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范文

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精选(九篇)

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

第1篇: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范文

1.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环境监测科技的新要求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环境监测的业务要求主要体现在内容和运行方式2个方面。从内容上主要体现为“全面设点、自动预警”,要求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全覆盖;通过加强污染排放监控和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等全面提升风险防控和应急预警能力。从运行方式上主要体现为“全国联网、依法追责”,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和信息统一;通过考核问责和同步执法促进政策落地,并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在环境监测科技方面,要求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条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M统一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态、污染源、噪声、振动、辐射等监测布点、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增强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确保排污单位、各类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M。

2.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对环境监测科技的影响

环境监测省级以下机构垂直管理,将有效逼制地方保护、干预执法、数据不实等情况的发生。但对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特别是环境监测标准、规范、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监测的运行管理也将因此发生较大变化,整体方式大体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社会化运营,另一类是环境监测部门自行运维。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社会化运营,将改变以往按照年度监测任务的开展方式,以合同管理方式为主,监测方法、质量控制、数据评估都将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省级以下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将改变以往按照各级行政区开展监测的运行方式,由省级环保部门统一规划实施。这2个变化都要求通过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3.科研管理体制的新变化

“十三五”的科研体制也有较大变化,强调对科技资源进行统筹,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在考虑部门功能性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公开统—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从管理机制上看,建立部际联席会议作为部门协调的主要工作平台,成立专业机构、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为基础的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机制,并建立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部际联席会议由科技部牵头,财政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参加,制定议事规则,负责审议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等工作。专业机构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对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计划布局、重点专项设置和任务分解等提出咨询意见。科技部、财政部对科技计划的实施绩效、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和专业机构的履职尽责情况等进行评估评价和监督检查。

从具体内容上看,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将整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5项,并且全部纳入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管理,加强项目查重,避免重复申报和重复资助63。

为适应这一变化,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导向要从“监测科研可以帮助监测工作解决什么问题”转变为“国家需要监测科研做什么”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拓展系统内外合作,逐步开创国家需求大背景下的科研工作。

4.环境监测科技的现状和挑战

4.1 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现状和挑战

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目前面临3个主要挑战:—是根据新的排放标准和质量标准,部分新的污染物尚缺少国家和行业标准方法;二是部分标准方法因可操作性问题、方法之间可比性问题,尚待修订或制定新的方法;三是各部门、各地区的监测方法、评价标准尚不统一61。

4.2 水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设立了“国家水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围绕流域水环境监测业务化平台、监测装备、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质量管理、体制机制5个模块开展技术研发、技术集成攻关研究,开发了水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与决策支持平台,在示范区初步实现了流域水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标准化、质量管理规范化、数据平台信息化、仪器设备国产化、技术天地一体化和网络示范业务化。

从总体上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内容超前,启动时间早,科研成果领先于环境监测业务发展,但是地下水的研究相对滞后。

4.3 大气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已经于2015年11月,按照“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源头、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促进成果应用”的思路,确定了六大类25项主要任务。其中第一类为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包括大气有机物集成化在线测量技术、大气污染多平台一体化监测技术、重点行业多组分大气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精细网格大气动态污染源清单技术、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技术及应用5个部分。

其他与环境监测相关的任务还包括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等。

从总体上看,“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预警业务工作和科研工作将同步推进,主要挑战应当是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业务工作中。

4.4 土壤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已经列入国家科技部际联席会议的议事日程。环保部已经于2015年启动了公益专项“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构建和业务化运行保障研究与示范”项目。土壤环境例行监测也已经正式列入国家环境监测任务。

从总体上看,目前土壤环境监测科研工作尚不足以指导土壤环境监测业务工作,有关研究相对滞后。

5.“十三五”环境监测科技发展方向与展望

5.1 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

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相关内容,结合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编制《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该体系以环境监测标准、方法为主,包括相应技术文件,将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分为基础技术、监测技术、评价技术、信息技术、质控技术及其他技术6个部分,分要素梳理现有技术、已立项标准和需要建设的内容,重点解决部分标准方法实用性差的问题,努力推进各部门的监测标准方法统一工作,并为地方环境监测网络的工作开展提供技术指导与依据。

5.2 水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水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应促进试点业务平台的实际应用和相关标准方法的实用化,将试点业务平台范围逐步扩大为水环境监测预警业务体系。按流域水环境功能和污染源时空特点,在现行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系统优化设计,按流域系统重新整合水环境监测技术。制定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针对水环境监测的采样、预处理、分析测试各环节,制定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比性。

5.3 大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大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应紧密围绕气专项,以空气质量监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预报预警建设为重点开展工作。一是深化大气污染监测(观测)技术研究,努力解决重点行业多组分大气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二是努力开展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技术及应用,为研究大气环境变化和制定污染防治政策提供标准化共享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大气污染预报预警技术研究,稳步推进重点地区空气污染源解析方法研究和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08。

5.4 土壤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土壤环境监测科技规划应积极跟进“土十条”对环境监测的需求,提前参与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需求编制工作,及时总结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其纳入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中。努力做好“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构建和业务化运行保障研究与示范”项目与“十三五”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的衔接工作。

5.5 其他环境监测科技工作

从国家层面上“十三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还可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从地方层面上,可以结合国家需求和本地重点工作申报地方的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形成以国家专项为重点,自然科学基金和地方科技计划为补充的环境监测科技体系,全面推进环境监测业务工作。

6.结语

第2篇: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问题;对策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拉开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序幕。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是环境监测,我国将环境监测放入环境保护的重要议程,并在短短的几十年我国环境监测取得显著成效。但这仅仅只是开始,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还需要不断完善、提高。

一、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不足

环境监测是按照国家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对大气、水、森林和土壤等环境要素的质量,以及污染源、污染事故和战争等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进行监测、检测或观测。

环境监测能准确地对环境质量进行检测,及时、全面的反应污染源现状并能预测其发展趋势,一方面为我国环境工作人员在环境管理、规划、治理方面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为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对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搞好环境监测意义重大啊!但是,将目光投放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上,我们发现还有许多不足。

1.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后,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不断立下法律法规,但是,环境保护重要环节――环境监测,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受到专门的法律法规的规范。俗话说“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环境监测没有明确规范使得其性质、地位和作用有些模棱两可,影响了人们对环境监测的认识。环境监测站没有法定化,使得全国的监测管理体制和监测人员管理模式不能很好的达到到统一,而且监测经费得不到足够的保障,不利于环境监测的健康发展。

2.管理模式老套

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仍沿用旧的分块管理模式,很容易致使某些地方政府施行“保护伞”,在反映环境质量和环保业绩考核时,维护地方利益,从而影响环境监测体制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毒奶粉给我们的警示。监测站在全国均匀分布,缺少考虑地理环境差异,施行有密集有发散的分布,造成某些监测站虚置以及污染严重区域不能得到效监测。在分配监测任务和工作上也是“一把尺子”“统一布置”,使得环境监测人员难以根据各大自然区域差异和污染的轻重,有主有次的进行监测。影响了监测质量。

3.财力资源不足

长效、稳定的财政支持是我国环境监测的坚强后盾。为了保障我国环境监测的顺利进行,足够的资金供给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我国环境监测管理模式有些陈旧,在引进仪器装备时某些资源不能合理配置,使得部分仪器不能各尽其用,造成了资金不必要的浪费,也给各级政府的财政添加了压力。加上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在环境监测方面投放的资金不会特别充裕,也间接影响了环境监测科学研究。阻碍了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取的更大的进步。

4.监测技术体系有待提高

监测技术体系可以说是是监测工作的核心部分。我国监测工作的发展关键在于监测技术体系。通过考察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体系,我国制定出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监测技术体系。由于初步阶段,检测技术体系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其别令人看好的网络监测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的结构还不够巩固,运行机制、监测能力还不够与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相适应。要我国监测工作更有效,提高监测技术体系很重要。

5.加强监测人员素质

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由于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起步较晚,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师资力量还不够雄厚,不利于人才的培育。加之我国环境问题不是很严重如法国大雾日本水俣事件,所以环境监测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是很大,环境监测在许多校区被认为冷门专业。这都使得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人才匮乏。

二、应对策略

为了推动我国监测事业的发展,我们应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1.完善法律法规

大力要求国务院颁布专门规范环境监测的法律条例。在条例中明确指出环境监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规范环境监测行为,将环保系统的环境监测行为规定为环境保护行政监督行为,将环保系统的环境监测机构规定为行政监督性单位纳入行政序列。规范环境监测人员,将环境监测人员按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规范监测经费的支出,为监测经费提供有力的保障。

2.改革管理模式

旧的管理模式很难和现在监测工作的发展相适应,要积极推进管理模式改革。设立总的监督机构,可以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内部设置国家监测局,统一组织、监督和管理全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对全国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全面监视。各大区域设立区域环境监测中心,对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全面监测按落实环境质量地方负责制。环境监测站按地域分布,做到有重有轻,任务根据环境严峻程度分配,做到有主有次。

3.保障经费

由中央和地方共同保障监测经费并且按类别调动监测经费,国家和区域监测机构的经费,由中央财政支出;地方监测站建设和运行需要的经费,由地方财政支出。让经费支出清晰有条理。为了减少经费浪费,在资源配置方面要防止“上下一般粗”。应重点加强和提高省、市级监测站的能力建设和技术水平,区、县级监测站应结合地方特点,视其功能和需要进行建设。

4.完善监测技术体系

我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监测技术体系,但还有一些漏洞。要完善我国监测体系,应组建以下六体系包括环境监测学基础理论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技术规范体系、分析方法体系、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网络也需要完善,对环境各要素如空气、水、土壤、生物等进行网络监测;对国家、省、市、县四级进行网络管理;对数据报告、信息传输和在线监控网络系统等信息进行网络监测。向海峡西岸先进的环境预警体系靠近。

5.提高监测人员素质

要加强对监测人员素质的重视,并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制定环境监测专业培训计划,围绕能力建设重点工作和重点领域开展监测技术培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环境监测人才的培养,努力培育出学术顶尖人物和拥有过硬专业知识、技术的人才队伍;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做到人尽其才;注意及时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定期选拔技术骨干赴国外进修;逐步建立国家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咨询库。通过加强监测技术人才和队伍建设,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环境监测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我国监测工作。(河北省沧州市环境监测站;河北;沧州;061001)

参考文献

[1] 常学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中国环境监测方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02月第1版.

[2] 张汉波,袁嘉丽主编.《环境污染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

第3篇: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范文

第一条为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保护地质环境,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市地质环境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质环境监测,是指地质环境监测责任人对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地质体变化所进行的监测。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监测、地下水监测、地质遗迹监测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等。

第三条本县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监测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政府领导、属地管理、分类处置;

(二)谁影响谁监测、谁受益谁参与监测;

(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

第五条全县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将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根据地质环境监测需要安排资金,用于地质环境监测。

第六条国土资源部门是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建设、移民、交通、铁路、市政、水利、人防、经济、安监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本行业各种人为活动的监督管理,督促本行业人为活动责任单位对影响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

发展改革、财政、环保、气象、水文等部门应积极配合做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第七条因自然条件变化影响,需进行地质环境监测的,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管理,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监督、指导;建筑、采矿、爆破、切坡、破坏植被、堆载渣石、排水渗透、抽取地下水等可能影响和破坏地质环境的人为活动,从事该项活动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负责对该活动可能影响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八条全县地质环境监测实行政府领导、行业监管、责任单位具体实施的管理体制,地质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分为县、街镇乡两级。

第九条县政府负责建立本行政区域地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编制灾害性地质环境变化的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落实。

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地质环境监测各项工作落实和地质环境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建设,加强地质环境的巡回检查、排查,组织灾害性地质环境变化的应急处置预案的实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报告。

村组、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应当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具体实施各项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及应急处置工作,协助落实群测群防监测人员对监测点实施监测。

第十条县国土房管局主管全县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负责全县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全县地质环境监测网、监测数据库和预测预报系统的建设。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监测的管理工作,接受市国土房管局的指导和监督。

国土资源部门应加强对可能破坏地质环境的各类人为活动的监督检查,督促有关部门组织责任单位实施地质环境监测。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资料;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保守被检查单位和个人的技术秘密与商业秘密。

第十一条规划、建设、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建设项目审批时,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与地质环境保护有关的技术文件提出的建议,负责督促工程项目业主落实地质环境监测等保护措施。

第十二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督促移民迁建项目业主,对移民迁建涉及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和保护,对移民迁建区内的高切坡、深基础等严重影响地质环境的建设活动和建筑设施应责成项目业主加强监测,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排除安全隐患。

第十三条交通、铁路、人防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加强行业内各类在建、已建项目的监管和后期维护管理,对可能或已经影响地质环境的建设项目,应责成建设项目业主或维护管养单位落实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第十四条水利部门负责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后期维护的监管,重点加强病险水库、水利工程弃渣场的管理和地下水开采利用的监督,保护地质环境。

第十五条市政部门负责加强各类受地质环境影响的市政设施监测,对各类垃圾处理场地进行监测,防止地质环境对其造成不良影响。

第十六条经济、安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加强对矿山生产活动的监管,责成矿山企业将地质环境监测纳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范围,对矿石采掘、渣石堆砌、矿石运输等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全过程监测,重点排查堆砌场所、采空区、坑口等地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因采矿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第十七条气象、水文部门应当与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加强合作,及时提供气象、水文信息,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预报。

第十八条设立两级地质环境监测专业技术管理机构。其中,县人民政府设立县地质环境监测站。

在街、镇、乡设置和落实群测群防管理人员。其人员在基层国土房管所内落实专人管理。

第十九条县地质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职责:

(一)建立、维护和使用地质环境监测网、监测数据库、预测预报系统;

(二)负责组织因自然条件改变地质环境的监测、评价;

(三)对人为活动影响的地质环境监测进行技术管理;

(四)定期提供地质环境监测公报与预报技术资料;

(五)组织编制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规程、规范;

(六)参与地质环境应急调查处置;

(七)承担地质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培训工作。

第二十条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应加强监测队伍的建设。监测站的人员构成应以技术人员为主,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

(二)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3人;

(三)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环境地质、测量等相关专业初级以上技术职称。

第三章监测网络和监测信息系统

第二十一条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会同环保、建设、交通、铁路、市政、水利、人防、安监、经济、气象、水文等行业主管部门,组建地质环境监测网。监测网的建立,要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各有侧重、分部门实施的原则。

监测信息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实现信息和成果共享。

第二十二条全县地质环境监测网主要分为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地下水三类。

第二十三条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一级地质灾害监测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二级地质灾害监测点,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三级地质灾害监测点。

第二十四条地下水水源地根据供水能力划分为重要水源地和一般水源地。满足大型工矿企业生产用水或10万人以上生活用水水源地为重要水源地,满足中型工矿企业生产用水或1万—10万人生活用水水源地为一般水源地。

地下水重要水源地设立一级地下水监测点,一般水源地设立二级地下水监测点,其余水源地设立三级地下水监测点。

第二十五条矿山开采企业设立二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已合法关闭的矿山企业设立三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

第二十六条一级和二级地质环境监测点应当采用专业监测为主,辅以适当的群测群防手段进行监测,三级地质环境监测点可以采用群测群防手段进行监测。

第二十七条地质环境监测网在整合各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和地下水水源地监测点(下简称地质环境监测点)的基础上构建。分为街镇乡级监测网、县级监测网。

街镇乡级监测网以三级地质环境监测点为主构建;县级监测网在乡镇级监测网的基础上,整合一为二级地质环境监测点资料构建;市级监测网在整合各区县监测网的基础上,重点汇总一级地质环境监测资料,并通过数据库建设管理、信息自动化传输等方式建立。

第二十八条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市级监测网的建设管理,并对区县监测网建设进行指导;县监测站负责县级监测网的建设管理和街镇乡级监测网的建设;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群测群防管理人员负责街镇乡级监测网的管理,并对三级监测点的建设进行指导。

第二十九条人为活动影响的地质环境监测点,属于一、二级监测点的,责任单位应当定期将监测结果报国土资源部门,并接受县级监测网管理,同时抄报本行业主管部门;属于三级监测点的,责任人应当将监测数据报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并接受街镇乡级监测网管理。

第三十条全县建立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是市级和县级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十一条县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制定统一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建库结构模式、标准化代码、录入格式和应用程序,并向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提供技术指导与咨询。

第三十二条各级监测信息系统应具备质量监控、检索、查询、统计、打印、绘图、制表和计算多种功能,以满足评价与预测的需要。

第三十三条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监测数据资料,按市监测信息系统要求汇总上报。

第四章专业监测和评价预报

第三十四条专业监测主要指委托具有测量和地质灾害防治勘查资质的专业单位,利用专门的地质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地质环境监测,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形成预测预报或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论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第三十五条地质环境恶化严重或造成影响巨大的地区应当实行专业监测。

可能或已经影响地质环境的人为活动,项目业主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实行地质环境专业监测。

第三十六条因自然因素破坏地质环境的,专业监测工作由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因人为因素破坏地质环境的,专业监测工作由责任单位负责,并接受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管理。

第三十七条专业监测应当符合国家规范和有关规程、规定的要求,提供较为精确的地质环境预测预报。

地质环境预测预报主要内容包括地质环境状况、变化趋势,以及灾害性地质环境变化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及影响程度等;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内容主要指地质环境现状及发展势态的评价。

第三十八条地质环境监测预测预报分为地质灾害、地下水水质水情、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地质遗迹变化趋势预测预报。

地质灾害趋势预测预报按其时效性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灾预报。

第三十九条县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组织编制地质环境预测预报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汇总全县监测区地质环境预测预报和质量评价成果,向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和市地环监测总站提交地质环境预测预报和质量评价成果。

各街镇乡国土房管所负责汇总本地地质环境监测资料,评价本监测区地质环境质量,向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和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交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成果。

第四十条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提出地质环境预测预报报告,经国土资源部门审查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情况特别紧急的地质灾害的短期预报和临灾预报可以先组织群众预防,再进行上报。

第五章群测群防

第四十一条发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地质环境群测群防监测工作是地质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

村组、居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应当向当地人民群众宣传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协助组织因地质环境破坏所影响的群众开展简易监测,落实群测群防监测人员做好灾害性地质环境变化的临灾预报,并协助组织灾害发生前的救助、避险工作。

第四十二条地质环境存在恶化趋势,需要进行地质环境监测的,应当实施群测群防监测。

实施专业监测的同时,应当辅以群测群防监测工作。

第四十三条地质环境群测群防主要工作内容:

(一)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坚持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三查”制度;

(二)以巡查、宏观观测和简易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定性分析地质环境发展趋势;

(三)建立健全监测档案,做好信息报告和资料汇总和报送工作。

第四十四条群测群防监测人员应当定期对负责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做好监测记录,简易分析监测数据,发现地质环境变化加剧及时上报,情况特别危急时可险情信息并组织自救工作,并做好地质环境监测标志、设施的保护。

第四十五条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和乡镇监测员应当做好地质环境群测群防监测的技术指导,帮助群测群防监测人员掌握地质环境监测基本知识,指导基层组织设立群测群防简易监测点。

第四十六条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地质环境监测的巡查、检查,对于检查中新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第四十七条各地质环境监测的受益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监测人员工作,参与到群测群防监测工作中。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地质环境监测、评价、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4篇: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范文

1.1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设备不完善

要想做好工作就必须要有好的工具辅助,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环境监测工作来说,仪器设备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仪器的先进与否决定着环境监测工作水平的高低。但是因为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国内有很多地区因为自身发展的情况比较差,对环境监测所能够提供的仪器也就比较差。

1.2监测质量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国家环保部门推出了一些环境管理的方案。整套方案对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程序,工作任务以及工作方式都有所规定,致力于将管径监测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但是在环境不断变化和需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现有的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状况,监测质量管理控制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所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控制问题还是会受到制约。

2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的解决

2.1增强环境监测意识

增强环境监测意识,是针对目前人们对环境监测的不重视提出来的。我们生活在大环境中,环境是我们的家,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所以要做好全民环保教育的工作,另外还要加强环保部门的监测意识,让环保部门的人充分重视监测,注重对监测的投入,认识到监测的重要性。

2.2提高监测人员队伍的素质

在环境监测的工作中,认识最主要的因素,监测人员的专业能力决定着监测质量的高低。现在我国对环境监测有着一定的认识,环境监测技术也有一定的提高,对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上岗人员在上岗之前都需要接受严格的考试,还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使得上岗人员能够拥有高素质,高能力,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变化。

2.3加强环境监测的质且保证

环境监测的质量跟监测质量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监测部门需要技术人员建立和操作才能让环境监测的质量得到保证。在监测的过程中,所有监测的仪器都需要经过专业的鉴定,在能够确保仪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才能投入使用。另外监测工作是从监测点位的布置开始的,所以监测点位的布置一定要规范化,优化监测点位是监测质量的重点。第二项工作是样品的采集,样品室环境监测质量的核心,所以采集样本的过程一定要更严格化,规定采样人员的要求,采样的程序,采样的质量保证,采样的各项记录等等都需要被严格的规范。只有经过严格的程序之后所得到的样本才能够作为环境的代表,体现出环境的现状,以便采取措施治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2.4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对于环境监测工作来说,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是相应的监督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应该进一步建立监测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活动。对环境监测中的不法行为要严厉打击。只有全方位的为环境监测工作做好支持,才能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

3结语

第5篇: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环境质量监测;督查;质量

环境监测的重点工作任务就是环境质量监测,对环境质量的变化和现状进行监测是基层监测站的首要任务,也是服务于人们的根本体现。我国对环境质量的监测越来越重视,但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还是有不完善的地方,缺乏监管检查的机制,在测量数据上没有足够的真实性等问题。现在要完善的就是建立科学的环境质量监测的督查系统,做好监查的工作。

1 开展督查工作的重要性

环境监测的问题是我国相当重视的问题,要想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就要对环境的质量进行改善;当然,是要以监测的数据为依据,做系统的分析工作。监测的数据不仅可以校验各项污染减排的质量,还可以作为城市环境治理和政府考核的重要依据,这项监测的结果也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项内容。为了能提高监测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以及准确性,就必须要重视测量的督查工作,这能为环境监测的质量做好保障工作,还能促进环境监测的发展进程,所以,相关的环境保护部门要对督查工作给予重视。

2 环境质量监测现存的问题

2.1 监测点在设置上没有代表性

各个城市都希望能将环境的质量都能达标,增加城市环境考试的绩效点,在这种行政的影响下,相关的部门将环境的监测点都设置在环境质量相对好的地段上。有的城市就将工业空气质量测量点设置在远离污染重的区域,将监测商业交通区域的空气监测点设置在空气相对清洁的区域;这样在城市考核评比的时候就能使本城市的环境质量名次靠前,但却不能清晰反映出真实的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也不能了解到真正的质量变化情况。还有的城市在设置监测点的时候,环境监测的覆盖面太小,不能及时发现环境存在安全的隐患。这些都充分说明在环境监测点的设置上存在严重的问题。

2.2 环境质量监测的仪器和方法不统一

在我国环境监测的问题上,各地使用的环境监测仪器都存在差异,多个公司多个仪器型号都在各地出现。在进行环境质量的监测上,使用不同的仪器监测出来的数据也有一定的偏差,因为仪器的原理和使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误差,测量人员也没有办法去控制。在监测方法上,使用手动监测和使用自动监测也是有误差存在的,而且差距还相对较大,这就导致了在环境的质量监测上产生的数据缺乏可比性,也缺少客观的依据。

2.3 监测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欠缺

我国的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人员在综合素质和监测的能力上也有差距,还有监测投入的经费和仪器的因素。在经济较好的市级监测站可以用少数的人就完成监测任务,而经济条件差的城市甚至用多于几倍的人数才能完成监测任务,并且在监测的能力上也比较差,对监测的结果也缺少准确性,有的出现了质量异常的数据都不会去处理,监测数据严重的失真。有的监测站是由其他部门的空气站工作,本来就任务重,再加上要进行环境监测,就更是疲于应对,不能及时做巡查工作,而且还不具备专业的测量,在管理维护上也没有经验,使环境质量的检查数据没有真实的保障。

3 环境质量监测的督查内涵

环境质量监测督查是指为了加强对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提高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区域环境质量状况,更好地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对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各要素和环节进行的监督检查以及旨在发现潜在环境问题,预警环境风险而开展的区域环境质量调查。开展环境质量监测督查的基本程序主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及其管理职能确定。

4 环境质量监测督查的工作内容

环境质量监测督查以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为对象,既具有对环境质量监测的监督管理、监测数据督查功能,同时具有调查区域环境问题、预警环境风险的作用。

4.1 调查核实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设的代表性、科学性。一方面,通过对历史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实地踏勘,论证布设的监测点位=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反映功能区水体或大气环境质量特征及污染水平,点位的数量和分布是否完全满足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另一方面,核实具体采样点位置与上报信息是否相符,并对其周边环境状况进行详细考察。对于水样采集点,主要看其附近是否有其他污染源汇入。

4.2 全面审核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一方面,根据区域环境质量多年来的整体情况或变化趋势,对上报的监测数据进行审核,核实异常或可疑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实地查看监测站是否保存了一年以上的环境质量监测历史数据,调阅环境质量监测原始记录,查看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的人为修正数据现象;对自动监测系统,要查看采样仪器数据、中控机数据与上报数据是否一致。

4.3 开展环境质量现场抽测或调查性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针对环境空气,可利用空气质量流动监测车或采用手工监测方式,对全部或部分监测点位开展现场比对监测;对于重要或敏感的水质断面,可采取上级监测站与下一级监测站共同采样,分样分析,分别报出监测结果的方式开展督查,并分析双方数据的可比性,确定误差来源及解决办法。

结束语

对环境质量进行测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也是反映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的依据。在测量的工作中,一定要确保测量的方法得当,目前我国各地的监测在仪器上有较大的差异,使测量的数据没有可比性;再加上各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不合理,规避了重点的监测区域,使监测的数据缺乏准确性。我们要加强环境监测的督查管理,对监测的方法和数据进行监督管理,保障环境监测工作能有效进行,并且使环境问题得到科学的解决,进一步加大环境监查力度,为环境的质量监测做好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廖岳华.关于开展环境质量检测核查的思考[J].中国会议,2013(8).

[2]王帅,丁俊男.关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检测点位设置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8).

第6篇: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 环境监测污染特点应对措施

一、当前环境污染的特点

1.1 环境污染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首先,由于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来自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诸多的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质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并且这些污染物常常是经过转化、代谢,富集等各种反应后,才导致污染损害。其次,与般民事违法行为所造成损害不同,污染环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过程非常复杂。比如,1956年日本发生的“水俣病”,是因当地的一家氮肥厂将含汞的废水排入河中,使汞富集于鱼体之内,当地居民吃了这种鱼而致病。应该说在这个系列环节中,单一的某个环节并不会致"水俣病" ,但经过这一完整的过程,最后导致了“水俣病”这一损害后果。

1.2 环境污染损害具有持续性

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相对浓度一般都很低,大多数在百万分之几,少数在十亿分之几,有的甚至在万亿分之几的水平。因为浓度低,短时间内看不出危害,可是,长年累月,“积少成多”,有的是终身受害,可酿成严重后果。生活环境中的污染因子浓度通常比生产环境中浓度低的多,但由于人群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因此作用面广,机体内累积剂量大,累积损伤大,表现为低剂量、长时间的慢性中毒。

1.3 污染物的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

环境污染通常是多因子联合作用,健康效应表现综合性环境中有害因子有很多种类,它们可能同时进入人体,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各种污染物各有不同的毒害作用,产生相互作用,这些因子的联合作用将使人体产生的效应更加复杂。可以是局部刺激致毒、也可以是全身作用;有的是特异性作用,有的是非特异性作用;而且污染物与污染物之间可以起协同叠加作用。

1.4 环境污染损害具潜伏性

环境损害一般具有很长的潜伏期,这是因为环境本身具有消化人类废弃物的机制,但环境的这种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某种污染物的排放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所不能消化掉的那部分污染物就会慢慢地蓄积起来,最终导致损害的发生。如70年代日本发现的“富山骨痛病”,其潜伏期就达十几年。而因石棉污染引起的石棉性肺癌潜伏期可达30年之久。

二、从目前情况来看,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大厦就会垮掉。针对当前环境污染的新特点,环境监测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加快推进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努力开创环境监测工作的新局面,为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有力保障。

2.1加强环境监测法制建设

应加快环境监测法治化进程,依法管理和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尽快制定监测法规,确保监测工作依法开展、监测管理依法行政、监测数据合法有效、监测信息依法公开、监测工作职能法定。抓紧完善监测管理制度,启动编制国家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规章制度,使监测工作有章可循。以法制建设为牵引,带动环境监测体制机制逐步理顺,通过修改《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环境监测事业公益性属性,强化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事业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确立监测数据的法定权威,明晰各级监测站与监测管理部门的设置等级与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同时,制定《环境监测网运行管理办法》、《环境监测设施管理办法》、《环境监测信息传输和信息管理办法》、《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环境监测定员定额标准》等一系列法规制度,逐步规范环境监测工作运行管理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编制、财政、人事等相关管理部门对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创造有利于加快环境监测科学发展的体制环境。

2.2加强监测基础能力建设

继续推进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努力实现《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到2010 年,我国80%的县级环境监测站要达到建设标准”的目标要求。大力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搞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的储备,以项目实施带动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测技术设备水平。推进监测装备和技术体系的现代化,构筑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实现环境监测由“粗放型”向“精准型”的转变。要加强对环境监测仪器的研究,加快监测仪器的国产化,做好仪器设备选型,制定科学的装备配置计划,选择适合实际工作的仪器装备。修订、扩充、完善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体系,特别是土壤、农作物、生物等要素的监测分析方法,实验室深度分析和应急监测等急需的分析方法标准。创新监测综合评价体系,围绕群众需求和管理的需要,大胆探索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客观科学的监测综合评价方法与体系。为此,要按照国家对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加强监测基础能力的建设。

2.3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要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建立起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环境监测接轨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增强环境监测的整体实力。要在科学优化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全国环境监测网、生态环境监测网,沿海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长江、淮河等各大流域环境监测网,区域应急环境监测中心网,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中国网等,形成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龙头的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中心体系,为全国以及区域和流域的环境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监测报告,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展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工作。要根据分级管理原则和环境管理的需要,建立并完善国家、省、市级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及运行机制,制定章程和规范,统一协调,合理分工,相互配合。要用“全国监测工作一盘棋”、“全国监测队伍一盘棋”的理念,将具体监测工作下移,构建“具体监测工作上小下大,技术创新上大下小”的格局。由市县级监测站承担大量基础性、常规性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工作,监测总站和省站不承担或很少承担具体监测任务,重在监测科研,进行监测技术路线、监测标准规范体系、分析方法体系、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评价技术体系、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深入研究,拿出系统、全面指导基层实际工作的规范方法标准,基层监测站则按照这些规范方法标准从事监测工作,并承担方法验证。同时要按照事权划分原则,明确界定国家与地方在国控网监测任务、能力建设、运行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权责关系。基础性、前瞻性和全局性、区域性的环境监测(如空气和酸雨背景点、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监控点、省界和国界河流断面、入海口断面和海洋远岸点位、国际履约等监测任务以及国家自动监控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建设等)由国家负责;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共同需要的环境监测任务,由国家和地方共同负责;主要服务于地方环境管理需要的监测任务,由地方负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主要由国家和省级环保机构负责。根据国控网建设原则,尽快建设省级和市级环境监测网,做到三级环境监测网的职能清晰、数据共享、覆盖科学,建成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的满足环境监管需求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2.4加强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把监测人员入口关,保障监测机构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落实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大力开展监测技术培训,不断提升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进一步加强监测系统行风建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的核心价值观,推动环境监测事业健康发展。推进监测人才队伍的专业化,促进普通采样人员、分析人员向专业型、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发展,使监测队伍由“普通技术型”向“专家学者型”队伍转变。在准确把握人才队伍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环境监测工作形势,提出队伍建设总体目标,确立提升人员基本素质、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思路举措,实施监测人才培养工程,在各环境监测领域培养一批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尖端人才、国内一流专家和业务技术骨干,形成一支人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精神奋发的专业化监测队伍。

第7篇: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建议

1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概述

对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来说,不仅要将环境监测质量方针、目标及职责确定下来,还要将其落到实处,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监督和质量改进等内容。尤其是我国在实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以后,让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有了实施依据。加快环境监测站标准建设,既要加大对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还要明确规定持证上岗,完善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对布点、采样、样品贮运至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审核、监测报告等环节的整个监测工作都处于可控状态,并可以进行追溯。

2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环境监测数据与参数不准确。环境监测中数据信息与各项参数对环境监测质量影响很大,要求监测获得的数据有较强代表性,能够提升完整性和准确性,若是数据出现失真的问题,将导致环境监测质量降低。(2)技术水平落后。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若是不注重提升实验水平,也会给环境监测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让环境监测结果准确性降低[1]。此外,若是环境监测技术水平降低,操作上比较简单,同时在实验评估过程中也未根据正常程序进行,也会降低环境监测的质量。(3)缺乏完善的监测管理体系。大多数地方环境监测站在监测管理体系上还存在问题,如监测仪器与设备不能满足要求,硬件设施不完善等,势必导致监测获得的数据与相关参数出现误差。分析其原因可知,主要是缺乏足够的经费,工作人员也缺乏较强的管理意识等。

3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建议

3.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

为了有效提升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应该在管理工作上下功夫,采取质量记录、作业指导书、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等方法,让环境监测中所有员工操作行为得到规范。在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过程中,重点是打造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系统,根据文件要求开展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2]。对此要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系统要求出发,以制定相关技术文件的方式,不断规范报告编写、数据处理、分析测试、原始记录和样品采集等工作,同时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方案,促使管理评审与内部审核等工作有效实施。要从质量体系出发,结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尽快对质量体系作出相应修改,通过对规章制度的完善,让环境监测中出现的问题得以妥善解决,让质量管理系统发挥出更大作用。

3.2加强现场监督质量管理

现场监测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若是工作上出现失误,将产生巨大的误差。现场监测影响因素众多,而人为因素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经验,技术技能偏低,无法有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导致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并发生各种漏洞,影响数据准确率。现场监测中要强化监测点位、采样频次及时间管理,让样品更具代表性,真实性也能获得提升,让现场仪器设备始终处于高效工作状态[3]。应大力开展现场监测全程序空白样与现场平行样的质量监督工作,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多业务培训机会,了解现场监测具体流程,学习更多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懂得气象学、流体动力学等内容,清楚相关生产步骤与工艺。这样监测布点、样品采集以及固定、保存、运输等现场监测质量管理效果才能提升,真正避免现场监测为监测数据准确性带来不利影响。

3.3全过程质量保障措施

环境监测工作中要采取全过程质量保障措施,让数据处理、数据记录、标准物质使用、试剂选择、仪器校准、测定方法运用、样品保存、样品处理、采样方式、布点方法和监测计划等环节质量管理效果都能够得到提升。第一,提升布点质量。在确定环境监测布点的时候,需要对相关条件、污染物特点和监测对象等进行分析,确保每个布点要满足规范要求,达到国家与行业的标准,让最终环境监测信息更具代表性与完整性。第二,提升测试质量。要以国家与行业标准为前提,开展对样品、现场测试等分析试验工作,如果用国际标准开展分析测试工作,应进行适用性与等效性检验。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过程中,应做好人员方法、平行样、加标回收、空白样、明码样和密码样等环节的工作。第三,提升数据处理质量。要根据国家标准检验和计算环境监测数据,并将异常值予以剔除,提升监测报告记录、原始记录等的规范性与完整性。第四,提升采样质量。从分析方法与监测对象需求出发,进行环境监测时将采用的方法、时间与频次确定下来。通过提升环境监测质量,才能让数据全面、准确地反映出监测对象变化规律、波动范围和具体情况。

3.4以人为本,实行全员参与

为提升环境监测全过程管理质量,除了需要领导重视并提供支持以外,所有监测人员也要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将自身职能履行到位。人为因素对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效果影响较大,在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后,若是监测人员执行不到位,也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需要增强监测人员思想意识,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促使其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形成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确保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工作高效开展,实现既定的目标[4]。应将每个环境监测人员的具体工作责任确定下来,纳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之中,通过层层分解质量管理目标,让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做好协调,密切配合,真正将自身职责履行到位。这样监测人员才会重视、认真主动开展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采取专家授课的方式,让监测人员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升操作技能。同时还要采取外出参观的方法,开阔监测人员眼界,增强质量意识,提升业务素质与水平。

第8篇: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范文

随着环境监测地位、作用、能力与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功能得到了全面发展,“十五”期间,各个省市都在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逐步深化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将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纳入了目标责任状以及环保工作考核内容,推动各级监测站自身建设。通过标准化建设,很多的省、市、县站普遍达到或超过了标准化站规定的监测项目的分析测试能力。

2环境监测站建设工作中的局限

随着我国入世,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开始面临着对国外检测机构开放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国内很多部门和行业监测站由于工作或管理需要,也开始介入到环境监测工作中来,给环保系统的环境监测站带来了压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环境监测站的性质、地位、作用和环境监测站的职能一直没有法定化,监测立法是环境监测工作之本。缺乏规范全国环境监测工作的法律法规就会使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缺乏工作立足点。目前,由于没有专门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使得环境监测工作的性质、地位、作用等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使全国的监测管理体制、监测人员管理模式以及监测经费保障方式等不统一和不到位,给环境监测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造成环境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最终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感到很多地方仅仅考虑到了对环境监测能力的硬件建设,对于软件建设方面的考虑较少。软件建设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质量管理工作无法跟上监测能力的提升速度

环境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保障,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环境监测站的质量管理工作对于环境监测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监测硬件技术基础薄弱,监测工作任务低水平重复,监测科研工作缺乏经费支持,都制约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提高。

2.2人员素质不能够完全满足新形势下的监测工作要求

一方面,部分环境监测站存在人员老化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老环境监测人员普遍能力和学历不高,在低水平的环境管理工作要求下可以满足工作要求,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更高层次环境管理的要求,环境监测技术和环境管理水平突飞猛,老环境监测人员的工作能力已经远远无法达到要求,同时由于体制的问题,老环境监测人员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另一方面,很多环境监测站在环保局中的地位不高,或者由于领导对环境监测工作存在偏见等问题,进入环境监测系统的人员未能把严,近些年来有部分新进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即使经过认真培训,有时也无法胜任环境监测工作,不仅无法为环境监测工作服务,而且由于占用了人员编制,很多可以胜任监测工作的专业人员却无法为环境监测服务。

2.3工作经费落后于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

环境监测一直缺乏长效、稳定的财政保障平台,这一点对于市县两级环境监测站来说尤其突出。由于国家对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标准中的硬件有要求,环境监测部门根据标准化的要求,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了大量的专项资金,配备了大量的环境监测仪器,但是这些专项资金都没有包括人员培训和仪器的配套使用资金。这样一方面由于人员的能力问题限制了环境监测仪器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经费的匮乏,也可能会造成监测能力的浪费。有的环境监测站购置了监测仪器,却苦于使用资金匮乏而长期无法使用。

3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都是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工作之一。我国应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在《全国环境监测条例》中明确界定什么是环境监测行为,将环保系统的环境监测行为定位成环境保护行政监督行为,将环保系统的环境监测机构定位成行政监督性单位纳入行政序列,将环境监测人员按技术类公务员管理,监测经费由财政保障。环境监测站可以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大力强化监测基础能力,抓紧做好环境监测项目的储备,尽快改变目前监测条件简陋、能力不足、设备老化、应急手段落后的局面。

目前,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沿用旧的“块块管理”模式,由于受地方利益的驱动,反映环境质量和环保业绩考核时,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监测机构按行政区域设置,监测任务和工作要求都一样,肯定是难以合理反映区域差异,同时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往往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环境监测工作却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这样必然会造成环境监测数据难以满足按自然区域系统(如流域、海域)开展污染防治和进行跨(行政)区域环境管理的需要。

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更好的为环境管理服务,解决人员、经费等制约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问题。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环境监测技术一体化建设

环境监测系统内部要理顺关系,形成合力,做到全国、全省或全流域环境监测工作互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现“说得清污染源状况、说得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得清潜在的环境风险”,否则只能盲人摸象,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总体;只看到表面,看不到实质。

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环境监测网络的投入,建成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海域、噪声、污染源、生态、固体废物、土壤、生物等环境监测网络等方面的一体化网络。

由于我国现有的环境监测工作还是各自为战,每个省市级环境监测站都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自己的质量文件,自己的工作记录,自己的工作技术路线,虽然各有特色,但是也造成监测结果有时有不统一的现象,对于国家标准规范的理解也存在有不同的理解。作为一个统一于环境保护工作之下的技术部门,如果自身的监测结果都自相矛盾或不能自圆其说的话,又怎么能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国家应该就建设监测业务、信息传输和管理网络提出一体化的目标,并积极着手开展工作。

3.2环境监测工作制度化建设

为了避免由于地域不同、环境不同等造成环境监测工作而各自为战的后果。环境监测工作要形成全国性的制度,克服地域差异、资金差异、人员差异等困难,在环境监测能力、环境监测装备、环境监测工作程序、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环境监测报告等方面形成统一,统一要求带来的团结,也是规范。

3.3环境监测工作专业化建设

环境监测工作其实是有专业化要求的,环境监测工作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持,同时为了保证第三方公正性的要求,并不能隶属于地方环境管理部门,否则可能就会集裁判员和运动员于一身,无法提供准确、公正的监测数据,也降低了环境监测部门出具的监测数据的公信力。另一方面,环境监测部门加强监测人才队伍建设。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把监测人员入口关,保障监测机构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落实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大力开展监测技术培训,不断提升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

只有积极的发展监测技术水平,提高监测能力,全面地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技术监督、技术服务,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整体水平与变化趋势,发展现代环境监测,实现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向自动监测系统监测,注重从无机污染物向有机污染物监测发展,从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从单一监测分析技术向多种监测分析技术联用发展,以发展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技术、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生态监测技术为核心内容,不断提高与完善环境监测能力,以技术立站,以科技立站,环境监测站才能适应城市规模与城市功能的巨大变化,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与环境管理的需求。

第9篇: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范文

一、环境监测中的科技创新

1.先进的检测设备

环境监测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它所采用的监测设备和实验仪器以全部实现了现代化,监测和测试手段包含有:离子色谱、原子荧光、原子吸收等。

近几年来,环境监测已实现了监测自动化,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自动化监测设备能够实现全天制的连续监测,不需要人员看管,每在一个时间段内就可以自动采样,在进行分析,得出数据,与传统的技术相比,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效率。现今空气监测技术不但包含对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检测,还有对有机物的挥发进行自动持续的监测,对重点河流湖泊水质的监测和工业污染源,陆地生态监测等。因此,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检测仪器的发展,在监测中,现代化设备又占了监测范围和监测对象种类,对有毒物质的监测也有了良好的效果,更便于环境的保护。

监测设备竞争激烈的市场,出现了各种方法和尅性的监测设备,但是质量和技术的水准不一,在大力开展监测设备的技术开发一记推广力度时,要加强对设备的质量监管,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必须严格的一招国家规定使用和通过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产品

2.环境监测的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开发研究

环境监测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它是经过对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的代表值进行测定,确定环境质量的污染程度和辩护的趋势。因为科技和工业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的范围也在不断地向外延伸,从对工业污染到对环境污染的监测,监测的对象不仅是环境的污染因子,扩展到了对生态变化和生物的监测。所以提升了对监测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发展和需求。

2.1水资源污染物监测

追至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排水和养殖业排放,这里面有机物污染的比例比较高。有机物对环境污染的种类非常多,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很大的危害。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各地区已经有了监测多部分有机物的能力。保证了我们重点水源地的安全。但是环境监测部门还在不断地努力,联合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开发新技术,进一步的提升我国对有机物的监测能力。

2.2对空气中污染物的监测

工业污染是我国最大的污染威胁,工业废气是作为空气污染的杀手存在,废气中含有多种的有害气体,当中的颗粒物和粉尘是对环境污染的最大原因。实践表明,颗粒物停留在空气中的时间比较长,通过人们的呼吸进入身体内部,使人们的一大杀手,对于空气的清晰度影响也比较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从而大城市里的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持续上升,可能会导致光化学污染危害,所以对尾气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点,现今很多城市都建立了尾气检测点,许多地方也建立了相对应的大气污染设备监控体系。

2.3污染事故发生的应急措施技术

现在随着对特殊污染物的特点研究,小型便携带设备的发展,全国各地区已经具备了部分污染物的监测应急能力,对现场应急监测快速响应的方法和仪器,要求它的选型恶性好灵敏度高、便于操作,可以快速准确的监测出污染物的来源、种类、浓度等,可以为应急处置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深红高素质人才的建立

加强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才体系建设是促进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增强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实现检测事业的发展,就离不开信息、科技、知识等方面的条件和要素,更加离不开先进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科学知识。所以要从战略的角度看待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工作,努力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监测队伍,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1.我国现在存在环境监测专业人才人数总量不足,搭配不合理等问题

环境监测是技术型单位,需要大量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现在的环境监测部门尤其是基层基本上都存在知识更新比较慢、编制不足、专业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环保部门有关领导曾经指出,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环境监测站的整体规模小,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比较低,缺少高级技术人员,监测设备比较落后,这些方面都制约着监测工作的发展。

2.大力建设复合型专业的环境监测人才团队

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诗歌总体性比较强的系统工程,要作为环境监测建设中的一项战略目标来进行。在环境监测的能力中,专业的人才是积极的因素,完成环境监测任务,对工作进行创新,都要依靠高水平的人才完成。所以,要正确的实施人才强站的战略,用科学的知识培养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选用,因人而异。首先,要选好人才重点培养,实现人才强站,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来吸引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对人才机构的完善,组建合理的梯形人才团队。其次,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制度它体现了工作人员之间的竞争意识,着重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考核。利用考核制度,鼓励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的技能。

三、总结

现在是我国发展的新阶段,在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实际问题,环境监测部门必须认清当前的形势,抓住发展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合理的采用先进的科学设备和技术,建立全面社会需要和反应环境质量的业务体系以及监测为内容,更好地为我国环境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娴,郜洪文.依托科研项目,建设环境监测创新实验.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3).

[2]陈军.让环境科技论坛成为推进和创新监测工作的重要平台,环境科技,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