低了学生县外实习成本和企业员工培养成本。

4、因地制宜是原则。三县为什么选择三种不同的模式?这主要是站在各自的县情基础上考虑的。*县职业中专原来虽然规模不大,但始终保持了公办职校这面红旗,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因此该县确定集中力量办好公校。问题是政府投入压力很大,每年100万元的预算与新的职教政策要求相比明显偏慢。*县公办职校与民办技校都有一定的基础,因此采取以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股份制合作办学,既保留了各自品牌,又壮大规模。问题是政府已投入的征地成本和教育局承担的债务压力较大,只有期待学校出效益后,能得到上级更多更大的项目资金来填补。我县情况与*比较接近,不同的是我县民办学校过多过滥,资源过于分散,整合难度要远高于*。*县职业教育在20*年前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品牌和规模,而是采取招引外资来发展。问题也是政府承担了高额的征地成本,各部门资金难以协调,教师难以招聘,且面临较近的赤壁粮校、咸宁技校等强劲对手,投资者要收回成本最少在30年之后,投资风险很大。我县能否遇到这种大商完全要靠机缘,300亩以上的征地困难也可能比*更大。

第二部分职教发展现状与问题

据调查,全县职校共有15所,其中公办3所(职教中心、农广校、驾校),企办1所,民办11所。共有校园面积180亩(含租赁),固定投资近2000万元,教职工285人(专业教师124人),年培训能力5000人。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一条规定,我县民办职业学校都只能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不能承担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只有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通城县职业教育中心,才是全县唯一合法的具有中职招生资格的公办职教学校,已经教育部确定为“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市仅2所)。该校现占地61亩,建筑面积14680平米,教职工102人(含专业教师28人),在籍学生1843人(含电大269人,职高生848人,联校726人),共设了电子电器、机械、中西医、数控、模具、旅游等11个专业,其中电子电器为省级重点专业,今年职业高考质量再次排全市第一位。

由于当前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全县职业教育整体水平与经济发展需求极不适应,主要表现:

1、多头管理,无序竞争,导致招生环境恶化,生源外流。农广校属农业局主管,职教中心属教育局主管,驾校属公安局主管,其他民办技校属劳动局主管。民办技校审批单位只有一家,但能够给钱的单位涉及到教育、劳动、农业、团委、扶贫办、妇联等多个部门,重复补贴。各职教学校普遍存在着散布虚假广告、攀高招生回扣,互相抵毁、挖夺生源等问题,学生和家长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干脆选择县外职校,今年外流生源高达1500人以上,职校“招生难”与学生“择校难”同时并存。

2、设施落后,师资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低劣,品牌不优。绝大多数学校固定资产投入少,且设备陈旧,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加之学校又没有规范的培训教材,没有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师教学效果低微,技能培训纸上谈兵,这对于文化功底本来就弱的学生来说如同雾里看花,不知其然。因此,70%以上学生毕业后反映“学不到什么东西”。即使是县职教中心要达到部级中职办学标准,还需新增80个教室、435间寝室、28间实验室、8个实训车间和1个图书馆等。

第5篇:公办职业学校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吸引力路径

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依照国家制定的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面向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学历教育学校。2010年我国具有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共计1239所,民办本专科院校334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276所,占高职院校总数的22.28%。数据说明高职教育从教育资源短缺时代迈入可能面临院校破产危机的时刻。河北省2010考生整体数量较上年度减少5.6万人,民办高职院校所在的高招专科二批招生院校文理总计1138所院校,共计划招生97029人,占招生总计划数的1/4。结果是专科二批一志愿投档后缺额院校超过六成,缺额数也占到招生计划总数近三成①。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落实,民办高职院校又将迎来新的机遇。这些亟待民办高职教育工作者增强机遇意识,构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新路径。

一、民办高职院校的战略环境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是民办高职的“杀手锏”。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招生人数分配上有较大的支配自由,这是大部分公办院校与之不能相比的。wWw.133229.CoM民办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主要是以社会应用型、技能型为目标,追求社会高级职业人才的培养错位,力争在某一学科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相对来说,公办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而培养人才的任务,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和“综合化”,通常不会把提高就业率这样的短期目标放在第一位。

2.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民办高职的“关键手段”。民办高职院校把职业化的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依靠学校和用人单位建立的合作关系定向培养人才。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并且将实训课程比例超过理论教学,“双师型”(拥有教师职称和职业技能资格)教师通常占很大比重。大多数院校积极推进就业导向,通过高就业率吸引学生、增强实力、提高办学质量,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有的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企业资金和设施,定向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员,保证了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岗位间的“无缝连接”;有的院校与国外院校签订联办、学分互认等协议,借“洋品牌”扩大影响力。这些在公办院校都是比较难做到的。

(二)劣势(weakness)

1.没有建立品牌效应。美国的哈佛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加拿大的渥太华大学等私立高校令各地人们心仪所往。而我国是以公立大学为主的国体,民办高校缺少品牌效应。如果以在校生人数、办学时间、学校年收入、学校资产总额、办学层次、学校建筑面积、占地面积等可量化指标进行评定的话,公立大学与民办高职院校相比较差别巨大。一是庞大的公办教育系统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而民办高职院校之间专业设置集中在经贸、计算机、机电、涉外等领域,重合度高,品牌差异性小。二是民办高职院校信誉的“短视”和“透支”问题严重。公办大学既有国家的信誉,又有着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信誉,而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投资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新的赚钱机会,盲目扩大规模,导致教育质量低下;更有甚者采用不正当的手段,透支民办教育的信誉。

2.办学经费不足以及资金来源不稳定,成为制约民办高职更好发展的主要劣势。这种困境的产生:一是来自大学间不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现在的教育公共财政成了“公办财政”,政府公共财政较大幅度地增加公办大学的教育经费,进一步壮大了公办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竞争实力,而民办高职院校基本上是靠自筹经费,政府公共财政相反成为相应削弱民办高校竞争力的社会因素。二是源于民办高职融资渠道的贫乏。在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的经费一般占gdp的4%~5%,而我国只占0.01%,社会捐赠经费占教育经费总量的1%。民办高职融资渠道一般是靠企业或是捐资个人提供教育经费,剩下的就是从学费中收取。中国缺少兴办捐助性、慈善性的教育事业的社会机构和社会基础②。三是出于民办教育投资者的期望。大多民营企业处于资本积累的初级阶段,绝大多数民办教育的投资者期望不是出于捐赠公益事业的目的,而是期望在短期内获得回报,甚至期望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能高于一般行业。这种利益驱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办学行为,也常常造成投资者与办学者之间产生矛盾。办学经费不足,办学的硬件提高不了;资金短缺造成教育人才的流失,使办学软件也提高不了。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办学层次低、生源差,严重制约着民办高职的科学发展。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在社会层面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的新契机。《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是基于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国情。经济社会转型包括产业与产品结构的转型和就业与劳动力结构的转型。经济社会转型需要劳动力素质的升级,而解决之道就在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国际环境而言,世界各国在金融危机之后都在储备力量发展新的技术,但任何新技术都需要人的配合。就国内环境来说,我国社会处于矛盾突显时期,“橄榄型”稳定的社会结构远未形成。只有发展职业教育,才能促进“橄榄型”社会主体的中产收入阶层的形成。二是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性出路。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阶段,全国现有1.4亿农民进城务工,还有1.5亿农民需要转移。农村劳动力不论是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仅仅掌握初中文化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他们需要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因此,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事关民生、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事关中国能否平稳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

2.在人力资源层面上,技能型人才需求逐年增加,用工市场全面紧俏。我国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比例是1∶1,而德国职业教育占比达到70%,瑞士2/3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现阶段每年约七百多万初中毕业生需要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没有根本改观,一方面大量城镇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好找工作。每年约有二千多万农民工和逾百万高校应届毕业生需要就业。仅河北省2010年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高达81万人。另一方面是企业招技术工人难,特别是高素质技工严重短缺。我国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例只有3.5%左右。以河北为例,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不足技工队伍的10%。全国技能型人才需求逐年增加,平均需求率是14%,仅河北省就存在256万人的技工缺口。

(四)威胁(threats)

1.同行业的强有力竞争。一是生源竞争。高职院校的传统生源总体趋势是在急剧减少。有数据显示,未来10年中国18岁到22岁的人口将减少约4000万人。2010年北京、湖南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了20%,上海已经连续3年出现报名人数不足的情况。河北生源预计到2018年只有2009年的50%。未来生源减少的形势,迫使民办高职院校面临重新“洗牌”。二是院校竞争。民办高职竞争对手,一方面来自世界各国优秀的学校,他们看准中国崛起带来的商机,以优厚待遇的方式吸引学子走出国门或是与我国高校联合办学进入中国教育市场。另一方面则是公办大学的扩招。据统计,城市学生进入公办大学的比例可以达到60%~70%。而农村学生因为总体成绩差进入公办大学比较困难,容易进入的民办院校却因学费较高而选择放弃。同行竞争,促使没有特色或经营不善的学校将陷入淘汰困境。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竞争。本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院校正在趋同,而这些公办学校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独立学院、名校办民校、改制学校等新形式,占有公办和民办两种优势资源,“形成了同民办学校的不公平竞争”。四是师资引进的竞争。民办高职办学者主体是退休的校长、从公办学校跳槽或兼职的教学和管理人员,这三方面主体都有较强的功利目的,容易滋生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学院难以持续发展。再加之公办学校教师工资福利连续上扬,引导民办高校培养起来的优秀教师纷纷跳槽到公办高校。

2.大众对于民办高职的误解。整个民办高职院校的群体被社会认可的程度不高。现阶段考生和家长都有很浓的“公办情结”,对于一些新办的民办高职院校就更加缺乏信任感。与此同时,现阶段国企、外企大部分只限招公办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无疑加剧了大众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心理障碍。由此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提不上去,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也就受到了威胁。

二、应对威胁与劣势,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实施路径

民办高职院校要想发展得更好,就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在认清自己面对的威胁与机会的同时进行整合,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服务区域经济,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一)走出一条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这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整合教育资源和改进教学方式的基础,在于办学理念、办学类型与发展模式的定位。民办高职院校可以着眼于既培养“现在实用的人才”,又培养“未来可用的人才”,对接区域社会经济,错位发展,凝聚特色,创建品牌。民办高职院校还应对自己的使命有清楚的陈述,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使命是“培养创造型的科学家或工程师,以应教育、管理和工业发展之需”。笔者建议,民办高职院校应对威胁与劣势,最重要的出路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及早打开中小企业人才市场。

1.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民办高职院校的竞争呈现白热化,学生就业好坏是竞争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国有企业、政府机关需要人才首先强调应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如果让高职毕业生竞争国企或政府的岗位,竞争概率低于公办大学的学生。中小企业不仅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且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中小企业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比较重视员工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确立为中小企业服务,既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民办高职院校就业导向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所在。

2.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从满足中小企业复合型人才需求出发,民办高职院校对专业设计、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专业建设和课程配置都应坚持“就业是命根子、社会需求是导向”。通过对本区域的中小企业的生产现状、科技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情况的深入调查,适时依据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适度超前调整专业设置,不断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加快培养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增强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民办高职院校应以创办“品牌”专业为突破口,坚持以对接产业集群和产业结构升级、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建设有区域产业特色的职教专业集群。在教学设计中,民办高职院校要大力借鉴德国“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职院校应是汇集工学结合资源的开放平台,让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活力源泉涌动起来。

3.有利于学生根据未来岗位技能的特点,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工作爱好。国外评价高职学校的标准之一是强调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专业成绩;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如表达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解决冲突能力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训练职业通用技能,而且要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应比公办大学更积极地推动学生多实践、多跟社会结合。国外的学校除了课堂时间外,也非常重视在暑期、寒假时由学校出面大规模地组织学生实践活动。

(二)民办高职院校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着重点

1.努力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创造终点目标的吸引力。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说:“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否选择职业教育这条路,直接与它的就业前景能否得到较高预期的工作岗位、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息息相关。教育吸引力本质上还是由未来经济社会地位的吸引力所决定的。在德国和瑞士只有不足20%~30%的学生上普通高中,走职业教育的路一样可以拥有体面、富裕的生活。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积极作为,而且更需要生产部门、劳动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支持和配合。民办高职院校要通过符合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专业设置,尤其在未来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保证专业建设的适度超前,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探索多样化招生机制,将中职毕业生作为重点群体。解决民办高职生源减少的困难,应进一步降低入学门槛,探索多样化选拔机制。积极争取根据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测试结果来综合评价录取新生的招生改革试点;积极争取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免费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单独招生;主动扩大对农林水利地矿油田艰苦专业对口招生规模。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表明,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达到800万人。2010年全国高职的生源已有18%左右来源于中职毕业生。及早争取中职学校作为生源基地,也是民办高职解决生源危机的重中之重。

3.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将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新领域。针对农业发展中的现代化、产业化、高科技化等新现实,特别是如何培养农业经纪人、合作组织的带头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新问题,民办高职应当主动适应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加快自身的改革。河北省农业类的中等职业学校率先进行招生制度改革,招生对象既招应届初中毕业生,也招全省农民。这一招生制度的转变就吸引全省农民报名达到五十多万人。

(三)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提高院校的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

私立大学的存在价值在于它的办学特色。民办高职院校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力,一是应充分利用办学自主权,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积极打造吸引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应用型专业或专业群;努力培育学生有特长、教师有特点、学校有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中国石油大学在校的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分别有50%、70%和90%就读石油、石化相关专业;学校超过80%的科研经费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二是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或者依托教学名师、行业知名专家建立名师工作室。

(四)强攻工学结合突破口,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瓶颈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在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民办高职的校企合作,应强攻工学结合的突破口,创新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关键环节,第一要务是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瓶颈。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行业企业举办或者参与职业教育。德国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德国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为鼓励企业兴办职业教育,德国政府推出各种税收政策优惠。例如企业用于教育的所有费用都计入成本;小企业如提供职业培训可向政府申请一定数额的补贴。我国政府也应加大相关优惠政策的倾斜力度,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支持或者投入职业教育。比如有条件的行业组织、企业可以举办职业学校或委托民办职业教育机构进行职业培训,特别对于退伍军人和因产业结构调整而下岗的职工,应该提供优惠甚至免费的职业教育政策等。可以通过提供学生实训实习岗位,从经济、政策上给予企业相应的支持,从而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政府要解决民办高职院校在信贷、用地、招生、资助等方面的不公平竞争和差异性待遇,从而调动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第6篇:公办职业学校范文

一、正确履行国家的职业教育权

国家教育权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又是国家举办和发展教育事业和对教育活动进行管理的权力。国家教育权按教育类型可以分为普通教育权和职业教育权。我国《职业教育法》第3条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

(一)做好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是对职业教育发展全局性、长远性的整体谋划,是一种国家、区域或组织站在全局与未来角度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决策的行为。《职业教育法》第6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政府要通过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让职业教育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以确认,让职业教育办学者有稳定的办学环境,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和家长有清晰长远的成就预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既要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要规划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要制定好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也要制定好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要通过行政手段指导职业院校制定好本校的发展规划,并对院校发展规划进行监督评估。

(二)保障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经费

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是否有充足的经费作为保障。《职业教育法》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制定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职业学校举办者应当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15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22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1390万人,分别比2009年增长71万人和110万人;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23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1480万人。为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发达国家普遍通过法律手段来筹措职业教育经费,其中德国职业教育所需经费大部分来自政府拨款,我国政府在不断提高教育投入的同时,需要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制定一些倾斜政策。

(三)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点,也是职业教育生命力的根本所在。第一,制定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政府要通过制定有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设置标准,从源头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2000年教育部制定了《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规定了设立高等职业学校的领导配备条件、师资队伍、专业设置、学科门类、课程、学生规模等。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并于2010年重新修订了该标准,目的是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设置,以保证教育质量。第二,建立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政府的公权力必须对消耗公共财政的组织进行问责,公办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经费相当一部分来自政府财政拨款,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政府通过制定明确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评估手段等来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另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可以利用行政指导等方式,指导职业学校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四)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其发展状况及功能发挥直接影响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加强技能型劳动力的供给,但教育成本高,而收益却低于普通教育,个人的投资意愿不足,并且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多是低收入家庭子女,因此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性,政府增加对职业教育的预算支出是非常必要的。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应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农村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可以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现在的农村职业教育举办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不明确,政府有必要通过立法明确界定举办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做到权、义、责相统一。在此基础上,政府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舆论导向;完善政策,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融资渠道;整合资源,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统筹规划,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二、保障公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

受教育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要求国家积极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通过学习来发展其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以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我国《职业教育法》第5条也规定“公民有依法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

(一)保障公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机会权

学习机会权是受教育者接受任何等级教育的起点,是受教育者有权通过学习获得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可能性空间和余地。政府在保障公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机会权时,首先要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入学升学机会权。政府有责任保证公民在接受任何一级职业教育时享有平等的入学升学机会权,当然这种权利主要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平等权。其次,保障公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选择权。政府有责任保障公民在接受职业教育时,自由选择学校、专业、教师等的权利。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一些政策,保证本地职业院校招生,直接或间接阻止生源外流,人为设置障碍剥夺受教育者的学校选择权。学校在保障学生的专业选择权上也不够积极,开设一些不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专业,或人为设置障碍阻止学生更改专业。第三,保障受教育者的学籍权。学籍权是学习机会权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内容。非合法理由和未经法定程序,任何人或组织不得剥夺受教育者的学籍。《教育法》第28条第(四)款规定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但未规定处分的种类。我国法律规定对学生的处分方式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其中开除学籍涉及受教育者学籍权的更改,理应受到法律的规范和制约。近年来,不少中职、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违犯学校规定被学校开除学籍,政府有责任赋予学生各种救济手段直至诉讼。

(二)保障公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条件权

学习机会权是整个教育阶段的起点,也是学习条件权的前提性权利。学习条件权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行使受教育权期间的主要权利。根据《宪法》和《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学习条件权主要包括教育条件建设请求权、教育条件利用权和获得教育资助权。为保障公民接受职业教育,政府有责任保障学习条件权。第一,保障教育条件建设请求权。任何教育机构要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必要的教育设施,如教室、图书馆、实验设备、运动场地等。受教育者有权要求政府创设及改善必要的教育设施,保证其学习正常进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职业教育成本大得多,需要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如果离开政府的支持,职业教育很难得到健康发展。第二,保障受教育者平等利用教育条件。在职业教育中,政府不仅要保证所有的学生平等地参加学校教学计划安排的教育教学活动,还要保证学生平等地参加课外活动。第三,保障贫困生获得教育资助权。《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现在的助学贷款政策没有涵盖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

(三)保障公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成功权

受教育者在享有学习机会权和学习条件权的基础上,有权享有学习成功。学习成功权是受教育过程的结果,事关每个受教育者的前途和命运。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就业来实现个人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第一,保障学生获得公正评价。受教育者有权在学业成绩和品德操行等方面获得按照国家统一标准的客观评价。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地位不高,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通常被人们视为“差生”、“二等公民”,职业学校的学生难以获得公正评价。政府要督促学校和教师给予学生在学习成绩和品德操行方面客观的评价,并为那些受到不公正评价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救助渠道。第二,保障学生获得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国家承认的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术水平的证明,具有很强的公信力,事关学生的就业和升学。学生是否获得公正评价与能否获得学业证书密切相关,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证书制度。

三、尊重社会的职业教育权

社会教育权是指社会力量(国家和家庭之外的各个社会主体)作为权利主体直接行使的社会教育权利,与国家教育权和家庭教育权相对应,由法律所确认和保障的一种教育权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行业企业行使社会教育权,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府要尊重社会的职业教育权。

(一)保障各社会主体的职业教育举办权

各社会主体享有举办职业教育的权利,但社会教育权在国家教育权面前力量相对薄弱,社会主体举办职业教育的权利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尊重。政府行使对社会主体举办职业学校的审批权、监督权等。政府应制订并落实支持民办职业学校依法办学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指导民办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依法对民办职业学校实行督导和评估,促进其提高办学质量。政府还要履行组织或者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评估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职责,保障民办职业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

(二)资助和扶持民办职业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要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因此,民办职业学校作为民办学校的一种类型,自然应该可以享受政府的资助和扶持。

资助和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关键要有正确的导向。第一,政策导向。政府可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民间组织和个人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举办职业教育,民办学校的建设可以纳入各级政府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时,政府还可划拨一定经费用于民办教育发展,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第二,公平导向。民办学校的建设应按公益事业建设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包括征用土地、报建项目及水、电、暖供应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受相同的政策;民办职业学校的学生应享受与公办学校学生同等的经济待遇,如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民办学校教师资格认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务培训、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应享受与同类公办学校同等待遇。第三,特色导向。民办职业学校并不是单纯对公办学校的“复制”,而应在特色上下功夫,政府应重点支持民间力量办有特色的职业学校或机构,包括支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名人办校等,使其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材选用、教学组织等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优势,形成与公办学校错位发展的局面。

第7篇:公办职业学校范文

[关键词]教师满意度 双因素理论 公平理论 人才流失 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闵捷(1965- ),女,湖北广水人,广州松田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财税理论;程莉莎(1978- ),女,湖北天门人,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广东 广州 51137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77-03

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要创造条件推动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但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竞争的激化,师资的短缺和教师的严重流失已成为民办职业院校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而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2010年5月至6月间,笔者以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对广州市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收集起来的第一手资料的统计分析,剖析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失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失的特征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流失呈现如下特征:第一,单向流动。教师多是从民办院校流动到公办院校,且流失到公办院校的多为中青年骨干教师。第二,季节性流动明显。每年的寒暑假期是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辞职的高峰期。第三,显性流失与隐性流失并存。显性流失是指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流失到其他组织,如公办院校或是企业、政府等;隐性流失是指教师本人虽在学校,但对学校事务漠不关心,即“组织承诺水平低”,个人离职倾向高。

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失的原因

(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失的内外部原因分析

此次调查对象为广州数所民办高校的在职教师,从调查结果来看,总体平均满意度为2.98。其中,工作环境满意度最高,达到了3.39,物质回报满意度最低,平均满意度为2.41。物质回报平均满意度、职业成长平均满意度等两方面均低于总体平均值。具体如图所示: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的现实状况,造成广东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失的内外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资低、福利差。在此次调查中,对工资的满意度为1.8,对福利待遇的满意度为2.0。物质回报满意度远低于总体平均满意度2.98(数据来源于调查结果分析),物质报酬低已成为造成高职院校优秀人才流失的关键性因素。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薪酬满意度低,是由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薪酬增长速度低于其人力资本投资增长速度造成的。近年来,由于知识更新换代速度极快,这使得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支付的人力资本成本在不断上升;但由于民办高职院校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使其教师的薪酬设计往往低于公办院校。较低的物质回报直接导致了民办高职院校优秀教师的流失。

2.薪酬体系设计不合理,缺少长期留人的吸引力,学校缺乏凝聚力。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收入高低取决于生源的多少,教师收入的不确定性较大。在薪酬制度设计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其一,考核标准、考核过程的不完善,使其公平性受到质疑,绩效考核制度失去激励意义。广东省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教师工作成绩评定的标准很模糊,其评定结果说服力不强,较难获得教师的一致认可。其二,报酬差距过小,个人收入中与绩效挂钩的浮动收入部分所占比例过小,起不到激励的效果。从此次调查的几所民办高校来看,民办高校教师收入主要由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两部分构成,其中绩效工资所占总收入的比重约为20%~30%,教师的考核等级虽然分为a,b,c,d四个等级,但90%的教师考评结果在b等级,10%考评结果在a等级,c,d等级只是摆设。其三,从教师的薪酬结构来看,主要是基本工资和短期激励,长期激励较少。教师在校工作期间,行为具有短期性,基本不考虑学校的长远发展,只考虑个人短期收入的高低,教师行为的短期性,表现为将民办高职院校作为跳板,一旦获得职称或是有了新的机会,就马上跳槽。

3.民办高校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职业发展空间受限。民办高职院校激励体系设计中,关于非经济性心理效用方面,如职业成长、情感满足等,存在着较大不足。此次调查中,涉及教师职业成长的几个问题:“您所在学校能为您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您所在学校对您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多制度支持”“ 您在学校中能得到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努力工作会给您带来提升机会”等,满意度分别为2.4、2.7、2.8、2.9,均低于总体平均满意度2.98,被调查者对所在院校的职业成长环境满意度较低。

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一方面是由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性较大,抑制了民办高职院校的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缺乏长远发展眼光,注重短期效益所引起的。对教师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又直接导致了教师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不满,离职率增加。离职率的不断升高,进一步加大了投资的风险,抑制了投资,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

4.教师聘任制度的随意性,教师缺乏安全感。民办高职院校多采用聘任制。一方面,聘任制可以较好地维护学校利益,约束教师的行为,提高其责任心。另一方面,则大大增加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任职风险。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合同工”,任职风险远高于公办院校,这使得优秀人才都倾向于到公办院校就职。

5.社会地位和权益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了民办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但事实并非如此。民办老师是“企业编制”,各种福利待遇依靠学校自身的经营状况,没有切实保障;而公办老师是“事业编制”,不但工资待遇有国家财政拨款保障,在职称评定、教师评优、生活补贴、医疗保险、退休养老、子女就学等方面都享受政策倾斜。6.政府对民办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监管。广东省为保证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会进行各种形式的评估,目的在于督促高职院校规范办学,提高教学质量。评估对民办高职院校硬件设施的完善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但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却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评估结束之后,许多教师被直接解聘或是被迫辞职,这进一步加深了教师的不安全感。

(二)民办高职院校优秀教师流失原因的理论分析

结合双因素理论与公平理论,对导致民办高职院校优秀教师流失的原因,我们能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1.双因素理论分析。民办高职院校优秀教师流失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外部机会”和“内部的不满意”。“外部机会”属于高职院校不可控因素,主要涉及教师的机会成本。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通过市场会被配置到机会成本相对较低的岗位。以此次调查为例, 40%以上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97%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较高的学历,使得教师“外部机会”较多,导致了优秀教师的流失。“内部的不满意”则主要来自于保健因素。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得到满足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效果,若无法满足也不会导致不满。保健因素得到满足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效果,但若保健因素无法得到满足,则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意”,会带来精神沮丧、脱离组织、缺勤等结果。

在此次调查中,教师满意度最低的四个问题均属于保健因素范畴,保健因素若不能得到满足,会引发员工对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造成消极的影响。

2.公平理论分析。公平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密切相关。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不公平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横向比较的不公平与自我比较的不公平。一方面,横向比较的不公平。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付出同样多劳动的情况下,无论社会地位、工资待遇或是职业前景,都不及公办院校。另一方面,自我比较的不公平。民办高职院校工作强度、工作压力较大,教师时间、精力上付出较多。但这些付出却未能在工资福利待遇上得以合理体现。不公平感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民办高职院校优秀教师的流失。

三、防止民办高职院校优秀教师流失的对策

要解决民办高职院校优秀教师流失的问题,必须以理论为基础,结合现实状况,从民办高职院校的组织内部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双管齐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入宽带薪酬体制,改善优秀教师的物质待遇

在薪酬体制设计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可考虑引入宽带薪酬体制。所谓宽带薪酬是对传统上那种带有大量等级层次的垂直型薪酬结构加以改进而提出来的一种薪酬制度。根据美国薪酬管理学会的定义,宽带薪酬结构就是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变成只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较宽的变动范围。一种典型的宽带薪酬结构可能只有不超过四个等级的薪酬级别,每个薪酬等级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的区间变动比例可能达到200%、300%,通过宽带薪酬体系的设计可解决民办高校教师薪酬差距过小、激励性不足的问题。

以专职教师为例,由于民办高职院校职称晋升困难,若教师薪酬的高低仅与职称晋升相关,则教师加薪机会较低。可考虑在每个职称级别中设置不同的等级,且等级之间差距拉大,这样,尽管教师无法在职称上提升,但由于年资、绩效的不同,在薪酬上也会有不同的体现。

此外,在教师福利等方面,除基本的福利以外,可考虑根据本校教职员工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特殊的福利,满足本校教师员工的个性化需要。如在此次调查中,开放式问题部分,目前最希望学校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很大比例的员工选择了希望学校解决住房问题。针对这些个性化需要,学校可设置相应的福利,进而增加员工满意度,留住人才。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情感留人的氛围

作为高学历的脑力工作者,除了物质层面的需求以外,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同样重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营造学校和学生对教师尊重的氛围,这样才能给教师主人翁的感觉, 形成归属感,进而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把民办教育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

(三)为教师提供职业成长平台

在职业成长方面,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无职称评定资格,这对于青年教师未来的职业发展造成一定阻碍。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可考虑采用国家、学校职称认定的双重方案。民办职业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评定职称,作为“内部粮票”在本部门内部流通使用,其待遇可另行具体规定。这样可激励教工努力提高工作水平,也是留住优秀教师的一种方法。

此外,对青年教师可通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明确发展前景,树立信心,进而减少优秀青年教师的流失。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考虑将青年教师的个人职业生涯目标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四)完善教师聘任制度, 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不公平感的另一来源在于付出与所得不对等。要消除此种不公平感,首先,学校应规范聘用标准、考核指标,使聘用、考核更加客观、公正。其次,在薪酬体系中设立较为公正、能被教师认可的绩效考核指标,薪酬设计必须反映岗位的真实价值。一方面要确保教师的薪酬水平能反映其知识积累的劳动时间;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出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所创造的价值。不同的教师在工作强度、工作能力、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门类知识的积累所花费的时间不同,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水平也存在着差异。只有科学地考核、确定每一个岗位的作用和价值,并在薪酬发放上充分地体现这种差异,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得每一个岗位对相适宜的教师具有吸引力。如教学、科研难度较高的岗位,在设计薪酬时可考虑其岗位的特殊性,适当与其他教师岗位拉开收入差距。最后,学校应避免随意解聘教师的行为,以免对在校教师造成不利的心理影响。

(五)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地位,保障其平等权益

横向比较产生的不公平感也是导致优秀教师离职的重要原因。要消除此种不公平感,一方面,要消除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院校存在的地位差异。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需要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广东省政府应出台相关法规,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课题申报等方面,应与公办院校同等对待。

(六)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在政府加大公办高校投入的同时,应适当倾斜和补贴民办高校,适度改善民办高校教师福利待遇,稳定民办高校教师队伍, 使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民办高职院校优秀教师的流失,反映出的不仅是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问题,也折射出我国高职教育外部环境的种种不足。要确保民办高职

校在内涵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需要的是民办高职院校、政府、公众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邓小琼.广州市民办高职院校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j].现代商业,2010(21).

[2]何应林,陈丹.论影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学校因素[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4).

第8篇:公办职业学校范文

关键词: 公办高职院校 财务分析 股份制

一、公办高职院校办学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在投资举办形式还是行政领导体制、组织与管理体系上始终由国家和各级政府负责。单一的政府投资办学一是使政校不分,政府干预高校办学事务过多,同时高校对政府依赖性强。二是政府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包大揽,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利于国家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因为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但政府的办学经费增长远远低于公办高职院校办学经费需求的增长。近年来财政拨款在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加上公办高校收费较低,学校没有收费的定价权,造成高职院校普遍办学经费紧张,部分学校高负债运行。现实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在筹措上必须只能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努力。开源是多渠道筹资办学;节流则要精简庞大臃肿的行政机构和提高师生比例,即进行体制改革。通过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方式,用市场力量办学。

二、公办高职院校实行股份制办学面临的财务问题分析

1.国家层面不重视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

学校是事业单位,经费大部分来自于财政预算拨款。而我国的教育投入绝大部分都投向义务教育阶段和部分重点高校。对高职院校的投入非常有限。据统计,2015年,职教经费占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总经费的比重不足8%。财力资源的有限与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矛盾日益突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公办高职院校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高职院校的发展。

2.公办高职院校学费标准较高,学生负担过重,影响招生。

公办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办学经费来自于学费。因此,一般专业学费标准较高于普通高职院校。而艺术类专业或是有参与国内外联合办学的专业,学费标准则有更大的差距。而这样的学费标准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相比缺口很大。高职院校的部分生源来自于农村或收入一般的家庭。这样的收费标准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感觉过高。这样的落差进一步制约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

3.社会力量参与高职院校的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便是培养企业适用的人,企业是教育成果的直接受益对象。按照“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从利益获得原则出发,企业应该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负担与补偿,而现实却不尽然。企业是盈利性质的,而高职院校是非盈利性质的,特别是对于公办高职院校,如何参与管理,分享红利,国家、校方、企业从法律上都无法明晰。所以,企业在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并不积极。

三、解决公办高职院校股份制办学的财务问题的建议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办学主体多元化。

提高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资,国家必须制定职业教育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及时到位,并成立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立法机制,规定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来源,扶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保证国家的财政扶持外,应采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加入高职教育体系。地区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激励机制,如税收激励、品牌激励、技术支持等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高职教育体系,参与高职院校经营管理,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2.引入“公司化”管理经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源效率。

在对教育资源的使用上,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有限的资源大量浪费,大大降低资源利用效率。因此,公办高职院校应尝试公司化经营,创新管理模式,使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增强成本意识,进行目标成本管理,充分调动学校每一个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挖掘学校的内部潜力,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相对加强资源供给。

3.逐步推进公办高职院校的股份制改革。

股份制是一种混合所有制,无论采取股份合作制还是股份制教育集团,都是通过政府、企业、教职员工参股持股成为学校股东。实践证明,股份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有良好的效果。通过采用股份制,持股者开始关注学校产权、产权利益和产权收益。每个股东通过持股成为学校命运共同体,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参与意识、责任感都大大增强。股份制能调动学校内外甚至海内外社会资源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缓解高职院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此外,股份制通过建立校董会、监事会等组织,通过制定和执行的章程,规范内部运作,建立一种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管理制度,并在举办者、管理者、执行者之间建立制衡机制,加强监督力。随着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股份制办学体制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彭利萍.协作、互助、共赢――高等职业教育股份制办学模式探索[J].会计之友,2012.

[2]王安兴.我国股份制高校发展的主要困境及思路与对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2).

第9篇:公办职业学校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公室;工作;水平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82-02

近年来,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涌现得益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新形势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战线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肩负着引领整个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新的形势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在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阶段,办公室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职能作用。面对职业教育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公室工作,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尤为重要,笔者就自己的工作经历做如下总结。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办公室是一个综合性的日常行政办事机构。无论校内校外,他们的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都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和群体形象。高职院校办公室责任重大,不仅要为上级主管部门和学院领导服务,还要为各基层部门和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扎实、纪律严明的高素质工作队伍,对于实现办公室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高职院校办公室工作责任大、政策性强,必须确保办公室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程度的政治思想素质,拥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与判断力,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要坚定正确的行事准则,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住各方面的考验。因而,办公室工作人员应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其他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学会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从而有效避免政策性错误。

2.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升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办公室工作多而繁杂、事无巨细,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因此,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善于挤出时间钻研业务,只有不断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切实掌握好组织协调、法律知识、财务管理、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技能,才能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和综合技能,使得高职院校办公室工作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创新和提升。

二、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科学管理

按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要求,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做到“管理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发展的示范”,因此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明确各类管理人员的职责和责任,实现办公室工作的程序化和制度化是当前高职院校办公室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

1.管理制度现代化。面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应对原有的会议制度、公文处理制度、外事接待制度、安全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形成一套完整和完善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还应着力加强约束性制度与激励机制两方面的制度建设,真正做到管理的示范。

2.日常工作程序化。优化工作流程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有效途径。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高职院校办公室要对现有工作流程和工作环节进行再思考、再设计,实施流程再创造,推进管理创新。进一步优化和简化办文、办会、办事工作流程,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办公室各岗位职责,做到职责明确,流程规范,标准统一,衔接有序,减少失误,高效运转。

3.绩效考评科学化。高职院校办公室绩效考评工作可尝试实现目标化管理,从目标任务的制定执行、指标体系的科学建立、考核主体的合理选择、考核客体的充分激励以及考核结果的有效反馈等方面进行办公室工作绩效考评,使得绩效考评工作能够更加明确具体,以实际考评结果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履行工作职能,当好参谋智囊

高职院校办公室是领导的参谋助手,充分发挥参谋助手职能的关键是重在主动。应尝试站在领导角度、全局高度、战略维度去思考问题,提出建议,当好参谋智囊,紧扣高职院校中心工作,想领导之所想,谋基层之所需,迎师生之所盼,从而真正发挥高职院校办公室的职能作用。新形势下,应重点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深度融合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等影响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广泛开展调研,深入分析比较,及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促进高职院校在有关长远发展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和重要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为契机,始终牢记为学院和广大师生员工服务的宗旨,坚持“基层至上、师生第一”的服务理念,把全心全意为学院和师生服务作为自己尽职尽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师生利益无小事”的思想,把基层和师生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随时随地设身处地为基层和广大师生员工着想,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困难,把基层和全院师生员工的困难真正落到实处。这样的工作方式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基层部门和全院师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他们的主人公意识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这种工作状态十分有利于学院今后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办公室工作人员唯有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切实提高办公室服务质量,才能为学院的长期稳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高职院校办公室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只有不断地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工作制度、拓展工作职能、提升服务质量,积极地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使办公室工作更加高效、优质,更好地发挥其辅助参谋、管理枢纽的作用,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于瑶.对提升高职院校办公室工作水平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14).

[2]张洪福.关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办公室工作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9,(4).

[3]李建国.推进高职院校办公室建设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