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己的文章范文

自己的文章精选(九篇)

自己的文章

第1篇:自己的文章范文

由于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需要,我们常常要去写一些自己没写过的文章,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怎么样学写这种文章呢?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模仿。

“模仿”一词的含义是“仿照一定榜样做出类似动作和行为的过程”。写作上的模仿,则是依照他人优秀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以至构思方法等,用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写作,本是一种具有个体性和独创性的劳动,文章最忌讳雷同,但是,人们在初学写作的过程中,或是较成熟的作者要写某种自己从未写过的文章时,模仿又是自然的、基本的、不可缺少的事情。许多同志写作时喜欢找别人的文章“参考参考”,其实,这个“参考参考”,也就包含着“模仿模仿”的意思。模仿只能是限定在结构形式、表现手法和构思方法等方面,决不能去模仿别人文章的内容。如果把人家的内容给“模仿”去了,那就是抄袭或剽窃了。抄袭或剽窃的行为是可耻的,轻则为文德所不许,重则为著作权法所不容。

模仿是人的天性。人们最初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几乎都离不开模仿。人们学习说话,首先是模仿别人的发音和语气;小孩子学写字,总是从临帖、描红开始;初学绘画者,开始也是依葫芦画瓢地临摹他人的画作或某种实物。学写文章也一样,总是先读一些文章(如课文),再仿照一定的文种形式去写。学习非文学写作更是如此,因为那些文体在结构上都有各自相对稳定的框架可以遵循。如议论文的结构,人们将其归纳为“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因果式、综合式”等;消息的结构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组成;总结的结构一般由标题、开头、主要做法、存在问题、今后努力方向等几部分组成;至于机关公文,基本上都有各自规定的格式。我们如果模仿这些文体的文章结构,把自己的内容恰当地安排进去,不也就“像模像样”了吗?

到底怎样具体实施模仿呢?这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很难设计出一种通用的详细的程序。但是,有几个步骤是大家都可以参考的。

第一步,认真选择和剖析模仿对象。我们的模仿对象必须是别人的优秀文章。这就要认真选择,要选择那种文体感强、结构严谨的文章。确定了模仿对象之后,就要下功夫进行剖析。不但要了解写了什么,而且要着力研究是怎么写的;对其结构形式、构思方法、表现手法等,不能只作大体的了解,而要具体地进行分析。比如,同是一位作者写的两篇议论文,都是采用了“递进式”的结构,由于文章内容不同,结构方式也必然会有些差异,我们只有分析得具体、细致,找出差异,模仿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第二步,进行具体模仿。模仿时,一定要从自己的写作实际出发,需要解决什么就模仿什么,但从总体上看,无非是下面几种模仿:一是模仿文章结构。前面谈写作知识时说过,文章结构是作者的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而线索和脉络又是作者思路的具体表现。模仿优秀文章的结构时,当然可以模仿其具体的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等形式。但有个前提必须明确:那就是要弄清全文的线索和脉络,看自己的思路是不是与之相适应。如果是适应的,则无论是模仿整体结构或局部结构,都会有好的效果。所谓模仿整体结构,就是把对象的结构框架整个拿过来,再填进自己要写的内容。这在学写总结、典型材料、消息和机关公文等文体时是常用的。局部结构的模仿,则是从模仿对象中取某一部分结构(或开头,或结尾,或层次、段落的安排,或过渡、照应的方法等)。

这种局部模仿是我们大多数同志在过去的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做过的。二是模仿选材和剪裁的方法。选材和剪裁是写作中的一个难题,应该模仿一些好的方法。如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围绕主题从三个不同侧面选择典型材料的,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有些同志模仿这种选材方法,效果就不错。三是模仿表现手法。文章的表现手法很多,如“描写”中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描、白描,“叙述”中的评述、概述、顺叙、倒叙等。如果这些都只靠自己在写作中去摸索、总结,不模仿别人的方法,那是难以提高写作水平的。四是模仿运用语言的技巧。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凡是值得我们模仿的文章,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作者运用语言方面的匠心。我们模仿优秀作品时,也应十分重视模仿其运用语言的技巧。如文中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叙述语言的特色,人物的语言描写特点等。比如在演讲稿的抒情部分恰当地模仿《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排比手法,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2篇:自己的文章范文

不论是文学写作还是一般文章写作,都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脑力劳动。这种劳动的过程不论长短,总会产生种种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有些心理活动会强有力地促使写作活动的顺利进行,甚至能诱发出许多新奇有趣的念头,产生神来之笔,提高写作的速度和文章的质量;而有些不良的心理活动,则会严重地影响写作活动的进行,甚至使写作活动中断或失败。在起草阶段的信心不足和修改阶段的固执己见,除思想方法方面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心理方面的问题。这种心理方面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自我调控加以改善的。

起草文章,特别是独立地起草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文章,是一种非常艰苦而漫长的跋涉和攀登过程。有些作家自谑为“爬格子的动物”,是很生动形象的。当作者一格一字、一笔一画地向着既定的目标“爬”行时,心理变化是复杂的,特别是“爬”到“高崖深谷”面前或受到外来的严重干扰时,最容易产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文章前途的种种怀疑:这文章写得成吗?我是不是自不量力?这种文章别人是不是写过了?我辛辛苦苦写出来会不会白费劲?是不是需要看看人家写的再说?另外,如果文章起草的时间长一些,还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出现心灰意冷的现象。这些不良心理,对起草工作的破坏性很大,轻则使写作不断受阻,写出的文章挖挖瘩瘩;重则信心丧失,半途而废;甚至有的作者再也提不起写作的兴趣来。

怎样克服这些不良心理呢?对这个问题,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经验,绝不会有完全统一的答案。我的认识和经验是:在完成了构思任务进入起草阶段时,就要千方百计地使自己情绪“热”起来,保持一种亢奋状态,甚至是狂热的状态。短小的文章,可自始至终保持这种状态。篇幅较长的文章,起草时间延续数日甚至数月,作者不可能持续数日数月地处于亢奋状态,那也应在全过程中对自己起草的文章保持饶有兴趣、津津乐道的情绪,具体写起来则把情绪调控到亢奋的程度。要学会善于做自己的鼓动工作,要多看有利条件,甚至要夸大自己的有利条件,少看、甚至有意忽视自己的不利因素。要经常对自己说:我完全有能力把这篇文章写好。这篇文章肯定能超过自己从前写过的东西,有希望一炮打响!编辑部(或有关领导)一定会赞赏我的稿子;草稿即使存在一些毛病也没什么;过去有的作家开始写长篇小说时,连许多常用字都不会写,只好画个符号代替呢!这样一来,处处暗中表现出一种充分相信自己的情绪,就能驱使自己兴致勃勃地沿着理清的思路写下去。

人们常用“一气呵成”来形容文章的气势畅旺、首尾连贯。这“气”可以理解为一种最佳的情绪、最佳的心理状态。要做到“一气呵成”,就不能在起草时左顾右盼、缩手缩脚,决定的需要的是“自以为是”。只有“自以为是”,俨然像个站在高山之巅的强者和勇者,挥洒自如、激扬文字,理直气壮地、一鼓作气地写下去,才容易做到文章顺畅、下笔如注,甚至不时闪出神来之笔。

怎样克服修改阶段的不良心理呢?一般情况下,作者写完初稿之后,修改时的心理障碍是很多的,主要是起草时自以为是的心理惯性作祟,总觉得自己写得很不错,用不着修改,“文章是自己的好”。有些作者甚至变得很固执,自己发现不了需要修改的地方,还不容易接受别人提出的修改意见。在这种情况下,首要的工作是自己认真调整一下心理状态。与起草时的情绪相反,这时需要的是“冷”,让自己的情绪“冷”下来,将自以为是让位于自以为非。要冷静地对自己说:连古今中外的写作大师都认为文章不厌百回改,我写的东西能一挥而就、尽善尽美么?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不可能一次完成,我这篇文章一遍写下来就没问题了么?在解决自己认识问题的基础上,再给自己多提些问题,让自己对照文章内容进行反思:主题深化得如何?还有没有进一步挖掘的必要?结构严谨不严谨?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形式?材料选得精当不精当?还有没有比这些更好的材料?这些材料剪裁得怎么样?文章的语言怎么样?能不能把语言改得更准确、简洁、生动些?即使是修改一个具体的句子,都可以多提点问题:这句话说得准确不准确?字数能不能再减少几个?可不可以用另一个更好的句子代替?对自己多提出质疑,就可能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理顺心态,从自认为很好之处发现败笔、发现更好的写法。

第3篇:自己的文章范文

但最近小荷中,似乎出现了一些不该发生的问题……

第一,会员对管理员的不满。不管是管理员还是特聘,往往会引起会员们的不满。有些会员,因为对自己文章的退稿和对一针见血的批评感到不平。其实,这只是站在别人的立场来对文章的建议与缺点的指出,只会让自己的作文水平得到升华,何乐而不为呢?难道非要让别人对自己的‘烂文’面前说些花枝招展的漂亮话不可呢?还有,有些人乱发一些文章,为了讨好作者,不惜猛发他的文章来提升自己的人缘,这种方式方法是最让我反对和厌恶的。

第二,转载的文章。现在的管理员越来越忙,可能有些不负责任的连看都不看就轻易的弄到发表区,甚至有些美妙的文章都被埋没在发表区。还有,转载的文章越来越多,我想,当初设计这个网站的时候有转载这一项也是因为自己阅读文章之时有些好的文章打出来和大家分享的吧。可现在,转载的文章已经如洪水猛涨,甚至连小学、中学、高中的教科书上的文都被转载了。对此希望管理员认真一些,避免这一问题。

第三,文章的评点。像是对于仔细的评点,正当的批评这些出于好意的好意,却被会员再三反对,真不明白,为什么不好好接受,却要从语言上相互攻击?这个‘小荷白云飘飘网’所存在的意义便是让自己欣赏别人的好文章,从而达到自己作文水平提高的目的,如今却把创造网站的人的本意泯灭了,这难道是一种错误吗?

第4篇:自己的文章范文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在考场上选择材料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不涉,积极健康

“文以载道”,文章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健康的文章能给人以积极的影响。根据笔者多年的中考阅卷体会,那些思想感情不健康的作文往往被评为五类文。材料是为内容服务的,选材不正确往往会使文章的内容出现偏差,因此,同学们必须树立一个观念:不选思想内容不健康的材料。

2004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作文以“倾听”为话题,考题的导语从不同的角度提示考生要选取积极健康的材料。一考生以“书之声”为题,以倾听“悠远”、“激昂”、“清脆”的书之声为材料,表现了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面对同样的考题,一考生拟题“倾听‘非典’”,原想批判人们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可由于选材不当,却成为歌颂“非典”的文章。

二、避生就熟,得心应手

中学生的社会阅历浅,知识面不广,但是每个人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还是有差别的,他们的知识积累自然不会完全相同。写文章时,同学们要避开自己不熟悉的材料,选取那些亲身经历的、有深刻感悟的材料。如果不懂装懂,文章出现常识性错误,那就画虎不成反类狗了。

2004年河北省一考生为了表现动物的母爱这一话题,写自己在田间劳动时,亲眼看到一只母鼠为了挽救中毒的幼鼠,咬断了幼鼠的舌头。幼鼠获救了,母鼠却中毒身亡。小作者选择了自己并不熟悉的材料,文章的逻辑性因而很差,且出现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母鼠咬断幼鼠的舌头,幼鼠获救了,母鼠却中毒身亡。这使得文章的可信度下降,从而严重影响了文章的得分。

三、避同求异,独特出众

面对同一考题时,许多同学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相类似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写出的文章往往千人一面,缺少新意。所以,同学们在选材时要避开大家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新颖独特的材料。

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文章避同求异,独特出众呢?通常而言,拿到作文题后,一下子就想到的材料,别人也容易想到,一般不要轻易选用;稍加思考就能想到的材料,别人也会想到,也不要急着使用;再三思考之后才想到的材料,往往才是独特出众的。

2004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作文是以“善待自己”为话题的,许多考生都认为“善待自己莫过于给自己足够的自由”,他们的文章因而选材一般,立意一般。但《勒着青藤成长》的作者选取了“我”漫步于庭院中,见肥硕的黄瓜被青藤勒出一道道伤痕。于是,“我”拔开了青藤,可黄瓜也在那一瞬间坠落。原来青藤是“黄瓜成长的束缚”,也是“黄瓜生命的支柱”。文章由此推开,提出“善待自己,就让自己勒着青藤成长”的主题。

四、去粗取精,以一当十

围绕文章的主题选取典型材料,这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典型的材料具有说服力、表现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能以一当十。

第5篇:自己的文章范文

由于对自己的作文不是很有信心,首选给看的人当然是文学素养不是很好的人啦,所以,我第一个选择被看的是我的同乡,我们以前经常有联系,她初中文化,因为很久没有跟她见面,聊天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也许用这种方式可能会好些,一是可以看看这个人的文化层次这么久以来有没有提升,第二可以捕捉一些有关自己的信息。

于是我发信息过去,叫她打开网站,看看我的文章后给予评价一下。信息发出去了很久,我以为没戏了。一天,她居然回了信息:你的文章不减当年,字里行间有徐志摩的影子,很有文采。我诧异了:“不减当年?”我可是从来都没有给她看过我的文章啊?“有徐志摩的影子?”怎么会有呢?那可是一点都没有啊!俗气!怎么有这样评价人家作品的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她根本不想得罪于我,只能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来敷衍我而已。收到这样的信息,心里很不是滋味。

自打没趣后,我抱着一种想被欣赏的心态继续寻找可以欣赏自己文笔的知己。于是我想到了一个所谓的知己,一个平时比较欣赏我的人。

我用手机发信息给她,叫她看看我的文章究竟会给人留下怎么的印象,随即叫她怎样操作:先打开百度,然后输入某某作文,这样就可以看到我的作品了。过了好几天,她回来信息说我的文章写得不错,很有文采,可以以此为职业了。看了这么个评价,当时的心里着实高兴了一下,可是看看自己的文章就那么的几篇,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怎么能说以此为职业呢?如果真的以此为职业的话,还不得饿死?想到这里,刚才还是高兴的心情一下子仿佛掉入了冰窟窿,凉丝丝的。

我有个原则,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跟我一样,叫人家欣赏自己的文章先不要叫自己最好的朋友看,因为叫最好的朋友看,他们最多的就是说不会欣赏,或者尽量地安慰,以免使彼此产生尴尬。所以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敷衍。至于以后,那就难说。反正我是不让自己亲密的朋友看的。

给第三个看我作文的是我的一个教数学的同事,跟他的感情自己认为还可以,当然了,语文老师我是不敢给他看的,毕竟底气还不是很足。那天他在办公室里用自己的手提电脑在看小说,我叫他看看我的文章,他先是不当回事,可在我的一再要求下,他终于打开了我的作文,遗憾的是,他的样子显得心不在焉,只一会儿的功夫,他又打开他的小说看了起来,那不是不给我面子吗?也许是自己的作文真的不怎么样吧?失落那是肯定的,但我还尽量地安慰着自己。

从那件事以后,我好久都不敢叫人看了,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那是一个我曾经要感谢的人。她是我一个“远房”的朋友,在医院上班,我曾经叫她帮了忙,本来要去她家当面感谢她的,她说不用了,我想,既然她都不让去,何不写篇文章也让她看看,顺便表达一下自己的谢意,可谓一举两得,那该多好!我也跟前面的两位朋友一样,叫她怎么才能看到我的文章。

信息发出后,我以为她不会回答我的,尽管那样,我也不会介意,毕竟我们根本就不熟悉的,没有想到过了两天,她居然来电了!我以为她会说一些有文章的事,当时心里还觉得有种不好意思的冲动,甚至做好了怎样应付她的思想准备,结果却使我大跌眼镜!她说她看了我的文章,她当时帮忙是出于对老师的方便,帮我那是出于原则,是局长这样交代过的,完全不是她的本意,办理这样的业务并不是像我写的那么简单。为怕我误解,把这样的事传出去,叫她难堪。讲到最后她要求我能否把传上去的作文删除。刚才还自我膨胀的情感立即像是像泄了气的皮球,顿时感到莫大的耻辱,但是我还是平静地、尽力地解释了一通,打消了她的顾虑:“我就是知道你给办的事很难,所以才写,才想起感谢你,删除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文章里面没有说明我感谢的人是谁。”好在我的口才好,否则真不知道有什么下场。我想给人欣赏作品的心情从此再也没有了以前的冲动,反倒在平静中获得了一些感言。

现在终于不敢叫人看了,我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看了又能怎么?又何必在乎他人的看法呢?我坚信,只要执着,就一定能够成功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我想开了,仰望天空,天空似乎蔚蓝了许多。

第6篇:自己的文章范文

一、看作文题目。

“题好一半文”,不断审视题目、修改题目,使文章题目更符合所表达的意思,是文章走向成功的一条必由之路。在作文修改教学中,一是要引导学生看作文题目是否能反映文章的主题,或者是否用中心事件、中心物件、中心人物等来命名;二是看题目是否简短、生动、有新意、富有吸引力。从这两方面入手拟出几个题目来,再区别优劣,比较挑选,做到好中选优。如一个小学生写他妈妈小时候很淘气,胡乱摘黄瓜的事,拟出了《妈妈的童年》和《小黄瓜》两个题目,在相互比较中不难看出,《妈妈的童年》这样的题目对读者很难有吸引力,不能使文章题目个性突出,简洁醒目。而《小黄瓜》这个题目直接用故事里的核心事物为题,更有魅力。因为这个题目既揭示了文章的核心故事,又和故事中主人公的身份相匹配,很有儿童的韵味儿。因此,这篇作文的题目定为《小黄瓜》更好。引导学生先审题,明确作文的重点训练项目和具体要求,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然后教修改符号,最后根据学生的水平,交换批阅。这样使学生既了解别人,又了解自己,通过对比,认识自己在此次作文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二、看开头结尾。

作文开头、结尾的艺术处理很重要。开篇展示文采,笔力不凡;结尾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修改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做到龙头凤尾这一点,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无定法,开头无固定的格式,衡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它是不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否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服务,能否吸引读者读下去。常见的作文开头有开门见山,有名言警句,有景物描写,有倒叙,有交待时间地点等方法。

作文结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一是自然收尾,使文章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二是首尾呼应,唤起读者心理上的共鸣,达到首尾照应、浑然一体。三是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结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四是用名言、警句、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提示某种人生的真谛。五是用抒情议论的方式结尾文章,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感,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看文章主题和材料。

文章的主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文章的材料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社会实践,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人们对它的认识。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因此引导学生修改主题和材料同样重要。修改时,我们首先就要看文章中所选择的内容――材料,是否跑题、偏题。检查材料是不是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心中的喜怒哀乐,忧怨爱憎,或者想阐明的道理,达到文章的中心意思明确无误,材料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思想的目的。除了注意材料的丰富性,还要考虑到材料的趣味性、典型性、特殊性,尽力避免一般的材料,人人用过的材料。采用适当的联想和想象,大胆删除文中陈旧的东西,把头脑中新鲜的东西吸收到文章中。其次,还要考虑思想是否健康,内容是否具体,是不是有条理,并动笔全方位地加以修改。

四、看字词句段。

在作文修改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反复加以锤炼。从文章的字、词、句、段、标点等入手,一行一行地细心阅读,做到每篇作文至少要通读两遍,详细修改三遍。看看有没有写错别字,有没有使用不当的词语,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有没有优美的词句,标点的地方对与不对或标点本身用的是否恰当。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引领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描写。将那些人云亦云的词,人人笔下有的句子删掉,换上能有效表达自己独立观察,独特感受,特殊发现而形成的字词句,形成自己独特的段落。当然,在引导学生修改中尽量运用四字词语,采用各种修辞方法,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文章更具有魅力,这是教师必不可少的作文描写和修改的引导。如在教王安石的七绝《泊船瓜州》时,借王安石锤炼字词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字词的意义;利用班会课,给学生讲中外古今名人修改文章的轶闻趣事。如: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何其芳同志曾说过:“修改是写作的一个主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部分在修改上用过功夫。”鲁迅先生也谆谆教导我们:“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还可以评讲学生修改成功的例文,让学生谈修改的体会。学生有了兴趣,就能积极去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去琢磨,去创新。

五、看整体布局。

第7篇:自己的文章范文

下面,我们就来学仿写――

“仿写”第一步:读

仿写第一步就是读。比如,我们想要写一个小动物,这是大家都喜欢的,可是要把喜欢的动物写下来,心里明白却不知道如何表达,这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往往很多小朋友三言两语就把文章写完了,老师却不满意,说写得太简单了,让人读着没有什么感觉。所以,我们先要“读”。我们找到优秀的写动物的文章,多读几篇,也多读几遍,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吸引自己,小作者描写了动物的哪几个方面?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读”要讲究方法,不仅读内容,更要读出结构和方法。以《画眉鸟》为例。一读《画眉鸟》,了解文章写了几个部分,开头和结尾怎么介绍的?注意开头和结尾要简洁,并点明主旨。二读《画眉鸟》,品读你觉得写得生动的语词佳句和片段,边读边圈划标注,标注出优美生动的词句。比如“它有一张尖尖的小嘴,小小的眼睛里镶嵌着水灵灵的黑珍珠”,旁边可以标注:比喻。把眼睛比作黑珍珠,形象、逼真。又如:“爸爸总把笼子的一部分浸入水中,让小画眉洗个澡,小画眉拍打着水面,愉快地洗着,一会抖一下自己滚圆的身体,一会啄啄自己的翅膀,可美呢!”标注: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画眉鸟爱美。

“仿写”第二步:仿

所谓“仿”,就是模仿,模仿是我们的天性,作文也是可以模仿的。写作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由读到写,由不会到会写,最后写出生动形象的好文章来。

同样,“仿”也讲究方法。“仿”和“抄”是有区别的,“仿”主要在于方法的领悟与实践,“抄”只是摘记。

“仿”也分几个环节:

一仿语言

读《画眉鸟》,文中精彩的语言描写多么生动,读者会情不自禁被画眉鸟吸引了,这就是小作者语言表达能力强。比如:你听,画眉鸟大声唱起歌来,忽高忽低,忽长忽短,非常好听。这个句子中每个短句都是简洁的几个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画眉鸟的叫声,多么有意思啊!

二仿结构

文章都有完整的结构――开头、具体内容、结尾。我们仿写的时候也可以从仿结构开始。《画眉鸟》这篇文章,小作者先介绍画眉鸟的外形特点及名字来历,接着抓住画眉鸟日常生活习惯、我和爸爸对画眉鸟的关心来突出我们喜爱画眉鸟,最后体会画眉鸟的内心世界。

仿照《画眉鸟》的写作方法,我们可以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动物,比如:猫、狗、鸡鸭鹅、其他鸟类等,通过仔细地观察,采用读到学到的写动物的方法描写你喜欢的动物。除了写动物,我们还可以不断扩展自己的写作范围,写人、写景、状物等等,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写起文章来就不那么困难了。

“仿写”第三步:创

第8篇:自己的文章范文

我曾经做过一次实践调查,一学期以来对学生的每次作文都认真批改,有眉批,有总批;篇中的字、词、句、标点也是精心删改,真可谓“精批细改”,可是全班53位学生,对教师这样的批改,并未引起重视,调查统计,发下作文本后,只看分数不看批改的学生是33人,占全班的62.3%;看了分数又看批语的是11人,占全班的20.7%;能比较仔细、全面看教师批改的学生只有9人,占全班的17%。这虽不能说“劳而无功”,但至多也是“劳而少功”呀!

因此,我认为精批细改要不得,学生不明白教师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自己修改文章的本领。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凡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的人,都是在修改上用过功夫的。宋代欧阳修非常重视修改文章,他“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他写的《醉翁亭记》第一句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后来改过数十次,最后改为“环滁皆山也”,这一改,真是言简意赅,改到妙处,欧公直到晚年,“尝日窜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鲁迅先生谆谆教导我们:“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学生作文虽然不能与大家名师相比,但我认为从中可以得到启示,受到教益的。

其次,教师要作自改的具体指导,学生开始改自己的文章,会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就要教给自改的步骤和方法。一开始教师可以挑一两篇文章,打印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学生共同修改。这种修改是带有一定的示范性、指导性的,修改大致可分为三步走:第一步,看文章的审题立意是否正确,如果在这方面有较大的问题,那就要重写;第二步,看结构是否合适,详略是否得当,然后或作调整,或作增删;第三步,修改语言文字,一字一句,乃至一个标点都不能轻易放过。有时稍改动几个字,文章的思想性就会得到加强。使用标点符号时,也要分清句逗,合乎规范。

通过师生数次共同修改,学生就在实践中逐步懂得怎样修改,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改,但教师要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平时还要教育学生“多改”,古人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之说。有的文章一时改不出就可以过段时间再改。清朝唐彪认为:“文章初脱稿时,弊病多不自觉,过数月后,始能改窜。其何故也?凡人为文,心思一时不能遍到,过数月后,遗留之义始能见及,故易改也。”因此文章写成,经过修改一番后,可以暂且收起来,过段时间重新修改。学生的旧作可以过段时间,甚至一学期后再拿来修改。

对于学生修改有困难的文章,可由教师帮助修改,也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同桌互改。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有时修改自己的文章往往不易发现问题,自己认为是“精彩”之笔,也很可能是累赘之处,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就容易发现自己文章中的不足之处。

第9篇:自己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孔乙己》 主问题 设计方法

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在文章的看似矛盾之处设计“主问题”——“大约”和“的确”矛盾吗?以此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自主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给学生留足了阅读感悟的空间,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理解、品析、欣赏和探究,从而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情景描述

师:“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中的“大约”和“的确”矛盾吗?

有生下意识地说“不”,有生说从词义上看矛盾。

师:咱们到文中找答案吧,也许鲁迅自有鲁迅的道理。

生热情高涨,皱眉思忖者有之,低声讨论者有之。待生考虑成熟,师组织交流。

生1:说“孔乙己的确死了”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他最后一次去咸亨酒店是“用手走来”的,说明他被打残废了,就无法“替人家抄抄书”来养活自己了。

师:哦,是丁举人害死了孔乙己,如果没有丁举人,孔乙己就不会死了,对吗?

生2:那还会有王举人、李举人……孔乙己还是会死。文中说“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从这“竟”字看出,在人们眼中丁举人是很可怕很凶残的人,而且从我们读过的一些抨击清代科举制度的小说中可以看出,读书人中举后就可以作威作福无法无天了,所以孔乙己冒犯了其他举人,也是同样下场。

师:你能从一个字读出一个人、一群人,实在了不起啊。如此看来,举人对孔乙己的死负全责,是不是?

生3:不完全是这样,孔乙己自己也是凶手……

师微笑:愿听其详。

生3:孔乙己的好逸恶劳害死了他。文中说“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具备劳动条件,但他不在田间劳作,却去偷东西,说明他不愿意出力干活。

生4:当酒客们问他是不是当真认识字时,他“不屑置辩”,从这“不屑”一词中,我看出他心里看不起这些庄稼人。

生5:对,他心里瞧不起这些“短衣帮”,所以他穷困潦倒却硬是穿着长衫,因为长衫是读书人的象征。说明在他心里,只有一样事情是高贵的,那就是读书中举,所以他不愿“降低身份”去劳动。

师:看来孔乙己是中了“读书中举”的毒,因为封建的科举制度告诉他“万般……”

生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师:如此看来,孔乙己必死无疑,那为什么又要用“大约”呢?

生1:“大约”表推测,因为小伙计没有亲眼看到孔乙己的死。

生2:对一个人的死只是猜测却并不深究,说明他们对孔乙己的生死毫不关心,他们很冷漠。

师:“冷漠”?他们并不是面无表情的人啊,他们整天笑着。

生3:那是对孔乙己的嘲笑,他们脸上笑着,心里冷漠着。

生4:拿孔乙己的“捞不到秀才”、偷东西、被打这些事情取笑,拿别人的伤疤当下酒菜,更见这些人的残忍。

生5:他们和孔乙己这个可怜的人一样处在社会的底层,但他们没有同病相怜,却以取笑“另一个自己”为乐,更显出他们的麻木。

生6:孔乙己是可怜,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读书中举”像个薄情寡义的恋人抛弃了他,他却执迷不悟。

师:那你给他怎样的建议呢?

生6:改变方向呗,不能在这一棵树上吊死,改掉好逸恶劳的习惯,种地去,或者去私塾教教书,老老实实凭本事挣碗饭吃。

师:有道理,改变自己,使自己融入到社会中群体中,就不会像孔乙己一样穿着长衫站着喝酒,不伦不类,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二、反思和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文章中看似矛盾的一句话入手,设计“主问题”——“大约”和“的确”矛盾吗?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将学生引入到对文本的解读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找出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人物悲剧命运及其原因的探究、对小说主旨的初步理解等重要阅读感悟任务。在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自主解读成果的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感悟,因势利导,利用“追问”引导学生将对文本的解读引向更宽更深处,例如“如果没有丁举人,孔乙己就不会死了吗?”,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根据文章的特点进行“主问题”的设计:

1.在关键词语处设疑

很多文章中会出现关键词,它或浓缩了文章的主旨,或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它是进入文本、理解文章的一把金钥匙,抓住这样的关键词语来设计“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高效解读文本。例如在教学《春酒》一课时,我抓住“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一句中的“家乡味”一词,设计“主问题”——这“家乡味”究竟是什么味道呢?将学生引入对文章的阅读感悟中。

2.在过渡语句处设疑

过渡句承上启下,可以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过渡句设计“主问题”,可以统摄对全文的解读,从而提纲挈领,创造阅读教学提问的简约美。例如《孔乙己》一文中第9自然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就是文章的过渡段,可以根据这一段设计问题:孔乙己的哪些地方使人快活?“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说明了什么?从而将学生引入到对文章的解读中。

3.在看似矛盾处设疑

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巧妙地抓住一些文章中出现的看似矛盾的语句,设计“主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学生带着疑惑和解疑的热情,在亢奋的状态中,进入文本的解读,这样的阅读感悟一定是高效的。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就在文章的“看似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完成对文章的自主高效解读。

4.在细微差别处设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