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油茶树种植范文

油茶树种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油茶树种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油茶树种植

第1篇:油茶树种植范文

种植方法采收充分成熟的种子,采种时间一般为11月初,部分熟果在树上开裂时即可采种。 油茶的营造过去基本上是采用直播方式,虽然简单易行,但成活率与保存率较低,管理困难,出苗不整齐,密度控制难且浪费种子。因此,要实现油茶早实、丰产、高产和稳定,就必须提高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选择优良单株和品种,利用良种壮苗进行植苗造林。

形态特征灌木或中乔木;嫩枝有粗毛。叶革质,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形,先端尖而有钝头,有时渐尖或钝,基部楔形,长5-7厘米,宽2-4厘米,有时较长,上面深绿色,发亮,中脉有粗毛或柔毛,下面浅绿色,无毛或中脉有长毛,侧脉在上面能见,在下面不很明显,边缘有细锯齿,有时具钝齿,叶柄长4-8毫米,有粗毛。

花顶生,近于无柄,苞片与萼片约10片,由外向内逐渐增大,阔卵形,长3-12毫米,背面有贴紧柔毛或绢毛,花后脱落,花瓣白色,5-7片,倒卵形,长2.5-3厘米,宽1-2厘米,有时较短或更长,先端凹入或2裂,基部狭窄,近于离生,背面有丝毛,至少在最外侧的有丝毛;雄蕊长1-1.5厘米,外侧雄蕊仅基部略连生,偶有花丝管长达7毫米的,无毛,花药黄色,背部着生;子房有黄长毛,3-5室,花柱长约1厘米,无毛,先端不同程度3裂。

蒴果球形或卵圆形,直径2-4厘米,3室或1室,3爿或2爿裂开,每室有种子1粒或2粒,果爿厚3-5毫米,木质,中轴粗厚;苞片及萼片脱落后留下的果柄长3-5毫米,粗大,有环状短节。花期冬春间。

繁殖方法油茶以种子、插条或嫁接繁殖。为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多采用插条或嫁接育苗,然后进行栽植造林,最适造林季节是立春到惊蛰,也有在10月份进行的。直播造林以冬季最好。

1、播种育苗:油茶的播种育苗工作在冬季和春季都可以进行,比较适宜采用条播的方式。一般水稻土、重粘土、以及碱性反应土等不适合作为油茶的圃地,最好选择地势平坦、避风向阳、质地肥沃、且保水与排水性能良好的微酸性土壤分布区。在播种前做好苗床并施足基肥,然后在播种后要覆盖上一层细肥土并在其上盖上一层薄草,以便保持土壤的湿润,使种子尽快发芽、出土。当种子发芽出土后,需要在阴天或者是傍晚的时候揭开薄草,并及时进行除草和松土工作。

第2篇:油茶树种植范文

[关键词]油茶林 丰产 管理 效益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129-01

一.油茶的特性

油茶树也叫茶籽树、茶油树、白花茶。油茶喜温暖,怕寒冷,要求年平均气温16~18℃,花期平均气温为12~13℃。突然的低温或晚霜会造成落花、落果。要求有较充足的阳光,否则只长枝叶,结果少,含油率低。要求水分充足,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但在花期的时候如果连续降雨,会影响授粉。油茶林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一般适宜种植生长在土层深厚的酸性土中,要求在坡度和缓、侵蚀作用弱的地方栽植,不适应生长在石块多和土质坚硬的地方。油茶树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油料。自然生长在我国浙江、江西、广西、湖南等南方亚热带地区的高山及丘陵地带。

二.种植油茶林的效益

1.油茶树的环境效益

油茶是优良的冬季蜜粉源植物,花期正值少花季节,10月上旬至12月,蜜粉极其丰富。在生物质能源中油茶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同时,油茶又是一个抗污染能力极强的树种,对二氧化硫抗性强,抗氟和吸氯能力也很强。因此科学经营油茶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效益。

2.油茶树的经济效益

种子含油30%以上,供食用及润发、调药,可制蜡烛和肥皂,也可作机油的代用品。油茶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油茶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茶籽粕中含有茶皂素、茶籽多糖、茶籽蛋白等,它们都是化工、轻工、食品、饲料工业产品等的原料,茶籽壳还可制成糠醛、活性炭等,茶树的灰洗头可杀死虱子包括虫卵。茶子树木质细、密、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硬,是做陀螺,弹弓的最好材料,并且由于其有茶树天然的纹理,也是制作高档木纽扣的高级材料。

3.油茶树的食用价值

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远远高于菜油、花生油和豆油,与橄榄油比维生素E含量高一倍,并含有山茶甙等特定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茶壳还是一种良好的食用菌培养基。研究表明,油茶皂素还有抑菌和抗氧化作用。

4.油茶树的药用价值

油茶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止痛的药用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急性咽喉炎、胃痛、扭挫伤。油茶饼可以用来治疗皮肤瘙痒。此外,油茶种子中含有油茶粗皂甙0.025mg/kg肌内注射或0.5mg/kg灌胃,能使豚鼠血清胆固醇显着降低。

三.油茶林丰产种植和管理

(一)选择造林地

油茶树的适应性比较强,可以在丘陵、山岗、平原区域等坡度和缓、侵蚀作用弱、排水良好的地方栽植。土壤可以是PH值在5.0-6.5之间的黄红壤、红壤。栽种油茶树的山坡以阳光充足的阳坡或半阳坡最好。

(二)整地

整地是油茶丰产林建设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全垦整地、带状整地、快状整地,疏松土壤,改良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和通气状况,提高土壤的肥力,为油茶的根系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

(三)苗木的选择

首先要选择叶色浓绿、无冻害、苗茎粗大健壮、根系兴旺、须根多、腋芽丰满、无病虫灾、无机械损害、高度35厘米以上,地径0.35厘米以上的壮苗。其次,为了确保造林成活,育苗地对比干时,起苗前3-4天应对育苗地进行灌溉。起树苗时,用板锄深挖苗,并尽量多带宿土,做到根系完好,剪去过长和撕裂的根系。然后,用湿稻草等包裹好树苗根系。树苗在起苗、运送、造林过程中防止风吹日晒,注意树苗保湿保鲜,削减根系失水。当天栽不完的苗,应涣散假植在阴凉处。假植苗时要排得松、埋得紧、踏得实,不能将苗根暴露曝晒。

(四)种植时期、方法

1.苗木种植时机。造林时刻是不是当令,关系到造林成活率凹凸和往后成长的好坏。造林时应挑选天阴或小雨气候造林为宜。久雨造林,因为土壤过湿,简单浆根,影响成活和成长,天旱土干,不宜造林。

2.苗木种植方法。油茶裸根苗造林时,可用500ppmGGR生根粉溶液,黄泥拌成稀稠状泥浆沾根,然后将钙镁磷肥均匀撒在沾好混浆的油茶树苗根系上,以进步造林成活率。栽植油茶时,应做到根系舒展,根土密接,深浅恰当。具体操作是:先把肥料(通常每穴放菜枯1-2斤、钙镁磷0.5-1斤)放在穴底和表土拌匀做基肥。再填一些表土,肥土、踏紧,把苗放在穴中,填细碎表土。当土培到树苗在苗田的深度时,将苗木往上轻提一下,或左右摇晃一下,使树苗根系舒展,松土下沉和苗根密接,今后持续填土踩紧,直到略高地表(以防积水)停止。最终在上面掩盖一层松土,把树蔸培成园盘龟背状,盖些杂草,削减水份蒸腾。如在山坡上栽植,植穴比土面略低,能够增强蓄水保土,进步抗旱才能。

(五)抚育管理

油茶在栽培之后要及时的对油茶丰产林进行抚育管理,给油茶林的成活和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要进行中耕除草。油茶幼林的生长能力还比较弱,因此要定期的对其除草。一般情况下,一年需要松土除草2次,松土的深度通常在3-5cm。除掉的草可以为当做肥料放在油茶苗根的周围,并用土掩盖。第二,灌溉。油茶苗期要有足够的水分。壮果期遇夏日干旱,需及时灌溉。第三,上肥。油茶在各个成长发育阶段都需要有足够的营养供给,因此要根据油茶的树龄来进行施肥,一般来说,树龄大的需要施更多的肥料。所施的肥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氮、磷、钾合作运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油茶树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油料。自然生长在我国浙江、江西、广西、湖南等南方亚热带地区的高山及丘陵地带。油茶树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医药价值、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因此被广泛的种植。我们可以通过改进油茶丰产林的种植管理技术,不断的提高油茶的产量,使单产达到750kg以上,从而增加油茶树的环境、经济、医用等效益。

参考文献

[1] 肖克誉,廖革林.油茶丰产种植及管理技术[J].绿色科技.2011,(04):149-150.

第3篇:油茶树种植范文

关键词 油茶;造林;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075-01

油茶是山茶科山茶属中的常绿小乔木,耐酸耐瘠薄,生态适应性非常强,是我国特有的食用木本油料树种。籽可榨油,具有保健功能,种仁的含油量达6%。茶籽经加工后形成的茶饼还可以提供天然灭虫剂、天然洗发香波,尾渣则可作为林果树的肥料。油茶树根深叶茂、四季常青、抗干旱、寿命长,是营造水土保持林、生物防护林带、绿化、美化的理想树种。北浴乡位于大别山南麓尾部,在安徽省宿松县西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6.6 ℃,年降雨量1 500 mm,无霜期254 d左右,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春夏雨量丰富,气候温暖湿润,油茶种植历史较长。近年来,在迎宾、罗汉山等村均建立了油茶种植基地,北浴乡对种植油茶还实行政策补贴。为了促进当地油茶产业的良好发展,现将油茶栽培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1 林地选择

油茶属于半阴半阳树种,幼苗喜阴,成林喜阳。一般在有杉木、松树、映山红等植物生长的山地都能生长。在山地种植油茶时,要求种植地选在南坡或东南坡,坡度要小于25°,海拔100~600 m。种植地的土壤要求有机质和营养物质丰富,水、肥、气、热条件协调。在酸性红壤、黄壤中适宜种植[1]。忌严寒酷暑和碱性土。

2 整地施肥

油茶种植前要进行整地,使土壤疏松,墒情和透气状况良好,为微生物的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油茶林整地方式主要有全垦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根据地形选择不同的整地方式。全垦整地适宜在平地种植中选用,块状整地适宜在陡坡上种植时采用,带状整地适宜在缓坡种植时采用。整地时要将山上的杂草和灌木清除,挖40 cm×40 cm×30 cm的塘,塘的大小根据土层的厚度来确定,整地后按种植密度挖好栽植穴。一般施钙、镁、磷肥15~30 kg/塘或农家肥75~150 kg/塘作底肥。如果不施基肥,要将塘周围的表肥土回填,并高出地面约20 cm。

3 造林准备

3.1 造林方式

油茶造林方式一般有直播造林和植苗造林2种,直播造林操作简单,投入较低,但成活率与保存率较低、管理困难、出苗不齐、密度不宜控制且浪费种子;植苗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高、管理密度控制容易,一般采用植苗造林。

3.2 油茶苗选择

在选择植苗造林的方式造林时,应选择一至二年生优良品种或优良无性系嫁接壮苗。要求所选择的苗木顶芽饱满,根系发育良好,没有病虫害发生。二年生壮苗要求高30 cm,地径0.3 cm;一年生壮苗要求高15 cm,地径0.15 cm。

3.3 种植

种植一般在立春至惊蛰时节进行。如遇干旱,栽植后浇透栽植水。将表土入穴、穴土细碎,苗干端正、略微深栽,根系舒展、分层踩紧,使根土密接,上覆松土。栽种前茶苗根部要全部均匀沾上泥浆,泥浆最好是用水田或水塘中较肥的田泥或塘泥[2-3]。为使造林达到较高的成活率,起苗后要立即栽植,避免风吹和曝晒。对栽不完的树苗应该带泥浆假植。栽种的株行距为2.5 m×2.8 m或2 m×2 m,1株/穴,一般种植2 400~3 750株/hm2。

4 施肥

4.1 施肥方法

施肥方法有撒施和环状沟施等。撒施即将肥料均匀的撒布在树冠周围,结合中耕翻入土中;环状沟施是指在离树干18 cm的位置,沿树干的周围挖环形沟,深度为12 cm,将准备施用的肥料埋入沟内。为使肥料发挥最大的效应,应该在降雨过后施用。

4.2 肥料种类及用量

油茶林施肥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幼树期(栽后1~4年)。施肥以追施氮肥为主。施足基肥的林地,第1年不再施肥。施肥1年2次,冬季施迟效肥,如土木灰或其他腐熟有机肥。春季施用速效肥,如尿素等。1年的施肥量不要超过25 g/株,最好多次施用,每株每次施肥量不超过10 g。二是丰产期(栽后5~9年)。这一时期施用肥料的种类主要有氮、磷、钾,肥料施用比例为3∶2∶1,油茶总需肥量为230 g/株,施肥次数为2~3次。三是盛产期(10年以后)。此期树木对养分的消耗较大,对肥料的需要量也增加,达到500 g/株。施用肥料时氮、磷、钾肥的比例为5∶3∶2。

5 土壤管理

在冬季要翻挖油茶林的全部林地,翻挖深度在10 cm左右。确保林内无大块石头和恶性杂草。翻挖的土块不能敲细,让其自然风化。全年应除草2次,第1次在5—6月,第2次在8—9月。三伏天地表炽热,不宜松土除草。杂草让其在地里自然腐烂,增加土壤的有机质[4]。

6 病虫害防治

6.1 病害防治

油茶主要病害有炭疽病、软腐病、烟煤病等。炭疽病在在北裕乡比较常见,发生该病的油茶树果实、花蕾和树叶均会脱落,树枝干枯,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防治措施:

一是在植株发生死亡现象时,在春季补种,同时在春季对油茶树进行修剪时,将发病的树枝 、树叶、果实和花蕾剪除;二是对林地进行合理的管理,清除杂草和大石块,使油茶树保持良好的树形,提高树林的通风透光率,使油茶林的湿度处在较低值。如果油茶林发生病害,不宜盲目施用氮肥,而应该适量施用磷肥、钾肥,增强林木自身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6.2 虫害防治

油茶林主要虫害有茶毒蛾、蛀茎虫、天牛、象鼻虫、茶毛虫、金龟子、叶蜂等。油茶毒蛾在北裕乡比较常见,一般1年2~3代,以卵越冬,其在树干附近土中或在枯枝落叶中结茧。幼虫以叶片为食,如果叶片的数量不够,则以嫩树皮和幼果为食,其成虫具有趋光性。防治方法主要有物理和化学方法2种。物理方法主要有夏季铲地、冬季开挖消灭蛹和幼虫,人工捕捉,利用成虫的趋光性捕杀,也可引进天敌进行捕食。化学方法主要是3龄前用0.2%阿维菌素2 500~3 000倍液进行防治[5]。

7 参考文献

[1] 胡国华.油茶苗木培育及栽培管理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7(16):229-230.

[2] 胡炉魁.油茶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5):40-41.

[3] 汪明正,张志明,朱才明.油茶的高产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6):33-35.

第4篇:油茶树种植范文

关键词油茶;选地整地;种植;抚育管理;浙江景宁;九龙乡

油茶是山茶科山茶属中的常绿小乔木,耐酸耐瘠薄,生态适应性非常强[1],是景宁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九龙乡位于滩坑库区边,在浙江省景宁县城东北部,是该县山林面积较大的乡。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8℃,7月平均气温27.8℃,极端最高气温40.1℃,1月平均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9.1℃,年日照时数1 848h,年平均降水量1 510mm,年相对湿度79%,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地势复杂,自然条件良好,山地气候特征明显。九龙乡具有油茶种植历史悠久,自然条件适宜,土地资源充裕,目前已规划油茶基地30hm2,油茶低产改造20hm2,乡镇府出台扶持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油茶产业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油茶产业,笔者对九龙乡油茶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论述,供种植者参考。

发表论文网

1种植地选择与整地

油茶属于半阴半阳树种,幼苗喜阴,成林喜阳,选择海拔高度100~500m、坡向南坡或东南坡、坡度25°以下、土层深厚的中下坡酸性、微酸性红壤、黄壤。油茶是深根系树种,根深1m以上,一般生长有杉木、茶树、松树、映山红、铁芒萁等植物的山地都适应油茶造林。整地是油茶造林的重要环节。一般在栽植前 1个多月进行,通过翻松土壤,改良土壤结构,提高通气状况,改善微生物活动条件,使土壤充分熟化。根据造林地的不同情况,可进行全垦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在平地采取全垦整地,陡坡上采取块状整地,缓坡上采取带状整地。整地后按种植密度挖好栽植穴,施足底肥[2,3]。

2种植

应选择一至二年生优良品种或优良无性系嫁接壮苗[4]。壮苗的标准是:顶牙饱满,根系发达,无病虫害。二年生壮苗要求高30cm,地径0.3cm;一年生壮苗要求高15cm,地径0.15cm。不用实生苗造林。种植一般在立春至惊蛰进行,有的地方提倡和推广10月“小阳春”植苗造林。种植方法为1穴1 株。在已填好土的穴中,挖成与苗木根系大小深浅适宜的种植穴,将苗栽其中,舒展根系,栽紧踩实,深度以比苗木根颈高1~3cm,栽后覆1层松土。将基部堆成馒头形,防止雨季穴土沉陷浸水死苗。为提高油茶林的前期产量,使之提前进入丰产期,可适当密植[4],一般要求1 605~2 505株/hm2,株行距2.3m×2.7m或2m×2m。

3抚育管理发表论文网

一是肥料料管理。幼树(1~5年)追肥以追施氮肥为主。每年需施尿素100g/株左右,分4~5次施肥,次多量少。从苗的4个方向挖穴进行穴施,距离苗10cm左右。进入丰产期(6~9年)主要施氮、磷、钾肥,比例为3∶2∶1,每年需肥量在250g/株左右,分 2~3次施肥。进入盛产期(10年以后)消耗较大,需要肥料增多,在500g/株左右,氮、磷、钾比例为5∶3∶2。2月施氮肥200g/株,5月施钾肥 100g/株,7月施磷肥150 g/株。采用沟施,距树干20cm处沿树干周围开挖10cm深的环形沟,把肥料均匀撒入沟里,盖上土即可;也可采用放射状施肥,距树干20cm处按4个方向开挖10cm的4个穴,把肥料分配均匀后撒入穴中,盖上土即可。最好是雨后追肥[5]。二是林树土壤管理。进入冬季,对油茶林进行全部翻挖,捡出大块石头和恶性草根,杂草铺在树塘内。翻挖的土块不能敲细,让其自然风化。全年应除草2~3次,让其在地里自然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倡林粮间种,以耕代抚[6]。粮食作物应选择矮杆品种,以豆科较好。

4病虫害防治发表论文网

油茶炭疽病在我国茶产区普遍发生,引起严重落果、落蕾、落叶、枝枯,甚至整株死亡。防治方法:春季另行补植,结合修剪,清除病枝、病叶、枯梢、病果和病蕾;加强林地管理,清洁林地环境,保持通风通光,降低林内湿度,发病期间不宜施氮肥,应增施磷肥、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危害油茶的害虫主要有油茶毒蛾, 一般一年2~3代,以卵越冬,幼虫常聚集为害,在树干附近土中或在枯枝落叶中结茧化蛹。成虫有趋光性,产卵在叶背中脉附近,覆有乳黄色绒毛,幼虫取食叶后,吃光后也取食嫩枝树皮和幼果,使油茶枯死或大量减产,防治方法:夏铲冬垦灭蛹、灭幼虫,人工捕捉和灯光诱杀,招引益鸟捕食害虫;3龄前可用0.2%阿维菌素2 500~3 000倍液进行防治;4月中下旬用白僵孢子22.5~30.0万亿/hm2喷雾防治。发表论文网

5参考文献

[1] 胡国华.油茶苗木培育及栽培管理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7,(16):229-230.

[2] 俞秀兰.油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6(1):232-234.

[3] 汪明正,张志明,朱才明.油茶的高产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6):33-35.

[4] 冯维华.有机油茶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08(5):16-17.

第5篇:油茶树种植范文

关键词:油茶栽植;技术管理;技术优化;改革措施

1.油茶栽植管理技术的分析

对于油茶而言,种植地应选择在南坡或是东南坡,坡度在25°以下的中下坡上,酸性或是微酸性的种植土壤为宜,pH值为5~6,在整个植物培养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土壤的厚度。在植物种植的前1个月整理土壤,通过翻土、优化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的通气状况,使土壤熟化,选择2年以上的优良品种进行嫁接壮苗。与此同时,种植的季节选在立春到惊蛰这一时期,采用1穴1株的种植方式,保证根穴土壤优质性和整个根系的舒展,在作物栽紧之后踩实,最后要将基部堆成馒头形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雨季穴土出现沉陷,而造成幼苗死亡。在整个种植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新造林地每年应该抚育2次,使用带状的抚育方式,在抚育的过程中应该实现不伤根、不伤皮等技术形式的应用。在油茶幼苗树的修剪过程中,其技术的应用会关系到以后油茶的高产、稳产以及丰产等相关重要环节,在整形修剪的过程中可以使枝干分布的相对均匀,增强油茶树的抗性,扩大树木的结果面积。当主干长到60cm时,应该在树枝的周围选取3~4个主干,而副主枝留取的数量应该根据树木的体型而定。在树枝修剪时应选择在早春进行,在修剪之后使树木呈现自然开心形或是自然圆头的形状,根据土壤的氧分含量以及油茶生长的基本情况来施肥,从而保证种植技术的优化性。

2.油茶的栽植管理技术优化措施

2.1优化油茶生长的环境

油茶的低产林主要是在杂灌丛中生长,这种环境立地的条件相对较差,同时存在着水肥不足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为整个油茶种植技术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性。因此,要想改善油茶的生长环境,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除杂垦荒。砍除林内的混生植物,埋下杂草及树叶,去除与油茶争夺水分的植物,提高作物区林地的透光性,减少病虫害的出现,优化林业的土地肥力。其次,保山。在林地深翻土壤做成水平梯的形状,使整个油茶林可以保持肥力、水分以及土壤中的氧分。最后,逐渐增强土地的肥力。在适当的情况下施肥,提高土壤中的肥力,为整个油茶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提高油茶的产量。

2.2优化油茶林相

对于油茶低产林而言,在整个林区生长的过程中存在“老、残、杂”等现象,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油茶的产量。改造林相是林业产量优化过程中较为重要的解决措施,因此,应做到:首先,实现预栽除老的技术形式。挖水平带,通过挖沟、施肥以及覆盖表面土等技术的应用,按照一定的距离栽种幼苗,逐渐挖除油茶树的老残根。其次,相对密集的油茶林应该逐渐去除老残树,稀疏的应该补充苗林。最后,在冬季砍除老树,将看口削平,第2年可以选择1~2根萌芽枝,通过整修及修剪形成新的树冠。因此,通过相关技术的优化可以逐渐提高林业的产量。

2.5优化林业中的病虫害管理

目前,油茶林业的发展缺少科学化的技术管理,而且没有建立科学化的病虫害防护措施。出现制约林业发展的因素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产生问题的基本原因,从而严重影响到油茶产量。在现阶段油茶栽植管理技术的优化过程中,应该强调病虫害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清病虫害出现的基本原因,主要包括炭疽病、烟煤病、油茶尺蠖等,在整个防治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强化油茶林的营林,改善整个林业的生长环境。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对于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氮肥的量应该适中,主要是为了防止由于营养过剩而引起病虫害现象的出现。

第6篇:油茶树种植范文

关键词:腾冲红花油茶;园林绿化;应用

1腾冲市来凤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概况

公园于1992年由原林业部批准建立,与腾冲市城区紧密相连。面积230公顷,海拔1635~1921.1米。年平均气温14.7℃,最热8月份平均气温19.6℃,绝对最高温30.4℃。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7.5℃,绝对最低气温-4℃。年平均降雨量1490毫米,无霜期237天。土壤多为黄红壤,土层深厚肥沃。公园内有文笔塔、茶花基地、来凤寺、抗战遗址等景点,是集多功能一体的山丘型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

2腾冲红花油茶地理分布及品种资源

腾冲红花油茶是腾冲市特有的乡土树种,是云南山茶花的原始种群。万亩天然林和几万亩人工林广布腾冲境内,其分布的中心地带就是高黎贡山西侧的云华、双龙一带,海拔1700~2300米的地段上,几乎云南山茶所有的栽培品种都可以在腾冲红花油茶的天然林和人工林中找到其相似或对应的自然类型。多年来,该省的园林科技工作者和山茶种植户,已先后从腾冲红花油茶的天然林和人工林中,选育出100多个新品种,从而极大丰富了云南山茶花的品种类型。

3腾冲红花油茶生物学特性及主要园林观赏特征

腾冲红花油茶(C.reticulataLindl.)属山茶科,山茶属常绿乔木或小乔木。高5~20米,胸径40~60厘米,树姿挺拨,枝叶茂密。树冠圆形、卵形、伞形。花两性,近于无梗,多为顶生。花有单瓣、半重瓣、重瓣三大类。花径3~16厘米,花瓣6~100片不等。花瓣大红、桃红、玫红、紫红、银红、粉红或白色。形状有玉兰形、蔷薇型、荷花型、牡丹形、锈球形、蝶翅形等多种形态,千姿百态观赏价值很高。叶能吸收多种有害气体,例如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硫化氢等,特别对二氧化硫抗性最强,因此在净化大气,保护环境方面有重要作用,常被选作城市绿化或工厂绿化树种。腾冲红花油茶属半阴,半阳树种,喜欢温凉,湿润的气候条件和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土壤,不耐干旱瘠薄和严冬酷暑,因此配置时常种于墙角或者枝叶稀疏的阔叶林下,配置组合植物的土壤最适酸碱度要和红花油茶需求相符。

4腾冲红花油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4.1植物搭配

4.1.1茶花专类园的植物配置原则茶花基地是以打造茶花为主题的公益性休闲公园。植物配置原则:要保证茶花专类园造园的目的性,以茶花为主进行栽植,结合地形地貌,根据不同品种或树形的大小选择植物搭配的尺寸,形成人工栽培群落的茶花生态景观。围绕造园的目的性,其他植物的配置对主要植物起衬托作用,红花油茶的生态性决定了需要栽植定量的起遮荫作用的常绿或落叶乔木。要与周围环境协调,形成美感,要使茶花专类园一年四季美景长在,必须配植一些观赏性较好的上木,下木作为背景树,点缀树种,丰富园景,熟悉植物生长与土壤环境的关系,植物的配置要与产地条件相统一,做到适地适树,更多的采用乡土树种。4.1.2非茶花专类园植物配置原则所搭配的植物与红花油茶的栽培条件相似,与周围环境协调,形成美感。在来凤山森林公园西侧,红花油茶和杜鹃花、玉兰、马樱花、木兰、垂丝海棠、多花含笑、南天竹、无刺枸骨等搭配,形成观花、观叶和观果相结合的效果,这些植物和红花油茶对光照、土壤及土壤肥力的要求相同。杜鹃花花色丰富,与红花油茶配置能够丰富种植的层次感和质感。杜鹃花的花期在夏季,与红花油茶花期能很好地衔接起来,相互配植可延长观赏期,形成繁茂的景象。红花油茶与砧梗海棠、龙爪槐配植,使绿地春天鲜花不断,韵味无穷。

4.2配置方式及绿化应用

4.2.1庭院绿化红花油茶树形秀美,枝叶青绿,观赏种类繁多。庭院栽培、孤植或丛栽均可,最宜对植堂前或者点缀中堂。此外,选择生长快、枝条密、耐修剪的品种,如绿篱种植于庭院或者建筑周边,可以形成很好的花篱效果。在来凤山森林公园办公室,就有独具特色的盆景和对植,行植红花油茶示范点。适宜盆栽的红花油茶品种,属珍稀品种,花色艳丽,花型独具特色。例如云针茶、云峰茶、来凤春、童颜、节节高、粉天骄、和顺、腾韵、雪玉、娇艳等。适宜做成绿篱的红花油花品种,一般要求生长快,枝条密集,耐修剪,株型矮小或枝条横向展开,姿态丰满的品种类型。例如红莲、小玉兰、小皎皎、艳春芙蓉、金霞、晶晶等。在来凤寺两棵红花油茶丹晶、漫舞对植在寺庙院里,满树繁花,争相怒放,光彩夺目,在节日里有红红火火的气氛。4.2.2公园和风景区绿化在来凤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共绿化空间地带,选用冠幅大、冠形好、枝条密、花繁叶茂、花期长的红花油茶品种,如“火山雪”、“宝莲灯”、“荷花仙子”、“洋红松子壳”、“雪姣”等种植在开阔的地方,以孤立木的形式进行配置,突出其优美的姿态。待到开花季节,花团锦簇,地下落花缤纷,形成各种眩目之美。丛植时,常与具有“冰清玉洁”美称的玉兰类树种配置,不仅创造了美好的意境,符合油茶的生境要求,而且两者开花时节相当,开花时红白相间,争奇斗艳。在假山、亭台、院墙等处散植3~5株油茶,格外雅致。在来凤山森林公园北侧,西侧满山遍野种植着上万株红花油茶。近看树姿优美,树叶光鲜透亮,绿如翡翠,花朵千姿百态,明艳俏丽,枝头果实累累。远观满山遍野如火如荼。4.2.3道路绿化选树型挺拔,叶如翡翠,花大色艳的品种,“牡丹魁”“团叶蝶翅”孤植在来凤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环岛中心。在公园街道两旁绿地上将红花油茶与紫薇、玉兰一起配植于小叶贞,红花石楠等修剪整形的绿篱内,以先花后叶的玉兰,叶如翡翠的红花木莲为行道树,不仅能满足了油茶半遮阴的需要,还能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而且最大限度地延长景观的花期效果。适宜行植的红花油茶品种:红梅、卵叶银红、银红蝶翅、五角绣球、闹春绣球、粉红绣球等。4.2.4厂矿绿化红花油茶中的很多品种对空气都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还能吸收二氧化碳,硫化氢、氟化氢等有害气体,并且有很好的滞尘性,起到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的作用,因此它常与夹竹桃、桂花、龙柏、圆柏、柑桔、梧桐等搭配种植于工厂周边,既美化环境又净化空气。在腾冲来凤山公园的道路两旁及附近工厂绿化中都有运用。4.2.5专类园茶花基地是来凤山公园里一个茶花专题园,占地110亩,现有云南山茶变异新品种母树近1200株,品种130个,红花油茶变异新品种50多个,是集茶花品种繁殖,科学考察,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公园,园内茶花的配植方式齐全,园林绿化手法运用惟妙惟肖。

5结语

腾冲红花油茶大多树形优美,四季常青,花朵绚丽,是优良的庭院绿化观赏树种。本文以腾冲市来凤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例,阐述了红花油茶在园林绿化中的运用,给园林绿化爱好者、景观设计者提供了参考,且把腾冲乡土树种红花油茶在园林绿化中进行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胡长龙,编著.城市园林绿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李溯,编著.云南山茶花[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3]辛成莲,石卓功,黄佳聪,段恩学,范彩慧.腾冲红花油茶的坐果率及结实率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1,(04).

[4]杨亮源.腾冲县云华片区红花油茶种群资源亟待保护[J].云南科技管理,2004,(04).

第7篇:油茶树种植范文

关键词 油茶;栽培技术;改造技术;前景;安徽凤阳

中图分类号 S79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198-02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地处北纬 32°37′~33°03′,东经117°19′~117°57′。全县岩石分布主要为石英岩和石灰岩两大类,土壤主要有黄棕壤、石灰土、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等,少量红壤、黄壤,自然地理条件比较适宜油茶栽培。凤阳县从20世纪60—70年代从皖南引种栽培,2007年年底统计全县有油茶资源林40 hm2,红心镇蒋庄村油茶树已进入盛果期,保存有600~750株/hm2,树高2 m左右,单株冠幅达1.5 m左右,产油45~90 kg/hm2,收入3 150~7 200元/hm2。在梅市街上有2家茶油加工作坊,每年加工的茶油供不应求。但由于茶树品种老化,前期管理跟不上,经济收入很低,为提高油茶的产量、质量,现已在对全县的老油茶林逐步改造更新。自2008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以来,油茶作为凤阳县经济林项目的主要树种在全县大面积栽植。目前,凤阳县已新栽培油茶面积逾533.33 hm2,退还林后续产业加上凤阳县“四十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实施,预计凤阳县的油茶林将平均以每年200 hm2的面积递增,同时伴随老油茶林更新40 hm2。现全县油茶林已达666.67 hm2左右,仍在大力发展中。介绍了凤阳县的新造林油茶栽培技术,并通过老油茶林改造前后的比较,提出了老油茶林改造后带来的良好优势和三大效益。

1 新造油茶林栽培技术

1.1 造林地选择与整理

凤阳县油茶造林主要在黄棕壤、黄壤、红壤,呈中性或弱酸性,多选择海拔1 000 m以下的南部山区,定植在山坡的中下部位置,土壤肥沃,不积水,土层厚度达60~80 cm。坡向为光照条件好的东坡、西坡、南坡、东南坡、西南坡。近年的栽植地类更广泛,涉及到塘坝、农田。及时对造林地上杂草、灌丛、次生林及各种杂物清理干净。并在每年的10—12月实行机械带状整地或全垦整地。整地深度达60 cm,破碎大土块,清除大石块,填平低洼处、大沟、穴以增加造林面积。

1.2 选用良种壮苗

凤阳县发展油茶品种必须是经过国家或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通过的优良品种。包括容器苗、Ⅰ级苗、嫁接苗一年生等,苗高不低于15 cm,基径不低于0.25 cm,木质化程度高,根球完整,侧根发达均匀,不团结,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扦插苗1.5年生,苗高不低于25 cm,地径不低于0.35 cm,木质化程度高,根系发达完整,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凤阳县油茶苗木品种有大别山1号、大别山2号、大别山3号、大别山4号及长林系列;凤阳1号、凤阳2号、凤阳3号、凤阳4号等,均通过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平均产油量达450~900 kg/hm2,经济收入3.6 万~7.2万元/hm2。

1.3 造林

凤阳县油茶造林以2—3月中旬最为适宜,最好选在阴天或晴天傍晚进行。在机械整地的基础上,采用穴植法造林,栽植深度比苗木地径原土印深3 cm,栽植时施足基肥,用腐熟的厩肥、堆肥和饼肥等有机肥作基肥,施基肥0.3~0.4 kg/株,与回填表土充分拌匀,然后填满待稍沉降后栽植。栽植时浇足底水,苗木扶正,培紧即可,不需用脚踩,以防踩烂容器。凤阳县油茶栽植密度1 650株/hm2,株行距为2 m×3 m;当栽植密度为1 110株/hm2,株行距为3 m×3 m。

1.4 幼林抚育管理

1.4.1 施肥措施。定植当年通常不施肥,有条件的可在6—7月树苗恢复后适当浇些稀薄的人粪尿或施尿素或专用肥25~50 g/株。从第2年起,3月新梢萌动前15 d左右施入速效氮肥,11月上旬则以土杂肥或粪肥作为越冬肥,施5~10 kg/株,随着树体的增长,每年的施肥量逐年递增[1]。

1.4.2 抚育管理。夏季旱季来临前中耕除草1次,并将铲下的草皮覆于树蔸周围的地表,给树基培蔸,用以减轻地表高温灼伤和旱害。冬季结合施肥进行有限的垦覆。林地土壤条件较好的要以绿肥或豆科植物为主进行合理间种,实行以耕代抚[2]。油茶幼树由于抽梢量大,组织幼嫩,易受冻害,冬天冷气流频繁的地方应适当营造防风林带,平时做好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以加强树势,11月施足保暖越冬肥,还可根据枝梢生长情况在10—11月用0.2%磷酸二氢钾(KH2PO4)溶液在叶面进行喷施,以增加新梢木质化程度,有利于安全越冬。

1.4.3 树型培育。油茶定植后,在距接口30~50 cm处定干,适当保留主干,第1年在20~30 cm处选留3~4个生长强壮,方位合理的侧枝培养为主枝;第2年再在每个主枝上保留2~3个强壮分枝作为副主枝;第3~4年在继续培养正副主枝的基础上,将其上的强壮春梢培养为侧枝群,并使三者之间比例合理[3-4]。油茶在树体内条件适宜时,具有内膛结果习性,但要注意在树冠内多保留枝组以培养树冠紧凑、树形开张的丰产树型。要注意摘心,控制枝梢徒长,并及时剪除扰乱树形的徒长枝、病虫枝、重叠枝和枯枝等。幼树前3年需摘掉花蕾,不让挂果,维持树体营养生长,加快树冠成形。

1.4.4 林地管护。2013年凤阳县大庙镇杨岗村大邬山林木科研有限公司在山上栽植的41.33 hm2油茶因安排专人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培土,在春季逾2个月干旱情况下,成活率仍能达到90%以上。禁止进入林地放牧、采砂、采石、取土、埋坟等一切不利于林木生长的活动。在进入林地的路口竖立警示标牌,张贴警示标语,提高农民护林防火意识[5]。

2 老油茶林改造效果

老油茶林平均产油达45~90 kg/hm2,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必须对老油茶林进行改造。严格的老油茶林改造程序是:清地—疏伐—剪枝(换冠)—嫁接—复垦—施肥,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以上程序的调整。按严格程序操作起来速度较慢,但长久收益较高,一次性投入后,可持续高产稳产,并延长油茶树的产籽周期,较适用于树龄在30~40 年的油茶树改造。由表1可知,改造后的老油茶林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产量增加,形成稳产,并延长了油茶树的产籽年限;二是一次性投入后,便于后期长效的管理、抚育工作;三是经过疏伐后的油茶林,便于产生综合经济效益(如林下养殖、种植等);四是弥补新造油茶林生产周期长的缺点,短期内可使农户获得较高经济收益。

3 前景展望

3.1 经济效益

油茶进入盛果期后,可产油高达900 kg/hm2,茶油经济收入达7.2万元/hm2,茶籽的副产品——茶饼可提取茶皂素、茶碱等化工原料及生物农药,也可用于制作高效有机肥、优质饮料等,茶枯饼的价格也达到1 800元/t以上,油茶全身都是宝,栽培油茶在凤阳县已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效益明显高于栽植其他树种。

3.2 社会效益

凤阳县很多农民到外地务工,丢下老人、孩子无人照顾。油茶产业的发展,可以使一些人在家乡承包山场栽植油茶、建油茶加工厂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增加收入,在家同样可以赚到钱。目前,凤阳县油茶已在全县7个乡镇1个工业园区进行栽植,而且长势良好。

3.3 生态效益

油茶树常绿长寿,1次种植,收获期长达100年以上,适应性强,丘陵、山地、沟边、路旁均能生长,不与粮、棉争地。油茶的副产品还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料、原料,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油茶有美化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同时,它又是一个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对二氧化硫抗性强,抗氢和吸氯能力也很强。油茶是常绿阔叶树,叶厚革质,且树干光滑,能起防火作用,是防火林带的优良树种。茶籽生长期长,从开花、授粉至果实成熟需要12个月,采摘油茶籽时茶花盛开怒放,是旅游观赏的一道亮丽风景。

3.4 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

目前,大庙镇杨岗村大邬山林木科研有限公司将集茶油生产、加工、服务于一体进行开发,将带动林业产业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凤阳县在油茶形成一定气候以后,还可以新建或招商引资一批油茶精深加工企业,油茶加工业形成一定规模后,再带动油茶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成为凤阳县的又一经济增长点。

4 参考文献

[1] 庄瑞林.中国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2.

[2] 李振纪.油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3] 李艳,郑亚军,杨伟波,等.海南省油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57-358.

第8篇:油茶树种植范文

关键词:腾冲红花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

中图分类号:S794.4;S7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 3168(2012)01 - 0046 - 04

Tending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of Lowyielding Camellia reticulata

in Tengchong

YANG Kaibaol, HUANG Jiacong1, XIN Chenglian2, WANG Xiaojun1

(1。Baoshan Forestry Technology Station, longyang, Yunnan 678000, China;

2。 Forestry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s in Tengchong County, Tengchong, Yunnan 679100, China)

Abstract: Tending transformation test was conducted on 28hm2 39 year old direct seeding forestation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absent low yielding Camellia reticulata in Tengchong。 Through year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we have come up with the forest garden governance, density adjustment, treelike adjustment; strengthen soil and water management and pest control tending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ur years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the forest quality has greatly improved, tree vigor has recovered, substantial increases have been seen in harvests, and preharvest fruit drops have been contained。 The average ripening rate has grown from 19.93% to 41.07%; crude oil yield has risen up to 220.5kg/hm2, equivalent to 9.19 times the amount of 24kg/hm2 produced before, and 1.77 times the amount of 124.5kg/hm2 for pests and diseases control test。 The test results have contributed technical support to the lowyielding Camellia reticulata transformation in Tengcho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n the oldproduction area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amellia reticulata yield and quality。

Key words: Camellia reticulata; lowyielding forest; tending transformation

收稿日期:2012 - 01 - 09.

基金项目:国家跨区域重点林业技术推广项目—云南高山区红花油茶良种繁育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

作者简介:杨开保(1956 - ),男,云南龙陵人,工程师。研究方向:经济林栽培。

通讯作者:黄佳聪(1966-),男,云南腾冲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经济林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Email:bs_hjc@126。com腾冲红花油茶(Camellia reticulata Lindl.)又名滇山茶,为山茶科山茶属常绿乔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及园林观赏兼用树种,自然分布集中于滇中以西、腾冲县以东海拔1 700~2 600 m的广大山林间[1-3]。因其观赏价值高[4-6]、油用加工性能好、籽油质量优异 [7,8],得到我国油茶科研和生产部门的高度重视。20世纪60~70年代,滇西地区曾大规模发展种植腾冲红花油茶,仅腾冲县种植面积曾达2.7万 hm2。因未采用良种直播造林,抚育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品种良莠不齐、产量低、见效慢,群众经营积极性大受挫折,面积逐渐减少;2008年保存面积仅0.6万 hm2,且多数属于低产低效林分[9]。研究腾冲红花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的策略与技术,对其老产区巩固产业基地面积,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抚育改造是普通油茶(C.oleifrea)低产林快速增加产量及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10,11],对腾冲红花油茶果实经济性状、苗木培育、开花坐果结实规律、籽油理化指标等已有研究报道 [8,9,12-15],但尚没有关于腾冲红花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研究方面的报道。为此,结合生产实际,在调查研究被改造林分植株开花坐果特性的基础上,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抚育改造试验研究。以期为腾冲红花油茶低产林增产增效,老产区巩固产业基地面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项目区及林分概况

1.1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2 km处的腾冲县林业技术推广站腾冲红花油茶基地,地理位置为东经98°28′50″,北纬25°03′28″;海拔1 680~1 750 m;年均温14.6 ℃,≥10 ℃年积温4 640 ℃;最热月(8月)均温19.5 ℃,最冷月(1月)均温7.5 ℃;极端最高温30.2 ℃,极端最低温-4.3 ℃;年均降水量1 500 mm,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6~9月为雨季;年日照时间2 167 h;霜期110~145 d。土壤为石灰岩发育的酸性黄壤,土壤pH值为6.0,土壤厚度大于1 m,保肥水能力中等,肥力中等。

1.2林分状况

试验改造林分连片分布,面积为28 hm2,林龄39 a。其中,前18年纯林经营,第19年开始因品种良莠不齐、产量低及茶油市场低迷而逐渐失管。失管后,油茶林自然更新与麻栗(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 H.Winkl.)、云南松(Pinus armandi Franch)等形成天然次生混交林或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iata Lamb.)、秃杉(Taiwania flousiana Gaussen)、华山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等形成人工混交林。至改造前的2008年油茶已成为林下木或劣势木,光照、通风及从土壤中吸取养分的条件较差。林分具有明显的林相乱,林园乱,树体乱,病虫鼠害严重,落果严重,树体早衰等特点;植株具有明显的生长势衰弱,树体单一向上、主侧枝不发达,结果枝弱而数量少,主干、主枝、侧枝、结果枝比例严重不协调,结果部位外移,内膛及树体中下部空虚,树型呈扫帚状;年种子产量、质量极低,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低产低效林分。调查结果显示:油茶密度为900株/hm2,平均树高为4.9~6.2 m、干基直径5.4~8.7 cm、冠幅7.5~11.0 m2,粗油产量低于24 kg/hm2。其次,因采用约20 cm×20 cm小规格带状整地、直播造林(初植密度2 m×3 m,1 667株/hm2),且造林种子未经过选优,导致林地保肥水能力低,林分植株分化严重,单株自然坐果率0.00%~84.63%、结实率0.00%~48.40% [14],植株平均单果质量31.49%~152.93%、出籽率4.18%~23.05%、种仁含油率27.12%~62.67%、果实含油率0.53%~7.69%[12]。

林 业 调 查 规 划第37卷第1期

杨开保,等:腾冲红花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技术

2抚育改造技术

2.1林相林园治理

2008年10~12月,伐除非油茶林木及因病残严重衰老而抚壮困难的油茶植株。

2.2扩台改土

2009年1~2月,对林地进行扩台改土、台面垦复。结合垦复每株施有机肥约15 kg、磷肥1 kg,挖除林地内多年生杂草;6月株施NPK复合肥2 kg;10月上旬株施有机肥约20 kg、磷肥1 kg。

2.3密度调整

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分单株观测开花坐果情况。根据观测结果,按450~600株/hm2的保留密度,于2009年11~12月开展伐密或移密补稀工作。保留或移植花期12月至翌年3月上旬、自然坐果率高、枝芽结果特性优良、产量高的植株,伐除或移除花期11月下旬以前及3月10日以后、坐果率低、枝芽结果特性较差的植株。

2.4树型调整

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进行以整形为目的的修剪工作。首先,锯除、剪除死、枯、病枝及寄生植物。然后,以主干疏散分层形或变则主干形为主要树型,选留生长良好、主枝分布位置合理的主干1~2个,锯除选留以外的主干、萌条、萌桩。再在保留的主干上合理选留7~9个主枝,锯除非选留的主枝。主干和主枝确定并选留好后,选择性剪除主枝上的重叠枝、交叉枝、过密枝及下垂枝。对保留的结果大枝组进行适当调整,并适当回缩交叉枝和衰弱枝。尽量保留内膛小枝,对着生于大枝下部且有发展空间的瘦弱枝条重短截以刺激萌发新枝,对有发展空间的徒长枝适当短截以形成结果枝组。

树型调整工作结束后,及时清除修剪物(清园)并集中烧毁,以减少病虫害源基数。清园后,及时对1.5 m以下主干和主枝基部的地衣、苔藓植物、老翘枯皮自上而下进行彻底刮除,并涂白(涂白剂配比:生石灰浆80%~90%、石硫合剂5%~15%、及少量食盐,混合成糊状)。

2.5加强土肥水管理

2010~2011年,按年施肥3次、灌水1次、中耕除草2次加强抚壮抚育管理。3月上旬春季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深施(施肥深度大于30 cm)并结合施肥每株灌水约10 kg,6月上旬夏季施肥以磷钾肥为主,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秋季施肥以有机肥、磷肥为主。一般掌握树势弱,多施氮肥;树势强,多施磷钾肥;大树多施,结果多的树多施;小树少施,结果少的树少施。大年多施磷钾肥,小年多施氮肥。冠幅约12 cm2的成年树年施肥量为磷肥1~1.5 kg、钾肥0.5 kg、氮肥0.7 kg、腐熟优质有机肥15~30 kg。

2.6病虫害防治

针对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及茶象甲(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导致采收前严重落果,于2011年开展病虫害防治试验。防治试验在加强抚育管理、秋季深翻土壤等林业技术措施防治的基础上,开展化学防治并设置试验对照面积2 hm2,除化学防治措施外,对照与试验林分抚育技术相同。于5月下旬喷50%甲基脱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8%毒死蜱1 000倍液,6月上旬喷50%消菌灵1 500倍液+16%虫线清500倍液,6月中旬喷20%苯醚甲环唑1 500倍液+48%毒死蜱1 000倍液,6月下旬喷喷50%消菌灵1 500倍液+16%虫线清500倍液。

3抚育改造效果

3.1林分通风透光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通过林地清理,伐除林地内上层非油茶木及病残衰老抚育抚壮困难的油茶木。林分内腾冲红花油茶植株成为林地内唯一的经营目的树种,林地卫生、通风透光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根据植株开花坐果特性观测结果,开展密度调整、移密补稀工作。林分单位面积植株数由改造前的约900株/hm2减少到510株/hm2,林分植株密度趋于合理,通风透光条件进一步改善,良种化水平得到提高。

对保留或补植的每一个单株,依树做型、随枝修剪,开展以树型调整为目的的整形修剪工作。使植株形成相对规范的主干树型(主干分层形或变则主干形),主干、主枝、侧枝、结果枝比例逐步趋于合理,植株结果负载能力增强,通风透光条件得到改善。

3.2树势恢复

植株生长势明显恢复,树体上下、内外枝条分布逐步趋于合理。植株春梢平均抽发数量达611个,为未抚育改造对照的7.61倍;平均每个枝条抽发新枝数量达2.9个,为未抚育改造对照1.3个的2.23倍;春梢平均长度17.9 cm,与未抚育改造对照17.4 cm相当;春梢平均粗0.47 cm,为未抚育改造对照0.31 cm的1.52倍;果枝延长枝(果前枝)平均长12.8 cm、粗0.39 cm。

3.3结实率提高

在应用抚育改造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病虫害化学防治试验,植株平均结实率由2010年的19.93%增加至2011年的41.07%,为2010年的2.06倍,是对照(抚育改造但未化学防治)结实率22.98%的1.79倍。通过病虫害综合防治,采收前严重落果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3.4产量增加

单位面积粗油产量由改造前的24 kg/hm2增加至2011年的220.5 kg/hm2,为改造前的9.19倍;比对照(抚育改造但未化学防治)产量124.5 kg/hm2增加96 kg/hm2,是对照的1.77倍。

4小结

4.1加强土肥水管理是低产林抚育改造的基础

土壤是果树赖以生存的基础,营养是果树生长与结果的物质条件,萌芽、开花坐果、新梢生长及幼果膨大期是果树需水的重要时期[16]。腾冲红花油茶林分因林地土壤瘠薄、土壤养分差、整地规格小,不利于保水保肥,或因长期放任失管,林地荒芜,或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低产。此外,腾冲红花油茶分布区全年降雨量大,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冬春季节及初夏严重干旱,此期结合施肥适量浇水有利于开花坐果及萌芽抽梢。

4.2改善林分及植株通风透光条件,提高良种化率,是低产林抚育改造的关键腾冲红花油茶为中型乔木[12],阳性树种[9],长期自然杂交使其实生繁殖后代具有丰富的变异特性。其花期、坐果率、果实大小、出籽率、含油率不同,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12]。因此,伐除异木特别是高大的上层林木,伐除严重衰老而抚壮困难的油茶植株,伐除过密油茶植株或对油茶植株移密补稀,开展以整形为目的的修剪工作,挖除林地内多年生杂草,对改善林地及植株通风透光条件,促进营养物质积累、花芽分化,提高坐果率及改善籽油品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结合密度调整,抛弃那些花期太早或太迟、坐果率低于10%、果油率低于1.5%的单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林分良种化率及生产力。

4.3加强病虫害防治是低产林抚育改造取得成效的保障腾冲红花油茶主要栽培区内,原生分布9种茶属物种[17]。其中,仅腾冲县茶(C.sinensis)产业基地面积即达1.67万 hm2,被评为“2009年全国重点产茶县”[18]。茶与腾冲红花油茶错落交叉分布,病虫害互感指数高,且腾冲红花油茶集约化经营水平较低,病虫害导致减产或绝收客观存在。调查显示,其病虫害株危害率近100%,导致采前落果率超过85%且大大降低籽油品质。病虫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加强病虫害防治可提高结实率,遏制落果,增加产量,是低产林抚育改造取得成效的保障。

4.4低产林抚育改造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策略

腾冲红花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技术主要包括:清理林地,伐除非油茶林木及严重衰老油茶植株;扩台改土,加强土肥水管理;密度调整,结合密林移植,优化品种结构及林地通风透光;树型调整,增强树体结果负载能力及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病虫害综合防治,遏制落果,提高籽油品质。其每项技术措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在生产中综合利用改造技术,才能获得最佳的改造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第8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07 - 308.

[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第49卷第3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68 - 70.

[3]庄瑞林.中国油茶 (第2版) [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72 - 73,86.

[4]李溯.云南山茶花[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5]范眸天.茶花鉴赏[M].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6]冯国楣,夏丽芳,朱象鸿.云南山茶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

[7]贾良智,周俊.中国油脂植物[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7:381.

[8]黄佳聪,陆斌,阚欢,等.腾冲红花油茶籽油主要理化成分分析[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0,30(5):29 - 32.

[9]黄佳聪.腾冲红花油茶产业发展问题与措施[J].林业调查规划, 2011,36(1):90 - 92.

[10]林少韩,李桂梅.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的技术策略与实施方法[J].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4): 353 - 359.

[11]张乃燕,陈国臣,江泽鹏,等.油茶低产林综合改造效果分析 [J].林业科技开发, 2009,23(1):103 - 105.

[12] 黄佳聪,何俊,尹瑞萍,等.腾冲红花油茶自然和人工种群种实性状变异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2(5): 94 - 101.

[13]黄佳聪,郭军,罕新艳,等.腾冲红花油茶芽苗砧嫁接技术及其成效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11,40(2):84 - 87.

[14]辛成莲,石卓功,黄佳聪,等.腾冲红花油茶的坐果及结实率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1,40(4):60 - 64.

[15]黄佳聪,阚欢,刘云.腾冲红花油茶籽油中多酚类物质对自由基清除作用的研究[J].中国油脂,2011,36(12):54 - 57.

[16]郗荣庭,刘孟军.中国干果[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34 - 41.

第9篇:油茶树种植范文

关键词:油茶;栽培;技术

收稿日期:2011-08-12

作者简介:曹 永(1983―),男,云南罗平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法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S66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9-0096-03

1 引言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同时也是我国主要的生态经济树种。油茶以其自身独特的优点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的青睐和人们的认可。营养富含量高、耐储存不易腐坏、经济用途广泛、生态适应性强等是其最突出的特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和健康饮食,油茶作为高级优质的保健用油的材料来源被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改进和完善油茶栽培技术,实现油茶的高产、优质、高效,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

油茶树木的枝肥体健、根深叶茂、四季常青,水土保持性高,是生态适应性极佳的油料树种;同时油茶可以用作肥料和化工原料,油茶籽压榨出的油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用油,通过深加工可制取精炼茶油和高级天然化妆品,茶油麸饼及茶壳也可以进行加工利用,树皮光滑、根深叶茂,是营造防火林带的极佳选择。

一直以来,由于油茶品种良莠不齐,栽培技术不当,管理不科学,综合开发技术不完善成熟等原因,造成油茶并不高效优质。但是,近年来,油茶作为天然绿色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市场前景非常乐观,油茶多产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油茶种植,同时也探索出了适合栽培高产油茶的技术方法。

2 材料与方法

2.1 育苗管理

育苗管理对于整个油茶栽培过程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育苗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油茶高产栽培的实现效果和收益,因而,在育苗管理阶段,致力于从林木树种的选择、环境的选择、地形的开发整理、科学高效育苗以及抚育过程等环节进行栽培技术的探究和实践。

2.1.1 林木树种的选择和地形开发整理

在林木树种的选择方面,高产油茶林应该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严格审查认定并且在当地气候、土壤等客观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的优良树种。在油茶良种特别是跨区域的引进种植之前必须进行小范围的科学良种引种试验,确认该树种符合在当地种植和推广之后方可大面积推广普及。但是由于时间生产中需要选择产量高、性状特征明显、适合本地区栽培的优良树种而各地推出的良种数量太大,很难切实做到实时正确地判定树种的标准。因此,实践生产中应当选择精品良种来进行配比组合栽培,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成效和检测树种收益。对于种苗的生产,需要依据相应的生产计划在当地实际建立起采穗和育苗基地,以减少种苗成本的成本投入,进一步优化栽培体系,提升造林的品质。

在林地的选择方面,要优先考虑到油茶生性喜光,喜温,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中,不宜经受严寒酷暑和碱性土壤。基于以上生长习性,为保证油茶实现高产和稳产,必须满足其生长发育每个环节所需要的完备的温度、湿度、水分和肥力等条件和要求。山地油茶林地应该选择土层深度在60cm以上,因为油茶为常绿树树种,适宜于各类土壤种植,甚至较贫瘠地也能正常生长,但是最好选择土壤质地较为疏松并且肥沃厚实、湿度适中、地下水位约在1m以下、海拔高度大约在100~700m之间、排水性能良好的酸性(pH值为5.0~6.5)红壤、黄红壤的山地种植。同等条件下以阳光充足的阳坡和半阳坡为好,无风寒、坡度25°以下的中下坡为宜。应尽量避免选择高大山地、长陡坡、阴坡及积水低洼湿地。

在地形开发整理也就是整地方面,之所以要整地就是为了使土壤更加的熟化和疏松,从而加深土层厚度,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土壤的蓄水能力和通气状况,改良土壤结构,缓解微生物活动条件,为油茶根系创造出最佳的生长发育条件。整地可随时进行,但以挖“伏山”为好,即在造林前1年或6个月进行。具体的整地方法有全垦 (坡度15°)、带状 (坡度16~25°)、块状 (用于零星造林和“四旁”种植)三种形式,具体的整地方式应该视不通的立地类型而定。一般平坦地坡度小于10°的可以进行全面整地,而山地坡度大于10°的则可以采用水平带或穴状整地。可以是适量添加钙镁磷肥或农家肥与泥土混合填入塘中作底肥,这样会提升土壤肥沃度,如果不具备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尽量从周围找寻一些表肥土填入塘中,然后回填表土,将洞填满呈馒头形,供造林时使用。。

2.1.2 科学合理育苗

在实践生产中主要存在两种造林方式,分别是直接播种造林和栽植树苗造林两种。其中,直接播种造林的优点是相对简单易操作,成本投入相对较低;缺点是树苗的成活率与生长保存率较低、栽培管理难以控制、出苗参差不齐、较难控制密度且容易造成种子的浪费。而栽植树苗造林则成活率与保存率都较高,栽培管理以及树苗密度控制较为容易。

(1)栽植时间的选择要适当,确定的最佳栽培时间主要是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油茶树幼苗情况而定的,一般是在雨季或雨季来临之前,特别是阴天或小雨天进行栽植造林为宜。其次是栽植深度要适宜,太深会埋叶,太浅则会露根,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幼苗生长,应该做到栽植时保持根系舒展,主干直立,然后用脚踩紧压实。

(2)应注意油茶的右面应该随起随栽,如果没有全部栽植完毕,必须将剩余的进行假植;如果有需长途运输的幼苗,应先进行适当修剪主根和密集的枝叶,尽量连带一些宿土或用黄泥浆,然后再包装运输。栽植的时候注意间隔栽种,造油茶为异花授粉树种,因此,为了满足授粉的需要,通常要求多个无性系品种混合在一起进行栽植,以利于授粉和采摘这样有利于授粉和保证成熟率,提高产量和品质。

2.1.3 油茶幼林的抚育管理

(1)土壤管理及水土保持管理。但树种被栽植造林后,第1年为保护根系健康,可以暂时不进行抚育管理,第2年开始每年抚育1~2次,第1次5~6月,第2次8~9月。抚育所要做的主要是松土、除草、培土、扩穴,逐步连成带,带要外高内低,隔一定距离开一条竹节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也可筑鱼鳞坑,合理管理土壤和修筑保水蓄水工程。

(2)补植种苗与整形修剪。保证油茶树苗之间的密度是保证高产优质的基本环节。在抚育管理中发现少株、病株,以同期的壮苗进行补充栽植,同时注意加强管理,使补植苗与林地其他幼苗均衡生长。至于幼苗的整形修剪,多以整理形状为主,轻度修剪控制徒长枝,促进主侧枝生长,形成低矮的自然圆头型和开心形树冠。在立地条件好的中幼林中,将部分不结果或者结果不多的幼苗,采用大树换冠的方法进行改良和修剪,从而提高的整体产量和品质。

2.1.4 油茶成林的抚育管理

对于油茶林中疏密程度不均或过密活过疏的林,间伐掉不适当的植株,林中空地则予以补充种植,从而使林木相对整齐统一,分布格局合理。对油茶成林进行修枝的基本原则是幼树轻剪,老树重剪;小年轻剪,大年重剪。具体的操作方法要因树木情况而灵活调整,从下部到上部,从树冠内部到外部依次修剪。要保证修剪均匀适当,上部和下部不能过分重叠交错,互相之间不拥挤、有空隙。要特别注重剪除掉徒长枝、病虫枝、细弱枝和影响整株油茶树光照的部分。老年期的树木,主要是保存具有生长结果能力的枝条,对长势明显减弱的枝条适当短剪截或者放弃。

2.2 常见的主要病虫害以及防止方法和措施

2.2.1 炭疽病防治方法

炭疽病具有对油茶的危害时间长、产生侵害的器官多、在整个油茶幼苗的生长期内病菌原体会反复多次感染叶牙、花蕾、果实等树苗的各个部分等诸多表象。

可结合育苗造林措施,消灭病源,防患虫患。发病高峰期的7~9月,坚持定期喷洒湿度的药液进行房子和和处理,有不错的效果。剪去各种被病虫害侵蚀的枯枝和破伤枝,剪掉清除受病的果实;药液一般要在雨后以及花落之后喷洒,否则会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2.2.2 烟煤病防治方法和措施

烟煤病主要危害和侵蚀的是油茶的枝叶,会在叶子的正面以及枝条的表面产生类似黑色煤尘的物质,形成一层厚厚的覆盖层在枝条上,使油茶树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生长不够健康茁壮,直到干枯而死。

适当修剪枝叶,疏散伐枝,提升油茶林内的通风和采光效果。用50%三硫磷乳剂1 500~2 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剂500~1 000倍液杀死介壳虫进行药液防止和处理,效果显著。

2.2.3 茶梢蛾防治方法

茶梢蛾是以幼虫危害叶肉和蛀食春梢,为害率一般达10%~20%,严重林可达30%,被侵蚀的枝条和树叶会逐渐枯萎而死。

在虫患繁盛的时期,加大人工剪除的力度,将被侵害的枝叶进行集中处理和修剪;药剂综合防治和处理:在虫患严重为害油茶林地的情况下,需要掌握幼虫转移为害时期喷敌百虫500~600倍液或杀螟松1 000倍液,便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虫患带来的严重后果。

2.2.4 软腐病和根腐病的防治

对于软腐病和根腐病的防治,实践生产中一般用50%多菌灵300~5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50%退菌特1 000~1 500倍液,1/100波尔多液。,其中根腐病可用1%硫酸铜或敌克松等消毒病苗。

2.3 油茶低产、少产林地的改良

根据林立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改良方案,氛围适合抚育管理、可有选择性地进行抚育管理以及适宜更新改造3种情况。所采取的对低产少产林地的改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清洁整理油茶林地。将油茶林中的过大影响油茶是你林木、杂灌木和有害杂草等清除;

(2)整理枝叶修剪形状。苗木在成长期很容易过于繁茂而互相之间产生影响,因而需要通过修枝整形改善通风采光条件,尽量修剪掉过密的交叉枝、重叠枝、过弱的营养枝、病虫枝等,形成良好的树木形状和结构;

(3)间隔之间的密度调整。林间过密的格局会造成苗木生长过缓,需要将过密的疏伐、过稀的适当以良种壮苗补充栽植,一般情况下每亩保留60~110株即可;

(4)水土保持能力的改善。对于坡度较陡的林地,应修整成为梯形,或者按照环山水平开挖1.0~1.5m的竹节沟;

(5)科学合理施肥。在不同季节要适当调整不同的施肥方式和种类,以保证达到保持土壤肥沃,供给苗木生长;

(6)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以预防为主、防止结合、综合治理为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成林的管理现状,在适当的季节进行药剂的喷洒;

(7)劣株和枯株的改造。对于生长情况不良好或者结果较少的植株进行改造,将结果较少的或者不结果的进行修剪和喷洒药剂的治理,以提升产量和品质。

经过对低产林进行的科学合理的改造,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状况,提升油茶产量,改良油茶果实品质,以保证整体经济利益的提升。

2.4 果实的检验与处理

经过科学细致的育苗管理、抚育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止过程之后,幼苗、成林、开花、结果都会相对顺利的进行,果实可以顺利成熟,但是在进行采摘和验收的环节之前需要明确一点,不是所有的果实都可以进行提炼成油,之前需要进行细致的检验和处理,选出优质饱满的果实,放置在阳光充足干燥的场所进行晾晒,使油茶果实能够自然开裂,然后仔细地将杂质和果壳筛选干净,将剩余的果实部分进行提炼成油,并加工成各种产品。

3 结语

随着人们对油茶越来越关注,对油茶本身以及其附属品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这就需要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油茶栽培技术,不断改善现有的油茶产量和品质,不断培育出优良的油茶品种,保证油茶更加高产、优质,制造出更多符合健康饮食需要的绿色食品,从而进一步提升油茶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口碑。

参考文献:

[1] 温焱光,温华英,谢岳昌,等.广西软枝油茶繁育及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09(7):57~58.

[2] 聂晓平.高产油茶栽培技术要点[J].科学种养,2011(4):24~25.

[3] 施廷喜,占代飞,胡炉魁.油茶无性系良种栽培的质量技术管理[J].林业实用技术,2009(11):37~38.

[4] 庄瑞林.中国油茶(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