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国卢浮宫范文

法国卢浮宫精选(九篇)

第1篇:法国卢浮宫范文

不愁资金

从卢浮宫的资金来源来看,国家拨款所占比例最大。但从2008年起,为应对金融危机,法国政府开始逐年紧缩对卢浮宫的拨款。仅2008年,财政拨款就比上年减少了一半,但是卢浮宫并不缺少资金。

场地租用费和赞助费是卢浮宫第二大的资金来源。赞助主要分为企业赞助、基金会赞助和个人赞助三种形式。卢浮宫与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一些有名气的公司常常向卢浮宫提供赞助,这些公司的业务涵盖广泛,涉及时装、奢侈品等行业。赞助公司往往借助卢浮宫的美名得到回报,例如通过活动提高公司知名度;享受税收减免优惠;组织公司员工及其客户集体参观博物馆等。当然卢浮宫也有自己的规矩,赞助企业不能越“雷池”半步,例如举办的活动不能实际涉及具体产品和服务的推广,绝对不能影响公众参观,多数情况下只能在闭馆期间安排活动。如果发生临时占用的情况,卢浮宫还会及时通过公告的形式向公众进行通报。另外,卢浮宫将赞助费用全部予以公示,且保证专款专用,从而增强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卢浮宫的衍生品收入也不可小觑。随着卢浮宫名气的不断提升,与其相关的产品不断涌现,其中包括明信片、图书、音像制品等不同语言的出版物及各类纪念品。另外,虽然会员费所占比例很小,但是卢浮宫视每位会员都是潜在的“财神”,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会员费,更可能是巨大的商机。

从支出角度看,员工工资是支出中最大的一部分。卢浮宫内设艺术和技术部、信息部、保卫部、文化发展部、公共部、储藏部等部门,约有2000名员工。其中保卫部人数最多,1000多名安保人员负责博物馆的日常保安工作。

卢浮宫的另一个重要部门是艺术和技术部。该部门拥有上百位艺术专家,负责维修保养博物馆里的艺术品,还有一些维修工人,负责电力、房屋建筑等普通维护。

另外,卢浮宫每年都会花重金从全球购买有价值、有意义的藏品,不断丰富更新博物馆的内容,美轮美奂的藏品艺术价值无可估量,同时经济价值更无法计算。

从卢浮宫的收支表单上,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卢浮宫收支平衡。同时,卢浮宫规定每个部门的财务人员都要做预算、季度报和年报,并及时反馈每笔资金收支情况。业内人士表示,总体看,资金问题并非卢浮宫经营管理中的主要问题,而如何提高接待质量,让博物馆内藏品发挥最大价值才是目前最需要思考和完善的。

经营改革

所有来到巴黎的游客几乎没有不到卢浮宫的,可见卢浮宫在法国乃至全世界的地位。但是在2003年,卢浮宫的经营也曾一度面临困难。在卢浮宫和法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卢浮宫对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巨大改革:职员由过去的国家统一招聘,改为根据岗位空缺情况,由卢浮宫自行招聘;员工工资由以往国家统一发放改为由卢浮宫自行发放;2004年,法国政府又将门票收入的支配权归卢浮宫。随后,博物馆相关展览和出版物的所有收入都交付卢浮宫自主管理。此次改革,极大提高了卢浮宫的工作效率,也让博物馆有了更大自。

卢浮宫与法国文化部和财政部签署了“2005年目标和资金计划”,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卢浮宫与国家的“终身制”关系改为“合同制”,并且该合同可以无限期续签。这样一来,卢浮宫在经营管理方面拥有绝对自,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收益也大幅增加。

在计划实施初期,法国政府辅助卢浮宫自主经营,特别增加了1030万欧元的政府补贴,主要用于新增岗位的人员招聘。解决了原来人员缺乏、咨询服务欠缺、参观拥堵等问题。

目前,卢浮宫已走向正轨,即使参观人数翻倍,也可以保证参观质量。法国旅游部对2万名外国游客的问卷调查显示,外国人对卢浮宫的文化水准和服务质量都赞许有加。改革成功的卢浮宫,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虽然卢浮宫自主经营,但它还属于公共行政单位,由政府文化部和财政部直接监督和管理。卢浮宫馆长具有独立的法人代表资格,需经部长理事会讨论通过,由国家元首任命。博物馆的日常事务由行政理事会负责,理事会由18人组成,其中三名为国家代表,馆长本人担任理事会主席一职。因此卢浮宫并非像普通企业一样以盈利为目标,在经济利益和文化价值的天平上,后者才是卢浮宫最重要的追求目标。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卢浮宫与许多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免费参观博物馆,有些在巴黎以外的学校,卢浮宫还会派专车接送,从小培养学生文化艺术兴趣和鉴赏能力。良好的艺术修养会驱使人们再次回到博物馆,为博物馆长期经营打下稳定的观众基础。

金字塔的经济学

一般认为,公立文化机构是花钱而不是赚钱的地方,但卢浮宫似乎是个特例。据法国经济学家葛海夫(Xavier Greffe)表示:“卢浮宫是一个经济活动场所,并具有传统的经济身份。”法国索邦大学评估中心公开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卢浮宫每年带动的消费可以高达6至10亿欧元。与此相比,法国政府每年对卢浮宫的补贴只有1亿欧元,卢浮宫每年的运转资金也仅有2亿欧元。卢浮宫已经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文化企业”。

法国经济学者们还把卢浮宫间接带动的经济效益分开研究。平均来说,一个外国旅游者一般会用两天半的时间来巴黎游览,其中会在卢浮宫里度过半天。而很多游客是专门为参观巴黎的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尤其是卢浮宫而来。仅旅游业一项,卢浮宫就会为法国经济带来每年3.91亿欧元的收入,而卢浮宫所带动的其他行业,如出版、餐饮等也不容忽视。

第2篇:法国卢浮宫范文

欧美国家一批世界闻名的艺术博物馆陷入严重财政危机,处于难以为继的窘迫境地。近几年,不少博物馆告别了过去的“孤芳自赏”,寻求新的生机。它们纷纷实行企业化管理、注重经营销售,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在这些实行改革的博物馆中,法国巴黎卢浮宫可以说是相当典型的一个。

卢浮宫是闻名全球的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的艺术珍品数目之多、接待各国游客的数量之大堪称世界之最。卢浮宫博物馆隶属法国政府文化部,由文化部下属的国家博物馆委员会和法国博物馆管理局直接领导。卢浮宫有正式职工1100人,全年经费开支达到5.6亿法郎,而博物馆每年的门票收入和其他收入只有0.8亿法郎,这就是说,卢浮宫每年要靠国家拨款4.8亿法郎作为补贴才能正常运转。有人作过统计,卢浮宫每接待一位观众,法国国库就要为之提供92法郎的补贴。这种状况使得卢浮宫的财政长年拮据,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参观者的需要,管理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政府的决定,自1993年年初开始,卢浮宫博物馆已经改变了原有的政府下属行政机构的地位,成为“具有行政特征的公共企业部门”,也就是说,从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的机构转变成在相当大程度上拥有自主经营权、自主制定管理政策和自由支配财物的经营实体。

改革后的第一个措施是星期天收取门票。这个博物馆有一条多年不变的规定,即星期日全天免费对外开放。平时十分宁静的卢浮宫一到周末便热闹非凡,游人如织,活像个大市场。现在,星期日也要收票,但价格是平时的一半。实行收费后,人们对卢浮宫的热情未减,原因是这里的收费标准并不算高。一张普通门票30法郎,也不过是巴黎街头一份麦当劳快餐的价钱,更何况进入这座恢宏的艺术殿堂,人们能够欣赏到的既不是仿造品,也不是微缩景观,而样样都是货真价实、地地道道的世界级艺术珍品。卢浮宫改变地位之后,有权自己规定门票收费标准,但除了星期日不再免费开放外,门票的价格还是保持了原来的水平。这所博物馆的管理者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部门,更何况象卢浮宫这样世界知名的艺术博物馆,绝不能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提高经济效益不能仅仅在门票上打主意。 ·艺术同商业“联姻”·

以艺术展览为依托、开拓商业经营是卢浮宫进行企业式管理的主要思路。前年,为迎接建馆200周年庆典而兴建的“大卢浮宫”工程竣工,不仅展厅面积大幅度扩大,而且接待观众的能力也大大提高。过去,卢浮宫除了几条狭窄的过道容纳拥挤的游客外,几乎没有观众落脚休息的地方。如今,新建的“玻璃金字塔”下明亮的地下大厅和“卡鲁塞尔”大厅成为接待游客的主要场所。“卡鲁塞尔”大厅的面积有2.5万平方米,北部是个上下3层的宽敞停车场,乘车的人可以从这里直接进入展厅。南部是会议厅、时装表演厅等4个文化活动中心。观众乘自动扶梯进入这个地下大厅后,仿佛进入了一个豪华的商务中心,旅游纪念品商店、书店、时装店、首饰店、咖啡店、酒吧、旅行社、银行等鳞次栉比。这些商店不仅服务于卢浮宫的游客,而且吸引了很多过路的行人在这个环境幽雅的地方购物或小憩。这里的商业点虽然众多,但是严禁小商小贩设摊叫卖,以保持卢浮宫所应有的那种高雅的文化氛围。

“大卢浮宫”工程耗资巨大,政府无力承担,于是向社会集资,由法国2个资本雄厚的工业集团联合投资。工程结束后,国家让与这2家公司在这里经营80年的特许权。法国实力雄厚的房地产集团佩勒翰公司投资10亿法郎,获得了在“卡鲁塞尔”地下大厅的商业经营权,这家公司在2万多平方米的大厅内招商,准备设立80个商店,汇集巴黎所有著名的商业公司。卢浮宫还同其他公司以多种形式合作,联合开发。著名旅游餐饮公司阿高尔集团投资300万法郎,承包了馆内所有的饮食服务。每年向博物馆交纳200万法郎的场地租金。如果每年参观的入选到500万人次的活,那么餐饮的营业额可达6000万法郎。旅游纪念品(如印有卢浮宫图案的T恤衫、雨伞、圆珠笔以及馆内展品的仿造品等)、明信片、艺术画册、礼品等是馆内最受欢迎的商品,这项业务由巴黎安泰兹图书公司承包,有130多名书店职员分布在馆内各个角落,方便参观者选购。此外,卢浮宫还向社会开放,为各类临时性的艺术展览、学术报告会和其他文化活动有偿提供场地和服务。年收入也可达2500万法郎。

卢浮宫利用自己的优势同商业公司联营,自己并不直接“下海”,却达到了“以商养文”的目的。博物馆馆长拉科洛特说,他准备通过企业比管理来把卢浮宫兴办成现代化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企业化成潮流·

在巴黎,除了卢浮宫之外,其他博物馆也纷纷行动起来。象七十年代末期建成的蓬皮杜文化中心是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这个中心的收入的—半来自小卖部、书店和餐饮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艺术性质的企业。

号称博物馆起源地的英国,在开放博物馆方面较为保守。但自从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后,政府就逐步减少对博物馆的补贴,迫使博物馆自寻出路,增加营业收入。伦敦科学博物馆首先在八十年代末设立了“行销部”,调整馆内原来的组织布局和人员,在向观众提供各种服务上下功夫。欧洲其他国家情况亦如此,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把小卖部开在博物馆大门外和广场上,荷兰的博物馆则采取诸如“季票”、“年票”和“各馆通用票”等争取更多的观众。据说,阿姆斯特丹的国立博物馆所属的梵·高画廊在1990年举办的为期半年的梵·高百年纪念展览不仅是个高水平的艺术展,而且也是一次成功的企业经营活动。

在美国,科学技术中心纷纷兴起,抢走了传统艺术博物馆的大批观众,博物馆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重新制定经营战略,调整馆内结构组织,变过去的行政管理方式以“行销”为主题的企业管理体制,重点在于招揽观众、提高服务质量、广开财源。芝加哥科学及工业博物馆馆长丹尼洛夫博士是位知名学者。但他却把博物馆当作企业来经营,以致在美国的博物馆界名声大噪。1984年这个博物馆率先成立了“行销部”,以公关及市场学把博物馆的“产品”用尽一切方法提供给顾客。地铁、公共汽车、出租车司机都是博物馆的推销员。在芝加哥市半径500公里以内的超级市场、百货公司都与博物馆电脑联网,代售博物馆调控太空剧场的门票。

第3篇:法国卢浮宫范文

“洗脚”问题,本来是一个“内政”问题,说是杭州今年的热,百年不遇,酷暑之下,如火炉一般,一举被列为中国四大火炉之首。于是西湖边上,白堤两旁,一批批游人,便脱去了鞋袜,把双脚浸入湖中,“尽享湖水带来的凉爽”,远远望去,美丽西湖竟成了天然“洗脚池”。

西湖的“万人洗脚”,当然引来了批评,说是“大煞风景”、“素质太低”,但这毕竟是个“国民性”问题,关起门来,洗自己的脚,与别人似也无干。但不料的是,“西湖洗脚”仅仅开始几天,便从遥远的法兰西,也传来了“洗脚新闻”――一组照片传回国内,说是卢浮宫的水池旁,一大帮中国人围坐四周,也是脱了鞋袜,把双脚伸入水中,尽享池水的清凉!

这组“卢浮洗脚”的照片,照例引起了国人的拍案,同时也使不少国人失语――那一双脚,西湖洗洗也就算了,怎么走出国门、远赴欧陆,洗脚洗到了卢浮宫?于是有识之士,便从国人的“洗脚”,想到了国人的涂鸦,万里长城的古砖,故宫大内的门槛,九州域中,到处留下“到此一游”的墨宝,这也罢了,万不该在台岛的地质公园,也留下“中国常州赵根大”的“题字”呀,这不是把脸丢到了天涯海角吗?当然更不该的是在埃及的神庙上,也涂上了四方中文的大字黑墨,这真是坍台坍到了五洲四海!至于这几天跑到林肯纪念馆去泼油漆,那更是把一股暴虐之气,撒到了别人的家园!所以“洗脚”一直洗到卢浮宫,君子为之叹息,国人为之摇头。

但是舆论之间,间或也有为这“洗脚”辩护的,说这西湖的“洗脚”,应当称为“戏水”才对,不过是人之天性,不必“过度上纲上线”,至于卢浮宫的那一幕,也有人说,法兰西怎么样呢?洗它一脚又何妨――黑白臧否,自可继续辩论。然而正当国人还在争口舌之际,却从卢浮宫又传来一条新闻,说是这几天法国人也开始在卢浮宫洗脚啦!是因为法兰西也有阿Q,觉得“中国人洗得,我洗不得”?还是看见黄皮肤洗脚,便以为就是“东方文明”,所以好奇之下、崇仰之余,也来效颦,于是也伸出脚来?

其实洋人跟着咱们“洗脚”,并非只有卢浮宫一例。中国行人闯红灯,再看远来的老外,现在又有几个不“乱穿马路”的呢?二十四名中国游人在故宫墙边集体“方便”,而在上海的高架桥上,不也发生了六个老外鱼贯下车,光天化日之下,通衢大道之上,集体“方便”的事吗?德国人据说以守时著称于世,但是在咱们这儿工作的日耳曼人,自从入乡随俗之后,开会迟到四十分钟,不也成了常事惯例么?至于阿姆斯特丹那些暖昧的“玻璃窗”前,到处悬挂“欢迎、便宜、有发票”七个方块字,这就更有点“东风西渐”的势头啦!

第4篇:法国卢浮宫范文

作为全球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法国首都巴黎更是以坐拥卢浮宫博物馆、奥赛博物馆、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以下简称“蓬皮杜艺术中心”)等闻名。

但不久前,巴黎这些“艺术宫殿”遭遇了洪水危机。

2016年入夏后,塞纳河巴黎河段的水位一度高涨,达到6米,坐落在塞纳河畔的卢浮宫博物馆和法国奥赛博物馆宣布暂时闭馆,并成立应对洪水危机小组,地下藏品陆续转移。

“即便博物馆地下储藏室不会进水,但一旦塞纳河水位超过5.5米,按规定也该启动最底层储藏室藏品的转移工作。”巴黎市副市长布鲁诺・朱利亚尔说。

日前,来上海筹办“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特展的策展人罗朗・乐朋,以及蓬皮杜艺术中心国际关系主任米沙尔・西施科接受《t望东方周刊》专访时,也谈到这次洪涝危机中的博物馆。

博物馆主要收入来源是门票 2012年12月15日,一位参观者在欣赏参展作品《波伦布》。当日,“电场:超越超现实――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

《t望东方周刊》:最近塞纳河遭遇洪涝灾害,对卢浮宫等博物馆有什么影响?

罗朗・乐朋:塞纳河两岸水灾频繁,因此巴黎一直有针对塞纳河周围博物馆美术馆的水灾保护计划。

比如,卢浮宫就有一个搬离计划。1993年,卢浮宫整修时,新建了一些地下储藏室,但地下室对抗洪水威胁的能力尤其薄弱,大约25万件藏品储存在容易受洪水侵袭的地方,其中大多数存放在地下储藏室里。

如果只是一般的水灾,我们会把地下室藏品运到较高的楼层;更严重的话,就会把重要的藏品转移到巴黎北面一个叫兰斯的城市,但这次并没有那么严重。

虽然有保护计划,但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要在灾害来临之前做好准备。对于像卢浮宫、奥赛博物馆等这样的国立博物馆,法国有专门的水淹专项基金,基金由国家、巴黎市政府和卢浮宫三方面筹集,但专项基金还是比较缺乏。

《t望东方周刊》:中国政府鼓励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尤其是公立博物馆,那么法国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是什么?

罗朗・乐朋:法国的博物馆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门票,大约能占到自有收入的70%。以卢浮宫为例,2014年门票收入6500万欧元,占收入的64%;还有一些博物馆近几年一直在提高门票价格,蓬皮杜文化中心的参观票价由十年前的5.5欧元提高到现在的14欧元。

但近年来,公立博物馆也开始推行部分免票的政策,如18周岁以下免费(欧盟成员国居民26周岁以下免费),每月设立免费参观日等。此外,还有每年举办的“欧洲博物馆之夜”,参加的博物馆当晚免费开放至凌晨。 15万朵人造仿真红花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前的广场上怒放

我觉得,像中国这样强调公立博物馆的公益性质,实行免费或收取很少的门票费,这会吸引更多的参观者,让更多人从中受益,但这需要政府投入很多的钱。

为什么选择上海

《t望东方周刊》:近年来,上海举办了不少世界级展览,如毕加索展、印象派大师莫奈展、雷诺阿展等。2016年10月,蓬皮杜中心也将在上海举办一场名为“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的特展。不少城市都在热衷举办大师个展特展,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罗朗・乐朋:不仅是中国观众更倾向于喜欢个展特展,在美国、法国、日本很多地区的观众都是如此。一个或几个艺术家的特展往往会比群展或者主题展更容易赢得观众的喜爱,从而获得成功。

《t望东方周刊》:蓬皮杜艺术中心为什么会选择上海做大师展?

米沙尔・希施柯:“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的举办,让人想起蓬皮杜艺术中心和上海的缘分。早在10年前,就曾传出蓬皮杜要在上海建分馆的消息,但此后却没了声息。

可以说,这次“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是一个临时的蓬皮杜艺术中心。2017年是蓬皮杜艺术中心建馆40周年,我们还会来上海举办庆祝活动,进一步与中国、与上海开展合作。

这次“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已经于6月11日在日本东京的东京都美术馆开展。

对上海来说,从莫奈展到即将开始的“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都是很好的例子,这些展览注重展示的内容和品质,有质量的交流才会赢得观众的认可。

此次大师展,选取了从1906年到1977年期间艺术大师们的代表作,一年一件作品,包括杜尚、夏加尔、布列松、毕加索、马蒂斯、贾科梅蒂、赵无极等。

从争议建筑到城市地标

《t望东方周刊》:蓬皮杜艺术中心在建设之时就因前卫的建筑风格备受争议,现在如何?

米沙尔・西施科:蓬皮杜艺术中心本身是一个非常前卫的建筑,外观很像一座工厂,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这跟周围的建筑风格在视觉上产生很大的冲突,因此当年很多巴黎市民无法接受。

但我觉得,蓬皮杜这个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杰作,而这个杰作里面又容纳了这么多杰作。

40年过去了,蓬皮杜艺术中心已经跟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并列成为巴黎三个地标式的艺术机构,它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城市地标。

蓬皮杜艺术中心变成了法国人、巴黎人最爱的文化地标,其他两个博物馆外国人参观的比较多,而巴黎人法国人更偏爱于来参观蓬皮杜艺术中心。

《t望东方周刊》:法国大型博物馆参观人数连年攀升,2014年卢浮宫吸引游客达930万人次,居全球博物馆之首,奥赛博物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分别吸引游客430万人次和345万人次。你觉得还有改善的空间吗?有什么期待?

罗朗・乐朋:巴黎虽然拥有很多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每年前来参观的人数也非常多,但像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巴黎毕加索美术馆这样的大馆,参观者大多数为游客,法国或者说巴黎的当地人却很少,而且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因此,我觉得法国的博物馆有必要进行改变,主要目标是吸引年轻人。

怎么才能吸引年轻人?就是要一直更新,不断地更新,多做年轻人关注和喜欢的项目,无论是展览的内容还是呈现方式,都要符合年轻人的趣味。

捐赠艺术品可减免税收

《t望东方周刊》:法国的博物馆通过什么方式来丰富馆藏?

米沙尔・西施科:以蓬皮杜艺术中心为例,我们每年用于增加馆藏的预算约为100万欧元,这个预算相对于现代艺术品价格来说不算太高。

但丰富馆藏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比如捐赠,在法国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政策,捐赠艺术品可以抵税。2003年颁布的赞助法规定了极其优惠的税收减免制度,分别对不同主体、不同类型的赞助给予大幅度的税收抵扣。

在税收的激励下,社会力量踊跃赞助博物馆事业,2014年,卢浮宫收到的社会赞助达1200万欧元,比上年新增55万欧元,占全部自有收入的12%,是继门票之后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t望东方周刊》:那博物馆会经常性地出借馆藏吗?利润有多大?

出借藏品换取收入已成为了博物馆行业的惯例,法国许多博物馆收藏大量名贵藏品,这些藏品通过短期出借的方式,尤其是国外巡展,为博物馆带来了丰厚收益。

第5篇:法国卢浮宫范文

[关键词]美术馆 观众 公众政策

“美术馆”这个词的原意是“缪斯的神殿”,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在西方已经成为市民的终身场所,可以为人们提供调节身心,享受生活的机会。

从2005年开始,美术馆设立了公共教育部,截至目前已组织学术讲座60余场,主要邀请相关领域一流的专家学者针对重要的美术家、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美术思潮,对普通观众做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不仅是中国美术馆,很多新型美术馆,都开始了留住观众脚步的努力。北京今日美术馆启动长期的美术讲座,希望通过建设一个开放的大课堂,推广普及艺术知识。此外,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广东美术馆等都不定期举办相关艺术讲座。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家们把创作过程与展览面向公众开放,让人们了解艺术家艺术想法的形成,一些相互交流甚至还可以激励艺术家的创作。

实现美术馆公共性的主要推动力在于群众,而非美术馆自身。除了抢占市场份额、增加收入的考虑,以“观众为中心”也是艺术本身发展、丰富和振兴的需要,更是提高国民素质、活跃社会元素和传承民族精神的关键所在。

到底哪些观众来参观美术馆?他们有何特点?他们为何而来?有何期望?他们对美术馆的看法如何?他们的理解与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有何出入?有哪些为他们所欣赏?美术馆能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体验?他们又在美术馆中得到了什么参观经验?这些参观经验是否于他们有益?哪些做法能够吸引潜在观众并使他们成为忠实观众?我们如何得知?以问卷的方式,如何将观众参观的情感、思想、学习成效,以较客观方式标示出来?如何明确地定义其满意程度与参观收获?

这些问题涉及到美术馆的观众投入(需求)、参观过程、参观结果三个层面。一份设计合理的问卷,能够进一步分析参观经验与各层面变项之间的关系。通常调查问卷的设计与问卷分析都是美术馆专家或是专业的调查机构根据美术馆需求来实施、主持,除了基本情况,问卷中还需设计一些没有终结答案或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

何谓“公共政策”呢?公共政策是文化设施的一种新型战略职能,其目的是在国家整体文化政策指导下,在其为之服务的某一文化设施内部,将与公众的联系提升为该文化设施的主要职能之一。公众政策实施的最终目的,不光是要增加公众的数量,更是要保持参观者的平衡,社会角度观众的增加和不同代观众的延续以及让展馆的参观者成为我们的忠实观众。其直接目的是要提高公众的修养,将公众与博物馆、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调整到最佳状态。

翻开英汉词典,美术馆与博物馆在当中的词源是相同的,都是“museum”。所以,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国际上通常可以被视为一体。国外的博物馆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有计划的观众研究。让我们看看国外的知名博物馆是怎样进行观众研究的,以世界著名的法国卢浮宫为例:

卢浮宫博物馆闻名天下之处,不仅仅在于她的展品之丰富、之珍贵,更在于博物馆本身便是一座杰出的艺术建筑。卢浮宫整个建筑壮丽雄伟,用来展示珍品的大厅的四壁及顶部都有精美的壁画及精细的浮雕,处处都是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让人叹为观止。卢浮宫最近这些年的公共发展工作主要是按照了解参观者、吸引更多的参观者两个方针进行的。

1994年3月卢浮宫开始采用“常设参观者观察所”这一调查研究模式,由调查员来发放调查表。这种调查表是用9种语言编写的,调查员发放表格之前要确定参观者使用的是何种语言。

这种调查表每5天发放一次,每次在展厅的三个入口处发放4个小时,已保证调查的日期和时段间隔均匀。如今这些调查结果已经构成了一个关于卢浮宫的资料库,通过它,既可以看到卢浮宫的巨大,又可以看到参观者的详实资料。卢浮宫的改造、展览、票价调整、管理困难、技术改进等现象对参观者产生的影响,都在调查结果中得到了清晰、逼真的反映。

只有掌握了大量的数据,才能对许多变数进行综合分析。比如说,要想了解星期日免费开放对于优先受惠的那些人究竟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我们就必须对观众所提出的下列问题进行单独和综合的分析: 调查结果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百分比,这些看似简单的比率实际上却要用严格的方法加以分析。这些集束似的综合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帮助卢浮宫的工作人员更好的了解参观者,是社会文化设施每时每刻适应公众新的需求的重要工作内容。

此外,卢浮宫的公共政策还体现在博物馆设立的一些大型公共服务机构中,这些机构包括:接待服务处、厅服务处、公关处、文化处、外联处等等。

如果说有那么一座博物馆,所有法国人都认识它,并且在它那里认识自己,那就是卢浮宫。卢浮宫吸引和接待初访者的方法是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卢浮宫要以此证明,它是否有能力让尽可能多的法国人意识到:通往文化殿堂的大门是向他们敞开的。

反观我国,2007年北京今日美术馆的一场名为“美术馆面面观”的讲座上,“我们要逐步培养青年一代进入美术馆参观展览的习惯”,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中国美术馆每年都有丰富多彩的展览值得大学生们走进来,通过观赏,可以获得审美的提高,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创造的启迪。”

在中国美术馆进行的“美国艺术300年:适应与革新”展,渤海银行投资150万元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京津地区10万大学生免费走入中国美术馆。

第6篇:法国卢浮宫范文

2016年1月30日,由华发・中城荟项目主办的“卢浮宫艺术臻品展”于华发・中城荟“荟美学馆”开幕,博盟艺术机构合伙人曾炜女士、宝库中国执行董事及易居中国创始合伙人朱旭东先生也纷纷登台致辞,讲述对华发・中城荟项目的艺术氛围感受。这个时候我们似乎能够明白,这个项目为什么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艺术和住宅,都是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的城市文化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住宅的投资稳定性越发凸显,在众多投资对象中异军突起。然而对于日趋理性的投资人来说,住宅的文化内涵、社区圈层更是未来价值提升空间的重要参数。武汉的发源是码头文化,九省通衢的地理环境、沿江五国租界的外来文化冲击、开埠的商业历史……这些形成了武汉文化独有的高格调。近几年随着武汉高格调、高品质生活理念的回归,华发・中城荟这种尊重市场、潜心做文化的地产项目则很好地顺应了市场的需求。

无论华发还是中城都十分重视城市的文化符号,坚持将产品做到极致。在规划华发・中城荟项目之前,专门成立了项目团队深入挖掘、理解真正的“武汉高格调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将武汉高格调文化根植华发・中城荟项目的设计中。从华发・中城荟项目可以预见,华发和中城的到来,会给武汉市场带来新的惊喜――会让客户们知道:原来生活方式是可以如此美好与优雅。

本次艺术展由武汉华发・中城荟主办,上海太德励拓艺观文化承办。展览邀请到法国卢浮宫官方唯一授权的艺术机构――法国国立博物馆及大皇宫联盟 (RMNGP) 中国首家经销商“博盟艺术”,带来举世瞩目的卢浮宫艺术臻品,再现世界另一端的八百年艺术缩影。

纵观中国的房地产现状,文化地产姿态百样,但价值观有一点相同,那就是共同信仰:文化、艺术应该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次华发・中城荟选择举办卢浮宫艺术展,也是基于这个信仰。因为卢浮宫最让世人感动的部分,就是每一个年龄层都能欣赏到这些艺术品的美。在卢浮宫,你可以切身感受到艺术没有国界、不分年龄、不被时间消磨。艺术可以穿透千年,直达每个人的内心。卢浮宫的艺术一直属于欧洲、属于那段八百多年的历史,一直被世人仰望。当它们来到中国,来到我们中间,令人感触于这种文化交流不计遥远、不计阻隔、打动人心。

灵魂不是一天一年就能造就

参展臻品甄选了卢浮宫收藏品之中最具有时代和艺术代表性的作品二十余件,其中包括卢浮宫里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本次卢浮宫艺术臻品展所展出的艺术品都是复刻版,不过这些复刻版臻品也是非常珍贵的,目前只有法国国立博物馆联盟才拥有。每一幅卢浮宫的版画作品都有一个编制目录号码,并盖上法国国立博物馆联盟的印戳,证明了作品的来源和真实性,也证实了它是由卢浮宫铜版雕刻工作室独家制作的。

展览在华发・中城荟艺术馆――“荟美学馆”举办。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盖了一座艺术馆,这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艺术文化是需要潜心深耕的,利润的产出远不如搞个商铺出售或出租来得高。在华发・中城荟看来,艺术的殿堂不应设门槛,华发・中城荟“荟美学馆”建造的宗旨也不是一个项目配套、一个销售道具,而是为了打造一所城市文化交流的公益场馆、打造武汉CBD文化客厅。所以此次卢浮宫艺术臻品展对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也承担美学价值培养的社会责任。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来告诉武汉,这就是华发・中城荟的追求与品位。

艺术是千百年的沉淀,一个文化地产项目的打造,也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灵魂才会从地底生出。这些事,都急不得。因为华发・中城荟懂,所以才有了三年的匠心打磨,才沉淀出了华发・中城荟这个项目的艺术气质。

文化地产需要时间,也需要空间

这种艺术气质可以说是源自“懂得”,对于文化地产来说,这份懂得十分重要,只有懂得才会愿意花费时间给项目慢慢培育出灵魂。也只有懂得才会尊重专业、尊重规则,才会给予设计师充分的空间,

这样的空间在华发・中城荟天工样板间得到了充分体现,一改传统豪宅为人诟病的“土豪风装修”,以琉璃背景墙、云母饰面、石材内嵌铜条、意大利进口瓷板、石材同纹影木等上百项用于艺术品的材质与工艺,重新定义了“艺术雅致,精工细作”这八个字,在奢华之余,更显品位。

第7篇:法国卢浮宫范文

项目执行>太德励拓(中国)公关传播集团旗下艺观文化

近日,由太德励拓旗下的艺观文化承办的《卢浮宫艺术臻品展暨华发・中城荟荟美学馆迎新印象展》千里之行来到武汉,为武汉新一轮艺术浪潮揭开帷幕,洗净铅华后的文化艺术精髓将再次被提起。把艺术搬进建筑的心里,滋养它生根发芽成为永恒,这才是艺术与生活的真正融合。在为期一个月的艺术展上,我们让武汉人民零距离的感受了世界大师的经典之作以及关于艺术地产的真正理解。

唤醒艺术地产的“改革开放”

从地产开发初期的“位置绝对论”到中期的“环境影响论”,再到如今的“文化内涵论”,房地产业正在经历着发展模式的转型。艺术地产成为“文化内涵论”的重要因素,也是高端住宅产品发展的主流方向。只不过光炒作概念,并无法让艺术地产走得更远,只有营造出艺术的生态场景,才能为产品乃至整个社区提供永恒的造血功能。

因此,地产市场催生出一种住宅与艺术刻意保持亲密关系的现象。久远些的,16年前上海浦东香榭丽花园为产品凡尔赛宫式的浪漫,邀请欧洲古典写实油画风格大师陈逸飞先生代言广告,一时风靡各大主流报纸。近几年的,保利和万达为代表的开发商,将品牌营销与艺术品拍卖、绘画、雕塑展的嫁接。万达甚至财大气粗地用1.72亿元高调拍下毕加索的《两个小孩》,粉墨登场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在这种场合下自然成为建筑的艺术外衣。

我们常说成就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润养,艺术地产不是具备一种建筑风格,再摆上几件艺术品就简单完事。随着业主文化层次的不断提升,加之很多业主其本身就是从事艺术工作,俗套的“画皮”手段令“艺术”在地产中所扮演的角色越发尴尬,沦为鸡肋。艺术需要空间来滋养,需要时间来浸润。

营造一种生态,让建筑向“艺术”看齐

艺术地产的营造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作为营销方式出现;另一种则是把艺术生活植入建筑,关注地产与城市、生活、以及当代文化的关系。于是在武汉,太德励拓(中国)公关传播集团旗下的艺观文化为华发・中城荟带去了一场卢浮宫艺术臻品展。作为武汉CBD文化客厅的代表作,项目在规划之初就已经布局了一块艺术滋养地――荟美学馆。不得不佩服发展商的勇气,在寸土寸金的CBD盖了一座艺术馆,并愿意为这所艺术馆投入源动力,这才是真正打造艺术地产的方式。

本次艺术展览邀请到法国国立博物馆和大皇宫联盟的中国首家经销商,也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法国大皇宫博物馆和罗丹美术馆等博物馆指定的艺术品机构,带来了卢浮宫收藏品之中最具有时代和艺术代表性的二十余件艺术臻品,其中包括版画《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十三幅,雕塑《阿尔勒的维纳斯》、《思想者》等十一件,以官方出品限量复刻版走出法国展出,再现世界另一端的八百年艺术缩影,是十分珍贵和稀有的机缘。

在此,世界大师的珍品不再禁锢于卢浮宫,通过我们的力量传播到这里,艺术的殿堂也不再有门槛。华发・中城荟“荟美学馆”从建造宗旨出发,打造了一所城市文化交流的公益场馆,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也承担起培养社会美学价值的责任。为了这次展览能与武汉见面,华发・中城荟与太德励拓经过不懈努力,整合多方跨界资源,不远万里将艺术品运送到中国。又经上海辗转到武汉,冒着寒潮过后全国大范围的细雨,经过上千公里的精心护送,经过专业的拆装、护理,顺利抵达武汉。运送过程中,摄影师一路实时跟踪拍摄,全程记录制作运送过程,堪称千里艺术的扛鼎之作。

卢浮宫展只是开始,艺术跨界传播更需务实派

就目前来看,艺术地产开发还处在良莠不齐的初始阶段,更需要一批懂艺术的务实派,来推动其发展的方向,寻找蕴藏在巨大文化价值下的回报。太德励拓集团旗下的艺观文化,正是承载着这样的传播理想。作为“创新艺术服务品牌的先行者”,深入挖掘当代艺术魅力,将艺术资源与公关完美交融,让品牌、艺术、客户之间建立人文关系,形成独特的文化艺术行为。当蒙娜丽莎的微笑,维纳斯的风姿,带着卢浮宫的古老雕版印和艺术家的细腻手法,把观者直接带入卢浮宫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神圣,艺术自然不枉这千里之行。

第8篇:法国卢浮宫范文

一种品位的象征

卢浮宫的家居特征追求庄严、宏大,强调理性的和谐、宁静,追求浪漫主义的华丽性、装饰性,要么追求非理性的无穷幻想,富有戏剧性、激情性。在欧洲,不得不提法国情调,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香水与香榭丽舍左岸的咖啡馆,在这样一个集浪漫与奢华、品位与安逸的国度,我们可以于细节之处找到昔日法国宫廷的古典遗风,看到精雕细刻的温文尔雅。

一份时间的搭配

要让欧式家具完全散发出魅力,离不开配饰的衬托作用,壁纸、灯具、挂画、地板、家纺用品等的运用都要恰到好处。壁纸可以选择有繁复花纹、艺术条纹、碎花图案或者有故事和人物的;灯具要求线条圆润、光线柔和,造型古朴的铁艺枝灯是首选;挂画要求浓墨重彩,画框也要厚重才能与之匹配;窗帘和床上用品的质地要考究,不妨用上流苏、蕾丝作为装饰;地面一定要铺设地毯,选择图案和色彩相对平和的,切忌太过花俏。其次在色彩搭配上,最好采用与家具同色系的颜色作为主色调,在此基础上适当添加柔和对比色或者中间色的配饰,才能营造出优雅和谐的氛围。

源于国界的划分

意式家具:将传统制作工艺与当代先进技术手段融于一体,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运用黄金分割,使家具呈现一种恰到好处的比例之美。

第9篇:法国卢浮宫范文

  卢浮宫前的金字塔,还有香港的中国银行新楼,都是贝聿铭的神来之笔,是建筑史上的绝唱。但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并不是杰作,甚至不能算是成功之作。建筑也有水土不服的问题。在沙尘暴年年光顾的北国,建一座江南园林似的饭店,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就算是硬件到位,那也是差强人意:窗外的山水和窗前的伊人,与江南还是格格不入。南舟北马,地方与地方是不一样的。

  我很小的时候便离开了苏州,不过因为苏州话是母语,所以苏州话说得不好也是会说的,对苏州总有几许别情,对贝聿铭的新馆也是充满期盼,希望大师能够“彩笔飞来云一朵”。但到新馆一看,真是大失所望。新馆的几何对称太多。苏州古典园林是反几何对称的,圆形多于方形,曲线多于直线。几何对称是欧洲建筑的主要特点。卢浮宫讲究几何对称图形,贝聿铭的金字塔也是几何对称图形,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苏州新馆的几何对称似乎是要创造中西合璧。很可惜,中西合璧可能是创造了美好的艺术,但也有可能是四不像,画虎不成,反类其犬。

  苏州园林讲究借景。新馆虽与拙政园一墙之隔,却借不到景,一点都借不到。拙政园的墙很高,满园春色也无法红杏出墙。苏州园林借景,那是只能自己借别人的景,而不能别人借自己的景。而新馆太大,建筑也太高,尽管没有高过拙政园内的最高建筑,但仍然是太高、太大,有喧宾夺主的效果。卢浮宫前的金字塔比卢浮宫小得多,而且部分在地下,不可能与卢浮宫争抢视觉空间,那种感觉很好,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再有,新馆与拙政园的反差太大,新馆远没有拙政园的精致。从更深广的意义上说,新馆所要比照的不仅是忠王府或拙政园,而是整个苏州的园林。

  苏州的园林本身就是苏州最好的博物馆,苏州城本身就是最好的博物馆。你看干将路,最中央是一条小河,两边是草坪和绿树。再往外是车道,然后是人行道和临街的房屋。行到这里,是一种全新的感觉,仿佛是在园林之中行走。这种布局是对河道和城市的一种全新诠释。十全街是苏州的另一处胜景:红色的桃花、白色的粉墙,还有黛色的瓦。小河两侧是民居,秋天另有一番景色,是“小舟依然系门前,门前落叶正纷纷”的画面。