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编教材范文

统编教材精选(九篇)

统编教材

第1篇:统编教材范文

——观看统编教材记录片有感

按照部里安排,我认真观看了纪录片《统编教材》,很受启发和教育,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我总结为“五新”、“三变”。

一、统编教材“五新”

1、新教材新在目标理念上。

新教材编写理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立德树人。这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语文的教学目标,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对学生来说,立德树人,主要是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

2、新教材新在体例结构上。

统编教材在结构框架,让教学目标更加明晰。统编教材对每个年级和各个单元都定有内容目标,更加的清晰,教学的要点也更加的明确,我们今后备课时应当多多研读教材,关注课后思考题,做到一课一得,语文要素,点状化,序列化的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真正的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3、新教材新在选文内容上。

新教材中,古诗篇目大大增加,还新增古文学习,真正在尝试突破原有的教材格局。新教材的内容更加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儿童的天性,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自主的探究。比如口语交际,通过儿童最喜欢的游戏入手,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交际的最基本要求,声音要让别人听到,要懂得认真听。因此,教材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新教材新在教学要求上。

新教材立足语文要素,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本次培训听到最多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语文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方法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平常的教学,我们重基础的比较多,而忽视了学生的习惯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了只会做题而不会生活的人。我们教学中应当理解教学目标,明白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特点,选用恰当的手段,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5、新教材新在挑战机遇上。

新教材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每个语文老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同时也给每位老师提供了全新的舞台。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不断学习和研究,努力化挑战为机遇,为学生们呈现更有魅力的课堂!

二、统编教材“三变”

1、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应更加重视,教材中不但进一步加大了课内古诗文教学的量,而且对课外的古诗文阅读量也有了更详尽地要求,同时对古诗文教学的梯度设置更加合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握住古诗文的特点,并尽量用以一带多,组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学习、诵读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更加重视课外阅读,教材中设立了快乐读书吧,与大人一起读这样的板块,将课外阅读纳入了课程中,引导学生要大量阅读,并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他们爱上阅读,从而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此外还要求教学中,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来共建书香型校园、书香型社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2篇:统编教材范文

摘要:本文将以《新编汉语教程第一册》为例浅析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系统性原则。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系统性;语音编写

刘先生在2000年提出了系统性这一原则,指出: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综合课教材与专项技能课教材要平衡;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单元复习及自测试题要配套;入门、初级、中级、高级教材要衔接;利用现在教育技术手段,注意录音、录像、光碟、多媒体等手段的运用。刘先生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系统性这一原则,是合理且必要的。本文将从《新编汉语教程第一册》的语音编写浅略分析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系统性原则, 希冀从微观角度分析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系统性原则的必要性。

赵金铭先生在《跨越与会通――论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与开发》一文中指出,“一般说来,学习2905个汉字和8822个词汇单位需要3000个学时,费这么长时间主要是因为汉字,而学习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一般750个学时就够了。”他指出:通过拼音学习汉语,至少比通过汉字学汉语效率提高3倍以上。汉语拼音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这种优势,使得充分利用汉语拼音教学汉语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一个普遍认识。

《新编汉语教程》是一套专为海外学生编写的供基础阶段教学使用的汉语教材。本教材共四册,另有四本练习册与之配套。第一册1~10课为语音和汉字入门阶段。正如教材前言中所说,单纯的音素教学枯燥乏味,难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语句中学语音,处理不好,语音就要“夹生”。怎样编排好汉语拼音,怎样磨好这把学习汉语的利器,怎样处理汉语拼音和汉字的衔接以达到提高汉语学习效率的目的?

首先看《新编汉语教程第一册》1~10课每一课的内容:

一、语音

1、 声母;2、 韵母;3、 发音要领;4、 音节与声调;5、 重点音节;6、 唱读四声;7、 辨音辨调;8、 练习音节;9、 简短对话(第二课开始)。

二、 汉字

1、 汉字的笔画和笔顺

2、 认读汉字

课文内容不难看出,由音素的学习到音节和声调的认识,由点及面,由面及点,唱读四声、辨音辨调和练习音节则是对音素的运用。第一课的学习任务是声母“b、p、m、f”,韵母“a、o、e、i、u”,重点音节列出:

bā(八 eight)mā(妈 mother)

bà(爸 father) mǎ(马 horse)

bǐ(笔 pen)mǐ(米 rice)

bù(不 not)mù(木 wood)

fā(发 to hand out)fù(父 father)

由音素到音节,衔接汉字,做到字音一体,这样的编排符合汉语拼音的系统性,也符合认知规律。

从第二课开始编排的简短对话讲语音与汉语交际联系起来,而第二部分汉字则是在第一部分音素和音节的基础上引出了独体字。汉字是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表示词或语素的意义的,因此,学习汉字必须掌握构成汉字的一系列象征性符号和基本结构规则。课文的第二部分先介绍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提、钩、折,从局部到整体,接下来就认读汉字:八、不、马、米、木、目,这六个汉字独体字既是对课文第一部分语音的重现和运用,也为后面更高级的汉字的学习奠定基础,前后紧密衔接,逻辑清楚。

此外,语音部分中的第四个环节――声调则是由简入繁,由易至难。

第一课音节=声母+韵母+声调五度标记法

第二课轻声

第三课标调

第四课“一”和“不”的变调

第五课三声变调

第一课介绍音节的构成公式:音节=声母+韵母+声调,同时也介绍了五度标音法,第二课讲轻声,用来呈现轻声的汉语单词是“妈妈、头发、奶奶、爸爸”,兼顾了一二三四声后加轻声的四种形式,同时也是对第一课语音知识的重现和运用,此外,这四个词语是生活常用词,符合初级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学而不用则殆,第三课就让来标调了。第四课讲“一”和“不”的变调,因为这一课讲零声母,所以马上讲“一”的变调,而“不”在第一课中就已介绍,这样一环套一环,衔接紧密。第五课是三声变调,中间是一个复习环节,把各个知识点做了一个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跳出来,系统地看待汉语拼音,巩固所学知识。

从这十课声母的编排方式也可以看出汉语教材编写系统性原则。

第一课bpmf

第二课dtnl

第三课gkh

第四课零声母

第五课jqx

第六课zc

第七课s

第八课∮

第九课zhch

第十课shr

第3篇:统编教材范文

[内容]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掌握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是阅读文言文(古代汉语用文字表示就是文言文)的基本功。文言实词应该掌握积累多少,有不同见解。但就中学生来说,统编教材附录中的实词表(以下简称实词表)所列词应是起码的数字。文言实词的掌握本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但实际上高三毕业班的学生能就实词表中所列词的词义、用法,能够逐一准确解释者恐怕不多。这样就难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实词表的缺点在于一无例句,二无具体义项。为了弥补这个不足,编写了统编教材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

几点说明:

一、实词表中所列实词,列举课文中出现的常见义项及例句(有个别词删去如“今”),例句出处用篇目第一个字表示如“赤”(赤壁之战),“游”(游褒禅山记)。非高中篇目及课外例句出处用全称。

二、实词表中未列,但在课文中,或课外属常见义项,有极少量补充。

三、每个常见义项一般者举1———3例,在同一课文反复出现者一般不重复。

四、少量与实词词义有交义现象的虚词列入并注明。

课文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书

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是时曹操遗权书·(赤)

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

③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汉书·艺文志》)

④书籍:积书·满架(项)无从致书·以观(送)

请①请求:(秦王)固请·(廉)

②谦辞:臣请·完壁归赵(廉)

对①回答:对·曰“臣尝有罪……(廉)奏对·称旨(谭)

②对着:对·酒当歌(《短歌行》)

幸①幸而:大王亦幸·赦臣(廉)故幸·来告良(鸿)

②宠爱: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如姬最幸·(信)

③宠信:君幸·于赵王(廉)

许①答应、允许:宁许·以负秦曲(廉)

②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负①倚仗、凭借:秦贪负·其强《廉》负·势竟上(与)

②承担:宁许以负·秦曲(廉)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

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廉)

④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吾上恐负·朝廷(左)

⑤背肉祖负·荆(廉)王负·剑(荆)

⑥败胜负·之数(六)

立①即刻、马上:赵立·奉壁来(廉)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鸿)

②站立:故久立·与其客语(信)提刀而立·(庖)

③直立:大石侧立·千尺(石)立·土动即百尺(梦)

交①交情:为刎颈之交·(廉)

②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廉)交·游士林(赤)

③相交、交互:叶叶相交·通(孔)疏条交·映(与)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廉)

引①引导:左右引·相如至(廉)

②牵引、拽:或欲引·相如去(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

③后退:相如引·车避匿(廉)引·次江北(赤)

恐①恐怕:秦王恐·其破璧(廉)恐·不任我意(孔)

②害怕:舟人大恐·(石)

毕①完尽:录毕·,走送之(送)毕·礼而归之(廉)

②都,全:靡不毕·现(屈)

卒①步兵:旦日飨士卒·(鸿)率罢敝之卒·(过)

②死:鲁肃闻刘表卒·(赤)

③终于:卒·相与欢(廉)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五)

④通“猝”:成仓卒·莫知所救(促)卒·然边境有急(论)

士①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

②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予本非文人画士·(病)

③有才能的人:尊贤而重士·(过)以致天下之士·(过)胜不敢复相士·(毛)

④士兵:旦日飨士·卒(鸿)

将①将领:廉颇为赵将·(廉)晋鄙宿将·(信)

②带领:使将将·其军归魏(信)

抚①安抚:则宜抚·安(赤)

②巡抚:献诸抚·军(促)以大中丞抚·吴者(五)

走①快跑:兔走·触株(五)可烧而走·也(赤)持剑盾步走(鸿)

②趋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

事①事情:世异则事·异(五)足以立事·(赤)不择事·而问焉(问)

②从事,奉事:以地事·秦(六)

礼①礼仪:毕礼·而归之(廉)

②礼貌,尊敬:秦则无礼·()礼·天下之奇才(六)计计策、谋划: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计·未定(廉)莫知计所出(指)

难①困难:难·去今之县令者(五)吾见其难·为(庖)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

②灾难(nàn):今操芟夷大难·(赤)

③反驳:所谓交相问难·(问)

愿①乐意:臣愿·奉璧往使(廉)

②希望:愿·结友(廉)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

案①几案: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取案·上器击伤夫人(记)

②察看:召有司案·图(通“按”)(廉)

方①周围:今齐地方·千里(邹)

②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

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

④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

修①长、高: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庞然修·伟(促)巨身修·尾(促)

②学习,效法:不期修·古(五)

③修建:室坏不修·(项)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第4篇:统编教材范文

【关键词】视障学生 经络腧穴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158-01

视力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到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视觉障碍一般包括盲和低视力两种类型。由于视觉的缺失,限制了视障学生对事物感知的广度和深度。根据缺陷补偿原理,视障学生的听觉、触觉往往比明眼人更好。因此,我们要强调进行缺陷补偿和发展优势教育。要重视个别教育,在教育中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

经络腧穴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好以后的各科按摩的基础。本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课堂理论讲授相比,它与临床结合紧密,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方法:

一 分组教学法

视力障碍班级学生年龄差距大,文化水平不同,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教学上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组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优化组合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分组原则主要根据视力、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方面。保证每组学生中都有全盲学生、低视力学生、明眼学生。从中选取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教师在统一讲解理论课程后,首先教师要手把手确保小组长定位准确,然后由小组长手把手地教组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 手把手演示法

划经点穴是经络腧穴学的重要环节。因此,要确保重点腧穴的准确定位,由老师来把关。手把手演示法是教师在学生中选择一个骨性标志明显的学生作为模特,然后教师用贴纸在模特身上把本堂课所学的腧穴贴好定位。再由学生分组触摸。触摸时教师握着学生的手进行指导。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老师的个别指点,并且检验自己的定位是否准确。当然,贴纸也可以用王不留行籽代替,目的是让学生触摸突起的穴位,加深记忆。

三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学生在实训室中,两两一组,其中一个学生扮演医生,一个学生扮演患者,互相点穴找触感。因为经络腧穴学的教学更强调实体操作,所以学生在点穴时要有得气的感觉,也就是在点到穴位后,患者要有酸麻胀重的感觉,而当位置不准确时,患者就只有痛的感觉而没有得气感。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加深记忆;更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 多媒体模型应用

本门课程主要在校内针灸推拿实训室中完成,实训室中有针灸铜人、语音电子经络腧穴模型、发光电子经络模型、经络挂图等。利用盲人的听觉优势,在教师讲授理论课程时,利用语音电子经络模型,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在学生操作过程中,一遍一遍地播放,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在课程结束时,利用发光电子模型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发光电子模型是仿真人身高制作,骨骼、肌肉标志比较明显,而每个穴位都是突起的。这样方便盲生触摸,教师需要在一旁指点。

总之,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主干课程,它能为以后的各科按摩打基础。这门课程内容多而杂乱,要记忆的东西很多,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往往兴趣不高。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而适合盲生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第5篇:统编教材范文

通过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让我认识到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更加觉得我们党自成立,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这是非常英明的决策。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长远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从历史脉络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四个共同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同时,确保国家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特殊问题,二是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这一点必须搞清楚,否则就会走上错误的方向上去。

3月5日,参加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党的民族自治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勉励大家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加倍珍惜,继续保持。

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孩子们实现更大梦想时,肯定的指出,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统编教材,他说:“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少数民族学生学好国家通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化科学知识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要积极推进民汉合校混合编班,形成共学共进的氛围和条件,避免各民族学生到学校还要各报各的团,各走各的圈,

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的反对各种错误,思想上的观念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的殷殷嘱托。

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

第6篇:统编教材范文

论文摘 要: 校本教材是国家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使用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校本教材在编写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果在编写和使用中,不注意消除这些问题,很可能将降低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就中职学校教材编写的情况进行了浅析。

校本是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教材的使用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师生的认可。自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之后,校本教材编写方兴未艾。在中职学校里,校本教材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同样的课程,差不多是一校一“本”。校本教材有无存在的必要?一门学科是否应该各唱各的调?校本教材能替代国家统编教材吗?以上都是学校在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和使用校本教材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我曾参与三本德育课校本教材的编写,由于担任科研处主任工作,工作职责的关系,又组织了学校17门校本教材的编写,并认真考察了多所中职学校本校教材的编写情况。我的观点是,校本教材编写是必要的,但质量要保证,使用方法要妥当。这里,我就中职学校教材编写的情况进行浅析,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校本教材的内涵

1.校本教材不一定是一所学校自编的教材。

它是相对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而言的,校本教材可以是几所学校共同使用的教材。校本教材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好的校本教材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道德素质很有帮助。但是怎么定位校本教材?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校本教材是由本校教师组织编写的,供本校师生教学时使用的教材。这种定义将影响校本教材的存在和使用价值。校本教材、地方教材和国家教材构成我国教材体系,这是从教材使用的范围来界定的。国家统编教材一般在全国范围内中职学校共同使用,地方教材是在某一省或某一市范围内使用的教材,校本教材的使用范围一般是一个区域内(市或县)性质相同、培养任务相同、学生发展状况相似的一所或几所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三者的使用范围不同,但校本教材在内容上是统编教材的完善和补充。

2.校本教材的编写者不一定是本校教师。

校本教材由谁来编,不是判断是否是校本教材的尺度。判断是否是校本教材应该满足下列条件:第一,教材是某一地方仅供一所或几所学校内部使用的;第二,校本教材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或专业特色的;第三,校本教材不能取代国家统编教材,是统编教材的补充。那些通用性很强的教材既使由本校教师编写,也不应划归校本教材范围之内。

3.校本教材不能取代统编规划教材。

一些学校在使用校本教材时,由于受到学时的限制,只好大幅度减少统编教材的课时,增加校本教材的授课时间,还有个别学校干脆砍掉国家统编教材,由校本教材取而代之。客观上讲,现在的校本教材良莠不齐,无法取代统编教材。那些不使用统编教材的学校,我认为是无法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既然校本教材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又不能取代统编教材,那么,在教材使用学时上,必须有个界定。我个人的观点是:国家统编教材占总学时的70—80%,校本教材占总学时的20—30%,也就是,国家在《课程标准》里给校本教材留足20%—30%的学时。这样,合理的时间分配,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按照20—30%的学时安排教学内容,防止校本教材长篇大论,减少校本教材和国家统编教材争学时的现象发生。这样就保证了统编教材的授课时间。

二、校本教材存在的必要性

1.统编教材的“通用性”不能满足企业对员工的“个性要求”。

现行的中职学校规划教材,已经完全脱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束缚,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其理论框架、案例分析都具有很强的“职教特色”。但是,由于规划教材覆盖的全国各类中职学校,反映所有岗位的劳动者的德育素质要求,因此,国家课程的内容首先要考虑学科领域,并以科学知识为核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学术水平。这就客观地忽视了中职学校学生思想素质的差异性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国家课程很难照顾到学校的特色,以及不同企业对员工的特殊要求。

2.统编教材不能及时把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纳入教材中。

国家课程开发周期长、稳定性强,一个版本的教材往往使用十几年。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受各种思潮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变化非常迅速,形成形形色色的世界观、人生观,学生多元化的思想问题不断演变。国家课程在研究这些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时,由于教材的稳定性,规划教材在理论研究和采取措施上明显滞后。校本教材的灵活性就弥补了这一缺陷。

3.统编教材“难、繁、偏、旧”现象严重,不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很重,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低,学生的注意品质、意志品质发展滞后于同龄人。因此,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较低。初中毕业生到中职学校读书时,本身就抱着不愿学习文化课的目的来的。另外,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国家统编教材难度大,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在这种客观条件下,学生去啃那些高深莫测的知识,根本不感兴趣,无法完成教育教学目标。“难、繁、偏、旧”的教材知识体系既不利于学生发展,又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三、校本教材编写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家统编教材的局限性,给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机会。校本教材由于灵活,能及时吸纳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是“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学生能学会的知识”,因陋就简此,校本教材内容实用性强,难度较低,学生能够掌握。可见,校本教的编写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校本教材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校本教材在编写上存在很多共性问题。

1.抄袭现象严重。

很多校本教材编写时没有《校本课程标准》的指导和规范,由于编写校本教材时间短,为了保证下一个学期的投入使用,编写校本教材一般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在短时间内,编者完成编写任务,编写者往往东拼西凑,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不得不大幅度抄袭其它教材的内容或别人的研究成果,这样,一本校本教材成了“联合国”,校本教材质量没法保证。

2.教师的能力还不适合编写校本教材。

大多数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教育教学任务很重,在工作期间又很少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社会实践经验也不丰富。学校组织德育课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时,他们觉得难度很大,很无助。教师们既缺乏理论高度,又缺少教材编写能力,编出来的教材语法错误多,文字错误多,标点符号错误多。他们只好把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进行梳理,编入教材。从这个角度讲,一般学校的德育教师还没有能力胜任编写校本教材的任务,学校也没有为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提供应有保证。

3.校本教材印刷费用较高。

校本教材使用周期短,一般校本教材只供本校师生使用,因此,印刷数量较少,这样,册均费用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又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有些校本教材为了节省印刷费,找一些小印刷厂印刷,印刷质量不高。

4.校本教材和统编教材争学时现象严重。

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争课时的问题。国家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必须按照《教学标准》规定开足课程。中职学校学生在校期间为二年,有的甚至缩短为一年半,在这短的时间里,完成统编教材的内容已实属不易,再讲校本教材,在学时上不够用,为了解决校本教材和统编教材课时上的矛盾,有的学校只好舍弃统编教材,使用校本教材。用校本教材代替国家统编教材,不符合国家规定,也将大大降低教学质量。

四、提高校本教材质量方法

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上既然不是一人一校的事,那么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就应该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各种因素齐心协力,开发出一本弥补国家统编教材不足,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教材。

1.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校本教材编写中发挥领导作用。

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德育水平有其明显的地域性,这是由于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地域文化教育形成的。一个县区,甚至一个地级城市,中职学校数量并不多,学校管理有其共性。因此,校本教材可以供一个学校使用,也可以供几个学校共同使用。从这个角度讲,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校本教材编写中发挥领导作用,协调有关学校或专业人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教材。

2.教育专家、教研专业人士主动承担开发校本教材的重任。

各市、县区教研部门都有相关专业的专职教研员,相对来讲,他们的知识面、专业能力、视野等更适合开发的校本教材。教研员应主动承担责任,发挥自身优势,有计划地编制校本教材,防止学校开发教材时的盲目性。

3.行业专业人士发挥校本教材开发中的作用。

校本教材的开发,最好由教师、教研员、学者及行业中的专业人士成立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教师有熟悉学生的现状的优势,教研员和学者有专业特长的优势,行业专业人士有了解企业需求的优势。三方共同合作开发的教材,才可能是最有行业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4.用市、县级地方教材取代校本教材。

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有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由市、县级两级部门组织编写的地方教材,取代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更有现实意义。这就避免了一个地区各中职学校为了显示本校特色,都去开发校本德育教材的局面,使学校的人力、物力都造成极大的浪费。

总之,开发校本教材是可行的,但开发和使用校本教材要慎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在开发校本教材工作中发挥职能作用,另一方面要对各类学校开发校本教材和使用校本教材情况进行监管,确保国家《课程标准》的实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建阁等.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理论与实践.2006.10.

第7篇:统编教材范文

关键词:机加工专业;校本教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85-02

随着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机械加工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全国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了机械加工专业,以培养机械加工技能型人才。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机械加工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呢?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模式,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其关键在于课程改革。由此引出了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编写、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组织等一系列课题。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机加工专业的课程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课程为公共课,着重介绍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例如英语、语文、数学、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等。第二类课程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例如车工理论与实践、焊工理论与实践、钳工和数控等。

一、中职机加工专业校本教材使用的必要性

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较强,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低,学生的学习品质发展滞后于同龄人。他们初中毕业后到中职学校读书时,本身就是抱着不愿学习文化课的目的来的。学生的基础差,统编教材难度大,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去啃那些高深莫测的知识,肯定无法让他们对学习感兴趣。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多数使用统编教材,它们理论性强,框架鲜明,覆盖全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反映了所有岗位的劳动者的德育与技能要求。课程很难照顾到不同区域及不同企业对员工的特殊要求。其次统编教材“一难、二繁、三偏”,不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就笔者所到的学校,《公差》一门课程的学习,多数都在使用大学本科生所用的课本,而这一门课程在本科学校也是三年级学生下半年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对在校只有二年的中职生来说实在是不适用。在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统编教材不适用的情况下,校本教材的开法与使用就完全有必要。校本教材编写的是“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学生能学会的知识”。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入校本教材中。校本教材在编写时如果注重实用性,降低难度,学生能够学会,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中职机加工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

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有很多。例如,目标性、过程性及前瞻性等。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专业的校本教材编写不能一味照搬基本原则,要有所侧重,解决迫切性的问题。实用性,即校村的编写一定从本校或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根据现有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解决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情况,对本地教学有所帮助。如将本校实习基地的图形、图片加入到校本教材中。新颖性,即中等职业学生的特点,是对学过的课程不感兴趣,让他们觉得教材是全新的,尽管他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却与传统教材不同,有新意有创意。趣味性,即以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编写,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知识的意识。教材的编写可以不采用传统教材的样式,采用其他的一些形式。例如教案式,图形图表形式等。开放性,即教材的编写要留有一点的余地,让与教材有关的人员参与进来。包括教材的使用者――学生,或学生生产的服务者、企业人员。从而广泛纳入各类有用的信息来为教材的编写服务。系统性,即教材编写的知识点要做到有层次,有系统,可以做适当的层叠或延伸,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体现新意,一点一点地将知识体系展现出来。

三、中职机加工专业校本教材编写的步骤

选定主编人员。主要编写人员要有资历,有实际工作经验。当然也要有相当纯熟的机械加工专业知识,切不可想当然地用人。选定编写人员。参编人员要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对机械加工的校本教材编写,不一定要找文笔好的,但一定要找工作细致认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找一些在企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担任顾问。编写人员要熟悉本校实习基地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编写应做到语言、内容、信息、知识等方面科学、准确,否则会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主编确定编写大纲和细目。主编要将教材编写的原则、开发方案和时间表分配给编写人员,对每个参编人员的任务板块做详细说明,并提出具体的要求。主编的总体把握。主要编写人员要时时把握教材的编写方向和进度。对每个编写人员的情况要进行充分、精确地了解,并时时进行调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偏差,对全局造成影响。组织专业教师对教材进行试用。机械加工专业的教材不同于其他的教材,一个小数点、一个参数或是一幅图形的错误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要对学生以后的工作负责任,所以没有经试用的教材是不能推广使用的。教材的编写是艰辛的。在编写的过程中要取得学校领导的关注,给他们在时间和物力上以支持。编写人员也要与学校保持一致,否则会导致工作虎头蛇尾。

四、机械加工校本教材的使用

机械加工校本教材的使用主要点是机械加工实习基地或实训车间。如何在这个不同于传统教室的特定空间完成使用呢?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教学要以生为本。一本教材不论编写得多么的理想,如果学生不买帐也是不完善的。在机械加工实习基地中,教师要让学生独立学习,教师的任务是指导而不是代替者。这要求学生在教材的帮助下,学生独立的选择和使用劳动工具,处理复杂的工作,并以教材中的要求为前提设计实习的方法和过程,从而完成工作任务。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分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岗位培训法等。学生在教材的帮助下,充分依靠自我,依靠小组,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确定自己的学习进度,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管理好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式学习。

第8篇:统编教材范文

关键词:教材管理;B/S模式;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8011802

作者简介:张万潮(1974-),男,硕士,天津农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数据库、.net开发。

0引言

高校教材管理是教务管理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地高校发展迅速,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使得教材管理工作繁重不堪。传统的教材管理如订单填写、教材的入库和发放及财务汇总、报表等都由教材科人员手工完成,这种人工处理方式的弊端有:首先,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时会人为产生操作上的失误;其次,所订购教材数据的查询非常不方便;最后,教材订购后相关数据的分类、汇总等工作效率非常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特别是高校互联网络来对高校的教务工作进行管理,建立全面的具有通用性、开放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的网络管理体系己成为可能和必然。将教材管理工作计算机化、网络化不仅可以将教材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管理方式中解脱出来,降低其劳动强度,还可以全面促进教材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规范化,增强数据管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快信息检索的速度。

1系统设计

1.1教材管理的业务流程

高校教材管理的业务流程为:下达教学任务书、教材预定、教材入库、教材发放、教材退换、结算班级书费、书款转账。

1.2教材管理的主要功能

本教材管理系统的使用者是学院各系部的科员和教师、学生,以及教材科的工作人员。为了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本系统所设计的主要功能如下:

(1)教材预订模块。通过使用本模块,各系部的科员可以实现本部门预订教材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和查询。

(2)教材入库模块。通过使用本模块,教材科管理人员可以实现已订购教材数据的录入和修改。

(3)教材出库模块。通过使用本模块,教材科管理人员可以实现学生领取教材的数据录入和修改。

(4)学生查询模块。通过使用本模块,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询本人订购的教材及费用结算的信息。

(5)管理员查询模块。通过使用本模块,教材科管理人员可以实现对教材出、入库数据、教师和学生领用教材的数据查询。

(6)汇总结算模块。通过使用本模块,系统可以自动统计出每学期每个班教材出、入库数量和费用结算情况。

(7)系统维护模块。通过使用本模块,教材科管理人员可以对数据库进行清空,可以修改用户登录密码,可以对数据进行备份与恢复等操作。

1.3教材管理系统的模块划分

本系统主要有3类用户,即教材科的管理人员、系部的科员和在校学生,可以让他们登录不同的系统界面来实现不同的功能。由此,在设计系统时可将系统划分为3个模块,即教材管理员子系统模块、系部科员子系统模块和学生子系统模块。

1.3.1教材管理员子系统模块

本系统最主要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就是教材科的管理员,该子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有数据的录入和维护以及用户及其密码的设置等。其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图1教材管理员子系统模块

1.3.2各系部科员子系统模块

在本系统的子系统中各系部科员主要实现本部门教材预订数据的录入、修改和查询。其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图2各系部科员子系统模块图3学生子系统模块

1.3.3学生子系统模块

学生子系统模块主要实现学生对其购买教材数据的查询。其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1.3.4数据库的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设计的要求及功能模块的划分,教材管理系统数据库共设计了如下8个表:

(1)教材预订表(序号、系别名称、专业名称、年级、学期、学生用书数量、付款方式(学生)、任课教师、教师用书数量、付款方式(教师)、教材ISBN、教材名称、编著者、版次、出版社、单价、备注、年度、季节)。

(2)教材入库表-学生(序号、教材编号、教材ISBN编号、教材名称、编著者、版次、出版社、单价、数量、系别名称、专业名称、年级、学期、付款方式、入库时间、结算人、备注、年度、季节)。

(3)系部数据表(序号、系名、专业名称、人数)。

(4)教材入库表-教师(序号、教材编号、教材ISBN编号、教材名称、编著者、版次、出版社、单价、数量、系别名称、任课教师、付款方式、入库时间、结算人、备注、年度、季节)。

(5)用户表(序号、用户名称、密码)。

(6)教材出库表-学生(序号、教材编号、教材ISBN编号、教材名称、单价、数量、系别名称、专业名称、年级、学期、出库时间、领取人、发放人、备注、年度、季节)。

(7)教材出库表-教师(序号、教材编号、教材ISBN编号、教材名称、单价、数量、出库时间、领取人、发放人、备注、年度、季节)。

(8)教材库表(编号、教材ISBN、、教材名称、编著者、版次、出版社、单价)。

2系统实现

2.1开发及运行环境

本系统采用B/S三层结构,服务器平台为Windows 2003,WEB服务器为IIS,后台数据库系统为SQL Server2005。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作为开发工具,程序用C#编写。客户端操作系统为Windows 2000/xp/7,浏览器为IE6.0及以上版本。

2.2系统特点

(1)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模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用户可以在互联网的任一节点使用浏览器就可登录本系统。

(2)数据在一次录入后可多次使用。这不仅减少了工作量且避免了由于同一数据的多次输入不一致而造成数据混乱。如在教材入库数据输入页面中,因用户之前输入过相关教材的数据,所以此时只需输入预订教材的编号系统就会自动从教材库中查找并显示该教材的详细信息。

(3)页面操作简单。本系统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界面的人性化,力求简洁明了且带有必要的操作提示,以方便用户使用。

3结语

总之,本系统实现了教材订购的网络化管理,经测试运行稳定、人机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满足了一般院校对教材管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谷宝华,刘振义.高等院校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4).

第9篇:统编教材范文

自2007年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开展以来,经典诵读讲解进校园、经典诵读进课堂、经典诵读进教材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要“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并对背诵和阅读做了量化要求,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在教育部“中华诵”系列活动的推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倡下,中小学普遍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各学校根据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要求,在本校开设经典诵读课程,落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念。经典诵读课程在部分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如何编制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落实经典诵读课程内容,成为开设经典诵读课程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琴老师编制的《中华经典素读本》(共十二册)是其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经过筛选而编制出的一套适用于小学经典诵读课程的诵读教材。这是一套较为成熟、得到公认的经典诵读教材,已在全国超过70多所学校投入使用。本文从陈琴老师编著的《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和价值两个方面来展开研究:

一、《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

本文对《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研究,以顾黄初提出的关于教材“编制理念、编制内容、编制系统、编制结构”四个维度来分析。

(一)《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理念

陈琴老师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感叹“日复一日在上那本只有三十来课的语文课本,含量非常少,语文应该不是这样的”,并反思到“语文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认识字,它更多的是关乎一个人一生的文化素养”。该观点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观点相一致。因此,陈琴老师编制的《中华经典素读本》倡导学生通过学习经典作品,用先贤圣人的思想来教育孩子们的言辞行文,给孩子奠定“关乎学生一生的文化素养”,以“长君子风骨、养浩然正气”来构建儿童的心灵秩序。基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念,结合经典诵读课程的要求,《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理念体现在“两个立足点”和“三个维度”上。

1.两个立足点

两个立足点,指立足于语言文字的积累、立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通过在小学阶段诵读大量的经典作品,以背诵的形式储存这些“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形成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后期语言文字的运用提供材料基础,以期厚积薄发。

2.三个维度

陈琴老师提倡在小学阶段输入“大量的经典的完整的文本信息,为言辞行文确立了可效仿的典范”,该观点指出《中华经典素读本》的三个维度:(1)“大量的”决定《中华经典素读本》中作品的数量,即在作品的数量方面,是以“多”为主;(2)“经典的”揭示了《中华经典素读本》中作品的内容,是以经典的文言作品为主,尤其以“原典”为主,而不是后人改编、删减的版本。(3)“完整的”要求《中华经典素读本》中作品的完整性,不是节选几句格言、几段抑或是单篇选文,而是以一部完整的作品形态为主,将作品“原汁原味”地编入教材。

(二)《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内容

语文教材内容是针对“用什么去教”的问题,指为了有效地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语言文字与非语言文字材料。《中华经典素读本》作为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由文字材料(《中华经典素读本》)和非文字材料(720课吟诵音频)两部分构成。

1.《中华经典素读本》(全十二册)

《中华经典素读本》,是针对当前小学六年制十二学期而编排的十二册文言读本,该套书收录了中华经典的蒙学、诗律、四书五经、诸子美文等共计15余万字。小学每学期一册,每册划分为60课时(共720课),每课时内容字数限制在100—150个字。《中华经典素读本》在十二册书的编排上,以“选文的标准”和“学习的阶段性”来确定教材的内容(如下图所示)。

《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

(1)选文的标准

《中华经典素读本》是与当前小学语文教材配套使用的,因而在教学时间和文本容量上都会受到限制。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教学时间,又要顾及文本质量与容量。因此,教材的内容是有所取舍地选择先秦诸子,儒、释、道三家的作品。这类“本民族以及人类历史上所公认的经典读本”,具有“思想性、典范性”的特点。此外,选文要考虑“适用性”,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在其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适当增加内容的难度。

(2)学习的阶段性

经典素读的层次性

陈琴老师提出课程的编排“需分年段、有步骤”,即根据小学六年的学习阶段性来编制《中华经典素读本》。通过上图中“经典素读的层次性”的划分,可以将教材的内容分为四个层次。值得注意的是,“儿歌、童谣精读——哲史精读”的内容难度是逐层递增的,诗文精读贯穿六年学习的始终。以上四个层次的划分依据是由这四个层次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现有水平决定的。[1]

①儿歌、童谣精读(指儿童、歌谣等作品)

儿歌、童谣以其生动简洁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内容,深受刚入学儿童的喜爱,其篇幅短小、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特点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韵律感。该阶段作为经典诵读课程的初始阶段,引入大量的儿歌、童谣精读,搭建了儿童由口语走向书面语的桥梁,为研习语言文字提供了基础,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及识字特点。在儿童诵读儿歌、童谣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加快识字的速度,掌握常用的汉字,缩短阅读启蒙期,为后一阶段“蒙学精读”做准备。

②蒙学精读(指蒙学读物)

顾黄初指出,蒙学读物都是“读本式的字书,或四字成句,或七字成句,并注意协韵,整齐易诵,这确实比较适合蒙童习读”。如《弟子规》中就有关于儿童养成卫生习惯的话语“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用三字成句的组合方式,简单易记,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集“修身、处事、祭祀、礼节、自然、历史、读书”等内容为一体,让学生在学文习字的过程中,还能学习传统的生活知识和事理,从而感悟圣人哲理。

蒙学精读,是在儿歌、童谣精读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识字量,帮助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能力,为第三层次的哲史精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③哲史精读(指哲史典籍)

哲史精读层次,主要从先秦诸子和儒、释、道三家中选择经典作品,集哲学、经学、史学、伦理学等为一体。该类作品具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美学修养、积淀传统文化等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不能理解哲史作品的深层含义,但是通过背诵、积累这些语言材料,与日后人生中某一个点(或生活经验)相契合,他们可以在这些哲理中找到答案,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功效。

④诗文精读(指诗文作品)

《中华经典素读本》中选录唐诗、宋词、元曲等篇目,都是各个朝代脍炙人口的名篇。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小学生接触文言经典作品的最佳选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诗歌,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感、规范语言表达、为仿写作文打下基础。

(3)选文的内容

一年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唐诗88首、宋词41首、元曲9首。

二年级:《幼学琼林》(节选)、《孝经》、《诗经?国风》73首、《诗经?小雅》15首。

三年级:《论语》(全文)。

四年级:《大学》、《中庸》、《孟子》节选、《礼记》节选、《尚书》节选、《周易?系辞上》、《左传》节选。

五年级:《道德经》、《庄子?内篇》节选、《列子?汤问》节选、《管子?弟子职》、《孙子兵法》节选、《墨子》节选、《荀子》节选、《韩非子》节选。

六年级:(中华美文)从先秦到清朝共76篇。主要选取《古文观止》里的内容,部分作品以作者文集为依据。

2.720课吟诵音频

720课吟诵音频,是与《中华经典素读本》十二册内容(720课时)相配套的吟诵音频资料。读经典作品的方式有很多种,然而陈琴老师为什么单单选择以“吟诵”的方式读经典?

原因在于吟诵作为我国传统的读书方式,不仅可以品评作品的韵律所传达出的情感,还对作品的创作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用吟诵的方式来读经典作品,在“读”中产生的情感也伴随着声音的抑扬顿挫与诗中情感的高低起伏相对应,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言作品,并帮助背诵文言作品,储备语言文字材料。

吟诵这种介于唱和读之间的一种传统的读书方式,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用吟诵的方式来读经典,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律动感,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用吟诵的方式背书,效果也强于朗读式的背,学生通过吟诵调的调式可以判断作品的感情基调,从而感受作品的内在意蕴。

(三)《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系统

顾黄初指出,语文教材(指语文教科书)的内部结构,一般都包含着两条线索(知识的线索、能力训练的线索)和四个系统(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导学系统)。这四个系统的合理编组,形成一套教科书的基本结构。然而《中华经典素读本》只有范文系统和助读系统。这并不表示这套教材的结构不完整,恰恰相反,正是这套书的编制特色所在。

1.《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意图决定了范文系统的三个维度

《中华经典素读本》是为经典诵读课程而编制的教材,而经典诵读课程又是落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念,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大量的、经典的、完整的”文言材料,故而范文系统始终围绕“作品的数量、作品的内容、作品的完整性”三个维度展开。此外,范文作为《中华经典素读本》编制的主要部分,服务于经典诵读课程,落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念。“民族”限制范文在国别选择上是本民族,即我国的作品。“传统文化”要求选择我国传统中的经典的文言作品,而不是现代的经典作品。

2.《中华经典素读本》的使用目的决定了助读系统的简略性

《中华经典素读本》选文全部是文言文作品,因顾及到时代的差异,文言作品相对于现代的白话文而言,理解稍有生涩,且作品中有大量的假借字。基于这点考虑,文中有通假字时,在该字的右下角标注本字,用黑体呈现,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再者,整套教材采用大字注音,作为16开本的读本,每页的排版字数不超过150个字,其目的在于方便学生“读文”。

足见,《中华经典素读本》的助读系统非常简略,只有文字注音和通假字注释。原因在于该套教材的目的是供学生诵读,省略了注释和译文等辅助性的内容。其目的在于降低对学生诵读的干扰,且所选内容比较常见,可供参考的书籍较多。

(四)《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结构

学界一般认为教材编制结构有两类:一类是合编型,一类是分编型。《中华经典素读本》采用合编型的编制结构,参照中国传统的教科书编制法,即把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内容混合编制成一套教科书,整套书都以精选的范文为主体,按时间顺序选择由先秦到清代的优秀作品为范文。

《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结构根据小学六年儿童学习的阶段性特点,分低、中、高三个年段,配合相应的选本内容,达到“帮助学生突破识字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目标,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获得和经典文化的熏陶,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中华经典素读本》的价值

《中华经典素读本》是经典诵读课程的使用教材,致力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建设,将传统文化中关于经典作品的教学落实在具体的小学语文课程中,且作为现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科书的补充读本,对落实经典诵读课程具有重要价值。同时,通过分析《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框架问题,可以为其他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编制工作提供借鉴的依据。

(一)《中华经典素读本》的课程价值

在“中华诵”活动的影响下,由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组织开展创办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校”(简称“基地校”),目前在全国已经有70多所(包括小学和中学)。在这些基地校中,部分学校结合自身学校的需求,开展了经典诵读课程。《中华经典素读本》是为经典诵读课程而编制的,作为经典诵读课程的使用教材已在这些基地校中的小学使用。

《中华经典素读本》中的选文内容,明确了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将经典诵读课程内容按年级、学期进行课时化,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诵读,已经是运用得相对成熟的一套经典诵读课程教材。有意愿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学校,可以直接将其作为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来使用,减轻了教师编制教材的压力,节省学校开发课程教材的经费。

《中华经典素读本》的内容都采用大字注音,只要具备拼音的拼读水平的人,就可以使用这套教材,为热衷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家庭提供了学习材料,家长可以通过这套材料和孩子一起读经典。

(二)《中华经典素读本》的借鉴意义

经典诵读课程作为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该课程强调学生积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如何选择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制经典诵读课程教材,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中华经典素读本》作为经典诵读课程中运用相对成熟的一套教材,对其他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学校,编制经典诵读课程教材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明晰教材的编制理念

教材的编制理念是根据课程的理念定的,经典诵读教材的编制应根据经典诵读课程的理念而编制。所以,在编制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时,需要明晰教材的编制理念,才能合理地选择教材内容。经典诵读课程是在“中华诵”活动的推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倡导下应运而生的校本课程,是将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落实在学校的课程当中。

小学阶段的经典诵读课程的理念,是立足于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而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正如陈琴老师所说:“经典素读的核心价值在于积淀,不在于近期的考核”。朱自清也谈到:“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因此,在编制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时,要避免功利性思想的驱使,将教材的编制理念落实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层面上。

2.确定教材的编制内容

教材内容作为教材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教材的主体。因此,教材内容在选择和编排上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对整套教材具有重要作用。

(1)教材内容编排呈阶段性

传统文化中的文言作品,由于时代的间隔及语言习惯的流变,对现代人而言,具有生涩感。因而在教材的编排上,不能直接由文言入手,而是要选择一个语言的过渡阶段,让儿童在这个过渡期走进文言、走近传统文化。《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排以“儿歌、童谣——蒙学——哲史”的阶段性内容来编排,以“儿歌、童谣”搭建语言平台,过渡到浅易文言文读物——蒙学读本,在儿童已经具备识字量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再提升到带有思辨思想的哲史作品。所以,在经典诵读课程的内容编排上应该呈阶段性。

(2)教材内容选择呈完整性

《中华经典素读本》所选取的内容大部分是完整的“原典”,较少部分内容由于受到课时量和教学难度等的限制只节选部分内容。一部完整的作品呈现出作者的整体思想,而被“节选”的作品意识形态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我国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每部作品建构了作者完整的思想体系,各家作品反映出了他们的思想特点。因此,教材内容在选择上尽量保留作品的完整性,不以编者的个人偏好而“断章取义”,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某家之言”。

(3)教学方法引导呈适切性

《中华经典素读本》在编制中,有配套的吟诵音频。陈琴老师用吟诵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们读经典作品。吟诵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我国古代都是用吟诵的方式来读书的,因而吟诵的读书方式适合读我国传统的文言作品。陈琴老师采用吟诵教学法符合文言作品的读书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儿童的节奏感。

吟诵通过节奏的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带学生领略作品的情感基调。然而,“吟诵”这种教学方法要注意适切性,不是拿到文本就开始吟诵,而是在学生能读通顺,读熟作品的基础上再吟诵。此外,不是每堂课都要用吟诵教学法,需要理解“吟诵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材料。

3.取舍教材的编制系统

《中华经典素读本》只有范文系统和助读系统,以范文系统为主,以助读系统为辅。用范文系统组织教材内容,用助读体统帮助学生诵读文本。该套教材有意撇除了练习系统和导读系统。去除了教师对文本“望文生义”的解释,不需要学生完成练习,而只是纯粹地“读”,积累语言文字材料。因此,经典诵读课程在教材的编制上,根据需要而选择相应的编制系统,去除繁杂的面面俱到。

4.安排教材的编制结构

《中华经典素读本》的编制是以精选的范文为主体,按时间顺序选择由先秦到清代的优秀作品为范文,合编成的一套教材。在作品上,有先秦诸子、儒、释、道等各家思想的代表作,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学、礼俗学、伦理学等为一体。避免了分编型教材侧重某一方面的特点,作为一个综合的内容呈现。其将经典诵读课程作为一种知识综合的完整性课程。

综上所述,陈琴老师编制的《中华经典素读本》作为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为有意愿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学校提供了教学内容,为开展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编制提供了借鉴意义。整套教材,从编制理念、编制内容、编制系统到编制结构,无不体现出陈琴老师编制这套教材用心之所在。该书的编制,为致力于讲授经典诵读作品的一线教师提供了一套现成的使用教材。同时,《中华经典素读本》作为现行语文教材的补充读物,丰富了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材料,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本文为2013年度赣南师范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CX13A007)

注释: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